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70年代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我吓鹅,鹅吓我
热度 3 yuguo2012 2019-3-2 18:50
鹅,左边是我,右边是鸟,左右合在一起意思是,常陪伴我的鸟。 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在辽北的农村,陪伴儿童的鸟,不止鹅,还有鸡和鸭。 小时候,喂鸡鸭鹅收蛋之类的小事儿,主要由我和两个姐姐负责,二姐是总指挥。 那时,蛋不但能吃还能当钱花,管蛋其实就是管钱。 天气好时,院外“×蛋换××”的叫卖声此起彼伏,传到我耳边的都是好东西:冰棍、水果、玩具……,小孩子越馋什么他们越喊什么。 有的商贩很有本事,在自行车后座两旁各挂一个大筐,筐底铺着干草,刚进村时筐几乎是空的,出村子时,两个筐已装满了蛋。 叫卖声靠近院门时,我常跑出去看,仔细端详小货车上的商品。 我能管住嘴巴,不吃冰棍和水果,但有一样东西,我管不住自己的眼睛和腿,那就是人物卡——把评书里活灵活现的人物,如水浒一百单八将、岳飞岳云,印在精美的厚卡片上。当时我着迷得很。 一遇见漂亮的人物卡,我就往家里跑准备取蛋换卡,临跑时还嘱咐商贩等我一会儿。商贩通常很配合,抬高声调冲我家喊些优惠大数量有限之类的话,故意让我家人听到。 大人常不在家,蛋由二姐代为保管。她节俭谨慎又认真,总怕我上当,不轻易让我拿蛋。她不给我蛋,我就唱“小二丫真败家,拿着鸡子换麻花”之类的话气她,有时她心态出奇的好,任凭我说什么,她都不生气,就是不让我随便拿蛋换东西,她是个称职的小管家。 一术不成,换一术。我主动帮她干活,她经常把收蛋的任务交给我。 收蛋这活儿,不累,但耗时间,要有耐心。 蛋下得快慢全靠鸡鸭鹅的心情,心情好,半天不到,蛋都下完了。 每天收多少蛋是有目标的。 早上母亲去生产队前把所有鸡鸭鹅都摸一遍,然后做出预测:鸡蛋多少个,鸭蛋多少个,鹅蛋多少个。 预测相当准确。说到这,请你不要误解。那时候在农村生活的妈妈们,几乎都会这一手,具体怎么摸怎么预测,我现在也不知道。 一天,鸡鸭生产顺利,上午都下蛋了,鹅有一个还未下蛋。我盼着早点出去玩。可是,那只鹅下蛋时间一拖再拖,令人着急。 它一会儿起一会儿卧,我不知道它当时是心烦呢还是不满意自己的窝。 鹅越不想下蛋我越着急,频繁去看它。见我不断地出现,鹅更是站卧不宁。 等啊等,耗啊耗,二个小时过去了,还不下蛋。 我干脆搬个小凳坐在一旁等,等啊等……又过了好一阵子,鹅开始下蛋了,但下出四分之一,又无进展了。 在情急之下,我做出一件傻事,硬把鹅蛋拽了出来,拽出来后,我惊呆了,手里那半是硬的;另一半却是软的,颤颤巍巍的。 我赶紧跑回屋子找一个饭碗,把蛋硬壳朝下放在碗里,再把碗放在柜面一个角落里,然后跑出院子。 那天傍晚,我没有玩好,心里一直想着这只奇怪的鹅蛋;也没及时回家,怕大人责怪。天漆黑一片时,我才试探着回到家中,家中一切正常,仿佛什么也没发生过。 我去看那只鹅蛋,它还立在碗中,不过,鹅蛋壳已全是硬的了。 虚惊一场。
个人分类: 生活|2796 次阅读|6 个评论
加油70~78出生的同志们
chile 2009-4-19 11:23
其实70后要进入高校的这些同志们,一定要踏踏实实的,发挥出生在这个年代人的强项。在学历上和知识的积累及科研成果上,80年的人是后生可畏。那么留给70年代的还有应该怎么样将自己事业做大那?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加强合作, 加入那些实力比较强的45岁以上牛人的团队,踏踏实实的跟着或者协助这些学者做事情,再坐十年的板凳,坚持将这些牛人变得更牛,让团队出更多的成绩,当让你团队里面的人都成为大牛的时候,你离牛人也就不远了。 善于学习, 学习前辈们的各种经验,永远用一个谦卑的心和学者交流,学习越多,积累的财富也越多。 舍得投入, 多参加会议,不要说没有基金支持,就是自费也要参加一些专业内的会议。先参加国内的,时机成熟了就参加在境内的国际会议。 踏踏实实去做事情, 在单位要多和领导交流,需要自己做什么,做什么可以为单位做贡献,而不是总是嚷着单位没有条件,你总是怀才不遇的样子,不要抱怨单位的环境不适合了你的成长,或者说耽误了金子的发光。更忌讳的是用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样子去挑战领导们的官威和教授们的权威。 播种希望, 要满怀希望的做科研,要多看文献而不能拘泥于文献,多从不同角度寻找科研的思路,总是将一个一个想法在脑海的反复的思考,时机合适就去播种,踏踏实实的去浇灌,辛辛苦苦的去营造自己的科研氛围。 说到最后,还是那句话,成功没有太多的捷径的,那些有果实的种子需要汗水去浇灌的。
个人分类: 点滴人生|3839 次阅读|4 个评论
未占天时,更需要努力-和70后共勉
chile 2009-4-12 14:11
作为一个78年出生的人,也是和国家改革开放30年一起走过来,处于这个时代改革的大时代,确实受到了不少时代的冲击。 小时候,有五年制和6年制的不同的待遇。 初中时候又有了教材改革的开始。 等高中时候教材就大面积换掉了。 大学三年的时候,99年的全面扩招开始。 大学毕业又没有国家分配的事情。 机遇和挑战同在,只是现在留给我的机遇确实很少。 工作了三年后又出来读书,在08年,99级的扩招后的博士毕业,博士已经贬值了。 就如2001年我们这批人还在嚷着换工作,99级的同学进来后就不再说离开了一样,就业的难度逐年增加呀! 等在2010年,这些同学博后出站了,博后又要好多人出现了。 回头看看80后也确实是后生更可谓,我们这些70年代的同学们生存空间就更不容易了。 对于科研上,我只有百倍的努力,补救知识和年龄上的不足,希望可以对行业有点点推动吧! 中青报:科研领域,70后将成被抛弃一代? 我们现在很着急,因为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这批人,在科研上还不成气候,没能形成一个领军的团队。中科院某研究所的一位负责人在谈科研人才培养时,提到了这个问题,他说这是所里一直忧虑的事情。 他说,理论上,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科研人员现在应该是崭露头角的时候,可现实情况不是这样。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那批人中,拿到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简称杰青)的时候一般是30多岁,超过40岁的很少。而现在所里30岁以上的拿到杰青的只有两个人。 据负责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实施与管理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统计,目前杰青平均年龄已经远远高于2000年之前的年龄。 例如,2008年7月召开的2008年度国家杰出青年工程与材料专业评审会最后的情况通报中显示:申请人整体年龄偏大是存在的问题之一。其中材料组和工程组申请人40岁以下的分别只有32.1%和21.1%,绝大部分申请人年龄集中在41~45岁之间。 60后年富力强,80后后生可畏,70后遭遇前后夹击 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人还年富力强,80后的一批人已经是后生可畏,我们是挺尴尬的一批人。某研究所的王博士是1972年生人,不折不扣的70后。他在日本读完博士,又做了几年研究,因为觉得自己的研究方向在国内发展空间大,学科能力也比较强,就回国了。可是回来四五年了,评研究员还是遥遥无期。
个人分类: 点滴人生|331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20: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