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全面小康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如何建成“实现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全面小康社会
baocunkuan 2017-3-7 21:52
“十三五”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深化绿色发展 的重要阶段。无论是上海还是全国 “十三五”环保规划,都须关注以下4个问题:一是环保规划的定位问题,即规划与上下位规划、其他专项规划的协调问题;二是规划目标设置问题,即如何认识环境质量改善的问题;三是规划实施保障问题,即政府、市场、社会、公众之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以及政府各部门间的共治问题;四是规划实施逻辑性问题,即从问题、目标、指标、内容到行动、评估、考核逻辑上是否完整的问题。 前言 “十三五”时期是环境保护面临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迈向和进入“新常态”,准确定位当前的环境保护形势及任务要求,及时识别未来的重大环境保护问题,有利于促进深化绿色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上海市政府正式发布《上海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三五”规划》,国家《“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也由国务院正式发布。相比于“十二五”环保规划,国家“十三五规划”和上海“十三五”环保规划都首次提出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此外,国家规划强调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求,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突出了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而上海市规划更为具体,突出政府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社会参与责任三大责任;明确了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强化产业污染防治、实施生态空间管控、强化环境风险防范、深化环保体制改革五大具体任务。应该说,上海环保规划体现出了上海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前瞻性和引领性,同时具有务实性和操作性。本文重点从规划定位、目标设置、实施保障、规划逻辑性四个方面对上海“十三五”环保规划进行解读和探讨,并与国家“十三五”环保规划进行比较分析。 一、规划定位问题 上海市 “十三五”环保规划的定位,需要理顺其与我国其他环境规划的关系,将其放到我国环境规划体系中进行分析。从上位规划来看,上海市“十三五”环保规划的上位规划主要是国家“十三五”环保规划和上海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扩展开来,还应包括长三角规划等区域性质的规划。目前,上海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已发布,环保规划与上海全面实现高水平高质量的小康社会总体目标是一致的。环保规划首次提出环保倒逼机制,这对于实现上海产业升级转型是有力的促进。同时,环境质量指标是上海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应该说,环保规划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高度统一。 另一个重要的上位规划是国家 “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上海环保规划一方面是落实国家下达的任务,比如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改善和主要污染物减排两个指标都是要“完成国家要求”。在国家环保规划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要求明显降低长三角地区细颗粒物浓度,上海环保规划中规定,到 2020 年, PM2.5 年均浓度达到 42 微克 / 立方米左右;在推动重点行业治污减排中,要求上海进行挥发性有机物总量控制和总氮总量控制,上海环保规划在继续实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 4 个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基础上,根据国家要求,增加挥发性有机物和总氮两个污染物;在能源方面,国家规划提及到 2020 年,非化石能源装机比重达到 39% 。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降到 58% 以下,上海规划里提到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 1.25 亿吨标煤以下 ( 但并未提及比重问题 ) 。另一方面,上海应融入国家区域联动大战略。国家规划中提到推进 “一带一路”绿色化建设,以及推进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都与上海市环保密切相关,上海应坚持区域协作合作,加强联防联控。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区域合作发展的领头羊,上海应从区域绿色发展的角度,慎重对待产业向相对落后地区的转移。 从下位规划看,主要是各环境要素的专项规划和上海下属区县的环保规划。完善的环境规划体系中包括战略性规划和操作性规划两个阶段。上海市已实施五轮环保 “三年行动计划”, 2015 年开始实施第六轮行动计划( 2015-2017 )。 “十三五”规划与“三年行动计划”之间应有内在的协调性。各环境要素的专项规划以及区县环保规划应紧紧围绕“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目标进行编制,尤其是在环境质量改善这一核心目标上,各区县该如何落实分解需要深入探讨。 环境问题涉及面广,必须依靠多方共治。复旦大学包存宽教授指出,建立完善的环境规划体系应从环境规划与其他部门规划之间的协调和衔接入手,调整、优化并最终建立、完善符合我国新时期要求的环境规划体系,以环境规划协调、统筹各级政府、各部门的环境保护工作,形成合力以共同推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因此,理想的环保规划应该更侧重协调性,弱化实体性。从上海市 “十三五”环保规划的定位来看,已经体现出这方面思考,但还不能算是协调性规划,仍处于实体性规划向协调性规划的过渡阶段,即从环保部门集权到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将相关政府部门纳入,协同推进的局面。目前环保规划仍是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一个专题来进行编制,还是狭义上的环境规划。笔者认为,广义上的环境规划应该具有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这应该是未来环境规划的一个趋势。 二、规划目标与指标设置问题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都有所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标准也会相应地提高。那么,小康社会的环境指标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笔者认为不能建立在单纯的分析基础上,而应该充分引入公众参与,让公众充分讨论并达成共识,只有公众认可的指标才是真正有效的指标。 此次上海 “十三五”环保规划首次提出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从 2000 年开始,我国制定的 “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环保规划都着眼于总量控制。总量逐年递减,但是在公众眼中的环境质量却未见明显好转。这说明,环保规制措施与市民需求仍有一定差距,总量控制与环境质量改善之间需要构建有效的关联。国家“十三五”环保规划建立环境质量改善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双重体系。可见,总量控制和环境质量改善两手都要抓,理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理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关系的基础,如果只提质量改善,会被质疑国家把担子交给地方,而地方将任务下移,最终容易一场空,如果没有总量控制的抓手,国家只根据最终结论行处,而地方对于如何做到环境质量改善感到困惑和困难。 因此,没有总量控制就难提质量改善,这两个目标并行不悖,都有必要。上海市 “十三五”环保规划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配合国家“十三五”环保规划目标和指标设置,在地方政府层面体现出引领性。实际操作中,环境质量改善仍需要一些抓手,而最容易控制的仍是排污量。排污量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需要定量研究。这方面,美国很早就开发出了空气质量模拟软件,国内也有不少专家从事这方面研究,并结合中国实际开发出了相关软件,这些都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上海规划提出了环境质量、环境治理、生态空间、总量控制等 4 大类 20 项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 14 项,更加突出 “底线约束”。设定小康指标应当基于一种“底线思维”,底线就是群众不能接受的水平。当我们无法说清什么是小康时,不妨换一个角度,发起一个讨论,看看大家心目中的小康容不得什么样的环境问题。 这样的指标生成需要政府、专家、普通公众进行更深入地沟通交流。目前来看, 相比上海市 “十二五”环保规划指标体系,“十三五”环保规划的指标体系已有不少进步:一是指标体系涉及内容更加丰富完善,水和大气的指标内容扩充;二是指标体系涵盖城市和农村,开始关注农村环境问题,增设农村污水和农作物秸秆利用方面的指标;三是指标设置更加突出公众关注度高的环境热点问题, PM2.5 浓度、公园绿地面积、能源消费等指标都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更贴合群众感受和期望,也体现 “十三五”期间上海环境重点和难点问题。环境规划指标体系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区域性特征,对于新增的指标还需进行深入研究,如指标是否可考核、可评估、可感受,需进一步验证。 与国家 “十三五”环保规划的指标相比,笔者认为,上海环保规划的指标设置在一些方面体现出引领性,但也有一些欠缺。国家环保规划的指标设置分为生态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总量以及生态保护修复三大类。在生态环境质量方面,国家空气质量指标要求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到 2020 年大于 80% ,上海环保规划的指标为以 AQI 表征的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大于 75.1% ,力争达到 80% 左右,似乎比国家要求低;国家环保规划提到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到 2020 年达到 90% 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 90% 以上,但上海环保规划里没有相应体现土壤环境质量方面的指标;生态状况方面,国家和上海环保规划对森林覆盖率、湿地保有量指标都有涉及,对上海而言,上海作为水乡城市,主要是湿地生态,湿地保有量相对于森林覆盖率的意义更大。关于水环境指标的问题,上海作为长江下游地区,其水环境受上游影响较大,上海自身确实很难制定一个水环境的指标,需要国家来统筹。关于碳排放的指标,这次国家规划和上海规划都没有提及,笔者认为,环保规划应该体现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应该在与相关部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明确提出。 三、规划实施保障问题 规划实施的保障需要形成政府、市场、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一是政府内部关系的保障。首先,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职能要清晰界定。中央政府可以将更多的权利和资源下放,由省级政府具体实施,中央政府对省级政府的环保绩效进行监控。其次,政府部门间的协同推进环境保护,建立完善多部门联动和综合协调机制。国家规划中提到要部门协同推进,地方政府要落实政府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上海环保规划明确规定,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要对本地区生态环境保护负总责,制定明确责任清单,各相关工作部门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实施监督管理,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加快推动环境保护责任的全面落实。除了党委、政府之外,在我国的政治架构中还有人大、政协,这四者在环境治理体系中应形成合力,人大、政协的监督作用应该切实发挥出来。职能部门之间也要形成合力。环境问题根本上是发展方式的问题,上海目前虽然工业比重不高,但工业仍以重工业为主,“十三五”期间产业转型升级至关重要。这样艰巨的任务必然是所有职能部门共同配合才有可能实现。 二是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保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环境保护应充分发挥市场的杠杆作用,明晰环境产权,将环境价值纳入市场交易体系。同时,以环保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让市场来选择绿色发展,淘汰劣势产业和落后产能。国家规划中提到了排污权交易、资源价格改革、绿色金融体系等方式。笔者认为要慎重对待市场手段,真正激活市场主体,保持市场的可持续性。有些所谓绿色经济,不但不能持续,反而会造成大量的闲置和浪费,造成更大的污染,一定要谨慎对待。 三是政府与社会公众关系的保障。环境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公众参与是《规划》实施的有力保障。环境规划目标在体现社会公众 意愿、反映公众诉求的基础上,在实施过程中要吸纳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以保障环境质量的改善。但在环保实践中,公众参与仍不尽如人意,还未能完成从象征性的形式主义向实质性参与的完全的跨越。 上海的基层治理有很好的基础,尤其是社区治理上有很多的探索。笔者认为上海应大力推动以社区为单位的环境公众参与,用好环境评价这个关键关节,优化公众参与的时机与层次,做好环境社会风险的管理,从源头上避免环境抗争事件的发生。 四、规划实施逻辑性问题 一个完整的规划,应该从问题、目标、指标、内容到行动、评估、考核,有完整的逻辑体系。国家环保规划中明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规划实施的责任主体, 2018 年、 2020 年底,分别对本规划执行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和终期考核。上海环保规划从问题、目标、指标、内容到行动都非常具体,在考核方面也提出一些有力举措,明确了 “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要对本地区生态环境保护负总责”,同时建立环保责任离任审计、环境保护督察和履职约谈等制度,终身追究,完善分区考核评价制度。接下来最关键的是如何评估的问题。硬性指标是可以评估的,比如环境质量指标,技术手段都可以解决。但是一些理念性目标该如何评估,比如,什么是绿色发展,什么是生态文明,也应研究建立起相应的评估体系。还有一些软性的指标,比如环境风险有效管控、治理能力提升等方面,都不能仅仅停留在纸面上或报告里,需要切实的支撑。只有规划评估有理有据,整个规划在逻辑上才能更加自洽,从而真正实现其促进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的价值。 结论与建议 综上,上海 “十三五”环保应注重引领性、协调性、参与性、逻辑性。在规划定位上,应明确上海在国家整体生态环境规划中的定位,明确生态环境保护在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定位,同时指导好下位规划的制定;在规划目标和指标上,应发挥上海的引领性作用,关注国家环境规划指标对其的指导和约束作用,同时关注规划指标与环境质量改善目标的关联;在规划实施保障上,形成多元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政府、市场、社会公众共同保障规划实施,应提升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与有效性;在规划整体逻辑上,完善评估、考核的约束和激励机制,真正做到环境质量改善成果可核实、可比较、可感受。 本文以 《 从总量控制入手,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为题 刊于2017年1月23日出版的《环境经济》:http://kns.cnki.net/kns/brief/default_result.aspx。
2778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懂调侃雾霾背后的民意
热度 1 baocunkuan 2015-11-12 08:28
从东北持续“重雾霾”看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 “ 常态蓝 ” 卜小芮,包存宽 近日我国的东北三省地区遭受重度雾霾的袭击,辽宁省除丹东以外的 13 个城市均为重度污染,沈阳市的空气质量状况为六级严重雾霾污染, 11 月 9 号沈阳全市 PM2.5 均值一度达到 1155ug/m 3 ,局部地区浓度一度突破 1400ug/m 3 ,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安全浓度的 56 倍。城市天空被灰白色的雾霾笼罩,能见度不足百米,空气中有明显的烟雾味,很多市民都出现明显的不适感。东北的持续“重雾霾”天气引起了媒体及群众的广泛关注,多家媒体对此进行持续报道,也有网友改编歌曲《万雾生》借此来调侃东北的持续雾霾现象,更有网友说东北地区是“经济倒数第一,雾霾正数第一”。无论是身处雾霾之中东北人、还是暂且在此次雾霾之外却保不齐什么时候自己同样会身处另一场雾霾的外地人的旁观,甚至调侃都无不表达出民众对于空气污染状况的不满和对包括 “ 常态蓝 ” 在内环境质量改善的渴望。 此次的东北强雾霾天气属于突发性的空气污染、存在一定的偶然因素。早在 11 月 8 号立冬之前东北大部分地区就进入了采暖季, 11 月 9 号的雨雪和大幅度的降温进一步提升了供暖需求,燃煤量明显增加,无疑增加了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而同时,近几日东北三省的天气状况为静风及逆温天气,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空气中的污染物大量聚集,形成了此次的重度雾霾天气。此外,在 11 月 8 日降雪前东北一些农村地区的秸秆又进行突击燃烧,进一步增加了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最终导致了此次的“重雾霾”天气。 东北的“重雾霾”天气并不是个例。我国快速的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背景下,工业、农业、生活、交通等行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不断增加,使得空气质量整体上不断恶化。回顾西方国家的空气污染事件,像英国 1952 年的伦敦烟雾事件,及美国的洛杉矶烟雾事件,我们可以发现雾霾现象是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伴随而来的现象,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普遍问题。西方发达国家也是通过几十年的努力,才基本解决这一问题的。就目前来说,治理我国当前的雾霾问题是急不得也不能急的,应当循序渐进的解决当前的雾霾问题。 解决东北地区的“重雾霾”问题,首先应该加快地区经济转型,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逐步的淘汰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落后产能,逐步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降低煤炭的使用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其次,政府应该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应该建立更加完善的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机制应对雾霾天气,及时的公布环境质量及污染信息,减少敏感人群的暴露,降低雾霾天气对于人群的不利影响。此次东三省的重雾霾事件,虽然政府发布了重雾霾天气的预警,但是并没有采取更多有效的措施来降低雾霾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最后,应当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治理雾霾不仅仅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每个公民都有义务去保护环境、改善空气质量状况,公民应当中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绿色出行、低碳环保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11 月份我国北方陆续进入采暖季,未来几个月内还可能会不止一次地出现大范围的强雾霾天气。这是我国在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未来能否解决好雾霾问题,关系到我国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前不久五中全会通过的 “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 中明确了“十三五”时期要实现 “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 。可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人们要么看到了包括 “ 常态蓝 ” 在内的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要么感受到了包括政府在内社会在实现 “ 常态蓝 ” 方面的努力和切实实现 “ 常态蓝 ” 的希望。 当下我国的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不再过度的追求 GDP 的高速增长,我国的经济面临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这对解决当前的雾霾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契机。在政府、企业及个人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雾霾问题会逐步的解决,空气质量会得到最终的改善,告别“重雾霾”走向“常态蓝”。 【作者分别为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研究生、教授】 本文经修改后以 《 读懂调侃雾霾背后的民意》 为题刊于《解放日报》(2015-11-11):http://it.jfdaily.com/pl/bw/201511/t20151111_1934664.html
2358 次阅读|5 个评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了倒计时规划阶段
lxj6309 2015-4-3 19:38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了倒计时规划阶段 刘新建 “ 四个全面 ” 成为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布局,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统帅全局的意义,是战略总目标,其它三个方面是保障体系。但是,这个目标首先体现在经济内涵上。从经济任务讲,虽然 GDP 不是全部,不能唯GDP论,但是,没有 GDP 是不可能实现的。 下面首先看一下 GDP 这个任务。 从全国平均来说,国家统计局有关部门制定的 2020 年人均 GDP 即全面小康目标是 31400RMB ,是按 2000 年不变价计算的。如果按 2013 年价格水平算,则应为 53696RMB 。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2014 》数据计算得 各省区市 2020年实现小康需要的年均增长速度(见下表,表中 负值 说明这些地区目前已达到或超过了小康目标要求)。 地 区 2013 年末 人口 2013 年 人均生产总值 2020年达到小康需要的速度 地 区 2013年末人口 2013年人均生产总值 2020年达到小康需要的速度 万人 元 / 人 % 万人 元 / 人 % 全 国 136072 43320 3.1 华 中、 南 38161 42290 3.5 华北 17047 54121 -0.1 河 南 9413 34174 6.7 北 京 2115 93213 -7.6 湖 北 5799 42613 3.4 天 津 1472 99607 -8.4 湖 南 6691 36763 5.6 河 北 7333 38716 4.8 广 东 10644 58540 -1.2 山 西 3630 34813 6.4 广 西 4719 30588 8.4 ** 内蒙古 2498 67498 -3.2 海 南 895 35317 6.2 东北 10976 49606 1.1 西南 19578 30451 8.4 ** 辽 宁 4390 61686 -2.0 重 庆 2970 42795 3.3 吉 林 2751 47191 1.9 四 川 8107 32454 7.5 ** 黑龙江 3835 37509 5.3 贵 州 3502 22922 12.9 ** 华东 39912 57316 -0.9 云 南 4687 25083 11.5 ** 上 海 2415 90092 -7.1 西 藏 312 26068 10.9 ** 江 苏 7939 74607 -4.6 西北 9842 36018 5.9 浙 江 5498 68462 -3.4 陕 西 3764 42692 3.3 安 徽 6030 31684 7.8 ** 甘 肃 2582 24296 12.0 ** 福 建 3774 57856 -1.1 青 海 578 36510 5.7 山 东 9733 56323 -0.7 宁 夏 654 39420 4.5 江 西 4522 31771 7.8 ** 新 疆 2264 37181 5.4 从表中知,全国平均来说达到小康目标是困难不大的,但是,安徽、江西、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和甘肃八省区到 2020年 需要 7.5%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其中 贵州、云南、西藏和甘肃需要 10%以上。八省总人口达3.4亿。这个增长速度是按照人均计算的,如果考虑到人口增长,各地区生产总值的需要增长速度还会更大。再考虑到发达地区也存在一些偏远落后地方,因此,可以看到,2020年在经济目标上实现小康的任务是极其艰巨的。虽然对全国人均GDP水平的要求不宜照搬到对地方的要求上去,但是这些地区的落后程度是巨大的,在今后不到六年的时间内完成全面小康目标非常不容易。 其次, “ 全面 ” 的目标不是平均目标,根据习近平主席的多次解读,中央党校教授 辛鸣 总结为 “ 三个不能 ” :一个都不能少,一项都不能少,一步都不能迟。其中, “ 一个都不能少 ” 就是中国社会的小康必须是 13 亿人的小康,必须是 56 个民族的小康,必须是 960 万平方公里每一寸土地上的小康。如果做不到每一个人都小康,每一个民族都小康,中国每一个地方都小康,就不能叫 “ 全面 ” 。第二句话是 “ 一项都不能少 ” 。中国社会的小康不仅要是 “ 经济小康 ” ,还必须是 “ 政治小康 ” 、 “ 文化小康 ” 、 “ 社会小康 ” ,包括 “ 生态小康 ” 。习主席指出: “ 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现实是:农村小康特别是全面小康的建设任务是非常艰巨!! 再次,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实现全面小康,而且要尽快缩小地区差距。 为了保证全面小康目标的真实实现,建议: (1)继续努力促成全国保持中高速增长,不能低于7%,应以7 . 5%以上为增长目标; (2)西 部 特别是西南 地区努力实现高速增长,应在10%以上; (3)必须形成东部支援中西部的总体战略,实现资本的西移而不是出国; (4)以中小城市为突破口,进行系统的产业战略规划,用产业发展带动西部城镇化发展; (5)中央财政要对西部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全面支持,保证产业和居民生活发展的需要; (6)中西部小康建设纳入每年的政府工作 报告 年度目标; (7)全面清查贫困村,要实现在行政村层次上的全面小康,为每个行政村制定小康建设规划,小康村规划要考虑到城镇化的发展; (8)一定要保证西部地区的教育发展,保证高级中等教育的全面普及,在这一点上,中央财政也要兜底。 城市规划专家和产业经济学家们要在中西部实现全面小康的征途上发挥设计师的作用。 国家统计局曾制定了一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这是很有意义的。不过其中还设置了权重,这是没有意义的!建议:(1)监测指标体系的每个指标 在每个行政区级别 都是必须达到的,否则就是没有意义的!(2)为不同类型区域(农村、大中小城市)制定监测标准,每年可以发布实现全面小康指标的村庄数目、城市名单。 (3) 每年就全国小康建设发布评估报告,上报中央和人大。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监 测 指 标 单 位 权 重 ( % ) 标准值 ( 2020 年) 一、经济发展 29 1. 人均 GDP 元 12 ≥31400 2.RD 经费支出占 GDP 比重 % 4 ≥2.5 3.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 % 4 ≥50 4. 城镇人口比重 % 5 ≥60 5. 失业率(城镇) % 4 ≤6 二、社会和谐 15 6. 基尼系数 - 2 ≤0.4 7. 城乡居民收入比 以农为 1 2 ≤2.80 8. 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 % 2 ≤60 9. 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 % 6 ≥90 10. 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 % 3 =100 三、生活质量 19 11.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6 ≥15000 12. 恩格尔系数 % 3 ≤40 13. 人均住房使用面积 平方米 5 ≥27 14.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 2 ≤12 15. 平均预期寿命 岁 3 ≥75 四、民主法制 11 16. 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 % 5 ≥90 17. 社会安全指数 % 6 ≥100 五、文化教育 14 18.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 % 6 ≥5 19. 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 % 2 ≥16 20. 平均受教育年限 年 6 ≥10.5 六、资源环境 12 21. 单位 GDP 能耗 吨标准煤 / 万元 4 ≤0.84 22. 耕地面积指数 % 2 ≥94 23. 环境质量指数 % 6 =100 说明: ①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 GDP 能耗按 2000 年不变价计算。 ② 因目前城镇调查失业率统计数据还没有对外公开使用,可暂用城镇登记失业率代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暂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代替。
个人分类: 每周经济评论|102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3: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