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汉语言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千字文何以会得到书家之青睐
热度 2 sychun 2016-1-6 11:30
千字文何以会得到书家之青睐 山东大学(威海)孙迎春 千字文与三字经、百家姓并列,广为人知,在以往的数百年乃至一千多年中于汉语言文化学习发挥了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这三篇作品,被称为蒙学,即旧时私塾里面老师对刚刚开始读书认字的儿童进行启蒙教育时所常用的教材,老师为蒙师,孩子为蒙童。它 精思巧构,知识丰赡,音韵谐美,宜蒙童记诵,成为千百年蒙学教科书绝非偶然。 我们不难发现,历史上许多赫赫有名的书家、书法理论家都书写过千字文,有的成为传世艺术名作,流传至今。写过千字文的书家众多,其中包括著名书家隋智永真草千字文、唐欧阳询楷书及草书千字文、唐怀素小草千字文、唐孙过庭草书千字文、宋徽宗赵佶真书千字文、宋米芾小楷千字文、元赵孟頫六体千字文、明董其昌临唐怀素与欧阳询草楷千字文、明文徵明行书千字文、清郑孝胥楷书千字文、近现代于右任标准草书千字文、现代启功行书千字文等等,一般书家何止百千。 《千字文》在“三、百、千”中虽排在最后,但其成书时间却是最早的,也是“三、百、千”中唯一确切知道成书时间和作者的一部书。那么,千字文何以会得到书家之青睐呢?分析起来,大致有如下几个原因: 第一,与帝王、书圣相联,引人注目,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明显。据《梁史》、《尚书故实》记载,梁武帝萧衍为了让诸王学习书法,命大臣殷铁石从王羲之的作品中拓出了一千个不同的字,每字一张纸。然糟糕的是这些拓片相互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不易引发兴趣,也不便临习,于是武帝又对周兴嗣说,“卿有才思,为我韵之。”亦即命其将这一千字编成有意义的语句,方便诸王习书。结果周兴嗣搅尽脑汁编写出了文斐成韵的《千字文》,经典生而作者头发皆白。《千字文》在古人的口中亦称《千文》,写出后呈交给武帝,帝甚悦,对周兴嗣加赐金帛颇丰。此事在唐宋两代多有记载,如《刘公嘉话录》、《太平广记》等书中均有类似内容。 第二,在内容上,它所涉及的方面特别多,诸如宇宙天文、 自然地理、 气象物产、文字起源、文明发展、历史源流、朝代更替、王道施行、 修身养性、 爱身做人、 人伦道德、 劝人向善、忠孝惜时、 祭祀念祖、饮食起居、服饰仪表、 景观描写、宫廷陈说、为官景象、讲述道理、针砭时弊、评说名人、治本于农、接人待物、退隐归农、发明创造、青春易逝故需豁达乐观 等,林林总总,字虽不多却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藏。 第三, 全文共250句,每四字一句,字不重复,且 文采斐然,形式为 四言长篇,首尾连贯,音韵谐美, 给人极大美感,书写时但觉心胸开阔,醍醐灌顶,体验多样,时时获益,愉悦之情油然而生。 第四,有不少语句,颇富哲理,至今于人有大益而不衰,如:“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守真志满,逐物意移。”恰像是针对物欲横流的时代病所言。某些语句涵义模糊,可做多种联想,创造性地用于指导自己的行为。
个人分类: 诗词与艺术|3218 次阅读|3 个评论
千字文何以会得到书家之青睐
sychun 2016-1-6 11:24
千字文何以会得到书家之青睐 山东大学(威海)孙迎春 千字文与三字经、百家姓并列,广为人知,在以往的数百年乃至一千多年中于汉语言文化学习发挥了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这三篇作品,被称为蒙学,即旧时私塾里面老师对刚刚开始读书认字的儿童进行启蒙教育时所常用的教材,老师为蒙师,孩子为蒙童。它 精思巧构,知识丰赡,音韵谐美,宜蒙童记诵,成为千百年蒙学教科书绝非偶然。 我们不难发现,历史上许多赫赫有名的书家、书法理论家都书写过千字文,有的成为传世艺术名作,流传至今。写过千字文的书家众多,其中包括著名书家隋智永真草千字文、唐欧阳询楷书及草书千字文、唐怀素小草千字文、唐孙过庭草书千字文、宋徽宗赵佶真书千字文、宋米芾小楷千字文、元赵孟頫六体千字文、明董其昌临唐怀素与欧阳询草楷千字文、明文徵明行书千字文、清郑孝胥楷书千字文、近现代于右任标准草书千字文、现代启功行书千字文等等,一般书家何止百千。 《千字文》在“三、百、千”中虽排在最后,但其成书时间却是最早的,也是“三、百、千”中唯一确切知道成书时间和作者的一部书。那么,千字文何以会得到书家之青睐呢?分析起来,大致有如下几个原因: 第一,与帝王、书圣相联,引人注目,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明显。据《梁史》、《尚书故实》记载,梁武帝萧衍为了让诸王学习书法,命大臣殷铁石从王羲之的作品中拓出了一千个不同的字,每字一张纸。然糟糕的是这些拓片相互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不易引发兴趣,也不便临习,于是武帝又对周兴嗣说,“卿有才思,为我韵之。”亦即命其将这一千字编成有意义的语句,方便诸王习书。结果周兴嗣搅尽脑汁编写出了文斐成韵的《千字文》,经典生而作者头发皆白。《千字文》在古人的口中亦称《千文》,写出后呈交给武帝,帝甚悦,对周兴嗣加赐金帛颇丰。此事在唐宋两代多有记载,如《刘公嘉话录》、《太平广记》等书中均有类似内容。 第二,在内容上,它所涉及的方面特别多,诸如宇宙天文、 自然地理、 气象物产、文字起源、文明发展、历史源流、朝代更替、王道施行、 修身养性、 爱身做人、 人伦道德、 劝人向善、忠孝惜时、 祭祀念祖、饮食起居、服饰仪表、 景观描写、宫廷陈说、为官景象、讲述道理、针砭时弊、评说名人、治本于农、接人待物、退隐归农、发明创造、青春易逝故需豁达乐观 等,林林总总,字虽不多却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藏。 第三, 全文共250句,每四字一句,字不重复,且 文采斐然,形式为 四言长篇,首尾连贯,音韵谐美, 给人极大美感,书写时但觉心胸开阔,醍醐灌顶,体验多样,时时获益,愉悦之情油然而生。 第四,有不少语句,颇富哲理,至今于人有大益而不衰,如:“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守真志满,逐物意移。”恰像是针对物欲横流的时代病所言。某些语句涵义模糊,可做多种联想,创造性地用于指导自己的行为。
个人分类: 诗词与艺术|2297 次阅读|0 个评论
《蒙古秘史》专有名称的拼写用字建议
热度 1 WLHyh 2015-7-26 11:30
《蒙古秘史》专有名称的拼写用字建议 兀良合·牧人 用丑陋意味的汉字拼记蒙古专有名词,不仅仅是对蒙古人的不尊重,也是对汉语言的亵渎。别让人觉得写作人:只学会了些丑陋的贬义汉语言,而没学过尔雅精致的汉语词。 拼写蒙古专有名称(人名、地名、部落名等)选用汉字时,总原则建议向严复的“信、达、雅”看齐。相对而言,清代成书的《续资治通鉴》涉及到的蒙古历史上的部族名、人名、地名较多,且其拼写用字要更为雅致,音也更接近现在蒙古语,是一个较好的范例之源。但其用字有笔划偏多,或生辟之处,笔者建议在兼顾“信、达、雅”的同时,再加上易写、易认原则。例如“特穆津”比“铁木真”更接近现在蒙古语音,但再简为“特木金”更好。 具体建议及示例如下: 首先,汉字的字面意要“雅”,如以“ 安八海汗 ”代替旧拼“俺巴孩汗”; 其次,用字连在一起的组合意或谐音,尽可能避免贬义色彩,如以“ 豪图拉汗 ”代替旧拼“忽图剌汗”的贬义谐音,特别是还原成蒙古语后,首字音可拼读成“豪”; 第三,拼写用的汉字要易写、易认,现在蒙古人要学自己的母语、还要学更通用于世界各地的英语,学汉语大多不能够太过深入,生辟、难写汉字有些难为我们。例如我个人的蒙古名“ 乌梁海·穆仁 ”可简化为“ 兀良合·牧人 ”,毕竟先祖辈已经有人直接套用部族姓氏以“ 兀良合台 ”为名,且著称于史,当向前贤看齐取字于简。 第四,蒙古专有名词尽可能特殊标记,因为这是不可分的专有名词,不能按普通汉语进行断句,像《蒙古秘史》那样加下划线较佳,写作博客时尽可能再标成异色。 典型特例:成吉思汗之前的前蒙古汗国,《蒙古秘史》仅出现了 3 位蒙古可汗名号。 我们蒙古人将 12 世纪蒙古史介绍给主用汉语的朋友时,应该尽可能将其拼写的雅致、豪气一些,与一国之君的身份相符。建议将三位可汗依次拼写为: 和伯乐汗 (取意“和蔼的伯乐”可汗)、 安八海汗 (取意“安定八方湖海的”可汗)、 豪图拉汗 (取意“豪勇雄图拉风的”可汗)。 再如:蒙古人名中出现极广的蒙古语“九”字的拼记 蒙古语“九”音,用于男名建议以“义速”拼写,取意于“急公好义”;用于女名建议以“伊苏”拼写,取“伊人”之“伊”。举例如下: “也遂”、“也速干”和“也速该”是《蒙古秘史》中拼记的特木金两个塔塔尔部妃子名和特木金之父名,名中都含了蒙古语的“九”字。我意拼写如下: 伊苏仪 ( 也遂 ) 蒙古语本意“阿九”,可直译,金庸小说中出现过名为“阿九”的角色; 伊苏甘 ( 也速干 ) 蒙古语本意“九纹 ( 龙 ) 、九彩”,用于女名当译为“九凤”; 义速盖 ( 也速该 ) 蒙古语本意“九难”,对应于宗教法号,可直译,也可引申译为“修罗”,金庸小说中出现过“九难”法号。
个人分类: 问源-民族|4248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为什么喜欢科学网?
热度 8 accsys 2015-5-19 07:39
从一开始写博客,我就喜欢上了科学网。我把科学网当成了科研探讨,发表学术观点的地方。还有一条是世界华人科学交流的场所。因为我们的母语是汉语,不用特别费劲就可以弄懂大家要说什么,可以充分发挥老祖宗为我们积攒下来的文化传统。就我而言,没有过英语国家的生活经历,硬啃的那点英语,根本就不可能用这种洋文思考问题,更别说往深层次去想了。 现在中国人搞科学会议都要求用英文,这种科学会议实际上是以己之短求彼之长。中国地科学人都要用相当长的时间攻英文,甚至全民族教育都要照样做,本身就是气短的事情,难道只有英文才是科学的语言吗?不用英语就不能搞科研了吗?生活中术业有专攻的道理人人都懂,英语与汉语之间的交流只要我们有足够的翻译专家就应该足够了,而无需舍近求远,浪费我们的生命和资财。当然必须有能够深刻理解英文的人,不然我们很难学习西方的科技文化,没有英语资深的华人,学习西方的先进会是空话。现在我们这方面的人才很多,提倡每个华人都要精通英语,是否不值? 中华民族要复兴,要走到世界科技的前列,英语不是标志。真正能够深邃思考,理解出他人不曾有的发明创造,原始的科技创新,用母语思考,恐怕是一条捷径。什么时候,外国人都来阅读汉语的科技文章,我们的科技就真正领先了。 我把科学网作为我科学观点发表的场所,展示汉语也是科技创新语言广场。所以我深爱科学网。
个人分类: 随笔|4915 次阅读|2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2: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