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产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画眉深浅入时无
热度 1 csiro 2014-4-7 16:52
常常写项目申请书,每次都有这个感觉:画眉深浅入时无? 苦思幂想,最终目的是如何打动评审人。说具体了,人家如果是大同行,是否明白?说太泛了,小同行是否觉得不过瘾?这个平衡如何拿捏? 科学问题,科学问题? 我以边写一边想,如果没有项目申请,科学家能省去多少时间?但是又一想,如果没有竞争,科学家能做出像样的工作吗?竞争性的项目和维持性的经常项目,这个平衡又是多少为好? 有什么方法让科学家既追求卓越,又省时省力不花太多时间在项目上?我想有一个好办法就是:收购!基金委不是事先评审,而是看做出了东西以后,你觉得值多少钱,你掏钱吧,就算你资助的!这又引出一个问题,那就是风险投资。搞砸了,没做出来,血本无归,无人认购。搞得好成倍赚回来,投入下一轮的研究。 呵呵,做梦呢。
个人分类: 交流篇|2857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文科技论文产出:可以预见的下滑和未来
热度 20 李万春 2012-12-20 14:34
一年一度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发布会谢幕了有些时间了。关于国际论文,统计结果几乎没有任何意外,SCI论文收录数量比去年增加了18.5%,EI 收录论文数量也增加了2.7%。 至于中文科技论文产出结果也算是预料之中,数量比去年增加了-0.1%,看起来似乎是持平,但是我关注到一个现象,就是几乎所有的被引用次数较高的高校、研究机构和医院,其同期在国内发表的论文数量都是在减少的 ,而且减少的比例相当大。 在被统计的被引用次数较多的前20名高校里,论文数量同比全部都在减少,其中10%以上的有9所,最多的减少19%(清华大学);前20名的研究所里,论文数量同比减少的有13家,而且减少的幅度在20%以上,最多的减少47.8%(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所);前20名医院里,论文数量同比减少的有19家,最多的减少24.7%(长征医院)。如果我们假设被引用次数较多的机构学术水平也较高的话,这种减少与SCI等国际论文的同比上升是成正比的,也是可以理解的。 为了佐证这样的下滑不是偶然不是突然,再关注一下2011年的统计数据:在被统计的被引用次数较多的前20名高校里,论文数量同比减少的有13所,最多的减少19%(四川大学);前20名的研究所里,论 文数量同比减少的有13家,最多的减少34.1%(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所);前20名医院里,论文数量同比减少的有14家, 最多的减少28.8%(华西医院)。 可以预见的下滑,而且是可以预见的未来,因为同期CSTPCD数据库收录期刊论文,2011比2010年论文数量只减少了0.1%,而2010年还比2009年增加了1.8%。 再过2年,这种趋势还会更明显,因为政策引导和奖励机制现在并没有似乎改变多少,甚至只是更引导更刺激这样的下滑发生和维持。再想想还有不少伪学术期刊混杂其中......未来能好吗? 明天就是据说的末日,也是冬至。中国科技论文或者说中国科技期刊的冬天在哪里呢?好像还很远。 因为冬天到了 春天就不远了。
12027 次阅读|39 个评论
看到了一丝希望
热度 18 cwufp 2011-8-22 19:42
看到了一丝希望
今天注意到相关网站上领导的一个讲话,大意是国家要加快 转变 经济发展的模式,科技是支撑;科学院作为科技国家队,应该为国家的产业转型和产业的科技进步做出贡献,重点提到了重大产出的问题。看来现在的领导强调了社会责任感,明确了重大科技产出的重要性。看到这些,俺满心的欢喜,因为毕竟领导提出的这些和俺那篇“我心中的中国科学院”征文非常的接近。俺这么一个草根屁民说的话能够与领导的讲话有接近之处,的确可以让俺自己高兴一小会儿。当然,要感谢肖重发博士从孤魂的游荡地把那篇文章捡到这个地方来,也提交到征文栏目,让俺有点高兴的资本。 过去一段时间,获得什么资助或者荣誉,成了一个热点话题,在本人看来是很庸俗的事情。随便问个农村老太太,科学家里谁最好?估计 90% 的农村老太太会说袁隆平,因为是他提倡的杂交水稻让农民们的粮食产量提高了,生活过得好了一些。假如您再问,您还知道哪个中国科学家,能说出名字的估计就不多了。即便在同事们看来是很牛的院士,老百姓知道名字的都不多,更是分不清工程院院士和科学院院士。袁老他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在百姓心目中却是最伟大的科学家。不是吗?其实,这就是科学界的重大产出的意义。 高兴归高兴,可面临的问题还是一大堆,那就是领导的指导思想是否能够得到贯彻的问题。毛主席说过,政策路线决定以后,干部是决定因素。那些干部们是否有意愿真正践行领导的这个思想,俺是很担心的。因为他们是既得利益者,依靠以前那种以获取为标准的考核体系不仅当了领导,还获得了不少经济上的好处。如何逐步的建立以贡献为主,尤其是社会贡献为主的考核体系依然也是一个难题。如果领导的政策得不到贯彻执行或者走样,那么再好的政策也是白搭。所以,作为草根屁民中的一个,殷切的盼望着三元工资制中关于绩效的计算办法能够改变以往以获取国家奖励、经费数和发表文章的 SCI 点数为主的理念,尽快制定合理的以贡献为主的考核体系。这个其实与本人的收入关系不大,却是与科学院存在的社会价值相关,也与科研价值观的建立相关,更是与科学院是否能够引领中国科技发展相关。 发表科技文章和申请发明专利等文字游戏是贡献的一种,却不是主要的,更主要的是对推动产业技术进步的贡献。 尽管俺有自己对科研评价的具体看法,过多的建议领导是不需要的,还是留在心里吧,那些制定政策的专家们会做得比我的更好。 刚从网站上看到领导的这个讲话,俺打心眼里高兴,不仅是因为那点暗合,更主要的是我认为只要把领导的讲话真正落到实处,科学院还能再次受到社会的尊重,作为在这里工作的一员,自豪感的产生只是时间的问题。俺也不用为那些关于荣誉的数字八卦感到不舒服。 荣誉其实很像这朵......罂粟花
6273 次阅读|75 个评论
火红的年代
热度 3 weijia2009 2010-8-15 21:31
七月流火,不论是上海还是北卡,外面的高温快能把人给烤化了,但高烧着的又岂止是天气! 上个月有天到交大徐汇校区旁边的港汇广场吃午饭,彩蝶轩的服务生告诉我没座位,前面排了十几位。走到隔壁的一茶一座,也是在排队,服务生微笑着塞给了我一个号码,65号。我放眼望去,整个五楼十几家餐厅门口都在排队,人满为患。终于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吃顿午饭这样的小事现在也变得有些艰难了?之所以觉得不可思议,是我一直老土地以为港汇的餐厅价码并非普通大众型的。这个世界变化真快,一转眼钱多了,每客五六十元的饭已变成大众餐了,就像八十年代付一毛五分排队吃食堂一样。与美利坚合众国日渐式微的餐饮业和经济相比,我们这里看不出萧条来,楼堂馆所生意火得一塌糊涂,新旧社会两重天啊! 这次暑假回交大探亲适逢陈竺老师来座谈,讨论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的研究方向。说老实话一天的讨论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因为研究方向和策略五年前建院伊始就已清楚地set the tone了,从今天看来我们当时制订的策略依然极具前瞻性。一天下来我倒是记住了陈老师说的一句题外话 -现在我们正在想方设法将国民的医保提高到平均每人每年300元人民币的水平。这句话让我内心感慨了良久,在GDP的鲜花和焰火背后,十亿神州依旧贫瘠!光是国民医保一件事就像一条楚河,一水横陈, 把贫富隔成了两半,一大半和一小半。 1979年(by the way,那是一个春天)以来,财富从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的地方开始积聚,继而蔓延沿海诸省,各大都市。我们今天的都市已经灯红酒绿得让西方城市相形见绌得像我们的解放前了。但为什么成百上千万的都市白领吃着几十元一顿饭的同时,还有数以亿计的人吃不上真正的大众饭菜、看不起病、住不上像样的房呢?其实我们当中的很多人包括那些所谓的经济学家们未必能说得清两个基本问题,我们社会这些钱是从哪里来的?又去了哪里?第一个问题现在似乎已经渐趋明朗,这些钱主要是由那些拿着跟美国人相比1/7的工资、支付2/3的食品价格和1.25倍的房价的中国的工薪阶级尤其是蓝领们挣出来的。当然这些钱在滚动中由国家层面往各个领域进行投资,包括我们的科技领域、教育领域、医疗卫生、海外的产业投资、金融行业现在我们也在逐渐明白过来,很多的投资似乎都不是那么的成功! 来看看我们的科研领域,整个科技战线一片红火!就经费投入而言,我们各级政府高歌猛进,教育部开始985三期拨款了,加上科技部的重大专项、重大科学计划、重大基础研究(973)、支撑计划等等,地方上还有配套资金投入和一些重点和重中之重的支持,形势喜人啊!同志们酬躇满志地驰骋在各条拿钱的战线上,以前拿个几十万就喜不自禁的科研领军人物们,现在眼界高了,proposal一出手就酣畅淋漓地要上几千万、甚至几亿,谁让我们生活在这个火红的年代呢?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各级政府重磅投资下,你似乎看不到太多有份量的创新研究和科技产出。在国家持续增加科技投入、而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日益需要科技支撑的严峻形势下,我们科技领域基本没有什么作为,繁荣的背后是一种令人无语的苍白!你会看到很多高校和研究院所化动辄数以亿计的巨资兴建一个个实质上是千人一面的重复性科研平台和高地。其实重复建设还不是最令人忧心的,最糟糕的是连思路都没有的盲目建设,这些建设所耗费的资金是惊人的,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和高规格在烧钱。科技和教育缺乏产出的直接结果是我们当今社会在以廉价劳动力和外包经济为核心竞争力的低水平工业化道路上和发达国家顽强地比拼着。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来理解,在国与国的经济赛场上,我们这些拿大项目化大钱的科技明星们仅仅是旁边的看客,真正代表我们国家在场上奔跑着的恰恰是一批低学历、低收入的蓝领工友们,是他们承载了这个民族的最大的压力。但我想我们这些拥有崇高社会地位的高学历者有朝一日终究还是要走进赛场去接棒的,总不能指望场上的蓝领运动员们永远地跑下去吧? 大到一个国家的科研体系,小到一个科研机构,如果没有创新的科研策略和敢为人先的胆魄,再大的科技队伍、再多的科研投入也是白搭。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其实不是什么第一生产力,先进的思想以及能够蕴育先进思想的机制才是第一生产力!
个人分类: 未分类|9129 次阅读|21 个评论
“高校绩效评价报告”不符合大学投入产出规律
lgmxxl 2009-12-13 09:53
高校绩效评价报告不符合大学投入产出规律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中心12月9日发布了《中国高等学校绩效评价报告》。该报告根据国际流行的投入产出理论,从高校资源利用效益方面评价高校的绩效。报告对教育部直属的72所高校中的69所大学所进行的绩效评估显示:近半数大学在20062008年3年间呈现出高投入低产出的特点;另有29所大学产出高于投入;还有7所大学投入和产出的排名一致,投入产出相当。整体绩效得分前3名的高校分别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东北大学。 该评价依据的投入和产出指标如下: 从指标体系上来分析,发布者委实在探求一种刚性发映大学投入产出规律的指标。这个出发点无疑有一定积极意义。可在当前中国大学唯上化、市场化、指标化的今天,这些指标可能会被误读,最后连设计者良好的初宗也实现不了。甚至会引领中国大学更加浮躁,越来越偏离大学之道。 从投入指标上分析,14个指标都是刚性指标,即是可以直接得到的数据指标。但我们会发现,这个指标体系中至少有两个缺陷:一是弹性指标的缺失。如对大学职能实现起中心作用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大学文化建设、大学理念等没有在指标体系中得到体现。可能这些指标较少有刚性操作的特点。二是指标还是重视了绝对数,忽视了相对数。如师生比,是公认对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影响至关重要的一个指标,在这个指标体系中较少得到体现。其它指标也有这些缺陷,如图书册数不如生均图书数、生均借阅册数更能反映情况;对教师的学历结构没有更细的分析等。 在16个产出指标中,问题更多、更大。主要是这些产出指标不符合大学的产出规律,含离了大学之道。 第一,背离了大学的人才培养这一中心职能。大学有三项基本职能,但三项职能的中心是人才培养。而这个指标体系却是背离了这一中心,变大学的中心职能为发展科研。在这一指标体系中,对人才培养的表征指标严重缺失,更为看着的是大学的学术水平表征指标,是一次严重的以学科导向的评估。16个指标,只有前三个勉强与人才培养有关。对人才的关键表征指标如就业率、就业质量(在大公司、企业、部门任职数量)、校友平均工资、校友对学校贡献率等没有涉及。 第二,忽视了大学科研的教育功能。大学科研与科研机关科研的一个重大区别是是否将科研的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在过程上,强调学生、特别是本科生对科研活动的参与;在结果上,强调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以论文数、获奖数来代表科学研究水平是有失公允的。国际上有数据表明中国已经成为第二大论文生产国,可中国95%的论文是拉圾。国内的各项奖,又有几项是真正代表学术水平呢?以这些指标来评估大学的产出,只会给中国日益浮躁的学风添油加醋。 第三,狭隘化了大学社会服务的功能。该评估以专利数、成果转让数、转让收入作为社会服务的评估指标,更是有背大学社会服务的初宗。大学是社会的良心,大学是社会的发动机,大学绝不可以以金钱来衡量其服务水平。大学服务社会是其一项职能,而不是赚钱的载体。大学应该充分发挥其学术优势,主动深入到社会生产、生活的主战场,自觉践行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职能。就像范海斯主政时的威斯康星大学一样,没有功利,只有一颗良心。比如说农学专业的大学,可能专利数、转让数都很少,但他使农民增产,加速新农村建设,就不算社会服务吗?再比如,人文社会科学的新观念、新思想生产就不是社会服务吗?这些在指标中都没有涉及。 我再想,如果以这个评估体系去测量一下西南联大,其结果会是怎样?为了使评估可操作,而忽视大学投入产出的基本规律,虽然可以得到一些刚性的结论,但这种结论可能是无意义,甚至是有害的。但愿这不是白日梦话。
个人分类: 大学之道|13859 次阅读|14 个评论
账不能这么算
lix 2009-10-31 08:18
一位博主说:以国内的某个一流生物研究所为例。06年的到帐经费大概在2亿左右,全年发表的文章(IF3)总数为40篇左右,那每篇文章的成本也高达500万人民币之巨! 不知道这位博主和这个研究所有没有什么成见,但反正账不能这么算。因为发论文有一个过程。06年发的文章,是之前投入的成果,有一个时间延迟的,以年计。这是基本常识。忽略这个时间过程的常识,玩弄数字,会闹笑话的: 有一个小子,讲他生孩子根本不要什么成本,老婆生孩子那天,他就吃了一个烧饼,孩子就生出来了。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个人分类: 怪哉虫儿|4336 次阅读|7 个评论
我真不是一个敬业的人
xiegming 2009-4-8 23:00
老婆总说我没有追求,不求上进,不思进取,得过且过。
个人分类: 记忆·感触·工作|2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3: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