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社会影响力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国科大一甲子 ——地球化学历程的喜与忧
热度 6 bqzhu 2018-10-4 16:07
中国科大为两弹一星,攀登科学高峰而立。六十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科研,工程与管理人才,许多科研成果走在了国际前列。 作为科大第二届毕业生能来参加六十年校庆感到很幸运,因为大部人因身体原因或其他事情而不能参加, 5909 级毕业生能来者只有 1/10 左右。 我是个不愿奢谈过去辉煌,而常为未来担忧的人。十二年科学规划,使中国建立了新兴边缘学科地球化学的科研机构与教学基地。科大 58 一 60 届的毕业生许多已成为研究机构、院校从事地球化学研究和教学的主力,部分人成为地震,油气与矿产资源勘探的中坚骨干。然而后来科大地化为科研机输送的人才逐年减少。文革后,院系经过了合併调整,虽然地化系的实验室与教研队伍得到了发展壮大,科研经费很充足,也出了不少杰青、院士,说明基础研究做得不错。但培养的学生恰愈来愈少,而且大部分转行。陈江峰老师曾对我说,中国科大 USTC 成了美国培训中心。五十年校庆时我就感到地化系在形成倒金字塔。六十年校庆,这个倒金字塔则变得不可想像的严重; 77 人的教研队每年只培养了 7 名本科生,其中有可能 4 人还会转行,加上究研生也只有二十多人。这是什么原因? 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被誉为地球科学的三个强大支柱。但这只是对基础研究而言。当离开基础研究领域,走向应用领域和公众视野时,地捄化学就远不及地球物理。随着国内外基本建设的扩大,一个乡镇级的工程队伍都需要有地球物理勘探资质的技术人员,那怕挂个名也好。否则连工程招标的门槛都进不了。在辽河油田任总工的同学陈义贤说,油气勘探他更相信地球物理资料。在金属资源勘探部门的老总,同学刘益康、叶水泉感到找矿还得靠打钻,地球化学是陪衬。地质界不少人仍将地球化学视为化学分析工具,其它学科的人则视地球化学是地球物理的一个分支。因此在大学教学领域,地球化学学科被严重边缘化。 那末,是不是社会不需要地球化学?我觉得不是。其实在大众视野中,许多方面;如生态环境,健康养生,水质评价,原产地域,特色农业,酒业文化,城市转型,科技考古,突发事端,深部找矿等等都需要地球化学。问题是我们的教学培养目标,科研方向上出了问题。没有去关注地球化学学科的社会认知度,社会影响力和社会责任感。如果一个学科缺少这三方面的魅力,学生是没有兴趣报考的,家长也会为子女毕业后找不到好的就业机会而担心。一个研究所,如果缺少上述三方的科研素养,评估也会明显降分的。中国地球化学长期停留于基础研究的 ‘ 象牙之塔 ’ ,看不起化探评价,人文地化等应用领域。 我退休后,深感退出了忙于课题申请,评估结题, SCI 文章的体制内 ‘ 象牙之塔 ’ ,更多地接触社会大众所需求的地球化学,在社会特发事端面前,能尽一份社会责任感去表达地球化学的见解,让社会大众更多地认知地球化学。但一个退休个人的影响力总是太小。有许多事端使我十分感概。 (1)2011 年 3 月日本大地震引发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造成许多民众和地方政府官员都陷于惶恐不安,媒体报导发出许多错误信息,混淆职业与环境核安全的两种标准。作为一个同位素地球化学家应传达准确对待放射性与核安全的科学信息,因此及时在科学网发了 ’ 从日本各观察点放射性监测数据判析核泄漏不会影响中国邻域 ’ 等多篇博文,很快得到美国政府中文网等许多网站的转载,取到了高级科晋的作用。但中国地球化学机构的在岗科学家没有去尽这份社会责任感,去扩大学科的社会影响力。忆当年中国首次核爆,是日本地球化学家山宅太雄首先通过高空取样检测,向世界公告中国是先进的浓缩铀弹爆炸。当切尔诺贝尔核电站发生核泄漏后,前苏联同位素地球化学家萨巴多维奇首先去现场组织核污染评估与防治。长期从事基础研究的法国同位素地球化学家阿连格列,由于在全球变化上的客观公正力场而在政坛和社会活动中叱诧风云。这些都让世界公众对地球化家刮目相看,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力。 (2) 近六年来华北地区的雾霾和高 PM2.5 浓度引起了国人对大气污染的关注,不安与热议,也被国外反华势力炒作。如何客观认识雾霾与治理大气环境,应是大气物理与地球化学共同关注的科学和社会问题。然而关于雾霾和 PM2.5 问题,科学话语权主要来自大气物理。但是大气物理难于阐明污染物的来源,只有地球化学示踪解决这一问题。中国的地球化学家似乎表现出隔山观火,很少听到从地球化学角度发表见解。这是学科没有社会责任感的又一表现。 2013 年我曾写了 ‘’ 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的 PM2.5 问题 ‘’ ,也就是从地球化学角度谈这一问题。博文引起了各方人士的关注,阅读与评论。可见社会希望能听到从地球化学发出的不同声音。 (3) 这些年来全民 ( 特别是中老年人 ) 关心健康养生。其实健康养生可概括成三方面问题: 1. 增強人体免疫力; 2. 多摄入抗氧化性食品; 3. 补充有益元素,排出有害元素或降低摄入。而后两个问题与地球化学密切相关。这个有巨大社会影响力的课题,地球化学为什么不去介入?让我们看饮用水与后两项的密切联系。水的地球化学行为看似简单,但很复杂。中国办奥运前夕,国际上对中国瓶装饮用水是否合格有许多质疑。这使我介入了水资源的调查,深感水质评价的复杂性。媒体网页充斥着各种科学,不科学和伪科学的议论。当用各种合格饮用水泡同一种新鲜绿茶时,有些水半小时后茶水就变黄了,而少数水一天后茶水仍然能保持绿色。这表明各种合格饮用水的抗氧化性存在明显的差别。自然界山泉水有部分达到了一类水资源标准。而有极少部分水,含有益元素丰富,而有害重金属含量降至超净化实验室超纯水的水平。只有通过非常特定的地球化学过程才能达到此效果。几年前在浙江富春山居与联合国健康与环境委员会主席王颜峰先生讨论浙江的生态环境问题。他提出你们从事环境化学研究的人为什么只注重已污杂破坏环境的调查与治理,而不重视优势生态环境的发现与保护?这对我很有启发。这是一个新的地球化学课题。 (4) 对于中国科大科技考古系的发展和科研活动我一直很关注。因为科技考古所用的测试手段与研究方法与地球化学学科总体上是相同的。特别是商代含高放射成因铅青铜器的矿料来源和文明归属问题在国内外争议了 20 多年。然而科技考古系的实验室条件,师资力量和科研经费都远不及地球化学系。但科技考古系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明显高于地球化学系,因此能吸引各类人才前来求学,并应接不暇。这是值得深恩的。 (5) 退休后,我在建立与发展金属资源 三维定量预测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理论与方法上化了许多精力,也取得了一些满意的结果。随着人类对地球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在地表找到矿床的概率变得愈来愈低,危机矿山则愈来愈多。因此发展隐伏矿体三维定量预测方法是当务之急。地球物理方法已发展到较成熟阶段,但对于金矿等某些矿床地球物理方法并非有效。化探也只是停留在二维定性模型上。地球化学学科发展应在这方而下功夫。 地球化学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应更多的关注民生,面向社会,理实交融, 勇于创新,不能再停留在成岩年龄,成矿过程,壳慢混合,大气降水加岩浆水等重复研究教学上。我也十分厌倦于为刋物评审此类重复性的 “ 肉骨头 ” 文章。 参加校庆的5909同学
个人分类: 历史回顾|10777 次阅读|6 个评论
论Altmetrics,2016年奥巴马的影响力全球第一,合理吗?
ZJUlijiang 2017-12-15 11:02
说明:本博客与微信公众号“林墨”同步更新,所有内容均为原创,可授权转载请扫码关注“林墨”公众号。 摘要 科学计量的机制是学者投票,Altmetrics (补充计量学)的机制是大众投票。一项研究证明学者投票与大众投票之间存在相关性,因此,我们应该认可奥巴马的科学贡献? 张东冉 / 河北大学 李江 / 浙江大学 注:图片来源于搜狐网 奥巴马于2016年7月11日在 JAMA 上发表一篇题为United States Health Care Reform: Progress to Date and Next Steps的论文,发表之后以8063的 Altmetrics 得分拿下『 2016年世界学术论文影响力TOP100 』的第一名,并远远超过第二名的4912分。另外,奥巴马是独立作者哦。 好吧,这是一个赢者通吃的社会,前总统在学术界客串一把,便秒杀辛勤耕耘一辈子的科研工作者。这个结果太讽刺了,不对,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奥巴马的论文产生的社会影响力来源于总统光环,而非科学贡献。因为,他这篇论文在 Google Scholar 上至今只被引用了203次(2017年12月14日统计)。 Altmetrics 得分是大众投票,即用点赞、转发、评论等来度量科研成果在社交媒体上的影响力;科学计量是学者投票,即用引用来度量科研成果在学术界的影响力。评价学术成果质量应该是学术界的事情,应该由科研工作者来投票,最好的方式是同行评议,在同行评议不可行的情况下,可以用引用替代(引用和同行评议结果之间存在相关性)。把投票权交给普罗大众,会不会太儿戏? 大众投票权 社交媒体为普罗大众提供了投票权。 ResearchGate是由Ijad Madisch于2008年创立的科研社交网络服务网站,旨在改变研究人员进行科研的方式。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有700多万会员,现在已经发展成为最受欢迎的学术社交网络之一,通过ResearchGate平台,会员可以维护自己的出版物,询问和解答与研究有关的问题,关注其他研究人员以及了解他们的出版物更新情况。 对机构而言,大众投票与学者投票正相关 在ResearchGate中,可以选择影响力,出版物数量,下载次数和剖面图来衡量机构和研究人员的学术影响。ResearchGate评分是一项新的绩效指标,它通过测量研究人员的出版物,提出和回答的问题以及追随者数量整合科学计量学和补充计量学。 Yu MC等人选择以英国的 REF(Research Excellence Framework)大学排名和 QS 大学排名为参照,用机构的ResearchGate 评分与这些排名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ResearchGate评分与所有REF指标(产出,影响,环境和总体质量)的相关性都保持在0.400的中度相关水平;与三个QS指标(分别是学术声誉,每个教师的引用以及相关分析的总分)的相关系数都在0.5以上,即强相关(按照Cohen对相关系数的解释:0.10代表弱相关;0.30代表中等程度相关;0.50代表强相关),这表明ResearchGate评分是衡量研究机构“学术声誉”的有效指标。 对个人而言,大众投票与学者投票也正相关 作者选取供应链管理领域的300位学者为样本,选取两个SciVal指标:SciVal字段加权引用影响 FWIC 和SciVal每篇文章的 被引次数 ,与六个ResearchGate指标: RG评分,RG影响力,RG论文下载次数,RG论文评论数量,RG被引次数和RG剖视图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RG指标与SciVal指标之间显著正相关,这表明ResearchGate评分是衡量研究人员“学术声誉”的有效指标。 值得注意的是,相关性并不代表 Altmetrics 评分完全可替代科学计量指标,而只表明 Altmetrics 可以作为科学计量学的有效补充。 科学评价的事情还是应该把投票权交给科研工作者,不然,你猜猜通过大众投票来评选诺贝尔奖会是什么结果。但是,这并不代表大众投票没用。科学研究的终极目标是要为全人类服务,根据大众投票来判断科研热度与社会反响是有效的(当然,我们必须承认,社会反响与研究质量可能正相关,但不能替代研究质量)。 从为全人类服务的角度来看,我们既要研究质量,也要社会反响。所以,我们既要鼓励科研工作者从事高质量研究,去探索人类的未知,也要鼓励科研工作者与社会公众互动,用研究所得去提升大众的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Yu, M. C., Wu, Y. C. J., Alhalabi, W., Kao, H. Y., Wu, W. H. (2016). Researchgate: an effective altmetric indicator for active researcher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 55 , 1001-1006. CALL FOR PAPERS 欢迎向林墨推荐论文(发送PDF)或投稿(撰文1500字),一经采用,林墨向您支付稿酬,并具名致谢,投稿方式:linmo_wx@163.com 林墨是一个公益的学术新媒体。我们努力追踪全世界的以科学家为对象的研究成果,并分享给学术界。 关注我们,了解更多林墨动态。
7594 次阅读|0 个评论
百年港大,學術研究和社會影響力應更上一層樓
tanghe1510 2015-6-28 11:17
不久前,久負盛名的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US News World Report)雜誌公布了2015年全球最佳大學排行榜(參見網址:http://www.usnews.com/education/best-global-universities/rankings?int=9cf408)。排在全球最佳大學首十位的是:1. 哈佛大學(美國);2. 麻省理工(美國);3. 伯克萊加州大學(美國);4. 斯坦福大學(美國);5. 牛津大學(英國);6. 劍橋大學(英國);7. 加州理工(美國);8. 洛杉磯加州大學(美國);9. 芝加哥大學(美國);10. 哥倫比亞大學(美國)。雖然還有其它的排行榜,而且各個排行榜都有自己的排行數據依據,但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這個排行榜應該說是相當權威和受到廣泛認可的。在前十位全球最佳大學裏,美國占了8所,英國占了2所。在前20位高校裏,除了英國的帝國理工(第12名)以及加拿大的多倫多大學(與美國安阿伯密西根大學及西雅圖華盛頓大學並列第14名),其余都是美國高校。就學術以及社會影響力而言,這個排行相信沒有多大異議。就亞洲區的大學而言,在這個排行榜上日本的東京大學排名最高,排名第24名,北京大學排名第39位,香港大學排名第42位,新加坡國立大學排第55位,日本京都大學排第60位,北京清華大學排第67位,韓國首爾國立大學排72位,國立臺灣大學排105位,上海復旦大學排108位,日本大阪大學排111位,香港中文大學排118位,浙江大學排128位,香港科大和日本東北大學並列排129位。 按照學術圈公認的說法,排在全球最佳大學200名以內的大學應該是世界一流大學。參考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的這個全球最佳大學排名榜,香港的三所主要大學,特別是排在第42位的港大應該是令港人和甚至國人所驕傲的。但筆者個人認為,已立校百年的港大,無論是學術研究還是坊間排名理應更上一層樓,因為港大的學術和社會影響力與全球最佳首10位,甚至20位的大學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差距一是學術大師少。個人理解,所謂學術大師是指在各個學科做出有重大學術和社會影響力的學術成果的領袖人物,例如諾貝爾獎項等國際重大獎項的獲獎者。就筆者所知,目前港大在任的教授中並沒有諾貝爾獎獲得者。而全球最佳排名首20位的大學裏,其現任教授中有不少是諾貝爾獎等國際重大獎項的獲獎人。差距二是畢業生中做出重大學術成就或社會影響的人物少。迄今,港大的畢業生裏還沒有人獲得過諾貝爾獎。港大畢業生中影響最大的可能就是被海峽兩岸都尊崇的孫中山了。但孫中山已是港大一個世紀前的畢業生了。差距三是各個學科的全球影響力。根據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所公布的數據,港大的全球學術研究影響力排第41位,發表學術論文數排第98位,所發表學術論文的總被引用次數排第113位,所發表學術研究論文在全球最佳10%內的數目排在第117位,而在全球最佳10%論文總數中所占百分比的排名就掉到了第285位。很清楚,港大教授所發表的學術論文中具有重大學術和社會影響力的數據不盡人意。這反映了港大現任教授中大師級人物以及畢業生,特別是研究生中能做出重大學術成果的人數與全球最佳20所大學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就具體學科排名而言,港大排名最高的學科是數學,排全球第9,其次是計算機科學,排第13名,再其次是工程學科,排第19名,然後是地質科學,排第24名,接下來是微生物,排第27名,再往後就是材料科學,排第36名。這些數據說明,港大工學院和理學院相對而言在學術研究上是比較突出的。 我們再看看香港特區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The University Grants Committee,簡稱UGC或教資委)所公布的香港8所公助大學在過去5年(2007-2013年)的學術研究水平的評審結果(參見網頁: http://www.ugc.edu.hk/eng/ugc/rae/rae2014.htm)。與此同時,香港特區政府也以新聞公報的形式發布了相關評審結果的新聞。根據特區政府的新聞公報,在香港8所受政府資助的院校約4400名合資格的教學人員所提交的約16500項學術成果中,12%被評為4星級,也就是“世界領先”水平,34%達到3星級的“國際卓越”水平。根據筆者本人長期在香港大學的任教經驗和觀察,此評審結果應該是比較準確和公允的。 遺憾的是,筆者所任教的百年港大在此次學術研究水平評審中多個學科領域明顯不盡人意,甚至遠差於同城年輕的姊妹大學,其中的一個學科領域就是法律,這當然會引起港大師生以及所有關心港大人士的關註。 根據港大法學院公開的網頁資料,港大法律系成立於1969年,1984年獨立成為法學院,是目前港大十大學院之一。依據教資委所公開的“2014年研究評審結果”,港大法學院合資格的教學人員56人,其過去5年的研究活動中被評為4星級的僅有9%,3星級的有37%。而港中大法學院的合資格教學人員有26人,其過去5年的研究活動中被評為4星級的有15%,3星級的則有49%。還有一項指標就是“不予評級”的研究活動,即所謂“最差”的研究活動。在這項指標上,港大法學院教學人員在過去5年的研究活動中有3%,而港中大法學院在這項指標上的比例則是零。也就是說,港中大法學院的教學人員在過去5年的研究活動中沒有一項是“不予評級”的最差結果。這些數據至少客觀地說明,港大法學院在過去5年的研究活動的評審結果很不盡人意,其最高級的4星級比例甚至不及所有香港院校的平均結果(12%)。這樣的評審結果對於一直追求學術卓越的百年港大,特別是對於歷史悠久的港大法學院來說是相當尷尬的。 盡管港大在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的全球最佳大學排名榜上位列第42位,但細致的數據表明,港大在學術研究成果的影響力,以及在畢業生,特別是研究生做出重大學術與社會貢獻的指標上與全球首20位大學相比,仍有相當大的差距。作為一間立校百年的學府,港大理應在學術研究、畢業生培養以及社會影響力上更上一層樓。於全球範圍內爭聘學術大師以及有潛力的學術研究明星,在現任教師中營造力爭一流學術研究的公平晉升的氣氛與環境可能是提升港大學術研究和社會影響力的重要舉措。令筆者欣慰的是,港大對於教學工作一直是比較強調的,這應該堅持並進一步地加強。 2015 年2月5日寫於港大莊月明樓。2015年3月7日星期六修改。2015年3月9日定稿。 作者注:本文主要内文曾发表在香港“信报财经月刊”2015年6月期刊上。
个人分类: 说说而已|191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7: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