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风险管控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安全研究的3条途径及其优缺点比较
热度 1 After50 2019-9-1 20:19
安全研究的 3 条途径及其优缺点比较 吴超 / STIPC 【本文摘录自:吴超 . 安全研究的预设和途径及新观点 . 安全 , 2019, 40(8): 32-37,42. 】 2014 年,个人通过对过去安全研究的大量事实和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首次把安全研究的主要途径概括为从事故预防、从风险管理和从本源安全出发的研究(吴超,杨冕 . 安全科学原理研究综述 . 第 27 届全国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学术年会暨第 9 届全国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研讨会论文集 ,华北科技学院主编,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15:7-15. )。 第一条研究途径, 以事故预防为主线,从事故致因等研究安全,这种研究思路可以简称为 “ 逆向研究 ” ,即从事故来研究安全,先研究事故发生的规律,再从中获得安全规律。应该指出,事故致因理论并不等于安全科学,事故致因理论只是安全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走第一条研究途径的历史较为悠久,有近百年。 第二条研究途径, 以风险控制为主线,从风险管理理论等研究安全,这种研究的思路可以简称为 “ 中间研究 ” ,如从尚未形成事故的隐患出发来研究安全。走第二条研究途径的研究通常也需要考虑隐患会导致什么样的事故,其历史沿革比第一条研究途径短暂。 第三条研究途径, 以系统安全为主线,从本源安全开始研究安全,这种研究思想可以简称 “ 正向研究 ” ,即一开始就从安全出发开展研究。走第三条研究途径的研究通常需要有第一条和第二条研究途径的思想为基础,从本源安全开始研究安全的方法经常需要用 “ 逆向研究 ” 和 “ 中间研究 ” 的方法开展安全评估。走第三条途径的研究历史最为短暂。 安全研究的三条主要路径特征比较见表 1 所示。三条安全研究途径的范畴及其相互包含关系,如图 1 。 表 1 安全研究的三条主要路径的特征比较 ( 吴超 . 安全研究的预设和途径及新观点 . 安全 , 2019, 40(8): 32-37,42. ) 比较项目 逆向型(从事故出发) 中间途径(从风险出发) 正向型(从本源安全出发) 安全工作的主要特征 预计可能发生的各种事故,采用相关和相应的措施加以预防和控制 主要考虑系统的薄弱环节和可能发生故障的概率及危险性,对风险进行针对性防控 以安全为目标,从系统出发,尽可能地提高系统安全性,处理好各种事物,使之更加安全 安全研究的侧重点 侧重事故致因理论和模型、事故统计分析等 侧重风险评估和危险源的控制等 全面系统关注安全,提高人和系统的抗灾变能力等 思维方式 逆向思维 关键思维 系统思维 主要优点 可以根据以往大量已经发生的事故做预测判断; 如果掌握了比较确定的可能发生事故类型,安全工作比较有针对性; 相对比较节省人、物、财力等的直接投入; 能让普通人容易理解安全的作用和功能 可以借鉴以往发生的事故判断风险; 根据危险源和隐患分析判断风险; 安全工作比较容易找到切入点; 能够集逆向型和正向型两种研究途径的优势 学习安全样板现象; 发挥人的超规范能力; 做事的范围很大; 正负两面都考虑; 正面范围比较广泛; 提升安全感; 适用于大安全; 可以把安全融入各项工作之中,发挥系统中所有要素的安全功能和积极性 主要不足 忽略更多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安全榜样; 使安全工作的范围狭窄,安全员做事的范围很小; 安全经济效益仅考虑负面损失,未计入安全感提升等正面效益; 实际上很难精准预计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故; 主要适用生产安全,对于新风险和大安全很难有效; 难以考虑类似心理创伤等内隐伤害; 对人的创造性和破坏性考虑不够或难以纳入 精准确定系统的风险仍然非常困难; 相关的安全风险管理还没有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仍然离不开事故致因理论等; 仍然存在逆向型研究途径的部分缺点或不足; 没有很好的利用正向型研究的优点 仍然需要依靠安全实践经验; 总的来说安全投入花费较大; 很多工作一下子难以看出效果; 很多安全理论方法还不成熟或没有形成,有待未来发展 包含关系 被右边栏目包涵 被右边栏目包涵 左边栏目和所有 时代特征 传统 近代 现代和未来的安全方向 图 1 三条安全研究途径的安全工作范畴及其相互包含关系 1. 从事故致因研究安全的问题分析 事故预防研究仅仅是安全科学的一部分。事故致因理论是从大量典型事故的本质原因分析中提炼出的事故机理和事故模型。这些机理和模型反映了某类事故发生的规律性,能够为事故原因的定性、定量分析,为事故的预测预防,为改进安全管理工作等,从理论上提供科学的依据。现有的事故致因理论主要着重于从人的特性与机器性能和环境状态之间是否匹配和协调的观点出发,认为机械和环境的信息不断地通过人的感官反映到大脑,人若能正确地认识、理解、判断,做出正确决策并采取行动,就能避免事故和伤亡;反之则会发生事故和伤亡。现有事故致因理论对安全教育、安全文化等方面的致因研究很少。应用链式事故致因模型分析事故,得到的事故原因和逻辑均比较清楚,应用也比较简单,其不足是链式事故致因模型所包含的事故原因不全面,实际分析的安全问题不够宽广,其实,链式事故致因模型也同样构成了一个系统,还需要从系统的策略去开展研究。事故致因理论对于已经发生的已知事故是可以分析清楚的,但对于未发生的未知事故的具体原因人们仍然未知。 2. 从风险出发研究安全的问题分析 现有风险管理基本是基于 “ 风险辨识 - 风险评价 - 风险控制 ” 三阶段的风险管理方法。风险管理目前主要用于经济安全领域,在事故灾难预防和控制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有待于加强与拓展。现有风险辨识的主要方法大都与事故分析方法相同,没有太大的区别和发展。风险评价方法与安全评价方法也基本相同。风险控制方法主要有风险避免和减少法、风险分散化法、风险自留法、风险转移法、保险法等,其风险控制原理仍然处于就事论事的思维方式,从整体和系统的视角开展风险控制的方法研究仍然不足,风险管理研究未形成独特的方法论体系。 3. 从本源安全出发研究安全的问题分析 从本源安全开展安全研究的思想,是在以事故和风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本源安全开展研究的思想消除了 “ 安全科学不研究安全而研究事故和风险 ” 的悖论,更具有先进性。从本源安全开展安全研究的基本思想为整体性安全思想,但目前整体性的安全研究方法尚待深入研究,急需找到整体性研究的切入点或突破口。如果仍然运用整体分解成子系统的研究思路,则会存在 “ 安全系统学不从系统入手开展研究 ” 的悖论。目前系统安全分析与评价方法是安全界比较认可和得到广泛应用的从本源安全开始的整体性研究方法。 由于安全问题是一个系统,条条道路通罗马,不管是从事故预防、风险管理或本源安全哪条途径出发,研究过程所涉及的因素最终都会关联到一起,只是侧重点不同和涉及面不同与出现的先后顺序等不同而已。而且,三条途径相互关联、相互支撑,有殊途同归的效果,目的最终还是为了安全。
个人分类: 安全科学理论|3987 次阅读|1 个评论
拉夫运河事件真相及其背后的故事
Myqqis106277670 2018-8-20 18:21
拉夫运河事件是超级基金法案的催生者,也是全球污染场地土壤修复事业的开拓者,更是首批列入超基NPL并在修复后采取风险管控措施长期监测计划的经典案例,因此,回顾分析标志性事件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对我国污染场地环境修复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所幸,有关拉夫运河事件的文献和报道有很多,甚至有专门的网站、电影、电视等多媒体资料,不足的是中文媒体转载内容比较单调,甚至有很多似是而非的演绎内容,例如: “这个事件能够得到举国关注,与一位叫洛伊斯.吉布斯(Lois Marie Gibbs)的女性分不开…,她有一个五岁的儿子,患有肝病、癫痛、哮喘和免疫系统紊乱症,5年来,她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医院儿科病房度过的…开始怀疑儿子的病是不是由这些化学废物导致的,因为自从他们家搬进101 街以后, 她儿子就一直病患不断……于是她走访了邻居,发现整个社区的家庭都有着类似的不幸遭遇, 患癌、流产、死胎、婴儿畸形、生育缺陷…” 。这个故事流传很广,但信息源头都指向一个,即2005年某杂志刊登的署名Seuly的编译文章 (1) 。为正本清源,也为我国土壤修复行业提供借鉴,本文拟以超基场地决策过程记录(ROD)为依据 (2,3) ,综合其他信息,回顾分析拉夫运河事件及其经验教训。 拉夫运河(填埋场)位于纽约州尼亚加拉瀑布城(美国),西距3公里就是世界最大最震撼的尼亚加拉大瀑布(如下图)。尼亚加拉河把瀑布城一分为二,东岸为尼亚加拉瀑布城(美国),西岸为尼亚加拉瀑布城(加拿大)。正因为其丰富水能资源,瀑布城曾是直流电交流电世纪之战的前沿阵地,世界第一座水电站在这里诞生(1881年),世界第一次远距离传输交流电也在这里试验成功(1896年),正是因为这次试验,直接导致原计划为瀑布下游工业提供直流电而开挖的拉夫运河工程停工,废弃运河逐渐成为封闭水域(长约1000英尺,宽60英尺,挖深约22英尺),直至1942年,胡克化学公司和驻地美军开始往拉夫运河倾倒废弃物,逐渐成为了各类废弃物的填埋场,截至1952年底,共填埋约2.18万吨含各种化学品的废弃物,翌年,胡克化学公司用黏土覆盖封存填埋场,并以一美元价格转让填埋场及其周边土地(约15英亩)给瀑布城教委,契约虽有警示填埋场并劝诫勿在其上盖房子等免责条款,但瀑布式教委并不以为然,就在填埋场边上盖了座小学(1954年),还把剩余土地转卖给开发商(1957年),后者在填埋场周边盖了99座独栋房屋,即为污染风险最大的1级区;随后,开发商又在填埋场外围盖了800座独栋房屋和240套廉租房,1972年,填埋场周边土地开发完成,洛伊斯.吉布斯就是在1972年搬进101街(污染风险最小的4级区),1976年之前,填埋场周边社区没有异常情况发生,运行22年之久的小学也正常,居民安居乐业。但是,1976年是纽约州有史以来最冷的寒冬,伴随的是1977 年多雨的春天和夏天,填埋场周边地下水位上升,填埋场堆放的化学品开始溢出地表并被雨水冲刷到街上,流入污水管道,甚至渗入居民住家地下室,面对这些有异味的污染物,当地居民不知所措。随后,瀑布城媒体(Niagara Gazette)记者(Michael H. Brown)开始追踪报道,连续写了好多篇报道,并把当地污染和各种疾病联系起来,敦促政府采取行动。翌年4月,纽约州卫生署(NYDOH)在接到瀑布城居民投诉后开始采取行动,先派专家(Dr.Robert Whalen)到现场调查,并入户采集血样和室内空气样品,初步判断确有公共卫生安全问题,随后,NYDOH官员前往现场与居民座谈,确认存在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后,很快以NYDOH名义发布第一道命令:即刻清除填埋场大桶,警示外人勿要进入填埋场区域。同期,美国环保署(EPA)开始介入调查,采取独立的检测手段,并很快做出决断,宣称地下室空气污染严重,可能严重损害居民健康。相比之下,NYDOH的地下室内空气检测结果二个月之后才出来,结论是1级区污染物指标检出率达95%(原运河周边99座房子),2级区检出率45%(1级区东西两侧共124座房子),其余社区未检出。据此调查结论,NYDOH当即发布第二道命令:关闭填埋场小学、停用地下室、疏散1区2区妇女儿童、查明污染途径并采取行动以降低危害……,8月7日,美国总统宣布填埋场周边社区(1-4区)为国家紧急状态区(EDA),命令1区2区居民全部撤离,并拨款2000万美用于买断232座房子和239户居民的临时安置(当时社区人均年收入约1.0-2.5万美元),但未涉及3区4区,因为根据NYDOH调查结论,3区4区居住环境无害。这个前所未有的决定即刻引起同在EDA范围 3区和4区居民的强烈不满,决定成立业主委员会并选举洛伊斯.吉布斯为主席组织业主请愿和抗议。就在社区群众因为NYDOC宣称3区4区环境污染风险轻微而无需疏散的调查结论而抗争之际,布法罗(Buffalo)研究所癌症专家(Dr. Beverly Paigen)及时发声(1979年1月份),他根据填埋场周边社区开展的流行病调查(254例)发现该区域存在孕妇流产、新生儿缺陷、神经性紊乱,癫痫症,亢奋和自杀倾向等健康风险,尽管有人质疑癌症学者的流行病学调查的专业水平,但也无法完全否定,洛伊斯.吉布斯等业主最需要的恰好是这样的声音,于是社区的抗议再度升级,焦点问题仍是环境污染健康风险评估,但NYDOH拿不出更有说服力的医学证据,为保险起见,只能对3区4区的孕妇和幼儿家庭也采取疏散措施(共30户);3月份,美国参众两院召开听证会,拉夫运河事件成为全国焦点问题,相关部门开始重视起来,并积极行动起来,例如,EPA表示为污染场地治理提供约500万资金(4月),纽约州立方机构表示为EDA区域居民提供溯及既往的税收减免政策(6月);NYDOH表示为约300户居民提供临时住房以免因为污染场地治理过程的二次污染危害健康(9月);1980年5月17日是个关键时刻, EPA公布了社区居民抽查血液检测结果,声称环境污染已经造成居民的染色体损伤,意味着潜在高发的癌症、新生儿缺陷和遗传变异等疾病,毫无疑问,如此重磅的官方声称造成极大恐慌,也大大激怒了EDA社区居民,就在如此敏感思考(19日),EPA却派遣两名工作人员前往社区解释血液检测报告内容,但这时候的业主已经听不进去,干脆把他们扣留当人质,胁迫联邦政府限期安置EDA区域其余居民,期间,有纽约州府等地的声援活动,也有宗教组织的资金支持,最终(21日),联邦政府(白宫)不得不同意业主请求,洛伊斯.吉布斯也因此一战成名。同年10月,美国总统再次宣布填埋场周边区域为国家紧急状态区(EDA),并前往尼亚加拉瀑布城(美国),在那里签署了超级基金法案(CERCLA),也为后续的污染场地环境修复及其环境损害赔偿提供法律依据。例如,第一波环境损害赔偿诉讼(800多案件)始于1979年底,美国司法部和纽约州政府分布向胡克公司及其母公司西方化工厂(Occidental Chemical Corporation)申诉索赔1.24亿美元和6.35亿美元,但在超基法案颁布后,西方化工厂(胡克母公司)与两级政府达成和解,分别支付联邦政府和纽约州政府补偿款1.24亿美元和0.98亿美元,用于补偿各级政府在应急响应(response)过程预支的疏散居民,拆迁安置、应急处置工程等费用,但不包括后续底泥治理成本。若按当年出土地让面积(15英亩)折算,拉夫运河污染场地应急响应处置成本为3700美元/平米。 拉夫运河填埋场污染治理过程分两个阶段,即应急响应(response)和补救措施(Compensation),其中应急响应处置包括(1)1978年4月,NYDOH接到当地居民投诉后开启的污染风险排查工作,(2)1978年4月,NYDOH下达第一道命令,即制度性风险管控措施,同时开展含废弃化学品大桶的污染源清除工作;(3)1978年8月2日,NYDOH下达第二道命令,进一步细化制度性风险管控措施,(4)1978年10月开始施工的拦截沟工程(3.7-6.0米深),以及为抽出处理污染地下水所布设的170眼井钻探工程;(5)1979年12月,开始现场处理抽出的污染地下水,每天抽出处理污染地下水300-1000吨;(6)1980年7月开始施工的阻隔工程,即在填埋场及其周边22英亩范围内覆盖3英尺厚黏土,阻隔降水入渗引起地下水位上升再把填埋场内污染物迁移到地表的污染途径;(7)1983年开始施工的1区建筑的拆除工程(含小学建筑),破碎筛分后淋洗,残留的细颗粒污染土方量约0.77万方;(8)自从1982年开始,EPA开始接管拉夫运河填埋场并遵照超级场地技术要求实施污染场地调查与修复方案设计等工作,1985年6月开始扩建填埋场阻隔工程,阻隔范围扩展至40英亩,并改进阻隔层结构,即采用高密度聚乙烯膜覆盖,在覆盖8英寸厚土壤并在其上种草;(9)1986-1987年开展污水管清淤工作,清淤管线累积长度超过20公里,清出淤泥累计1.15万方;(10)1987-1989年开展河道清淤工程,清出淤泥累计约1.07万方;(11)1988年9月,在原填埋场小学再次清理出污染土壤0.57万方,原位修复后填埋。应急响应处置完成后,填埋场仍有暂存的3.0万方淤泥需要开展以清除污染物为主要目标的土壤修复工程,即超基场地补救措施(Compensation)。据ROD记录,淤泥的主要污染物是二噁英,最高浓度46ppb,修复方案为“异位修复+异地处置”,即原地脱水干化淤泥,然后采用可移动式热解析技术装备(TTDU)加热脱附污染物,污染物去除率要求达到6个9,即99.9999%,修复工程预算2790-3350万美元,其中,工程设计与中试费用各50万美元,淤泥暂存设施400万美元,清淤工程费 900万美元,无污染渣土处置费用110-160万美元,TTDU技术成本1130-1580万美元,处理后土壤转运费51-74万美元,处理后土壤异地处置费100-140万美元。若按土方量折算,污染土壤修复成本为930 -1117美元/吨(按1987年不变价格计算),若按出让土地面积(15英亩)折算,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成本为465-558美元/平米。值得注意的是,拉夫运河填埋场污染清除(应急响应)始于1978年4月,仅清理出含废弃化学品大桶,但未清挖填埋场内污染淤泥和土壤,而是采用风险管控措施,即在地下水流上游方向开挖截污沟(1.2米宽*6.0米深)并铺设瓦质排污管道系统,在填埋场上方覆盖黏土和高密度聚乙烯膜等材质的阻隔层,同时采用抽出处理方法修复污染地下水,旨在通过污染地下水把填埋场内污染物全部淋洗出来,但自1979年12月开始抽出处理第一吨污染地下水,直到现在都没停止,抽出处理污染地下水量的多年平均值是1.36万吨/年,另有153个监测井(含21个钻至基岩监测井),以定期观测水位水质及其地下水流场变化,据ROD记录,填埋场栅栏外围已经达标,但填埋场内部监测井污染物浓度几乎没有变化,特别是NPAL指标,换而言之,抽出处理38年仍未达到预期修复目标。如果西方化工厂早知道这样的结果,一定而会采取更加“干净利索”的修复方式,如清挖填埋场内所有污染土壤,而不会采用抽出处理等原位修复技术,更不是采用阻隔或拦截等风险管控措施。 综上所述,拉夫运河事件的本质是群体性“化学品恐慌”事件,是对污染暴露人群健康风险不确定性的恐慌。这种恐慌源于美国科普作家蕾切尔·卡逊1962年发表的《寂静的春天》,美国EPA也是在全球性化学品恐慌思潮泛滥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因此,其成立后办理的第一件事就是应对《寂静的春天》中提到的DDT,并于1972年以环保的名义在全美范围率先禁止使用和生产DDT。吊诡的是,DDT在疟疾预防上有特效,世卫组织(WHO)已于2006年开始悄悄解禁(限用于室内预防)。由此可见,若从化学品恐慌角度回顾分析标志性事件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对我国污染场地环境修复事业发展可能会有更重要的借鉴意义。例如,当地媒体记者未报到之前,EDA范围1区居民已在那生活了22年,最接近污染场地的恰是最敏感人群(小学生),污染暴露时间超过20年,但社区居民安居乐业,并没有太多异常,记者连续报道之后才有人开始响应(洛伊斯.吉布斯),但响应也不算大,直至1979年1月份癌症专家发表非专业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之后,社群再度恐慌起来,再至1980年5月17日,EPA以官方渠道公布抽查血液检测结果之后,社区居民已经完全相信他们处于极度危险之中,把整个事件推向高潮,直至EDA所有住户都得到妥善安置才算罢休。事实上,污染暴露人群健康风险评价本该属于流行病医学范畴,而不是毒理学范畴,更不是环境化学范畴,因此,填埋场及其周边社区居民在看到当地媒体报道后(把污染与疾病关联起来),首先想到的是纽约州卫生署(NYDOH),NYDOH也是最早介入污染事件的官方组织,并按部就班地开展了健康风险排查工作,其对调查结论也很慎重,也很坚持,例如1988年,NYDOH在公布为期五年的社区居住适宜性(Habitability)研究报告时,明确指出填埋场栅栏外围土地居住适宜性“和瀑布城其他地方一样”,并不为诸多环保组织的质疑所动。更值得称赞的是,NYDOH并没有因为事件的结束而停止拉夫运河填埋场污染暴露人群健康风险评价工作 (4) 。从1995年开始,美国卫生部(USDOH)接受EPA委托开展了西方化工厂污染场地暴露人群后续健康研究(经费300万美元),经专家委员会遴选,NYDOH成为该课题实施单位,研究对象覆盖所有在EDA居住过人群,并有等数量对照人群,调查总人数6181人,共分三组,即填埋场周边社区居民EDA组、瀑布城居民组、纽约州其他城市组,研究结果表明(1)血清特征污染物浓度与居住地距离运河的远近密切相关,距离越近的人群血清特征污染物浓度越高,检出率最高的特征污染物依次是TCB、β-HCH和DCB,均超过85%;(2)根据癌症与死亡人群样本(373病例)分析,血清TCB与DCB浓度与癌症和死亡率无显著相关性,但血清β-HCH浓度越高,癌症死亡率也越高,存在显著正相关;(3)人群分组比较发现,EDA人群死亡率和其他人群并无显著差异,说明污染暴露对人群平均寿命长短的影响不显著;(4)EDA人群新生儿出生缺陷率和其他人群也无显著差异,但早产(低出生体重)比例会有所增加,男孩先天性缺陷率也会增加,出生的性别比例中,男孩比例略微降低,但这些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换而言之,署名Seuly的编译文章是演绎故事,而非科技论文。形成对比的是,原中科院环化所(现为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夏坤堡先生早在1981年1月就在原刊名《环境科学动态》(现刊名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上发表题为《腊芙运河污染事件》的简讯 (5) ,所述内容与美国官方网站完全一致,值得称道的是,当年还没有互联网,作者能在那个年代准确把握有重大影响的热点事件并及时撰文推介是非常值得后人敬重的,堪为后学楷模。 参考文献: (1) Seuly, 2005. 美国拉夫运河事件. 《环境》见证.思考栏目 编译,2005年8月号,p74-77 (2) National Service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ublications , “Superfund Record of Decision Love Canal” , https://www.epa.gov/nscep. Available:(2018/7/22). (3) Eckardt C.Beck. “The Love Canal Tragedy”, Available: https://archive.epa.gov/epa/aboutepa/love-canal-tragedy.html . (2018/7/22). (4) David J. Wilson CIH, CHMM. OBG PRESENTS: Love Canal –History Observations, July 2017. http://cuhmmc.org/wp/wp-content/uploads/2017/08/2017-1_Keynote-Love-Canal-David-Wilson.pdf . Available :(2018/7/22). (5) 夏坤堡.腊芙运河污染事件. 环境科学动态,1981年第一期:6-7
1670 次阅读|5 个评论
再说“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尴尬
lanxum 2017-1-22 20:43
“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概念不 建议 再用了 ! 170122 李健 对照了一下《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 》 AQ/T 9006-2010与将于今年4月实施的新标准GB/T 33000-2016 ( AQ/T9006应当是同时废止 ),思考了 几个问题。 前者为国家安监总局 2010年 发布的行业标准,后者为国家质监总局与国家 标准化委员会 2016年 联合发布的国家标准,标准升格 不说, 一个实质性的变化是关于 “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定义。 AQ/T9006的定义是“ 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 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 ,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 ” 而 GB/T 33000“ 企业通过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全员全过程参与,建立并保持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全面管控生产经营活动各环节的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工作,实现安全健康管理系统化、岗位操作行为规范化、设备设施本质安全化、作业环境器具定置化,并持续改进 。 ” GB/T 33000没有再使用AQ/T9006中“ 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 ”这一描述,我2013年的 “安全生产标准化”带来的尴尬 一文曾探讨过:当年搞 “安全生产标准化” 、 推动企业努力 “达标” 的目的是使企业符合安全生产法规标准要求;反过来的问题,企业不达 “安全生产标准化”这个标 ,同样可以生产 ( AQ/T9006 并 非强制标准) 。这是当年制定 AQ/T9006矛盾和尴尬的地方。GB/T 33000新标准去除了这一条 估计是此原因 。 当年推 “安全生产标准化”,曾引起一些企业的抱怨(笔者经历) - 我们历经多年完善,已经有与国际接轨的 HSE安全管理体系,此 “安全生产标准化” 为何物? 连概念这个基本问题都得不到认同,推标准化的难度可想而知。 “标准化”, 《标准化法》中解释是 “通过制定、实施国家、行业等标准,来规范各种行为”。而“安全生产标准化”之“标准化”远非“本意 ” -是促使企业达到国家、行业标准。 再者, GB/T 33000 术语定义 “安全生产标准化”英文是 China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management system,与中文已经完全对应不上了(意译?),与 AQ/T 9006 里的英文更截然区别 - Work safety standardization。而在同样是国家质监总与 国家质监总局与国家 标准化委员会 2008年发布的 《职业安全卫生术语》 GB/T15236将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译为“职业安全卫生”,那么据此China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management system应译为“中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才可遥相呼应,使用 “安全生产标准化”显然易造成理解歧义。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为职业安全卫生(或职业安全健康)的概念是国际业界公认、都听得懂的解释。前面加上China,即中国(特色)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安全生产标准化? 所以, 厘清 概念是增强标准执行力的关键。 GB/T 33000 与 AQ/T 9006 另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增加了安全风险( Risk)的概念,这与当前国际通行的术语是一致的。但 GB/T 33000 中 5.5章节“安全风险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或又是一个令企业费解的两个概念。 GB/T 33000 要求企业 “应建立安全风险辨识管理制度”,同时也要求企业“应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风险与隐患 有何区别 ? 企业如何区分? GB/T 33000 给了安全风险的定义,却没给隐患的定义。 “隐患”实际是“事故隐患”,权威解释为2007年安监总局16号令,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以下简称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 隐患实质是 管理不善的危险源hazard (科网傅贵)。事故隐患,实质是险兆事故,或称为未遂事故(国际通行称为Near Miss), 这些完全可以由“风险管控”来排查、分级管控。 如果这样,标准会让企业减负,只开展接轨国际的风险管控即OK了! 基于风险,修订 ISO9001:2008的关键点之一即用系统的方法应对风险和机遇,而不仅是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一个单独条款。ISO9001:2015新版整个标准要求“ 通过基于风险的方法,组织积极地寻求改进机会,而不是单纯地响应、预防或减少不期望的影响来进行持续改进 ”。 个人思考,请批评指正。 相关: 160725傅贵 关于隐患排查时隐患的定义、分级与分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03730-992646.html 130512“安全生产标准化”带来的尴尬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03722-689169.html 150130 探讨我国化工“过程安全管理”-首先搞清概念很重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03722-864051.html
个人分类: 安全概念理解|1801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数据分析在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的应用
linzhiheng 2015-2-9 13:33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cpac=blog “失控”体系下的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也改变了我们的传统生活模式。如同凯文·凯利在《失控》一书中所描述的,网络的出现,宣告着乌合之众登上历史大舞台,原来只能“一将功成万骨枯”的炮灰生命其历程或将从此改变。网络的出现极大改变了社会之间的关系,在这样一个类似于神经网络架构的社会中,无数“神经元”通过传递汇聚信号形成较为统一的“命令”而控制“躯体”的“运动”,它们通过不断发散又不断汇聚信息的机制,成就了无数个体思维的综合而成的群体智慧进而造就统一的群体活动。 网络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金融业也深受其影响。在互联网环境下,金融参与者深谙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髓,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工具构造出第三方支付、在线理财产品的销售、信用评价审核、金融中介、金融电子商务等模式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基于互联网的分享,公开、透明等等的理念让资金能够在各个主体之间更加直接、自由的流转,金融中介的作用会不断的弱化,使得金融机构日益沦落为从属的服务性中介的地位,而不再拥有金融资源调配的核心主导定位,毫无疑问,当前的金融业已经是处在“失控”体系下互联网金融体系。 “失控”体系下的风险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由于搜索引擎、大数据、社交网络和云计算等技术的大量运用,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非常低,交易双方在资金期限匹配、风险分担的成本非常低,银行、券商和交易所等中介都不起作用;贷款、股票、债券等的发行和交易以及券款支付直接在网上进行,这个市场充分有效,接近一般均衡定理描述的无金融中介状态。在这种金融模式下,支付便捷,搜索引擎和社交网络降低信息处理成本,资金供需双方直接交易,可达到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和银行间接融资一样的资源配置效率,并在促进经济增长同时,大幅减少交易成本。 然而,“失控”体系也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其一,人们在个体信息混乱繁杂下,难以找到和分清有用信息,而频繁运作导致的失误、突变也让这一体系会形成低效率;其二,交易成本的降低也让表面很大的运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难以形成真正有效的触动。就我国互联网金融来看,由于互联网金融出现的时间短,发展快,目前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监控机制和信用体系,存在着诸多的风险。 第一,信用风险大。目前我国信用体系尚不完善,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法律还有待配套,互联网金融违约成本较低,容易诱发恶意骗贷、卷款跑路等风险问题。特别是P2P网贷平台由于准入门槛低和缺乏监管,成为不法分子从事非法集资和诈骗等犯罪活动的温床。 第二,网络安全风险大。我国互联网安全问题突出,网络金融犯罪问题不容忽视。一旦遭遇黑客攻击,互联网金融的正常运作会受到影响,危及消费者的资金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 风险管控的内容及困难 金融业是高风险行业,存在着汇率风险、利率风险、会计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诸多的金融风险。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和外资金融机构的快速进入,加大了我国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因此,目前国内金融控股企业、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各大型企业集团的财会与稽核部门纷纷加强了金融风险控制,形成了政府统筹管控、企业内部实施的两级管理体系。而对于互联网金融来说,由于发展时间短、变化快,目前尚没有形成体系化的风险管控体系,对于参与其中的用户和机构而言,都存在着巨大的风险。 互联网金融机构,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主体,将承担风险管控的重要任务。对于金融机构而言,主要可分为针对内部的管控风险和外部的信用风险。对内部而言,它需要更好的设计各种理财产品,更清晰的衡量收益和风险,更规范化的流程管控和更准确的市场动态识别;而对于外部而言,它需要对客户进行更为准确的信用评估,以期实现更好的风险管控。 风险管控,一直是金融管控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复杂、涉及面广,专业人员缺乏等因素一直制约着我国金融行业的风险管控。对于互联网金融机构而言,这些问题相对于传统金额行业更为严重,可以说,互联网金融行业处在一个未知的网络中,面临着许多未知的事情,也存在着许多未知的风险。 数据分析 在风险管控上的作用 数据分析,旨在通过统计方法对收集来的大量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进行分析,以求最大化地开发数据资料的功能,发挥数据的作用。运用探索性的数据分析,帮助各级人员及时了解市场动态,发现各种市场问题;使用实验设计,可以帮助用户更好的识别产品收益和风险之间的关系,更好的进行产品设计和销售;通过SCP监控,帮助用户更好对于流程和产品销售的过程进行监控,及时识别和处理市场异常;而探索性的数据挖掘,则帮助我们更好的识别客户,降低高风险客户销售带来的风险。 运用数据分析的各种手段,将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产品、客户和业务流程,更好的做好风险管控。但就数据分析本身来说,数据分析是一项严肃认真的专业性工作,工作对于参与的人员和环境都有着较高的要求,而互联网金融行业本身正处于快速发展的事情,也增加了数据分析工作的难度。因此,如果能够借助使用便捷、安全准确的分析工具将对数据分析产生极大的帮助,对风险管控起到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又对数据分析工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准确快速的数据分析能力,准确是数据分析的根本要求,只有准确分析的结果,才能为后续的工作提供正确的参考。 2)开放的大数据处理能力,互联网金融面临的是开放的互联网环境,我们将面临的是大数据,对于开放环境下的大数据处理能力,也是数据分析能正常工作的重要保证。 3)快速便捷的模型构建能力,数据建模本身是一件计算量繁琐的专业工作,对于专业要求高,而大部分风险管控人员往往并不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背景,这就需要分析工具能够提供便捷的模型构建能力,帮助用户实现快速准确的模型构建。 4)操作友好的交互能力,数据分析本身是一个充满无知的探索性工作,很多结果结论都是在探索的过程中被发现的,所以操作友好的交互能力,也会为我们的数据探索提供更多的便利。 JMP,作为SAS(全球最大的统计学软件公司)推出的一种交互式可视化统计发现软件系列,在SAS算法的基础上,强调以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为导向,交互性、可视化能力强,使用方便,给业务人员的数据分析极大的帮助,下面我们就以风险管控的数据分析应用来进行展示。 1、探索性数据分析 当我们从互联网上获取到获取大量数据的时候,由于对数据本身缺乏了解,因而难以进行常规的数据分析,而探索性数据分析(EDA: Exploratory Data Analysis)能够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同用户的不断交互,不断探索,帮助我们获取到有用的相关信息。 探索性数据分析是启发式、开放式和完全动态的,它以数据为基础,通过对数据的分解、过滤和计算等操作,帮助我们运用多种可视化的方法实现“让数据说话”。JMP中的交互式图形和数据管理工具是非常理想的探索性数据分析工具。更值得一提的是,即使面对的是海量数据,也不论数据中隐藏着何种信息,JMP特别的“In-memory”架构也能够非常敏捷地对指令做出反应,使数据探索过程充满乐趣。 2、基于实验设计的产品设计 金融产品的风险和收益都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何正确的认识这些因素,准确的度量这些因素的影响力,将为我们进行产品的设计和基于市场动态进行产品调整提供巨大的帮助。JMP 为用户提供完全析因、筛选、响应曲面和田口设计表等经典的实验设计模型。帮助用户在定义因子和响应之后,自动的进行试验模型的选择,并提供的一系列设计评估工具,例如预测方差刻画和 FDS 图,帮助用户进行模型评估,确保实验设计的正常性。此外,JMP还在构建好模型之后,通过各个刻画器,以可视方式帮助我们确定可行的操作架构和因子设定点。一旦找到最佳点,就可使用集成的 Simulator 来了解其在实践中的可靠性。 3、对于业务过程的质量过程监控 金融产品的整个过程是否合规,也是保证金融风险的重要内容。JMP 提供各种统计流程控制 (SPC) 图来有效分离普通和特殊原因,帮助我们进行各种过程分析,包括问题调查、失控状况和稳定性持续监控。控制图生成器通过拖放操作以交互方式帮助用户创建控制图,使得我们可以轻松使用不同的图表类型和分组策略来划分变异源,并确定最合适的控制策略。此外,当面临多个随机变异源时,我们还可以利用控制图生成器的互动性,实现静态控制图无法提供的方法进行性能评估。 4、基于客户风险等级的客户分群 通过对客户的行为特征进行分析,从中识别出风险影响因子,实现对客户的分群,这样将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客户,从而实现更好的客户服务和产品销售。JMP提供了决策树、神经网络、分类模型等多种分类模型,帮助我们更好的进行客户分群。此外,JMP 分类平台还将分析报告同 JMP 中的数据过滤器一起使用,为用户提供各种图表的展示,为大型调查数据快速而简便的查看方法。
170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9: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