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玄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江怡:什么是实证主义——对它的一种史前史考察
热度 1 fqng1008 2019-1-2 08:59
实证主义是自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哲学中的重要传统。但作为一种哲学 思潮 ,实证主义萌芽于17世纪的欧洲,18世纪后逐渐形成的所谓唯理论与经验论之间表面对立的背后,隐藏着一种深刻的一致,即对关于世界的偶然知识与关于永恒之物的必然知识的严格区分。 Abstract : Positivism has been importantly a tradition in Western philosophy since ancient Greek. However, as an intelligent trend, positivism was seeded in seventeenth century European thought and spread over in eightieth century as forming a seemingly conflict between rationalism and empiricism, under which concealed deeply agreements that distinguished between contingent knowledge of the world and necessary knowledge of the eternal. InFrance, due to influence of eighteenth century enlightenment the French philosophy in nineteenth century had apparent political factors. Philosophically it could be related closely to the romantic tradition in French philosophy because of French Revolution. Key words : philosophical tradition, empiricism, distinction in knowledge, social and political factors. 综述 作为西方哲学中的一种传统,“实证主义”通常是指关于人类知识的一种特定的哲学态度。它不是去预先假设人类是如何得到知识的,也不提供关于知识的心理学或历史学的基础。实证主义是关于人类认识活动的一套规则或评价标准:它告诉我们关于世界陈述中的哪些内容是属于知识的范围,并为我们提供可以用来区分能够与不能合理地提出问题的准则。因而,实证主义是一种规范的态度,关涉我们如何使用“知识”、“科学”、“认识”、“信息”等术语。同样,实证主义的原则也区分了哲学和科学的争论中哪些属于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哪些又属于不可能得到解决或不值得考虑的问题。 起始时期 作为一种具有明确规定的哲学思潮,实证主义开始于19世纪法国哲学家孔德的“实证哲学”;但作为一种哲学传统,实证主义却根植于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哲学之中。根据当代波兰哲学史家科拉可夫斯基(Leszek Kolakowski)的分析,古希腊斯多亚学派的怀疑论提出的一种现象主义观点应当被看作实证主义的雏形,这种观点认为,经验能够使我们确定给定的对象是否具有这样或那样的外表,但我们却无法由此推断对象事实上的确正如它的外表所呈现的一样,因而我们必须区分经验材料的真实内容与我们由此推断的事物自身具有的性质。 中世纪晚期的罗杰尔·培根和奥康的思想,同样表达了一种关于人类认识范围和有效性的实证主义观点,他们在与目的论神学的论战中强调了人类技术对自然的控制作用:如罗杰尔·培根就明确指出,知识的价值只能用使用的效果加以衡量,而获得知识的唯一合理手段就是实验和几何推演;奥康(William of Occam,约1285年至1349年)以“极端唯名论”的方式提出的奥卡姆剃刀定律(Occam's Razor, Ockham'sRazor)清除了一切被认为是不必要的实体,严格区分了尘世的知识和宗教的信仰,认为后者是无法证明的,也是无需证明的。当然,中世纪经院哲学在反对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唯名论,而唯名论本身并不是一种实证主义观点,因为它关心的仍然是知识的构成和来源,而不是关于构成知识的原则和标准。而且,中世纪晚期的一些 经验主义 萌芽,主要关注的也是如何得到事物本身,虽然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本体”,而是大自然撒播于一切生灵之中的初隐“力量”。 初具形态 实证主义的思想在17世纪开始呈现最初形态,它与近代机械论的出现有着密切的关系。伽里略的 科学观 直接形成了与传统世界观的对立:科学的任务不是去增加自然及其属性的数量,而是大量地去描述一切可以测量的现象。伽里略的理想实验超出了经验材料的范围,开始确立科学理想的重要性,即为一切实验确立理想条件。这正是后来的 实证主义哲学 确立科学规范的开端。17世纪实证主义思想的最主要代表是伽桑迪,他在1624年的文章中直接反对亚里士多德主义,宣称形而上学的思辨是没有结果的,而合理的目的论思想也是不可靠的。他指出,一切值得探究的知识都会是不完善的,我们基于天生的认知手段而得到的东西,都不过是具有可能性而已,这样的知识是无法宣称可以发现世界的“本性”或万物的“本质”的。伽桑迪的思想反映了法国知识分子思想通常具有的朴实特征,即不要询问用定义无法回答的问题,如关于上帝的问题或关于宇宙本性的问题,我们只能对各种不同的答案保持开放的心态,以便将来的科学能够给出更好的回答。从今天的角度看,17世纪西欧哲学中发生的重要事件是笛卡尔的《论方法》(1637)、《第一哲学沉思》(1641)和莱布尼兹的《单子论》的出版,因为正是这些著作开始把整个西方哲学真正引入对人类知识的性质及其形式的考察,而哲学才第一次被明确地规定为“正确指导理性和寻求科学真理的方法”(笛卡尔)。从此,“理性”在哲学话语中占据了核心地位,并成为衡量一切人类知识的最高准则。虽然在严格的意义上不能把笛卡尔和莱布尼兹看作是实证主义者,但他们却持有实证主义者的一个共同信念,即认为任何以不可见的力量去解释世界的努力都是徒劳的,我们不能为以无法清楚地表达的东西去解释自然过程而留下地盘。在笛卡尔和莱布尼兹看来,科学应当使世界摆脱神秘,应当用真实的知识填补我们认识上的空白,而不是用华丽的辞藻去掩饰我们的无知。所以,笛卡尔就用外延概念去解释传统的带有神秘色彩的实体,而用思想去解释被看作思维之实体的灵魂。虽然从当代语言哲学的角度看,笛卡尔对物质与灵魂的绝对分离是造成后来西方哲学陷入身心问题困境的根源,但在17世纪的哲学中,笛卡尔把广延的实体和思维的实体区分为物质(外延)和思想(灵魂),这种做法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至少有一点是非常明显的:笛卡尔把一切实体都放到了保证清晰确实的理性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在所有声称隐藏了某种本质的 实体理论 中都没有任何真正有意义的、对自然的描述有所贡献的内容。因为在他看来,我们所能看到的都是实际的事物属性,而在这些属性背后并没有什么隐藏的“自然”。他把自己的使命看作是发现可以接受为绝对必然的而不只是纯粹分析的真理,而这样的真理就只能用数学的形式来表达,“因为遵循正确的秩序和精确地陈述我们正在研究的所有情况,这就是那个赋予算术规则以确定性东西的全部”。 由于经验知识本身具有欺骗性和不确定性,其内容也缺乏任何必然性,它们无法使我们达到任何确定的关于存在的断定,所以,笛卡尔提出,我们就只能在其他地方去寻找无可置疑的知识标准,而数学作为演绎知识的模式恰好可以在科学中得到普遍运用,我们由此也才能够建立起作为必然真理的自然科学。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笛卡尔甚至指出,要得到关于物体的运动及其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完全可以不需要经验的材料,而只需要仔细地分析外延、物体、运动、阻力等概念就可以了。 相似之处 从表面上看,笛卡尔的这种思想的确与实证主义者追求必然真理的理想有相似之处。然而,至少作为一种哲学方法,实证主义还有一条最为重要的信念,即知识只有在具有分析特征的情况下才是必然的,就是说,可以称作具有必然性的知识并不是关于世界的知识,而是具有重言式特征的一些命题,它们的真是由构成它们的那些词的意义决定的,这并不要求经验的或实验的证实标准。这样,在实证主义者看来,必然的知识并不告诉我们世界实际上是什么样子,也不包括任何存在性的判断,不涉及到世界中所发生的一切现实的过程。但在笛卡尔看来,真正有价值的知识不仅仅是要告诉我们实际发生的某些东西,而且要告诉我们这些东西是必然要发生的。这种看法的前面一点把他与实证主义者区分开来,而后面一点则把他与经验论区分开来了。在强调知识的必然性方面,莱布尼兹比笛卡尔更为彻底。在他看来,一切经验知识都是偶然的;我们既无法通过这种偶然的知识去把握世界,又无法用这样的知识去证明世界的存在,所以,我们就只能用充足理由律去证明世界的存在就是世界的本质,因为只有在这样的同一性命题中,我们才能看到必然的知识。而这样的必然知识也只有几何学的分析真理才能向我们提供。由于莱布尼兹曾周游列国,对当时的世界版图有丰富的经验知识。因而在他看来,几何学本身并不能从经验的积累中得到,而只能是来自对上帝本质的认识。他提出的“普遍语言”概念就是一种对人类认识表达可以采用的普遍形式的理想。用现代语言来说,这种“普遍语言”概念就表现在用逻辑语法建立起来的一种“理想语言”,在这种语言中,所有的词都只有在句子中才有意义,而所有的句子又都是通过对所包含的词的意义的分析而得到意义的,所以,这种语言中的句子只能是分析的,或者说在性质上是分析的。 18 世纪的英国 经验论 对笛卡尔主义的一个主要攻击,就是对必然知识的这种独断论主张。巴克莱指出,所谓必然的知识应当包括对 经验事实 的判断,因为只有来自经验的判断才能成为我们知觉的内容。在他看来,如果我们试图准确地阐明所谓的“所与”(given)的本质,我们就会发现它就在于不可观察到的物理对象的性质。而由于我们无法离开感知而达到这样的性质,所以,对“所与”的本质的认识也只能是在我们对对象的感知中。而且,根据他的观点,由于根本不存在离开了感知的任何本质,所以我们对这种本质的认识也是不可能的。他写道:“我担保,可感知事物的存在就在于它们是可以被感知的,而不是它们实际上被感知。” 巴克莱与实证主义者的一个重要区别是他否认了物质实体的存在,或者说,否定了对世界存在的形而上学说明,仅仅强调由感知所构成的经验命题对世界本质认识的关键作用。但他的思想中仍然存在与实证主义的相似之处,这就是,希望祛除一切对人类知识无关紧要的或有害的说法,要求一切真正的知识都必定是能够经受对表达这种知识的句子意义的分析的。 重要作用 从今天的角度看,在18世纪后逐渐形成的所谓 唯理论 与经验论之间表面对立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种深刻的一致,这就是对关于世界的偶然知识与关于永恒之物的必然知识的严格区分:对笛卡尔和莱布尼兹来说,只有在性质上为分析的知识才是必然的,但这样的知识不是关于世界的,而是一些重言式命题,它们表现为某些必然发生的内容;而且它们是无法通过经验的手段得到的,只能是来自某种先天的东西,这就为上帝的存在留下了合理的证明;同样,巴克莱明确地区分了在我们的感知中呈现的内容与无法有效地引入感知中的东西,如物质的存在。巴克莱区分的目的是为了证明存在即被感知,但他由此也表明了对物质世界的态度,即从经验感知中消除关于世界存在的无神论解释。从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对立中可以看出,它们实际上是对这样两种知识区分采取的截然不同的选择态度:唯理论明显地反对关于世界的偶然知识,强调对永恒之物的必然知识的把握;经验论则反其道而行之,指出即使是数学和几何学的命题同样源自经验,同样是对经验材料的概括而已。 休谟在西方近代实证主义思想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虽然他通常被看作是经验论的主要代表,但他在处理两种知识的关系上却与洛克、巴克莱等人的经验论有着很大的不同,而且正是这种差别使得当代哲学家把休谟放到了实证主义的阵营。逻辑实证主义者把休谟看作是他们思想的先驱之一,而科拉克夫斯基则直接把他称做“实证主义哲学的真正鼻祖”。 休谟区分了“印象”和“观念”,但指出关于观念之间关系的知识是不需要观念之外的经验观察的:它们只是由相似、相反、不同程度的性质以及数量等关系构成的。对这些关系的研究是数学学科的内容,与外在的世界无涉,数学命题的真取决于这些命题所使用的概念以及概念之间推理关系的自明性。休谟由此认为,虽然关于事实的判断告诉了我们关于存在的内容,但它们却不包含必然性的知识,所以,人类关于事实判断的经验知识是有局限的,从这样的知识中我们无法得到关于必然性的知识。休谟怀疑论的要旨就是否定了所谓的“规律”命题反映了事物自身的必然性,而认为必然性只能存在于我们的心中,存在于我们由联想产生的 思维习惯 之中。休谟对因果概念和本体概念的批判,导致了后来的实证主义者完全抛弃实在论的形而上学,否认存在任何先天的认识对象,放弃对科学中的必然因果性的追求,主张对知识采取概率论的立场。可以说,从19世纪初开始复兴的整个实证主义哲学思潮,都是沿着休谟的怀疑和批判的思路展开的。 复兴时期 当然,实证主义在19世纪欧洲的复兴还与当时的哲学背景有关。根据当代著名的哲学史学家科普林斯顿(Frederick Copleston)和 哈姆林 (D. W. Hamlyn)等人的分析,19世纪的 欧洲哲学 中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哲学倾向,一种是在 德国哲学 中占主导地位的黑格尔 唯心主义 以及对它的反对,一种是在英国和法国哲学中占主导地位的经验论哲学以及对它的反对。 黑格尔通过对理念的 逻辑推演 建立的绝对精神体系,遭到了他的同时代人叔本华以及随后的尼采和基尔凯哥尔等人从不同立场和角度的批判,由此形成了19世纪后半叶风起云涌的唯意志主义、生存哲学以及所谓的后 黑格尔哲学 ,当然还有在黑格尔哲学内部出现的 新黑格尔主义 。这些不同思潮虽然形式各异、观点分歧,但都可以看作是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不同反应,这就使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力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但在19世纪的英国和法国的哲学界,情况则完全不同。 英国情况 在英国,19世纪初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是詹姆斯·密尔(James Mill)和边沁(Jeremy Bentham)。詹姆斯·密尔是后来成为英国实证主义哲学最大代表的J. S. 密尔(旧译穆勒)的父亲。他于1829年出版的《人类心灵现象分析》成为当时的联想主义的大众手册。这种联想主义的基本原则主要来自休谟,但又结合了英国心理学家哈特利(David Hartley)在他的《人之观察》(1749)中提出的关于心理学的一般原则,根据这些原则,一切心理现象都可以派生于某些原子感觉,因为一切观念都依赖于印象,而一切复杂印象又都依赖于更为简单的印象。边沁把心理学上的享乐主义看作 人类行为 的支配原则,指出痛苦与快乐是人类的“主宰”,他由此派生出著名的功利主义道德原则,即人类行为的唯一目的就是要获得最大数量的最大快乐。这个理论后来被哈奇森进一步推向极端。但边沁本人并没有完全意识到他所提倡的 道德心理学 原则会产生如此的功利主义,他在《道德与立法原则导论》(1789)中只是表明了一种可以被普遍接受的立法标准和具体实施惩罚的使用标准,即惩罚的程度只有在它具有普遍的功用时才可以被认为是合理的。事实上,密尔的《功利主义》(1863)就是对边沁这个理论的进一步发挥,使之具有更为普遍的道德意义。 然而,当经验论在英国大行其道而 黑格尔主义 在德国已落入末途并将被新康德主义取而代之的时候,黑格尔主义却开始在英国(主要是在牛津)逐渐兴起。但这种英国式的黑格尔主义与德国的不同,它更注重理念发展的认识论层面,带有一些英国经验论的影子。而且,如 布拉德雷 (F. H. Bradley)这样的唯心主义哲学家甚至否认自己是黑格尔主义者。英国黑格尔主义的特点就是用康德的认识论修正黑格尔的纯粹精神概念,其中的主要代表是格林(T. H. Green)、包桑葵(Bernard Bosanquet)和布拉德雷等人。格林反对经验论或 感觉论 对原子感觉的强调,认为对实在的认识必须包括了对关系的认识,但关系本身不是由关系者带来的,而是由心灵赋予的。包桑葵特别在逻辑学和美学思想中继承了黑格尔的传统,被看作是最为正统的黑格尔主义者。当然,19世纪英国最大的绝对唯心主义者还是布拉德雷。但他的思想主要形成于19世纪中后期,主要著作《逻辑原理》(1883)和《表象与实在》(1893)都发表于19世纪晚期,所以他的思想对19世纪英国实证主义的产生没有带来直接影响,但却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 新实证主义 产生的直接导火索。 法国情况 在法国,由于受到18世纪启蒙运动的深刻影响,19世纪的法国哲学从一开始就带有明显的社会政治色彩。哲学家们关注的问题都不像德国或英国哲学那样抽象玄妙的形而上学问题,而是非常具体的问题。如19世纪初较为著名的法国哲学家团体“意识形态者”(les idéologues)就明确地把研究人类观念和语言表达的起源作为他们的重要目的之一。其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德·莱西(Destutt de Tracy)在他的《意识形态原理》(1801)第一卷中明确指出,他要关心的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意识形态,而是人类的语言能力和其他天赋能力,认为这种研究正是为逻辑学、伦理学和经济学等学科提供基础。在他看来,这样的一些能力主要包括情感、记忆、判断和意志。而19世纪初最为著名的法国哲学家德·拜伦(Maine de Biran)则直接把研究人类的思维能力作为自己的工作方向。他于1802年发表的《习惯对思维能力的影响》一文为他获得了法兰西学院的奖励,1805年又以另一篇论思想的文章再次获奖,并由此被选入法兰西学院的院士。 与德国哲学家不同,法国哲学家在讨论思想能力或观念起源时,他们并不是求助于先天的观念作用,而是更加唯物地从物理学、生理学、化学或心理学等学科中获取资源,把人类观念和语言的形成看作一个自然的过程,是人类大脑中所发生的各种反应的产物。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卡巴尼斯(Cabanis)所说的名言:“大脑分泌思想就像肝脏分泌胆汁一样”。法国哲学的这个特点正是孔德实证哲学得以产生的深厚思想根源。 除了强调从各门自然科学中寻找思想资源之外,19世纪的法国哲学还特别关注政治和社会问题,哲学家们的思想往往带有明显的政治取向和 社会哲学 目的。从历史的角度看,这是受到法国大革命的深刻影响,但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与法国哲学的浪漫主义的思想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在 政治哲学 领域,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官方哲学是所谓的“精英主义”(Eclecticism)。它竭力鼓吹制度化的君主立宪体制,反对拿破仑时代的独裁统治,但又反对当时的社会理论家所宣传的革命尚未成功的主张。以罗耶-阔拉德(Paul Royer-Collard)、 孔辛 (Victor Cousin)和约夫里埃(Théodore Simon Jouffroy)为主要代表的这种精英主义反映了妥协精神。他们把自己的政治理论看作是一种明智的精英主义,能够取各种不同体系中的精华,将其结合为一种有效的政治和社会结构。他们的哲学立场是 唯物主义 以及孔狄亚克的感觉论。在社会哲学领域,以傅立叶(Marie Charles Fourier)、圣西门(Comte de Saint-Simon)和蒲鲁东(Pierre-Joseph Proudhon)为主要代表的所谓社会改革主义者坚持认为法国大革命没有完成历史使命,但要建立一种理想的社会结构并不需要流血的革命,而只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他们的社会主张通常被看作是一种乌托邦而遭到马克思等人的深刻批判,但他们的 社会理想 却反映了法国哲学家和一般知识分子特有的浪漫主义精神。这也是孔德的实证哲学得以建立的思想背景。 参考书目 参见Leszek Kolakowski, The Alienation of Reason: A History of Positivist Thought. New York: Doubleday Company, Inc. 1968, PP.2-3. 同上书,P.11。 Descartes, Discourse on Method and Meditations, translated with a introduction by Laurence J. Lafleur, Macmillan/Library of Liberal Arts, 1960, P. 17. George Berkeley, Three Dialogues Between Hylas and Philonous, edited with introduction by Robert Merrihew Adams, Indianapolis :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Inc. 1979, P.68. 参见F. Copleston, A History of Philosophy, volume IX, Maine de Biran to Sartre, London: Search Press, 1975; D. W. Hamlyn, 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 F. Copleston, A History of Philosophy, volume IX, P. 22.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555 次阅读|6 个评论
为何用"玄学"棒打科学家?----评澎湃新闻网一文
热度 23 dsm9393 2017-6-17 23:03
为何用"玄学"棒打科学家 ? Why do metaphysics clubs scientists? ---- 评 澎湃新闻网 一文 “ 朱清时院士的真气论:权威科学家宣讲玄学令人大跌眼镜 ” 都世民( Du Shimin) 6 月 10 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原校长朱清时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开讲 “ 用身体观察真气和气脉 ” 。他 认为 , “ 真气 ” 为 “ 大量神经元的涌现现象 ” ,是客观存在的。 用自己身体做实验 不行吗 ? 朱清时 院士 的思路是 “ 用自己的身体来做实验,实验 目的 : 证明中医的真气 和经络 是否真实的存在 。用什么方法来研究?过去,对 经络 测量问题, 已经采用多种方法:例如,测量电阻;光纤等等。现在科学家将用什么方法?朱先生没有讲明白。但是他给出了初步的结果, 结果表明,中医的真气和经络是可能存在的,但需要用新的方法来研究。 从后面的介绍来看,可能涉及的,有脑科学,量子学 ,光学,电子学等多种方法,尚不得而知。作为大众讲堂,不可能作学术报告,也就是说不能详细的讲解,对一些专业人士会感到困惑,这是必然的。 能不能用自己的身体做实验呢?应该是可以的 。屠吆吆先生用自己的身体试验他研制的药品,这是大公无私的表现,无可厚非。他的研究团队也这么做了。这就是科学家的风范!它为人类树立了榜样。奇怪的是,居然有人否定这种方法。在古代也有人这么做。 在国外,研究电磁波对人体的影响,也有用这种方法,对接触电磁波强度大的人群,问卷调查,和找志愿者进行实验,从而获得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判断,这比用小鼠来做实验要来的直接,朱先生用自己的身体做实验,应该赞尝。 科学家讲 了 玄学 吗 ? 澎湃新闻的文章指出 : 权威的科学家宣讲玄学,则令人大跌眼镜。曾写有《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客观世界很有可能并不存在》等文。 什么是玄学?在百度网查询,有以下解释 : “玄字出自老子《道德经》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言道幽深微妙。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玄”乃道家术语,指幽深微妙、高远莫测之“道”。 魏晋人把《老子》、《庄子》和《易经》称之为 “三玄”,“玄学”就是因研究阐发这“三玄”的玄理而得名。 玄学五术 ——山 “山”所包含的是修心养性、锻炼身体的秘术,是最深奥、最神秘的,也是最容易被人误解为“迷信”的一种。“山”包含《玄典》、《养生》、《修密》三部分的修习。 《玄典》 ——一切可以修身养性的好书都可以用来修习,如《老子》、《庄子》、《列子》、《孙子》、《太公阴符经》、《黄帝内经》、《道藏》甚至《西游记》等一切书籍都被拿来充实思想、参悟宇宙道理。 《养生》 ——追求健康长寿的吐纳法、气功。道家的炼丹法,称之为天丹、人丹、地丹。 如上所述 ,朱先生并没有讲述玄学。是 澎湃新闻强加的,自己没有听懂,感觉到 玄,于是就认为是讲述玄学。 真气和经络 是 中医的 重要内容,不属于 玄学!不要把《黄帝内经》和其他中医理论,看成是玄学。 实像 与 虚像 科学怎样证明? 澎湃新闻的文章指出 : 令人惊讶的是,朱清时解释这个结论的过程,竟然是通过 “ 科学逻辑 ” 完成的,这就更让人困惑不已 。 “ 现代科学告诉我们,身体的每个细胞都与神经元的突触相连,从而由中枢神经控制它的生长;身体的这些感觉都表明相应处的神经元被触动,因此,真气应该是神经系统的活动。 ” 澎湃新闻的文章还指出 : 从言语逻辑上看似能自洽,却完全不符合科学逻辑。 为什么 不符合科学逻辑 呢 ? 1) 现代科学尤其是物理学的基石,是精准的数据计算、严谨的实验检测 ; 2) 科研界达成的研究共识 。 是指 中医之气和经络吗? 中国的传统文化谁来作结论? 3) 科学家若不能以数学运算建构自己的学说,观点就会缺乏数理逻辑的支撑,可这显然是不符合科学规范的。 4 ) 与人文研究不同,科学研究只要有一个数字、一个演算过程不能被证明,那么其得出的结论也终会被证伪。 5 ) 科学证明玄学,实像证明虚像 6) 他试图用科学去证明玄学,用实像证明虚像,其思考的出发点就是经不起验证的,结论当然与真相南辕北辙。 澎湃新闻的文章根据上述几点否定了朱院士的 结论 和讲座阐述的思路 。一句话全盘否定了 朱院士的爱国情怀 , 否定了 朱院士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医的研究 。 澎湃新闻貌似很专业的专家或科学家 , 发表了 专业性 评审结论。 并扣上玄学 和不科学的帽子。 有的知名媒体居然整段抄袭这 —评论。并 帽子 加码,升级为伪 科学 。将 朱院士说的真气与社会上的少数气功师混为一谈。 从大脑记忆的研究看 科学逻辑 关于大脑记忆的研究一直到现在,有多种解读,不能形成科学共识。研究结果处于 “不稳定”状态。记忆与失忆是同一问题的正反两个方面。失忆又包含因脑损伤导致失去记忆。多次中风也可能导致血管性痴呆。另外老年人因脑疾病导致痴呆症。这也是失去记忆。还有婴儿期失忆等多种含义。因此研究记忆应与失忆关联。 2017 年 4 月 10 日 ,《联合早报》刊文:“记忆形成的奥秘:以前说的不对!”。记忆最新解读说明脑科学研究任重而道远 。 记忆实际上是将 实像 变" 虚像 "。这" 虚像 "就是记忆存储和回忆的流程图。 1 ) 早在 1949 年,加拿大心理学家唐纳德 ·赫布 (1904-1985) 提出关于记忆形成的简单法则一一 记忆的形成主要与大脑皮层的神经元相关 。他认为,神经元会对人们遇到的事物进行编码,那些在同一时间出现的事物将分别刺激某一神经元,而同时被激发的这几个神经元之间,将共同组成一个特定的细胞回路,这个细胞回路就是一段记忆。 2) 英国莱斯特大学研究小组 , 探测到人们大脑记忆归档经历事件所激活的神经细胞。研究报告聚焦于 大脑内侧颞叶的神经细胞,内侧颞叶与 “ 事件记忆 ” 密切相关 。通常内侧颞叶负责大脑自觉回忆体验事件和场景情节。 3 )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业界认为先有短期记忆,然后慢慢转变成长期记忆。人脑的两个部分深度参与了对个人经历的记忆:即 海马体和皮层 。海马体先储存短期记忆,之后逐渐转变成储存在皮层里的长期记忆。后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神经科学家发现,大脑中 海马体是情景记忆的重要脑部结构 ,除了要协调时间、地点和事件三要素外,还需要联通 内嗅皮层 。内嗅皮层有很多层,可从大脑感觉处理区接受诸如景色和声音等感觉信息,并将感觉信息传到海马体。 4) 以上研究 记忆存储在微观层面 ,即神经元或细胞层面。记忆不仅与树突棘相关,更与外部刺激状态有关。记忆具有动态属性,神经元和记忆都是可塑的。 神经元不能传输外来信息,颅内神经元群之间的信息交换只能以电波为媒介。 海马神经元组织是记忆的核心区域。信息组合方式构成各脑区信息储存的自然分类,即目前公认的 皮层功能区 。按目前大脑皮层 52 区的分类方法,意味着每个神经核均可在皮层找到对应类型信息储存 。 5 ) 早先 教科书都认为记忆是相邻的脑细胞通过突触传递信息,形成记忆。释放化学物质传递信息,形成记忆。因此认为 记忆存储在突触中 。 后来推翻了这一说法,认为存储在脑细胞内。 6 ) 戴维 . 格兰茨曼通过海兔试验,利用电刺激法形成新突触,然后转移神经元到培养皿中,再用化学法触发此记忆,再用药物普萘洛尔清除记忆相关的突触, 48 小时后记忆恢复,因此认为 记忆不是完全存储在突触中 ,而是记忆通过表观遗传修饰编码在细胞的 DNA 中,也 有人认为是存储在细胞层面的生化反应的痕迹中 。也有专家认为药物不能完全清除记忆,记忆的固化过程不稳定的缘故。 7 ) 博赞 ( Buzan,T.) 著作" 启动大脑"。书中指出: 在我们的大脑中,存在着一个数据管理系统,它与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的分析和存储能力相形见绌。人类的大脑具有无限潜能,通过科学的使用方法,学习者可以达到从未到达的学习效率和记忆效率,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可能。 大脑的思维结构可以被看成一个巨大的分支联想机器 ( BAM) ——台超级生物计算机。 认为 人脑神经元总量是万亿 ,如果再考虑神经元之间的收发信息,形成的信息库是无穷大。 8 ) 克劳斯,迈因策尔的专著 " 复杂性思维 --- 物质、精神和人类的计算动力学" 中指出:视觉、推理和记忆被理解为较高级的功能。复杂系统探究方式是一种系统效应,不可能还原到单个神经元的层面上。该文作者是德国专家,他认为:神经元的信息输入由特定的突触所接收,信息输出由特定的输出线所发送,这种输出线叫作轴突。神经元的树突可以接收来自数十个到数千个其他神经元发送来的信号。神经元信号的活性是用它的发送频率来度量。神经元被看成一个复杂的电化学装置,其中包含有连续的内部膜电位。如果膜电位超过了一定的阈值,神经元就会传送一个数字动作电位给其他的神经元。在细胞体中会产生神经冲动效应,并沿着轴突传导,具有一个或多个分支。但是记忆是高级功能,不是电生化装置所能完成。 如上所述,对记忆存储的解读 ,有 微观层面,也 有宏 观层面;有细胞记忆,也有系统记忆;还有看成超级生物计算机 存储 。视角不同,研究的方法不同,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记忆”解释是否应考虑以下五要素:试验方法、记忆形成时间、记忆形成的路径和多层面链接、记忆存储空间、与事件关联。对此没有形成科学共识 。 对大脑的 研究,早先是想对每一个神经元逐一研究,再汇总建模,由 超级计算机 进行计算 ,由大数据分析结果。欧盟脑计划就是这一思路,实践证明行不通。 澎湃新闻的文章的说法不适用脑 研究。 人脑神经元总量是多少 ?说法不一样,有 万亿、千亿、数百亿、数十亿 。 澎湃新闻的文章的说法 : 科学研究只要有一个数字、一个演算过程不能被证明,那么其得出的结论也终会被证伪。 对 人脑研究不适用 。 引力波和暗物质 用实像证明虚像, 因为黑洞分析和 暗物质提出是数学模型仿真结果,模型本身如何证明?只能通过实 像 去 证明虚像 。 人的记忆实际上是将 实像 变" 虚像 "。人找回家路也是 将 实像 变" 虚像 "。 诺奖得主莫洚夫妇就是用虚像替代实像。他们将小白鼠放在一个大笼子里,将电极植入鼠 脑 , 电极的信号引入电脑,记录小白鼠在笼子里不同状态时 神经元放电的轨迹 。这 轨迹是虚拟的图形 。 莫洚夫妇由此 图形界定了细胞类別 。并提出人脑有 GPS系统。笔者认为这样的说法不靠谱。 莫洚夫妇没有给岀微观层面到宏观层面的裢接。是自已推测,也不符合人 找回家路的常理 。 澎湃新闻的记者应该关注这个问题 ,写点评论。不要总是给中国人添堵。既打击小人物韩春雨,又把矛头对着我国科学家。还把中国有的老人称呼为"熊老人"。 “真气”与神经元的关联 朱院士研究真气与社会上所谓气功师是不同的。科学家是想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医的气血和经络。 他想在 微观层面观测气感在细胞群体中产生的影响 。他的说法对大众来说如同讲"天书",听者不懂,又无气感,必然感到玄,加上过去方舟子等人批中医是伪科学的影响,有的人口头上拥护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实际上他们把中医看成伪科学,把佛学看成迷信。有关科学与佛学的关联另文讨论。 有关细胞层面的研究涉及相当多内容。朱院士已回应对细胞的 神经元测试结果 。试图说明有无气感吋 神经元的变化 。但不知是什么样结果?是细胞排列变化;还是映射神经回路发生变化?观测手段是什么?有没有无线传输概念或量子纠缠概念引入?是倍受关注的。 笔者建议朱 院士把突破口选在视感系统 ,其理由如下: 1. 视感系统信息量最大, 70% 以上; 2. 视感系统以光学和电磁理论指导 ,如果能拓展到 微观层面 ,对生物学,脑科学都有很大促进;也是先生善长专业。 3. 视感系统是唯一展现多层面链接的地方 ,肉眼可见; 4. 佛学《金刚经》指出人眼五种功能,在有气感时,是否有开天目功能? 5. 中医眼科历史悠久,有专著《中医眼科学》。还有现代科技与中医融合的专著。 6. 总之,希望 朱 院士组织一个沙龙 ,吸引多学科专家共同攻克经络难题! 参考文献 朱院士在中医药大学所讲的 “科学的语言” 不太科学 , 科学网 , 2017-6-15 15:43 | 系统分 类 : 观点评述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887662do=blogid=1060947 本文来自杨卫平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87662-1060947.html  披着科学外衣研究 “ 真气 ” ?中科大原校长朱清时不是唯一的那个 http://weibo.com/u/3114175427?c=spr_qdhz_bd_baidusmt_weibo_snick=%E8%A7%A3%E6%94%BE%E6%97%A5%E6%8A%A5is_all=1 原创 2017-06-14 宗赫 , 来源:解放日报 · 上观新闻、观察者网、南方周末,微信公众号 “ 新京报 ”“ 中国青年网 ” , 相关作者:周理乾、张田勘、叶飙 等 张田勘(学者) , 院士朱清时以身体观察 “ 真气 ” :有多少科研价值? 新京报 | 手机看国搜 , 2017-06-12 08:20 理想破灭的朱清时讲"真气〃,不该被围攻! 屏山石, 2017/06/13 科学尽头是玄学?朱清时院士的 “ 真气说 ” 合理吗? 2017-06-14 16:09 | 国搜头条 | 手机看国搜 (本文综合环球网及钱江晚报相关报道,原标题及内容略有更改) 责任编辑:周宣宇 沉迷 “真气”研究 朱清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 来源 : 凤凰周刊 , 2017 年 06 月 15 日 对话丨朱清时 真气经络或存在需用新方法研究 , 来源: 新京报 http://www.bjnews.com.cn/inside/2017/06/16/447004_3.html 媒体评朱清时院士的真气论:权威科学家宣讲玄学令人大跌眼镜 ( 图 ) , 澎湃新闻网 , (原标题为《 朱清时 “ 惊人之语 ” 模糊科学边界》) , 2017-06-13 09:29 , http://www.sohu.com/a/148399545_260616?_f=index,recom 郑心锦 , 新媒 科学正在追赶中医,中医将变得时髦, 来源:星岛环球网 , 2017-06-02 10:02 “记忆形成的奥秘:以前说的不对!”来源:《联合早报》, 2017 年 4 月 10 日,其链接是: http://www.zaobao.com/wencui/social/story20170410-746886 。 “记忆形成的奥秘:以前说的不对!”,来自联合早报,该报信息来自 BBC 中文网。 2017 年 4 月 10 日 ,其链接是: http://www.zaobao.com/wencui/social/story20170410-746886。 人类首次精确发现大脑记忆形成原理 , 腾讯科技, http://www.yunzhitai.com/diccovery/being/ 。 美神经科学家揭开大脑记忆时间关联事件机理,来源:中新网, 2014 年 02 月 11 日 。 钟振余 ( 宁波大学 ) ,记忆信息与大脑神经元固有频率的关联性, 来自科学网, 2016-1-25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724380-952482.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钟振余博客。 罗文 . 雅克布森 Romi Jacobson ,译者马骁骁,大脑把记忆存在哪,环球科学, 2015 年 5 月。 启动大脑 , 博赞 ( Buzan,T.) 著;卜煜婷译,一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5.1 书名原文: Use Your Head 。 . 复杂性思维 --- 物质、精神和人类的计算动力学, 克劳斯,迈因策尔 著 曾国屏苏俊斌译,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3.12 。
个人分类: 博客|1433 次阅读|50 个评论
论智慧学和科学的关系
kingwisdom 2013-12-10 19:31
论智慧学和科学的关系 张庆松 二〇〇八年十一月十五日 一,概述 当向人们介绍智慧学时,很多人的立即反映是,智慧学是玄学,是违反“科学时代精神”的。这种理解将智慧学和科学绝对地对立起来,这不利于智慧学的推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智慧学工作者就需要认真思考并清楚地解释智慧学和科学的关系。 本文试图将智慧学和科学的关系做一个框架性描述。论述的重点在于阐述智慧学和科学的同异之处,从而帮助人们理解智慧学和科学在人类认识世界方法上所处的地位,说明智慧学和科学都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工具和方法,而两者的差异 主要在于所研究的目标、对象和方法等方面有各自的特色。 二,智慧学和科学的定义 智慧学是一门学问(我们要努力使其成为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的智慧这一自然现象。其宗旨是要了解智慧、说明智慧、发掘智慧、保存智慧、传授智慧、发展智慧、应用智慧,让智慧来增进人类的福祉。 人具有智慧,这是不可置疑的。智慧也是数千年来人类孜孜不倦地探索和追求的一个崇高目标。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人类对智慧的了解依然十分零碎。对智慧的本质、智慧的来源、取得智慧的途径和方法等许多问题仍然不得其解。以至于许多人对智慧产生一种怀疑、偏见甚至敌意。 但是,既然智慧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依然是人类憧憬的目标(尽管其似乎遥不可及),那我们就不应该放弃对其的追求,应该设立学科来进行研究,并在学校中进行传授。事实上,人类数千年文明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智慧理论知识,我们要做的基本上是进行系统整理(当然需要新方法和新思路)。 科学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由于古代西方哲学家如亚里斯多德认为,人类无法一下子从整体上去认识宇宙,因此只能采取微观研究的方法,即把整体分解成一个个领域进行研究的方法(也就是分科研究和学习)。“分科学习”就成了科学。随着人类知识的积累和研究的深入,形成了许多学科,从事某个领域学习的就成了科学家和精通某个领域的专家。 科学的发展主要依靠了两个方法,逻辑和实验。科学方法的核心理念是实证,即通过实验能够重复实现的现象才能被称为真理。由于其重视实证,因此被人们认为科学是可信的。而那些仅依靠逻辑推理的学科如哲学等则被视为“玄学”。 三,科学和智慧学可以和谐共存 那种用科学来反对或者抵制进行智慧学研究的态度是不正确的。这是因为,智慧学和科学都有存在的必要,不能因为科学已经存在就不容许智慧学存在。 两门学科存在的一个基础是客观存在这一条件。因为存在客观的世界这一事实,才使得科学得以合理存在。而智慧也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对其进行研究也是合情合理的。 两门学科可以并存的另一个原因是,两者都牵涉到人类这一研究主体。科学中存在研究人的许多分学科,如研究人体的生理学,研究人体疾病的医学,研究人类思维的心理学,研究人类活动的行为学,研究人类群体现象的社会学等等。那么,也就可以存在研究人类智慧的智慧学。所以,智慧学也可以被视为一门科学,而且可以使用科学的方法如逻辑推理和实证。人类的智慧现象也是可以重复实现的。智慧学也可以为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智慧学的研究可以破解智慧之迷,可以填补人类知识的一个空白,也可以提高科学水平。 同样地,智慧学也不能否定或者取代科学。这是因为智慧的产生需要建立在大量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而科学就是积累知识和经验的一个重要过程。没有科学,那些高层次的理论知识和智慧就缺乏一个广阔而牢固的基础。 智慧学和科学可以共存的第三个理由是,两者都服务于一个目标,那就是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发明创新的能力。科学可以产生知识,知识可以用来改造世界,造福人类。而智慧也要运用知识,也是要用来改造世界、造福人类。智慧学的目标是提高智慧,从而也就提高人们运用知识的能力。 所以,智慧学和科学是可以和谐共存,相辅相成,殊途同归的。 四,智慧学和科学的分工 仅仅说明智慧学和科学的共性还不足于充分体现智慧学之必要性。我们还需要说明智慧学和科学的差别之所在,从而可以证明智慧学的独特性和发展这一学科的必要性。 虽然智慧学和科学都服从于研究人类和提高人类知识能力这一大主题,双方所走的道路、扮演的角色、瞄准的目标、使用的方法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区别。可以说,智慧学和科学既有协作,也各有分工。 智慧学的特点是,其直接瞄准了作为人类精神文明最高境界的智慧这一崇高目标,是要摘取“皇冠上的明珠”。而科学则是一种打基础的工作,是要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积累知识。如果没有智慧,那人们的认识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就会低下,成为“愚人”。那样,科学也就失去了其意义。智慧学若能实现其目标,科学发展也就增添了动力。奠基的工作需要做,摘“珠”的工作也需要做。 智慧和科学所产生的成果也不一样。科学的结果是知识,而智慧则是能力的体现。而能力又往往依托于知识的积累。所以,科学可以为智慧提供基本素材,而智慧学则是利用这些素材创造出更高级的产品 - 能力。 五,智慧学和科学的交叉 除了前面所说的共性和分工外,智慧学和科学在研究范围上也有交叉的地方。 首先,智慧是博大精深的,智慧学的研究范围也应该是包罗万象的。在研究智慧的时候,必然会对构成智慧的要素和产生智慧的过程进行研究。这就必然会涉及到各种门类的科学,需要应用到各种学科知识。 其次,智慧的形成要求渊博的知识体系做支撑。智慧学也需要研究知识的本质、产生过程、获取方法等以便提高人类的认知能力。这些也是科学中的一个领域(如认知心理学)。 尽管有交叉,智慧学却不能列入科学范畴。这是因为,其在对象、目标、范围、方法都具有独特性。 首先,智慧学的对象是智慧,而科学的对象是某个领域内的现象和规律。 其次,智慧学研究的目标是发展人们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智慧,而科学的目标是发展知识,理解世界。 在范围上,智慧本身是由许许多多的领域和要素构成的,是博大精深的题目。所以智慧学需要涵盖许多领域,是跨学科,跨领域的学问。科学是专注某一领域的学问(尽管也有一些交叉学科)。 在方法上,智慧学可以使用一些科学实验方法,但也要使用一些自己独有的方法,如历史实证、文化实证、社会实证等方法。 六,科学、哲学和玄学 智慧学和科学之间还存在另一个层面的学问,那就是哲学。这三个学问的自然发展过程应该是从科学、到哲学、再到智慧学。而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又是通过“玄学”联系在一起的。 科学(起始于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各种自然现象和规律的。科学中既存在“实”的一面,如“实验物理学”,也存在“虚玄”的一面,如“理论物理学”。由于研究的是自然现象,看得见,摸得着,科学因此被认为是可信的。但是,人们往往忽略的是,科学中也有“虚”和“玄”的成份,那就是对各种自然规律的研究。这些规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需要通过归纳推理来得出,这就是逻辑应用。科学里面也有哲理,但那往往是对某种现象或者某个领域内的理论研究。比如,理论物理学主要是从实验报告中(知识)进行分析、归纳、推理,从中提炼出未知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 哲学是关于哲理的学问,是对世界(包括自然和人类社会)普遍规律研究的学科。在古代汉语中,哲是“无所不知”的意思,理是指规律、道理、原理等抽象概念。哲理也就是指具有普遍性的(广泛的)道理和规律。哲学则是从更大范围内研究哲理,是纯哲理性的研究学问。哲学考虑的范围更为广泛,涵盖了自然、人类和社会及相互关系等。所以,哲学不列入科学的范畴,而是和科学并列的。 哲学依赖推理逻辑的理性思考,因此就主要体现为“虚”和“玄”的成份。虽然逻辑是科学发展的一个支柱,但是科学并没有发展出逻辑学。这不是科学研究的范畴。科学只是应用了逻辑。逻辑学是哲学发展出来的。逻辑是哲学研究的一个范畴。 从个别领域中发现的规律原理也会对更大范围的哲理研究(哲学)产生影响,而许多人类的哲理思想是从对个别现象中提炼、验证、升华而发展出来的。所以,从哲理的形成过程看,科学(某个现象后面的一般性规律)支持了哲学(具有普遍意义、跨领域的普遍规律),而在知识层次上看,哲学是高于科学的。近代历史上曾经有很多杰出的科学家在其人生的后期开始研究哲学,这是一种思维境界的提高。 上面这些讨论说明,所谓的“玄学”其实在科学和哲学中都存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如果我们尊重科学,那也就应该尊重哲学。现在人们往往有“泛玄化”倾向,将一些暂时不理解或者过于高深抽象的理论研究都视为“玄学”。更成问题的是,人们往往将“玄学”同封建迷信等同起来,对之嗤之以鼻。这是一种错误行为。 如果我们将玄学定义为对抽象概念、原理和理论的研究的话,那就应该重视之,因为这是人类探索未知、发展知识、发明创造的一个重要手段和过程。玄学可以将实验或实践升华为理论知识,然后用来更好地指导实践。 另一方面看,从抽象原理中经过分析推理,得出更多更高深的理论(理论演绎)也是知识发展的一种形式。这种由“玄”到“玄”的推理过程即使在科学中也是常常使用的。 玄学(抽象推理)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意义在于,其从已知推导未知的方法,可以帮助人们发现那些实践或实验暂时无法证明却很有可能存在的现象或规律,从而可以为未来的研究指明方向。在很多情况下,可以理论先行,用先进的理论来指导实践。这种理论就是务虚的结果,是用玄学的方法,经过头脑碰撞,长期思考产生的结果。比如,在现代 IT 标准领域,很多标准就是在没有产品,没有实验的情况下,集中很多专家的思想,提出先进的概念,再进行理论计算和框架设计,然后再形成标准,进行示范和检验,最后才用来指导生产。 七,智慧学是玄学吗? 智慧学被人视为玄学,是因为过去人们常把智慧和哲学混为一谈。将智慧学归纳为玄学是不正确的做法。将智慧学和科学做比较,两者都有“玄”的成份,只是在玄的程度上有所不同而已。而在“实”的方面,智慧学也有非常实在的成份。那些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态度也同样可以适用于智慧学。 智慧学也不同于哲学的“玄”。这是因为,智慧虽然也包含了哲理思考这一层面的东西,但更多的是其实用性,因此智慧学也就更具备实用性。而且智慧学不同于哲学。智慧学的原理都是可以用实证的方法来验证的。 智慧具有实用性,这是不容置疑的。在古代,无论哪个民族,当人们遇到困难和难题时,都喜欢去找有智慧的人“智者”去请求指点迷津。而那些真正有智慧的人也能够帮助人们消除困惑,排难解忧。 智慧不同于哲理。主要原因在于智慧是一种能力,其能够运用知识和道理来解决问题。而哲理只是一些理论的汇总,但理论并不完全都是对的。是否能够正确的运用哲理,这就需要智慧。所以,哲学是研究哲理的学问,而智慧学是研究并教人们如何运用哲理来解决困难的学问。哲学的宗旨在于明(明白道理),而智慧学的宗旨在于用(运用知识)。 智慧学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具有实证性,也就是实际证明基本原理的能力。由于智慧能够用来改造世界,其方法原理也必然是经过历史上无数人的实际证明的。这就是历史实证法。同样的,我们智慧学研究者也可以用智慧学原理来指导社会实践,从而证明其存在和效益。这就是社会实证法。还有,种种智慧现象也可以通过实验室的科学方法来证明。 所以,智慧学本质上是实学。 八,智慧学如何处理和科学的关系? 智慧学要发展必须要处理好与科学的关系。 首先,智慧学必须尊重科学,必须承认科学对人类社会文明所做出的积极贡献。 其次,智慧学必须吸收科学的有利成份如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成果等。 第三,智慧学必须清楚地表明自己属于人文学科。 第四,智慧学者必须要清楚地了解智慧学和科学的同异,在保持与科学的和谐共存前提下,要妥善地处理因差异而引起的可能的矛盾和冲突问题。 第五,智慧学必须明确自己的使命,为了破解人类智慧这一千古之迷,必须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在实事求是精神的指导下,敢于提出新观点、新思想,新理论。 第六,智慧学必须使用新方法。智慧是人类的一个独特现象,而且是很难破解的一个难题。数千年来,哲学和科学都没有能够破解这个难题,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有找到妥善的方法。智慧学必须要在方法上有所突破。 第七,智慧学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用简单的线型思维是无法完全理解和把握智慧学的真谛的。智慧学研究者必须学会并使用智慧型思维。关于智慧型思维和科学思维之间的差别,有待以后再详细论述。 九,结论 综上所述,智慧学同科学不是绝对冲突、互相排斥的学问,而是可以与之和谐共处、相互提携、相互补充、联系密切、并行发展的。智慧学需要依靠科学的一些基本理念和方法,但也必须建立自己的独特的思想方法体系。智慧学的发展也将有利于科学的发展。智慧素质的提升将有利于促进科学研究和发明创新。 希望中国的广大科学工作者一起来关注智慧学,帮助智慧学,参与智慧研究,培养智慧素质。(来源:张庆松博士著《论中国智慧战略》,国际智慧学会巅峰智慧出版社,2013),第269-286页) 对这个问题最好的说明是毛泽东的《实践论》。
1505 次阅读|0 个评论
某些玄虚派对逻辑的态度:得用时就用,不得用时就扔
espero 2013-7-14 23:38
玄虚派(包括某些地下状态的什么功)虽然总体上呈现一种反智倾向,是贬低“方法”的,但其实并不是完全不依靠逻辑。他们对逻辑的态度是这样的:可用的时候就拿过来,为自己的学说张目;不可用或不宜用的时候,就丢到一边,然后用若干煽情的修辞手段让听众暂时忘了还有逻辑这回事儿。 就拿某地下派别常见的一种“度人”的套路来举个例子吧。他们的梗概一般是这样的:“你看得见蚂蚁吗?看得见吧?但是蚂蚁知道你在看它吗?不知道吧?同样的道理,有一些高层次生命也在高层次上看着你呢,但你不可能知道他在看你啊。”这个演绎(确切说只是个类比?)的推理本身还算不错,听的人一般也会点头称是。但接下去呢?劝诱者的梗概恐怕离不了这样的内容:“我(或某某)就是从那个更高的层次下来,准备把你往更高的层次带的呀!”很多听者至此“豁然开朗”,觉得终于找到救星了——但是,此时此刻,刚才那个类比的逻辑到哪里去了呢?如果说高层次的生命可以下来,把下面层次的生物带上去,那么你什么时候见过有人下到蚂蚁的层次,把蚂蚁带到人的层次呢?若有才怪!——这时候为什么不再类比了? 当然,玄虚派基本是只能被消灭却不会被击败的,他们会辩解道:“这一点不可以类比的啊。人是能思想的,是可以被带的,所以我才来带你。蚂蚁的头脑怎么能跟人比呢?” 这等于是在人和蚂蚁之间划了一道界限。但是,出于同样的类比思想,我们可以轻松地质疑这道界限。比如,我们问他:“人是否觉得自己的思维比蚂蚁复杂得多?”这应该会得到肯定的回答。那好,继续发问:“蚂蚁难道不能觉得自己的思维比细菌复杂得多吗?”如果对方说:“不能,就是不能!”那好,类比不成立,你还凭什么说更高层次一定有更高级的生命看着人类?如果回答“能”,那好,我想认识一下把蚂蚁带到人的层次的高人。 玄虚派急了的话,有时候还拿维数说事:“我说的更高层次的是指更高维度里的生命。”这就越来越玄虚了,人和蚂蚁都是三维的,更高维度跟我们这个三维可以相通吗?或许在理论物理学里可以,但在这些玄虚派的“朴素”类比里就彻底讲不通了——毕竟人看蚂蚁还是在同一组维度体系里啊。 所以说终归还是处于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人以自己的境遇为自己挑选了希望(包括不切实际的希望)。 不过必须承认,玄虚派的学说的客观效果有时是好的,乃至可能是很好的。但是,由于少了逻辑性,少了判别信念的标准,所以一旦被利用了,坏起来也着实是坏的,乃至可能是极坏的。当今社会,很多人都崇仰着作为稀缺资源的“靠谱”,却依然被明显不是那么靠谱的玄虚派所忽悠。
3672 次阅读|0 个评论
玄学还是科学
danielfeng812 2013-5-5 22:28
身处内外结合部,常常感觉到中西做学问的差异。这里非谈‘腐败’或‘潜规则’,这个问题太大太严重,身处其中也深受其害,区区小我,实难撼之,实在遗憾。这里说说做学问的路径问题。以下只是一些见闻而已。 学术会议中的分会场: 做20分钟陈述时,中国学者多从理论上去论述,推演,尽其所能,似乎想要说服他的听众;西方学者极少谈论理论,呈现的多是数据和实例,似乎他并不想证明自己的观点,却试图从观众中获得一些信息。 期刊文章: 中国学者文章偏向鸿篇大论,多依靠演绎、概括说明来推导结论。他们崇尚‘越哲理,越深刻,越玄乎便越有价值’的学术路子。西方学者一般围绕案例、数据展开,从实例出发,寻找理论依据,并根据实例的分析、阐释,归纳出观点和看法。 总体上,中国学者善于从宏观把握,常常是见林不见树;西方学者擅长从微观审视,易于见树不见林。 当然以上都是一些比较极端的现象,并不排除中西结合或者反转的情况。但是,我们现在做的是‘玄学’还是‘科学’?难道不值得学术界、出版界、期刊社好好反思吗?
16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玄学和宗教同宗同源
热度 10 sunsong7 2013-4-21 04:20
科学理论 的形成 一般 要 经过 现象观察、问题发现、提出假设、 演绎 推理、实验验证 几个步骤 。 宗教、玄学和科学实际上是 人类的认识 事物的不同 阶段 ,它们都试图揭示真理来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宗教 / 哲学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玄学重视推理,科学强调验证,它们之间的 联系纽带是因果 与 逻辑,归纳如下 : 科学 ( science ) 源于中世纪 拉丁文 “Scientia” ,原意为 “ 学问 ” 、 “ 知识 ” 。 反映事物 现象 的 普遍 真理或 客观 规律 , 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体系 , 是用求证的思维作研究的 。按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本文所述“科学”特指自然科学。 玄学 ( metaphysics ) 源自希腊语: μετά ( metá ),意思是形而上学 , 就是超越外在表象,揭示内在真理。是一种与科学相对的理论,它回答人类已知的科学无法回答的问题 , 是用 推理 的思路作 预测 的。玄学与人 们日常生活和 民族文化形成息息相关,是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宗教 ( Religion )源自 拉丁语 的 Religio ,意指 “ 连接 ” ,与 “ 宇宙万物相互连接 ” 的表现有关 。 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 是用假设的思想做解释的 。宗教是伦理道德、思想文化和社会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道德培养、心理安慰等诸多功能。 【关于进化论】 “进化 论”在形式上没有使用数学语言描述,逻辑上循环论证,操作上不可证伪, 源于辩证思考,止于形式逻辑; 终结了造物主,塑造了自然神。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说”偷偷用客体替换掉主体 ——羞辱人类的智慧, 无论在自然界或实验室都未找到“基因突变的累积可发生跨物种转换” 可以实现跨物种转变的直接证据 , 所谓 “选择”是一种“智慧” 行为,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非智慧活动是一个熵增被动过程,而智慧活动是一个熵减的主动过程,举例计算机程序遭到软硬件故障或病毒侵袭不会自发产生新的功能程序,而程序设计是一个主动过程,自然选择不会自发使低级程序向高级程序进化,进化论利用辩证法的诡辩手段将“主体”与“客体”倒置,将“被动”过程与“主动”过程混淆了。 进化论是一个 假设,而不是理论,它提出了一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假设,它未经证实或者证伪。这个假设最大的问题是普适,就是太大太全,所以只要提出一个反证就能证伪。这和中医的包治百病一个意思。要做的事,是用科学的方法论把它分解,看是否在某些局部成立,某些局部不成立。 “合成生物学”正向“上帝”的造物主地位挑战,证明了智慧能够创造智慧, 那么,假设上帝2.0是合成生物学工程师,玩儿“适者生存”选择游戏的“自然神”还有存在的必要性吗? 【传统生物学】进化论本质是自然神论, 基因已沦为科学宿命论, 细胞论则是活力论翻版 【现代生物学】系统生物学以数学为基础, 结构生物学以物理学为基础,合成生物学以工程设计为基础。 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子,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 。 ——爱因斯坦
13871 次阅读|18 个评论
警惕玄学死灰复燃
热度 1 wliming 2011-10-4 20:17
对我的追问,何宏多次肆意羞辱,我没有回敬他。不是因为我客气,而是我觉得这人还算有些水平,对特异功能有些独到的思考,对这样的专业人士我还是要保持一份尊重。 在何宏多次推辞之余,我还是不断追问一些所谓特异功能的内幕。这是为什么? 首先,科学的任务就是追求真理,探寻真相。其次,某些人声称的跟现代科学相抵触的特异功能(从没被证实过)曾经欺骗了中国人很多年,至今还余烟未尽,科学界不能等闲视之。 按照何宏的说法,特异功能可能是一种心灵与自然的共生现象,脱离心灵,特异功能既不能发生,也不能被检验,心灵对特异功能还有很强的反作用。何宏觉得,特异功能只能以心印心,而不能客观验证。特异功能好像从这里找到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于是,何宏在科学网宣扬起了他的这样一种神秘玄学。 我们不难发现,何宏貌似在揭露特异功能,实际上是为了宣扬玄学。玄学毒害了中华民族几千年,让中华民族在科学的道路上走进了死胡同。现在何宏给玄学披上了科学的外衣,科学网应该警惕。
个人分类: 伪科学|1137 次阅读|3 个评论
惊见有人贴出“看破红尘修身成佛的三段论”
热度 6 Helmholtz 2011-9-26 11:02
网上游览,发现某处有人贴出自以为是的“看破红尘修身成佛的三个阶段”    初级境界,能悟透凡尘俗事,认为一切皆有定数;   中级境界,参透人生之来去,感知因果报应循环;   最高境界,悉天地万物之源,行正义必斩妖除魔; 其实,这简直完全是在胡说八道,正象我当面批评有人是“伪居士”一样。 如果非要强行划分三个修行境界,则科学禅博主立场是: 初级境界:诚心向善,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不以善小而不为, 不以恶小而为之 。 中级境界:洞悉世事,坚信佛法精深,感知三世因果, 参透灵魂不灭和生命来去 ; 最高境界: 明心见性,法喜充满, 识得天地万物之本源,涅槃寂静。 真正佛家明师的精神境界: 一切皆空,无善无恶,无人相无我相无智者相。 佛法驻世,佛度有缘;但菩萨慈悲为怀,诚心度人,实无一人被度。
个人分类: 观点交流|4712 次阅读|25 个评论
[转载]施一公与饶毅:规则的破坏者还是建立者?
热度 2 Helmholtz 2011-9-4 11:42
施一公与饶毅:规则的破坏者还是建立者?   作者:本不想说 (新 语 丝上的这篇文章很妙,妙就妙在以玄学家的眼光而言,作者在一些学术大牛身上发现 的言行不一之处。 真搞学术者尚且有此种种问题,混江湖与混日子,或者想混成院士、好有 终身不退荣誉的和社会 地位的所谓 科研人员之中,毛病就更多了。所以,对于饶毅这种中国 学术圈子里的“坏小子”, 虽然是个异类,虽然是想捅破国内学术圈内人人头痛的潜规则, 但是对于他的院士评选出局和发誓不再申请,批评者、幸灾乐祸者远多于能欣赏他的人,其 实丝毫也不值得不奇怪,因为他在那个高高在上的祭坛里撒了一泡尿,坏了众人胃口。 ----“科学禅” 博主 评论 ) 原文链接: 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12/shiyigong.txt   饶先生和施先生近几年一直在公众刊物发表文章,坦陈中国科学界的弊端, 赢得了无数掌声和科学粉丝。当年看到二位的文章可谓佩服的五体投地,也曾鼓 掌叫好。可自从二位回归东土后的所作所言,真叫在下不敢盲目崇拜人了。人也 是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就像现在的美女明星们一样,妆上妆下差别实在太大。   中国科学界的问题是大环境造就的。中国的问题不是缺乏完善的法律和规则, 而是还有令一套对应的潜规则和内部规则。老实人总是深受其害,情商高的成功 者都是利用潜规则而上位。我国科学界的项目评审规则面上非常完善,我们的院 士评选制度也很完善。问题都是潜规则造成的,问题的暴漏都是潜规则下失败的 玩家揭露的。施饶二位除了智商高,善于做高影响因子的文章外,情商也绝对一 流,深谙中国文化和潜规则。看起来是科学潜规则的受害者,实际上还是令一种 潜规则的建立者。试举几例供大家分析:   1. 2008年杰出青年基金事件:(见新语丝“立此存照”施一公事件)。虽 然施先生最终全职回到了清华,但2008年人事关系还在美国挂着,就来申请只有 正式职位的中国学者才能申请的杰出青年基金,这是严重的违规。虽然清华大学 和基金委明知形式审查有问题,还是按照潜规则办事,而施先生也就半推半就的 应着,这时丝毫没有了对不良文化愤世嫉俗的硬汉形象了。施先生曾试图与方先 生沟通,未果。施先生一开始就很熟悉中国文化。施先生对此连解释的勇气都没 有,最后还是饶先生冒着生命危险替兄弟出来圆场子。这是施先生第一次破坏中 国的学术规则而利用潜规则上位获得利益。   2. 国籍问题:不是每个人都能随便选择自己的国籍的。如果有人有机会重 新选择国籍,则一般是对这个国家的文化和制度的高度认同。而放弃国籍,则是 对原来国籍国家的不认同甚至否定。中国人对于中国国籍的理解则更象是对祖宗 的认同一样,就像现在华人总提“祖籍”,虽然是爸爸甚至是爷爷的出生地,也 算是自己的家乡。当年杨振宁为了在美国获得地位和荣誉放弃中国国籍而加入美 国籍,其父杨武之先生到死也没有原谅他。改变国籍的人要么是因为政治原因或 者有坚定政治信仰,象爱因斯坦不满纳粹迫害犹太人才改为美国藉。要么是利益 驱动,如时下演艺界名人的移民潮,搞的《建党伟业》这样的具有政治意义的大 片全是一帮假洋鬼子在主演。施饶二位原来都是中国国籍,在美国发展后改为美 国藉,动机是什么?你们真的宣誓了吗?真心宣誓了吗?二位重新回归中国,听 说都重新改回中国籍,是真的吗?见网上有关于饶先生退出美国藉的一些理由, 说“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失去了其道德领袖的地位,但是美国人仍然陶醉在其 国家与自我的伟大感之中。”(见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5049 )。饶先生的理 由能否被美国人和中国人认可暂且不论。施先生退的理由是什么?中国科学院院 士的评选一定是中国国籍才可以,否则只能评外籍院士!今年饶施二位参加科学 院院士的竞选时,应该是已经改为中国藉了。不知道是不是?如果两位在2011年 初申报的时候还是美籍,那二位可是违规大了,连资格审查都过不了呀。请二位 或者知情人解释一下?   3. 与科技部的恩怨:2004年,饶先生等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观点,反对 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生物医药领域的立项。在文章中有“普林斯顿的分子生物 学家施一公表示,‘我强烈反对由一个首席科学家’来控制上千万研究资金的体 制。2004年8月,施和其他10位旅美华人生物学者协会(该协会由在美国 工作的华人生物学者组成)的成员向温家宝提交了一份公开信。信中他们表达了 对科技规划草稿中超大型生物项目的担忧。他们认为这些项目将会失败并且还压 制竞争。”施先生还公开表示科技部是腐败之源,建议撤销科技部。而施先生和 饶先生回国后都积极与科技部沟通,并投入到蛋白质计划的大科学中去抢银子, 硬是把解放军少将立的项目抢了三分之二回来(10亿左右),此后二位再也不反 对国家中长期规划了。施饶两位先生都被聘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饶 毅教授也是国家863计划项目课题负责人,他们都承担了我国基础研究和前沿技 术领域的科研项目,国家通过多个渠道对他们在科研经费和条件保障上给予了大 力支持。(科技部回应施一公饶毅《科学》社论)。重大新药创制计划在十一五 期间启动,施先生想当然的认为新药研制,就是结构生物学加上化学就成了(因 为在普林斯顿时他与化学系同行组了一个公司做新药),并积极与科技部主管新 药的领导沟通,并把领导请到清华大学来开讲座,最终施先生的理念还是没有被 认可。施先生想把清华做结构的和化学的一班人组织起来想抢个几亿的大项目, 结果可想而知。从此,施先生又对科技部不满了起来。2010年9月施先生和饶先 生又共同发表了轰动全国的讨伐科技部的檄文。先不管中国的科学体制如何,从 施饶二位与科技部的互动过程来看,倒像是黑社会到酒店收保护费。白吃白喝太 毛毛雨了,每年都得上大供!不给,黑白两道都收拾你。如果施饶二位不熟悉中 国文化和潜规则,这等事如何能三番五次的操作?   4. 北大清华生命科学特区:王晓东先生当年在科技部和北京市科委力邀下 回国成立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国家给了新的政策和几个亿的资金投入,王晓东 先生搞的有声有色。施饶两位自然心里不服,但回来的晚,风头都给王晓东抢了, 现在回来分占了北大清华的山头,总想弄点事超过王晓东。北大清华给的3、5个 亿哪够用呀,2、3年就折腾光了!一年有3、5亿差不多。于是给中央领导坚持不 懈的写信要支持,终于要了50个亿下来建立北大清华生命科学特区,最后怕王晓 东有意见,又分了一部分给王晓东。2010年4月,清华北大悄无声息的各挂了一 个“生命科学联合研究中心”的牌子。建立联合研究中心,不是什么违法的事, 怎么不好好宣传一下呢?还是这个事做的有点不明不白,怕同行有意见?以科学 的名义忽悠国家领导人特批巨额经费,还不敢张扬,这才是更大的腐败和不公。 如果施饶二位先生不熟悉中国文化和潜规则,如何办得了此事? (XYS20110903)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2349 次阅读|3 个评论
对“特异功能”现象的哲学及物理学本质的探讨
热度 3 Helmholtz 2011-8-31 16:22
对“特异功能”现象的哲学及物理学本质的探讨 何 宏 (本文成稿于1999年3月29日,未曾发表,本文试图为“玄学”立名立言。 其实历史上,过去的哲学家从来没有能够说清楚过“心”与“物”究竟是什么关系,何以意识可以认识物、反映物而不能直接作用于物。“心”与“物”究竟为一,亦或为二,在量子力学的迷雾笼罩现代科学将近一个世纪之后,似乎终于走到了一个应该有个说法的关口。) 摘要: 通过分析研究,本文将“特异功能”现象与作为哲学基础的“天人合一”思想纳入到“玄学”体系中。而“玄学”之有别于经典唯物主义及唯心主义的核心是“心物一元论”,简言之,即所谓意识和物质之间在本质上是密不可分的整体,观察者及其所观察的对象是密不可分离整体。由于所观察的对象不再是孤立于观察之外在的存在,我们今天所强调的客观性仅具有相对的价值。在这种基础上,特异功能研究者所作的研究当然无法达到今天科学的严格客观标准。    当代科学在发展到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层面之后,已有诸多际象表明意识和物质是相互决定的,由此推测,“玄学”极有可能是在当代唯物主义科学层次之上的宇宙真理的表达。相信通过将意识本身作为物理因子引入科学框架中之后,在对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做出实质性突破后,特异功能现象才可能得到圆满的解释。假使确认特异功能是“真实的”、但同时是“非客观”现象,本文大胆地推测意识是脉动着的复杂的非定域的时空结构,物质则是在非定域的意识海洋之中飘浮的定域的孤岛。意识与物质之间是背景和现象的关系。实物粒子与脉动的时空始终是相互耦合在一起,粒子性的前者若是被视作物质,波动性的后者便可视为最本原的意识存在。唯有这样的假设,意识才能通过调控时空及环境而表现出真实的“特异功能”。 主题词:特异功能;玄学;时空;意识; 一. 特异现象的定义及面临的难题: 特异功能现象表现为一些人可以通过非物质的方式,在思维形象和外在实物之间建立起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联系。 对内表现为特异感知,比如透视遥视思维传感、预知、溯知等功能现象;对外则表现为意念致动,如离体移物、特异搬运、穿壁现象、以及其它现代科学所不能解释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特异效应。 显然,所谓的特异感知与特异致动是在更高层次上的同一事情的两个方面,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相互耦合密不可分的。 我国的人体科学工作者自1979年起,以发现儿童耳朵识字现象为契机,在17年的时间里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根据他们的研究结果,特异功能似乎是人类甚至许多生物所拥有的一种生命的潜能,他们相信此项研究的深入必对科学发展有所贡献。面对复杂的现象,绝大多数的研究者仍旧认定特异现象本身的客观真实性,并不接受古代的鬼神迷信之说,更不接受外星生命的无稽。这种态度其实很好理解的,因为若是我们所研究的对象在智能上和存在形式上均高于研究者本身的话,既使采用形式和手段上的科学方法,仍然可以说,所谓研究结果只会是荒谬的。然而既便如此,既便当人研究人本身或者说当人在研究抽象的意识之本质时,也同样可能会出现问题。研究能否继续采用当代科学所惯用的实验、分析加形式逻辑推理归纳的办法,其实仍未得到可靠回答。事实上,在对于细胞生物学、神经细胞学、分子生物学发展到今天以后,最前沿的科学家们依旧无法对意识的本质作出科学的论断。能看清这一点,就不会惊异何以国外一百多年、国内近二十年除开一些零星的似是可靠的现象报导,均未能向整个科学界客观地核实特异现象,更未能得出任何理论上的进展。   由于特异现象的偶发性,难重复性,甚至与实验者的心态之间可能的相关性,一直难于进行客观有效的研究,以获得圈外人士尤其是科学界主流的认同。实事求是地说,尽管研究者不断地声称和证明事实存在,并非假象或魔术,然而当反对派以置疑的心情带着魔术师进行检验时,事情常以不成功,不可重复,或发现作弊而告终。故而科学界的主流始终以持疑的眼光看待这个特殊的领域,作为一门科学,特异功能研究尚未被社会所接受。本领域只能有两种可能性,或者所有现象均为假象,仅由于研究者的特殊心态而执以为真;或者这是特殊领域,表现出一定的“信之则灵”的特征,即仅只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及特殊场合中的一小部分的人才能见识得到,现象本身尽管是真实的,却不具有科学意义上的客观性及普遍性。   对于相信者来说,他们无法接受第一种观点,不少人坚持自己的所见是绝对真实的。他们坚持认为怀疑的人是从经验出发、从理论出发,不信、不听、不看,根本是政治上的投机分子,不尊重事实,所以也根本不需要去向他们证明。曾经有许多老资格的支持者当年反驳怀疑者的逻辑是,没见过自己爷爷的爷爷并不能否定他曾经活过的事实。   然而,质疑者则认为特异现象却违反人类日常经验,并与人类数千年所归纳总结的客观的科学知识体系相对立,此类现象的真实性,从古至今就没有能够得以确认。相反在严格的检验中,常常发现受试以欺骗的手法作弊,而相当部分相信的人士却浑然不觉;他们对事实真相的非常地疑虑,认为是支持者自欺欺人。他们认为支持者自以为是,自我欣赏的逻辑极端荒谬,科学家们以前所处理的是不会撒谎的物质世界,而在这一领域中,研究者并不是行家,眼见也不为实。   由于观点立场之不同,双方对事物的认识也完全不同,因为过去政治文化遗留下来的习惯,自然地形成了水火不容的两个阵营,相互指责对方不可理喻。成见越来越大,鸿沟越来越深,感情超越了理性,再也没有什么共同语言,再也不去考虑对方是否有一定道理。缺少相互尊重,缺少对事例本身的实事求是分析,各自以自己为中心进行片面的无谓争辩,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二.特异功能的本质是整体论的天人合一哲学 面对同样的事情,人们得出全然不同的结论,原因何在呢?从根本上来看,特异功能现象是与以前的客观物理事实是有很大的差异的。我们以前所处理的客观物理对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可以共同观察认证的,唯如此才能有“客观”二字可言;然而假令特异功能现象的确存在,则意味着人的意识可以与物质世界直接相互作用,意识的操作本身能改变环境或主动获取信息,这时实在无法再提及什么如“客观”“主观”之类的概念。比如说自己做了一个预感型的梦,并得到了验证,对自己来说,事情是“真实的”,也是“客观的”,可是一个没有见过你的日记,并承认你的人格的人却会对此作多种的解释,至少这个梦对他来讲绝对不是“客观的”,因为是不可以检验的。所以如果依旧采用传统的经典的“客观标准”来衡量特异功能现象,本身便是非常地牛头不对马嘴。   有些坚持现象客观性的研究者认为,特异功能并不是通过意识与物质的直接作用,如“非物质”的精神所实现的,而是以某种尚未被认知掌握的信息通道或物质媒体,比如抽象的“外气”而对外在的实体发生了相互作用。首先用未知的“外气”代替另一种未知,没有任何实效;其次既使“外气”存在,因为不能客观地检定,相反却与人的意识直接相关,所以也无法被现有的客观仪器设备所确定并屏蔽隔离,原则上观察者无法限制自己本身对整个实验操作及结果的作用和影响。观察者便直接与实验环境及观察对象相互联系,无论是研究者还是作用人都无法保证自身的客观孤立性。这使得最终实验结果是随机及无以预料的。假定研究者在层次上低于作用人,或不懂魔术,一定会被人骗得一塌糊涂;而能力和层次高过对方,则由于自己不被表现的能力却可能对整个“场”或说是实验环境造成极大的潜在的影响和干扰,从而使得所观察的结果具有极浓厚的实验者的主观色彩。显然强调“客观性”本身并无任何价值。    100多年的经验反复地告诉我们,越是清晰无误,简单明了的实验,越是具有公证价值,有说服力的实验,越是有反对人士参加,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实验,就越是难于完成。至今为止的实验观察都还仅只是这样或那样的以实验研究者的人格人品为依据的主观认证,显然科学界主体尚无法接受这类东西。即令特异现象是真实的,沿用得自于研究客观物质世界时所获得传统的科学方法论,一开始也便注定是缘木求鱼,所能证明的最多只能是一件事,那便是科学领域之外尚有存在,仅此而已。正如著名反对者何祚庥所注意到的一项悖论,采用建立在当今客观科学基础之上的仪器设备,研究证明的却是非客观科学的存在,要想讨论所测得的物理学的结果的价值及意义,恰恰是没有意义的。   还有些人则坚信,特异现象并不特异,仅只是科学尚未发展到这一步而已。正如一百多年前的人类是无法设想今日科技发展的成就,无法想象今日人类所获得的自由。科学再向前发展一步,今日所谓的神秘现象或就可以解释。其实这种说法也不过是推测和信仰。凭这种信仰,我们无法与怀疑派针锋相对:科学的发展是个连续的上升过程,相对论超越了牛顿力学却包容了牛顿力学本身,量子力学超越了经典力学,但后者也仅是前者的一种特例。特异现象讨论的却是在精神世界中存在的,难以用客观指标所度量的内容。最大的争论之处,居然在理论上有无可能严格核实特异功能现象。如果未来的科学可以包容特异功能现象,则今日科学的框架和定义都必须进行重大的修改。    按照唯物辩证法,意识只是大脑的功能,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反映。而科学知识是客观事物内在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意识有一定的能动性,但仅限于指导实践,通过自己的肢体和工具才能改变外部环境。所以在当代的科学框架中,是没有意识的地位的,也是无从解释特异功能现象的。 在我们讨论所谓的客观存在时,我们讨论的便只是人类的对该存在的认识,这就无可避免含有一定的主观因素在内。之所以还能够谈“客观”二字,是因为事情具有可检验的特征,否则我们会认为某人是幻听,幻视,大脑有了毛病。但是脱离一个可以公认的事实,采用本身便是主观的语言来讨论所谓的客观存在,本质上是悖论的。至少哲学上说,不存在外在于我们的认知之外的存在,根本不被人类接触而认知的存在等同于不存在,不存在绝对的客观存在。 中国传统的朴素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认为人类是与天地宇宙同源的、是同构的。这种观点将人视作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认为人与环境,与宇宙有着千丝万绺的联系,有着密切的物质信息和能量的相互影响和交换。虽然这只是直觉推理与体悟,并非经过实证科学的有效验证,但从多方面来看,的确似乎具有相当的正确性。比如说传统的中医就是建立在这种朴素哲学基础之上的。中医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但是中医可以治病,尤其是疑难杂症,心身疾病,却是经受了几千年历史检验的不争事实。也许正如以客观物质实体为研究对象的当代科学无以阐释中医一样,若是想在现有的客观科学的框架之中解释特异功能看来也是不现实的。这一比现有科学体系基础更宽广的天人合一思想,或许我们可以勉强称之为“玄学”体系。这里的“玄学”即不是传统上以为的玄秘不可知,更不是不切实际的夸夸空谈,它所代表的是人与宇宙是一体的,精神与物质是一致的这么一种整体的宇宙论的哲学思想。至所以不避讳“玄学”这个在历史上颇有异议的词,是因为“玄学”中必然地会出现多种悖论,而这是用直线逻辑所不可以接受的。    玄学思想作为形而上学的思辩,实际上融合在大多数的东方哲学思想之中,尤其是佛家和道家文化之中。确实作为宇宙之子的人类,何以能够研究宇宙,以及可以在多大程度上认知宇宙,一直是困挠思想者的难题。从低级的物质存在中,何以能够脱胎出高级的有智慧的生命;如果说宇宙才是最高级的存在,又何以低级的人类可能认知宇宙。相比之于上帝造人的宗教文化,它避开了上帝本人又为谁造这种逻辑上的困难,又力图解决了有生命何以出自于无生命,有生于无的问题。根本上看这些问题超乎人类实践的,所以可能根本永远无法回答。而就此所作种种哲学及宗教的解答均直是基于经验之上的逻辑归纳及推理。但是经验也好,信仰也好与科学的客观实证之间是有根本的区别的。    玄学体系由于认识到了矛盾的普遍性,绝对性,即宇宙深刻的对立统一规律,处处均采取了极其朴素而又极其彻底的辩证法的思想,可是其辩证的极端证处却是连同自身的存在的绝对性也将被辩证地否定掉。即然所有事物的存在是辩证的,那么对辩证法本身的正确性也要辩证地来看,应该同样地存在例外,这样本以为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辩证法本身便在我们接受它的同时已经排除了全盘接受的可能性。这样就出现了无法被绕开的逻辑怪圈。而不论我们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它是普遍地存在于宇宙中的万事万物之中的。只要在集合的子元中反观集合本身,或说将观察主体同时作为观察对象,悖论的怪圈就必然会出现。对数理逻辑有深入研究过的人,或对悖论问题有深刻体会的人,才会对此有足够的认识了解。    举例说来,通对坚苦修证而悟道的释迦牟尼转法轮讲经说法几十年,临终时却又明确地声称, 自己未尝说过“法”,谁若说佛曾有说法,那便是谤佛。 这使得一方面,佛教徒要求人们供奉 “佛、法、僧” 三宝, 另一方面为使得佛教传徒勇猛精进,敢于自行探索真理,不执于教条,要“佛来佛斩,魔来魔砍”,佛在心头莫外求,唯我独尊,凭自身的愿力达到超越和解脱。 这样对于外行来说,佛家的经书中好象出现许多自相矛盾,让人迷惑不解的地方。从道家来看,老子的《道德经》开篇便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强调所要描述的真理是难以用语言所描述的,我们从文字中所理解的未必是他所指的,至于究竟是在说会么,恍兮惚兮,全凭你自己去想,都是你自己的发挥。故而对于讲严密形式逻辑的现代知识分子来说,佛道两家全在那里耍滑头,用显而易见的自相矛盾的逻辑在那里绕弯子,诡辩而已。后世人并没有意识到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就是空,空即是色;是就是非,非就是是;非有非无,非想非非想;都不是仅仅在文字概念上故作神秘,故弄玄虚,彻底的辩证法的必然导致自我否定,这是玄学体系中无以排除的怪圈现象。   如果我们并不忌讳出现悖论,坚持观察者可能与自己所观察的体系密不可分,我们就处在玄学体系之中。因为这里失去了主体和客体的概念,当然也就无法全面依靠现代的科学实验方法,即便是真实的东西可能也无法得到客观的验证;这便是前面所指的“真实却非客观的存在”。在此一领域中,因为不能足够地依赖逻辑,也不能过于强调客观性,所以并没有现成的获取可靠知识的方法,有可能唯有主体的体验和实证却似是唯一有效的办法。总之在玄学领域中将不再存在客观普遍性,无法找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即便是当前的建立在实验、分析及逻辑推理的科学方法之可靠性受到了历史的检验,现有的科学框架仍极可能只是一个更大的体系中的特例,而在此更大的玄学体系中主客观的概念是泯然一体不可区分的。若是认识不到这点,对特异功能存在性进行争论的双方就没有了起码的谈话和交流的基础。    正是由于缺乏对悖论的认识和理解,当前社会上才会用文字的形式争论“伪科学”,“伪气功”,其实双方并未理解对方字面后面是在说什么,对方有无对的一面,而自己可能有错的一面。正因为问题的复杂性,对于特异现象的存在性,自古至今就存在着争论。正反两边就象是辩证矛盾的双方,同时存在却始终无法战胜对方。双方都振振有词,好象在逻辑上颇有道理,又好象都无道理。 三. 宇宙本身悖论的本象 在前面提到玄学中必然会出现一些自我否定的悖论或说是佯谬,这有别于我们的经验。通常因为任何推论中若是出现自相矛盾,我们会自动放弃该命题,但是有际象表明,悖论本身是深刻地与身俱来而无从避免的。在任何的体系中均有办法制造一些似是而非,非真非假的超逻辑的命题出来。大家知道,数学是最为严密的形式逻辑体系,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工具。数学中的所有体系均是建立在一些假设前题之上,并经逻辑推衍所形成的,是自洽无内在矛盾的封闭系统。比如说存在欧氏几何及非欧几何,它们都是在各自的假设中没有矛盾,但是在此之外,各自本身都无法证明自己是正确的,而另一方是错误的。   仍就数学来说,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有一个著名的理发师悖论:一位理发师扬言:“我给所有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初看起来似乎并无道理上,语法上的错误,然而由于其中用了“所有”这么一个全称的定语,即试图将事情绝对化,于是逻辑上马上出现矛盾了。如果主体的理发师本人也是所有中的一分子,按他自己的文字上的说法,他就应该给自己也理发;可是一旦他真给自己理发,他就违背了自己的原则,即只给“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虽然说起来很拗口,道理却是极其深刻的:朴素地讲世界上没有任何绝对的事情,并不是除了是,便是非。至少如 “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假话” ,引号内的文字却是即无法执以为真,也无法被执以为假,是非真非假的语句。 经过严格的数理逻辑分析及推理,最后数理学界得出了著名的“哥德尔不完备定律”:所有的形式逻辑系统都是不完备的,都有先天的缺陷,无法自证自身,只有在更大的体系中才能进行是非检验,然而这更大的体系也必存在同样的问题,无法从自身得以解决。   基于同样的道理,所有的建立在某种先验基本假设基础之上的哲学思想体系也是无法自证其自身的真理性和客观性的。因为每一体系自身都是独立自持却又恰恰无法核实其前题本身的正误的。在形形色色的哲学中也是如此,我们仅能肯定的是至今为止的经验告诉我们唯物主义原则是较为正确并能指导具体实践的,但是否这种认识是终极的,谁也无法下结论。 哲学中对立的思想体系之间进行的语言文字本身的交锋是无意义也无说服力的,无论是唯心、唯物主义或者是试图包容双方的心物一元的玄学均无法从论辩中取得绝对的优势地位,信者不说也相信,不信者,怎么说也无法被说服,最后起判断作用的还是自己的亲身经验,或者是建立经验之上的一种信仰。 在我们所提到特异功能研究中,探讨的是超越日常经验的极端问题,处理的是关于主客不分的整体的玄学体系,其中必然会有许多的不合逻辑的悖论情况出现,但是这并不足于下判断否定体系本身,对此一定要有清醒的充分认识。    当我们提到“宇宙”的时候,若是指外在于地球的星球与太空,那仍是一个客观的对象。这是物理学和天文学所处理的对象。可是当我们所涉及的是涵盖了万事万物,包括了所有无限的物质和时空以及作为观察者的人类时,宇宙便成了“一”,这时没有了任何外在于“一”的存在,就这一层面上谈宇宙的或人类的创生和演化都无法躲开悖论。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进行了许多的逻辑推衍后,感慨道: 无论是将宇宙看成是无边无际的,或是看成为是有限的,逻辑上都极难于成立。如果是有限的,那么宇宙之外是什么呢,若有任何存在,按定义不是也应当包括在宇宙之内吗?如果是无限的,那么即便是从牛顿力学的角度来看,如何能够保持体系的平衡和相对稳定呢?宇宙存在的意义似乎更是不可回答的问题。 因为科学的发展,人类对世界有了越来越强的控制力,现代的许多人不再轻易地对有神论感趣,因为逻辑上根本无法回答创世的神又是谁所创造这一问题。有一个经典的无神论者的问题 :“上帝是万能的,可是他能造出一块自己也搬不动的石头吗?” 若不能,上帝即非万能的,若能,他自己搬不动该石头,可见也非万能的;上帝即非万能的,信他干什么? 无神论者因而沾沾自喜,以为必胜无疑。可是有神论者的信仰为何不倒呢?很少有人去思考这一问题。却原来那只是理发师悖论的另一种表述,无足以服人。 相反宗教界有自己的一套自洽的逻辑体系,反过去认为无神论者才是荒谬的。他们可以问一系列科学尚无法回答的终极问题:开花是为了结果,结果是为了下一代,存在都是有意义的,那么人类存在的意义何在?如果世界仅只是物质的,怎么会演化出生命现象,生命为什么要从低级到高级地演化?即便是说宇宙起自于大爆炸,原因是什么?均匀的爆炸奇点怎么会产生结构,并演化出能对爆炸进行反思的人类?若非在文字逻辑上双方可以旗鼓相当,矛盾的双方早就握手言和了。其实从哥德尔不完备定律来看,双方都没有认识到这是语言逻辑所根本无法处理也无法超越的内在的悖论。    那么超越于文字之上的更广大的体系究竟是什么呢?是实践,也只能是实践。 作为唯物主义最高概括的辩证唯物主义有一句最重要的精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实践是唯一连系着情感思维和物质世界的桥梁,是人类获得知识和检验知识正确性的唯一途径。 光凭文字争辩和喊政治口号,显然是落在了诡辩的怪圈之中,谁也无法服人。那么究竟是相信者的观察现象是实践,还是怀疑者的不成功甚至抓获戏法作弊是实践?或者是双方实在是应该共同坐下来设计双方认同的实验,根据同一事实来表态?科学的态度当然只能选择共同实验。    能在双方友好合作气氛中进行的实验一直很少,至今为止这类实验的结果也大都并不理想;怀疑者总是以检查官的面目出现,怀疑对方弄虚作假;支持者则认为存在不需要证明,不承认对方有高于自己的权威。最后怀疑者认为对手总是找借口躲避严格检验;支持者则认为怀疑者不合作,总是鸡蛋里面挑骨头,破坏了环境气氛,使功能人发挥失常。其实如前所述,若特异功能的确是玄学体系中的组成,即便不能得出可靠的公认的“客观”结果,也并不足为奇。 四. 特异功能的物理学基础   特异功能现象很难得到社会的确证,因为越是严格的实验越是难于成功是不争的事实。得不出可靠公证的原因何在呢?人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回答。假设特异现象确实存在,下面我们进一步仔细地分析。 特异功能表明用非五官的物质基础也可以感受到外物的信息,通过非肢体和工具等物质媒体也能改变外部环境,那么这是否就应当承认是意识对物质的直接作用呢?显然这首先涉及的是意识及物质的定义是什么。一些研究人员为避免于唯物主义的对立,而从古代哲学之中引入了一个形而上的“气”的概念。认为人体可以发射携有能量和信息的“外气”,外气是尚未被现代科学所发现与确认的微细物质,是外气与外界的存在发生相互作用,因此意识并未“直接”与物质存在相作用。那么这样一来是否就说得通了呢? 远远没有。因为“外气”如果是客观的外在的物质,那么意识毕竟要与“外气”直接起作用,尤其特异功能表明“外气”居然能完成极其复杂的操作过程,可是作为大脑机能的意识如何能够在体外控制外气呢?。显然无形无象的“外气”一方面直接与意识沟通,另一方面又能够在体外存在,无形却能完成有形的操作,这样的外气恐怕和传统中的灵魂概念上差不多了。这样的问题是强调外气客观性的人避而不谈,也没法谈的。    换一个角度似乎我们可以这样来看, 物质显然是一种可被意识所感知的现象存在;意识是抽象的存在; 但是最大的不同是 “意识知道自己正在意识着”。 作为能反观自我的特殊存在,意识的层次显然高过现象物质。 但意识毕竟是物质进化演化而来的,这个质变也让人推想或许所有的物质都具有低层次的意识的潜质。按这种思路,我们不得不承认心生万物或心物一元的思想不仅是极其高明的,也是极其可能的。 反对者可以警觉地说:正象没有大脑,便没有思想一样,没有物质,便没有了意识存在的基础;没有物质,也就没有了意识所反映的对象,物质仍旧是第一性的。可是我们记住前面在语言逻辑分析中见到的情况,记住辩证法的基本原则,不要将任何事情绝对化。因为即便是最微细的现象物质,随科学的发展也终将被意识所反映,而作为对象而被分析研究;可是意识如何研究处理形而上的意识呢?意识因此只能是更高层次的存在。    意识能反映物质,却又不是物质,那么到底该是什么呢:这就是本文所要作的最大的预言:相对于实体物质存在,意识就是时空场(甚至是时空场背后的存在)。意识是承载着物质,并因而感知着物质的运动的脉动着的背景时空。就象船的运动造成水的波浪,而水的运动也会带来船的移动和晃动。物质实体和背景时空的对立统一关系极其深刻地体现在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关系上。两者是相互依存的,脉动着的时空与运动着的实体物质相互联系,相互转换,不存在不含物质的时空,也不存在没有时空背景框架的物质。 无即是有,有即是无,无非真无,有非真有。实物粒子是定域的,而时空本身却是非定域的。    于是我们也就较好可以理解,特异现象何以难以甚至无法验证了。功能人唯有用自体的意识调控环境的时空场,才能完成功能表现;可是在场的观察者也会因为自己的意志,其实准确地说潜意识,而使得环境的变化为不能实现,现象仅只是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在于表演者一人。 在这个场合里,大家都即是观众又是演员。包括整个人生似乎都是这么一场似真又似幻的戏剧。在这出戏中,因为人人都还和不在场的其他人有联系,谁也无法断定不在现场的人士又起到了什么作用。 唯只有这样,事情才复杂到了我们无从下手的地步,才符合特异功能研究中表现出来的难度。这比代表当代科学最高高度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也要困难得多。因为我们无法进行客观分析和客观检验,无法得到公认的标准和结果。那么我们是该放弃研究或者现在已到了解决一难题的前夜呢? 爱因斯坦在本世纪初的一二十年代里,根据物理学的一些重要发现,主要是基于光速不变的考虑,推翻了牛顿力学中的一些经典的重要假设,改变了过去认为空间是绝对的,时间是均匀地单向流逝经验观点。相反根据物理实验观察所得的洛伦兹变换规律,爱氏大胆地假设,时空本身会随着观察者所处的观察体系的运动而发生变化,时间和空间都不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转换的。在这基础上,爱氏发现质量和能量也是相互转化的,有著名的E=MC2的公式;时间上则会出现奇妙的双生子佯谬,即高速飞行的宇航员哥哥会在自己回到地球的时候发现弟弟反而要衰老许多,时间的感觉及效果不再一样。由于运动座标系的不同,观察者的观察结果便不一致,这在传统力学中是不敢想的。在广义相对论中,爱氏更是根据等效性原则将重力转换成了畸变的时空,并得出结论宇宙光线会在星体的重力场的吸引下发生弯曲,如同光线经过了一个光学透镜一样。迄今为止的物理学实验都验证了理论的正确性。  在二三十年代里,许多物理学的大师们根据光量子现象,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现象共同发展了另一物理学的高峰_量子力学。主要的基础是发现了物理能量只能以能量包的形式一份份地发射出来,是量子的而非连续的。时间与能量,位置与动量之间有共轭的关系,不能被同时精确地确定。此外发现所有的微观粒子都即能表现为粒子的形式,又可能以波动的形式表现自己,其表达方式取决于检测方式。尤其是近年来的光量子的延迟实验说明量子在时空中始终是同时以二种方式存在着的,直到采取测量方式确定的最后一刻,也可以说这最后的响应是神秘不受时空约束的。这里量子力学似乎表现出与相对论矛盾的非定域的超光速的联系。  相对论证明所有的实物粒子的运动速度不能超过光速,但是量子力学里的非定域效就却表明肯定有非粒子性的信息传递存在。至今六十多年过去了,物理学家们也依旧无法协调这物理学两大高峰之间的对立矛盾。显然在这里,我们经验上的 非是即非原则也同样再次失效 。  跨越了传统和经验的其它物理学的成果其实也不胜枚举:在粒子物理学中,科学家们发现作为基本粒子的构件的夸克只能够三个或两个地进行组合,不能够孤立地存在;所以古人先验地认为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物质无限可分论已被否定。而且,一个基本粒子若是被能量打开,则会产生多个甚至质量更大的基本粒子,即相互循环,互为构件。要想进行更深层次的实验研究,目前的高能粒子加速器尚有几个数量级的差距,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这是不现实的。剑桥大学的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则在宇宙学研究中结合了量子力学和相对论,推导出了黑洞,白洞的存在,并逐步形成了宇宙发源于一个奇点,而在大爆炸之前即无时间也无空间,且因为没有时间的概念,也根本不存在所谓“之前”的问题。宇宙起自于一个宇宙波函数,宇宙本身从现有理论来看应当有限却无界,无始无终,没有边界条件就是其唯一的边界条件。似乎宇宙这个大“有”源自于“空”及“无”的朴素思想又有了更“科学”的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   此外在宇宙学的研究中由于技术能力的发展,人类接触到了更为深远的空间,这里也有许多观察发现:遥远的类星体的结构分布使人们进一步推测宇宙是多连通的,有许多的“虫洞”将宇宙拓朴地连系在一起;宇宙星体的光度及引力场的测定表明宇宙中间还有90%的质量成分是看不见的“暗物质”,至于这究竟是什么,还无法想象;当然还有一个得诺贝尔奖的重大发现即是宇宙中的均匀的4K的微波辐射背景,显示宇宙确实更象是源自于一场开天辟地的一场大爆炸,而非是永恒的存在。   现代科学中的生物化学界发现了耗散理论,发现生命及非生命现象都是能够在远离平衡的地方,由于外界负熵的输入而达到某种相对的稳态,这是出现生命的基础,而且这一发现还弥补了生命与非生命之间的鸿沟。另外还值得一提的是非线性数学中表现出来的, 混沌和有序之间的辩证关系,两者即是相对立的同又是相互转换的,在一个简单的体系中出现了对立统一的两方面,在我们看来矛盾的对立统一律是比形式逻辑更为深刻更为本质的宇宙法则 。   纵观人类的科技发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虽然一方面现代化的发展,使我们人类面暹临着环境危机,资源危机,还有种种的社会尖锐矛盾,科学技术的发展却是不可阻挡的,科学界正在积蓄力量准备着更为决定性的突破。 有际象表明,我们看来会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这两大支柱之上,进一步扬弃当代的机械唯物主义原则基础,而将意识作为一个不可忽略的物理因子引入体系中去,非如此,科学的革命是不可能的了。我们认为生命科学的发展,尤其是中医,气功及特异功能所构成的人体科学的发展,将会给现代科学带来勃勃生机。我们从事于此项研究的原因,正是历史已经走到了转折点上。 五. 特异功能实验研究的启示   特异功能现象若是那怕一例得到了确认,肯定不是弄虚作假或实验失误,就象光速不变实验得到了确认一样地重大,这便简洁地肯定了意识是可以在体外与物质直接相互作用的。虽然在经验的世界里,我们所见的总是物体对物体,或意识对承载意识的生命体的相互作用,从特异功能中,终于发现了独立作用的意念的幽灵。 只要能肯定特异功能,就必须要承认,对立统一的意识和实体物质是胶织在一起的,两者是互动的。我们的意识将随时地受外界的环境所影响,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外部的环境。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意识之间似乎就是存在与存在的背景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否则无从解释任何特异功能效果。 为此我们专门再分析一下过去报导的一些具体的特异功能现象。 1. 非眼视觉及遥视,透视,遥感等功能现象 大概对于古人来说有目能视是最自然的事情,近代人则从解剖学的角度,发现眼球中的晶状体能够聚焦成象,视网膜上的柱状锥状细胞感知图象并将神经兴奋电信号传递给大脑。解释似乎准确科学化了许多,可是二维的视网膜上的形象又如何能形成加工成为大脑所感觉的形象呢?所以自然地认为有大脑就能感觉和思想,这样的逻辑显然无异于古人,没有任何高明之处,进步之处。抽象的意识思维仍旧没有被触及,似乎确实也根本无法用物质科学的研究所阐释。尤其是特异功能人不通过视网膜成象而依旧“看到”了什么,那么究竟是什么机制造成了物质实体与意识形象之间的拓扑对应转换呢?似乎眼睛的功能只是某种更深刻的机制的一种后天演化出来的表象。就此我们显然无法再找到其它什么更“客观”的物质实体来作这中介的拓扑通道,因为始终无法在“客观存在”与“主观感觉”之间搭桥。    尤其若是特异认字属实,则奇怪的穿透包装纸的漏光感光现象,表明必然出现了时空弯曲或非定域的时空变换。不可能会有意识去打开某种多维的时空开关,只能是意识的作用和大脑细胞的协同直接导致了外部的时空的变化。世界上绝无什么“灵性物质”再去驱动光子拐弯。时空的震荡变化就是直接与意识相关的自然的本质。 2. 致动和突破空间障碍:  研究者们看来,物体穿壁而出说明可能存在着多维的时空,但是壁上保留的小孔或缝隙则似乎是一种拓扑学上的必须。但是第一,对于多维时空来讲,不需要孔洞;第二,我们显然不能说意念“驱动”物体落入时空隧道之中,否则意念难道不是又高过物质又高过时空玄而玄的超级存在吗?在现有的科学框架之中存在的任何物质或力均无法造成如此的特异效果,打不开的夸克也再次提示我们不去假想一种未知的藐观态的物质存在。看起来只能设想一种可能性,那便是四维时空又仅是更高维的意识时空的几个轴而已,特异功能状态下,可能会使得时空轴发生旋转而形成时空隧道效应。但这并不排除我们的所见还是假象。 3. 复原复制功能: 曾经有多人观察到被破坏或撕破的物件被恢复,这里似乎出现了时光的逆转。除非采纳意识时空本身是高维时空的观点,单是从物质本身的因果关系上想解决这一现象是极困难的。这种特异功能表现形式上极类魔术,至今传闻甚多,可是相应的论文却绝无仅有。这是一极大憾处。 4. 预测和溯知功能:  溯知与残留信息表明时去的事件在一定意义上依旧存留在时空中,并可以在功能态下被提取,或者无形之中继续对现有的生命存在及事件发生影响。显然,意识本身的流变可以造成现象时空的变换,否则“逝者如斯夫”,过去之事不可追了。在这里也还有一种竞争性的理论,事件被环境或他人的大脑以类同于磁记录的方式所录制,又被功能态下的某种精神性的存在所激发并显示。  但是应当注意的是,预测功能则违背所有的现有物理理论,除非相应地抛出一套宿命论的东西,可是“命”又是谁定出来的呢?特异现象的存在已反复告诉我们不能指望就事论事的文字解释能够讲明事理。 六. 小结:   近几百年来,西方实证科学的发展较多地强调了唯物主义的实证方法,在实践,分析和逻辑概括的原则基础上进行了还原性的研究,即仔细地研究了局部,更下一层次的局部中内在的客观规律,因果关系。由于西方科学成果的实用性,功利性,现代科学显然表现出了极大的效率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可是还原论的方法毕竟是不完备的,无法解决复杂的系统中出现的功能性题,比如对脑细胞的生理生化研究并无法解决诸如意识的本质及记忆的机制。在现代科学的前沿领域中已出现种种迹象表明,还原论的方法已经受到越来越大的制约,相反综合了整体论和还原论的系统论控制论的方法则受到更多的重视。甚至再把主观认识和客观物质对象截然分开的研究方法也已在方法论上受到了来自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质询和挑战。因此,才有少数有眼界的研究者才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异常现象的研究中去,试图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而揭示宇宙的真象。  特异功能现象首先违反的是我们的经验和常识,其次所有在现有的科学体系框架之中进行解释的努力均不甚成功,甚到不能够被社会所客观公证,研究起来极其复杂。 特异现象的核心在于检验意识能否对外物直接起作用,我们的研究因而是用实验的方法来解决意识的本质究竟为何物的问题,所以从形式逻辑的本质来看语言上的论争是不会有多少用处的。  迄今为止,虽然已有许多的现象观察表明特异现象的真实性是有根据的,但是在严格意义上的实验室的受控型的实验却通常难于成功,作为特异现象的另一显著特征,这一特点阻碍了科界及整个社会普遍接受现象存在的真实性。虽然西方有相当的研究者不断的试图进行严格的实验进行公证,坦白地说,一直不很成功,而且看起来我们也不会成功。因为本质上这些研究者仍旧是将整个现象视为一个客观的存在进行研究,忽视了研究者本身对于所观察体系的作用影响。 这一领域若是能有一例特异现象是能被肯定的,那么,前面的分析告诉大家,此一领域必定是主客不分的整体,是一个玄学的体系。在这一体系里虽然其间必然地存有许多的悖论,自相矛盾的地方,但都无法否定现象本身。 其实确实有一些研究者是有信心对社会负责地说,他们自己的研究是可信的 。“存在但非客观”这么一种表述,看起来好象不易理解,但是这是唯一较为适于描述特异现象的办法。 因为所谓主观和客观这些概念本身均是后天人为的定义,是为了进行还原分析所必须的一种剖分,但是这种假定也只是先验的假设,在更广阔的层面上并不肯定为真。  如果确认特异现象为真,那么必然存在一个高于当今客观科学体系之上的,代表传统东方哲学思想的玄学体系,意识则必然能够与物质环境直接相互作用。要进行“主动”的调控,除非意识就是自组织的时空存在,或者是生成时空、物质及能量的更为本质的宇宙本体。 基于从简原则,我们倾向于认定意识就是与定域的现象物质对立存在的,非定域地自组织的时空背景。 这样的意识与实体物质的关系,即符合阴阳太极理论中的对立统一阴阳双方,又在另一方面从科学的角度反映了微观粒子波粒二相性的本质。实体物质之外的波动场则应被视作初级的意识存在,唯如此,功能状态下意识的主动作用才引起环境的波动场的再组织,最终造成外在物体的形态上的改变,而表现出特异现象。   既没有不存在物质的时空间,也没有不存在于时空间之中的物质,在这样的原则下,宇宙自其爆炸之日起,就是一个非定域的时空与定域的物质同时存在的生命体,是一个意识与意识观察的物质对象所共同形成自我观察的体系。大脑的出现不仅是生命细胞协同进化的结果,反过来也可以说是宇宙自身相互作用,自我观察的必然结果。时空与物质得自于一个虚无的爆炸,而意识与物质对象也共同形成了一个不生不灭的大循环。  这样的假说若是能得到实验的验证,那将极大地丰富和扩大今日之科学的内涵,并转化为生产力起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 尤其是“ 改造人心,构筑世界大同” 的目的。但是困难之处正在于,玄学体系本身不充许进行所谓的严格和客观的实验,因为,所有的实验设计和控制均会对观察体系及最终结果本身造成现今的科学所根本无须考虑的实质性的影响。 如何冲破玄学与当前客观科学之间的这一鸿沟,是一个深刻的哲学上的方法论问题。对此并无现成的答案,或许冥想与个体的实证体悟是唯一的办法。
个人分类: 特异功能与气功研究|3030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中医是一种“玄学”——中医方法论辨析
热度 8 Helmholtz 2011-8-28 07:45
中医是一种“玄学”——中医方法论辨析 作者:吴味 (本文2006年原发于新语丝网站,分析透彻,有理有据有节。我深以为然,同意作者所言,认同中医确实就是有假包换的“玄学”。区别只在他认为那是迷信,而我认为其中有信、有验,可以以“玄学”的方法予以研究。至少对我这个自命为“伪科学首席科学家”和“新玄学家”的人来说,事情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 -- 本博主)    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中,哲学、文学艺术及科学都建立了各自的现代形态(现代观念、现代方法论和现代形式)。今天无论是哲学、文学艺术还是科学,如果还完全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和方法论,做出一种完全传统的形式,那不仅显得迂腐而可笑,而且不会有什么现实价值和意义。按理说,中医(特指中国传统医学)如果是一种活的科学,则理应随着科学的现代进程,从传统走向现代,建立起为世界现代医学共享的现代形态。走向现代的中医,就像其它走向现代的传统科学一样,在建立起现代形态——现代中医(属现代科学)的同时,传统形态——(传统)中医(属传统科学)将会完全失去它的现实价值和意义,即中医(传统形态的中医)应该在它的现代化进程中逐渐退出医学历史舞台,成为博物馆的东西,代之以现代化了的中医——“现代中医”(后详述)。然而,遗憾的是,中医不仅没有建立起它的现代形态,而且,它的传统形态还在以神乎其神的、近乎巫术的方式大行其道。不管它是不是科学,也不管它能不能治病,许多人(包括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地区)就是迷信中医,就像迷信鬼神能够治病、保佑健康一样。那么,在现代科学如此昌明的今天,我们必须追问:中医——到底是科学还是玄学?   一、科学的必要条件    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在现代科学的意义上,一门具体的学科作为科学能不能成立,必须具备五个条件:1、学科观念的唯物性;2、学科研究对象、内容的客观性;3、学科方法论的逻辑实证性;4、学科研究结果(认识真理)的可重复性和可旁证性;5、学科知识(理论)的可证伪性。而最重要的条件是学科方法论的“逻辑实证性”,因为方法论的“逻辑实证性”决定了一门科学的知识有了可信性的最重要的前提 ——方法学前提(即知识获得的方法如果不合逻辑,没有实证,则知识的真理性是不可信的,也是不能相信的);而且方法论的“逻辑实证性”也决定了学科观念必须是唯物性的,学科研究对象、内容必须是客观性的;同时学科方法论的“逻辑实证性”是学科研究结果(认识真理)的“可重复性”和“可旁证性”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也是学科知识(理论)的“可证伪性”的决定条件(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1、学科观念的唯物性:科学的观念是唯物的观念,相信宇宙世界是由客观物质组成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知的。而玄学在观念上即带有唯心的神秘主义性质,比如某些特异功能强调心灵感应,算命强调心诚则灵等。   2、学科研究对象、内容的客观性。即科学只研究客观现象(包括客观的神秘现象,如UFO、精神现象等)和客观规律,而不研究纯粹主观(人脑)想象的东西。如上帝、鬼神及其存在方式是宗教和哲学等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而与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无关。   3、学科方法论的逻辑实证性。逻辑实证是科学的最根本(基本)方法。真正的科学是无法反逻辑的,也必须经过实证(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真理性也要通过实证的检验,不然,相对论的真理性就只能是一种有待证明的假设)。逻辑对于科学的重要性也使我们明白为什么现代科学诞生和发达于逻辑思维发达的西方(而实证思维可以说是逻辑思维的必然延伸并同样遵循逻辑规律)。而伪科学在方法论上就经不起逻辑检验,其知识更经不起实证的检验。   4、学科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和可旁证性:科学的研究结果不仅必须在自身学科研究中是可以重复的(通过不同的人、时间、地点等等),重复性越好,科学性越强,即自圆其说(重复性越好,则越能自圆其说);而且还必须通过其它学科方法的证明及符合其它学科理论(可旁证性,即其它学科研究的可重复性),即它圆其说(这就是学科之间的交叉证明,比如通过物理学、化学的研究可以证明生物学的某些研究结果,因为生物学的规律和物理学、化学的规律本质上是绝不会冲突的)。即一门科学的学科决不能仅仅是自说自话的,还必须经得起其它学科的质疑。   5、学科知识(理论)的可证伪性:科学的知识(理论)的真与伪是可以证明的(尤其是实证),根本无法论伪的知识(理论)只能是“玄学”(这里的“根本无法证伪”不包括暂时无法证伪,“暂时无法证伪”是指存在证伪的前提——即其知识理论获得本身是通过“逻辑实证”的而非“玄学想象”的,只是这种“逻辑实证”可能是一种错误的逻辑实证,而现在的科学还缺乏证伪的更高技术条件)。玄学的东西,你既不能证明它“对”(或存在),也不能证明它“错”(或不存在),因为 “玄学”的东西本来就是神秘主义的精神产物(非客观存在,如上帝)。而科学的发展是通过不断“证伪”而不断接近真理而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玄学,由于无法“证伪”,在根本上是无法进步的。   二、中医是一种“玄学”   有了对科学的必要条件的认识以后,从现代科学的层面审视中医,我们发现,中医的理论体系并不完全具备科学的必要条件,它实际上不是科学,而是“玄学”,更准确地说中医只是一种包含局部科学性的“玄学”(理论体系是“玄学”而不是科学)。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总称)本是中国古代用以认识和解释自然的宇宙观和认识论,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古代哲学)。在春秋战国时代“阴阳五行学说” 开始应用于医学,使中国医学摆脱唯心论神学(巫术)的绝对控制(但并未完全摆脱,比如中医仍然认为天、地、人同理、同构和互通以及“心诚则灵”等),并迅速为中医(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体系的确立奠定了观念和方法论基础。春秋时期出现的《皇帝内经》这部确立中医学科理论体系的巨著,实际上是“阴阳五行学说” 作为根本方法论在中医上的系统应用。此后二千多年中医的观念和方法论几乎没有任何改变,至今仍然是“阴阳五行学说”的一统天下。   然而,“阴阳五行学说”毕竟是我国古代(近三千年前)人民认识宇宙世界的极其原始的世界观和认识论,表面上似乎很深奥神秘,但实际上是古人对宇宙世界缺乏 “分析”的模糊认识、猜测和想象(往往是基于对一些表面现象的粗浅认识基础上的猜测和想象)。这种认识论本来就缺乏也不需要逻辑实证的,它一旦成为中医的方法论便使中医从一开始就不重逻辑实证;而由于这种方法论的原始性、模糊性、笼统性和神秘性,以至于“阴阳五行学说”天然具备了“玄学”性质,而“玄学” 是无法证明也不需要证明的。例如“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宇宙构成的基本原素,而且“五行”相生相克(相互生发制约),但这“五行”到底是什么(显然“五行”并非指我们现在所说的五种具体物质)?为什么世界的基本原素就是这“五行”? “五行”为何是相生相克的?如何相生相克?有什么客观根据等等?都是不能(也不需要)证明的,而只能由“五行学说”自己说了算,因为“五行”本身就不是一种基于逻辑实证的“客观”存在,而是一种基于模糊认识的神秘主义猜测加想象的产物,它甚至根本就不是具体物质概念,更不是构成宇宙物质的基本元素,而是物质类型或特征概念。又例如,中医为了让人体符合“五行学说”,竟然让人体内脏、器官、形体、情绪等分别一一对应“五行”,并让它们“相生相克”起来,而这种对应及其“相生相克”也不是基于逻辑实证,而是基于中医“五行学说”的模糊认识、猜测和想象(中医认为人是小宇宙,并与大宇宙相通和同构,这在现代科学看来无异于谬论),甚至为了“五行”而将“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变成“五情”(去掉了“忧”和“惊”)。人体与“五行”的对应的“真”与 “伪”是无法证明的,也是不需要证明的,因为一旦要证明,“五行学说”即根本就不能存在。而“阴阳学说”认为宇宙由“阴”与“阳”二气生成,但“阴”、 “阳”二气究竟是什么?同样不得而知,同样不能(也不需要)证明,同样也只能由“阴阳学说”自己说了算。以至于“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中医的方法论永远是、甚至越来越变得神秘和不可知。所以我将中医的学科方法论概括为四个字——“连蒙带猜”。   由于中医方法论的“玄学”性质,中医的具体研究(诊疗)方法同样具有原始的“玄学”色彩。例如,中医认为,中医的“望闻问切”诊断方法可以解决疾病诊断的所有问题(事实上,中医到现在为止也只有这四种诊断方法。我们不能把现代医学的仪器诊断说成是中医的诊断方法,中医只是莫明其妙地借用现代医 学的仪器诊断方法。以后章节详述),因为中医认为所有疾病都可以通过神色(包括舌相、面相、手相等)、气味、言语、脉象表现出来,而且医生能够通过眼、鼻、耳、手感觉出来,所以中医有“把脉看百病”、“观舌看百病”的说法。这在现代科学看来显然不符合现代生物学逻辑,而具有“玄学”想象色彩,因为并不是所有疾病都有症状,也不是所有的症状都有特异性(对于眼、鼻、耳、手的感觉来说),所以,用眼、鼻、耳、手并不能“感觉”出所有的疾病及疾病的严重程度。又比如中医的 “经络学说”认为人的耳朵和足底包含针对全身各系统器官的穴位,所以通过对这些部位实施针灸或按摩,就可以治疗全身疾病,尽管中医可以通过“阴阳五行学说”进行解释,但这在现代医学看来几乎就是“巫术”(而且在逻辑上看来十分荒谬的是,为什么针灸或按摩那些穴位就一定是治 病或防病而不是“致病”呢?按理说,对人体的那些生命的敏感部位又是“刺”又是“按”,岂不更容易“致病”?)。中医自认为是几千年医学实践“经验”的总结,但这种“玄学”方法论下的 “经验”基本上是通过感觉、联想、类比、猜测、想象代替逻辑实证而得到的,比如,中医对中药疗效的判断就完全是依赖于古代个体临床实践“经验”,而古代个体临床实践对药物疗效的观察在观察对象、内容、指标、方法、样本、结果等方面都是缺乏严格科学设计的,尽管我们的中医界仍然津津乐道这种“经验”,但这种 “经验”在现代医学看来是远远不够甚至是荒谬的,对于现代医学来说,药物的疗效要经过基于普遍性(通用)的科学原则而严格设计的现代科学实验(包括临床试验、毒理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等)的证明,决不是“经验判断”可以代替的。中医那种基于个体临床实践的所谓“经验”基本上是经不起现代科学质疑的。相信中医的“经验”无异于相信“玄学”。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上来看,“阴阳五行学说”显然对宇宙世界的认识还处在极其表面、肤浅、模糊、笼统、猜测、想象的原始层次,现代科学早已超越了这个阶段,而使“阴阳五行学说”在今天完全失去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意义。然而我们的中医的方法论还在延续着几千年前的“阴阳五行学说”,以致于中医到现在依然未建立起作为科学学科的最重要的支柱——科学方法论。   “阴阳五行学说”不仅使中医的方法论不具备现代科学而只有“玄学”的性质,而且使中医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也有许多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客观性,比如中医的 “精”、“气”、“血”、“精”、“神”及“脏象”(如“心”、“肾”、“脾”、“胃”、“命门”等)等就不纯粹是客观物质或客观物体,它们是无法界定和证明的,它们明显带有神秘的“玄学”想象色彩,以致于对它们的研究同样无法用科学而只能用“玄学”方法论才能研究得下去。   方法论的非科学的“玄学”性质使中医的研究结果常常是无法进行旁证的,甚至中医的任何研究结果都无法进行“证伪”。在中医自己的系统中,任何结果都可以被自己证明是成立的,以至于中医没有“误诊”一说,因为对于“玄学”方法论来说,任何结果都不难得到圆满解释,但其结果的重复性往往很差。例如,不同的中医医生对同一病人的病症(甚至相同的医生在不同的时间)进行“辨证”,诊断结果常常差异很大,甚至结果完全相反,即重复性差;而现代医学的各种检查结果的差异较小,通过检查结果而综合做出的诊断的差异同样较小,几乎不可能出现完全相反的检查和诊断结果,即不同医生、不同医院之间的检查及诊断的重复性较高。这种情况显然与中医和现代医学的方法论的性质不同有关(中医的方法论是“连蒙带猜”的,而现代医学的方法论是“逻辑实证”的)。又比如,笔者曾经在80年代初期因多次感冒而多次服用磺胺药预防细菌感染,而多次患“磺胺药过敏症”,出现口角、虎口、肛门、龟头等皮肤粘膜(或器官背腹部)交接处发炎(出现红肿热痛的药物斑,一次比一次严重),而被中医诊断为“大肠阳明筋上火”,诊断医生说得头头是道,但就是治不好我的病,尽管又是针灸又是拔火罐,又是服中药,只要磺胺药不停服,病情就会越来越严重,而只要停药,即使不用治疗,炎症也会自愈。而中医的所谓“辨证施治”找不出任何不当的地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医的“辩证施治”是在用自己的“玄学”方法论进行“论证”,而不是使用现代科学共用(共通)的科学方法论进行论证,而“玄学”的论证是无法也无需证明对与错的(即使是现代医学发现了是“磺胺药过敏症”也无法证明中医的诊断的对与错),这与现代医学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寻找到患病的根源——磺胺药过敏的科学方法论完全不同。所以,我所患的黄胺药过敏症当然无法由中医而只能由现代医学做出明确的病因诊断并得到根治(被原同济医科大学保健科一位普通医生通过询问病史和用药史,结合磺胺药过敏的临床症状体征等“现代医学”诊断方法,做出正确诊断,并彻底根治。而中医医生根本不懂得询问用药史),这种现代医学的诊治结果的“正确性”是可以通过药物学、免疫学、生理学、病理学、流行病学等多学科“逻辑实证”得出的,而不像中医的诊治结果的“正确性”是无法进行“逻辑实证” 的)。   方法论的“玄学”性质同样使中医没有“不明之症”和“不治之症”一说,中医对任何疾病都可以做出“明确”的“诊断”,也都可以“治疗”(甚至按中医的理论任何治疗都可以被说得头头是道),以至于许多不治之症的病人(如晚期癌症、心脑血管病等),在死亡的前一天,医生还可以“辨证施治”做出永远也找不到“错误”的“确诊”,并开出一大堆药(尤其在不知道现代医学的诊断的时候更是如此),而不会有什么“错误”(针对中医理论而言),这显然不符合科学逻辑。而现代医学的方法论对疾病的诊疗来说,清楚、不清楚或不太清楚都是明确的,以至于现代医学有许多“无法诊断”、“误诊”、“不治之症”。而中医的“万金油”玄学诊疗方法论却被许多人(包括学者)认为是一种优势,以至于很容易成为患者(尤其是“绝望”的患者)的“救命稻草”(特别是那些受“玄学”文化禁锢,又没有接受现代科学洗礼而建立起“科学理性”的人),这不仅因为“病急乱投医”,而且因为“万金油”的“玄学”的东西最能吸引患者(特别是“绝望”的人)的注意,因为说不清楚的“玄学”总让人充满希望(至少可以让人不至于彻底绝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社会中还有那么多的“现代人”生病后首先选择中医(特别中国港澳粤地区),或“绝望”后的患者最终又投向中医怀抱的原因(包括某些西方人),以至于我在广东常常看到那些得了现代医学能够明确诊断和有效治疗的糖尿病、高血压病的患者(包括许多年轻人),就是相信中医的永远“莫名其妙”的“玄学”治疗(如中草药治疗),而不相信现代医学针对发病机理的“清清楚楚”的 “科学”治疗(而且这些人还听不进现代医学的劝告),但到目前为止,几乎没有什么中草药被现代医学证明能有效治疗糖尿病和高血压,但中医就是不相信(或者不顾)这样的事实,结果很快导致这些病人病情的恶化(如出现多器官损伤),甚至丢了性命。从这个角度说中医简直就是“谋财害命”一点也不为过。我们由此可以理解鲁迅为什么也有“中医就是谋财害命”的观点,尤其在现代科学如此昌明的今天。   以中国原始哲学(“阴阳五行学说”)为学科方法论建立起来的中医理论体系,不具备科学的基本条件(学科观念、方法论、研究内容、研究结果等),倒是具备了 “玄学”的性质和基本特征(主观性、神秘性、想象性、不可证伪性等)。正是主要在方法论意义上,我们说中医(对于理论体系而言)不是科学而是“玄学”(具体的方法并不是全都不符合科学)。当然“玄学”并不是完全与真理无缘,只是对于真理来说,“玄学”根据模糊的感觉、联想、类比、猜测、想象来探索真理,就好象“瞎子摸象”,对“真理”的认识只能是“片面”、“粗浅”、“模糊”甚至“错误”的。所以说,中医只有理论体系局部的科学性,却没有科学的理论体系。   三、中医方法论:“逻辑实证”还是“连蒙带猜”?   许多网友批评我认为中医的方法论不是科学的“逻辑实证”而是玄学的“连蒙带猜”的观点,并举出许多例子来反驳我,比如说:中医的“寒证”的“实证”是“流口水”(口中合)等等,怎么能够说中医不是“逻辑实证”的呢?然而,事实上网友的这类观点是因为没有明白什么是科学的“逻辑实证”以及中医的方法论的性质的结果。从根本意义上说,中医不是“逻辑实证”而是“连蒙带猜”的。   “逻辑实证”是指在客观物质层面合乎逻辑地证明事物(现象)之间的内在本质联系,即事物之间的联系要有客观物证(对于社会科学,客观物证不能狭隘地理解成单指物理学的客观物质证明,还应该包括社会学的各种客观资料、信息等等),而且证明要符合逻辑。“逻辑实证”的方法是科学实验(对于社会科学就是社会学实验),不用实验如何能做到“逻辑实证”?比如:对于“寒证”来说,不仅要知道“寒证”与“流口水”之间的关系(知其然),而且要合逻辑地证明“寒证”为什么有“流口水”的症状,而且这种证明必须有客观证据,即要找到“寒证”与“流口水”之间的关系的生物学依据。这种证明就是科学实验的“逻辑实证”。然而,中医的整个基础理论(人体生理机能,疾病临床表现、发病机理,病因的致病机理等等),从根本意义上讲不是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上,而只是一点点极其表面、粗浅、模糊的观察,而且事物之间关系的“证明”绝大多数也不是依靠客观证据的逻辑证明,而是依靠一种感觉、联想、类比、猜测、想象,所以,中医的基础理论不是“逻辑实证”的科学产物,而是“连蒙带猜”的玄学产物。比如中医知道伤风(感冒)流鼻涕(知其然),但不知道伤风为什么流鼻涕(不知其所以然),中医虽然也有伤风为什么流鼻涕的解释,但这种解释完全不是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而使建立在玄学想象的基础上,即并没有搞清楚伤风为什么流鼻涕的生物学基础(病因及其致病机理的证据等,中医的那些解释伤风流鼻涕的“生物学”机理的理论完全是没有“逻辑实证”的玄学想象,而且都无法进行客观界定,它往往是想当然的),如果不清楚伤风为什么流鼻涕的生物学基础,则对伤风的认识是极其表面、粗浅和模糊的,以至于临床上就会出现许多有关伤风的错误甚至荒谬的认识,如认为伤风(感冒)的病因是“风邪”、“寒邪”(而“风邪”、“寒邪”到底是什么,中医永远拿不出客观证据);认为所有的伤风都流鼻涕,所有流鼻涕的都是伤风等等;至于鼻涕的性状、性质、数量、时间等等与伤风的关系的认识,则更是会谬误百出。这些“谬误”的原因就在于中医的方法论是“连蒙带猜”的玄学想象。而更为荒谬的是中医本来就不清楚伤风为什么流鼻涕的生物学机制,却还要自以为是地想象出一大套理论,将伤风为什么流鼻涕的生物学机制说得头头是道,仿佛是千真万确的真理,以至于使那些完全不懂科学为何物的人以外中医的伤风理论就是多么高妙正确的科学理论,但实际上中医说来说去无非是风呀、寒呀、阴呀、阳呀那样一些玄学的东西,根本无法与现代医学对感冒(伤风)那种基于科学实验的“逻辑实证”的理论相提并论。   由于中医的基础理论不是“逻辑实证”的,那么以中医基础理论为理论基础的临床医学同样不可能是“逻辑实证”,而是“连蒙带猜”的,或者说中医临床医学是“连蒙带猜”上的“连蒙带猜”——即玄学上的玄学。比如,在临床上,根据“流口水”来诊断“寒证”,表面上似乎很“逻辑实证”,但实际上那是一种“逻辑实证” 的误会,因为,中医的基础理论就没有对“寒证”和“流口水”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的生物学基础进行“逻辑实证”,那么,直接根据“流口水”来诊断“寒证”本身就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基础理论本身没有经过“逻辑实证”的证明);何况,一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等等)是十分复杂的,即使临床症状、体征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已经进行了“逻辑实证”(比如现代医学就是如此),但仅凭症状、体征(往往是非特异性的)进行疾病诊断(中医就是如此),它的“逻辑实证”水平也是很低的,而中医对疾病的症状、体征也基本上不存在“逻辑实证”,因此,连这种低水平的“逻辑实证”中医实际上也没有。这和现代医学充分利用疾病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等等(尤其是客观性很强的实验室仪器检查结果),进行综合性的疾病诊断方法的“逻辑实证”性有天壤之别;至于基础医学理论,中医与现代医学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中医一直没有发展出科学的“逻辑实证”是由古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决定的,中国人重感性、轻理性,重意象、轻抽象,重玄想感悟、轻逻辑思辩,重感性的感觉、联想、顿悟、类比、猜测、想象,轻理性的逻辑归纳、推演,于是中医选择哲学的“阴阳五行学说”作为自己的根本方法论就不是偶然的事。因为,那种混沌、神秘、包罗万象,好像是探索真理,却又永远与真理无缘的宇宙观,全面符合了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以至于到现在为止,中国人还在将这种早已失去科学方法论意义的“阴阳五行学说”奉若神明,顶礼膜拜。结果是不仅仅被中国人引以为骄傲、自豪的科学——中医到现在为止还处在科学的原始阶段;而且是中国人也因为玄学思维的巨大障碍而无法成为一个科学理性的民族。   今天,居然有人为了说明中医是“逻辑实证”的实验科学,竟然认为中医虽然没有现代医学的“外证实验”,但中医理论完全是依据什么“内证实验”而创造出来的(见刘力红《思考中医——对自然与生命的时间解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第14-16页)。刘力红说,这种“内证实验”不是一般人能做的,必须是通过自身修炼,已具备“内视反观”的能力的人才能做,有了这种“内视反观”的能力,什么经络穴位、五脏六腑、药物代谢、血气运行等等就会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这种“内视反观”能力即使是现在最先进的科技手段也证明不了。这种东方神秘主义的鬼话神言,简直不值一驳!既然连现在最先进的科技手段也证明不了(其他人和现代科技手段都证明不了,说明它没有“可重复性”和“可旁证性”,不符合科学的两个极为重要的必要条件,那么它的“科学性”在哪里?),刘力红怎么证明别人有“内视反观”能力?虽然李时珍也说过,经络隧道,若非内视反观者,是难以说出道道的,但是李时珍的语气并未肯定“内视反观”能力,也没有拿出客观证据,说明李时珍只是一种猜测,而刘力红却是十分肯定,是不是刘力红就是有这种“内视反观”能力的人?或者说刘力红就是神仙或妖魔鬼怪?如果真是这样,著名的反伪科学斗士马楠悬赏300万元人民币寻找特异功能,刘力红怎么不去领赏呀?如果真的通过修炼人就会有这种“内视反观”的“特异功能”,那我们还要艰难地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做什么呢?大家都去跟刘力红学练功岂不更省事?我终于明白,今天的中医博士、教授是怎样做学问的。这种毫无客观科学依据的观点,亏这些中医博士、教授说得出口!他们整天装神弄鬼,胡言乱语,欺世盗名!这些人本质上与民间的装神弄鬼的巫婆没有什么区别。一种东方神秘主义的玄学思维始终控制着中国人的头脑(包括那些中医博士、教授),以至于我们这个民族仿佛还生活在蒙昧的原始巫术时代。   四、中医把感觉万能化   许多网友都在反驳我对于中医的感觉、联想、类比、猜测的“连蒙带猜”的“玄学”思维方式的批评。他们认为,“西医”(应该是“现代医学”,我一直反对将“现代医学”称为“西医”,“西医”是一种狭隘的殖民主义话语和狭隘的民族主义话语)也用“望问听触嗅”等感觉化的方式,怎么能说中医用感觉化的方式就是“玄学”,而现代医学用感觉化的方式就是“科学”呢?。   实际上现代医学和中医使用“感觉”的方式有本质的区别。现代医学使用感觉是将感觉纳入到“逻辑实证”的“科学”理性思维方式中,让感觉也为“逻辑实证”的判断服务。这种“逻辑实证”首先承认“感觉”不是万能的,不是任何事物及其变化,人的感觉都能够认识的。所以现代医学的“诊断学”的“望问听触”都只能“感觉”到大的异常,比如:触诊肝脏只能判断是否触及或肝脏在肋下几公分左右,听诊心脏也只能听心律、心跳强弱、杂音等,而绝大多数的异常不能感觉出来,比如触诊永远触不出是否患有病毒性肝炎(更不用说甲、乙、丙、丁、戊等型病毒性肝炎),听诊永远听不出心脏电生理的变化,甚至微小的杂音和杂音的类型都很难区别;同时现代医学认为这些感觉要与其它的检查(仪器检查等)一起进行“逻辑实证”的综合分析判断。而中医使用“感觉”不是纳入到“逻辑实证”的理性思维方式中,而是纳入到“连蒙带猜”的“玄学”感性思维方式中,而且中医认为中医的“望闻问切”诊断手段能够解决诊断学的一切问题,要不然,中医的诊断手段怎么会只有 “望闻问切” 这四招呢?以至于中医使用“感觉”已经有了神化的巫术色彩,以为“感觉”能够把握疾病的一切表现。比如:中医有“把脉诊百病”(甚至“悬丝诊脉”这样的荒唐之事在古代确实存在——有明确的文字记载)、“观舌诊百病”、“看像诊百病”等等,而且中医现在确实仍然这样诊断疾病。这样的玄学思维方式不仅导致了这样的疾病玄学诊断方法,而且导致的疾病治疗方法也是神乎其神。比如:“针灸治百病”(甚至“耳针治百病”、“足针治百病”)、“人参治百病”、“补肾治百病”、“补血治百病”的等等,这在现代医学看来无异于巫术,因为它们缺乏基本的 “逻辑实证”。而在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看来,其道理简直是再平常不过的(无非是阴阳和谐互补、五行相生相克等等)。玄学思维与科学思维决定了中医和现代医学的诊疗方法论的根本差别,中医是“连蒙带猜”的,而现代医学是“逻辑实证”的。   不同的方法论导致了现代医学和中医不同的发展模式,科学方法论是“工具理性”,它认为工具(包括人的感觉本身)总是有局限的,所以认识事物要不断发展新的手段,这导致了现代医学的具体方法的不断改进,甚至方法论本身都在不断进步。而“玄学”方法论是“功能感性”(综合功能反映论),它依赖感性的综合功能对于事物本质的“悟道”,而“悟道”只需要“灵性的感觉”,而“灵性的感觉”是不需要外在的工具的帮助的(所谓灵光闪现),这导致了中医的具体诊疗方法的千年不易,而只有浩如烟海的案例描述(而现代医学主要是治疗方法及其改进的描述),即使是中草药,与清代相比,在数量上也没有增加多少,而药物的类型更是基本未变;而不像现代医学的药物在数量、类型和治疗机理上简直是日新月异。即中医的玄学方法论导致了中医“以不变应万变”,而现代医学的科学方法论导致了现代医学“以万变应万变”。现代医学和中医谁对生命运动规律的探索更有效,几乎是明摆着的事实。   发展中医不是要将中医的玄学方法论发扬光大,恰恰相反,发展中医就是要以现代科学方法论去发现中医某些局部的科学性,然后加以改造,而变为现代医学的一部分,这就是我所说的“现代中医”。“现代中医”的诊疗方法再也不是中医的玄学方法而是现代医学的科学方法。现在的“中西医结合”不是我所说的“现代中医”,“中西医结合”是“中医+现代医学”(现代医学被狭隘地称为“西医”),比如以现代医学的诊疗方法为主,中药治疗为辅,或以中医诊疗方法为主,现代医学治疗为辅等等。然而中医的整个诊疗理论体系(包括概念系统)都与现代医学完全不搭界,中医怎么能够随便将现代医学的诊断结果直接应用于中医治疗呢?又怎么能够随便使用现代医学治疗呢?这种“中西医结合”又是中医玄学方法论下的胡乱联想、类比、猜测的“荒唐”行为(没有经过严格的科学研究,中医的疾病概念是不能随便与现代医学的疾病进行类比的),实际上它在科学、伦理学、法学上是极其危险的。而我说的“现代中医”不存在什么“中西医结合”,它实际上是现代科学对中医的“再造”,在再造的地方,中医相应的玄学理论内容(尤其是玄学方法论)将被彻底消解。这样的“现代中医”必然导致中医的全面解体,这是无可奈何的!如果我们不愿意看到这种解体,那说明我们还不是一个科学理性的民族。   对中医的批判,我们必须秉持一种独立的思想和自由的精神,超越民族思维的千年惯性、国家意识形态和千千万万靠中医吃饭的人的感情等等因素的影响,以“现代中医”为指归,不然,我们如何彰显科学真理?而且还会由于我们有限的卫生资源因为投入在对无效的中医玄学的继承上而造成巨大浪费,从而减缓中国现代医学的发展速度,最终损害中华民族的身体健康。当然中医人士工作的整体转型将是一个巨大的社会工程,它需要研究一定的合理的社会机制促其实现,而这已经是另外的话题。   因此,在方法论意义上,中医与现代医学风马牛不相及,一个是“连蒙带猜”的,一个是“逻辑实证”的,即一个是“玄学”的,一个是“科学”的。事实上,作为玄学的传统医学不仅中国有,其它民族在其古代都有,可以说现代医学就是各个民族(主要是西方民族)在对自己的传统医学的玄学方法论的否定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今天,我们发展现代医学(包括现代中医)对此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任何妄图保留中医玄学方法论而发展现代医学(现代中医)的做法都是毫无科学理性的痴人说梦,最终不仅贻害现代医学,还会贻害中医自身。(XYS20061114)
个人分类: 特异功能与气功研究|2778 次阅读|15 个评论
从“科学禅”看认知程序及正法修真次第
热度 3 Helmholtz 2011-8-23 23:46
从“科学禅”看认知程序以及正法修真次第 何 宏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一切规律都有内在相似性以及可比性,是以千年古人的认识不比今天更低,正如古人的精神境界以及身心快乐不比今人更低一样。 从对世界的观察看,虽然科学确实令人通过各种工具手段,比如看到更多的表象结构上的细节,比如原子结构与星系、星系与星团,但对生命本质和精神意识的反省、思维,今人反而更多地是在弃本求末,因为器械只是延伸了五官,但却弱化了精神内心,尤其是一切有情之心灵“自性”。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可是科学家们虽知分形和湍流的形似,但却不知“神似”的“神”在何处。正如科学家可以推断宇宙来自大爆炸,却不知道大爆炸又来自何处。这是人类思维与精神活动无法超越的言语道断处! 一切众生,皆为有情。诸多冲突对立,皆是三界因缘,只因众生颠倒因果,堕于执见,方有迷惑与痛苦。烦恼困惑,皆为无明所致;三世流转,只因弃本求末。 认知程序其实与正法修炼次第也基本完全相同,都可以大致分解为: “闻”“听” “视” “思” “念”“行” “悟”“证” “极乐” hearing listening watchingthinkingreasoning testing understand enlightmentnirvana 常说的“思行合一”其实只是洞悉世界人生的认知程序中的一个中间环节而已。许多人评议犀利,但仅是捧着书本做了一回书虫,至多是懂点辩证甚至诡辩。既然缺失了充分的中间环节的“思”、“行”,没有充分的"reasoning",当然就不可能有真的"understand",因而也就不可能达到enlightment。 没有"understand"就只能是胡诌;而没有enlightment,当然绝无可能看透世界的复杂与和谐。没有enlightment,就只会有轮回与苦难,而不可能有极乐。一切世俗的功名利养,尽皆“如梦幻泡影”。 存在必定有“理”(reason),有“理”必定有“道”(universal rule);有“道”必定有“德”;故名曰“道德”。没有“悟道”,只能说道说道,绝不可能“证道”。 许多人完全不知什么才是“道”、什么才是“道德”的人,却指责他人走上了“邪道”,是以甚为可笑。 佛学也好,玄学也罢,均在语言道断之外。法外无法,心外无佛,借假修真。“佛”眼看人是“佛”,“人”眼看人是“人”,“鬼”眼看人是“鬼”。 “到”不同于“道”,所以 “听到”不等于“看到”,“看到”不等于“想到”;另外,“想到”不等于“知道”,“知道”不等于知“道”;知“道”不同于“悟道”,“悟道”不等于“证道”。万 千法门,条条终究交汇于“道”。 古今大德皆同怀慈悲心、皆法喜充满、皆接引志同道合者。至少佛法、道德经,字字无虚言。 究竟是“知道”或是不知“道”,如牛饮水,只有自心自性可以为证。花开见性,若即若离。如如不动,归于寂静! 最后礼拜十方诸佛菩萨披被加持,愿众生拔苦得乐,同登极乐彼岸。所谓彼岸,实非彼岸。证得所相非相,始得终见如来。 叹曰:千经万法无虚言,念头断处,方为正等正觉。无内无外、无人无我;玄之又玄,真实众妙之门。
个人分类: 特异功能与气功研究|4383 次阅读|13 个评论
你是谁?!“科学”、“伪科学”、“佛学”以及“新玄学”
热度 11 Helmholtz 2011-8-21 07:20
“科学”是一个探索宇宙真相的、人类群体的智力活动。至今既有科学家相信,科学将不断趋近并最终认识世界,但也有科学家认为人类作为宇宙之子,可能永远无法认识和理解宇宙的“全部”。因为即便在逻辑上也确实存在着悖论。 不管如何争论,科学首先都承认自己是有限的,一些当下知识经验极有可能会被推翻的。 “伪科学”的标准定义是假科学旗号的非科学活动或行为。但由于究竟什么是“科学”,什么才是“科学的”本身就很模糊,因为有些“科学发现”最后会被推翻,有些“科学理论”最后会被修正,所以“伪科学”的界定同样经常十分困难。 “佛学”是南科大校长朱清时教授心目中的最高科学,其实只是我的概念里的形而上“玄学”。 能懂这门学问得人就更少了,许多正统的高尚的科学家“避之若鹜”。我积三十年的修行功力,也难于给出一个让所有人明白的界定。只能以“指月之手”,指其精髓,但与“明眼人”相互会意,以印证“捻花一笑”境界之真实不虚: “佛学”或“玄学”将以截然不容质疑的态度断言: 所谓“科学”,即非“科学”,是名“科学”。 一切“科学”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 所谓“伪科学”,即“科学”之外的垃圾以及“科学”之外不能照亮之黑暗。“伪科学”即是“科学”的前世,亦或可能含有“科学”的来生,在朦胧的黑暗之中,除却了混沌但也蕴育着新的生命,含有新的财富与新的智慧。 用简单易懂的科学化的语言来说,“伪科学”之于“科学”就象DNA基因组上可查明有用功能基因之外的“冗余”,即可能真的是在进化过程中被淘汰废弃的东西,但也可能是恰恰还没有被充分认识的东西,或曰神秘基因。没有这个“冗余”,也就没有了显性的“功能”基因之用。 缺少了这个“伪”,也就没有了剩下的那个“真”。没有了这个“虚”,也就没有那个“实”。 而这种新的“潜科学”的智慧,其实恰恰是“科学斗士”何祚庥以及方舟子们所丝毫不懂的,当然也包括众多匍匐在其他门类“上帝”面前的众生。在这些人所固化的观念里,有一个可以摆在祭坛之上让人供奉的神物,与之对应的全是垃圾。其实他们是一类希望用自己的手提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拎到半空中的“神人”,唯其勇气与信心令人叹服,而已,而已。 所以,作为“伪科学首席科学家”,我知道自己其实没有敌手,因为实际上没有站在我对立面的人: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我所贯通的其实是“新佛学”,且慢,还是估且将之称作 “新玄学”为妥,以免被念经、磕头、烧香和吃素的“佛教徒”和以及传统的真、伪“道学家”们二阶打假。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乃知是法非法,法外无法。“科学”、“伪科学”皆是止啼黄叶。 一时,天花烂漫。各路菩萨、天人共同加持,功德回向“科学界”、“伪科学界”以及有色乃至无色界。皆大欢喜,齐赞“南无阿弥佗佛”!!!。 以此名志,纪录“新玄学”在新世纪的隐然登场。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6390 次阅读|33 个评论
玄学家没有实验室
yuanyewei 2011-6-16 10:33
□ 瑶草 钻研科学尤其是钻研理论科学、自然哲学的人,容易进入玄学( metaphysics )的牛角尖,从思辨的角度上来说,玄学所需要的思维体操可能更精微,因此玄学家对自己的理论更为执著。物理学家罗伯特 ·W· 伍德解释说: “ 物理学和玄学之间的差别不在于实践者中谁比谁更聪明,而在于,玄学家没有实验室。 ” 赫胥黎在批驳汤姆逊关于地球年龄的计算时说: “ 数学也许可以被看成一台磨,它可以碾碎填入的任何材料。但不管怎样,磨出来的产品总与填入的原料有关,再好的磨也无法用豌豆磨出小麦粉来。毫无疑问,充满公式的论文并不一定能保证计算结果的真实可靠。 ” 身为科学家不一定能够采取科学的思维思考一切公共事务,航天科学家在农业种植领域与普通民众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只是在信息占有量和逻辑分析能力上强于一般民众。但这不是得出正确结论的充分条件。孔子就坦陈自己种菜不如老农,但国人的思维是科学家一旦掌握了知识的利器,就能在任何领域运用,殊不知此领域的利器到彼领域就虎落平阳。因此保证本专业科学家的话语权是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百度提问中,一个孩子诚心地问道: “ 为什么科学家都是道德高尚的人? ” 当他长大以后从事科学事业,或者目前读一些教科书以外的科学家传记,他就会发现,科学家都是凡人,也有七情六欲,因此也有精巧的算计,也有卑鄙的掠夺。牛顿为了保住自身地位,以英国皇家科学院院长之尊,让虎克的画像片纸无存;科普和马什为恐龙化石发现的争斗,被形容为像爱尔兰传说中两只格斗到仅剩下尾巴的 “ 基尔肯尼猫 ” ( the Kilkenney cat )一样两败俱伤;百科全书式的中国科学家沈括在苏东坡入狱的时候落井下石。科学从不是靠具有高尚品德的科学家才占有真理的,将民主体制引入科学研究是科学发展的第二个重要条件。因此哈尔 · 赫尔曼说: “ 如果重大的社会问题没有一个恰当的评估机制,将很难做出社会广泛认同和接受的决策,其结果必然会引发比科学论战更具破坏性的争执。 ” 必须强调的是,争执是科学进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我们只是要把争执的过程规范化,完全消弭争执也就消弭了科学进步。 唐代宗大历六年(公元 771 年),时任抚州刺史的颜真卿在江西麻姑山发现了地层中的螺蚌化石,由此他认为,此地曾是海洋,后来才成为陆地,并将此观点记录在《抚州南城麻姑山仙坛记》中。对比 18 世纪的伏尔泰偏好静态的宇宙观,他认为现代的世界和上帝最初创造的世界并无不同。当科学家在阿尔卑斯山脉发现海洋生物化石的时候,伏尔泰天真地认为那只是旅行家丢弃的鱼骨头。我们可能会得出结论,中国人对化石的认识比法国领先一千年。但伏尔泰所处的欧洲,科学家论辩此起彼伏。就生物学上的自然发生说争论而言,与伏尔泰只能对尼达姆进行人身攻击不同,作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实验家之一的斯帕兰札尼,纠正了尼达姆实验的错误。中国对化石的研究,则一直停留在麻姑仙女沧海桑田的神话中,鲜有争议,也鲜有发展。 由此我们得出,以可靠实验检验,得出量化明晰的结论,是检验科学是非曲直,推动科学发展的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条件。爱因斯坦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也有理性的认识,他认为,没有任何实验能够一劳永逸地证明相对论的正确性,但只要有一个可重复的实验能够证伪他的理论,那就表明相对论确实是错误的。 http://a.xhsmb.com/html/2011-06/16/content_27217.htm
232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载:神学,玄学和科学(101121)
ymin 2010-11-21 09:12
转载:神学,玄学和科学(101121) 周有光老先生受周总理之邀,创造汉语拼音方案,成为国际标准。今以104岁高龄,写出这么长、这么深刻的文章,使我对周先生肃然起敬,不愧为一位思想家。使我认识到:在现代、在国内,也有伟大的思想家、学问家。特转载于此。 http://xys5.dxiong.com/xys/ebooks/others/science/misc/kexue35.txt 神学、玄学和科学   作者:周有光   人类的认识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神学阶段、2、玄学阶段、3、科学阶段。   神学的特点是依靠天命,上帝的意志是不许盘问的。   玄学的特点是重视推理,推理以预定的教条为出发点。   科学的特点是重视实证,实证没有先决条件,可以反复检验,不设置禁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这一条原理,足以防止从科学回到空想的倒退。唯一标准就是一元性。科学的真伪分别,要用实践、实验、实证来测定,不服从强权即公理的指令。   以医学为例。医学的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1、神学医、2、玄学医、3、科学医。医学古代称为巫医。巫医的治疗方法主要有:驱鬼、招魂、咒语、符录、魔舞等。所有的民族在历史早期都有过大同小异的巫医。这是神学医。   从神学医发展为玄学医。神农尝百草而兴医学。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医者意也,这是中国的玄学医。希腊有四体情说(血痰怒忧):体情调和,身体健康,这是希腊的玄学医。毛泽东比斯大林聪明,他提倡中医而没有给西医带上伪科学的帽子。各民族原来都有各自的传统医学。印医、藏医、蒙医、中医,都是东方的有名传统医学。它们对人类的科学医都有过贡献。   世界各地传统医学中的有效成分汇流成为人类的科学医以后,代替了各民族的民族医学。今天中医和西医并立,将来总有一天要合流。科学不分中西,科学是世界性的、一元性的。   天文学更明显地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1、天文神学、2、天文玄学、3.天文科学。   古代的巴比伦、埃及、希腊、中国等,都有占星术。占星术把人类的吉凶祸福跟天文现象联系起来,利用日食、月食、新星、彗星、流星的出现,以及日、月、五星(水金火木土)的位置变化,占卜人事的吉凶和成败。这是天文神学。   中国有盖天说、浑天说等宇宙观:天似盖笠,地法覆盘,天地各中高外下;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这是中国的天文玄学。   哥白尼的日心说,使天文学开始进入科学的大门。恩格斯把他的《天地运行论》比作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观测手段日益进步,创造出望远镜、分光仪、射电技术、人造卫星,人类登上月球,发射宇宙飞船到各大行星作近距离观察,使天文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   自然科学是如此,社会科学呢?   马尔语言学跟米丘林生物学有异曲同工之妙。什么阶级说什么话,这不是天经地义的吗?米丘林生物学是斯大林死后由赫鲁晓夫拨乱反正的。马尔语言学是斯大林生前亲自拨乱反正的。在接到许多告状信以后,斯大林不得不出来说话了:语言没有阶级性,由此引伸出语言学也没有阶级性。语言没有阶级性是斯大林的伟大发明。语言学界额手称庆!   可是,语言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社会科学也没有阶级性吗? 社会科学不是阶级斗争的科学吗? 语言学没有阶级性,这是社会科学的一个例外呢,还是社会科学的一个先例呢? 是下不为例呢,还是以此为例呢? 这严重地困扰了苏联和中国的思想界。   三马大战:50年代初期,北京大学举行轰轰烈烈的人口问题万人大辩论。压倒多数战胜了唯一的反对票。人们说,这是马家大战,因为马克思、马尔萨斯和马寅初,都姓马。文化大革命以后,人们惊呼:错批一人,误增三亿!这是接待赛先生的方法错误而受到的重大历史惩罚!社会主义社会没有人口过剩的名言没有人再说了。计划生育成了中国的重要国策。回忆1947年联合国首届人口会议上,苏联反对节制生育,发展中国家反对家庭计划;1962年以后某些亚非国家改变态度,开始节制生育;1979年后中国实行计划生育。这些历史事实,说明人们对社会科学的认识是变化的。这一变化,猛烈地冲击了社会科学有阶级性的坚固堤防。   解放初期,我在上海复旦大学和财经学院教书。看到从苏联课本译编而成的经济统计学讲义。开宗明义说:经济统计学是有阶级的性的。有人在报纸上发表论文,引用苏联专家的话说:抽样调查是资产阶级压迫工人的手段,无产阶级觉悟高,产品用不到抽样调查。这时候,学校图书馆收到一册新的《苏联大百科全书》,其中有抽样调查一条,内容竟然跟教科书上的说法大不相同,它肯定了抽样调查的科学性和必要性。我叫我的研究生赶快翻译成中文,印发给同事们和外地财经学院参考,引起当时经济学界的兴趣。当时只敢默默思考:是不是科学没有阶级性要伸展到社会科学的敏感部门经济统计学来了?   阶级性最强的是社会学。历史唯物主义否定了社会学的存在。苏联长期不知道有这样一门学问。可是,赫鲁晓夫时期,苏联恢复了社会学,虽然苏联社会学依然是有阶级性的。中国更加长期不知道有这样一门学问。旧的社会学者被看作是当然的右派,大都流放到边地去了。直到文化大革命以后,中国才重建社会学,比苏联晚二十多年。不知道今天的中国社会学保留了多少阶级性和怎样的阶级性。   社会科学是不是科学?社会科学是不是一元性的?社会科学的历史发展是否也经过了神学、玄学和科学三个阶段?   北京天坛公园内有祈年殿,析求上苍恩降丰年,这是不是经济神学?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求增加生产、但求分配平均,这是不是经济玄学? 经济学教科书说:按比例发展是社会主义特有的经济规律。某些社会主义国家,由于预算门类之间和经济部类之间比例失调,造成民生经济的长期落后。某些资本主义国家,预算经国会争议而实现了比例调整、经济受供求和竞争的制约而达成合适的比例,由此民生经济迅速发展。这是否可以说按比例发展的规律也适用于资本主义? 50年代的公营高潮也波及某些资本主义国家;70年代的私营高潮还在波及某些社会主义国家。公营跟大锅饭、低效率、长期亏损共生,这也有阶级性吗?   这些问题,今天仍旧是人们不敢深入思考的敏感禁区。可是这些问题非常重要,它跟改革能否成功有密切关系,不可能永远回避。地心说和日心说在古代曾经是最敏感的禁区。谁接触它,谁就要被烧死。古代的科学勇士居然把这个禁区打开了。今天有现代的科学勇士吗?   开放以来,也开放了一些禁区。例如,长期不许说宏观和微观,认为这是资产阶级的庸俗观点。现在大谈宏观和微观了。长期必须承认社会主义社会没有通货膨胀。今天大谈通货膨胀了。禁区开放能否再扩大一点,或者干脆来个彻底的学术自由?   社会科学问题如果没有科学地解决,新技术引进来很可能是发挥不出应有的效果的。改革就是打破框框。要使改革成功,还要打破更多的框框,从自己建筑起来的圈套中走出来。重新考虑如何接待赛先生,这是对五四运动最好的纪念。 (XYS20101120)
个人分类: 杂谈|41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境界上王弼玄学高于儒、道
周可真 2010-7-4 14:21
昨天与蒋科学讨论庄子哲学能否被理解为极端个人主义的问题,他以为不能作这样的理解,作这样的理解是受官方哲学的影响太深造成的,我则认为对同一对象可以作多维度的考察和多种不同的理解,这是由于作为一个特定的观察者和理解者,他总要以某种概念或理论作为它的思想背景和逻辑前提,在没有任何思想背景和逻辑前提的情况下是无法进行观察性和解释性的学术研究的。至于用诸如个人主义、存在主义之类的现代术语来加以评判,这与是否受官方哲学影响是毫无关系的。这类评判犹如用哲学之类的术语来评判中国古代的某些思想一样中国固无哲学之名,为什么非要把这些思想说成哲学呢?这类现象是思想史研究中必然存在的,属于解释学现象,这没有什么奇怪的。 蒋科学还如此质疑我的观点: 不去實際修行,怎知道無法達到自在之境?我说,这样提问就犹如问:科学未经某种实验,怎知上帝不能创造世界?您可以在信仰范围内相信上帝创造世界,但在理性范围内人们完全可以凭自己的理性来否定上帝创造世界。根据我的理性来判断,逍遥之境是不可能达到的。如果真是达到了这种境界,《庄子》之书就没有问世的可能了,因为按照庄子哲学的逻辑,逍遥之境里至少是齐万物、齐是非的,而《庄子》之书无论如何都是在辨万物、明是非,即坚持某种价值标准来肯定某种思想和否定某种思想。 说到这里,我想到了玄学家王弼,他曾评论说,孔子高明于老子,孔子是圣人,而老子却不是。为什么这样说呢?王弼的理由是圣人体无,而无(即道)是不可言说的,因其不可言说,所以孔子只说有而不说无,这正是表明了孔子是体无的圣人;反之,老子却是无不离嘴,这恰好说明他根本就没有体无,自然也就不是什么圣人。 其实,庄子亦是如王弼眼中的老子,庄子嘴上说逍遥,这恰恰是他没有达到他所描述的逍遥之境的表现,因为逍遥之境亦如王弼所说的体无之境,到了这个境界就只能说有而不能说无,只能说随俗而不能说逍遥了进言之,应该是什么都不说,如天何言哉一般。 王弼的玄学之境是应物而无累于物。在他看来,达到了这个境界,就是圣人了。王弼说,何晏的圣人无情之说是不靠谱的,因为当孔子听到自己的得意门生颜渊去世的消息时,孔子也曾显示了他的悲情,这是圣人有情的明证!只是孔子作为圣人,他是应物而无累于物:闻颜渊去世而悲,这是应物的表现;但他能以情从理而保持哀而不伤,这是无累于物的表现。 王弼说,如果因为圣人于物无累,就认为圣人无情,乃是失之多矣!何晏原本也曾打算注《老子》,但看了王弼的《老子注》,他自觉思想水平不及王弼,就决定不再注《老子》,而是另写了《道德论》一书(按:此书已佚)。 我对王弼以孔子只说有不说无为由而断言孔子是体无的圣人,是不以为然的,因为他这样说,至少在逻辑上是牵强附会的,但是对他的应物而无累于物之说却向来推崇备至。我觉得王弼应物而无累于物的玄学之境既高于道家之老、庄,也高于儒家之孔、孟。老、庄是偏于无累于物,而陷于庄子所自道常因自然而不益生的无人之情之境,是不合人之常情的;孔、孟是偏于应物,而陷于孔子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之境,这未免累于物了,如此活着岂不太累!
个人分类: 中国哲学讲座|5038 次阅读|8 个评论
文化、信仰、玄学、科学与中医
yejian 2009-9-22 23:06
来新语丝潜水久矣。没有发帖的习惯,没有足够的时间,看贴也都只挑很少的帖子看,尤其是方先生打假的,看得过瘾。中医问题的帖子,大多没看过,只是看着这么热闹,就忍不住想冒个泡泡。想到哪里说到哪里了,不会有什么条理,其中漏洞一定不少,大家尽管批评。 首先申明:我是一个科学主义者,把科学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大家不要小看信仰这个东西,人生没有信仰,是比较可怕的事情。这无须从远古的图腾崇拜和宗教萌芽去说,单看现今,西方很多科学家不是还信仰宗教吗?再看中国,中国建国以来大家最大的信仰对象可以说是毛泽东。那时的国人,在今天看来,说他们简单也罢,愚昧也罢,穷是穷疯了,苦也苦多了,可大家比现在的人快乐多了,最简单的原因:大家都有一个很现实的寄托和信仰。有问题,去问毛主席;有苦恼,去向毛主席倾诉;有理想,去找毛主席寄托。可是就在一夜之间,我们的信仰不在了,我们的灵魂便像断线的风筝飘飘欲坠。于是自由主义、法/轮/功,一趟一趟地折腾。搞惯了运动的国人,没有运动,没有信仰,难受啊。扯远了。 当然,科学的作用远比作为一种信仰现实得多,无须我来饶舌。今天的科学中医之争,可能已经让很多人都想起了当年的科玄之争。张君劢抓住人生观问题来与丁文江等论战,谁能说,科学在这场影响深远的论战中就是解决了所有问题全胜而终的呢?康德说:我为科学划定范围,是要为信仰留下一块地盘。这块地盘,就是人的自由意志。当然,对于我个人来说,科学和人生观是相融的。我为信仰划出空间,是要为科学留出更大的空间。现代科学的力量如此强大,而且正在以无与伦比的速度拓疆辟壤,既然要有个信仰才能人生圆满,我干吗不选科学?又扯远了。 开始谈中医。中医的理论内核是玄学,这点我想没有多少人会反对。你可以说,中医的理论现代科学还解释不了,我也不反对。在我看来,中医除了是强大的传统文化现象,也是一种有悠久积累的经验技术(在这里我不用科学这个词),它确实能解决人们的许多精神和肉体上的问题。存在就是合理的,而且已经存在了几千年,怎么可能方先生说中医该入博物馆,大家就可能立马去把中医给废了呢。方先生在逗大家玩呢! 文化的最大特点是传承和多样性。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我相信他也是一位很彻底的科学主义者)使用一个词meme(翻译成拟子也好,翻译成觅米也好,你甚至就叫它美眉、咪咪也行),来称文化中与生物学的基因对应的传承单元。注意,它们是会像自私的基因一样疯狂传播复制自己的,甚至不需要口传手教,更不用说行政干预。所以,这个传承不是人们刻意的传承;要刻意去掐断它的传承当然也不现实。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那也是若干个世纪之后的事情。至于多样性,更不用多说了。文化没有了多样性的世界,科学主义一统江湖没有了其他信仰和人生观的世界,显然是不可想像的,也会是比较可怕的世界。 信仰、人生观、文化,说了一大堆,可能大家看出来我的观点了。那么我就继续说下去。 说说科学的体系吧。科学是严谨的、逻辑实证的、可证伪的、试错的,但不是排他的。想当年,拉马克学说被达尔文学说取而代之,DNA序列变化之外的后天获得性根本不可能遗传;米丘林学派被孟德尔现代遗传学完全打垮,似乎已经被永久的贴上了伪科学的标签。看如今,表观遗传学的兴起,发现DNA序列上的修饰(非DNA序列改变)也能影响性状并被遗传,是不是又让我们想起了老拉和老米?【方舟子按:epigenetics,即非常态遗传,与拉马克、米丘林所说的多细胞生物的体细胞获得性遗传没有任何关系,后者仍然是伪科学。】看来科学和非科学的界定和划分也不是界限清晰一成不变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还原论与反还原论的争论,不是也已经历了若干反覆,而后走向综合吗。还有心理学,在实验心理学方法建立之前,弗洛伊德等等那些东西,也难以纳入科学范畴。就算是目前的心理学,在科学范畴中看起来也还不是那么顺眼,能象数理科学、生命科学那么堂堂正正,但在回顾心理学史的时候,总不能对实验心理学之前的东西视而不见吧。 郝柏林先生曾建议使用伪科学和赝科学两个词来与pseudoscience对应,并赋予它们不同的涵义。还有人把萌芽状态的理论称为潜科学,甚至有这方面的期刊。赝也罢、潜也罢,作为科学主义者,我不得不正视:它与科学之间似乎并没有一条深不见底的鸿沟。当然,纯粹的江湖骗术除外,而真正的中医应该不在江湖骗术之列。说得极端一点,也许风水之类的江湖骗术中都会隐含一些朴素的地理学知识呢,只是我没有研究过。至少,传统医学的中药疗法这一块内容,还是可入现代医学这个框架的。保不齐,还有其他东西也可以被吸纳,比如现在药物基因组学的个体化治疗、系统生物学的系统观,都与中医的思想暗合啊。当初陈凯先先生出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之前,组织找他谈话,因对中医是100%的外行,对中药也是90%的外行,陈凯先的第一反应就是不答应。但他在思考之后,接受了并认为这个角色转变是有意义的。他除了大力倡导中医药现代化(科学范畴),还表示必须抓好原汁原味的中医药传承工作,把继承下来的精华保留好、发展好。(文化范畴) 当然,我想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反对把中医研究院更名为中医科学院。站在中医的立场说句话:你都不认可我,我干吗要拼命往里钻?掉价。 就算实在没有东西好纳入科学范畴,不要忘了,中医还有它的实用性。中医误人的例子不少,但中医治病的例子也是举也不完的啊,虽然这类个案难以被严格重复,但确实有效,相信很多人都有现实的体会。忍不住就要举例了(简单点好了,我也不提倡用没有严格重复的个案作为论据):家母30不到小中风,得一乡间老中医救治,两三个月即完全康复,上山下田均无碍。十几年后复发时,老中医已经辞世。加之家中经济紧张无法系统检查和治疗,病情延误,后遗症严重,身体极度虚弱。直至两年前来上海。三甲医院西医全面检查后,只能开点银杏制剂、阿司匹林之类安慰剂应付。找到中医院一名老,四五副药、两个月时间就大好。随后急于回老家,至今身体状况尚能稳定。我从此才坚信中医的神奇和疗效。 既然有效的东西不一定是科学范畴的东西,那科学主义者有何必要(或权利)去指责它不科学?(科学这个词实在太强了,他就是正确的化身,你没法不用它,比如,科学发展观,嘿嘿。似乎一被贴上不是科学或不科学的标签,就是反动的。其实不应该是这样。很多骗子也是扯科学虎皮当大旗,才屡屡得手,这也是科学主义强势的副产品)。 哪怕它的疗效只是一种心理暗示和调节,那也是一种疗法。考虑到几千年文化传承的力量,信它,至少对心理有比较强的调节效果,再加之药物的作用,至少比什么顺势疗法、水疗效果好多了。 当然,我们可以从规劝政府不要把纳税人的钱花在不科学的东西上这个角度去讨论,但还是回避不了有效性。能治病救人,国家当然该投钱。退一步说,就算没有实用性,也不一定就能理直气壮地不让政府投钱啊。文化的传承、文化多样性的保护,都是要花钱的。就是科学本身,有些领域的投资也主要是从认识世界、认识自身这个文化的角度去开展和资助的,和实用性扯都扯不上,比如古生物古人类研究。回到前面所说的,科学对这个世界不但有直接的效用,还对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有用,而且是人类认识世界和世界观发展的必然,我们当然要大力宣扬。文化即便没有直接的实用性,至少可以让人类生活得更有意义更丰富多采,我们当然也要维护并丰富它。中医既是传统文化又有实用性,能让(至少是一部分)人类生活得更美好,干吗要以科学的名义去消灭它?当然,我们尽可以讨论它不是科学,难入现代科学范畴;尽可以讨论它的副作用;尽可以痛骂庸医误人。 其实西医何尝就没有庸医误人呢?那种偏激的以几个庸医误人个案来反对中医的文章,同样是没有说服力的,没有被严格重复的。严格地说,西医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治疗手段(经验技术),而离科学距离尚远。作为治疗手段和作为科学的西医之间的思想交锋,在西方并不鲜见。笔者现在正在看一本书 Dr. Gloem 的译稿。(勾勒姆是犹太神话中的怪物,他是人用黏土和水加上咒语和魔法造出来的类人动物,孔武有力,笨手笨脚,服从命令很忠诚,一旦失控极危险。科学和技术就是勾勒姆,西医也可能是。) 这本书的主题,就是作为治疗手段的西医和作为科学的西医。让人印象深刻的内容是对西方冒牌医生和替代医学的讨论。在我们通过数不清的个案痛陈中医误人的时候,别忘了,西医误人和西医中的江湖郎中,个案也是多如牛毛的,只不过,很多时候是误了人而没被意识到因为西医是正统,是科学,西医治不好,自然就被认为是没希望的绝症了;哪怕是因医生水平不济或治疗不当。 从让人们生活得更美好这个角度,不仅是作为文化和有实用性的中医,甚至迷信、风水、易学等等之类的非科学的玄学,作为披着负面色彩外衣的文化现象,作为不良信仰,作为不良人生观,其实也不能说是毫无用处啊。比如说,跳大神能解决迷信者的心理问题,风水先生能让迷信者住得心安理得,算命的瞎子能让一部分人找到精神的寄托。建设和谐社会嘛。当然,我是反对这些东西的。只是,它既然存在,让它存在好了,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即刻把它送进博物馆。它要是不存在,科学就连靶子都没有了。连反面的东西都没有,什么是正面的东西呢?毛主席说得好:百花齐放才是春!罂粟花也是花嘛,拔可以拔,而且该拔,它自己总是有生命力的啊,还要自己长的。 方舟子是可敬的斗士,但不可能是个天真的理想主义者。我相信,他与中医论战的目的,绝没有试图立马消灭中医,而宣扬科学思想、让大家客观地认识中医,认识中医和科学的关系,才是最实在的目标。这一点,我举双手加双脚赞成。 只是想来冒个泡。 本文2006年底发表于《新语丝》,此次发帖做了少量增删。 《勾勒姆医生》( Dr. Gloem )将于 2009 年 12 月出版中文版。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700 次阅读|9 个评论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的可行性
sheep021 2009-4-20 10:18
举几个例子,用事实说话吧: 翁文波(科学院院士) :提倡用唯象的方法,把传统术数纳入数学模型,结合统计学原理,创建了一套完整的数理、术数预测模型,在我国原油勘探、自然灾害预测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中国现代预测科学的奠基人。被誉为“当代预测宗师” 。 钱学森:主张研究复杂性学科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在思维科学、复杂开放巨系统研究方面有较高建树。 马蔼乃(北大教授): “取象比类”就是现代科学中的类比逻辑,类比逻辑可以形式化为相似准则,由此提出了地理相似理论、地理时空的相似准则和地理复杂模型的一般式,并在半经验半理论公式的基础上改进为随着时间和空间变化的模型,进而提出了一般地理复杂模型,成为地理数学 。 结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是可行的,效果是明显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实实在在的, (详细介绍,可参看各位大师的著作)
个人分类: 时间空间|3799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1: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