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同步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火狐浏览器同步书签
plgongcat 2013-11-21 19:01
火狐浏览器同步书签 链接地址: http://www.3lian.com/edu/2012/08-01/33664.html
个人分类: unbutu常见问题|221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两个耦合节拍器的反相同步研究
bupt1419 2013-5-26 20:02
我们从实验和理论上研究了放在滚动玻璃板上的两个音乐节拍器的同步行为,欢迎各种友情引用。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6698 次阅读|0 个评论
略谈学术文章纸媒、网媒同步上
黄安年 2013-1-26 11:57
略谈学术文章纸媒、网媒同步上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3 年 1 月 26 日 发布 学术文章是否可以纸媒、网媒同步上,这在技术上没有任何问题。近年来有的报刊文章纸媒、网媒同步上,其影响力和发行量、点几量,超过了先发纸媒文章随后半月或月余后再发网媒文章的情况 , 更超过了只发纸媒不发网媒文章的情况,那种担心发在网媒上的文章影响了纸媒的发行量或者被侵权的情况是多余的。侵权与否不因纸媒而不为之。由于对象和渠道不同 , 纸媒文章和网媒文章相得益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在昨天北京曹学芹研究会举办的西山文化沙龙上 , 与会学者看到了刚刚出版的《曹雪芹研究》 2012 年第四期 , 该刊主编张书才教授谈到目前许多中小城市的红学爱好者看不到或者隔了很长时间才能看到《曹雪芹研究》,提出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如何扩大刊物的影响。我想 , 在当前全国人文社会科学刊物万千的情况下 , 刊物的准确定位、刊物的作者队伍和编辑水平 , 刊物的公开发行固然很重要的,刊物在纸媒出版时,同步发布在网络上也是很重要的。这不仅可以扩大影响而且可以即时听取读者意见,快速沟通和读者互动的渠道,推动刊物的作者面、读者面 , 和刊物质量的提升。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评论(07-11)|2726 次阅读|0 个评论
同步——Octavio Aburto:拍摄巨型鱼群龙卷风
renxl 2012-12-25 17:32
正愁自己第一篇发什么博文呢,忽然间鱼儿跃了出来,就转发个这个大家娱乐娱乐吧,顺便增强一下对复杂网络学习的兴趣! ------------------------ 上图这张很壮观的画面,就像是由鱼群形成巨形鱼群龙卷风一样。照片由美国摄影师Octavio Aburto拍摄,一直以来他都有个心愿,就是拍摄这种超现实的生态奇观照片。今年11月他终于有机会在墨西哥的Cabo Pulmo国家公园拍摄到这壮观景像。 这段长24秒的短片就拍摄到当时的奇妙景像。Octavio自1994年开始拍摄记录墨西哥的海洋生态,他的作品致力于推广保护海洋生态,以及关注保护类物种。在这张照片中,里面的鱼群正聚集在一起准备进行交配。 照片中的潜水员是Octavio的朋友David,他将这张照片命名为《戴维和歌利亚》,也就是圣经中的典故(以色列人和非利士人正在打仗,但所有的以色列人都被巨人哥利亚给吓坏了。只有戴维因信靠神而不惧怕他)。 这张照片在参加了国家地理杂志2012摄影比赛后在Facebook上一炮而红。拍摄这张作品有什么技巧呢?其实天时地利很重要(这也是水下摄影的首要条件)Aburto说:“当时的水流不急,而能见度也很高。在开始拍摄之先,David当时和我已经在水中差不多一小时了。我们不停在水中游来游去,等待鱼群开始聚集。在鱼群突然聚集起来时,碰巧David就在鱼群底的那个位置,之后我一按快门就将照片拍下来了。” 有趣的地方是不少人看到照片后都表示难以置信,认为照片是假的。不少人还向他寄电邮质疑他为何有这么大能力可以聚集鱼群。(就像很多人看到精彩的摄影作品后第一句话就说“PS的”一样。) ---------------------------------------- 出处:http://www.nphoto.net/news/2012-12/25/59b589d00d060229.shtml http://www.petapixel.com/2012/12/19/david-and-goliath-a-photo-and-video-of-an-underwater-tornado-of-fish/ (原文下面有视频,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
个人分类: 新闻素材|3347 次阅读|0 个评论
[工作记录]复杂网络动力学行为关于同步的论文研究报告
热度 1 magigo 2011-11-24 14:37
[工作记录]复杂网络动力学行为关于同步的论文研究报告
论文题目:复杂网络的动力学行为研究 论文类别:博士论文 作者:李平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复杂网络的动力学行为研究.nh 复杂网络动力学行为研究 1、 主要研究内容: 同步 同步的形成过程 同步优化 神经网络中的同步现象等相关问题 2、 关于时滞网络中的同步分析 同步是系统互相影响趋于共同节律的情形 采用子空间和李雅普诺夫函数的一般性方法分别研究了“时变耦合复杂网络”“时滞复杂网络”“一类时滞耦合离散神经网络”的同步状态稳定的充分条件。 3、 通过对权重网络的耦合矩阵特征值得分析, 粗略的了解到了时滞对同步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4、 第四章讨论了 同步的形成过程 利用相应的概率测度理论分别研究了 ER 、 BA 、小世界模型,在切换时间尺度和不同的耦合强度的情况下同步的变化,得出了一个 结论: 快速的网络切换将有助于促进网络的同步,而网络的不同拓扑结构导致不同的同步过程。均匀网络中网络的同步有一个局部同步簇逐渐融合形成整个网络的全局同步簇;而非均匀网络中,总是从度大的节点开始,形成核心同步簇,这个核心同步簇逐渐拉入更多的度小的节点形成更大的同步簇从而最终达到整个系统的同步。 5、 提出了除“主稳定性方程”“李雅普诺夫直接法”“连接图稳定性”方法外的“ 矩阵测度方法 ”主要 用于研究控制网络的同步条件,分析网络拓扑结构对同步性的影响来判断网络同步性的优劣 。 6、 对疾病的传播着这种动力学行为介绍了三种模型 SI SIS SR 7、 提出一些展望以及有趣的方向, A 有向网络中的 子团 B 应用:优化路由算法,疾病传播的研究 8、 一些基本概念: 平均路径长度: 任意两点间的平均距离 聚类系数: 衡量网络节点之间邻居仍为邻居的几率有多大(节点间实际存在的连接数与最多可能存在的连接数之比。例 4 个邻居节点最多 6 条边, a6 条全连上了, b 连上 3 条, c 没有一条) 度分布: 一个节点连接的节点越多度越大,也就是权重越大。大多网络中的度分布为幂分布。 普分布: 用矩阵 A 表示网络,即 A ij =1 表示点 i 与 j 之间有连接,否则为 0 ,写出矩阵 A 普密度: 表示从一点出发又回到该点的路径数,因此谱密度与网络拓扑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
个人分类: 工作记录|3821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个能源供需系统的同步方案
brbaba 2011-6-13 22:27
介绍一个能源供需系统的同步方案: Baogui Xin, Tong Chen and Yanqin Liu. Projective synchronization of chaotic fractional-order energy resources demand-supply systems via linear control. Communications in Nonlinear Science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16(11): 4479-4486,2011. 点击如下链接下载: Projective synchronization of chaotic fractional-order energy resources demand–.pdf
个人分类: 科研资料|263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马佩杰博士论文摘要
bhwangustc 2011-6-11 19:21
集群运动的同步及其在行人流中的应用 马佩杰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对复杂网络引起了极大的兴趣。这不仅仅是国际互联网和WWW本身的蓬勃发展,而且是人们发现我们自身就生活在一个有着各种网络的社会中间。虽然网络之间各不相同,但是它们无一例外地表示出了小世界效应。现在,科学家们对复杂网络的研究已经渗入到了各个领域,比如社会学、生态学、生物学、神经科学等等。为了研究网络上的现象和行为,我们不仅仅要从宏观上把系统作为一个整体作为研究对象,而且还需要从微观上来研究每个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研究微观的运动特征和相互作用,来预言整体的宏观行为。总之,通过对复杂网络的研究能帮助我们在一个新的高度上来理解世界中的各种系统是如何运作的。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 在复杂网络同步能力方面,通过对复杂网络同步能力的研究,为了使得网络的同步能力达到最优,我们提出了引入权重矩阵的方法。这个方法能够使得同步态能有最大范围的耦合强度。我们不仅仅在数学上给出了一个数学证明,还能计算出权重矩阵的具体形式。这个权重矩阵等于Lβ。其中L是描述具有最优同步能力网络的矩阵,而矩阵β是由原来的那个耦合矩阵(拉普拉斯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构成。这个方法能给我们对复杂网络的同步能力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在复杂网络的结构和同步方面,我们主要是考察了小世界网络上的同步和退同步问题。为了描述网络同步的状态,我们引入了序参量。我们发现网络的同步过程和退同步过程并不一致。序参量和耦合强度的函数关系如同磁滞回线。回线的面积随着小世界网络的加边概率的增加呈现非单调性,并且回线的面积和网络的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加边概率等于0.4的时候,回线的面积达到最大。这个现象提示了我们在同步过程和退同步过程中间,复杂网络中的簇团结构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行人流方面,我们可以把人和人的相互作用看成是一个动态的网络。这也是一个复杂性问题。在本文中我们对经典的社会力模型做了简化,来模拟行人在屋内逃生的情景,并且我们还参照了Vicsek模型,引入视野半径。视野半径是一个描述行人的视力范围的量。我们主要研究了逃生时间,在不同人数下和视野半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视野半径越短,则逃生时间越长。如果事业半径太短,那么就会有人逃生失败。我们把逃生失败的人数称作滞留人数。在总人数多余600人时,滞留人数和视野半径会表现出非单调关系。为了缩短逃生时间,我们比较了把门加宽和增设角门的方法,经模拟发现,后者在视野半径较小的时候优于前者,反之亦然。我们还用元胞自动机模型探讨了在出口处放置障碍物对行人逃生的影响。发现逃生时间是障碍物大小和到出口距离的函数,并且逃生时间和障碍物到出口的距离还表现出了一定的标度关系。其幂指数是一个和行人总数与障碍物大小有关的一个函数。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已发表论文: Ma Peijie and Wang Binghong ‘Order Parameter Hysteresis on the Complex Networks’ CHIN. PHYS. LETT Vol 25 No.9 (2008) 3507 Ma Peijie and Wang Binghong ‘The Optimum of Synchronizability in Complex Netwoks’ Int. J. Mod. Phys. C Vol 21, No.10 (2010) 1255-1261 在审论文: Ma Peijie and Wang Binghong ‘Cellular Automation Simulation of Pedestrian Flow outside a Hall’ In. J. Phys Ma Peijie and Wang Binghong ‘The Escape of Pedestrian with View Radius’ Physica A
个人分类: 博士论文|2952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向网络同步粗粒化最新研究进展
热度 5 babyann519 2011-5-27 10:15
有向网络同步粗粒化最新研究进展
Coarse graining for synchronization in directed networks PHYSICAL REVIEW E 83 , 056123 (2011) 全文下载: Coarse graining_PhysRevE.83.056123.pdf 粗粒化是处理规模巨大网络的一种常用方法。到目前为止对有向网络的粗粒化方法研究还很缺乏。虽然 D. Gfeller 和 P. De Los Rios 提出的基于谱的粗粒化方法在无向网络中表现很好,但是直接应用于有向网络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向的树形图中特征向量的元素大都是相等的,因此无法识别出有效的层次结构进行粗粒化。还有对于含复数的特征向量如何处理等。受到众所周知的 Katz index 的启发,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路径的粗粒化方法( PCG )。其基本思路是:网络的每个节点 a 由一个 N 维向量刻画其特征,这个向量中的第 i 个值代表着节点 i 对节点 a 的影响。如果两个节点受到网络其他节点的影响都是相同的,那么我们认为他们在结构上是相似的,因此在粗粒化过程中更倾向于合并在一起。通过在有向的树形图,有向的 BA 模型,有向的 WS 网络和随机网络上的实验,发现 PCG 能够很好的识别网络结构,从而达到更好的粗粒化效果。下图为一个示例,( a )为一个有向树形图,( b )为使用 PCG 方法得到的一条链,( c )为使用谱方法( SCG )得到的网络,( d )为三个网络的 Kuramoto 模型。可以看出, PCG 很精确的识别出树形图的层次,将同层的节点合并在一起。 在此感谢审稿人为本文提出的建议!
5291 次阅读|16 个评论
和小师弟首次合作的PRE关于有向网络同步粗粒化
热度 5 babyann519 2011-3-24 11:34
这篇文章是我和小师弟曾安合作的第一篇文章,也是我的第一篇与同步相关的文章。对于同步我可以说是个大外行,而曾安则已在此领域摸爬滚打数年,成果颇丰。在和他的合作过程中我学习了很多。 曾安师弟原是狄老师的研究生,去年公派到我们这里读博士。由于以前的方向和我们这边距离较远,我们经常坐在一起交流,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很好的结合点。我给他讲我们这边的工作内容和进展,他也给我讲他目前关注的东西(他关注很多东西 ~~ )。一天他讲到同步粗粒化的问题,说到目前对于有向网络还没有什么好的方法。虽然 D. Gfeller 和 P. De Los Rios 提出的基于谱的粗粒化方法在无向网络中表现很好,但是直接应用于有向网络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向的树形图中特征向量的元素大都是相等的,因此无法识别出有效的层次结构进行粗粒化。还有对于含复数的特征向量如何处理等问题。讨论过后,这个事一直在我脑中,直到有一天在上学路上突然有了想法,于是到实验室就拉着曾安去讨论。当天下午就开始进行实验。我不得不说曾安非常非常勤奋刻苦,推动能力很强。记得以前王老师老是说我 push 他,三天两头发邮件问看没看我的工作。在和曾安的合作中我反而变成被 push 的一方,经常是“师姐,那个结果看了没 ~ ”。另外,他对问题很饥渴,总是迫切想要找到答案,这使得他勇于尝试,不怕失败。不是所有的 idea 都能最终开花结果,很多在半路夭折。但是如果不去尝试,就一定收获不到。 伟大艰巨的工作,皆由坚持忍耐而完成;光明灿烂的前途,皆由精进不懈而圆满。愿小师弟在他的科研道路上越走越好! PS:他最近还接收了一篇rapid communication 《Enhancing synchronization by directionality in complex networks》 代为宣传 ^_^ -------- Abstract : Coarse graining model is a promising way to analyze and visualize large-scale networks. The coarse-grained networks are required to preserve statistical properties as well as the dynamic behaviors of the initial networks. Some methods have been proposed and found effective in undirected networks, while the study on coarse graining directed networks lacks of consideration.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d a Path-based Coarse Graining (PCG) method to coarse grain the directed networks. Performing the linear stability analysis of synchronization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Kuramoto model on four kinds of directed networks, including tree networks and variants of Barab asi-Albert networks, Watts-Strogatz networks and Erdos-Renyi networks, we find our method can effectively preserve the network synchronizability. 1012.0196v2.pdf EnhancingSynchronization.pdf
个人分类: 科研工作|5200 次阅读|12 个评论
随机和同步——关注经济活动
newniu 2010-10-14 22:44
人挤人,一票难求,每年春运总有一些问题。春运是全国性的人口大流动。2010年,铁路春运总人数突破两亿,民航也达到2千多万。当大量人口回乡过年之时,交通运力自然难以承担相应的压力,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回乡过年是全中国人的事,是在同一时间出行,引起运力紧张。 然而在平时,人却不会那么多。一般情况下总能买到火车票,大多数时候,民航还要打折。平时,人们的出行比较随意,那么路就可以根据平均情况来修,不需要考虑所有人同时通过某个路段的情况。人们过春节,同一时间出行,这是一种同步行为,在同一时间做同样的事。与同步相对的是随机行为,人们只是凭需要做事,不考虑同时。当然,随机与同步并不是绝对,比如在夜里路上人总要少一些,电话也要少一些,而白天上下班时间,道路总是拥挤。 随机与同步是市场的基本现象。由于存在着随机,电视机、电冰箱、汽车等生产企业才能保持着连续的生产。不会出现这个月销售500万台,下个月只有500台的情况。人们买东西,总是带有很强的随机性。 同步常常会带来问题,比如春运压力、经济盛衰周期等等。由于桃子、苹果成熟时间集中,常常导致价格下跌,而在其它时间却没有新鲜的可食用。 当然,同步的好处也有很多。比如春节放假,许多人可以聚在一起。在平时,大家都很忙,自然没有时间。庙会、集市、商品交易会之类有利于促进经济活动。 随机和同步一般指时间,与地理位置无关,比如春运。不过,有时也涉及地理位置,比如参加庙会、集市、商品交易会则必须到同一位置。
个人分类: 经济真相|2179 次阅读|0 个评论
复杂网络同步——还能走多远?
热度 4 jalu 2010-9-4 16:33
复杂网络同步还能走多远? 最近 方锦清 老师在为《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杂志组织一期 网络科学论坛专刊,请了一些老师组稿共话我国网络科学 : 回眸与展望栏目,让大家 介绍各自课题的研究概况,共话我国网络科学的过去,展望这一领域的未来。中国网络科学发展也与国际同步走过了十年,现在来做这件事情是很有意义的。 听到一些同学说复杂网络的同步似乎没什么可研究的了,真是这样吗?那么复杂网络同步到底还能走多远? 我在写我们武汉大学研究小组在复杂网络同步方面的研究进展中,对 网络同步问题的近期研究有一点思考,当然远没有回答到底还能走多远的问题,不过在这里还是提出来供同行们参考,欢迎批评和讨论。 1 )按照主稳定函数方法,当动力学和内连函数给定后,一个线性耦合网络的同 步稳定性完全由外耦合矩阵的最大和最小非零特征值及其比率决定。 主稳定函数方法只是解决网络能不能同步,以及同步稳定性定性的强弱问题 。在研究 网络动力学性质时 外耦合矩阵的 整个特征值谱(包括特征向量) 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仅仅利用网络的统计量也难推断网络动力学性质, 而目前还很少研究耦合矩阵局部元素的改变是如何影响整个特征值谱,从而影响同步稳定性以及同步的整个过程的,要弄清楚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代数特征值谱理论。 2 ) 目前大多数的工作都是讨论拓扑结构对同步能力的影响,至于同步过程却很少被研究。事实上, 同步过程是很重要的,因为 同步本来就是一个渐进过程,对同步过程的研究 有利于揭示复杂系统的演化机理,有利于理解不同复杂系统的时空差异。 在网络到达全局同步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有趣的现象发生,不同拓扑结构的网络的同步过程会不会有什么不同, 同步过程如何揭示拓扑尺度和发现社团?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 3 )利用网络牵制控制、自适应控制和 脉冲控制 等方法实现网络同步的优化问题目前研究得很少,如何设计简单的控制器和控制尽可能少的节点来达到实际问题的目标,这在实际中是十分有意义的问题。由于目标函数的多样性,因此 研究同步控制的优化问题有很大的空间 。 4 )目前对于网络的完全同步研究得比较多,网络的 完全同步实际上是比较理想的情况 ,而实际系统中有许多涉及部分同步、聚类同步、投影同步、广义同步和相同步等问题,还有加权、演化、时滞、切换、非线性耦合等,这些问题目前已经有一些研究,还值得进一步深入。 5 )在研究网络的拓扑识别时,我们从理论分析和数值仿真中发现 同步是阻碍识别的 。它告诉我们,原来 削弱同步有时候也很有意义 。就像人们在研究混沌控制中,后来发现混沌在 某些 场合是有用的,因此陈关荣教授提出混沌反控制的概念,某些时候我们对混沌不但不应该加强控制,而且需要削弱控制,以产生新的混沌。过去我们总是研 究如何实现网络的同步,如何加强网络的同步,很少有人研究如何削弱同步、变同步为失同步的问题。因此在 同步阻碍识别 的基础上,我们不妨 提出网络反同步的概念,在数学和物理上给出比较清晰的定义和描述,进而也许能够发现一些新的现象和新的机理 。我估计这是一个 非常有挑战性和相当难度的问题 。 附:如果要比较全面地了解这一领域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和最新进展,建议可以阅读如下两篇综述文章: □ Guanrong Chen, Xiaofan Wang, Xiang Li, and Jinhu L , Some Recent Advances in Complex Networks Synchronization , K. Kyamakya (Eds.): Recent Adv. in Nonlinear Dynamics and Synchr., pp. 316, Berlin : Springer-Verlag, 2009 □ Alex Arenas , Albert Daz-Guilera , Jurgen Kurths , Yamir Moreno , Changsong Zhou , Synchronization in complex networks , Phys. Rep . 469 (2008) 93-153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6937 次阅读|12 个评论
谁在指挥萤火虫和蝉们齐声合唱?
sheep021 2010-7-29 12:40
萤火虫同步发光基理的数学模型解释 谁在指挥着它们合唱呢? 神!这个神不是人格的神,而是自然。 这种现象用句古话说就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而且人与自然也能互锁,并保持同相。甚至人的五脏与金木水火土五星也是互锁,并保持同相 心灵感应,特别是亲人之间容易产生的一种感知方式。这个已经有很多人自称有过亲身经历。但这种感应一般不是持续的。 萤火虫和蝉(知了)也可以证明《黄帝内经》中的人天相应之理,而且《黄帝内经》中还谈到了人天不能同步时的症状及治疗方案,如: 帝曰:五运之化,太过何如? 岐伯曰: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减,体重,烦冤,肠鸣腹支满,上应岁星。甚则忽忽善怒,眩冒巅疾。化气不政,生气独治,云物飞动,草木不宁,甚而摇落,反胁痛而吐甚,冲阳绝者死不治,上应太白星。 萤火虫真的是光明的使者 蝉,难道真是禅? 知了,真的是啥都知道了? ----------- 进一步搜索得知,周涛(zhutou)、刘宗华等人已经对这个问题有了较为深入和系统的研究: 同步现象广泛存在于自然、社会、物理和生物等系统中,人们已观测到的同步现象包括夏日夜晚青蛙的齐鸣、萤火虫的同步发光,心肌细胞和大脑神经网络的同步 ,剧场中观众鼓掌频率的逐渐同步 ,等等。近年的研究发现真实的网络不能单纯地用规则或随机性描述而是兼具小世界效应和无标度性质,因此研究网络结构对动力系统同步规律的影响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有实际价值。 1998 年和 1999 年小世界和无标度网络模型相继被提出后,科学家们迅速研究了这两种网络结构对同步规律的影响。 PS:真实的网络兼具小世界效应和无标度性质,不能单纯地用规则或随机性描述。 复杂网络上的信息传播与集体行为涌现 网络上每一个节点都是一个生物振子,我们模拟发现在网络上,这些生物振子的行为出现有完全同步化,部分同步化以及完全不同步化等情形,这也反映了实际的生物集体行为,有助于对这些生物活动的认识和理解。通过以上三个层次的逐级研究,我们发现网络结构确实能极大地影响其上的动力学。信息传播是网络上固定振子相互作用最基本、最直接的方式,可看做初级层次。我们的结果揭示 无标度网络结构会诱导双态系统出现同步化,且同步的程度与外部输入信号的频率有关系 。 PS: 小世界現象 小世界現象(又稱小世界效應)假設世界上所有互不相識的人只需要很少中間人就能建立起聯繫。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後來1967年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斯坦利米爾格拉姆(Stanley Milgram,1933年1984年)根據這概念做過一次連鎖信實驗,嘗試證明平均只需六個人就可以聯繫任何兩個互不相識的美國人。 无标度网络   scale - free network,现实世界的网络大部分都不是随机网络,少数的节点往往拥有大量的连接,而大部分节点却很少,一般而言他们符合zipf定律,(也就是80/20马太定律)。人们给具有这种性质的网络起了一个特别的名字无标度网络。这里的无标度是指网络缺乏一个特征度值(或平均度值),即节点度值的波动范围相当大。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927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萤火虫同步发光基理的数学模型解释
wjc05 2010-7-29 10:39
http://www.math123.cn/sxyy/814.htm 自然界最为壮观的景象之一是发生在东南亚。在那里,一大批萤火虫同步闪光。1935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萤火虫的同步闪光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美国生物学家史密斯对这一现象作了生动的描述:想象一下,一棵10米至12米高的树,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萤火虫,所有的萤火虫大约都以每2秒3次的频率同步闪光,这棵树在两次闪光之间漆黑一片。 想象一下,在160米的河岸两旁是不间断的芒果树,每一片树叶上的萤火虫,以及树列两端之间所有树上的萤火虫完全一致同步闪光。如果一个人有足够丰富的想象力的话,那么他就会对这一惊人奇观产生某种想法。 这种闪光为什么会同步? 1990年,米洛罗和施特盖茨借助数学模型给了一个解释。在这种模型中,每个萤火虫都和其他萤火虫相互作用。建模的主要思想是,把诸多昆虫模拟成一群彼此靠视觉信号耦合的振荡器。每个萤火虫用来产生闪光的化学循环被表示成一个振荡器,萤火虫整体则表示成此种振荡器的网络每个振荡器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影响其他振荡器。这些振荡器是脉冲式耦合,即,振荡器仅在产生闪光一瞬间对邻近振荡器施加影响。米洛罗和施特盖茨证明了,不管初始条件如何,所有振荡器最终都会变得同步。这个证明的基础是吸附概念。吸附使两个不同的振荡器互锁,并保持同相。由于耦合完全对称,一旦一群振荡器互锁,就不能解锁。 数学家也在研究蝉或知了叫声为什么总是一致的?什么原因呢? 大家都听到过蝉鸣或知了叫,但是你注意过在自然界里有这样一个奇妙的现象吗?那就是,不管有多少蝉或知了,也不管有多少树,它们的鸣声总是一致的。这是为什么?谁在指挥着它们合唱呢 ps 07年刘宗华教授 给出了更详细的解释 Collective signaling behavior in a networked-oscil liuzonghua-200711-16Collective signaling behavior in a networked-oscillator model 感兴趣者 可参考 他的著作《复杂系统与复杂网络》9.2两态小动物群体网络
个人分类: 个人心得|5402 次阅读|1 个评论
忘记XP下的ActiveSync,Win7/Vista使用Windows Mobile设备中心
eecs 2010-4-15 09:54
在Win7/Vista下,使用Windows Mobile手机的用户无法继续使用XP下常用的ActiveSync软件来同步手机和电脑了,即使更新到最新版ActiveSync6.1也不行。在Win7/Vista系统下,我们要使用Windows Mobile设备中心来进行手机和电脑的同步,默认情况下,Win7没有安装Windows Mobile设备中心,而是需要将手机连接到电脑后,在显示未知设备后,利用Windows Update来安装Windows Mobile设备中心,然后就可以享受手机和电脑同步的快乐啦。
个人分类: 文章专区|29981 次阅读|1 个评论
[原创]Simics中的原子性(Atomicity in Simics)
eecs 2010-4-8 22:34
在 https://www.simics.net/mwf/topic_show.pl?tid=24312 (只有注册用户可以访问)中提到All function and method calls to a given device instance in Simics are designed to be atomic. The only way to force Simics to violate this is to call other functions or methods from within the first call.。 翻译过来就是:在Simics中,一个给定设备实例的所有的函数和方法调用都被设计成原子的。破坏Simics的原子性的唯一办法就是在这个函数中调用其它的函数和方法。 这样Simics中的原子性问题,或者同步问题就被轻松地解决了。在Simics中可以放心地让多个主(host)对一个设备进行操作。
个人分类: Simics|2468 次阅读|0 个评论
网络同步的中尺度分析-同步从度大的区域开始
jalu 2010-3-29 19:28
复杂网络中尺度( mesoscales )并不是今天才提出来的,至少在 2006 年文献【 1 】中就明确提到网络的中尺度问题 , 不过这方面的成果似乎不多,而这个问题又十分重要,因此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复杂网络可以在不同层次用不同尺度去刻画 。在小尺度(微观、局部)层次,就是点和边的层次,可以讨论它的度、介数、聚类系数等属性,但是要刻画点和边的动力学就不能孤立静态地分析了。在大尺度(宏观、全局)层次,就是从网络的整体分析其参数的统计规律。文献【 1 】中指出, 在这两种尺度中间,仍然存在一个包含各种不同尺度的很大的过渡空间,这就是所谓的中尺度 。这些尺度可以理解为子结构(子图),相对于整个网络而言,子结构有自己的拓扑实体,例如模体( motifs )、小圈子 (cliques) 、核 (cores) 、环 (loops) ,或者更一般地说成社团。这里对中尺度的定义已经有初步的界定。目前对于大尺度和小尺度两头的属性,研究得比较清楚,可是中间层次的属性,很多都还没有搞清楚,就譬如社团发现问题至今仍然存在着争议。实际系统的社团的确定很难做到是唯一的,原因就在于不同的尺度会有不同的划分。 关于复杂网络同步,目前主要集中在给定拓扑结构和动力学后判断网络能否最终达到同步, 主要利用主稳定方法和 Lyapunov 方法(少数利用图方法),至于同步过程表现出来的属性很少研究。 它是从大尺度来分析网络节点的集体行为。可以说它是一种只看结果(最终是否同步)不顾过程的研究。实际上同步过程是很重要的,因为 同步本来就是一个渐进过程,对它的研究 有利于揭示复杂系统的演化机理,有利于理解不同复杂系统的时空差异。 研究网络的同步过程离不开网络中尺度层次,网络中尺度有利于揭示同步过程。 要分析清楚同步过程, 需要引进能够刻画同步过程的中尺度物理量 。本文介绍几篇文献在这方面的工作。文献【 2 】讨论的是 KM 振子模型,首先引入了 全局序参数和局部序参数 ,前者刻画全局同步程度,后者刻画网络中同步边所占的比例。通过计算 ER 随机网络和 SF 无标度网络在耦合强度增加时这两个参数的变化,发现在开始耦合强度较小时,全局序参数虽然为 0 ,可是局部序参数已经增加,说明 虽然全局不同步,但是局部同步已经开始 ;接下来耦合强度增加时 SF 网络的全局序参数迅速增加;当耦合强度继续增加时, ER 网络的全局序参数和局部序参数都急剧增加而超过了 SF 网络,说明 ER 网络的同步是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发生 ,不像 SF 网络同步所需要的时间那么长。文献又引入两个很有意思的参数: GC( 最大同步块所包含的节点数目 ),NC( 局部同步块的数目 ) 。发现在开始耦合强度较小时, GC 值是 SF 网络大于 ER 网络,而 NC 值是 ER 网络大于 SF 网络,当耦合强度继续增加时, ER 网络的 GC 值急剧增加而超过了 SF 网络,而 ER 网络的 NC 值急剧下降而低于 SF 网络。说明 SF 网络由于存在 hubs 节点,它的同步是 以 hubs 为中心凝聚 方式趋于全局同步,而 ER 网络由于节点度较均匀,它的同步是以 许多小社团分别同步 开始,然后 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这些小社团相互 趋于全局同步; SF 网络由于节点的不均匀性,大多数节点的度值较小,这些 度很小的节点达到同步所需要的时间更长 ,所以造成 SF 网络完全同步所需时间大于 ER 网络。可见度分布的不同造成同步过程和方式的差异。文献计算了网络中不同度的节点属于最大同步块的概率,发现度大的节点即使在耦合强度较小时属于最大同步块的概率仍然很大,而度小的节点即使在耦合强度较大时属于最大同步块的概率仍然很小。所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 1 )不同结构的网络其同步方式和过程是完全不同的, SF 网络的同步是以 hubs 为中心凝聚方式趋于全局同步,边缘点(度小的节点)影响同步时间,而 ER 网络的同步是以许多小社团分别同步开始然后相互趋于全局同步。( 2 )同步是从度大的区域开始的,对于 SF 无标度网络尤其明显。由于实际网络大多是无标度网络,是否可以说现实的复杂系统的集群行为是从密集处开始。( 3 ) SF 无标度网络完全同步所需时间比 ER 随机网络长。 文献【 1 】 研究了复杂网络在中尺度意义下趋于同步的动力学过程 , 在 KM 振子模型基础上引入振子对的相关性来刻画同步程度, 还分析 分层社团结构的网络的同步过程以及特征值谱的分布 。 我们在最近的工作【 3 , 4 】中研究了网络的脉冲广义同步和自适应广义同步,从误差方程入手证实了广义同步是从度大的节点开始,从时间演化和随耦合强度变化两方面得到了网络广义同步过程也存在类似于【 1 , 2 】的结论,同时研究了网络参数和动力学参数对同步过程的影响,还发现失同步区间的出现。 Alex Arenas, Albert D?az-Guilera, Conrad J. Perez-Vicente , Synchronization processes in complex networks, Physica D 224 (2006) 2734 Jesus Gomez-Gardenes, Yamir Moreno, and Alex Arenas , Paths to Synchronization on Complex Networks ,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98,034101 (2007) Juan Chen, Jun-an Lu, Xiaoqun Wu, and Wei Xing Zheng , Generalized synchronization of complex dynamical networks via impulsive control, CHAOS 19, 043119 (2009) Hui Liu , Juan Chen, Jun-an Lu, Ming Cao , Generalized synchronization in complex dynamical networks via adaptive couplings ,Physica A 389 ( 2010 ) 1759-1770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810 次阅读|4 个评论
“同步阻碍识别”:复杂动力网络“反同步”
jalu 2010-1-25 11:20
同步阻碍识别 : 复杂动力网络 反同步 最近几年复杂网络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是网络的拓扑识别,它是复杂动力网络控制和同步问题的反问题。复杂动力网络控制和同步问题是研究在网络拓扑结构已知的条件下,讨论网络的控制与同步行为,给出达到控制和同步的条件,另外就是研究网络结构的各种特征参数,如平均距离、度分布、群聚系数等对同步的影响。而实际网络的拓扑结构往往只有部分已知或者完全未知,并且还在不断地变化(网络节点和边的增加和删减,权值的变化),因此拓扑识别问题有着广泛的背景。如何从检测到的动力学变量反演网络的拓扑结构就是拓扑识别的主要任务。目前网络的拓扑识别主要是利用自适应方法(当然还有其它方法),就是构造一个辅助网络(响应网络),利用自适应律达到网络边权的识别目的。这种方法也有不足之处,譬如计算量大,对于规模较大的网络要识别拓扑就比较困难了。 为了保证利用自适应方法识别拓扑的成功,需要一个 变量经内联映射后在同步流形上线性无关 的条件 ,不然的话辅助网络的边权系数可以 收敛,但是不一定收敛到原网络对应边的权数,就无法实现识别。这方面的文献例如: Wei Lin and Huan-Fei Ma , Failure of parameter identification based on adaptive synchronization techniques , PHYSICAL REVIEW E 75, 066212 ( 2007 ); Wenwu Yu, Guanrong Chen, Jinde Cao, Jinhu L and Ulrich Parlitz, Parameter identification of dynamical systems from time series , PHYSICAL REVIEW E 75 , 067201 ( 2007 )(文献难免有疏漏)。目前也有人利用 信号处理和参数估计中的 一致激励 (Persistently exciting) 条件来研究这个问题。拓扑识别的自适应方法导出的线性无关条件在数学上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人们自然要问, 在 同步流形上线性无关 怎么检验?这也是审稿中经常提的问题 , 是不好回答的问题。后来我们在这个线性无关条件基础上,进一步提出 同步是阻碍网络拓扑识别的 , 完全同步就完全不能识别 , 部分同步就部分不能识别 , 削弱同步有利于识别 ( Liang Chen, Jun-an Lu, and Chi K. Tse, Synchronization: An Obstacle to Identification of Network Topology , 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II: EXPRESS BRIEFSI. , 2009 , 56 ( 4 ): 310 - 314 ; Hui Liu, Jun-an Lu, and Jinhu Lu , David John Hill , Structure Identification of Uncertain General Complex Dynamical Networks with Time Delay , Automatica-REGULAR PAPERS, 2009 , 45 : 1799 - 1807 ),由于同步是可以检验的,因此这个条件就变得可以具体操作的了。因为同步是阻碍识别的,所以为了识别拓扑结构,必须削弱节点之间的一致性(同步性)。为了识别就要找出差异,聚焦差异和放大差异。 识别问题是经常出现的,因此 同步阻碍识别 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很有意义的。同步问题过去已经有很多研究,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这些研究工作基本上是讨论如何实现同步,如何加强同步, 很少有人研究削弱同步、变同步为失同步的问题 。 同步阻碍识别 告诉我们,原来 削弱同步有时候也很有意义。就像人们研究混沌控制,后来发现混沌在 某些 场合是有用的,因此 陈关荣 教授提出混沌反控制的概念,某些时候我们对混沌不但不应该加强控制,而且需要削弱控制,以产生新的混沌。 因此我们在 同步阻碍识别 的基础上, 不妨提出反同步和复杂动力网络反同步的概念,也许能够发现一些新的现象和新的机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9411 次阅读|5 个评论
2009年学术交流网与博客同步兼有自身特点
黄安年 2010-1-1 20:41
2009 年学术交流网与博客同步兼有自身特点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 月 1 日发布 2009 年学术交流网度过了自己的七周年并进入创办以来的第八个年头 , 这一年学术交流网的文章与博客同步兼有自身特点,博客上的文章基本上都在学术交流网上同步刊出 , 基于学术交流网突显学术性,博客中与学术性本身联系不甚密切的博文和以幻灯片为主要内容的博文并不在此列。 2009 年的学术交流网并比仅仅是与博客文章保持同步发表 , 而且兼有自身特点,这主要表现在学术交流网发布了经授权的学者一些学术文章和信息 , 而这些内容在我的博客中发布较少。 学术交流网迄今已经发布 24390 多篇(同一文章按照几部分发表按发表部分计算),其中 2002-2007 年 22109 篇, 2008 年 1414 篇 ,2009 年 867 篇,如果说 2002-2007 年 22000 多篇文章中包含大量转发文章, 2008-2009 年则大连减少了转发文章,加大了个人文章和信息的力度。同时也陆续开辟了一些新的栏目,如关注民生问题、国内所见所闻、美国总统大选、奥巴马言行录、科学网博文选等 , 学术交流网总共 45 个栏目,登临人次累计在 700 万左右 ,24390 篇文章和历时近 8 年 , 拥有一批人文社会科学界的网友,正可和科学网博客相得益彰。 自 2009 年 8 月 10 日起学术交流网的网络空间已经成功地转向科学网,并由科学网提供技术支持和维护 , 迄今一切运行正常。这里要再次感谢赵彦主编和科学网毅然接纳学术交流网的网络空间转移到科学网 , 并由科学网提供技术支持和维护。还要感谢曹立君先生在技术转移和维护上的辛勤工作。落户科学网后,学术交流网将为学术为公 ,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 资源共享作出新努力。 为此,笔者重申并坚持下述一贯见解: 学术交流网一直坚持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学术为公是学术交流网的出发点,学术为公就是要崇尚学术独立和自由的精神,服务于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维护学术正义和公正,坚持学术规范和道德,开展健康学术评论,不谋学术私利。坚持学术为公难免与某些学界人士发生意见相佐。学术交流网本着对事不对人的原则、摆事实、讲道理,百家争鸣,求同存异,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欢迎学术不端学者回归学术规范,抨击坚持不改的学术不端行为。 资源共享是学术繁荣的必要途径。首先学术交流网主持人本人的文章和资料陆续在网上发表,供免费下载,网友使用时望遵守知识产权保护,尊重个人学术版权。其次,学术交流网在可能条件下为网友提供不同见解的学术资源,这些资源的史实和观点由读者自行判断,并不代表网站的观点。其三,学术交流网呼吁网友充分使用本网联结的一些海外学术和咨询网站,和国内某些收费网站不同,可以免费获得。其四,学术交流网呼吁国内某些公共图书馆网站、国家资助的政宣性、公益性网站取消对于登陆网站的种种不当限制,为资源共享创造条件。 实事求是是学术事业的生命线,尊重客观事实,坚持求真务实,遵循实践检验真理标准,是学术交流网信守的学术路线。无论是像学术交流网上讨论的学术的是非原则、学术评论中的学术和非学术因素、学术公案的是非曲直、现代化革命化价值取向是非、教育产业化发展的功过是非、美国发展道路的优劣评估等等,都首先要坚持实事求是,检验于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是学术事业创造性发展和学术性网站发展的希望,客观地说,我国的学术性网站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只有创造性地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逐步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对于学术性网站需要引导和宽容而不是防堵和限制。学术网站顾名思义讨论的学术问题,但是当代学术离不开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透过历史考察和现实跟踪来从学术层面上深层次解剖事实真相,还清历史的本来面貌。    学术繁荣的活力源于学术创新,学术创新需要研究和吸收前人成果、跟踪学术研究现状、更新学术观念、开拓学术视野、进行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批评,革新研究手段。如果没有学术交流、没有学术批评,我们的学术事业难以得到健康的发展和真正的繁荣,也就很难进行学术创新。学术交流网愿为在美国问题领域、世界历史领域、社会保障领域、教育改革领域、学术评论领域、现代化进程领域作些基础性铺路工作。希望拓宽学术交流领域,更多反映国内学者、国外学者的学术成果和学术活动。随着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学术活动普及化的发展,学术交流网面向的读者不仅是专业工作者而且也包括社会各界的爱好者。 学术发展需要学术评论,健康的学术评论有利于学术发展。在学术讨论面前应当人人平等;在学术问题上,要淡化行政管理的干预;在学术领域要拓宽学术民主和偶的空间,这些是学术发展和繁荣的必要条件。学术交流网希望在学术评论、学术批评、学术争鸣、学术管理、学术评价、学术热点等方面继续做出努力。学术交流和学术批评在遵守国家宪法和相关法令下,要求保障学术交流和学术批评的合法权益。(引自《网络时代美国历史研究与普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学术界》 2006 年第 1 期) 衷心感谢各位网友对学术交流网的关注,也感谢网友大大投稿。学术交流网没有稿酬、没有图像、没有广告。学术交流网始终保持她的学术层面资源共享的特色,同时将凸显网络学术的第二课堂作用。学术交流网主持人自 1998 年退休以来,凭借学术交流网( www.annian.net )和黄安年的博客的提供资源共享、学术自由空间功能,能为广大网友和师生,奉献第二课堂的参考资料,以延续主持人已经半个世纪的学术和教学生命。 (本文原载学术交流网 /2010 年 1 月 1 日 http://www.annian.net/show.aspx?id=24440cid=33 )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研究(10-11)|3214 次阅读|0 个评论
太阳同步轨道理解
zjwang 2009-4-8 23:15
太阳同步轨道卫星,轨道倾角大于90度且附近,所以也为近极轨卫星,他的轨道面与太阳的取向一致,所以叫太阳同步卫星。每天向东移动0.9856度,这个角度正好是地球绕太阳公转每天东移的角度。 下面结合当前研究内容,以ODIN卫星为例理解一下: 轨道倾角90度附近,即几乎垂直地球赤道面。卫星轨道面与太阳取向一致,则卫星不像地球同步卫星一样随地球自转而转动,即卫星只有沿轨道方向速度,即垂直于地球自转方向,没有沿地球自转方向即自西向东方向旋转速度。严格地说,还是有自西向东的速度的,因为地球在自西向东公转,所以卫星要保持轨道面与太阳取向一致,必须有一个与地球公转一致的角速度,即360度/(365天)=0.9863度/天。 卫星总是在相同的地方时经过同一位置。比如,每天上午10:00经过长春上空,每天下午4:00经过武汉。ODIN卫星周期为96分钟,而一天是24*60分钟,所以卫星一天绕地球转24*60/96=15圈。如此,看来,卫星每天重复一次轨道运行,即只经过长春或武汉一次。这样,每一圈轨道观测地球不同的地方,以达到观测全球的目的,第二天上午10:00又回来观测长春。其实,这是卫星轨道没变化,地球自己转动了,卫星一圈需时96分,地球自转96/(24*60/360)=24度,地球有360/24=15个24度,于是,卫星在一天绕地球转15圈。而且,在一个短时期内,一地区太阳照射情况不会有太大变化,所以可以对一个地区相同的太阳照射情况进行多次观测。 ODIN卫星轨道倾角为97.8度,如图1所示,春分和秋分时,白天和黑夜分界线与赤道垂直,所以,轨道线北半球在白天,南半球在黑夜,即探测不到太阳辐射;夏至时,更是这样,而且白天时离太阳更近;冬至时,与夏至相反,卫星经过北半球是黑夜,经过南半球是白天。因为卫星轨道面与太阳取向一致,所以同一天或同一段短时期,不会出现一会儿卫星在北半球白天南半球黑夜,一会儿又跑到北半球黑夜南半球白天的现象,必须换季才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当然,当太阳直射南半球的时候,会出现卫星在黑夜和白天分界线的位置上运行,这样卫星一直探测的是黎明或黄昏的太阳辐射了。 ODIN卫星升交点为18:00, 如图2,卫星0度时在当地时太阳落山时候,90度时当地为正午,180度时为当地日出时候,270度为午夜,360又为当地太阳下山时。 图1 太阳同步轨道不同季节示意图 图2 卫星轨道角、纬度、太阳天顶角对应关系
个人分类: 卫星遥感|38677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20: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