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天津港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浪尖上的环保-何去何从
liuruiquan131 2015-9-28 15:01
浪尖上的环保 - 何去何从 环境保护,始终处在风口浪尖上,远点的吉林松花江水污染时间、厦门(什邡、古雷)PX事件、环保局长下河游泳事件,近点的咸阳市环保局“天价罚款”事件、山东“临沂之争”、天津港爆炸事件,似乎环保从来都不缺新闻。现在的舆论场依稀存在这样一个现象:环境变差了,大家都骂环保局,说环保局不作为、没本事;环保局动手制止污染的时候,大家又骂环保局乱劈才、不顾大局、不懂音乐,弄得环保局很被动,很多环保战线工作人员“既流汗又流泪”,甚至于瞌睡都睡不好,常有“梦中梦到监管的哪个厂爆炸了而惊醒”的事情发生。但是,环境污染究竟是如何造成的,大家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一个环境,环保部门应该怎么做,企业、个人又应该承担什么样的义务,这些问题都值得大家去想,最主要的还是要朝着我们想要得环境目标去做。 1. 环境污染的成因 环境是泛泛的、环境污染也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比如说污水,如果流污水的小河沟离你我很远,有多少人会去管?又比如说噪声,如果声源离我们很远,估计不是问题。只要不关我的事,环境再污染,我也仅仅是象征性的吼两声,具体的不会太管,这就是所谓的“邻避效应”。一旦是污染源离我们近了,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周边的环境被污染了,要求解决。 污染产生的因素,最主要的是快速工业化,导致我们周围排污的企业数量、排污量、排污浓度上升,可能排放废水、废气、噪声、POPs等等。其中,废气是会直接刺激大家嗅觉、直接影响大家正常呼吸的,所以发现最及时、投诉最多也最准确;噪声一般具有持续性、区域性,对声源周边造成的影响较大,投诉常常涉及周边一帮人,且集中在离声源很近的周边;废水投诉主要是因为味、影响美观或者流入人家鱼塘造成经济损失。 产生污染纠纷的第二个因素是快速城市化及城市规划的不合理:某片区域最初规划的是工业区,可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建成区不断扩张,加之工业区也可能不断扩地,导致居住区与工业区逐渐接壤甚至是犬牙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距离上的拉近加大了工业与居住之间的矛盾,导致部分投诉居高不下、甚至是酿成群体事件。 三的一个原因是环境科技的发展跟不上社会的需要,最明显是:环境科学不能明确解释某种污染物到底对人体有没有害,有多大的危害,应该允许其在环境中以多大的浓度存在。这些问题的不到解决,没有让人放心的标准,那么民众就只有不让企业排污,至少不允许企业在我家门前排污。 四的一个原因是政府调控乏力。中国的环境保护欠了很多债,正处于一种“老账未还、新债又增”的尴尬地步。地方政府担负着发展的重任,要负责城市基础设施扩张、群众就业、教育医疗卫生保险等等,就不得不鼓励企业发展,多缴税多吸纳就业,那么企业一扩张就会相应多占资源多排污。环境保护作为“点刹”也好“急刹”也罢,与经济发展这个初衷多少是有点相违背的,是一个不合群的异类。经济快速发展的时候还不觉得,随便拨点人、财、物就可以打发环保部门低廉的要求而不会觉得是好大的负担,一旦经济像今年上半年这样低迷不振,那么一味廉价的环保就会成为明显的负担(经济上、心里上),甚至成为压死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出现“临沂之争”这样的局面。 2. 我们需要的和即将面临的是个什么样的环境 现在,大家都说环境污染严重、我们需要一个清洁、干净、宜居的环境,但是我们想要的环境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环境,恐怕也不是很明确。是不是一点工业也没有、一点污染物都不允许排放才是宜居的?不排污是不可能的,关键是控制在什么样的一个水平,是人体健康的水平(理想的低污染),还是保障经济正常发展的水平(一定的污染),还是经济自由发展的一个水平(现在的高污染)?中国经济要发展,以现有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科技水平,“世界制造工厂”的角色将会持续一段时期,特别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将会进一步承接沿海一带转移过来的污染、能耗,那么污染的持续(暂且不说增长)是不可避免的。 3.环境保护该往哪个方向走 最终,我们可能要面临的是一个“有一定污染”的环境,既保障经济一定速度的增长,又保证环境风险可控,即在现在的基础上遏制一部分污染。那么我们该怎么做? 3.1 堵漏洞(事后救济行为) 企业减排? 作为污染直接产生者,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存在有了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企业是否能在提供社会所需产品的同时减少环境污染,这个可能是今后企业综合竞争力重要且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如果企业污染过于严重,那么其污染治理所需人力、财力以及行政成本将会是一个很大的拖累。现在企业解决的方法大概有四:一是不闻不问、我行我素,二是托关系、找后门,希望监管部门高抬贵手放其一马;三是给周边利益相关者一笔赔偿;四是上污染治理设施。一、二是见不得阳光、根本走不通的;三是治标不治本,合理不一定合法;四是合法合规,但是运行成本很高且周边居民不一定买账。 法律高压? 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统一布局、全国人大常委会2014年修订的《环保法》、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环境监管的通知》、环保部按日连续罚款、查封扣押、行政拘留以及最高法关于环境刑事案件审理的规定,都从制度上严格了环境监管,促使环境监管部门像污染宣战、严格执法,用法律的高压打击违法排污行为、遏制环境污染。 民众监督? 随着通信设备、互联网的发展以及自媒体、电子问政出现,民众环保监督方式、渠道、时效性得到长足发展,电话、短信、微信、微博都成了环保监督的阵地,违法排污行为、主管部门不作为、乱作为都随时有可能被曝光并引发巨大关注,舆论对企业和主管部门都形成了有效的约束。 3.2 疏源头(事前预防) 先污染后治理、重典治污、全民监督都是在污染形成后再“堵”污染,治标不一定治本。最好的办法是不产生或者少产生污染,在生产的全过程“消耗”掉污染(产业生态学在此方面作了一定程度的尝试)。 针对单个企业来说,最好的办法是转到“干净”的行业或者就地施行清洁生产改造,但是转行也不是那么容易,转了企业不一定就做得走,另外清洁生产也需要很大的资金、技术支撑。所以,转又转不好、不转又不行,单个企业已经步入了一种环境保护困境。针对国民经济系统来说,不管单个企业怎么转,整个系统终究有轻工业、重工业,不可能以全部都调去做污染小的轻工来减少污染,要环保,那么必须在面上要求节能减排、清洁生产、保护环境。 总之,堵也好疏也罢,环境污染不是一时半会形成的,污染治理也不会一蹴而就。想要将跑偏了的环境扳回正轨,光靠环境监管部门一家之手是扳不动的,因为“污染”这列火车太大、驾驶员太多、利益交织太复杂,只有想办法堵疏结合、预防为先,解决旧账、压住新帐,才有可能获得理想的宜居环境。
2360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果不往里冲,消防员估计会被事后舆论骂死
热度 3 jiangming800403 2015-8-18 16:47
现场的具体情况需要调查幸存的消防员。初步估计灭火不当有加剧爆燃的作用,但不灭火,爆燃也要发生的,只是不会发生消防员的伤亡。 博主回复(2015-8-16 20:53) : 如果不往里冲,估计事后消防员特别是消防员的头会被舆论骂死。 大爆炸后第一现场荡然无存,一线灭火人员伤亡殆尽,所以重现着火点和燃爆过程只能依靠推测。但可以肯定,爆炸发生之前已经出动了100名以上的灭火人员,说明火势并不是那么容易控制,不去灭火,港口堆放的易燃易爆物迟早也要爆炸,只是时间早晚而已,当然那样不会有如此惨痛的人员伤亡。在遇难和重伤人员中大概有百分之九十都是一线的抢险人员。为了周围几公里以内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消防人员尽力了,虽然最终没有阻止大爆炸的发生,但他们在灭火岗位上战斗到生命最后时刻,他们无名,他们不朽。 因为电石和金属钠等可以遇水反映生成可燃气体,因此是正常储运过程中都会有防水的措施。 逄焕东 老师通过分析冲击波的破坏力分析爆炸可能相当1000-1300吨TNT当量,在天津港的仓储物资中,具有这等威力的可能只有硝酸盐,成千上万吨的硝酸铵、硝酸钾等硝酸盐化肥。硝酸铵、硝酸钾都是高效化肥,而且是不会造成土壤酸化的生理中性肥料。特别是硝酸钾是我国重要的进口农资。我国农用钾肥需求大概1000万吨,自给率不足10%,进口钾肥中硝酸钾大概占一半。天津港也是我国重要的硝酸盐化肥进口口岸 。 硝酸盐和硝化物(如硝化纤维、三硝基甲苯)一直都是火炸药的主要成分。历史上由硝酸盐 引起的爆炸事件也为数不少。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爆炸事故(死亡超过600人,伤3000余人)的罪魁就是满满一船硝酸铵化肥。新中国最大的一起个人恐怖主义事件——石家庄靳如超爆炸案(炸死100余人)用的也是硝铵炸药。靳案最后好像是枪毙了4个人,包括私自制贩硝铵炸药的3 人。 靳案以后,国家对硝酸铵的管理由化肥升格为民爆品。但这看来还是不够的,储运硝酸盐化肥可能需要和炸药一样需要专门的防爆措施。港口易燃易爆等危化品堆场不仅需要防火通道和 防火隔离带,可能还需要防爆(火)墙,烟雾、红外传感器和自动冲淋灭火系统。 虽然危化品转运码头的历史可能比周边小区悠久很多, 我想出于金融地产利益,天津港可能会从此关闭东疆港区危化品码头,毕竟除了塘沽,渤海湾还有很多适合建港的海岸,特别是天津港北侧的唐山港第三港区和天津港南翼的黄骅港。
个人分类: 安全与健康|2661 次阅读|4 个评论
纪念“人祸”人祸的天津港 爆炸
热度 1 zls111 2015-8-17 00:17
为什么说是人祸呢? 第一,假设正常社会,正常企业发生事故爆炸会有这么厉害吗?一公里之内几乎没有生命,人被气化,不是人为造成的,还是什么?何况还有600吨氰化物在哪里。 第二,隔壁就是小区,还是万科的小区,万科意味着什么?几乎意味着繁华,意味着。。。。。。民众没有维权意识,万科也没有?政府也木有? 不是人祸还是什么? 企业老总居然躺在医院,可以装昏迷,荒唐呀! 微博上有人说,当时爆炸发生地有人以为日本人打过来了,这个笑话多么辛酸和苦辣,都是百姓吞下去。今年还是70周年,就是一百周年也没什么意义,建议取消阅兵,啥时候没有人祸啥时候再说吧!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3651 次阅读|1 个评论
爆炸以后......
jiangming800403 2015-8-16 18:28
我想出于金融地产利益的角度,天津港可能会从此关闭东疆港区危化品码头,因为毕竟距离塘沽城市中心太近了。而且塘沽也正在成为一个接近百万人口大城市。但是由于工农业生产需要,中国每年危化品生产、使用和运输量大概全世界的1/3-1/2,最有可能承接天津港危化品转运的可能是正在筹建的唐山港第三港区——丰南港区,即在天津新港东北不远,天津汉沽与唐山曹妃甸之间,北塘河口(蓟运河、潮白新河、永定新河的入海口)与黑沿子沙陡河河口之间的海岸线。其后方的汉沽、南堡也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氯碱化工基地,而且附近煤油气资源丰富发展硝铵化工的条件也好,临近冀东钢铁、煤化、电力基地,可以回收大量的副产品硫酸和硫化物,南堡化工基地已经写进唐山市发展规划将近三十年了,但一直属于地方上的小打小闹,被曹妃甸以及海港开发区(乐亭王滩)后来居上。 由于爆棚的铁矿石、煤炭、钢材、水泥、粮食等干散货运量,2000年以来,唐山港(包括京唐港和曹妃甸)吞吐量增速大概可以创世界记录,目前已经接近五亿吨,大概仅次于天津港,位居全国第四和北方第二。随着集装箱运输的发展和第三港区建设,唐山超过天津 成为全国第三甚至第二大港,大概也只是时间问题。南堡也可能北方海岸线上重要的化工和危化品物流中心。当然,在天津南翼不远处,神华集团的下水码头——黄骅港附近,发展化工和危化品物流的条件也不比南堡差。 行文至此,我想起了还在杨陵时候,造成陇海铁路中断十几个小时,上过央视新闻头条的西立交液化气罐车泄漏事件,如果当时抢险失败,液化气罐爆炸的话,估计西北农林科大的一部分可能就不存在了。当然人不可能踏入同一条河流,港口危化品货场也不会经常爆炸,在战场上炮弹爆炸形成的弹坑实际上是最安全的掩体。
个人分类: 安全与健康|3524 次阅读|0 个评论
向在灭火岗位上殉职的消防员致敬
热度 3 jiangming800403 2015-8-16 11:09
就如同永远安息在世贸大厦废墟下的纽约市的消防员 三点: 爆炸发生以前,已经出动了天津港务局和塘沽区大部分消防应急力量,这是遇难人员众多的根本原因,也说明火势已经难以控制; 第二,消防员不一定能阻止爆炸,但是没有消防员燃爆几乎无法避免;即使化学品性质不明,由于危险品高温殉爆的概率大大高于遇水燃爆的概率,也 只能用水来灭火; 第三,这次事故牺牲的大多数是在灭火岗位上殉职的职业(或者专业)消防员,当然他们平时更多可能是针对煤堆自然降温灭火。
个人分类: 安全与健康|3020 次阅读|6 个评论
天津港滨海新区有没有农民工?
热度 2 jiangjiping 2015-8-16 10:07
天津港滨海新区有没有农民工? 蒋继平 2015年8月16日 三天前天津滨海新区瑞海国际物流仓库发生大爆炸, 造成人员和建筑物的严重伤亡和损失。根据现有的官方数据,已经有104人牺牲。其中消防官兵占了很大的比例。 看到这些报道, 我心悲痛, 我为死者祷告, 愿他们在天堂安息! 看到这样的事故, 我的思绪不能平静。 现场的搜救工作难度太大。 所以, 具体的伤亡人数现在还很难确定。 我尤其担心在这个爆炸中心是否有大量的农民工。 他们都是属于没有正式编制的人员, 要是从偏远地区来的,没有编制, 没有档案,如何知道他们的人数和伤亡情况? 根据我的印象, 现在中国的许多实务都是农民工在干。 可是, 他们的身份地位不在正式的编制内, 在特发事件下, 很难对他们的处境进行及时的统计和报道。 我希望这个区域没有农民工!或者在附近的农民工兄弟们平安无事, 愿苍天保佑农民工兄弟们! 我更希望通过这次事故,提醒中国的执政者们要认真考虑农民工的待遇问题, 要将农民工的管理列入正式的档案记录中, 要让农民工享受同等的社会待遇。
个人分类: 国家时事|2882 次阅读|4 个评论
马后炮——812天津港火灾救灾后的感想
热度 7 zdqiao 2015-8-15 22:40
2015 年 8 月 12 日晚上 11 点多,天津港发生大爆炸,目前已经造成 85 人死亡,七百多人受伤。消息传出,举世悲痛。让大家更感痛心的是,死亡的人中有 21 名消防队员壮烈牺牲。诚然,消防队员的职责所在,当遭遇大火的时候,别人都可以迅速撤离险情,唯有消防队员必须迎着大火逆向而行,哪里有危险,哪里就应该有消防队员的身影。 在我的印象中,消防队员集体遭遇不测国内外均有发生,比如 911 的时候,当纽约双子塔倒塌的时候,就有很多英勇的消防队员因公殉职。但是,我们国家的消防队员因救火而牺牲,或集体牺牲的绝不是这一起,以前应该还有几起。在这次天津港大火的救援中,我感到最欣慰的是在第二次爆炸发生后,消防机构及时作出在查明情况前,不会再派消防队员进入火场。 消防作为一个专业,是非常有科学性的。我们国家规定所有的建筑在建成后必须通过消防验证,否则不许使用。我首先不知道的是为什么天津这么大的港口会着火,而且险情这么巨大,甚至还有氰化物的外泄。因为在外旅行,电视也不能及时观看,新闻只能通过手机阅读,消息比较闭塞。当初消防部门是怎么验收的库房?但是我相信,货物肯定没有按照消防的规定进行堆放,否则也不会起火,造成这么大的灾难。 其次,我想说的是,在不明情况的状态下,为什么要让消防官兵进入火场。我知道,这是他们的职责;我知道,国家拿钱养着他们,就是要让他们救火;我知道,消防队属于武警系列,军令如山倒,火情就是命令,火场就是前线;我更知道,我们的消防官兵是一群为了国家利益,奋不顾身的一群战士。毛主席在给英雄王杰题词时说: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他老人家当时教导我们的时候,是让我们平时训练不怕苦,战时不怕死,这样才能战胜任何敌人。毛主席他老人家还教育我们,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孙子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当然,你会说,你一个教生物的老师,哪里知道消防的事情,消防是一门科学,你凭什么指手画脚。确确实实,我对消防一窍不通,假如我是消防战士的话,你告诉我往前冲,我绝不会比别人慢一步。因为我尊重你是指挥官,你比我掌握的情况多,你也非常爱惜我们这些当兵的。我服从你的命令,是因为你想指挥我们战胜敌人,而不是单纯地让我们送命。 尽管我对消防是一个门外汉,我也不应该在这个大家同仇敌忾抗击灾难的时候指责谁。但是我还是想当一会事后诸葛亮,放一个马后屁,讲一个我见过的救火的故事。 1992 年 5 月份的一个星期六,我一早到了实验室,给细胞换了培养基,准备穿过校园回宿舍。突然,我发现前面草坪上开来了一辆红色的、标志有消防队的吉普车在前面开,后面跟着一辆警车,绕着护士宿舍转圈,我停了下来,看发生了什么事情。很快这辆吉普车和警车就停在了上风头,吉普车上的人下来跟警察说了几句什么,警察就开始拉线设置警戒区,把我赶出了警戒线,我看见楼内的人们三三两两地从楼内迅速撤离。这时候,一辆消防车和一辆救护车也来到了现场,不远的地方还有一辆消防车停着。两个救护员扛着担架站在救护车旁。其实,大学医学院就在旁边,但是救护车还是在现场待命。吉普车上的人指挥两个戴着消毒面具全副武装的消防队员顺着楼梯,上了着火的那层楼;另外命令消防车开到着火的窗旁,云梯带着两个消防队员到了着火的窗外待命。等听到楼内的同事告诉说,他们已经到位,且没有其他房间着火的时候,吉普车上的人对云梯上的消防员下达了命令,只见他抡起消防斧,一下就打破了窗户,屋内的浓烟因为有了氧气,喷出的同时,迅速变成了大火。站在云梯上的另一个队员,拿着水枪,将水柱喷进了窗户,很快火熄了,烟消了。先前已经守候在门口的两个队员这是根据命令,破门而入,仔细检查了房间以后,走到窗前,告诉下面的人,屋里没人。这时,救护员首先收起了担架,找吉普车上的人签了单走了。我看看没事了,也去买东西了。第二天,我还专门路过看了看 6 楼的那个被消防队员打破的窗户。只见窗户上面熏的黑呼呼的,有过了几天,有人开始搭架子,粉刷。再过了几天就什么痕迹也没有了。 大家一定会问我,为啥火已经着了很久,消防队都来了,烟还没有从窗户和门里散出?这就是德国人的严谨。他们在建房子的时候,门缝中有遇火膨胀的材料,这样就可以防止火串到其它房间,门上的涂料也是耐高温的,这样木门也不会遇火就着。窗户是铝合金的,也有类似的隔离烟和火的措施。所以,火在开始的时候就被限制在一个房间了。另外,走廊的门和楼门也都各有各的防火防烟的设施。 假如,我们的房子在建设的时候就能考虑到着火时隔离的功能,假如我们在工作中能够认真执行规章制度,火还能着起来吗?着起来还能一发不可收拾吗?更重要的是,假如,我们的指挥员们,在火灾现场能先侦查一番,掌握情况,我们的那么多可爱的战士是不是还和我们在一起! 我在网上看见了战斗了 30 多个小时的消防队员,躺在大街上,忍不住双眼含泪。他们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勇士。但是,我真的想请他们的领导,在下达命令的时候,能先知道情况,再让他们往前冲。我宁愿看见他们累的躺在大街上,我也不愿意参加他们的追悼会!我宁愿看见他们完成任务后给他们的父母报平安,也不愿意看见他们的父母当烈士家属!我宁愿和他们一起欢快地唱歌跳舞,也不愿意为灾难祈祷!最后,我还想说,消防是一门科学,让我们遵循科学规律吧! 2015年8月15日22点40写于拉萨河大酒店
13093 次阅读|11 个评论
天津港爆炸给我们的一点启示
热度 4 whb0236 2015-8-15 19:45
天津港爆炸给我们的一点启示 —— 危险化学品经营场地的规划设计缺失 8月12日晚,天津港发生危险品大爆炸,波及范围之广、人员伤亡之惨重实属罕见。至今过去3天了,我还沉浸在感伤之中,一直在思考2个问题:(1)为什么这次事故造成如此巨大的破坏?起爆点在跃进路和吉运二路交叉口,据报道,3公里范围内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比如,距离约400米的跃进路派出所5层办公路仅剩框架,距离约500米的轻轨站玻璃基本全被震碎,距离约800米的海关大楼玻璃门窗全部破碎、墙面严重变形(看到破碎的玻璃块插入墙体中),距离1000多米的万科某小区楼梯玻璃震碎(居民称事发时整栋楼发生晃动),距离约1100米的机场受损非常严重。特别是龙江企业九三集团天津大豆科技有限公司距离爆炸点直线距离约3000米,也遭受波及,房屋门窗和室内顶棚均不同程度受损。可以说,爆炸产生的冲击波横扫了半径3KM范围,更为令人痛心的是涉及10多处住宅小区,如万科地产,有的小区损毁严重。可见这次爆炸威力巨大,不过,是否还存在其他因素加重了事故的危害性?(2)逝者已矣,痛定思痛,我们能够从这起事故中汲取哪些教训呢?能够对全国其他城市的危险品经营单位给予启示、警示、警钟,为今后的城市规划和监管给予血的教训和启迪,不断完善相关法规,无疑这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首先,虽然善后和事故原因、责任认定都有待政府的调查、公布和处理,但目前已明确2点:(1)事故的责任单位,发生爆炸的危险品仓库隶属于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2)公司经营范围得到了官方许可,据该公司官网称,该公司成立于2011年,是天津口岸危险品 货物集装箱 业务的大型中转、集散中心,是天津海事局指定危险货物监装场站和天津交委港口危险货物作业许可单位。公司以经营危险化学品集装箱拆箱、装箱、中转运输、货物申报、运抵配送及仓储服务等业务为主。可见并不属于超范围经营或私自储运危险品货物。既然这样,从政府到社会都应该知道在这么一个地点存在这样的危险品经营活动。可还是在周围建造了不少的住宅小区,实在令人痛惜!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还是应该以百姓安全为前提啊!本文不做牢骚,只想从这个危险源出发谈谈上面2个问题的解答。 这次事故之所以造成那么大范围的破坏,很大程度上与场地的空间属性有很大关系。如下图所示,以爆炸点为中心的周围一片平坦,空间相当开阔,缺少高山的庇佑。天津港应该属于滨海冲积滩涂用地,包含吹填而成的陆地,所以缺少自然山地。这样无疑有利于爆炸波的扩散,所向披靡。范围甚至超出了国家和地方对于危险品经营企业环境的要求。根据我国《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开业条件和技术要求》(GB18265-2000)规定,危险化学品零售业店面应与繁华商业区或居住人口稠密区保持500m以上距离;危险化学品仓库规模根据库房或货场总面积分为大中小型三级,其中大型(9000平方米以上)与中型(550平方米~9000平方米) 库址安全防护距离,要求与周围公共建筑物、交通干线(公路、铁路、水路)、工矿企业等距离不小于1000米。这次爆炸影响范围达3公里,超出规范上限的2倍距离,这与空间过于开敞不无干系。 我们不妨比较一下广岛和长崎的地形。下面2幅图为在同样比例尺条件下的2座城市,广岛(上图)虽然较远的外围有山脉,但宽阔的城市区域地势平坦,南部面向海湾;而长崎(下图)三面环山,呈围合状。它们一个空间开敞、一个空间封闭。大家都知道,1945年美国为了尽早逼迫日本投降、结束二战,分别往广岛和长崎投放原子弹。结果广岛遭受的破坏范围和惨烈程度远大于长崎。有报道说美国当初在选择轰炸城市的时候,为了验证和保证轰炸效果最大化,要求一个条件就是城市空间开阔,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开阔空间有利于爆炸波的扩散。这也应该是常识吧。 既然找到了这次爆炸危害范围大的原因,那么有怎样的对策呢?如何在平原上或平坦地区规划设计危险品经营场地呢?除了专业性的要求,比如抗暴和防护屏障(混凝土墙)外,我从景观规划设计角度提出2点建议:(1)在周围营造微地形,设置隔离林带。这是因为地形的起伏变化会大大阻碍爆炸冲击波的传播,消弱强度,而且密林灌丛发生反射和绕射现象,也会一定程度上起到阻挡效果,无论地形还是绿色植物作为软质景观,表面凸凹不平,消弱和阻挡冲击波的效果要大于同等体量的硬质景观。另外,植物还能有效地消弱声波、降低噪音。据报道,40米宽的林带可把70dB的噪音降低10-15dB,4米宽的绿篱6dB,即使20米宽的草坪也2B。所以可人工塑造地形,营造植物群落。(2)把不同类型的危险品,特别是容易发生混合爆炸的危险品分类隔离,利用微地形、植被和砼墙等。只有把它们有效地隔离,即使一处发生事故,也可避免连锁反应或者更大的事故。 生态学强调物种多样性,景观生态学强调景观多样性,其实,危险品经营场地也需要遵循空间多样性。希望本文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不断完善我国的危险品经营规划和监管,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降低事故发生的危害。 为天津港爆炸遇难同胞默哀!
9655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06: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