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东南大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徐孝民《 高校科研项目人力资本投入补偿的思考》学习笔记
windlight 2011-5-25 10:24
赵凤光 科研经费申请中的人力费用比例问题:经爱沙第一期 徐文中提到的科研经费人力资本补偿机制,是制度经济学设计的关键问题,经费拨付和支付部门不同,及出发点不同,旧有计划体制形成的成本补偿机制,竞争不过横向项目,这对国家相关项目的人才吸引能力就有所亏空。 之前有科研人员不能发财的说法应该也是源于此思路吧。 zt 高校科研项目人力资本投入补偿的思考 ———基于科研经费开支范围的视角 徐孝民1, 2 (1. 东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6: 2. 教育部 财务司,北京100816) 摘 要:我国高校同时承担着教学和科研两大主要任务,国家对高校的科研经费投入呈不断增长趋势。本文认 为,在高校科研经费规模扩大的同时,相关政策制定部门对科研项目人力资本投入补偿的政策存在不合理性。 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改革高校的财政拨款制度,增加专门的科研经费拨款;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重构人员 经费开支范围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人力资本;科研经费;开支范围 。。。。。。 3. 高校科研项目人力资本投入的补偿机制 人力资本投入补偿机制要解决的最根本问题是如何科学合理地确认难以精确量化的人员劳动成本。科研项目对人员劳动成本的核算一般有三种做法 : 一是任务完全外部承包的方式,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项目资助方与项目承担方协商确定的项目总经费,其各种成本包括劳动成本投入均包含在内。只要成果质量满足资助方要求,项目完成后的节余资金成为科研人员的劳动投入成本,可以明确转化为从项目中获取的劳动收入。这种项目的前提是项目资 助方一般不与项目承担人签定劳动合同,不承担项目人员的工资福利。横向合作项目一般采取这种模式。第二种是直接成本投入与项目津贴相结合的做法。其直接成本预算与科研人员津贴预算都列入项目计划书,项目资助方掌握经费使用,其直接成本控制十分严格,人员津贴严格按约定的数量和时间发放(作为劳务收入需要纳税) 。项目人员与基金会之间没有法定的劳动合同(雇主不承担工资福利) ,项目协议书实际上成为项目双方的临时劳动协议,由项目资助方给承担其项目的人员发放临时聘用报 酬。部分基金委托类科研项目会采取这种模式。第三种是采取“纯直接成本补偿”方式。此类项目的所有预算支出都属于能够明确核算的支持下完成科研任务,有可能得到与科研成果相关联的荣誉或者其它奖励(但不是经济收入) 。这种成本补偿模式不承认项目委托与承担双方的劳动合同关系,包括临时的劳动协议关系,因此只是提供完成科研项目的条件和可以明确核算的有形成本投入补偿。项目组成员与资助方一般没有劳动合同,其工资福利由所在高校承担,项目资助方也不向项目承担者发放科研津贴。这种模式的思路认为高校已取得包括人员经费在内的教育事业财政拨款,项目承担者的工资福利支出应该由学校承担,而不 需要通过科研项目进行成本补偿。从现实情况看,这类项目又大体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高校自身出资支持本校教师开展科研的自选课题。另一类是教师承担所在高校外部提供资金的纵向科研课题(一般都是由国家财政拨款资助) 。根据市场经济“谁受益、谁付费”法则和“花钱买成果”的课题制改革思路,以及上文对科研项目的人力资本投入补偿合理性和必要性的探讨,笔者认为,无论项目资金投入源于何方,高校科研项目都应核算人员成本,对人力资本投入进行合理的补偿。建立补偿机制的基本思路一是要完善人力资本定价体系。契约双方可参照某一时期人力资本市场价格进行初次约定,并可根据人力资本投入与产出的实际绩效评估对价格进行不断的修正,最终达到合理的标准。二是要结合现实,选择合适的补偿方式。例如可根据项目的性质及项目投资方的意愿,采取“明补”或“暗补”的方式。“明补”是指科研项目的经费投入实行“完全承包”或“直接成本加人员津贴”模式,在科研项目预算中包含完成科研计划所必需的人员成本。“暗补”是指为更好地核算各科研项目直接成本,项目预算开支范围仍然剔除人员经费,但国家及地方财政应在对高校的拨款中,根据各学校的科研规模及水平,在教育事业经费拨款的基础上,增加科研事业经费补助,由学校统筹安排,专门用于教师的科研津贴及成果奖励等开支。 直接成本,而承担项目的教师不能直接从项目中取得任何劳动报酬。项目承担人在项目资金如果无法合法取得自己的合理报酬,他还有可能违背契约约束,寻找其他“合法”的方式,获取自己的“灰色收入”。例如,为了实现人力资本投入合理补偿,将项目预算经费的一部分转化为项目人员的劳动投入报酬,项目承担人将这部分难以核算的成本“票据化”,为了使票据与预算科目相 适应,并能够相对容易地获取此类票据,导致不少科研项目中出现了数量与比重相对较大的“办公用品”、“图书资料”、“市内交通费”等支出。此时,作为“利益共同体”的高校在不违反有关财经法律法规要求的前提下,往往会适当放宽一些限制,在“预算范围”内默许项目承担人适当报销部分合法票据,“这实在是一种不得已的办法” 。但与此同时,也有少数道德缺失的科研人员借此手段牟取私利,造成科研经费的流失,损害项目投资方的利益。这些现象的发生都说明了高校科研项目对人员经费开支限制过死的做法,不但没有起到很好的约束作用,反而会引发会计信息失真、加大财务管理成本、产生财务监管漏洞、科研经费绩效评价困难、使用效益低下等系列问题。 。。。。
个人分类: 经爱沙|3304 次阅读|0 个评论
Michael Shi-Yuan Chen博士
xuyingxiao 2011-5-18 05:35
一位机械系的教授听说我本科及硕士在东南大学读机械,于是说起有一位来自东南大学的Michael Chen做得不错,还专门成立了基金资助来自东南大学的本科生。机械系的Scott Lab 100号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会议室,每年的Honors Award Banquet都在这个会议室举行。 来到Scott Lab,原来我以前经常到这里: 找到100号房间,一个多功能厅,原来我们实验室在这里举办过很多次活动,只是以前没注意到这个会议室的名字叫:“Dr. Michael and Anna Chen Family Conference Room” 没找到进一步信息,搞不清中文名字,网上也没查到很多信息,只知道他1955年在俄亥俄州立大学机械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1987年过世,1988 年7月8号设立Shih-Yuan Michael Chen Scholarship Fund,1990年4月6日更名为The Michael Shih-Yuan Chen Memorial Scholarship Fund,2004年2月6日,根据其家族及工程学院的要求,将其遗孀的名字加进去,改名为:Dr. Michael Shih-Yuan and Anna Lee Chen Family Fund in Engineering。2004年起,机械工程系和研究生院举办Michael S.Y. Chen系列讲座。 看其奖学金的资助条件比较有意思:资助一到多名来自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本科生,如果没人申请,就资助来自中国大陆的工程类学生,如果还没人申请,就资助读工程的美籍华人。 查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南京工程学院,是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和其他几所学校合并后改名的。为什么不是资助东南大学的本科生?这才重新想起学校改名的往 事,找不到Michael Shi-Yuan Chen博士的资料,就摆一摆改名的事吧: 高考填志愿时,我本来第一志愿是南京邮电学院,班主任说填得低了,让我填东南大学,我疑惑:东南大学难道比南京邮电学院好?听名字好像是哪个偏僻的小学校一样。 后来才知道它就是那时对我们来说大名鼎鼎的南京工学院刚刚改名过来的,于是心中释然。 这桩改名公案是:曾经大名鼎鼎的南京工学院(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改名成东南大学了,很多教师和学生都觉得可惜了,新的名字只便于凝聚解放前的老校友,不知多久才能打出新名气。很多人介绍自己的学 校时对方都一脸雾水,必须加个括弧:就是南京工学院,于是对方才明白。 更加大名鼎鼎的南京大学也不满:你恢复成解放前的名字不就是想来抢“中央大学”的正统、夺中央大学的校友么?我以前才叫东南大学。 都是院系调整惹的祸,就像兄弟分家又与外姓娶妻了三妻四妾生了一堆子女,和哪个家都能扯上关系。南大的底气在于实力最强,而且大部分家当都在它这里 呢,东大的底气在于祖传的老房子在我手里呢。互不服气,以致最后百年校庆时,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大学、江南大学9所高校联合举行庆典,总书记贺信定调:“9所高校一脉同源,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 1988年,南京工学院的名字被抛弃后,到了2000年,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与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组建南京工程学院。英文名字和以前的南京工学院一样,也叫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这回老外该被绕晕了。
个人分类: 生活|391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哪些学术机构在《自然》上发文了?
热度 1 胡业生 2011-5-14 17:16
东南大学入选《自然出版指数2010中国》中国前十位科研机构 发布时间:2011-05-13  作者:  访问次数: 日前,作为著名国际学刊《自然》及其子刊的发行方,自然出版集团发表名为《自然出版指数2010中国》报告,报告显示中国科研质量大大提升。据统计,中国科研论文产量已从2000年的2万多篇递增到2010年的13万多篇,增长逾6倍。而《自然》出版指数则表明,中国论文的质量也在快速上升。中国在顶级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的论文数,已从2000年的6篇递增到2010年的149篇,增长逾20倍。这份报告排选出的中国前十位科研机构依次为: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香港大学、东南大学、厦门大学和浙江大学。中科院还是“自然出版指数”全球50强中唯一的中国科研机构,排名第32。清华在国内高校中居于首位,去年在《自然》上发表16篇文章。(东萱)
个人分类: 科学技术与社会|1670 次阅读|1 个评论
东南大学复杂网络国际会议2011-4-23合影
热度 1 bhwangustc 2011-5-8 17:27
东南大学复杂网络国际会议2011-4-23合影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lex Networks and Systems 2011 年 国际 复杂网络与系统 学术会议 南京 东南大学 4月23-24 日 东南大学复杂网络国际会议photo-1 东南大学复杂网络国际会议photo-2 东南大学复杂网络国际会议photo-3
个人分类: 会议信息|5892 次阅读|1 个评论
谈谈研究生的待遇问题——我们要研究,更要让自己活着
热度 8 jay1060201001 2011-4-29 10:19
最近参加了在东南大学举行的一场学术会议,中午吃饭的时候遇到了跟一个他们学校的研究生坐在一起,我主动跟对方聊了聊他们“老板”给他们发多少钱,其回答如是让我吃惊,“学校给两百,导师只给五十”。在这样一所211兼985的学校,这么低的待遇让他们怎么生活呢,估计在南京这座城市喝水都不够!我不由得想起如今我不少本科同学在读研究生的处境,先从我自己说起吧,我在全球某工商读研(具体学校名称可以自己百度,呵呵),学校每月给300,有的导师很有钱,他们那些学生闲着没事每月也是好几百的给,我就没那么幸运了,不过尽管老师没啥钱,上学期还从其可怜的经费中拿出来让我们去旅游了一趟。在杭州,三百肯定是不够滴,每次问家里伸手觉得很难受,只有自己想想办法了。还有几个同学在浙大读研究生,他们在市区,消费不比我们的低,也是三百。同学在厦大读金融,学校给的是二等奖学金,每年一万五,出去学费一万一,还有四千,也是吃不饱饿不死的...... 谈到这里,我确实为我们这些80后的研究生打抱不平,国家如今对于研究生的待遇那么低,让人怎么活。我们如今都是成年人了,花销即使不浪费,在这个如今物价飞涨的时代,你让人怎么过活?还搞什么研究?简直让公鸡下蛋嘛!遥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研究生,他们都是如今公务员级别的待遇。还有导师的科研经费,各不相同,理工科的项目多一点,不少人的待遇还可以,那些经济类的,文科生的甚至于一点没有。所以当教育走到这一步,让我们这些高级点的知识分子连饭都吃不饱,他们还有什么话语权,只能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这样让很多人看不到前途,生活压力巨大。 要解决这种局面,必须整顿研究生教育,对于没有能力申请到经费的导师,停止其招生资格。科研经费体制更要改革,这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对于学校里的某些利益集团绝不手软!还有近两年的工程硕士,我觉得这是个好东西,因为自己读的就是工硕,这里最好是学校能与与企业合作,这里有不得不谈到其中的问题:我发现很多企业并不愿意跟学校合作,或者是他们与学校合作并不是想利用学校的科技、人力资源帮助企业发展,而是想提升企业的外部性形象,给自己挣点面子。在如今大学缺乏公信度的时代,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总之,我希望“有关部门”能解决这种问题,平时省一省,让研究生有饭吃,这样国家才能有希望,科技才能进步。
6086 次阅读|14 个评论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设与房地产系(工程管理专业)简介
热度 1 seuyuanjf 2011-2-5 09:30
本人,就职于东南大学,下面的介绍是背景知识,也算是开博第一文,很简单,希望新老朋友们能够认识我的专业,因为目前来说是不大不小的专业,不大是相对于传统的土木工程,确实是较小,不小是在全国范围内只要有土木专业的学校都多多少少都一点我们这个专业,只是发展很不均衡,但有一点前景很光明,但须记得道路会比较曲折。我作为一个从教不满刚满一年的青椒,没有能力对学科说点什么,只想记录教学科研中的点点滴滴,希望能有本专业的朋友们共同探讨一些话题,也希望专业外的朋友们提出宝贵意见。同时,新年伊始,万象更新,也祝福大家兔年吉祥!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设与房地产系(工程管理专业)介绍 发展历程 东南大学的工程管理教育由老一辈工程管理专家钱昆润和杜训等教授于20世纪70-80年代开创设立,至此已走过20多年的历程。东南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建设与房地产系及学科的发展历史可概括为如下几个阶段: (1)1983年开始招收建筑经济与管理硕士研究生; (2)1984年批准成立“建筑经济与管理”硕士点(全国首批); (3)1986年在管理系开始招收“建筑管理工程”专业本科生; (4)1992年学校进行院系内部调整,工程管理学科划入土木工程学院; (5)1992年“建筑管理工程”纳入“建筑工程”本科专业统一招生,并设立“建筑管理工程”方向; (6)1993年“建筑经济与管理”硕士点通过江苏省学位办质量评估; (7)1998年批准设立“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 (8)1998年根据国家教育部专业调整目录重新按“工程管理”专业独立招收本科生; (9)1999年工程管理专业首批通过建设部工程管理专业委员会的本科专业评估; (10)2000年开始招收“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管理”方向工程硕士生; (11)2003年开始招收“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生; (12)2003年工程管理专业成为东南大学和江苏省两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13)2004年在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立“土木建造与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与硕士点; (14)2004年批准设立“项目管理”工程硕士点; (15)2005年工程管理本科专业通过建设部工程管理专业评估委员会的第2次评估; (16)2006年工程管理专业通过验收成为首批 江苏省特色专业 ; (17)2006年管理科学与工程被评为江苏省重点学科; (18)2008年“工程合同管理”课程成为国家精品课程; (19)2009年工程管理本科专业通过建设部工程管理专业评估委员会的第2次评估; (20)2009年工程管理本科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和土木建造与管理硕士专业通过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RICS)的课程评估认证; (21)2009年 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成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 学科建设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东南大学工程管理教育已经发展成为由“管理科学与工程”和“土木工程”两个一级学科支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培养和教育体系,拥有: 1个本科专业:工程管理; 2个硕士点:管理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 2个工程硕士点:建筑与土木工程、项目管理; 2个博士点:管理科学与工程学、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 目前,建设房地产系每年招收本科生约50人、硕士学位研究生约50人、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约40人、博士学位研究生6-10人,每年接受国内访问学者和进修教师3-5人。 师资队伍 目前建设与房地产系及学科(包括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专任教师共21名,其中:教授7位(博导4位)占35%,副教授8位占40%。专任老师具有博士学位的占70%。成虎、李启明、黄安永等著名教授分别在建设部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建设部工程管理专业评估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建筑业协会、中国优选法统筹法和经济数学研究会、中国对外承包商协会、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江苏省房地产经济研究会等学术团队和行业协会担任常务理事、专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顾问等职务,及担任《工程管理学报》、《建筑经济》、《建设管理与工程国际学报》(HK)等杂志的编委。大多数专任教师具有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建造师、造价工程师、结构工程师房地产估价师、投资咨询工程师等执业资格。教师来源以本校毕业的博士为主体,并吸收了香港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重庆建筑大学等著名高校毕业的博士和硕士。建设与房地产系聘任了原中建三局总工程师张希黔教授、栖霞建设集团总裁陈兴汉教授、南京市国土资源局局长陈光教授为东南大学工程管理学科兼职教授。 研究机构 建设与房地产系及工程管理学科设立了 5个校级研究机构,包括建设与房地产研究所、工程项目管理研究所、建设监理研究所、物业管理研究所和施工技术研究所。研究的领域主要包括:建筑业产业发展问题、行业管理问题、大型工程项目施工与管理问题、 大型复杂结构建造技术、房地产市场问题、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等。近年来,完成或在研的研究项目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项目5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1项、建设部项目15项、省级项目20多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江苏省建设科技奖10多项。 多年来,建设与房地产系注重对外学术交流活动。近几年,每年派教师和博士生赴美国马里兰大学、佛罗里达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日本爱知工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英国拉夫堡大学、索尔福德大学等境外高校进行 6~12个月的进修或国际合作研究,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香港等地区的高校联合培养博士,并邀请澳大利亚昆士兰理工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世界银行等境外院校机构的专家学者访问我系,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详见 http://civil.seu.edu.cn/s/23/t/1262/p/1/c/4937/d/5367/list.htm
769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东南大学换书记了
热度 2 胡业生 2011-1-22 20:41
东南大学书记到北航去了,南京大学原副书记来了。教育部把大学分久必和,和久必分的战略变成现实了。好事。
个人分类: 科学精神|3493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东南大学特聘教授、东南大学一FE|纳皮米示范中心负责人孙立涛教授
yizseu 2010-12-6 23:28
小世界 大精彩(文章转载选自《科学中国人》杂志 2009年第8期)孙立涛 1976年出生,2005年3月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5年3月至2008年3月于德国美茵兹大学(University of Mainz)物理化学所做Research fellow。 2008年3月加入东南大学MEMS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被聘为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MEMS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东南大学-FEI纳皮米示范中心负责人。他长期从事纳米材料的制备、原位表征及器件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承担和参加过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研究项目、上海纳米专项、德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德国与芬兰、日本及墨西哥的国际合作基金等多项国家、国际项目。近5年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在Science 1篇、Phys. Rev. Lett. 1篇、Adv. Mater. 1篇、Appl. Phys. Lett. 3篇,J. Phys. Chem. C 1篇。与诺贝尔奖得主Harold教授合作发表Nature Nanotechnology 论文1篇。多年来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会议等共发表论文60余篇,做国际会议大会邀请及口头报告20余次。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原位、动态高分辨电子显微学;纳米单体材料的力、热、电学性能表征;原子分辨纳米加工与纳米操纵;GPa高压下纳米单晶塑性变形机制;材料显微结构与性能关系等。提起东南大学-FEI纳皮米示范中心,业内人士都知道,这是亚太地区第一个Titan联合实验室,其配备的应用于材料科学可实现亚埃分辨的Titan透射电子显微镜是目前国内仅有的两台之一。另一台在清华大学。“我们的主要实验过程都是在一个直径约3毫米的铜网格上完成的。通常的实验过程是,将纳米材料滴于铜网格之上,并将其置于透射电子显微镜中,然后在直接观察的条件下对所研究的纳米样品进行各种原位表征与实验。”谈起纳米实验的特点,东南大学-FEI纳皮米示范中心负责人孙立涛教授如是说。在原子层面做实验,进行各种操作和测量,其难度可想而知。然而,就是在这微小的纳米世界里,孙立涛创造了属于他的精彩。成长的秘密生于上世纪70年代,孙立涛身上满是执著与热情。在青春飞扬的年代,他正是凭着这股劲头,为自己的青春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95年秋,孙立涛考取沈阳工业大学热加工工艺及设备专业。大学四年,他的优异表现,当年的同学和老师仍然历历在目,提起他都会竖起大拇指;1999年,他以专业排名第一的成绩被保送为母校材料加工工程专业的研究生,由他参加设计与实验研究的“轴承保持架”荣获国际压铸会议评比铜奖,并荣获中国大学生跨世纪发展基金—建昊奖学金;2002年,他考取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开始了在纳米材料与粒子辐照加工方向的深入探索。期间,他利用粒子束技术成功实现了碳纳米管向纳米金刚石的转变,并在世界上首次制备出金刚石单晶纳米线,主要研究结果以第一作者发表于Advanced Materials、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著名学术刊物。同时,他还荣获中科院院长奖学金及上海分院论文评比一等奖等多项荣誉。除了在学习上表现优异,孙立涛还是学校里的“大红人”。从本科生到研究生,他都是学生会主席,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各种奖项被他拿了个遍。更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是学校的运动健将,足球、排球、篮球、竞走,没有一个不是他的强项,他甚至还得过学院书画类比赛的一等奖,包括辽宁人民广播电台在内的多家媒体都对他的事迹进行过报道……2005年3月,孙立涛远赴德国,到了Institute of Physical Chemistry, University of Mainz。在做Research Fellow期间,他在纳米挤压机设计及原位纳米加工与操纵方向继续奋斗,日以继夜地付出着。当然,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作为第一作者完成的“碳纳米管用作高压纳米挤压机”的研究成果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相关一系列纳米材料的弹、塑性变形等研究以第一作者发表于Physical Review Letters、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著名杂志,他在学术界已然初露锋芒。去年3月,学成归来的孙立涛成为东南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开始了全新的奋进历程,并一步一步留下了坚实的脚印。问起成长的秘密,孙立涛憨厚地微笑,告诉我们:“其实,学习和其他的活动是相互促进的。我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要做的更好一点。”奋进的身影歌里面唱的好:“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正是有了坚持不懈的毅力和艰苦奋斗的热情,孙立涛才在科研领域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回顾他的科研之路,我们发现:他的每一次艰辛付出都能催生一次学科的进步,或大,或小。对于一位只有刚刚30岁出头的学者,我想,这是极为难得的。打开孙立涛科研成果概述的资料,你会看到:他与诺贝尔化学奖得主Harold W. Kroto教授合作研究的碳纳米管形核与生长全过程的在线观察发表于国际权威杂志Nature Nanotechnology。这一研究首次从实验上以原子分辨率的水平直接在线展示了碳纳米管的详细形核与生长过程,使得碳纳米管发现以来一直处于争论中的碳纳米管形核机制问题得到了解决。在2007年国际碳纳米管会议的大会总结报告上,来自麻省理工的纳米科学研究领域著名专家Dresselhaus教授称该项研究为“碳纳米管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他作为第一作者完成的重要研究成果“碳纳米管用作纳米挤压机”在世界顶级科学刊物“Science”杂志上发表。这一研究报道了碳纳米管的又一新的优异性能:即碳纳米管可向包裹于其中的任何硬质材料施加高达40Gpa的压力,这使得碳纳米管成为制造未来纳米尺度高压容器及纳米挤压机等的最理想材料,为碳纳米管在未来的潜在应用开辟了又一崭新领域,尤其对纳米加工领域的未来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他创建了GPa高压及温度可控条件下研究纳米材料弹、塑性变形的唯一新方法。通过直观观察加压前后晶格间距的不同,在世界上首次清晰展示了单晶纳米金属颗粒的弹性形变。其主要研究成果发表于应用物理方面的国际权威杂志Applied Physics Letters 89, 263104 (2006) (第一作者)。他还通过进一步研究,成功实现了金单晶纳米颗粒的塑性变形全过程的观察,为研究纳米尺度下金属颗粒的变形机制与原理提供了新途径。该结果发表于国际著名杂志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01,156101 (2008),并于当月被 Nature杂志重点评论与介绍。他首次提出并通过实验证明了碳洋葱可以被用作未来纳米化学领域的化学反应容器。该想法的提出将使今后在原子尺度上直接观察化学反应整个过程的详细变化成为可能,从而大大节省尝试不同条件下化学反应实验的时间,尤其对于那些从事化学合成方面研究的科学家来说,不光节省了时间和精力,更成百上千倍的降低了在实验原材料和能源上的消耗。同时,对于具有庞大研发机构的大型化工企业,也将大大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化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此项研究成果报道于Applied Physics Letters 88, 193121(2006) (第一作者)。他利用粒子束技术成功实现了碳纳米管向纳米金刚石的相变,使金刚石的有效成核密度超过1011/cm2(在此之前世界上金刚石成核密度最高为1010/cm2),对制备高质量的金刚石薄膜及电子场发射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此结果发表于Applied Physics Letters 1984, 2901(2004)(第一作者),同时被收录于“Virtual Journal of Nanoscale Science & Technology”。且该项研究引起了国际科学界的重视,曾被列为2005年9月召开的粒子束材料表面改性国际会议的重要议题之一。他首次在世界范围内成功合成了具有重要研究意义的单晶金刚石纳米线(直径4-8nm,长度达200nm),为一维纳米材料研究领域添加了极其重要的一员。该金刚石纳米线的成功制备将对未来实现纳米操纵与加工、电子器件设计与组装、平面场发射等研究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参考价值。主要结果发表于材料学权威杂志Advanced Materials 16, 1849 (2004)(第一作者)。他发明了实现石墨烯(单层石墨片)掺杂的新方法,首次观察到了单个金属原子在石墨烯面内运动与迁徙的过程。该方法的建立使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石墨烯的各种性质及新的特性成为可能,为石墨烯在掺杂方面的实验研究拉开了序幕。同时,对石墨烯这种未来最具潜力的纳米半导体材料最终走向应用及实现产业化将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该结果发表于Small 4,587-591(2008)……掩卷思量,我们仿佛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在一条通往远方的崎岖山路上,一个年轻的背影渐行渐远,身后,是两行深陷的足迹。开放的眼光近年来,国内纳米科学的发展非常迅速,每年发表的相关论文的数量都在成倍地增长。纳米科学已经成为比较热门的科研领域之一。“我的感受是,这几年,国内纳米界的研究已经出现了新的变化。在我出国之前,人们的主要精力集中在纳米材料的制备上。而现在,我们会很明显地感觉到人们的视野已经从纳米材料的制备,扩展到纳米材料的性能表征与器件应用等方面。思路的扩展,充分说明了我国纳米学科的发展。”面对纳米科学的发展,孙立涛这样告诉我们。但是,他还是客观的,紧接着说:“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虽然相关的论文数量上提高了,但在质量上与国际先进的科研团体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如影响因子和引用率。随着国家对科技的更多重视和科学界的共同努力,我们的未来一定会更加光明。”为了搞科研,为了连续观察实验结果,孙立涛不知多少次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二十几个小时。有一次,实验的关键设备—电镜在实验过程中坏掉了,而且是半夜,他找不到工作人员来修理,就一个人查找说明书,直到将近天明才把机器修好。“每个成果的背后,我都会付出很多努力。每一百次试验,如果有一次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我就知足了。我要做的,就是坚持。只要付出了,就会有所得。我能做的,就是做好能做的一切努力。当然,结果可能会得不到,这很正常。如果努力了,也得到了想要的结果,那就是上天的馈赠。其实,很多时候,你会发现,有些经验和技巧是在亲自操作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的。”孙立涛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的淡然态度令人动容。“科学是没有成功与失败的,有些研究或实验没有达到预想的结果,但对科学的发展同样是有价值的,它的提示和借鉴意义不容忽视。”或许,这才是支撑孙立涛面对成功与失败的最大法宝。从物理意义上讲,纳米的世界是小的,孙立涛的纳米实验室也是“小”的。但是,了解了他的故事之后,我们才蓦然发现,“小世界”,原来也有大精彩!
个人分类: SEU-FEI|465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与碳纳米管发现者lijima教授合影
yizseu 2010-12-6 23:18
结识lijima教授是在我的导师孙立涛教授的FEI中心揭牌仪式上,一位日本学者,已是古稀之年,却有着矍铄的精神和和蔼的面目!第二天在南京古南都饭店参加一个国际学术会议,聆听了lijima教授的报告,真是如沐春风啊,只是可惜我那蹩脚的听力,让我留有遗憾!会议结束的那天下午,我们邀请到了lijima教授和我们合影留恋!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401 次阅读|8 个评论
Unveiling Ceremony for SEU-FEI Nano-Pico Center
yizseu 2010-12-6 23:08
记东南大学FEI纳皮米示范中心揭牌仪式2010年10月13日今天下午真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孙老师准备多时,他的初步理想在今天下午的揭牌仪式上得到实现,当然我想孙老师的科研之路不仅仅只停留在一个仪式上,在接下来的科研日子里会越来越好!当然这一切又怎么是一个小小的我所能说清楚的呢? 此次揭牌仪式在四牌楼礼东二楼报告厅举行,揭牌仪式邀请中国电子显微学会理事长张泽院士和诺贝尔奖得主艾尔伯.费尔(Albert Fert)以及碳纳米管发现人饭岛澄男(Iijima)作为特邀嘉宾,我校赵启满副校长、校长助理吴应宇以及相关院系、部门的负责人参加了揭牌仪式。“东南大学—纳皮米中心”是我校与电子显微制造领域的领导者美国FEI公司合力打造的亚太地区第一个Titan(泰坦)电镜联合实验室。此次与FEI公司合作打造联合实验室,我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希望实验室能借助FEI不断创新的产品在纳米科学研究领域早日做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成果。
个人分类: SEU-FEI|451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东南大学开学典礼靠“古文奇才”出奇制胜?
JYH64J98Y99H 2010-9-6 12:33
东南大学因为招录古文奇才的原因,而在社会上赚足了眼球。先是破格录取,再是高调渲染让古文奇才写作校史。这一切,在让古文奇才风光的同时,一定会让该校人文学院的古文教授尴尬不已。据报道,日前东大举行新生开学典礼。古文奇才接到通知将代表新生发言,他反复思考并与老师沟通后,决定用古文来写发言稿。这篇发言稿还被贴到东大的校园讨论版上,雷倒了一片同学。报道指出,他在开学典礼上的古文发言,就引来一片议论之声。有同学认为在开学典礼上用古文发言,是不分场合,让人实在摸不着头脑,有的同学说,看字幕都要想半天才懂,何况耳朵一听即过呢?还有人戏谑说,酸的,我晕之类的。 开学典礼是一个非常严肃、隆重的教育仪式。让一名新生用古文发言,摇头晃脑,诵读古文,有点文不对题,更有点雷人搞笑。感到荒唐可笑的是,如果是个联欢晚会,还算是一个节目。这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学校的问题。如果没有学校的许可或默认,新生代表用古文发言的事实,是断不能够出笼的。东南大学是否想开风气之先,开一个用古文报告学界研究成果的学术研讨会?说普通话,写规范字,是语言文字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关乎国家的文化形象和尊严,是非常严肃的问题。开学典礼不是希望别人听不懂,而是需要人人听得懂。如果一定要玩点个性,是否需要外语系新生再用外语发言?东南大学一而再,再而三地与媒体互动,高调宣传古文奇才,难道东南大学想在高校竞争激烈的大潮中出奇制胜?实在感到莫名其妙。    window.HLBath=1; 附(来自网络) 【古文奇才在东南大学开学典礼上的发言稿】   华光燡燡(y 〔~~〕光明),遍坐鸿儒,此时盛况,出于昔日兰亭雅集之右,值此之际,幸会诸师长,同窗于此,小生倍感荣幸。   小子王云飞,字之右,江苏雉州人,年十九,唯信而好古而已矣。   今日受属(通嘱),登台作言,撝(huī 谦抑)退辞谢而不能,小子薄才,何敢居任?不胜惶恐,何不悉心。   东大其广,畇(yn〔~~〕平坦整齐)田千亩,树木丛杂,芳草萋萋。白鹭蜷翅。鲋鱼露脊。虫鸣不绝,蝉声鼎沸。初至于斯,以为桃源。   吾等方至,彷徨不明前道,初远家门,远徙千里,至于斯地,形单影只,往来于熙熙阛(hun市场的围墙,也借指市场)阓(hu 古指市场的大门),伤不自胜。不及半日,斯已矣。同延炎黄血脉,虽从自四海,如出同室。手足何亲?斯已矣。而今而后,数载之间,将同栖于东大檐宇之下,提携负担,是谓相互之间矣,必笃行之。   吾等后学,源自之处,遍列九洲,缘分所致,齐聚东南宝地,江左名府,庙堂高耸,百官鳞次,古之文昌书院,是谓阙地矣,绵延数百载,东南文昌依旧。既有此幸,来此佳地,敢不焚膏以继晷,竭尽吾力,以丰吾才。回也求道,于子之言无不悦。回虽孝勤,为学之道,或未宜当,吾等当三辨其道,择其善者,孜孜以求,黾勉行道。   江左自古多儒士,温文之风,东南尤盛,凡及言论,无不呕呕,或坐雕阁,或临清溪,博弈之态,无不悦和。旨非取娱,是以修身,上及三公,下至白丁,但凡相见,无不揖行。先人良风,传续至今,吾辈不敢背弃,当固身以修心,以成贤德,续太学之令名。   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当下之坐,天下精英,国之栋梁。然,不言,谁知其志?不行,安显其志?一介书生,绵帛之力。胸怀天下,出仕入商。敛取赀财,扶拔东南。君不见留得青史传芳,至今犹忆张季直。吾辈当循其履迹。远立志,长躬行,以成大事。    自次宗讲学于鸡笼山下,至于今日。万千豪杰,习成于斯。某虽不才,愿借东南紫气,以成其事,显于当世,传于后朝。   东南自古多才俊,何况步步登高?见进不见止,何惧九迂山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个人分类: 未分类|5486 次阅读|7 个评论
筹建新的工作平台
sstone2009 2010-8-29 15:21
从六月初以来,东南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在我心底里成了重要的名字,因为我在不经意间,被卷入其间,开始了一段筹建骨科的经历。这是一所曾经在很长时间里,以传染病诊疗、研究为著称的医院,几年前,开始以综合医院的姿态发展,目前,大多数专业已经初步发展起来,但是骨科还没有独立成科。 我嘱周医生去病案室做了一番调查,2008年1月1日至2010年6月30日,共计收治了104例骨科患者,总体不容乐观,好在今年半年比去年一年还超过了10余例。这些工作大概主要是外科里的两位骨科医生组成的骨科医疗组完成的。 从开始筹建以来,从一个人一个人开始挑选、一件物一件物开始置办,到8月25日,终于,一个崭新的病区、一个全新的团队完成了组建,并且开始了试营业。 9月1日,东南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将要正式以崭新的姿态加入中国骨科界,服务于广大骨科患者。我对我的同事们说,我们要对得起患者、对得起社会、对得起医院。 这个新的骨科,现在拥有如下主要人员: 医生6人(其中1人病假约1月); 护士7人; 科助理1人; 兼职研究员2人。
个人分类: 医疗实践|287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东南大学苏州研究院举行开学典礼 200909
pikeliu 2010-5-1 21:58
东南大学苏州研究院举行开学典礼 9月6日,东南大学苏州研究院举行2009级新生开学典礼。来自软件工程、网络工程、微电子技术、数字艺术和信息技术等各个专业的224名全日制研究生、16名软件工程硕士将在美丽的独墅湖畔开始新的学业。东南大学校领导胡凌云、胡敏强、王保平,苏州工业园区工委、管委会领导杨知评、苏波,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常务副主任、高教办主任叶峰等出席了开学典礼。 东大苏研院自2005年建院起,坚持走以创新为主导的研究型大学的发展道路,在服务苏州地方经济建设、提供高层次人才支撑、促进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不断作出努力。目前,共建设高品质的科研基地12个,科研基地总投资7500多万元;引进了包括工程院院士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在内的12个高水平科研团队;在研973、863、国家支撑计划10余项,省市科技计划40余项,吸引各类科技资金达6500多万元;建设了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苏州)开展推动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高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工作,现入园企业已达28家,企业注册资本金达1.5亿余元。2007年起,东南大学与苏州工业园区共同开展了规模化、系统化的人才培养工作。目前,软件学院拥有软件工程系、网络工程系、微电子技术系、数字艺术系和信息技术系等在院硕士以上研究生600余人。 在开学典礼上,苏波、王保平分别发表讲话,他们勉励莘莘学子,积极进取,勇于探索,认真听从老师安排,严格遵守学校、高教区、苏州研究院和软件学院(苏州)的各项管理规定,努力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多项技能,并能独立进行研发工作,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国际人才,为东南大学的发展及苏州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自东大各院系的同学表示,将在新的学期起点上,践行止于至善的校训,继承和发扬严谨、求实、团结、奋进的校风,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学术水平,并在不久的将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编辑 雷琰 2009年9月8日
个人分类: Yangtze River Delta|9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大学发展史上错失的两次发展机遇
lgmxxl 2010-3-1 08:43
近读冒 荣 老师的《郭秉文传》 和张晓唯 老师的《蔡元培评传》发现,中国这两所大学均有一次挤身世界不流大学的机会,可惜都错过了。 20 世纪初期,哈佛大学曾希望和麻省理工学院合并,合并问题曾是两校的热门话题,在难以实现合并的情况下,两校于 20 年代初决定合办工科。当时东南大学正将商科改为商科大学并和暨南学校在上海合办。后经教育家孟禄( Paul Monroe )提议,产生了由麻省理工、哈佛和东大共同在中国合办工科大学的构想。哈佛、麻省理工遂委派孟禄、造桥大王沃德尔( J.A.L. Waddell )、工程师麦洛埃( Meloy )来华考察、洽谈。经东大校董、外交部长王正廷从中斡旋协助,进展甚速,达成《中美合办工科大学计划》。该计划经东大校董会讲座通过,由郭秉文、孟禄、麦洛埃共同草签。该计划的主要内容是: ①合作双方,中方为东南大学,美国为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②经费,中方负担者二,一为 基地校舍,二是 经常费每年 7.5 万元 ;美方负责者三,一是经常费用 7.5 万美元,并另筹资 100 万美元以扩充工料,二是提供设备,三是负责专业,教员由美方负责。 ③组织,设立 9 人的校董会,中方 3 人,美方 3 人,东大校长 1 人,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的中国学生 2 人。 后因江浙军阀连年开战,省库耗竭立尽,上海经济又不景气,拿不出许多资金购地建房,致使计划落空。(冒荣 . 至平至善 鸿声东南 --- 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 .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135. ) 中国大学的另一次机会应该北京大学。 1923 年蔡元培第 6 次辞去北京大学校长后,就对大学失去了兴趣, 1927 年后他先出任民国政府的大学院院长,后又主持中央研究院。 1928 年 8 月蔡元培因大学区制受挫,辞去了大学院长职务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中央研究院上。国立中央研究院,系中华民国最高学术研究机关,其职责为实行科学研究,并指导、联络、奖励全国研究事业。到 1929 年初,中研院先后建立了物理、化学、地质、天文、气象、动植物、心理、工程、历史语言、社会科学等十个研究所。担任所长职务的均为各学科领域具有高深造诣的科学家和学者,如丁燮林、庄长恭、李四光、竺可桢、傅斯年、陶孟和等。把 1931 年的统计:中院院的专职研究人员约为 170 人,其中研究员 50 年,另有特约、兼职 49 人。(张晓唯 . 《蔡元培评传》 . 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3.136. )可以说当时的中央研究院把中国一流的人才都网络其中了。 为何把此当成大学丧失发展的一次机遇呢?我认为关键在于当时的蔡元培对中国大学失去了自己的耐心。当他离去并组建中央研究院委实把大学的精英都给带走了,把中国有限的资源分开了。大学当时的科研功能已经成为世界潮流的情况下,中国科研的人才却走向了研究院,不能不说是一种失误。反观美国,在二战以后,罗斯福总统聘请曾任麻省理工学院副院长、具有远见卓识的科学家布什( Vannevar Bush )出任联邦科研及开发办公室主任。布什在回答总统的四个问题的著名报告《科学无边的彊界》中特别强调了基础科研的重要作用,认为开展基础科研最佳的地方是学院、大学和一些由捐款建立的研究机构。布什极力主张不要单独建立研究机构,而应组织科学家和提供必要的资源,由这些科学家在自己工作的机构现有的包括大学在内的非政府机构从事必要的科研。他期望这些机构去创造知识,发现和培养人才,持续探索无边的疆界。罗斯福总统接受了布什的建议,大学科研经费激增,成果倍出,大学科研为打赢这场战争起了重大作用。 二次错失发展机会的原因,虽然有人为的因素,主要在天灾。当时的中国战乱不断,国家没有财力、精力去办大学。但也确实有人为的因素:如果郭秉文不被免职,说不定东南大学就可能会成为与世界一流大学同步的工科大学;如果蔡元培的眼界再高些,把办好北京大学当成自己的终生事业,他可能不会再办一个中央研究院,他可能也会重视大学的科研工作。终归,他刚刚在欧美国家进行了为期 11 个月的考察,对世界大学发展的趋势了如指掌。可历史没有假设,我们失去了这种可能。 大学的发展说难就是很难的事,因为百年树人。但说易也是容易的事,只要方向正确,一所大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成为一流大学也不是不可能。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基本上是把握住一次大的机遇而成功的。远的包括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近的包括沃里克大学、香港科学大学等。但愿我们中国的大学今后能够把握住属于自己的一次机会。
个人分类: 高教史料|6645 次阅读|1 个评论
桥接神经的芯片
songshuhui 2010-2-26 20:23
猛犸 发表于 2010-02-18 13:38 我们的理念可能比《阿凡达》里那种武装机器人更先进,王志功教授谈到,电影中那个上校是站在机器人里面来操纵机器人做出各种动作的,而我们将来有可能做到人无论在哪里,只要无线连通,就可以让机器人复制动作。 的确,动作识别已经不能算是什么新东西,王教授带领的跨学科团队在进行更先进的研究将生物的神经电信号采集出来,通过通信网络传输。在1月20日的一个实验演示上,王教授带领的项目组成功实现了南京和北京两地的蟾蜍神经电信号远程传输。一只蟾蜍在缩腿时,一千多公里外的另一只蟾蜍几乎在同时做出相同的动作。 这只是第一步,它验证了神经可以通过微电子器件来相互桥接。王教授说,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希望截瘫患者能够重新恢复肢体功能。从长远来看的话,让使用者在远程通过动作信号来控制机器人也是可行的。 神经电信号和微电子器件 如果我们把人体比做一个世界,那么神经系统也许可以看成是蔓延交错的互联网。从脑出发的下行神经信号将运动指令送到神经-肌肉接头,皮肤上的感受器将温度压力触觉等等感觉信息转换为神经信号上行传递给大脑。在神经系统中,也像我们互联网一样,主要通过电信号来传递信息。 虽然如此,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用一段铜丝来取代神经。神经纤维纤细且脆弱,即使是人体最粗的脊髓神经束,也只不过手指般粗细,但是却承载了成千上万路的下行和上行信号。这给因为脊髓神经受损导致截瘫的病人带来了很大的治疗难题这些神经纤维像是一大捆没有标号的网线扎在一起,而其中的每一根都只有几十分之一到几百分之一毫米。将这些神经纤维一一连接起来是异常艰巨的任务,而病人那些本来能够正常工作的肌肉和皮肤上的感受器,也就无法和脑连接起来。就像是网络中断了一样。 所以我们有了微电子神经桥的设想,东南大学射频与光电集成电路研究所所长王志功教授说,就是将受损的神经两端用微电子器件连接起来。将一端神经上传递的电信号提取出来,滤除无用信息、放大,然后再接到另一端神经上,来恢复神经的功能。 这项工作描述起来很简单,但是包含了三个循序渐进、越来越难的目标。第一步,是能够通过微电极和微电子芯片让神经之间连接起来,为信号传递做好准备;接下来,要让神经电信号能够通过搭建起来的连接进行传递;最后,要确保信号经过这样的交换之后能够传递到正确的神经纤维上,不至于搭错了线。这三个目标,也是王教授带领的项目组攻关的方向。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王教授和他的项目组已经进行了十年的研究。 现在我们已经能做到八路信号传输,上行四路,下行四路。但是在动物身上做实验会有些问题,动作信号传递比较容易验证,但是感觉信号就有些麻烦毕竟小动物也不会告诉你哪里感觉到了什么。王教授继续介绍到,而且只做到这些还不够。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比方说做到更多路的信号传输,比方说允许电极之间可以任意切换,这样可以控制某两组神经之间的连接。就像计算机的跳线一样,选择某组神经对上另一组神经。 当达到王教授的目标时,脊椎神经受损的截瘫病人将可以重新像正常人一样感受世界,人们可以通过动作神经信号来遥控机械工作,相恋的人可以像电影《阿凡达》中那样,通过网络感受到彼此的触摸。 最近我和吕教授刚带着课题组的老师和研究生们去看了《阿凡达》。王教授笑着说,听说这部电影也花了十年。这样看来,我们大概是同期开始的工作,只不过他们做的是科幻,我们做的是科学实验。 一个似乎科幻的项目 在2004年,王教授以植入式中枢神经重建SOC的设计与实验研究为题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时,引发了评审专家们的热烈讨论。评审专家一致认为这个课题很有创新性。但是也有人觉得:是不是有点太科幻了? 这个被问到有点科幻的项目,实际上早在二十年前就已经萌芽。当时王志功教授夫妇都在德国工作,王教授专攻集成电路设计,他的妻子吕晓迎教授则进行医学方面的研究。而当时吕教授的妹妹也在德国参加一个欧盟资助的科研项目,使用集成电路技术来捕捉面前的影像,再将影像转化为电信号,刺激视神经,最终目标是让盲人能够重见光明。这个项目的研究内容与王教授夫妇的研究领域都有些关系,通过在家中的讨论交流,他们对植入式微电子神经芯片有了了解和兴趣。 在1997年回国之后,王教授将大量时间精力投入到射频与光电集成电路研究所的建设工作当中,但是依然关注生物电子学和微电子技术的结合。他们夫妇在2001年分别指导自己的本科毕业设计学生进行了生物用集成电路的发展和应用状况研究和视觉修复电路设计的课题研究。当时我们考虑将神经方面的内容和微电子方面的内容结合起来,但是并没有选择特定的神经类型。 一个重大的转折出现在2003年。在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会上,王教授与时任南通医学院院长、江苏省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主任的顾晓松教授相识。在午餐桌上,两位教授开始谈起专业话题,对于王吕二位教授思考的问题,顾教授建议考虑从脊髓神经切入因为顾教授的项目组已经在外周神经生物学方法再生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进展,而脊髓神经再生却依然是一个世界级难题。 也就是从这时开始,王志功夫妇、顾晓松三位教授组成的这个横跨集成电路设计、生物电子学和神经生物学三个领域的研究团队开始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 在以侯朝焕、王立鼎、汪承灏、沈绪搒等多位院士组成的评审专家组的鼎力支持下,王教授他们的项目最终得到了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半导体集成化芯片系统基础研究重大项目中的80万元的资助,从2004年到2006年,经过了十几次大鼠和兔子的动物实验,验证了大鼠与兔子坐骨与脊髓神经桥接的可行性,并且申请了一项国家专利和一项国际专利。受到专家的好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又给予了80万元滚动资金,支持王教授他们三个合作团队将研究继续向前推进。 跨领域的团队 现在就任东南大学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的吕晓迎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有材料生物相容性新技术、生物传感器和生物微电子器件,包括植入式神经电极的制作、修饰和生物相容性、神经信号处理、降噪、体内外无线供电技术等等;南通大学江苏省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主任顾晓松教授的团队,则主攻脊髓形态学测量和动物神经微手术方面的研究。而最新进入合作的中国康复研究中心脊柱与脊髓神经功能重建科杜良杰主任则直接从事康复医学的研究。我这里主要做的是微电子芯片和电子神经混合系统信息学方面的研究。所以我们这是个跨多个科学领域的合作研究团队。王志功教授说。 这也是个研究领域跨越了生物和非生物界限的团队。从1924年的那个夏天,德国医生汉斯贝格尔从人脑表面测到微弱电流开始,人们开始明白,事实上人类的意识也只是由神经细胞之间的电信号传递来形成的。这展示了一种全新的可能:当人们能够破译出这些电信号所代表的含义时,也许就意味着人们可以使用其他设备来替换或者连接神经系统,甚至可以直接读懂别人的想法。 这是一个美好的前景,但是一直到现在,人们也还没能实现这个目标。而在这个过程中派生出来的脑机接口领域却开始蓬勃发展,希望能够通过检测脑电波或者特定脑区的供血量变化,来判断人的行动意图,并且由此来控制计算机或者其他机械。现在科学家们已经可以通过脑内电极或者头皮外电极接收脑电信号并且进行分析整理,以让人们可以直接通过思考来收发邮件、玩游戏、控制轮椅或者机械手臂;而这种生物学、医学和微电子、计算机科学的跨领域研究,必然会将人类带入到一个崭新的时代,一个生物和电子设备共生、人的智能和芯片的记忆力及计算能力相互增强的美好未来。一个跨越了区隔的未来。 跨领域研究和单独领域的研究不一样。王教授认真地说,它需要的是多个学科的合作和交流,也就需要对涉及到的每个学科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所以我多年来一直学习神经生物学方面的内容,从百年来诺贝尔生物与医学奖得主的文章到顾教授写的《人体解剖学》教材和丁斐教授的《神经生物学》等等,一直在学习。对于跨领域的研究来说,我觉得这很重要。 这也同样意味着艰苦的努力。所以我经常用马克思的那句话来鼓励自己,也鼓励我们的这个团队,王教授用马克思的名言来做为结尾: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已发于近期《瞭望东方周刊》,与发表版略有不同。 后记: 采访王教授时,他正在南京、上海、北京三地之间奔波。但是王教授依然抽出一整块时间,仔细向我介绍他们的研究工作,我发给他的邮件也总是很快就得到回复。在来往邮件、短信和电话中,王教授认真地对这篇稿子进行了大量修订,返回的稿件上布满了密密麻麻修改过的标记。从术语到人名,无一不经过他细心校对修改。 现在的这个版本是经王教授和吕教授共同审定的最终稿,谨以此向王吕二位教授致谢。 由于版面原因,还有更多的内容未能写出。这个联合团队现在正在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不仅限于脊髓神经再生,还包括肌电信号的获取和传递。这些技术将不仅仅能够帮助脊髓神经受损的患者重新恢复活力,还能够让人们掌握更方便的沟通之道不仅通过意识来控制身体,还能通过意识来控制机械。 祝愿这种美好前景早日实现。 更多相关文章请见 这里 、 这里 、 这里 ,还有 这里 。
个人分类: 环境|1577 次阅读|0 个评论
致吾师
YonLushgry 2010-1-15 14:14
己丑-牛年 教师节 闫茂伟 虎踞龙蟠吟圣地 钟山紫气育英豪 拳拳心,莘莘学子 桂花香飘秦淮萃 (东南大学大礼堂) 六朝松下赋今古 九龙湖畔铸宏韬 师恩情,谆谆教诲 扬子江淘东南止 谨以此答谢我的导师: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珏老师
个人分类: 学之术|3496 次阅读|0 个评论
回忆我的挚友
热度 1 liuke20027 2009-11-28 12:04
我的挚友王昌达是一位热爱生活、勇于追求、才华横溢,朴实忠厚的人。我与达哥相识于交院世纪苑餐厅(当时叫 A 区食堂),那是刚完成新生军训后不久我们一起吃饭,当时谈些什么已记不清,依稀记得之后的一段时间达哥不停向我展示他那魁梧的肌肉,令我羡慕不已,我向他打听经验,达哥说:中学锻炼时每天都吃一只鸡,我便在大一暑假跟着模仿每天都炖一只鸡来吃,还像达哥所说加入许多诸如沙参、党参之类的补药,可鸡是吃了但意志不坚定,锻炼没有得到坚持,不但没有长出肌肉,反而长出一堆肥肉,体重增至 170 斤,一直保持至今。 达哥喜欢足球,崇拜马拉多纳,我与达哥友谊渐增也是因为有这个共同爱好。那时我们成立了 02 路系 3 班足球队,达哥任队长,虽然其技术不怎么样,但其在后卫位置拼抢异常凶猛、精力旺盛、奔跑积极,起到了很好的防守效果。达哥最初其实不会踢球,他力气虽然大但触球时老是用脚尖去捅,皮球飞不远,达哥很羡慕我的大力抽射,我说是用小腿弹射才有力,手把手教,但达哥老是学不会。那一段时间是我和达哥在大学阶段最快乐的时光。 达哥和我都喜欢 K 歌, D 区 JD 吧是我和达哥常去的地方。达哥最喜欢唱谭咏麟的朋友、讲不出再见,我也跟着模仿。我们还常合唱 beyond 的歌,达哥喜欢光辉岁月,黄家驹也是达哥的偶像,达哥敬佩其才华。 记忆中达哥在大学时几乎没上什么课,即使上课也没有认真听过,但其学习能力却非常强大,好像在大二就通过英语六级。进入大三后达哥和我一起准备考研,使我折服的是达哥的数学能力,即使对思路特别怪异的陈文登试题,达哥只要专心思考数分钟就能搞定。考研过程中我经常向达哥请教试题和学习方法,从他的讲解中我明显感到,达哥具有很强的定力和很高的数学天赋,我觉得其未选择数学研究职业对社会是一大损失。 大学毕业之后我与达哥几次相约但一直未有机会见面。多次通话得知除因一次失误差点影响毕业之外,达哥在东大的发展很不错,包括有了一位情投意合的女友,做了桩基检测项目并淘得第一桶金,在苏州大学学报上发表论文等等,可以说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情场得意、学有所成、事业上初露锋芒的目标。年前与达哥有过一次较长的通话,介绍了他在桩基检测实践方面的一些见闻和经验,谈到了在未来在桩基检测方面的发展计划,看得出来达哥始终是对未来充满向往,不断保持追求的人。在谈到关于我毕业去向的问题时,达哥极为反对我去施工单位工作,主要原因是达哥一直认为我不善与人交往,他劝我继续考博以使今后可以从事科学研究,并鼓励说我具备此方面能力。 达哥患病期间一直保持着男子汉的勇敢精神,他劝我们不要过于担心他的病,还打算病好之后要去很多地方旅游。即使重病缠身,达哥仍然坚持对朋友负责,关心朋友的原则,前去探望的谭飞脚上有伤不便行走,达哥仍尽力助其治疗,至深夜还在多方联系帮助解决困难。 得知达哥患病的消息后,我不相信一个优秀的青年会这样离去。至今,我一直觉得达哥仍在上海生活着,工作着,仍在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奋斗拼搏。但达哥真的去了,对于我和达哥的其他朋友们,生命里都少了一个重要的部分,当我们感到失落提起电话找人倾诉时;当我们遇到困难想寻求帮助时;当我们有了喜悦想与人分享时;当我们多年之后再次相聚时,少了一个重要的人。 达哥去了,同学们、朋友们不要过于悲伤。资料表明达哥所患之病不比其它病辛苦,生病期间达哥的家人一直陪伴在旁,关心达哥的朋友很多很多,他们通过各种办法帮助达哥。他的大学室友陈俊彦等放下繁忙工作,不远千里前去看望,同学邹薪虽身处偏远仍想方设法尽力帮助,校友郭国和等也伸出援助之手 达哥定会感动。达哥的一生是关心朋友助人为乐的一生,是积极向上为理想不断奋斗的一生,虽然短暂但有意义,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个人分类: 我的博文|5072 次阅读|1 个评论
建国大业让我失望兼怀念东大
zhoumeng 2009-10-13 18:42
建国大业慕名已久,科学网上不少老师也有评论,近日来北京抽空在昨晚看了,有些失望,似不如早先的开国大典好。 影片有些地方明显不舒服,个人以为有两个演员表演得有损原型,一个是演少奇的演员,表情呆滞,欲哭无泪的样子,影响少奇同志光辉形象;另一个是演闻一多先生的,演讲声嘶力竭,表演做做滑稽,气质上天壤之别。还有一场戏窃以为败笔,即淮海战役胜利后,常委们把酒庆功激动歌之,电影把领袖们演得极不不自然,演恩来同志的演员居然一会拍一下 主席 ,一会又拍一下 总司令 ,个人认为不像 刘 老师说的是拉近观众,我们平时聚会欣喜激动时不会这样的。何况领袖们在 49 年,已经不是五四运动时的青年学生,残酷的革命斗争已经锻造出领袖们成熟深沉的政治品格。 影片中很多镜头是在东大拍的,唤起了对母校的思念,非常亲切。 大礼堂 总统选举是在大礼堂拍的,经国与杜月笙较劲是在老图书馆拍的,东南大学所在地正是当年中央大学所在地,蒋介石一度做过校长,成贤街六朝松下正是南朝东吴及五代十国时国子监所在地,1800年前的事了。这也算是东大对此片的贡献,也算是影片对学校的宣传。 影片中国民党在东南大学礼堂开大会 老图书馆 六朝松 现在的校门 40年代的校门 要在 140 分钟内概括建国之波澜壮阔确实不易,又是政治任务片,不能求全责备。但总觉得应该深挖些内在的东西,把规律性、必然性的东西突出出来,共产党能在解放战争迅速打败强大的国民党,出乎美苏等预料,这不是偶然的或者是战术性因素,这些东西极其珍贵对于现在有很大的意义。
个人分类: 未分类|8398 次阅读|4 个评论
求助: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附近大的书店
秋天的布鲁斯 2009-4-15 19:28
需要在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附近找一个大一点的书店,熟悉南京的朋友帮忙指点下好吗? 多谢各位。迄今为止,网络+长途锁定新街口新华书店和南京书城。有比这两个书店更近的吗?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103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4 18: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