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土壤污染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科学》关注土壤污染对中国食品安全的威胁
热度 1 王汉森 2013-3-23 03:40
除了耕地面积的快速减少,土壤污染也对中国食品安全的构成了严峻的威胁。3月22日,《科学》杂志刊登了三位华人学者就中国当前面临的土壤污染问题的来信。 清点击连接阅读全文: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39/6126/1382.2.short China'sFoodSecuritySoiledbyContamination Inadditiontotherapidreductionofarableland(“Losingarableland,Chinafacesastarkchoice:Adaptorgohungry,”C.Larson,NewsFocus,8February,p. 644 ),soilcontaminationposesanoftenoverlookedbutnolesscriticalthreattoChina'sfoodsecurity. Approximately8.3%ofthecountry's120millionhectaresofarableland—aboutthesizeofSouthKorea—iscontaminatedbyunbridledmining,trashdumping,andlong-termuseofpesticides( 1 , 2 ).Heavymetalssuchascadmiumandleadcouldenterthediningtablesofhouseholdsandrestaurantsthroughtherice,fruits,andvegetablesgrownincontaminatedfields( 3 , 4 ).HealthrisksassociatedwithsoilcontaminationsofarhavebeenmostsevereintheindustrializedpartsofChina( 1 , 4 , 5 ). SoilcontaminationcouldfundamentallyundermineChina'seffortsfornationalfoodsecurity.Thecountryhaslongbeenpushingitsfoodproduction:Arequiredminimumamountofarablelandwasmadepartofthebasicnationalpolicy( 6 ),andresearchfundshavepouredinformoreproductivecultivars( 7 ).However,alltheseeffortscouldbeinvainifcropsarefromtaintedfields.Itisthusstrikingthatsoilcontaminationhasreceivedlittleattentionfromthepublic.Likewise,therehasbeenlittlegovernmentefforttobuildnecessaryinstitutions,suchasspeciallawsandmonitoringprograms,targetingsoilpollution. China'sMinistryofEnvironmentandMinistryofLandandResourcesconductedanationalsoilpollutionsurveyfrom2006to2010( 8 ),butthefinalreportwasneverreleased.Morerecently,theChineseStateCouncilplannedtocomprehensivelyinvestigateitssoilenvironmentby2015,monitor60%ofitsarablelandsonaregularbasis,andendeavortoestablishanationalsoilenvironmentalprotectionsystemby2020( 9 ). Releasinginformationfromthesesurveyswillhelptoraisepublicawarenessofsoilcontaminationandfacilitateresearchforpollutioncontrol. YaolinLiu 1 , * , ChengWen 2 , XingjianLiu 3 + AuthorAffiliations 1 SchoolofResourceandEnvironmentalSciences,WuhanUniversity,Wuhan,430079,China. 2 SchoolofEarthandEnvironment,UniversityofLeeds,Leeds,LS29JT,UK. 3 DepartmentofGeography,UniversityofCambridge,Cambridge,CB23EN,UK. ↵ * Towhomcorrespondenceshouldbeaddressed.E-mail: yaolin610@163.com References ↵ EnvironmentalProtectionReporttothe11thNationalPeople'sCongressofChina ( 2011 ); www.npc.gov.cn/npc/xinwen/2011-10/26/content_1678462.htm . ↵ J. Liu , J. Diamond ,Nature 435 , 1179 ( 2005 ). OthersourcesofFullTextfromUTL CrossRef Medline ↵ P.N. Williams etal .,Environ.Sci.Technol. 43 , 3 ( 2009 ). OthersourcesofFullTextfromUTL CrossRef WebofScience ↵ P. Zhuang etal .,Sci.TotalEnviron. 407 , 5 ( 2009 ). OthersourcesofFullTextfromUTL ↵ X. Liao etal .,Environ.Intl. 31 , 6 ( 2005 ). OthersourcesofFullTextfromUTL ↵ StateCouncilofP.R.China , “NationalLand-UsePlanningOutline(2006–2020)” ( 2008 ); www.gov.cn/jrzg/2008-10/24/content_1129693.htm . ↵ StateCouncilofP.R.China , “NationalPlanforDevelopmentoftheCropSeedIndustry(2012–2020)” ( 2012 ); www.gov.cn/zwgk/2012-12/31/content_2302986.htm . ↵ MinistryofEnvironmentalProtectionofP.R.China , “SpecialProgramofNationalSoilSurveyandPollutionControl” ( 2006 ); http://sts.mep.gov.cn/trhjbh/qgtrxzdc/200607/t20060725_91295.htm . ↵ StateCouncilofP.R.China , “PlanofSoilEnvironmentalProtectionandIntegratedPollutionControlNo.7” ( 2013 ); www.gov.cn/zwgk/2013-01/28/content_2320888.htm .
个人分类: 科技视窗|2918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得不偿失吗?
benyang22 2013-2-26 15:11
我以前一直都很为中国近30年的经济发展感到骄傲。很多中国人都有房有车了,漂亮的建筑,满街的美食,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横竖贯通的高铁。 现在这种骄傲慢慢的没有了。中国各地今年持续不断的雾霾天气,最近公布了中国的癌症村地图,马云说的中国人现在赚的都是未来的医药费。前两年我到我妈的家乡,满地的垃圾,村边发黑发臭的河水。所有的一切,都令人惊心动魄。如果污染源能控制好,空气可以在短时间变得干净,可是地下水的污染,土壤的污染,可是太难清除了。土壤污染了,种出来的食物还能安全吗? 我所在的研究所JPL,在40、50年代,把科研中产生的废水不经处理排到一个废水池,其中也有火箭的燃料。后来发现污染物渗透到百米深的地下水里。美国太空总署不得不为附近的两个城市的供水井建立了附加的清理装置,并在污染地建了一个地下水清理站。要把地下水的污染物降低到规定的溶度,估计这个清理站要运行18年。 地下水的清理,土壤的清理,都是长期的工程,都是费钱的工程。中国过去30年的经济发展,除去了环境污染的代价,到底还剩多少? 会不会是得不偿失?
个人分类: 糊涂时事|3948 次阅读|0 个评论
“隐藏信息”无益于土壤污染治理
姜文来 2013-2-26 15:03
  1 月 30 日,北京律师董正伟向环保部提交了申请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方法和数据信息, 2 月 24 日,董正伟收到了环保部的政府信息公开告知书,环保部以“国家秘密”为由,拒绝了他的申请。( 2 月 25 日《法制日报》)。 最近,有关我国土壤污染真相一直成为民众的关心的热门话题,我国土壤污染现状究竟如何,到现在没有一个权威的数据公布。 2006 年,国家环保部与国土资源部组织了一项全国性的土壤污染调查, 2008 年底全国共采集土壤、农产品等各类样品 213754 个,获得有效调查数据 495 万个,建成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数据库和样品库, 2009 年国家环保部编制污染调查总报告和各专题报告,最后“完成 12 项试点工程、 18 份研究报告和 7 部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指南草案”。然而,到目前为止,这项花费高达 10 亿元纳税人的钱得到的调查结果却不向公众公布,引发社会公众质疑,难道是我国的土地真的到了严重污染而不敢公布的地步? 《时代周报》报道,环保部有关文件显示,我国有 3.6 万公顷耕地土壤重金属超标,由此每年造成的“粮食污染高达 1200 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超过 200 亿元”。我们不知道这数据真实性如何,但由于环保部、国土资源部不及时公布相关的信息,民众只能相信该数据的真实性。期待环保部、国土资源部早日公布相关信息,给民众一个权威的信息,也给纳税人一个合理的交代。 土壤污染调查信息,不仅仅是土壤污染状况有关信息,它不是一个普通的数据,而是与民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关系到农产品质量,涉及到食品安全,是重大的民生信息,在重大的民生问题上,公众有知情权,对其信息公开化是政府对民众的负责,那种知道而不公布,让民众“猜谜”的做法,确实是对民众的不尊重,对这类信息处理考验政府的智慧。 土壤污染调查信息不公开也许有难言之隐,比如可能污染比较严重,怕引起社会恐慌等,从社会稳定等角度作为“国家秘密”是可以理解的,但理解不等于永远将其作为“秘密”锁在保险柜中。有条件地披露,让民众知道真相,解除民众的担心是可以作为的。事实表明,环境信息越是公开透明,越能阻断相关的“谣言”的传播,增加民众对政府的信任。现在民众知道政府掌握相关信息而不公布,民众只能猜疑,一有相关的数据出现,民众深信不疑,这不仅损害政府的形象,相反会引起更多的骚动,增加对政府的疑虑。 土壤污染信息公开有利于公众的监督和解决。 2013 年 1 月,全国笼罩在雾霾之中,大气质量信息及时公布,民众对大气质量有了清楚的了解,引发媒体、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保护大气质量迅速成为社会共识,这共识的形成,对于保护大气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民众不仅仅具有监督政府功效,更具有治理的正能量,这给我们很大的启迪。 2013 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其中搞好土壤环境治理是重要内容,可见中央对土壤污染高度重视。治理的前提是了解现状,不了解怎么治理?土壤污染信息公开不是洪水猛兽,它会让社会各界清楚了解我国土壤污染现状,并凝聚社会的力量去治理。
2892 次阅读|0 个评论
土壤污染数据VS:皇帝是不是光着屁股?答案是国家机密!
热度 2 大毛忽洞 2013-2-26 11:38
土壤污染数据 VS : 皇帝是不是光着屁股?答案是国家机密! 如果当年皇帝上街之前,颁布一条法律就好了: “皇帝是否光着屁股? 答案是国家机密”。 环保部拒公开土壤污染信息遭质疑 “不能说,不能说,不能说。”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指导组专家万洪富对于调查结果的提问如是说
个人分类: 画意和诗情|5780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全国土壤污染调查完成两年未公布结果
redtree 2012-12-15 10:25
全国土壤污染调查完成两年未公布结果 作者:袁端端 谢丹 来源:南方周末 发布时间:2012-12-14 14:01:09 千呼万唤不公开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被质疑不科学。(勾犇/图) “不能说,不能说,不能说”。为何六年前启动,两年前已结束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千呼万唤不公开?如今它面临更严重的质疑:布点不密,难堪重任。 中东部地区、矿山开采冶炼区的土壤负荷已达极限,约70%的土地受到污染。保守估计,各类风险较大的污染场地,在全国城市及其郊区约有1万-2万个。 六年前,一场官方宣称耗资十亿元的土壤污染摸底战役在全国悄然拉开。 三年前,环境保护部一名副部长公开承诺:一旦结果出来,“将第一时间向新闻媒体公布”。 两年前,这场被称为我国有史以来最大、最全面的土壤污染调查终于完成,各界翘首期盼。 2012年的今天,纵然媒体和公众不断呼吁和追寻,官方调查结果仍未公布,甚至连调查过程也“犹抱琵琶半遮面”了。 更意外的情况发生了,学界及业界不少学者开始认为这项全国普查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难堪摸清土壤家底的重任。 这六年究竟发生了什么?这究竟是一次怎样的土壤污染调查?结果秘而不宣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苦衷?而中国真实的土壤污染状况,又究竟怎样了? 秘而不宣 三千多个采样点,一千多个日夜,150名科研人员像经过严格培训过的“特种部队”,将所辖土地分成网格化的点,采集土壤样本,拍摄照片,再进行样本分析统计,最终建立数据库和样品库。 这是6年前全国土壤污染调查中广东一地的情形。浙江省湖州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站工作人员陈江也经历了这一幕,他记忆犹新:“以前没有,我们很少做土壤调查。” 正是2006年夏天,《全国土壤环境状况调查总体方案》层层传达到各地环境监测站,要求监测人员利用GPS指引,严格按照4×4平方公里的网格化方式采样。 这场历时三年半的土壤污染调查,范围覆盖了除港澳台以外的所有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全部陆地。 依照预期,各地的调查结果将绘成一张巨幅的中国土壤污染图谱。其意义不言而喻:土壤污染调查数据是所有后续治理工作的基础。 业已取得的成果,从数字上说,也可称丰富,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采集土壤、农产品等各类样品二十一万多个,获得有效调查数据495万个,点位环境信息数据218万个,建成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数据库和样品库,组织完成全国总报告和专题报告,完成12项试点工程、18份研究报告和7部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指南草案。 但接下来的事让人意外。这份调查的最终结论却秘而不宣,图谱含糊不清。南方周末记者翻阅了六年间各省市组织调查工作的公文、汇报、阶段性总结,毫无所获。环保局、土壤所、高校、监测站……几乎所有和土壤污染调查有关的人员都避而不谈。 某些场合,探询调查结论甚至成为禁忌。2012年11月21日,南方周末记者参加北京召开的一次有关土壤调查结论的研讨会,会议却因为临时获悉有记者在场,而不得不草草结束,会场上关于结论片言难寻。 “不能说,不能说,不能说。”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指导组专家、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员万洪富自1994年开始关注土壤污染问题,他曾不止一次呼吁开展全国性的土壤污染调查和信息公开。因签署了保密协议,这位专家婉拒了对于调查结果的提问,仅仅透露,“结果其实没有那么恐怖,不明白为什么不能公开”。 “这场调查原本仅仅是作为一个科研项目,根本没有想到后来会引起社会那么大的关注。”中国环境修复产业联盟秘书长高胜达回忆道。 受访专家对是否公开和原因都莫衷一是。 “不公布的主要原因还是环境数据的敏感性。最终结果肯定是要公布的,但不知道是全部公开还是只是在系统内公开。”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宋静分析道。 多名受访专家表示理解保密的苦衷,在没有切实的处理办法和法规出台前,全国污染土壤状况一旦公布,将可能引起不必要的担忧和经济损失。 “土壤的问题不仅是土壤,涉及中国出口的农产品安全问题。在这些问题都没想好之前,怎么公布?”高胜达也不赞成将这次调查结果公布。 而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潘响亮则担心,这是一种数据壁垒。“全国性土壤调查工作量极大,得到的数据也非常可贵。不同部门在数据共享上是存在壁垒的,环保系统和科研系统并不是一条线的。” 采样不足,难堪重任 另一个更意外的情况是,公众翘首以待的调查报告,业内专家却普遍认为它的科学性存疑。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总体方案中规定,采样密度为耕地8×8(单位km,同下),林地(原始林除外)、草地16×16,未利用地40×40。其中东部沿海省区耕地密度是4×4。 “采样的密度远远不够,国家规定是4×4,即16平方公里采一个样。这么大面积,能说明什么问题?”万洪富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调研密度和取样数量直接影响到最终结论。因担心采样代表性不够,广东省在执行时曾把范围缩小为2×2,而四川省也对灾后重建区进行了加密采样。 资金不足也导致采样密度“做减法”。据一名专家透露,整项调查的资金并未到达公布的10亿元。该专家表示,10亿元设计由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各出资5亿元,但国土部门并未给足资金,“拖拖拉拉好多年(资金)都没下来”。这直接导致了原计划完成时间一再被拖延,一些省份迟迟不能开展调查。 一个佐证是,参与调查的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自动室主任郭庆荣回忆,广东省土壤调查预算原先是四千多万元,后因经费不足,减少为两千多万元,预计的4800个采样点也变为了3000个。 不仅如此,还有专家透露,一些省份因为地处偏远地带,地形复杂,采样难度大,基层监测站会更改采样地点,甚至报送往年的旧数据。这些都会严重影响数据准确性。 四川省环保局一名负责协调土壤污染调查工作的官员接到南方周末记者电话后,更是直言“调查没有真实地反映情况”。 “单个样品根本说明不了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一位专家解释道,像这种大规模、粗比例尺的土壤调查是不能反映农产品产地污染状况的。严谨的土壤调查对样品取样和检查都有一套详细的技术规定,这次土壤调查出于生态环境标准的考量,而并不能代表土壤里蔬菜、粮食的污染情况。对农田而言,土壤重金属超标并不一定导致蔬菜、稻米的重金属超标,不同种类的植物对不同种类的重金属吸收量并不相同。“我们应该考虑重金属在土壤里起作用的部分。而不是只看数据。”上述农科院专家强调。 “摆上桌”的土壤污染 质疑声甚至延宕到既有数据上。早在6年前,一个被官方公布的污染数据——全国受污染耕地约1.5亿亩,也屡遭拷问。不断有专家提醒,真实数字可能远超于此。这位农科院专家不愿置评:“我们连污染评估的标准都没有,数字是怎么得出来的呢?” 无论最终调查数据如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已是不容忽视。2012年10月的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曾透露这次历时六年的普查的整体结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工矿业、农业等人为活动是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 “这些问题都是摆在桌上的。”轻工业环境保护研究所总工宋云说。 没有最终数据,部门专家们只能用碎片拼接大致图谱,他们一致认可的是,南方比北方严重,重金属污染是土壤的头号杀手,工业化程度越高的地区重金属污染越严重。从我国西部(成都平原)向中部(江汉平原),至南部(珠江三角洲)地区,重金属污染呈逐渐加强的趋势,表现为分布面积增大,含量强度增高、元素种类增多。 “中东部地区、矿山开采冶炼区的土壤负荷已经到达极限了,约70%的土地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云南、贵州、广西局部地区很严重,化工、电镀厂里被污染面积有30%-40%,农药厂更是高达80%-90%。”宋云表示担忧。 潘响亮在西北地区做过大量的土壤修复工作。他回忆起调查过的某个废弃铜矿,土壤中的铜含量达1万多个PPM(浓度单位),而正常应该是几十个PPM,“我国的矿山重金属污染并没有真正治理”。 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我国从1980年代初已陆续开展了土壤污染调查工作,但仅局限于区域性,且调查污染元素又是单一的,主要以重金属为主。随着工业的发展,污染物已不仅是有害重金属,更增加了有机污染物、农药、塑料增塑剂等,呈加重趋势。 不惟偏远矿区,城市亦非净地。在搬迁的污染企业中,100个地块就有二三十个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保守估计,各类风险较大的污染场地,在全国城市及其郊区约有1万-2万个。”宋云说, “我们正朝着麻烦前进。”半个世纪之前,美国环境学家总结的化学污染物给人类带来的困境,如今依然适用。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的陈玉成教授等人收集了1995年-2011年间,国内43个大中城市3688个城区土壤重金属数据,初步确定了我国城市土壤重金属的污染格局。结果表明,“太原、南京、开封等城市已达到强度并接近极度污染水平。长江以南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比长江以北城市严重,中小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低于特大城市。而我国城市土壤重金属单个潜在生态危害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镉、汞、铅。”这与官方相关资料显示一致。 再度调查,如何公开 面对这些指摘,南方周末记者多方求证获悉,国家即将进行新一轮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或者可以称为2006版调查的补充,新调查将针对密度不足的问题,加密调查区域。 新调查将集中在全国重点区域(包括耕地、蔬菜基地以及矿山周边地区)开展,最终各地的污染情况,粮食和蔬菜是否污染,污染物、污染程度都会用充分的数据表示。“现在还没有最终批复。但是等加密调查的结果出来,家底就基本上摸清了。”万洪富说。 据专家透露,广东、四川、浙江等地将率先启动新的加密调查。“环保部现在委托了全国几个比较大的大学研究单位做加密调查,以前是委托各地监测站。”郭庆荣说,“布点将会达到0.5×0.5,这就非常密了。 学者们更赞同将2006年的调查比作土壤的“人口普查”,而并非“摸清家底”。普查只能了解概况,它更大意义可能在于,“给国家制定决策提供依据”。 2011年底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土壤污染问题被列入四项“突出环境问题”之中。宋云在“规划”不到五百字的表述中,找到了国家重点关注的对象:“‘深化土壤环境调查,对粮食、蔬菜基地等敏感区和矿产资源开发影响区进行重点调查’,这应该是国家根据土壤调查结果的总结。” “环保部的数据也给农业部的普查做了基础。”前述农科院专家说。2012年6月,财政部与农业部两部委联合印发了《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实施方案》,财政部向农业部拨款8.27亿,由农业部在未来五年内对全国农产品产地的土壤污染状况进行调查。 但无论新旧调查,信息公开始终是不可回避的公众话题。 据宋云介绍,美国的污染场地的大致数量和修复治理清单都进行了公布,甚至“一块污染场地修复的环境保护规划中,包括了这地块的风险评价结果、修复目标、修复进度和环境监控信息等公众感兴趣的信息”。 据统计,美国大大小小的污染地块有29万-40万处,通过实行《超级基金法》和《国家优先控制名录》,对污染场地进行风险等级评估以及等级划分,确定优先解决顺序。美国列入“超级基金清单”的污染场地有1664块。 “我国连法律都没有。就只有环评,其他都没有要公示。”宋云说。我国尚无专门的土壤污染防治法,而作为污染土壤唯一标准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颁布于1995年,制定者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所前所长夏家淇早在6年前已着手修订标准,但却因基础研究不够,数据不足而步履蹒跚。(原标题:“不能说”的土壤普查秘密 是结论太恐怖,还是过程不科学?)
个人分类: 环境新闻|134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离才是王道,否则就是扯淡——闲话土壤污染和水体污染
热度 6 mountainwind1 2012-10-6 02:12
看了刘天龙兄(纳米技术在土壤净化领域的应用可行性)一文,觉得有些话不好憋住,哪怕得罪该行大牛我也认了:应对土壤污染和水体污染,分离才是王道。 对于土壤而言,污染物你不管采用吸附,还是固定,最终都保留在土壤中,并没有脱离生态循环圈,除非你把污染物封闭在矿物中且该矿物降解速度极其慢。没有脱离生态循环圈的问题在于:一旦氧化(干燥情况下多发生),还原(水浸渍时多发生)或生物活动,污染物很容易重新跑出来。 如何脱离?不管你是用强络合物溶液转移出来,用植物真菌把污染物转移出来,甚至用蚯蚓线虫之类的转移出来都行,但必须先富集后转移出来,不然就不算修复。比如用氯化亚铁来治理铬污染土地,尽管你加热土壤了,又提供一定氧化剂让其转化为反式尖晶石结构的四氧化三铁来晶格包容铬,测下去好像是溶出铬达标了,可那天一氧化,问题马上出来,毕竟在土壤中四氧化三铁结晶远不如水体中那么好,电镜一拍自己看看~ 对于水体更是如此:蓝藻爆发本身是水体磷超标+COD在一定范围,磷氮COD过高蓝藻爆发不了,会微生物爆发,过低同样爆发不了,营养不足。蓝藻本身富集了水体中的磷氮COD,如果把蓝藻搞走,当然水体就等于净化了,但如果撒粘土,硅藻土之类的让蓝藻沉淀到水下,在深深的大海内还无所谓,在淡水区域问题就来了: 浅水湖沉下去后风浪一来烂泥上翻,休眠蓝藻重新跑上来繁殖;翻不上来的在水下腐烂,形成水下一个富磷氮COD的缺氧区域,导致水底环境彻底破坏。有些人采用化学和物理方法杀藻的也一样问题:藻毒素和磷氮COD全跑水里去了,没脱离生态循环圈~ 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水体也一样,沉下去后形成内源污染那更可怕,生物活动,氧化等一样会把污染物重新搞出来。 要嘛上浮到水面捞走,要嘛沉到水底后干脆把水底直接封闭掉并改变微生物环境,否则全是忽悠人的。而且你一旦去掉某种生物,无论是微藻还是微生物,都必须有适合的生物来替代其位置,否则污染物始终无法治理。 还有,要容许一些能完全分解,或能完全分离出生态循环圈的物质短时间在水体中存在,否则全部一棒子打死那完蛋,以轻的短暂存在的污染替代致命的污染不见得是坏事! 污染治理不是仅仅搞化学,搞生物,搞机械或物理的人单独能啃的,最好行业垄断也少点。。。。。。
3773 次阅读|13 个评论
[转载]土地沉疴谁来救治?----土壤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
huangjinlou 2012-7-13 22:56
土壤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系列报道之一—城市土壤篇 土地沉疴谁来救治? 发表时间: 2012-07-09    来源: 中国环境报第8版 #TRS_AUTOADD_1341797602506 { LINE-HEIGHT: 1.5; MARGIN-TOP: 0px; FONT-FAMILY: 宋体; MARGIN-BOTTOM: 0px; FONT-SIZE: 12pt } #TRS_AUTOADD_1341797602506 P { LINE-HEIGHT: 1.5; MARGIN-TOP: 0px; FONT-FAMILY: 宋体; MARGIN-BOTTOM: 0px; FONT-SIZE: 12pt } #TRS_AUTOADD_1341797602506 TD { LINE-HEIGHT: 1.5; MARGIN-TOP: 0px; FONT-FAMILY: 宋体; MARGIN-BOTTOM: 0px; FONT-SIZE: 12pt } #TRS_AUTOADD_1341797602506 DIV { LINE-HEIGHT: 1.5; MARGIN-TOP: 0px; FONT-FAMILY: 宋体; MARGIN-BOTTOM: 0px; FONT-SIZE: 12pt } #TRS_AUTOADD_1341797602506 LI { LINE-HEIGHT: 1.5; MARGIN-TOP: 0px; FONT-FAMILY: 宋体; MARGIN-BOTTOM: 0px; FONT-SIZE: 12pt } /**---JSON-- {"":{"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p":{"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 --**/    编者按   大地涵养万物,孕育生命,被誉为人类的母亲。但是,近年来,伴随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土地不断遭到各种污染的伤害,主要集中在农村农田污染和城市工业用地污染两大块。这些受污染的土地,犹如隐形杀手,已成为整个社会无法回避的焦虑点。   目前,我国土壤污染现状严峻,成因十分复杂,形成令人扼腕的“大地之殇”。按照《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要求,“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开展污染场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中很多工矿企业搬迁改建后,遗留下大量的受污染土地,城市土壤成为工业污染的重灾区。那么,城市土壤应树立什么样的修复理念?土壤修复信息该不该公开?谁来为土壤修复埋单?本期现刊发土壤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系列报道之城市土壤篇。   我国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不容乐观,大部分污染场地位于城市中心地带,占据商业价值较高的黄金地段。因此,城市中污染场地的土壤修复至关重要。   资料图片      中国环境报见习记者 王琳琳   家住北京市南三环附近的张玮琪,几年来,一直坚持买水喝。   2004年4月28日,位于北京市南三环的宋家庄地铁建设工地,3名工人在地下作业时发生中毒,被送至医院。出事地点原是一家农药厂,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家厂被红狮涂料厂合并。   目前,这块土壤的生态修复已经完成,况且饮用水水源也并非地处污染场地附近。尽管如此,张玮琪说,想起曾经发生过的中毒事件,自己买水喝心理会更加安慰。   张玮琪的行为实际上凸显了目前土壤修复领域存在的几大问题。被修复的污染场地,应该修复到什么样的程度?由于信息不公开,公众如何理解土壤修复的某些争议?国内存在的数量众多的污染场地,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来修复?   应树立什么样的修复理念?   污染土壤综合防治,不仅是污染治理与环境修复工程,更是一项生态修复工程   “要正确认识污染土壤或污染场地。它不是简单的污染问题,而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的综合结果,”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黄锦楼表示。   一般情况下,土壤修复包括污染场地修复、矿山土地修复和耕地修复3类。土壤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环节,一旦土壤中的污染物超出了土壤自身的自净能力,造成其缓冲能力下降,自净能力减弱,就必须考虑恢复其自净能力,减少外界输入土壤的污染物,增强生物多样性,从而恢复完善、健康的生态系统。   实际上,不仅我国郊区、农田、矿区的污染土地可以采用生态修复的方法,城市“退二进三”的进程中产生的大量污染场地,也可以实现生态修复。   城市环境中,地表硬化,人为改造痕迹严重。但在硬化地表下的土壤依然是大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可以实现地下水循环、有机物的降解等功能。“但是对于在土地修复市场上最为热门的污染场地修复,我国目前的做法多是将原地块的污染土壤通过挖走、焚烧、填埋等物理化学以及原位异位生物手段对污染物进行去除,这只是简单的污染治理。”黄锦楼说。   他还表示,“污染土壤综合防治,不仅是污染治理与环境修复工程,更是一项生态修复工程,除了要对污染地块的污染物进行调查、风险评估,更需要从系统尺度上对污染来源去向、污染机理、生态系统受损情况等进行辨识与评价,提出一个基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集污染源防治、污染去除与净化、生态系统重建的生态修复措施,包括技术手段、政策管理及投融资措施,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否则只会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是简单把毒瘤挖走,没有得到根治。”   土壤修复信息该不该公开?   树立对土壤修复的正确认识,对建设项目用地的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状况进行信息公开   “要树立对土壤修复的正确认识。土壤修复是降低土壤中所含有的污染物对人体或生态环境的风险,而非将其完全去除,”轻工业环境保护研究所总工程师宋云表示。   一般情况下,污染场地对人体或环境产生危害,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即具备“污染源——暴露途径——受体”,缺乏其中的任何一个要素或计算出的健康风险小于百万分之一,都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一位当时参与红狮涂料厂风险评价的业内人士介绍,这一地块的风险评估采用的是当时国际的最严标准。由于当时中国并未颁布“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风险评估的实施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采用的是按住宅用途确定地块修复标准,即按照居民在此地块居住70年、每天暴露时间24小时等因子进行风险评估的。   据业内人士介绍,在开挖的过程中,其所在的单位对开挖现场实行整体监控和全程监管,规范开挖面积,在上下风向及场地内安装空气检测设备,定期监测空气中特征污染物,以免场地开挖过程中造成周围出现大面积灰尘和挥发性有害物质。在整体的监控和开挖过程中,空气中DDT和六六六含量没有超过美国EPA标准。   “但是,关于这些修复信息,企业往往讳莫如深,并不对外公布,导致公众对污染场地的信息、修复过程只能猜测,从而产生不理解,”谈及污染场地的信息公开程度,宋云如是说。   从事土壤修复多年的业内人士表示,污染场地的取样、实验室分析都有科学详细的技术规范和修复技术方案,这种技术规范和修复方案一定是科学的、有代表性的。   如何减少公众对土壤修复的误解呢?宋云向记者展示了一本数千页的报告,是美国一个污染场地修复的环境保护规划,包括这地块的风险评价结果、修复目标、修复进度和环境监控信息等公众感兴趣的信息,在这份规划中都能找到。   “全国范围内对污染场地的污染程度是建立在场地污染普查的基础上,但是对于有针对性的场地,场地调查和取样会很细。”有关业内人士表示。   宋云表示,各地环保局通过长期的环境监管工作,能大概掌握潜在污染场地的情况,但这个只是局限在北京、重庆等一线城市。   2006~2010年,环境保护部联合其他部委对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进行了大规模调查。时至今日,其具体调查结果仍未公布。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其原因主要集中于调查结果并非由一个部委所能掌控和决策的事,一旦公布可能引起恐慌和巨大的经济损失。   但是,在美国,污染场地的大致数量和修复治理清单都进行了公布。据数据统计,美国大大小小的污染地块有29万~40万处。而治理清单是通过实行《超级基金法》和《国家优先控制名录》,对污染场地进行风险等级评估以及等级划分,把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具有相当风险的污染场地,确定优先解决顺序。宋云透露,美国列入“超级基金清单”的污染场地有1664块。   宋云建议,由于污染场地的识别和修复需要巨额资金投入,中国应尽快根据对环境和公众的危害程度,实施国家和地方的优先污染场地控制清单,并对污染场地进行长期跟踪和管理。   “此外,还应尽快建立对场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有极大威慑作用的法规,防止现有场地的土壤和地下水继续受到污染,被污染的场地能够逐步被识别和修复。在目前没有明确法规要求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法》对建设项目用地的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状况进行信息公开。”宋云说。   谁来为土壤修复埋单?   秉承“谁受益,谁治理”、“谁开发,谁付费”原则,吸引社会资本进入,促进市场产业化发展   目前,对于污染场地,发达国家秉承的是“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通过建立完善的追责机制、法律法规的建设,实现对污染场地的修复。而在我国,摆在土壤修复中最大的困境是,责任难以界定,这更进一步模糊了谁来埋单土壤修复市场的问题。   我国《环境保护法》中规定了“谁污染、谁治理”和“污染者付费”的原则,但由于城市中产生的大量污染场地,是上世纪国家“退二进三”的进程中将企业搬出城区产生的大量污染场地,多为改革开放前就有的国营或国有企业,已经破产或资不抵债,不少企业几经转手,实现责任界定和追责历史污染者,一时难以做到。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目前在土壤修复领域没有形成基本的操作方式。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城市中污染场地的修复原则,基本秉承“谁受益,谁治理”、“谁开发,谁付费”原则。   以北京为例,2006年,红狮涂料厂限价房项目进行招投标。开发商以6亿元的标的获得此地块,其中包括对红狮涂料厂污染场地进行场地修复的资金。   “但资金来源没有标准模板,”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有的污染场地被收归政府部门,政府部门也可以对污染场地先期进行修复,待治理完成后,再将此地块进行招标拍卖。以北京为例,北京部分污染场地就是被国土局土地储备中心收购,通过先行治理再进行拍卖。   黄锦楼对我国已经进行的污染场地修复的资金来源做了大致分类。他表示,从中国现实操作来看,污染场地修复的资金来源大致可以分为4类:地块的原业主方、地块的获得方、地块的修复方BT模式垫付、相关贷款与基金。   “我国的污染场地往往位于城市中心地带,占据商业价值较高的黄金地段。尽管中国并没有对污染土地的开发做出详细规定,但中心地块含有的巨大增值价值,以及国家有关政策的积极引导,城市的污染场地修复可以通过商业模式来解决资金问题,并不缺乏相关资金,”宋云说。   “土壤修复行业必须吸收社会资本进入,促进市场产业化发展。政府可以给开发商提供土地和相关政策,以企业的力量实现项目包装、污染治理,在解决环境问题的同时,也促进解决当地经济和就业,实现复合生态修复。”   但吸收资本进入并非易事,需要行业管理规范有序,要求极高。中国环境修复网执行总编高胜达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的污染修复行业混入了许多不具备资质的普通土方施工公司。国内污染修复产业几十家大小公司中,真正有能力做好土壤修复项目的不超过5家。   “中国亟须建立污染土壤修复行业协会,规范和完善行业管理、政策与投融资环境,”黄锦楼强调,“只有这样,才能吸引真正的社会资本进入,从而在根源上解决大量污染土壤的资金难题。”   资料链接   英国:   英国污染场地修复资金实行等级责任制。英国《环境保护法》中明确规定,土壤污染清理整治费用主要由“适宜人”承担。责任主体分为两个层级,第一层级是向土地排放污染物的个人或公司,或是在知情情况下容许污染行为发生的人;第二层级主要是当前土地所有者或业主。原则上,第一层级承担土壤污染治理责任。通过查访后,无从找出原始污染者的话,由第二层级承担。日本:   日本《环境污染控制基本法》中规定了污染防治费用负担原则与财政措施,主要体现在“原因者负担”、“受益者分担”两个原则。   荷兰:   荷兰是欧盟成员国中最先就土壤保护立法的国家之一。《荷兰土壤质量法令》中设立了土壤修复目标值和干预值。目标值表示低于或处于这个水平的土壤具备人类、植物和动物生命所需的全部功能特征,土壤质量是可持续的。干预值表示超过这个水平的土壤,其具备的人类、植物和动物生命所需的功能特征已经被严重破坏或受到严重威胁,必须接受强制干预。   加拿大:   加拿大共有3万多处污染场地。加拿大联邦污染场地行动计划中明确规定,优先解决最高风险的污染场地。根据土壤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形成的风险大小,采取基于风险的管理模式,首先降低人体健康风险,其次降低生态风险以及地下水污染风险,以降低成本,清理尽可能多的污染场地,并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   欧盟:   2006年9月,欧盟通过一份关于土壤保护的专题战略草案,其中包含《土壤框架指令》草案。草案中要求,欧盟各成员国防止土壤污染,制定污染场地清单,并修复已确定的污染场地。此外,草案还要求成员国采取措施以交流用于修复含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场地的最佳技术。
2956 次阅读|0 个评论
半岛都市报报道笔者研究团队试验:有机农业饿不死人
热度 6 蒋高明 2012-6-27 13:47
一个学者的生态农业试验 村里的低产田获得高产 http://news.bandao.cn/news_html/201206/20120626/news_20120626_1931259.shtml?i|162984:1 2012/06/26 又是一年收获季。焚烧秸秆引发“黄泥天”,不烧也为难的尴尬再次摆在人们面前。这个问题尚未解决,另一个农业问题又引发焦虑菜农过量或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大棚菜地的土壤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由此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发生。 看上去,这两个并不挂钩的问题,在山东沂蒙山区的的弘毅农场,却被“掺和”到了一块儿。麦秆还田转化为有机肥,在农作物生产中的病虫害,从不使用农药,主要靠天敌。更为重要的是,恢复了传统耕种方式的农田在低成本投入下却依然保持了较高产量。在这里,中科院植物所首席研究员蒋高明进行着一场生态农业试验。6年来的试验证明,采用传统农耕方式也能取得高产。 农作物秸秆不焚烧 山东省平邑县蒋家庄村,蒙山脚下一个普通的村庄。村西头一栋高墙围起的院落,挂着醒目的标牌:弘毅生态农场。院子中间是刚刚收割的麦田。60岁的赵心友在牛舍里忙着喂牛。这里的牛不喂成袋的饲料,吃的都是农作物秸秆,再加上玉米、棉粕等。 不过,完整地留在地里的麦秆却让赵心友很不解,“俺种田时,收完小麦都会把秸秆烧掉,省时省力,而且烧了的草木灰能做肥料。” 听到这样的说法,农场的科研助理曾彦耐心地向赵心友解释道,将秸秆留在田地里,等种上玉米之后,这些秸秆会转化为有机肥,而且,这样的有机肥带来的肥效比焚烧后的草木灰肥效要持久。 如果说小麦秸秆用来还田,玉米花生秸秆就更有用处了。这些农作物秸秆是农场里100 多头肉牛的“主食”。秋收时节,除了自己农场的玉米秸秆,曾彦还要从其他农民手里收购。 实际上,在整个农场里,生态农业就是围绕着牛舍里喂养的100多头肉牛展开。农作物秸秆加工成饲料饲养肉牛,肉牛产生的牛粪一方面用来制造沼气,提供能源,另一方面用来做有机堆肥,为农作物提供有机肥料。 根据多年试验结果,“农场场主”蒋高明在一篇研究中计算道,“每7公斤左右秸秆配合2公斤粮食可转化1公斤活牛重。这样,500亩大田区产出的600吨秸秆,加上170吨粮食,可转化为85吨活牛重;同时可生产3000多吨鲜牛粪,用于生产能源和有机食物,利用反刍动物实现了秸秆等废弃产物的第一次升值。” 如何处理害虫和杂草 据曾彦介绍,农田里的害虫通过“物理加生物”的方法防治,整个生长季节用诱虫灯捕获害虫,捕获的害虫可用来养鸡;或直接在玉米田里养鸡养鹅,将害虫变成鸡鹅的饲料,粪便又成为肥料。 “如果打农药,不仅杀死了害虫,也杀死了益虫,如果你不打农药,因为有害虫的存在,麦田里的七星瓢虫也会很多,而七星瓢虫是专门吃蚜虫的。”曾彦告诉记者,保持了一定害虫,可以让益虫生长。在弘毅生态农场,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形成一个完整的、无污染的生态链。 效果:村里的低产田取得了高产 2006年7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在他的家乡山东平邑县蒋家庄村租下25亩大小的农田。以曾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之意,取名弘毅,开始了他的生态农业试验,在此之前,蒋高明因“ 无为而治”的治沙理念取得的成功被人们熟知。 “这片土地是村里最差的低产田,土层厚度只有薄薄的20多厘米,下面是一些碎石。因为地里打不出多少粮食来,30年前公社生产队曾将这片地辟为打麦场,还一度成为建筑垃圾堆放场。”蒋高明说,很多村民都问,种这样的地,难道有更有效的农药、化肥,还是有神奇的种子? 让村民们意外的是,蒋高明种地的秘诀居然是六个不用:不用化肥、农药 、除草剂、添加剂、农膜和转基因技术。 经过6年试验,蒋高明农场的害虫不仅很好得到了保持,而且试验证明成本也要比农药防虫成本低。在成本方面,蒋高明也进行了比较。“在山东一带,农民种植6种作物,实际打23遍农药。人工成本费加农药费每亩地要445元。”蒋高明研究发现,物理+生物方法算上电费人工费和工具费用总计58元,两者之比为7.6:1,即生态防虫的成本比农药防虫成本低667%。 当然,让蒋高明最自豪的还是他证明了不用化肥也能取得高产。2008年小麦和玉米两季加起来,才收1000来斤。第二年也如此。到了2011年,蒋高明说:“ 农场小麦亩产产量 900斤,玉米1100斤,接近周围农田产量的一倍。”就这样,村子里没人要的低产田变成了高产田。 “化学农业经济模式”需反思 最近因焚烧秸秆造成的雾霾天气以及媒体爆出内地大棚菜地土壤污染严重问题引人关注。事实上,近几年人们一直为农残问题以及中国农业的出路焦虑不安。蒋高明认为,取消国家对化肥农药的补贴和提高生态农业的直接补贴是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办法。 弘毅模式”是否具有可复制性? 弘毅生态农场的试验证明,生态农业不仅不会降低粮食产量、饿死人,而且可以让人吃得更好。但这种不施化肥不用农药的农业模式是否适合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呢?“最大的困难就是3年的轮换期和劳动力投入。3年的轮换期就是指用有机肥改造依赖化肥的土壤所需的时期,在此期间粮食产量减少;劳动力的投入,主要用于人工锄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蒋高明坦言。 其中劳动力成本却是制约其现实推广的最大障碍。在蒋高明看来,在发展有机农业上,由于人工成本等问题,发达国家并不具备有利条件。而对于国内的有机农业试验者来说,如果得到政府与消费者的配合,依靠中国人的技术完全能够解决“吃得饱、吃得好”问题。 “美国动用了29亿亩耕地,动用了大量政府补贴资金,才生产了3亿多粮食。中国用18亿耕地生产了5亿多吨粮食,孰优孰劣,不是一目了然吗?”蒋高明提醒道,现代农业科技采取的是与大自然对抗的办法,不从造成粮食安全的源头开始治理,盲目学美国,让少数人养活多数人,“长期下去是很危险的”。他说,传统的可持续的农业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的武装,但关键的出路要找对。 文章来源:半岛都市报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4869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对土壤污染中国的科学家们可有解决之法?
lxj6309 2012-6-11 08:38
土壤污染的危害远大于空气污染。科学家们是否有解救之道? 黑土地变毒土 土壤污染致粮食年产减100亿公斤 2012年06月11日 07:20:30 来源: 经济参考报 编者按:大地涵藏万物,孕育生命,被誉为人类的母亲。但是,近年来,伴随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大地不断遭到各种污染的伤害。仅仅因土壤污染防治不足、环境监管乏力,导致的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就频频发生,2008年以来,全国已发生百余起重大污染事故。目前我国大地污染现状严峻,成因十分复杂,形成令人扼腕的“大地之殇”。以此为主题,探寻大地污染背后所触及的我国农业、工业、城市化进程中关于生存与发展的一系列深层矛盾与两难抉择。    大地之殇一·黑土地之悲   占全国粮食总产五分之一的东北黑土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一个并不为多数人了解的严峻事实是,支撑粮食产量的黑土层却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减少了50%,并在继续变薄,几百年才形成一厘米的黑土层正以每年近一厘米的速度消失。照此速度,部分黑土层或将在几十年后消失殆尽,东北这一中国最大粮仓的产能也将遭受无法挽回的损失。    毒土:G D P至上的恶果   当前,我国土壤污染出现了有毒化工和重金属污染由工业向农业转移、由城区向农村转移、由地表向地下转移、由上游向下游转移、由水土污染向食品链转移的趋势,逐步积累的污染正在演变成污染事故的频繁爆发。    日益加剧的污染趋势可能还要持续30年   “目前,我国土壤污染呈日趋加剧的态势,防治形势十分严峻。”多年来,中国土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张维理教授一直关注我国土壤污染问题“我国土壤污染呈现一种十分复杂的特点,呈现新老污染物并存、无机有机污染混合的局面。”   “现在我国土壤污染比各国都要严重,日益加剧的污染趋势可能还要持续30年。”中国土壤学专家,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潘根兴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这些污染包括随经济发展日益普遍的重金属污染、以点状为主的化工污染、塑料电子废弃物污染及农业污染等。   国土资源部统计表明,目前全国耕种土地面积的10%以上已受重金属污染。环保部南京环科所研究员单艳红说,华南部分城市约有一半的耕地遭受镉、砷、汞等有毒重金属和石油类有机物污染;长三角有的城市连片的农田受多种重金属污染,致使10%的土壤基本丧失生产力,成为“毒土”。   农药化肥污染同样严重。张维理说,我国农药使用量达130万吨,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黑龙江农业监测站杜桂德站长说:“目前,农药和化肥的实际利用率不到30%,其余70%以上都污染环境了。”云南农业大学测算,每年大量使用的农药仅有0.1%左右可以作用于目标病虫,99.9%的农药则进入生态系统,造成大量土壤重金属、激素的有机污染。   “不仅污染加重,而且还在转移扩散。”潘根兴说,当前,我国土壤污染还出现了有毒化工和重金属污染由工业向农业转移、由城区向农村转移、由地表向地下转移、由上游向下游转移、由水土污染向食品链转移的趋势,逐步积累的污染正在演变成污染事故的频繁爆发。   2008年以来,全国已发生百余起重大污染事故,包括砷、镉、铅等重金属污染事故达30多起。其中浏阳镉污染事件不仅污染了厂区周边的农田和林地,还造成2人死亡,500余人镉超标。   频繁爆发的污染事故损失惨重,不仅增加了环境保护治理成本,也使社会稳定成本大增,而土壤污染修复所需的费用更是天价。常州农药厂土壤修复需2亿元,无锡胡埭电镀厂重金属铬污染修复费用890万元,苏州化工厂需数亿至数十亿元。    每年因土壤污染致粮食减产100亿公斤   污染的加剧导致土壤中的有益菌大量减少,土壤质量下降,自净能力减弱,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危害人体健康,甚至出现环境报复风险。   潘根兴教授说“许多土壤污染地区已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没有外来的治理干预,千百年后土壤也无法自净,有的地块永远都无法自净,甚至出现环境报复。”   一是生态关系失衡,引起生态环境恶化。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在长江三角洲等地调查的主要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率高达16%以上,致使稻田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系统稳定性不断降低。   “吃土吐土,净化土壤,作为土壤的‘义工’,蚯蚓的存在是土壤重要的环境指标,对土壤具有重大意义。”令潘根兴教授忧心的是,现在,土壤中的蚯蚓、土鳖及各种有益菌等大量消失,农作物害虫的天敌青蛙的数量大减,自然生态面临危机。   云南农业大学副教授周江鸿等人在湖北、安徽等地的农田里发现,杀虫剂的使用对稻田节肢动物物种有损害作用,使得稻田天敌和害虫的平衡关系被打破。   二是土壤质量下降,使农作物减产降质。   重金属污染的增加,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板结,导致农产品产量与品质下降。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陈志群认为,由于农药、化肥和工业导致的土壤污染,我国粮食每年因此减产100亿公斤。   环保部门估算,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高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   三是重金属病开始出现,人们身体健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汞、镉、铅、铬、砷五种重金属被称为重金属的“五毒”,对人有致命的危害。苏州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杨积德说“这些污染严重影响儿童发育,使人致病、致癌,危及人体生命健康。”上世纪70年代,日本曾出现“痛痛病”,是镉对人类生活环境的污染而引起的,影响面很广,受害者众多,所以被公认为是“公害病”。   潘根兴教授在全国各地市场上进行的调查也显示,约有10%的大米存在重金属镉超标。他说:“这些镉米对自产自食的农民来说无疑是致命的风险。”令人担忧的是,一些“痛痛病”初期症状已开始在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出现“土壤污染导致的疾病将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最终危害中华民族的子孙未来。”   “宁愿毒死也要G DP”?产业模式亟待反思   土壤污染如隐形“杀手”,难以察觉却可能直接危害人体健康,特别是重金属在蔬菜、粮食中的累积,将处于食物链顶端的人类置于危险境地,甚至产生环境报复。“土壤污染的加剧原因有天灾,但更多是人祸,不科学的发展是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潘根兴认为,土壤污染主要一来自矿山采冶、工业“三废”、污灌、固废堆放等,基本上都属于人为因素,表明近年来的产业发展模式亟待反思。   当前,令人忧心的是各地以追求G D P为核心的政绩观,不科学的产业发展模式和大量违法排污、超量排污。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地方发展心切,抱着“宁愿毒死也要G D P”的心态,有意无意地忽视环境保护,导致“引进企业就是引进污染,发展经济就是破坏环境”的恶果。   面对企业违法排污,一些地方政府成为企业的保护伞,通过变通政策打擦边球,甚至开绿灯,最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保护环境不被污染,是各级政府的法定职责。污染事件暴露了各地环保意识薄弱,政府监督缺失,是整个社会的耻辱。   “不断发生的污染事件告诉人们,缺乏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与呵护,对公共利益和公众生命漠不关心,暴露出企业环境意识薄弱和地方政府责任缺失。”江苏省小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委党校教授冯治指出,必须反思高歌猛进的产业发展模式,真正落实转变发展方式的政策,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黑土层流失 危及中国最大粮仓   黑土层变薄,是指黑土地的有效耕层变薄,直接导致支撑粮食产能的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肥力下降。然而,农业科技进步和高产作物增加作用下的粮食增产,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黑土层日渐变薄、耕地质量下降的严峻现实,导致农民和相关部门放松对耕地质量的保护。有关专家建议,应尽早完善耕地质量建设法规,扩大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用最小代价守住我国最大“粮仓”的产粮之本。    “一两黑土换二两油”的日子再不会有了   “以前挖两锹深还是黑土,现在一锹后就基本看不到了。”黑龙江省依兰县三道岗镇三道岗村农民程先粟从自己地里抓起一把黑土,“你瞅瞅,黑土都不太‘黑’了,‘一两黑土换二两油’的日子再也不会有了。”   作为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东北黑土区总面积约3523.3万公顷,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粮食年产量约占全国五分之一,是我国重要的玉米、粳稻等商品粮供应地,粮食商品量、调出量均居全国首位。   由中国科学院、东北农业大学、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等院所专家联合调研形成的“东北黑土资源利用现状及发展战略研究”指出,东北黑土地初垦时黑土厚度一般在60至80厘米,开垦20年的黑土层则减至60至70厘米,开垦70至80年的黑土层只剩下20至30厘米。   “建国初期,黑龙江省黑土层大都一米多厚,现在找半米深的都难了,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只剩下表皮薄薄一层,颜色也由黑变黄。”黑龙江省土肥管理站站长胡瑞轩有些感慨,形成1厘米的熟化黑土层大约需要50年,半米就得上千年,而现在东北黑土区平均每年流失0.3至1厘米的黑土层。有专家担心,“如果不及早治理,部分黑土层或将在几十年后消失殆尽。”   “黑土层变薄,就是指黑土地的有效耕层变薄,直接导致支撑粮食产能的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肥力下降。”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韩晓增断言,这势必影响我国粮食安全。   黑龙江省土肥管理站对肇东、讷河等县市区的耕地检测显示,从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到2007年的25年间,耕地土壤有机质已相对下降两成,严重地区下降六成。   地越来越没劲儿,想增产就得大量用化肥。最近几年,45岁的张艳峰感觉自家水稻田患上了“化肥依赖症”。老张是吉林省前郭县平凤乡黑岗子村农民,“10年前一亩水稻就用60多斤肥,如今已经翻番到120斤了,不施肥就得减产一半”。老张还有些担心,现在能靠化肥增产,这地要是越来越没劲儿,以后可能化肥也无能为力了。   据了解,吉林省位于东北黑土区中部“十一五”期间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840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600多平方公里,但黑土地水土流失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全省仍有3.15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亟须治理。   “几年后就不是自己的地了,谁还愿意投入保护?”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粮食主产区了解到,当地一些土地已连续十几年种玉米、水稻等同一种作物,吸收养分单一,加上盲目施肥普遍,土壤养分失衡加剧。由于土地分散,不少农民常年使用小型农机具耕作,耕层越来越浅板结严重“晴天硬邦邦,雨天不渗汤”就是真实写照。   由于高产作物面积增加、农田水利设施不断完善,特别是化肥使用量大增等因素支撑,在黑土层日渐变薄的同时,东北黑土区粮食产量仍然稳中有升。但专家指出,恰恰是粮食增产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黑土层变薄、耕地质量下降的严峻现实,这反倒容易导致农民和有关部门放松对耕地质量的保护。东北部分黑土区在发展粮食生产过程中已透支耕地产出能力,黑土层变薄的风险性被粮食增产淡化,严重性正在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合谋”影响下加剧。   “最重要的是耕地质量保护法规不完善,作为耕地使用主体的农民缺乏保护耕地质量的主动性。”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土壤学会副理事长张维理一语道破黑土质量下降的玄机,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农村耕地转化为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耕地管理单元变小,使用权变更频繁,农民保护耕地积极性不足“种几年后就不是自己的地了,谁还愿意投入保护?”   “技术层面上也落后,没有有效的监测体系就无法及时发现耕地质量变化的最新情况,不能制定准确的修复方案。”张维理认为,耕地质量测试指标和方法陈旧,比如我国对地力的评价通常采用土壤有机质含量,但实际测定的却是有机物质全量,而不是活性有机质,这样的测试结果根本无法准确反映耕地地力和土壤演变。   此外,地方在建设桥梁、道路时会占用优质的黑土农田,补回来的却多是相对贫瘠的土地,“这就不仅是黑土层流失问题,占一亩就少一亩。”即便新增土地具备改造成黑土地的条件,还需要大量人力、物力。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土地开法整理处处长任百会说,耕地占补平衡中对新增土地的整理费用每亩在10万元左右。 记者 孙彬 管建涛 连振祥 吉哲鹏 娄辰 李松   南京 哈尔滨 兰州 昆明 济南 重庆报道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2-06/11/c_112179067_3.htm
个人分类: 科技普及|3030 次阅读|0 个评论
印象-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成果应用培训高校研修班
watersci 2011-11-12 10:51
2011年11月 同济大学 讲课资料下载地址:http://unep-iesd.tongji.edu.cn/index.php?classid=186 备份一下资料中我印象比较深的几个要点: 中国环境要素保护战略课题研究成果介绍 郝吉明 1.中国是全球PM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2.二次颗粒物是我国PM2.5的重要组成部分 3.北京灰霾71天,上海灰霾92天,广州灰霾132天(??不太懂) 4.氮排放对酸雨贡献日益突出 5.CO2和Hg等全球污染物控制国际压力巨大 6.多污染物协同控制 7.重型柴油车NOX和PM的协同控制仍是重大挑战 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 杨海真 1.富营养化问题 2.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3.地下水和土壤污染
287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生态环境危急》连载之三十六:令人痛心的地下水污染
蒋高明 2011-9-4 19:07
蒋高明 严格来讲,地下水是不可再生资源,用一点少一点。尽管降水和湿地会补充一些地下水,但是,目前人们开采地下水的深度和频率远远超过了地下水的补充能力。超采地下水,从 干旱区、半干旱区开始,在温带地区动作最大,现在扩大到了湿润的亚热带、热带地区。地下水位下降造成了东北、华北、中原地下“大漏斗”的出现。 经济迅速发展造成的不仅仅是地下水位的下降,还有地下水的污染。由于地表水的严重污染,我们赖以生存的地下水也难逃厄运。地下水污染指的是人类活动引起地下水化学成分 、物理性质和生物学特性发生改变而使质量下降的现象。地表以下地层复杂,地下水流动极其缓慢,因此, 地下水污染具有过程缓慢、不易发现和难以治理的特点。 在全国许多地方,企业为了逃避罚款,工业废水向地下直接排放;受污染的地表水侵入到地下含水层中;人畜粪便或因过量使用农药而受污染的水也会渗入地下,所有这些过程均 造成地下水污染,其严重后果是,地下水中的有害成分如酚、铬、汞、砷、放射性物质、细菌、有机物等含量升高。地下水污染对人体健康和工农业生产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 除了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尤其反季节蔬菜生产造成严重的地下水污染。绿色和平国际组织在著名的蔬菜之乡——山东某市调查发现,农户每次在一亩温室大棚里大约施用5-6公 斤化肥,平均每隔10天上一次肥料,温室大棚每亩地“吃掉”化肥182.5~219公斤。 过量使用化肥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在山东蔬菜之乡,几乎所有蔬菜大棚土壤,都因过量施用化学肥料明显酸性化了,棚里的土地上长着一层青苔,已经看不到黄土地本身的颜色 。由于土地严重酸性化,喜酸性土壤的根线虫病在这一带的温室大棚内大面积爆发,且无法治愈,就像土地患上了癌症。据统计,山东寿光市90%的蔬菜大棚受根线虫病的侵扰,植 株的根系遭到侵害后,基本不再吸收水分和养分,植株容易萎蔫,甚至造成绝产。常规农药无法根治大棚病虫害,这也给剧毒农药提供了空间。 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地下水产生硝酸盐污染。山东蔬菜之乡当地的自来水、农田旁边的水井水,超过国家标准20倍以上。这些水已经不能喝了,只好到上游的临朐水库买水 喝。硝酸盐污染将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中国进行调查的57座城市中,地下水氮超标的有46座,这些超标地下水很大程度上是过量化肥造成的。硝酸盐污染可以导致高铁血红蛋 白症,婴儿畸形及癌症等疾病,对人体生命健康的危害很大。 对地下水构成威胁的还有石油、石油化工产品及各种有机合成化学物质。有机合成化学物质则主要来源于危险废物处置场所的淋溶和渗漏。中国科学院对京津唐地区地下水有机污 染物的初步调查表明,该地区地下水中有机物种类达133种。有机污染物在地下水中含量甚微,但许多有机物毒性很大,足以引起各种健康问题。有机污染物进入包气带和含水层后 ,不仅其残留物可以维持数十乃至上百年,长期污染环境,而且其降解中间产物亦会污染环境,某些中间产物甚至具有更大的毒性。长期饮用这种污染的地下水将可能导致氰紫症 、食道癌等疾病的发生。 地下水一旦受到污染,即使彻底消除其污染源,也得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使水质复原。地下水污染与地表水污染有一些明显的不同,由于污染物进入含水层,以及在含水层中 运动都比较缓慢,污染往往是逐渐发生的,若不进行专门监测,很难及时发觉。发现地下水污染后,确定污染源也不像地表水那么容易。更重要的是地下水污染不易消除,排除污 染源之后,地表水可以在较短时期内达到净化,但地下水已经进入含水层的污染物仍将长期产生不良影响。地下水污染,是水污染环节中最严重的一环,没有了清洁的地下水,我 们的子孙后代将彻底失去生存的生命水源。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3778 次阅读|0 个评论
提高土壤磷素利用率
kejidaobao 2011-7-13 10:45
中国现有耕地面积为1.21亿hm2,人均耕地0.08hm2,占世界人均耕地的1/4,而现有耕地中的74%缺磷,土壤中95%以上的磷素为无效磷,无法被植物吸收利用。磷是植物生长过程中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之一,土壤中的磷素循环是一种典型的沉积循环,主要在土壤、植物和微生物之间进行。在生产中施用易溶性的磷肥后,少部分可被植物吸收利用,而大部分与土壤发生反应后移出土壤液相从而降低了磷肥的利用率。如何提高土壤磷素利用率已经成为目前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研究发现,从土壤中分离出的解磷细菌能够将基质中的难溶性磷转化为可利用状态的磷。经大量试验证实,向土壤中接种解磷细菌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土壤中有效磷含量,促进作物对磷素的吸收,提高作物产量,还能大大提高磷肥利用率,减少因施用化肥而造成土壤污染。因此,在农业生产中接种解磷细菌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解磷细菌的解磷机制主要有两方面:①无机磷化物的溶解;②有机磷的降解。 《科技导报》2011年第19期19—23页刊登了毕银丽等的研究论文“解磷细菌对难溶磷肥的解磷效率比较”,通过玉米盆栽试验,比较了解磷细菌和菌根真菌联合对土壤中难溶磷肥的释放作用及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丛枝菌根与解磷细菌联合作用显著地提高了植物地上、地下的生物量;能够高效地释放出沙土中添加的难溶性磷肥,使土壤有效磷含量增加;沙土的pH值被提高到接近中性;使酸性磷酸酶活性升高,促进有机营养物质转化为无机物,更易被植物吸收利用;接种菌根可以显著提高根系的侵染率和菌丝密度,能够扩大根系的吸收面积,改善根际土壤的环境,达到促进植物生长的目的。利用丛枝菌根真菌和解磷细菌进行微生物复垦,对沙化贫瘠土地的生态修复具有重大意义。 本期封面图片由毕银丽课题小组提供,显示了解磷细菌盆栽对比试验。本期封面由金功博设计。 (责任编辑 岳臣)
个人分类: 栏目:封面图片说明|537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土壤污染的局势十分严峻,治理难度高于大气污染与水污染
w312678856 2011-6-14 11:56
中国土壤污染的局势十分严峻,治理难度高于大气污染与水污染   发布:三略观察     中国环境保护部近日公布《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该文件称,将在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基础上,加大污染源监管和修复力度。这表明此前一直颇受忽略的土壤污染已经受到决策部门的重视。   所谓土壤污染,最主要是污水灌溉带来的土壤污染以及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与土壤板结。有关报道显示,截至2006年,中国受污染的耕地已达1.5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十分之一以上,因土壤污染引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也逐年增多。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城市工业化的加剧,重金属超标也成为造成土壤污染的祸首之一。记者了解到,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吨。据专家介绍,经济发达地区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区的重金属污染土壤的问题尤其严重,日益成为当地环境的重大威胁。   对此,北京市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表示,目前中国土壤污染的局势十分严峻。土壤受到污染的途径很多,伴随着大气污染、水污染,例如,废气中含有的颗粒物在重力作用下沉降到地面进入土壤,或携带重金属的工业废水流经土壤,都会对土壤造成无法逆转的伤害。   但是,他还指出,相比其他污染,土壤污染的治理具有“难度大、成本高、周期长”的特征。这是因为,土壤污染不像大气污染或者水污染一样比较容易扩散或稀释。水流可以带走污染物,修复遭到污染的河流。但污染物质,特别是重金属,一旦进入土壤,降解起来就很困难。据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修复研究中心主任陈同斌介绍,遭到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几乎没有使用价值。因此,马军强调:“相比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土壤污染可能是最难解决的,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针对此,上述《意见》对土壤污染的治理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根据意见,被污染的土壤或者地下水、由造成污染的单位和个人负责修复和治理。即使污染单位“因改制或者合并、分立而发生变更”,其污染防治责任都不可被免除,将由“变更后承继其债权、债务的单位承担”。其中,环境污染遗留问题较严重的化工、电镀、油料存储等重点行业的企业将“由原生产经营单位负责治理并恢复土壤使用功能。”   马军对此表示肯定。他指出:“这不单对现在的企业有约束力,对过去造成污染的企业也同样起到了震慑的作用。”但是,他也提醒,该意见并未对处罚刑责作出明确规定。   《意见》还称,为保证食品安全问题,基本农田、重要农产品产地特别是“菜篮子”基地将成为监管重点。农用土壤环境需得到严格的监测与评估,确保主要粮食产地和蔬菜基地不受污水灌溉。   作为污染土壤治理的数据基础,2006年,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已全面启动。《意见》还表示,2010年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局将全面完成该调查,并初步建立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到2015年,一批有关土壤污染防治的政策法律法规将正式出台。但是,目前进展与细节并未得到具体透露。马军认为,建立一个“透明”的信息公开平台“迫在眉睫”。 本文来源:中国表面工程信息网
293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中国九成被污染土壤与重金属有关 威胁已超农药
热度 1 xushui 2011-3-5 18:56
工厂也是土壤污染的重要污染源之一。CFP 说不清数据,缺乏法律规范,资金投入有限……土壤的重金属污染防治困难重重 最近,“10%左右的市售大米镉超标,可能引发骨痛病”的消息见诸报端后,让湖南省株洲市马家河镇新马村村民再次回想起五年前的那次经历:2006年农历正月,新马村66岁的村民罗少坤在长期浑身无力以及疼痛之后,终因不明原因的疾病去世。接着,村里又有数十名村民出现呕吐、晕厥等症状,恐慌很快就笼罩着整个村庄。株洲市后来的检查结果令人震惊:1100多名村民被诊断为镉超标,其中200多人被认定为严重超标。 这起震动全国的镉污染事件,有2人死亡,150名村民经过体检被判定为慢性轻度镉中毒。 村民们也是在媒体曝光后,才知道这种银白色有光泽的重金属早已潜伏在自己生活中。如今,他们依然笼罩在重金属污染的阴影之下。 重金属污染阴影 株洲新马村耕地中的镉污染,主要来自1公里外的湘江。湘江是中国受重金属污染最严重的河流,这条灌溉了半个湖南的“母亲河”因为接纳了大量工业废水,使河水中的砷、镉、铅的总量占全省排放总量的90%以上。 2006年污染事件后,湖南省政府将新马村这片区域划为污染区,污染区的村民不许再种水稻和蔬菜,政府每年给予他们每亩500元的补偿。该村及相邻两村共计千余亩土地已被当地宣布弃耕。 马家河镇的中路村,尽管这里也被划为禁种区域,但是,村民胡自能仍种了四五亩水稻。还没到春耕时节,胡自能的稻田一片荒凉,只有收割完的“稻叉”露出水面,下面还有看不见的“重金属幽灵”。当年湖南省政府对该区域的调查结果显示:水稻100%镉超标,叶类菜98%超标,胡自能的稻田也在这个区域。 胡自能并非不担心自己的大米会被污染:“村里的人都不敢喝当地的水,有人为此干起了卖水的生意,专门从市里其他地方运水到附近几个村子去卖,100斤的水可以卖几块钱。”不过,他出于省钱考虑还是种了水稻,他说这些稻米主要是供家里五口人食用。 部分村民擅自种植稻米的行为让天元区原副区长现镉污染处置工作组常务副组长周光裕感到无能为力。 他介绍,早在两年多以前,国土、财政、发改委等部门已同意将这片污染区内的农业用地改为建设用地。2008年国土资源部在下发的《国土资源部关于株洲市重金属污染土地有关问题的复函》中,允许株洲市对土地实行“征转分离”,对被镉污染的核心区域,实施土地功能转换,即分期分批逐步调整为建设用地。不过由于所需资金数额巨大,目前暂时只进行了6平方公里土地的转换。 土壤污染源繁多 实际上,新马村可以看作是我国近年土壤污染的一个缩影,它们存在着,一旦受到关注,就让舆论觉得无法轻松——毕竟这些土地上生长的粮食有可能会流进普通人的餐桌。 “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等特点,以前我国的重点治理目标集中在水、大气、固废污染问题上,政府、学界、公众对它的关注很不够,近年来伴随一些环境事件的爆发和研究的深入,大家才开始关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修复研究中心主任陈同斌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土壤污染包括重金属污染、农药和有机物污染等多种类型。我国的土壤污染仍以重金属污染为主。业内估计中国90%左右被污染土壤都与重金属有关。 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化工和矿山,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采矿业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加上科学技术落后、环保投入不足与意识不够、资源盲目开发,滥挖滥采使得云南、广西、湖南、四川、贵州等重金属主产区的土地被日渐污染。 在经济发达地区,重金属则来自于工厂,国内三十几家环保组织联合发布的《2010IT品牌供应链重金属污染调研》称,IT企业重金属污染居首。一项由原国家环保总局进行的土壤调查结果显示,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近40%的农田菜地土壤遭重金属污染,且其中10%属严重超标。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曾希柏曾走遍我国粮食主产区,花费了将近10年的时间研究土壤重金属污染。他说,除了化工和开采领域,农业、养殖业近年也成了重金属污染源。 他介绍,由于过度使用化肥,一些磷肥钾肥和复合肥中镉含量超标,能够使土壤和作物吸收到不易被移除的镉,即便是有机肥料也难逃重金属污染。而在一些小规模的养殖场,人们常常在猪、鸡等农畜的饲料中添加含砷制剂,因为这种重金属可以杀死猪体内的寄生虫,促进牲畜生长,甚至可能“让猪肉的颜色变得更红润”。 这些牲畜的粪便又是农民乐于购买的有机肥料。当含砷的肥料被堆积入田时,肥料内的重金属就会悄无声息地潜入地下,并随着耕种传递到农作物中。 “人们吃掉了这些重金属污染的饲料喂养的猪,又吃掉了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种植出来的蔬菜和粮食,有些人甚至还喝着被重金属污染的地下水,人体就这样被二度污染,甚至三度污染。”曾希柏担忧地说。 扑朔迷离的污染面积 那么,中国受重金属污染土地面积究竟有多少? 一个关于中国耕地重金属污染的数字反复被媒体引用,即中国有五分之一耕地被污染,总面积2000万公顷。不过,这个说法遭到很多专家的质疑。 陈同斌根据多年在部分省市的大面积调查估算,认为重金属污染占10%左右的可能性较大。其中,受镉污染和砷污染的比例最大,约分别占受污染耕地的40%左右。 “重金属污染在北方只是零星的分布,而在南方显得较密集,在湖南、江西、云南、广西等省区的部分地方,则出现一些连片的分布。”他公开表示。 而在曾希柏看来,污染和超标是两回事,污染是指超标到一定程度。曾希柏认为国内的一些数据是混淆了污染和超标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他估计,重金属污染在3%左右比较确切。 记者在采访和查找历史数据时发现,无论是3%还是10%,无论是专家还是媒体,在发布这些数据时经常会用到“估计”一词。而数据之间的冲突,也凸显了学界对土壤污染不摸底的现实。 在全国各地重金属污染事件集中爆发之前的2005年,环保部、国土资源部即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这是中国首次针对土壤污染的全国性普查,不过结果至今都未公布。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专家介绍说,环保部之所以不会对外公布数据是因为这是一个抽查的结果,而并非普查,“环保部也担心媒体用比例换算出污染的面积,即使是百分之几的污染面积,换算起来这个重金属污染也够大。而换算出来的结果可能并不准确。” 虽然没有确切数据,从官方的种种说法中,也可以看出他们对土壤污染的担忧。2006年的一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及污染防治专项工作 视频 会议上,时任国家环保总局局长的周生贤指出,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高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 而此前几年,环境保护部曾对30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区(指为了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依照法律程序确定的特定保护区域)土壤有害重金属抽样监测发现,有3.6万公顷土壤重金属超标,超标率达12.1%。 去年,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国土壤环境保护政策研究”提交专题报告特别提醒:“土壤污染已经达到了一个被国家严重关注的关键点,需要立即采取紧急和长期的行动。” 防与治都是难题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土壤污染与控制研究室李发生介绍,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中国土壤污染总体上呈加剧趋势。 由于土壤污染延时性的特点,如果不对土壤进行修复,土壤重金属会不断累积,现在没有出现的问题将来也会慢慢出现。 近年来,中国也在进行污染土壤修复的科技攻关,并初步取得一些进展。例如,陈同斌用蜈蚣草来修复被重金属污染的农地,这种草吸收土壤中砷的能力相当于普通植物的20万倍,通过蜈蚣草的吸附、收割,三至五年内,这片土地就可以“恢复健康”,但这种修复耗时较长,难以和污染的速度相抗衡。 曾希柏采用了另一种微生物的修复方法,但他说这类的修复办法成本太高。此外,修复资金也是一大问题。 “污染土壤的修复治理需要全面考虑受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的治理,资金需求巨大。但目前,我国污染土壤修复治理资金缺乏有效保障。”李发生介绍,当前中国污染土壤调查评估与治理修复工作的资金一般来自政府相关部门和土地开发商,资金来源有限且没有保障,修复治理工作难以开展,资金问题成为很多污染地块再开发的主要障碍。 由于土壤污染形势严峻,立法制定一个专门针对土壤的法律显得很迫切。目前,中国已有50余部关于环境污染的法规,但是缺乏土壤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的专项法律法规。 李发生说,中国土壤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在立法形式存在分散立法、附属立法、立法层级较低等缺陷,在立法内容上存在原则立法过多、可操作性差、基本法律制度没有建立等缺陷。 实际上,中国在2006年已经开始了土壤污染防治法的起草工作。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所长王树义是立法组的首席专家,2月份他透露,酝酿多年的土壤污染防治法不久将出台。他说该法最终确定了以“治”为重点,“防治兼顾”的立法方向。 “立法这是必须的,但法立出来后监管和执行依然是一大考量。”曾希柏认为,目前解决土壤问题最紧迫的依然是从源头控制污染源,而执法和监管是个普遍问题。 近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作为我国第一个“十二五”专项规划,人们期待着这个规划能提供土壤污染僵局的破解之策。 责任编辑:NN050 (本文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个人分类: 环境学|1342 次阅读|1 个评论
研究方向的选择?
jiahongtao 2011-1-20 12:47
本科土壤学,本科论文土壤物理方向; 硕士土壤学,硕士论文土壤生态方向; 博士草业科学,博士论文草地生态方向; 担任过环境科学教研室的主任,现任土壤农化教研室的主任。 研究方向也越做越广; 兴趣点1:土壤碳氮过程与模拟 兴趣点2:土壤质量演变与食品安全 兴趣点3:土壤污染与修复 兴趣点4:新疆特有中药的植物营养 兴趣点5:固体废弃物资源化 俄罗斯访问学者一年后,现在又想回归经典土壤学研究。 头疼啊,期待大家给点意见!! 谢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305 次阅读|0 个评论
酶修复土壤农药污染的优势和局限性
hewenxiang 2009-9-27 23:43
农药生物降解主要是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的 , 归根结底是通过其分泌的酶来完成 , 直接采用酶进行农药修复比微生物、植物处理更具有优势 。如酶不受微生物代谢抑制剂影响 ; 酶对环境中营养等条件要求不高 ; 低浓度农药的酶处理更有效 ; 在微生物捕食者和毒物共存时能保持较高活性 ; 当微生物只能降解某些比较容易的化合物时 , 酶可降解一些特定的污染物 ; 酶分子在土壤中具有较大的移动性 ; 微生物吸收农药和大分子化学物质时需借助特定吸收机制 ( 扩散和渗透 ) , 而酶不需要等。当然 , 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缺点 , 酶纯化和提取技术耗时长 , 花费高 ; 酶可能不稳定 ; 需要辅酶因子 , 在应用中比较困难 ; 酶和污染物的相互作用会通过扩散受到抑制 ; 酶可能会被蛋白酶所降解。为此近年来 , 通过采用固定化技术 , 明显提高了酶的稳定性和使用期限 , 使应用日趋向简单、实用、有效和低耗的方向发展。 摘自本人发表于生态学杂志《酶修复土壤农药污染的研究进展》 2001, 20 (3) : 47- 51
个人分类: 科研|478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土壤污染研究概述
wido 2009-4-12 21:06
一 土壤的组成以及定义 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物质组成的。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土壤中这三类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现将其各部分组成简述如下: 1. 矿物质:土壤矿物质是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的不同大小的矿物颗粒 ( 砂粒、土粒和胶粒 ) 。土壤矿物质种类很多,化学组成复杂,它直接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是作物养分的重要来源。    2. 有机质: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和矿物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一般耕地耕层中有机质含量只占土壤干重的 0.5-2.5% ,耕层以下更少,但它的作用却很大,群众常把含有机质较多的土壤称为 油土 。 土壤有机质按其分解程度分为新鲜有机质、半分解有机质和腐殖质。腐殖质是指新鲜有机质经过微生物分解转化所形成的黑色胶体物质,一般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 85-90 %以上。    3. 微生物: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很多,有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 和原生动物等。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也很大, l 克土壤中就有几亿到几百亿个。 l 亩地耕层土壤中,微生物的重量有几百斤到上千斤。土壤越肥沃,微生物越多。微生物在土壤中的主要作用是, (1) 分解有机质:作物的残根败叶和施入土壤中的有机肥料,只有经过土壤微生物的作用,才能腐烂分解,释放出营养元素,供作物利用;并且形成腐殖质,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 (2) 分解矿物质:例如磷细菌能分解出磷矿石中的磷,钾细菌能分解出钾矿石中的钾,以利作物吸收利用。 (3) 固定氮素:氮气在空气的组成中占 4/5 ,数量很大,但植物不能直接利用。土壤中有一类叫做固氮菌的微生物,能利用空气中的氮素作食物,在它们死亡和分解后,这些氮素就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固氮菌分两种,一种是生长在豆科植物根瘤内的,叫根瘤菌,种豆能够肥田,就是因为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增加了土壤里的氮素;另一类单独生活在土壤里就能固定氮气,叫自生固氮菌。另外,有些微生物在土壤中会产生有害的作用。例如反硝化细菌,能把硝酸盐还原成氮气,放到空气里去,使土壤中的氮素受到损失。 实行深耕、增施有机肥料、给过酸的土壤施石灰、合理灌溉和排水等措施,可促进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繁殖,发挥微生物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 4. 土壤水分:土壤是一个疏松多孔体,其中布满着大大小小蜂窝状的孔隙。直径 0.001 -0.1 毫米 的土壤孔隙叫毛管孔隙。存在于土壤毛管孔隙中的水分能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同时,还能溶解和输送土壤养分。毛管水可以上下左右移动,但移动的快慢决定于土壤的松紧程度。松紧适宜,移动速度最快,过松过紧,移动速度都较慢。 降水或灌溉后,随着地面蒸发,下层水分沿着毛管迅速向地表上升,应在分墒后及时采取中耕、耙、耱等措施,使地表形成一个疏松的隔离层,切断上下层毛管的联系,防止跑墒。 锄头有水 的科学道理就在这里。土壤含水量降至黄墒以下时,毛管水运行基本停止,土 壤水分主要以气化方式向大气扩散丢失。这时进行镇压 ( 碾地 ) ,使地表形成略为紧实的土层,一方面可以接通已断的毛细管,使底墒借毛管作用上升;另一方面可减少大孔隙,防止水汽扩散损失,所以群众说 碾子提墒,碾子藏墒 。镇压后耱地,使耕层上再形成一个平整而略松的薄层,保墒效果更好。 5. 土壤空气:土壤空气对作物种子发芽、根系发育、微生物活动及养分转化都有极大的影响。生产上应采用深耕松土、破除扳结、排水、晒田 ( 指稻田 ) 等措施,以改善土壤通气状况,促进作物生长发育。 在 19 世纪末,俄国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 V . V . Dokuchaisv )从土壤发生学的观点,认为土壤的性质是气候、生物、地形、母质和时间等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土壤是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且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包括海、湖浅水区)。它是地球表面上的附着物,人力可以搬动土壤。现在普遍的土壤定义是, 土壤 是指 陆地 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其厚度一般在 2 m 左右。土壤不但为植物生长提供机械支撑能力,并能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等肥力要素。 二 我国土壤污染研究的大致发展历史 土壤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 而且还是人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 , 我国许多农业耕地的质量得到了逐步的改善 , 农业耕地的年产出也因此不断增加 。今天 , 我国只用仅占世界 7 % 的耕地 , 养活了约占 22 % 的世界人口 。然而 , 局部的地球化学或人为活动的强烈作用 , 尤其是近年来乡镇企业展 , 污染已从城市转移到农村 , 特别是 , 我国已有多于 1 10 7 hm 2 的农业土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由于污染 , 土壤的净化功能、缓冲功能和有机体支持功能正在丧失 , 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也因此受到了影响。据估计 , 土壤污染使我国农业粮食减产已超过 1. 3 10 10 Kg 。在一些污灌区以及其它污染源引起的土壤污染地区 , 甚至出产了大量含重金属或有毒有机物的稻米。这些含重金属或有毒有机物的稻米 , 已对人体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危害作用 。由此 , 我国农业环境保护科技工作者面临着来自土壤环境污染的严重挑战。 总体说来,我国土壤污染的研究同其他发达国家的发展轨迹一样,是在问题大量爆发之后,才有了总体全面的、进一步的、理性的对土壤污染的认识。 随着土壤污染的环境效应逐渐显现,研究者开始对造成土壤污染的原因进行研究,并在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对土壤污染类型的分类 。分类类型主要是按照污染物的来源、按照污染物的形态、按照污染的类型。在分类的基础上,对土壤污染的特点也进行了总结 :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长期累积性;不可逆转性;后果严重、难于治理。 土壤污染一旦发生 , 仅仅依靠切断污染源的方法则往往很难恢复 , 有时要靠换土、淋洗土壤等方法才能解决问题 , 其他治理技术可能见效较慢。因此 , 治理污染土壤通常成本较高 , 治理周期较长。土壤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也得以很好的总结 :被病原体污染的土壤能传播伤寒、副伤寒、痢疾、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这些传染病的病原体随病人和带菌者的粪便以及他们的衣物、器皿的洗涤污水污染土壤;被有机废弃物污染的土壤 , 是蚊蝇孳生和鼠类繁殖的场所 , 而蚊、蝇和鼠类又是许多传染病的媒介;被有机废弃物污染的土壤还容易腐败分解 , 散发出恶臭 , 污染空气;土壤被放射性物质污染后 , 通过放射性衰变 , 能产生 a 、 B 、 C 射线。这些射线能穿透人体组织 , 使机体的一些组织细胞死亡。这些射线对机体既可造成外照射损伤 , 又可通过饮食或呼吸进入人体 , 造成内照射损伤 , 使受害者头昏、疲乏无力、脱发、白细胞减少或增多 , 发生癌变等。 在土壤污染来源清楚以后,研究者开始在一些主要的方面进行详细的研究。探讨了土壤污染的作用机理及其防治措施等。 1 土壤背景值 早在 1973 年我国就开展了土壤元素背景值的调研工作, 1977 年,在中科院和农业部的支持下,还对环境背景值进行了系统的有组织的研究 ,自从 1983 年以来,土壤环境容量就作为我国的国家级项目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且 在土壤环境背景值和土壤环境容量工作的基础上 , 还对土壤环境质量基准进行了专门的研究 。 在这之后 , 国家环保局则组织制订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 并于 1996 年 3 月开始实施 , 为土壤污染的防治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执法的尺度。 2 重金属污染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土壤的重金属污染也进一步显露。目前我国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近 2000 万 hm 2 , 约占总耕地面积的 1/5 ,其中工业三废污染耕地 1 000 万 hm 2 , 污水灌溉的农田面积已达 330 多万 hm 2 。我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粮食超过 1. 0 10 7 t , 另外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每年也多达 1. 2 10 7 t , 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合计至少为 200 亿元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途径有两种 : 一种是将污染物清除 , 即去污染 (decontamination) ,另一种是改变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使其固定 , 将污染物的活性降低 , 减少在土壤中的迁移性和生物可利用性,即稳定化 (stabilization) 。围绕这两种途径产生了不同的治理措施和方法。 3 后处理污水灌溉污染 生活污水或者城市污水经过一系列的处理之后,在 20 世纪后期被广泛应用于农田灌溉,由于植物对重金属元素的富集作用,使得重金属沿着食物链转移,最后在人体得到放大。日本发生骨痛病之后的几十年,受元素 Cd 污染的农田有 472125 公顷 ,占重金属污染总面积的 82% 。另外,土地被用于污水处理,使得土壤污染进一步加重。 4 畜禽粪便污染 随着畜禽生产的迅速发展 , 畜禽废弃物的污染不容忽视 , 尤其在大城市的郊区 , 问题更为严重。据报道 , 我国 1990 年的畜禽粪便排放量高达 2. 45 10 9 t 。仅在上海郊区 , 最近几年畜禽粪便的年排放量已超过 1.210 7 t 。由于畜禽粪便的长期排放和土壤的 N 、 P 和生物污染 , 造成郊区的蔬菜、果树和草坪草死亡事件多有展。畜禽粪肥的过多使用 , 还引起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和非点源的污染。目前 , 在北京、武汉、沈阳、广州、杭州等大中城市的郊区 , 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 因此 , 对畜禽生产引起土壤环境污染的问题进行研究 , 也将是今后非常重要的工作。 三 土壤研究的近况 我国的土壤污染防治和其他环境污染控制一样,存在下图所述的三个方面,即源头控制、过程控制和受体保护。 研究者对提出了土壤污染防治的一些基本方法:控制和消除污染源,包括 :( 1 )控制和消除工业 三废 的排放;( 2 )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 3 )合理施用化学肥料;( 4 )加强污灌区的监测与管理等 。治理已经被污染的土壤,目前这方面的工作做的比较多。但是作为一种终端处理手段,这种方法耗时、耗物力和财力。研究者对土壤修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重金属的植物富集尤其是矿区重金属的植物富集及修复, 植物修复是指用植物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并将其带走,最终达到清除土壤中重金属的一类技术总称,也称绿色修复或生物修复。它是一门新兴的环境污染治理应用技术,用来进行修复的植物可以包括高等植物界的一切植物,如野生的草、蕨以及栽培的树木、草皮和作物,作为修复植物它们应具备在污染土壤上能正常生长,自身生长没有被抑制的特点。植物修复的机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植物萃取作用;植物挥发作用;植物根际过滤作用。虽然现已筛选的超积累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很强,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超积累植物往往植株矮小,生物量较低,生长速度慢 , 生长周期长,而且受到土壤水分、盐度、酸碱度的影响,很难在实际中应用 。如果能够根污染土壤特性、污染的程度、当地的农业生产习惯、气候条件、经济技术水平及预期达到的修复目标综合考虑,将植物修复技术与电化法、冲洗络合法、农艺调控措施等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法结合起来应用到土壤的修复中,可以做到取长补短 , 比单一的方法效果好,达到高效、低耗的效果 。近年来,对植物根际的分泌与重金属去除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参考文献 1 买永彬 . 1994. 农业环境学 . 北京 : 中国农业出版社 2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 1995. 中国环境保护 21 世纪议程 . 北京 :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3 傅克文 . 1985. 农业环境的化学污染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4 叶玉武 , 姚春云 . 1992. 农业环境与农村环境保护 . 上海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5 朱荫湄 , 周启星 . 1999. 土壤污染与我国农业环境保护的现状、理论和展望 . 土壤通报 ,30(3):132~135 6 周启星 . 1989. 用土壤背景值资料制订土壤环境质量基准 . 沈阳 :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所 7 林强 . 2004. 我国的土壤污染现状及其防治对策 . 福建水土持 ,16(1):25~28 8 陈晶中 , 陈杰 , 谢学俭 , 张学雷 . 2003. 土壤污染及其环境效应 . 土壤 , 35 (4):298~303 9 张桂香 , 赵力 , 刘希涛 . 2008. 土壤污染的健康危害与修复技术 . 四川环境 10 顾继光 , 周启星 , 王新 . 2003.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途径及其研究进展 .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11(2):143~151 11 陈怀满 . 1996. 土壤植物系统中的重金属污染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71~85 12 廖自基 . 1993. 微量元素的环境化学及生物效应 . 北京 :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301~303 13 阎伍玖 , 吕成文 , 陈飞星 . 芜湖域市郊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危害及其对策研究 . 土壤学报 , 2000, 37 (1):136~141 14 万云兵 , 仇荣亮 , 陈志良 , 等 . 重金属污染土壤中提高植物提取修复功效的探讨 .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 2002 ,3 (4) :56~59 这是我选修土壤学时写的一篇综述,拿出来晒一晒。想说的是,国外写综述的都是老头子,是对本领域研究有很独特想法的人;中国则是年轻人在写综述,都是看不到全局的人。
个人分类: 科普,可普|7161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1: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