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脉象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老中医说
pingguo 2019-9-17 17:50
一 把脉,看舌苔, 一问一答。 之后,慢悠悠, 老中医说: 身能够发烧, 心能够愤怒, 嗯,从不好的方面来说, 需配几副苦涩的药按时服下, 从好的方面来说, 命的活力在。 二 五脏六腑都有它的脉象。 我们常说的关心, 用在此处, 指的是关乎于心: 心关乎于心, 肝关乎于心, 脾关乎于心, 肺关乎于心, 肾关乎于心。 三 心脏的痛, 调理好不算难。 你的心痛,不是指心脏疼痛, 治愈的希望在你自己。 2019-09-09
个人分类: 诗歌|175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医学里的肾与胃——心解濒湖脉学(之十一)
罗非 2018-3-29 13:18
讨论到此,我们可以大致得出一个关于经络的综合印象了。经络现象中的经脉部分,必然与血液的运行有关。而血液在经脉框架下的运行现象,又与 “ 气息 ” 有密切的关系。而由全身分经诊断缩减为独取腕脉的寸口,又把脉诊由具体的生命现象观察转变为对 “ 象 ” 的观察,也就是说,它是诊者认知活动中对患者综合状态感知的投射。 患者的经络运行把自己的动向表达在手腕体表的 “ 皮部 ” 上,再由诊者通过自己的触觉,与其它途径所获得的信息综合起来,投影到认知空间中。就得到了对患者的生理和病理状况的感知。本节接下来就讨论经脉现象的内在机制。 ********** 资始于肾, 【首先,什么是 “ 资始 ” ?最早的用法见《周易》: “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 可见资始有凭依以开始之义,即所谓本源。因此,本句揭示出,经脉现象的本源凭依为肾。那么,肾又是什么呢?肾的 “ 资始 ” 和 “ 乾元 ” 的资始又是什么关系呢? 如果单纯从训诂的角度,肾在五行属水,《周易》也曾说 “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 看起来肾和中国文化中代表本源的 “ 天 ” 最初生的 “ 水 ” 有密切的关系。但如果仅仅这样望文生义,那么中国文化就又要陷于空谈了。必须认真了解 “ 肾 ” 在中医学中的内涵,才好明白为什么经脉 “ 资始 ” 于肾。 首先要了解,中医的 “ 肾 ” 也好,其它脏器也好,都并不仅仅是解剖死人时看到的那个物理脏器本身;而是在活着的时候,可以观察到的与该脏器有关的各种作用的集成。因此,中医学把它叫做 “ 脏象 ” 。也就是说,中医学所谈的脏腑,也是在 “ 象 ” 的层面,也就是在认知空间中的呈现层面来谈的。 中医学关于肾脏的脏象有许多描述,其中提及最多的是 “ 先天之本 ” , “ 主水 ” , “ 藏精 ” , “ 腰为肾之府 ” ,和 “ 主骨、生髓、上充于脑 ” 。可见,肾的功能和脑、脊髓的神经系统有密切关系,也和包括核心肌肉群在内的运动系统有密切关系。 综合本节的分析,可见经络现象发生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神经系统的功能。】 资生于胃, 【 “ 资生 ” 也见于《周易》: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 资生 ” 有 “ 凭依以发生 ” 之义。用现代的语言,就是 “ 物质基础 ” 。与此相对, “ 资始 ” 可以理解为 “ 功能基础 ” 。 为什么经络脉象 ” 资生 “ 于胃呢?如果训诂起来,中医说 “ 胃为土之府 ” 。《周易》也说 “ 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 可见 “ 土 ” 是五行中的最后一环,在中国哲学中从形而上到形而下的演变过程中,土是最终承接万物现象的物质基础。 但具体落实到人体经络脉象中,胃又为什么起到 “ 资生 ” 的作用呢?从现代生理学知道,胃是消化系统最上端的大型容纳性器官,可以视为整个消化道的代表。从中医学脏象来说,胃更是囊括了消化容受功能。 从进化的角度,消化道相当于原始的腔肠动物。腔肠动物能够吞入食物,加以消化,再排出残渣。更重要的是,腔肠动物本身就具备神经网络,而且是无中枢的分布式神经网络,借以调节它全身的功能。 消化道也具有独立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网络,具有自我调节功能。它还拥有强大的内分泌功能,能够分泌多种化学物质,对外实现消化功能,对内调节自身运行,并借此与身体其它部分相互协调。 消化道中还含有大量的共生微生物,它们也都既贡献于消化作用,也贡献于内分泌作用。 因此,胃在中医学体系中,即贡献了消化吸收和营养提供,也贡献了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等作用。正是由于胃所代表的这些作用,经络和脉象才能够借以发生。】 阳中之阴, 【我们讨论过,所谓阴阳,至少有一种体系,可以认为形而上者为阳,形而下者为阴。那么所谓 “ 阳中之阴 ” ,就是在无形之中非常接近有形的现象。经络与脉象,就是这样的一类现象。所以称它为阳中之阴。】 本乎营卫。 【 “ 营卫 ” ,古亦作 “ 荣卫 ” 。军队驻地,称 “ 营 ” ,周边设岗哨与巡逻,称 “ 卫 ” 。 《黄帝内经 · 素问》中有许多地方讨论 “ 荣卫 ” ,其中绝大部分都荣卫并称,只有《素问 · 逆调论》中曾经分开讨论,并说 “ 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 ” 。可见荣与卫都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有密切关系,其中荣偏重于传入感知,而卫偏重于传出控制。】
个人分类: 科普|3531 次阅读|0 个评论
医学理论发现与实证的可能性——心解濒湖脉学(之六)
热度 1 罗非 2018-3-9 10:52
现代科学体系,建立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即使是提出新的理论,也要给出如何加以实证检验的可能性。例如,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虽然它的理论内涵或许只有少数物理学家和数学家能够看懂,但它给出了一些加以实证检验的可能性,例如水星进动、星光弯曲和引力波。这就让普通人也能期待,这个理论究竟是不是和它所说的预期事实相符合。 医学本来是高度要求实证的体系。因为它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治疗的成败。但由于生命过程的出乎意料的复杂,人们对生命的认识几乎总是处于非常原始的状态。这就导致了迄今为止提出的各种关于生命现象的理论,几乎都只是定性描述而不是定量预测。因此,在各种相互矛盾的理论中,都没有办法提出确定的定量预测,因而都可以用逻辑来维持自己的存在,而无法完全借助实证检验。 中国医学在发展过程中,也同样面临实证检验的问题。古人对此的解决办法,是每件事必须亲自检验,以确认它的正确性。例如,前人说某种植物晒干后具有某种作用,那么最好的确认方法,就是自己去找来该植物晒干,然后自己品尝一番。对于经络和脉象也是一样。如果前人说这里有条经络具有某种作用,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自己身上刺激它,观察它的作用;或者在自己身上体会脉象,观察它和身心变化的关系。这种亲身体验的原则,就是中国医学的实证基础。 然而,正如在每个领域中,都有可能出现浮夸现象一样。在中医学的发展历程中,也总是有一些态度浮夸的学者。他们可能只是从少量的观察或者阅读的文献出发,就开始杜撰各种理论。如果是文采出色的学者,这样洋洋洒洒的漂亮论文,可能就看上去非常有说服力。这些貌似有说服力却没有实证基础的理论,随着时间的发展越来越多,导致整个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危机。 ************* 脉学在中医学中是极受重视的。自晋代王叔和著《脉经》后,五代高阳生著成《脉诀》,以其通俗易懂、便于记诵而广为传播,但因其中谬误也不少。 【如前所述,古代医学著作,阅读时一定要以实证的眼光去看。因为很可能,其中至少有一部分是学者自己杜撰的。】 李时珍继承了正统的脉学,博采历代各家之长,对经义大加发挥,如他指出,切脉独取寸口,是以此候五脏之气,而不是切按五脏六腑经脉之体,阐发透辟。 【切脉究竟在切什么?手腕上的脉怎样表达五脏的气?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思考。】 他在《脉经》 24 脉的基础上,又增述了 3 种脉,使中医脉象增至 27 种,即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芤、弦、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 【脉象的种类属于信号分类学范畴。因此,如何分类,在传统上依靠经验,也就是大脑自身的分类能力。但在现代科学中,有可能利用量化的数字分类技术,实现新的定量科学分类。】 他用朗朗上口、易于记诵的七言诗句写成 “ 体状诗 ” ,对每一种脉象做了形象的描述,如说浮脉 “ 浮脉唯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命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 ,短短四句把浮脉的脉位、脉象、临床意义表述得很清晰。他还用 “ 相类诗 ” 、 “ 主病诗 ” ,把同一类的各种脉加以归纳,对其在诊断病证方面的意图加以阐发。 【韵律诗是最易记忆的形式。自古以来,许多知识都被写成了长诗。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时代,历史甚至都可以用诗的形态流传。诗体使知识有可能脱离文本而传播。】 这就是《濒湖脉学》的全部内容,虽然篇幅不多,但在中医脉学发展史上却有重要地位,已经成为学习脉学的必读著作。 《濒湖脉学》是李时珍撷取《内经》、《脉经》等诸书精华,结合自己的经验撰著而成。总为一卷,内容分两部分,一是阐述了 27 种脉象的脉形特点,辨别方法及主治病证,二是引录了其父李言闻阐述脉学理论的《四言举要》。 【四言举要相当于脉学的总论,讨论了许多关于脉象的基本原理。因此,我们在讨论时,把它放在前面,以便随后关于具体脉象的七言诗部分的讨论有所依托。】
个人分类: 科普|2266 次阅读|1 个评论
灌溉生命体之水网——心解濒湖脉学(之一)
罗非 2018-3-1 11:12
自幼对脉诊有兴趣,曾背诵李时珍的《濒湖脉学》为戏。后来求学时,师从韩济生先生研究针刺,亦曾师从廖厚泽先生习学中医,并因此启迪了继续探索中医体系的兴致。每感叹当代中医思想普及之不足,亦由于学界研发之局限,其实根植于经络观察之欠深、思维之不明。因寻旧时之书,重读并志其所感。文中原序不知何人所著,姑留之。属文其后,以示区别。 ************** 中医把脉基于中医的经络理论,如果说曾经中医的把脉都是基于几千年的经验和临床心得,那么到今天中医的经络学说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已经有电脑经络检测系统了。 【经络现象首先来自对生命活动的观察,其次才有与中国哲学相匹配的理论。与此相比,现代的经络研究虽然运用了日益先进的技术,但在理论层面上尚缺全新的进展。这也反映出了现代经络观察的不够深入。】 经络系统分布人体全身,有运行气血、反映病候等功能。因此,经络理论是中国传统医学临床辨证识症和治疗的主要依据。 【说起经络现象,大部分不了解的人都觉得它神秘,甚至形同迷信。这种印象,主要是后世学者疏于亲身观察,各种著述多人云亦云、牵强附会。因此虽然汗牛充栋,但对于经络的真正体察反而烟消云散。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治学风气随着社会风气和文化风气而发生的腐败式转变。不足以与论上古经络学说的真相。】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联络、运输和传导的体系。经,有路径的含义,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 【经络现象的描述和解释,容易让人陷入前人玄虚文章的陷阱中。实际上,如果要形象地思考经络,应当考虑成如地球水网这样的体系。 地球上的水体彼此是互相联通的。除了地表连贯一体的大海,大陆上彼此相连的山泉、冰川、积雪、溪流、湖泊和江河,还有地下隐藏的丰富地下水体。甚至貌似孤立的湖泊也并非真正孤立。因为水还有气化的第三态。各种地表水体不仅渗入地下,回归地下水体;而且还都会有部分气化进入大气层中,再以降水、凝露和结霜形式,回到地表水体中。 各种形式的水,滋润着大地,滋养着大地上的各种生物,滋润和改造着地球表层的结构。经络也是如此,应当被考虑成依托身体而存在的三维水网,贯穿人体内外,不断分支合并,滋润身体各部,乃至气化进入近身空间,再重新凝结回肌体之内。 正如江河湖泊体系,经络也有粗有细,有湍急有舒缓。这样构建出的经络理论模型,或可与经络的真正存在方式相比。】
个人分类: 科普|91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脉象与心态
zhouia 2015-4-13 15:27
脉象与心态 王中平 通过对《黄帝内经》七情、九气学说的研究,我发现人的心理与生理、病理之间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有什么样的心理,就会有与之相应的脉象。 从中医的角度讲,脉象可反映一个人身体各部位的健康情况,脉诊是中医的重要诊断标志之一,是中医最显著的特点。疾病可反映于脉的变化,叫做病脉,一般来说,除了正常的生理范围以及个体生理特异之外的脉象,均属病脉。中医把病脉分为28种。 脉象是通过位、数、形、势等四个方面来体现的。如浮沉是脉位的不同,迟数是至数的不同,虚实是力量强弱的不同。有些脉象又是几个脉象的结合。如洪脉和细脉是形态和气势的不同。脉象虽然有28种,但也可根据位、数、形、势四个方面归类。如: 浮脉与孔、散、濡、弱四脉相似,其脉位均表浅。 沉脉与伏、牢、弱脉类似,四脉者脉均在沉部,轻取均不应。 迟脉与缓、涩、虚脉相似,是速度不及之脉象。 数脉与滑、动、疾脉相似,是速度太过的脉象。…… 人的情感、情绪会对脉象有一定的影响,这是能被人们所理解的,因为心情的变化会导致气血的变化,气血的变化又会造成脉的变化。关于这一点古代医书中早已有了七情对脉象影响的记载。 我认为古代汉语与现代文字有很多不同之处,七情中的每一个字都有其引申的内涵,七情正是用高度概括的语言表述了心理对身体的影响,只是我们现代人没有真正地破译它。在七情内伤的基础上,通过多年研究,我发现人的任何一种偏激的情绪、不自然的逻辑观点,都会给身体造成相应的不良影响。而脉象是判断身体正常与否的标志之一,每种脉象都有导致其形成的心理因素,在实践中我发现,脉象和我们对事物的心理定位是一致的。 中医治病主要讲的就是平衡,中医论述的有八纲辨证。八纲的总纲是阴阳,其中表为阳,里为阴;热为阳,寒为阴;实为阳,虚为阴。在脉象的诊断中用迟数号寒热,浮沉号表里,有力无力号虚实,总体是六个大的类别。 脉象中的数脉与迟脉,有着快与慢的对应关系。用脉象判断病症,数脉中医诊断为热证,迟脉中医诊断为寒证。从心理来讲,热证对应好事,寒证对应坏事。数脉的特点是跳得快,它相对应的心理就是快,当人们在处理问题时,以着急、盼着快的心理为主,或对某事的心理定位有快这一类心情,这些心理会导致气血发生变化,而气血的变化势必引起脉象的变化,这时的脉象就表现为速度太过,是数脉。盼着好事快点到来的心情,导致脉搏跳动加快,为数脉。当人遇到认为不好的事情时,都有怕这个事发生的心情,盼着慢的心理导致迟脉,因为人们总希望坏事,慢点来,少来点。希望这事慢一点,盼着慢的不平心理,导致脉象的跳动速度过慢,为迟脉。 以脉位的深浅来分,一个是浮脉,一个是沉脉,它们是相对应的关系,在中医里浮脉属表证,沉脉属里证。从心理的角度讲,浮脉与愿意表现的心理有关,沉脉与不愿表现的心理有关。愿意表现的心理导致浮脉,不愿表现的心理导致沉脉。脉象体现的不是表面现象,而是内在的心理定位,与一个人实际表现多少无关。因为有的人在工作中有能力,但他自己本意是不愿意表现的,虽然有些场合需要他出面处理,需要他冲锋在前,但他内心的真正想法是不愿表现,照样可以是沉脉。不愿意表现的心理是“我有技术、有能力也不把这些拿出来。”导致脉位为沉脉。从性格上来说,愿意表现的人脉象以浮脉为多,不愿意表现的人脉象以沉脉为多。 浮脉与愿意表现的心理有关,正常表现时人的气血流通是正常的,那么怎样表现才出浮脉呢?中医论述浮脉属表证,表证的症状其中之一为无汗。出汗与付出的心理有关,付出与保护是对应的状态。因此,导致无汗症状的心理原因是表现出来的需要保护的心理,遇上问题你的保护状态,就可导致脉象为脉浮。保护和付出是两个相反的状态,愿意付出的心理导致出汗多。而表证脉浮的时候,不是愿意付出的概念,所以在治疗上要解表发汗,实际上发汗就是利用和保护相反的心理,达到祛除表证的效果。浮脉虽对应愿意表现的心理,但各种表现还不一样,比如遇到一个事,你心里想保护并觉得有保护能力时是浮脉,这是你能进行正邪斗争的时候。当你斗争不了的时候,就出了濡、芤、散等脉象。假如我想表现,但内心里又觉得自己不行,没有能力,没有底气,脉象就形象地变化,表面上刚要用力,一按中间是空的,意思是要表现,结果没有能力。按着中间是空的,叫做芤脉。散脉从脉象上讲是浮散无根,至数不齐,没有规律,如你心里想表现,又觉得乱了、表现不了、控制不了,就是散脉。 弦脉的形象是如按琴弦,有往起弹的劲。弦脉主肝、主筋,筋的作用是控制,伤肝的时候往往有压的劲,因为肝的特点是主宣发、疏泄,但共同的特点是控制,较劲,非要干。激动的心情也可以是弦脉。 在中医脉象中有快慢、表里、大小、有力无力,还有一点就是脉搏是否匀齐,这就涉及到了结代脉。 结、代脉是指在脉来当中,出现停顿的现象。代脉是有规律的停顿,结脉是没有规律的停顿。如你觉得某事按正常来说应该到,但突然停下了,脉停的有规律,你有精神准备,就是代脉。如果是没规律地突然停了,就是结脉。 紧脉:拽着绳锁的感觉,在中医里紧脉主寒、主痛。从心理来讲寒对应坏事,痛是气或怕的心理导致的,遇上坏事了,气与怕的心理就可表现为紧脉。 滑脉表示早期怀孕。中医形容滑脉的脉象为往来流利,如盘走珠,应指圆滑,其中走就有躲的意思,所以滑脉的对应心理就是藏躲。中医里也有滑脉是病症表现的,刚开始怀孕时有藏躲之意,因为在过去男女之事是背着人的,怕别人看到,虽需要进行,但又不能公开。人在生活中对很多事都可能有藏躲的心理,又要干,快点干,还不能让别人知道,这时出现的心理会导致滑脉。 实际上,我们的脉本身就是全息的,你觉得世界上哪儿不正常,这个不正常就变成身体的病,通过脉可以发现你哪儿不正常,发现以后调整。对一个事,你存了与快有关的心理,脉就快;你对慢心存不平了,脉就慢。你觉得劲大了就是实脉,觉得劲小了就是虚脉。你心理有藏躲的感觉就是滑脉,有停顿的感觉就是涩脉。脉象实际上是把我们心理的诸多方面,全息地反映到脉上了。病脉的形成与人的心理情绪波动是紧密相连的,当你按心理规律调整心态后,脉象就能恢复正常。 脉象中浮沉反映的是表现的程度,迟数是着急的程度。脉象表现可为本身的强弱、快慢、长短、大小和节律,这些不同组合成了28种脉。实际上,一个人脉象不可能特别单一,而是复合出现的。无论什么样的脉象,都是你心理定位的结果。而概括脉象的语言和我们对事物的定位是一致的。如:都是沉脉,有有力和无力的区别。它们分别是什么心理导致的呢?脉沉而有力,是因为生病时,你认为身体有能力跟病邪斗争,这时是实证;沉而无力,是气血不足,觉得斗不过病,是虚证。都是沉脉,可表现为沉中加快,也可表现为沉迟,如果脉象表现为沉而数,中医讲是由于内热所致,按心理规律则是心里着急的体现。弦脉和实脉都有有力的表现,其中实脉是自己有能力才要干,弦脉是自己有没有能力都要干,特点是较劲,是对压力和控制有抵抗的心理,如果再有能力,就是弦里还要加点实。 这只是从我个人的角度谈了一下对脉象与心理的粗浅认识,与前边提到的古代医学对七情脉象的总结是不矛盾的,他们是从不同的生理角度加以分析,总结出来的实践结果,而从心理的角度也可以从太过或不及两方面加以分析。如: 与“怒伤肝”相对应的脉象在《医学传心录》中定为弦,而在《医学入门》中说“怒伤肝脉濡”。从脉象上讲:弦是端直以长,如按琴弦。而濡是浮而细软。一个有力,一个无力,似有矛盾,但从心理的角度就很容易解释了。在七情中怒与肝相对应,怒伤肝是对心理有一种压抑的成分,如在压抑的状态下,你有反抗和控制的能力,脉象就表现为弦;如果你觉得想表现,但表现不了,动不了就是濡脉。还有急,是因为肝的对应心理与窝囊、委屈有关,遇到窝囊事儿,自己有着急赶快解决的心理。 忧伤肺,忧对应的脉象是涩,涩的对应心理是与阻力有关。还有一个是洪脉,洪脉是觉得阻力影响大。而沉涩是觉得阻力影响深。 喜伤心,《医学传心录》记载喜为散脉;《脉象图说》说过喜则脉缓。心理定位是高兴后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或是因为太高兴了而下面不用干了,慢慢干。而虚是高兴完了就不用干了。 恐伤肾对应沉脉,有需要动但动不了的意思。 惊伤胆:古书记载多以动不定或散为主,心理定位是面对突然发生的事,不知道下边该怎么办,有不知所措的感觉。
个人分类: 中医与健康|2549 次阅读|0 个评论
察病指南 脉象图 脉学金口诀
热度 1 sheep021 2011-6-21 12:37
察病指南 脉象图 脉学金口诀
长期以来,历代文献主要以语言、文字,通过比喻和描绘来叙述各种脉象的特征,例如,浮脉"如水漂木",芤脉"如按葱管",滑脉"如盘走珠"等等。虽然这些描述形象生动,亦为人们所熟悉,但在概念上尚不够明确和完整。如弦脉的脉象特征,有的形容为"如按琴弦",也有比喻为"如循长竿末梢"者,在反映弦脉端直以长的特性方面有相似之处,但琴弦和长竿的粗细、质地等方面均有不可比拟的方面,以致后学者往往容易产生误解,有人认为弦脉是粗大的,有人认为是细小的。为了弥补语言文字表述的不足,很早就有人用图象示意方法来表述各种脉象。如宋朝施发的《察病指南》(1241年),就是现存最早运用图解来说明脉象特征的,书中绘制 脉象示意图33幅 。之后明代张世贤著《图注脉诀》,载七表八里九道脉;明代沈际飞编著《人之脉影归指图说》,载有七表八里九道十六怪脉脉图。这些脉象示意图,比较形象地表述各种脉象的主要特点,对当时脉诊的传授和推广起了一定作用。 脉学金口诀 摘录于光明中医杂志1987年第三期(见42页),原著是吉林省已故老中医李治民,(由李维贤,李维学整理)李老享年86岁,行医61载,此为其课徒之作,体例仿《捣练子》词牌格调,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 发明脉,是先贤,去芜存精几度研,纲举目张明如镜,此篇执简可御繁。 切脉法,有真传,二十八脉不一般,浮沉迟数四纲脉,各脉分属要精研。 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沉含四脉(伏细牢弱) 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虚、实、芤、长)(焉字在这里是其中的意思) 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虚脉: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实脉: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滑脉: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涩脉:涩脉状,刮竹形,细迟短滞似欲停,血少津枯气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洪脉:洪满指,似波澜,来时虽盛去悠然,洪主病进邪气盛,胀满胃反治颇难。 微脉:微如丝,按若无,欲绝非绝微脉呼,五劳六极诸虚病,猝病有生久难图。 紧脉:紧如索,是脉形,拘急弹指切如绳,寒伤内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 缓脉:缓四至,是脉形,从容和缓号为平,或因脾虚风湿病,是病非病仔细评。 濡脉:濡脉形,浮柔细,水面浮棉弱无力,产后病中见犹可,平人无根须忧虑。 弱脉:弱脉形,沉柔细,如棉在水力不济,阳气衰微精血虚,老人犹可少壮忌。 长脉:长迢迢,过本位,指下按之柔为贵,长主心肾根本壮,长大急硬火之罪。 短脉:短缩缩,喻如龟,藏头缩尾脉中推,短主诸病皆难治,盖因真元气多亏。 芤脉:芤脉形,中间空,芤脉按之软如葱,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伤阴络下流红。 弦脉:弦脉形,脉挺然,弦脉端直似琴弦,弦应肝胆痰饮痛,大小单双分轻重。 散脉:散脉候,浮而乱,中候渐无按不见,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魂欲断。 细脉:细脉候,细如线,沉取极细终不断,忧劳过度气血亏,湿邪郁结也常见。 伏脉:伏脉状,仔细求,下指推筋着骨头,气郁寒凝食内结,欲吐不吐邪闭由。 动脉:动脉跳,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园,动脉主病痛与惊,少阴动甚妊子焉。 革脉:革浮取,脉绷急,革脉形如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亏或梦遗。 牢脉:牢沉取,脉坚强,牢形实大合弦长,积聚内结寒疝痛,奔豚痃癖气为殃。 促脉:促脉数,时一止,如马急行偶失蹄,炎炎火盛亡津液,喘嗽狂斑毒最急。 结脉:结脉缓,时一止,结脉形状记心里,疝瘕郁结寒气盛,情志不遂也致之。 代脉:代脉止,不即还,良久方来是真传,久病见代病难治,孕者生兮痫者安。 疾脉:疾脉来,躁而急,脉来一息七八至,亢阳无制真阴竭,喘促声嘶病危矣。
个人分类: 感悟中医|89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医脉象数理量化创新方法研究
liuysd 2009-4-13 10:26
本文发表于《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年2期,全文详见附件 中医脉象数理量化创新方法研究 刘耀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北京 100038 摘要:本文从测量学及信息提取的角度,对中医脉象研究进行分析与探讨,对脉象的客观量化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总结,提出了在中医传统理论指导下,利用自然语言处理( NLP )技术与方法,针对中医药传统脉证知识,构建古代脉象数理模型,进而挖掘现代生物学、生化学相关关联指标,实现脉象的现代数理量化描述的新思路。以期使脉象理论形成开放的系统,真正实现发展创新中医脉象理论的最终目的。 [基金项目] 本文得到国家 973 项目( 2007CB512601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 (06JC870001) 、山东省中医药科技专项项目( 2003-14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预研基金( YY-200721 )的支持。 [作者简介]刘耀,男, 1972 年生,副研究员,中医学学士、硕士,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管理学博士,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出站博士后,主要从事知识工程与中文信息处理方向研究。 论文全文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4833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00: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