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韩愈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谢志东:从韩愈的《谴疟鬼》诗中,看唐代如何治疗传染病
fqng1008 2020-9-15 18:23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冬,时任监察御史韩愈,受人谗害贬官连州阳山(今广东阳山)。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春,遇朝廷大赦,韩愈离开阳山。行至郴州(今湖南郴州)时,不幸染上了疟疾。疟疾是一种因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就是因为成功研制出了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获得了2015年的诺贝尔医学奖。但唐代医学尚不发达,不了解疟疾的病因,人们便认为是疫鬼作祟,故称疟疾为“疟鬼”。 由于感染疟疾,韩愈在郴州滞留了三个多月。疟疾的症状为全身发冷、发热、多汗,令患者十分难受。疟疾长期多次发作后,会引起贫血和脾肿大,危及人的生命。不过,韩愈并未被病魔击垮,反倒表现得比较乐观。病愈后还写了一首《谴疟鬼》的诗,描述这段经历。 诗的开头点明疟鬼的危害:“屑屑水帝魂,谢谢无馀辉。如何不肖子,尚奋疟鬼威。乘秋作寒热,翁妪所骂讥。求食欧泄间,不知臭秽非。”大意是:滔滔江水,承载着远古时代帝王颛顼的英魂,流向远方。可颛顼的不肖儿子,却变成了疟鬼,祸害人间。疟鬼侵入人体,使病人忽寒忽热,受到了人们的唾骂。疟鬼靠吃病人上呕下泻的秽物生存,不懂得分辨脏臭。 然后描写治疗疟疾的场景:“医师加百毒,熏灌无停机。灸师施艾炷,酷若猎火围。诅师毒口牙,舌作霹雳飞。符师弄刀笔,丹墨交横挥。”大意是:医师采用了各种以毒攻毒的药物,还不停地拔火罐。灸师采用烧艾灸的疗法,宛如围猎时的火攻场面。巫师作法的面具上獠牙外露,舌头像雷霆飞舞。符师捉刀弄笔,交替使用朱墨和黑墨画符。 接着严厉指责自甘堕落:“咨汝之胄出,门户何巍巍。祖轩而父顼,未沫于前徽。不修其操行,贱薄似汝稀。岂不忝厥祖,腼然不知归。”大意是:你作为帝王的后代,出身何等高贵,你的先祖黄帝,你的父亲颛顼,都留下了千古美德。可你却不修操行,自甘堕落,下贱卑劣,岂不有愧于列祖列宗,无脸去见他们。 最后规劝疟鬼改邪归正:“湛湛江水清,归居安汝妃。清波为裳衣,白石为门畿。呼吸明月光,手掉芙蓉旗。降集随九歌,饮芳而食菲。”大意是:你还是回到清澈的江水中,去守护你的妻子吧。以清波为衣裳,以白石为门槛,借着明亮的月光,挥舞仪仗旌旗,伴随着祭祀鬼神的乐曲,享受芳香而艳丽的美食。 韩愈这首谴责疟鬼的诗作,无疑是古代疫鬼思想的真实反映。古人对于疟鬼作祟的说法,大都深信不疑。传说疟鬼是远古传说中五帝之一颛顼的儿子,而颛顼则是五帝之一黄帝的孙子。颛顼死后祀为北方水德之帝,故称水帝。但是,水帝颛顼的三个儿子,死后全都变成了疫鬼:一个居江水,称为疟鬼;一个居若水,称为魍魉;一个居宫室,专门惊人小儿,称为小鬼。可见这疟鬼来头不小。韩愈把疟疾流行归咎于疟鬼,并苦口婆心地对疟鬼展开批评教育,在当时是满满的正能量。 从《谴疟鬼》诗中,我们还能大致了解唐代治疗疟疾的方法——也就是医师、灸师、巫师、符师轮番上阵,各显神通。巫师治病在今天看来不仅是非法行医,而且有点搞笑,但在疫鬼思想泛滥的古代,用巫术驱鬼避疫是十分盛行的。 事实上,古代医巫不分家,医师与巫师只是各有侧重而已。如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的《千金翼方》中,就辟有专门论述禁咒之术的“禁经”。在“禁疟病”篇中,收录了大量驱除疫鬼之法。有些是用咒语威慑、恫吓、斥责疫鬼,使之离开;有些是通过咒语帮助病人分析发病原因,消除病人恐惧心理;还有些是用避邪、威慑性的符咒驱逐疫鬼。 那么,韩愈诗中描述的这四种疗法,真能治愈疟疾吗?既然韩愈接受治疗后痊愈了,答案应当是肯定的。但是,究竟是哪种疗法发挥了作用,当时谁都说不清。由于药物治疗有时候疗效并不显著,而巫术因为其神秘性反倒更受追捧。不过,用现代医学观点来审视,符咒驱鬼之类的伎俩,是绝对治不了疟疾的。拔火罐、烧艾灸之类的疗法,对某些疾病或许有疗效,但治愈疟疾的可能性实在太小。最大的可能是,医师采用的“百毒”中,含有某种治疗疟疾的药物成分,比如青蒿素等,从而产生了效果。当然,也有可能四种疗法都没有作用,韩愈是靠自身免疫力战胜了疟疾。 虽然《谴疟鬼》这首诗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可我们依然能够发现其独特的价值。首先是它的医学价值,让我们知道唐代就有过治愈疟疾的成功案例。即便患者是靠自身免疫力战胜了病魔,也值得总结与分析。传统医学由于与现代科学分属不同的知识体系,而逐步被边缘化,但它的许多奥妙依然值得现代医学去探索与发现。如果用现代科学方法去挖掘传统医学宝藏,有时候会取得意想不到成果。据说屠呦呦从植物中提取青蒿素,就是受了中医方剂典籍《肘后备急方》的启发。其次是它的历史价值,让我们窥探到了唐代治疗疟疾的方法和能力。第三是它的文学价值,让我们有机会品味唐代人崇尚的疫鬼思想。 此外,《谴疟鬼》这首诗也表明,历史学家不曾触及的角落,从文学家的笔墨中,也能有一些新发现。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1784 次阅读|0 个评论
韩愈对读书无用的不满
panfq 2014-2-15 12:37
进学解。苦学而生活艰难 送穷文 虽穷,但精神享受,带来名誉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师说
dxk990720 2013-9-9 22:27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 句读 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 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 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 相师。 士大夫 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 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 苌弘 、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 三人行 ,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六艺 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243 次阅读|0 个评论
韩愈的杂说
热度 1 duke01361 2013-8-27 21:49
马说-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点评: 韩愈者,河北昌黎人也。少年家贫,随家南迁至河南河阳,接受兄嫂抚育。弱冠之年,三求功名而不第。后中进士,做徐州节度使幕僚。后进京,官居四门博士,人之中年任监察御史,后因为民请命,贬为阴山县令... 其人虽为唐代八大散文名家,但一生不得志。 除了《马说》,还有下面的《师说》,在唐代就有如此教育思想的人,即使当代也不见得有很多。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jiē)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yú)!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tán)子、苌(cháng)弘、师襄、老聃(dān)。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zhuàn),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yí)之。
个人分类: My Ideas|3226 次阅读|2 个评论
笃笤与掷筊
热度 1 fdc1947 2013-2-7 07:38
前两天,看了网友 赵蓝 先生 的博文《 “ 笃笤 ”中的“笤” 》。“笃笤”是旧时江南地方一种求神示意的类似于卜筮的迷信活动。弹词《描金凤》中的主人公名钱笃笤,因误揭皇榜求雨,误打误撞做了“护国军师”,苏州市滑稽剧团据此改编成滑稽戏《钱笃笤求雨》,前几年曾到北京演出。江南人都知道 钱 笃笤 ,可是,知道 钱 笃笤怎样 “ 笃笤”的人 恐怕就不多, 赵蓝先生是为数不多的知道 “ 笃 笤 ” 的人。他说: “笤”的形状 就 像半颗花生米 , … 用竹或木制成,若是用黄铜制成的“笤”,就叫做“金笤”。 “百度百科” 也有关于“ 笃笤”的叙述: “ 笃笤 ”,是太保 ( 神汉 ) 将 羊角状 的二爿和合木片 ,从上而下落在地上,根据木片阴阳面和指示方位,判断出当事人吉凶祸福。 二者的叙述基本一致,关于 “笤”的形状,赵蓝先生说“像半颗花生米”, “百度百科”说是“羊角状的二爿和合木片”。看来,二者的叙述基本一样,一个短一点,一个长一点罢了。 其实,所谓“ 笃笤”就是许多书上说的“掷筊”,二者在形制、大小、所掷人员和规则因流行地区不同而略有差别,但实质相同,可以说是大同小异。 使江南人知道 “ 笃笤”的是弹词《描金凤》,使更多的人知道“掷筊”的是被选入《唐诗三百首》的韩文公 韩愈 的诗《 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诗中有这样四句:“ 庙令老人识神意,睢盱侦伺能鞠躬。手持 杯珓 导我掷,云此最吉余难同。 ” 庙祝让韩愈投掷的“珓”亦写作“筊”或“笅”。“上元陈伯英女史”给《唐诗三百首》所作的注解中引用了 宋·程大昌的 《 演繁露 》 这样解释掷筊 :“ 问卜于神,有器名杯 珓 者,以两蚌壳投空掷地,观其俯仰,以断休咎。自有此制后,后人不专用蛤壳矣。或以竹,或以木,略 斲 削使如蛤形而中分为二,有仰有俯,故亦名杯 珓 。 ” 下面是珓的照片: 吴方言中“笃”或写作“厾”,就是“掷”,打篮球称为“厾篮球”。“珓”与“ 笤(吴方言此字在此处音‘召’) ”韵母相同,声母相近(如果让吴方言区南部地区的人读,两个音基本一样)。掷筊的大多为走江湖的,不是专门咬文嚼字的读书人,口口相传,写成不一样的字也不算什么问题。 据说,掷筊占卜的规矩是: 在掷杯筊之前,跪在神明前,说明自己的情况及请示事宜,隨即將杯筊往地上 掷 下以看結果。筊的內平面朝上为「阳」,突出面朝上为「阴」。 掷筊的结果是这样解释神示的: 【一】圣杯: 一阳一阴(一平一凸) ,表示 请示之事 可行。 【二】笑杯: 两阳面(两平面) ,表示说明不清或神佛主意未定,须再请示。 【三】阴杯: 两阴面(两凸面) ,表示请示之事不可行。 有人说,扔筊这样的东西与掷硬币不是差不多吗? 从原则上说,掷出的结果都是一个碰运气的事情,即依几率而行的带或然性的事件。掷硬币得到两面的几率基本相同,正反几率都是 50% 。而掷筊则得到“阳”的几率大于“阴”。杯珓即“笤”的 凸面愈突出,二者 几率 相差愈大 。具体差多少,由于形状的不规则,实在难以计算,但是,很容易得到基本定量的结果。那方法便是实验。 这种实验是最简单的,即拿几个筊掷在地下,数数几个阴、几个阳,扔它千百次。把出现的所有“阴”的个数加起来,所有“阳”的个数也加起来,两个数分别除以总数,便是出现“阴”或“阳”的粗略的近似几率,这个数会随着所扔次数而变化。扔掉次数越多,与真实几率的出现较大偏差的可能性越小。取最后若干次计算出的几率的平均值,便可作为 掷筊得“阴”、“阳”的几率值 。正如上面已经说过的,每一付筊的掷得“阴”、“阳”的几率之比都是不同的。一般而言,凸面愈突出,二者几率相差愈大。 假设得“阴”的几率为 X ,得“阳”的几率为 Y ,由于掷出的不是阴,便是阳(立着的可能性极小,忽略不计),则 X + Y = 1 。 容易看出,每掷一次( 2 枚)筊,得到两个“阴”(即所谓阴杯)的几率是 X 乘以 X 等于 X 2 。得到两个“阳”(即笑杯)的几率是 Y 2 。得到第一阳第二阴和第一阴第二阳的几率都是 XY ,但是这两种“筊相”都属于“圣杯”,所以,得到圣杯的几率是 2XY 。 如果 x=y=0.5 ,则这付筊就等于两枚钱币。掷一次筊后 得到两个“阴”的几率 X 2 等于 0.25 。同样,得到两个“阳”(即笑杯)的几率 Y 2 也是 0.25 。得到圣杯的几率 2XY = 0.5 。 因为筊是一面凸出,经验告诉我们,凸出的那面朝上(阴)的几率一定比平面朝上(阳)的几率略小,即 x y 。 我们先随便举个例,设 x=0.45 , y=0.55 。则 掷筊得二阴的几率是 X 2 等于 0.2025 ,得二阳的几率为 Y 2 为 0.3025 ,而得圣杯的几率为 2XY 等于 0.4 95 。与两个硬币相比,得到“阴杯”即请示事项不可行的几率下降,得到圣杯也就是得到神许可的几率变化不大,而得到“笑杯”即 要求重新请示 的可能性增加。 如果筊面更加突出,得到“阳”的可能性更大。设 x=0.4 , y=0.6 ,则容易算得,掷筊得二阴的几率 X 2 等于 0.16 ,得二阳(要求重新请示)的几率 Y 2 为 0.36 ,而得圣杯的几率为 2XY 等于 0.48 。 这样 , 筊面愈加凸出的结果是: 1. 请示事项被否决的几率进一步减少 ; 2. 要求重新请示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加 。 请示事项被否决的几率减少,这对于请示者是好事,增加了他的信心。 每请示一次总需要一定的费用,“要求重新请示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加”对什么人有利是明显的。 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除了增加神秘色彩之外,筊要做成一面凸出形状而不是像两个硬币的另一个重要理由了。 当然,这种“游戏规则”的制定,决不是古人基于几率的计算。就像打 梭哈 牌,很早以前就规定“同花顺子”比“富尔”( fullhouse ,三张牌点数相同而另外两张点数相同)的得分高一样,是无数次实践的结果。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9527 次阅读|4 个评论
自古知行一致难
pxyeco 2010-12-11 10:21
孔子当推为格物致知自古第一人,但他亦有“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之过错。子羽虽貌丑,却在长江一带修德,门下有弟子三百,名闻于诸侯,孔子悔当初以其貌不扬而不予重视。 韩愈反对佛老,不信鬼神,在其《原道》、《论佛骨表》中多有表现。元和十四年,韩愈因谏迎佛骨,被唐宪宗贬为潮州刺史。可是,他刚到潮州不久,听说境内的恶溪中有鳄鱼为害百姓,却造祭坛、摆祭品、撰《祭鳄鱼文》,用鬼神之术来驱逐鳄鱼。 看来,知易行难,知行不一,古人也莫不如此。近日重读毛主席 1937 年撰写的哲学名著《实践论》,比早年学习此文,感受更为真切。撇开文中的阶级性因素不说,单就其哲学价值考量,觉得还是很有道理的。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行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言下之意,行萌生知,知指导行,行证实且修正知,这样,知行不断互促递进下去。 进一步地说,在人们格物致知的实践长河中,没有绝对真知,只有各个认识阶段的相对真知。由于在某个特定的认识阶段,知有正误之分,行也有正误之别,因此,要做到知行一致就更为困难了。 《实践论》中有一段文字,指导性很强,记之以自戒。“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的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
个人分类: 教学科研随想|3361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不解为什么没人复原颖师琴曲
xinmayouyou 2010-9-3 13:25
我不解为什么没人复原颖师琴曲 我不懂音乐,甚至怀疑自己可能连一个音乐细胞都没有。但一首美妙乐曲的精彩演奏,其感染力也足以打动我这乐感木头也似的人。记得小时候,学龄前吧,在村边乘凉的一个夏夜,从更远的河岸边传来了二胡声。顿时,人们停止了聊天,孩子们的嬉闹也被大人低声劝止。渐渐地,感到除了那乐声,其他一切,包括我自身,都不存在。后来就觉得莫名其妙地想要哭,而且终于忍不住流出泪来。以后很长时间,我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那二胡声也能从记忆里唤起,但不能形容。后来长大了,书也读多了,才明白,当时我听到的是一首悲凉的曲子,用如泣如诉四字可准确形容。至于一个学龄前儿童,如何能被感染而引发如此强烈的情感共鸣,莫非与生活状况有关? 后来读到了描写音乐及乐器演奏的诗。最早的记得是中学时读的白乐天的《琵琶行》和李贺的《箜篌引》。一是当时理解力较低,二是缺乏相应的经历和感受,能形成印象的就只有以声喻声的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及昆山玉碎凤凰叫,真真可惜了那些以形喻声 / 以境显声及以感衬声的好句子,诸如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龙跳波瘦蛟舞。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唯见江心秋月白等等。 现在知道,描述音乐的好诗句实在太多太多,实写的,虚写的,托于物的,寓于情的,不胜枚举。典型的,如李颀的《听安万善吹筚篥歌》:枯桑老柏寒飕飕,九雏鸣凤乱啾啾。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 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琴歌》: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木风入衣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 》:董夫子,通神明, 深山窃听来妖精 。言迟更速皆应手, 将往复旋如有情。 空山百鸟散还合, 万里浮云阴且晴。 嘶酸雏雁失群夜, 断绝胡儿恋母声。 川为净其波, 鸟亦罢其鸣 。乌孙部落家乡远, 逻娑沙尘哀怨生。 幽音变调忽飘洒, 长风吹林雨堕瓦。迸泉飒飒飞木末, 野鹿呦呦走堂下 。牛殳《方响歌》:铿铿铛铛寒重重,盘涡蹙派鸣蛟龙。 高楼漏滴金壶水,碎电打著山寺钟。又似公卿入朝去, 环佩鸣玉长街路。忽然碎打入破声,石崇推倒珊瑚树。柳中庸《听筝》: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 如随啼鸟识花情。谁家独夜愁灯影? 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张祜《听简上人吹芦管》:细芦僧管夜沉沉,越鸟巴猿寄恨吟。吹到耳边声尽处,一条丝断碧云心。 郎士元听《邻家吹笙》:风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等等,等等。读了这些诗句,真是赞叹不已!但仔细想想,令我赞叹的,给我震撼的,主要不是音乐而是诗。极惊奇于诗人比喻之生动,想象之奇特,手法之高超,技巧之精妙。而于音乐,虽也似有所感受,但总觉不甚真切,支离破碎,形不成完整的乐曲。当然,这主要怪自己本无音乐修养。 但是,韩退之的一首《听颖师弹琴》给我的感受却大不相同。兹完整转录如下   昵昵儿女语, 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 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 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 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 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 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 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 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 无以冰炭置我肠! 这首诗语言朴实,比喻也远不及前述例子中的奇特,但却极大地感染了我,让我欣赏到了一曲优美动听、跌宕起伏、层层变化的完整乐曲。开始,是在读诗,后来是在听琴。先听到爱使小性儿的可爱女子窃窃私语,不一会儿就又柔声嗔怨。忽然,雄壮的军乐四起,战士喊杀连天。干戈过后,夷歌处处,宛转悠扬,飘空不断,一如柳絮,宛若游丝。将断未断,高潮又起,百鸟喧啾,孤凤高亢。愈高愈攀,愈攀愈高,争寸夺分,达于极致。突然,一个滑音,一落到底,如岱峰坠谷,一落千丈,惊心动魄!哎呀!连这不懂音乐的人也受这琴声的强烈冲击,坐立不安,泪泗横流,摇头摆手,语不成声:颖师啊!我实在受不了啦,这不是一会儿用火、一会儿用冰来折磨我的心吗?读到 湿衣泪滂滂时,我的确鼻子发酸,如果不控制情绪,也真会湿衣泪滂滂。整个过程,也真会一会儿炽烈似烤,一会儿寒冷欲缩,真个冰炭置肠。也许韩退之真的未省听丝簧,和我一样,是个乐盲,才会对音乐描述得让我有如此深切的感受。 颖师的琴曲在我脑海有完整清晰印象。可惜我不懂音乐,没乐理知识。但凡我稍有音乐知识,我一定能,也一定要根据韩诗把颖师琴曲复原出来。至今我不理解,为什么没人把颖师琴曲复原出来呢?
个人分类: 随笔|5562 次阅读|0 个评论
《送李愿归盘谷序》 韩愈
jinzhili 2009-11-7 20:24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藂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可以稼。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021 次阅读|1 个评论
碧桃【转】
dongping2009 2009-4-13 13:23
《碧桃》 唐 韩愈 百叶双桃晚更红 窥窗映竹见玲珑 应知侍史归天上 故伴仙郎宿禁中
个人分类: 分享图文|4849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0: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