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职业选择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从《上海女子图鉴》和《我不是药神》出发谈谈青年职业发展的选择
热度 2 AlecXu 2018-7-8 20:44
对于青年来说,职业发展的选择因为其对人生轨迹影响之重大,人们时不时得会陷入一些困惑,或者感到有些迷茫都算正常。就像我自己,因为出于对自然规律的好奇和对探索过程的热爱之心,读了博士,却又因此看到一些优秀的同事因为在科研经费越发集中到少数领域和少数人手中的现实下而在学术界发展遇到瓶颈萌生退意进入企业,又在进入工业界之后发现新的工作环境和同事们不如学术界的有趣又选择重新回归到科研院校工作,也是“够折腾”的。当然,今天不是要来说自己的故事——且说说最近看了《上海女子图鉴》的电视剧,结合时下的大热影片《我不是药神》引发的一些感想,谈谈关于职业发展的个人选择。 《上海女子图鉴》是对《东京女子图鉴》的翻拍,事实上国内还有另外一个早于上海的北京翻拍版本。让人有点意外的是虽然《东京女子图鉴》在日本差不多是默默无闻几乎没人听说过的程度,却似乎戳中了中国城市青年的痛点,否则也不至于翻拍还要搞出北京和上海两个版本。东京的版本侧重讲述爱情,故事主角是一个向往繁华大城市的小镇姑娘到东京打拼,虽然也是努力工作,但更多侧重于讲述女主角不停更换男朋友得到越来越好的物质条件,最后女主角明白过来获得对方的真心对待是最难得的,最后选择了一直不被当做男人看待的男性朋友在东京过着相对简单的生活。上海版本延续了不停换男友的基本故事线,但同时也花了不少的篇幅讲述女主角如何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更多的是靠自己的工作能力获得提升,是一个很有事业心的青年女性形象。当然,在择偶上,她也秉持着对物质条件有着相当高的要求,凡没有达到成功企业家的程度都会被忽略,比如即使愿意拿出在上海拥有的两套房中的一套作为资金来源支持女主角的事业发展,善良真诚又情商很高的前男同事就完全不在选项之列。 上海版本的故事硬伤是低估了现实中创业的困难,比如女主角最终选择的以编写游戏为职业的小青年是莫名其妙地创业成功。他在专业能力上是否存在任何优势缺乏起码的铺垫,比如是否具有超出常人的对市场需求的洞察力,亦或者明显超出市场上同类竞争者的技术能力。剧中也没有关于他如何搭建团队的任何介绍,在高度依赖工业化协作的今天,单靠个人独立做出一个可以在市场上成功的工业产品在如今的社会是件极为困难的事情。女主角有着多年平面媒体和电视广告的经验,却突然毫无征兆地跨行进入游戏广告推广的专业领域也不符合常理。因此该剧在将创业作为职业发展方向的选择这个角度来说,其对于青年人的参考价值几乎为零,其说服力自然也极低。 如果我们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我们会看到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确实是科学技术的创新,追求技术优势已经是企业和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国际大药厂以人类只有一次的生命为要挟,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开出几倍于在发达国家市场的药物价格定位——《我不是药神》电影中的所指的正版药物Gleevec 400mg 30片包装在瑞典售价是8330瑞典克朗,以现在的税率也就6千多人民币,而印度仿制药折合人民币6百多。当然,国际药厂定价除了复杂的政治经济因素的考量——在这一点上控诉他们缺乏道德是完全站得住脚的,但根本上而言他们能这样做其基石就是他们在技术领域的比较优势。以占据科技特定领域的国际领导地位为个人的奋斗目标,可比《上海女子图鉴》中所追求的在上海市中心黄金地带拥有一块广告牌要更为宏大了。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中国最有竞争力并且也有野心的那一批年轻人,真的可以考虑以推动科学和技术进步为人生奋斗的目标。 常常有人说,如果职业发展的目标是以进入企业工作为目的,也未必有必要去高校读博士做科研。这话没有错,但是也不全对。如果能够有机会通过博士训练的经历,在科学或技术前沿的领域进行有价值的创造性的工作,也同样可以为获得相关领域的工业界的工作积累相当的竞争力。甚至于,自己的科研工作如果有明确的商业价值的话,也完全可以在适当的时机考虑自主创业。将个人在大学实验室里所从事的基础研究和市场上看重的工业应用割裂开来是没有必要的,关键还是取决于科研方向的选择。当然实际上都受现实情况的制约,不好一概而论。 至于常常有人说的个人适合什么样的职业的问题,这个其实很不好预测。因为没有试过,又如何知道适合与否?要在任何一个领域做出成绩,实际上都需要投入足够长时间的努力才能看到成效。 最后,我想说,人生不是赛跑,连长跑都不是。因为不论长跑还是短跑,发令枪响起之前,参与者也知道终点在哪里。而人生,往往并不知道终点在哪里,是个什么样子。每一段人生经历,都有其自身的逻辑和意义,重要的是,每一次经历都促使自己成长。看上去像走过一段弯路,也许促使自己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也便有了一种收获。作为年轻人,没有太多必要担心是否每一步走得都是最佳的路径,因为路径优化的前提,是明确知道终点在哪里。人生之路,既存在路径依赖,又存在各种随机性,精确的计划是不现实的。当然,这也不是说可以毫无计划,一切随缘。毕竟在任何一条道路上,要走得好,努力都是不可或缺的。
个人分类: 看人生|4160 次阅读|4 个评论
韦伯的青年学者自问
热度 1 Mech 2018-5-22 09:12
年轻时读韦伯 ( Max Weber ) 的《以学术为志业》,很有感慨。先看汉译本,后来看英译本,再后来也不求甚解地看了德文原文。 印象最深的是,他说学术职业是“疯狂冒险 (mad hazard, wilder Hasard) ”因此,对于要选择学术职业青年人,需要问自己 ( 重要的问题说三遍,原文、英译文和汉译文 ) : Glauben Sie, daß Sie es aushalten, daß Jahr um Jahr Mittelmäßigkeit nach Mittelmäßigkeit über Sie hinaussteigt, ohne innerlich zu verbittern und zu verderben? Do you in all conscience believe that you can stand seeing mediocrity after mediocrity, year after year, climb beyond you, without becoming embittered and without coming to grief? 你真相信,你能忍受一年复一年都有一个又一个平庸之辈超过你,而没有内在的愤忿与挫败? 现在重读这段话,我很有些惶恐,不知道自己是多少人眼中的平庸之辈。希望他们没有“ 内在的愤忿与挫败 ”。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2676 次阅读|2 个评论
美国博士的就业趋向优次选择
热度 9 jiangjiping 2018-1-24 07:44
美国博士的就业趋向优次选择 蒋继平 2018年1月23日 昨天我在本网发表了【美国本科生中的佼佼者一般不读研究生】的博文,引起了一些读者的兴趣, 也有不少很有见地的评论, 其中宁利中老师问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宁利中 2018-1-23 18:26 在大学,研究所就职的博士们属于哪个层次? 我的回复是: 博主回复(2018-1-23 18:40) : 宁老师问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话题。我正在写一篇博文来说美国的博士就业趋向的优次选择。请宁老师耐心等待一下。 我这个人的个性就是一个急性子,答应做的事一定会尽早去做, 所以,为了不使宁老师等得不耐烦, 我抓紧时间把这篇博文写完发表出来。 言归正传,在美国高校获得博士学位后,博士的择业优次选择是: 大型私企的研究机构 。这些大型私企的研究机构的实验室设备精良齐全,工资和福利待遇优越,(一般比大学在同级别上高出15%左右),不需要申请经费,不需要写论文, 全部时间用于科研和产品开发。这对于喜欢潜心研究, 不善于说教的博士来说, 是最好的选择。 而且,这些私企在招聘时一般不需要美国公民的身份, 这对在美国知名高校获得博士的外国公民特别有吸引力。 国家高级实验室 。这些实验室一般需要美国公民的身份才能进去, 而且有些属于国家机密实验室。这样的实验室更是做科研的理想场所,无需顾虑研究经费的来源, 也没有写论文的压力, 这些实验室对于具有美国公民身份的博士, 喜欢进行高层次研发的人来说, 非常有吸引力。 政府部门 。美国所有政府部门的正式高级职位(需要博士学位)都必须有美国公民的身份才能申请。我在农业领域做科研, 我看到美国农业部凡是找正式岗位的雇员(需要博士学位)都明确表明必须是美国公民才能申请, 有时, 连一个博士后的岗位也要公民身份才行。政府部门的工作虽然工资不是很高,但是福利不错, 每年的节假日比较多, 而且比较稳定, 没有申请经费的压力, 也没有写论文的负担。这个对于想过安居乐业生活的博士来说, 特别有吸引力。 公立研究院所。 比如说, 美国国立健康/卫生研究所(National Health Institute)。 这样的研究机构中有很大一部分比例是博士。 许多可能是博士后的身份。 这样的研究机构, 工资和福利待遇一般, 可能比私企差一点, 比政府部门高一点。因为我没有在这样的研究机构工作过, 所以, 对于具体的情况不太了解。 我从朋友们的谈话中得到的感觉是: 不需要申请经费, 但是, 写论文的压力特大。要是我的说法是错误的, 希望知情人批评指正。 学校 。这个可能是除了博士后外最大的一个去向。 这里的学校包含所有高中和大专院校, 所以, 数量十分庞大。 当然, 这里要分专业来谈了。 虽然去学校任教职的主要是师范大学的博士生, 但是基本上各种专业的博士都可以去学校当老师和高级别管理人员。比如说, 一所高中的校长可能是一个师范大学的博士。 我儿子告许我他的高中校长就是一位博士。也可以是某一个课程的任课老师,比如说, 物理老师。选择到学校当教授和老师的博士一般属于两级分化的类型;去名牌大学当教授的一定是博士中的佼佼者, 他们必须先有博士后的经历才能申请当教授; 而去高中和大专院校当老师的是博士中比较缺乏竞争力的一部分。 博士后。 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话题。博士后不是一个学位。它实际上是博士毕业后再经过一些实际操作的训练。 后来, 这个称为的功能有点变味了, 基本上等同于导师的科研帮手或者合作者的身份。博士后是美国博士毕业后就业的第一大群体。刚毕业的博士一般很难直接找到理想的工作, 所以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先做博士后。 综上所述,美国的博士群体就业的状态可以简单地分为两个档次: 直接找到工作的。 这个要分专业。人文社科的博士一般不用做博士后,直接去当老师或者管理人员;医学和法律的博士几乎都是自己创业, 开诊所和法律事务所;数理化和生物专业的博士首选企业, 国家高级实验室,政府部门, 公立研究院所和学校。除了在高中和普通大专院校任一般教职的数理化生博士外, 到研发部门从事研发工作的博士一般是博士群体中最具有竞争力的一部分。 先做博士后。 毕业后找不到正式聘用单位, 那么就只能委曲求全去做博士后。这是刚毕业博士的最大群体。一般来说, 在竞争力上, 这个群体属于第二档次。 当然, 任何事情都有例外, 我们只能用平均或者说整体情况来说事。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一下, 避开医生和律师以及人文社科的博士不谈,在私企研发部门的博士是整个博士群体中最好的。他们的年薪就是最好的证明。 美国是资本主义社会, 一切以金钱来衡量某种东西的价值。要是在私企工作的博士不是最好的,私企的资本家不会傻乎乎地给他们高薪的。你不能用少数几所名牌大学的知名教授的年薪来进行不对称性的比较。 要是拿名牌大学的校长与在私企的一般研究员做比较, 那是田忌赛马的策略, 不是硬碰硬的比较法。 名牌大学的博士校长应该跟在大型私企担任高级职位的博士比才是同级别的比较。 你看那个收入高?
个人分类: 美国万象|10201 次阅读|40 个评论
【调查数据】博士生的职业选择:坚持学术,还是退出?
热度 4 SciLondon 2016-9-6 20:45
( London-science.com 原创,网页转载请附带原文链接: http://www.london-science.com/archives/1523 ,微信转载请联系我们) “科研狗”这一戏称由来已久:许多人认为,搞科研是件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薪资不高,学术压力大,工作繁忙,职业发展受限等问题,始终困扰着一些年轻的科学家。对于不少博士毕业生来说,继续从事科研工作还是转行,也是一个艰难的决定:这直接关系到自己是否该放弃十余年来的学术积累。那么, 究竟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博士毕业生的职业选择?为何有人还是选择了退出学术界? 近日,来自美国Jackson Laboratory for Genomic Medicine的Melanie Sinche和她的同事随机调查了3667名美国本土的博士毕业生,并分析了他们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这些毕业生均已参加工作,其中有63%的人从事非学术类工作,而37%的人从事学术工作(即在科研机构/高校工作从事研究工作,比如留校任教,博士后工作等)。这些博士生来自多个基础研究领域,主要是生命科学(61%),其次是物理学(18%),然后是社会学(8%)和工程学(8%),以及计算机科学(5%)。 在这次调查中,研究人员首先询问了博士毕业生在职业选择时的考虑因素。随后,利用统计学模型进行分析,建立各个因素与是否从事学术工作的相关性(关于详细的调查结果请见文末)。分析结果如下: 1. 无论博士生是否选择学术道路 ,薪资待遇,地理位置,才智因素以及工作条件都是他们在选择工作时的主要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无论被调查者是从事什么职业,这四项因素都是他们考虑最多的。 2. 对于代表性人群来说(美国本土多数人种,如白人) ,从个人因素的角度出发,女性更倾向于退出学术界。而发表文献数量越多,则越倾向于坚持学术道路。令人意外的是,研究兴趣和研究方向,对于职业的选择是中性的,与是否从事学术工作并没有相关性。从职业因素来看,如果博士毕业生注重独立自主,同时受到学术导师和家庭的影响,他们会更倾向于选择学术方面的工作。同时,如果他们在寻求更多合作交流机会,以及追求一定的社会地位,也会倾向于选择学术类工作。然而,如果博士毕业生更看重自己的领导地位和权利、薪资福利,他们便会倾向于退出学术界。另外,如果他们看重工作的多样性,希望体验更多东西,也会倾向于退出学术界(以上因素都是相互独立的)。 3. 对于非代表性人群来说(美国少数人种,如中国留学生) ,由于样本量较低,许多因素都没有找到统计学上的意义,因此未进行展示。从个人因素的角度出发,与代表性人群相同,文献发表越多,也就越倾向于坚持学术。同时,研究兴趣的影响也属于中性。不同的是,性别并没有明显的影响。从职业因素的角度来看,如果博士毕业生追求独立自主以及更多的合作机会,他们更倾向于坚持学术道路。反之,如果他们追求领导地位和权利,则会选择退出学术界(以上因素都是相互独立的)。 从上述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尝试归纳出 什么样的博士毕业生适合继续从事科研工作,什么样的人不适合: 补充资料 这项调查对人群特征进行了统计:43%为男性,57%为女性。同时,按照美国官方的标准来划分,93%是代表性人群(WR,本土多数人种,如白人),7%是非代表性少数人群(URM,本土少数人种,如非洲裔黑人,华人等)。在数据分析时,WR和URM被分开统计(请不要误解,这并不是种族歧视,而是为了保证统计结果的准确性。根据经验来看,不同的人种具有不同的社会特征,这种差异会导致统计学上的误差)。 首先,Sinche让这些毕业生回答了一个问题:你为何会接受当前的工作岗位?同时列出了17个多选结果,供毕业生们选择。调查结果如下图: 图中的百分数为选择该选项的被调查者比例。 随后,研究人员使用了对数回归建模,分析出上述因素与是否从事学术职业的相关性,用比值比(odd ratio)来衡量。如果此值大于 1,则说明该因素会促进博士毕业生选择学术职业,如果小于1,则倾向于退出学术界。同时,分析结果也显示了95%的置信区间。另外,若果p值0.05,则说明该结果在统计学上是有意义的。 参考资料: Layton R L, Brandt P D, Freeman A M, et al. Diversity Exiting the Academy: Influential Factors for the Career Choice of Well Represented and Underrepresented Minority Scientists . CBE-Life Sciences Education, 2016, 15(3): ar41. 你可能还会感兴趣: 美国新规:博士生将获得与导师“讨价还价”的权利
7384 次阅读|5 个评论
哪些人不适宜在生命科学领域发展
热度 5 jiangjiping 2015-1-15 03:50
哪些人不适宜在生命科学领域发展 蒋继平 2015 年 1 月 14 日 科学网上有些博友曾经要我谈谈有关专业选择的见解, 在过去的时间内, 因为怕谈不好, 所以, 一直没有能够满足大家的要求, 很抱歉。 今天, 我在实验室碰到的一件事, 使我产生了有必要谈谈我对选专业的个人看法。 因为我是从事生命科研工作的, 因而, 我的话题自然在生命科学领域。当然, 生命科学领域是一个很大的领域, 有很多的分科,因而, 我的文章不可能适合所有的分科, 希望大家能够体谅这点。 第一类: 近视眼。 这是引发我写这篇博文的一个引子。 今天早上一到办公室, 我的一位同事就要求我帮他检查一个植物样本。他说他在显微镜下没有看到这个样本有细菌菌流的现象( Bacterial streaming ) . 我按照他的要求重新做了显微切片, 在显微镜下进行例行的观察, 结果发现典型的细菌束流, 因而, 确定为细菌病害。 我把他叫来实验室, 让他看我在显微镜下做的样本切片, 他承认那是典型的细菌束流。 我发现他在观察显微镜的时候很吃力。 他首先要除掉鼻子上架着的近视眼睛,然后, 不断地调节显微镜的清晰度调空钮, 我觉得他很难对焦。这个故事虽然属于个体事件, 但是, 它可能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一般来说, 从事生命科学工作的人, 经常会要求使用显微镜。 而显微镜主要要靠视力好。 所以, 视力不正常的人使用显微镜会很困难, 效果不佳。 我的这位同事, 具有博士学位, 但是, 在使用显微镜上好像很不如意。 还有, 带着近视眼镜一般不可能进行正常的显微镜观察。 第二类: 色盲。 一些生命科学试验, 经常涉及到光色反应。虽然, 在大多数实验室都有光谱检测仪, 但是, 要是不能用正常的肉眼来分辨不同的颜色, 那也是一个很大的缺陷。 而且, 许多实验室的化学品, 都用不同的颜色来标示它们的毒性。 要是您不能看清不同的颜色, 对化学品的毒性程度就不清楚。 这是一个安全风险的问题。 要是您认为您可以阅读化学品的使用说明, 那么, 您要花去很多额外的时间。在许多情况下, 我对一些常规的生化反应, 比如说, 酶标反应, 通常直接用肉眼来判断阴阳结果。 这样做, 既快, 又省事和比较可靠。 第三类 : 对橡胶和塑料过敏的人。 生命科学领域的工作人员, 经常要带手套。 在生物实验室, 所有的手套几乎都是橡胶或者塑料制成的。 因而, 要是您对橡胶或者塑料过敏的话, 您在工作中会感到很不舒服。这对您的生活没有任何好处。 第四类: 对花粉或者孢子过敏的人。 从事生命科学工作的人, 尤其是从事植物学,昆虫学,农学, 园艺学, 生态学, 遗传学等学科的人, 可能经常会接触花粉和真菌孢子。 因而, 对这两个因子过敏的人,从事生命科学工作是一个错误的选择。 我的一个朋友,是南农的校友, 他在美国一个著名大学获得农学博士学位, 后来被一家美国私人种子公司聘用做育种工作。 他对花粉过敏, 所以, 这份工作对他来说是一个痛苦的职业, 因而, 他不得不改行, 重新读计算机专业。 第五类:对阳光过敏的人。 据说有的人生来就喜暗怕光,或者说皮肤对光照过敏。 这类人最好也不要选择生命科学领域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 这是因为许多生命科学领域的工作可能需要经常的野外探索活动。 野外采集标本和记录等事项必然要在天空晴朗的条件下进行, 这就不可避免地接触到阳光的洗礼。 随便谈谈, 仅供参考。
个人分类: 观点交流|3887 次阅读|10 个评论
千万别做科学家!——一位物理学家的建议
热度 61 PhenixInRocky 2014-7-5 11:20
Jonathan I. Katz是美国华盛顿圣路易斯大学物理系的教授。此公笔耕不辍,喜欢写文章。他的这篇《不要做科学家》被很多人讨论和引用。个别观点虽然难免有失偏颇或者偏激,但是却能引起我们很多思考,试着翻译如下。 Don't Become a Scientist! Jonathan I. Katz Professor of Physics Washington University, St. Louis, Mo. http://physics.wustl.edu/katz/scientist.html 你在考虑做个科学家?你想解释自然的奥秘,通过实验或者计算来了解世界是怎么样运行的?算了吧! 科学很有趣,也让人兴奋。做出发现时的激动是无与伦比的。如果你聪明,有野心并且很用功,你应该在本科的时候学习科学。但是就此打住吧。一旦毕业,你就得和现实的世界打交到了。那就意味着你别想着去读科学的研究生。做点儿别的吧:医学院,法学院,计算机或者工程师,或者任何吸你的事情。 为什么我,作为一个已经获得了终身教职的教授,事业已经获得了成功,却给你们泼冷水不让你们做我这一行?因为时代不同了(我1973年得到博士学位,1976年就获得了终身教职)。美国的科学领域里的职业发展轨迹已经变得不合理。如果你读研究生是为了想要倾注一生的心血从事研究工作,用你的智慧和好奇心来解决重要的、有趣的问题,十有八九你会很失望,也许到你发现这一点的时候,想要换一个职业都来不及了。 美国的大学培养的博士的数量,是能够容纳他们的工作岗位数量的两倍。在市场上,不管是商品还是人,一旦供应过量,价格就会下降。对于科学家来说,陷在长期从事博士后工作的尴尬境地就是价格下降的表现。永久职位所付的薪水并没有下降多少,但是和过去(25年前)科学家们获得博士学位后两年就可以获得一份真正的工作不同的是,现在年轻的科学家们要经历5年,10年,甚至更长事件的博士后工作。他们没有确定的永久工作机会,通常要(在完成一个之后)继续下一个博士后工作机会,不得不没两年左右搬家一次。更多的详细信息,可以参考 Young Scientists' Network 或者阅读《华盛顿月刊》2001年的5月号里描述的数据。 举个例子,这是两个来我们系寻求助理教授职位的应聘者,他们是所有应聘者中最好的。一个是37岁,已经从研究生院毕业10年(他最后没有能得到这个职位)。最好的那个应聘者,每个人都觉得他很聪明,是35岁,从研究生院毕业已经7年。他到这个时候才获得他第一个正式的职位(还不是终身的,只是在6年之后有这个可能,而且暂时从每两年换一次工作的“跑步机”上下来了而已)。最后一个一个例子是39岁,之前就是(其他学校的)助理教授;他已经发表了35篇文章。于此形成对比的时候,医生通常在29岁开始在私立的诊所行医,律师在25岁开始工作,到了31岁就会成为合伙人,一个计算机科学家,拿着一个博士学位有可能在27岁获得一个很好的工作(计算机科学和工程是少有的几个领域,读博士学位是很明智的事情,因为工业界有需求)。每一个有智慧,雄心并努力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可以在任何其他的领域里获得成功。 一般来说,生物科学领域的博士后工资起薪约为每年27000美元,物理系大概是35000美金(研究生的津贴要比这个数字的50%还少,译者注:此为作者撰写此文时的数字,现在的工资水平略有提高)。你能用这么点儿钱支持你的家庭开销么?一对夫妇住在很小的公寓里是件很不舒服的事情。我听说过一个物理学家的妻子离开了他,因为她已经厌倦了过不断搬家又前途渺茫的生活。当你进入30岁的年纪,你需要更多:一幢在好学区的房子,和其他一切维持中产阶级生活的必须。科学是一个职业,不是一个宗教的差事,不能成为忍受贫穷,无欲无求的借口。 当然,从事科学研究不是为了变得富有。所以你才没有去医学院或者法学院,即使通常医生和律师赚的钱要比科学家多一到两倍(这还是混的很好的科学家)。我也做出了这样的选择。我成为科学家的初衷是可以自由的做我感兴趣的事情。但是你也许得不到这种自由。作为一个博士后,你要做别人的idea,或许对别人来说你就是个技工,而不是一个独立的合作者。最终,也许你会被从科学圈子里挤出去。你可以得到一个不错的程序员的工作,但是为什么不在22岁的时候就这样做呢,为什么要先等上10年,才在学术圈的就业市场上解开这个谜底?你在学术圈里花的时间越多,你就越难转型离开,你对于其他雇主的吸引力就变得越来越差。 也许你很有才华,足以逃出博士后这个陷阱;有一些大学(物理科学领域鲜有工业界的工作机会)被你的才华折服,在你毕业两年之后给你一个tenuretack的职位。也许。但是科学劳动力的廉价化让即使最有才华的科学家也在博士后这个跑步机上花费很长的时间;想想我之前提到的找工作的那几个人。那些非常聪明,又有很好的推荐信,获得了职位的人,随后会发现学术圈的竞争对他们来说是更加困难的挑战,至少与先前所想不同,而足够让他们接下来受更多的折磨。 假设你最终的确获得了永久的职位,或者是个终身的教授职位。找工作的压力,现在变成了申请科研经费的斗争,再一次,科学家变得供过于求。现在,你没有时间做研究,而是写申请书。更糟的是,因为评价你的申请书的是你的竞争者,所以你不能追随你(学术研究)的好奇心,而是花精力猜想和解答别人会提出的批评,而不是解决重要的科学问题。这是两码事儿:你不能把你过去的成功写进你的申请书。而且你的新点子,不管多么的原创,多么的聪明,终究是纸上谈兵。 原创的点子,对于申请书来说就是死亡之吻 ——这么说有点谚语的意味——因为他们还没有被证明可行(毕竟,那是你所要做的工作),他们也许,而且会被给与很差的评价。而当你最终完成了研究的时候,你会发现和你之前想做的结果南辕北辙。 怎么办呢?年轻人(在学术圈里混的还没有永久职位的人)所能做的,就是换一个职业。这能让你避免对于期望的失望。年轻的美国人总体说来,对于从事学术研究没有希望、不是一个正常的中产的职业道路, 已经觉醒了,并且在逐渐远离这个圈子。如果你还没有,快加入那些觉醒的人。 把研究生院留给从印度、中国来的人们,他们留在自己的国家的话,出路会更糟。 我认识的人里,因为读博士而把生活毁掉的人,要多于因为毒品把生活毁掉的人。 如果你在学术圈里占据着领导职位,应该试图说服研究经费支持机构减少博士生的培养数量。科学家过剩的情况完全是研究经费政策造成的(几乎所有的研究生教育经费都来自联邦政府)。提供研究经费的机构在为越来越少的年轻人愿意从事学术工作而惋惜,但是他们却是毁掉了学术研究这个职业的罪魁祸首。他们可以改变这种现状,那就是根据需求来决定培养博士的数量,但是他们拒绝这样,甚至拒绝认真地讨论这个问题(已经有很多年,NSF都不诚实地宣传科学家即将短缺的预测,其他的研究资助机构把这种预测当真)。结果就是,最好的年轻人,那些本该做研究的人,没有进入这个行业,而美国的研究生院里,挤满了成绩不好的美国学生,和被学生签证吸引来的外国人。
35608 次阅读|86 个评论
选择工业界还是学术界的十大原则
热度 2 huiee 2014-5-18 03:58
选择工业界还是学术界工作的十大原则 Searls DB (2009) Ten Simple Rules for Choosing between Industry and Academia. PLoS Comput Biol 5(6): e1000388. doi:10.1371/journal.pcbi.1000388 这篇文章的作者Searls在学术界混了16年,经历了完整的学术培训(研究生,博士后,和教师),在工业界混了19年(计算机和药学)。以下是他的建议: Rule 1: Assess Your Qualifications 认 识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资格),对自己要有个准确的定位。 Rule 2: Assess Your Needs 评估自己的需求。 Rule 3: Assess Your Desires 更要评估自己的渴望。 Rule 4: Assess Your Personality 还要评估自己的品性。 Rule 5: Consider the Alternatives 考虑备选方案。 Rule 6: Consider the Timing 考虑时机。 Rule 7: Plan for the Long Term 做一个长远计划。 Rule 8: Keep Your Options Open 多项选择 Rule 9: Be Analytic 要认真分析 Rule 10: Be Honest with Yourself 对自己诚实,追随内心。 全文链接: http://www.ploscompbiol.org/article/info%3Adoi%2F10.1371%2Fjournal.pcbi.1000388 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个人分类: 科研感慨|596 次阅读|2 个评论
未来的路
热度 36 weijia2009 2013-9-28 00:06
未来的路 贾伟 科学网上常有朋友来短信或邮件咨询未来的出路,譬如下一步是否应该出国进修?是读个博后还是立即工作?或者未来更适合哪一个行当,科研还是经商? 年轻的时候我们似乎看不清前面的路,或者说看得见路但不知该选哪一条。 坦白地讲,我是泥菩萨过河,自己也不太懂职业选择,跌跌撞撞一路走来,没啥好经验可供分享。对于未来,咱手里没有水晶球,哪里知道该怎么为你们挑选职业! 三年前写过一篇《 大器 》的博文,介绍过两个老朋友,一个是作家,另一个是企业家。写那篇文章的本意是想用身边两个成功人士的案例来告诫学生,让他们要敬业,不要耍小聪明,不要对眼前的利益患得患失,而是要“在专注和执着的求索中……超越自己个性上的局限,抵达一种人生意义上的大气磅礴”。 今天回过去再看那篇博文,觉得自己已经写不出那些东西了。我也许会自问,学生敬业了、刻苦了,能保证他们成功吗?我自己就很敬业和刻苦,怎么就没有(像那两个朋友那样)成功呢? 最近在美国的一个老同学告诉我,他孩子从商学院本科毕业去了金融界,两年后换了家单位,现在基本工资接近二十万(美元),加上年终(大额的)分红,可能会达到多少多少……一个小毛孩子走出校门没多久挣得就比咱这革命了半辈子的老教授还要多!(此处省略感慨性表述三千六百余字……) 一周前参加孩子的家长会,开了近三个小时,居然没觉得长。坐在儿子平时坐的课堂里,听任课老师们讲他(她)的授课内容和教学理念,彷佛自己又做了一回初中生。但仔细想想,这种印象在我的读书生涯中其实从未有过。 举例来说,儿子班上有门Social Science的课程,老师介绍说课程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们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学生们会认真的分析自己,明确“我”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再按照这些内涵来认识社会,展望未来自己的成长,如何融入社会。老师介绍说儿子这个班和瑞典某个学校的一个班级互为partners,这学期通过skype和对方交流和讨论,由学生提出当今社会的某两个问题,大家展开讨论,然后两地的学生按当地社会的情况提出各自的解决方案,十月底瑞典班的二十个同学会来美国班做短期访问,两个班面对面进行各自“自我”的介绍和对比,最后针对所讨论的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辩论。 儿子班上所有的任课老师清一色是“科班”出身,都有硕士以上文凭,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她)们深谙教学的本质,教法不落俗套,或者说不花里胡哨,而是以育人、培养健康的个性和自我为基本出发点。音乐课的老师说,大多数同学未来不会成为音乐家,所以我不教他们乐器演奏技法和如何唱歌,但我要让他们学会欣赏音乐,一辈子爱音乐,所以每个同学将掌握各种音乐的基本特点和表达方式,各自挑选喜欢的音乐形式用电脑合成的方法去作曲并给大家展示和讲解,通过听音乐、玩音乐来认识音乐,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并爱上它。我们的考试其实就是你们家长们的感受,你们从现在开始可以留心孩子们在音乐爱好上的变化,开车时你们不妨放一段音乐,让孩子对这个音乐作一个评价,如果你们孩子讲得比较有深度的话,那么就说明我教的还算成功。 数学课的老师跟我说,你孩子这个班是数学“尖子班”,但作为老师,我最关心的不是他数学的进步,而是他如何思考,如何跟我跟同学交流、互相帮助,如何面对失败。如果他考得不好,请不要责怪,但请关注孩子是否能告诉你们他已经搞懂了没做对的题目。老师还说,教学中很重要的一块是集体意识,我让学生几个人一个小组一起做很难的题目,看他们通过合作和辩论,选出最佳方案,因为这些技能在未来工作中都用得上。 三个多小时的家长会,让我对儿子所拥有的教育方式由衷地羡慕嫉妒恨。凭心而论,这些教育方式不能算高明,我感觉教育的本来面目就应该是这样的(这里再省略感慨性语句数千字……)。而经过了这样由里及外、循序渐进教育的孩子,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应该如何去要。 回到前面的那些高深的人生问题、职业选择问题,答案似乎就变得很简单了– 你看得清自己的话,选择自己的道路就变得容易多了。当然,未来衡量成功与否,也会变得因人而异,无须恨人有笑人无、此山看得那山高了。 发布两首自己翻唱的歌《 云河 》《 黄昏 》
11317 次阅读|94 个评论
这个“他妈的”让做父母的心颤流泪
热度 34 wangdh 2013-1-2 10:09
这个“他妈的”让做父母的心颤流泪
这个“他妈的”让做父母的心颤流泪 (王德华) 读龙应台和安德烈合著的书《亲爱的安德烈》,这是一本母子通信集,安德烈是她的大儿子。书里面有一篇《给河马刷牙》,读了很有些感慨,有些事情就是自己亲身经历过、遇到过的,或者正在经历着、遭遇着呢。 每一个父母从孩子出生开始,就不同程度地关心、爱护着自己的孩子,在不知不觉和期盼中孩子慢慢长大了,可是孩子在父母的心中却是永远是长不大的。父母学会意识到“孩子长大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父母意识不到之一点,矛盾就会产生,甚至是加剧,也会不可调和,严重的可能还会造成家庭悲剧。我自己的体验,意识到孩子长大了,父母需要放手,这一点很难,做妈妈的恐怕更难。 作为妈妈的龙应台不喜欢儿子抽烟,但面对 21 岁已经成年的儿子,当着自己的面翘着二郎腿抽烟,也是感慨万分,但她知道尊重孩子的权力。她写道: “ 我不喜欢人家抽烟,因为我不喜欢烟的气味。我更不喜欢我的儿子抽烟,因为抽烟可能给他带来致命的肺癌。 可是,我的儿子21岁了,是一个独立自主的成人。是成人,就得为他自己的行为负责,也为他自己的错误承担后果。一旦接受了这个逻辑,他决定抽烟,我要如何 “ 不准许 ” 呢?我有什么权力或权威来约束他呢?我只能说,你得尊重共处一室的人,所以请你不在室内抽烟。好,他就不在室内抽烟。其他,我还有什么管控能力? 我看着你点烟,翘起腿,抽烟,吐出一团青雾;我恨不得把烟从你嘴里拔出来,丢向大海。可是,我发现我在心里对自己说,MM请记住,你面前坐着一个成人,你就得对他像对待天下所有其他成人一样。你不会把你朋友或一个陌生人嘴里的烟拔走,你就不能把安德烈嘴里的烟拔走。他早已不是你的 ‘孩子’,他是一个个人。他就是一个‘别人’。 我心里默念了3遍。 安德烈,青年成长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大家都知道;但是,要抱着你、奶着你、护着你长大的母亲学会‘放手’,把你当某个程度的‘别人’,可也 他妈的 不容易啊 !” 当我读到这句“安德烈,青年成长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大家都知道;但是,要抱着你、奶着你、护着你长大的母亲学会‘放手’,把你当某个程度的‘别人’,可也他妈的不容易啊!”时, 心底里某个位置突然震颤了一下,眼睛有一种东西分泌加快。除了在小说等文学作品里读到骂人的话,一般的文字里很难见到类似“他妈的”这样骂人的话,有时候自己的博文里也想用 NND 、 TMD 这样最能准确表达某种情绪的代替语,但还是不很喜欢。龙应台这句粗话,实在是就像是自己要脱口说出来的一样啊。 父母跟孩子的冲突,应该是一个很普遍的事情了。每个家庭都会不同程度地遇到过,每个做父母的都会或多或少有些体验。一言难尽也好,伤感无语也好,这就是做父母的特权。孩子的一句没有理智的话,或者在气头上一句故意激发你发飙的话,故意戳你心口窝的话,故意让你失眠的话,故意让你吃不下东西的话,故意让你夺门而出的话,故意让你哑口无言的话 …. 父母双手发颤、目瞪口呆、捶胸顿足,扬起的手放不下来,到嘴边的狠话强咽下去,相信不少父母有过这样的经历和场景。 孩子是成人, 有权力为自己的行为做主,有责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也有责任为自己的错误承担后果。 这篇文章中,龙应台还对年轻人失去希望、缺乏追求、对未来迷茫等方面,有很精辟的启发性看法。在儿子对她说:“ 妈,你要清楚接受一个事实,就是,你有一个极其平庸的儿子。 … 我几乎可以确定我不太可能有爸爸的成就,更不可能有你的成就。我可能会变成一个很普通的人,有很普通的学历,很普通的职业,不太有钱,也没有名。一个最最平庸的人。”然后又问妈妈:“你会失望吗?” 龙应台的下面这段话,很有启发性,也很有现实意义。值得当今的年轻人思考,也值得当今的父母们思考 。 “ 对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而在现代的生活架构里,什么样的工作比较可能给你快乐?第一,它给你意义;第二,它给你时间。你的工作是你觉得有意义的,你的工作不绑架你使你成为工作的俘虏,容许你去充分体验生活,你就比较可能是快乐的。 至于金钱和名声,哪里是快乐的核心元素呢?假定说,横在你眼前的选择是到华尔街做银行经理或者到动物园做照顾狮子河马的管理员,而你是一个喜欢动物研究的人,我就完全不认为银行经理比较有成就,或者狮子河马的管理员 “ 平庸 ” 。每天为钱的数字起伏而紧张而斗争,很可能不如每天给大象洗澡,给河马刷牙。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如果我们不是在跟别人比名比利,而只是在为自己找心灵安适之所在,那么连 “ 平庸 ” 这个词都不太有意义了。 “ 平庸 ” 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安德烈,千山万水走到最后,还是 “ 自己 ” 二字。因此,你当然更没有理由去跟你的上一代比,或者为了符合上一代对你的想象而活 。” 生活快乐是第一位的,生活不应该是苦难的。那么什么样的工作能够带来快乐呢?两个标准: 1 )自己感觉有意义; 2 )工作之外,自己能有独立的支配时间。工作在心目中有意义,就会有成就感。工作之余有属于个人的时间,这样的工作就不会剥夺你的生活,那么生活得就会有尊严。有成就感和尊严的生活,就会感到快乐。很赞成这个观点。 很喜欢这句话: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千山万水走到最后,还是“自己”二字。 做最好的自己。 做个对自己负责的人。 (老家县城北的湿地公园?)
个人分类: 为人父母|19088 次阅读|70 个评论
为什么读博士 ?
热度 29 qyu111 2012-11-29 01:49
今天看到科学网上登了一篇《我为什么不读博士?》。里面谈了四大要考虑的问题:经济问题、年龄问题、导师问题、风险问题。四个问题汇成一个问题: 生存问题 。 文章写得很实在,应该是现在的年轻人都会面临和需要考虑的问题。我很赞同这位同学的选择,对任何一个人来说,生存是第一需要。生存问题不解决,其它的都是空谈。虽然每一个人对生存的看法和定义不一样,但生存问题是根本问题。如果他是我的孩子,我也会问一问他读博士能不能解决他所 希望的生活 问题。如果读博士不能解决他的生存需求,我也会劝他不要读博士。 那为什么要读博士呢?我两年前写过一篇博文,和一个学生讨论过要不要读博士,为什么要读博士,谁合适读博士的问题。我今天把这篇文章改了一点,再发一次。希望能对今天正在思考这个问题、面临选择的年轻人有一点帮助。 我每年对报考我的研究生以及所有来问我这个问题的学生都会让他们考虑这么一些问题,也是四点: 第一是先问一问自己为什么要读博士,是否热爱科学,对科学有兴趣。如果不是对科学有兴趣,我劝他们不要来读博士。科学和艺术一样,是热爱和牺牲。如果不是为了兴趣,读博士是很受罪的。做研究是一种生活方式。你选择读博士实际上是选择了一种做科学研究的生活方式,你的生活里会到处都充满着科研。科研会跟着你回家,跟着你度周末,跟着你去度假。并且科学研究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失败中渡过的,只有兴趣和热爱才会让你把失败看作是一种挑战,才能从失败中享受乐趣,才能越败越战,越战越勇。如果你不热爱科学,不享受挑战,你感受的只能是失败的痛苦。一个人为什么要选择痛苦呢? 第二读博士是学生自己的事,是学生自己想要做,不是为导师做。我不会盯着、管着、逼着学生去做实验。我不是你们的老板,你们是我的老板。我是替你们服务的,是帮助你们解决问题的,有问题来找我,我会尽力帮你们解决。你们不来找我,我不会去找你们。你们是自己替自己读书、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而不是替导师或替家长读书和做研究。你们得自己对自己负责。任何时候如果你们觉得没兴趣了,可以随时换职业,而且我还会很高兴替你们出主意,下一个工作做什么比较好。读博士完全是一个自己做主的事。 第三读博士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不是目的。读博士的目的是要能成为一个独立的科学研究者,而不是仅仅为拿一个学位。我希望你们在毕业的时候不是仅仅有两篇论文,戴一个博士帽。而是能对自己研究的领域有所了解,了解它的历史,了解它的现状和将来,了解这个领域里有哪些问题要解决,有哪些著名的教授,了解他们每天在想什么、谈什么、做些什么。不要把眼睛盯在文章上,而是要盯在科学问题上。不仅是要学会解决问题,更要学会如何提出问题。 第四是培养自己对手上的研究项目有感情和感觉, 要把自己的课题当做宠物来养,当做男女朋友来关心、想念和爱护。 养成读文献的兴趣和习惯。要把这个领域里重要杂志的文献当作报纸和小说来读。每期都读,至少是读一下题目,知道这个领域里每天发生的大事,每个人都在关心和讨论什么。 你和你的课题谈上恋爱了,你就是一个真正的博士了。 我们生活在现今的时代里是一种幸福。我们现在基本上不用为吃穿发愁,基本的生活是能够保障的。发愁的人不是没得吃、没得穿,而是发愁没有比别人吃得更好、穿得更好、住得更好。而这样的愁是无止境的,是发不完的,因为永远有人比你钱赚的多。 在有吃有穿的基础上,就做你感兴趣的事。如果你对科学有兴趣,你脑子里想的就是科学问题,就不会被“钱”文化所引诱,也不会为“钱”途发愁,因为那不是你喜欢和想要的。如果你为“钱”途发愁,那我想你的兴趣可能还不是在科学上,也没有必要为了科学牺牲自己对钱的兴趣。那样会痛苦,还不如去想办法赚钱。赚钱也没有什么不好,也是一种兴趣。怎么赚钱也是一门学问。你只要把钱看做是一个数字,你也会赚的轻松,赔的轻松,活的轻松。让人活得累的和引诱人去损人利己的是对物质的占有欲。那是人的原罪,是人这种动物作为“人”需要加以克服的。一个人只要明白了有得就有失,得、失是一个分币的两面,他对得失就无所谓了,也就没有痛苦了,没有了得和失的苦恼了。剩下的就是兴趣和责任。 总之还是那两句话:做你感兴趣的事,做对人类和社会有用的事。不一定非读博士,符合这两条标准就行。做感兴趣的事,你就会享受生活,而且“成功”的可能性也会比较大。做对人类和社会有用的事,你的付出自然就有市场,钱也就自然会有。即使没有钱,你也会为人类和社会做了有用的事而心安。当你把这两个问题想清楚了,你就有了主见,就不会被社会上千变万化、花花绿绿的思想所“熏陶”而焦虑和摇摆不定。选定了方向,坚持不懈的做下去,你一定会成功。如果你感兴趣的事情你都做不“成功”,你做其它的、不感兴趣的事能成功的可能性只会更小。如果你不知道你的兴趣在哪里,那就从你所擅长的事先做起,从中培养起你的兴趣。你擅长的事做起来成功的几率就比较大,也就会越做越有兴趣。我个人的经验是:当你为兴趣和有用而工作的时候,你会生活得轻松和充实;而当你为钱、名、利去工作的时候,你会生活的疲惫和焦虑。一个人为什么要生活在累和焦虑之中呢? 人要有一个信仰,你为了你的信仰而生活。我推荐的信仰就是“ 兴趣和有用 ”。为了兴趣和有用而读博士,为了兴趣和有用而去选择属于你的职业。
个人分类: 文化教育|14870 次阅读|32 个评论
[转载]合理的欲望是前进的动力
dongzg101 2011-9-16 05:17
王树彤语录:合理的欲望是前进的动力 来源: 搜狐商学院 作者:中国企业家网 2011年08月30日11:35 我来说两句 ( 0 ) 敦煌网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王树彤   如今,作为敦煌网创始人兼CEO,王树彤被问及次数最多的问题之一便是为什么要创办敦煌网?“因为它能让我眼睛发亮!我把它总结成两个i加一个B。两个 i,一是intenet,只要这件事和互联网、电子商务有关,我就喜欢。二是,international,全球化,国际化,把眼光放到全球市场。B是business,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在她的带领下,一群年轻人踏上了网上丝绸之路。   在父母眼中她最大的优点是“认真”,同事认为她很“职业”,朋友说的最多的是她的“坚韧”。“梦想高远、脚踏实地”这个格言陪伴王树彤走过了读书生活,现又成为敦煌网的口号。从清华教师到微软、卓越的职业经理人再到敦煌网CEO,王树彤用她的执着与智慧书写非凡人生。    以下为王树彤的经典语录部分整理:   1、中国“富二代”问题, 其实在“富一代”身上,这点确实必须向国外的“富一代”学习。巴菲特教育儿子“生下来嘴里就含着一个银勺子的人,最后可能变成背上扎着银匕首的人,因为他 们容易产生权力感而鲜有成就”。我觉得“富一代”留给孩子的真正财富并不是荣华富贵,而是父辈创业的宝贵经验、阅历、意志。   2、有人问我中小企业的生存状态应该如何改变。如果谈大环境,我们已经说了很多了,就心态而言,中小企业以前习惯了依靠一个100万美金的大单活一年,但现在他们必须改变心 态,乐于一年接100个一万美金的小单,因为采购商在经济危机之后开始频繁下小单,而非狂掷大单。“小单多频”尤其是海外采购的趋势。   3、不断有倒闭潮掀起。如果说电子商务过去几年是“泥沙俱下”的状态,那么现在就是“大浪淘沙”到“浪里淘金”的阶段。   4、在这一生最聪明的决定,就是找一个合适的人结婚。我一直认为事业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你不断的奋斗,不断的追求一个高度,其实冷暖自知,什么样的力量支撑你不断有这样的港湾、不断有这样的源泉,这是我第三个感悟。   5、 幸福比成功更重要。所以我一直以来崇尚的就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做自己擅长发挥自己优势的事情,和喜欢的人在一起。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顺势而为,任何 一个人和企业要能够抓住一个大势,踩在大石上,一个人再厉害、一个人再牛,如果没有踩在点上是挺可悲的事情。所以我一直在说,很多在路上的创业者,如果终 于有一天连滚带爬的怕到了山顶上,在那个时候他并不觉得喜悦,觉得一路上伤痕累累,爬到顶峰的感觉其实并不好。   6、人家说对自己的了解是最难的。 况且我们每个人在每一个阶段还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可能你在那个时候了解自己是谁,但是实际上你又变化了,是不是还知道。今天很多人说你自己是几斤几两,你 还能够挑几斤几两,知道自己有何优势和劣势。才能够知道我更加善于做什么,我要往哪去。所以我觉得是一种既不妄自菲薄,也不自卑。这样的一种平衡的心态。   7、我觉得事业其实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我经常用橡皮球和水晶球比喻,哪些东西是可以失而复得的,哪些东西是丢了一辈子都很难再捡回来的。有了这些观念,在我后面的创业历程中,有了一个强有力的支撑。能够源源不断的从你的身后吸取能量。   8、 人生的境界就是不断提升的过程。无论你在什么地方,路上都是殊途同归,不管你一开始的起点在哪。没有什么其他的路径,你喜欢自己能够不断的有境界的提升的 时候,我的想法就是你需要不断的经历,你有更多的经历,确实会有更多的挫折,可能会有更多别人觉得没有想到、遇到的一些困难,但是,得来的回报是通过更多 的阅历、你对人生的理解。   9、第一,梦想高远,坚持你的信念。第二,在这个领域里面快鱼吃慢鱼,敢想敢干,不怕犯错误。第三,专注和执着。回想互联网第一代的创业企业,最后挺过来的,坚持下来的,都是好企业。   10、合理的欲望也许是前进的动力,脱缰失控的欲望,只能把人带向覆灭,欲望能帮助一个人,也能毁掉一个人。   11、 人生要学会长跑。年轻人对于自己喜爱的行业,如果要逃避压力,放弃奋斗,或者找个理由说“我就想平平凡凡过一生”,事实上并不可取,也很难做到。因为既然你进入这个职场,不付出、不承受压力,是不可能实现原定目标的,获得哪怕是你认为的普通人的生活。关键是如何设立这个目标,这个目标是自己设立的,还是别人为你设立的,或者说是这个社会的标准为你设立的。   12、多年来,我坚持长跑,发现长跑不仅对身体健康有力,更有利于思考。人生就像长跑,人生职业规划非常重要,将每个阶段规划细细拆分,我们就会发现,何时慢跑,何时冲刺,何时领跑,何时跟跑,都是学问。   13、企业领军人物,无论男女,需要的是大智慧,特别是我身处的互联网行业,女性特质与一个企业是否能做成功未见得有必然的联系。   14、 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的年轻人在决定“拼命”之前,想的并不多,到底这样的拼命要换来什么。别人考研,我也考;别人考证,我也考;别人考公务员,我也考。 反正趁着年轻,什么考试都别落下。虽然我们常说,这个社会变化得太快,使你根本无从思考,情急之下难免从众,就怕赶不上趟。如果有幸已经赶上了头班车,那就更得保持领先优势,争取永远驶入快车道。但这辆车是否能带着你驶向自己想去的地方,这样的车速可以保持多久,大家并没有时间思考。   15、如果你获得高薪需要拼上你的全部时间,如果你加班只是为了加班费,如果你熬夜只是为了获得一个证书,那么你得算一下,这样的拼命是否值得?你要把正在努力的每一 步,放在你的职业人生的长远规划中去考量它的价值,把每一份努力都发挥出最高的效率,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一样——时间有限。 (责任编辑:鲍春华)
1519 次阅读|0 个评论
给毕业生的留言:在我的青年学生选择职业时的思考
carldy 2011-6-13 22:05
又是一年春草绿,昔日满脸幼稚、浑身写满求知符号的莘莘学子,历经四年风雨洗礼,终于茁壮成长。 雏鹰展翅、良驹迈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春过去,夏风起,撩起师生们别离的伤痛。 人生路上,别离是为了更好的相聚; 青春时节,闯荡是为了更佳的归宿; 轻轻说一声再见,内心永葆那份感激,谢谢你曾给与我们的那份纯真而深厚的友谊; 挥手别离,请鼓起乘风破浪的青春风帆,解开系在加油港湾的绳缆,抛开一切恩恩怨怨,敞亮心扉,放眼未来;解开但不断开你我心中那股友谊的缆绳,你攥那一头,我攥这一头,永远的牵挂,相互传递真情的勇气与力量。 有别离,无创伤; 是难舍,不惆怅; 相识是缘,师生情谊天地宽; 相知是义,肝胆相照永不弃! 【备注】 这几天,学生要求我给他们题写毕业留言,我很惆怅,倒不是因为自己的留言不值得一题,而是因为又一批朋友即将离开我的身边,远赴他乡;同时我也很感慨,因为自己培养出来的学生即将踏上征程,去开创属于他们自己的那份天地。这是莫大的喜事。 一时不知从何动笔,就信笔写了如下一小段话: 每一个渴望成功的人,都得坚持走自己的路,需要静心、埋头苦干、力排众难。一路走来,需要坚强,要学会给自己鼓气、鼓劲,千万不要用外界所谓“成功”的模式来要求自己。今天比昨天做得好一点,坚持下来,就是成功!只有这样,才能慢慢活出自己的风采。
个人分类: 朋友 Friends|365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上大学选专业和职业前景问题
liwei999 2010-12-16 17:24
学校的牌子也是个财富呢。 (141190) Posted by: mirror Date: March 11, 2008 10:40PM 至于专业,4年本科应该没有什么专业可谈。还要考虑到职业的选择。比如公务员和非公务员的选择是个分水岭。写一手好文章走公务员的路比较不错。当然,公务员不会是生活最好的。但比同龄的平均要好。地点的选择也很要紧。论物质生活,地方的生活质量比大城市要好。但是满足不了年轻人需要的刺激。往往是在大城市里生活过后,到小地方才能心理平衡。好比是都说留洋也不过如此。但是没有留过毕竟还是心虚。 平庸的选择除了公务员之外,还有执照就业阶层。法律、会计、医生是社会中的执照团体。当教师今后大约也要有照才好。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这样的职业。因为这类职业要与人打交道,这是个很苦的差事。当然,为大公司服务的专业人员不在此类里。 职业的研究人员也是个选择。但这个需要有才能和机遇。自己创业也是一条路。但是风险比较大,好学生中这类人不多见。 学习是个一辈子的事情。以专业不对口为理由不作为是个懒惰的表现。中国学生的一个弱点就是懒惰。遇到了问题也就是遇到了机会了,解决了问题也就是长了本领。问题有大有小。当然是大的课题有刺激性了。 18岁就决定职业有些不现实,还是选择大学吧。有名的大学是有其有名的道理的。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536 次阅读|0 个评论
选择职业时的思考和迷茫(一)
Synthon 2010-7-24 04:01
临近毕业,开始考虑毕业后的职业选择,总有这样那样的想法,于是在这里写下来,也跟大家交流。 就算是在半年前,我还是毫不怀疑我会毕业以后继续做学术的。博士毕业,找个地方做个破死道(postdoc),再过两年找个地方发考题(faculty),似乎是自然而然的想法,然而现在,我的想法却又有些改变,开始犹豫自己是否应该继续在学术界走下去。 这个改变的原因,我可以说出很多,比如目前学术界生态环境也并不很好,比如美国学界现下对政治正确的要求很多,等等,但是这些都是外因,不足以改变我的决定,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我觉得以我现在的背景,在正经研究型大学找个发考题的位置,貌似不是那么容易了。 前些天跟同样想发考题的师弟聊天,我不由得感慨,说我博士期间花了太多时间学习了。每当新合成一种材料,新做一个催化反应,或者新采用一种表征方法,我都大量查阅专著和文献,以确保自己能够掌握相关的知识。这样虽然从个人知识结构上讲是好事,而事实上我自己也确实在这种学习和积累的过程中自得其乐,但是学习是需要时间的,时间花在了阅读和思考上,做实验和写文章的速度就必然下降。一个人一辈子可能有很多时间,但是读博士的时间是有限的。我博士读到第三年快结束的时候,才发表第一篇文章。别人并不花这么多时间学习,而是别人告诉他,谱图上这个峰,是这个意思,他就在文章里写,这个峰是这个意思。但是他有足够的时间做实验写文章,可以从第一年就开始发表文章。李永丹老师曾在博客里说过,美国学界目前有培养论文快手的趋势,我不太清楚他想说的是否是这方面的故事,但这确实是现实。所以到了毕业的时候,我想找发考题,我自信给我一个位置,我能做好,但是现实情况是,我找发考题的竞争力远远不如人家。。。 那么,是我错了么?说实话,直到现在,我仍然不认为自己做的是错的。但是现实情况是我很难找到发考题的位置,这至少说明,我跟美国学术界不太兼容吧。。。所以,尽管我一直希望继续做学术,做教授,但也许更适合我的工作在别处呢。。。 注1:读博士第三年发表第一篇文章,其实在我所了解的美国大学理工科博士生里面,是很正常的事情,大概算是平均水平吧,但是须知这些博士生里头绝大多数是对发考题工作没兴趣的。在发考题工作市场上的人,则大都是文章记录很好的。 注2:正文中没有说的一点,是找学术界工作跟找工业界工作有个很大的差别,在于找业界工作的时候,面试你的基本都是同行专家,而找学界工作则未必。美国的博士找工作,基本上面试时间是一整天,跟招聘单位的七八个人分别单独面谈。比如我是做催化的,如果找业界的对口工作,则面试我的人七八个人,基本上都会是做催化的。但是美国学界强调单打独斗,又强调多样性,后果就是一个学校在一个方向上不会有太多老师,所以找学界工作,面试我的人基本上都会是外行,在这个时候,我积累的那些知识是体现不出来的,而文章,则或多或少的变成了硬道理。
个人分类: 其他|10263 次阅读|20 个评论
下猪场及
liudongyang 2009-11-5 00:39
今晚通宵做试验,做到四点可以结束。答应过一位师弟,谈谈养猪的一些经历与感想。 谈这个话题,我只知其一,因为我在猪场呆的时间不长,一些东西是道听途说。这里请出一位同学他的经历很典型。以他为题,已经惠允。与 上铺兄弟的七年 中的主人公一样,他也是我要好的哥们,草田从毕业算起,我们两人的见面次数是最多的。我在辉县,他到新乡;我在安阳,他到安阳;我在武汉,他在湘鄂。缘分,真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 先从毕业前说起吧。毕业前我们两人都考研了,他考的兽医内科学,英语给卡了脖子,没有走成。我是有机化学下了一个软蛋,壮志未酬。他到一种猪场卖猪,在黄河两岸奔波。我在学校附近的兽医门诊实习。这样的日子一直到毕业前的五一,大家都从市场,猪场,鸡场,高中回来等待毕业。毕业前的那种等待很难受,没有考勤,没有考试,没有课程。一切都是虚无,颓废,喝酒踢球,发泄精力,精疲力尽,累的不再想面前的事情。明知道前途不妙,自己却无能为力。在以前,我们常在百泉校区的操场上踢球,夕阳下,尘土飞扬,人声呵呵,与远处太行余脉 相照应。草田的球踢得很棒,常打前锋,我擅跑,就在后场做后卫,那是三四十个人在球场上踢一场球,谁来了,吆喝一声即可加入,只要没大的犯规,一直踢下去。毕业前这样的百团大战我没有参加过,一直在门诊实习,代课,忙碌紧张。 毕业找工作如同出栏。我是硕士出栏,不太合格,市场把我打回,让回到学校重新育肥。
个人分类: 教育八卦|22 次阅读|0 个评论
想搞科研的人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职业?(爱因斯坦)【选载】
sanshiphy 2009-9-1 11:47
博主按:以下一段文字选自《 爱因斯坦 文集》第3卷,许良英、赵中立、张宣三编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17120页,文章的原标题为《文明和科学》。在这段文字中,爱因斯坦给立志科研的青年们,提出了一种职业选择方案,大家有兴趣可以参考。但爱因斯坦似乎忘记了标注该方案的适用范围,本人不才,经过一番研究,特标注如下:一、本方案适用于年薪12平米商品房以上者(按当地平均房价换算);二、本方案适用于家庭负担不重者(如有以下情况者之一者,需慎重考虑:老父或老母或老妻或幼儿有富贵之病,且亟需医治者;求学或早期工作期间背负巨额债务者;在车祸事件中他人致己伤残者,或己致他人伤亡,需交取谅解费用者等等);三、妻子或丈夫不刁钻者(所谓刁钻,即要求对方提供可供其过富裕生活的资金、又需要对方提供大量时间和精力致力于家庭事务者)。本标注或有遗漏,请大家不吝指正。下面就看看爱因斯坦如何说的: 我还想讲一讲我最近想起的一个主意,当我孤独地生活在乡间时;我注意到单调的清静生活怎样激起了创造性的心理活动。即使在现代社会里,也还有某些职业,要 求人孤独地生活,而不需要付出很大的体力或者脑力劳动。 我所想到的就是像看守灯塔或者灯塔船这类职业。 难道不能让愿意思索 科学 问题,特别是带有数学或者哲学性质问题的青年人去从事这种职业吗?有这种抱负的青年,即使在他们一生最多产的时期,也很少有几个能有机会有一段时间不受干扰地专心致志于 科学 问题。一个青年人即使非常幸运地得了一种有一定期限的奖学金,他也总是被迫要尽快地得出确定的结论。这种压力,对于从事纯粹 科学 的学生只能是有害的。事实上,青年科学家参加了一种使他足以糊口的实际职业,情况就要好得多;当然,先得假定这种职业能使他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他的 科学 工作。
个人分类: 立此存照|5426 次阅读|2 个评论
博士们,请高价卖自己
liudongyang 2009-5-12 20:36
不当之处,欢迎拍砖 又到一年毕业忙,又是一年麦梢黄。看着还是空白的协议书,心中不禁懊恼,同样是人差别就那么大呢?博士前几年还是猪肉的价钱,有房子带家属;现在破落成土豆白菜论堆估着卖了,长的不大不好看,就卖不掉。就是找到买主,对方还要你出示原产地证明--第一学历本科211大学,那感觉岂是郁闷两个字可以形容的。 无论我承认与否,大学生已经与民工站在一个线上,硕士生与本科生抢饭碗,博士生在一边傻呆呆的找不着北:我该卖给谁?其实卖给谁都一样,都是打工。差别在于薪水,声望,福利保障,孩子成长的环境。找工作形势不好,很不好,后果也严重。形势再不好,请擦亮双眼,不要低价委身卖自己,一定要找个高价的买主。 为政府效劳 好处那是大大的有,内情地球人都知道。不要端着自己是知识分子的架子,不愿与人同流。在中国知识分子要么做帮凶,要么被奴化。挺起腰杆做公共知识分子,很难。与其穷端着架子,让老婆孩子不自在,还不如被招安了好。小酒天天有,经常绕地球,何乐不有。薛涌教授有一篇文章评论中国让博士进公务员系统,认为是大浪费。薛先生在美国呆久了,习惯美国的社会阶层流动规律,在中国却是万般皆下品,唯有公仆高。博士学位可以用权力搞到手,但有了博士学位却不一定能靠上权力。权衡利弊,还是投诚吧。去机关,把握政策,今日始,一边实验,一边熟诵求实半月谈,待他日,入衙门,悠哉悠哉度余年! 给高校打工 从青椒做起,闭上两眼扳指头,自己如果不出意外,到退休时混到什么样子,完全可以想象的出来。求稳者,痴迷于科研者,在高校是个好去处。基础学科的发sci,搞应用的与市场紧密联系。拥有自己的独门暗器,在大学都应该混的差不多。看文献,做试验,练练授课,登讲坛,尽心教,喜看弟子春满园! 替资本家卖命 个人认为,卖命最好找外国资本家,本土的资本家还要斟酌(垄断企业除外)。换一个好听的名字--跨国公司,跨国公司相对来说已经有自己一套成熟的企业制度,稳健的企业文化,完善的晋升和薪酬体系。在跨国公司工作,薪酬较高,压力较大,人所共知。别的行业我不了解,我的同学在饲料和兽药行业较多,在合资或独资公司干的哥们,都差不多,有车有房,小康大康的日子过着。在一些内资企业干的,薪水福利低于外资公司,制度命令朝令夕改,要么自己炒老板,要么被老板炒掉,混的郁闷大有人在。有能力的才能进入跨国公司卖命,次一点进国内公司。博士毕业进企业,三思后行,外资企业最优先。 出口也行 做博后,负笈度重洋,重续苦日。而今迈步从头越,沐欧风美雨,享洋人福利,最好绿卡,后辈少受独桥苦。 毋回乡村 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李昌平在2000年3月写信给朱镕基总理。过去近十年了,农村略有改观 ,但农村不是大学毕业生施展才华的舞台(刚毕业只有激情,尚无才华),更不是博士生要去的创业地方。你要回去扶贫吗,你有人脉能带来贷款吗?你要建设新农村,你有项目吗?你要立志在农村干他一百年,你的激情不会枯竭吗?你的sci论文能否处理农村复杂的宗族利益关系吗?回农村,可以去散心,可以去度假,可以去送雪炭,但不是你职业和事业的根据地!可以去体会农村的艰难,来忆苦思甜珍惜现在你我拥有的机会和条件。如果响应所谓的口号,一头扎到农村,对不起,你会很后悔。毛爷爷在上世纪号召青年人: 农村是个广阔天地,那里可以大有作为 。一时间上山下乡风起云涌,最后父辈很受伤。对于国家而言,损失上千万青年人的前途不是个大问题,对于一个个体来说,那将是百分百的悲剧。农村需要人才,需要技术,需要资金,真的很需要。到农村,也很无奈无奈。如要去,先攒钱,或做官,广阔天地等你干。 我出身农村,强烈不愿回去,不是我不爱那片土地,是我没有能力去爱那片土地! 立己---价格要高一点。达人--先养活了自己,再谈高尚。
个人分类: 见闻评论|1278 次阅读|6 个评论
《封神榜》中的“天机”与青年职业选择
gjszhangtong 2009-1-26 15:27
一 2008 年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点,虽已临近一年一度的农历新年了,大多数人却都还带着一种不堪回首的情绪。人们弄不明白,怎么转眼之间,充斥乐观甚至有点喧嚣狂热的世界就转变成悲观的海洋了。无论是炒股的、炒房的、经商的、做学问的、做工的、求学的人士,多少都受到了负面影响。这其中,经济衰退对于个人职业选择影响的话题,尤其有必要谈一谈。 记得 2008 年初,国内电视台曾经热播过新版的《封神榜》电视剧,当时笔者在看个新鲜、看个热闹,偶尔比较一下两代妲己付艺伟和范冰冰演技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现实的思考,对于中国古代人们的智慧深为佩服。中国神话故事中的逻辑线索,古代人大都采用的是天机一说,用今天的话讲就是不可抗拒的定数。凡人和神仙的思想行为、因缘际会、成败结局都是有定数的。《封神榜》也不例外,它说的是众多耳熟能详的中华神仙们的前世今生。然而,除了天机定数奇幻莫名,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我们还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了成王败寇、英雄末路的无奈。 细细品味不难发现,古代神话看似说的是神事,实际说的却是人事,故事中包含着许多深刻的哲学原理和人生道理。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正与邪的交战贯穿始终。正邪双方人物都是有才能、有雄心的有道之士而非庸碌之辈,差别只是各人的价值观上面。他们各自为了人间的王朝更迭、帝位之争而奋战,争斗过后,天机显现,无论你原来属于哪一方,道友们战死之后,可以通过封神而成为天庭各司一职的官员,不过从此要受到天庭规矩的管束,失去了个人的逍遥自由。那些循着天机引导、维护正义和道统、努力拼争而又侥幸活了下来的成功者,仍然可以继续保持着自己逍遥自在的散仙生活,不在天庭繁文缛节的约束之内。 试想凡古时修道之人吃尽千辛万苦,哪一个不是野心勃勃、信心满满地投入到权力博弈之中,想要获得的结果并非是人间常见的封妻荫子、泽被后人,而是更有地位和威望的修身养性的自由空间。战死的修道之人不是不想过从前自由自在的生活,然而无可奈何,想要获得重生的机会,就由不得自己来选择了。从此天上一分为二,一部分是神,一部分是仙,大神按部就班,散仙自然是得意者。这就好比现代社会中的精英人士群的分工结构,甘于为别人打工的政府公务员和各行业小职员,在自由度方面哪能比得上拥有自己产业的人,后者才是名符其实的成功人士,既可以有比较优越的地位,同时又不受外部力量的束缚,甚至可以和社会权威力量相互平衡。 当代青年人常常会认为,职业又由不得自己去选,生存是居于首位的,特别是在经济衰退时期,连大名鼎鼎的投资银行及其属下精英们不也是英雄末路了吗?但是想一想,如果没有怀抱理想去拼争一番就认命了,岂是正道。一个拥有精英的理想、精英的本领的人,即使在博弈中败了,成不了仙,也还是一个神,肯定与一个天生凡人不同。 二 中国每年千军万马竟逐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场面,常常让西方人难以理解,为何一出校门就立志为别人打一辈子工,为何缺乏创造性和自由空间的职业让中国青年如此着迷。国人自己理解起来似乎并不难,在市场经济的不确定性条件下假使做出点别的什么大胆选择,个人职业生涯实在是难以把握的,不如循着千年传承的官本位文化一开始就务实地混。虽不刻意为这一文化特色的巩固添砖加瓦,至少也确保得到些实惠。 按照社会心理学的观点,个人的认知状况与个人的行为选择不见得都是一致的,尽管费斯汀格的认知平衡理论又讲,个体的认知和行为最终还是会因为避免对立而趋向统一。根据调查,目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下,许多青年人选择去竞争政府公务员职位,不能说是理想在推动,很多时候也只是暂时的权宜之计而已,并不反映其真实的职业选择观,也并非抱着终身从事公职的坚定信念。有青年表白道,这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实属无可奈何之举。笔者叹息中也不禁忧虑,即使政府机关里有严格的组织纪律,三心二意之不纯洁动机似乎容易导致出现状况,既不利于个人健康成长,也不利于政府健康运作。 此处不想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丝毫不排斥矢志投身公职、立志为民服务的青年才俊,只是想让本不在其内的那些青年人,能够更加理性地思考自己的职业和未来。当前全球正面临着金融危机的考验,不仅对政府、企业压力巨大,对个人也是一样。金融危机带来的物力、人力需求萎缩,像一座大山压向人们,使人不敢面对而是选择躲避。在经济发展一帆风顺,或者经济泡沫膨胀的时候,人们往往目空一切、信心满满,而一旦危机来临则谨小慎微。这是人们的通常心态。 对于如何克服严重的经济衰退,目前各国政府和经济学家们祭出了诸如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扩大消费内需等短期策略,一旦这样做了,又会出现新问题如政府财政赤字累积巨大的后遗症,以及银行系统的潜在风险增加等。最大的负面影响是,有可能在实施产业扶持政策过程中,保护了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和社会模式,抑制了正常的创造性破坏。 当前阻碍西方社会借由创造性破坏获得发展的主要因素,除了政府担心对社会公众利益损害过多引发社会不稳定之外,还有就是西方工会组织相对僵化的观念,习惯性地将群体利益博弈看得比企业长远发展更重要,这些实际就是人的因素对经济社会改革的制约。人们之所以不愿意根据变化的社会情况主动进行调整,暂时地、策略性地调低自己原有的回报预期,实质是人们都不情愿将未来交付在某种程度的不确定之中(经济情况越不好,不确定性就越大,个人选择压力就越大)。看来摆脱经济危机要打破人们心中的定势,另择良方。 针对金融危机及其引发的经济衰退,部分国内外学者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见解,其中之一是认为将全部希望寄托在增加消费需求上面,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并不符合人们的消费心态变化规律。摆脱危机本质上要依靠人的主动变革行为,靠激发人们信心的积极行为感召,特别是要靠广大的企业家和企业家的创业、创新、创造精神和活动来实现。这对于青年人正确、合理选择自己的发展轨迹提供了重要启示。 三 回到笔者关注的主题上来,面对困难的前途选择,青年精英们应该怎样认知、怎样行为?究竟是继续在学习目标不明确的情况下呆在大学里呢?还是试图竭尽所能挤进公务员队伍里呢?这是一个个人自我的职业发展选择问题。务实是否是最好的答案呢?务实比一味的务虚好,但是牺牲了自由发展机会的务实就不一定可取了。不要认为务实在任何时候都是最好的选择,特别是当现在的一步会影响到你一生的发展轨迹的时候。 青年人应该坚持创新和自由最大的原则。诚然,现在一些西方国家包括日本等亚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青年,也不知不觉地正在选择稳定压倒一切的职业发展原则,不要求自己去创新并争取更大的回报,而是要求雇主不必考虑增加自己的薪酬,只要提供稳定的工作岗位就满足了。这种模式在日本被看作是善心的资本主义的表现之一。如果仔细观察,这种现象里面隐含着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发达国家社会的基本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已经处于比较高的状态了,个人其实不追求更高的消费水平也没有问题,不求更好只要保持现状对个人也是说得过去的。问题是处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和民族不可能封闭发展,在全球化竞争的今天和明天,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才是真正的现实。 中国缺乏像西方国家那样的、由前人积累的巨大物质财富和优越的竞争地位,更没有理由追求片刻的稳定和满足。目前国内社会各界人士都在热议,指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极端不完善是阻碍个体创造性和消费愿望的巨大障碍,这一点的确必须承认,已启动的新一轮社会体制改革也将重心之一放置于此。但是,制度要不断完善,个人也需要做出努力。社会保障机制实际少不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每一代人都希望上一代人将物质财富的积累交付到自己的手中,因此总有一代人或几代人需要做积累财富的事业,不能将社会保障投入的宝都押在下一代人的财富预期上面。个人做积累财富的事业,在为社会贡献的同时,自己也会得到巨大回报,这就是所谓企业家精神。企业家是在勇敢面对不确定性中诞生的,财富积累是在不确定性中创造出来的。青年精英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放弃追求企业家精神。 青年人往往对现实中的许多老旧东西都不满意,诸如论资排辈、公平缺失、效率低下、制度僵化等等。不满意就要寻求改变,那么通过怎样的途径去改变呢?在原有的体制结构框架下,要想按照青年人的意愿来改革,几乎是不可能的。通过创新活动开创新的事业来影响传统、改造传统才是最好的途径。因此,青年人富有理想追求、青年人乐于对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做出新诠释,是青年人在任何时候都勇于创新、不走寻常路的根本动力。 中国未来能够走出金融危机的影响,甚至将之转变为在竞争中加速发展的契机,庞大的、潜在的内需市场固然是得天独厚的机会,但是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所拥有的巨大的青年人口将会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如果其中许多人能够坚持创新中发展、创业中发展,能够具有企业家精神的话,中国虽身处金融危机之中,仍可以通过积极的创造性破坏机制来获得一系列新的发展机会。 过去中国受到良好教育的青年,常常感叹自己不如农民工,农民工的工作机会在制造业繁荣时期到处都是,因为那时他们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之一。但是在经济危机时期,农民工和一般技术工人对于经济变化的适应就显现出脆弱性了。危机时期固然需要吃苦耐劳的品质,但更需要的是创造能力,是改变现状的能力。青年精英们不应因为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情况而退缩求稳,不应放弃创新和自由最大的原则,不应放弃引导经济社会变革的天职。
个人分类: 职业发展|5242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4: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