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韦应物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诗人也有口音-----读李清照、韦应物的诗有感
热度 4 lifeng9038 2017-3-10 18:11
诗人也有口音-----读李清照、韦应物的诗有感 诗人,一个具体的诗人,都有出生地、生长地;都有特殊的生活环境、语言环境。山东的诗人,无疑从小说山东话。同理,山西的诗人从小说山西话。但有些诗人又是官人,官人走南闯北,尤其受官位的要求,必须能听懂并会说官话,也就是那个时代的普通话。但人的习性和本能有其多样性,有些人在官府混迹一生,他仍然只会说一种话,即家乡话。不用说古人,现代人也如是之,康生、陈伯达,可以说终生在外,但他们张口说话满咀仍是家乡口音。 古诗讲音韵,韵脚必须押韵。但山东人用山东话写的诗,自己念着很押韵,但用南方话或者用普通话读,很可能就不押韵。读李清照的诗就有这个问题,比如: 李清照的《忆秦娥•临高阁》 临 高 阁 ,乱 山 平 野 烟 光 薄 。 烟 光 薄,栖 鸦 归 后,暮 天 闻 角 。 我们如果用普通话读,阁(ɡé)、薄(bó)、角(jiǎo),这三个字的韵脚不同,不押韵。但 李清照是山东章丘人,并在青州住过一段时间,按现在山东青州地区的土音,阁读“国”音(ɡuò),角读(jue)音。这样读,阁(ɡuò)、薄(bó)是一个韵脚,是押韵的。 又比如: 《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清》 时 移 势 去 真 可 哀 ,奸 人 心 丑 深 入 崖 。 西 蜀 万 里 尚 能 返 ,南 内 一 闭 何 时 开 。 崖(yá)、开(kai)也不是一个韵脚,但山东青州读崖为(yai),这样就和(kai)一个韵脚了。 摘、窄、宅、泽均读为(zhei),得、德均读为(dei)。如果把“摘”读为(zhei),把“得”读为(dei),即按山东人的读音,前后的韵脚就一致了,整首词是押韵的。 再如比《声声慢》: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 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 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 摘 ?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 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 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 得 。 用普通话读,急(ji)、识(shi)、、黑(hēi)、滴(di )与摘(zhāi)、得(dé)不是一个韵脚,不押韵。但用山东话读,其韵脚一致, 山东话把 摘、窄、宅、泽均读为(zhei),得、德均读为(dei)。如果把“摘”读为(zhei),把“得”读为(dei),即按山东人的读音,前后的韵脚就一致了,整首词是押韵的。 与李清照诗相似的还有韦应物的诗。 唐朝大诗人韦应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诗文为: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 客 。 洞底束荆薪,归来煮白 石 。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 夕 。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 迹 ? 很明显,用普通话读,石、夕、迹的韵母,都是(i),因此三者是一个韵脚,但与客(kè),就不是一个韵脚。但山东青州地区,把客、刻、克,一律读(kei)的音。把客(kè),读成(kei),整首诗就押韵了。再如: 韦应物《夕次盱眙县》 人 归 山 郭 暗 ,雁 下 芦 洲 白 。 独 夜 忆 秦 关 ,听 钟 未 眠 客 。 用普通话读,“白”(bai)和“客”(ke)不是一个韵脚,韦应物是唐朝大诗人,他的诗不会不押韵。但用山东话读,山东读“白”(bai)为(bei),读“客”(ke)为(kei),这样读,全诗就押韵了。但韦应物不是山东人,而是古长安(今西安)人。经电话询问陕西西安的战友,得知西安话有很多与山东话相似之处。这又产主了另一个问题,即陕西方言与山东方言有其共性的原因。 最近读到陈荣泽的《关中地区山东方言岛语言研究》一书,书中列举陕西、甘肃有若干地区说山东方言,并认为这是清末和民国山东移民西迁的结果。对这个结论我认为不十分准确,因为从唐朝大诗人韦应物的诗中可见,早在唐时这里已经就有很多人说山东话。关中山东方言岛的形成,恐怕要归结到先泰时期。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谈过如下说法: 《史记·秦本纪》中有如下记载:伯益后裔非子善养马,周“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并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赢。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于秦。”按《水经注疏》。汧渭之间有秦水、秦谷、秦川,“川有故秦亭,非子所封也。秦之为号,始自是矣。”秦之为“秦”,自非子邑秦谷始。《通典》载:“秦州,今理上邽县。古西戎之地,秦国始封之邑。”今甘肃天水秦安即古秦州地。《汉书·郊祀志》载:“秦德公立,卜居雍。” 按照顾颉刚先生考证,位于陕西岐山县的雍即淮,这里一条水叫“湋水”,“湋”字也写作“圍”,而刘熙《释名》云:“‘淮’,圍也。”雍水,即淮水,今名湋水。顾颉刚先生结论:“雍”、“淮”实读音为“潍”。这条水之所以名“淮”,即是表示秦族本居潍水流域,本在东方,周时西迁时把住地的名字也西迁了,供奉的祖先神少皋也西迁了。甚至后起的“凤翔”这个地名也很可能由秦人的“高祖少皋挚之立也,凤鸟适至及”凤鸟氏,厉正也”这些古老的传说而来。 因此,关中地区有山东人的足迹,从周时就开始了。秦乃伯益后裔,伯益,东夷人也。秦的祖先原本生活在今山东潍水流域,后西迁到关中,把家乡潍地的地名、水名及祖先少皋的神位都带到了关中,当然也把家乡的方言带到了关中。 ( 注:本人不会汉语拼音,音韵注释方面肯定有些错误,请给予纠正.)
4245 次阅读|11 个评论
微风动柳生水波
zdwang 2009-4-16 21:11
微风动柳生水波
─韦应物涉及力学现象的诗 王 振 东 唐代诗人韦应物有多篇涉及力学现象(及咏物)的诗篇,现将它们归在—起来进行赏析和讨论。 韦应物的人生经历 韦应物(约735—约792年),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胄贵里人。其高祖韦挺,唐太宗时历任吏部侍郎、黄门侍郎、御史大夫等官。曾祖韦待价,系武后朝的宰相,官至吏部尚书。从祖父辈开始,家道逐渐式微。但其父韦銮,伯父韦鉴及其子,均擅长绘画驰名于世,唐人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有记载。韦应物约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天宝八年(749年)左右,15岁时,因是官宦世家子弟,成为玄宗的御前侍卫,陪侍从游宴。后进入太学读书,外派为县令、参军等地方官职,罢官时曾寄居洛阳同德寺,鄠县(今陕西省户县)沣上的善福精舍等佛寺。其中值得提到的是建中三年(782年)夏出任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剌史,兴元元年(784年)冬罢任,闲居滁州西涧。贞元元年(785年)秋出任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剌史,贞元三年入朝为尚书左司郎中。贞元四年冬出任苏州(今江苏省苏州市)剌史,贞元七年罢任,寄居于苏州永定寺,不久卒于苏州。一次又—次地出任,一次又一次地罢官,闲居佛寺,这就是韦应物走过的人生道路。 韦应物生活的时代,正值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韦应物作为—名中、下级官吏,面对兵乱不息、满目疮痍的现实,又多次罢官归隐,还经历了疾病缠身、中年丧偶等不幸。—连串的打击使韦应物越来越厌倦充满机心与倾轧的官场,向住自由舒适的田园生活,并向佛门寻找精神上的安慰和寄托。因此他的中、晚年,特别是辞栎阳县令,居沣上善福精舍以后,写作了数量较多的山水田园诗。其诗歌淡泊宁静,反复诉说了自己对尘世的厌倦和对山林与佛门的向往。 韦应物的诗歌题材十分广阔。他去世不久,白居易就推崇韦应物的五言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与元九书》)。朱熹谓“其诗无—字做作,直是自在”(《晦庵说诗》)。后人更将他和陶渊明合称“陶韦”,和柳宗元并称“韦柳”,又和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合称“王孟韦柳”。严羽《沧浪诗话》列举唐诗各体,其中就有“韦柳体”。 韦应物的山水田园诗朴实平淡,反映了他对美好的自然和平凡日常生活的热爱,并把它与恶浊的尘世对立起来,从中求得精神上的愉悦和解脱。韦善于观察并捕捉大自然物候的微妙变化,以简朴清丽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细致鲜明地以诗句描述了其观察到的自然现象和景物,并用其表达各种情感,其中多首涉及到力学现象。 关于流体运动中物体的稳定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呜。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滁州西涧》系韦应物出任滁州剌史时所写,是—篇脍炙人口的七绝,被收录于《唐诗三百首》及各种唐诗集之中。历代文人均将其视为优美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实际上这洗练的诗句里凝聚了诗人对力学现象的洞察力。“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意思是郊野渡口拴着的一条无人驾驭的小船,在晚潮加之春雨形成的小河湍急的流动中,横在河里,随波荡漾。这里形象又真实地描绘了在河中荡漾的小船,因要处于一个稳定的平衡位置,它总要横在河中。这里涉及到流体运动中物体的稳定性问题,与近代导向船舰、飞行器在航行中运动稳定性的深入的学问有关,是近代航海航空航天技术的理论基础之—。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代诗人韦应物对船体稳定性入细入微的观察,并仅仅用了七个字便活脱脱地勾画了出来,不仅使我们获得了美的享受,而且还从中体味出自然规律。而这却早在距今一千二百多年以前就有了。 关于流体运动致声 “声音”一词有两重意思:客观的声波(或声振动),和人主观的声感觉(即响声)。声波是任何弹性媒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的扰动(压力、应力、质点速度、质点位移等的变化,或其中几种量的同时变化)。弹性媒质的质点发生振动,以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开来,就在人的听觉器官上引起了声响的感觉。 韦应物有两首思考流体运动致声的诗: 其一是涉及思考流体运动为什么会引起巨大声响问题的五言古诗,《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 凿崖泄奔湍,称古神禹迹。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 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 贻之道门归,了此物我情。 其二是对海水为什么会产生惊涛,为什么突然会发出怒吼的响声,提出疑问的五言古诗,是《赠卢嵩》 百川注东海,东流无虚盈。泥滓不能浊,澄波非益清。 恬然自安流,日照万里晴。云物不隐象,三山共分明。 奈何疾风怒,忽若砥柱倾。海水虽无心,洪涛亦相惊。 怒号在倏忽,谁识变化情? 韦应物这两首诗,不仅形象地描述了流体运动致声的现象,而且还对流体运动为什么会致声,深入思考并提出了疑问:“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海水虽无心,洪涛亦相惊。怒号在倏(shū)忽,谁识变化情?”云静的水和无声的石为什么相拍激就会发出巨大的声响?海水为什么会产生惊涛,为什么突然会发出怒吼的响声?这使诗人不得其解,所以在诗的结尾喊出了:“谁识变化情?” 韦应物还有一首五言绝句《咏声》 万物自生听,太空恒寂寥。还从静中起,却向静中消。 对声波的传播现象也作了形象地描述。 关于流体运动的不稳定性 流体运动的不稳定性,是指某种形态的流体运动受到某一扰动后,不能恢复到原来形态的运动情况。当风吹向平静的水面时,马上会在水面上引起细小的波浪。如果风持续地吹(或风足够大),则会产生波长较长的波浪,并向着风的下沿方向传播下去。这一问题,就是流体力学中著名的“风生波”问题。韦应物有好几首诗均涉及了到他所观察到的风生波的现象。如: 《野次听元昌奏横吹》 立马莲塘吹横笛,微风动柳生水波。 北人听罢泪将落,南朝曲中怨更多。 野次即郊外,横吹是乐府横吹曲辞,出自北方的军中音乐,多在马上演奏。诗首句写奏乐者的姿态,接下来以景写声,描绘了眼前景色。乐声如微风使柳枝摇曳,使池塘表面水波荡漾,掀起了听者情感的波澜。哀怨的笛声,使来自北方的诗人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不禁潸然泪下。 《送汾城王主薄》 少年初带印,汾上又经过。芳草归时遍,情人故郡多。 禁钟春雨细,宫树野烟和。相望东桥别,微风起夕波。 表达了诗人傍晚送客远行、告别时对友朋依恋难舍的深情厚意。送到东桥这个地方,相互道别,望着客人远去,这时诗人的心境,己如“微风起夕波”那样不平静了。 《夕次盱眙县》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叙说了诗人黄昏日暮在盱眙县(唐代属楚州,今属江苏省)泊舟孤驿时的见闻与感受,这时风也吹得河面上兴起了波浪。 关于润湿与不润湿的现象 在自然界、工程技术和日常生活中,液体对固体的润湿和不润湿现象都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秋荷一滴露,清夜坠玄天;将来玉盘上,不定始知圆。 这首五言绝句《咏露珠》,生动地描绘了秋夜由天空掉下的一个露滴,落到展开的碧绿的荷叶面上,成为晶莹透亮的水珠,滚来滚去,煞是好看。“不定始知圆”是说,由于看到露珠在荷叶面上滚来滚去,方知它是圆球形。其实,秋荷上的露珠并不一定是从天空掉下来的,秋天的后半夜空气湿度大、温度低,在荷叶上凝结的露水,也可形成露珠。但由现代科学来看,韦应物这首诗正是描述了一滴露珠在荷叶面上不润湿的力学现象。 在笔者以前写过的关于润湿现象的诗话文章中,仅提到韦应物关于不润湿的诗,其实他的诗作中也有多首涉及了润湿现象: 《京师叛乱寄诸弟》 上怀犬马恋,下有骨肉情。归去在何时,流泪忽沾缨。 以泪沾缨表达了情深意与、真挚感人。 《赋得暮雨送李胄》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描述了微雨中的帆和鸟。“重”、“迟”二字写了船帆和鸟羽均为雨所沾湿。末二句点明送别,诗人情动于中,潸然泪下,眼泪沾湿了衣襟,好比那散丝密雨一般。 《紫阁东林居士叔缄赐松英丸捧对欣喜盖非尘侣之所当服辄献诗代启》 碧涧苍松五粒稀,侵云采去露沾衣。 夜启群仙合灵药,朝思俗侣寄将归。 道场斋戒今初服,人事荤膻己觉非。 一望岚峰拜还使,腰间铜印与心违。 紫阁是终南山的一座山峰,在今陕西户县东南。这是时任鄠县令的诗人给居士叔的代书信诗,首二句写到了居士叔在碧涧苍松间采摘五粒松时,露水沾湿了衣裳的情景。 《七夕》 人世拘形迹,别去间山川。岂意灵仙偶,相望亦弥年。 夕衣清露湿,晨驾秋风前。临欢定不住,当为何所牵? 七夕是我国古代的传统节日,相传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牛郎、织女要渡银河相见,一年只有一夕相会。夕衣二句叙写了自己露湿衣裳,独立中霄,愁思百结地疑问:人间固然别多聚少,天上神仙又为何事牵缠,不能久住? 这几首诗中的湿、沾都是指润湿的意思。 关于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 地球是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因此,任何时候只能有一半面对着太阳,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随着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也就不断地交替。地球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正是由于地球昼夜交替的周期不长,使得地面白昼增温不至于过分炎热,黑夜冷却也不至于过分寒冷,从而保证了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韦应物的 《咏夜》 明从何处去,暗从何处来。但觉年年老,半是此中催 。 《咏晓》 军中始吹角,城上河初落。深沈犹隐帷,晃朗先分阁 表达出对昼夜交替的思考,显然己蕴含了诗人对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哲理的感叹。 四首咏物诗 韦应物曾写了一些对自然物体的咏物诗,从以下四首可以了解他的喜好和心境。 1、中国古代对玉的美的理解,与对人的道德品质的追求是融为一体的。玉的品质就是人的道德、人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牺牲精神,即是以玉的纯洁高尚为喻,不愿做丑陋的小人。无论是道家、儒家、佛家,都认为神灵的玉能给予力量和智慧,并以达到平安的人生,历代王朝也都将玉器作为财宝收藏与玩赏。韦应物所写 《咏玉》 乾坤有精物,至宝无文章。雕琢为世器,真性一朝伤。 也体现了这种对玉的理解境界。诗人谈的哲理是:天下最宝贵的宝物是朴实无华的,一旦追求华丽,便失去了本性,也就不是至宝了。做人也应该保持本性,不要随波逐流,一旦随波逐流,也就一钱不值了。 2、水晶是结晶特别完美的二氧化硅,经常是纯净透明,晶莹闪亮,很惹人喜爱 , 是我国历史悠久的珠宝品种之一。 我国古代也称水晶为 “水玉”、“水精”,以及 “玉晶”、“千年冰”、“菩萨石”、“放光石”等多种名称。韦应物所写《咏水精》 映物随颜色,舍空无表里。恃来向明月,的皪愁成水。 反映了他对水晶的喜爱。 3、珊瑚是一种海生圆筒状腔肠动物,名叫“珊瑚虫”,在白色幼虫阶段便自动固定在先辈珊瑚的石灰质遗骨堆上。珊瑚的化学成分主要为CaCO 3 ,以微晶方解石集合体形式存在,成分中还有一定数量的有机质,形态多呈树枝状,上面有纵条纹。每个单体珊瑚横断面,有同心圆状和放射状条纹,颜色常呈白色,也有少量蓝色和黑色。宝石级珊瑚为红色、粉红色、橙红色。红色是由于珊瑚在生长过程中,吸收海水内1%左右的氧化铁而形成的,黑色是由于含有有机质。珊瑚自古即被视为祥瑞幸福之物,代表高贵与权势,是幸福与永恒的象征,故倍受尊宠和喜爱,不仅王侯巨贾多将其作装饰用,许多西藏的喇嘛高僧亦多持珊瑚所制之念珠,而古代的王公大臣,上朝所穿戴的帽顶及朝珠亦多用珊瑚来做成。韦应物虽对珊瑚的生成了解并不多,但他在《咏珊瑚》 绛树无花叶,非石亦非琼。世人何处得,蓬莱石上生。 诗中也按自己的理解,对珊瑚作了形象描述和表示了向往。 4、琥珀是由千万年前植物所分泌出来的树脂,经过地壳变动而深埋地下,逐渐演化而成的一种天然化石,也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装饰艺术品。品种有金珀、虫珀、石珀、花珀、水珀、蜡珀等,尤以含有完整昆虫或植物的琥珀为珍贵。韦应物的 《咏琥珀》 曾为老茯神,本是寒松液。蚊蚋落其中,千年犹可靓。 就特别赞赏了含有完整昆虫的琥珀珍品。 参考文献 1、 王振东,野渡无人舟自横 —漫话流体运动中物体的稳定性 2、王振东,飞湍瀑流争喧豗 ─漫话流体运动致声和声音的双重作用 3、王 3、王振东,长使英雄泪满襟 —漫话润湿现象及其应用 4、王振东,4、王振东,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漫话流体运动的不稳定性 (以上均可见 http://www.sciencenet.cn/u/zdwang) 5、王 5、王振东、武际可,力学诗趣[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 8 6、陶敏、王友胜选注,韦应物诗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5 7、全唐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8、 陈尚君辑校, 全唐诗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2
个人分类: 力学诗话|9409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5: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