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医学人文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矛盾的何裕民教授!
热度 11 xcfcn 2014-12-19 11:00
何裕民虽然是一个医生,但更像是一个教授! 何是中华医学会心身学会主任委员,临床主攻肿瘤,他宣传 医学人文和医学哲学 的理念,我都很认同。 但是,何先生却连在科学网开个博客都弄虚作假,自己编造“机器粉丝”。这样底线何在?! 当然,我宁愿相信这不是他亲自搞得,应该是他的学生自作主张搞得,但是,言传身教到哪里去了啊?
个人分类: 杂论|1790 次阅读|20 个评论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致辞
何裕民 2013-10-28 11:25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代表: 金秋十月,我们迎来了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全国各地心身医学领域的专家、精英欢聚在富有深厚人文精神积淀的姑苏,美丽的太湖之滨,群贤毕至,何不乐哉!值此之际,我仅代表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第四届常委会,并以我个人名义,对各位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问候! 今年,对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来说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年份,一则她成立整整二十年了,二十年,虽属弹指一挥间,但对分会来说毕竟也是标志性的,标志着她走向了成熟、壮大;二则今年是改选年,将选出新一届的领导班子,这将是中国心身医学发展中的大事,故我们预祝大会获得圆满成功,也预祝大家在苏州收获多多,心身愉悦!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自1993年成立以来,即致力于推动心身医学走向临床,如今看来,我们的心血投有白费,我们正在努力促进临床诊疗中的以“医生为中心”向“患者为中心”的重大转移;从只关注疾病这一焦点,转移到既关注“病”,更关注“生病的人”这两个焦点;从仅仅聚焦于病人的躯体障碍,转移到生了病或需求服务(帮助)的心身俱全的“完整的人”(即全人);从仅仅重视指标的改善或有形躯体障碍的消解,转移到同时提高其生存质量,以避免“疾病被‘治愈’了,但病人仍处于‘痛苦’之中”的尴尬;从仅仅关注病中状态到将病前、病后状态都纳入其重视范围,诸如亚健康,虚弱,衰老等都是。而且,不久前,我们与10多位资深院士一起,发起了“医学人文进临床”倡议,全国影响颇大。本次大会的主题就是:“重视慢性心身疾病患者的心身干预”;表明我们的视野进一步拓宽。 近年来,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的自身建设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各地区分会进一步发展壮大,青年委员会从无到有,学会的杂志申报也取得了重大进展,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在座同行的努力。希望本次年会能将学会的建设推向新的高度,能全面休现中国心身医学的发展水平,能激荡起一些新的思维,能涌现出一批杰出的中青年专家,能使我们每位参会人员从中受益。 本次会议由中华医学会和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主办,由苏州市广济医院、苏州大学承办。在此我谨代表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第四届委员会对大会组委会及全体会务人员的辛勤工作表示衷心地感谢;对为本次年会提供支持和帮助的所有企业表示衷心地感谢;也衷心地感谢您参加此次盛会,恭祝各位同道参会愉快!也再一次感谢各位在过去对学会工作及本人的支持。 预祝大会圆满成功!并颂各位心身康健,心想事成!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第四届委员会 主任委员何裕民
个人分类: 何裕民文集|2587 次阅读|0 个评论
11位名医联名发布医院人性化十条倡议
热度 29 何裕民 2013-7-24 14:46
“医护人员应尊重病人的自主权,倾听病人诉求……应注意提高个人的人文素质修养……” 前天,吴孟超、钟南山等7位院士和何裕民等4位著名医学专家联名签署《促进临床医学人性化的十点倡议》,为近几年关注度持续上升的各类医患纠纷事件把脉。 国内首届“医学人文如何走进临床”学术研讨会于7月14日在哈尔滨举行,11位院士和专家在会上签署了这份倡议,呼吁医护人员将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关爱病人、呵护病人,关心病,更关心病人,尽可能提供低成本服务;在诊疗上尽量避免创伤性治疗,注意扶植病人自我康复,谨慎使用高新技术,防止过度治疗。 近几年,医学领域的各种矛盾层出不穷,据中国医师协会统计,90%以上的医患纠纷实际上是由沟通不当导致的,而一个突出现象就是医生们“不会说话”,不考虑病人的感情。 著名肿瘤专家何裕民教授曾在门诊时遇到过这样一对中年夫妻,丈夫是位晚期肝癌患者,妻子哽咽着说,他们刚刚挂了个名专家号,没想到专家只说了句“最多两个月,任何治疗都没有意义了”,说完便挥手示意他们退下。然而,何教授通过中医药零毒调治,不断与病人谈心交流,最终这位患者有尊严地生活了整整两年。 何裕民教授指出,其实,当初那位断言“最多两个月”的专家并没有说错什么,因为从统计概率来说确实是这样,但医护人员是消极应对还是有所作为,折射出对人性的根本态度。 病人有没有选择治疗方法的权利?当医生的诊疗意见与病人的自我选择之间有矛盾时,又应作怎样的协调平衡,如何取舍? 对此,何裕民教授建议,当患者选择面对分歧或举棋不定时,医师应该跳出利益,尽可能地帮助病人分析病情及各种疗法的利弊,以探讨性、分析性的口吻对这些疗法进行排序,便于病人做出更理性的选择。 何教授说,作为医生,至少应追求在施行相应的医疗措施后自己内心的坦荡、平静,而永远不会因为非技术能力,即非医疗因素,造成对方不必要的伤损而感到内疚。 促进临床医学人性化的十点倡议 医学崇高使命是治病救人,增进人民的健康,是一门充满人性的科学。由于种种原因,医学人文精神在近些年来有所消退。为了使医学回归人文,进一步促进医学人性化,我们发起如下倡议: 1.始终将病人利益放在首位,医生和医院的利益诉求不应损害病人利益。 2.大力提倡全人医疗和整体医疗,关心病,更关心病人,认真践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时时处处关爱生命,呵护生命。 3.不断完善诊疗技术,尽力减少对机体的损伤和副作用,注意扶植机体自组、自稳、自增的自然力。 4.为病人提供适宜和最佳的诊疗服务,谨慎使用高新技术,力避过度诊疗。 5.在不影响病人健康的前提下尽力为病人提供低成本的服务。 6.重视对病人的照料,尽力为病人提供心理、社会支持,减轻病人的疼痛和痛苦。 7.认真做好与病人的交流与沟通,切实履行知情同意原则,尊重病人的自主权,倾听病人诉求。 8.履行各种医学道德伦理规范,遵守医学法规和相关卫生政策。 9.学习和掌握医学人文知识和技能,注意提高个人的人文素质修养。 10.营造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结合的平台: ● 在临床学科教材中增加阐述涉及该学科伦理问题等人文内容的章节; ● 在医学专业期刊中设置医学人文栏目,探索医疗实践中的各种人文问题; ● 在医学专业学会中设置医学人文委员会,学术会议中开辟医学人文论坛; ● 加强人文学者与医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倡相互参加对方的学术会议。 倡议人:吴孟超院士、汤钊猷院士、钟南山院士、樊代明院士、吴咸中院士、郎景和院士、赵玉沛院士、卢光琇教授、胡大一教授、凌锋教授、何裕民教授 文章来源:2013年7月16日 《东方早报》
个人分类: 医学与人文|2851 次阅读|30 个评论
“医学人文如何走近临床”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热度 26 何裕民 2013-7-23 15:43
7月13日-7月14日,为期2天的国内首届“医学人文如何走进临床”学术研讨会在哈尔滨顺利举行。研讨会上,由吴孟超、吴咸中、钟南山、郎景和、赵玉沛、杨宝峰、樊代明、汤钊猷、凌锋、卢光琇、胡大一、何裕民等医学专家联合签名的《促进临床医学人性化的十点倡议》正式发布。 此次研讨会由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医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健康报社、《医学与哲学》杂志社和哈尔滨医科大学主办。我国知名的临床医学、医学人文学的专家、学者、教授,全国70余所医学院校、医院的主要领导、院系负责人等百余人现场参与,围绕“临床实践中的医学人文”,“医学人文教学如何走进临床”,“营造促进医学人文与临床实践结合的文化环境”三大议题进行了交流与探讨。 大会会场 会上医学专家们倡议,应始终将病人利益放在首位,医生和医院的利益诉求不应损害病人利益,不应为追逐经济效益而匆忙应于临床,尤其要防止过度诊疗。在临床中,医学人文精神首要主体是医德。医学是一种生命呵护的文化,医学要发现、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老病死,从而规定着它必须是人性的、人道的。临床医生应从内心深处深刻的感受到身为医者的人文使命,在临床中能从病人的角度“设身处地、感同身受”。这有助于培养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使得医学不再是冰冷技术的代名词,更多地彰显了温暖的人性关怀。同时,专家们认为,医生自己也应该有意识地提升人文素养。 医学人文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医学生系统掌握人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增强他们对人类生命、死亡及生存意义的理解,引导医疗实践,并帮助他们学会从社会、道德、伦理等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会上,全国29所医学院校联合发出《关于改进医学人文教学的建议》,主张在临床各科的专业教学中,适当增加有关该专业的伦理、法律、社会等人文章节;在查房和其他教学形式中,结合具体病例进行人文解析;适当增加医学人文课程的教学实践,争取占医学教学总课时的6%~8%;建立全国医学院校医学人文学院院长(或主任)联席会议制度,探索医学人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研讨会开幕式由哈尔滨医科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尹梅主持,哈尔滨医科大学党委书记田文媛、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主任委员李义庭、中华医学会理事兼心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何裕民、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医学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大庆等分别致辞。大会先后郑重宣读了由八位院士和四位在公众中享有声誉的医学专家联合签名的《促进临床医学人性化的十点倡议》和29所全国医学院校《关于改进医学人文教学的建议》,并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 《促进临床医学人性化的十点倡议》揭牌仪式 《促进临床医学人性化的十点倡议》专家联合签名 原文文章: 《关心病 更要关心病人 医学专家倡议临床医学人性化》 2013年7月15日《健康报》 《医生“不会说话”加剧医患矛盾——12位著名专家联合倡议:医生先交心后给药 尽可能提供低成本服务》 2013年7月15日《新闻晚报》
个人分类: 医学与人文|3163 次阅读|26 个评论
关心病 更要关心病人 医学专家倡议临床医学人性化
热度 26 何裕民 2013-7-16 14:29
7月13日~14日,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举行的“医学人文如何走进临床”探讨会上,由吴孟超、吴咸中、钟南山、郎景和、赵玉沛、杨宝峰、樊代明、汤钊猷、凌锋、卢光琇、胡大一、何裕民等医学专家联合签名的《促进临床医学人性化的十点倡议》正式发布。 专家倡议,始终将病人利益放在首位,医生和医院的利益诉求不应损害病人利益。大力推进医学整合,重视整体医疗,关心病,更关心病人,认真践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断完善诊疗技术,尽力减少对机体的损伤和副作用。为病人提供适宜和最佳的诊疗服务,谨慎使用高新技术,力避过度诊疗。在不影响病人健康的前提下尽力为病人提供低成本的服务。重视对病人的照料,尽力为病人提供心理、社会支持。认真做好与病人的交流与沟通,切实履行知情同意原则,尊重病人的自主权,倾听病人诉求。履行各种医学道德伦理规范,遵守医学法规和相关卫生政策。学习和掌握医学人文知识和技能,注意提高个人的人文素质修养。在临床学科教材中增加阐述涉及学科伦理问题等人文内容的章节;在医学专业期刊中设置医学人文栏目;在医学专业学会中设置医学人文委员会,学术会议中开辟医学人文论坛;加强人文学者与医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研讨会上,全国29所医学院校联合发出《关于改进医学人文教学的建议》,主张在临床各科的专业教学中,适当增加有关该专业的伦理、法律、社会等人文章节;在查房和其他教学形式中,结合具体病例进行人文解析;适当增加医学人文课程的教学实践,争取占医学教学总课时的6%~8%;建立全国医学院校医学人文学院院长(或主任)联席会议制度,探索医学人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此次研讨会由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医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健康报社、《医学与哲学》杂志社和哈尔滨医科大学主办,议题涵盖临床实践中的医学人文、医学人文教学如何走进临床、营造促进医学人文与临床实践结合的文化环境三大主题。 文章来源:2013年7月15日《健康报》
个人分类: 医学与人文|3015 次阅读|26 个评论
“医学人文如何走进临床” 百余专家汇聚冰城交流探讨
何裕民 2013-7-16 13:19
由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医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健康报》社、《医学与哲学》杂志社和哈尔滨医科大学联合主办的为期两天的“医学人文如何走进临床”学术研讨会于7月12日在哈尔滨拉开帷幕,我国知名的临床医学、医学人文学的专家、学者、教授,全国70余所医学院校、医院的主要领导、院系负责人等百余人汇聚哈尔滨,对“临床实践中的医学人文”,“医学人文教学如何走进临床”,“营造促进医学人文与临床实践结合的文化环境”三大议题进行交流与探讨。 开幕式由哈尔滨医科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尹梅主持,哈尔滨医科大学党委书记田文媛、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主任委员李义庭、中华医学会理事兼心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何裕民、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医学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大庆等分别致辞。 大会先后宣读了由八位院士和四位在公众中享有声誉的医学专家联合签名的《促进临床医学人性化的十点倡议》和29所全国医学院校《关于改进医学人文教学的建议》,并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 在本次研讨会上,专家们对“临床实践中的医学人文”,“医学人文教学如何走进临床”,“营造促进医学人文与临床实践结合的文化环境”三大议题进行了交流与探讨,30余位全国著名的临床医学与医学人文的专家、学者、教授作了大会主题报告,他们的报告内容丰富,理论深刻,调查详实,再附以与会专家的精彩点评,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让在场的听众享受了一场美妙绝伦的精神盛宴。在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上,与会代表积极提问,充分的交流与讨论,不断将会议的气氛推向高潮。 本次大会内容集中、组织高效、讨论深入,与会代表深入探索了当前临床医学实践中需要解决的医疗人性化课题,包括医学与人文结合的目标,在何处结合、如何结合等多方面的问题,此举对于搭建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相结合的平台,促进医学回归人文,实现人性化医疗的终极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哈尔滨医科大学党委书记田文媛认为,“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人文是医学一个永恒的主题。新世纪的卓越医生,应当在日常医疗服务中熟练精准地运用交流沟通技能、学术知识、技术手段、临床思维、情感表达、价值取向和个人体会,以求使所服务的个人和群体受益。 “生而不知学,与不生同,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医学人文发挥作用的关键就在于“走进临床”,克服现有教育模式中的“两张皮”的现象。因此,本次大会的召开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当天,临床医生、人文学者、哈尔滨医科大学教务处长与人文学院院长四方代表进行了对话与交流,强调加大医学人文教学改革的力度的重要性,倡导建立“全国医学院校医学人文学院(系)院长(主任)联席会议”制度。 文章来源:2013年7月13日 东北网-教育频道
个人分类: 医学与人文|217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专家共谋医学人文走进临床
何裕民 2013-7-16 09:10
13日,由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医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健康报》社、《医学与哲学》杂志社和哈尔滨医科大学联合主办的“医学人文如何走进临床”学术研讨会在哈尔滨举行,我国知名临床医学、医学人文学专家教授及全国70余所医学院校代表百余人出席本次大会。 本次研讨会包括“临床实践中的医学人文”、“医学人文教学如何走进临床”以及“营造促进医学人文与临床实践结合的文化环境”三大议题,30余位全国著名临床医学与医学人文的专家、学者、教授作了大会主题报告,报告内容丰富,理论深刻,调查详实,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文章来源:2013年7月14日《黑龙江日报》
个人分类: 医学与人文|2089 次阅读|0 个评论
“医学首要特征是高度的人文性”读感
热度 2 honluo 2011-11-8 08:35
《健康报》11月2日头版一个大标题——医学首要特征是高度的人文性,文章介绍的是卫生部陈竺部长的观点,部长谈到:和其他学科相比,医学的人文性尤其突出。医学是集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人文关怀于一体的,其基本任务是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而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类社会从个体到群体的身心健康。 对医学的人文性已经不是一个崭新的话题,但人文性需要被重视却是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而关键则在于如何将这一理念落实在实践中,同样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相当的复杂性。但就个体而言,如果我们每个医生自己无法首先去认同和内化这一点,而总是要求社会先提供人文的环境,然后才能提供人文的服务,那是非常可怕的。 最近脑子里常常思考所谓的工作压力,我们把工作超负荷视为压力的大敌,抱怨医务工作总是超负荷,然而,我们却很少听说麻将打了通宵的人,总是在抱怨活动超负荷,即使旁观者清,但游戏者却总是乐此不疲。归结下来,发现关键在于喜欢不喜欢,喜欢了多干点不会觉得累,不喜欢多干一分钟都是受苦。 再论乔布斯,得了癌症,但一个奇怪的现象是似乎周围没有人劝他不要工作了,至少没看到这样的报道。想想身边如果有人得了癌症,我们可能经常劝导:别工作了,好好休息,身体要紧!然而什么叫做好好休息,吃吃喝喝就是好好休息,显然不是!想到了英国哲学家罗素的一句名言:人生的最高成就就是把工作和娱乐的界限模糊化。简言之,工作就是玩,用玩的心态工作。我们很难说把当医生看病作为玩耍,但至少有一点,工作不是为了别人,是为了我们自己倒是真的。工作不仅仅给了我们收入,还给我们带来了生活的乐趣,乃至意义。从这个角度出发,医学的人文性不仅仅是面对病人的,自己首先要能人文的起来!我们很难想像一个把赚钱作为唯一目的的医生能够大谈人文。人文一定是由内而外的! 总结下来,自己要人文的起来,才能让这个职业人文的起来,而最终也能够给病患带来人文的关怀!
个人分类: 工作点滴|3708 次阅读|3 个评论
清华大学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沙龙第82期
jiangjinsong 2009-4-14 16:32
清华大学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沙龙第82期 题 目:医学究竟是什么? 主讲人:王一方 教授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评论人:田松 博士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系副教授) 主持人:蒋劲松 博士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 时 间:2009年4月17日(周五) 下午15:0017:30 地 点:清华大学四教301(请注意地点与以往不同) 清华sts办公室 4.14 王一方 教授演讲医学究竟是什么? 王一方教授简历: 王一方,中国著名医学人文学者与出版人。 1986 年毕业于湖南中医学院,医学硕士,资深医学编辑(编审) , 现供职于上海世纪出版集团,长期从事医学人文研究 , 为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 同济大学(医学院)兼职教授。全国医学人文师资班教师、卫生部国际交流中心培训项目高级讲师。著有《敬畏生命》《医学人文十五讲》《人的医学》《医学是科学吗》等专著。论文、评论散见于《医学与哲学》《中国文化月刊》《读书》《健康报》《中国医学论坛报》等报刊。近年在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学信息导报》开设医学人文专栏,受到广泛欢迎,并多次在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北京电视台作医学人文与健康传播讲座。在国内医学人文学界与文化界有重要影响。 演讲题目:医学究竟是什么? 内容提要:人人都有求医的体验,都有关于医学的基本理解,作为常识,医学既是科学、技术,又是人学、仁术,但是,当代社会,技术统治了医学,疾病被通透地探究,精细地处置,而痛苦却被无情地漠视,甚至被彻底地遗忘,医学的科学性、技术性与人文性、社会性被深深地肢解了,真理与真谛、正确与正义、理性与蛮性发生了冲撞,于是,引发了人们对医学目的、职业价值的怀疑、反思与批判。医学究竟是什么?成为医学当代性追问的精神母题。本次演讲就是对这一精神母题进行深入剖析和理性叩问,内容包括医学的本质,健康的内涵,新医学模式的烛照,以及医学如何理解痛苦与苦难,生命与死亡的意义,医生如何把握人道与人性,技术与艺术的张力,从而,在中、西方人文主义思想体系与现代医学职业生活之间续接上一条鲜活的精神脐带。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3354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9: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