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科大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糟糕的大学校长Eisenhower【旧文重贴】
热度 11 hongfei 2015-1-31 17:35
糟糕的大学校长Eisenhower【旧文重贴】 2015.01.31 近日闻科大清华二位校长高升,两校校友一片欢腾。 两位校长中一位是我母校的学长、同行和同事,一位是家庭密友曾经的博士导师,对他们的升迁自然感到高兴。不过同时也让我想起了若干年前的一篇博文《糟糕的大学校长Eisenhower》。那是关于我的另一母校哥伦比亚大学历史上的两位著名校长的陈年往事。 现旧文重贴,让有兴趣的朋友们再嚼一次嚼过的甘蔗皮。 《糟糕的大学校长Eisenhower》博文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76-996.html 当然,值得指出的是,美国佬的私立大学的大学校长,和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公立大学的校长本来就不是一回事。前者是非营利机构的CEO,后者本来就是具有行政级别的官员或者党的高级干部。 拜托大家千万不要想歪了。 **************************************************** 糟糕的大学校长Eisenhower 2007.3.31 前几天说了几句Eisenhower的好话,引来了些异议。现在要说一些有关Eisenhower的不好的话,题目就叫:糟糕的大学校长Eisenhower。 白宫网页上Eisenhower的传略: http://www.whitehouse.gov/history/presidents/de34.html 维基百科上Eisenhower的较详细传略: http://en.wikipedia.org/wiki/Dwight_D._Eisenhower 第13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 二战胜利后不久,Eisenhower解甲归田。1947年7月,哥伦比亚大学校董会推选Eisenhower出任该校第13任校长。 哥伦比亚的上一任校长是于1931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Nicholas Murray Butler (1862-1947)。Butler从上大学开始,一直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和工作了60年。他从1901年到1945年间任该校校长达44年之久,在教育和政界影响巨大,无愧为是伟大的教育家。 诺贝尔奖网站上Butler的传略: http://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peace/laureates/1931/butler-bio.html Butler于1945年83岁时宣布退休,校长职位一直由Frank Fackenthal代理,直到Eisenhower于1948年5月上任。Eisenhower于1952年11月4日当选美国总统后辞去校长职务,哥伦比亚大学校董会选举Grayson Kirk出任第14任校长。Kirk任校长一直到1968年5月的学生运动后去职。 Eisenhower的全名是Dwight D. Eisenhower,有被人昵称为Ike。他在1952年竞选美国总统时的一个宣传口号叫做“I Like Ike”,家喻户晓。Ike有一个弟弟叫做Milton S. Eisenhower。Milton是一位成功的大学校长,曾经是Kansas State University(1943-50)、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1950-56) 和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1956-1967, and 1971-72) 等大学的校长。所以,Ike做哥伦比亚大学的校长时,他弟弟已经做过5年大学校长,自己家里就是有内行指点的。 Milton S. Eisenhower传略: http://www.answers.com/topic/milton-s-eisenhower 维基百科上Milton S. Eisenhower的较详细传略: http://en.wikipedia.org/wiki/Milton_S._Eisenhower 可是,作哥伦比亚大学这种世界一流大学的校长所需要的才能和需要投入的精力,并不是一般的学术和社会影响不够大的小学校可以比拟的。Ike显然也没有这样的心理准备,他似乎以为和西点军校或一般的乡下小学校一样,校长只要能让学生在体育比赛时高兴就行了。他可能对和学者们打交道,以及建设一流大学的高质量教授队伍没有太多概念。 而且,Eisenhower的其它活动也不允许他在学校花太多的功夫。在他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期间,他还从学校请假将近两年,任刚成立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的总司令一职(1950.12-1952.5)。所以,Eisenhower在哥伦比亚大学校长职位上既没有足够的经验和相应的能力,也没有时间去行使自己的大学校长职责。 Eisenhower校长任期的历史评价 二战以后是美国的各个重要的大学进行学术重建的黄金时代,Eisenhower在位哥大校长的几年中无所作为。他的任期被他的继任Kirk评价为: 对哥伦比亚大学来说,是在Eisenhower任校长期间失去了抓住战后新的学术脉搏的机会。(For Columbia, the Eisenhower presidency was a lost opportunity to catch the new beat of postwar academe.) 事实正是这样。在20世纪50和60年代,哥伦比亚大学靠吃自己的老本还能保持自己在各方面的影响。但在70年代和80年代,整个学校的的影响滑至谷底,居然学校排名从原先的前三名,跌倒20多名。从80年代末才开始好转,逐步升回10名左右。因为学校教授队伍的建设,其效果一般要在十几年到三十年才能显现出来,所以,说Eisenhower是哥伦比亚大学历史上最糟糕的大学校长选择,一点也不为过。 1904年,当时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的Butler在给当时的美国总统Theodore Roosevelt的信中说: “Nothing injures a University so much as to give the University itself and the public reason to believe that President looks upon his position as a stepping stone to political office.” 即: “没有任何对大学的伤害,会超过给予大学和公众以理由相信校长职位只是被当作进入政界和官场的垫脚石。” 当时刚任哥大校长三年的Butler以此理由拒绝了到Roosevelt的政府中任职。Butler从此专心做他的校长,历时44年,护航哥伦比亚大学进入了它最黄金的发展时期。 在2004年哥伦比亚大学250周年校庆时,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历史学教授Robert A. McCaughey撰写的从1754-2004年间的校史Stand Columbia。其中第12章的一节题为“Life with Ike”,专门叙述了Eisenhower任校长这一段历史。上面的Butler的话就是出自本章开头。 Amazon上Stand Columbia一书的资料见: http://www.amazon.com/Stand-Columbia-History-University-1754-2004/dp/0231130082 Eisenhower被哥大校董会选为校长,其原因很多。原因之一是Eisenhower无疑可疑增强哥大的国际影响和声誉;原因之二是为一直是军人的Eisenhower进入公职,即竞选美国总统,铺平道路。这样哥伦比亚大学的名声也将更响亮,真是一箭双雕的好主意,可惜被历史开了个玩笑,变成了弄巧反拙。 不管怎样,董事会选择Eisenhower做校长,都不是为了面对和解决学校内部的问题。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Eisenhower还是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的。这在2001年出版的Eisenhower at Columbia一书中有详细的描述和评价。但是,哥大大学内部的学术建设和长远发展,无疑是被忽略和牺牲了。所以,Eisenhower成为一个糟糕的大学校长,应该说主要是上级主管部门(董事会)的责任,还不能说完全是Eisenhower自己的责任。但是,在其位而不谋其政,至少是在做人上不够尽责。 Amazon上Eisenhower at Columbia一书的资料: http://www.amazon.com/Eisenhower-at-Columbia-Travis-Jacobs/dp/0765800365 Eisenhower做总统,以“无为”而有名。以他的“无为”思想,去作为一个国家领导人是非常好的,这使得他可以以结束朝鲜战争而载入史册。后来Eisenhower在总结自己的8年总统任期时也不无自豪地宣称: “The United States never lost a soldier or a foot of ground in my administration. We kept the peace. People asked how it happened — by God, it didn’t just happen, I’ll tell you that.” 即: “美国在我的总统行政任期内没有损失过一个士兵和一寸土地。我们捍卫了和平。人们曾经问这是怎样做到的--我可以告诉你这一点,向毛主席保证,这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注: by God, 即老天作证,用我们小时候的口头禅来讲,就是向毛主席保证。) 可是,作为一个大学校长需要的领导能力和学术建设能力,和做一国之主的当家能力是截然不同的。 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但治大学可不是。 经验和教训 人们常说中国当代缺少真正的教育家。其原因很多,但在大学的管理体制上的政治化和行政化不能不说是一大原因。 解放后我们的大学校长几乎都是政治和行政任命,任期也很短。正应了Butler的那句话,校长职位不过是政治和行政上的垫脚石而已。哪里还能有象Butler那样,或者其它伟大的中外教育家那样,一辈子或长期献身于一所大学的学术建设和发展的人?解放后唯一当校长时间最长的可能是中国科技大学的校长郭沫若和上海大学的钱伟长。 现在的中国的大学校长,更是和官员一样,有级别规定,有任期限制,还要教育部直接挑选和任命,换来换去象走马灯一样,没有人记得住。就算是找到Eisenhower这样了不起的人,蜻蜓点水一下,又到别处当官,并不以大学的内部发展和建设为自己最迫切的任务,哪里有可能出现真正的教育家?而且,正如科大朱清时校长前几年抱怨的,大学校长连自己的副校长度没法选择,如何管理大学?因为,要改变一个大学和一个学院或系的面貌,没有十年以上系统和持续努力,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现在国内大学更热衷于排名和扩大外部影响,延请官员和院士兼职,这样可以在招生和争取资源上有所帮助,哪里有更多心思去进行长远的大学师资和文化建设? 历史告诉我们的是,纵使一所大学的实力有如40年代的哥伦比亚大学那样强大,在学校校长选择上的失误,不能及时抓住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其对于大学的未来后果是致命的。 当然,哥伦比亚大学在战后走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下坡路,原因并不仅仅象这样简单。不过,我们在反思大学的使命和大学的未来的时候,是不是至少应该多体味一下Butler的关于大学校长的这句明言呢? “Nothing injures a University so much as to give the University itself and the public reason to believe that President looks upon his position as a stepping stone to political office.” 对大学校长来讲是如此,对大学教授和科学家来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个人分类: 教育科研|24650 次阅读|20 个评论
科大校歌小改
baidawei 2014-3-20 22:06
科大校歌《永恒的东风》 “很多”校友不喜欢,咱小改一下,下次领导让唱的时候,请顺着哼哼,可以过去。 迎接着永恒的东风, 把旗帜高举起来, 插上科学的高峰! 科学的高峰在不断创造, 高峰要高到无穷, 旗帜要超过九重。 我们是中国的好儿女, 要刻苦锻炼,辛勤劳动, 在理想温暖抚育坚强指引下, 为科学文化事业作先锋。 又广又专理实交融, 团结互助活泼英勇, 永远向先进学习, 学习人类文明在心中。 同学微信中有很多讨论,未经允许,俺不能转发。其中一条是俺改的这个文采不够,俺只好说是小改,并有下面原因: 我:改的越多争议越大,大多数人对这校歌还是有感情的。北大清华校歌古老,没有文化革命气息,但老气。我们的其实也不差,郭还是很有气魄,科学高峰不断升高,我们努力把旗帜插到九重。只是红旗毛泽东是争议的东西。另外人文内容没有。不过我们确实没有啊。点到就好,修行在个人。 我:光是科学技术再加上一些人文足已,没必要什么都有。Mit 和caltec 都是世界一流。能上则上,不能上把自己的东西做好就行。北大清华校歌再好,不是每人都是君子。目前我校只有自虐,还没有卢钢那样的吧!况且他们的校歌老气横秋,什么都讲,等于没讲。我们的朝气蓬勃,科研目标明确。
个人分类: 想着|2701 次阅读|0 个评论
快讯:中国本土第一个诺奖将来自科大
热度 6 controlhopeless 2013-10-9 19:41
原因如下: 1)科大校友女婿已获奖 2)科大校友博士后老板得了奖 3) zzjtcm 2013-10-9 21:29 还有一个,科大校友师兄的导师也得了NB化学奖,搞得科网都震撼了 4) zzjtcm 2013-10-9 21:37 那么陈安童鞋网友的朋友的导师也得了诺奖,这个必须蒜 哈哈
个人分类: 胡言乱语|498 次阅读|18 个评论
北大、科大、南大、浙大和海外的年轻学者:您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热度 19 nwpacific 2013-1-26 12:23
北大、科大、南大、浙大和海外的年轻学者:您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下面的地质学问题,既可以说是几十年难解之谜,也可以说是个简单的小问题,取决于研究者的专业水平。北大、科大(中科大和国科大)、南大、浙大和海外的 年轻学者 (包括博士、教授):您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问题: 下面几条地震剖面显示的 X构造 (剖面位置见右下角插图)象个一口变形的锅(黑色点线勾画了它的大致形态),倒扣在缓倾正断层之上,经前人几十年研究,认为它是沉积凹陷里的一个 沉积扇 。请问:您认为前人的认识对吗?如果不对,您认为它是如何形成的?如果您能给出正确答案,我们甚感欣慰。 注:之所以要请这四所著名大学和海外的年轻学者参与,是因为他们或许代表了年轻华人地质学的最高水平(?)。 作为以地质学为主导的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的地质学水平也很高,为什么不请地大的年轻学者参与?那是因为他们当中不少人已经知道答案(希望已知答案的学者,无论现在哪个单位,暂不要参与。让他人多思有益)。当然,也非常欢迎其它院校的年轻学者参与;若老教授或院士们能给年轻人提供咨询或直接解答,也非常受欢迎。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5783 次阅读|40 个评论
说说“南科大首届40多名学生被抢光”
热度 7 rbhuang5907 2012-3-7 10:13
最近有条新闻很抢眼,就是南科大校长朱清时接受采访时称,南科大第一届的这四十几个学生,已经被好多大公司要走。这些公司称“只要这批学生毕业,你们学校推荐,我们全要。”他说,如果真正让学生学到真本事,就会这样。 南科大总不乏新闻,总是处于媒体焦点。朱清时校长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培养的学生质量就是高。 原谅我以小人之心去揣测,你学校的学生都不用参加高考的,谁知道这些学生是不是官二代,官三代,富二代,富三代。要是的话,抢光就一定不奇怪了,根本不能说明质量高。 学生还没有走出校门,还没有展示才能,怎么就能断定质量高?分数高,就质量好?高分低能不是没有。 如何评价一个学校的学生质量高,恐怕还是要看大量的毕业生在社会上的表现。但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结果,所以,有些大学以历史悠久著称,也就不奇怪了。 朱校长是一名学者,其思维应该是过人的,但以“南科大首届40多名学生被抢光”来论证质量高,不靠谱。
3631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有家大学叫“科大”
热度 3 kd652 2012-1-27 23:27
有家大学叫“科大” http://www.ustcjz.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156 和: http://blog.163.com/liyanjun@yeah/
个人分类: 中国科大|3064 次阅读|7 个评论
“中科大”與“合肥中科大”
LEOLAND 2011-11-9 10:20
“中科大”與“合肥中科大” 曲津華 日前寫過一篇小文《 “清華大學”與“北京清華大學” 》,說的是向媒體建議用語的準確性問題。這裡另有一個類似的實例,因涉事二者都冠之以“中國”,應該不算小事了,故也分享之。 援大學界之“清華”例,我們對“中科大”一詞及類似詞也該慎用之。原因同“清華”一樣——大陸有一個,台灣也有一個。 其實,大陸地區(安徽合肥)的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而台灣地區的是“中國科技大學”。 此例中,使用二者的全稱時應該不會搞錯(校名的字數不同),而用簡稱如“科大”、“中科大”、“中國科大”時,“必然”會發生混淆。 特此寫出,敬請關注,媒體尤其是。 2011-11-09
个人分类: 编辑杂感|2349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大诚《煤城岁月》---沈祖冀
kd652 2011-9-29 09:33
读大诚《煤城岁月》 ---中科大 6521 沈祖冀 读大诚《煤城岁月》,过去的往事历历在目,感触很大。他的文章精彩和真实。我与他在抚顺共事三载,情同手足,这段时间是我人生的一个重要段落! 以下补充些我想起的片断: 我们科大同学去抚顺石油二厂聚会时,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武越同学也必然参加,她性格开朗,人好客,喜欢与我们在一起。毕业后武越在山东文艺出版社当编辑。 抚顺天冷当时半年没有蔬菜,大诚在院内还挖了地窖,贮藏白菜、土豆、萝卜。根据蔬菜能储藏期限,先吃萝卜,后吃白菜,最后吃土豆。记得院外还有一课树,它应长成大树了。 在抚顺段玉才一家关心我们,时常款待我们。当时抚顺副食品紧缺,段妈妈想方设法为我们做好吃的。桌上总有肉,要知道当时在抚顺肉是珍稀之物,真是不易呀! 10 委后来居住进一位李老师也在 36 中,她丈夫也是老师一家是从干校回来的,还请大诚,段和我吃过饭。她的肉是在干校时储存的,方法是将熟肉放在熟猪油底下,就不会坏了 ,也是一项发明创造。 那位抚顺 36 中的教导主任,心胸狭窄,听不得不同意见。有位北京外贸学院毕业在 36 中工作的白俊山同学,因为夫妇二地生活,急于调到夫人处,说了点过急的话,提了点意见。“主任”记在心中;如大诚文章所说小王同志提点意见,他当然不忘;我也因为要解决夫妇二地生活问题,说的话可能有点过急。“主任”开过二次批评会,主要是针对白同学,实际上也提到小王和我。好在当时 36 中金校长为人正直,“主任”没有构成对白同学和我工作调动阻力。我调动离开 36 中时,金校长计划开欢送会,说我们为学校做了好多工作,学校理应表示感谢,“主任”坚决不同意,后来金校长让段玉才同学带口信给我,表示他的无奈。 36 中实验室是我们三位科大同学创建的,我做保管工作,我调走时理应将钥匙交大诚或段玉才,但“主任”趁机定下交给他所信任的教师,夺权了。 后来金校长走了,“主任”“一统天下”。他把大诚整得这么狠。 因为 36 中校舍和环境太差,后来上面拨款在矿区较中心地区“刘山”建了新校舍。 1978 年恢复招收研究生。 大诚考上山东大学校长 邓从豪 先生的研究生。现在是博导。 《结构化学》杂志编委。 段玉才同学调回他高中母校辽宁省重点中学,抚顺第一重点中学抚顺二中,管教务是毕业班把关教师。 85 年我在沈阳出差,专程去抚顺同他相聚。后来 2002 年在大诚家还有段和武越我们又相聚了。 在抚顺 17 中当教师的科大王维综同学考上《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研究生,夫人王成秀考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后在北航基础部。 80-90 年代我在北京见过王维综数次。 1985 年天津市科技难题招标会,有个项目:研制《大功率交流稳流电源》主要用于空气断路器,熔断器的测试,要求输出 200A 大电流,电流稳定精度高,响应速度快,正弦波失真小。它实际上也是全国难题。我们应标。当时用“磁放大器”作为调节部分,用模拟电子线路反馈系统来实现控制,用磁放大器是一位天津大学毕业的教师提出,我负责控制部分,只用一个月就完成。磁放大器 40-50 年代常用(前苏联用得最多)缺点笨重,响应时间长,正弦波失真大。 1987 年我想出用变压器不同电压多抽头,加大功率电子开关元件,用微机(单片机及接口电路和汇编语言)控制电子开关,使用有效控制方法,达到稳流。用三个月我独立完成全部工作。最大输出电流 2000A 增加 10 倍,所有技术参数达标,当然远优于磁放大器。对应电器主管单位: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能源部武汉高压研究所认可并使用之。外资企业北京 ABB 低压电器有限公司,天津梅兰日莱电器有限公司使用之。国内众多企业使用之。浙江嘉兴电器控制设备厂配上他们生产的试验台,出口菲律宾,印尼。 以上是几十年前的事,我们也已退休,所幸我们为国家做了点工作。
个人分类: 中国科大|4855 次阅读|0 个评论
纪念李虎侯老师和吕维纯老师
热度 1 fdc1947 2011-8-24 14:48
在科大读书的时候,就听说了李虎侯和吕维纯两位老师都是放射化学教研室的台柱子。可是很遗憾,后来“轰轰烈烈”起来了,因而无缘听他们所讲的课程。 真正与两位老师熟识是在良各庄的铁道兵工地。那时,包括杨承宗先生在内的老师和学生都“平等”了,有点“问题”的老师的地位反不如学生。大家在一起干活,接受“再教育”,休息时一起聊天,你一句我一句的,说了些什么早就忘记了。但是,这两位老师的谈吐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两位风格不同,但是都很健谈。 吕老师与我住在同一个帐篷里,聊天的机会略多些。在我的印象里,他真可以如过去小说中所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古今中外,无一不知、无一不晓。对于他的博闻多知,我是很钦佩的。 李老师那时似乎身体不是很好,他对我很关心,主动问我的身体状况。他让我注意锻炼身体,还几次向我推荐某种新药,而且很慷慨的分给我一些他好不容易淘换来的新药,很耐心的告诉我药的用法。他是一个很细心也很有耐心的人。 有一次,趁着两个连续的休息天,十几个人,有老师也有同学,一起翻山越岭去看 所谓“金兀术墓” 。那里离开良各庄工地比较远,走到那里天已经不早,终于找到几块躺在荒草丛中的石碑。吕老师带领大家企图翻开被打到在地的墓碑,但是墓碑实在太大,根本翻不动。他趴在草丛里,终于认出了一块碑上的文字,说是金朝那一个皇帝(我忘了)的墓。那里就是现在成了著名旅游区的金陵,埋葬着金朝五代皇帝。(现在,据说所谓“金兀术墓”也正在那里。在那里是可能的,因为金朝的皇帝就葬在那里,作为最有权势的“四太子”,他也应当葬在那里。不过现在的人去随便立一块墓碑,说那就是他的墓,我是不敢相信的。) 自从科大根据“林副主席的号令” “搬迁” 离开北京之后,我再也没有见过两位老师。 2000 年,我与李虎侯老师通过两个电话。李老师说,这么多年,他在国外,这次回来与石家庄的一个研究所合作研究“光释光”的课题。他认为,杨承宗先生对于名和利都不争,别人也没有替他去争,杨先生没有得到他应当得到的名和利。要趁杨先生九十寿辰,给先生出一个纪念文集。因为李老师是该文集主编,我为文集写了一篇用量子化学方法研究有机反应机理的研究论文,因而我们谈了一些诸如文章的格式、篇幅、绘图等具体的问题。 自毕业后,我与吕维纯老师只有一次间接信息联系。说起来真是惭愧,我没有去问候吕老师,反倒是吕老师向我问好。有一天,我的导师山东大学邓从豪先生问我,我是不是有一位老师叫吕维纯。我说,是的,他现在哪里?邓先生说:他在清华,我们在一起开会,他向我说起了你,让我向你问好。对此,我非常感激。但是,由于自己腿脚太懒,几次去北京,也没有去清华问候吕老师。 2008 年,我们班同学在北京聚会,吕老师来到我们要和杨先生一起聚餐的饭店,可是时间弄拧了,他去的太早,我们到的太晚,从而没有见到。听到这个消息,饭后我和陈孝元同学曾商议准备去看望吕老师,然而问了几位都不知道吕老师的住址,我又担心自己的身体,所以想以后再去吧。谁知不久就传来他去世的噩耗,真是追悔莫及。 杨先生 九十诞辰纪念文集的实际主编是李老师 ,九十五诞辰纪念文集的实际主编是吕老师。去年九月,李老师还主持了杨先生百岁寿辰仪式,可是,今年他也不幸去世了。 吕老师和李老师尊敬和爱戴他们的前辈,关心和爱护他们的学生。古人所说的仁爱和孝悌不就是他们的这种精神吗?他们两位虽然都已作古了,他们的精神却永存。
个人分类: 教育|6142 次阅读|2 个评论
侯成亚与王鸿飞
热度 8 dulizhi95 2011-4-24 17:58
侯成亚与王鸿飞 有各式各样的人,包括也有狂人。狂人要狂肯定要有理由,要有依据,你不可能平白无故地狂。 狂的依据无非两大类:实的和虚的。所谓实的,就是实际所得,实际拥有的东东。而虚的则是:尽管我现在所拥有的并不显眼,但我有超人的智慧能力水平,凭此就足以狂。 鉴于此点看不见摸不着,也难以服人,故称它为虚的。 不难看出,虚的狂比实的狂可能更烈,更没有边。 通常,任何狂人只能依据实或虚中的一种,不会同时以实和虚为依据 。这是可以理解的,一个以实为依据而狂的人,既有了实,也就没有兴趣再以虚为依据了。同理,一个狂人只有在没有实作依据的情况下,他才会以虚为依据。例如,我杜某就是一个绝顶的狂人,无疑,我的狂是以虚为依据的。我们的毛当年就是以虚为依据的狂人,这一点可从他的诗句看出,如“粪土当年万户侯”,“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出声”之类。 我发现,王鸿飞先生却同时以实和虚为依据来狂,这就恐怕有过分之嫌。 如,他当年的观点:中国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教授博导博士智商平庸,科研能力聊胜于无。以他当时的的实际地位,如此狂的论断,其自我依据无疑是虚的。 今天很惊讶地看到,王鸿飞在谈到侯老师时,竟有这样的句子:“况且,某某先生到退休前夕也就不过是个学术上没有多少建树的副教授,犯得上咱们这些在职的教授、研究员和院士的跟他计较吗?”。也就是说,他又以实作为狂的依据了(姑且不论此句话前半部分是否符合事实)。 说实在话,我认为,以这样的实作为依据,降低了王鸿飞先生。 本文纯属调侃,绝无不利于鸿飞先生的意思。个人方面对鸿飞的看法是: 80 科大本,随后哥大博,以及现在的工作,常人肯定是可望不可及的。 本人对鸿飞当年的那个观点也持赞同,只是觉得将百分之九十九改为百分之八十以上可能要合适些准确些。 另,科学网博客上的小编们似乎很宠王鸿飞,此点我倒不以为然,这帮小编们懂什么?
763 次阅读|9 个评论
USTC, nice to meet you!
Jacking 2011-1-11 21:28
在中国叫 ” 科大 ” 的学校不下 20 所,但政治课的老师说,真正配得上“科大”这两个字的只有一所,那就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这话说得有些“得瑟”,不过相比把自己称为“世界一流大学”来说,还算是低调了一点。 以前我叫它“中科大”,后来改为“中国科大”,现在也只叫它“科大”了。对于一个南方的学生,科大这两个字是陌生的。在来到这里之前,中科大这三个字听到的次数估计不会超过 10 次,只有在看到邓中翰,杨元庆,张亚勤这些人的简历时,才会偶尔留意一下。不过,现在我应该好好来认识一下它了。 从 58 年建校至今,已有 40 位毕业生当选院士,每一千名毕业生就产生 1 名院士;严济慈、华罗庚、钱学森、赵忠饶、郭永怀、赵九章、贝时璋等人,曾在这里实实在在地讲过课;全国唯一一个拥有两个国家实验室的高校;国家首批“985工程”建设大学之一;举国闻名的科大少年班 ……这些都是科大响当当的招牌——不过好像跟我没有多大的关系。认识科大,不应该从领导的口中开始。 几个月来,有几件小事曾在我心中激起一阵涟漪。 一个普通的教师节 9 月 10 日,一个普普通通的教师节,却足以让我对科大肃然起敬。教师节那天,每个教室的讲台上都会放着一张祝福卡片和一朵小花;教师节那天,几乎每个老师都会收到来自学生的大大小小的礼物;教师节那天,几乎每个学生都会谈论着给老师送礼物的事情。 教师节送礼物,本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在我脑海里却只能搜索到一些支离破碎的画面,我记得,那是小学时候的画面。我想这不仅是我个人的问题,也是我的成长环境的问题,甚至是社会的问题。而现在,我渐渐感受到了节日的氛围,闻到了那朵小花散发出来的淡淡芳香。 一个能够尊重老师的学校,才是一个值得学生尊重的学校。一群懂得感恩老师的学生,才是一群值得老师培养的学生。这个教师节过得比较深刻,因为它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普普通通的教师节。 一篇普通的帖子 11 月,科大评选研究生优秀奖学金已基本结束。某某学院一个学生在 BBS 上发帖子,质疑他们学院评选不公。几天之后,得到如下回复: 经调查核实,原发帖同学所反映的情况属实,学校正着手处理此事并研究“新生奖 ”的改革实施办法,力争吸引更多更好的优秀生源。 感谢该同学及时反映学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希望大家能一如既往地关心与支持科 大的研究生招生工作。 研究生院 2010 年 11 月 12 日 惊讶,惊叹,惊喜!对于一个学生来说,这样一件“小事”足以胜过领导在主席台上宣传一千次。 一场普通的讲座 10 月份,参加一个数学讲座。主讲人为林群院士,介绍微积分的创新教学方法。讲座内容很精彩,但更精彩的是在提问环节。当主持人说开始提问之后,就有一个高中生模样的学生举手,问了一个很犀利的问题,对林院士的这套方法提出质疑。随后,问题一个比一个尖锐,内容一个比一个深入,而提问的人却一个比一个小。林院士最后感慨地说:“你们提的这些问题也正是我昨天在跟你们老师讨论的问题,你们的水平已经达到教授级水平了!”不错,这些就是少年班的普通学生。也正是这些“初生的牛犊”,才能保留着那份珍贵的质疑和思考的能力。中国的大学生,有多少还能残留一点这样的能力呢?不过,自信与狂妄只是一线之差,质疑与固执也只有一墙之隔。这里,需要的是真正的智慧。 USTC, nice to meet you!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4516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果让我办南方科大
liuxiaod 2010-12-23 00:24
如果让我办南方科大,第一件事就是把校名改成中国科大(深圳),双聘科大(合肥)教授到深圳任教,以科大的名义在两校同时招生,合肥分校的学生与深圳分校的学生具有双重学籍,承认双方的学分,两校的学生可以到对方校区做实习,上课。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使南方科大获得最高的起点,在开办初始就获得与科大(合肥)相同的学术地位和学术资源,这一点非常,非常,非常重要。中国科大是上世纪50年代在中科院的基础上创建的,集中了中国最优秀的学者,是精英中的精英,享有极高的声誉,对于南方科大来说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这么抢手的品牌,哪里有放弃的道理。 有人说深圳市政府希望建立自己的学校,我认为这个不是问题,深圳市政府官员应该明白这个道理,以中国科大(深圳)的名义办校,可以挂名中科院,不用中科院出钱,是双赢的局面。 现在的情况是一切从零开始,没有优秀的学生,师资,设备都没有,学术地位是零,学术声望也是零,想从合肥挖教授,合肥还不放人,连学生的学籍都解决不了,三年了,困难很多,是不是需要改变一下思路呢? 现在很多人把矛头指向中国的教育行政体制,我认为任何体制都是一个逐渐改进的过程,不能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建立在一切从零开始的想法中,一切从零开始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结果也不一定就好,我们在历史上有过很多相似的经验教训。中国科大本身就是一个很成功的样板,距离世界顶尖水平仅半步之遥,充分利用科大现有的资源更上层楼,比一切从零开始要好很多。
个人分类: 教育|2604 次阅读|3 个评论
一名传统学生眼中的“南方科大”
Jacking 2010-12-19 20:36
一名传统学生眼中的南方科大 作者:陈钊 吴晓邃 期待已久的南方科大招生计划终于启动了。面试招生,跨越高考,自授文凭,大师授课,免除学费,补贴一万,这些耀眼的词语无不让人感受到杀出一条血路的气魄,也让我们对南方科大充满了各种期待与幻想。听说南方科大招生咨询会异常火爆,这也是让人兴奋的新闻。 作为一个后辈,对改革开放的历史了解不是很深入。从个人的角度来看,王荣书记和朱清时校长现在干的事情就犹如吴南生书记和袁庚老先生 30 年前在深圳干的事情一样。或许 30 年后的南方科大将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就犹如深圳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地位,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它需要的是开拓者的勇气与智慧。在此,对朱清时校长和王荣书记带领的教育改革的开拓者们表达最崇高的敬意! 我们都知道,教育改革并不同于经济改革,它需要融入更多的智慧,需要解决更复杂的问题,需要面临更大的风险!不过,我们坚信中国人是可以把教育搞好的,也相信朱清时们能为中国的教育改革摸出一条石路出来。 本人是一名普通的研究生,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的陪伴下长大,积累了从小考,中考到高考的一系列完整的考试经验,也老老实实的修完大学要求的各种学分,顺利本科毕业。 鄙人算是现行教育体制下的幸运儿,从小学开始成绩都很争气,所以一直都享受着全国中等水平以上的教育资源,在某城市最好的中学渡过高中,并考入一所还不错的 985/211 高校。 我这个地地道道的中国教育制度的切身体会者,和全国 2000 多万普通大学生共同经历这有着惊人相似度的教育经历。接下来,我想以一名在中国教育制度下成长的学生的身份,向朱清时校长谈谈我们这类人所期望的大学! 一、 提供提升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的机会 通过高考踏入大学之门的我们,整整读了十二年的语文,到头来甚至连一篇文言文也读不好,也不用说去品读先秦百家或四书五经。而对于艺术,就更不用说了,每周一次的美术课、音乐课也只不过是应付了事而已,一方面师资有限,一方面高考不考,何必那么认真呢?我相信在现在的大学生中有大部分是还不会看五线谱,也分不清国画与油画的区别在哪。历史、宗教、哲学等,这些不会对高考产生直接影响的知识便成为了学生眼中鸡肋。 从这样的教育制度中走出来的学生,既没得到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点滴积累,也没能享受到艺术带来的点滴美感。得到的只是如何能够仔仔细细的把答案写在试卷上的能力,如何在 100 分试卷上回避最难的题,以及如何在每次考试中都争取一个好的名次。可以说,我们这一代,根本谈不上什么国学素养和艺术素养。或许只有那些具备特殊家庭背景或特殊教育条件的学生才有机会享受中国五千年文化所带来的乐趣。 虽说现在大学基本都在朝着综合性大学的方向发展,我们也感受到学校领导的用心良苦,用大笔资金筹办人文学院,艺术学院。但作为一名切身体会者,可以坦白的说,这些功夫其实没有直接用到学生身上。作为一个理工科学生,当我们经过深思熟虑,小心翼翼地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人文选修课之后,却发现 100 多人同时上课,老师讲解能力也非常有限,仅仅期末交份作业就草草了事。这样的课程设置同样无法满足学生对文化与艺术的渴望,也无法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文化与艺术。 而在我看来,一个人肚子里如果没有点文化墨水和艺术情操,就很难称得上是一名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缺少文化和艺术的大学生,顶多就是一名高级技工,就算学历再高,也只不过是科研上、技术上的一名工匠而已。所以,我衷心希望南方科大能够把学生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作为一项基本的要求培养,就像培养我们的数学能力,外语能力一样。 中国现代的大师大多出生于民国初期,像 叶企孙 先生, 钱学森 先生这一代人。四书五经中陪伴着他们渡过童年,科学技术的发展沐浴着他们茁壮成长,或许他们能成就伟大事业与此是分不开的。就像 钱学森 先生所说的,学文科的要懂点科学知识,学理工科的也需要学点文史与艺术。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物理学所面临的困难将迫使物理学家比其前辈更加深入地去探讨和掌握一些哲学问题。与其说我是物理学家,不如说我是哲学家。哈佛大学也强调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与真理为友。中国人没能跻身于当代的诺贝尔奖得主行列中,是否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抛弃了伟大的国学传统和艺术修养相关呢? 在我理解中,何谓修养?修养就是在熏陶中慢慢修炼和培养。如果以此定义,则文化和艺术修养,远远不只是背背课文,考考文章就过关,上上音乐课或美术课就大功告成的,它需要的是一个环境,一个尊重文化,敬仰文化的环境。如果一所大学不具备这样一些环境条件,而是以就业论英雄,以文章论成败,甚至文理科之间相互鄙视,那么这样的大学培养出来的最多只能是一些勤勤恳恳的高级工匠而已。 学生对知识总会充满好奇与兴趣的,关键看能否把这种好奇与兴趣调动出来。高考前的学习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对文化和艺术的好奇和兴趣在此暂且不做讨论,但是逃离了高考枷锁,经过了高考洗礼的我们,带着对生活的憧憬与激情进入了大学,我想大学就有义务也有权利把握住这个时机,把学生对文化和艺术的好奇和兴趣充分调动起来。所以,我衷心的希望南方科大能够真正调动起学生对文化和艺术的好奇和兴趣,把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作为培养学生的基本要求来看待。我想,这应该是培养大师级人物和培养杰出人才最基本的一个要求吧。 二、 把大学精神作为发展目标之一 当今,建设国内一流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口号成了我们最耳熟能详的高校发展目标。而这些所谓的 XX 一流大学仅仅像是一个人的头衔,如果一个人只是为了头衔而努力的话,那这个人再怎么做也不会干出什么大事出来。在我看来,真正的大学应该是一种精神,一种理念。但在当下的中国,有哪几所大学真正把大学精神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呢?反之,很多高校会为了所谓的头衔而不择手段,舍本逐末,急功近利,最后那高校也趋向于平庸而势利了。我们放眼世界,真正称上一流的大学,哪所是高喊着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呢?世界一流大学是办一个大学的基调和定位,但它不是目标。我们可以说南方科大的定位是世界一流大学,而不应该说南方科大的办学目标就是办一所世界一流大学。 本科时我经历过一次本科教育评估,对于学校的做法我没有资格也没有必要发表评论(我相信学校领导也存在不少苦衷)。可我希望南方科大不会掉入这种沼泽地,而举办世界一流大学这样一个目标其实也是一个更为广阔的沼泽地而已。 所以,我认为,要把大学精神作为发展目标之一。办学者应该把目标落实到学生身上,将大学的思想,理念和精神传授到学生中,让学生真正领略到知识仅仅是学校带给他们的一部分,学校还教会了他们做人处事的法则,看社会和世界的态度,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在人生道路上需要坚持的精神和理念。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在学校的培育下,自己正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前进,当他们遇到困难时能想到学校中教予的东西,让他们由衷爱上学校,感激学校。 三、不拘一格地引进教师 最优化理论告诉我们,最好 + 最好的模式并不一定能得出最好的结果。学生真正需要的老师并不一定是院士和大牌教授,学生需要的是能真正把学生引入学习的乐趣,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老师。没有兴趣和好奇心,再前沿的知识,再优秀的教师也是无济于事的。院士和大牌教授固然值得我们敬仰,但院士和大牌教授的称号并不一定保证他们的课就能上课非常好。而普通的教师虽然没有太多的光环,也不一定就说明他们没能把课上好。所以,建议南方科大在不拘一格招生的情况下,也能不拘一格地引进教师。 以上是一名衷心支持南方科大的在读研究生的一些建议。如果能对南方科大的发展做出微弱的一点贡献,那是本人的荣幸。即使没有,也谨借此文表达我对南方科大的一点祝福!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9062 次阅读|13 个评论
[转载]中国新研制“天河一号A”
liuxiaod 2010-10-29 22:17
  (纽约综合讯)中国一个科研中心建造了迄今最快速的超级电脑,取代美国超级电脑主导地位,从而使中国成为科技超级大国。   中国制造的天河一号A的运算速度每秒2.507千万亿次,比在田纳西州国家实验室目前最快的电脑性能高1.4倍。这展示出中国科技发展的超凡实力,也拉响了美国科技竞争力的警报。   在天津,据新华网报道,天河一号由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与天津滨海新区合作研制,斥资6亿元人民币(约1亿1700万新元),目前已在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完成安装部署,系统调试结束后将面向国内外市场,为包括石油勘探数据处理、生物医药研究、航空航天装备研制、卫星遥感、基础科学理论计算等领域内的大规模计算提供服务。   2010年中国高性能计算机(电脑)Top100排行榜昨天正式对外发布,中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电脑天河一号A荣登榜首。这是天河一号继2009年之后再度夺魁。   《纽约时报》昨天报道,田纳西大学的电脑专家杰克唐加拉说,中国的电脑将目前头号电脑抛在一边。虽然世界500最快电脑排行榜要到下周才能确定,但是我认为,不太可能还有别的电脑系统能比中国电脑更快。   这类超级电脑具有解决对国家利益至关重要问题的能力,被用于国防、能源、金融和科技等领域。超级电脑技术被用于重要的企业活动,石油和天然气公司使用这种技术寻找油气田。华尔街的交易者用它进行超速自动交易。   在过去的10年里,中国在超级电脑排行榜上稳步上升。中国投资了数十亿美元,用于科研开发,制造了天河一号A,使中国从一个电脑落后的国家成为世界科技超级大国。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超级电脑专家冯伍春(译音)说:让人感到吃惊的是,这令美国的高性能电脑主导地位受到了威胁,它可能危及我们未来经济的基础。   现代超级电脑是将数千个小型电脑服务器连接在一起制作而成的,它使用软件使这些服务器成为一个整体。因此任何有足够财力和技能的组织都可以购买足够数量的部件制造快速电脑。中国的电脑系统就是这样将美国公司生产的成千上万个硅片连接在一起。这个系统的秘密之处在于中国研究人员发展的连接或联网技术。   数十年来,美国发展了用于大规模超级电脑的大部分基础技术,并在研究实验室和大学建立了最大最快的电脑。   2002年,美国第一次失去超级电脑的王冠,被日本取代。美国政府对此做出反应,投入大量资金,组织专家研究超级电脑项目。2004年,美国再次夺冠,一直保持至今。   星期四在中国举行的电脑会议上,研究人员将讨论他们如何使用这个新的系统,从事天体物理和生物分子结构等领域的研究。
个人分类: 物理大发现|1400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区图书馆的意外发现
yanxiaoyong 2010-9-24 10:07
从南区图书馆借了几本书,意外发现有三种藏书章:一本老书,上边印着“烟院”;一本不是太老的书,上边印着“合肥经济技术学院”;一本比较新的书,上边印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网一查,才知道这个校区是以前“并购”的烟草学院的地盘,呵呵。又了解了点历史。 不过南区图书馆显然不如西区,地方小、书比较老是一方面,另外 很多 书没有按藏书号排列,很难找!本来之前是在图书馆网站上查好了书号打了小抄过去借书的,去了才发现基本没用。想要的几本书都是废了很大劲才找到。好在图书馆比较小,数学物理计算机类的书都在同一层。 看来,信息的分类和排序真的很重要:) PS:今天下午去图书馆又发现了两枚章:“皖南农学院”,“安徽劳动大学”,我彻底混乱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282 次阅读|2 个评论
mirror - 网友对话:科大“能耐”
liwei999 2010-7-11 23:44
回答: 是冲刺还是热身? 由 hama_hutu 于 September 16, 2003 08:49:08: 当然是后者。 送交者: mirror 于 September 16, 2003 10:07:40: 从表现科大能耐的这篇报道,就可以看出一个大学的档次来。大跃进时代的报道也不过是如此吧。罗列一大堆数字,自我陶醉。国家的重点并不打紧,大寨也曾是国家级的重点呢。 讲大学的发展,文科建设的状况,对科大才是要紧的。人大都要建理学院了。不管其内容如何,好歹是个要办大学的样子。 比起各种奖,不如告诉人家有什么(私)人、为了什么研究、提供了多少私财。如今,穷妈妈看得起的事儿并不见得就好,富人看上眼的事儿往往没错儿。 比起各种论文数量来,这一阶段还是教科书要紧。科大(人)出(译)了多少大学的、专业的教科书呢?还是因为科大牛,根本不需要国人自己的教材,直接到洋人那里去接轨?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64616,64616#msg-64616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46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大物理博士当上中学教师
热度 1 wliming 2010-4-14 18:26
中科大博士下嫁中学执教鞭 为我省首例,在全国也较为罕见   今年28岁的中国科技大学量子力学专业博士生俞华山,在修完博士学业后,出人意料地回到母校南城一中任教,成为该校高一两个班级的数学老师。这是我省首个戴着博士帽的普通中学教师,这在全国也较为罕见。一位学业优秀的博士生,为什么要选择当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这名博士老师能否胜任教师这一岗位?近日,记者深入采访了解这背后的故事。    俞华山正在上课    博士老师与学生想象有差距   今春开学后,俞华山正式走上南城一中的讲台,负责教高一(9)班和高一(17)班这两个班级124名学生的数学课。   9日上午,记者见到俞华山,他正在上课。在正式走上讲台前,俞华山即将到来的消息早就在校园内传开了,学生们都对这名博士老师十分期待。当第一次看到俞华山时,学生们最早的感受是惊讶,惊讶于他竟如此年轻。身材瘦小的俞华山长着一张娃娃脸,戴着一副近视眼镜,衣着打扮还有些寒酸,看起来几乎和身边的高中男生没什么差别。尽管和想象中有些差距,学生们还是以经久不息的掌声对这位博士老师表示了热烈欢迎。   1998年秋,出身农家的俞华山以全县前10名的高考成绩从南城一中毕业。2009年5月,也就是高中毕业10年后,俞华山重回母校,再次接受曾经教导过自己的恩师的考核。试教结束后,老师们认为俞华山讲课角度新颖、境界超群,但是与学生交流不够。老师们的建议是俞华山需补上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为了执教从头再学   之所以决定做一名中学教师,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俞华山认为自己能够胜任。尽管如此,俞华山在战术上还是予以了高度重视,并做好了充分的岗前培训工作。他不仅对高中教材进行温习,找书籍作借鉴,还向本科同学请教。   尽管如此,学识过于渊博还是给俞华山的教学带来了不小的障碍。在讲解某一个知识点时,俞华山的思维总是不自觉地发散开来,而不少旁征博引的知识点都是学生们没有接触过的,以致每当俞华山询问是否听懂了时,讲台下的回应是一片默然。为此,俞华山不得不缩小自己的知识面,从最基础的知识学起,从而适应学生们的学习进度。    回母校任教的小算盘   时至今日,俞华山身边还是不断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一位学业优秀的博士生,为什么要选择当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   修完博士学业后,俞华山踏上了寻找工作之旅。俞华山专攻的量子力学专业为理论学科,毕业后的出路大多是当大学老师,或者进研究所之类的机构做科学家。俞华山向一些高校投递了简历谋求大学教师的工作。也许是当时正逢大学临近开学,教师岗位没有空缺;或者博士文凭还没有到手,减轻了求职的砝码,总之俞华山寄出的简历均石沉大海。   正在另寻出路时,俞华山的父母劝导唯一的儿子回到自己身边,并希望儿子应聘南城一中的高中教师。   俞华山想到,大城市人才济济,竞争十分激烈,而自己从小到大过的都是校园生活,书生气太重;且大城市房价贵得离谱,生活质量远不如小县城。   当听说母校正在招聘老师,在母校学习的快乐时光随即浮现在俞华山的脑海,俞华山不禁对那片熟悉的地方神往起来。俞华山下定了决心:能够将自己的知识传播给家乡的孩子们,竭力为母校增光,何尝不是学有所用呢?他立即给昔日的恩师刘金祥打了电话,表达了自己欲回母校任教的想法。    招聘方案因博士修改   刘金祥是俞华山曾经的数学老师兼班主任,当听到自己的得意门生要下嫁母校任教时,刘金祥的第一反应便是诧异。在作了一番深谈后,刘金祥立即表示欢迎。南城一中校长陈国明闻悉后,立即代表学校竭诚欢迎。   《2009年南城县普通高中招聘教师方案》与往年的方案有些不同,《方案》中特别注明因教学教研工作需要,南城一中需直录1名数学专业博士生,可不受师范类院校限制。为了公平起见,《方案》还规定,如果有两名及以上数学专业博士生报名,则通过笔试和试教单独择优录取。招聘过程中,没有出现另一名博士与俞华山进行竞争。   据了解,为了顺利引进俞华山,南城县人事、教育等部门按照引进高素质人才的相关规定,特别对俞华山的到来大开绿灯。俞华山被免去笔试这一考录环节,直接进入试教,并被直录。   在办结完相关手续后,俞华山成为南城一中的一名数学教师,目前正处于一年的试用期。南城一中引进一名博士的消息传出,在省内各中学引发了不少的波澜,南昌二中、江西师大附中等重点中学也纷纷对南城一中的求贤之举表示羡慕。   为了让好钢用在刀刃上,学校对俞华山的工作早有安排。南城一中党支部书记谢东旭告诉记者,当前正是高中教改的攻坚时期,要实施好高中教改,提升师资水平至关重要。学校正欲打造一支专家型教师队伍,由于平日忙于日常教学工作,教师们教研素养的提高成为瓶颈,俞华山的到来将对学校教研工作起到引领的作用。事实也证明,俞华山超强的研究能力给同事们带来了诸多启发,帮助了同事们对所教学科知识进行了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在做好日常教学教研工作外,俞华山还有一项秘密使命:挖掘有数学天分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争取在中学生数学奥赛中取得佳绩。黄华、武宾、记者周文平文/图(来源: 大江网-信息日报)   media_span_url('http://jiangxi.jxnews.com.cn/system/2010/04/14/011348941.shtml')
个人分类: 社会|2599 次阅读|3 个评论
近代力学系与中科院力学所英才班教育工作研讨会在京召开
andydance 2010-1-8 19:19
欢迎访问力学沙龙网站:http://mechsalon.ustc.edu.cn/index.html 2009年12月29、30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近代力学系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教 育工作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工程科学学院伍小平院士,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龚兴龙教授,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力学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家春院士,力学所前所 长、学位委员会主任洪友士研究员等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力学所姜宗林研究员主持。 会上,姜宗林表示,多年来力学所与力学系继承了老一辈科学家的优良传统,双方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在许多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和交流,在此基础上,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增进了解,进一步加强交流和合作,为培养优秀的力学人才共同努力。 龚兴龙副院长介绍了科大作为国家力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在本科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科大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教育工作,尤其是关注力学英才班的进展状况,希望与力学所强强合作,发挥双方优势,在目前基地班招生、培养基础上,共同探讨英才班人才培养和管理模式。 力学所人教处王晓红副处长就力学所研究生基本情况、招生工作及生源状况、教育与培 养过程以及研究生创新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汇报;我校近代力学系何陵辉主任从英才班项目进度、计划与操作模式、本科阶段和英才班的培养模式等方面汇报了目 前力学英才班项目进展情况和遇到的困难。 针对以上基本情况,与参会的各位领导和老师纷纷献计献策,提出了很多合理化的建议,并就英才班在冠名、招生与选拔、宣传和教学培养管理模式等方面的问题达成了共识,双方一致商定成立以龚兴龙教授和姜宗林研究员为组长的英才班联合工作小组。 根据研讨会意见,会后双方就英才班具体实施计划等方面将进行进一步的沟通,最终形成 书面的关于联合创办钱学森工程科学英才班(暂定)协议书。相信通过双方共同的努力,一定会促进英才班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双方还希望以英才班的 合作为契机,在各方面开展更加广泛、深入的合作。 近代力学系副主任胡秀章、总支书记董桂荣,力学所所务委员、人教处处长戴兰宏研究员,学位委员会副主任魏悦广研究员、刘秋生研究员、盛宏至研究员等也参加了讨论会。 2010年01月08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沙龙
个人分类: 力学沙龙|5892 次阅读|0 个评论
嵇醒教授作客“力学沙龙”,畅谈应用力学方法
andydance 2009-12-4 22:22
欢迎访问力学沙龙网站, 网站上可以下载报告参考文件夹。 http://mechsalon.ustc.edu.cn/news/news-091204.html 从工程中提出力学问题,再用力学去完美的解决工程问题,一直是应用力学 追求的目标。 12月4日下午,力学沙龙-研究生高水平讲座第三场报告会在力学一 楼504 会议室举行。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力学家和力学教育家,同济大学航天与力学学院 博士生导师嵇醒教授以《应用力学方法》为题,向广大师生作了一场细致而精彩的报 告。报告会由近代力学系系主任何陵辉教授主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实验中心首 席科学家夏源明教授以及众多感兴趣的师生出席了报告会。 嵇醒教授长期从事复合材料力学、有限元法和边界元法的研究,并作出了创造性 的成果。先后担任过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力学学会复合材料力学专业组组长、固 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常务理事兼复合材料力学专业委员会主 任;国家教育委员会工程力学教材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力学学科 评议组成员;《应用力学学报》和《上海力学》主编。嵇醒教授推崇应用力学学派的 学术思想,并用于教学科研实践中。 在报告中,嵇醒教授结合自己多年在应用力学领域的教学和工作经验,首先从应 用力学在中国的发展,力学前辈有关应用力学的论述和数学力学方法与应用力学方法 的关系三个方面介绍了应用力学的历史,由此提出应用力学的研究目的和内容:即把 力学分析、应用数学、实验研究、简化的力学模型,高度近似、充分简化、巧妙地、 有机地结合和利用起来,组合成一套独特而有效的解决工程力学问题的高超的处理方 法。 而后,嵇醒教授列举了应用力学方法的范例,如1941年钱学森先生解决的 圆柱形薄壳轴压非线性屈曲问题,以及应用力学与有限元法之联系等方面 作了介绍和讨论,阐述了应用力学方法对于力学研究创新的重要意义,以及学 习与掌握应用力学方法的有效途经。报告最后,嵇醒教授引用当前国际上关于 21世纪力学发展的综述文章,通过详细介绍了当前力学新的方向发展,勉励大 家走钱学森先生的成才之路,对应用力学方法作进一步研究。 此次报告会由研究生院和力学沙龙联合举办,为力学沙龙-研究生高水平讲座 的系列报告之一。 嵇醒教授简介: 1952年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1957-1958年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研究班任 教员。曾任西安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主任,兼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同济大学复合 材料力学与结构研究所所长,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应用力学学报主编,上海力学 主编;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固体力学科 研和教学工作。主要研究领域:边界元法,复合材料细观力学。 2009年12月04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沙龙
个人分类: 力学沙龙|777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05: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