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科研素质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记《论研究生科研素质培养》讲座_高抒
esssiwj 2016-9-6 11:12
1.科学与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2.科学家的成长道路 志存高远,脚踏实地。 3.研究生基本能力 提问题、合作、突出困境。 4.热爱野外、实验室工作 5.热爱写作 文献笔记、野外记录、材料收集、计划制定 6.发表学术论文 必要性 7.学术诚信 8.学习建议 协作、导师的作用、勤写作、获取新方法、制定研究计划、养成按时完成计划的习惯
个人分类: 研究生日记|1982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论文摘要的写作看中科院研究员陈安的科研素质
热度 12 Majorite 2013-3-7 00:09
从论文摘要的写作看中科院研究员陈安的科研素质 据昨天一篇博文介绍,陈安是一位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在职研究员,在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管、中国科学报社主办的综合性科学网站科学网极其活跃、位居博客总排行前矛、累计已经发表博文达到4827篇(其中近1500篇骂海归与国家的人才引进政策,近500篇是男女调情、暧昧与撒娇之类,仅400篇是公款旅游记录,其余大多是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这篇博文的作者是海外一位李姓学者。这篇博文还写道:“根据科学网相关博文披露,陈安本人以攻击施一公、饶毅、张有学、嵇少丞、颜宁等一批学者为特色。真可谓:骂不忌口随性使、诬言讳语满网飘”。 科学网上许多人看过陈安研究员的博文,但恐怕没人读过他的学术论文,在国际SCI杂志上几乎没有发现他发表过的论文,上述的李学者仅发现陈安和别人一起合作发表过的两篇英文学术论文。他说:“我无意涉及与此次对我发动攻击的陈安之外的他的任何一位合作者,但我想说这篇标题为“During-incidentprocessassessmentinemergencymanagement:Conceptandstrategy”的学术沦为的标题本身语言上就出现了明显独撰不知言为何物的英文错误。因为我没法得到其完整版本,所以对此文是什么水平也没法作出自己详细的点评。但我的学术常识告知我:一个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学术论文,连标题都不知所云的研究员能有多高的学术水准呢?” 其实,李博主有所不知;陈安的英文非常不好,根本不足以写任何文章,他打头这篇英文文章(SafetyScience,50,90-102,2012)是陈宁翻译的,通讯作者也是陈宁,陈宁应该就是陈热闹的妈妈, 中科院数学院做的博士,专业是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2008年5月到 葡萄牙新里斯本大学做 人工智能的 博士后,之后又到 葡萄牙Porto工程师学院做博后(GECAD,InstitutoSuperiorde EngenhariadoPorto, Porto,Portugal),她并不研究应急管理,这个夫妻店相互挂名,论文数目凭空增加一倍。可见,陈安是个大草包,搞学术不端的,连第一作者的文章都不是自己写的,羞煞人也。 我今天在中文期刊《科技促进发展》 (分类号:D630)2010第7期上发现陈安的一篇“论文”,题目是“突发事件的起源、机理、特征与应急管理原则”(他把题目翻成敝脚英文,意思颠倒): IncidentsandEmergencyManagement , TheirCharacteristics,MechanismandRules )(就是一个完全不懂英语的人用网上的自动翻译还会得出更准确的意思:Theorigin, mechanismand characteristics of incidents , and the emergency managementprinciples) ,附在后面共大家“欣赏”。该论文的中英文摘要各一句话。中文是:“本文对突发事件的起源与特征、应急管理中需要遵从的一些原则,应用价值和意义等进行了简要说明。”英文是:“Theoriginandcharacteristicsoftheincidentshavebeendiscussedinthispaper,andtheruleswemustobeyinemergencymanagementprocessingarealsogiven.” 无论在世界上哪里,这样写科技论文的摘要绝对是得零分。可以肯定的说,写出这样论文摘要的作者没有经过最基本的训练。 论文的摘要是对论文所示研究过程与成果的概括总结,通常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网上有许多辅导意见,例如): Background:Brieflysetupthebackgroundandcontexttothestudy,itsrationaleandsignificance.Withinthisbackground,youneedtocouchtheproblem… Problem:Hereyouneedtoidentifytheparticularresearchproblemunderinvestigation,thepurposeofthestudy,andanyspecificresearchobjectivesorhypotheses. Methods:Outlinetheapproachyoutook andthemethodsyouusedtoinvestigatetheproblem.Describetheextentofthestudy,whatyoudidormeasured,andhowyoudidit.Specifythelocationofthestudyandwhenitwasperformed. Results:giveanyimportantdata.Bespecific,notvague.Quantifyifpossible;avoidtermssuchasmostorsomeifyouhavethespecificnumbers.Statethemajorinterpretationsandfindings,howthefindingsrelatetotheoriginalresearchproblem,andanylimitations/caveatsontheresults. 陈安的论文摘要明显的不合格。我不理解的是,陈安只用一个短句写摘要,却用很多不必要的文字介绍自己:“联系人:陈安,本刊副主编,博士,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同时兼任河南大学应急管理研究所所长,河南大学三峡大学兼职教授,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应急管理,数据挖掘与商务智能,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风险评估与预测预警等;迟菲,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应急管理,生物化工等”。重学问不顾名利的钱钟书曾说,只要鸡蛋好吃,就不要问生蛋的母鸡长啥样。陈安夸了半天母鸡的美丽与能干,屁股底下却是一个软壳的破蛋。 从这篇文章,科学网的读者不难看出陈安研究员的功夫不在科技写作,而是几乎能在一夜之间把引进的“生物化工”女博士打通了 任督两脉, 点拨到位,培养成“应急管理”“专家”,发表了“一流的学术论文”。 过去我从陈安的博文与他在科学网的交友圈只是感到他学术水平一般,还真没有想到是这样差劲。恐怕读了这篇文章的读者也会有同感。 这篇文章发表于2010,当时陈安是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可是,陈安与2008年春天来到科学网,一直著名是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直到2010年美国华人著名学者张有学公开举报,陈安才被迫改成副研究员。陈安这种做法与他学术水平以及晋升职称受到的挫折可能有一定关系。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陈安为什么不遗余力地、经久数年的攻击谩骂各式海龟(施一公、饶毅、颜宁及海外华人学者),关键是他嫉妒别人的才华与拥有,因为在一个正常的国家,陈安这样水准的人是不可能进入国家级的科研单位做研究人员的,他唯有不断谩骂才能保持他可怜的心理平衡。“小姐心、丫鬟命”是陈安及其尘粉的共性。 -------------------------------------- 2010,(7) ​ 突发事件的起源、机理、特征与应急管理原则 * IncidentsandEmergencyManagement ,TheirCharacteristics,MechanismandRules 陈 安 ** 迟 菲 **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北京 100080 ChenAn ChiFei InstituteofPolicyandManagement,ChineseAcademyofSciences , Beijing , 100080 摘要:本文对突发事件的起源与特征、应急管理中需要遵从的一些原则,应用价值和意义等进行了简要说明。 关键词: 应急管理;突发事件;机理;特征 对突发事件的认知都会限定在突发的“灾难性”事件上,这是因为只有事件造成群体性危害才具备研究的价值,那些仅仅是突发而没有造成群体性危害的事件,研究的现实意义和价值都不大 。 危害可以是造成人员伤亡的“硬”事件,也可以是造成人群恐慌的所谓“软”事件 。我国北方的几个城市前几年出现过的超级市场有人持“艾滋病”针管向顾客身上扎针的事件就属于后者,因为“艾滋病毒”无法在离开人体的一般温度环境下存活,所以这样的事件并不造成真正的危害,但是却对人的情绪造成非常负面的影响,从而影响到整个城市的安宁和秩序,甚至比伤亡事件都严重,更值得关注。 一、突发事件的起源 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这些突发灾难性事件究竟是怎么产生、发展、蔓延、演化的呢?尤其是,其起源会是怎么的,我们应该怎样从源头上来尽量限制这类事件的出现? 我认为,突发事件的起源是有一个脉络的,以下图 1 所示就是突发事件发展的基本逻辑。 单源衍生性突发事件 多源并发性突发事件 干扰事件 危机类事件 图 1 突发事件起源逻辑图 起初,事件仅仅表现为对社会和正常秩序的干扰,当然,这个时间可以很长,人有足够 的时间去意识到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去干预,也可以很短,短到没有等到人识别到就立刻就进入下一个阶段:形成危机。 只有当干扰因素的“预期损害值”变为即将发生的现实,即比预期更加糟糕的因素因为迅速积累而达到质变的程度时,危机状态就可能会发生。 危机往往是可以被认知到的,或者被感知到的,此时,我们仍然有机会进行积极干预,当没有及时干预或干预强度不够时,危机状态可能快速继续恶化,造成事实上的损害时,危机状态便变成突发事件。在逻辑上可以说,突发事件必定是从危机状态演变而成,然而危机未必就一定形成突发事件。有些危机可能表现为意见分歧,争论和对抗,是彼此之间关系出现的紧张状态,它们可以被消除、被减弱、或被化解掉。但是,危机完全有可能成为突发事件的契机或导火线,这才是特别需要重视的。 而从干扰到危机再到突发事件的演变过程,往往是由单个原因造成的,我们把它叫做“单源性突发事件”,这类事件可以通过放大、扭曲、改变路径、向其他事件源渗透或蔓延等方式成为衍生性事件,这样,即便事件最初是一个源头,但是也可能最后演变成为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灾难性后果。 突发事件的最复杂形式应该是多源并发性事件,事件最初就是由多种因素一起起作用产生的,并因为这些因素之间存在着耦合的关系,促进了事件向更大更广更严重的方向发展。一般地,我把这类事件称之为多源并发性事件。 当然,多源突发事件也可以继续衍生,纠集更多的致灾因素,使事件向着更糟糕的方向发展,其间,也存在事件的放大、扭曲等现象,这种情况下,对于事件的应对主体,是最为困难的。 二、突发事件的机理与特征 突发事件的机理可以按照以上这些事件起源的逻辑去分析,但是,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有各自不同的内在规律性,比如毒气泄露,就要考虑到环境的因素和灾害的独特性特征,如果是在公路上发生的这类事件,就要考虑等对气体扩散的影响;如果发生在水面,就要考虑水流的方向、速度、下游具体情况等特点,以方便在最佳的时机采取最佳的应对策略和方案。除了环境因素,事件本身的内在规律性也会影响到应对,比如,在同一地点出现氯气泄露和出现氰化物泄露,其扩散和蔓延的特征就是不一样的,需要采取完全两样的处理措施。 在机理的体系中,应该先确定原则性机理,然后再有原理性机理的探索,通过优化的流程性机理进行进入实践分析的过程,最后考虑到现实的约束,才有具体的流程性处置机理(图 2 )。 原则性机理 原理性机理 流程性机理 操作性机理 具体流程 具体操作 专业性机理 约束 约束 图 2 机理体系逻辑图 事件机理针对不同行业、专业、区域、领域具有多样性,各个不同行业的应急管理都有所不同,研究者需要将具有代表性的行业的突发事件机理论述清楚,以方便该领域及相关领域的人使用。 可以对突发事件给出以下的特征描述,如:突然性和信息的高度缺失,危害性及蔓延性,主体规律性和多范畴性 。事实上,很难用几个特征说尽所有的突发事件,这几个仅仅是突发事件的一般性特征。我们认为,还应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认识突发事件 : 1 、自然特性和社会特性 2 、内在规律性和外部表现特征 3 、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 4 、随机性和必然性 三、应急管理中的主体运行原则 在应急管理过程中,主体往往是国家政府组织,有时候也可能是企业或行业,具体可以是处理突发事件的政府机构或者代表政府的组织人员。客体指的是处置对象,即各类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主要是突发事件的缓解、准备、响应和恢复管理,具体内容应该包括:事故分析、资源计划、组织、调配,事件的后期处理,应急体系的建设等。 对于突发事件的管理,是需要遵循一般的处理逻辑还是需要遵循应急的处理逻辑,一方面取决于事件本身,另外一方面也要看相关主体对于事件的认知情况。 当应对进入一般的处理逻辑时,灾害主体、承灾主体和应对主体都会沿着设定的原则和流程进行,往往不存在矛盾和利益冲突。 但是,在应急处理逻辑中,会存在利益相关者立场的协调问题,如果应急管理中的利益相关主体具有基本一致的 认知, 能够在应急处置问题上达成统一,那么,协调的工作量就会少很多,如全民救灾;也完全可能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不同偏好和诉求的利益主体发生冲突的情形,一个常见的现象是:在有限资源约束下,受灾群体之间以及他们和非受灾群体之间存在竞争的关系。或者说,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可能会影响到一些公共权利和私人权利,怎么调和这样的权利矛盾,以及应该建立怎样的协调和事后处置机制,都是会出现的问题。 一般地,会提出在立法层面上解决这类问题,但是,既然是突发事件,就有其不可预知性和不确定性,法律层面往往也无法解决主体间的利益冲突和资源占用问题,这就需要建立一些运行原则以保证应急管理过程的顺利实施。 1 、应急优先原则:由于突发事件的潜在危害性和对广大公众的广泛影响性,需要在限定的可控时间内处理完毕,否则事件的影响和造成的损失就会有扩大的趋势。这就需要迅速组织所需的多种资源来应对这些突发事件,在这样的事件面前,应该保持应急优先的基本原则,包括:资源占用与调度的优先、道路与通行权力的优先、生命优先等。当出现多个突发事件需要同步占用资源的现象时,还应该有一个应急优先级区别原则。 2 、有限利益补偿原则:在应急状态中,会出现一些资源的临时占用和消耗现象,我们即便有应急优先原则,也应该考虑到事后的补偿机制问题,因此,应该建立起一套比较科学可行的利益补偿原则。 3 、主体平等原则:一次突发事件会涉及到多个相关利益主体,这些主体之间应该有一个平等的关系,在权利和义务方面要均衡。 参考文献 1 .陈安,陈宁,现代应急管理中的九个问题,科技促进发展, 2010 ( 1 ) ︰ 33 ~ 38 . 2 .梅中玲 . 基于 web 信息挖掘的网络舆情分析,中国公安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 2007(4) ︰ 85 ~ 88 . 3 .计雷等,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 6 – 3 . 4 .陈安,陈宁,倪慧荟等,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科学出版社, 2009 – 4 . Abstract: Theoriginandcharacteristicsoftheincidentshavebeendiscussedinthispaper,andtheruleswemustobeyinemergencymanagementprocessingarealsogiven. Keywords: EmergencyManagement , Incidents , Mechanism , Characteristic -------------------------------------------- 科学网屏蔽了我的一篇博文 在这篇博文中,我提议科学网博主委员会讨论一个问题: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1597do=blogid=667846
个人分类: 历史与现实|6648 次阅读|17 个评论
研究生新生应该培养的素质和技能
热度 4 ant121 2011-7-27 16:35
各位看官:ant不才,草率列举了研究生新生应该培养的素质与技能条目,放到这里,希望与各位高人切磋琢磨 个人认为,进入到研究生阶段后,需要首要培养的素质是管理,技能是科研的技能。 1、管理: 1.1 时间管理; 有效安排、利用学习时间 1.2 目标管理;制定、分解、细化、执行相应的任务 2、科研技能: 2.1 办公软件精通 用WORD、LATEX编辑论文; 用PPT写报告、讲稿;用VISIO等画图; 2.2 领域内仿真、建模知识的掌握和工具的使用; 2.3 网站、文献等资源管理 2.4检索技能,有效利用我校图书馆已购资源进行图书、文献、专利等检索 2.5 选题、撰写英文论文的常识
4207 次阅读|5 个评论
做个受人欢迎的博士需要哪些素质?
热度 10 hifly2008 2011-3-30 20:10
做个受人欢迎的博士需要哪些素质?
不少博士毕业了,还断不了奶;不少博士走进了社会,仍然找不到自身的价值,感到很十分茫然! 特别是理科出身的博士,长期处于高强度的试验压力下,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三五年磨一剑,等走上工作单位,本想大显身手,结果却发现自己与外面的世界格格不入! 一些博士确实给人这样的形象:衣着没品位,邋里邋遢;除了懂点小专业的知识,很多东西都不清楚,思想层次也很低,即所谓有知识无文化;长期处于低收入的生活煎熬中,身体机能退化严重,他们长期在透支身体,未老先衰的现象十分明显! 基于这些问题,作此文,提出自己对博士研究生培养的个人观点,首先,我反对对博士持有偏见,博士也是普通人,也有发展全面与不全面的,那些把博士划为另类的做法让人不能接受。其次,我认为要做个受人欢迎的博士,必须得注意个人的全面的发展,不要成为做实验的机器,要留些个人时间来塑造自己朝气蓬勃的形象、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初步分析,大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仅供博导们、博士们参考!
4650 次阅读|14 个评论
科研是啥、何用?
陈龙珠 2010-12-4 20:36
面对看似越来越得过且过的研究生群体,我坐在办公桌前,不知怎地会迷茫起科研是啥和何用来了? 按自己的体会来理解,科学研究源于面临了新问题,而解决新问题离不开假设。 假设是否合理,取决于它的演绎推理能否解决面对的问题: 面对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假设便变成了新的科学,抑或还能解决更多的问题; 一个假设解决不了面对的问题,还得尝试新的假设,如此反复,直到假设成为科学。 由此看来,科研就是 尝试和检验假设的过程 ,而这个过程需要 知识 、 智慧 、 技能和毅力 。 打算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年轻学子,在报考前,你认真地想过在未来求学乃至工作期间,走科研这条路将要面临的艰辛了吗?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3731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做科研应该养成的一些好习惯
生态人 2010-3-5 11:53
请同学们阅读参考(摘录于: http://bbs.sciencenet.cn/showtopic-81086.aspx ): 前几天我拜读了一下富兰克林传,富兰克林是美国的开国元勋,几乎完全靠自学成为一个著名的学者,他的自传中提到了在他21岁的时候制定了影响他一生的13个美德,然后他逐个养成,最后终成大器.我读后深受触动,思考良久,我形成了一些看法,与大家分享. 我记得台湾一个搞生物的曾说过回想自己的研究生涯,左看是偶然,右看是宿命,有没有命运这种东西,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世界上没有科学家成功 教程 之类的书,原因何在,一个科学家除了要有专业知识之外,意志品质和自身的经历也很重要.有时侯我们身上的一些不好的习惯使我们失去了很好的机会.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养成一些好的习惯,虽然现在看着没什么用,但会对我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作科研的人来说,那些习惯又是必须的呢? 1.思考的习惯.大多数的人没有这种习惯,或是只在 实验室 的时候思考.可是很多的有创造性的idea是在空闲的时候想到的. 2.乐观的习惯.有一些人是天生的乐天派,一些小事可以让他忘记很多的烦恼.做试验的时候有时侯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困难,乐观是我们继续前进的动力之一. 3.持之以恒的习惯.一些好的小的事情多坚持几次,就形成了好的习惯. 4.交朋友的习惯.多交一些朋友,很多原本很困难的事情会因为朋友的帮助迎刃而解,其实交朋友只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就可以了,比如说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在实验室的一些小事上多帮助别人,多与人交流,心胸尽量开阔一些,请别人吃一下饭之类. 5.创新的习惯.很多人没有这种习惯,总是认为别人是如何如何了不起,平时看书,看 文献 也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别人方法的优点与缺点,找准突破口,创新也不是很难的事情,哪怕是一点点的改进呢. 6.找到学科前沿的习惯.找一片篇最近发表的好文献仔细研读,根据参考文献找到这方面研究的前前后后,不难找到别人是如何作科研的和现在的难题之所在,别人解决不了的关键问题就是学科的前沿. 所有的习惯不是一次就能形成的,正如富兰克林所做的,一段时间内只注意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当然过程有时候很痛苦,很难坚持.希望大家成功,实现自己的梦想! function forumhottag_callback(data){ tags = data; } parsetag();
个人分类: 生态研究1:学术资讯|3804 次阅读|1 个评论
大家来说说科研素质吧
catherine08 2009-4-19 23:56
恩师说:进实验室要练好实验技术,提高科研素质。 小菜鸟问:何谓科研素质? 恩师说:抓住科学问题并找到答案的能力。 。。。。。。 那么到底科研素质是啥?具体该怎么提高呢?
个人分类: 小菜鸟飞行日记|6425 次阅读|1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2: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