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鲁索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严肃内容] 鲁索(Rousseau)教授对皮尔逊相关系数实质认识的图示
热度 6 zlyang 2020-7-20 12:11
鲁索 (Rousseau)教授对 皮尔逊相关系数 实质认识的图示 一、鲁索(Rousseau)教授简介 比利时情报学家、国际科学计量学与信息计量学学会前会长罗纳尔德·鲁索(Ronald Rousseau)教授,国际著名信息计量学专家,被誉为信息计量学之父。 1979年获比利时科学院奖,2001年获国际科学计量学领域最高奖普赖斯(Price)奖。 鲁索和刘玉仙博士,2012,北京 http://users.telenet.be/ronald.rousseau/html/more_pictures1.html 鲁索教授是本网刘玉仙博士、研究员的博士导师。刘玉仙博主是信息科学类杰出博士研究奖(The 2011 Emerald/EFMD Outstanding Doctoral Research Award in the Information Science category)得主。 二、鲁索(Rousseau)与皮尔逊相关系数(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的实质 Ronald Rousseau 等人在2003年发现:“ Pearson’s r is probably not an optimal choice of a similarity measure in ACA ”,这里的 Author cocitation analysis (ACA) 是“作者共引分析”。 “ 皮尔逊相关系数可能不是定量计算‘作者共引分析’相关性的好指标 ”,真是吓死人了! 皮尔逊相关系数的定义是: 由于 r XY 计算时减去了“ 均值 ”,该系数反映的是两个随机变量 X 和 Y 之间波动性之间的“相关性”,而 不是“均值”之间的相关性 。 下面用几幅图片直观示意一下皮尔逊相关系数的意义。 不难发现,对于两个“均值”不为 0 的时间序列 X 和 Y , 皮尔逊相关系数反映的是其中 波动成分 之间的“相关性”,即下图: 而不是其“稳定成分/均值”( 虚点线 )之间的相关性!请参见下图: 所以,分析作者们之间的“共引”情况时, 皮尔逊相关系数 反映的是“作者们之间 共引变化 ”之间的“ 相关性 ”,而 不是真正的“共引 / 稳定成分/均值 ”之间相关性的强度 ! 三、鲁索(Rousseau)教授该发现的价值预估 罗纳德·鲁索(Ronald Rousseau)等人2003年的这个发现,真是吓死人了!俺可不敢说出该发现的广泛影响。它绝对是人类21世纪的“重要”科技发现之一。傻以为:在22世纪,鲁索的这个发现应该被评为“ 人类 21 世纪一百项重要科技成就 ”之一! (1)如果认为【牛顿力学】是“第 1 流”是,【麦克斯韦电磁场方程】是“第 1.3 流”的, (2)那么,Ronald Rousseau 等人2003年可能首创并将引发一个“第 4.5 流”上下的重大科技发现。 也许是比“激光和光纤 Laser and Fiber Optics”更重大的发现(发明);很有可能在“高速公路 Highways”水平上下。 不禁又怀念起我国的数理统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希孺教授( 1934-02-11 ~ 2005-08-08 )。 http://casad.cas.cn/sourcedb_ad_cas/zw2/ysxx/ygysmd/200906/t20090624_1810233.html 最有可能的前途或许是: 数据分析不 大可能 发展成 一门符合现今数学分支 严格 性标准的那种 “硬” 科学分支 ,而会以一个其领域没有明确界定的实体而存在,…… 上面截图和引用的文字,请看:陈希孺院士,1998,《数理统计学简史》第276页。 四、什么是“相关性”?怎样量化度量“相关性”?都是目前未解难题 就是阿Q,一时也没有办法。 俺找了又找,还没有找到“科学”地计算“相关性”的单一量化指标。 五、俺能提出定量计算“相关性”的新指标吗? 就是阿Q“眼里的阿Q”(简写为“QQ”,不是网站qq),一时也不敢夸下海口。 参考资料: 武夷山,2015-01-23,“大概近似正确”的评价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861961.html Per Ahlgren, Bo Jarneving, Ronald Rousseau. Requirements for a co-citation similarity measur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Pearson'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Technology, 54(6): 550–560, 2003.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si.10242/abstract 罗纳德·鲁索_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BD%97%E7%BA%B3%E5%BE%B7%C2%B7%E9%B2%81%E7%B4%A2 Ronald Rousseau: Homepage http://users.telenet.be/ronald.rousseau/html/more_pictures1.html Derek de Solla Price Memorial Medal http://www.issi-society.org/awards/derek-de-solla-price-memorial-medal/ 2001 - Ronald Rousseau (Belgium) - Leo Egghe (Belgium) 美国国家工程院. Greatest Engineering Achievement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 http://www.greatachievements.org/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希孺 http://casad.cas.cn/sourcedb_ad_cas/zw2/ysxx/ygysmd/200906/t20090624_1810233.html 相关链接: 2020-7-14,破除论文“SCI至上”:给定量化科技评价研究的一些建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42010.html 2020-06-17,敬请慎重使用和看待“数据统计与分析”的结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38236.html 2020-06-07,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工程成就:关键时间与起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36835.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个人分类: 风电功率预测|5255 次阅读|51 个评论
鲁索团队推出网络桥接(Gefura)测度
热度 6 Liweigang 2015-4-4 08:09
科学计量学家鲁索 ( Ronald Rousseau ) 和其团队在国家工程院子刊《 信息与电子工程前沿 》英文版 FITEE 2015 年 4 月期上发表论著,阐述 有向 网络和无向网络中 Gefura 测度的非归一化和归一化形式 (Unnormalized and normalized forms of gefura measures indirected and undirected networks) 。由于研究方向相近,本博有幸先期学习此文,体会到作者提出桥接 (Gefura) 测度的 原创历程,特借科学网博客向大家推介。 在描述复杂网络连接相关文献中,一些重要研究成果不断深化人们对网络特性的理解,进而提出新的测度和模型。 Guns 和 Rousseau 一文清晰列出这些文献,从 Gould 和 Fernandez(1989) 的节点中介 (Brokerage) ,到 Freeman(1977,1991) 以及 Wasserman 和 Faust (1994) 的中心连接性 (Betweenness Centrality) ;从 Flom et al. (2004)Q- 测度 (Q-Measures) ,到本文引入的桥接测度 (Gefura Measures) 来量化这些连接特性。从这些文献分析,可以看出一些重要量化指标的建立,随后衍生出一些著名的网络度量计算模型如 Brandes(2001) 算法以及 Girvan 和 Newman(2002) 算法,等等。文中 来自希腊语原词 Γεφυρα ,是桥梁的意思,所以 Gefura Measures 是否可以翻译为桥接测度。 由于复杂网络往往是多元异构、层次分明,节点表达某种基本元素,由这些节点组成的群组又表达某种高层次类属元素。某些网络节点属于预先定义的群组,这些内在关系并非全部都是未知的。而经典理论中的网络中心性测度并未考虑到这类结构的特性,难能反映这些具体变化。鲁索团队提出桥接 (Gefura) 测度的意义就在于,贴切地使用“基本”测度归一化来描述节点元素的连接特性,再用“结构”测度归 一 化来表征群组的连接特性。将无向网络视为对称有向网络,所得结论对于无向网络同样成立。而测度的归一化,以便对不同尺度或类型的网络连接性测度具有可比性。文中特别说明了如何修正 Brandes(2001) 算法,具体计算网络中介节点的桥接测度,使得文章更具可读性和实用性。在科学计量学中的文献网络分析时,这些节点可以是文章或作者,而群组可以是某期刊或会议,桥接测度的计算,使得文献分析中文章或作者对团队间连接作用更加清晰了。特别是使用“基本”和“结构”桥接测度,可以研究区分文献的本土和国际引用,凸显文献真实价值,实用意义可观。图一显示该文出版稿截图 , 全文和相关文献请见 FITEE 在线现刊 。 图一 《信息与电子工程前沿》 2015 年 4 月期鲁索团队文章截图 学术界的任何新思想、理念,具体到新指标和新模型都需要经得住时间的检验。 鲁索教授和团队通过在 FITEE 发表学术文章,正式提出桥接测度,这种创新精神可圈可点,值得称赞。实际上,从 Q- 测度到桥接测度的演变,经历了较长的历史进程,是鲁索团队十年来在此方向不懈探索的科研成果集成。 Q- 测度局限于描述节点在两个群组间的连接性,而 Guns 和 Rousseau 在 2009 年的文献中放松了这一局限,扩展到任意有限数群组,并提出此测度的“全局”和“局部”概念的区别。在科学网 刘玉仙 博主参与的一些工作中,进一步梳理了该类测度的数学定义、归一化、权重设置以及在共同作者 (co-authorship) 间关系研究等方面的应用 (2010-2015) 。鉴于 Q- 测度在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鲁索团队认为有必要专门提出桥接测度,使其具备严密规范和普遍应用意义。 在 Guns 和 Rousseau 文中计算局部桥接测度时,用三种方式描述不同的节点连接关系:桥出节点 (outward bridge) 、桥入节点 (inward bridge) 和互相桥接结点 (both outward and inward bridges) 。这种表达方式,使得桥接测度的定义公式表达十分简洁和准确。本博团队在研究微博的粉丝模型 (Follow Model, Sandes et al., 2012, Weigang et al. ,2014) 时,提出了用 f out (.) 函数描述关注 (followee) 、 f in (.) 描述粉丝 (follower) 和 f r (.) 描述互粉 (both friends) 用户之间的关系。研究粉丝模型的初衷是为在线社交网络提出用户关系逻辑模型,寻找快速信息查询算法。如果把粉丝模型与桥接测度两者的优势结合起来,会进一步提高对微博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其实,在浩瀚的复杂网络中,展示个体特点,发现群体形成,研究这些群体的演变,指出全体群组间的连接关键节点和可变特性,是一个有趣和重要的课题。通俗点讲吧,以国内引进人才为例。如果某些人才引进得当,他 / 她 会把原来团队的科研资源带到新的团队,形成多个群体的连接,促进多个团队的学术交往和研究发展,桥接测度则可用以描述他 / 她的影响因素和学术价值 。 科学网 武夷山 老师曾在博客里介绍了 鲁索教授编制的文献计量学发展大事年表 ,指出在鲁索的这个大事年表上, 2005 年之后尚未出现本领域的重大成果。本博衷心希望桥接 (Gefura) 测度一文能够引起关注,得到国内外同行认可,进而广泛应用,成为文献计量学等相关领域的一项重要成果。同时,该测度毕竟局限于静态网络,对于动态条件下节点与群组的连接度演变以及计算效率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探讨,为后来者留下深入研究空间。这方面, 周涛 博主前不久介绍程灿等的文章: 网络路由传输策略的研究进展 , 从另外角度探讨网络路由,亦即动态连接问题,殊途同归,值得借鉴。 需要指出的是 , 此文的发表体现了《信息与电子工程前沿》 ( Frontiers ofInformation Technology Electronic Engineering ) 编辑部在促进国内期刊国际化中的的努力。将国内本土科技成果推出去 , 把国际著名学者的成果引进来 , 已成为他们办好国际型期刊的日常工作。在该刊在 2015 年年初由浙大校刊 (C) 改为 工程院子刊后 , 2 月号刊起就被 Web of Science 按新刊名称收录。从另一方面来说 , 鲁索教授和团队的研究成果和写作技巧 , 对科技人员的课题研究和指导学生 , 都有借鉴意义。我们实验室的学生们为了能深刻理解桥接测度等网络指标 ,特别调试了 Guns 和 Rousseau 文章列出的 Brandes 修正 算法,与本团队开发的粉丝模型结合,进行案例分析,体会颇深。 感谢科学网博主、 FITEE 期刊执行编辑 翟自洋 老师对本博文提出的参考意见。例如博文初稿并没有翻译 Gefura 一词,只是把洋码子列出来。但翟老师建议还是翻译成汉字好一些,如桥梁链接。博文就借此思路,简译为桥接,希望能准确表达出原著的真实意义。由于语言限制等原因,本博文并没征求 Guns 和 Rousseau 两位老师的意见,借此谨表对作者的谢意。
个人分类: 社交网络|7126 次阅读|2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05: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