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东学西渐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地理大发现之祖,不止西亚 -从唐代杨良瑶说起
热度 1 SLLee19 2015-3-23 19:58
最近发现唐代外交使节杨良瑶航海下西洋,比郑和早620年。杨良瑶到达了西亚,伊拉克等地。再次证明,明代郑和的航程绝对应该超越西亚、东非。全部中文标注的《坤輿万国全图》,里面包括美洲半数的地名,西方地图没有,有些是利玛窦逝世后200年,西方才知道的地理。除非是中国人测绘,是无法解释的。郑和下西洋,已经环球航行,才可以测绘世界地图。《坤輿万国全图》是明代人大航海的成果,中国才是世界地理大发现的始祖。中国人早于哥伦布60年以上到达美洲,早于麦哲伦90年渡过“沧溟宗”(即西方误称的太平洋,也是来自中国称的“宁海”)。经纬度是中国首先采用绘制中国与世界地图的,不是欧洲发明的。卫匡国是抄袭/翻译中国地图的神父,不是中国地理学之父。这些极端错误的世界史是在东西方初次接触时,翻译西方著作留下的,必须还原历史本貌,更正世界交通史。 附链接: http://news.ifeng.com/a/20150323/43394822_0.shtml 西部网:【陕西发现#官方航海下西洋第一人# 比郑和早620年】六百多年前,郑和作为明朝外交使节七次下西洋,加强了与亚非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近日陕西文物保护工作者和地方志工作人员在对泾阳县的一座神道碑研究时发现,早在唐代就有外交使节杨良瑶航海下西洋,比郑和整整早了620年。这座唐杨良瑶神道碑,80年代出土于泾阳县云阳镇的小户杨村。一千多字的碑文主要记载了杨氏家族的起源,侍奉皇帝、内平祸乱、外抚异邦等史实。最重要的是记载了杨良瑶作为唐中晚期唐德宗的外交使节,航海下西洋,抵达远在中东地区的黑衣大食,也就是今天的伊拉克等国家和地区。 本博亦曾转载下面一文: 揭秘:最早下西洋的不是郑和,而是杨良瑶(图)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057879f0100u3gb.html 李兆良 2015年3月23日 增补: http://www.guancha.cn/culture/2015_03_23_313295.shtml 观察网报导 碑文中记载: 贞元初,既清寇难,天下乂安,四海无波,九译入觐。昔使绝域,西汉难其选;今通区外,皇上思其人。比才类能,非公莫可。以贞元元年(785年)四月,赐绯鱼袋,充聘国使于黑衣大食,备判官、内傔,受国信、诏书。奉命遂行,不畏于远。届乎南海,舍陆登舟。邈尔无惮险之容,凛然有必济之色。义激左右,忠感鬼神。公于是剪发祭波(至今广东沿海一带渔民出洋捕鱼时,仍有剪下头发,祭奠海神的习俗。宋代以后,逐步演变为妈祖朝拜),指日誓众,遂得阳侯敛浪,屏翳调风,挂帆凌汗漫之空,举棹乘颢淼之气,黑夜则神灯表路(可能指阿拉伯人在印度洋海岸上所建的航海灯塔),白昼乃仙兽前駈(当指海豚之类海洋生物,常在船前飞泳跳跃)。星霜再周,经过万国,播皇风于异俗,被声教于无垠。往返如期,成命不坠,斯又我公扙忠信之明效也。 据碑文载,“(贞元)四年(788年)六月,转中大夫。七月,封弘农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短期内连续封转,当是对其出使成功的褒奖。 据与杨良瑶同时期的著名地理学家贾耽(730年至805年)的有关记载,经由海路前往黑衣大食国首都缚达城(今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路线,应当先从广州南海登船,沿南中国海向南行,先至门毒国(今东西竺昆仑洋),再至古笪国(一说真腊),经海峡(今新加坡海峡),北岸为逻越(即暹罗,今柬埔寨国),南岸为佛逝(今苏门答腊岛南部),路过天竺(今印度国一带)等多个国家,抵达大食国弗剌利河(今伊拉克境内幼发拉底河),改乘小船北行至末罗国(今伊拉克巴斯拉镇),再向西北陆行千里,便可到达茂门王所都缚达城(详见《新唐书•地理志》)。与此相近,公元9世纪中后叶阿拉伯地理学家依宾库达特拔(约820年或830年至912年)所著的《省道记》,亦详记了从大食国到广州(康府)的航程及贸易景况(参考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出版)。 应当指出的是,贾耽曾任鸿胪寺卿,负责接待蕃人宾客事务,稍后又担任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官职。据悉他十分喜欢国家地理知识,晚年常向四夷来使及出访四夷的使节询问道里民俗,并写入自家著作。其所记广州至大食一段海上路程十分详细,所取原始资料当来自杨良瑶一行的亲身经历。据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考证,贾耽所记通往大食海道的不少国名、水名,多与阿拉伯人的记载颇相一致,“足见其所见者,闻自阿拉伯人也。”依笔者拙见,阿拉伯人固然熟悉由大食至中国的海上航路,但贾耽在这里所记录的从南海通过印度洋抵达黑衣大食首都缚达的海上航行路线,更当来自杨良瑶作为聘国使西行黑衣大食的海上日志。照常例,杨良瑶归国后,应当向朝廷做出详尽的出使报告,贾耽因职务之便,获悉这一信息并写入著作,亦属情理中事。故而贾耽之于杨良瑶,恰如逻斯梯谢奴之于旅行家马可•波罗一样。 杨良瑶回国后,因功勋卓著,恩宠更渥,颇受德宗皇帝的器重。杨良瑶“夙夜在公,日月匪懈。不改经制,惜费省劳。”举凡唐德宗圣情眷顾的贵主亲王,其丧葬事宜一律交委他筹划办理,因其功劳巨大,受赐“金帛纷纶,不可备纪矣。” 贞元十五年(799年),淮西吴少诚拥兵叛乱,杨良瑶于是奉命主持军事。他安抚民心,派人侦察敌情,“复请完城聚谷,缮甲理兵,用简易而渐谋,不日月而功就,化怯懦为勇健,变藩篱为金汤”。用了较短的时间,当即平息了藩镇叛乱。至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取得了平藩战役的最后胜利。他因素积威望,久着功勋,已经成为唐顺宗非常倚重的掖庭重臣。 唐代中后期,特别是德宗、宪宗时期,佛教信仰日益兴盛。杨良瑶年迈退养后,仍崇信佛教。据碑文记载,“及乎晚途,归信释氏,修建塔庙,缮写藏经,布金买田,舍衣救病,可谓竭臣子人间之礼,尽生死区外之因,孜孜善心,没齿无倦矣。”这个时期,距唐武宗“会昌灭佛”已为时不久,更足以说明当时社会上佛教信仰的极端兴盛。 岁月沧桑,但历史不容忘却。杨良瑶身为唐朝宦官,率领使团航海出使黑衣大食,对中国和阿拉伯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时距今已有1220多年了。这一时间,较之永乐三年(1504年)明成祖派遣太监郑和七次率船队远航印度洋西岸,整整早了620年。现在,我们既要为郑和下西洋给予世界航海事业的伟大贡献而骄傲,更要为杨良瑶早在公元8世纪后期就远航中东的历史壮举而自豪!(张世民: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
个人分类: 科学正史|3498 次阅读|1 个评论
“东学西渐”:历史暗河中的传奇
热度 18 jielindong 2014-2-9 13:07
英 国德纹河(Derwent River)上有座著名跨桥(Exeter Bridge),桥上有一尊醒目的浮雕,雕像主人是John Lombe(1693-1722),一位简历有点不那么光彩的小人物。他是英国历史记录的第一位商业间谍,有趣的是,这位商业间谍的传奇和中华文明的西传有微妙的渊源。在历史关键时刻,小人物也可能成为杠杆下的一块小石头,撬动一个新时代兴起。 故事要从汉武帝开启丝绸之路说起,自那时起中国五彩缤纷的丝绸源源不断地运往西域直达地中海地区,深受沿路各地人们的喜爱。学会做丝绸也一直是西域诸国的愿望,汉代就曾有来自地中海的使者学习,但由于从养蚕到织布整个过程较复杂,以及中国各方面的技术保护措施,丝绸技术只是缓慢地向周边地区扩散。 公元552年,是中国的南北朝时期,而当时西罗马帝国已经灭亡,东罗马拜占庭帝国仍然强盛,此时皇帝查士丁尼与控制了中、西贸易通道丝绸之路的波斯人交恶,这位喜爱丝绸的皇帝于是派遣僧人去东方获取养桑蚕和制作丝绸的技术,并获得了成功。这个故事的梗概由查士丁尼时代的史学家普罗可比记录,但细节不详。 而历史学家们的考证给这个故事增添了多个版本的细节。有人说这些僧人是印度人,回到当时有印度人居住的和阗一带把蚕卵放在竹拐杖中带来了拜占庭;也有说僧人是波斯一带的人,当时中国的桑蚕技术已经从中国传入波斯人控制的中亚地区,他们在拜占庭皇帝重金引诱下,把蚕卵卖给了拜占庭;还有人说,印度僧人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在柬埔寨一带登陆然后来中国取走了蚕卵带去拜占庭。无论细节如何,这些蚕卵最后化成蚕虫,在东罗马吐丝结茧,造就了拜占庭帝国的丝绸纺织行业的兴起。 丝绸技术由东罗马帝国和伊斯兰地区向西欧各地传播发生在几百年之后,主要是以意大利人为主导的十字军东征时期(1095-1272)。相应是中国的宋朝,当时中国工匠和企业家发明了很多高效率的手工业工具,例如脚踏缫丝机和脚踏织布机, 纺织技术突飞猛进。有些史学家认为,此时的中国已具备了英国工业革命早期的技术基础。意大利商人基于从东罗马获得的丝绸技术,然后以其敏锐的商业嗅觉跟进中国的纺织技术发展。可能途径之一是通过来往于丝绸之路的中东商人,其二是游走四方的教士和探险家们,其三是把宋朝灭掉的元朝铁骑,他们把中华很多优秀的工匠裹挟到欧洲大陆。因此意大利的丝绸纺织技术一直保持了较高的水准。 时光荏苒,历史走到了18世纪初英国工业革命的前夜,前面提到的年轻英国人John Lombe出场了,他悄然来到意大利,受雇于一家当时最为先进的丝绸纺织作坊。他白天是老实的学徒,晚上偷偷溜进作坊仔细描下纺丝机的图纸,1716年大功告成的他辞职回到了英国。1718年,John的哥哥Thomas Lombe设计了一款改进型的纺丝机并获得英国专利。据说意大利人对这种无耻的“商业间谍”行为非常恼火,当时意大利地区的当权者萨丁尼亚(Sardinia)国王于1722年派了一位女杀手来到英国,用毒药将John Lombe暗杀。这一年Lombe家的纺丝厂也在英国德比市的德纹河岸,红红火火地开张了,成为英国第一家成功的纺丝厂。差不多同期,印度的棉纺技术也相继进入英国,基于中国和印度两个古老文明的技术,英国纺织产业从此腾飞。 鉴于Lombe兄弟俩对英国纺织工业的贡献,Thomas Lombe于1727年被英皇授予骑士爵位,他制造的第一部水动纺丝机被收藏于英国伦敦塔皇家博物馆。由Lombe兄弟创建的纺丝厂在后来的两百多年中数度转换主人,如今已经成为德比工业博物馆,向世人述说英国工业革命的起源故事。塑造在德纹河跨桥上的John Lombe浮雕像,也在提醒人们一位出色的商业间谍如何改变了人类历史。的确,纺织工业的兴起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三大重要支柱之一,另外两条发展主线是能源革命和钢铁冶炼技术革命。 中国丝绸技术向世界的传播跨越近两千年的传奇过程,虽然浓缩了宗教、阴谋、战争、间谍、暗杀等诸多惊心动魄的好莱坞电影元素,但这是人类优秀文明历经很多自私自利的二传手、克服重重障碍走向世界、发扬光大的真实过程,是古老的中华文明在历史长河中为现代社会奉献涓涓智慧的例子。事实上,历史上中国这样的贡献还有不少。 西方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四大发明:纸、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对现代社会意义巨大。例如工业革命前夕的英国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在其著作《新工具》中写道:“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其实,中国创造的很多农用工具和先进的农耕方法对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意义非凡,例如条播机、扬谷机、中国铁犁、农作物轮种技术等。当然还有精美的中国陶瓷,其制作技术的传播故事也很精彩。 遗憾的是,相比帝王将相事无巨细的生活记载,中国科技史纪录是那么单薄、贫乏。很少有历史资料提供足够的证据链来说明这些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中国技术的发明者是谁,他们如何发明了这些划时代的技术,这些技术又如何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于西方技术传到中国的“西学东渐”路径,中外文献多少还有些记录,而中国技术向世界传播这个“东学西渐”的过程却仅存于一些国外旅行家中国游记的不详介绍之中,它犹如历史暗河中的潺潺流水,你知道它们的存在,却看不见踪影。 科技发明和财富创造本应该是任何一个文明最华彩的篇章,然而,我们的史书却被帝王宫廷的阴谋故事充斥,今天的影视荧屏上也都是穿着各朝服装在宫廷中尔虞我诈之辈。这些片面单调的史书和史观,误导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让人们以为历史就是由这些个帝王将相主宰,使得年轻人的行为模范只有那些善于玩弄权术、诡计多端的大臣奴才,个个削减脑袋成为鱼肉社会、坐享其成的寄生虫,而把能创造财富、推动社会进步的科学和技术,当成“雕虫小技”无情地过滤掉,这何尝不是中国社会后来创新力量日渐凋零之因? 在中国经济崛起之时,如果希望中华文明受到世人尊重,那么还原丰富的中华历史细节非常重要,而科技发明创造以及如何与世界交流、融合的过程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我们会蓦然发现,西方文化其实在很早很早以前就吸纳了那么多中华文化的精华,中华也一直是个文化聚宝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类文明的演化在各种族人民的互相学习中交替进步,西方包含着东方,反之亦然。 今天,站在人类历史一个横截面上的我们这一代,没有必要刻意地将某项文明打上西方或东方的标签、按自己的意志去撕裂。与其这样和过去搏斗、并与未来潮流交战,不如拿出智慧和勇气选择最佳的文明,扬弃糟粕,然后轻松前行。 http://cn.wsj.com/gb/20130815/DJL071919.asp
5883 次阅读|31 个评论
利公与西(东)学东(西)渐
jlpemail 2009-4-13 11:14
今年是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辞世399周年.他的墓地在北京. 有人说,利公和当时的中国皇帝关系好,有人反对:压根就没有 那么回事.这个传教士的初衷或许不是自然科学的西(东)学东(西)渐. 但他起到了相应的作用.出现在中华世纪坛雕像中的文化使者,作为 科学传播者\东西方文化的双向传播者,都是功不可没的. 测绘工作者\天文工作者\儒学等工作者都可以找到纪念他的理由. 因为他和及其合作者的确著述或者翻译过过数学\天文和儒学著作. 而他的第一或者最高学历竟然属于法律,更令人难以理解了. 思索一下,也不奇怪.400年前的欧洲,就科学技术而言,是比中国进步 若干世纪的. 所以一个传教士的机械表和地图的制造或者水平在中国领先,不足为怪 了.他传播思想的途径与前两个期望来中国传教的人不一样.讲究的是 适应中国的情况,讲究的是灵活多变.不像个别欧洲学者(及其徒弟)一样 以俯视的姿态对待中国和中国人. 傲慢必然引起偏见;傲慢本身也是一种偏见.所以,李公之后200年,出现了 西方宗教思想传播者被禁止进入中国的事情.因为他们的一个想法是自 视高人一等. 你或许有些思想,正确与否暂时不论.只要是傲慢得近来,那就不可能长久, 送客不过国人礼貌的说法而已. 利公和好朋友徐光启的后代,在上海聚首,使得中国和意大利文化交流的 佳话有了续篇. 延伸阅读书目(----来自网络) 西学东传第一师-- 利玛窦 . 作者: 汪前进 科学出版社 2000 年9月 书 名科学译著先师----徐光启 作 者 王青建 科学出版社 2000年6月 111千字
个人分类: 科技会场|378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9: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