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档次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美国博士的就业趋向优次选择
热度 9 jiangjiping 2018-1-24 07:44
美国博士的就业趋向优次选择 蒋继平 2018年1月23日 昨天我在本网发表了【美国本科生中的佼佼者一般不读研究生】的博文,引起了一些读者的兴趣, 也有不少很有见地的评论, 其中宁利中老师问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宁利中 2018-1-23 18:26 在大学,研究所就职的博士们属于哪个层次? 我的回复是: 博主回复(2018-1-23 18:40) : 宁老师问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话题。我正在写一篇博文来说美国的博士就业趋向的优次选择。请宁老师耐心等待一下。 我这个人的个性就是一个急性子,答应做的事一定会尽早去做, 所以,为了不使宁老师等得不耐烦, 我抓紧时间把这篇博文写完发表出来。 言归正传,在美国高校获得博士学位后,博士的择业优次选择是: 大型私企的研究机构 。这些大型私企的研究机构的实验室设备精良齐全,工资和福利待遇优越,(一般比大学在同级别上高出15%左右),不需要申请经费,不需要写论文, 全部时间用于科研和产品开发。这对于喜欢潜心研究, 不善于说教的博士来说, 是最好的选择。 而且,这些私企在招聘时一般不需要美国公民的身份, 这对在美国知名高校获得博士的外国公民特别有吸引力。 国家高级实验室 。这些实验室一般需要美国公民的身份才能进去, 而且有些属于国家机密实验室。这样的实验室更是做科研的理想场所,无需顾虑研究经费的来源, 也没有写论文的压力, 这些实验室对于具有美国公民身份的博士, 喜欢进行高层次研发的人来说, 非常有吸引力。 政府部门 。美国所有政府部门的正式高级职位(需要博士学位)都必须有美国公民的身份才能申请。我在农业领域做科研, 我看到美国农业部凡是找正式岗位的雇员(需要博士学位)都明确表明必须是美国公民才能申请, 有时, 连一个博士后的岗位也要公民身份才行。政府部门的工作虽然工资不是很高,但是福利不错, 每年的节假日比较多, 而且比较稳定, 没有申请经费的压力, 也没有写论文的负担。这个对于想过安居乐业生活的博士来说, 特别有吸引力。 公立研究院所。 比如说, 美国国立健康/卫生研究所(National Health Institute)。 这样的研究机构中有很大一部分比例是博士。 许多可能是博士后的身份。 这样的研究机构, 工资和福利待遇一般, 可能比私企差一点, 比政府部门高一点。因为我没有在这样的研究机构工作过, 所以, 对于具体的情况不太了解。 我从朋友们的谈话中得到的感觉是: 不需要申请经费, 但是, 写论文的压力特大。要是我的说法是错误的, 希望知情人批评指正。 学校 。这个可能是除了博士后外最大的一个去向。 这里的学校包含所有高中和大专院校, 所以, 数量十分庞大。 当然, 这里要分专业来谈了。 虽然去学校任教职的主要是师范大学的博士生, 但是基本上各种专业的博士都可以去学校当老师和高级别管理人员。比如说, 一所高中的校长可能是一个师范大学的博士。 我儿子告许我他的高中校长就是一位博士。也可以是某一个课程的任课老师,比如说, 物理老师。选择到学校当教授和老师的博士一般属于两级分化的类型;去名牌大学当教授的一定是博士中的佼佼者, 他们必须先有博士后的经历才能申请当教授; 而去高中和大专院校当老师的是博士中比较缺乏竞争力的一部分。 博士后。 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话题。博士后不是一个学位。它实际上是博士毕业后再经过一些实际操作的训练。 后来, 这个称为的功能有点变味了, 基本上等同于导师的科研帮手或者合作者的身份。博士后是美国博士毕业后就业的第一大群体。刚毕业的博士一般很难直接找到理想的工作, 所以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先做博士后。 综上所述,美国的博士群体就业的状态可以简单地分为两个档次: 直接找到工作的。 这个要分专业。人文社科的博士一般不用做博士后,直接去当老师或者管理人员;医学和法律的博士几乎都是自己创业, 开诊所和法律事务所;数理化和生物专业的博士首选企业, 国家高级实验室,政府部门, 公立研究院所和学校。除了在高中和普通大专院校任一般教职的数理化生博士外, 到研发部门从事研发工作的博士一般是博士群体中最具有竞争力的一部分。 先做博士后。 毕业后找不到正式聘用单位, 那么就只能委曲求全去做博士后。这是刚毕业博士的最大群体。一般来说, 在竞争力上, 这个群体属于第二档次。 当然, 任何事情都有例外, 我们只能用平均或者说整体情况来说事。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一下, 避开医生和律师以及人文社科的博士不谈,在私企研发部门的博士是整个博士群体中最好的。他们的年薪就是最好的证明。 美国是资本主义社会, 一切以金钱来衡量某种东西的价值。要是在私企工作的博士不是最好的,私企的资本家不会傻乎乎地给他们高薪的。你不能用少数几所名牌大学的知名教授的年薪来进行不对称性的比较。 要是拿名牌大学的校长与在私企的一般研究员做比较, 那是田忌赛马的策略, 不是硬碰硬的比较法。 名牌大学的博士校长应该跟在大型私企担任高级职位的博士比才是同级别的比较。 你看那个收入高?
个人分类: 美国万象|10181 次阅读|40 个评论
境界vs档次,意义vs意思之辨
热度 1 liwei999 2013-2-15 13:03
境界vs档次,意义vs意思之辨 作者: mirror (*) 日期: 02/14/2013 21:20:18 境 是说2D世界里(地球表面)的边界,地域。 界 则是说与2D世界垂直方向的层(layer)。天堂、人间和地狱,这是界,简单分是三层,细分起来地狱就有十八层。境界的说法有些远,与人们生活密切的要数 档次 了。 档次 ,说白了就是分格排列。被排的一方也许不喜欢这类做法,但是为了认识、识别、管理等等的需要,这个作业是有必要的,只是可以做得不那么赤裸裸、让大家都没有面子。 意义 是说宏观的、大局的视点、而 意思 则是个局域的、微观的视点。做研究对个人而言,首先是要有意思。没有意思的话就不能投入精力。而所谓研究的 意义 ,虽然有当事人可以说明的一面,还有不以当事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一面。客观地说,当事人可以说明的多是研究的 背景 。所谓宏观、局域,在提法上虽是空间的概念,但是基于时空的等价性,这类说法也可以用在时间域里。每天新闻的侧重在于“有意思”,而“有意义”的事儿往往是在事后才能表现出来、被人们认可。一个典型的事例就是 卢沟桥事变 。当时人们并没有能认识到“这是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起点 ,也象征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区域战事的起始”的 意义 。 有了这些基本修养后,再看 《学术研究的境界》 ,就可以知道其说法的不伦不类了。“学术研究的境界”的提法,按常识的理解是说做研究的人的侧面,而作者想要说的,是研究的 档次 。 很多人不能理解医疗、医学研究的特殊性。简单的说,这个领域的人做事情是要有 资格 (执照)的。这一点,法律界也是如此,需要有 资格 。立这个 资格 意味着需要有些特殊的思考、特殊的标准。小学、中学的教师也需要有 资格 ,而大学的教师、比如象饶老师这样的,就不需要有什么 资格 了。一个理解可以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可以有。另一个理解是由于中、小学生在发育途中,避免被“不合适的人”的意见、思想影响了。 虽然举国上下都在说“创新”,但是国人对创新的理解基本上是不到位。这位饶老师虽说是留过洋,但是由于不是在“主力部队”、没有打过什么攻坚战,所以对“创新”的理解只能是写皮毛。在学术上, 概念不值钱 。当然也有例外,所谓科学革命就是范式、概念上的革命。这种事例一般很少,跟哈雷彗星差不多。 评价一个事情也反应了对科学的鉴赏能力。 Quote 饶老师所说的 张亭栋的工作有两点很突出:1)通过确定疗效和发现适应症而改观砒霜治病这一领域,2)持之以恒的一系列工作主导领域二十余年。 基本上是个 上不了台面的标准 。都说要与国际标准接轨,那么这样的理由拿到国际上去人家怎么看、怎么想呢? Quote 张亭栋的工作,按有些文章提到其实在1970到1980年代做过上千例病人,但作为论文报道的数量不到两、三百。可以设想,不担任医院领导的张亭栋,在中国工作,难以获得全部临床资料,特别是其他科室(如内科)的资料。而任何时候如果检验科不配合,他们也不可能有全部数据。发表论文无法用缺乏临床病历和缺乏血液检验的病例,只能用数据全的部分病例,很可能是少部分病例。 这样的说法在今天,能有什么作用?只能说做研究不规范。扯上行政职务的做法更是要把问题搞复杂的做法,很不值得提倡。尤其是在今天的环境下。 Quote 饶老师的这类思维也是很奇怪: 科学发现也不在于技术的复杂、新颖,而在于对于解决问题的最有效。寻找治疗的药物,最重要的是找到,而不是用高深的技术。 近年获得诺贝尔奖的试管婴儿,关键步骤是换各种溶液,其中并无重大科学概念、技术含量也很低,而且已经有试管老鼠的先例。 下线部分的文字,很难相信是在圈儿里混的人。这样的思考只怕是人家要不带你玩了吧?试管婴儿是作为不孕医疗技术的评价,如何就与试管老鼠去比较了呢? 不要把青蒿素与全反型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治疗早幼粒白血病混在一起。对后者的评价是理解了治疗的机制。这在整个癌症治疗领域里无疑是杰出的事例。而张亭栋的工作,与无数多治疗癌症的临床医生一样,没有什么特色。青蒿素未获奖,应该说是事出有因,不能“归罪”于是中国文化劣根性。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医疗卫生专栏|3775 次阅读|1 个评论
如何生活得幸福美好(21)
热度 1 jiangjiping 2011-12-21 09:08
如何生活得幸福美好 ( 2 1 ) (二十 一 )幸福美好 第一档次 的指标 蒋继平 2011 年 12 月 2 0 日 我在前面的 2 0 篇连载中系统地谈了我个人对如何生活得幸福美好的看法。一位读者对此的评论是:题目很好, 可是内容实在平庸。 这位读者说的是实话,是符合实际的,也是中肯的。这是因为我谈 的 是生活。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平庸的。从我本人的感悟来说,幸福美好的生活实际上就是平庸的生活, 或者反过来说,平庸的生活才是幸福美好的。 当然, 这是我个人对幸福美好的看法。 因为幸福美好是很抽象的概念, 是一种心理感受, 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幸福美好的解释, 所以,一万个人,也许会有一万个对幸福美好的不同感受和解释。 那么,幸福美好到底有没有统一的标准呢?有的人说有,有的人说没有, 说有的人列出了一些公式,可是, 很不幸,这些公式也各不相同。 由此可见,要作出一个对幸福美好的统一标准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切实际的。 既然这样,那么我为什么还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呢?正如上面已经说明,每个人对幸福美好的感悟不一样, 标准也不一样, 我这里谈的幸福美好的指标只是我个人的标准,不是统一标准, 特此说明,以免误会。 而且,与其说是指标,也可以说是影响幸福美好的因素。 看到张伟博友的评论,我认识到在继续谈论幸福美好的话题时, 应该先弄清楚影响幸福美好的诸多因素。 幸福美好 = 健康 + 夫妻关系 + 孩子 + 事业 + 社交圈子 + 兴趣+信仰 + 希望 + 财富 / 欲望 + 善良 / 邪恶 + 爱 / 恨 + 信实 / 猜疑 + 才能 / 傲慢 + 自信 / 自卑 + 施舍 / 收取 + 感恩 / 抱怨 从上面的公式可以看出, 影响幸福美好的因素一共有 16 个,其中 8 个是主要因素,我用 16 号字体打印。 这 8 个因素是单因子,它们与财富没有多大关系。这是符合社会现实的。 另外的 8 个因素都是对应体, 由分子和分母构成, 它们的比例构成幸福美好的系数。 很明显,这 8 个因素的分子都是人生积极正面的东西, 而分母都是负面的因子。 不用多说,分子越大,分母越小, 那么, 幸福美好的指数就越大,反之,幸福美好的指数就越小。 我在前面已经谈及健康对幸福美好的影响,把它列为第一要素。在这个公式中,我把夫妻关系列为第二位。要知道为什么,请看下一篇连载。 对于其他因素,也将在后面的连载中加以解释。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 因为这个公式的构成因素主要是物质层面的东西,所以它是幸福美好的第一个档次,也就是说是最基本的档次。 还有,这个公式涉及的主要是个人的因素。大家一定很清楚, 人类的生活是群体性的活动。 因而, 生活的幸福美好程度必然与社会大环境有密切关联。 所以,社会大环境可以看成是幸福美好生活的第二个档次。 能够超越个人和社会因素,从宇宙, 道,法,自然和灵的高度来感悟生活,这是幸福美好生活的第三个档次,也是最高档次。能够达到这个档次的人一定是大师或者圣人。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3400 次阅读|2 个评论
试着说说饶老师学问的“档次”
热度 7 liwei999 2011-12-10 18:45
试着说说饶老师学问的“档次”。注意:不是说做学问的“档次”。 作者: mirror (*) 日期: 12/09/2011 23:08:24 很多“小屁孩 儿 ”借着施饶选院士的事儿来 起腻 ,有必要灭一道 。 施老师做学问的绝对水平不错。但是这并不是选院士的绝对标准。两个人在一个接近的领域里,就要有个二选一的问题。在体育比赛里,这就是淘汰赛里强手相逢的比赛场景。这个事情说过了,不再论。 “小屁孩 儿 们”需要知道的是不要与规矩过意不去。您虽是“海龟”,但这里是“龟定”! 镜某不知道饶老师 做学问 的“档次”,但是对饶老师 所做的那门学问的“档次” 还是有所了解的。有人会质问: 学问难道也有档次么? 镜某以为: 做学问 有“档次”, 学问本身 也有“档次”。每门学问都可以有独立、唯一等等的 说辞 ,但是在人们的内心里,学问的档次不同是个不争的事实。一个学问的“人气度”就可以认为是它在人们心目中的档次。同样是“眼”科,肛门科就档次低。当然,这个档次会随着时代发生变化。有从来就没有过人气 儿 的,有过去有人气 儿 ,今天没人气 儿 的。 人气 儿 的沉浮主要是来自这个学问与人们日常生活的相关性。百姓们听都没有听过的学问自然就没有人气 儿 了。医学上, 不管用 的科别没有人气 儿 。比如精神(病)科,基本上没有什么管用的治疗法,别说百姓那里没人气儿,就连学医的也多不愿意读精神(病)科。 设备的档次也是个判断学问档次的一个指标。能用高级设备的研究档次就高。一个飞行员的档次就比一个大头兵高,因为飞机比步枪值钱。 神经科学是个多领域交叉的混合领域。有生物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解剖学、生理学;生化学、药理学;心理学、行为科学;工学乃至数学和医学。这意味着从神经科学“包括”的每个领域里看,神经科学都不是那些个学科的主要领域。说得不好听些,就是小老婆养的“庶出”。再次强调一下,这不是说学术的问题,而是在说 不同学术领域的社会地位 。比较一下胸外的大夫和病理的大夫,就可以感受到不同学术领域的不同社会地位。小屁孩儿们,跟得上么? 施老师、饶老师和张老师们做学问用的设备是什么呢?这也是个档次的问题。百度里这样介绍施老师的研究方向 Quote 施一公选择癌症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研究的课题是:细胞凋亡和癌症发生的分子机理。致癌原因一直是全球科学家致力研究的目标之一。2003年,由于破解了这一类生命科学之谜,当时年仅36岁的施一公获得全球生物蛋白研究学会颁发的“鄂文西格青年研究家奖”,成为这一奖项设立17年以来首位获奖的华裔学者。   迄今为止,施一公已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系统地揭示了哺乳动物、果蝇和线虫中细胞凋亡通路的分子机理,已有若干研究成果申请专利,用于治疗癌症的药物研发。 对饶老师的研究方向介绍得少些,“细胞迁移的分子机理、及其在控制肿瘤转移的应用”。维基对张老师的介绍是: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参与突触信号传导和细胞极性调控过程的各类复合物的构架、组装、转运等的分子机制;主要研究手段包括X射线晶体学和NMR。施、张的研究中都强调了同步辐射、NMR等高档的实验手段,而在饶老师的领域里,说得不大好听些,没有什么高档的东西。恐怕是处在光学显微镜不足,而电子显微镜又过大的一个困难的地界。 也正是这样,饶老师的研究领域才 有发达的潜力 ,而施、张两位的领域则趋于饱和了。今天的“小屁孩儿”们再选择他们的领域,很可能毕业后就没有工作。 不确定性 的世界就是这样的无情。 如果能有识别工具上的革命,可以看到亚微米,纳米级别的神经结构了,饶老师的研究领域立马就可以升个档次。那时候,恐怕就是院士的顶戴要追着喊着找饶老师了。这个时代能否来、什么时候来?不知道,至少镜某不知道。镜某只知道如果不做识别工具、识别方法的研发的话,那个时候绝对不会来,但做了也不一定能来。 “小屁孩儿”们,听明白了你们面临的处境了么?知道为什么饶老师不如施张的道理了么?能理解为什么饶老师的“ 反击 ”是“ 犯忌 ”了么?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4490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5: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