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杜鹃啼血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老牛:《秭鳺》啼鸣声声血---纪念“5.12”地震七周年
rongqiaohe 2015-5-4 08:14
老牛: 《 秭鳺 》 啼鸣声声血 纪念 “ 5.12 ” 地震七周年 一、世界上总有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因缘。赫舍里兄弟年少时,因领袖一句 “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 而到了穷山僻壤的彭州,而巧的是两兄弟先后两年在一座山的两面落户,而恰恰两兄弟已离开,各自凭奋斗有自己的事业时,视为第二故乡的彭山汶川遭受了中国之痛、世界震惊的里氏八级地震。救援,全中国乃至世界都行动起来了。有良心有责任担当的赫舍里兄弟先后奔赴震区,以翔实的调查企图复原地震所造成的损害。 我揣想赫舍里兄弟走过的地方,无论震前,还是震后、相机不足以表达地震的惨烈、不足以表达人在大自然面前的脆弱,但在自然灾害面前的避险、自救、生存的欲望,则是人和自然永远的主题。 于是, 《 秭鳺 》 这首长诗,搁在了我面前。我读我想,作者传达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悲伤和无助吧。 二、中国人经历过许多灾难。百年来天灾人祸几乎没有断过。但 2008 年 5 月 12 日 14 时 28 分,发生在四川省汶川县龙门山脉的里氏 8 级地震,无疑是最严重之一的毁灭性的自然灾害。 一时间,全川、全国乃至世界都关心、关注着灾区。上至国家领导,下至平民百姓。特别是解放军、武警部队火速地奔赴灾区救灾抢险。人们在以各种形式支援着灾区。 记得汶川大地发生地震后的那些日子,我和亿万群众一样,守在电视机前,紧张地关注着抢险救灾进展。为惨烈的地震现场,为抢险者们的英勇,为志愿者们前赴后继地努力,我天天痴心的祈祷祝福。阅读 《 秭鳺 》, 忆想当年,心里仍然隐隐作痛。 读诗先阅图,作者绘制了地图 . 拍摄了不少图片,力图还原地震场景,感受地震前后的变化,这是本书的特点之一。 其次,本书的前言 . 再版前言 . 长诗每章之后的注释,都帮助我们去真实感受地震对诗中主人公的影响。复原,有限的复原,足够了。通过几个弱女子 . 孩子逃出生天的过程,使我们重回那撕心裂肺的一刻,典型的人物,浓墨重彩的场景,就足以表现了。 三、真实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基石。历史真实,时代真实,感情真实,细节真实。只有文字背后的真实才能感动人。 无论大事件或是小事件,永远只是背景。人,才是整个舞台的主角。立意,当以人的际遇、悲欢离合为轴心展开。普天之下,最伟大的是人。 感谢赫舍里兄弟以诗的形式,表现在极端环境下,郭欣靓及外甥畅畅和另一名青年职工杨莉,艰难自救的动人过程。实际效果看,显然是成功的。 长诗以时间为序,采用线性结构,以地震来临后,主人公从彭州龙门镇牛圈沟内的三岔河水电站,沿白水河峡谷向山外逃亡。其中,诗人不仅仅描写自然灾害之残酷,人在大自然破坏威力之前的渺小和无助,而向世人昭示的是顽强的求生欲望使人更加强大,贯穿整个长诗的不是凄惨、悲伤,而是大自然的精灵秭鳺鸟在不同场合的鸣叫,传达给我们的信息是 “ 不如归去 ” 。灾后,全国支援、超常规的重建,难道不是抚平伤口,不如归去的最好诠释吗? 如果说稍微有些遗憾的话,诗的描写有些地方还太实,特别是注释中使人感到 “ 字字有来历,句句有出处 ” ,作者生怕有编造之嫌。诗要留给读者足够的想象空间,即读者的再创造。莎士比亚的名著 “ 哈姆雷特 ” ,就曾有评论家说过, “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 。至于说到诗的表现形式,新、旧之争已不下百年了。 “ 五四 ” 新文化运动倡导白话文、白话诗,好像白话文至今已无人訾议,但诗却看法纷争。其实 “ 五四 ” 以来,新诗卓有成就者,古文、古诗词之学问不为不深,为什么仍要不断探索新诗之路,时代使然也。 新诗应坚定不移地走自己之路。已经抛弃了的裹脚布,何必再捡起来炫耀呢。新诗要有自己的魂和韵律。自由,不仅是政治、灵魂,还包括诗。 老牛 乙未年春 于四川自贡 原文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bd12190102x1nt.html
个人分类: 读后感|227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00: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