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雨林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婆罗洲热带雨林生态行——蟲
yh77 2019-8-9 23:14
雨林在一个资源有限的环境下孕育了丰富的物种,生存的压力使得生命各显神通,发展处个性迥异的样貌和生存策略。因此雨林生命物种非常丰富,但是每个种的数量却不见得多。从这个角度来看,雨林的生态是一个精巧而脆弱的系统。这带来的一个结果是:蟲类超多!喜欢找虫子的人肯定会爱上雨林。 1. 黄猄蚁巢。黄猄蚁是婆罗洲雨林中常见的蚂蚁,会用树叶做成蚁巢。有趣的是它们掌握了高超的缝织技巧,成蚁会将幼蚁举起,对准需要缝合的位置吐丝,代价是用来制巢的幼蚁将不再能发育长大。 2. 一只帅气的驼螽。 3. 螽斯若虫,虫小胃口大,吃树叶可不客气。 4. 超帅气的蚂蚱。 5. 蜚蠊,和蟑螂是一家。在雨林里,小强也变得可爱。 6. 各种蜚蠊。 7. 各种蜚蠊。 8. 蜡蝉的若虫。全身长满白色的羽毛,其上可分泌蜜汁,可以吸引蚂蚁来食。 9. 蛾蜡蝉。 10. 广翅蜡蝉。 11. 长吻蜡蝉,也叫龙眼鸡。运气不错,在一颗树上看到三只。 12. 龙眼鸡。 13. 棘竹节虫。 14. 带绿刺的棘竹节虫。 15. 瘤象鼻虫。 16. 金斑虎甲。 17. 正在羽化的幺蛾子。 18. 幺蛾子。 19. 一种萤火虫的若虫?不确定,但是看到了这货的腹部可以发出荧光。 20. 一只大锹甲! 21. 犀金龟。 22. 红蜻蜓,长相很别致。 23. 豆娘。 24. 一只像蚂蚁的猎蝽。 以下几张怕虫者谨慎观看。 25. 蚰蜒。逆光下可以看到身体是紫色的,有种别样的美丽。 26. 蝎子。 27. 鞭蝎。尾部会喷出酸液的。 28. 红色大马陆。 29. 在给自己做清洁的马陆。 30. 有多大呢?上手看看就知道了。马陆性情温顺,没有毒,千足虫爬在手上有种别样的酸爽,试试就知道。 31. 最后是可爱的蜗牛。 32. 超漂亮! 33. 就快到终点了,加油! (待续)
7342 次阅读|0 个评论
婆罗洲热带雨林生态行——蜘蛛
热度 1 yh77 2019-8-6 00:09
蜘蛛在常人眼中总是显得恐怖神秘,让人敬而远之。而此次婆罗洲同行的一位导师,对拍蜘蛛有浓厚的兴趣。受她影响,我也在镜头中尝试仔细端详这些八足小虫。在微距镜头的加持下,蜘蛛的精巧结构竟显得如此有趣,不由得不让人喜爱。以下照片可能有些重口味,请谨慎观看。 1. 斑络新妇。在手电光照下发出幽蓝的光,如鬼如魅。络新妇在日本妖怪小说中本就是蜘蛛幻化的女郎,专门诱惑男子,取其首级。 2. 一只小金蛛和它可爱的网。金蛛的特点是喜欢做 X 形,而且喜欢在网上织一些有趣的图案。 3. 这是去年拍到的一只成年金蛛,网上做出了类似字母的醒目图案。 4. 一种巨蟹蛛。 5. 另一种巨蟹蛛。 6. 一种狼蛛。 7. 另一种狼蛛。 8. 一只小棘腹蛛。色彩和造型都漂亮,两旁的尖刺可能还在生长,不知是否能长成帅气的弓长棘蛛。我拍的时候没分辨清楚形状,只拍了个背影,很遗憾。 9. 绿色肚皮的小蟹蛛。也没能捕捉到它最好的形态,遗憾。 10. 大眼睛小跳蛛。 11. 猫蛛。 12. 这个据说是心颚蛛。一开始我们以为是一只蚁蛛,很是兴奋,追着拍了半天。 13. 蜘蛛的伪装本领也极为高超,这只蜷缩起来的时候完全隐入树枝。 14. 天罗地网中间困住了一只小叶蝉,右边那团虚影就是网的主人,正在等待时机。 15. 这只不知道是什么了,求教(请教了一下,可能是一种管巢蛛) (待续,下次讲虫子)
6178 次阅读|1 个评论
婆罗洲热带雨林生态行——拟态
yh77 2019-8-4 23:37
分布在赤道上的热带雨林是地球生物物种的宝库。南美亚马逊、非洲刚果河流域和东南亚是地球的三大主要雨林系统。今年夏天,在东马来西亚婆罗洲探访热带雨林,一窥神奇的雨林生态。婆罗洲分布有多个国家公园,这些国家公园暂时还未成为旅游的热点,为雨林物种提供了宝贵的栖息地。此行七天,造访了山都望、加丁山、八哥三个国家公园,接下来的几篇博文,将记录在雨林中观察到的鸟兽虫木。作为这个系列的第一篇,先来看看雨林中神奇的生物拟态。 1. 树上的守宫。在远处真的很难分辨。 2. 著名的婆罗洲角蟾。这次运气很好,夜观角蟾那天下午下了一场大雨,夜晚蛙声一片,幸运地看到了这种神奇的生物。在雨林的枯叶丛中,角蟾与环境完全融为一体。 3. 侧面。 4. 正面。好像一只扁扁的猫头鹰,萌态十足。 5. 枯叶螳螂的背影。 6. 枯叶螳螂的侧影。 7. 翡螽。它躲在一片树叶的背后,与绿叶融为一体,是长长的触须暴露了它。身形秀美,翅膀上的花纹模拟叶脉,非常漂亮。 8. 翡螽侧影。 9. 叶子为雨林生物的造型提供了无尽的灵感。这片草地有一只蚂蚱,能找出来吗? 。 。 。 。 。 。 。 。 。 。 。 。 。 。 。 。 10. 拟叶蝗。把一片枯叶模拟得惟妙惟肖。 11. 拟叶蝗的正面,正趴在叶子上大块朵颐。 待续。
7910 次阅读|0 个评论
雨林是一本读不完的书,雨林是一幅看不厌的画。
热度 23 lxu2800 2015-11-17 07:04
去秘鲁上山下乡(10)雨林是一本读不完的书,雨林是一幅看不厌的画。 在 TRC 的五天四夜中,大部份时间是跟着导游穿行在密密的雨林深处。我们这个小组应该是三对夫妇,其中的一对参加了第一天的活动后就撤退当了逃兵,离开营地直接回家。因而每次活动就只有我们四个人,行程按排更为机动灵活,我们也得到了导游更为周到和个性化的服务。基本上每天有四次外出活动,分别在早歺前、早歺后,午后和晚上,地点多数在雨林中,有时在亚马逊河上。 营地提供长统雨靴,各人找到适合的雨靴后把自己的袜子挂在靴口处作为标记,存放在营地门口的休息处,每次出征雨林前,小组人员到这里汇合,听取导游简述后,穿上雨靴,出门仅几十步,就进入雨林了。 P1.雨林深深 P2.将该种树叶挤压揉搓后可得血红色汁液 P3.印第安人用这种汁液在臉上划道道杠杠,作为部落标识号 P4.雨林深深处,寂寞开无主 P5.朽木身旁万物春。雨林中高速的新陈代谢可以极快地把枯木落叶分解成其它动植物的营养 P6. 雨林外面是阳光灿烂、赤日炎炎,雨林中却完全是另一个世界。雨林里面几乎暗无天日,凉快湿润,密密层层的树叶和藤蔓交叉覆盖在空中,难见一丝光线照射到雨林的地面。“万类霜天竞自由”,雨林中所有的植物为了生存都在爭搶着最重要的资源-太阳光。赤道地区一年四季阳光是直射的,每天日照时间有十二小时,这些强烈的太阳辐射能的大部份被热带雨林吸收,有效地降低了地表温度,这是亚马逊热带雨林对我们这颗星球的最大贡献。亚马逊热带雨林应该是地球的空调机,而不是地球之肺,认为热带雨林能提供大量氧气,实际一直是大众的一个误区 【1】 。 由于只有不足 2%的阳光可照射到雨林地面,环境十分险恶,所以雨林的地面上草木稀疏,没有太多植物能生存下来。一颗种子破土而出,面对的就是长夜漫漫,何时才有出頭之日?看似平穏宁靜的雨林,实则处处喑藏杀机,为了爭夺阳光资源,必须费尽心思各显神通。有一种无花果树会让小动物把种子带上大树的桠杈上,种子发芽后会生出根须迅速向下伸展,与地面接触生根后吸取水份和养料,同时又长出藤蔓绕着枝干向上攀升,爭取上层空间的阳光。很快这种无花果树的向下的根会越来越粗,向上的枝蔓越来越多,直到把寄生树活活绞死,最终在雨林中获得生存的一席之地。说到底,这个星球上的每一个生命体,无论是什么种类,无论出生在什么地方,能夠存活下来都是非常不易,所以千万要珍惜每一个生命。 热带雨林资源的限制,导致生物种群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为了生存,生物必须不断創新,以特殊的技能获取资源,变换体型和外貎去适应环境,这大概就是为什么热带雨林成为了地球上生物物种的聚宝盆。据了解,亚马逊盆地——从巴西一直延伸到大西洋沿岸的面积达670万平方公里的地区——生活着全世界已知10%的物种。西亚马逊包括秘鲁、厄瓜多尔、哥伦比亚的部分区域以及巴西西北部地区,是世界上植物物种最为丰富的地区。近年来,又有一种新的理论对上述观点提出挑战,新的观点认为:在最后一次冰河期,热带雨林可能提供了当时全球诸多生物种群的避难所,这众多物种拥挤到资源有限的热带雨林里,展开极为激烈的生存竟爭,孕育了更为丰富多样的生物种群。关于热带雨林生物物种多样化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2】 。 热带雨林中植株茂盛,叶蔓勾联,看似杂乱无章,其实结构层次分明。雨林从下向上大致可分成四层,分别是:地表草本植被层;灌木层;乔木树冠层;和树冠外延层(见下图左边)。由热带巨树组成的树冠外延层可高达七、八十米,这一层是金刚鹦鹉和南美鵰鹰的家园,而离地三十米左右的树冠层是雨林中大多数动物活动的主舞台,而地表草本植被层则是各类两棲类动物、昆虫、菌类和微生物的天下。 P7.雨林分层示意图 P8. P9.雨林中的大树为求稳固和吸收水份营养采取两种基本策略,多朿须根(极左边一棵),板根状根部(中间偏左一棵) P9.雨林中的大树为求稳固和吸收水份营养采取两种基本策略,多朿须根(极左边一棵),板根状根部(中间偏左一棵) 尽管 TRC 周边雨林是众多野生动物的天堂,但因为它们中的大多数生活在高高密密的乔木树冠层里,也並非抬头就能看见。我们的导游 Delford 非常机敏,真可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他的导引下,飞鸟走兽难以遁形,让我们得以一观尊容。我真有些迟钝,有时实在难以分辨,他会接过我手中的相机,把焦距拉到最长,对好目标让我在取景框中观察。导游有时还会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把它们引诱至身边,让我们看个仔细。导游的素质基本上就决定了雨林游的成败。我们的导游生在雨林中,又受过正规教育,毕业于 Puerto Maldonado 大学的旅游管理系,具有丰富的生物学和自然地理知识,英语听写一点问题也没有,是一部活的雨林万宝全书,他有问必答,好像从未被难倒过。跟随导游在雨林中晃游了几天后,我也摸到了一些门道,竟然也能“先敌发现目标”,其关键是把雨林中枝叶的隨机运动的图象存贮在脑中,在行进中把观察到的图像与这些模式不断地作对比,然后把视线聚焦到异动处,十有八九可以有所收获,如能再加上声音模式的识别则更佳。一个好的雨林导游必须是图像、声音模式建立和识别的行家里手。 除了昆虫、蛙类、龟、蜥蜴等动物外,我们在雨林中见得较多也是最受众人关注的就是各种艳丽的热带飞鸟和猴子。亚马逊热带雨林中並无大型猛兽,即使是体型稍大一点的哺乳动物,譬如水豚(Capybara)和白唇野猪(White Lipped Peccary)等,它们也只生活在河边,出没在雨林的边缘地带,这一点与非洲森林草原非常不一样。尽管如此,亚马逊热带雨林仍是众多生物学家和动植物爱好者的圣地,其原因无外以下几条:1. 亚马逊雨林是这个星球上多样化生物种群的聚宝盆,这里仍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动植物种群有待深入观察和研究。2.由于美洲新大陸曾经与世界其它部分长期隔离,雨林中具有许多非常独特奇怪的动植物种群,这对生物种群比较学和进化与环境关系的研究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3.亚马逊雨林地域广阔,又远离欧亚人口密集区,因而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涉破坏最小,雨林中的生物种群基本上还保持着原始生态,对它们的生活状态和行为准则的观察是生物学研究的基础。 可是今天这片动植物的乐园却在急剧地缩小(每秒约有一个足球场面积的雨林被毁灭),如果不能有效地阻止这种环境破坏,估计还有四十年,这片真正的自然雨林会消失殆尽!请注意我这里的用词,我想要告诉大家的是,消失的是真正的天然的雨林,但人工修建的假雨林一定会有,可能更大更好看。就像今天的人们照样吃着河蟹、刀鱼、鲥鱼,但那是真正的中华绒螯蟹吗?那还是真正的长江野生的刀鱼和鲥鱼吗?对不起,去做梦吧!所以劝诸君,真要去雨林,事不宜迟。 我们人类总自以为是最聪明的物种,却一意孤行非要毁去那片曾经有恩于我们的乐土。今天我们享用的食品种类的80%的原产地來自这片雨林,其中就包括了咖啡、巧克力、蕃茄、洋山芋、香蕉、黒胡椒、菠萝和玉米。亚马逊雨林只占了6%的地球表面,却是全球一半以上的动植物品种赖以生存的家园。现代药材的25%原产地就在这片雨林中。但今天当地人却把七、八十米高的巨树砍倒,仅为了換得三十美元!我们真的很聪明吗?我们真是万物之灵吗? 我们跟着导游日夜行进在雨林之中,每天有三、四次,每次都有惊喜。看似同样的项目,但行走的路线、时间各不相同,每次观察研究的重点也不一样。雨林深处和雨林在河堤边缘地带就不一样,而河心島上的雨林更与上述两处完全不同。此行结束前夜,用过晚歺后,导游和我们四个人围坐在一张小桌上,把几天来见到过的各种动物都列出来写在纸上,竟然在笔记本上写了整整四页!收获真是不小。当然这份成绩主要归功于我们的导游,但中间也有我们游客的贡献,我们没有功劳至少也有苦劳,白天黑夜跟着导游一脚水一脚泥,不怕蚊子不怕雨,最终才得以交出了一份优秀的成绩单。 P10.Blue Trogon (咬鹃的一种) P11. P12.Blue-Throated Piping-Guan P13.Blue-Throated Piping-Guan 也要啄食粘土 P14.白唇野猪,南美新大陸特有物种 P15..Black-Fronted Nunbird P16.Paca P17.毒蛙 P18.一对恩爱的 Hoatzin (麝雉) P19. 热带雨林行是旅游,但更是开眼界长见识的学习之旅,亚马逊雨林是最佳的热带生物的现场教学课堂和实验室。我真后悔,如果时光真能夠倒流,我们一定会带着我的女儿一起来。我的女儿从小喜爱生物,记得她在高中第一年修了生物AP课程,按老师佈置必须收集动物标本。我俩陪着她在我家附近的小丘上找蝴蝶和昆虫,骄阳当空,遍地枯草,南加州的土地上能找得到什么好标本。看着女儿一臉的沮丧,我实在是非常地无奈。当时如果能带她一起来亚马逊雨林,女儿会有多高兴,我们一家会有多快乐! 观察和亲近动物有许多方式,层次和目标大不相同。最简单的是去动物园,但长期被囚禁的动物多数已经失去了它们的天性,那是囚物而不是动物。有些动物园让动物解放出来,把游客装在囚車里,美其名曰“野生动物园”。峨眉的猴山,日本奈良的鹿群,都是游客喂养的动物,离真正野生动物相去甚远。黄石公园比起前述各处高了好几个层次,但终究游客太多,仍只是一个放大很多倍的野生动物园。要看到真正自然状态下野生动物,一定得去人迹稀疏人类活动极少的环境中去,阿拉斯加、青藏高原都是好地方,可惜这些地方生态环境又太恶劣,动物物种不夠丰富。说到底,观看野生动物的乐土就是两大块,亚马逊河雨林和非洲热带稀树大草原,从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原始性作为评判标准,亚马逊河雨林力压群芳,绝无对手。 写到这里,再看看手中一张张雨林动物的靓照,真是爱不释手。雨林中光线暗,树木高大目标又远,实在非常不容易对焦取景,当然主要还是自己技艺业余,照片的质量实在不上档次,但俗话说:“瘌痢头儿子自己的好”,这些照片均为我亲自攝得,有些动物还是我独自发现並搶拍得手,其高兴和得意非同寻常,几乎每张照片背后均有一段小故事,张张照片我都会珍藏起来,它们是我雨林行最好的见证和纪念。下面这张照片攝于最后一天的清晨。那天起早用歺后,走出营地准备踏上归途,回首再望营地,只见那两只鹦鹉就棲息在就近的树枝上,专注地望着我们,它们也不去歺厅搶面包,也不到各处骚扰,只是静静地看着我们,似乎不捨我们的离去,我也一步九回首,实在不忍就这样分手。我用前世五百次回眸换得今生与你的一次擦肩而过,我要再用一千次回眸换得来世能在你面前驻足停留。好多天过去了,我和妻子总会常常想起雨林中这两只乖巧的鹦鹉,不知它们搶不到面包的日子又是如何过的?亚马逊雨林,就是一幅最迷人的图画,一支听不厌的动人的山歌,一束永远芳香的鲜花,它也是一首写不完的美丽诗歌,一本读不完的万宝全书。 P20.山人乘舟将欲行,忽闻树上鸟鸣声,亚马逊水深千尺,不及鹦鹉送我情。 【1】 对亚马逊雨林一直存在误区,很多人认为亚马逊雨林通过吐故纳新,提供大量氧气,有地球之肺的美称。热带气温高,植物光合作用生产氧气和有机物多,但有机物在热带很快可以被微生物分解,地上有机物很薄,这一过程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热带雨林放出的氧气与吸收的差不太多,总体上并无多少富余的氧气可以提供。 【2】 科学家聚焦西亚马逊物种大爆发之谜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5/11/331406.shtm 高清视频,如网速许可,请置播放器于高清 链接: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4MzU5NDM3Mg==.html “去秘鲁上山下乡”系列全文到此结束,谢谢诸位的关注和评论。
个人分类: 行万里路|6908 次阅读|39 个评论
雨林里的妲妲
热度 1 IrisXTBG1 2013-4-11 19:43
手里捧着林妲(Linda )、宛妲(Vanda )姐妹的《雨林精灵》,心里还是满心喜欢的。西双版纳留着我无法忘却的美梦,如果可以,真希望永远不要醒来。一切关于版纳,关于雨林的文字、图片都是亲切的,虽然也免不了伤痛——为了回不去的记忆,为了渐渐消失的热带雨林。姐妹俩就像林子里的两个精灵,生活在童话里,每天都与草木为伴,光着脚丫踩在软软的泥地,或爬上高高的树木和藤蔓,享受着鸟儿的歌声、花儿的芳香、干净的空气、灿烂的阳光……与帝都的雾霾里每天都担心吸毒生病的孩子们在一个多不一样的世界里!她们没有带轮的拖杆书包,没有做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辅导班,只是在花园里自由自在,只有随性随心的童趣,那才是童年啊。 妲妲姐妹是幸运的,因为她们的父母为她们创造了一个梦幻般的成长环境——一个在橡胶林上靠生态恢复重建的花园。她们的父亲生态学家马悠博士是个传奇人物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2b32300100d4ls.html 这里有她们的妈妈李旻果写的一篇文章,介绍老马的经历和天子生物多样性发展中心的历程。对于雨林复活计划,李旻果和《时尚先生》有过一次微访谈 http://talk.weibo.com/ft/20110315415?page=1 ,邀请的嘉宾还有大帅哥胡兵,可以了解下他们做过的事情和倡导的理念。虽然我对雨林复活计划还是持保留态度,但至少他们做出的努力和对媒体、公众的影响还是积极的。同样,对于妲妲姐妹,她们因为参加《中国达人秀》 http://www.iqiyi.com/zongyi/20111226/d89f83124e577713.html 、《天天向上》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g5MTY5NTEy.html 等节目而被很多人认识,选秀节目的加工和炒作也招来争议,但无论如何姐妹俩的灵气和天籁般的声音,确实让人难以抗拒,没有人会拒绝精灵。 作为十多岁的小孩,妲妲未必能理解生态学,也难说对环保强烈的责任感。父母的雨林复活计划在很多方面对她们来说是遥不可及的,但她们却成了直接的受益者——和她们一起成长起来的花园。我们不能强求天真无邪的孩子去理解这样那样的理论,但老爸老妈的愿望通过她们的声音传递给社会,显然有很大的放大作用。她们如此亲近自然的生活,也足以让人羡慕加嫉妒。老马去世后,李旻果不再让妲妲在林子里放养,让她们和普通的孩子一样去了学校上学,只是她们不参加考试,可以随时跟着妈妈去旅游。或许,雨林的妲妲姐妹慢慢不再是雨林里那两个总是光着脚丫的精灵,童话般的生活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的改变慢慢远去,但那些记忆留下来,对于她们,对于无数的孩子来说都是无限向往的梦境,而对于无数的父母来说,是不是也该重新考虑下孩子的教育问题?别让孩子们患上自然缺失症是(nature deficit disorder, NDD) http://baike.baidu.com/view/6958812.htm 。随便推荐下《林间最后的小孩》,虽然大陆版的翻译不太好。 谢谢雨林的妲妲,让我再次回味那个梦幻般般的版纳,也祝福她们可以更久地生活在这样的梦境里。 豆瓣书评和编辑的话: http://book.douban.com/review/5731870/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3792 次阅读|1 个评论
神秘一隅——绿石林
paintinghrh 2010-1-5 11:53
曾 经有人说路南石林是天下第一石林,大有黄山归来不看山之说,于是成千上万的人蜂拥,在那里见证石林的险与美,然后把阿诗玛的故事再次四处渲染。而不为人知的勐仑绿石林则让科学家艺术家视为圣地,藏在密林之中,深闺未人识,于是我要说的是:绿石林才是自然乐土,人间天堂。 最早揭开绿石林面纱的是那些科学家,他们为了保护西双版纳的植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早在上个世纪初,蔡希陶和他的学生们就背着标本夹进入了茫茫热带雨林,在绿石林中留下了他们的踪迹。而艺术家进入绿石林则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真正的艺术家如王晋元、郭怡 孮 、张鉴、刘怡涛、何瑞华等等艺术大家无不是在这里采集灵感获取创作素材,如此以后,绿石林渐渐有了人迹。庆幸的是,更多的游客尚未知道这块宝地,不然这里的花、这里的草和跳跃在大树上的松鼠将会受到无端的干扰。于是,勐仑绿石林,依然如少女般纯净,在虚无缥缈的云雾中静静地打发时光。 何谓绿石林?绿石林是滇南地区卡斯特地貌与热带雨林在上亿年进化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生态现象,是热带森林与卡斯特地貌的完美结合。 绿石林之美简述为形之美与韵之美,形与韵把这个森林世界装扮成仙境、圣景。 先说形之美。绿石林是由不同的大树、藤蔓、根茎、附生植物、地衣苔藓和那些与太湖石及其相似的山石整合,当这些本来没有任何关联的物体在一个特殊的地貌中竟然是一道完美的风景,于是那些树、藤、根、茎、花、草纠缠在一起,就有了看不够,说不明的味道。 先说树吧,绿石林的树分为好几层,这也就是科学家说的热带雨林树种多层多种现象。第一层是那些龙脑香科的植物,他们有 70 米 到 80 米 高,如擎天巨柱,把山与天连接在一起,从下往上看,龙脑香科的大树树冠都在云里,在天上,从大树的高空走廊上往下看,热带雨林则在雾里,在白色的云雾中时隐时现。然后是那些榕树,榕树是热带雨林中的关键物种,说关键是因为热带雨林没有榕树就不是热带雨林。榕树在自身生长的过程中,把自己甜美的果实提供给那些以植物为食的鸟类们,热带的许多鸟都喜欢在榕树上觅食,比如 厚嘴绿鸠,这是一种留鸟,喜欢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山地丘陵带阴暗潮湿的原始森林、常绿阔叶林和次生林中,大多在早晚活动,喜欢栖息于枯立树枝的顶上。由于嗜食榕树的果实,所以经常出现在果树林中,特别是榕树林中。在老榕树丰富的地方往往招致大量的厚嘴绿鸠,甚至在该林地中定居。在一棵榕树上常聚集数十只甚至上百只厚嘴绿鸠,其中往往也混有针尾绿鸠、黄脚绿鸠,甚至八哥、丝光椋鸟和乌鸫等爱吃树果的鸟类。榕树还为那些附生植物提供生态位,让那些兰花、蕨类植物站在高高的桠枝上迎接早上的阳光,饱饮午夜的露水。榕树下面就是那些更多的中小树木,如火焰花,大白花,傣族人最喜欢把这些乔木花卉拾回家做蔬菜,由此人与自然之间就有了依赖性,而在我们看来,这些白色的花、红色的花是大自然中的精灵,点缀着美丽的神话故事。 绿石林的藤蔓也是与众不同,也让我们先是大吃一惊,然后肃然起敬,何也?我们在森林内部看见一棵树,有成人腰那么粗,准确地说这也不是一棵树,这也是藤,它的下部是树,把它的根深深地扎在地上然后,然后你往上看,十米以后,它在接近森林顶部的时候突然演变成了藤,把粗粗的一颗树突然变成了四五根藤,然后满天挥舞,它的更长的身体深入到森林更远的地方去获取阳光与水分,去与更多的树更多的石头搅和在一起,诉说藤对森林的依恋。 再说植物的茎,我们大脑中的植物的茎也许就是那种一根单调的一棵柱子,起到输送、储藏、繁殖和支撑作用。然而在绿石林,或者在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树木的茎在激烈的生物进化竞争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不同的变态,从而变成了一幅画一首歌。先说榕树的茎,在一块巨石,高 六 米余宽十米余的一块大石头上,一棵榕树耸立在上,然后把它茎变态的茎伸进石头缝中或包围在石头的外面,最后把这块石头五花大绑,浑然一体, 狭险的石头缝里顽强地演示生命,树体与各气生根之间相互支撑相互依存,最终冲破石的坚硬,形成树包石 , 石抱树的种种自然奇观,把坚硬的石头与瘦弱的气生根发育诠释得天衣无缝! 在这里,榕树的茎与根也难以区分识别,大家共同为了一个目标就是在这竞争激烈的环境为自己找一席之地。 强于弱、动与静展示的是生命奇迹! 还有一棵榕树,它把它的茎与根演变成一张网,然后撒在卡斯特不平的地貌上,在支撑自己高大身体的同时,强行占领地盘,让其它物种敬而远之。如此如此,我们感受的是生命不能沮丧,不能屈辱,只要有机会,只要有空间,就去做最好的自己。 还是说石头,绿石林的石头是这块森林的支撑体,是这块土地的主宰。 森林底部的石头是圆的,它们与植物的根茎搅合,形成了绿石林的基本特征,这些石头浑厚,千百万年雨水在它身上渗透逐渐就有了一些高低起伏的宽度丘壑,一些错落有致的石峰石笋,那些岁月刻一些洞、孔、缝,让那些树的茎和根从这里穿过,或者让阳光从上而下,从石头缝隙中漏出一道道光线到达森林底部;而绿石林顶部的石头却是另外一种形象,石头的边是锋利的,有棱有角,那是带有酸性的雨水与带有碱性的碳酸钙石头无数次从上而下的亲吻后形成的风景,石头的瘦、漏、透、丑四大美感特征在这里比比皆是,举目可见,俯首可得。 说了绿石林的形,看得见的形已经让我们触目惊心,恍然一梦,而绿石林的韵则是山之灵,山之魂。 绿石林的韵首先是雾惹的祸。 西双版纳分雨季与旱季,没有明显的春夏秋冬季节,于是在旱季,森林植物的生长就要依靠那看得见摸不着的水汽我们叫雾来伺候了。 雾让热带雨林的植物在漫长的旱季中得到滋润,尤其是那些附生植物,如果不是那些雾的呵护,也许就难度过生命中最干涸的季节,但是西双版纳的雾,热带雨林的雾让这些生长在大树上,石头上的兰花,姜花、芭蕉花有了水,有了生命的甘泉。 而在我们眼睛中,雾则是人间天堂的幔纱。冬天的早晨雾色朦胧,精灵剔透的水珠化为漫天飞舞的情欲弥漫在我们的眼中,弥漫在我们的心里。白茫茫宽阔无垠,透过时浓时淡、时隐时现的雾气看那山那水那树那花,山更显神韵,花更显妩媚,水更显娇柔!雾里的世界朦胧若隐若现,万物犹如神秘过客,你根本分不清山的形,树的貌;你根本看不见水的形,花的蕊,你只感觉到流动的光影,流动的音符和你流动的心在绿石林回荡。 绿石林的韵再来之于那满天满地的绿色。 这里是热带的北部边缘,龙脑香科植物证明这里是热带雨林的植被类型,热带雨林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就是常绿阔叶林树种占主体,于是那漫天飞舞的绿色就把这块森林渲染成了一个绿色的世界。 就是在北国寒风刺骨,万木萧条的时候,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依然是绿色的海洋,每一棵树,每一朵花俨然不知道自己是在冬季,依然按照自己的法则该开花就开花,该结果就结果。 然后就是我们艺术家眼睛中的韵,那就是漫天飞舞的线条,粗壮的线是石头的险,如锥刻砂,又如犁耕田;那飘渺的线是森林中肆无忌惮的藤子,把毫无关联的树、石连接;那中锋用笔的线当然归属于树冠的绿叶,没有相同的一片叶子让线条在高空中飘扬。 线让这个世界成为一张情网,让每一个走进绿石林的人即使是一个性格非常内向的人也不能自拔,不能自己,总想高声地唱歌,大声地吆喝。 线让我们以笔墨为伍的画家想入非非,想在自己的三尺素纸融入绿石林的精神,融入绿石林的气韵。 我真诚希望一万年以后的你和我还一样悠悠然陶醉于这般仙境之中,虽然有烦恼却没有忧伤,千万颗绿色的心和绿石林相依相伴相随! 艺术大家张鉴从绿石林归来后不能自己,做诗一首,曰: 蔼蔼绿石林, 野径生板根。 古藤攀云霄, 崩崖目惊心。 昔年写生地, 曾将笔墨吞。 山亭有余念, 心思犹储今。 不惑年已过, 孤杯对月斟。 夜鸟鸣树表, 言语似解人。 此中如梦境, 疑是元亮身。 悠悠几千载, 古来几知音。 乙丑年十一月与瑞华兄等游绿石林,夜深不寐,记此述怀。 这就是绿石林,她将让那些有才情的人魂牵梦绕。 大板根 地面根 绞杀榕 大树中的鸟巢 气生根 中国热带雨林艺术研究院部分成员在绿石林考察 崩崖 石壁
个人分类: 瑞华文学|3903 次阅读|2 个评论
南靖乐土亚热带原始雨林
zhyk97 2009-4-20 21:22
2009年1月份去厦门参加厦大三校论坛的机会,参观了一下耳闻已久,向往已久的南靖乐土亚热带雨林。让我对亚热带原始雨林系统有了全新的认识,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它吧。 南靖乐土雨林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和溪镇,森林面积仅0.22平方公里,是我国东南沿海唯一的原始植物群落,为我国现存最小的森林生态自然保护区。区内生长着1100多种植物,80多种鸟类。林内植被完整,古木参天,有珍稀植物10多种。其中最为名贵的刺杪椤被国家列为一级保护植物,并被科学家誉为植物活化石。乐土雨林被世界林业会议定为珍贵稀有的亚热带雨林 。 乐土亚热带原始雨林常年云雾缭绕,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资源丰富,是一个天然的物种基因库。区内仅藤本植物就达184种,巴乾天、七叶一技花、灵芝、竹荪等名贵药材300多种。网纹革、观音座莲、建兰和红叶藤本植物------密花豆藤使乐土雨林倍放光彩。乐土亚热带原始雨林还是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避难所。区内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刺杪椤、二级保护植物观光木、三级保护植物闽楠,还有云豹苏门羚等14种珍稀兽类,以及94种常见昆虫活跃林中。 参观人员 柏拉木 观光木和扁胆藤 红叶藤 杪椤 新月蕨 密花藤
个人分类: 人生旅途|5554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0: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