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房山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房山

相关日志

地质摇篮—北京西山
热度 7 dkysdc 2018-1-23 07:22
北京境内的西部山区统称北京西山,属太行山的余脉。 北京西山的北界为居庸关的关沟,这是一条略向西偏、近南北向的通道,南端始于昌平区南口,向北经过居庸关到八达岭关,是北京通往河北和内蒙草原的重要通道。在古代,横穿太行山的重要通道有八条,称为太行八陉,关沟是太行山最北端的通道,被称为军都陉。军都陉同时也是燕山与太行山脉的分界线,东侧为燕山山脉,西侧为太行山脉。北京西山的南界是房山区与河北省涞水县的边界。因此,北京西山包括了门头沟全境和房山、石景山、海淀、昌平等区的部分山地。 北京西山拥有异常丰富的地质现象,是中国地质学的发源地。 从19世纪中期开始,外国地质学家就开始了对北京西山的地质考察。1863年美国地质学家庞派来(R. Pumpelly)对北京西山的煤矿进行了调查,德国科学家李希霍芬(F.V.Richthofen)于1869年考查了京西玉泉山和昌平的南口,1871年又考查了从北京至门头沟斋堂、怀来矾山堡的沿途地质。1910至1912年,在北大任教的德国教授索尔格博士(F. Solger)在教学之余对北京西山进行了考查,并草绘了1 : 20万西山地质图一份。 1916年8月,在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以及瑞典人安特生的指导下,13名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地质专业学生对北京西山进行了较系统的地质调查,绘制了第一批1 : 5万北京西山地质图(出版时缩小为1 : 10万),编写了第一本主要由中国地质工作者完成的中英文版《北京西山地质志》,并于1920年正式出版。直到20世纪50年代,“这部书和附图一直是多所大学地学专业教学的范本”(中国地质调查百年画卷,2016)。这项主要由中国人完成的地质调查成果标志着中国地质调查工作的正式开始。此后,北京西山成为中国地质学家最多关注和考察的地方,也是中国最早培养地质人才和开展地质研究的基地,中国许多地质学家都曾经在北京西山留下足迹,被称为中国地质学的摇篮。 北京西山还拥有丰富优质的煤炭资源和建筑材料,是元代以来京城最重要的能源和建材基地。 图1 《北京西山地质志》主要作者在兵马司胡同15号院合影 前排3位为指导老师(左起):翁文灏、章鸿钊、丁文江 图2 北京西山地质志扉页 北京西山的地质遗迹众多,遍布西山全境,许多经典的地质遗迹已被写入教科书或著名的地学文献中,对于地学研究、地质科普和地质旅游具有重要意义。 以房山区为例,熟悉房山的读者马上会想到在周口店发现的“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遗址,想起房山的石花洞、银狐洞,想起被蜿蜒的拒马河侵蚀成的十渡景区,想起上方山的岩溶漏斗和九洞十二峰,想起圣莲山的奇峰峻石。这些地质遗迹与河北的白石山、野三坡等组合在一起,在2006年共同构成了房山世界地质公园,读者可以搜索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的有关材料。以下几段重点向大家介绍门头沟的地理和地质概况。 门头沟区位于北京市的正西方向,东西长62km,南北最宽处仅34km。全区总面积1455km 2 ,山区面积接近99%,门头沟西端有海拔2303m的灵山,是北京市最高峰,也是北京西部与河北的分界点。门头沟的南侧有著名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百花山,百花山的南侧属房山区管辖。 北京市内最大的水系永定河是门头沟区内最主要的过境河流,在区内的主河道长约100km,落差300m,永定河在门头沟境内共有大小支流300余条,清水河是其最大的支流。109国道自东向西,主要沿永定河以及清水河穿越整个门头沟。 门头沟拥有众多规模不等的佛教寺庙,其中最著名的有戒台寺和潭柘寺,妙峰山则是北京西山最重要的宗教和民俗活动场所。 门头沟境内的地质遗迹众多,华北地区代表性的地层绝大部分在门头沟境内都有出露。现今流行的许多地质名词是在门头沟境内首先研究并根据门头沟的地名命名的,例如,青白口(地层)、下马岭(页岩)、马兰(黄土)、窑坡组(含煤地层)、龙门组砾岩、髫髻山(火山岩)、芹峪(运动)等等。此外,位于丁家滩-下苇甸之间寒武系剖面中的风暴砾屑灰岩、生物丘等已经成为闻名中外的经典。门头沟还是近年来燕山运动、中新元古代年代地层的热点研究区域。 近百年来,几代中国地质学家在门头沟境内做出了非常出色的贡献,以后若有时间,会把著名地质学家在门头沟做的开拓性工作进行系统总结。 现在更想说的是,无论是与周边的邻居房山区比,还是与全国任何一个县级行政区比较, 门头沟地质资源之丰富程度和经典性都是无与伦比的。然而令人尴尬的是,门头沟区至今连一个国家级地质公园的名分都没有,而房山区早在10多年前就成为世界地质公园,需要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领导三思。 图3 芹峪动动的提出者乔秀夫先生(红色上衣) 图4 丁家滩-下苇甸寒武系剖面中的生物丘 图5 丁家滩-下苇甸寒武系剖面中的风暴砾屑灰岩 2011年,笔者在门头沟的庄户洼村附近发现了保存完好的15亿年前古地震遗迹,2016年斋堂镇东胡林村第一书记杨艳发现了保存完好的第七具新石器时期东胡林人遗骸。 图6 距今15亿年的古地震遗迹——液化溢出丘( 门头沟庄户洼村附近) 图7 距今15亿年的古地震遗迹——液化脉( 门头沟庄户洼村附近) 图8 埋在马兰黄土中的东胡林人遗骸(距今1万年) 图9 位于野溪附近的褶皱 下面的顺口溜是结合前人的重要发现和本人对门头沟区多年来实地考察之后总结归纳的(本人不会写诗,权称其为顺口溜),但是每段话都有故事,知道了这些典故,则门头沟的地质历史可以明白七八分。这个顺口溜还在不断更新中,待以后有时间会逐条展开和进一步完善,细心的读者可以此作为门头沟地质研究或考察的切入点,同时欢迎大家补充更正。 ************************************************** 门头沟地质地貌 一河一路一分田,两寺三山景无限 百里聚落贯东西,古道人文史千年 东胡林人新石器,距今已有壹万年 马兰黄土在斋堂,底界年龄近十万 龙门窑坡南大岭,九龙山下藏煤田 灰峪海陆化石群,奥陶灰岩接石炭 寒武鲕滩生物丘,风暴砾屑下苇甸 下马岭底风化壳,芹峪上升铁岭间 十五亿年古地震,雾迷山组始发现 沿河城边大断裂,野溪褶皱最经典 永定峡谷风光美,百万苍桑山水间 亿万年来地球史,造就地质之摇篮 *************************************************** 门头沟区国土资源局白鹤桥科长补充了如下句子,欢迎熟悉门头沟地质地貌和地理情况的同仁继续补充: 双龙峡谷龙门涧,聚灵神泉水切山。 龙门柏峪一线天,冰川漂砺斜河涧。 灵山花开百草畔,黄草梁上七星连。 爨底灵水三家店,古村琉璃亮宫苑。 茶马古道交通站,第一支部产党员。 抗倭撒血烽火痷,挺进马兰树红幡。 革命历史多悠久,红色旅游串自然。 矿物当家曾资产,东胡林人开头篇。 谁不道我家乡美,枕流漱石绘山川。 *************************************************** PS: 不用询问,欢迎转发、分享!
个人分类: 地学科普|19194 次阅读|17 个评论
房山金陵——风水和盛衰
热度 2 animalfarmer 2015-11-28 20:53
房山金陵——风水和盛衰 | 东西游历 | 东西坊 东西坊 2015-11-27 09:51 东西游历 搜索微信公众号“东西坊”或east_westworkshop亦可关注。 金戈铁马,唯余荒凉······ 曲名:“beat on the battle”“征战”选自《赤壁》电影原声 引言 中国的旅游景区被按照“质量”分成从AAAAA到A的五个等级。其实,这种划分未必公道。因为,景点价值的高低常在乎研究的多少;而美的程度,则更是个人的主观感受,与观察者的知识、心境、对美的敏感程度等密切相关。一点断壁残碑、几片破铜烂铁,可能令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欣喜若狂,而永州郊外一个为村人所熟视无睹的清幽小石塘则可让柳宗元流连忘返。所以,真正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练出一双善于发现或感受美的眼睛,能不能将价值从眼前物品中挖掘或品味出来。在我们这些北京科教机构的教师或研究人员看来,北京郊区一些常人闻所未闻、连A级都没能评上的“景点”,也可能蕴藏有独到的价值,甚至包含有摄人心魄之美。为了挖掘这些正在迅速逝去的价值、欣赏这些鲜为人知的美,我们成立了“北京郊区学术旅游”团队,周期性地考察北京郊区一些不大为人所知的处所,并拍摄照片、撰写文章,向大众推介。 经过一个多月的酝酿,2015年9月16日,我们的学术旅游活动终于开张,第一个目标是位于北京房山周口店镇的金陵遗址。 上午9时许,参与首次考察的6人小分队在猿祖山停车场集中。 不知道“猿祖山”有何来历,因尚未在文献中查到这个字——据队员、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张明悟博士推测,它可能是近年由景点开发者取的,希望与附近更出名的周口店猿人遗址攀上关系。九龙山和云峰山则是本地人更熟知的名字,尤其是前者,颇为形象。因为在小峰“皇陵尖”之下,有九条龙状山梁奔向山间平地,气势恢宏。 从停车场到金陵入口要走半小时左右,一路风光旖旎,时见绝壁倒影于水潭中。旅程之序曲即让人有点流连忘返。 大小两个天然金字塔(大者高约900米),让依山而建的金陵气势恢宏。难怪,“道陵苍茫”,在金朝时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 金陵主陵区为四山所环抱。背靠“玄武”(云峰山),左“青龙”(凤凰山)、右“白虎”(大洪山),前有“影壁”(石门山,又名案山),下有“朱雀”吉水(九龙溪)逶迤而出,真是一处难得的宝地——据当地村民讲,此处乃全中国风水最佳之所在。只可惜,相机毕竟不如人眼,难以拍出人眼所能见到的妙处。更不利的是,当天有霾,且我们的活动时间也错过了最佳拍摄间——日出和日落时刻。 作为金朝十几位帝王(含追封)及其嫔妃、王公大臣之陵寝,此地一度包含众多配套的地面建筑。金、元之时,二金字塔之下,西风残照,金家陵阙,是何等景致?只可惜,经过明天启皇帝的刻意破坏,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彻底扫荡,地面文物已荡然无存。这段汉白玉护栏和台阶能遗留下来,据张明悟推测,只是因为它们早就被尘土所掩埋。 左边坐龙只留了半尊,右边石壁上有金朝的龙纹,形似狗,与后世的蛇形龙颇为不同。 而不妥的“保护”方式(用玻璃罩子将其罩起来),将加速其风化,因为玻璃罩子的温室效应所带来的巨大昼夜温差对汉白玉石材有强烈的损害。也许过不了多少年,我们就看不到石头上面的纹饰了。 缠枝莲纹饰,多见于佛教艺术中 辽瓦金砖、各种石头构件,散布于乱草丛中。 柱础 往昔建筑遗址 考古发掘时留下的大坑 我们一路上行,来到安葬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及其皇后、嫔妃墓之睿陵。听说来的是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机构的专家,这位“7”字形老伯居然掏出钥匙,为我们打开地宫之门。老伯是车场村本地人,微薄薪金看守地宫。据说行迹飘忽,不一定都在,而且开与不开全凭心情。 地宫全景 地宫东西长约13米,南北长约9米,深约5米,乃从岩石中开凿而成。底层铺有黄土,上置四具石棺。左侧两较小的棺材为嫔妃所用,是原物;右侧分别雕有龙、凤图案的棺材为太祖及皇后所用,是复制品——原件被运至首都博物馆。此处原有的“宝顶”(坟包)早已消失不见,而地宫也为众多重约一吨的石头所填埋,因此直到2002年清理石材时才被发现。当地村民一度不肯让安葬帝、后的龙、凤石棺被移走,直到政府承诺以后制作两复制品安置于此才平复。与首都博物馆的原件相比,此处的石刻花纹非常粗糙,一看即为机器制品。 嫔妃原棺 复制棺 复制棺纹饰 走出黑暗的金太祖墓穴,一时不能适应外面的阳光。墓穴右侧,是其三子金睿宗之墓碑。碑文鎏金,据说为明之前所仅见。据张明悟说,碑文上的鎏金已远不及他上次所见为多,当是为近年来的酸雨所侵蚀——对于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中价值极高的碑刻,连个碑亭都不盖,北京市文物系统是不是有些失职? 墓碑 张明悟还说,附近有一清代修建的坟堆——明天启朝对金陵的地面建筑毁得很彻底,康熙试图重建祖宗坟头时,已找不准位置。我们费了好一阵才在附近绿树下找到一砖砌的半塌陷土堆,应该就是它了。几年前还高出地面两三米,现已基本崩塌(可能是2012年北京7·21大雨之后果)。 坟堆 仅建太祖之陵,就需在坚硬的岩石中凿出六七百立方米的地宫,建其他帝王之陵呢?一想即知,当年修陵工作之浩大。将那些沉重的石头棺材,从遥远的黑龙江上京(今阿城)迁之中都(今北京),更是艰难。若非皇家,这种事情是完不成的。而完成这种事情的海陵王完颜亮,则是一位个性极其鲜明的君主。 完颜亮 他主张把都城从黑龙江迁到北京,宗族群臣反对,他竟然挖祖坟、拆宗庙、毁京城,将入土数十百年的众多祖先迁葬北京!当然,他所选迁葬地的“风水”也确实好,金亡三百年后,仍庇佑后代建立起强大的“后金”(也即“大清”)!不过,此风水宝地并未太庇佑他本人——仅仅40岁,一意孤行、惊扰祖灵的他就在兵变中被杀,并于死后被从帝王降为“海陵王”,进而被废为庶人,未能葬入他花了一年时间精选的王陵。此风水宝地也未保佑金朝之长治久安。海陵王亡后仅63年,金朝即为蒙古所灭。 金朝之崛起,是辽、宋统治者之噩梦,更是在两国万里河山中生活的平民的浩劫。野蛮强横民族恣意劫掠、烧杀,毁灭了多少名城,屠戮了多少平民!等到他们坐稳了龙庭,开始从事生产和建设后,他们也不可避免地被汉化,变得精致、文弱起来(向往更高、更精致的生活,是人之本能;所以,对文化较低的周边民族而言,汉化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难以阻止)。然后,他们又被更野蛮、更残忍的新崛起民族所屠戮,好不容易才积累起来的人口、财产和文物,又遭受一轮新的浩劫!这可以说是金人之报应,但换个角度看,又何尝不是专制王朝时代中华民族之悲剧宿命? 回顾中华历史,根本就不是什么“落后就要挨打”,而是弱肉强食,文弱雅致即挨打;根本就不是“公理战胜强权”、“文明战胜野蛮”,而是成王败寇,野蛮蹂躏文明,强权即为公理。而“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强横者即使一度成功,也难免为后起的其他强横者所灭。这种丛林法则是不可能带来长久和平、幸福安康的。可叹的是,实践这种观念、为一人之利而恣意践踏平民的利益的人,如完颜阿骨打、铁木真、努尔哈赤之流,仍为众多当代中国人所尊崇,不但被他们的族人所尊崇,甚至还被那些遭他们屠戮的汉人的后代所尊崇。是非颠倒,没有比这更甚的了。 图、文︱熊卫民 编辑︱东西坊 原创作品,版权所有 欢迎分享朋友圈,转载请联系以获得许可 Email:east_westworkshop@163.com 我们一路向西,发现世界;回望东方,呈现自身。 天人之际,古今之变,文理之间,技道之源。 创造之美,只为世界公民! 搜索微信公众号“东西坊”或east_westworkshop亦可关注。
2194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3: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