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西苑医院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基础结合临床的中医药研究探索
热度 6 liyikui 2015-7-22 09:46
西苑医院成立六十年征文: 基础结合临床的中医药研究探索 在充分享受了郑州到北京西 K180 次列车的一夜站票服务,大概是 2002 年的 5 月 15 号吧,我来到了西苑医院。虽然离正式开学还有三个多月的时间,从这一天,我踏上了在西苑医院的中医药基础研究道路。 在中医药研究积淀深厚的西苑医院,在众多中医药名家影响下,我从中医药基础研究开始,在十多年的时间里,逐渐走上了基础结合临床实践的中医药研究之路。 一、从事基础研究的快乐 我的博士课题是在李连达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我参加的课题是《双龙方与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心导管移植治疗冠心病的基础研究》,当时的李老师已经 68 岁,他带着我们几名研究生进行课题攻关研究。研究的内容是先把一个金属栓子在 X 光的指引下通过心导管技术放置在中国小型猪的心脏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中下三分之一位置,阻断远端血流供应,造成局部的心肌梗死,观察经过培养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和中药对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这项工作非常有意义,首先,用栓子阻断中国小型猪的心脏左冠状动脉的动物模型是前人没有做过的,其次用干细胞和中药联合治疗中国小型猪的冠心病也是没有人做过的,这一个课题就包含了两项创新。 当时课题组的工作条件非常艰苦,首先是研究经费的不足,经费只有区区十几万元,要购买试剂、耗材、购买实验动物,尤其是实验用的中国小型猪,每头就要几百块钱。每一笔开支都要精打细算,甚至精打细算都不够用。其次是课题组人员缺少和经验缺乏,是年近七十岁的李老师领着几个?学生做工作,在课题开始的技术攻关阶段,李老师通过特别聘请心血管科的冯新庆老师对心导管技术进行指导和帮助,使得课题得以顺利进行。最后还有试验场地和设备的不足,由于需要用 X 光机定位,当时院里没有实验用 X 光设备,就联系借用了很远的一家单位的设备。在课题进行的半年多时间里,我们都是早上 6 点起床, 8 点前赶到借用的 X 光室,在里面一干就是一天。实在太累了就稍停几天恢复一下,再继续进行试验。 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建立了制作中国小型猪心导管介入栓塞冠状动脉心肌梗塞模型的新方法。还证实了中药促进体外干细胞诱导分化、增殖和促进体内移植干细胞在器官、组织内的存活、分化与增殖,增强生理功能。以及中药与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联合应用治疗冠心病,有协同增效的作用。 课题完成后先后获得了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两级一等奖,撰写的论文还获得了《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创刊二十周年优秀论文。通过参加这项课题,我学到了一些中医药基础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对中医药基础研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我的博士课题顺利完成奠定了基础。 正式工作以后,我在李老师的课题组继续从事基础研究工作,参加了李老师主持的国家“十五”、“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和“ 973 ”课题的研究,此外我自己也 获得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 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课题资助。 在西苑医院从事基础研究的这段时间虽然工作非常辛苦,试验的难度很大,还要长期暴露有射线的环境中,但是我觉得在西苑医院从事基础研究是快乐的,快乐不仅在于我们所进行创新性研究获得了成功,不仅在于我们的研究获得了多少一等奖,多少优秀论文,更在于在研究过程中李连达老师的言传身教,留给我们不畏艰难,努力工作的奋斗精神,更在于西苑医院良好的中医药基础研究的传统和氛围。 二、临床学习梦想的实现 西苑医院是新中国成立后由中央政府建设的第一所大型中医院,建院初期, 30 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中医如岳美中、时逸人、黄竹斋等汇聚于此,为医院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逐渐形成中医特色突出的大型中医医院。医院拥有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拥有国医大师、国医名师和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近二十余人,西苑医院在中医药临床方面集合众多的名家、专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在西苑医院浓郁的中医气息的熏陶下,随着中医药基础研究工作的深入,我有了进一步学习中医临床的想法。这种想法和我家庭、和我的个人经历,更与我的导师李连达老师鼓励和支持有关,与西苑医院中医气息的熏陶有关。 首先,我出身在一个中医家庭也是一个受到中医恩惠的家庭。 我的爷爷年轻时抽烟非常多,多到抽完烟吃烟灰,或者直接吃烟叶的程度。大概二十多岁时,发生了非常严重的胃病,多方求治都没有效果,医生预计活不过 37 岁(爷爷后来在医生指导下戒烟,胃病全好了,八十岁的时候还可到农田劳作)。在这种情况下,父亲拜我们当地老中医王琪毓先生为师学习,参军及转业后在卫校和医院部门工作,家里的中医方面书籍占了好几个书柜。我小时候的是在耳闻目濡的中医环境中长大的。 我大学毕业的临床实习医院是郑州市中医院,带教老师是张宇庆副主任医师,张老师是和我父亲一块拜师学习中医,一块参军在同一家部队医院工作的师兄弟和战友。在跟随张宇庆老师出诊的那段时间里,感觉中医中药真是太神奇了,所有来诊的患者,服过张老师开出的中药方,大部分的病人都会明显感觉到疗效,很少有吃药而没有见到效果的患者。记得在跟随出诊期间,有一次我还试着学张老师的处方给自己开了一次中药,真没想到,我就是我的第一个患者。由于见到过中医药治病的好的疗效,当时也就有了一种我也想做临床医生的想法。 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课题做的都是中药基础研究,毕业后几年时间里,从事的也都是中药基础研究的工作,但是我由于受到家庭和带教我的张老师的影响,开始有了一些基础结合临床实践的想法。想了很长一段时间,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向李老师汇报了我的想法,令我没有想到的是李老师对我的想法给予了支持,李老师说中药研究应该与临床结合,还推荐我向周文泉教授学习中医临床。 周文泉老师是我临床学习的引路人,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周老师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临床中善用经方,如参附汤、保元汤,生脉饮、天王补心丹等数十方剂治疗冠心病;清心莲子饮、疏凿饮子、六味地黄汤、五子衍宗丸等治疗肾病;柴胡龙骨牡蛎汤加味治疗气血阴阳失调引起的多种复杂疾病,当归六黄汤加减治疗多汗病的多个经方。同时在数十年的临床中有探索创造了如治疗多种原因造成的高血压病的红龙夏海汤。我跟随周文泉老师每周一次出门诊学习。在出门诊期间我还积极学习周文泉老师治疗经验,发表了《 周文泉教授治疗汗证验案三则 》 、《周文泉教授治疗嗅觉障碍1例》等几篇文章在中华中医药杂志和中医杂志上发表。在跟随周文泉教授学习 了将近两年时间,我向周老师提出自己出门诊的想法,周老师同意了我的想法。 从 2010 年开始出门诊到现在已经有将近 5 年的时间,在这五年的时间里每周的门诊时间从一次增加到两次,又从两次增加到三次。门诊的量也从开始的几人增加到十几人、二十几人。这些变化的数字是简单的,但是在这简单的数字背后还有很多的不简单,首先是我在跟随周文泉老师出诊的将近两年时间里周老师对我精心细致的指导的体现;其次是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疑难病例向我院的专家老师请教所得到的宝贵的老专家经验和老专家对中医药、对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更重要的是随着这些数字的增长我对从事中医药的兴趣在增长,对中医药治病救人的能力和信心也不断增长。 三、中医药基础与临床学习结合的实践和探索 西苑医院 1955 年 12 月正式成立,李连达老师 1956 从北京医学院毕业分配到医院工作的 59 年的时间里,李老师从一个学习西医的大学生成为西医学习中医的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医生;上世纪七十年代,李老师又从临床医生转为专注于基础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在西苑医院李老师实践了中西医结合、临床与基础研究的中医药探索道路,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李老师对于中医药临床与药物基础研究相结合可以提高中医药的疗效,更好的为患者服务,进一步促进祖国医药事业的发展。同时临床研究为基础研究提供方向和目标,基础研究为临床实践的发展提供支撑,因此应该支持鼓励中医药临床与药物基础研究相结合开展工作。 基础与临床实践结合对于提高基础与临床水平,提高疗效有重要的作用,对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应该提倡 从事基础研究工作者,在保证基础研究的情况下根据个人情况和志向选择是否结合临床实践,重点是保证基础研究的正常工作。也应该提倡从事临床实践的医务人员,在保证正常的医疗任务的前提下,根据个人情况和志向做科研。 基础研究临床实践正确关系应该是:第一、二者并重;第二、以基础为主临床为辅;第三、以临床为主,基础为辅,第四、专门从事基础研究;第五、专门从事临床研究。基础结合临床实践应该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相结合 , 不可一刀切。 我在西苑医院十多年来的工作经历使我能够更认真地体会和学习李连达老师对于中医药临床与药物基础研究的关系论述的深刻含义和高度的指导性。深刻领悟到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作用和意义。基础研究使得能够接触到这个领域所取得新成果、新方法、以及重要的研究进展,开拓新思路、新方法,这些不仅可以应用在我所从事的基础研究中,同时在我的临床实践中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实用性。临床实践使我真正的面对患者,使我明白患者是什么情况,患者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在积累临床经验的同时,为基础研究提供方向,更好的解决基础研究存在的问题。
5560 次阅读|5 个评论
西苑医院乘风破浪60载
热度 3 lilianda 2015-7-6 08:50
西苑医院乘风破浪 60 载 李连达 1955 年中医研究院成立,但无医院,上级决定在华北行政委员会职工医院(后更名为西苑医院)及新建成的阜外医院任选一家做为中医研究院附属医院。 西苑医院位于风景区,毗邻颐和园及圆明园,医院外是三面荷花一面柳,万绿丛中一点(红柚)。院内则是小桥流水,桃林鱼塘,远望万寿山,近观花红柳绿,环境优雅,胜似御花园,符合中医特点,更符合养生延年之要求。而阜外医院地处繁华市区、西式建筑,更符合西医院要求。因而最后选定西苑医院做为中医研究院附属医院。 建院初期只有一百多张病床,约 150 名医务人员。其后从全国各地聘请了黄竹斋等十多位老中医和几十位青年中医及西医。并在西苑医院举办全国第一期及第二期西医学习中医班,成为中医研究院工作的骨干。目前全院职工千余人,病床 500 多张,成为国内外著名的中医院。 当时创办现代化中医院,是史无前例的新鲜事物,没有成熟经验,只能在摸索中前进,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一、中西医互不了解,没有共同语言阶段 工作中不协调,甚至出了不少笑话。有位青年中医遇到股骨头坏死病人,开了张 X 光检查单,照相部位是“环跳”,放射科的西医大夫不知“环跳”为何物?在哪里?成为一大笑谈。有位青年西医给肾炎病人作血尿检查。有位老中医勃然大怒,竟敢对病人“伤津劫液”,把西医批的汗流浃背。甚至还有人主张中医临证不临床,只设门诊,不要病房。 二、西医诊断,中医治疗阶段 中医西医在学术上互不了解,在工作上需要很好的配合,于是创造了中西合作的新模式,每位病人先由西医作出诊断,再由中医选方用药进行治疗。配合工作,提高了疗效及诊疗水平,增加了中西医之间的互相了解,开始有了共同语言。 三、西医学习中医,出现了中西兼通的“两条腿大夫” 出现了中西医结合的新模式。全国第一,二期西医学习中医班在西苑医院举办,以后在全国推广,遍地开花。与此同时在北京大学医学院举办了全国青年中医学习西医班。这些学员不仅成为西苑医院,也成为全国中医药研究的骨干及领军人物。中西医结合由工作上的配合,人员合作,发展到学术上的结合,逐渐形成中西医结合新理论、新模式,推进了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 我在1956年北京医学院(后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分配到西苑医院工作,经系统学习中医后,从事17年的中医儿科医疗、科研、教学工作,在儿科学界成为小有名气的中西医兼通的儿科专家。本应在中医儿科方面继续努力,作出更大贡献。但在全国麻疹大流行、合并腺病毒肺炎,病死率高达20%之时,苦于没有高效速效的中药可用,也无抗病毒西药可用,在面临大量患儿死亡的痛苦时,我毅然决定,必须研究适用于抢救危重患者的速效、强效中药。于1974年我丢掉了工作17年的心爱专业儿科,从零开始,从9平方米的厕所开始开展中药研究,创立基础研究室。竭尽全力推进中药现代化研究。 60 年来,我与西苑医院共成长,披荆斩棘,逆流而上。有成功的喜悦,有失败的迷茫,也有被压制被打击的遭遇。更有突破逆境,与豺狼虎豹斗争到底的决心。踏破青山春常在,壮志未酬再奋蹄。 我的座右铭是:热爱祖国 热爱人民 热爱中医事业 为了人民的健康长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473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2: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