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学科领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学科领域生命阶段是决定专业期刊影响因子的重要因素
热度 19 xuxihb 2015-4-24 15:26
影响因子本来是衡量期刊影响力的,但因为高影响因子刊物往往成为研究者争相发表结果的载体,所以逐渐演变成为学术水准的某种衡量指标。有学者指出,经费投入实际上是决定影响因子的第一因素。经费投入大的领域研究人数多、发表论文多,平均引用率高,所涉及期刊的影响因子也相应较高。还有更多人认同,不同学科是难以比较的。最好的数学论文也可能没有多少引用率,地学、天文学只有屈指可数的两三本高影响因子刊物,而生物学的多数二级学科都有一到多个影响因子在 10 以上的刊物(不包括综述类刊物)。这两种说法有相通之处,却也有区别,一是针对领域,一是针对学科。 一般来说,学科是基于研究对象的内在特征和知识的逻辑关系进行划分的,譬如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学、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等等,而领域的说法往往比较模糊,有时根据人类的发展需求划分,如农业、医药、能源、环境、资源,有时指学科与需求、学科与学科相交叉产生的次级学科,或者是研究对象的具体化。撇开数学和综述类刊物不谈,自然科学当中每个一级学科都有高影响因子刊物 , 但一般都局限于人类健康、材料(尤其是纳米材料)、能源、环境、信息通讯、宇宙物理、地球演化等领域。所以,如果针对学科中的领域来谈就可以较好地把两种说法统一起来。 研究地学的人,如果在地球及早期演化领域选择科学问题,就有较多机会在 Gondwana Research ( 2013 年统计的 5 年影响因子 6.682 ) , Precambrian Research ( 6.109 )发表文章;研究生物学的人,如果是搞基础微生物学的,不涉及疾病、生态环境、能源,那么能在 Molecular Microbiology ( 5.051 )发表文章就已经够满意了,而其他的基础微生物学刊物的影响因子大体上与地学刊物相当。所以,不是所有搞生物学的人都比搞地学的人有更多机会在高影响因子刊物发表论文,要深入到学科的某领域讨论问题才更加靠谱。 学科 领域是有生命周期的,也就是有起步、上升、鼎盛、衰退、冷落几个阶段。这种生命周期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任何学科领域都有研究范围和使命,有核心的科学问题。当某一领域提出了基本问题,建立了基本方法,就形成了它的雏形。之后,研究者积聚,成立学会和创办期刊成为必然。当基本理论框架形成,基本问题得以回答,人气大好之时,大体上也就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此时,科学问题向细节和应用方向延伸扩展,成果倍增。随之而来,可供挖掘的资源日益枯竭,人气下降,逐渐进入衰退。衰退期往往十分漫长,偶而也会爆出某个百年之问得以阐明的惊天喜讯,也挽回不了在科学潮流中的颓势。最后,当庭院空空,只留下几个守护人诠释本门经典时,这个领域就处于呼吁拯救状态了。除了科学自身的规律,人类发展需求对于学科领域的生命阶段具有重要影响。大多数学科的兴起都是与人类实践活动息息相关的,但是随着学科的发展逐渐分化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其中应用研究和直接相关的基础研究,还有公众关注度高的基础科学问题,会得到更多、更持久的经费资助和人员投入,相关领域也可能较快进入鼎盛,并维持较长时期。这样看来,学科领域的命运实际上是其自身发展规律和人类需求两个因素相叠加的结果。 学科 领域所处的生命阶段对期刊影响力有着直接影响。处于上升和鼎盛时期的领域其主打期刊的影响力一路攀高,文章进入顶级综合性刊物的机会更多,而那些衰落的领域其期刊则往往一路下滑。在上世纪中叶,分子生物学兴起,研究对象主要是微生物及其 DNA 、 RNA 和酶,带动了微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成为热门学科;之后,研究对象向真核生物拓展,带动细胞学、发育生物学成为热门,再往后又带动了神经生物学和免疫学。当后几门学科处于上升和鼎盛时期,微生物学的基本问题似乎已得到回答,其传统主流刊物日渐式微,进而向生态、环境、与宿主互作(致病和宿主免疫)、代谢工程(能源和化学品)等应用和交叉领域突围寻求生长点。传统的生物化学也呈现颓势,其中蛋白质结构解析因方法成熟晚,又对分子机理研究及药物设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至今仍有较强势头。 去年底,我在中科院上海生科院图书馆的过道里看到墙上挂着上世纪初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和 Journal of Bacteriology 期刊封面的影印件,仿佛又嗅到当年研究生岁月所熟悉的那股厚重影印本的陈年纸香。那时候,读这些期刊的论文像读经典一般。但是,看看这两份百年老刊近十多年的影响因子吧,它们似乎正带着历史的荣耀或毅然决然或一步一回头向我们挥手离去。 (图片自网络下载) 反过来,看看环境微生物学、微生物生态学和致病微生物与宿主互作领域的优秀期刊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 ISME Journal ( ISME 是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Microbial Ecology )和 Cell Host Microbe 。前一份期刊有约 15 年的历史,后两份期刊都只有约 8 年历史,却都随着这些领域跨到了历史的前台。 (图片自网络下载) 但是,也有一些青春焕发的百年老刊,譬如 JACS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这份期刊比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和 Journal of Bacteriology 历史更久,却在近十几年节节攀升,为什么呢?因为它不是抱住自 己的传统毫不松手,而是对准学科各领域动态,提高时髦热点领域论文的比例。 随着影响因 (图片自网络下载) 子的提高,其传统领域的论文水准也得到维持、提升。实际上,一份期刊大部分引用率是通过少数文章赚取的。 JACS 在 2011 年总共发表了 3228 篇文章,总被引次数为 115631 ,被引次数最高的 33 篇文章(约 1% )被引 10101 次,占到总被引次数的 8.7% ,而这 33 篇文章主要涉及能源、环境、材料、健康和生物效应。所以,编辑策略的及时调整对覆盖面较大的期刊也可以起到扭转局势的作用。 去年我去上海生科院恰巧就是参加一个研讨期刊影响力的会议。一位用十年时间把一份期刊影响因子从 2 点几提升到 10 以上的编辑踌躇满志地介绍了经验。其经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编辑的选稿策略。期刊有两种编辑策略,一种以编辑团队为核心,一种以审稿专家为核心。前者由编辑团队对稿件初筛,不合预定范围的文章一般不要,这个范围包括学科领域(是否热门)、普遍关注度、研究品味、方法和信息量,甚至实验室过去文章的引用情况。初筛达到要求才送给专家评审。编辑团队常常主动出击邀请热门实验室投稿,开绿色通道,或者在学术会议物色稿件。后一种编辑策略则只对来稿作形式审查,之后由编委成员选定审稿人,依据审稿意见判断稿件去留。 Nature 和 Science 长期采用前一种策略,在突出原创性的同时也保持着高影响因子。处于衰退学科又沿用后一种策略的专业老刊往往被新兴领域的期刊抢走高引用稿源,影响因子逐年下滑。处于上升阶段的学科又采用前一种编辑策略则可能创造期刊的超常发展, Ecology Letters 就是一例。生态学总体来说理论和方法成熟缓慢,近十余年似乎在发生质的变化,进入了上升期。有 90 多年刊龄的 Ecology 的影响因子从 3.5 左右上升到 5 以上,而只有 16 年刊龄的 Ecology letters 则从 1999 年的影响因子 1.1 左右持续上升到 2012 年的 17.9 。 Ecology letters 在初期影响因子垫底的时候,以综述、评述类文章提高引用率;在 2005 年左右超过 Ecology 时它得以强化以编辑为核心的策略,大部分初筛不合要求的稿件直接退回,影响因子持续提高,成为生态学的第一强势期刊。 (图片自网络下载) 学科 领域的生命阶段当然也影响着研究者的命运和策略。处于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以相似的天资和努力乘以一个差距显著的系数才是他们可能得到的资助、晋升和获奖的机会,这个系数正是与学科领域的生命阶段密切相关的。更多的年轻人愿意进入处于鼎盛或上升期的学科领域,而传统学科的资深研究者则努力向能源、环境、健康、材料等领域靠拢。假如,一个微生物学实验室花费十年之功解析某个基因调控途径,大概也就是在 Molecular Microbiology 、 Journal of Bacteriology 或 Journal of Bological Chemistry 发表两三篇文章,而如果转而把研究功力用于在细菌表达几个基因以合成化学品,或者做些宏基因组测序、定量 PCR 分析微生物群落与全球变化的关系,则可能用三、四年时间发表数量更多、刊物影响因子(当然可能不是微生物学科刊物)也高一到数倍的文章。在这个科学界只看刊物计“分数”的时代,能顶得住这种压力而专心于自己的科学问题真的需要足够的定力。 最后,有两点需要说明。第一,某个学科领域显示衰退趋势丝毫不影响这个领域仍存在一批优秀的科学家,也丝毫不妨碍其主打刊物的论文是高质量的,其实这样的领域往往理论方法体系更加完整成熟,对于问题的解析更加系统深入。第二,同一学科领域内的几本主流刊物往往在同行中是默认有档次区分的。这种“档次”是对文章学术水准的综合掂量,但也不一定就代表其包含的科学发现对于本领域进步的实际贡献。关于研究水准和学术贡献的评价,以后写博文再作讨论。
个人分类: 学术评价|25967 次阅读|2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17: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