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求偶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裂狼蛛在不同基质上的多模态交流:行为可塑性的证据
wenlelei 2020-4-1 11:00
狼蛛在不同 基质 上的多模态交流:行为可塑性的证据 Communication in complex environments poses challenges of potential loss of intended messages, but some animals may compensate by using multimodal signalling. Courtship displays of male Schizocosa ocreata (Hentz) wolf spiders are multimodal, consisting of visual and seismic signals. The microhabitat of S. ocreata is complex, including leaf litter, wood/bark, soil and rocks. Results from laser vibrometer measurements in the present study indicated that leaf litter transmitted male courtship signals with greater efficacy. Mating success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on leaf litter (similar to 85%) compared to other substrates (similar to 30%), even though latency to male courtship did not vary among substrates. Given these results, selection should favour spiders that increase their mating potential on nonconducting substrates. We tested whether spiders detect substrate differences in a choice test, and found that when males and females visited all substrates, they spent significantly more time on leaf litter. We isolated courting male spiders on each substrate and scored courtship behaviours to see whether signals varied with substrate. Males used significantly more visual signals (waves and arches) on substrates that attenuated seismic signals (soil and rocks), but other behaviours showed no differences. Taken together,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combined visual/seismic components of multimodal displays may serve as 'backup signals', ensuring reception under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Results also suggest that male S. ocreata have the flexibility to compensate for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by seeking microhabitats with more effective vibration conduction properties, and/or by increasing visual signals on substrates where seismic communication is less effective. 在复杂环境中的通信带来了可能丢失预期消息的挑战,但是某些动物可能会通过使用多模式信令来进行补偿。雄性裂狼蛛 Schizocosa ocreata (Hentz)的求爱显示是多模式的,包括视觉和地震信号。 S. ocreata 的微生境很复杂,包括枯枝落叶,木材/树皮,土壤和岩石。在本研究中,激光振动计测量的结果表明,枯枝落叶传递的雄性求爱信号具有更高的功效。与其他基质(约30%)相比,叶子凋落物(约85%)的交配成功率要高得多,即使雄性求偶的潜伏期在不同基质之间也没有变化。鉴于这些结果,选择应该有利于蜘蛛提高它们在非传导基底上的交配潜力。我们在选择测试中测试了蜘蛛是否检测到底物差异,并发现当雄性和雌性访问所有基底时,它们在叶子上花费的时间明显更多。我们单独进行了每个求偶雄性蜘蛛在每种基质上的求偶实验,并对雄蛛求偶行为进行了评分,以查看信号是否随基质而变化。雄性在可减弱地震信号(土壤和岩石)的基底上使用明显更多的视觉信号(波浪和拱门,这里说的应该是雄蛛的求偶动作,步足触肢上上下下的动作),但其他行为没有差异。综上所述,这些结果表明,雄蛛采取的多模式展示的组合视觉和震动信号可以充当“备份信号”,从而确保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对雌性信号)的接收。结果还表明,通过寻找具有更有效的振动传导特性的微栖息地,和/或通过增加在震动通信效果较差的基质上的视觉信号,雄性 S. ocreata 可以灵活地补偿环境限制。 文献来源 Gordon, S.D., Uetz, G.W., 2011. Multimodal communication of wolf spiders on different substrates: evidence for behavioural plasticity. Animal Behaviour 81, 367-375.
个人分类: 文献摘要|1221 次阅读|0 个评论
情人节看动物们如何找对象?
热度 13 xiyuniaoguo 2017-2-13 22:24
情人节看动物们如何找对象? 情人节到了,有对象的同学,可以尽情地享受爱情的甜蜜,可怜我们这些没有对象的 “单身狗”,在被虐的同时,更要好好想想 如何找对象?实在不行,看看动物们的求偶方式,或许有新的启发。 求偶,用人类的语言表述就是“找男/女朋友”,是动物“结婚生子”的前提。如果找不到“男/女朋友”,不能传宗接代,雄性/雌性的DNA就无法传递下去了,因此求偶行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吸引配偶。动物和人一样,绝大多数都是“男追女”,为什么雌性很少追求雄性呢?这是因为雄性精子的数量很多、体积很小,通过多找几个“情人”,它就可以生一大帮孩子了。而雌性的卵子不仅数量十分有限,排卵间隔期也长,因此付出的更多。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就不难理解,雄性的求偶竞争为什么那么激烈,而雌性在性选择上为什么那么挑剔了。 雌性找个“高富帅”,那可能就意味着“嫁入豪门”,搬入雄性质量较好的领域、拥有建筑豪华的巢穴、能够找到更多的食物、雄性帮助驱逐天敌,甚至是减少被寄生虫感染的机会等。无疑,这些利益对雌性自身的生活质量和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重大的意义。因此,雌性选择对象是慎之又慎,雄性为了赢得雌性的青睐必须使尽浑身解数。 1“帅”是寻找女朋友的第一法则 人类中,颜值是吸引异性的重要指标。动物中雄体体形魁伟,色彩鲜艳,这便能够吸引异性。有些鸟、兽具有漂亮的羽毛或冠、角等特殊的装饰物,它们竭力炫耀这些漂亮的饰物来吸引对方。许多动物在求偶期的时候还要精心打扮一下。诸如雄鸟要换上婚羽。以孔雀为例, 雄孔雀的尾巴越来越长,以至于天敌来了也无法躲避。看似不可思议的抉择,究其内在的缘由,那些尾巴长的孔雀们,往往身体的免疫能力更强,生下的后代,可以更好地适应环境,雌性乐意选择它们。暴露给天敌的危险,不足以抵消繁殖带来的利益,于是它们的种群得以延续。 孔雀求偶 2 跳舞跳得好,也可以取悦异性的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古人通过描写鸟类示爱的美姿,来表现了人类对爱情的向往。自然中鸟类求爱的方式有很多种:有的靠美貌取胜,有的凭歌喉迷人,有的靠建造婚房迎娶……不过,最能让人享受视觉盛宴的,还是那些靠舞蹈求爱的鸟儿。凤头鸊鷉的水上舞蹈可谓登峰造极,它们反复用嘴来接触身体一边的翅膀,身体直立,利用双脚上的蹼在水面上行走很长一段距离,那种场面令人兴奋和赞叹。 从行为生态学的角度看,凤头鸊鷉的求偶活动还可以作为动物互相识别的一种信号。繁殖是动物求偶炫耀的最终目的,雌雄个体的性腺发育、生殖细胞的成熟以及激素的分泌,必须处于同等的发育阶段,才可以进行交配。对于温带鸟类来说,在光周期的作用下,雌、雄鸟进入繁殖状态基本上可以达到同步。但是同种的不同个体之间的繁殖状态还是存在着一些细微的差别。雄鸟的求偶炫耀对这种差别起到了校准的作用,它使雌雄双方的性器官活动完全达到同步。 凤头䴙䴘的求爱舞蹈 3 鲜花是表达爱情的不二选择 人类谈情说爱时,鲜花总是非常有用的工具,而这似乎同样适用于海豚 。海豚是动物界智商最高的几种动物之一,不需要在觅食上花费太多时间。这也就意味着它们有大把的剩余时间。聪明又悠闲的海豚在求偶的时候又会玩出什么花样呢? 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海豚经常嘴里叼着东西游来游去,那可能是一根木棍、一块黏土,更多的时候是一团海藻。这个现象一直被认为是海豚在玩耍,没有特殊意义。但是,仔细观察海豚们的表现,却大有玄机。因为只有成年雄性海豚才会有这种 “衔草” 行为,而此时它周围往往有一只雌海豚正在活动。这表明,雄海豚可能正试图表明满腔爱意或求云雨之欢。 海豚求偶 4 美妙的歌声传爱爱意 有视觉的吸引,也有声音的“诱惑”。动物通过声音可以获得发音者的种类、性别、婚配情况,乃至邻近存在的雄体个体数(如蛙鸣)等信息。声音还可以越过一定的屏障,在黑暗中也能起作用,因此在求偶中常被夜行性动物和鸣禽采用。青蛙求爱不容易,因为叫声产生波纹可被捕食者监测。通讯需要一个发送者、一个接受者和一条信息,但通讯并不能发生在真空环境里,因此往往会有无意的接受者倾听,或者被干扰信息介入。túngara青蛙( Physalaemus pustulosus )可以算是演示发送信息有多复杂的例子。雄性túngara青蛙,作为中美洲和南美洲的本土物种,晚上会成群聚集在浅池塘呼叫以吸引雌性。它们小心翼翼的彼此分开,每一个雄性维护一小处呼叫地点。为雌性彼此竞争是非常严肃的事,如果一只雄蛙在另一只的呼叫地点吹响号角,那么可能会引发 两者的斗争。 青蛙求偶 5 “广撒网,多交友”也是一种策略 有些男生喜欢在恋爱中广“撒网”,不管合不合适,先勾搭勾搭再说。在人类社会中,我们大多鄙视这种行为。不过,在动物界确实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动物还会用信息素来求偶,尤其是昆虫和哺乳类。信息素可以借助风力传播,飘到很远的范围,而且不易被敌害察觉,是一种投资少、收益大、效率高的求偶策略。比如,雌蚕蛾体内 1.5 毫克蚕蛾醇 , 可以吸引 10 亿个雄体 , 远远超过一个地区内可能存在的雄性个数。哺乳动物则用尿、粪便、抓痕来标明其领域范围和性状态。许多哺乳类的雄体只要闻到雌体的尿迹,便知道它是否愿意接受交配。 蚕蛾求偶 6 没有婚房何来娇妻? 人类找对象需要彩礼,动物有何尝不是?一些雄性鸟儿需要置办漂亮的婚房来吸引异性。有一种鸟,叫织巢鸟。雄鸟用它小巧的喙,衔来干草,一根根地织成碗状的小屋,然后静候雌鸟光临。日子一天天过去,雌鸟依然杳无音讯。于是雄鸟打翻鸟巢,寻找新草,再筑一个…… 如此周而复始,直到配偶出现。 从生物学上看,筑巢行为有利于促进鸟的繁殖,尤其是对于织巢鸟这类依赖巢繁殖的鸟类。鸟巢和鸟类的筑巢活动,是刺激雌鸟和雄鸟性生理活动的重要因素。特别是鸟类在开始筑巢或者在自己窝内时,由视觉和触觉等器官所发出的信号,通过脑的综合,能促进体内雌激素加速分泌,从而使体内的卵细胞迅速成熟、排除,使得繁殖行为不至于中断。很多鸟儿更是认巢不认卵,它们一见到自己的巢就回去孵卵,即是把鸟巢中的卵换成玻璃球或石头子,有些鸟儿也全然不顾地去孵卵。但是如果端掉它的巢,孵化行为就立即终止了。 巢鸟的婚房 7 找对象要谨慎,说不定就遇上“骗婚” 不要以为所有的求偶都是一次浪漫的邂逅,殊不知这有时也可能是一场赔上性命的灾难!北美洲有一种狡猾的雌性萤火虫——女巫萤,就会猎杀其他种类的雄性萤火虫,甜蜜情人一下子就变成了致命凶手。它的阴谋如何一步一步实现的呢?每一个萤火虫种类都有自己的光亮,重要的是它们发光的形状、间隔也不尽相同。当萤火虫的发光密码得以破译后,人们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捕捉到它们,你只需要模仿雌性的发光信号,雄性就会自动飞入你的手中。别有用心的女巫萤雌虫正是模拟出猎物萤火虫雌萤的求偶信号,吸引雄萤前来求偶并吃掉它们。 萤火虫发光求偶 动物的求偶策略多种多样,各不相同。求偶炫耀可以帮助雌雄性找到配偶,并孕育自己的后代。这种有性生殖的优势在于组装新基因型的速度要快得多,可以产生更多的遗传多样性。追求多样性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成功地在自然界生存下去。 生存和繁衍,是动物永恒的主题。性的产生,相比无性繁殖,雌雄二者的分化使得遗传方式更加多样,于是基因的突变加快了步伐,它们的后代可以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迁。性的产生在动物进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两性的产生,使得求偶的方式丰富多彩。雌性的青睐,是雄性进化的动力,它们必须进化出足够的魅力,吸引雌性完成生命的延续。鸟儿美丽的羽毛,猛兽的威武的鬃毛,鱼儿丰富的色彩……这些都是一个个吸引异性的性状,称之为性间选择。于此同时,同性之间也存在竞争,有时甚至达到疯狂的病态。 性选择的产生与多样化的选择标准使得进化方向不再由环境单独决定,自然选择不再是进化之路的唯一动力。雄性需要把自己精子尽可能地传播,而雌性则需要更多的父本投入来养活自己的后代。矛盾产生了“欺骗”,不同的物种的生活史,又把这种“欺骗”演绎成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产生了不同的婚配制度。无论是一夫一妻,一夫多妻,或者反过来一妻多夫,再或者混交制,都是以最利于基因传递的形式进行。哪种婚配制度适合何种生物,都是漫长进化之路上达成的默契,否则会被无情地淘汰。
个人分类: 科普|10104 次阅读|26 个评论
古人为什么把妓院老板娘称为“老鸨”?
热度 14 ecoliugy 2016-12-11 16:17
两只雄性大鸨在斗舞。大鸨的求偶行为激发了古人无限遐想 (via 《大自然》) 前两天北京出差,在动物博物馆看到了恶名远扬的“大鸨”。 相信很多人知道“老鸨”,却不知“大鸨”为何物;听过“大宝”SOD密,没听过“大鸨”这种鸟类。 老鸨(bao)指开妓院的老女人,而鸨则是一种鸟类--大鸨 Otis tarda。大鸨与鹤一样,属于鹤形目,通常活动于开阔的草原、荒漠或半荒漠地区,曾广泛分布于华北平原。近年来,大鸨生境不断萎缩,已处于濒危状态,已很难看到。然而,古人在农耕或放牧的时候,应该还是比较容易见到的,相信古人对大鸨的行为有相当的了解。 在诗经中就有一篇《鸨羽》“肃肃鸨羽,集于苞棘。肃肃鸨行,集于苞桑。” 这首诗歌用大鸨做比喻,形容战争对农民的折腾,叹民生之艰难。大鸨本是在地上行走的鸟类,却落到了棘刺和桑树之上。诗人独具匠心,创造出一种不存在的冲突。想必是诗人外出散步,看到本该种满高粱和粟谷的农地,大片大片的荒芜着,竟有大鸨在荒芜的田地里游荡,诗人触景生情,写出了“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TM天天打仗。苍天呐,再不种庄稼的话,谁来养活我的老娘) 的经典诗篇。 可见,在在两千多年前,大鸨在诗文之中的意象还是很正面的,《诗经》中把大鸨形容成为王族发动战争,逼迫人民离开土地,造成民生艰难的形象。此外,诗中“肃肃”一词,用得相当精准巧妙,对大鸨求偶时,抖动翅膀的描述,十分真切生动。 那么,在诗经中正面形象的大鸨,怎么现在却成了“老鸨”呢?妓院的老板娘与大鸨有何关系呢? 著名的农史专家游修龄认为,这是明清时代的以讹传讹造成的。老爷子曾经写过一篇文章《 替 “鸨 鸟”申 冤 》,他考据了各种文献,发现“老鸨”这种称呼在宋代还没有,“老鸨、鸨儿”出现在了明清的小说和民间口语之中,小说把妓院老板娘称之为“老鸨”。把鸨同妓女联在一起,确切说起于明朝朱权的《丹丘先生论曲》,文中说“妓女之老者日鸨。鸨似雁而大,无后趾,虎纹。喜淫而无厌,诸鸟求之即就。鸨鸟为众鸟所淫,相传老娼呼鸨便出自这里。如明朝大科学家李时珍也认为,大鸨都是雌的,遇谁都能与之交配(鸨无舌,……或云纯雌无雄与其他鸟合)。明清的这些记录和文字,从大鸨的生物习性看,还真确实存在一谬误。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在明清之前,民间对大鸨的认识可能也存在一些淫秽的色彩,只是正规的书文里没有记载。民间对大鸨的插诨打科,或可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远超《诗经·鸨羽》的创作年代。比如,以“鸨”为例。此字在创作之初,就与喜淫有联系。鸨字,左半边为“匕”加“十”,匕是雌性生殖器的符号,十是雄性的符号,“匕”加“十”也就是交配的意思。大鸨体肥,不擅长飞翔,而且求偶行为古怪、非常拉风,古人看了肯定印象极为深刻,因此创作了“鸨”字。只是,古代文人较为含蓄,没把大鸨的事说的那么露骨。 雄性大鸨给雌性大鸨露私处看屁股,雌性就此评判雄性的健康情况 (网图) 事实上,从大鸨的求偶行为上看,大鸨还真“挺淫荡的”。特别是雄性大鸨,非常的“浪”。 大鸨雌雄颜值差异很大,雌雄二态,雄性非常漂亮,雌性相貌平平,平日里各过各的,只有在繁殖季节才短暂的生活在一起。每当到了四五月份,雄性大鸨便会集聚在一个求偶场地,疯狂跳舞,相互比拼,一遍赢取雌雄的芳心。雄性大鸨求偶的行为,远看异常精美,细说却也辣眼睛得很。 雄性大鸨在求偶时,会炫耀自己的豹纹胸部和屁股,鼓起胸不断晃动,且翘起屁股,展示自己雪白的身体。雄性大鸨炫耀时,将胸部气囊鼓成球状,露出泛蓝皮肤,喉部两侧须状羽毛竖起。此外,双翅和头部也向上竖起来,呈U形,露出雪白的羽毛,迈着碎步来回扭动,还不断地发出“丝丝”的声音,舞蹈最长者可持续四五十分钟(参看: 大鸨求偶视频 )。交配之后,雄性大鸨便另它欢去了,只留下雌鸟自己筑巢,孵卵,养育后代。确实给人一种大鸨没有雌性,而且每年都会重新找男人的感觉。 另外,西班牙科学家在2014年还发现大鸨翘屁股露私处用以吸引雌性的秘密。雄性大鸨会取食含有毒素的斑螯(昆虫),来毒死体内的寄生虫,以防止交配的时候,把寄生虫传播给雌鸟(一种神奇的自我治疗机制)。换言之,雌性大鸨在挑选雄性的时候,不仅看雄性大鸨的舞姿、听叫声,而且看他的屁股是否干净,以便选择那些最漂亮,最健康的高富帅男朋友。(PLoS ONE 2014) 所以说,老鸨求偶行为不仅“袒胸露乳,晃动奶子”,还“高举屁眼,露出私器”,可谓“黄的要命”。 古人看了大鸨求偶的场面,或许也会生出类似的一些感悟。因此,我觉得充满疾苦的民间老司机们,把大鸨叫老鸨,与女人浪荡的行为关联在一起,还真有那么一些神形相似,并非那些“伟光正”的简单考据中所谓的乱扣“淫鸟”的帽子。民间文化嘛,有雅有俗,包罗万象,完全可以理解。 把大鸨称为“老鸨”,鸨鸨相联,除了性别取向上有错之外,还真可以说是名至实归呢。你觉得呢?
38497 次阅读|21 个评论
浪漫的进化心理学解读
热度 2 smallland 2016-12-10 15:59
谈到男女关系中的浪漫,我曾开玩笑说,所谓浪漫,就是 long 和慢;不能猴急猴急的,表达生物的欲望也不能太直接。这玩笑,其中的原理还值得一叙。 忠诚而专一的雄性常常是雌性的梦想。这样的梦想,有数不清的不确定性,无法通过简单的测试手段来确认。雄性化指标容易判断,看看脸面和身材,看看他的行为表现就行,而忠诚可不是容易测量的指标,需要时间来检验。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也是雌性的择偶逻辑。当然,还有不少另外的途径能证明雄性的忠心,譬如让他为自己献出生命。有的组织为了检验其成员是否忠诚,也常常用生死来考验。然而,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生死的场合毕竟不多,还是要靠日常行为来检验忠诚。由此,需要借用一个模糊的非专业概念 -- 浪漫。 顾名思义,浪漫不是疾风骤雨或惊涛骇浪,而是要通过若干不确定性,甚至神秘的过程,来证明一个确定性,即两性之间的 “ 联系 ”-- 我爱你。所以,浪漫常包含了虚构、传奇的成分。一首歌唱到, “ 我能想到的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 ,就说出了浪漫的最终目标 -- 忠诚。对于雌性而言,不管世事风云变幻,不离不弃的忠诚就是浪漫所要证明的东西。 海誓山盟是不可靠的,这个雌性都知道。即使她深信不疑,她的本能仍然不会相信,所以仍然要追求浪漫。至于什么是浪漫,她自己也不知道。在这方面,优秀的言情小说提供了无数的情节,也是许多年轻的雌性最爱。据说,浪漫漫的言情小说(譬如琼瑶的作品) 90% 以上的读者是年轻的雌性,就像小孩子喜欢糖果,她们能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有才有貌的白马王子也好,能救美人的英雄也好,都能唤起她们的憧憬。即使雄性主角是个坏人,能在雌性主角的感化下变好,依然是感人的、浪漫的。小说是很便宜的,一点零钱就能让她们身临其境,幻想无穷。有人蔑视琼瑶式的作品,说没什么技术含量,但她迎合了少女对浪漫爱情的期待,所以能赢得市场。 已婚女性也是浪漫小说的忠实读者,读小说很安全,即使真的爱上了小说中的白马王子或英雄,也不会出问题。从生物学意义上讲,这也是对丈夫的欺骗与背叛,但谁也不会这么认为,丈夫也不会这么想。文化为人类营造了虚幻的浪漫环境,她们能轻易地从中获得快感。可以说,这是文学对本能的欺骗,高明的作家总是能洞察人类的本能,不了解人性,就不能成为好的作家。 浪漫小说的特征正好迎合了女人,一般描述的是漫长而艰辛的求偶过程,具有 “ 感情上的满足和乐观的结局 ” 等共性。有人说,浪漫小说就是女人的 “ 色情文学 ” ,甚至会让女人产生强奸幻觉。小说的作者常常很懂得女人的心,女主角常常自己觉得相貌平平,但男主角却觉得有特别的魅力而一见倾心。当然,作者不会把女主角描述得很详细,这样读者更容易想像自己就是女主角。相反,作者对男主角的描述却淋漓尽致,他的勇气和自信,他的雄性特征,他的一言一行都表现出女性心中理想的雄性模板。这么优秀的雄性竟然发誓坚守一夫一妻制,他耐心十足而并不急于交配,女人怎能不为此心动呢? 此类小说还有一种令人羞于出口的作用,它能激发女人的性欲,专家们称之为阅读疗法 (biblitherapy) 。小说为她提供了理想的交配对象,这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这就是爱情,这就是浪漫。女性读者们,谁愿意去想像男女主人公二十年后的生活会怎样呢?在小说中,一个雄性特征十足的流氓很容易被女主角改造成一个忠贞不渝的好丈夫,而事实上雄性的交配策略是很不容易改变的。在这方面,年轻的雌性永远都像初学技巧的孩子,等到能轻易学会的年龄,就已经没多少兴趣了。 女人是天生浪漫的动物,喜欢雄性公开地表达爱,表达的方式再过分也不为过,因为这能体现出雄性的能力和自信。雄性当众送出的玫瑰本身不值钱,但它代表了雄性公开表示交配欲望的勇气。前面说过的极端求偶方式,就是浪漫的重要组成部分。浪漫,从生物学角度看,就相当于动物界充满困难和风险的求偶过程,而不是最后的交配或生一大堆孩子。 简单地说,浪漫考验的是雄性的投入、能力、耐心和勇气,其浪漫的功能有两个:一是考验雄性的耐心,保证将来的孩子有个好父亲,二是花费雄性的财产和时间,让雄性有相当的投入而不至于交配后溜之大吉。许多鸟类就是这样,雌性首先合作筑巢,不完成筑巢这个费时费力的工程,雌性不会考虑先和雄性交配。更浪漫的是,有的鸟儿在正式结婚之前,要经过长时间、长距离的飞行(比如 courtship flight 或 nuptial flight )。这飞行,不是常规的民航客机的平稳行进,常有类似战斗机的特技表演。除了考察雄性的飞行技巧,也能考验其耐心和毅力。 许多雄性深谙雌性的浪漫心理,在求偶时常会满足雌性的心理。江苏电视台主办的《非诚勿扰》是一个典型的求偶场,许多雄性描绘了一幅浪漫的场景: 35 岁公司上市(可以一夜暴富后不负责任了), 40 岁带自己心爱的人环游世界。这样的雄性太多,以至于主持人不得不提出抗议,请求雄性不要再走这样的浪漫老套路(笑)。 环球旅行,可满足浪漫的雄性品质的所有要素。首先需要足够的钱,而财力是能力的证明。长时间不考虑另外的交配机会,是耐心的考验。携带一个美女到陌生的地方去,是勇气的体现。对此你可能不以为然,不就是乘坐飞机或游轮,下榻高级酒店,到柔软的沙滩晒晒太阳吗?需要什么勇气呢?在现代文明社会,这的确不需要什么勇气,但在人类的原始生态环境中,一个雄性携手一个优秀的雌性穿越未知的原始部落,需要多大的勇气,不是智勇双全,哪个雄性愿意如此冒险?古代的金屋藏娇,就是处于风险的考虑,而只在家里吃饭交配,就缺少浪漫气息。雌性没有 “ 外国人恐惧症 ” ,她们是很喜欢旅游的。 雌性对浪漫的理解和远比雄性深刻,也是在《非诚勿扰》,一女嘉宾这样举例说明什么是浪漫:他能反复把我的电脑弄坏再修好。这很接近浪漫的生物学意义:为我做事情,但不一定是有实际意义的事情。浪漫不一定是花前月下吟诗作画,但必定是不容易轻易做到的;当然,吟诗也需要十年的苦功。总之,相对来说,浪漫是女人的追求,对于男人来说,它是获得女人芳心的手段。这样的关系是由另外一个相关的事实决定的,即,交配是男人的追求,而是女人的手段。 从交配对两性的不同意义不难理解他们经常会错误地领会异性的暧昧表示,两者错误的方向是相反的,即,雄性会过分地理解雌性的交配意向,把雌性的一个眼神或肯定的赞许理解成愿意和自己交配。而雌性则相反,即使雄性明确地表示 “ 我爱你 ” ,依然会持怀疑态度,依然需要浪漫的过程来证明。简单地说,雄性是宁可信其有,雌性是宁可信其无。这两种错误倾向与双方所面临的风险有关,雌性承担的风险大于雄性,自然进化出谨慎的判断心理。如果用认知科学中的错误处理理论 (error management theory) 解释,就好比雄性站在地面上,雌性站在高楼上,双方对大楼高度的判断肯定不一致,楼顶的上的总是会高估楼的高度,因为恐高症是自我保护的有效策略。 对于两性的判断偏差,有人认为那是因为他们各自用自己的心思来推论异性的意图,其实不然,一些本能的行为根本不需要用理性去推论,仅仅基于错误的代价就能让自然选择或性选择发挥作用。雄性判断错误的代价显然很小,大不了一顿尴尬或逃跑,总比错失良机好。在久远之前的原始环境中,雄性的生殖利益取决于他的交配机会,而雌性的生殖利益决定于她是否有一个愿意为她长期投入的雄性(好丈夫)。不轻信雄性对雌性来说是一个好性状,有利于激发真正愿意献身的雄性做出更多更持久的努力,这就是浪漫。 关于浪漫,不得不再说说极端的求偶方式。 两性的性选择策略都不是单一的,男人也不总是在表达关怀和温柔,女人也不总是在静静地等待,许多极端的求偶方式就能迅速打动女子的芳心。这方面就不用举例了,上网查一下,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但它们大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让更多的人知道。 为什么让更多的人知道就是一个有效的方式呢?从表面看,在人头攒动的闹市打出 “ 我爱你 ” 的横幅仅仅表达了雄性的勇气,但这勇气具有另外的含义。在远古时代,人类以规模不大的群体为单位生存(到底是 150 人还是 250 人都不重要),一个年轻的雌性可能有不只一个追求者,如果哪个胆大妄为的小子突然站出来宣布 “ 她是我的 ” ,无疑是有风险的,所以,敢于这么做的勇气,不仅仅是某些人理解的脸皮厚或不要脸,而是有实实在在的风险。在今天以一夫一妻制为主流的文明社会,这么做可能已没有原始的斗争风险,但雄性的本能依然不改,依然觉得是令人恐惧的。这种仅仅需要勇气而没有多少风险的事情,却能打动女子的芳心,就是原始的风险意识在起作用。如果他这样做了,而没有别的雄性出来和他决斗,就说明他是胜利者或处于优势地位,就像摆擂台没人敢上来挑战一样。 在众目睽睽之下摆出 999 朵玫瑰并大声喊 “ 我爱你 ” ,会令许多女子感动不已,难以拒绝。有人可能觉得这样的方式未免幼稚可笑,但女人却不这么认为,这样的方式往往比其他温和的方式更加见效。人类的爱情不是文明出现之后才有的,而是历经了百万年。文明改变了人的生活,影响了人的本能,但不可能完全扭转本能,本能中的许多逻辑不会随着文明进步而改变。这就是人性,至少是人性的一部分。 勇气,是雄性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性关系中,雄性的风险大于雌性,因为雄性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正因为如此,雌性可能很看重雄性的勇气,看他的勇气怎样表现出来。公开的求偶,就是勇气的表现。如果雄性一直萎缩所不敢公开承认,那是令人失望的。这就不难理解,许多雄性会利用电视台选秀露脸的机会施展自己的求偶方式,表示要让全国人民知道。当然,全国人民是不感兴趣的,但他们生活的小圈子的某些人可能很有兴趣,或咬牙切齿或醋性大发。 尽管女人可能会尽量隐藏自己的交配关系,但因为她面临的风险较小,所以她可能更愿意在公开的场合表示亲昵,而雄性这样做是有风险的。正是因为大多数雄性的畏惧心理,才使得一小撮具有原始勇气的雄性的阴谋能够得逞。如果人类的雄性像孔雀那样温和,只是聚集在一起抖自己的尾巴而没有别的风险(狐狸偷袭除外),任何稀奇古怪的 “ 我爱你 ” 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作为一种高度社会化高度文化的动物,雄性的求偶方式和求偶策略不同,雌性的选择策略也不同,任何一种方法都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然而,万变不离其宗,求偶方式和策略总是与人类的性行为特征有关,与人的生殖特征有关系。
6608 次阅读|4 个评论
非诚勿扰:猫蛛的伤心
热度 6 ecoliugy 2015-10-16 17:56
雌猫蛛为何离美食而去? 今天翻看照片,无意中看到去年3月拍摄的一张猫蛛照片。当初拍摄时候,漫不经心,只觉得哪里不对劲,今天再看,特别是放大了看看才发现,这景致下面,其实隐藏着一个惊天大秘密。 那一天中午,我背着相机路过藤本园,看到一植物叶子上一只猫蛛,怎么背对着一只姬蜂。猫蛛,故名思议,就是行为像猫一样的蜘蛛,英文名为lynx spider(猞猁蜘蛛)。意思是说,这种蜘蛛不结网,捕食的时候,像猫一样跳出去伏击对手。一旦得手便会死死咬住猎物,一般情况下只见它咬住猎物的场面,而像这种背对着猎物的情况着实少见。看了上万只蜘蛛,我还是头一回看到。 当时只是觉得奇怪,咋雌蛛会背对着如此美食呢?刚开始我还以为是它吃的太饱,将其固定在叶子上呢。我还看了看四周,发现这只雌性猫蛛就住在这几片叶子周围。在其中一片叶子上甚至已经用枯叶搭建好了一个巢穴,估计准备产卵了。 今天我不经意间把图片放大了一看,原来这个场面是一个无情的拒绝场面。在此姬蜂下方,竟然有一只雄蛛,由于当初肉眼没看到雄蛛竟完全没意识到。原来雌蛛背对着猎物的场景,是雄蛛送礼物给雌蛛,被拒绝的瞬间。要当初发现是这样的话,一定要打开手机,给它来首“可惜不是你,陪我到最后的瞬间”的音乐。 从放大的图上看,姬蜂体下有一只体色成淡黄色的雄蛛。不知为何它竟然被雌蛛美美拒绝了。我们也不知道它怎样捕获这么大一只姬蜂的?多数情况下,姬蜂可是蜘蛛的天敌之一。有的姬蜂那可是专门寻找蜘蛛作为猎物,一旦发现目标便刺入蜘蛛,放毒将其麻醉,做成“植物人蜘蛛”,然后抬回洞中,将卵产进蜘蛛体内,等幼虫孵化后慢慢啃噬新鲜的蜘蛛肉,直到幼虫孵化。吃天敌的肉,喝天敌的血,难道蜘蛛美女心软了不成? 生态摄影真是个增加人对自然感情的好东西,摄影不仅增进了人对动物的理解,而且让人看到更多日常容易忽视的细节,最终让人更加热爱自然。当然,现在随着手机功能的日渐强大,生态分享都不一定需要相机了。现如今,手机拍照不仅功能强大,而且可以录音录像,还可后期处理,还可及时通过微博微信等与朋友分享,一起欣赏自然之美。 雌性猫蛛的枯叶茅房 原来这坨美食是雄蛛送给雌蛛的礼物
9473 次阅读|6 个评论
经典情歌赏析
热度 2 smallland 2014-2-18 11:09
原始的情歌,常常是对唱,此时,歌词本身不一定重要,重要的是看对方的反应是否敏感,是不是像刘三姐中的酸秀才,动辄就憋不出词来啦。 动物的求偶过程,展示的也常常不是财富,而是能力,技巧或者诚意,比如,有的鸟类的求偶就要飞行上千公里。 现代流行的情歌,多是专业的写手操刀,词汇华丽,但可能意义空洞且不合实际,什么百年、千年、海枯石烂等等。十年的越来越少,百年的罕见,千年的那是妖精,至于海枯石烂那是几十亿年后的事了。所以嘛,还是看看一首经典的情歌,看人家是怎么写的。 Tell him to makeme a cambric shirt Parsley, sage,rosemary and thyme Without no seamsnor needless work Then he'll be atrue love of mine Tell him to findme on acre of land Parsley, sage,rosemary and thyme Between the saltwater and the sea strand Then he'll be atrue love of mine Tell him to reapit with a sickle of leather Parsley, sage,rosemary and thyme And gather it allin a bunch of heather Then he'll be atrue love of mine 第一段,要求对方会做衣服。第二段,要有自己的房地产。第三段,要学会怎么收获庄稼。关键是中间的“ then ”,意思是听我的才行。至于中间点缀的鲜花,则仅仅是点缀,是调节旋律的。
2873 次阅读|4 个评论
器官排斥和配偶选择——谈谈组织相容性抗原(MHC)
热度 20 zhuqinshi 2012-12-20 09:07
器官排斥和配偶选择——谈谈组织相容性抗原( MHC ) 随着医学的进步,许多以前的医学难题也变得可以解决。器官移植就是一个例子。一个人的某个器官(如肾脏,肝脏)坏了,用另一个人健康的器官替换,常常可以挽救这个人的生命。在器官移植中,最困难的就是找到“配型”的器官,否则就会造成无法控制的“器官排斥”。被移植的器官被接受移植的人的身体当作“外来物”而加以攻击,使移植失败。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等待“配型”器官的人数总是大大多于能够找到的“配型”器官数。每年都有许多病人因为等不到合适的器官而在失望中丧失生命。为什么会有“器官排斥”呢?器官“配型”为什么这么困难呢? 从基因的角度来看,这似乎有些难以理解:人之间 DNA 序列的差别非常小,还不到 0.1% 。也就是说,不同的人不仅所拥有的基因类型彼此相同,每个基因的差别也很小。基因的产物——蛋白质,也因此只有微小的差别,一般只有个别氨基酸单位不同。这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因为绝大多数的蛋白质在不同人体中执行的功能是相同的,它们就不能变化很大。 比如使葡萄糖进入细胞的胰岛素,不仅不同人身上的胰岛素完全相同,就是不同的动物如牛和猪,它们的胰岛素也和人的极其相似(都是由 51 个氨基酸组成,其中人和猪的胰岛素只有一个氨基酸单位不同,人和牛的胰岛素有三个氨基酸单位不同),所以也可以用在人身上。在用基因工程大规模生产人胰岛素之前,糖尿病患者一直使用从猪和牛身上提取的胰岛素,而且只有不到 2% 的人产生免疫反应。这些反应还主要不能归罪于胰岛素本身,而是这些胰岛素制剂里面的添加剂。既然蛋白质分子可以“移植”,为什么器官就不行呢?在不同人的器官中,是不是有一些基因和它们编码的蛋白质有显著区别呢? 科学家们对器官排斥现象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发现有一类基因的产物(蛋白质)在排斥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因为这些蛋白质与不同生物体器官之间的相容性有关,所以它们被叫做“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英文简称为 MHC ,是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的缩写。不同的人身上的 MHC 有明显的不同,是造成组织排斥的主要原因。除人以外,所有的脊椎动物都有 MHC ,所以 MHC 已经有很长的进化历史。 MHC 又是什么分子呢?为什么在不同人身上它们有显著的不同呢?这就要从人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说起。 微生物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其历史已经有约 40 亿年,至今在地球上广泛存在。它们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生活方式多种多样,而且能够迅速改变自己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所以生存能力极强。它们能用一切想得到和想不到的方式获得能源和新陈代谢所需要的物质。高至几十公里的高空,深至地表以下几千米,烫至热气滚滚的热泉,冷至极地的冰中,都能找到微生物的踪迹。 地球上的动物(包括人)就是在这种微生物无处不在的环境中生活的,与各种微生物的关系也非常复杂。由于微生物的多样性,许多微生物与我们的生活没有直接关系,比如植物根部的固氮菌,海洋里的蓝绿藻,温泉里面的硫细菌等等。有些微生物“选择”了与动物“和平共处”,“平等互利”的方式。比如人的鼻孔里有两千多种细菌,舌头上有八千多种细菌。这些细菌多数对人体无害,还能防止有害细菌“落脚”。最多的是人的肠道细菌,有三万多种,总数超过人体总细胞数的 10 倍。它们总共有 800多 万个基因,是人体基因数(两万到两万五千之间)的 300 多倍。它们帮助消化食物,合成维生素,调节身体的免疫系统,并且抵抗有害微生物的入侵。 不过这些微生物和我们“共生”有一个条件,就是不能进入我们的身体以内。肠道和口腔看上去在体内,其实是和外界相通的,和呼吸道一样,只不过是人体的“内表面”。要是微生物真的进入体内,而我们的身体“不闻不问”,那就可怕了。我们体内的环境是为我们自己的细胞而“精心准备”的,营养全面而充足,酸碱度合适,各种微量元素平衡。特别是温血动物,那三十几度的体温,简直就是许多微生物生长的“天堂”。这这种环境里,在体外时“好”的细菌(包括肠道细菌)也会变“坏”,给人体造成伤害。比如皮肤有伤口时,原来在皮肤上的细菌就会进入体内,使伤口“化脓”。肠道穿孔时,原来无害的肠道细菌就会进入腹腔,造成严重的感染。更不要说那些“专业”的致病微生物,比如结核菌、绿脓杆菌、炭疽菌、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它们的生存方式就是“钻进”我们的身体,在那里“大吃特吃”,繁衍后代。所以动物必须防止微生物进入自己的身体。动物身体表面那层紧密排列的细胞,就是阻挡微生物进入身体的第一道屏障。 除了被动阻挡以外,动物还发展出了“主动”的自卫方法,在微生物进入体内时能够识别和消灭它们,这就是动物的“免疫”系统。要自卫,首先就要能“分清敌我”。许多微生物表面都有为它们生存所需要的特殊分子,比如鞭毛里面的鞭毛蛋白质,以及特殊的脂蛋白和脂多醣,等等。动物就利用微生物的这些特殊分子,发展出能够与这些分子结合的蛋白质(称为“受体”,比如一类重要的这种受体就是“ Toll 样受体”)。一旦这些受体与微生物上面的分子结合,就会给动物细胞一个信号。细胞接收到信号后,就会把这些被结合的微生物“吞”进去,再把它们消灭。 人体内也有 Toll 样受体,但是这还不够。人体比低等动物如水螅和蚊子要大和复杂得多,接触的微生物种类也很多。而且人要生活几十年,更要应付微生物的反复攻击。病毒入侵人的身体后还会“躲”在细胞内,从细胞外面也“看不见”。由于这些原因,人体需要更精密完善的“侦察系统”,来发现和消灭侵入身体的微生物。 MHC 就是这种“侦察系统”的重要部分。它的作用就是向免疫系统“报告”身体里面是否有“外敌入侵”。起这种作用的 MHC 有两种。第一种报告细胞内部的情况,有没有病毒入侵,叫 MHC I 。第二种报告细胞外面的情况,有没有细菌入侵,叫 MHC II 。 MHC 是怎样“报告敌情”的呢?任何生物(包括病毒)都需要一些自己特有的蛋白质才能生存,所以检查有没有“外来”微生物的蛋白质,就是发现“敌人”的有效手段。 人体里面几乎所有的细胞(除红血球外)都有 MHC I 。这些细胞把细胞里面的各种蛋白质进行“取样”,即把它们“切”成 9 个氨基酸左右长短的小片段,把这些小段结合于 MHC I 上,再和 MHC I 一起被转运到细胞表面。 MHC I 就像“举报员”,用两只“手”举着蛋白质片断,向免疫系统说,“看,这个细胞里面有这种蛋白质”。如果举报的是细胞自己的蛋白质片断,免疫系统就会“置之不理”。但是如果细胞被病毒入侵,产生的病毒蛋白质就会这样被 MHC I “告密”,免疫系统就知道这些细胞被病毒感染了,就会把这些细胞,连同里面的病毒,一起消灭掉。 MHC I 的另一个作用,就是“举报”癌细胞。癌细胞虽然是从人体自身的细胞变化而来,但是由于一些癌细胞里面 DNA 的变化,会形成一些原来没有的蛋白质。有些癌细胞还会把一些蛋白质的浓度从以前被免疫系统测不到的低水平(所以不被免疫系统“认识”)提高到可以侧到的高水平。这些蛋白质也会被 MHC I “举报”,让免疫系统知道这些细胞已经癌变了,也会加以消灭。我们的身体里面常常有癌细胞形成,只不过它们中的一些被 MHC “揭发”而被免疫系统消灭,没有发展起来罢了。 对于细胞外面的细菌,人体有专门的细胞(比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来“吞食”它们。被吞食的细菌被杀死,它们的蛋白质也被“切”成小片段。不过这些小片断不是结合于 MHC I 上,而是结合于 MHC II 上,和 MHC II 一起被转运到细胞表面,向免疫系统“报告”,“瞧,我们的身体里面有细菌入侵啦”。免疫系统就会生产针对这种细菌蛋白质的“抗体”(能够特异地结合外来分子的蛋白质分子),将这些细菌“标记”上,再由免疫系统的其它成分加以消灭。 对于被细胞表面所呈现的蛋白质分子小片断, MHC 就好比是“证人”。由它呈现的片断才可信,从而被免疫系统所认可。 无论是人体自身的蛋白质,还是微生物的蛋白质,都有千千万万种。它们产生的片断也多种多样。为了结合这些蛋白质片段,只靠一种 MHC 是不行的。所以人体含有多个 MHC ,各由不同的基因编码。比如人的 MHC I 就主要有 A , B ,和 C 三个基因。它们的蛋白质产物和另一个基因的产物( b 微球蛋白)一起,共同组成 MHC I 。其中 A 、 B 、 C 基因的蛋白质产物就可以结合蛋白质小片断, b 微球蛋白不参与小片断结合。 由于人的细胞是“双倍体”,即有来自父亲和母亲的各一套基因 ,每个细胞都有两个 A 基因,两个 B 基因,和两个 C 基因,所以每个细胞都有 6 个主要的 MHC I 基因。 对于 MHC II ,情况要复杂一些。 MHC II 分子也主要有三大类,分别是 DP 、 DQ 、和 DR 。它们对于蛋白质小片断的结合点是由两个蛋白质分子(分别叫做 a 和 b )共同组成的,而且 MHC II 不含有 b 微球蛋白。 a 和 b 这两个蛋白质分别由 A 和 B 两个基因编码(不要和 MHC I 中的 A 、 B 、 C 基因混起来)。所以 DP 复合物的形成需要 DPA1 和 DPB1 两个基因。同理, DQ 复合物 也需要 DQA1 和 DQB1 两个基因。 DR 复合物的情况更复杂,一个 a 蛋白质可以和 4 种 b 蛋白质中的一种配对,所以有 DRA 、 DRB1 、 DRB3 、 DRB4 、 DRB5 等五个基因。 不仅如此,这些基因中的每一个都有不同的变种,比如 MHC I 的 A 、 B 、 C 基因,每一个都有超出 1 , 000 个变种。虽然有这么多个变种,但是每个人只能具有其中的两种(从父亲得到一种,从母亲得到一种)。由于变种的数量是如此之大,每个人得到这些基因中的某一个变种的情形又是随机的(要看父亲和母亲具有的是哪一个变种),光是 MHC I 的 A 、 B 、 C 基因的组合方式就至少有 1000 的 6 次方,也就是 100 亿亿种组合方式!这已经远远超出地球上人口的总数。如果再把 MHC II 的情况考虑进去, MHC 基因的组合方式就更多了。所以地球上没有两个人的 MHC 组合情况是一样的,除非是同卵双胞胎。 每个 MHC 基因都有许多个变种,这些变种编码的蛋白质也自然会彼此有区别,比如对各种蛋白质小片断的结合紧密度上就会有差别。由于每个人都只能获得每个基因变种中的两个,人之间获得的变种类型会不一样,所以对外来蛋白质分子的反应就不完全一样。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人对某种物质过敏,其他的人却没事。比如有的人对小麦面粉中的“麸质”( gluten )过敏,吃含有麸质的食物会产生腹泻。研究发现,这些过敏的人中所含的 MHC II 基因中有 DQ2.5 (由 DQA1*0501 基因和 DQB1*0201 基因组成)。这个 DQ 变种能够紧密地结合由麸质产生的多个蛋白质片断,从而使身体有明显的反应。 而含有 DQ2.2 (由 DQA1*0201 基因和 DQB1*0202 基因组成)的人就不容易产生过敏反应。人身上 MHC 变种的不同也使免疫系统“探测”到某种癌细胞的能力不同。比如近来我国科学家发现,乙型肝炎癌变的几率就和 MHC 中 DQ 的变种类型有关。 人之间 MHC 变种类型不同的另一个后果,就是器官排斥。由于每个人具有的 MHC 基因类型(因而它们的蛋白质产物)不同,当一个人的器官被移植到另一个人的身体里面去时,器官上的 MHC 分子就会被接受器官移植的人的身体当作“外来物质”,从而对具有这些 MHC 的细胞展开攻击。这就像不同的单位雇用不同的保安,每个单位只认识自己的保安,而不认识另一个单位的保安一样。甲单位的保安到了乙单位照样会被当作是“外人”。这就是组织排斥产生的原因。 MHC 基因的变种越是不相配,排斥就越强烈。“配型”就是找到和器官接受者的 MHC 基因变种尽可能接近的器官。但是由于 MHC 基因组合的方式太多,找到完全“配型”器官的几率几乎为零(除非是同卵双胞胎),只能使用部分“配型”的器官,而且还要用免疫抑制药物来减轻免疫反应。 不过不要忘记,器官移植只是人类的“发明”,在自然界中是不存在的。所以器官排斥并不是进化过程的“过错”,而是人类去干预进化过程所形成的复杂系统所得到的副作用之一。 既然每个个人只有几个主要的 MHC 基因,那为什么每一种主要的 MHC 基因要有那么多变种呢?这是因为这些数量庞大的变种虽然不可能都存在于某一个个人身上,却可以存在于群体中。当这个群体遇到某种新的微生物时,人群中总会有人具有能“举报”它的 MHC 分子类型,这样就不至于整个群体都不能对这个新的微生物做出反应。这种“集体防卫”的方式可以增加一个群体在微生物攻击下生存下去的机会。 有趣的是, MHC 还和配偶的选择有关。不过和器官移植不同:器官移植要求提供者和接受者的 MHC 尽可能地相似,而择偶时却要尽量寻找与自己的 MHC 类型不同的对象。 动物在选择配偶时,首先要避免的就是“近亲交配”,即和自己血缘关系很近的对象“成亲”。而近亲之间的 MHC 是比较相似的(由共同的祖先而来)。而且由于每个动物体所能拥有的 MHC 基因类型有限,寻找与自己有不同 MHC 变种的动物个体做配偶就能提高后代 MHC 变种的多样性,增加探测到外来入侵者的机会,对后代的生存是有利的。 气味就是动物判断另一个个体是不是自己的近亲的一个重要指标,而且一个动物个体的气味类型和它的 MHC 变种类型有关。小鼠在选择配偶时,总是选择 MHC 变种类型与自己差异大的个体。对一些鱼类和鸟类的观察也得到了类似结果。破坏动物的嗅觉能力,选择 MHC 差异大的配偶的能力就消失。由于不同的 MHC 变种在结合蛋白质片断的能力上有差别,不同动物被呈现的蛋白质小片断也会有所不同。 可是由 9 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小片断不是挥发性的,它们是如何被求偶动物的嗅觉器官感知到的呢?用小鼠的实验表明,这些蛋白质小片断可以在动物直接接触(比如用鼻尖去接触对方的身体)时被转移到求偶动物的鼻子上。用化学合成的蛋白质小片断表明,小鼠的鼻子能“嗅”到极低浓度( 0.1 纳摩尔,即 10 的负 10 次方摩尔)的这些小片断,而不需要 MHC 的部分。这些片断,连同结合它们的 MHC ,也出现在动物的尿液中和皮肤上,既可以直接被求偶动物感知,也可以被微生物代谢成具有气味的分子而被感知。 比起许多动物来,人嗅觉的灵敏度要低得多。人是不是也依靠嗅觉来寻找与自己的 MHC 的变种类型差异大的异性作为配偶呢?研究发现, MHC 类型的确能够起这样的作用。比如让若干男性大学生穿上汗衫过两天(包括睡觉),这样这些男性的气味就被吸收在汗衫上。然后再让若干女性大学生去闻这些汗衫,挑选出她们所喜欢的气味来。结果具有女性大学生喜欢的气味的男性,他们的 MHC 类型和这些女性的差异最大。这说明人类也能通过气味找到与自己 MHC 差异大的配偶。所以要成为夫妻,真的首先要“气味相投”。我们对一些异性有亲近感,而对其他的异性没有感觉甚至有排斥感(尽管这些异性也许很优秀), MHC 看来在其中起了作用。 这样的效果在一些人群中已婚夫妇的 MHC 类型上也可以看到。比如研究发现欧洲血缘的配偶和美国的 Hutterite 群体(也来自欧洲,但是在婚姻上与外界隔绝)的已婚夫妇中, MHC 不相似的程度远比整个基因组的不相似程度高。 当然,人在求偶时,要考虑的因素很多,社会和文化背景也有很大的影响。许多对男女结了婚又离婚,说明 MHC 的差异性并不是决定人类择偶的唯一因素。但是 MHC 类型的差异程度,却是在人们不经意间起作用。 MHC 差异大肯定不是建立和维持一个婚姻的充足条件,却很可能是必要条件。 初稿完成于 2012 年 12 月 19 日 洛杉矶
25140 次阅读|34 个评论
孔雀开屏求偶忙
热度 4 xucq45 2012-7-16 07:57
7月14日,加拿大雷克汉大学王睿教授一行应邀赴齐齐哈尔医学院讲学,我和哈医大药理教研室吕延杰陪同前往。下午,王睿教授作学术报告和参观校园。晚间下榻仙鹤宾馆,该宾馆离著名的齐市的龙沙公园很近。第二清晨4点多,我起床后就去游览龙萨公园。也许是孔雀的发情期,我十分有幸地第一次看到了孔雀开屏求偶的千姿百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个人分类: 秀美风光|3729 次阅读|8 个评论
性选择:极端的求偶方式
热度 6 smallland 2011-3-13 14:28
两性的性选择策略都不是单一的,男人也不总是在表达关怀和温柔,女人也不总是在静静地等待,许多极端的求偶方式就能迅速打动女子的芳心。这方面就不用举例了,上网查一下,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但它们大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让更多的人知道。 为什么让更多的人知道就是一个有效的方式呢?从表面看,在人头攒动的闹市打出“我爱你”的横幅仅仅表达了雄性的勇气,但这勇气具有另外的含义。在远古时代,人类以规模不大的群体为单位生存(到底是150人还是250人都不重要),一个年轻的雌性可能有不只一个追求者,如果哪个胆大妄为的小子突然站出来宣布 “她是我的”,无疑是有风险的,所以,敢于这么做的勇气,不仅仅是某些人理解的脸皮厚或不要脸,而是有实实在在的风险。在今天以一夫一妻制为主流的文明社会,这么做可能已没有原始的斗争风险,但雄性的本能依然不改,依然觉得是令人恐惧的。这种仅仅需要勇气而没有多少风险的事情,却能打动女子的芳心,就是原始的风险意识在起作用。如果他这样做了,而没有别的雄性出来和他决斗,就说明他是胜利者或处于优势地位,就像摆擂台没人敢上来挑战一样。 在众目睽睽之下摆出999朵玫瑰并大声喊“我爱你”,会令许多女子感动不已,难以拒绝。有人可能觉得这样的方式未免幼稚可笑,但女人却不这么认为,这样的方式往往比其他温和的方式更加见效。人类的爱情不是文明出现之后才有的,而是历经了百万年。文明改变了人的生活,影响了人的本能,但不可能完全扭转本能,本能中的许多逻辑不会随着文明进步而改变。这就是人性,至少是人性的一部分。 勇气,是雄性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性关系中,雄性的风险大于雌性,因为雄性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正因为如此,雌性可能很看重雄性的勇气,看他的勇气怎样表现出来。公开的求偶,就是勇气的表现。如果雄性一直萎缩所不敢公开承认,那是令人失望的。这就不难理解,许多雄性会利用电视台选秀露脸的机会施展自己的求偶方式,表示要让全国人民知道。当然,全国人民是不感兴趣的,但他们生活的小圈子的某些人可能很有兴趣,或咬牙切齿或醋性大发。 尽管女人可能会尽量隐藏自己的交配关系,但因为她面临的风险较小,所以她可能更愿意在公开的场合表示亲昵,而雄性这样做是有风险的。正是因为大多数雄性的畏惧心理,才使得一小撮具有原始勇气的雄性的阴谋能够得逞。如果人类的雄性像孔雀那样温和,只是聚集在一起抖自己的尾巴而没有别的风险(狐狸偷袭除外),任何稀奇古怪的“我爱你”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作为一种高度社会化高度文化的动物,雄性的求偶方式和求偶策略不同,雌性的选择策略也不同,任何一种方法都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然而,万变不离其宗,求偶方式和策略总是与人类的性行为特征有关,与人的生殖特征有关系。
3788 次阅读|6 个评论
科虫周记(五)
songshuhui 2009-9-11 13:14
丁丁虫 发表于 2009-09-03 18:18 爱情、婚姻、家庭启示录 顶着这个温情脉脉的标题,我们先来看另外一则不那么温情的消息。马里兰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聪明的鸟儿往往会有更多的情人。他们以澳大利亚的园丁鸟为研究对象,利用这种鸟不喜欢红色的天性来设置实验故意在雄鸟领地中放上红色的盖,又在瓶盖上面罩上透明盒子,然后借助摄像机记录雄鸟的行为。结果发现,它们当中有些能在很短的时间里移开透明盒子,处理掉瓶盖,而另一些则显得束手无策。 随后的跟踪观察则显示,那些能力突出的聪明雄鸟,其在繁殖季节获得的交配次数大约是能力差的雄鸟的两倍。不过研究人员也承认,这仅仅是观察到了园丁鸟的智商与成功繁殖之间的表面关联性而已。也就是说:第一,高智商究竟如何吸引雌鸟,这一点还没有进一步的研究;第二,鸟类的经验能否推广到人,这个这个问题比较敏感,结论还是留给各位自己去下吧。 其实我以为,单靠智商未必就能引起异性的注意,不然世上也就不会存在光棍博士这样一种生物了。智商需要以浪漫的方式展现,才能有效地吸引异性,譬如说看一场温情的电影、共进一次烛光晚餐什么的。但需要注意的是,烛光虽然浪漫,也要适可而止,否则会增加罹患癌症的可能。这个煞风景的消息当然不是我臆造的,而是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研究人员的结论。他们发现蜡烛燃烧后会产生高浓度的甲苯和苯都是众所周知的高致癌性物质,因此建议说,为了健康考虑,烛光还是少用为妙。只是可怜了那些还没来得及用上电灯的古代人,不知多少对牛郎织女生生被蜡烛拆成了天人两隔啊。 同样为了健康考虑,亚利桑那大学的研究人员(男性)建议说,男性一定要结婚。他们提取了1715名年龄57岁至85岁志愿者的血液样本,检测他们血液中C-反应蛋白的含量,结果发现在所有群体中,已婚男性血液中的C-反应蛋白含量最低,超出单身男性一倍多。C-反应蛋白在临床上用于预测心脏病、抑郁症和脑中风的危险,所以上述结果就意味着已婚男士罹患这些疾病的几率最小。不过奇怪的是,不论结婚与否,女性的C-反应蛋白水平并无明显差异。这似乎显示了结婚只对男性的健康有正面影响,至于说女性考虑到男性在婚前与婚后的表现往往天差地别的现实,咳咳,健康只要没恶化就该谢天谢地了吧。 (感谢 竹刀鱼 同学供图)
个人分类: 生物|1539 次阅读|0 个评论
“凌波仙子”——在江溪村看水雉
gazelle 2009-4-16 22:15
水雉,有着凌波仙子的美誉。 水雉,一种中小型鸟类。全世界共有八种,大多分布在北回归线以南。目前,水雉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北纬32以南的地区,包括广东、广西、云南、台湾、海南及西藏东南部的所有地区都有水雉的踪影。以前是常见的候鸟,现在由于缺少宁静的栖息生境已经比较罕见,在大陆被列为三有保护物种。在肇庆地区发现的水雉种群是国内现今发现的最大种群,约2000只左右。 有幸,几年前的一个夏天在肇庆江溪村拍摄水雉。下午3点整,我们一行五人驾着越野车出发。路上蒋委员长不时给我们讲他以前在野外拍摄中的奇闻趣事,使得整个车厢充满欢笑声,原本枯燥的旅途也变得轻松而有乐趣。下午5点左右,我们到达目的地江溪村。 马四!委员长喊道,同时不停地朝窗外招手。顺着他的目光,我们看见一位村民在村口一棵苍老的大榕树下等我们。下车后,和马四寒暄了几句,就各自扛上器材,朝着村边的芡实塘奔去。 江溪村周边成片的芡实塘 芡实塘中劳作的村民 不虚此行。刚到观鸟棚就见到一只张开白色翅膀而拖着长尾巴的鸟轻盈地从眼前飞过,那就是水雉了。 机不可失。赶紧架好三脚架,支起单筒望远镜,躲藏在观鸟棚中。透过望远镜,在芡实塘中仔细搜索 。 为便于观察水雉特设的观鸟棚 只见芡实叶上有一双大脚在平稳悠闲地向前迈着,一步一个脚印,胜似闲庭信步。调节望远镜,顺着大脚往上移动目光,终于得见视线中这只水雉的美丽身姿。 芡实叶上美丽的水雉 欣赏完这只水雉后,我更加迫不及待地想见到其他更为生动的景象。重新调节望远镜,转动镜头。一对成鸟在视线中一动不动的并排站着,若有所思地望着前方。它们的色彩很好地融入芡实叶面,形成一种良好的保护色。 求偶成功的一对水雉 江溪村,如今对于很多爱鸟人士来说已经不再陌生,因为它的芡实塘,因为它养育着的水雉。
个人分类: 它世界|7927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5: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