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胡先骕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纪念胡先骕(19):关于胡先骕先生的历史研究的重要专著
livingfossil 2009-11-30 08:24
纪念胡先骕(19): 关于胡先骕先生的历史研究的重要专著 关键词:胡先骕;学术历史;专著 ------------------------ 《胡先骕先生诗集》(附年谱)台湾国立中正大学校友会编印1992年出版(非卖品) 《胡先骕文存》(上卷)(张大为、胡德熙、胡德焜编),1995年8月江西高校出版社 《胡先骕文存》(下卷)(张大为、胡德熙、胡德焜编),1995年8月江西高校出版社 《不该遗忘的胡先彇》(胡宗刚著),2005年,长江文艺出版社 《静生生物调查所史稿》(胡宗刚著),2005年,山东教育出版社 《胡先骕先生年谱长编》(胡宗刚撰写),2008年,江西教育出版社
个人分类: 纪念Hu Hsen-Hsu|3704 次阅读|0 个评论
纪念胡先骕(18):胡先骕先生的科学诗《水杉歌》
livingfossil 2009-11-30 08:20
纪念胡先骕(18): 胡先骕先生的科学诗《水杉歌》 关键词:胡先骕;《水杉歌》 ------------------------- 胡先骕.水杉歌.人民日报,1962年2月17日 水杉歌 胡先骕 纪追白垩年一亿,莽莽坤维风景丽。 特西斯海亘穷荒,赤道暖流而温煦。 陆无山岳但坡陀,沧海横流沮洳多。 密林丰薮蔽天日,冥云玄雾迷羲和。 兽蹄鸟迹尚无朕,恐龙恶蜥横婆娑。 水杉斯时乃特立,凌霄巨木环北极。 虬枝铁干逾十国,肯与群株计寻尺。 极方季节惟春冬,春日不落万卉荣。 半载昏昏黯长夜,空张极焰光朦胧。 光合无由叶乃落,习性余留犹似昨。 肃然一幅三纪图,古今冬景同萧疏。 巍升珠穆朗玛峰,去天尺五天为眩。 冰岩雪壑何庄严,万山朝宗独南面。 冈达弯拿与华夏,二陆通连成一片。 海枯风阻陆渐干,积雪冱寒今乃见。 大地遂为冰被覆,北球一白无丛绿。 众芳逋走入南荒,万果沦亡稀剩族。 水杉大国成曹郐,四大部洲绝侪类。 仅余川鄂千万里,遗孑残留弹丸地。 劫灰初认始三木,胡郑揅几继前轨。 忆年远裔今幸存,绝域闻风剧惊异。 群求珍植遍遐疆,地无南北争传扬。 春风广被国五十,到处孙枝郁莽苍。 中原饶富诚天府,物阜民康难比数。 琪花琼草竞芳妍,沾溉万方称鼻祖。 铁蕉银杏旧知名,近有银杉堪继武。 博闻强识吾儒事,箋疏草木虫鱼细。 致知格物久垂训,一物不知真所耻。 西方林奈为魁硕,东方大匠尊东壁。 如今科学益昌明,忆见泱泱飘汉帜。 化石龙胲夸绿丰,水杉并世争长雄。 禄丰龙已成陈迹,水杉今日犹葱茏。 如斯绩业岂易得,密辞皓首经为穷。 琅玉宝笈正问世,东风伫看压西风。
个人分类: 纪念Hu Hsen-Hsu|3183 次阅读|0 个评论
纪念胡先骕(17):胡先骕先生文学著作目录
livingfossil 2009-11-30 08:15
纪念胡先骕(17): 胡先骕先生文学著作目录 关键词:胡先骕;文学;著作目录 诗集 《忏庵诗稿》钱钟书遍选,1964年出版 《胡先骕先生诗集》(附年谱)台湾国立中正大学校友会编印1992年出版(非卖品) 《胡先骕文存》(上卷)(张大为、胡德熙、胡德焜编),1995年8月江西高校出版社 论文 胡先骕.中国文学改良论,1919年,东方杂志,第16卷,第3期 胡先骕.欧美新文学最近之趋势,1920年,东方杂志,第17卷,18期 胡先骕.评尝试集,1922年,学衡,第1-2期 胡先骕.浙江采集植物游记,1922-1923年,学衡,第1-4,7,10,12等期 胡先骕.论批评家之责任,1922年,学衡,第3期 胡先骕.说近日教育之危机,1922年,学衡,第4期 胡先骕.评赵尧生香宋词,1922年,学衡,第4期 胡先骕.评朱古微强村乐府,1922年,学衡,第10期 胡先骕.评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1923年,学衡,第18期 胡先骕.文学之标准,1924年,学衡,第31期 胡先骕.评亡友王然父思斋遗稿,1926年,学衡,第51期 胡先骕.评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1933年,青鹤,第2卷,第4期 胡先骕.寒光诗集序,1940年,国立中正大学文史季刊,第1卷,第1期 胡先骕.如何获得丰富快乐之人生,1940年,国立中正大学校刊,第1卷,第6期 胡先骕.教育之改造,1945年12月发表于江西南昌大众日报丛书 科学诗 胡先骕.水杉歌.人民日报,1962年2月17日
个人分类: 纪念Hu Hsen-Hsu|3001 次阅读|0 个评论
纪念胡先骕(16):胡先骕先生科学研究论著目录
livingfossil 2009-11-30 08:11
纪念胡先骕(16): 胡先骕先生科学研究论著目录 关键词:胡先骕;科学研究;论著目录 胡先骕.中国西部果品志.科学,1919,4:1010-1019 胡先骕.浙江植物名录.科学,1921,6:70-101 胡先骕.江西植物名录(附福建崇安县植物).科学,1921,6:1144-1171;1232-1247 胡先骕.植物教学法.科学,1922,7(11):1181-1191 胡先骕,邹秉文,钱崇澍.高等植物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再版1925 胡先骕.论国人宜注重经济植物学.科学,1924,9(7):723-729 胡先骕.增订浙江植物名录.科学,1924,9(7):818-847 HuHsenhsu.Newspecies,newcombinationsandnewdescriptionsofChineseplants.Contr.Biol.LabSci.Soc.China,1925,1(2):1-5 HuHsenhsu.PreliminarysurveyoftheforestfloraofsoutheasternChina.Contr.Biol.LabSci.Soc.China,1926,2(5):1-20 胡先骕.种子植物分类学近来之趋势.科学,1928,13(3):315-323 HuHsenhsu.ProdromusFloraSinensis.Contr.Biol.LabSci.Soc.China,1929,5(5):1-77;Bull.FanMem.Inst.Biol.1:11-47 胡先骕译.世界植物地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 HuHsenhsu.DistributionofTaxadsandconifersinChina.Canada:Proceedingsofthe5thPacificSci.Congress,1933 胡先骕.植物分类学研究之方法.中国植物学杂志,1934,1:306-317 HuHsenhsu.AcomparisonoftheligneousfloraofChinaandeasternNorthAmerica.BullChinBotSoc.,1935,1:79-97 胡先骕.植物学小史.重庆:商务印书馆,1935;第二版1945;重印1948 胡先骕.如何充分利用中国植物之富源.中国植物学杂志,1936,3(3):1069-1078;科学,20(10):850-858 胡先骕.中国植物区系的特点与亲缘关系.中国植物学杂志,1937,4(1):7-25 HuHsenhsu.ConstituentsofthefloraofYunnan.Proceedingsofthe6thPacificSciCongress,1939,4:641-653 胡先骕,ChaneyR.W.中国山东中新世植物群.中国生物志(新甲种),1号(总号112).1940,重印(英文专著) HuHsenhsuandChengWanchun.OnthenewfamilyMetasequoiaceaeandonMetasequoiaglyptostroboides,alivingspeciesofthegenusMetasequoiafoundinSzechwanandHupeh.BullFanMemInstBiol.,newseries,1948.1:199-212 HuHsenhsu.HowMetasequoia,thelivingfossil,wasdiscoveredinChina.JournalofNewYorkBotanicGarden,1948,49:201-207 胡先骕.被子植物分类的一个多元系统.中国科学,1950,1(11):243-254 胡先骕.水杉及其历史.中国植物学杂志,1950,5(1):9-13 胡先骕.种子植物分类学讲义.北京:中华书局,1951;再版1954 胡先骕.经济植物学.北京:中华书局,1953 胡先骕.中国崖豆藤属六新种.植物分类学报,1954,3(3):355-361 胡先骕.植物分类学简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5;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8 胡先骕.经济植物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上册,第一分册,1955;第二分册,1955;下册,第一分册,1957 胡先骕.中国云南山茶科二新属.植物分类学报,1956,5:279-283 胡先骕.中国鹅耳枥属志资料.植物分类学报,1964,9(3):281-298 HuHsenhsu.Themajorgroupsoflivingbeings:anewclassification.Taxon,1965,14(8):254-261 《胡先骕文存》(下卷)(张大为、胡德熙、胡德焜编),1995年8月江西高校出版社
个人分类: 纪念Hu Hsen-Hsu|2812 次阅读|0 个评论
纪念胡先骕(15):胡先骕与国立中正大学
livingfossil 2009-11-30 08:07
纪念胡先骕(15): 胡先骕与国立中正大学 关键词:胡先骕;国立中正大学 国立中正大学是抗日战争时期创建于江西抗战后方泰和县杏岭的一所综合性大学。   1940年教育部拨款法币一百万元给江西省政府,在泰和杏岭成立国立中正大学,校名取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理念大中至正。1940年9月,国际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原中央研究院院士,有着中国植物学之父美誉的赣籍学者胡先骕博士被任命为校长。   创办之初,正大设政治、文学艺术、理、工、农五学院。学校的创建和胡校长的知人善用,在名人名校的构想下,他招纳才贤,许多一流学者到校任教,其中更是有众多江西籍学者,在爱乡爱国的热忱之下,纷纷放弃原有优越的工作条件报效乡梓来正大任教。中正大学名家汇集,成为一时之盛。到1944年4月胡先骕辞职离任时,校本部已拥有专职教师203人,其中教授71人,副教授39人。他们中,有从本省法专、工专等校调进的雷洁琼、王修采、王易等教授,有从沦陷区来的俞调梅、姚名达等教授,有放弃较为安全环境从西南大后方来的蔡方荫,戴良谟,周拾禄等教授,有舍弃在美国罗杰斯大学优厚生活条件和良好的科学研究环境,辗转万里来校执教的双博士黄野萝教授。他们造福桑梓、报效祖国,在距抗日火线仅一百多公里的大学辛勤耕耘,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和难忘的回忆。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国立中正大学随即迁往南昌望城岗。   从立校之始到1949新中国成立,该时期的国立中正大学,前有抗战艰辛后有内战纷乱,在不平静的时代大背景里,正大师生的勤勉奋进,使正大成功跻身民国一流学府的行列,为全国19所国立大学之一,并被誉为民国发展最为迅猛的国立大学,诸多学科均为民国时期学界之翘楚。 1949年9月,国立中正大学更名为国立南昌大学,设政治学院、文学艺术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农学院,16个系。1949年更名后,学校仍为国立综合性大学,直属中南教育部领导。 1953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国立南昌大学大部分学科、专业调整至中南区的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华中工学院等14所高校,保留了师范部的中文、历史、生物、数学、物理、化学和艺术7科,学校改为江西师范学院,性质由综合性大学改变为培养中等学校师资的高等师范院校。与此同时,在江西,以国立南昌大学农学院为基础,单独组建了江西农学院(现江西农业大学);1962年,江西师范学院生物系又被调至江西大学(现南昌大学)。 另:关于国立中正大学的正统,在江西的高校界一直有所争议,为客观公正起见,列出主要三大嫡传:   1.江西师范大学www.jxnu.edu.cn主要继承原中正大学师范部   2.江西农业大学www.jxau.edu.cn主要继承原中正大学农学部   3.南昌大学www.ncu.edu.cn主要继承原中正大学调整后的生物系(正大王牌科系)及望城岗校址 ============= 本贴引自http://baike.baidu.com/view/1371630.htm
个人分类: 纪念Hu Hsen-Hsu|2555 次阅读|0 个评论
《纪念胡先骕》与《古植物学的故事》(14):胡先骕和徐仁与中国
livingfossil 2009-11-30 08:02
《纪念胡先骕》与《古植物学的故事》(14): 胡先骕和徐仁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古植物学研究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14) : HU Xiansu and XU Ren as pioneers for palaeobotanical studies in Institute of Botan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y Qigao Sun) 关键词:胡先骕;徐仁;古植物学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关于古植物学的早期零星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期的静生生物调查所,亦即胡先骕先生(1894-1968)与美国古植物学家RalphWorksChaney(1890-1971)合作研究山东省临朐县境内的山旺中新世植物化石,他们出版了我国新生代植物研究的第一本英文专著。 1958年,已是暮年的胡先骕(65岁)在整风之后写有《此次参加整风运动的思想收获》,罗列了4项工作计划。其中后两项涉及古植物学的研究,现抄录如下:与青年干部合作研究中国木本植物叶脉,以奠定研究新生代古植物学的基础;与青年干部合作研究中国新生代古植物学。此时的胡先骕身患多种疾病,已力不从心。 1959年古植物学家徐仁先生(1910-1992)到中科院植物所创立古植物学研究室,这是我国植物学研究机构内第一个、也是我国植物学研究机构内唯一的古植物学研究室。当时植物所的研究室很少,不可能随随便便就建一个研究室的,能在中科院植物所建立一个专门从事古植物学研究的实验室,一方面是徐仁先生有很高的学术威望,另一方面说明植物所的学术前辈们非常重视化石植物的研究。在徐仁先生的领导下,我们古植物学的研究开始遵循生物学的思想与方法,在不断变幻的社会环境中艰难发展。 孙启高
个人分类: 古植物学的故事-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 ...|4069 次阅读|0 个评论
纪念胡先骕(13):胡先骕与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
livingfossil 2009-11-30 07:56
纪念胡先骕(13): 胡先骕与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 关键词:胡先骕;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 本贴引自:http://www.kib.ac.cn/Html/KIB70/kib70_history/114331533.html 1938年2月,北京私立静生生物调查所所长胡先骕先生函告蔡希陶去云南组织后方基地,筹办昆明工作站。4月,蔡希陶和云南省教育厅厅长龚自知协商,联合筹办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5月7日,昆明市允借黑龙潭龙泉公园全部寺宇、园、山为研究所所址。蔡希陶兼任公园经理。7月,胡先骕、俞德浚等人到达昆明。7月24日,云南省教育厅,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两家签订合办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的合同,是时,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正式成立,胡先骕任所长,云南大学植物系主任严楚江任副所长,汪发瓒主持工作,俞德浚、蔡希陶任专职研究员。  1938年9月,静生所之庐山植物园迁昆明,秦仁昌主任及冯国楣等到昆明,年底冉迁丽江。 1940年1月25日,云南省教育厅拔款,建造农林植物研究所办公室252平方米凌工。教育厅长龚自知题原本山川,极命草木,刻于大理石上,嵌在平房正面墙上。8月27日,云南省经济委员会正式参于合办云南农林植物所,与云南省教育厅、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正式签订契约,契约十款。静生又调郑万钧来昆任副所长,增派张英伯任研究员。同年,农林植物所补助费由1万元增到2万元。规模增大,人员增加至13人。兼任所长胡先骕,专职副所长郑万钧,研究人员蔡希陶,俞德浚,张英伯,文书曾吉光、采集员邱炳云,并有练习生和技工多人。 1946年春夏,由于在丽江的庐山植物园实际解散,秦仁昌调云南大学森林系任主任兼院长,冯国楣调进农林植物所工作。 1949年11月,中国科学院在北京成立。1950年4月,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接管云南省农林植物研究所的财产帐目,改名为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昆明工作站。 1951年1月3日,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植字第88号文件通知,昆明工作站接受孙东明先生在瓦窑村的房地产及花木等财产的捐献。2月28日,接云南省农业厅通知,昆明工作站接受刘幼堂先生在瓦窑村的房地产、花木、药品、器物、书籍的捐献。同年,收购了蒜村以北的荒地和农林所对门的北平研究院数、理、化研究所的旧址,正式开始植物园的筹建。 1953年2月9日,中国科学院办公厅通知: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昆明工作站改名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昆明工作站,主任蔡希陶。 1953年5月,经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同意,筹建元江保植场。 1956年,筹建昆明植物研究所并开始为热带植物园选址。 1957年,我国第一个植物资源化学研究室建立,由蔡希陶兼主任,卢人道、木全章到该室工作。并聘蔡宪元、杨希云等从事资源植物化学研究,成为我国植物资源学开展化学研究的最早的研究室之一。同年,到西双版纳对芳香油植物进行深入调查。 1958年5月,经中国科学院和云南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抽调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筹)部分骨干,建立西双版纳植物园。同年夏,吴征镒从北京植物所调昆明植物所(筹)任所长。随同来昆明的有植物生理学家段金玉,植物分类学者周铉、陈介、武素功、李恒等。同年中秋,周俊、张敖罗、武全安等10余名植物科学工作者调昆明植物所。 1959年1月1日,热带植物园正式成立。园址在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勐仑区一个由罗棱江环绕而成的葫芦形半岛上,占地一万五千亩。该园是中国科学院在对云南热带生物资源大规模考察的基础上,为开发利用热带植物资源而成立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机构,归属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蔡希陶兼园主任,周凤翔任副主任。研究人员有许再富、余彩、裴盛基、陈文奋等。 1959年3月18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分院通知:经中国科学院同意,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负责筹建丽江高山植物园。园址在丽江县城北15公里的玉龙雪山,东以沙坝罗固为界,南以玉湖、雪崧村为界,北至雪山顶,面积约一万余亩。冯国楣任副主任主持工作。主要研究人员有俞绍文、陈宗莲、吕春朝、刘宪章等。 ------------------- 本贴引自:http://www.kib.ac.cn/Html/KIB70/kib70_history/114331533.html 对本贴感兴趣的网友请阅读胡宗刚先生的有关著述: 胡宗刚,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创办缘起,中国科技史料,2001年22卷3期 摘要 1938年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继在云南进行大规模植物采集之后,为了更有效、更深入地研究云南植物,该所所长胡先骕与云南省教育厅厅长龚自如商定在昆明合设一研究所,拟定此所除从事纯粹之研究外,还注重植物在农业、林业上的应用,故定名为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文章依据史料,叙述了该所创办原委及初期事业概况和研究成果。
个人分类: 纪念Hu Hsen-Hsu|2818 次阅读|0 个评论
纪念胡先骕(12):胡先骕与庐山植物园的创建
livingfossil 2009-11-30 07:51
纪念胡先骕(12): 胡先骕与庐山植物园的创建 关键词:胡先骕;庐山植物园 作者:胡宗刚 文章引自:连载:庐山老相册(第三辑)作者:陈政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 胡先骕与庐山植物园的创建作者:胡宗刚 http://book.sina.com.cn/nzt/his/lushanlaoxiangce/20.shtml   这张摄于1934年8月20日的照片,不仅在庐山现代史上,而且在中国现代科技史上也弥足珍贵。其黑白瞬间,定格了中国植物学界的泰斗胡先骕创建庐山植物园的丰功伟绩。 上世纪30年代熊式辉任江西省政府主席,对于江西农林建设曾邀请著名农林学家和植物学家邹秉文、箫纯锦、胡先骕等来赣指导,胡先骕认为:欲发展江西农林生产,首先得组织集行政领导与科学研究于一体的农业院。此项建议得到熊式辉的赞同,农业院遂于1933年3月成立,胡先骕还推荐北京农业大学校长、著名农业经济学家董时进来江西担任该院院长。   其时,胡先骕任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所长,正在北平香山一带与人接洽兴办植物园,终而未果。即转向江西省农业院,提议由静生所与农业院协作,在江西庐山合办一植物园,此亦得董时进同意。胡先骕特为此撰写《设立庐山森林植物园计划书》。节略如下:   在目下江西农村复兴运动发轫贵院成立之初,宜及时着手以树百年大计为发达林学与花卉园艺计,森林植物园之设立实不可缓。敝所自成立以来,即以全力调查全国树木,采集植物标本,远及东北与西南各省,研究成绩颇为欧美先进诸邦学术界所称道,久有创办森林植物园之拟议,第以经费拮据,迄未积极进行。   庐山地处长江下流,气候温和,土质肥沃,为东南名胜,交通亦称便利,于此创办森林植物园,洵为适当。斯园成立必能解决江西林业问题,兼可辅助江西花卉园艺新事业之成立。   经反复协商,达成由农业院拨付所属省立农业学校在庐山含鄱口三逸乡地界作开办植物园之用,静生所派自国外留学归来未久之著名蕨类植物分类学家秦仁昌南下创建;植物园常年经费为1.2万元,两家各担其半,开办费2万元,则由农业院拨付。诸事进行皆甚顺利,惟开办费未及时通过,而此关系植物园事业是否能够实现,胡先骕为此很是着急。此有胡先骕致董时进一函,函中郑重指出:   若开办费问题不解决,则此次目的亦未能达,而森林植物园将等于画饼充饥,甚或永远不能实现,不但有辜雅意,而弟亦一场空欢喜也。从中可以获悉当时真切之情形。   经胡先骕恳切的劝说与交涉,农业院方面最终通过开办费2万元的预算。可见胡先骕在当时学界、政界中的影响和其人格的力量。庐山森林植物园的创建和创建后不几年就取得骄人的成绩,这一切都源于胡先骕主事的能力。   胡先骕之所以选择庐山创办植物园原因有三:其一,当时庐山已成为国民政府的夏都,有此文化建设的需要,藉此亦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其二,胡先骕系江西籍人氏,为家乡服务是其一贯的心愿;其三,胡先骕早年曾在庐山林场工作,对庐山无论是自然条件、植物分布及种类,还是庐山的自然风光、历史遗迹都甚熟悉,由熟悉而生热爱之情。   1934年5月中旬,胡先骕即派愿承担建园之贤的秦仁昌南下庐山实地勘查。建园的三逸乡乃含鄱岭与月轮峰之间的山谷,海拔1154公尺,谷内绿树成荫,溪壑交错,流泉潺缓,这里地形多样,土壤良好,水源充沛,环境优良。这样的条件,不仅可供栽培陈列不同的植物,还可供建造优美的风景园林。秦仁昌对于在此地建设植物园非常满意,遂着手开办。   植物园成立正式典礼在是年8月20日举行,其时中国科学社在庐山召开第19次年会,四方科学家云集庐山,是日皆往为祝贺;政府要员也派代表参加。《大公报》著名记者王芸生当时也在庐山,知植物园即将成立,特往采访,其《赣行杂记》详为记述,特摘要以飨读者:   二十日午后三点钟,我特往参观这个科学集会,秦君执行甚殷,并详为解释该园发起动机及筹备经过。园址面积万亩,正在含鄱口内,土壤气候,均极适宜。该园目的不在造林,而在从学理上研究各种植物,俾以其结果,改良全国的农圃。四时许,举行开幕典礼,胡步曾氏主席,行营代表王君,熊主席代表某君,及卢作孚、范旭东、任叔永、董时进诸氏相继演说,大致均对该园致甚高希望,且预料三五年后必有重大贡献。   庐山森林植物园成立至今已有70年历史。自1949年后,其隶属关系屡次变更,今名庐山植物园,属江西省与中国科学院双重领导,是我国重要的植物学研究基地,也是庐山旅游尚佳景区。 ------------------------------ 引自:连载:庐山老相册(第三辑)作者:陈政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 胡先骕与庐山植物园的创建作者:胡宗刚 http://book.sina.com.cn/nzt/his/lushanlaoxiangce/20.shtml --------------- 对本贴感兴趣的网友请阅读胡宗刚先生的有关著述: 《不该遗忘的胡先彇》(胡宗刚著),2005年,长江文艺出版社 《静生生物调查所史稿》(胡宗刚著),2005年,山东教育出版社 《胡先骕先生年谱长编》(胡宗刚撰写),2008年,江西教育出版社
个人分类: 纪念Hu Hsen-Hsu|3038 次阅读|0 个评论
纪念胡先骕(11):2008年元旦献辞----向胡先骕先生学习
livingfossil 2009-11-30 07:40
纪念胡先骕( 11 ): 2008 年元旦献辞 ---- 向胡先骕先生学习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74963 发表于 2009-11-30 7:40:57 关键词;胡先骕 Dear All, Happy New Year! Attached is an electronic version of the FOREWORD written by Professor Dr. Hsen-Hsu Hu (Hu XianSu, 1894-1968) on Dec 25th 1941, which is also put below this email message (see Appendix I). I believe that this FOREWORD can be employed to encourage all the scientific elite to work hard and meet adversity gracefully so as to build a splendid but admirable career. Absolutely, Professor H. H. Hu was a distinguished plant taxonomist in the world in the 20th century. He made untiring efforts to conduct lots of seminal studies for Chinese plant taxonomy. We should be proud of Professor Hu, not only because he was a talent individual of science and literature but also because he was adamant in his candid attitude to science and society and in his intrepidity to Japanese enemies. Funded by the Shang Chih Society and the China Foundation for the Promotion of Education and Culture, Fan Memorial Institute of Biology was founded in Beijing in 1928. An English academic journal of the Institute, i.e. Bulletin of Fan Memorial Institute of Biology appeared in Beijing on May 20th 1929.The Bulletin was forced to stop in 1942 largely because of Sino-Japanese War. The first issue of new series of the Bulletin with Professor Hus FOREWORD included, was published in Taihe, Jiangxi Province on July 1st 1943. For more details, please see Appendix II below this message. Hoping that your research is going ahead okay in the future. All the best, Qi-gao Sun Beijing, Dec 31st 2007
个人分类: 纪念Hu Hsen-Hsu|3395 次阅读|0 个评论
胡先骕院士:中国分类学之父
hucs 2009-11-13 21:12
胡先骕院士:中国分类学之父 (转载:作者:张劲硕 来源: 科学时报 , 2009-11-13 B1 科学与文化周刊)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9/11/225084.shtm 题记: 胡先骕 先生,胡氏先辈学人,可亲可敬可鉴。中国分类学之父,后人学问之楷模。 从出生地域看,先骕为江西新建人,我乃江西进贤人,同属南昌市人; 从两寸头像照片看,我与先骕有些相似; 从家族年谱寻根,我们同属华林胡氏。 若拍摄先生之记录片,我愿尝试 去扮演青年胡先骕。 先骕乃吾辈之榜样。 胡春松 年初,我买了一本《 胡先骕 先生年谱长编 》,两三年前我也读过同一作者 胡宗刚 先生的传记文学《 不该遗忘的胡先骕 》。我对 胡先骕 先生早有景仰,也一直想写点什么。可是,写点什么文字方可突显我的创新性呢?因为创新在当下是个时髦的词汇,我不由得首先想起了它。虽然全球的经济仍然不够景气,但是现在谈创新不愧为一个及时雨般的词儿,有了创造性的新东西或许可以带我们走出困境。经济衰退之时更要往前进,若不随着时代或环境而进,那就像沙滩上的一粒细沙终归被大潮的涌动所吞噬,被淹没,必消亡。物种演化亦是如此,适者生存不适应环境就要被淘汰,基因不突变个新玩艺儿出来,该如何践行优胜劣汰的道理呢?于是乎,国家在创新,科学院在创新,研究所在创新,实现这些宏伟目标,多人在说:归根结底是人才的创新。 理论可张口便谈,但是事实往往与理论或与理想状态相距甚远。毋庸置疑,现在的社会是一个没有大师的时代,无论是科学大师,还是文化大师(健在可谓大师者或许硕果仅存有几位,但之于国家、社会、民族的前途,其影响力已然很小)。国人每到年末总好感伤,因为那时大家都爱发问,我们国家何时出现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杨振宁 先生以耄耋之躯,振臂高呼:中国一定会有诺贝尔奖获得者; 2007 年他给了个期限, 20 年。算一下,我近半百,在人类正常生理年龄阈值内推测,我当可见到这位或多位(乃是美好的愿望)本土诺奖得主。但发问者不可谓不多,中国的沃土之上能出现这样的人物吗? 远的暂且不扯,把视角再拉回我的周遭。我在某研究所研究动物分类,但是就在我所处的这个学科分类学来看,中国已无大师或还有一两位硕果仅存的耄耋老人。但,历史上有一位人物在我心中是 中国分类学的大师,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分类学之父。此人,乃江西新建人(属南昌市),字步曾,名唤胡先骕。 现在研究分类的人士了解他的人极少,甚至几乎少有人等听说过这个名字。 胡先骕 先生,生于清光绪二十年四月二十日(公元 1894 年 5 月 24 日),卒于 1968 年 7 月 16 日,享年 75 岁。 从岁数看, 胡 先生过了古稀,却未至耄耋之年,按现在的健康水平看,他去世有些早。究其学术贡献,却很了得。纵观其一生,他始终未脱离花草树木之干系,他是地道的植物学科班出身,辛亥革命后赴美留学, 1913 年 19 周岁时入加州 Berkeley 大学学习农艺,后改为植物学; 1923 年再度赴美,于哈佛攻读植物分类学博士学位, 1925 年荣膺学位后归国。 除了 钟观光 先生可与其媲美外,他可谓最早大量采集植物标本的中国人;继而系统研究中国的植物分类学,一生发表植物学论文 140 余篇,发现 1 个新科 6 个新属和一百几十个新种,最著名的是他与门生 郑万钧 先生描述的水杉新种;他还与邹秉文、 钱崇澍 先生合编中国第一部植物学教科书,以及编撰各类植物学领域的开拓性专著十余部。在中国科学发展史的长河中, 胡 先生也是不可替代的一颗巨星,他在美国即与留美同学任鸿隽、周仁、杨杏佛、秉志、赵 元任诸 先生发起了中国科学社;第一次回国后,任庐山森林局副局长、江西省实业厅技术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改名东南大学)农林专修科教授;继而与中国生物学界的鼻祖秉志、钱崇澍等共同创建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静生生物调查所,均任植物部主任,因秉志经常不在北平,静生所长一职常由胡先骕代理。 胡先骕是中国植物学会首任会长。 1948 年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批院士之一,解放后他任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 胡先骕 先生不仅是位科学大师,还是一位文化大师。 他 3 岁读私塾,习《三字经》、《千字文》; 5 岁《论语》、《诗经》倒背如流,还会对对子。 20 岁加入了 柳亚子 先生创办的南社,擅长诗词歌赋( 1960 年 钱锺书 先生为其选定校读了毕生所作之诗,编订《忏庵诗稿》,存诗 294 首),国学根基厚实。他的《中国文学改良论》一文,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上,大胆批评了陈独秀、胡适等所倡导的白话文和文学革命,但从他与胡适通信中可见,两位 胡 先生私交甚好。他还与刘伯明、梅光迪、吴宓、柳诒徴等人创办《学衡》杂志,他的许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西教育文化比较、清代诗词研究的论文发表于此,后人称为学衡派。 胡先骕 先生是中国罕有的文理兼通的大家,在学问上不仅做的是一流的,在推动中国文化、教育发展,社会活动方面也作出了很大贡献,对国家、社会、民族的未来鞠躬尽瘁地奉献着自己的热量,在道德品行与人格魅力方面亦可谓高山仰止。这样的人是真正令人佩服的大师,尤其是作为一名科学家,其内心充满的人文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精神,以及对社会强烈的责任感,是值得后世敬仰和学习的。 转而试问当代的莘莘学子,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爆增的研究生们,也许我们可以学习到崭新的学术理论,我们可以熟练操作各项实验技术,我们可以写出漂亮的 SCI 论文来;我们今后也许去 国外做 博士后,或者进入高校、科研院所评教授、研究员,拿基金,做项目但是这一切都不能代表科研人员是综合素质高的人群,亦不能证明拥有知识者就是懂文化的人。如果对 1948 年的国立中央研究院院士,到 1955 、 1957 年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93 年改称院士),再把 1980 年那批学部委员也算上,考量他们的历史的话,一个共同特点:是他们少年时饱受国学熏陶,青年时奔赴欧美或东洋留学,接受西方系统的科学教育,受西方民主和自由的思想影响;然后都以报效祖国的热情回国,投入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建设和发展上来。他们当中有写下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支小提琴曲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有编写过汉语部首大字典的物理学家王竹溪,有善写诗词和书法的几何学家苏步青 但是由于国内教育体制、社会背景、家庭环境的原因,后来国家培养的大学生们、研究生们几乎很难找到 综合素质很高的人物 了。因为我们小时候,绝大多数人没有背诵过四书五经,除了语文课本的那点儿唐诗宋词,外加从《古文观止》中选出来的几篇经典的古文外,我们这几代人没有国学基础,在中国传统文化面前我们就像荒漠戈壁一般贫瘠,在艺术方面更无甚追求。国家历史时期内,常年的重理轻文的思想,也导致了学生发展一边倒的结果。在国内研究生制度的培养下,如前所述,研究生们可以成为合格的科研人员,但是大多数缺乏科学人文精神,导致在科研上没有兴趣,缺乏一股热情或冲劲,很多人只是为了拿到学位,找到安稳的、收入高的工作,机械地为了改变自己从较为贫穷的境地到融入白领阶层或社会中上层的命运。如此种种,大师该如何出现?科学大家该怎样被孕育出来? 值得庆幸的是,国家、科学院、研究所愈来愈重视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开设了课程供学生学习。但是,学校教育仅仅是人生教育的一个部分,甚至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之后,是一块相当微弱的教育部分。谁能相信学生听了几次综合素质教育的讲座,就真能提高了素质?解放前的科学家和解放后的科学家,他们之间是值得深入比较研究的,大师级的人物显然是在一种宽松、自由的环境中成长,而他们又受到传统与现代的双重熏陶和培育,并且离不开美育的点缀。对于研究生综合素质教育,莫不如讲授些中国近现代科学家、文化名人的故事,请 文科 教授作关于四书五经、诗词歌赋、中国传统文化的讲解,增加对古希腊、古罗马以及文艺复兴时期以来西方的哲学、美学和艺术史的讲授,甚至 应该 教授博物学或自然历史知识,带同学们去郊区森林和湖泊观鸟,认识花花草草 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只有你感到了你所处的环境和自然是如此绚丽多姿,如此美妙绝伦,你才会真正爱上它;只有你感受到自己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是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你的科研成果可以为人类作出贡献,你才会真正爱上你的研究工作;当你不再为不能发出高影响因子的 SCI 论文苦恼,而为探索你的研究领域内的有趣现象而感到快乐和幸福的时候,你就会超越束缚在你身上的教育怪圈而真正为自己的爱好和情趣,自由和真挚地活着!相信,有这样广众的改变,就一定会孕育出新一代的一个又一个大师来。希望在我活着的时候,能够看到几位中国本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25 次阅读|1 个评论
纪念胡先骕(10): 胡先骕1941年圣诞节亲笔写就史诗般的《序言》
livingfossil 2009-11-13 11:55
纪念胡先骕(10): 请大家都来学习胡先骕于1941年圣诞节亲笔写就的史诗般的《序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70719 发表于 2009-11-13 11:55:04 胡先骕;史诗般;序言 历史背景: 1928年10与1日 静生生物调查所(简称静生所,即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前身之一)在北京正式成立,秉志先生(1886-1965)担任首任所长,胡先骕先生(1894-1968)任植物部主任。静生所英文名称为Fan Memorial Institute of Biology。从英文名称看,成立静生所的起因之一是纪念范静生先生。 1929年5月20日 静生所创办的英文学术刊物--- Bulletin of Fan Memorial Institute of Biology(《静生生物调查所汇报》)第1卷第1期在北京正式印行(PUBLISHED BY THE INSTITUTE, PEIPING, CHINA)。 1941年12月初 日美交恶,太平洋战争爆发。受美国势力保护的中国文化教育机构被视为美国在中国的财产,同样被日军强行占领,当时在北京的燕京大学、协和医学院、北京图书馆和静生生物调查所等皆在此列。 1941年12月8日 日军莜田部队(北支派遣甲第一八五五部队)封闭静生所,驱逐员工。静生所在北京被迫关闭。 1941年12月25日 胡先骕先生为恢复《静生生物调查所汇报》写下史诗般的FOREWORD! 全文如下: Early in the morning of Dec. 8th 1941, the date when Japan started her undeclared war against Great Britain and U. S. A., Japanese gendarmery in Peiping confiscated all the British and American institutions and properties in that occupied city and also those Chinese institutions which till then maintained a kind of precarious existence owing to their more or less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se countries. Yenching University,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are Chinese institutions of this class. So is the Fan Memorial Institute of Biology which is financed by China Foundation for the Promotion of Education and Culture, a Sino-American institution established with the Boxer Indemnity fund returned to China by U. S. A. During the four and half years of Sino-Japanese War the Fan Memorial Institute of Biology struggle on bravely in the conquered city in spite of the pressure, espionage and ill-concealed hatred of the Japanese authorities. Especially because of the open avowal of my views concerning this war expressed before my erstwhile friend, Dr. T. Nakai, Dean of the College of Science, the Tokyo Imperial University, who, inspired by an aggressive imperialism, cannot tolerate patriotism and loyalty to his country even in an old friend. Since then I am marked as one who entertains anti-Japanese sentiment, and the Fan Memorial Institute, a center of anti-Japanese activities. Drs. T. Nakai and S. Matsumura, a noted Japanese entomologist, repeatedly advocated the confiscation of the Fan Memorial Institute, a fate the latter succeeded to escape ever and again by invoking the help of the American Embassy. But the inevitable fate came at last when Japan decided to gamble her national existence by waging war against the two mighty Anglo-Saxon countries. During the these years the staff-members of the Fan Memorial Institute carried on their research work as energetically as in peace time if not more so. Botanical and horticultural exploration has been carried on in different parts of Yunnan Province for three consecutive years in cooperation with the Royal Horticultural Society, the Royal Botanical Garden of Edinburgh and the Arnold Arboretum of Harvard University till the outbreak of the second great war in Europe. Our research bulletins appeared regularly. We have also published Prof. Chinfu F. Wus monumental work, Catalogus Insectorum Sinensium. Volume VI of our Icones Plantarum Snincarum is in preparation. The plates have been lithographed. Its publication is postponed owing to my leave from Peiping. But what we laboured and accumulated for years in the invaluable botanical and zoological collections and our precious library have been ruthlessly seized by brutal force. Yet we still maintain our dauntless spirit. This new series of our research bulletins announces to the world that we are still continuing our research and publication work in spite of our total loss in Peiping. We shall double or treble our efforts in carrying out our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work. The appearance of the first part of our bulletins is a profession of our faith and challenge to our aggressive-minded colleagues in imperialist Japan. Faith is the prerequisite of victory. And we have the faith. H. H. Hu Dec. 25th 1941
个人分类: 纪念Hu Hsen-Hsu|3722 次阅读|0 个评论
纪念胡先骕(9):胡先骕与静生所及有关历史背景
livingfossil 2009-11-13 11:41
纪念胡先骕(9):胡先骕与静生所 静生生物调查所始末及有关历史背景 胡先骕;静生生物调查所;历史背景 孙启高编 --------------------- 1906年 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结束。 1909年 范静生发起成立尚志学会(英文名:TheShangChihSociety),主要成员为早期留日学者如梁启超等人。该学会以力谋中国学术及社会事业的改进为宗旨,曾与商务印书馆合作出版《尚志学会丛书》,编辑《哲学评论》杂志。 尚志学会发起人为范源濂(1874一1927),字静生,湖南湘阴人。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后并入岳麓书院),与蔡锷、梁启超等同班,后赴日本学习。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次长,旋任总长。次年任开明书局编辑部长。1916年任护国军驻沪委员。7月出任段棋瑞内阁教育总长兼内务总长,重新颁行大学章程,我国大学按专业分科自此始。1918年赴美考察教育。1920年任靳云鹏内阁教育总长,第二年夏辞职。1922年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1924年任中国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董事、干事长。1926年任北京师范大学首任校长。1927年病逝于天津。 1911年10月10日 武昌起义爆发,倾覆满清,建立民国。 1912年1月1日 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4年8月--(1918年11月结束)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TripleAlliance)和协约国(TripleEntente)之间的战斗。 1917年3月14日 时为段祺瑞统治下的北洋政府府布告:自即日起对德国正式断绝外交关系,同时宣布收回天津、汉口德租界,停付对德赔款与欠款。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没有真正派出军队参战。 1919年5月4日 1918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后来爆发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 1920年4月 共产国际东方局代表格列高里?纳乌莫维奇?魏金斯基(1893-1953)来华,帮助中国建立中国共产党。他来到北京后,经北京大学俄籍教员柏烈伟(注:生卒年代不详)的介绍,见到了李大钊(1889-1927)和张申府(1893-1986),后来,魏金斯基在李大钊的介绍下又到上海联系陈独秀(1879-1942)。 1924年5月 美国众参两院通过了第二次退还庚子赔款( http://baike.baidu.com/view/77114.htm )用于发展中国教育文化事业的议案。同年9月成立了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简称中基会),其英文名称为:TheChinaFoundationforthePromotionofEducationandCulture。中基会的主要任务是管理上述资金。 1927年12月23日 范静生在天津逝世。 1928年10与1日 静生生物调查所(简称静生所)在北京正式成立,秉志先生(1886-1965)担任首任所长,胡先骕先生(1894-1968)任植物部主任。静生所英文名称为FanMemorialInstituteofBiology。从英文名称看,成立静生所的起因之一是纪念范静生先生。该所由中基会、尚志学会和范静生的家人共同创办。静生之弟范旭东是静生生物调查所的建所出资人。从资金来源看,静生所的非官方建制属性表明该所为民间学术机构,是一个私立机关。可是这个私立研究所逐步成为20世纪上半叶中国最著名的生物学研究所(亦涉及某些古生物学研究)。 范旭东(1883-1945),杰出的化工实业家,我国重化学工业的奠基人。20世纪20年代初,他创办了亚洲第一座纯碱工厂永利化学公司碱厂,突破了外国公司的垄断,与侯德榜等成功地解决了制碱过程一系列化学工艺与工程技术问题。30年代,他创办了我国第一座生产合成氨的联合企业永利化学公司碱厂。抗战期间,他在大后方先后创办了久大川厂和永利川厂,推进了大西南建设,支援了抗战。他为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929年5月20日 静生所创办的英文学术刊物---BulletinofFanMemorialInstituteofBiology(《静生生物调查所汇报》)第1卷第1期在北京正式印行(PUBLISHEDBYTHEINSTITUTE,PEIPING,CHINA)。 1932年 胡先骕先生任静生所所长 1933年8月20日 在重庆北碚中国西部科学院召开中国植物学成立大会。发起人为胡先骕等19人。大会通过了中国植物学会章程和创办中文季刊《中国植物学杂志》(英文名称为TheJournaloftheBotanicalSocietyofChina)等提案。成立初期,中国植物学会的会址暂设在北平文津街静生生物调查所(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前身)。 1934年3月 中文《中国植物学杂志》第1卷第1期在北京正式出版,该刊由中国植物学会编辑发行。 1934年8月20日 静生所在庐山正式成立庐山森林植物园。 1935年6月 西文期刊BulletinoftheChineseBotanicalSociety(《中国植物学汇报》)第1卷第1期正式出版,由中国植物学会编辑发行。西文《中国植物学汇报》的一切著作限用英语、德语或法语撰写;研究论文(originalarticles)的接受与发表极其严格,要求研究论文的内容与各国重要植物学研究内容相等。 1937年7月7日 爆发七七事变,日军占领北京。静生所因美国在华势力得以生存。 1938年7月 静生所与云南省教育厅和云南大学合办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前身) 1938年10月 庐山森林植物园开始西迁到云南,后在云南丽江设立工作站。 1939年秋 静生所与当时的经济部工业试验研究所在四川乐山合办木材试验研究室(英文名称为ForestProductLaboratory),由唐耀先生(1905-1998)任主任。 1940年10月2日 胡先骕在江西省泰和县正式就任国立中正大学首任校长。 1941年8月10日 BulletinofFanMemorialInstituteofBiology(《静生生物调查所汇报》)第11卷第2期在北京印行。 1941年12月初 日美交恶,太平洋战争爆发。受美国势力保护的中国文化教育机构被视为美国在中国的财产,同样被日军强行占领,当时在北京的燕京大学、协和医学院、北京图书馆和静生生物调查所等皆在此列。 1941年12月8日 日军莜田部队(北支派遣甲第一八五五部队)封闭静生所,驱逐员工。静生所在北京被迫关闭。 1941年12月25日 胡先骕先生为恢复《静生生物调查所汇报》写下史诗般的FOREWORD! 1942年 《静生生物调查所汇报》停刊 1943年7月1日 《静生生物调查所汇报》新一卷一号 在战时地址---江西泰和杏领村印行,1941年12月25日胡先骕先生写的FOREWORD正式出版。 1945年秋 日本投降后,静生所开始恢复。 1946年初 庐山森林植物园开始恢复。 1946年6月 全面内战爆发。 1946年10月 胡先骕先生回到北京,亲临主持静生所,但是困难重重。 1948年4月 国立中央研究院第一批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诞生,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院士,共81人。作为民间学术机构的静生所,有两位学者(秉志和胡先骕)榜上有名。秉志和胡先骕因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是无可争议的。 1948年5月15日 BulletinofFanMemorialInstituteofBiology(NEWSERIES,Vol.1.NO.2)(《静生生物调查所汇报》)新1卷第2期在北京印行。胡先骕和郑万钧在该刊发表活化石水杉的研究论文,轰动学术界。论文题目是:OnthenewfamilyMetasequoiaceaeandonMetasequoiaglyptostroboides,alivingspeciesofthegenusMetasequoiafoundinSzechuan。 1949年1月16日 当时北京正处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包围之中,傅作义(1895-1974)将军举行餐会,召集在北京的社会名流,座谈谋和问题。胡先骕等20多人应邀参加。在会上,胡先骕奉劝傅作义采取和平方式。1949年1月22日,北京宣布和平解放。 胡先骕之所以选择留在大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为了静生所的事业。 1949年5月下旬 暂设于石家庄的华北大学农学院拟迁往北京,先由乐天宇(1900-1984)率领,在静生所设立办事处,算是开始人民政府开始接管这一著名的科学机构了。这也是静生所终结历史的开始。 1949年9月15日 BulletinofFanMemorialInstituteofBiology(NEWSERIES,Vol.1.NO.3)(《静生生物调查所汇报》)新1卷第3期在北京印行。这是《静生生物调查所汇报》的最后一期! 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时许 毛泽东主席北京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于本日成立了! 1949年11月1日 中国科学院正式成立。 1949年11月底-12初 中国科学院成立了静生所整理委员会,静生所所长胡先骕受到排斥。 1949年12月14日 静生所整理委员会在王府大街中国科学院临时办公厅召开第一次会议,由吴征镒(1916--)主持,胡先骕应邀列席。出于对静生所的历史负责,胡先骕作了富有历史意义的发言,体现了他的学术良知与社会良知。这次会议作出了一个历史性的决议---《中国科学院静生生物调查所整理委员会工作报告》。 1950年3月 静生所植物部与北平研究院植物所合并,组建成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任命钱崇澍(1883-1965)为所长、吴征镒为副所长。 1952年 胡先骕被定级为3级研究员,时年58岁。钱崇澍,特级,69岁;林镕(1903-1981),2级,49岁;吴征镒,3级,36岁 1953年 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至今。 1955年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钱崇澍、张肇骞(1900-1972)、林镕、吴征镒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称中科院院士),而胡先骕落选了。 这一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胡先骕的《植物分类学简编》。在这本书的第343页第2段,胡先骕直指:前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Lysenko,TrofimDenisovich,1898-1976)关于生物学种的新见解在初发表的时候,由于政治的力量支持,一时颇为风行。这本书遭到批判,被禁毁。 1966年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爆发,胡先骕多次遭到批斗与抄家。 1968年7月16日 胡先骕在北京病逝,一位科学巨擎陨落了。 特别说明:本资料由孙启高根据胡宗刚先生的立典之作----《静生生物调查所史稿》等历史文献编辑而成。 特别感谢胡宗刚先生提供有关植物学前辈在1952-1956年间岗位定级和工资等信息。若有错误之处,敬请告之。
个人分类: 纪念Hu Hsen-Hsu|3369 次阅读|1 个评论
纪念胡先骕(8):胡先骕与中国植物学会的成立和学术期刊的创办
livingfossil 2009-11-13 11:20
纪念胡先骕(8): 胡先骕与中国植物学会的成立和学术期刊的创办 胡先骕;中国植物学会;学术期刊; 孙启高 中国植物学会(TheBotanicalSocietyofChina)的成立不仅是我国植物学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世界植物学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中国植物学会的发起人究竟有哪些人?成立中国植物学会的目的是什么?它的早期组织形式如何?中国植物学会的第一批会员有什么特点?中国植物学会编辑发行的期刊的办刊方针如何?学会期刊发表的研究论文的国际水准如何?让我们回顾成立初期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缅怀学界前辈们所建立的不朽业绩,激励我们面向实际、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努力工作,不断前进。 中国植物学会的发起和组织工作开始于1933年仲夏。发起人为胡先骕、辛树帜、李继侗、张景钺、裴鉴、李良庆、严楚江、钱天鹤、董爽秋、叶雅各、秦仁昌、钱崇澍、陈焕镛、钟心煊、刘慎谔、吴韫珍、陈嵘、张珽和林镕共19人。成立学会的目的是互通声气、联络情感、切磋学术、分工合作,以收集腋成裘之效,并普及植物学知识于社会,以收致知格物,利用厚生之效(胡先骕,1934a)。 1933年8月20日,在重庆北碚中国西部科学院召开中国植物学成立大会。大会通过了中国植物学会章程和创办中文季刊《中国植物学杂志》(英文名称为TheJournaloftheBotanicalSocietyofChina)等提案,推举胡先骕、辛树帜、戴芳澜和马心仪4人为选举委员,负责选举第一届董事、评议员及总编辑事宜。选举结果如下: (1)蔡元培、朱家骅、秉志、翁文灏、任鸿雋、丁文江、马君武、邹秉文、周贻春为董事;(2)钱崇澍、陈焕镛、张景钺、秦仁昌、钟心煊、李继侗、刘慎谔为评议员;(3)胡先骕为《中国植物学杂志》总编辑,张景钺、李继侗、林镕、李顺卿、裴鉴、耿以礼、左景烈、邓叔群、钟心煊、汤佩松、陈焕镛、俞大绂、戴芳澜、董爽秋、马心仪、胡昌炽为编辑员(胡先骕,1934a)。中国植物学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近代植物学的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标志着我国植物科学工作者开始独立自主地从事祖国的植物学研究事业(王宗训,1994)。 成立初期,中国植物学会的会址暂设在北平文津街静生生物调查所(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前身)。学会成立之时拥有会员105人,具有博士、硕士、学士学位的会员分别为29人、17人和42人。当时拥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会员几乎是从国外留学回国的。会员们的研究兴趣广泛,涵盖了植物学研究的很多领域。但是从事植物分类学研究的会员居多(约有50人),占会员总人数的48%。从事植物生理学研究的会员为13人,从事应用植物学研究的会员为35人(胡先骕,1934a,b)。 1934年3月《中国植物学杂志》第1卷第1期在北京正式出版,该刊由中国植物学会编辑发行。总编辑胡先骕先生为刊物的正式出版撰写了《发刊辞》,刊物的定位是半通俗式,主要任务是普及植物科学知识,培养公众对植物学的兴趣。该刊主要登载植物学各研究领域的新进展、研究论文(要求文字半通俗)、世界植物学家小传、国内外植物学界新闻、植物采集游记、植物学实验与教学方法、学会会务消息等内容(胡先骕,1934c)。1934年第1卷《中国植物学杂志》共出版了4期。 1934年8月21-27日中国植物学会在江西庐山莲谷举行第一届年会,会议是与中国科学社、中国动物学会和中国地理学会3家学术团体联合召开的(胡先骕,1934d,e)。植物学会会员宣读论文33篇。与会代表推选胡先骕为中国植物学会首任会长,陈焕镛为副会长。钱崇澍、秦仁昌、辛树帜、李继侗、张景钺、刘慎谔、钟心煊和裴鉴为评议员,张景钺任书记,秦仁昌任会计。经大会用通信法选举李继侗为西文《中国植物学汇报》(BulletinoftheChineseBotanicalSociety)总编辑。由会长推举李良庆为植物学杂志干事。 在第一届年会上,胡先骕提议编纂中国植物志,可惜由于种种原因这个重要议案迟迟没有付诸实施。会议决定创办西文《中国植物学汇报》,并讨论了有关办刊原则与办法,特别强调西文《中国植物学汇报》的一切著作限用英语、德语或法语撰写;研究论文(originalarticles)的接受与发表极其严格,要求研究论文的内容与各国重要植物学研究内容相等(胡先骕,1934e)。这些重要举措决定着该刊从一开始就有便于国际交流的特点,对提升该刊的国际水准和提高我国植物科学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也是至关重要的。 1935年6月西文《中国植物学汇报》第1卷第1期正式出版,由中国植物学会编辑发行,发表研究论文5篇(Li,1935)。同年,8月11-15日中国植物学会在广西南宁举行第二届年会,会议与中国科学社等5家学术团体联合举行(胡先骕,1935a)。作为中国植物学会会长,胡先骕在大会上做了著名的学术讲演,主题是探讨东亚和北美东部的植物地理关系。该讲演后来整理成文,于1935年12月在《中国植物学汇报》第1卷第2期上发表,论文题目是中国和北美东部木本植物的比较(AcomparisonoftheligneousfloraofChinaandeasternNorthAmerica)(Hu,1935b)。这篇研究论文至今仍被广泛引用,属于研究东亚北美植物间断分布的经典之作。东亚北美植物地理关系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科学问题,胡先骕是研究这一科学问题的第一位中国学者(BouffordSpongberg1983)。 众所周知,中国植物学会成立初期,中华民族充满内忧外患,社会动荡,危机四伏。然而,我国植物科学界的前辈们不畏艰难,高瞻远瞩,为独立自主地发展我国植物科学事业而披荆斩棘,背城借一。毋庸置疑,中国植物学会的成立在我国近代植物科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国植物学会成为广大植物学工作者沟通信息的桥梁。它所编辑发行的学术刊物成为我们中国科学家可以自己主宰的学术阵地,尤其是西文《中国植物学汇报》不仅具有相当高的学术水准,而且是中国植物学与世界植物学接轨的纽带,也是我国植物科学家走向世界的舞台。 参考文献 BouffordD.E.,SpongbergS.A.1983.EasternAsian-NorthAmericanphytogeographicalrelationships----AhistoryfromthetimeofLinnacustothetwentiethcentury.AnnalsoftheMissouriBotanicalGarden,70:423-439 HuH-H(胡先骕)(editor-in-chief).1934a.TheJournaloftheBotanicalSocietyofChina(中国植物学杂志)1(1):111-118(inChinese) HuH-H(胡先骕)(editor-in-chief).1934b.TheJournaloftheBotanicalSocietyofChina(中国植物学杂志)1(1):240-241(inChinese) HuH-H(胡先骕).1934c.Introduction.TheJournaloftheBotanicalSocietyofChina(中国植物学杂志)1(1):1-2(inChinese) HuH-H(胡先骕)(editor-in-chief).1934d.TheJournaloftheBotanicalSocietyofChina(中国植物学杂志)1(2):242(inChinese) HuH-H(胡先骕)(editor-in-chief).1934e.TheJournaloftheBotanicalSocietyofChina(中国植物学杂志)1(3):351-353(inChinese) HuH-H(胡先骕)(editor-in-chief).1935a.TheJournaloftheBotanicalSocietyofChina(中国植物学杂志)2(2):667-670(inChinese) HuH-H.1935b.AcomparisonoftheligneousfloraofChinaandeasternNorthAmerica.BulletinoftheChineseBotanicalSociety,1(2):79-97 LiT-T(李继侗)(editor-in-chief).1935.BulletinoftheChineseBotanicalSociety,1(1):1-77 WangZ-X(王宗训).1994.Generalintroductiontothehistoryofmodernbotany.In:WangZh-R(editor-in-chief)HistoryofChineseBotany(中国植物学史),Beijing:SciencePress,121-144(inChinese)
个人分类: 纪念Hu Hsen-Hsu|4843 次阅读|0 个评论
纪念胡先骕(7):胡先骕在哈佛大学留学时的老师John George Jack
livingfossil 2009-11-13 11:11
纪念 胡先骕 (7): 介绍 胡先骕在哈佛大学留学时的老师John George Jack (18611949)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70704 发表于 2009-11-13 11:11:32 胡先骕; 哈佛大学; John George Jack 胡先骕先生于1923至1925年在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木园留学时的老师是John George Jack (18611949) 。 胡先骕在其编著Synopsis of Chinese Genera of Phanerogams with Descriptions of Representative Species(《中国种子植物属志》)致谢中提到John George Jack,但称谓不确切,也可能系打印有误。 -------------------------- John George Jack (18611949) http://www.arboretum.harvard.edu/programs/eastern_asia/explorers_jack2.html Born in Chateauguay, Quebec, Canada on April 15, 1861, John George Jack was one of twelve children of Robert and Annie Jack. Robert Jack (1821-1900) was a farmer and fruit grower who, for over 40 years, introduced and experimented with varieties of fruit new to the Province of Quebec. Annie Linda Jack (1839-1912), a poet, author and a noted horticulturist wrote a series of newspaper articles entitled Garden Talks and authored The Canadian Garden; a Pocket Help for the Amateur (1903). As a boy, J. G. Jack was interested in natural history with a special attraction to insects. Self taught with a minimum of private instruction, his formal education included only approximately 6 months of high school. Through his observations and collections he was introduced to a variety of correspondents including Sir John William Dawson, the Principal of McGill University (1855-1893) who helped establish the Peter Redpath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who became Jacks friend and mentor. Jack became a member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in 1882 where he made contacts that eventually let to employment at the Arnold Arboretum. Beginning in 1882 and continuing for the next three years Jack spent the winter months in Boston, Massachusetts attending lectures given by Harvard professors including Dr. Hermann August Hagen (1817-1893) a Professor of Entomology and author of Bibliotheca Entomologia, published in 1862-63. He also studied zoolology with Professor Alpheus Hyatt and attended lectures on botany given by Professor by George Goodale. In 1883, Jack spent the summer working at River Edge, New Jersey, on the 80 acre farm of Elbert Sillick Carman (1836- ), editor-in-chief of The Rural New Yorker (1878-1964) where Carmen had been conducting experiments on economic plants as well as woody plants since 1877. In April 1886, Jack visited the director of the Arboretum Charles Sprague Sargent (1841-1927) at his Brookline estate Holm Lea. Promised only manual labor at small compensation he began working at the Arnold Arboretum, but within a short time his botanical knowledge became apparent earning Sargents confidence and an increase in his pay to a dollar a day. Jack continued his education by taking a Harvard Summer Course in Botany and attending various lectures. By the terms of the Arboretums original indenture, the director, as the Arnold Professor of Botany, was to teach the knowledge of trees at the College. Sargent delegated this function, with the approval of the trustees, to Jack who became Lecturer in Arboriculture in 1890 (the title was later changed to Lecturer in Forestry). Jack taught forestry both at Harvard, often with Richard T. Fisher (1876-1934), the first director of the Harvard Forest, and at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here he also held a lectureship from 1899 to 1908. In 1907, Jack married Cerise Emily Agnes Carmen ( -1935), daughter of his former employer, E. S. Carmen, and in 1908 he was made an Assistant Professor of Dendrology at the Arnold Arboretum. Jack taught throughout his career. In the fall and spring he conducted courses in dendrology using the Arboretums living collections as his classroom. Jacks courses were geared toward the layperson and his amicable disposition made his classes popular. According to Sargents annual report for 1890/91, Jack gave twice a week during the months of May and June, instruction to a class of twenty-six men and women who paid a small fee for the privilege. His lessons, which treated of the plants, in their botanical, economic, and ornamental aspects, were practical and interesting. With well over 100 citations in Garden and Forest he was also regular contributor to the Arboretums Bulletin of Popular Information. Soon after Jack joined the Arboretum, he began collecting and documenting pla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broad. During the summers of 1898 and 1900, Jack was an agent for the U.S. Geological Survey and the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He explored the forests of central Colorado and the Big Horn Mountains of Wyoming and produced a detailed documentation and photographs of the forest and soil conditions of the Pikes Peak, Plum Creek and South Platte Forest Reserves. In 1891, he visited botanic gardens in France, Germany, Italy, Denmark, and England and in 1904 he and Arboretum taxonomist Alfred Rehder collected plant specimens and took photographs in the western United States and in Canada. Already experienced in plant exploration when he embarked on a year-long trip to the Far East in 1905, Jack became the first staff member after Sargent to visit Asia. He focused his travels on Korea and Japan, as political unrest at the time made travel in mainland China dangerous. Although Sargents Annual Report for the Year Ending July 31, 1905, states that Mr. J. G. Jack has started on a journey to the East to obtain material for the Arboretum in Japan, Korea, and northern China, his year long Asian journey was self-financed. Jack may have planned his trip to spend time with his younger brother, the Reverend Milton Jack of the Presbyterian Foreign Ministry, who had long been stationed in Taiwan. Jacks introduction to an undated, unpublished manuscript entitled Notes on Some Recently Introduced Trees and Shrubs outlined his goals and itinerary for the Asian trip: On the first of July, 1905, I left Boston for Japan . . . The object of my trip was primarily rest and recreation for three or four months, combined with a desire to observe some of the interesting arborescent flora of central and northeastern Japan . . . A short visit was also made to Korea and to Peking in China. In addition to collecting seeds and herbarium specimens representing 258 plants, Jack took photographs of individual specimens and of landscape views and returned with 172 images, many of them as lantern slides, a format especially useful for his teaching. Jack photographed the forest preserves and activities of the lumbering industry around Mt. Fuji and elsewhere in Japan, as well as scenes he captured in Beijing that include formal portraits of people in traditional costumes. Jack retired from full time employment at the Arboretum in September 1935 at age 74. His wife Cerise died later that same year. Jack spent his retirement at his home Folly Farm, in East Walpole, Massachusetts with his daughter, Betty Jack Wirth and her husband. In 1948, while tending his orchard Jack fell and broke his hip and was confined to bed. The following year on May 20, John George Jack, Arnold Arboretum Assistant Professor of Dendrology, Emeritus, died at age 88.
个人分类: 纪念Hu Hsen-Hsu|4114 次阅读|0 个评论
纪念胡先骕(6)--中国植物分类学的院士(学部委员)清单
livingfossil 2009-11-13 10:57
纪念胡先骕(6)-- 中国植物分类学的院士(学部委员)清单 关键词:中国植物分类学;院士;学部委员;胡先骕 孙启高编2009年4月3日 ------------------------------ 胡先骕 1948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 钱崇澍个人简历 1948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http://www.casad.ac.cn/showuserinfo.asp?userid=3564act=info 19101916年 在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学习,获植物学学士学位。   19161918年 任南京甲种农业专科学校教授。   19191928年 任金陵大学、东南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教授及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兼生物系主任。   19281945年 任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研究教授兼植物部主任及四川大学教授兼植物部主任。   19451949年 任复旦大学教授兼农学院院长。   19501965年 任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 简历 钱崇澍(1883.11.11-1965.12.28),植物学家。浙江海宁人。1914年毕业于美国伊利诺大学理学院,后又在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学习,获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1948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近代植物学的开拓者之一。在中国最早发表了有关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地植物学和区系学的著作;对兰科、荨麻科、豆科、毛莨科等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学研究,发现了许多新种;对中国的许多植物科属分类、森林植物及一些地区的植物区系和植被做了深入的考察,采集了大量标本;与胡先骕等植物学家创建了中国早期的植物学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编写中国第一本大学生物系教科书《高等植物学》。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 吴征镒个人简历 http://www.casad.ac.cn/showuserinfo.asp?userid=3059act=info 简历 吴征镒,植物学家。原籍江苏仪征,生于江西九江。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论证了我国植物区系的三大历史来源和15种地理成分,提出了北纬20-40间的中国南部、西南部是古南大陆、古北大陆和古地中海植物区系的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地区的观点;主编的200万字《中国植被》是植物学有关学科及农、林、牧业生产的一部重要科学资料;组织领导了全国,特别是云南植物资源的调查,并指出植物的有用物质的形成和植物种原分布区及形成历史有一定相关性;主编了若干全国性和地区性植物志。最近,提出了东亚植物区的概念,认为是一最古老的植物区;还提出了被子植物起源多系多期多域的理论。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 陈焕镛个人简历 http://www.casad.ac.cn/showuserinfo.asp?userid=3525act=info 19131919年 在美国哈佛大学读书,获林学硕士学位。   1919年 回国赴海南五指山采集。   19201921年 任金陵大学农学院森林系教授。   19211927年 任东南大学教授。   19271954年 任中山大学教授、植物研究室主任,并曾先后兼任植物系主任、理学院院长。   19291954年 任中山大学植物研究所、农林植物研究所所长。   19361954年 兼任广西大学经济植物研究所所长、森林学系教授、系主任。   19541971年 任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简历 植物学家 1890年7月12日生于香港,籍贯广东新会。1919年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森林学院,获硕士学位。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71年1月18日在广州逝世。 曾任金陵大学、东南大学、中山大学、广西大学教授,中山大学林学系、生物系主任及理学院院长,农林植物研究所所长兼广西大学经济植物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第一任主编。中国近现代植物分类学奠基人之一。创建了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建成中国南方第一个植物标本室,创办我国第一份用英文出版的植物学刊物《中山专刊》;对华南植物进行大量的调查、采集、研究,在木兰科、樟科、壳斗科、绣球花科、苦苣苔科、桦木科、胡桃科及裸子植物的分类研究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先后发表了100多个新种、10多个新属,其中为纪念植物学家钟观光而命名的木兰科孑遗植物观光木属和裸子植物银杉属在植物学分类上有重大意义;领导主编了《中国植物志》、《广州植物志》和《海南植物志》等专著。 -------------------------- 秦仁昌个人简历 http://www.casad.ac.cn/showuserinfo.asp?userid=3565act=info 简历 秦仁昌(1898.2.15-1986.7.22),植物学家。江苏武进人。1925年获金陵大学理学士学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早年创建庐山森林植物园。领导云南金鸡纳和橡胶宜林地勘察和育苗造林工作。毕生致力于蕨类植物研究,为中国蕨类学之父。1940年发表《水龙骨科的自然分类》,将占真蕨种数90%的一个十分庞杂的水龙骨科划分为33科,249属,震动了当时国际蕨类学界并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因而获荷属印尼隆福氏生物学奖。编著了第一本中国植物志和许多专著。1978年修订发表了1954年设计的中国蕨类植物系统,为全国各标本馆采用,所建立的科相继为国际同行所接受。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 郑万钧个人简历 http://www.casad.ac.cn/showuserinfo.asp?userid=3602act=info 简历 郑万钧(1904.6.24-1983.7.25),林学和树木学家。江苏徐州人。1923毕业于南京江苏第一农校林科。1939年获法国图卢兹大学博士学位。中国林业科学院研究员、院长。在森林地理学和树木学研究中,深入调查、考察与进行定位试验,用动态的观点研究森林生态、林木生理、树木生长及林业经济指标,提出科学经营林业技术措施与管理方法,倡导实验森林地理学;根据树木外部形态特征及地理分布鉴别树种,研究树种的环境条件、生活习性、适应性能和利用价值,主要经济树种在不同地区、海拔成片栽植,研究生长发育规律,创立了实验树木学;组织编写了中国树木志等重要学术专著;命名了100余个树木新种和三个新属。1948年与胡先骕先生联合发表的活化石―水杉,被世界植物学界誉为近一个世纪以来最大的科学贡献之一。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 张肇骞个人简历 http://www.casad.ac.cn/showuserinfo.asp?userid=3598act=info 简历 张肇骞(1900.12.1-1972.1.8),植物学家。浙江永嘉人。1926年毕业于东南大学生物系。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代所长。擅长植物分类学和植物区系研究,特别是对菊科、堇菜科、胡椒科进行了较系统深入的研究;对中国华南地区植物学研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将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所由一个单一的植物分类学研究机构扩办成包括植物分类学、植物生态学、地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机构,协调江西、湖南、福建、广西、广东等华南地区的植物学研究工作。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 林镕个人简历 http://www.casad.ac.cn/showuserinfo.asp?userid=3553act=info 19201923年 法国南锡大学农学院毕业,获农学学士和农业技师称号。   19241928年 法国克莱孟大学理学院毕业,获克莱孟大学理学硕士学位和国授理学硕士学位。   19281930年 法国巴黎大学理学院毕业,获国授理学博士学位。   19301937年 任北平大学农学院农业生物系教授,后任系主任,兼北平研究院植物学研究所研究员、中法大学、辅仁大学、中国大学教授。   19381939年 任西北联合大学教授。   19391941年 任西北农学院教授。   19421944年 任福建省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厦门大学生物系教授。   19441946年 任厦门大学生物系教授兼校海洋生物研究所主任。   19461950年 任北平研究院植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兼北京师范大学、辅仁大学教授。   19501953年 任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研究员。   19531981年 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历任副所长、代理所长、顾问。 简历 林镕 (1903.3.27-1981.5.28),植物学家。江苏丹阳人。1928年获法国巴黎大学科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真菌学研究开拓者之一。30年代起从事高等植物分类学研究,是我国菊科、旋花科和龙胆科植物系统分类的奠基者。50年代曾参加黄河中上游水土保持综合考察,编写了《水土保持手册》,为黄河综合治理和黄土区水土保持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主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及《中国植物志》菊科编写,编著了《中国植物志》第74、75、76(1)和76(2)卷册,发现了菊科重羽菊属及各类植物的新分类群百余种。为我国菊科植物分类和植物区系做出了重大贡献。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 俞德浚个人简历 http://www.casad.ac.cn/showuserinfo.asp?userid=3594act=info 简历 俞德浚(1908.2.1-1986.7.14),植物分类学家和园艺学家。北京人。193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植物园首任主任。早年从事植物资源调查和植物标本的采集工作;对中国高等种子植物,特别是蔷薇科、豆科、秋海棠科的分类与分布有广泛深入的研究;对园艺植物起源和品种分类、植物引种驯化、栽培选育有较深入的研究;参与了中国许多植物园的规划设计,推动了植物园事业的发展,是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的奠基者。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 洪德元个人简历 http://www.casad.ac.cn/showuserinfo.asp?userid=2999act=info 简历 洪德元,植物学家。安徽绩溪人。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1966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在玄参科、桔梗科和鸭跖草科植物分类和系统学研究中做出了突出贡献,提出了多个属的新系统,发现8个新属、50多个新种;《婆婆纳族的分类和进化》运用了新方法,提出了起源和进化的新观点,建立了该族的进化系统;对毛莨科、桔梗科和百合科的细胞分类学和物种生物学研究有新发现;1990年出版的《植物细胞分类学》是世界上该领域的第一部专著,为植物细胞分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 王文采个人简历 http://www.casad.ac.cn/showuserinfo.asp?userid=3049act=info 简历 王文采,植物分类学家。山东掖县人。194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毛茛科、荨麻科、紫草科、苦苣苔科等科植物的分类学研究,发现20新属,约550新种。根据他揭示出的演化趋势,对翠雀属、唐松草属、侧金盏花属、铁线莲属、楼梯草属、苎麻属、石蝴蝶属和唇柱苣苔属的分类系统作了重要修订。建立了赤车属、微孔草属、后蕊苣苔属、吊石苣苔属的分类系统。根据96科植物分布区的分析,划分出东亚植物区系的7种分布式样和3条迁移路线,推测云贵高原和四川一带可能是被子植物在赤道地区起源后向北扩展中形成的一个发展中心。发现云南东南、广西和贵州南部的岩溶地区是世界上苦苣苔亚科植物最丰富的地区,拥有此亚科的全部5族,及42属,210种,并认为此岩溶地区是此亚科的原始分化中心。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个人分类: 纪念Hu Hsen-Hsu|8233 次阅读|1 个评论
纪念胡先骕(5)及古植物学的故事(4):胡先骕与中国古植物学的
livingfossil 2009-8-29 22:47
古植物学的故事( 4 ):胡先骕与中国古植物学的兴起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52210 发表于 2009-8-29 22:47:21 古植物学;胡先骕;中国古植物学;兴起 The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emphasizing the global context ----Botanists’ effort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by Qigao Sun) Fig.3. Hu Hsen–Hsu (Hu Xian–Su, 1894–1968) (Courtesy Hu Shi) Although few Chinese botanists worked on fossil plants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last century, Hu Hsen–Hsu (Hu Xian–Su, 1894–1968), who was a distinguished plant taxonomist in China, had a strong interest in palaeobotany. Hu thought that palaeobotany was an important subject within plant science. Hu’s ideas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his Berkley and Harvard education background in the USA. He studied Chinese Tertiary plants and those of the living fossil Metasequoia. Hu not only advanced plant taxonomy, but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palaeobotanical studies in China (Shi Yang, 1998). Hu was sent to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ley to study botany in 1912 and got his B. Sc. degree in 1916. He went to Harvard University to study plant taxonomy in 1923 and received his Ph.D. degree in 1925. Thus Hu had wide contact with the world botanists and palaeobotanists of his time. Hu was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scientific ideas of Asa Gray (1810–1888), father of American botany, who pointed out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hyto–geograph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astern North America and eastern Asia (Gray, 1840, 1859, 1878; Boufford Spongberg, 1983). Hu developed a deep interest both in recent plants and in fossil plants from China, which might provide very important evidence for the Tertiary history of plants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Hu founded the Institute of Botan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 Beijing (formerly Fan Memorial Institute of Biology) in 1928, and the Botanical Society of China in 1933. He established several English journals in China for plant sciences and played a grea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plant sciences in China (including the subject of palaeobotany) during the 20 th century. Hu made great efforts to establish botanical organizations in China, which would provide potential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1930s Hu conducted successful collaborative work with American palaeobotanist Professor R.W. Chaney with regard to Chinese Tertiary plants. Just before the Chinese-Japanese War, R.W. Chaney was invited to China for the second time. He went on a field trip to a very famous fossil locality, Shanwang locality in Linqu County, Shandong Province in June 1937 and collected many specimens of fossil plants. Some specimens were transported to the USA and kept in Berkley. Hu and Chaney (1940) co-worked on this Middle Miocene-aged Shanwang flora from Shandong and published an English monograph, which is undoubtedly the pioneering research on Tertiary floras in China (Sun et al ., 2000, 2002). Metasequoia Story During the 1940s Hu and his colleagues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studies of recent and fossil Metasequoia ( Hu, 1946; Hu Cheng, 1948). The publication of the living fossil of Metasequoia was one of the greatest discoveries in the botanical and palaeobotanical community in the world and stimulat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last century. Miki (1941) established the genus Metasequoia based on the Pliocene fossils from Japan and thought that the genus was extinct. It is said that in October 1941 Professor Gan Tuo saw a big tree (about 30m high) under which there was a small temple named “Shui–Sha–Miao” in Mao–tao–chi in Wan Hsien, Sichuan Province (currently in Lichuan County, western Hubei Province). It is also said that Gan collected some specimens from the tree but without any further scientific results. In 1943, Wang Zhan (1911—2000) collected specimens from the same big tree at Mao–tao–chi and considered them to be those of Glyptostrobus pensilis (Staunton) K. Koch (Shao et al ., 2000; Ma, 2003). Cheng Wan–Chun (1904—1983) didn’t think that the tree was Glyptostrobus, but a new genus of conifer. In 1946 Xue Ji–Ru (1921—1999) also collected specimens of living Metasequoia from Mao–tao–chi. Cheng posted some specimens of the strange tree to Hu Hsen–Hsu. On May 9, 1946 Hu wrote to Professor R.W. Chaney and told him about the exciting discovery of the living fossil plant Metasequoia. On September 28, 1946 R.W. Chaney talked about the discovery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Botanical Society of America. In December 1946 Hu published a paper, entitled “Notes on a Palaeogene species of Metasequoia in China,” and mentioned that he would discuss in another paper a living species of Metasequoia. Hu thought that the plant was the fossil genus Metasequoia established by S. Miki in 1941. At last, Hu and Cheng published their paper about Metasequoia glyptostobodies Hu et Cheng in 1948. The living species of the genus Metasequoia , is not extinct but still survives on the Earth. So far, plants of the living fossil Metasequoia have been introduced into many countries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For the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discovery of living Metasequoia , please refer to Ma’ s (2003) article. (revised version)
个人分类: 古植物学的故事-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 ...|5869 次阅读|0 个评论
纪念胡先骕(3): 忆水杉、忆山旺、小议胡先骕与中国植物科学的
livingfossil 2009-7-10 12:29
忆水杉、忆山旺、小议胡先骕与中国植物科学的国家体系 在家乡念初中的时候,我不仅认识了水杉这种活化石植物,而且在学校周围的坡地上曾和老师同学一起栽种过小水杉。在我念高中的教学楼前有一排排水杉树,我和同学们经常在水杉树前做课间广播体操。现在那些可爱的水杉树已经长得很高大了。《植物学》是大学期间的必修课,要上两个学期,一学期专门学习基础知识并做一些解剖学试验,另一个学期专门学习分类系统并进行教学实习、认识植物。坦率地说,大学期间我对植物学并无浓厚兴趣,对中国植物科学历史只有一点很肤浅的了解,主要是通过浏览《植物杂志》知道的。到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所念研究生后,我经常听老先生和一些学长谈论植物学界的历史故事和现实情况。例如,卢思聪先生常跟我谈起有关胡先骕先生的一些有趣故事。念研究生的时候,我和同学老庄、小宁同住一间宿舍。庄本来是报考陈心启先生的,那时陈心启很牛气,可是陈心启没有录取庄,把庄转给徐克学先生了。宁是古植物研究室的研究生,跟随席以珍先生,那时徐仁先生还健在。 我特别关注胡先骕先生的历史是很晚的事情,一个直接原因是1996年我开始涉猎山东山旺中新世(距今约1500万年)植物化石的研究。胡先骕先生和美国著名古植物学家R.W.Chaney关于山旺植物化石的英文著作是一本绕不过去的必读文献,我花了一些时间认真阅读。由于刚刚接触古植物学,我有很多问题。当时,我经常请教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地层古生物学退休教授李凤麟先生和北京大学地质系退休教授王宪曾先生。他们知识面非常广,都是有名的老山旺。值得一提的是,李凤麟先生对山旺情有独钟。 李凤麟先生告诉我,胡先骕先生和R.W.Chaney合作研究山旺植物化石的原著非常重要,希望我一定要抽时间把它翻译成中文。李先生跟我介绍----英年早逝的地质学家计荣森先生曾于1939年和1941年在《地质论评》上撰文评述胡先骕先生和R.W.Chaney的著作。 山旺位于山东省临朐县境内,离县城20公里左右。山旺是举世闻名的化石宝库,也是培养中国新生代古生物学家的摇篮。1996年,李凤麟先生和王宪曾先生曾亲自带我和几位同事到山旺进行野外地质工作。自此,我到山旺去过很多次。我在山旺工作时间最长的一次是1998年春夏之交,那次我和尚华(时为博士研究生)在山旺剖面上逐层连续采集化石标本3个月,如此系统采集是山旺研究史上的第一次。在临朐县有关单位(文物局、山旺化石保护管理所、山旺硅藻土矿)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将23米高的硅藻土剖面分成三段,我负责植物化石的采集,尚华负责鱼类化石的采集。我们有个梦想:希望在山旺找到保存古DNA的动植物化石标本。系统的野外采集工作是研究的关键,我们必须把论文首先写在山旺的野外剖面上! 2000年,在编辑出版《植物学通报》(第六届国际古植物学大会专辑)的时候,我们安排了一个山旺研究专栏,其中发表了我和李凤麟先生等同事合作的中英文版山旺研究目录。为此,李凤麟先生特地将计荣森先生写的山旺书评复印给我,让我核对。 在操办完第六届国际古植物学大会后,我曾给有关同事建议在北京召开纪念胡先骕先生暨水杉重大发现的学术研讨会。2002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举办第一届国际水杉会议。我收到了大会的通知,但未参会。会后,我曾与马金双先生就胡先骕与水杉会议当面和email沟通过。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一直没有启动这项工作。 2004年夏,我和数位同事在辽宁抚顺一个著名的始新世地层(距今约4000万年)开展野外工作,我们采集了许多水杉化石。不久,我又和同事王宇飞先生、刘秀群博士、王青博士以及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DavidK.Ferguson教授专程赴湖北西部的利川磨刀溪,考察原产地的水杉。那次鄂西之行非常辛苦,我们乘火车从北京到宜昌,先去神龙架进行植被考察,后走209国道途径巴东、恩施到利川。盛夏时节的鄂西山区气候多变,时晴时雨;山高路险,塌方断路,苦不堪言。返程的时候,我们走318国道,由于路况原因我们曾在野三关镇小住一宿。第二天赶往武汉,然后回京。那是一次难忘的水杉之旅! 我在学习和工作中对活化石水杉的发现历史、山旺的研究历史以及胡先骕先生的奋斗历史逐渐有了深入的了解,受益匪浅。水杉是著名的活化石,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中新世山旺植物多样性非常丰富,拥有裸子植物大化石的可靠记录,却不见水杉的踪影?!水杉和山旺是胡先骕先生学术研究成果的两个耀眼的关键词。胡先骕先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学术大师,他的科学研究和学术组织工作是有章法的,是有系统的,也是有远见的。他对中国植物科学事业的贡献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大胆学习西方现代植物科学发展的成功经验,初步奠定了中国植物科学研究事业的国家体系。 孙启高 2009年6月29日
个人分类: 纪念Hu Hsen-Hsu|4201 次阅读|0 个评论
纪念胡先骕(2): 关于追认胡先骕先生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建议(
热度 1 livingfossil 2009-6-1 23:54
关于追认胡先骕先生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建议 (摘要版) 中国科学院第六届学部主席团及执行委员会: 值此2009年度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之际,我谨以一名科学工作者的名义向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及执行委员会建议:启动一项特别增选程序以追认已故著名植物分类学家胡先骕先生(1894-1968)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本项提议的目的:充分肯定胡先骕先生为发展我国植物科学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认真贯彻中国科学院唯实求真、协力创新、科学民主、爱国奉献之办院方针,大力弘扬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大力提升学术公信力,永远激励我国科学工作者发奋图强,为不断提升我国科学研究的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而勇于创新。鉴于胡先骕先生系中正大学首任校长和中央研究院首批院士之特殊身份,本项提议对促进海峡两岸科学与文化的交流和合作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项提议的缘由:胡先骕先生是国际著名的植物分类学家,享有崇高的声誉,他是我国现代植物科学事业的组织者和奠基者之一。胡先骕先生是文理兼通、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学者,堪称名副其实的学术大师。胡先骕著作等身,出版著作20多部,发表有关植物学论文140多篇(见附件1)。他在文学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特别是在诗词方面著述颇多(见附件2)。1948年他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批81名院士之一(见附件3)。1949年北京和平解放之后,胡先骕留在北京,继续他的科学研究。然而,由于反对李森科的非科学理论及有关政治倾向,胡先骕在1955年和1957年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遴选中落选(见附件4、附件5)。这种结果在某种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冷战时期中国科学院早期学部工作不得不面临的种种客观形势。 胡先骕先生的科学贡献 1.植物(生物)分类学的重要贡献 (1)大规模调查、采集植物标本 (2)编著《中国种子植物属志》 (3)创立被子植物分类的新系统 (4)生物大类群的新分类系统 2.古植物学的贡献 胡先骕和美国古植物学家(R.W.Chaney)钱耐合作,共同研究了产自山东临朐的山旺植物化石,发表中国新生代植物研究的第一本专著。 3.活化石水杉的重大发现震惊世界 1948年胡先骕和郑万钧(1904-1983)在BulletinofFanMemorialInstituteofBiology(《静生生物调查所汇报》)上用英文对活化石植物----水杉(Metasequoia)之重大发现进行了研究报道,这篇杰作至今仍在科学界广泛引用。 4.植物学科建设的贡献 (1)创办科研和教学机构 创办我国第一个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 创办中国大学第一个生物学系,并兼任系主任 创办了静生生物调查所(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前身之一) 创办庐山森林植物园 创办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即现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前身) (2)成立中国植物学会 中国植物学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近代植物学的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标志着我国植物科学工作者开始独立自主地从事祖国的植物学研究事业。 (3)创办植物学期刊 1929年在北京创办《静生生物调查所汇报》(BulletinofFanMemorialInstituteofBiology)。震惊世界的活化石水杉经过胡先骕和郑万钧的仔细研究于1948年在该刊正式发表。 我国第一份中文植物学季刊《中国植物学杂志》创办于1933年,胡先骕为总编辑。 西文植物学期刊《中国植物学汇报》(BulletinoftheChineseBotanicalSociety)创办于1934年,该刊发表的一切著作限用英语、德语或法语撰写;研究论文(originalarticles)的接受与发表极其严格,要求研究论文的内容与各国重要植物学研究内容相等。这份刊物的出版为中国植物学走向世界创造了条件,也为当前我国学术期刊如何实现国际化与本土化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借鉴。 (4)植物科学教育与人才培养 ①编写植物学教材 ②主持中正大学 ③培养科研精英 从此以后,中国植物学家不必再依靠西方人就可以鉴定自己的植物了! 胡先骕的文学成就 1962年,陈毅在校正胡先骕的名作《水杉歌》的读后记中颂称:中国科学一定能够自主且有首创精神,并不需要俯仰随人。 不朽的精神、不倒的旗帜 胡先骕的科学贡献和文学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胡先骕先生是国际著名的植物分类学家,是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楷模。他是中国现代植物科学史上绕不过去的代表人物之一(附件6),是一位不该遗忘的学术大师。仅凭活化石水杉----这一项重大科学发现,胡先骕先生也理应成为中国科学院无可争议的学部委员或院士! 特别鸣谢 孙启高博士敬上 2009年5月14日定稿 ------------------------
个人分类: 纪念Hu Hsen-Hsu|2948 次阅读|2 个评论
纪念胡先骕(1):不朽的精神、不倒的旗帜---名副其实的学术大师
livingfossil 2009-5-1 23:54
不朽的精神、不倒的旗帜---名副其实的学术大师胡先骕 胡先骕先生(18941968)是国际著名的植物分类学家,我国现代植物科学事业的组织者和奠基者之一,他是名副其实的文理兼通、学贯中西的学者,堪称名副其实的有志气、有骨气、有才气的学术大师。 胡先骕,字步曾,号忏盦。江西省新建县人。英文姓名:Hu,Xiansu(Hu,Hsen-Hsu) 1894年 农历四月二十日生于江西南昌。 1897年 在家中后园培英书屋从师受业,习《三字经》、《千字文》等。 1898年 读《论语》、《诗经》等,习对对子,五岁就有神童之誉。 1902年 父亲病逝于南昌旧居,享年四十八岁。 1904年 奉母命赴南昌府应童子试。 1906年 科举制度废除,得沈曾植关顾,入南昌府洪都中学为插班生。 1909年 春,考入京师大学堂预科,入学未久,被学校选派朝见慈禧太后;冬,参加慈禧与光绪帝的出殡。 1912年 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停办,返回江西。秋,考取江西省赴美留学资格,启程前与王蓉芳结婚。 1913年 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柏克莱大学农学院,先学农艺,后改学植物学。在《留美学生季报》、《南社丛刻》发表诗词。 1914年 母亲病逝于南昌,享年四十八岁。 1915年 加入中国科学社,开始在《科学》发表论文。 1916年 获学士学位回国。往北京大学谋职未果,在私立法政专门学校教授英文。 1917年 回江西,由省实业厅派往庐山任森林局副局长。在庐山大作宋体诗。 1918年 调往江西省实业厅任技术员,9月受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聘请,任该校农科教授。 1919年 在《东方杂志》发表《中国文学改良论》一文,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上,对北京大学陈独秀、胡适等所倡导的白话文和文学革命,提出批评。当选中国科学社书记。 1920年 7月,往浙江东部大举采集植物标本。 1921年 又往江西采集植物标本。与梅光迪、吴宓等创办《学衡》杂志,发表《评〈尝试集〉》。 1922年 翻译《白璧德中西人文教育谈》及撰写评论清代诗词论文多篇刊于《学衡》。参与组建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任该所植物部主任。 1923年 9月,再度赴美,入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木园留学。 1924年 获硕士学位。继续为《学衡》写稿。 1925年 完成《中国有花植物属志》,首次对中国植物进行全面整理,获博士学位,随即回国,仍任教于东南大学。在《东南论衡》发表《东南大学与政党》等时论文章。 1926年 4月王夫人病逝于南京 。6月辞去东南大学教职,在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专职从事植物学研究。10月出席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三届太平洋科学会议。 1927年 与陈焕镛合著《中国植物图谱》第一卷,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共出版五卷。续娶张景珩。 1928年 参与创建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该所属于民间学术机构私立机关 ,任植物部主任。 1929年 出席在印度尼西亚爪哇举行的第四届太平洋科学会议。 1930年 当选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委员会委员。 1931年 派遣蔡希陶赴云南进行大规模的动植物标本采集,此项工作持续十余年。 1932年 任静生所所长。在《国风》半月刊发表《今日救亡所需新文化运动》等文章。 1933年 发起成立中国植物学会。帮助江西省主席熊式辉组织成立农业院。 1934年 创建庐山森林植物园。当选中国植物学会会长,建议编著《中国植物志》。 1935年 中央研究院成立评议会,当选评议员。 1936年 与蒋介石谈国家政治、经济、教育、文化诸项事业的改革。 1937年 与加州大学古生物学家钱耐(R.W.Chaney)合作研究山东山旺中新世植物化石。 1938年 创建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于昆明 。 1939年 抗战爆发后,在敌占区北平潜心科学研究。 1940年 在北平难以生存,往昆明亲自主持农林植物研究所工作。10月抵江西泰和,出任在此新成立的国立中正大学首任校长。出席在重庆召开的中央研究院第一届评议会第五次年会。 1941年 北平静生所被日军强行占领,在中正大学设立静生所工作站。 1944年 被迫辞去中正大学校长,仍任教于该校。 1945年 主持北平静生所的复原工作。 1946年 在《观察》发表《中国之改造》系列文章。 1948年 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参与独立时论社,撰写大量政论文章,刊于全国各大报纸。积极组建社会党。 BulletinofFanMemorialInstituteofBiology(NEWSERIES,Vol.1.NO.2)(《静生生物调查所汇报》)新1卷第2期在北京印行。胡先骕和郑万钧在该刊发表活化石水杉的研究论文,轰动学术界。论文题目是:OnthenewfamilyMetasequoiaceaeandonMetasequoiaglyptostroboides,alivingspeciesofthegenusMetasequoiafoundinSzechuan。 编辑出版《中国森林植物图志》第二卷。 1949年 静生所被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接收,改组为植物分类研究所。 1950年 发表论文《被子植物的一个多元分类系统》,出版《种子植物分类学讲义》一书。 1952年 在思想改造运动中受到批判,作三次检讨,方才通过。同年,胡先骕被定级为3级研究员,时年58岁。 1953年 著《经济植物学》一书出版。同年,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1954年 著多卷本《经济植物学手册》开始出版。 1955年 著《植物分类学简编》一书出版,因书中批评李森科伪科学而遭到批判,该书被禁毁。同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钱崇澍、张肇骞、林镕、吴征镒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称中科院院士),而胡先骕落选了。 1956年 受邀参加青岛遗传学座谈会。 1957年在该年度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增选中再一次落选。 1959年 《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成立,当选为委员,承担编写任务。 1960年 请钱钟书代为编订平生诗作《忏庵诗稿》。 1961年 作《水杉歌》。 1966年 文化大革命爆发,多次遭到批斗、抄家之辱。 1968年 7月16日突发心肌梗塞逝世于寓所,终年74岁。 (以上资料引自http://baike.baidu.com/view/126418.htm,稍作修订) 胡先骕先生的奋斗经历和个人命运是20世纪中国知识精英的历史与命运的一个缩影。胡先骕先生献身科学、追求真理,并一以贯之,他应该是中国科学界和教育界一面永远不倒的旗帜,是当代中国知识精英立志、立德、立言、立功的表率! 现将胡先骕先生的历史资料与有关问题附在后面,感兴趣的网友可以深入阅读,尤其是胡宗刚先生的立典之作----《静生生物调查所史稿》值得细读。 ------------------------ 孙启高2009年5月1日编写于美国 ----------------------------------
个人分类: 纪念Hu Hsen-Hsu|483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生物学界的老祖宗——胡先骕(转载)
liuxiuqun 2009-4-17 13:58
(转载自 施浒先生的文章) 胡先骕(1894 1968), 植物学家和教育家。中国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与秉志联合创办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静生生物调查所,还创办了庐山森林植物 园、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发起筹建中国植物学会。继钟观光之后,在我国开展大规模野外采集和调查我国植物资源的工作。在教育上,倡导 科学救国、学以致用;独立创建、不仰外人 的教育思想。与钱崇澍、邹秉文合编我国第一部中文《高等植物学》。首次鉴定并与郑万钧联合命名 水杉 和建立 水杉科 。提出并发表中国植物分类学家首次创立的 被子植物分类的一个多元系统 和被子植物亲缘关系系统图。 胡先骕,字步曾,号忏庵。祖籍江西省新建县。1894年5月24日生于江西省南昌市的一个官宦家庭。父胡承弼,官至内阁中书。母陈彩芝,通经史,谙诗词。在家操持家务,对子女管教甚严。胡先骕自幼受到母亲的良好教养,对他的成长影响很大。 良好的家庭教育奠定了勤奋向上的基础   胡先骕3岁时随家庭教师学《三字经》、《千字文》,1年后,已能识字数千。5岁时,学完《论语》,不仅能识字达万余,而且晓反切、通训诂。他的才智引起亲朋的惊诧,大家都视他为 神童 ,深受双亲的喜爱。   1902年春,父亲突因病逝世于南昌旧居,从此家道中落。1905年春,胡先骕11岁时,便遵母命赴南昌府学考试,被录取为府学庠生。1906年,中国废止了科举制度,胡先骕至南昌府办的洪都中学堂学习,开始接受现代自然科学教育。1909年,考入京师大学堂预科学习。1912年秋,参加江西省留学考试,被录取为西洋留学生。 大规模调查、采集植物标本   1916年11月,胡先骕在美国学习期满,以优秀成绩获农学士学位。归国后于1917年受聘为江西省庐山森林局副局长。在此期间,对庐山植物资源进行了较全面的考察,奠定了他日后在庐山建立植物科研基地的想法。1918年7月,受聘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林专修科植物学教授。   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我国的丰富植物资源,1919年秋,胡先骕决定进行一次大规模采集标本和调查植物资源的活动。在征得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沈阳高等师范学校的同意后,就共同发起组织,很快便得到国内7所高等学校,24所中学的赞同,商务印书馆也愿予以赞助。此次调查,他在浙江省的天台、雁荡、松阳、遂安、西东天目山一带采得大量植物标本。转年春季,又去江西省的吉安、赣州、宁都、建昌、广信和福建省的武夷山区,在历时半年多、行程万余里的考察与采集中,获得多以万计的宝贵腊叶标本。胡先骕是继钟观光之后进行大规模野外采集和调查的第二位学者。全部腊叶标本经整理鉴定后,于1921 1922年相继写出《浙江植物名录》、《江西植物名录》(附福建崇安县植物)和《江西、浙江植物标本鉴定名表》,并陆续在《科学》杂志上发表。   1921年,国立东南大学于南京成立(1928年改称为中央大学,为现南京大学的前身),特聘胡先骕为该校 农科 教授。为了发展我国的近代生物学事业,1922年他与秉志、钱崇澍等在南京共同筹建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胡先骕任植物部主任,主要领导并参加华东和长江流域各省的植物采集和调查研究工作。1923年,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并入国立东南大学,胡先骕任农科的植物学教授兼生物学系主任。 编著我国第一部《高等植物学》和《中国种子植物属志》   为了使中国的大学生能够读到由自己国家的科学家编写的大学教材,胡先骕与邹秉文、钱崇澍于1922年共同编著了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专供大学生物系学生使用的中文《高等植物学》。该书于1923年由商务印务馆出版,全书462页,插图306幅,书末附有英汉名词对照表。书中的内容比较新颖,还改正了以前从国外植物学版本中转译过来的欠妥名称和名词。当时,我国还没有中文本的《植物学》教科书,该书即成为国内各大学的主要教材,在教育界的影响很大。   1923年秋,胡先骕再次赴美入哈佛大学深造。由于学习成绩优秀,仅用1年即获得硕士学位。他还在哈佛大学阿诺德森林植物园(Arnold arboretum)内,用2年多的时间(1923 1925)把该园自1899年起从中国西部和中部采集并运走的植物标本,以及国外各期刊杂志中登载有关中国植物的科属记录一一检查、收集,整理编写成一部《中国种子植物属志》(英文打字稿上下两册),作为博士学位论文,于1925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继续任东南大学植物学教授和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植物部主任。当时,因国内急需资料鉴定标本,该书稿被相互辗转传抄达十次之多,为我国植物学者开始学习研究植物分类提供了必要的文献。   1926年,当胡先骕正忙于准备7月去广州参加中国科学社召开的年会和10月应约去日本东京参加泛太平洋科学会议工作时,他的妻子王蓉芬突然于4月不幸逝世。这对胡先骕的精神刺激很大,曾数次休克。但为了不影响科学事业,身负重任的胡先骕仍克服了重重困难,依然如期赴会。 科学预见我国定有川苔草植物的分布   在泛太平洋学术会议上,胡先骕听到日本学者首次发现举世稀有的川苔草科植物(Podostemonaceae)的报告时,当时就预见中国肯定也有川苔草科植物的分布。1930年参加在爪哇召开的第四次泛太平洋科学会议后,他在《岭南科学杂志》第9卷第3期(1930年)上,再一次表明并推测我国东南沿海各省,如广东、福建、浙江等多山省县以及长江上游肯定会有川苔草科植物。果不出胡先骕所料,1944年2月,现厦门大学生物系赵修谦终于在福建省长汀县东北隅龙门的岩石上采到该科植物1种。1年之后,又在汀江流域、晋江和闽江流域发现2种。经鉴定,这3种均为我国特有,即:川藻(Terniopsis sessilis Chao)、中国川苔草〔Clado-pus(Lawiella)chinensis Chao〕、福建川苔草〔Cladopus(Lawiella)fukienensis Chao〕胡先骕的预见被事实证实,正说明他的治学精密,对科学问题的分析、研究非常深入。 创办植物科研机构,建立庐山森林植物园   1928年,胡先骕与秉志等人在尚志学会和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的支持下,于北京创办了静生生物调查所。建所初期,秉志任所长兼动物部主任,胡先骕任植物部主任,并受聘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讲授植物学。在教学过程中,他善于注意发现和培养人才。   平时,胡先骕对青年蔡希陶和助教俞德浚不止一次谈到: 自17世纪以来,中国的植物不断被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俄国的传教士、探险家、专业采集队、商贩和园艺家大摇大摆地采走,上万号的植物标本,成千种的花卉、果木种苗,都被他们带回各自的标本馆、博物馆等研究机构和大学标本室收藏,或在植物园内加以驯化。仅英国E.H.威尔逊(Wilson)一个人,本世纪初在我国湖北、四川、贵州 旅行 11年,共收集6500号植物标本,约有5000种,并把1500种植物果木运回到美国和英国。在他的《一个带着标本箱、照相机和火枪在中国西部旅行的自然学家》一书中,承认中国的植物最丰富。中国的花卉是世界上最富丽的,特别赞赏中国杜鹃花的品种之多。在160多个品种中,他就采集80多个品种,其中60多个品种被他送往美国、英国去了。这怎不叫我们痛心!所以我们决心要创办静生生物调查所,以抵制他们,尽快发展我国的植物学。世界上只有中国的植物最丰富,中国的植物又以云南省最丰富。此人没有到过云南,还不知道我国云南的情况呢,我们应当到云南省去。 由于胡先骕的鼓励与支持,奠定了蔡希陶一生在云南把植物学的科研事业担当起来的基础。胡先骕称赞他们二人是 不可多得的人才 。   1930年,第五届国际植物学会议在英国剑桥召开。会上,胡先骕、陈焕镛、史德尉被选为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委员会的委员。为了加速中国植物学科研工作,并进一步了解国外到底掌握我国多少资料。1930 1931年,在静生生物调查所植物部经费不多的情况下,胡先骕仍支持秦仁昌到收藏有世界各地500多万号植物标本的英国邱园(皇家植物园)去。后来,秦仁昌从该园精选出18300余号中国植物的模式标本,并将其拍成照片带回,以应国内研究者的需要。这是胡先骕、秦仁昌对中国植物分类学研究与发展所作出的一项极为卓越的贡献。   1932年,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所长改由胡先骕担任,秉志仍为动物部主任。所址迁至西城文津街3号的新建楼房,内设有动物标本室、植物标本室(委派秦仁昌兼任标本室主任)、陈列室、图书室和动植物实验室,并定期出版《中国植物图谱》(胡先骕、陈焕镛)、《中国蕨类植物图谱》(胡先骕、秦仁昌)、《河北习见树木图说》(周汉藩)和《静生生物调查所汇报》。这时,科学研究人员已由10余人发展到50余人。胡先骕历年均派员到河北、山西、吉林、四川、云南和海南等省去调查和采集标本,并进行分析研究。此时的静生生物调查所,在国内外已成为较有声誉的自然科学研究机构之一。   为了扩展全国的科研机构,1938年,胡先骕派俞德浚会同蔡希陶在云南昆明创建了 云南省农林植物研究所 ,由静生生物调查所与云南省政府教育厅合办。胡先骕兼任所长,并办有较大规模的植物园,即现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前身。   为了创建我国自己的植物园和发展我国的经济植物,1932年,在胡先骕的倡议和亲自指导下,并得到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的赞同和支持,静生生物调查所经与江西省立农学院协议合办庐山森林植物园。1934年,园址最后决定建在含鄱口北麓。植物园原占地面积近万亩,为亚热带山地最理想的园地,也是我国最大的植物园。不仅有天然林、人工经济林,也有风景林和生态区,既可用作开展林木的利用和研究,又是研究植物学的一个良好基地。胡先骕委聘秦仁昌为第一任庐山森林植物园主任,并及时派陈封怀赴英国进修2年,回国担任园艺技师。经秦仁昌和陈封怀的辛苦经营,数年后,庐山森林植物园便形成为我国研究园林植物的重要基地。同时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植物园科技人员。 发起建立中国植物学会,创办《中国植物学杂志》   为了发展祖国现代植物科学事业和使各地广大植物科研人员和教学人员互通声气,促进学术交流,并在社会上普及植物学知识。经胡先骕和李继侗、张景钺、钱崇澍、陈焕镛、陈嵘等19名植物学家发起及筹备,于1933年8月20日在四川重庆北碚中国西部科学院召开了 中国植物学会 成立大会。会上选举钱崇澍为第一任会长、陈焕镛为副会长,胡先骕被选为《中国植物学杂志》(季刊)总编辑。1934年3月,胡先骕为该杂志创刊号写了 发刊辞 ,并首次向国内外较全面介绍了 中国近年植物学进步之概况 。同年8月21 27日,第一届中国植物学会年会在庐山莲花谷召开。会上改选胡先骕为第二任会长。在年会上,胡先骕提议用自己的力量着手编纂《中国植物志》。1935 1948年,胡先骕受聘为南京中央研究院第一、二届评议员。   胡先骕除精研现代植物分类与分布外,对古植物学的研究也有很深的造诣。1938年,他同美国古植物学家R.W.钱耐(Chaney)在山东共同研究我国山旺新生代第三纪中新世古植物化石时,证明距今1200万年前山东的植物同现代长江流域的植物有相似性。1940年,他们两人在《中国古生物志》中联名发表 中国山东中新世植物群 的长文和较多的精确图版,这不仅为我国古植物学的研究打下了基础,而且也开拓了我国古植物学研究的新领域。 不畏强暴的爱国者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发。年底,北平便成立了临时政府。这时,有人邀胡先骕出任伪职,遭他拒绝,仍坚持与静生生物调查所同仁继续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但静生生物调查所的大楼被日军看中,恐难以保存。胡先骕于1938年急派蔡希陶等人,赶赴云南找到俞德浚共同组织后方基地,获云南省政府教育厅的资助,在昆明黑龙潭创建了 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 。抗日战争时期,该所成为静生生物调查所部分员工的聚集点,甚至庐山植物园的大部分员工后来也疏散到云南。由于胡先骕的远见卓识,保留住了一支造诣很深的科研队伍及一大批珍贵的图书、标本和科研资料。   抗日战争初期,胡先骕虽与静生生物调查所的小部分职工滞居北平,坚持科研工作。但他对北平的汉奸卖国求荣,仰人鼻息深感痛恨,说他们是 衣冠徒济楚,手足赖丝牵 的傀儡。因此,杜门谢客,从不与外人往来。1939年,中央研究院评议会在重庆召开,由于他在会上发表的抗日演说引起北平日伪注意,日军派宪兵至他家中盘问。后来,静生生物调查所的大楼被日军借机改为后方医院。所内仪器、图书、标本、家具等物,大部分被日军窃去。他的再婚夫人张景珩急告胡先骕暂留云南工作,免遭日军迫害。   1940年,原江西省主席熊式辉在江西省兴办 中正大学 。熊式辉希望由本省的才高资深的学者担任校长。经吴有训与程孝刚等再三劝荐,胡先骕于同年10月赴江西泰和就任该校首任校长职务。全校设有11个学系和行政管理、师范、税务三个专修科。   由于1942年1月西南联合大学学生掀起倒孔(祥熙)学潮,事件波及到中正大学,多次引起国民政府当局对中正大学的不满,要求严惩肇事学生。胡先骕始终坚持以教育为主,双方反省,而不作处理。因此遭到教育部、江西省新主席曹浩森和陈立夫的指责。他3次提出辞职,终于在1944年4月18日,在全校师生举行了热烈的欢送会后,愤然离去。   1946年,中正大学农学院生物系特聘胡先骕为研究教授。同年7月,胡先骕赴庐山参加江西暑期学术讲习会。蒋介石闻听胡先骕已上庐山并来讲学,亲笔手谕接见,共商高等教育之事。由于胡先骕不想再空谈高等教育之事,便于次日提前下山,由九江返回南昌。接见时间到了,仍不见胡先骕到来,省主席王陵基派人沿山寻找也未得见。自此以后,胡先骕 倔强 的名声便传播开来。   同年10月,胡先骕带领部分静生生物调查所的职员迁回北平。几经交涉,才收回被日军窃去的部分仪器、图书、标本和家具等物,经过重新整顿后,胡先骕继续主持和开展所内的科研工作。 发现震惊中外的世界珍奇活化石水杉   在他刚继续主持所内工作不久,年底便收到郑万钧从中央大学寄来薛纪如从四川万县磨刀溪采到尚不知其为 水杉 的枝叶和球花、幼球果的标本,请予以复查鉴定。胡先骕根据标本反复研究,并核查文献,确定该标本与日本大阪大学古植物学家S.三木茂(Miki)博士于1941年根据日本的2种植物化石,在日本植物学杂志11卷第261页所发表的水杉属(Metasequoia)的形态相同,应同为一属植物。经由胡先骕和郑万钧共同深入研究后,最后命名为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et Cheng)。由于水杉在分类系统上介于杉科和柏科之间,为两科联系之桥梁,故另新立水杉科(Metasequoiaceae Hu et Cheng)以区别。首次正式把在四川万县所采集的标本命名为 水杉 。这一珍奇活化石植物的发现与正式命名,引起全世界植物学家的震惊,特别是引起古植物学家的重视。这是胡先骕融会古今植物研究的一个重要贡献。美国的古植物学家钱耐还专程来我国对水杉进行实地考察。此后,各国出版的高等植物学和古植物学专著,也都相继有了这一记叙。为了向全世界介绍中国这一珍奇树种的重大发现,1946年,他在《地质调查所汇报》中发表《记古新世期之一种水杉》论文,将水杉的化石种与最新发现之水杉进行了比较。1947年,在美国的《观察》杂志发表《美国西部世界爷与中国四川万县之水杉》(Se-quoid of western America and metasequoia of Wanhsien,Szech-wan)。1948年,又在《美国纽约植物园》园刊中发表《中国是怎样发现 活化石 水杉的》(How metasequoia,the livingfossil ,was discovered in china)。同年,与郑万钧联合发表《水杉新科及生存之水杉新种》。   自胡先骕的论文发表后,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各国植物园纷纷来函索要水杉种子,或派人来中国考察。直至全国解放,已有50余国家、近200处植物园先后从我国引去这个古老的孑遗植物,经各国试种均获成功。由于水杉的适应性很强,它的踪迹现已遍及世界各地。为了纪念这一重大发现,1961年胡先骕写成一首500余字的科学诗 《水杉歌》。他曾将《水杉歌》诗稿寄请陈毅副总理校正。陈毅读后很有感慨,并在稿后写下读后记: 胡老此诗,介绍中国科学上的新发现,证明中国科学一定能够自主且有首创精神,并不需要俯仰随人。诗末结以东风伫看压西风,正足以大张吾军。此诗富典实,美歌咏,乃其余事,值得讽诵。 一九六二年二月八日 。   为此,陈毅特邀胡先骕赴中南海面叙。后将此诗稿转交《人民日报》。《人民日报》于1962年2月17日将《水杉歌》和陈毅副总理的 读后记 全文发表。 创立被子植物分类系统   1948年,胡先骕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他所领导的静生生物调查所,自1928年创办以来,历经20年,已成为一个享有声誉的颇具规模的科研机构。收藏的标本就有20余万号,发表了论文280余篇和《中国森林树木图志》、《中国植物图谱》、《中国蕨类图谱》等专著,还培养了一大批造诣很深的植物学家。为进一步开展我国植物资源的调查研究和合理开发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1950年,由于机构、人员的调整,静生生物所与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等合并,成立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1953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胡先骕受聘任研究员。他除继续在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兼授植物分类学外,全部精力都集中在植物分类学的研究上,并努力使科研与教学相结合。   1950年,胡先骕根据多年的研究,提出并发表了《被子植物分类的一个多元系统》的专论。他对被子植物的亲缘关系作了重要革新,不仅在目与科的排列上有重大的变更,而且对若干科的分合,也有新的建置。此外,还整理出一幅 被子植物亲缘关系系统图 。其主要论点是被子植物出自多元,即出自15个支派的原始被子植物。这是中国植物分类学家首次创立的一个较新的被子植物分类系统,也是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完成的第一篇学术专著。这部专著弥补了我国植物学史上的一项空白,但他仍自认并非圆满无缺,希望在古植物学和植物形态学研究有新的发现时,再继续加以修改。这也是他一贯一丝不苟、谦虚治学的科学态度。   胡先骕在大学任教时,总感缺少完善的中文本教材。因此,决定依自创的多元分类系统,多运用中国自己的资料,编纂一部《种子植物分类学》,代替过去使用的英国植物学家J.哈钦逊(Hutchinson)的分类系统。该书稿在361科中,对中国所产的各科叙述极为详细。在科的描述中,还补充了中国产的重要属。对有经济价值的种类,也择其重要的加以叙述。书稿末并载有中国产种子植物检索表,因此内容更臻完善。为了适应建国初期大学的急需,未能来得及绘制插图,故以《种子植物分类学讲义》为书名,于1951年出版。   1952年,胡先骕积极参加了反对美国发动细菌战的研究工作。经他鉴定,美国侵略者投下的沾有病菌的松树枝叶等植物均系分布于南朝鲜,而不是分布在我国东北和朝鲜北部的植物。由于在这项工作中成绩卓著,曾荣获第二届全国卫生会议模范奖状和奖章。   1953年胡先骕应邀编写了一部《经济植物学》。该书除花卉、森林和药用植物外,凡中国所有或在中国能见到的其他引进的经济植物,书中均作了详细记载,对各种经济植物的利用也有介绍。该书至今仍有它的重要参考价值。   1952年暑期全国院系调整后,北京师范大学另迁新址。胡先骕因忙于科研任务,是年秋季便告别了数十年的教育与教学生活。 在科学真理面前永不恐惧和退让   四川大学方文培和西南师范学院戴蕃瑨联名函请胡先骕能为师范学院、农林院校编写一部简易的《植物分类学》。胡先骕同意编写一部《植物分类学简编》作为学生攻读植物分类学的入门教材,也适作中学教师和农林干部的参考书。该书第一版于1955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虽名为《简编》,但内容极为翔实,涉及的理论问题也较多,并附有精确插图164幅,是一部较理想的植物分类学教科书。   万没想到,《植物分类学简编》出版后不久,却引起对胡先骕的一场批判。原因是,该书在第12章植物分类学的原理有关 种的新概念 一节中,评论了当时苏联农业科学院院长T. Д .李森科( Лысенко )发表的《关于生物学种的新见解》。胡先骕认为:李森科的错误见解所以能风行一时,是由于政治力量的支持。并认为苏联不应接连报道黑麦 产生 雀麦,橡胶草 产生 无胶蒲公英,作物 产生 杂草,白桦 产生 赤杨,鹅耳枥 产生 榛,松 产生 枞,甚至向日葵也能 产生 寄生植物列当等错误内容。胡先骕是针对李森科一些不符合现代科学的所谓 新见解 而加以评论的,很难看出有什么欠妥之处。后来经过国内外的详细调查研究,都证实了李森科的这种 新见解 的虚伪性。但当时他却遭到严厉的批判。在批判会上,一些人批判《简编》具有严重的政治性错误,说他鼓吹唯心主义思想,是一个坚持摩尔根反动遗传学的科学家,并进而上纲为 诋毁苏联共产党和政府,反对共产党领导科学 等,甚至竟说他解放后长期穿长衫就是反动思想的表现;有人甚至责难中国科学院和高等教育出版社也犯了错误。《植物分类学简编》发行1年,也因此而被禁止出售。但胡先骕对这一过 左 的论调置之不理,始终未承认自己的学术观点有任何错误。   1956年4月,毛泽东同志提出了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方针。为了贯彻这一方针,中国科学院和高等教育部联合在青岛召开了遗传学座谈会。不同学派在会上各抒己见,对几十年来世界上两个学派争论不休的理论问题进行了缜密的讨论。从此,中国遗传学界一家独鸣的沉闷空气被冲散了。此前,胡先骕曾上书党中央,建议在高等学校恢复讲授摩尔根学说的理论。在毛泽东同志召集的最高国务会议上,胡先骕应邀列席听取了毛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初次报告。会上,毛主席说:谈家桢、胡先骕关于在大学恢复讲授摩尔根学说的建议,有利于学术上贯彻 双百 方针。随后,青岛遗传学会议便决定在大学正式恢复开设摩尔根学说的遗传学课程和开展对这一理论的研究。不久,胡先骕应上海复旦大学聘请在生物系举办讲座。《植物分类学简编》经一年修订补充后,也于1958年改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再版问世。 《中国植物志》 桦木科专著脱稿, 生物的大群新分类 发表   胡先骕一贯对合理开发利用我国丰富的植物资源进行积极宣传。为了配合我国的经济建设,胡先骕决定编著一部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植物手册》,内容从蕨科开始到种子植物各科,分属叙   述我国原产的全部经济植物的种、以及从国外引种的常见经济植物。该书分成上下两册,每册又分为2个分册刊印。当下册第一分册出版后(1957年),由于《中国植物志》的编写任务开始,第二分册的编写因此而中断。   自1934年8月,在庐山召开的中国植物学会的第一届年会上,胡先骕首次提议用自己的力量着手编纂《中国植物志》,事隔20余年,他的宏愿终于实现了。所以心情格外兴奋,热情很高,很快就投入资料的整理工作。并于1959年开始《桦木科》和《山茶科》的编写工作。在这期间的前后,胡先骕发表多篇桦木科、山茶科、山毛榉科的新属和其他与植物分类学有关的论文。   1963年,中国植物学会在北京召开成立30周年年会。会后不久,胡先骕因劳累而心脏病复发,经住院治疗近两个月才转危为安,但从此得了严重的失眠症。虽然如此,他仍夜以继日忙于《桦木科》和《山茶科》的编写工作。   1965年春末,《桦木科》的编写工作基本完成。在兴奋之余,每日清晨便用打字机编打一篇 The major groups of living be-ings:A new classification (《生物的大群新分类》)论文。他认为,根据现代的研究工作进展和理论上的探讨,应将生物划分为两个超邦:一、Protobionta(原始生物超邦):包括立克次氏体、病毒、噬菌体等;二、Cytobionta(细胞生物超邦):包括细菌邦、真菌邦、植物邦(藻类亚邦、苔藓亚邦和维管束植物亚邦)和动物邦。他将著作直接寄给国外有影响的 Taxon 杂志。年底,该杂志刊登了这篇论著。   是年,《植物分类学报》10(1)发表了胡先骕的《凋果茶属 山茶科 新属》和《中国山茶属与连蕊茶新种与新变种(一)》。这也就是他在世时最后写的两篇论文。 为祖国植物科学艰苦奋斗终生   1966年初,《桦木科》脱稿,并上交《中国植物志》编委会。宏愿实现,心情舒畅。而《山茶科》的编写工作,因 文化大革命 的开始而中断。1968年7月16日,胡先骕在北京逝世。   胡先骕自青年时代就怀着科学救国的宏愿,数十年来为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高瞻远瞩、苦心孤诣,在旧中国极端困难的环境中,八方奔走呼号,不辞辛苦,千方百计不断在北京、江西庐山、云南开拓植物学的新领域,发掘祖国各地的植物宝库,不仅积累了大量珍贵的标本和资料,而且还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他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除亲自传授植物分类学、经济植物学等教学任务外,还为青年编写具有较高水平的教科书、植物学教学法和学习指导等著述。他在授课过程中,虽然稍带口吃,但声音宏亮,精力充沛,内容也极为充实,特别强调实验课和深入实际的重要性。凡被他发现的人才,总是积极设法推荐到较高学府或科研单位进修深造。目前,分散在国内外的植物学教授和专家,其中不少均出其门下,并担负着重要的职务。他的学生虽大都已进入古稀之年,但至今仍 怀念 老师呕心沥血培养自己成材的功绩,一致公认他是一位认真负责、诲人不倦、胸怀宽阔、坚持科学真理、和蔼可敬的老师。   胡先骕的一生中,不仅有20多种专著,而且由个人发表有关植物学的论文多达140多篇。在植物分类学方面共发现1个新科、6个新属和百数十个新种。   胡先骕被中外学者公认为中国近代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绝非过誉。此外,他在历史、地理、语言、文学方面同样也有很深的造诣。特别是在诗词方面的著述颇多。早在青年时代,每遇一事或旅游一处,即以诗词表述,并与诗坛友人往来频繁。晚清著名诗人陈三立(字伯严)对胡先骕的诗极为欣赏,评价是 意、理、气、格俱胜 。认为他的记游之作, 牢笼万象,奥邃苍坚 。   胡先骕晚年,除坚持科研外,于1960年将生平所作诗稿全部整理后,共得诗296首。经逐年编次,分为上、下两卷,印成《忏庵诗稿》线装集。通过《诗稿》即可知晓作者本人一生所经历的事情和重大科学发现的梗概。   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和人民实事求是地评价了胡先骕的一生。1979年5月15日,中国科学院和植物研究所的党政领导代表、各地的生物学家、古植物学家、农学家、语言学家、书法家、文艺家和大、中学教师等各界代表,数百余人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举行隆重的悼念仪式,向在我国生物科学事业中作出重大贡献的 胡先骕 先生表示深切的敬意。   1984年7月10日,中国科学院、江西省科委和庐山植物园在庐山植物园的松柏区水杉林内,建造了 胡先骕 先生的墓地。墓前耸立着由庐山植物园树立的纪念碑文,上面记载着胡先骕的生平事迹,使人们永远缅怀一生为中国植物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近代植物学家。 胡先骕,字步曾,号忏庵。祖籍江西省新建县。1894年5月24日生于江西省南昌市的一个官宦家庭。父胡承弼,官至内阁中书。母陈彩芝,通经史,谙诗词。在家操持家务,对子女管教甚严。胡先骕自幼受到母亲的良好教养,对他的成长影响很大。 良好的家庭教育奠定了勤奋向上的基础   胡先骕3岁时随家庭教师学《三字经》、《千字文》,1年后,已能识字数千。5岁时,学完《论语》,不仅能识字达万余,而且晓反切、通训诂。他的才智引起亲朋的惊诧,大家都视他为 神童 ,深受双亲的喜爱。   1902年春,父亲突因病逝世于南昌旧居,从此家道中落。1905年春,胡先骕11岁时,便遵母命赴南昌府学考试,被录取为府学庠生。1906年,中国废止了科举制度,胡先骕至南昌府办的洪都中学堂学习,开始接受现代自然科学教育。1909年,考入京师大学堂预科学习。1912年秋,参加江西省留学考试,被录取为西洋留学生。 大规模调查、采集植物标本   1916年11月,胡先骕在美国学习期满,以优秀成绩获农学士学位。归国后于1917年受聘为江西省庐山森林局副局长。在此期间,对庐山植物资源进行了较全面的考察,奠定了他日后在庐山建立植物科研基地的想法。1918年7月,受聘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林专修科植物学教授。   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我国的丰富植物资源,1919年秋,胡先骕决定进行一次大规模采集标本和调查植物资源的活动。在征得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沈阳高等师范学校的同意后,就共同发起组织,很快便得到国内7所高等学校,24所中学的赞同,商务印书馆也愿予以赞助。此次调查,他在浙江省的天台、雁荡、松阳、遂安、西东天目山一带采得大量植物标本。转年春季,又去江西省的吉安、赣州、宁都、建昌、广信和福建省的武夷山区,在历时半年多、行程万余里的考察与采集中,获得多以万计的宝贵腊叶标本。胡先骕是继钟观光之后进行大规模野外采集和调查的第二位学者。全部腊叶标本经整理鉴定后,于1921 1922年相继写出《浙江植物名录》、《江西植物名录》(附福建崇安县植物)和《江西、浙江植物标本鉴定名表》,并陆续在《科学》杂志上发表。   1921年,国立东南大学于南京成立(1928年改称为中央大学,为现南京大学的前身),特聘胡先骕为该校 农科 教授。为了发展我国的近代生物学事业,1922年他与秉志、钱崇澍等在南京共同筹建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胡先骕任植物部主任,主要领导并参加华东和长江流域各省的植物采集和调查研究工作。1923年,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并入国立东南大学,胡先骕任农科的植物学教授兼生物学系主任。 编著我国第一部《高等植物学》和《中国种子植物属志》   为了使中国的大学生能够读到由自己国家的科学家编写的大学教材,胡先骕与邹秉文、钱崇澍于1922年共同编著了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专供大学生物系学生使用的中文《高等植物学》。该书于1923年由商务印务馆出版,全书462页,插图306幅,书末附有英汉名词对照表。书中的内容比较新颖,还改正了以前从国外植物学版本中转译过来的欠妥名称和名词。当时,我国还没有中文本的《植物学》教科书,该书即成为国内各大学的主要教材,在教育界的影响很大。   1923年秋,胡先骕再次赴美入哈佛大学深造。由于学习成绩优秀,仅用1年即获得硕士学位。他还在哈佛大学阿诺德森林植物园(Arnold arboretum)内,用2年多的时间(1923 1925)把该园自1899年起从中国西部和中部采集并运走的植物标本,以及国外各期刊杂志中登载有关中国植物的科属记录一一检查、收集,整理编写成一部《中国种子植物属志》(英文打字稿上下两册),作为博士学位论文,于1925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继续任东南大学植物学教授和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植物部主任。当时,因国内急需资料鉴定标本,该书稿被相互辗转传抄达十次之多,为我国植物学者开始学习研究植物分类提供了必要的文献。   1926年,当胡先骕正忙于准备7月去广州参加中国科学社召开的年会和10月应约去日本东京参加泛太平洋科学会议工作时,他的妻子王蓉芬突然于4月不幸逝世。这对胡先骕的精神刺激很大,曾数次休克。但为了不影响科学事业,身负重任的胡先骕仍克服了重重困难,依然如期赴会。 科学预见我国定有川苔草植物的分布   在泛太平洋学术会议上,胡先骕听到日本学者首次发现举世稀有的川苔草科植物(Podostemonaceae)的报告时,当时就预见中国肯定也有川苔草科植物的分布。1930年参加在爪哇召开的第四次泛太平洋科学会议后,他在《岭南科学杂志》第9卷第3期(1930年)上,再一次表明并推测我国东南沿海各省,如广东、福建、浙江等多山省县以及长江上游肯定会有川苔草科植物。果不出胡先骕所料,1944年2月,现厦门大学生物系赵修谦终于在福建省长汀县东北隅龙门的岩石上采到该科植物1种。1年之后,又在汀江流域、晋江和闽江流域发现2种。经鉴定,这3种均为我国特有,即:川藻(Terniopsis sessilis Chao)、中国川苔草〔Clado-pus(Lawiella)chinensis Chao〕、福建川苔草〔Cladopus(Lawiella)fukienensis Chao〕胡先骕的预见被事实证实,正说明他的治学精密,对科学问题的分析、研究非常深入。 创办植物科研机构,建立庐山森林植物园   1928年,胡先骕与秉志等人在尚志学会和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的支持下,于北京创办了静生生物调查所。建所初期,秉志任所长兼动物部主任,胡先骕任植物部主任,并受聘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讲授植物学。在教学过程中,他善于注意发现和培养人才。   平时,胡先骕对青年蔡希陶和助教俞德浚不止一次谈到: 自17世纪以来,中国的植物不断被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俄国的传教士、探险家、专业采集队、商贩和园艺家大摇大摆地采走,上万号的植物标本,成千种的花卉、果木种苗,都被他们带回各自的标本馆、博物馆等研究机构和大学标本室收藏,或在植物园内加以驯化。仅英国E.H.威尔逊(Wilson)一个人,本世纪初在我国湖北、四川、贵州 旅行 11年,共收集6500号植物标本,约有5000种,并把1500种植物果木运回到美国和英国。在他的《一个带着标本箱、照相机和火枪在中国西部旅行的自然学家》一书中,承认中国的植物最丰富。中国的花卉是世界上最富丽的,特别赞赏中国杜鹃花的品种之多。在160多个品种中,他就采集80多个品种,其中60多个品种被他送往美国、英国去了。这怎不叫我们痛心!所以我们决心要创办静生生物调查所,以抵制他们,尽快发展我国的植物学。世界上只有中国的植物最丰富,中国的植物又以云南省最丰富。此人没有到过云南,还不知道我国云南的情况呢,我们应当到云南省去。 由于胡先骕的鼓励与支持,奠定了蔡希陶一生在云南把植物学的科研事业担当起来的基础。胡先骕称赞他们二人是 不可多得的人才 。   1930年,第五届国际植物学会议在英国剑桥召开。会上,胡先骕、陈焕镛、史德尉被选为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委员会的委员。为了加速中国植物学科研工作,并进一步了解国外到底掌握我国多少资料。1930 1931年,在静生生物调查所植物部经费不多的情况下,胡先骕仍支持秦仁昌到收藏有世界各地500多万号植物标本的英国邱园(皇家植物园)去。后来,秦仁昌从该园精选出18300余号中国植物的模式标本,并将其拍成照片带回,以应国内研究者的需要。这是胡先骕、秦仁昌对中国植物分类学研究与发展所作出的一项极为卓越的贡献。   1932年,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所长改由胡先骕担任,秉志仍为动物部主任。所址迁至西城文津街3号的新建楼房,内设有动物标本室、植物标本室(委派秦仁昌兼任标本室主任)、陈列室、图书室和动植物实验室,并定期出版《中国植物图谱》(胡先骕、陈焕镛)、《中国蕨类植物图谱》(胡先骕、秦仁昌)、《河北习见树木图说》(周汉藩)和《静生生物调查所汇报》。这时,科学研究人员已由10余人发展到50余人。胡先骕历年均派员到河北、山西、吉林、四川、云南和海南等省去调查和采集标本,并进行分析研究。此时的静生生物调查所,在国内外已成为较有声誉的自然科学研究机构之一。   为了扩展全国的科研机构,1938年,胡先骕派俞德浚会同蔡希陶在云南昆明创建了 云南省农林植物研究所 ,由静生生物调查所与云南省政府教育厅合办。胡先骕兼任所长,并办有较大规模的植物园,即现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前身。   为了创建我国自己的植物园和发展我国的经济植物,1932年,在胡先骕的倡议和亲自指导下,并得到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的赞同和支持,静生生物调查所经与江西省立农学院协议合办庐山森林植物园。1934年,园址最后决定建在含鄱口北麓。植物园原占地面积近万亩,为亚热带山地最理想的园地,也是我国最大的植物园。不仅有天然林、人工经济林,也有风景林和生态区,既可用作开展林木的利用和研究,又是研究植物学的一个良好基地。胡先骕委聘秦仁昌为第一任庐山森林植物园主任,并及时派陈封怀赴英国进修2年,回国担任园艺技师。经秦仁昌和陈封怀的辛苦经营,数年后,庐山森林植物园便形成为我国研究园林植物的重要基地。同时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植物园科技人员。 发起建立中国植物学会,创办《中国植物学杂志》   为了发展祖国现代植物科学事业和使各地广大植物科研人员和教学人员互通声气,促进学术交流,并在社会上普及植物学知识。经胡先骕和李继侗、张景钺、钱崇澍、陈焕镛、陈嵘等19名植物学家发起及筹备,于1933年8月20日在四川重庆北碚中国西部科学院召开了 中国植物学会 成立大会。会上选举钱崇澍为第一任会长、陈焕镛为副会长,胡先骕被选为《中国植物学杂志》(季刊)总编辑。1934年3月,胡先骕为该杂志创刊号写了 发刊辞 ,并首次向国内外较全面介绍了 中国近年植物学进步之概况 。同年8月21 27日,第一届中国植物学会年会在庐山莲花谷召开。会上改选胡先骕为第二任会长。在年会上,胡先骕提议用自己的力量着手编纂《中国植物志》。1935 1948年,胡先骕受聘为南京中央研究院第一、二届评议员。   胡先骕除精研现代植物分类与分布外,对古植物学的研究也有很深的造诣。1938年,他同美国古植物学家R.W.钱耐(Chaney)在山东共同研究我国山旺新生代第三纪中新世古植物化石时,证明距今1200万年前山东的植物同现代长江流域的植物有相似性。1940年,他们两人在《中国古生物志》中联名发表 中国山东中新世植物群 的长文和较多的精确图版,这不仅为我国古植物学的研究打下了基础,而且也开拓了我国古植物学研究的新领域。 不畏强暴的爱国者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发。年底,北平便成立了临时政府。这时,有人邀胡先骕出任伪职,遭他拒绝,仍坚持与静生生物调查所同仁继续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但静生生物调查所的大楼被日军看中,恐难以保存。胡先骕于1938年急派蔡希陶等人,赶赴云南找到俞德浚共同组织后方基地,获云南省政府教育厅的资助,在昆明黑龙潭创建了 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 。抗日战争时期,该所成为静生生物调查所部分员工的聚集点,甚至庐山植物园的大部分员工后来也疏散到云南。由于胡先骕的远见卓识,保留住了一支造诣很深的科研队伍及一大批珍贵的图书、标本和科研资料。   抗日战争初期,胡先骕虽与静生生物调查所的小部分职工滞居北平,坚持科研工作。但他对北平的汉奸卖国求荣,仰人鼻息深感痛恨,说他们是 衣冠徒济楚,手足赖丝牵 的傀儡。因此,杜门谢客,从不与外人往来。1939年,中央研究院评议会在重庆召开,由于他在会上发表的抗日演说引起北平日伪注意,日军派宪兵至他家中盘问。后来,静生生物调查所的大楼被日军借机改为后方医院。所内仪器、图书、标本、家具等物,大部分被日军窃去。他的再婚夫人张景珩急告胡先骕暂留云南工作,免遭日军迫害。   1940年,原江西省主席熊式辉在江西省兴办 中正大学 。熊式辉希望由本省的才高资深的学者担任校长。经吴有训与程孝刚等再三劝荐,胡先骕于同年10月赴江西泰和就任该校首任校长职务。全校设有11个学系和行政管理、师范、税务三个专修科。   由于1942年1月西南联合大学学生掀起倒孔(祥熙)学潮,事件波及到中正大学,多次引起国民政府当局对中正大学的不满,要求严惩肇事学生。胡先骕始终坚持以教育为主,双方反省,而不作处理。因此遭到教育部、江西省新主席曹浩森和陈立夫的指责。他3次提出辞职,终于在1944年4月18日,在全校师生举行了热烈的欢送会后,愤然离去。   1946年,中正大学农学院生物系特聘胡先骕为研究教授。同年7月,胡先骕赴庐山参加江西暑期学术讲习会。蒋介石闻听胡先骕已上庐山并来讲学,亲笔手谕接见,共商高等教育之事。由于胡先骕不想再空谈高等教育之事,便于次日提前下山,由九江返回南昌。接见时间到了,仍不见胡先骕到来,省主席王陵基派人沿山寻找也未得见。自此以后,胡先骕 倔强 的名声便传播开来。   同年10月,胡先骕带领部分静生生物调查所的职员迁回北平。几经交涉,才收回被日军窃去的部分仪器、图书、标本和家具等物,经过重新整顿后,胡先骕继续主持和开展所内的科研工作。 发现震惊中外的世界珍奇活化石水杉   在他刚继续主持所内工作不久,年底便收到郑万钧从中央大学寄来薛纪如从四川万县磨刀溪采到尚不知其为 水杉 的枝叶和球花、幼球果的标本,请予以复查鉴定。胡先骕根据标本反复研究,并核查文献,确定该标本与日本大阪大学古植物学家S.三木茂(Miki)博士于1941年根据日本的2种植物化石,在日本植物学杂志11卷第261页所发表的水杉属(Metasequoia)的形态相同,应同为一属植物。经由胡先骕和郑万钧共同深入研究后,最后命名为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et Cheng)。由于水杉在分类系统上介于杉科和柏科之间,为两科联系之桥梁,故另新立水杉科(Metasequoiaceae Hu et Cheng)以区别。首次正式把在四川万县所采集的标本命名为 水杉 。这一珍奇活化石植物的发现与正式命名,引起全世界植物学家的震惊,特别是引起古植物学家的重视。这是胡先骕融会古今植物研究的一个重要贡献。美国的古植物学家钱耐还专程来我国对水杉进行实地考察。此后,各国出版的高等植物学和古植物学专著,也都相继有了这一记叙。为了向全世界介绍中国这一珍奇树种的重大发现,1946年,他在《地质调查所汇报》中发表《记古新世期之一种水杉》论文,将水杉的化石种与最新发现之水杉进行了比较。1947年,在美国的《观察》杂志发表《美国西部世界爷与中国四川万县之水杉》(Se-quoid of western America and metasequoia of Wanhsien,Szech-wan)。1948年,又在《美国纽约植物园》园刊中发表《中国是怎样发现 活化石 水杉的》(How metasequoia,the livingfossil ,was discovered in china)。同年,与郑万钧联合发表《水杉新科及生存之水杉新种》。   自胡先骕的论文发表后,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各国植物园纷纷来函索要水杉种子,或派人来中国考察。直至全国解放,已有50余国家、近200处植物园先后从我国引去这个古老的孑遗植物,经各国试种均获成功。由于水杉的适应性很强,它的踪迹现已遍及世界各地。为了纪念这一重大发现,1961年胡先骕写成一首500余字的科学诗 《水杉歌》。他曾将《水杉歌》诗稿寄请陈毅副总理校正。陈毅读后很有感慨,并在稿后写下读后记: 胡老此诗,介绍中国科学上的新发现,证明中国科学一定能够自主且有首创精神,并不需要俯仰随人。诗末结以东风伫看压西风,正足以大张吾军。此诗富典实,美歌咏,乃其余事,值得讽诵。 一九六二年二月八日 。   为此,陈毅特邀胡先骕赴中南海面叙。后将此诗稿转交《人民日报》。《人民日报》于1962年2月17日将《水杉歌》和陈毅副总理的 读后记 全文发表。 创立被子植物分类系统   1948年,胡先骕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他所领导的静生生物调查所,自1928年创办以来,历经20年,已成为一个享有声誉的颇具规模的科研机构。收藏的标本就有20余万号,发表了论文280余篇和《中国森林树木图志》、《中国植物图谱》、《中国蕨类图谱》等专著,还培养了一大批造诣很深的植物学家。为进一步开展我国植物资源的调查研究和合理开发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1950年,由于机构、人员的调整,静生生物所与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等合并,成立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1953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胡先骕受聘任研究员。他除继续在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兼授植物分类学外,全部精力都集中在植物分类学的研究上,并努力使科研与教学相结合。   1950年,胡先骕根据多年的研究,提出并发表了《被子植物分类的一个多元系统》的专论。他对被子植物的亲缘关系作了重要革新,不仅在目与科的排列上有重大的变更,而且对若干科的分合,也有新的建置。此外,还整理出一幅 被子植物亲缘关系系统图 。其主要论点是被子植物出自多元,即出自15个支派的原始被子植物。这是中国植物分类学家首次创立的一个较新的被子植物分类系统,也是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完成的第一篇学术专著。这部专著弥补了我国植物学史上的一项空白,但他仍自认并非圆满无缺,希望在古植物学和植物形态学研究有新的发现时,再继续加以修改。这也是他一贯一丝不苟、谦虚治学的科学态度。   胡先骕在大学任教时,总感缺少完善的中文本教材。因此,决定依自创的多元分类系统,多运用中国自己的资料,编纂一部《种子植物分类学》,代替过去使用的英国植物学家J.哈钦逊(Hutchinson)的分类系统。该书稿在361科中,对中国所产的各科叙述极为详细。在科的描述中,还补充了中国产的重要属。对有经济价值的种类,也择其重要的加以叙述。书稿末并载有中国产种子植物检索表,因此内容更臻完善。为了适应建国初期大学的急需,未能来得及绘制插图,故以《种子植物分类学讲义》为书名,于1951年出版。   1952年,胡先骕积极参加了反对美国发动细菌战的研究工作。经他鉴定,美国侵略者投下的沾有病菌的松树枝叶等植物均系分布于南朝鲜,而不是分布在我国东北和朝鲜北部的植物。由于在这项工作中成绩卓著,曾荣获第二届全国卫生会议模范奖状和奖章。   1953年胡先骕应邀编写了一部《经济植物学》。该书除花卉、森林和药用植物外,凡中国所有或在中国能见到的其他引进的经济植物,书中均作了详细记载,对各种经济植物的利用也有介绍。该书至今仍有它的重要参考价值。   1952年暑期全国院系调整后,北京师范大学另迁新址。胡先骕因忙于科研任务,是年秋季便告别了数十年的教育与教学生活。 在科学真理面前永不恐惧和退让   四川大学方文培和西南师范学院戴蕃瑨联名函请胡先骕能为师范学院、农林院校编写一部简易的《植物分类学》。胡先骕同意编写一部《植物分类学简编》作为学生攻读植物分类学的入门教材,也适作中学教师和农林干部的参考书。该书第一版于1955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虽名为《简编》,但内容极为翔实,涉及的理论问题也较多,并附有精确插图164幅,是一部较理想的植物分类学教科书。   万没想到,《植物分类学简编》出版后不久,却引起对胡先骕的一场批判。原因是,该书在第12章植物分类学的原理有关 种的新概念 一节中,评论了当时苏联农业科学院院长T. Д .李森科( Лысенко )发表的《关于生物学种的新见解》。胡先骕认为:李森科的错误见解所以能风行一时,是由于政治力量的支持。并认为苏联不应接连报道黑麦 产生 雀麦,橡胶草 产生 无胶蒲公英,作物 产生 杂草,白桦 产生 赤杨,鹅耳枥 产生 榛,松 产生 枞,甚至向日葵也能 产生 寄生植物列当等错误内容。胡先骕是针对李森科一些不符合现代科学的所谓 新见解 而加以评论的,很难看出有什么欠妥之处。后来经过国内外的详细调查研究,都证实了李森科的这种 新见解 的虚伪性。但当时他却遭到严厉的批判。在批判会上,一些人批判《简编》具有严重的政治性错误,说他鼓吹唯心主义思想,是一个坚持摩尔根反动遗传学的科学家,并进而上纲为 诋毁苏联共产党和政府,反对共产党领导科学 等,甚至竟说他解放后长期穿长衫就是反动思想的表现;有人甚至责难中国科学院和高等教育出版社也犯了错误。《植物分类学简编》发行1年,也因此而被禁止出售。但胡先骕对这一过 左 的论调置之不理,始终未承认自己的学术观点有任何错误。   1956年4月,毛泽东同志提出了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方针。为了贯彻这一方针,中国科学院和高等教育部联合在青岛召开了遗传学座谈会。不同学派在会上各抒己见,对几十年来世界上两个学派争论不休的理论问题进行了缜密的讨论。从此,中国遗传学界一家独鸣的沉闷空气被冲散了。此前,胡先骕曾上书党中央,建议在高等学校恢复讲授摩尔根学说的理论。在毛泽东同志召集的最高国务会议上,胡先骕应邀列席听取了毛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初次报告。会上,毛主席说:谈家桢、胡先骕关于在大学恢复讲授摩尔根学说的建议,有利于学术上贯彻 双百 方针。随后,青岛遗传学会议便决定在大学正式恢复开设摩尔根学说的遗传学课程和开展对这一理论的研究。不久,胡先骕应上海复旦大学聘请在生物系举办讲座。《植物分类学简编》经一年修订补充后,也于1958年改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再版问世。 《中国植物志》 桦木科专著脱稿, 生物的大群新分类 发表   胡先骕一贯对合理开发利用我国丰富的植物资源进行积极宣传。为了配合我国的经济建设,胡先骕决定编著一部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植物手册》,内容从蕨科开始到种子植物各科,分属叙   述我国原产的全部经济植物的种、以及从国外引种的常见经济植物。该书分成上下两册,每册又分为2个分册刊印。当下册第一分册出版后(1957年),由于《中国植物志》的编写任务开始,第二分册的编写因此而中断。   自1934年8月,在庐山召开的中国植物学会的第一届年会上,胡先骕首次提议用自己的力量着手编纂《中国植物志》,事隔20余年,他的宏愿终于实现了。所以心情格外兴奋,热情很高,很快就投入资料的整理工作。并于1959年开始《桦木科》和《山茶科》的编写工作。在这期间的前后,胡先骕发表多篇桦木科、山茶科、山毛榉科的新属和其他与植物分类学有关的论文。   1963年,中国植物学会在北京召开成立30周年年会。会后不久,胡先骕因劳累而心脏病复发,经住院治疗近两个月才转危为安,但从此得了严重的失眠症。虽然如此,他仍夜以继日忙于《桦木科》和《山茶科》的编写工作。   1965年春末,《桦木科》的编写工作基本完成。在兴奋之余,每日清晨便用打字机编打一篇 The major groups of living be-ings:A new classification (《生物的大群新分类》)论文。他认为,根据现代的研究工作进展和理论上的探讨,应将生物划分为两个超邦:一、Protobionta(原始生物超邦):包括立克次氏体、病毒、噬菌体等;二、Cytobionta(细胞生物超邦):包括细菌邦、真菌邦、植物邦(藻类亚邦、苔藓亚邦和维管束植物亚邦)和动物邦。他将著作直接寄给国外有影响的 Taxon 杂志。年底,该杂志刊登了这篇论著。   是年,《植物分类学报》10(1)发表了胡先骕的《凋果茶属 山茶科 新属》和《中国山茶属与连蕊茶新种与新变种(一)》。这也就是他在世时最后写的两篇论文。 为祖国植物科学艰苦奋斗终生   1966年初,《桦木科》脱稿,并上交《中国植物志》编委会。宏愿实现,心情舒畅。而《山茶科》的编写工作,因 文化大革命 的开始而中断。1968年7月16日,胡先骕在北京逝世。   胡先骕自青年时代就怀着科学救国的宏愿,数十年来为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高瞻远瞩、苦心孤诣,在旧中国极端困难的环境中,八方奔走呼号,不辞辛苦,千方百计不断在北京、江西庐山、云南开拓植物学的新领域,发掘祖国各地的植物宝库,不仅积累了大量珍贵的标本和资料,而且还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他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除亲自传授植物分类学、经济植物学等教学任务外,还为青年编写具有较高水平的教科书、植物学教学法和学习指导等著述。他在授课过程中,虽然稍带口吃,但声音宏亮,精力充沛,内容也极为充实,特别强调实验课和深入实际的重要性。凡被他发现的人才,总是积极设法推荐到较高学府或科研单位进修深造。目前,分散在国内外的植物学教授和专家,其中不少均出其门下,并担负着重要的职务。他的学生虽大都已进入古稀之年,但至今仍 怀念 老师呕心沥血培养自己成材的功绩,一致公认他是一位认真负责、诲人不倦、胸怀宽阔、坚持科学真理、和蔼可敬的老师。   胡先骕的一生中,不仅有20多种专著,而且由个人发表有关植物学的论文多达140多篇。在植物分类学方面共发现1个新科、6个新属和百数十个新种。   胡先骕被中外学者公认为中国近代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绝非过誉。此外,他在历史、地理、语言、文学方面同样也有很深的造诣。特别是在诗词方面的著述颇多。早在青年时代,每遇一事或旅游一处,即以诗词表述,并与诗坛友人往来频繁。晚清著名诗人陈三立(字伯严)对胡先骕的诗极为欣赏,评价是 意、理、气、格俱胜 。认为他的记游之作, 牢笼万象,奥邃苍坚 。   胡先骕晚年,除坚持科研外,于1960年将生平所作诗稿全部整理后,共得诗296首。经逐年编次,分为上、下两卷,印成《忏庵诗稿》线装集。通过《诗稿》即可知晓作者本人一生所经历的事情和重大科学发现的梗概。   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和人民实事求是地评价了胡先骕的一生。1979年5月15日,中国科学院和植物研究所的党政领导代表、各地的生物学家、古植物学家、农学家、语言学家、书法家、文艺家和大、中学教师等各界代表,数百余人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举行隆重的悼念仪式,向在我国生物科学事业中作出重大贡献的 胡先骕 先生表示深切的敬意。   1984年7月10日,中国科学院、江西省科委和庐山植物园在庐山植物园的松柏区水杉林内,建造了 胡先骕 先生的墓地。墓前耸立着由庐山植物园树立的纪念碑文,上面记载着胡先骕的生平事迹,使人们永远缅怀一生为中国植物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近代植物学家。
个人分类: 人物纪事|5597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01: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