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种群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生态位的定义商榷20191213
李豆豆 2019-12-13 14:28
在谈论生态位之前,先从空间谈起,我们认为空间和其它物质一样,也遵守物质守恒定律:它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空间要不被环境所占据,要不被生物或者说系统所占据。当我们说一个物种种群把空间占据了,并不等于是这个空间完全被占据,它只是占住了其中的一个小部分,它的内部的空间照样会进行分化。(这里实际说的是区分领地与生物个体体积)。比如一棵树占据了一个立体空间,但是整个树实际占据的是一个立体的空间的一个小部分。我们说树冠的树荫下构成了新的生态空间---所谓的林下空间。实际上这种空间和原有的空间并不排斥,也不会增多,只是原先考虑问题的时候,把空间观察与描述限制在树的角度看问题而没有考虑到整体。我们要注意这样的一个事实,假如一只鸟,他在空中是无法长时间停顿的,那么他就不能够长期占据这个空间,但是如果这里长了一棵树,树可以提供支撑,那么鸟就可以占据在那里筑巢,之所以,鸟能够占据那里的空间,是因为那里长了一棵树,如果没有这棵树,就无法占据这个空间,但是我们不能说由于这个树的存在,而使得空间增多了,只是说这个空间原来是为环境所占据,它只是环境的空间一部分。由于树占据了这个环境立体空间的一个小部分,使得这一立体环境空间剩余部分(林下空间)可以为鸟所占据了。对于树而言,这部分林下空间是不能被自身所占据的。从这个角度讲:生物可占据的空间增加了,而环境空间变少了。 根据上述说法,我们可以把生态位定义为生物所占据的空间,也就是空间生态位。那么,和谁竞争空间?和环境竞争空间。空间要不被环境所占据,要不被生物所占据。若是被生物所占据,那么,这个空间位置就称之为空间生态位。若是为环境所占据,那就叫环境空间。传统的观念中把空间生态位或者生态位,定位为生物群落中的功能地位作用,或者物种与物种之间的时间,位置,空间。这把问题复杂化,也颠倒了逻辑次序。对于一个物种而言,它为什么能够在环境空间中占得一席之地?这才是要点。至于它怎么占据,和别的物种合作占据还是共生占据?抑或依附占据,这取决于它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位置。如果它占据了某个环境的空间,那么必然与其他的物种发生了相互作用或者说在生物群落中发挥功能和作用包括营养关系。 生态位的研究重点应该是生物占据空间的策略或者说它的生存策略。关键是它与环境之间斗争。
2523 次阅读|0 个评论
理解进化:种群及物种形成简介
热度 2 Bearjazz 2017-11-19 13:39
理解进化:种群及物种形成简介 # 编者信息 熊荣川 明湖实验室 xiongrongchuan@126.com http://blog.sciencenet.cn/u/Bearjazz 事实上,新物种是通过在种群水平上(而不是个体水平)的变化积累而产生的。 物种形成是一个在种群水平上的现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一个种群,每一个世代在基因水平上都比前一代略有不同。这些变化不一定是新的突变,尽管每一代确实向种群中引入少量新突变。这种变化可能是某些等位基因在种群中增加或减少,或者通过有性繁殖的遗传重组,使先前存在的等位基因产生了的新组合。这些细微的代际差别可能会略微改变种群整体特征,就像翻过连环画书的一页一样。 事实上,种群总体特征可以慢慢随时间变化创造了一个有趣的可能性:如果 同一生物 分隔 的 两个 种 群 经过很多世代独自积累足够的差异后,两个种群之后即使有机会,也可能相互差异到不能杂交。启动这一过程所需要的是某种机制,以减少或消除种群间遗传物质的交换(所谓的“基因流”)。这种封锁是必要的,否则这两个种群的总体遗传构成将保持一致。只有当遗传屏障发生时,遗传差异才会在两种群之间形成。 地理隔离(异域物种形成) 阻断基因流的一个 简单方法是把曾经的单一种群在空间上分成两个种群。方式有很多种,一场火灾或一次山体滑坡等等,这些都可能将一个栖息地分成两个区域,少数个体可以分散到远离其原始种群的新地点。 须注意,分离并不能保证物种形成的发生,两种群可能将很快再接触,刚刚产生的遗传差异通过再接触而均一化。又或者,两个种群可能因为分开的时候就没什么遗传差异,或者分开后经历的选择压力也差不多,从而两个种群一直保持着较小的遗传差异,使得两个种群再次接触前没有发生太大的基因流阻断。 参考文献 http://biologos.org/blogs/dennis-venema-letters-to-the-duchess/understanding-evolution-an-introduction-to-populations-and-speciation
个人分类: 翻译作品|7007 次阅读|2 个评论
脚踏石模型stepping-stone model
Bearjazz 2017-2-19 22:41
脚踏石模型stepping-stone model # 作者信息 熊荣川 明湖实验室 xiongrongchuan@126.com http://blog.sciencenet.cn/u/Bearjazz 理论出处 In natural populations, individuals often are distributed more or less discontinuously to form numerous colonies, and individuals may be exchanged between adjacent or nearby colonies. To analyze such a situation, one of us proposed a model which he termed “stepping stone model” of population structure (KIMUR 1953) 在自然种群中,个体往往分布不连续,从而形成或多或少的聚居点,相邻或邻近的聚居点之间有一定的个体交流。为了分析这种情况,我们提出了一个模型,称这种种群结构为“脚踏石模型” (KIMUR 1953) 。 ONE DIMENSIONAL CASE Let US consider an infinite array of colonies with their position represented by integers on a line (Figure 1). The simplest situation for this one dimensional stepping stone model is that in each generation an individual can migrate at most one step” in either direction between colonies. In other words, exchange of individuals is restricted to be between adjacent colonies. 一维脚踏石模型 让我们考虑一个有无限多个聚居点的阵列,他们的位置用线上的整数表示(图 1 )。这个一维的脚踏石模型的最简单的情况是,在聚居点之间,每一代个体最多可以在两个方向上迁移一步。换言之,个体交流被限制在相邻的聚居点之间。 Kimura, M. (1953). Stepping Stone model of population. Rep. Nat. Inst. Genetics Japan . 3: 62-63. Kimura, M. and G. H. Weiss (1964). The Stepping Stone Model of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the Decrease of Genetic Correlation with Distance. Genetics 49 (4): 561-576.
个人分类: 翻译作品|9958 次阅读|0 个评论
野生东北虎专题特刊-Integrative Zoology
WileyChina 2015-10-16 10:08
近期 ,动物学期刊 Integrative Zoology (中文名:《整合动物学》)在线发表了关于 野生东北虎 的研究专刊 ( SI: The Amur tiger in Northeast Asia: Conservation and ecology of an endangered subspecies ), 所有文章限时免费访问。 野生东北虎是一种珍贵的濒危动物,但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分布(地理环境大多非常恶劣)以及其种群密度小,很难进行系统的研究。纵观已有的研究,一方面,中国和俄罗斯的科学家早期开展的研究工作多局限于国内且发表于国内的杂志。另一方面,虽然目前新的技术手段,如无线电、 GPS 等手段的应用,对其研究工作有了一些促进,但离完全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还有很大距离。学术期刊《整合动物学》邀请国内外知名野生东北虎研究学者投稿,经过同行专家的评审,精心挑选和筹划,发表了本期关于野生东北虎的研究专刊。我们想利用这一期专刊整理国内外相关研究,促进学者之间的交流学习,同时也为野生东北虎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建议。下面这些文章将分别告诉我们,目前关于野生东北虎都做了哪些研究,如何对其开展科学合理的保护。 1) Population dynamics of Amur tigers ( Panthera tigris altaica ) in SikhoteAlin Biosphere Zapovednik: 1966 – 2012 WCS项目专家Miquelle博士联合俄罗斯学者,利用40余年野生东北虎的研究数据,对“全球东北虎数量在2022年增长一倍”的目标进行了评估,发现野生东北虎种群增长缓慢,种群减少却很迅速。该研究表明,全球东北虎增长目标计划较理想,但实现困难。 2) Canine distemper virus as a threat to wild tigers in Russia and across their range Gilbert等通过对俄罗斯保护区内野生东北虎犬瘟热的研究,提出了快速辨别和确诊患犬瘟热东北虎的方法,同时评估了犬瘟热对野生东北虎的影响,并强调对该疾病防控之于野生东北虎保护的重要性。 3) Mortality of Amur tigers: The more things change, the more they stay the same Robinson等利用无 线电颈圈标记的东北虎 的长期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所有的因素中,盗猎是野生东北虎最大的威胁。 4) A comparison of food habits and prey preference of Amur tiger ( Panthera tigris altaica ) at three sites in the Russian Far East Kerley等利用粪便分析法对俄罗斯远东地区3个取样点,770余个野生东北虎粪便信息进行分析,该研究发现东北虎对不同种类的猎物表现出明显的偏好,确保这些猎物种群的丰富度可能是东北虎保护的一个关键点。 5) Social structure and space use of Amur tigers ( Panthera tigris altaica ) in Southern Russian Far East based on GPS telemetry data 为了更好地了解东北虎的空间结构, Hernandez-Blanco等利用无线电颈圈对同一地区野生东北虎雌雄分布进行研究。发现在2个取样点中 公虎 数量均高于母虎;为了争取与母虎的交配机会,公虎的核心活动区域并不重叠。这项研究挑战了我们对老虎空间模式的传统认知。 6)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 multiplex short tandem repeat (STR) system for identifying subspecies, individuals and sex in tigers 北京大学罗述金教授和她的团队在俄罗斯以及中国的同事开发了一种有效的分子遗传学手段,用于鉴定来自不同地理分布的野生东北虎标本,该手段的开发,将有助于野生东北虎的地理起源、保护执法以及其相关生态研究。 7) Identifying ecological corridors for Amur tigers ( Panthera tigris altaica ) and Amur leopards ( Panthera pardus orientalis ) 已有研究发现,俄罗斯地区的野生东北虎的生境被沿着绥芬河流域分成了两块。为了让两个斑块内的野生动物能够相互交流,人们建立了生态走廊。 Miquelle等对该地区野生东北虎和豹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强调了建立和保护该生态走廊的必要性,为该地区野生东北虎的保护提供了有效的依据和建议。 8) Amur tiger conservation education program: A pilot study on program effectiveness Mukhacheva等对Ternei县内6个村的村民进行野生东北虎保护的相关培训,并评估了效果。该研究为如何将东北虎的保护深入到当地民众当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Integrative Zoology Edited By: Zhibin Zhang Impact Factor: 1.904 ISI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 Ranking: 2014: 35/153 (Zoology)
个人分类: Life Science|195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种群遗传结构简介
Bearjazz 2012-4-6 10:33
种群遗传结构简介 种群遗传结构 (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是指基因型或基因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分布模式,它包括种群内的遗传变异和种群间的遗传分化,衡量种群遗传结构的参数包括基因的多态位百分数、平均杂合度和序列百分数、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及基因交流程度。对种群遗传结构的研究是探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物种的形成及进化机制的基础,也是保护生物学的核心部分之一。种群遗传结构是经过长时间的进化而形成的,很多物种的遗传结构反映了其进化历史中的一些特殊事件。 目前,用于研究种群遗传结构的常用方法为分子遗传学,它克服了传统的标记 - 释放 - 重捕方法的一些缺点,如传统的研究方法不适合用于重捕率低的动物;传统的方法较多的浪费人力、物力。分子遗传学还具备传统方法所不具备的优点:能够揭示群体历史上数量的波动,因此分子遗传学是目前学者常用的检测群体遗传结构长期变动的有效方法。现在,普遍用于研究种群遗传结构的分子标记为微卫星、线粒体基因。种群遗传结构的研究内容不仅包括种群内遗传变异程度的高低,还要研究遗传变异在种群内及种群间的分布情况,进而制定出一些列的保护和利用措施 。 物种的地理分布模式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了种群的遗传分化类型,目前已知的几种遗传结构模型:步石模型 (Stepping-stone model) 、岛屿模型 (Island model) 及距离隔离型 (Isolation-by-distance model) 。步石模型是指一个群体分化为无限多个亚群体,在每个亚群体内发生随机交配,群体间的基因交换发生在相邻近群体间及在整个群体上。岛屿模型是指整个种群被分为若干局域种群,在每个局域种群内部是随机交配,在局域种群之间有一定比例的迁移发生。距离隔离模型是指一系列群体中,相邻的为一个群体,群体内的个体能进行随机交配,而群体只能在地理上相邻的个体间交配,遗传分化的大小与种群间距离成正比。 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用单倍型、固定系数 (Fst) 、基因流 (Nm) 来评估。单倍型 (haplotypes) 就是如果两个个体的同一段基因序列完全相同,我们就可以说他们具有相同的单倍型。通过计算单倍型间的遗传距离来分析种群间的亲缘关系。固定系数 (Fst) 能衡量种群间遗传差异程度, Fst 值越大,说明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越大,反之亦然。种群内及种群间的遗传变异能够反映种群间的遗传分化或基因交流程度 。基因流指基因在种群中的运动 。频繁的基因流动改变原有种群的基因频率,进而改变遗传结构,使种群间在遗传上趋于一致。基因流值与固定系数成反比,与种群间的地理距离成反比,空间距离越近,发生基因流动的概率就越大,而空间距离远的种群间则可能只有很小的基因流或根本没有基因流存在 。 参考文献 陶娟 (2010). " 基于线粒体基因序列探讨广义花臭蛙种群遗传结构 ." 河南师范大学 硕士毕业论文 .
个人分类: 我的研究|92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陆与岛屿植物遗传多样性进化
Bearjazz 2011-2-24 09:26
大陆与岛屿植物遗传多样性进化 熊荣川 译 岛屿在植物进化生物学方面被赋予了极大的研究兴趣,因为它们面积有限以及和邻近大陆不同程度的隔离。大陆岛分布在大陆架上,其与大陆的隔离主要是海平面的抬升或是板块构造运动。因为海平面的变动,这些岛屿可能最近还和大陆通过大陆桥相连。相反,海岛则是由于火山喷发而从海底升起的岛屿,因此海岛上没有大陆生命的起源。因为海岛和大陆显著的时间和空间隔离,使得它们成为研究进化的较仿真实验室,成为研究植物历史迁移扩散及进化模式的理想系统。海岛上的物种形成及其具有不同的进化模式已有深入的研究,而很有少有研究关注同时在大陆和海岛分布的同一物种的种群分布,而这样的研究却能为理解决定物种早期分化和最近扩散的种内进化提供重要的线索。通常的观点认为岛屿上的种群遗传多样性低于大陆种群,因为其有限的基因流以及历史上可能存在的瓶颈效应。岛屿种群遗传多样性的衰退可能会损害其进化潜能甚至会导致其最终灭绝。进来对比大陆和岛屿种群的研究多选择大陆岛。这些研究案例的结果多支持大陆种群的遗传多样更高的观点。而发现大陆岛种群遗传多样性更高的研究结果可能是因为大陆岛多次从大陆引进种群;可能是因为大陆自己的遗传瓶颈效应;还有可能是物种最初发源地在大陆岛上,而后向大陆方向扩散。 ( Fernández-Mazuecos et al., 2011 ) 关键词:大陆岛 大陆 海岛 种群 遗传多样性 瓶颈效应 扩散 原文: Islands constitute a focus of research interest in plant evolutionary biology, given their limited area and varying degrees of isolation from nearby continents. Continental islands are located on continental shelves, and were isolated from the continent by means of rising sea level or/and by tectonic processes. These islands may have been recurrently connected to the continent by land bridges due to fluctuating sea levels. On the contrary, oceanic islands arise from the ocean floor, are usually of volcanic origin and have virtually no terrestrial life in origin , . Because they furnish clear-cut spatial and temporal limits, oceanic islands are considered to be living laboratories for evolution. That is why oceanic islands provide ideal systems to investigate historical colonization and evolutionary patterns in plants . Speciation processes giving rise to endemic species and lineages on oceanic islands have been widely discussed, leading to alternative models of evolution , , , , , . Less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populations of species distributed both on continents and oceanic islands. Nonetheless, populations of the same species distributed in insular and mainland areas can provide key insights into microevolutionary processes underlying recent colonization and early stages of differentiation. As a general pattern, lower levels of genetic variation are expected in island populations as compared to mainland populations due to founder effects and restricted gene flow . This depauperation may bring about an increased propensity for extinction and compromised evolutionary potential in island populations. Early studies of genetic variation in mainland and island populations included only one study of oceanic islands , . More recent examples of island-mainland comparisons have been reported, most of which also focused on continental islands , , , , . These examples generally agree with the expectation of higher genetic variation in mainland populations. The finding of higher variation in continental islands has been attributed to multiple continent-to-island introductions, genetic bottlenecks in the continent, or island-to-continent colonization , , . To our knowledge, higher genetic variation has not been reported for oceanic islands, where particularly strong genetic bottlenecks are expected due to isolation and the prevalence of single introduction events . 参考文献 Genetically Depauperate in the Continent but Rich in Oceanic Islands--Cistus mon.pdf Fernández-Mazuecos Mario,Vargas Pablo (2011). "Genetically Depauperate in the Continent but Rich in Oceanic Islands: Cistus monspeliensis (Cistaceae) in the Canary Islands." PloS one 6 (2): e17172.
个人分类: 翻译作品|4315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博客的潮汐涨落,漫话大小月
tangchangjie 2010-5-7 11:34
科学博客的潮汐涨落,漫话大小月 (唐常杰) 科学博客上的博文数量似乎有潮汐涨落,体现为大小月现象。 作为读者,感觉不一定准确,在一年中,似乎科学博客的三月小,五月小,其他月份大, 如果给了数据,数据挖掘的研究者或可挖掘出定量函数表达式;这里只能定性地估计,其对读者对社会的影响,是大小月偏差量的增函数,(待管理者权威的数据校正)。 现实世界中,许多对象有潮涨汐落,阴晴圆缺。这些现象在冥冥中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 历法有大小月。 儒略历的大小月是客观规律和罗马帝王意志干预相结合的产物,为了社会生活方便,历法须配合地球和月球的运动周期,每月天数有多有少(不只是简单的整除性);恺撒七月生,规定奇数月大,偶数月小;屋大维八月生,他登基后,做了行政干预,改制八月大,九月小,...,细节查网即知,不需赘述。 尽管历法大小月偏差只一两天,对社会生活还是有一些影响。 我和我的同学,对大小月的敏感期大概是自然灾害生活困难的那几年(1960-63年)。那时候,正值“后童年”时代,在离家几十里的学校住读。遇到小月,恒量的口粮定量比较宽裕,可饱口福几顿,舒服几天;遇到月大,不善于计划和克制食欲的同学,在月末会艰苦一两天;当时还没有“童年”这首歌,如果有,一定会模仿其歌词来描述:“总是要等到月底的时候,才知道该做的节粮功课没有做”;特别到了八月末,连续两个大月的积累效应,颇觉时间漫长,难受之下,边喝盐开水边责问在罗马天国的屋大维;为什么七月八月连续地大?不可让八月小,或更美一点,让八月平吗? :-) 不知如今的弱势群体(低保户等),是否还会因为连续的七月大,八月大而发愁?如果有,民政部门不妨大方一点,计算需求时候、按每个月都31天进行支持,或者,八月份进行特别的慰问。 水果有大小年 ,特别是荔枝、龙眼这类比较高贵的水果,其大小年对果农和消费者都是不利的。小年时,消费者抱怨; 大年时,物贱伤农。现在,已经有很多关于调控大小年的技术。例如疏果、剪枝,施肥,等等;外行人说句外行话,不知是否可从品种多样性入手,使得一个果园(山)中,一半以奇数年为大年,一半以偶数年为大年,这样是否可较自然地,较低成本地控制大小年? 高校生源填报有大小年 。大年时,优秀学生也可能被挤下独木桥;小年时,名校分配到省市的名额可能招不满,北大和清华有几年在四川交替出现大小年。利用大小年,成了一些高三老师指导考生报名的启发性规则,如人工智能中的效果,启发性规则一般有效,但不保证成功。 小规模科研团队的成果有大小年 。这是因为从申报项目、进行研究、到出成果有一个周期。一个学院,有多个团队,如果稍作干预,错峰而行, 则申报项目,项目出成果的大小年现象,就不太明显。一个规模大的学校,因为大,研究团队有多样性,不需多少调控, 科技成果的大小年现象就不太明显了;一些高校合并后,校长和科研处长日子好过一些,就和科研团队的规模及种群多样性有关。 言归正传,回来说科学博客上的博文数量反映的大小月。 原因可能有三: (1)每年二三月份,是申报各种项目的科技春耕大忙季节(参见 科技春耕时节的那道风景线-----基金漫谈 ),许多博主很忙,博文自然少一些; (2)每年五月,是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论文撰写或答辩时间,是各类基金的评审时间,许多博主也是忙得不亦乐乎。可能是五月为小月的原因; 而大忙之后有大悟,博主们会把大忙中的体会在之后发表出来, 又成为随后的大月的原因。 (3)博主集合还不够大,多样性还不够丰富; 如果博主中多一些来自企业的科技人员或其他领域的人员,他们的大小月和学校的大小月是错开的,有利于减小大小月现象。 如同对水果大小年的干预,科学博客的大小月是可干预的,管理者不妨作一回技术上的恺撒;小月的时候,约一些在二线的老专家或企业界的博主,采访或请他们这两个时候发表人生阅历,科研经验;可能有三利:有利于启发大忙中的年轻一些的博主;有利于科学博客的流量均衡增长;有利于他们的博文上头版头条,广泛传播。 有博友说,今年五月不会是小月,因为有博客大赛。可能这正是组织者变小月为大月的干预策略,真是一个好主意。 相关博文 (元博--议论博文的博文) 系列博文的入口及其作法 科学博客的潮汐涨落,漫话大小月 农家乐里看博客-国庆大假见闻 朋友的朋友说“这才知道有个很有看头的科学博客 两句真心话曁开博词 YC的休博与一键隐藏 共享计算理论PPT,兼夸科学网的稳定 感染青春记--博龄三岁述
个人分类: 开博议博|8061 次阅读|8 个评论
进化生物学中的十个问题
jinbaocheng 2009-4-14 11:49
进化是过去和未来,进化是永远不能攀登的山峰,因为他根本就没有存在,进化是前辈思想家的意志,下面是高人写的进化生物学中的十个比较容易读懂,但是基本上无法明确说清的问题: 1) 进化是否可以预测? 生命的历史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它是可以重复的吗,还是不可重复的! 已故美国著名进化生物学家古尔德认为,如果历史的车轮退回生命起源之初,重新再来,今天的世界将完全不是我们所见这样的,或许只存在简单的细菌。而古生物学家弗尔迈伊研究了地球生命历史上的一些进化创新之后,得出结论称,如果地球生命的历史可以倒转并重放,许多同样的创新将再次出现,可能在不同的时间和轻微有些不同的形式。您认为呢? 2) 微进化和宏进化能否用统一的理论来解释; 微进化是指种内的个体和种群层次上的进化改变,而宏进化则是指种和种以上分类群的进化,一般来说微进化是进化的基础,宏进化是微进化的积累。但也有人认为,自然选择积累的微小变异,只能在种群范围内进行,而对于整个生命史来说,具有决定意义的不是微进化,而是宏进化。 3) 古尔德和道金斯之争的是是非非; 1976 年道金斯出版了《自私的基因》一书,在学术界引起了悍然大波,支持者固然不乏其人,但反对者很多,其中最为激烈者要数古尔德了。道金斯认为进化是基因间竞争的过程,而古尔德认为进化是生物之间竞争的过程;道金斯认为进化生物学既可以应用于所有的生物,也可以应用于人身上,而古尔德则认为什会生物学是不仅是居心不良的,而且是错误而又危险的;道金斯的观点曾经被歪曲了,他本人被认为是疯狂的还原主义者,将生命的复杂和多样性简化为盲目私自基因为了生存而竞争的结果;而古尔德则被错误的当做了神创论者,认为他摈弃了达尔文主义的基本原理。 4) 获得性遗传是否存在? 拉马克为了揭示生命进化的机制,提出了著名的获得性遗传假说,应者如云,即使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也并未完全否定获得性遗传的存在。然而,随着历史巨轮的前进,随着对于遗传机制的深入研究,获得性遗传似乎走到了尽头。但,有些研究者并非放弃获得性遗传,仍然在努力的进行探索。 5) 人类是单起源还是多起源的? 当注意力转移到自身之上时,似乎更等引起公正的兴趣。现代生物学的研究将全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会聚到了一起,追溯到古老非洲大陆的统一祖先。但是持有不同观点的人依然很多,至少认为不同类群的现代人是在各自的地区由当地的猿人进化而来! 6) 生命源自地球还是来自外太空?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太过久远,沧海桑田,地球的面貌已经今非昔比,远古的景象似乎只能存在于想象之中了。生命的种子是产生自原始地球,还是来自于外太空?前者认为,原始地球上的碳、氢、氧、氮等基本元素,在合适的温度和时间下,发生了各种生物化学反应,形成生命最基本的物质组成氨基酸、脂肪酸等小分子有机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在适当的条件下,形成复杂的蛋白质、核酸等大分子有机物,进而进一步演化成原始生命体。而后者认为,地球的生命是自外太空迁移而来的。 7) 鸟是恐龙演变而来的吗? 在古生物化石中,恐龙可以说是最耀眼的明星了,人们对于恐龙的热情固然在于它们的奇特,也来自于它们与现今 8 千多种鸟类的关系。自由翱翔于天际的鸟儿,是从奇异的恐龙演变而来的吗?答案似乎已经是肯定的了,但历史的真相会让我们大吃一惊,谁能说不呢? 8) 恐龙是如何灭绝的? 公众对于化石古生物的了解也许不是很多,但相信几乎所有的人对恐龙都会有或多或少的了解。这种超出我们想象范围的庞然大物,引起了我们无数的遐想。美国电影《侏罗纪公园》正是成功的抓住了人们对于恐龙的好奇心,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同时也将恐龙的奇妙扩散的更远。如果说英国《侏罗纪公园》太过于浪漫和超现实,那么 BBC 拍摄的系列记录片《与恐龙同行》怎真真正正的带领我们走入了一个恐龙的世界。这群奇异的动物在 6 千 5 百万年前,却似乎一夜之间就从地球上销声匿迹了。为什么?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成了一个百讲不厌的谜,引得无数专家和爱好者竞折腰。各种奇思怪论层出不穷,恐龙的灭绝似乎成了考验人类想象力的大舞台。 9) 人类还在进化吗? 人这种自以为有史以来最完美的生物,还有进化的空间吗?美国电影《蠢蛋进化论》一片中讲述了由于精英分子们由于对于生儿育女顾虑重重,而不愿意生养后代,使得他们的后代越来越少。而那些蠢才们则大量生样,后代急剧增加,从而导致了人类的平均智商逐渐降低,人类陷入了混乱。 2006 年 英国一家电视台播出了一部名为《布拉沃进化报告》的纪录片。该部纪录片预测,在性选择的影响下,大约 10 万年后人类将分化成两个不同的物种,一是像古希腊雕塑一样完美的基因富人,一种是像怪物一样丑陋的基因穷人。 10 )达尔文的恶魔 进化的核心概念中存在一个令人困惑的悖论。自然选择倾向保留那些能产生更多后代的个体,如此一来将会产生一种超级生物,它们具有无比的能力,在各方面都能力超群,最终占领了整个世界,唯它而已。这种超级生物就是强那森;斯佛( Jonathan Silvertown )所说的。但是如果这一佯谬是存在的,这种超级生物将无处不在,其它物种将全部被排挤掉。但是,问什么我们的地球上还存在这么多生物呢?是什么在制约着;达尔文佯谬?如果我们人类现实已经成为地球生物多样性的最大威胁,我们已经变成达尔文恶魔了吗?
个人分类: 未分类|581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9: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