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科研评价指标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科研评价指标功与过》 是个好话题
热度 7 liwei999 2015-7-23 16:30
科网的《科研评价指标功与过》,是个好话题 作者: mirror (*) 日期: 07/23/2015 01:34:20 《科研评价指标功与过》 。国人有个说法叫半斤八两,是说都差不多的状态。科研里有出类拔萃的。不过数量较少,说有10%都是多的。当然这也是个标准的函数。“科研评价”的问题在于其非经济性:对不值得细评估的事情话费巨大的精力去评价。 说得不大好听些,科研也分一本、二本和三本。大量的是三本,本不值得区分哪个三本更好些。 如何评价其实不是问题。问题是谁来评。这个主体在中国是缺位的,或者说是天然省缺。行政是出钱方,不好说话。大学研究所是用钱方,也不宜来评。当评判方的只有 学术界 。 谁、哪里是学术界?这个问题挺好的。前些日子某老师说了“微信圈”,镜某问了几句学术界的事儿。镜某以为:各学术团体的集合形成了学术界。搞得算比较好的有 中国化学会 ,其中第二项就是 中国化学会组织结构 ,还有个人会员和团体会员的部分。有趣的是入会不需要有老会员介绍,这很令镜某诧异。毕竟加入某个组织的手续里,介绍人是很重要的环节。 可以比较一下 美国化学会的首页 ( 百度介绍 ),ABOUT ACS是放在最后的。学会的运营部门应该叫做 管理局 ,由事务局、各种委员会和顾问团组成。比起国人化学会的267名理事来(常务理事49人),堂堂的美国化学会不过十几个人的理事,在相当于国人化学会的秘书长+副秘书长的数量级。 镜某无意“诋毁”国人的学会,只是想说要想让一个团体、组织能发挥作用,在组织结构上必然有些相似性。而国人的各类学会恐怕不能承当评委的作用。 日本理研的STAP细胞丑闻后之所以会发生自杀的事件?除了文化的背景之外,还有一个因素是那人没法在圈儿里混了的缘故。这个 圈子 就是学界。在学界里没法混了,学术生命也就结束了。国人也有些“自杀”的文化要素。但是除了老一辈人有因受迫害而自杀的之外,还没有听说哪位学者因为学术不端的问题“杀身成仁”的呢。 整理学会行政方也有办法:哪个学会办好了,就给那个领域多拨钱。这样搞竞争,过些时间学会就会健全。只怕是到时候“健壮”得可以左右科技政策。 学会的集合体来当裁判员,一个舞台上有三个角色,事情就可以“公平”了。毕竟三点可定一个“平面”。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中国化工学会的网站里,有个历届理事的数据,标明了从1922到2012年的组织结构。 作者: mirror (*) 日期: 07/23/2015 10:01:54 从文中可知,1949年以前与美国的学会相似,评议员(理事)约十几名。从1950年开始,理事30人,1956年83人。文革期间15年中断,从1978年开始,理事122人, 1983,127人 1987,145人 1993,188人 1997,217人 2002,240人。 从2007年起,采用新的体制:理事长、常务副理事长、专职副理事长(秘书长)、副理事长、理事的结构,很有些像党的组织机构: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政治局常务委员会。 2007年,理事长1人,常务副理事长1人,专职副理事长1人,副理事长8人,理事228人 2012年,理事长1人,常务副理事长3人,专职副理事长1人,副理事长12人,理事210人 2015年,除了上述的构成之外,又添了3位名誉理事长。真不知道这个学会想干些什么了。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622 次阅读|12 个评论
科研评价指标是领导手中的一把屠刀?
热度 21 SoSoliton 2015-7-20 09:41
有副众所周知的事对声老对联告诫我们,大学老师尤其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最近发生的一件国事一件天下事,促使老文不由自主地,想把它们揉成一团扯一扯。一件国事是,科学网最近推出了一个不限时访谈《科研评价指标功与过》,一件天下事是,伊朗核问题达成全面协议,伊朗承诺永不寻求获取核武器。 伊朗为什么做梦都曾想拥有核武器?美国为什么不惜一切代价都要阻止伊朗拥有核武器?这不是本文的话题,自然也不是老文能说清的。在老文看来,每个行当有每个行当的“核武器”,谁拥有它谁就不仅可以“从此站立起来了”,还可以从此拥有这个行当的主导权、话语权,可以随心所欲说谁好谁坏、什么好什么不好。在科研行当,科研评价指标很大程度上就是“核武器”。 谁应该拥有核武器?或者核武器应该由谁来掌控?显然,核武器只能由极少数领导掌控,否则这个世界会乱套。像伊朗这样不时跟美国老大作对的国家,企图拥有核武器,这在世界警察看来不是想造反吗?所以必须想方设法把这样的企图消灭在萌芽状态。有科学家据理力争,科研评价指标应该由科学共同体掌握,也就是,科研评价应该是同行评价。这样的想法跟伊朗的愿望如出一辙,既不切实际,又很危险。 我们的科研评价指标至今主要被行政权力而不是学术权力掌控:规则由行政领导定——虽然有时学术专家也被邀参与规则制定,但基本上是贯彻领导意图;如何执行由行政领导说了算——虽然具体执行者可能是学术专家,但他们只不过充当了“刽子手”角色。难怪有人说,科研评价指标是领导手中的一把屠刀。 把科研评价指标比喻为屠刀,这应该是从战术层面看的。老文认为这比喻很形象、恰如其分,但与战略层面的“核武器”说并不矛盾。现实中,用屠刀这样的常规武器比用核武器引导、指导和领导(说白了是对付)科学家伙们更管用、更有效,因为核武器是战略武器,是国之利器不可示人,一方面,用战略武器对付人民群众,不合适,另一方面,不可示人的武器再怎么威猛可能也对人民群众没什么震慑作用。老文老家的大人们都懂得在自家屋里的墙上挂一根带刺的树条,小孩子一看到那根树条就马上明白哪些事情做得哪些事情做不得了。对付天真无邪的孩童,除了吓得死人的震慑,秀秀打屁股的刑具更是必要的。 谈到功过,科研评价指标就像评价人的指标(如高矮、胖瘦等)一样,本身应该是没有功过的。如果说有功过,那总体上取决于你的立场,或它们作为屠刀是否砍向了你。例如,人到底是胖点好还是瘦点好?历史表明,这个问题如果受到领导关心和重视,就不容见仁见智,而完全取决于大伙竞相取悦的领导怎么看。“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楚灵王喜欢读书人有纤细的腰身,朝中的大臣们便乖乖地主动坚持每天节食束身,一个个饿得头昏眼花、面黄肌瘦、扶墙而立,为伊消得人憔悴,至死不渝。“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在唐朝你可认为瘦不好看,在汉朝你可认为肥不好看,但反之则要杀无赦。 再回到今天的大学。有个道听途说、但并非无中生有的滑稽故事。某大学一个学院院长本来是最适合做院长的,因为他好像什么都做又什么都可不做,应该对学院所有学科方向都可保持中立立场,有利于维持学院正常的学术生态。但事实上这位院长一朝屠刀在手,便搞得整个学院鸡鸣狗跳、鬼哭狼嚎。例如,他昨天才说学院要大力发展天上飞的研究,地上跑的研究坚决不能做了,尽管地上跑的研究已初具特色和优势,搞得那般地上跑的学者能跑的跑了,不能跑的鸣冤叫屈后只好硬着头皮从头开始学天上飞;今天又说学院最近接了个水中游的重大项目,必须集全院之力做水中游的研究,害那些刚转行做天上飞研究的又不得不再改做水中游的研究。再如,关于论文的奖励、考核、评优等,到底是刊物论文好还是会议论文好、国外论文好还是国内论文好,这要看院长身边的人或臣服院长的人能写出什么样的论文。评职称主要看经费还是看论文?这要看当年想上职称的家伙是不是听院长的话,听话的话,有经费就看经费,有论文就看论文,否则必然反过来看。 科研评价指标问题,有人总结它就像某种周期性现象一样,总会隔断时间就在科学网引起吵炒嘲潮。这样的吵炒嘲潮,多半反映出又有一波科学家伙挨刀了。科研评价指标问题能否像伊朗核问题一样,达成全面协议呢?当然是完全有可能的。前提是,科学家伙们也像伊朗一样,承诺永不寻求获取“核武器”。 (发表于《科技生活》周刊 2015年8月10日|总第3542期 ) 学术评价乱弹琴: 能出院士不一定能出大师——学术越评越掉价 (登于《中国教育报》) 一流大学:不让指标遮望眼, 只求声在最高层 (登于《中国教育报》) 评和被评都是一面镜子 (登于《中国教育报》) 废除SCI 评价体系就能办好国内科技期刊? (登于《中国教育报》) 把学术较真者关进笼子 香港高校为何在世界大学排名中抢眼 (登于《中国教育报》) 评教授如买房子,出手要早要快 没有科研经费,降了!转了!走了! 大学里最终将只剩最会写论文的人 (登于《湖南大学报》) 学术评价回归学术本身 学术不净始于项目评审 (登于《中国教育报》) 年轻学者的学术独立指的是什么? (登于《中国科学报》) 学术评价要不要兼顾历史的观点?
个人分类: 管点闲事|17703 次阅读|22 个评论
科研评价指标向遵从成果产出规律改进
热度 3 x2t6j8 2015-7-19 08:01
为促进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科学网举办《科研评价指标功与过》的在线访谈,特邀多位专家博主与网友对此话题进行交流。我们希望这次访谈取得预期的收效。 各位博友肩负着“改进、充实、完善、提高”科研评价和成果转化的历史使命,踊跃参与在线访谈交流活动。在此,我们根据当前待办的事情,谈谈科研评价指标及科技成果转化出现的新情况,与各位博友交换意见,探讨科研评价指标如何向遵从成果产出规律改进,以便相互共勉。 先谈科研评价指标及科技成果转化应紧密结合实际,区别对待不一刀切的事。当前: 我们团队研究的《太阳活动危害地球表面的测报方法》,就无法用“ 指标 ” 类 的评价和转化方法,因为全世界尚没有人对此经历过全程跟踪研究,根本就是不懂。即使是专业大牛,他也只能评他自己学习过或者经历过的某项专业技术领域。对此不懂,你让他怎么评? 该研究只有 我们团队研究后又经过反复验证,拿出了成功的测报方法。看看国外,美国从 1971 年水手 2 号卫星发射后,即开始研究如何防范空间灾害,他们从监测地球磁场扰动和磁暴入手,由于太阳带电粒子冲击地球的时速高达 833 万千米,刚检测到地球磁场的磁暴,灾害即同时发生,并由此造成 美国缅因州核电厂在1991年4月29日被冲击严重损毁,弄得他们深感束手无策,英国和加拿大的研究也无实质性进展。从他们研究的切入点看,是因为他们陷在研究 地球磁场扰动和磁暴的小圈子里,不了解造成空间灾害的源头——太阳黑子活动的细节,不失败才怪呢!这证实用“磁暴建模法”防范危害地球表面的空间灾害是没用的。 将《太阳活动危害地球表面的测报方法》转化为防范太阳活动危害地球表面的有效手段。应借鉴 1905 年,爱因斯坦提出光线从强引力场﹙恒星﹚附近经过会发生弯曲。当时人们看到该论点后不但不相信,反而讥笑说这无非是疯子的理论。谁知在 1919 年,人们观测日全食,竟然观测到光线从太阳附近经过时,的确发生了弯曲,由此人们才相信爱因斯坦的论点是正确的。 同观测光线 从强引力场附近经过会发生弯曲一 样,将 《太阳活动危害地球表面的测报方法》结合实际转化,应通过 全程跟踪监测, 不能照搬现行的 指标, 不搞一个模式,不搞一刀切。 应 启用 云南抚仙湖畔澄江ONSET望远镜和1米真空太阳望远镜进行监 测;或者通过观看全球共享太阳活动监测网转发的卫星监测视频实况转播进行监测。做到 全程跟踪监测太阳 活动,只要留意以下现象和判断识别方法,专家可以测报,热心防灾的公众同样可以测报。 1 ,监测太阳黑子群。 2 ,出现碎白点的日冕喷射。 3 ,出现白色闪光的耀斑爆发。 4 ,加速的带电粒子向地球冲来。 5 ,带电粒子向地球冲来约需 18 个小时。 6 ,记准日冕喷射时间。 7 ,结合地球自转和地球 24 个时区的划分,从观测点所在的时区按地球自转向后顺延 18 个时区,预测的时区及其相邻的两个时区,便是带电粒子来袭成灾区域。 8 ,继续监测带电粒子团先头,预测危害成灾位置,及时发布预报或者警报,力争有效防范,尽量减少损失。 以上测报办法经过反复验证行之有效。转化为防灾手段后,对世界公共利益有好处;对国家公共利益有好处。近几年,各级都在讲: “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 ,但由于分工不具体,责任不明确,形成人人都说管,人人都没管的格局。到如今,该科技成果还在有关期刊沉睡;还在有关科技收录数据库沉睡;还在科技分管部门沉睡;还在有关专家那里沉睡;还在某些新闻单位的素材堆里沉睡,而且己沉睡几年了,中国有 原始创新成果不应用,不对外公布。致使有些外国人看不起中国,美国副总统曾说中国没有一件原始创新成果。若这种现状不改变,我国将会越过越落后。 《太阳活动危害地球表面的测报方法》 本来就是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防灾减灾行之有效的科研成果,却迟迟不能转化,是不是属于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的责任? 再谈《科研评价指标功与过》的话题,我们认为:科研评价指标应服从把我国建设成为发达国家的总目标,向遵从成果产出规律改进。 关于科研评价指标的功的方面:科研评价指标的实施,提高了公众对科学技术重要性的认识,专利申请量大幅度上升,论文数量在世界上排名笫二,引用数量,影响因子逐年上升,国家科技综合实力有所增强,国防更加巩固,航天事业长足发展。 关于科研评价指标的过的方面:有媒体指出科研评价指标限制了人的创新潜能发挥,导致研究者不去思考如何创新,而去思考如何应酬评价指标。有一部分人竭尽全力钻科研评价指标的空子,论文造假,甚至花钱买论文;拉关系搞职称;占资源;挤项目;跑经费;肥腰包。科研经费资助数目年年涨,科研成果产出却不长。 中央巡视组审计了几个,造假贪污多多,学者、教授入狱,有媒体载文,如果全面清理,还有多少现出原形。创新!创新!在某些地方演变成瓜分科研经费的游戏。 创新自身有规律,只有遵循规律,才能实现创新目标。 指标导问,让投机取巧的人有钻空子的机会。若痛下决心以成果产出为导向,人们才会一心一意思创新。而不会去想歪门,不惜各种手段捞科研经费,至于出不出成果与己无关。集三十年科研创新经验,出成果才是硬道理! 把中国建设成发达国家,科研评价指标务必向遵从成果产出规律改进才有希望! 附件材料: 将《太阳活动危害地球表面的测报方法》及研究过程简介如下:我们团队研究该课题时,遇到太阳出现黑子活动,即以两个小组在国外,一个小组在国内,各小组通过仪器监测同时电话联系,从跟踪监测中总结出:太阳黑子群上先出现碎白点就是日冕喷射;紧接着出现白色闪光就是耀斑爆发。现已弄清耀斑爆发的带电粒子猛推日冕喷射的带电粒子,使其运动速度约加快 4 倍,其若向地球冲来约需 18 个小时,到达地球时就会对地球当时正对着太阳一面的某一区域造成严重危害。例如: 2005 年 1 月 20 日 7 时,国内的小组监测到日冕喷射与耀斑爆发同时发生,并且向着地球冲来。即结合地球自转和地球 24 个时区的划分,从国内小组所在的时区按地球自转向后顺延 18 个时区,预测出第二天凌晨 1 时抵达时区是阿拉斯加至南极。国内小组将预测详情电话告知国外两个小组,两个小组立即行动,安排在美洲的小组用仪器在凌晨 1 时 6 分的跟踪监测确认,太阳带电粒子冲击区域在距离阿拉斯加南岸 60 千米的海面,和国内小组预测区域基本符合。可在空间灾害突发前做出预测并发布警报,通知受威胁区域提前采取防范措施,避免或者减轻再发生类似于上述那样的事件。为人类谋福祉;为国家为民族谋福祉。 简介之后,说说该项研究的来源及意义: 该项研究来自《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及《国家基础研究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所列“太阳活动对地球环境和灾害的影响及其预报” 项目。 其科学意义: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和普及,人类社会逐步进入现代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信息交流、原始自然数据获取及传输……密切相关的高新科技设施遍布世界每一个角落。而有时突发的太阳活动却又对这些高新科技设施构成严重威胁,甚至损毁。 这种空间灾害来自太阳活动,因其喷出的高速带电粒子若是朝向地球冲来,就会撞击地球磁场甚至冲击地球表面,对地球环境产生明显的影响,出现无线电通讯短暂中断、损坏卫星仪器、导致卫星轨道下降,威胁航天员安全,有时冲击地面,造成供电系统瘫痪,威胁输油、输气管道安全……。由于很多人已经亲眼见识过太阳活动危害的严重后果,因而引起了全世界高度关注,美国航空航天局牵头开展太阳活动研究;英国政府也在 2014 年 10 月 8 日宣布成立国家气象局的空间天气业务中心,这个中心设立在埃克塞特市。空间天气业务中心主要任务是:对威胁关键基础设施(例如国家电网)的空间天气发出预报,还向公众提供空间天气预报。 我国也经常受到太阳活动危害,比如: 1971 年 10 月 25 日联合国恢复我国合法席位,联大报告送回中央审查,恰好遇到太阳活动异常,短波通信受阻,传了几个小时,险些误了大事。又比如: 2006 年 12 月 13 日,太阳活动异常对我国短波无线电通信造成严重影响,广州、海南、重庆通信中断达 3 小时之后恢复正常。卫星也受此影响,故障频繁,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受损、亚太 2 号通信卫星出故障。 附件材料筒介到此,详情将另贴。
个人分类: 创新规律|1445 次阅读|8 个评论
我对科研评价指标的的观点
热度 20 pukin 2015-7-17 11:36
最近几天科学网最火的话题就是科研指标评价问题。评价指标是不断完善还是应该取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趁着这个话题还有点热度,我也发表一下自己观点,扔几块破砖头。 1 、科研评价指标不能取消 无论科研和教学,都有各自的评价指标体系。虽然这些评价指标广受各方诟病,但一旦取消的话,可能会造成混乱,尤其在当下的中国。 2 、拿科研指标来进行所谓的排名,合理和扯淡齐飞 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是庸人和懒人,没有一些量化指标来衡量TA的工作业绩,可能领导和纳税人都不答应,所以也就应运而生了一些衡量一般人科研业绩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些指标有其合理的成分,但扯淡的地方也不少。比如虽然巴黎高师在数学领域有N个菲尔茨和沃夫奖获得者,而北大数学系为0。但因为 北大数学系的SCI论文数量多于巴黎高师的论文数量,因此北大数学学术水平高于巴黎高师的数学水平。 3 、科研指标和同行评议向结合 现阶段科研指标和同行评议向结合可能比较合理。佩雷尔曼和张益唐如果不被同行认可的话,假如按照现行的科研评价指标来考核他俩,估计早就死翘翘了。但绝大部分科研人员既不是张益唐,也不是佩雷尔曼,所以适当的用一些量化指标来考核也是合理的。但如果拿这些评价指标一刀切的话,中国可能永远出不了大师。 希望中国科学界第一个诺奖获得者既不是长江也不是杰青,更不是院士 ^_^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11520 次阅读|3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02: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