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出口转内销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海归属于出口转内销的学者或者人才
热度 9 jiangjiping 2015-11-30 04:10
海归属于出口转内销的学者或者人才 蒋继平 2015年11月30日 据媒体报道, 现在已经出现了一股海归的潮流, 大量的海外学者纷纷回归祖国。虽然他们中的一些自称是爱国的行为, 但是, 从我的直觉来说, 他们中的大多数更适合“出口转内销”的学者或者人才。 记得我年轻的时候, 也就是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 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非常低下, 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很低, 国家的各种物资供应非常紧张, 城市中的普通民众吃的食品要凭票, 穿的最常见的是军装和军鞋。有的时候, 一些有点像样一些的内衣内裤据说是出口转内销, 就成为市场的畅销品, 也属于当时一般民众的奢侈品。 我不知道为什么原来属于出口的商品变成了只能内销。不过, 听说可能有两个原因: 一是商品出现了质量上的问题, 就是生产过程中出现失误, 或者偷工减料, 生产的商品达不到买方的合同要求; 二是国外的市场已经被这种商品饱和, 没有出口的余地。 我想这个出口转内销的现象与海归现象很相似。 在大量的海归人员中, 一些人虽然学有所成, 属于专业人才, 但是, 由于运气不佳, 所在国所学专业的就业岗位非常有限, 就业岗位几乎已经饱和, 因而很难找到专业的职位, 所以,只能考虑回国寻找发展的机遇。 而中国的快速发展为他们提供了这样的机遇。另外一些人可能在学业上没有达到预先的要求,在专业上没有足够的素质来参与激烈的竞争, 这样的话, 在异国他乡找不到理想的谋生之道, 难以生存,唯一的选择就是回到祖国, 回到父母身边。 鉴于此, 我把绝大多数海归看成是“出口转内销”的学者或者人才, 与当年出口转内销的商品一样, 具有一定的价值, 也深受国内民众的喜爱,属于一个时代的奢侈品。 我特别申明一下, 这里的海归不包括在人才计划中被中国政府招聘的海外学者。 据说这些在人才计划中被招聘的海外学者中的大多数仍然保持着外国的国籍, 他们每年只在中国工作一段时间。 因为他们仍然是外国公民, 实际上不能算作是海归。
个人分类: 现象分析|3196 次阅读|21 个评论
出口转内销——一个“唯独没有自己”的民族
热度 9 lvnaiji 2015-8-23 10:21
出口转内销——一个“唯独没有自己”的民族 出口转内销 民族 出口转内销,五个字组成的短句,为人所熟知。再细察之,不仅铿锵有力,而且言简意赅,其内涵之独特与丰富,充满了被众人或褒或贬的中国特色。 在国内市场商品普遍或款式老旧,或品质低下之时,出口转内销,意味着质量保障,否则老外不会要;档次高,以适应国际市场的级别;以及款式独特高雅,以与老外的品味相协调。这样的商品若并非因其本身的原因转为内销,消费者自然趋之若鹜。近日,国内的电梯频频出事;博主想当然,作为制造业大国,电梯应该也有出口,似乎没有听说出口的电梯在国外出什么事情。即使在国内,也是以“外”为上。某次日本外宾在武汉丢了一辆自行车,武汉警方仅半天即破案。国人能否要求同等待遇? 问题是,为何商家不在国内市场也提供这样的商品?警方为何不向国人也提供高效的服务?问题更在于,为何中国的消费者不向商家、市场和政府申诉作为消费者,拥有与国外(主要是发达国家)消费者同样的权利,要求得到应有的服务,而只是青睐“转内销”,要不干脆出国扫货,抢购电饭锅、马桶圈? 数千年来,根深蒂固且成为国人之文化基因的观念是,克己待人,这无疑是礼仪之邦的待客之道。对外,是“面子”,不能让外国、外宾看不起;对内,是“里子”,外人看不见即可。其最高境界就是:“唯独没有自己”。然而,这样的观念长期贯彻下去便可能走向反面,其一是整个民族缺乏主体性,抗战神剧宣泄的是意淫的快感,同时也缺乏来自个人的发展动力,其二,由于这样的价值观有违于人的本性,如果没有其他价值观的均衡往往走向虚伪。这样的民族会被其他民族耻笑,最终也会被本民族的人民所抛弃。 世界上又有多少国家,提供本国国民的才是最好的商品和服务,出口次之(出口中国往往复又次之)。这样的国家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其个人具有自豪感、归属感和自我实现的意愿,这又成为国家发展的动力。当然,过于自我张扬的弊端同样严重,其极端就是干涉他国内政。 上述两种弊病的区别在于, 克己,伤害的是自己;张扬,伤害的是他人。一个民族,又何必以伤害自己为上、为荣? 中国的文化基因注定中国的复兴不致干涉他国内政,然而中国的文化基因有必要自强,有必要较之以往更加善待本国国民,从而为中国的发展输入更强大的来自内部的动力,这才是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所在,而不是,或不仅是GDP。
个人分类: 杂谈|3570 次阅读|2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14: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