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伦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游历伦敦
热度 1 phd9992000 2011-3-8 03:17
周日带儿子游历伦敦,顺便发几张图片。主要是塔桥和伦敦塔的照片。 树丛中的塔桥 塔桥内的展览 伦敦塔内的乌鸦。它是多么诚实啊,叫乌鸦,就一根白毛也没有。 伦敦塔之白塔
371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伦敦大学学院名校之路:从没有“准生证”到全球第四
tangminqian 2011-2-26 16:43
作者:黄堃 李芮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1-2-26 16:02:20 科学网首页 新闻中心 正文网址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2/244333.shtm 伦敦大学学院名校之路:从没有“准生证”到全球第四 一百八十多年前,它在英国率先改革传统的高等教育制度,是 英格兰第一所招生不区分宗教信仰和社会阶层的大学 ,虽然因此 受到教会阻挠而在诞生后十年里都没有“准生证 ”,却最终实现与牛津剑桥鼎足而三。 今天,伦敦大学学院传承这份与生俱来的改革精神,在教学和科研等方面不断开拓创新,已然在有的大学排行榜上爬升到全球第四的位置。 要了解伦敦大学学院走过的这条名校之路,还是从它的校名开始。 校名背后的英国高教改革往事 许多人第一次看到伦敦大学学院的名字时都会问:这究竟是大学还是学院?在这个看起来有点怪的校名背后,隐藏着一段19世纪英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往事。 “1826年,英格兰正在经历巨大的社会变化”,伦敦大学学院校长马尔科姆·格兰特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从社会大环境开始讲述建校的历史。当时,英国正值工业革命大发展,社会财富从传统的贵族和地主向新兴的商人阶层转移,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高等教育需求。而英格兰仅有的两所大学——牛津和剑桥,仍然只向信奉英国国教者且主要是贵族学生开放。 因此,一些倡导教育平权的人士于1826年在伦敦创建了不分宗教信仰和社会阶层,向所有人开放的“伦敦大学”,并定 校训为“让所有因品质而应得奖赏的人都来吧!” 它也因此遭受了来自英国教会等方面的强大阻力,在诞生后十年里都没有获得“准生证”——能够赋予英国大学正式身份的“皇家宪章”。 不过,英国人民支持了这所新型大学。 伦敦大学学院副校长郭正晓 介绍说,当时人们纷纷出资购买学校股份,以私募基金的方式帮助学校建设,更关键的是,虽然 没有正式大学身份,却并不妨碍它颁发自己的文凭 ,这十年间仍然招收并培养了大批学生, 社会也认可其文凭的含金量 。 其间, 教会力量为了与之对抗,于1829年在伦敦成立了另一所信奉基督教的“国王学院”。 但在历史的潮流中,英国官方最终在1836年颁发了一份“皇家宪章”,将这 两所学校合并,命名为“伦敦大学”,原来的伦敦大学随之改名为“伦敦大学学院”。 伦敦大学作为英格兰的第三所大学,开始与传统的牛津剑桥鼎足而立。 回顾伦敦大学学院的成立,在英国高等教育史上起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作用,它播撒出的教育平权火种很快燃遍了英国,许多城市相继建立了没有宗教束缚的大学,现在即便是牛津和剑桥也已经接受了不区分宗教信仰这个普遍的准则。 需要说明的是,伦敦大学几经变迁,现在只是一个松散的联合体。 伦敦大学学院现在拥有许多自主权,认为自己是一所大学而不是学院,通常大学排名机构也将其单独排名 。 传承改革创新精神 在建校后的一百八十多年里,伦敦大学学院传承了与生俱来的改革精神,不断开拓创新,还拥有许多“第一”,如是英国第一所允许女性平等就读的大学,是英格兰第一所有学生会的大学,形成了激进改革的传统。 一些功成名就的校友回忆大学生活时记起的也是改革经历,英国著名对华友好人士、48家集团俱乐部主席史蒂芬·佩里(Stephen Perry, Chairman of the 48 Group Club)在上世纪60年代末就读伦敦大学学院,他回忆说,当时的教学有照本宣科“填鸭式”教育的毛病,他作为学生会主席就带领同学们要求教学改革,成功使教学更加互动,课堂讨论日渐增多。 现在,互动讨论已经在伦敦大学学院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来自中国的留学生王琳对此深有感触:“国内上课时老师在不断地讲,而这边 平均下来每节课一半时间都是学生在讨论、演讲、问答,老师只在旁边起一个指导的作用 。”她认为这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在课下准备,并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观点。 在教学外,大学的另一个重要职能是学术研究,伦敦大学学院也一直走在开创新学科的前列,不吝于将“教授”头衔授予新兴学科,如在19世纪早期就有了英国第一个中文教授,此外还拥有第一个化学教授、第一个埃及古物学教授、第一个精神学教授等等。 郭正晓副校长介绍说,伦敦大学学院还有专门的“校长奖学金”来鼓励前沿研究,如最近就以此资助了一名年轻的学者,他专门研究从微生物到细胞之间的演化过程,这方面研究现在还较弱,难以拿到国家层面上的项目资助,但如能探清其原理将有深远影响,学校于是就自己拨款支持这种创新性的研究。 近年来,伦敦大学学院在筹资上也有改革之举,格兰特校长于2004年发起了一项向校友和社会募集资金的大型计划,目标是十年内筹集3亿英镑资金,当时是英国大学史上规模最大的筹资行动。这种“要钱”的行为在美国大学中颇为流行,但与 英国大学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公共资金的“绅士”传统 并不一致。格兰特校长说,只要转变思想观念,就会发现“要钱”这条路在英国也可行,现在筹资目标已完成超过三分之二,他相信最终结果还会超出预定目标。 改革总是意味着创新和改变传统,格兰特校长也这样总结伦敦大学学院的特点:“这是一所激进的学校,从不怕尝试新鲜事物,不惮于改变人们对大学的传统看法。” 新世纪的全球名校 不断的改革创新使得伦敦大学学院不断向前发展,在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与研究机构QS共同发布的2009年世界大学排行榜中,伦敦大学学院攀升到全球第四的高位,超过许多名校。在2010年的QS排行榜中,伦敦大学学院也仍然保持了第四的位置。 格兰特校长对此的看法是“排行榜很难抓住每所大学的本质”,因为每所大学都不一样,优势领域也不同,难以简单地说谁好谁差。不过他也高兴地看到,伦敦大学学院这些年的成功发展在排行榜上得到了反映。 对于伦敦大学学院的成功经验,格兰特校长说,除了不断改革创新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全体教职员工的凝聚力,不分地位高下,共谋学校发展。 郭正晓副校长用 “共治精神” 一词来予以形容,这是指大家在保持自由思维和彼此尊重的同时,为共同目标而共同努力奋斗的精神。他说,与此相反的是像军队那样层次分明的等级式管理,但对一所大学而言, 在教职员工之间减少行政等级色彩 ,鼓励他们 “不在其位,也谋其政”, 敞开胸怀建言献策,更有利于学校发展。 谈到伦敦大学学院今后的发展,格兰特校长说 新的方向是国际化 。他认为这是全球化时代的大方向,提出了将学校打造为“伦敦的全球性大学”的计划。现在伦敦大学学院已有大量国际学生,还在海外有大量合作办学的研究生点,如与美国耶鲁大学展开了跨大西洋的合作。他还提到,中国正在快速发展,加强与中国的合作也将是伦敦大学学院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 更多阅读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副校长郭正晓获聘南阳师院客座教授
个人分类: 大学政策与管理|1635 次阅读|0 个评论
伦敦游2
热度 4 phd9992000 2011-2-14 04:12
伦敦游2
继续传照片 (1)行为艺术 (2)伦敦眼里的泰晤士河
2095 次阅读|4 个评论
伦敦游
phd9992000 2011-2-14 03:48
伦敦游
周6到伦敦游览。发几张照片。 (1)泰晤士河里反对政府削减开支 (2)行为艺术 (3)行为艺术2
15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去英国Imperial College讲学
热度 2 SNPs 2011-1-25 04:57
离开德国来到英国伦敦,应Imperial College的Altmann教授邀请做了一个讲座。Altmann是据说是第二老的免疫学杂志《Immunology》的主编,约我写一篇有关免疫组 库测序的综述。讲座很成功,整个教室都满了,听众在过道,门口站着听,很多问题,也学了很多,尤其是有关不同的需求的。 忙里偷闲,去伦敦闹市走走: 是现有街,还是先有楼? 投币使用自行车成了现代城市的一个标志产物。 电话亭成了游客拍照的地方。 铸铁围栏是典型的街景。 这是中国人都知道的与 鸦片战争 有关的The East India Company。 他们现在的产品主要是茶。 伦敦的出租车和两层的公车是独特的。 国家地理杂志也有商店店面,咖啡厅。 看游客再回头看景点。 去现代艺术展览馆,看到这个与中国有关的“行为艺术”录像: 一个涂抹成兵马俑的“艺术家”跑到坑里列队,被保安们发现。。 经过反复商量,请示,最后还是快速地把“艺术家兵马俑”搬了出去。 这看上去象笑话的“艺术”却反应着东西文化的强烈对照。
个人分类: 旅游摄影|5769 次阅读|1 个评论
杭州房价赶超伦敦的警示
热度 1 剑走偏锋 2011-1-18 21:47
前不久有幸到英国考察,对于这个被称为全球房价最高的城市,便特别留意它的房地产市场。有点惊讶的一个发现是:除伦敦中心区个别地方外,杭州的房价正在超越伦敦!即使在上年伦敦房价难得同比上涨超过 5% 的情况下,英国伦敦平均每套住宅 43 万英镑(伦敦排屋别墅比例大于杭州)、伦敦的独立别墅(有前后花园、建筑面积大多在 300 平方米以上)平均价格为 82.7 万英镑(相当于人民币 830 万元),排屋 45.7 万英镑(约为人民币 460 万元)。英国女皇长住的城堡所在镇 — 蕰莎镇,有前后花园的别墅价格在 20-30 万英镑;牛津镇上的排屋价格在 30-40 万英镑。伦敦北部某地(与杭州绕城周边地块类似)的 300 余平米的双联排屋,前后花园 400 多平米,价格在 50 万英镑左右,而杭州绕城高速边上的同面积排屋,这一价格根本买不到。如果考虑到英国的土地为私有永久性产权,伦敦的房价更是明显低于杭州。再考虑到伦敦的食品价格、纺织品价格与一般服务价格是杭州的 5-10 倍,杭州的房价之高已很惊人。 杭州房价超越伦敦可以给我们很多警示: 1. 杭州房价泡沫已很大。英国是老牌发达国家,伦敦是全球第二大金融中心、国际大都会,人口达 700 多万,伦敦房价更被称为全球最高。而杭州作为人口仅 400 多万人的省会城市,仍处工业化后期阶段,人均收入仅为伦敦居民的 15% 左右,但房价却已赶超伦敦。伦敦每套房价约相当于家庭年收入的 7 倍,而杭州房价约为家庭收入的 25 倍;伦敦房产一年房租相当于房价的 3-4% ,而杭州房子的租售比仅有 1% 左右;伦敦房子空置少,杭州房子的空置率在 20% 左右。从这些指标可以看出,杭州房价泡沫无容置疑。随着杭州逐步进入后工业化社会,房价回落将不可避免。 2. 杭州高房价泡沫的支撑在于投资过热。而投资过热在于阶层收入差距过大、缺乏房产税与交易税制约。英国居民所得税较高,社会保障完善,公务员收入低于社会平均收入,阶层间收入差距。同时,对房产交易的所得征收高额税收,对房产征收相当于总值 3% 的物业税,因而,从事房产投资并无多大利益可图。没有过多的投资,房价当然比杭州要稳定得多,像杭州这样 10 年涨 10 倍的情况绝不会出现。 3. 高房价已影响杭州城市竞争力。受累于高房价,杭州的实体经济发展受到影响,囿于高房价与高地价,制造业外移,不少服务业难承高成本压力。近年来杭州的发展速度正被苏州甚至是宁波超越。而未来房价泡沫的破裂更可能导致以房地产业、金融业、装饰业、建材业等为主的经济严重受挫。 4. 高房价扭曲居民消费结构,破坏社会和谐。高房价下年轻家庭根本不可能自立购房,夫妻双方的八个老人共同为小辈婚房存钱成为必然。一套房子使 8+2 都成为房奴,三家老小为房产商打工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社会的消费受到房产挤出便可想而知,“促进内需”与“推进城市化”在高房价下显得极为苍白。更重要的,高房价下的社会心理扭曲更导致了社会和谐的艰难。 让高房价合理回归,对杭州乃至浙江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推进城市化、提高居民幸福感、增进社会和谐均有着重要的作用,更是浙江实现后工业化最后一跃的重要条件。当然,房价泡沫在市场规律作用下最终会破裂。但自然的大爆裂对经济社会的破坏力将极为巨大。通过政府第三只手,让泡沫逐步减少从而实现软着陆,才能减轻其震撼。房产税、提高交易所得税、突破城乡土地二元分割或许会成为较好的政策选择,当然,这需要制度创新,更需要克服利益集团的阻挠。
个人分类: 观察与思考|3962 次阅读|1 个评论
二度出访欧洲考察游记(五)
yangsk 2010-12-7 18:51
二度出访欧洲考察游记(五) 关键词:首游英国首都伦敦城;格林威治的断想;伦敦,再见! 杨顺楷 四川 成都 8 月 28 日 荷兰阿姆斯特丹住宿一晚的 NOVO 连锁酒店给人留下了不错的印象。设施好,管理到位,房间舒适整洁安静,很有利于恢复连日来的疲劳轰炸,故得以美美地放松休息好了一个晚上。次日在该酒店享用的自助式早餐,也是近日来跑了欧州数国住宿了若干个酒店比较起来,算得上是性价比最高的自助式早餐菜品丰富,营养平衡,令人满意。早餐后,德国司机和伴同我们自罗马国际机场接团 10 天来欧陆游的导游王女士,将我们一行 9 人送到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机场,相互道尊重后话别。据称该机场在欧洲排得上 NO.3 ,办理乘机手续后,进入候机厅候机,利用还有部分闲暇时间,大家又逛了免税店购物;我陪同王总又购买了一些钻戒饰品手提箱等物件。 10:40AM 我们乘英航( BA )空客 320 班机离港,再见了,荷兰!飞机取道北海及飞越英吉利海峡上空,大约 1 小时后,又抵达英国伦敦的希斯罗国际机场。出机场后,来自北京的导游张先生已经在机场门口等候,他驾车将我们直接送到一超市的中餐馆用午饭。 午饭后,又开始了我们的伦敦二日游。首先,乘车从伦敦市区的东南角,直接穿越市区西北角的首个世界级名气景点格林威治天文台观光。此处游人甚多,标示地球子午线镶嵌在地上的青铜质铜牌都被蹭得发亮,光可鉴人。参观了布展的天文馆后,纷纷在大门口拍照留念。此处座落在平整出的小山坡上,坡底不远处可以看见现为格林威治大学所在地,听导游介绍那就是百多年前,清朝派送留学英国海军学校留学的当年学校旧址。那一批学员回国后都充实到了李鸿章组建的北洋水师,任海军舰艇高级军官。可惜经中日甲午海战,清庭海军败在了日本人手下,以邓世昌舰长为首的《致远舰》全体官兵不幸以身殉国。这一段史实的确令人不甚歔欷! 游览了格林威治天文台后,利用下午的剩余时间,返回市中区,沿着泰晤士河传统景点,如塔桥(伦敦塔),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千禧年修筑起的象征进入 21 世纪伦敦城的地标性建筑摩天轮,远处还可见蓝光玻璃装饰外墙拔地而起,像炮弹形状的伦敦国际金融中心等繁华区域。我们一行人在导游指引下就我们的理解轮廓性地游览了一番。 经过英国大伦敦市半天 游览后,给人的第一印象是 伦敦城市区域太大,面积 1500 多平方公里,有人口近 800 万,新旧建筑物并存,难以分辨新旧城区,整个市区发展呈现摊大饼;但是所有经过街区管理井井有条,街道清洁整齐,红绿灯设置井然有序,人车各行其道。街区注重绿化,街边的花坛绿地管护得当,但凡是住人的公寓宅第的小小窗台上都摆满时令花卉,给人以温馨美感。伦敦人看来确实过上了后工业化时代的有品位的高品质生活。小窗户的建筑设计皆源于雾伦敦秋冬低温潮湿气候而为,联想起早年大学阶段观看过多次由狄更斯名著改编的黑白影片《雾都孤儿》,更加深了对过去 200 多年来,由于英国这一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领头羊,把其首都建设成了国际性大都会的城市 印象 , 伦敦城的确蕴涵近代 资本主义 厚重的历史积淀,例如大英帝国博物馆,海德公园,画廊等;加之,给人印象深刻的事件,莫过于上世纪 50 年代由于无节制发展工业,导致污染严重的泰晤士河,经过治理,现在已经成为一条潺潺清流,这难道不是对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工业所致的严重水环境污染治理很有教益吗? 晚宿 伦敦市一家普通的《假日酒店》连锁店。 8 月 29 日 今日 9:00AM 出发,重点观光英国 伦敦 著名的典型景点。顺次游览了大本钟,议会广场,白金汉宫,皇家花园,唐宁街 10 号英国首相官邸。值得一提的比较吸引游客眼球的,是耗时 1 小时的白金汉宫卫兵换岗仪式列队表演。这期间每日上午 11:30AM ,马队在前开道,军乐队演奏其后,卫兵列队杠枪威武雄壮,着装服色鲜明,红黑反差搭配得当;换岗仪式列队表演的最佳观看点是白金汉宫广场前维多利亚女王雕像队伍进出之时。这里自然是游人如织,值得观赏。 中午在伦敦唐人街一家中餐馆就餐,餐后游览了一下该中国城,自然有彩色描绘的中国式牌楼标志,少不了景点拍照。后来我们驱车到伦敦的商业街区牛津街逛商店,世界名牌商品众多,自然价格不菲,无力购买,看看而已。晚餐后,回到《假日酒店》续住一夜,各人打点行装,准备明日启程回国。 8 月 30 日 自助早餐后,回国航班是在今日下午时分,因此决定上午顺道再去看一个著名景点英国王室的行宫之一,温莎古城堡。它位于 伦敦以西 32 公里的温莎镇,是目前世界上有人居住的城堡中最大的一个。一路行来,还算顺畅,不时就抵达 温莎城堡所在地 温莎镇。看了 城堡外景,照例拍照留影,无时间进城堡参观,抓紧时间逛了一下热闹非凡的 温莎镇商业街, 售卖旅游纪念品小商店众多,很能吸引游客。 。为了不虚此行,鄙人还是下定决心,为老伴和二女儿花了 40 多英镑买了两条苏格兰纯羊毛围巾(折合人民币 600 多元)以资纪念。 照常例,我们按时到达希斯罗国际机场。按照程序,顺次办好登机手续,然后等候英航( BA )到北京的国际航班。值得令人回味的遗憾之事,就是发生在希斯罗国际机场银行办理退税处。当时排队的中国游客中,前面部分人办理了退税取款,而我们这一行人中排队在后面的人轮到办理退税时,柜台声称现钞用完毕,发表格给我们填写,声言两周内给我们邮政汇出款项。关于在欧盟区旅游购物退税存诺至今未能兑现的事实的确令人遗憾,看来这是一个小人设的骗局,欧洲人也还是有办事欠认真的诚信问题存在,并非完美无缺。后来英航班机准点起飞,沿着来时路线飞行 10 个半小时左右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完成了耗时二周的二度旅欧之行。这就是发达资本主义的欧洲吗?! (全文完)
个人分类: 科技评论|5046 次阅读|0 个评论
伦敦地铁的一幅宣传画
antiscience 2010-10-20 19:12
刘华杰摄于伦敦。注意上面所引甘地的一句,圣雄甘地是近1000年里最伟大的思想家。 Thereis more to life than increasing its speed. 复旦大学的哲学老师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409 次阅读|2 个评论
伦敦郊外的Essex大学
fqng1008 2010-10-4 16:52
侄女在Essex大学任副教授。2007年春,儿子乘复活节假与人结伴在英国走了一走(他当时在兰开夏大学就读),这是他在Essex大学逗留时发回来的照片。 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流过,看着这样的照片,牵动了我许多难忘的回忆,想必儿子那里更加丰富一些。 校园一楼 隐秘校园 神秘建筑 背后风景 教学楼? 悠闲天鹅 红霞满天 傍晚时分 风韵残存
个人分类: 人在旅途|3539 次阅读|0 个评论
纪念戴妃之泉,伦敦
harveyho 2010-10-3 00:04
Diana, Princess of Wales,戴妃,绝代佳华,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香消玉殒太年轻。英国人民爱她可谓无以复加。戴妃之泉(Diana, Princess of Wales, Memorial Fountain)位于海德公园(Hyde Park), 由Albert Hall小行几百米即到。 这个设计朴实无华,却又精致可人,当年可是从许多设计方案精挑细选出来。水由多个泉眼涌出, 或平缓,或急促,永不停息。游人或行于泉边小径,或坐在泉边,可把脚伸进水里,享受清凉, 看那落英随水而去......
个人分类: 人在旅途|4584 次阅读|2 个评论
白金汉宫的换岗仪式
SmileyCat 2010-9-18 08:32
英国女王居住的白金汉宫的皇家卫队换岗仪式已经成了伦敦游客的必看节目之一。在夏天的旅游旺季每天都有,而在三四月份隔天才有。四月十日星期六,是我到英国的第二天。因为时差,早上三点钟就醒了,无所事事地在网上搜索旅游信息,发现这天正好有换岗表演。于是一大早就冲着白金汉宫去了。 比换岗的时间表早到半小时,却不想这里已经聚了很多游客。我的旅游指南书里建议的制高点已经挤满了人。路上有警察维持秩序,老老少少,熙熙攘攘,操着各种语言的游客们站在白金汉宫外面的大街的人行道上耐心的等待。 观众和维持秩序的骑警。 换岗的时间到了。远远的,传来越来越近的管乐声,一队人马由穿着大红制服,戴着高高的皮帽子的军乐团带领着,从南边的街上走来。 呵呵,不知道是新手还是他们要经常换曲子--看来这位对谱子还不那么熟悉呢。 军乐队后面,就是皇家卫队了吧。不像中国的仪仗队,个个都是身高相同的帅哥儿。这皇家卫队,让我想起了单田芳评书里爱用的词儿:高矮胖瘦,黑白丑俊。。。那是一应俱全。 虽然外形上百花齐放,可人家个个是雄赳赳,气昂昂。 这队人马刚开进白金汉宫的大门,东边的街上又传来苏格兰风笛声。又有一队人马从那边由苏格兰音乐的伴奏开来,也进了白金汉 宫的大门。 接着,又来了一队戴着红帽子的骑兵,开进皇宫大门。 这之后,在那大门后面怎样进行的换岗,对我这个远远地站在街对面的看客来说,就只能是只闻其声了。热热闹 闹地好一阵子。 换完岗的卫队士兵们出来了。等他们朝我这个方向走近了,才看清这帮高矮胖瘦,黑白丑均俱全的哥们儿胸前居然都白花花亮闪闪地挂满了奖章。 再来张军乐队的特写吧。很好奇他们的大高帽子是用什么撑起来的,夏天会不会太热,会不会影响视线。。。 换岗仪式结束,游客们逐渐散尽。从白金汉宫出来的军乐队还在大街上照原路回去。人行道上是跟着跑着看热闹的游客,空气里飘着的是逐渐远去的乐声。。。
个人分类: 行万里路|6881 次阅读|1 个评论
泰晤士河的夜景
SmileyCat 2010-9-8 14:56
四月十六号星期五。我也跟头天晚上逛大英博物馆一样,一下了班就加入到乘火车的人流中,赶到伦敦看Tate现代艺术博物馆。我已经事先调查好,Tate现代艺术博物馆在周五晚上会一直开到十点。 虽然已经从同事和其他朋友那儿了解到伦敦的治安应该不错,一个人这么晚在一个陌生的地方逛,心里还是有几分害怕。想起来我不远万里装在行李箱里运来的铝合金三角架--这个又大又笨的金属家伙总不免让机场安检的人怀疑是什么武器。照完X光,十有八九还要开箱检查,然后在箱子里留个纸条说你的箱子因为安检被打开过。想想下个星期的这个时候我该已经坐在回美的飞机上打瞌睡了,这个晚上大概是它唯一一次发挥作用的机会啦。经过这些麻烦总不能白白带它转半个地球吧。于是我就扛着这既能护身又是摄影器材的家伙,背着摄影包,很职业地出发了。 坐火车又换地铁到伦敦桥站,从这里沿着泰晤士河的南岸一直往西走到Tate现代艺术博物馆,这段一公里多一点儿的步行街是非常值得一走的,即使像我这样负重行军。当我从地铁站走出来时,正赶上夕阳西下。于是我赶快扛着装备跑到伦敦桥上去照日落。正好看到东边几百米外,高高的建筑物的玻璃墙被落日的余晖染成玫瑰红,那座作为伦敦标志的双塔塔桥安静地站在泰晤士河上欣赏日落,那种柔美的感觉令人难忘。那种安详让人遐想它们目睹过的历史,跟伦敦桥上熙熙攘攘的车水马龙形成鲜明的对比,如同是两个世界。 落日中的双塔塔桥 沿着河岸是窄窄的小街,有不少熙熙攘攘的餐馆儿和酒吧,看来是个会热闹到深夜的地方。不少餐馆儿在外边儿也摆了餐桌,点了又能照明又可以当暖气的汽灯,一溜儿光明地沿着河岸,食客们可以边吃边聊天和欣赏风景。河对岸最显眼儿的建筑是圣保罗大教堂。我因惦着看现代艺术馆,只照了张日落后的圣保罗教堂,就匆匆向我的目的地赶。 泰晤士河上的日落 圣保罗教堂 Tate现代艺术博物馆是由一座废弃的发电厂改建而成,外形比较古怪难看,激不起我照相的兴趣。不过它收藏了1900年后的许多名家的画作,包括毕加索,莫奈,达利等大家的作品。它按照时间顺序,而不是按照作者来陈列展品,让人找起自己喜爱的作者的作品时就比较费神,要耐心地按照年代的指引慢慢看。不过这样的好处是看完会对整个现代艺术的发展有个整体的印象。这儿不许照相,我的全套装备就放在寄存处,自己一身轻,只带了眼睛和脑袋去欣赏。 浮光掠影地捡重点看,也一直看到关门。饥肠辘辘地走到寒冷的河岸上,看到夜色里的圣保罗教堂,想起曾经看到一张明信片照的泰晤士河的夜景,就支起三脚架装上遥控器也来试一把。在这段街区的夜里也依然是游人如织。当我这么很职业地客串摄影师时,遇到一帮也是来自美洲西海岸的小街坊们--一群温哥华来的学生,嘻嘻哈哈地要我为他们照合影。 圣保罗教堂的夜景。 广角镜头里的泰晤士河夜色:一边是古老肃穆的圣保罗教堂,另一边是五光十色的现代高层建筑。 河南岸半夜里依然是游人如织的步行街 快到半夜了,饥寒交迫地往回走,看见来时路过的一家希腊餐馆儿还没关门,心里那个高兴!赶快问还能不能点菜,对方答曰:我们还有十分钟关门,还来得及,要赶快!匆匆翻了菜单儿,看见一个炖羊肉,10英镑,就是乘以1.5,换成美元也不算贵。便匆匆点了,心里已经在设想那羊肉的美味。等着上菜的工夫才有时间打量一下餐馆里的人们。虽说快到半夜,这儿人还很多。不过看他们的桌上,知道大多数的人们早就吃完了,品着饭后的甜点,酒或咖啡聊天儿。大概我的确是他们今晚最后的顾客了。 等着菜端上来,看见那个比猫食碗儿大不了多少的容器里的几小块儿炖羊肉,我才傻眼了。我忽然记起临行前那位胖大的老美同事曾谆谆教导过:在伦敦,要想吃饱,去买汉堡!
个人分类: 行万里路|4943 次阅读|2 个评论
莎翁的戏园子 (下)
SmileyCat 2010-8-30 13:42
出了展览厅,是一个有两层的大厅,也许是当年剧团排练或供观众在看演出前后用于社交的场合。这天这儿成了孩子们的游戏场。有表演木偶剧的,玩游戏的,还有让孩子发挥自己的表演才能演戏的。。。热热闹闹,熙熙攘攘,大人孩子乐在其中。 走进莎翁的Globe,我有种感觉像是走进电影或小说里的中国近代的戏园子--可惜我并没有见过真正的戏园子的样子。这剧场不大,直径大约有二三十米吧。半露天,只有观众席和舞台的上方有顶儿。观众席分三层,二三层上靠近舞台的地方有单独隔开的包间儿;其他观众席是几排结实的木板凳儿。莎翁的时代还没有现代的灯光和音响设备,要保证演出效果,剧场不可能设计得太大。不过,在这个小小的戏园子里,既使坐在最远的位子,也能够看到和听清舞台上的表演。 在这环形剧场演戏和看戏是什么感觉?博物馆办的由观众参与式的每小时重复的的循环演出,成了这一天最精彩好玩儿的亮点。 头一个节目是由十来个自告奋勇的观众上台,从事先准备好的莎翁戏剧诗歌片断的纸条里抽出一张朗诵,然后由台下的观众选出几个有表演天才的人继续演莎士比亚的亨利四世的片断,有几位导演在台上当众指导如何夸张地运用声音和表情,让人们了解演戏是怎么一回事儿。台下的观众也没闲着,他们要负责制造打雷,下雨和刮风的声音,同时学习用嘘声或是哄声对演员演技表示赞赏或是嘲讽。看来当年演戏和看戏是演员和观众的互动行为,可比现在看电影电视更有趣和富有创造性了。 自告奋勇上台朗诵莎翁戏剧和诗歌片断的游客。这像是一个亚裔人的家庭,父母带着一个八九岁的孩子,大大方方,朗诵得有声有色。 刚刚当上亨利四世的游客演员,博物馆的导演正在给他说戏。 表演国王的王后及情妇的几个游客,每个人都有几句简单的台词和道具。看来人都多多少少有表演的天才,这游客演员演得也挺不错。 演刽子手的小孩兴奋的舞着手里的斧头。 台下看呆了的小观众们。
个人分类: 行万里路|3591 次阅读|3 个评论
So here is Oxford!
Penrose 2010-5-5 05:20
So here is Oxford! 英国卢瑟福-阿普尔顿实验室见闻 卢 瑟福-阿普尔顿实验室(RAL),这就是它的招牌,简 洁明快,一点都不需要招摇。 卢瑟福-阿普尔顿实验室全貌,从1921年至今,这个实验室由阿普尔顿实验室和卢瑟福高能实验室等诸多优秀的实验室合并而成, 成为核物理、同步辐射光源、散裂中子源、空间科学、粒子天体物理、信息技术、大功率激光、多学科应用研究的中心。右边的大圆圈就是质子加速器,最左边的建筑就是我们在的ISIS散裂中子源实验站。若干年后(也许是5-10年),中国也将拥有这么庞大的散裂中子源CSNS,也许全世界的科学家也会来中国做实验了。 这个实验室实际位于Oxford也就是牛津郡的Didcot镇的Harwell村里头,可真是地地道道的农村啊。实际上坐Bus到Oxford还得半个多小时,去Cambridge就不知道了,太远啦 左下角的乌鸦是这里最常见到的鸟,当然还有不少喜鹊。我跟搭档说在中国乌鸦啊啊的叫声预示灾祸,因为它们老是在坟地里出现,大家会紧张地认为它们在召唤孤魂野鬼 这个就是大圈圈加速器的一角。实验室没有围墙,只有铁丝网,大门处也没有站岗的哨兵,甚至保安的很少看到。进出实验室也是靠主动跑到旁边的小门刷卡,好像不刷卡直接从大门走也没人拦你。这和许多反应堆实验站的荷枪实弹巡逻加上每次的全身安检相比,实在是太大意了啊。 墙角的小刺猬,一次晚上回旅馆时候发现的。这么一个搞放射物质研究的实验室,一点都不感到有什么恐怖气氛,相反到处都是小动物,简直比人还多 旅馆前面的草坪,别忘了这是如假包换的农村。老外最喜欢干的事情之一估计就是修理门口的草坪了,看到过好多人家门口的树都是那么有型,草坪总是这么整齐干净,好舒爽啊! 实验室门口的小野兔,我意外地发现它们居然天天在这里逛,而且不止一只两只,简直是一个Group!有时把人视若无物,有时听到脚步声会机警地跑,然后你的非常费劲地才能发现原来它还在那里!这可是我费了二十分钟才偷拍到的,瞧它的小眼睛,多可爱啊! 终于忍不住忙里偷闲今天去了一趟Oxford。这就是Museum of Oxford,里面介绍了Oxford的历史典故等。原来Oxford起源于Oxbridge,还是与桥有关,这座桥至今还叫这名。怪不得老喜欢和Cambridge赛艇,谁让咱们有缘啊! 一个教堂,历史可老了,里面几乎每块地砖都刻有名字,大概是埋有他们的骨灰,我随便看了几个,妈呀!居然有1665年的老鬼! 这就是教堂里面,左边一群学生好像在拍什么话剧吧,中间那个用白布蒙着的,您觉得像啥?实际上是教堂在装修,呵呵。 这是教堂后院的塔,可能是钟楼吧。教堂前台的MM(看起来应该是位中国同胞)竭力推荐我们爬上去看看Oxford全景,不过要三镑,囊中羞涩,拍个照到此一游就闪人了 还是门口遇到的中国旅游团里那位大妈说的好:反正这就是牛津了嘛!That is it,so here is Oxford! hoho! 桥接的两栋楼,你站上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也在看你。 Museum of Sciences 里发现的一个玩意,猜猜是啥?这是一个静电产生器,居然可以达到15万伏的电压!这个博物馆有很多好玩的早期科学仪器,如电报、电话、望远镜、显微镜、化学用的各种玻璃管等,很是好玩。 一座尖塔,没仔细看是纪念谁的,可真是很有历史的沧桑感。这可绝对不是八达岭长城砖上的水泥所能比拟哦! 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坟地,住在这里的兄弟估计睡了几百年了,也没有人去骚扰他们,好安详啊! Frist Church of Christ.Scientist,不知道这是干嘛的,科学家第一基督教堂?不过看起来像个咖啡馆或是小旅馆。 这车筐,绝对那个又结实又环保呀!街上很多自行车都是这样的哦。 Oxford Castle。这个城堡估计也有些年代了,岁月布满了脸庞。 扫把独角兽,够牛的雕塑吧?这可是打造自家特色花园的样本。 这是基督大教堂,是Oxford的主教堂,可惜里面不让进去参观,从外面看建筑很漂亮很漂亮。 大教堂墙上的一颗树,像不像一个长胡子的智者?抑或是耶稣受难的形象? 教堂外的大草坪,真是养眼!旁边就是赛艇的河道了。在这儿读大学,那叫一个爽啊! Didcot镇上的小屋,好像是家旅馆。老百姓都是住这种房子,什么是资本主义?就是人人都有House住有小车开。什么是**主义?就是人人都买不起小小的单元房然后天天花几个小时挤公交。哎!
个人分类: 实验室趣事|8574 次阅读|22 个评论
大笨钟
antiscience 2010-1-16 08:37
London, Jan. 15, 2010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466 次阅读|0 个评论
伦敦纪行之五 诗歌篇
wangfangnk 2009-7-16 20:51
(一) 花朵一直在娴雅地盛开和凋谢 我是这样猜测的 在电梯、地下车库、红绿灯与办公室的某些瞬间 我偶尔会想念清晨玫瑰的芬芳 那些热烈或清雅的色彩 是多久以前的事情了? 我与它们之间 总是隔着车窗或透明的思维碎片 (二) 日子就像一块块浸了水的素色海绵 被短而黑的睡眠连接成万里长城 纵深于六月 一扇窗忽然打开 一颗玻璃珠轻捷地弹出 开始了从光亮到光亮的的飞行 骑士、贵族与遥远的事件 依稀住在古老而阴郁的城堡 那些带插图的英文小说,那些隔膜的人物、地名与情节 无法更清晰了,是简 爱吗? 天一直亮着 沿着陆地的边缘 我的轨迹是又高又长的弧线 (三) 下午与深夜同时进行 一种强烈的不同 还是发生得有点突然 站牌、店名与匆匆经过的面孔 Express与 Express之间,有什么区别? 他们很友好理解我的速度远远超过了我对他们 地铁里的白人小伙 路口穿工作服的黑人男士 我并不在意noble 与 handsome的细微区别 也不在意微晚的天色与一场骤然而至的雨 祖国这个词忽然浮现 看见雨中清凉的绿 想到璀璨的城市与繁华的夜晚 我不在其中睡眠 (四) 时间怎么会多出来呢?这个问题令我又兴奋又迷惑 奢侈品是一个惊喜 是一座公园的绿在微明天光中带来的震撼 白色带有圆形廊柱的建筑 尖顶建筑的钟表 向街的窗口有美丽的花朵 朝霞染红东方的天空 白天鹅嬉水 黑天鹅顾影自怜 一只或另一只鹤 处处见它 独自美丽 着装绚丽的鸟儿们自得其乐并不怕我 胆小的松鼠 逃到了树上 警觉地看外国人为它拍照 在花朵、绿地与朝阳之间 我变得很轻很轻 我想我在融化 与花香和鸟鸣混为一体 亲密无间 或许 我原本就属于它们 (五) 多出来的时间还会缩回去的 我偶遇的同胞提醒了我 他口音亲切 外表正直 在路口离去时将地图赠与了我 在我的演讲开始之前 非洲的学者乌黑帅气 对Chairman Mao的熟悉几乎超过了我 幽默活泼 简直很中国? 接下来人们神情肃静 聆听或提问 我与他们的交流 缓慢深刻 像海绵中水滴与水滴缜密的穿行 (六) 整个城市弥漫着一种怀旧的味道 咖啡的香味四处飘散 香水、巧克力、时装、古老而结实的建筑 做工精良的手表留不住时间,那么留住我吧 夕阳下的泰晤士河平缓宽阔 有深邃的过往 中世纪与工业化并存 我在河上,浏览岸边的风景 心情如同手中陈酿的红酒 味道新鲜陌生 夜幕降临 祖国一词再次浮现 我发现自己饿了 并且 想念唐宋 2009年6月末赴伦敦参加学术会议,诸多感受,是为记。
个人分类: 诗歌散文|5321 次阅读|6 个评论
伦敦纪行之四 风景篇
wangfangnk 2009-7-5 13:00
仰望天空,看见朝霞,我心中涌起难以名状的激动 寂静的清晨,公园里空无一人。当我面对这样的景象,几乎无法呼吸。 一条路与一棵树 湖水 水鸟与野花的池塘 草坪 还有好看的鸟 还有繁复的花朵
个人分类: 原创摄影|4621 次阅读|4 个评论
伦敦纪行之三 建筑篇
热度 1 wangfangnk 2009-7-5 12:24
建筑, 是伦敦这个古老城市最美的风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夕阳下的泰晤士河与一座桥 好像是大本钟?华灯初上 据说是一座教堂 漂亮的颜色与廊柱 临街庭院的篱笆与花朵 一座纪念亭 河边的城堡 伦敦的建筑,给我的印象有二:一是旧,二是结实。整个城市似乎都弥漫着某种怀旧的味道。
个人分类: 原创摄影|4268 次阅读|4 个评论
英国伦敦之行--记叙
y555120 2009-3-11 18:24
人生就是这样,总是有很多想不到的事情,其实就是这样,什么事情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我相信这个观点。 这次去英国伦敦机会也是很偶然,也是第一次出去,很兴奋也很疲倦,更是享受。为什么呢? 从头说起吧,去年年底有个教授来我们学校做报告,同时希望在中国找一个合作者与他合作欧盟的一个项目,他是搞理论方面的,而我们课题组是纯实验方面的,我当时看了报告通知后就把他的报告忘了。当天下午他作报告的时候我的大博导(两个导师)打电话给我英国有教授来讲座你怎么不来听听?我说忘了,他说赶紧来,和二导的课题有点相关。我急急忙忙去了,满头大汗。刚坐下听了一会发现确实和我的课题比较相关,我们做得工作是他需要考虑的东西?他报告结束后,我就挑了几个问题问了一下他,发现他的眼睛一亮,说问题很好,确实也很关键。然后就把我叫过去,让我留下联系方式。我和他谈了以后才发现也许真的可以合作,然后我就打电话给二导,说一个英国教授的项目可以合作,最好见一面,我是这么想的。第二天我就到处打听那个英国教授的住处,跑到宾馆楼下打了个电话上去,问他是否有时间和我导师见一面,结果他很高兴说我刚给你发邮件问你是否能叫你导师见面谈谈。然后我就和老师去了他房间,谈得很成功,然后就写了一个简单的建议书发给他,他上报欧盟了。今年二月来信说第一轮已经通过,要写详细的项目建议书,并且要开个小会;说考虑到你们路途遥远,可以不用来参加了。我的二导可不是一般人,听了以后马上说,去,一定去。会议时间这时候也定了,定在3月2日上午。我这时候还在家里过寒假,马上买了票回校,9号到校,先申请户口办理加急护照,18号护照到手后19号一天催着学校各个部门办理出国证明,弄了半天没弄成,原因是因为院系没有盖章,研究生院不给盖,没办法只能到20号上午来办理,那时候还在下着雪(很重要)。第二天20号上午,也是周五,一早去盖章,改完章后一看时间9:40了,二导和我赶紧开车去沈阳办理签证申请,开了4小时,到了发现。正好是在人家下班之前半小时,真悬;拍照交款,打印复印、交钱等等一系列手续办完后快四点了,怎么办?回去吧,开着车就回大连了,到家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2 次阅读|0 个评论
伦敦随想
siyuanyu 2009-3-10 23:41
星期六到伦敦陪国内来得朋友游玩,顺便拍的白金汉宫前的维多利亚纪念碑。天气时阴时晴。 我的更多摄影作品 一点感想:英国随处可见的纪念性建筑和雕塑,大部分是纪念曾经的辉煌(比如这个纪念碑就是纪念大英帝国全盛的维多利亚时期。维多利亚女王名字意即胜利女神),比较现代的则纪念战争中的作出牺牲的人们。从世界其他国家的角度来看,这些战争恐怕不都是正义的。比如一战就是典型的欧洲老式合纵连横战争的延续。以前的殖民战争就更不用说了。当然二战时从世界角度来看,英国是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即使如此,从精通历史的丘吉尔的角度,它也许更是一场维护盎格鲁-萨克森文明统治地位,并使大英帝国仍然位于其中心的战争。当然大英帝国早已不再,欧洲也在统一的轨道上进一步退半步地艰难前进,昔日的敌人如法国、德国、西班牙,早已成为盟友。但是这并没有妨碍英国人继续纪念与这些前敌人战争的辉煌胜利。这些纪念,完全不是每年一度的官方仪式,而是渗透于每个城市、教区、村庄、学校和家庭,延续不断进行的。 中国人纪念自己历史上的辉煌和征服吗?记得自己牺牲了3500万同胞换来艰难的抗日胜利、却战后仍然要不回来琉球和钓鱼岛吗?记得自己牺牲数万远征军官兵,挽救士气崩溃的英军于印缅战场,却在战后要不回来香港吗?纪念自己在朝鲜穿着单衣,饿着肚子,在-40度严寒中打败世界头号强国、从而彻底改变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的几十万子弟兵吗?想过为什么打得印度军队彻底崩溃,藏南却仍然被人家占领吗?纪得饿着肚子造出原子弹,从而让中国永远不会再被侵略的科学家吗?为什么每个城市没有他们的纪念碑?为什么每个学校没有他们的展览室?每个周末是否会替他们祈祷并募捐?就是因为怕人家说中国威胁论?就是为了显示和为贵?中国以德报怨,换来了什么? 换来了被饶恕者的感恩吗? 不要现在日子稍微好过一点,就忘记了这日子是拿什么换来的。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546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7: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