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IMF

tag 标签: IMF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51、根据imf分量个数分组_我的eemd方法(一)
baishp 2018-3-27 15:05
上一篇谈了RCADA的eemd函数存在的问题。这一篇谈谈我的eemd方法。我还是打算用 G.Rilling编写的emd程序作eemd的基程序。但分析信号叠加各次白噪声再经emd分解后,所得imf分量个数不一样,怎么样把它们合成在一起呢?我的方法是分组:分量个数相同的imf放在同一组,总体计算只在组内进行。至于在相同的初始条件下为什么会分解出不同个数的imf分量来,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应该另行研究,不应该回避。因为“真理只有一个”。 先交代一个小问题。我在《 29、黄锷院士的一个疏忽 》中提到,用Rilling的emd函数计算所得到的jmf,偶尔会出现大于0的极小值或小于0的极大值情况,我称其为非严格的imf,否则,若所有的极大值都大于0,所有的极小值都小于0,则称其为严格的imf。由于我以后使用的我自编的瞬时频率估计函数,是针对严格的imf,因此我对Rilling的emd函数作了一点点修改,使其计算所得imf都是严格的imf。修改方法是将其反映“过零点与极值点数目相差不超过1”的相关代码改为“所有的极大值都大于0,所有的极小值都小于0”代码。为了以示区别,改后函数以emdb表示。 将《 29、黄锷院士的一个疏忽 》中相关程序再运行一遍: imf_MB2917_rd = emdb(MB2917_rd); x1=imf_MB2917_rd(1,:); = cenvelope(x1,1);%求上下包络线及其均值 env=env'; z=zeros(1,length(x1)); plot(x1,'r-') hold on plot(env) plot(envmoy,'k--') plot(z,'m-') xlim( ) 得: 图51-1. 与图29-1比较,可知已解决了“非严格imf”问题。 取一段数据MB1387,为本人2003、6、17~2007、4、3之间的脉搏信号。先用emdb计算其imf,根据所得imf分量个数,设定加噪信号分解得到的的imf分组条件。 程序如下: x=MB1387; nstd=0.1; n=100; =emdb(x); STR0.imf0=imf; STR0.ort0=o; dv=length(v);%分解所得imf个数 lx=length(x); sd=std(x); i=1; STR= ; STR2= ; STR_1= ; STR_3= =emdb(xr); %分解所得imf个数等于原分析信号分解所得imf个数时 if length(v)==dv STR(i).imf=imf; STR(i).ort=o; STR(i).ran=ran; i=i+1; %分解所得imf个数比原分析信号分解所得imf个数多出3个时 elseif length(v)==dv+3 STR3(m3).imf=imf; STR3(m3).ort=o; STR3(m3).ran=ran; m3=m3+1; %分解所得imf个数比原分析信号分解所得imf个数多出2个时 elseif length(v)==dv+2 STR2(m2).imf=imf; STR2(m2).ort=o; STR2(m2).ran=ran; m2=m2+1; %分解所得imf个数比原分析信号分解所得imf个数多出1个时 elseif length(v)==dv+1 STR1(m1).imf=imf; STR1(m1).ort=o; STR1(m1).ran=ran; m1=m1+1; %分解所得imf个数比原分析信号分解所得imf个数少出1个时 elseif length(v)==dv-1 STR_1(m_1).imf=imf; STR_1(m_1).ort=o; STR_1(m_1).ran=ran; m_1=m_1+1; %分解所得imf个数比原分析信号分解所得imf个数少出2个时 elseif length(v)==dv-2 STR_2(m_2).imf=imf; STR_2(m_2).ort=o; STR_2(m_2).ran=ran; m_2=m_2+1; %分解所得imf个数比原分析信号分解所得imf个数少出3个时 elseif length(v)==dv-3 STR_3(m_3).imf=imf; STR_3(m_3).ort=o; STR_3(m_3).ran=ran; m_3=m_3+1; end end end 看看运行结果: 图51-2 加噪信号与原分析信号分解的imf分量个数不一样的,只有STR1与STR_1有数据,其余都是空集。经过大量运行,该数量差异,极少有2个以上的。说明程序中设置最多差3个,足够适应实际情况。 将前面程序改成函数形式,调用格式为 =imfstr(x,nstd,n); 根据变量STR,计算一下总体imf: allmode=zeros(size(STR(1).imf)); for j=1:n allmode=allmode+(STR(j).imf); end allmode=allmode/n; %画图: zs=zeros(1,lx); W=1080; H=720; w=0.80; h=0.70; m=5;n=3;k=13; fg=figure(3); set(fg,'position', ); for i=1:m for j=1:n p=j+(i-1)*n; if p=k s(p)=subplot(m,n,p); set(s(p),'position', ); x=allimf(p,:); plot(x) hold on plot(zs,'k--') mx=max(x); mn=min(x); xn=mx-mn; axis( ) end end end title('allmode_MB1387_01_100') \0 图51-3 allmode_MB1387_01_100 用肉眼直接可以看到,第9、第10分量仍旧存在“非imf极值点(大于0的极小值与小于0的极大值)”,说明出现非严格的imf总体,主要是因为总体合成的方法,而不是因为emd函数。 (本文首发于: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d0d3de0102v9tz.html 首发时间: 2015-02-03 14:12:37) ) (注: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欢迎对本博主题有兴趣的朋友加本人QQ554240962,注明“科网博友”)
个人分类: 斤斤计较|4848 次阅读|0 个评论
32、(二)时频连续_基于IMF自身的瞬时频率估计
baishp 2012-11-30 14:44
32、(二)时频连续_基于IMF自身的瞬时频率估计
将上一篇中的程序改成函数文件: = afyimf( x ),其中x是IMF单分量信号输入,a、f、y分别是单分量瞬时振幅、瞬时频率、对应复信号虚部输出。现在看看imfMBrd各个分量的瞬时频率情况。 imf=imfMBrd; sr=size(imf,1)-1; sc=size(imf,2); %A=zeros(sr,sc); F=zeros(sr,sc); %Y=zeros(sr,sc); for k=1:sr x=imf(k,:); = afyimf( x ); %A(i,:)=a; F(k,:)=f; %Y(i,:)=y; end zs=zeros(1,sc); fg1=figure(1); set(fg1,'position', ) li=fix(sr/2); lj=1; for i=1:li for j=1:lj n=(i-1)*lj+j; s(n)=subplot(li,lj,n); set(s(n),'position', ); plot(F(n,:)) hold on plot(zs,'k--') xlim( ) title( ) end end 运行 得 图32-1 fg2=figure(2); set(fg2,'position', ) li=ceil(sr/2);% lj=1; for i=1:li for j=1:lj n=(i-1)*lj+j; s(n)=subplot(li,lj,n); set(s(n),'position', ); plot(F(n+fix(sr/2),:)) hold on plot(zs,'k--') xlim( ) title( ) end end 运行 得: 图32-2 从上二图可以看到,最大的频率取值范围是-0.5~0.5Hz,这也是我的程序算法所决定的频率取值域。上面13个IMF分量,只有前两个分量出现了负频,其余都是正频。 将前两个分量出现负频的时段放大看,如下: fg3=figure(3); set(fg3,'position', ) li=2;% lj=1; for i=1:li for j=1:lj n=(i-1)*lj+j; s(n)=subplot(li,lj,n); set(s(n),'position', ); plot(F(n,:)) hold on plot(zs,'k--') xlim( ) title( ) end end 运行 得 图32-3 可以看到,负频部分与正频部分的连接,是连续的,再没有以前我一直抱怨的“跳变”。可以认为,这种负频,是信号本身的属性,而不是人为地制造出来的。负频部分,其绝对值绝大部分小于0.25Hz,但有少量大于0.25Hz,这都取决于信号本身的情况。 换一组IMF看看。将上述最前面的imf=imfMBrd改成imf=imf_TW486012(体温序列IMF,具见博文《13、EMD分解--生理信号的Hilbert-Huang变换(一)》),修改下绘图句柄,即得: 图32-4 图32-5 图32-6 可以看到,情况与imf=imfMBrd是一样的。特别说明一点:上面两组IMF,在前两个分量的瞬时频率中,很容易看到,距数据右端点将近20000点的地方,频率变化范围有一个突变。经我查实,在那个时间点,我的数据测量工作中发生最重大的一件事,是采样频率,由一个时辰测量一次,改成了两个时辰测量一次,中间点数据由样条插值补上。这除了说明,高频信号必须用高频采样,也说明,实际信号当中的所谓“高频”,其实是“宽频”的代名词。IMF序号靠前的分量,与其说是“高频分量”,还不如说是“宽频分量”。 这一篇就到这里,下一篇续谈。 (本文首发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d0d3de01016gw5.html 首发时间:2012-06-13 13:45:56)
个人分类: 斤斤计较|3332 次阅读|0 个评论
30、既有瞬时频率估计方法啧言
baishp 2012-11-30 14:33
30、既有瞬时频率估计方法啧言
关于瞬时频率估计,前面虽说暂时放一下,但心中始终还是念念不忘,因为这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在网上多次搜索、了解其现状。感觉是关注这件事的人很多,方法很多,但问题也很多。在网上能找到的方法,简单归结如下: 相位差分法 相位建模法 Teager能量算子法 跨零点法 求根估计法 反余弦法 时频分布法(谱峰检测法?) Shekel方法 Teager-Kaiser方法 解析信号法(HHT法) 其中有些只适用于单分量信号估计,有些可适用于多分量信号估计。由于单分量信号是多分量信号的特例,所以后者包括前者。 这些方法,有些我目前只能找到其名字,找不到原理论述;有些可以找到原理论述,但绝大多数方法都找不到现成的程序(收费网站内情况未知)。可以说,这些方法大多都只是用来写写文章、做做脑保健操而已,实际使用的人很少。如网上找到的一则“反余弦法瞬时频率估计”程序(见“附一”),它把分析信号的幅值都“规一化”了,因此它只能处理理想中的“平稳信号”,不能处理现实中的“非平稳信号”。 比较起来,现在使用解析信号法(HHT)估计瞬时频率的人是最多的,大有“众望所归”的趋势。此方法就是本人在前几篇博文中使用的方法。可是,它存在的问题,我在博文《18、关于IMF分量瞬时频率跳变问题的研究》也说的很详细了。既然现在最流行、影响最大的瞬时频率估计法都是这样,因此我有理由对其它所有瞬时频率估计方法,都感到没有信心。 解析信号法(HHT)估计瞬时频率用的是hhspectrum函数,hhspectrum函数是通过调用时频工具箱中的instfreq函数来进行瞬时频率估计的。时频工具箱中还有一个使用AR(2)模型进行瞬时频率估计的函数ifestar2(因为除却注释部分,程序正文很短,所以我把它也附在后面,方便阅读。见“附二”)。 现在来看看用ifestar2函数估计脉搏序列各IMF的瞬时频率: imfMBrd=emd(MB2917_rd); imfMBrd=imfMBrd'; lx=size(imfMBrd,1); for i=1:size(imfMBrd,2)-1; x=imfMBrd(:,i); =ifestar2(x); M{i,1}=fnorm; M{i,2}=t; M{i,3}=rejratio; end fid1=figure(1); set(fid1,'position', ) li=6; lj=1; for i=1:li for j=1:lj n=(i-1)*lj+j; s(n)=subplot(li,lj,n); set(s(n),'position', ); plot(M{n,2},M{n,1}) xlim( ) title( ) end end 运行 得 图30-1 fid2=figure(2); set(fid2,'position', ) li=7;% lj=1; for i=1:li for j=1:lj n=(i-1)*lj+j; s(n)=subplot(li,lj,n); set(s(n),'position', ); plot(M{n+6,2},M{n+6,1}) xlim( ) title( ) end end 运行得 图30-2 可见,IMF除了第10、第13分量以外,瞬时频率都有很严重的“跳变”,比HHT法更严重。从接近“0Hz”频率的地方跳到“0.5Hz”附近,如果都是这样还比较好区分,但那些比“0.25Hz”稍高的频率,你怎么知道它是否经过跳变呢?如果不是,那多大的频率是由负频跳变而来?界限在哪里?从物理意义来讲,正频率与负频率是截然不同的频率,一个是正向旋转所形成,一个是负向旋转所形成。频率表示方法,这是人类创造的理论,不管现实如何,用“0.49Hz”来表示“-0.01Hz”,这就叫“削足适履”。 以前多次讲过,现实信号的频率,一般情况下应该是连续、光滑的,所以我们的频率表示方法好不好,也应该以此为最高准则,是正频率就表示为正频率,是负频率就表示为负频率。除非能证明现实信号频率的确发生了跳变,否则频率表示当中出现了“跳变”,都是不对的。 下面将前面两张图的时间轴放大看看: fid3=figure(3); set(fid3,'position', ) li=6; lj=1; for i=1:li for j=1:lj n=(i-1)*lj+j; s(n)=subplot(li,lj,n); set(s(n),'position', ); stem(M{n,2},M{n,1}) xlim( ) title( ) end end 运行 得 图30-3 fid4=figure(4); set(fid4,'position', ) li=7; lj=1; for i=1:li for j=1:lj n=(i-1)*lj+j; s(n)=subplot(li,lj,n); set(s(n),'position', ); stem(M{n+6,2},M{n+6,1}) xlim( ) title( ) end end 图30-4 可以看到,图30-3的第1、第2分量频率、图30-4的第1分量频率,都有采样点上没有频率值的情况发生(不是“0Hz”情况哦)。其实每一个分量中都有这样的“瞬时频率无定义点”,只是因为在同一个绘图窗口将它们都绘出来不方便,所以就免了。 for i=1:size(imfMBrd,2)-1; lf(i)=length(M{i,1}) lt(i)=length(M{i,2}) rj(i)=M{i,3} end lf lt rj lf = Columns 1 through 7 33143345893484334901349453496134980 Columns 8 through 13 349933499335001350003499935001 lt = Columns 1 through 7 33143345893484334901349453496134980 Columns 8 through 13 349933499335001350003499935001 rj = Columns 1 through 8 0.94690.9882 0.9955 0.9971 0.9984 0.9989 0.9994 0.9998 Columns 9 through 13 0.99981.0000 1.0000 0.9999 1.0000 lf、lt是各IMF分量作了频率估算的频率点、采样点长度,rj是作了频率估算的采样点长度占整个采样点长度的比例。 这是由ifestar2函数中的indices = find(den0)造成的。与“反余弦法瞬时频率估计”一样,它能作频率估算的地方,它就作了估算;它无法作估算的地方,它就搁那不管了。这是什么态度嘛! 附一:网上找到的“反余弦法瞬时频率估计”程序代码 function = faacos(data, dt) % The function FAACOS generates an arccosine frequency and amplitude % of previously normalized data(n,k), where n is the length of the % time series and k is the number of IMFs. % % FAACOS finds the frequency by applying % the arccosine function to the normalized data and % checking the points where slope of arccosine phase changes. % Nature of the procedure suggests not to use the function % to process the residue component. % % Calling sequence- % = faacos(data, dt) % % Input- % data - 2-D matrix of IMF components % dt - time increment per point % Output- % f - 2-D matrix f(n,k) that specifies frequency % a - 2-D matrix a(n,k) that specifies amplitude % % Used by- % FA % Kenneth Arnold (NASA GSFC) Summer 2003, Initial %----- Get dimensions = size(data); %----- Flip data if necessary flipped=0; if (npts nimf) flipped=1; data=data'; = size(data); end %----- Input is normalized, so assume that amplitude is always 1 a = ones(npts,nimf); %----- Mark points that are above 1 as invalid (Not a Number) data(find(abs(data)1)) = NaN; %----- Process each IMF for c=1:nimf %----- Compute "phase" by arccosine acphase = acos(data(:,c)); %----- Mark points where slope of arccosine phase changes as invalid for i=2:npts-1 prev = data(i-1,c); cur = data(i,c); next = data(i+1,c); if (prev cur cur next) | (prev cur cur next) acphase(i) = NaN; end end %----- Get phase differential frequency acfreq = abs(diff(acphase))/(2*pi*dt); %----- Mark points with negative frequency as invalid acfreq(find(acfreq0)) = NaN; %----- Fill in invalid points using a spline legit = find(~isnan(acfreq)); if (length(legit) npts) f(:,c) = spline(legit, acfreq(legit), 1:npts)'; else f(:,c) = acfreq; end end %----- Flip again if data was flipped at the beginning if (flipped) f=f'; a=a'; end end 附二 时频工具箱中瞬时频率估计函数ifestar2 function =ifestar2(x,t); %IFESTAR2 Instantaneous frequency estimation using AR2 modelisation. % =IFESTAR2(X,T) computes an estimate of the % instantaneous frequency of the real signal X at time %instant(s) T. The result FNORM lies between 0.0 and 0.5. This %estimate is based only on the 4 last signal points, and has %therefore an approximate delay of 2.5 points. % %X : real signal to be analyzed. %T : Time instants (must be greater than 4) %(default : 4:length(X)). %FNORM : Output (normalized) instantaneous frequency. %T2 : Time instants coresponding to FNORM. Since the %algorithm can not always give a value, T2 is %different of T. % RATIO : proportion of instants where the algorithm yields %an estimation % %Examples : % =fmlin(50,0.05,0.3,5); x=real(x); =ifestar2(x); % plot(t,if(t),t,if2); % % N=1100; =fmconst(N,0.05); deter=real(deter); % noise=randn(N,1); NbSNR=101; SNR=linspace(0,100,NbSNR); % for iSNR=1:NbSNR, % sig=sigmerge(deter,noise,SNR(iSNR)); % =ifestar2(sig); % EQM(iSNR)=norm(if(t)-if2)^2 / length(t) ; % end; % subplot(211); plot(SNR,-10.0 * log10(EQM)); grid; % xlabel('SNR'); ylabel('-10 log10(EQM)'); % subplot(212); plot(SNR,ratio); grid; % xlabel('SNR'); ylabel('ratio'); % % See also INSTFREQ, KAYTTH, SGRPDLAY. %F. Auger, April 1996. % This estimator is the causal version of the estimator called % "4 points Prony estimator" in the article "Instantaneous %frequency estimation using linear prediction with comparisons %to the dESAs", IEEE Signal Processing Letters, Vo 3, No 2, p %54-56, February 1996. %Copyright (c) 1996 by CNRS (France). % % This program is free software; you can redistribute it and/or modify % it under the terms of the GNU General Public License as published by % the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either version 2 of the License, or % (at your option) any later version. % % This program is distributed in the hope that it will be useful, % but WITHOUT ANY WARRANTY; without even the implied warranty of % MERCHANTABILITY or FITNESS FOR A PARTICULAR PURPOSE. See the % GNU General Public License for more details. % % You should have received a copy of the GNU General Public License % along with this program; if not, write to the Free Software % Foundation, Inc., 51 Franklin St, Fifth Floor, Boston, MA 02110-1301 USA if (nargin == 0), error('At least one parameter required'); end; = size(x); if (xcol~=1), error('X must have only one column'); end x = real(x); if (nargin == 1), t=4:xrow; end; = size(t); if (trow~=1), error('T must have only one row'); elseif min(t)4, error('The smallest value of T must be greater than 4'); end; Kappa = x(t-1) .* x(t-2) - x(t ) .* x(t-3) ; psi1 = x(t-1) .* x(t-1) - x(t ) .* x(t-2) ; psi2 = x(t-2) .* x(t-2) - x(t-1) .* x(t-3) ; den = psi1 .* psi2 ; indices = find(den0); arg=0.5*Kappa(indices)./sqrt(den(indices)); indarg=find(abs(arg)1); arg(indarg)=sign(arg(indarg)); fnorm = acos(arg)/(2.0*pi); rejratio = length(indices)/length(t); t = t(indices); end (本文首发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d0d3de01016a4n.html 首发时间:2012-06-07 20:40:45)
个人分类: 斤斤计较|4023 次阅读|0 个评论
29、黄锷院士的一个疏忽
热度 2 baishp 2012-11-30 14:24
29、黄锷院士的一个疏忽
对希尔伯特-黄变换HHT、经验模式分解EMD及基本模式函数IMF概念稍微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IMF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l)在整个数据长度中,极值点和过零点的数目必须相等或至多相差一个;(2)在任意数据点,局部极大值的包络和局部极小值的包络的均值必须为零。 对第一个条件,我几乎没加思考地理解成“所有的局部极大值都大于0,所有的局部极小值都小于0”,也就是说IMF中不应该有小于0的极大值,及大于0的极小值。我想很多人都会这样理解吧,这是很自然的。 可是今天在查看一列IMF时,突然发现了一个小于0的极大值。这使我感到非常诧异,因为EMD用的是当今被学界广泛接受的、法国人G. Rilling编的程序。现将过程记录如下。 为了简化和统一符号,将我以前小波消噪所得到的各信号序列改赋: TW4860_rd = TWpsy5den_med;%体温 MB2917_rd = MBpsy5den_low;%脉搏 GY2917_rd = GYpsy5den_low;%收缩压 DY2917_rd = DYpsy5den_low;%舒张压 JY2917_rd = JYpsy5den_low;%均压 CY2917_rd = CYpsy5den_low;%差压 作: imf_MB2917_rd = emd(MB2917_rd); x1=imf_MB2917_rd(1,:); = cenvelope(x1,1);%求上下包络线及其均值 env=env'; z=zeros(1,length(x1)) plot(x1,'r-') hold on plot(env) plot(envmoy,'k--') plot(z,'m-') xlim( ) 运行,得: 图29-1 axis( ) 运行,得: 图29-2 红线是分析信号,蓝线是下包络线,绿线是上包络线,虚线是包络线均值,紫线是0值线。那个小于0的极大值,看到了吧? 进一步分析原因: = extr(x1);%求极值点与过零点 lmn = length(indmin)%极小值点数量 lmn = 7253 lmx = length(indmax)%极大值点数量 lmx = 7252 lzr = length(indzer)%过零点数量 lzr = 14504 说明|lmn+lmx-lzr| = 1是成立的。查看G. Rilling的程序也没有问题。再多思考一下,不禁哑然失笑。原来那个“在整个数据长度中,极值点和过零点的数目必须相等或至多相差一个”并不等价于“所有的局部极大值都大于0,所有的局部极小值都小于0”,它就是保留了在IMF中有“一个小于0的极大值或一个大于0的极小值”的可能性。 考查EMD发明人黄锷院士提出EMD的原论文:"Th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and the Hilbert spectrum for nonlinear and non-stationary time series analysis",从其中 4. Intrinsic mode functions ...... An intrinsic mode function (IMF) is a function that satisfies two conditions: (译文:一个 基本模式 函数(IMF) 是 满足这样 两个条件的函数) (1)in the whole data set, the number of extrema and the number of zero crossings must either equal or differ at most by one; and (译文: (1) 在 整个 数据 集 , 极值点 数量 和 过零点数量 必须 相等或 至多 相差 一个 ,且) (2) at any point, the mean value of the envelope defined by the local maxima and the envelope defined by the local minima is zero. (译文: (2) 在任何时间点 , 由 局部极大值 定义 的包络线和由 局部极小值 定义的 包络线的 均值 为 零 。) 可知,我前面揭示的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黄院士本人。他为什么要那样表述IMF?肯定不是为了更容易完成EMD而故意放宽IMF的条件(如果是为了这个目的,极值点过零点数量差应该跟数据长度挂钩才对,而且何必只限于一个呢?多几个岂不更容易完成EMD?)。 黄院士肯定是只考虑了数据两端的情况,因为当一列“所有的局部极大值都大于0,所有的局部极小值都小于0”的数据,(1)其最小的过零点序号小于最小的极值点序号、最大的过零点序号大于最大的极值点序号时,过零点数量比极值点数量多一个;(2)其最小的过零点序号大于最小的极值点序号、最大的过零点序号小于最大的极值点序号时,过零点数量比极值点数量少一个;(3)其余情况,过零点数量等于极值点数量。他也就不假思索地将“在整个数据长度中,极值点和过零点的数目必须相等或至多相差一个”视为与“所有的局部极大值都大于0,所有的局部极小值都小于0”等价了。跟我犯的错误是一样的啊! 事实上,在上述“(1)其最小的过零点序号小于最小的极值点序号、最大的过零点序号大于最大的极值点序号”情况下,若数据中段存在一个小于0的极大值或一个大于0的极小值时,过零点数量比极值点数量少一个,数据是符合黄院士关于IMF的定义的。这就是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本文首发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d0d3de010167zd.html 首发时间: 2012-06-02 14:15:01 )
个人分类: 指手划脚|7225 次阅读|6 个评论
21、人体节律周期初步统计排查
baishp 2012-11-29 23:08
21、人体节律周期初步统计排查
上一篇博文求出了各生理信号序列imf分量的平均周期,但是靠单一的周期数据是难以确定它就是人体节律周期的。对已经求出的那些周期数据,单凭眼睛也很难判断2个及以上的数据是否为同一周期数据。这就需要将那些数据统一放在一起并按大小次序排列起来进行观察。 VT= ;%将上篇博文中各分量周期时辰数连接为一个向量。 由于人体节律周期在各通道信号中只表现为有无、强弱,而其数值是不变的,也不随信号处理方式的不同而改变,所以可以将更多不同处理方式中所获得的周期信息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这一篇博文中对信号序列再作两种处理,并将所得到的周期数据与上一篇博文中的周期数据合并观察。 (一)先看看信号序列自相关函数的imf分量平均周期(自相关函数图形参见第三篇博文)。 m函数文件: function = TydhV_imfxcv( TW486012 ) %向量求自相关、作emd分解,再求各分量平均周期 x_TWTW=xcov(TW486012,'unbiased'); x_TW=x_TWTW(length(TW486012):end);%只取时延不小于0部分 a=ones(1,length(TW486012)); a(end-299:end)=linspace(1,0.2,300);%构造一窗函数以消除自相关函数 %末端数据发散严重问题 x_TW=x_TW.*a; imf_xTW=emd(x_TW); %for k=1:size(imf_xTW,1) % subplot(ceil(size(imf_xTW,1)/3),3,k) % plot(imf_xTW(k,:)) %end%图就不作了 TydhV_xTW=TydhV_imf(imf_xTW);%上篇博文中自写程序 end 以文件名“TydhV_imfxcv”保存。 %体温 TydhV_xTW = TydhV_imfxcv( TW486012 ) VT= ; %脉搏 TydhV_xMB = TydhV_imfxcv( MB486012 ) VT= ; %收缩压 TydhV_xGY = TydhV_imfxcv( GY486012 ) VT= ; %舒张压 TydhV_xDY = TydhV_imfxcv( DY486012 ) VT= ; %均压 TydhV_xJY = TydhV_imfxcv( JY486012 ) VT= ; %差压 TydhV_xCY = TydhV_imfxcv( CY486012 ) VT= ; (二)再看看信号序列平方函数的imf分量平均周期 function = TydhV_imfx2(TW486012 ) TW2=TW486012.^2; TW2=TW2-mean(TW2);%0均值一下以减少emd运算量 imf_TW2=emd(TW2); TydhV_TW2=TydhV_imf(imf_TW2); end 以文件名“TydhV_imfx2”保存。 %体温 TydhV_TW2 = TydhV_imfx2( TW486012 ) VT= ; %脉搏 TydhV_MB2 = TydhV_imfx2( MB486012 ) VT= ; %收缩压 TydhV_GY2 = TydhV_imfx2( GY486012 ) VT= ; %舒张压 TydhV_DY2 = TydhV_imfx2( DY486012 ) VT= ; %均压 TydhV_JY2 = TydhV_imfx2( JY486012 ) VT= ; %差压 TydhV_CY2 = TydhV_imfx2( CY486012 ) VT= ; stem(VT) 运行,得: 图21-1.各信号序列及其自相关函数、平方函数的imf分量的平均周期串联图 %将周期数据向量VT按从小到大的次序排列: =sort(VT);%index是各数据在原向量VT中的序号 logb=log10(b);%取对数 stem(logb) 运行,得: 图21-2.各信号序列及其自相关函数、平方函数的imf分量的平均周期排序图。 上图纵坐标是周期数据的10的幂指数。从这张图中就可以看出人体生理信号很明显的节律性了。图中的台阶,表示从不同的方法处理不同通道信号所得周期数据的聚集性。在低周期端尤其明显。这是因为,对于一定长度的实验数据来说,周期越短,参见统计的波形数量就越多,统计就越精确。随着实验数据的进一步增加与信号处理方式的增加,我相信长周期端的曲线台阶也会变得越来越明显。如果人体生理没有节律性,得到的周期数据就只是些随机数,没有聚集性。其周期排序图将是一条很光滑的曲线(直线)。 stem(index) 运行,得: 图21-3.各周期数据原序号 通过周期数据原序号索引可以回查排序后每一个周期数据的来源(何种处理方式处理何种信号所得数据)。这个不多说了。 %周期数据频数统计 = hist(logb, ); subplot(1,2,1) barh(xout,n) subplot(1,2,2) bar(logb) 运行,得: 图21-4 各周期数据排序及频数统计图 x=zeros(34,6); x(1:34,1)=n(1:34); x(1:34,2)=xout(1:34); x(1:34,3)=n(35:68); x(1:34,4)=xout(35:68); x(1:33,5)=n(69:101); x(1:33,6)=xout(69:101); x截图: 图21-5 频数及周期幂指数变量截图 统计频数在5个及以上的周期有12个,其周期幂指数分别为0.7000、0.9400、1.1400、1.1800、1.3800、1.4200、1.6600、1.7400、2.0200、3.3800、3.6200、3.7800。将上面12个幂指数换算成周期: z= ; y=10.^z; 运行,得y值: 5.01187233627272 8.70963589956081 13.8038426460288 15.1356124843621 23.9883291901949 26.3026799189538 45.7088189614875 54.9540873857625 104.712854805090 2398.83291901949 4168.69383470336 6025.59586074358 以上为时辰数。2398.83291901949/12 = 199.9027天。 这样统计出来的结果,其可靠性就比较高了。当然,这次参加频数统计的周期数据样本还不够多。我以后会将各种信号处理方式所得到的周期数据,添加到其向量VT中,继续这项统计。 (本文首发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d0d3de010128ok.html 首发时间:2012-01-10 11:49:45)
个人分类: 斤斤计较|2773 次阅读|0 个评论
20、(二)生理信号imf分量平均周期的估计与分析
baishp 2012-11-29 23:04
20、(二)生理信号imf分量平均周期的估计与分析
这一篇来看看其它生理信号imf分量的平均周期。 (一)先看看脉搏信号序列MB291712的imf分量imf_MB291712的平均周期: M函数文件: function = TydhV_imf( imf_MB291712 ) P=cell(size(imf_MB291712,1)-1,2); for i=1:size(imf_MB291712,1)-1 = findpeaks(imf_MB291712(i,:)); if length(P{i,2})1 T_peak(i)=(P{i,2}(end)-P{i,2}(1))/(length(P{i,2}-1));%最后一个峰值点 %序号减去第一个峰值点序号,除以两峰值点之间峰峰段的段数。 end end B=cell(size(imf_MB291712,1)-1,2); for i=1:size(imf_MB291712,1)-1 = findpeaks(-imf_MB291712(i,:)); B{i,1}=-B{i,1}; if length(B{i,2})1 T_bottom(i)=(B{i,2}(end)-B{i,2}(1))/(length(B{i,2}-1));%最后一个谷值点 %序号减去第一个谷值点序号,除以两谷值点之间谷谷段的段数。 end end for i=1:min(length(T_peak),length(T_bottom)) T_m_MB(i)=(T_peak(i)+T_bottom(i))/2; end if length(T_peak)length(T_bottom) T_m_MB(length(T_peak))=T_peak(end); else T_m_MB(length(T_bottom))=T_bottom(end); end for i=1:length(T_m_MB) Var_MB(i)=var(imf_MB291712(i,:)); end subplot(2,1,1) bar(T_m_MB) title('T _ m _ MB') grid subplot(2,1,2) bar(Var_MB) title('Var _ MB') grid %将周期时辰数转换成年、日、小时表达方式。 T2_m_MB=T_m_MB*2; y=fix(T2_m_MB/8765.8128); d0=rem(T2_m_MB,8765.8128); d=fix(d0/24); h=rem(d0,24); TydhV_MB= ; TydhV_MB=TydhV_MB'; end 以文件名“TydhV_imf”保存(TydhV-周期、年、日、时、方差)。 TydhV_MB = TydhV_imf( imf_MB291712 ); 运行,得: 图20-1 imf_MB291712各分量的平均周期与方差 只画了各分量的周期与方差Bar图,上篇中其余图省去。 变量TydhV_MB截图如下: 图20-2 imf_MB291712各分量平均周期的年、日、小时数 上图第一列是各分量周期时辰数,2、3、4列是年、日、小时数,最后一列是方差数。这些数据现在保存在这里,不作详细分析。 只有第10个分量的周期136天14.55小时我觉得很有意思。因为在开通此博客之前,它在我的研究中曾经出现过。那是在我对体温信号序列作循环平稳性研究时出现的。本来,以前画出图形来,自己看看也就罢了,没有特意保存,程序也是随意处置(因为出于方便的原因,程序是处于不断改动当中,所以觉得保存也没什么意义)。但是这个136.5天的分量周期,在跟一个朋友的QQ聊天中留下了记录。见下面截图: 图20-3 用不同的方法处理不同通道的信号,得到了同一结果,那么这个结果就可以确定为研究对象本身的属性,而不是由于数学处理方式的不当,凭空产生的一个虚假信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里保存的处理结果,将来都有可能被证明是人体生命本身的一种属性。因此,不能轻易认为某个处理结果“没有意义”。 (二)下面看看收缩压信号序列GY291712的imf分量imf_GY291712的平均周期: TydhV_GY = T TydhV_imf ( imf_GY291712 ); 运行,得: 图20-4 imf_GY291712各分量的平均周期与方差 变量TydhV_GY截图如下: 图20-5 imf_GY291712各分量平均周期的年、日、小时数 (三)下面看看舒张压信号序列DY291712的imf分量imf_DY291712的平均周期: TydhV_DY = TydhV_imf ( imf_DY291712 ); 运行,得: 图20-6 imf_DY291712各分量的平均周期与方差 变量TydhV_DY截图如下: 图20-7 imf_DY291712各分量平均周期的年、日、小时数 (四)下面看看均压信号序列JY291712的imf分量imf_JY291712的平均周期: TydhV_JY = TydhV_imf ( imf_JY291712 ); 运行,得: 图20-8 imf_JY291712各分量的平均周期与方差 变量TydhV_JY截图如下: 图20-9 imf_JY291712各分量平均周期的年、日、小时数 (五)下面看看差压信号序列JCY291712的imf分量imf_CY291712的平均周期: TydhV_CY = TydhV_imf ( imf_CY291712 ); 运行,得: 图20-10 imf_CY291712各分量的平均周期与方差 变量TydhV_CY截图如下: 图20-11 imf_CY291712各分量平均周期的年、日、小时数 (本文首发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d0d3de010126ij.html 首发时间:2012-01-07 13:55:40)
个人分类: 斤斤计较|3486 次阅读|0 个评论
19、(一)生理信号imf分量平均周期的估计与分析
baishp 2012-11-29 22:48
19、(一)生理信号imf分量平均周期的估计与分析
瞬时频率估计暂时放一下。我现在最想知道的是生理信号中各分量的平均周期(频率),因为这对于确定我们身体生理现象的“扰动源”很重要。 现在根据体温信号序列TW486012的imf分量imf_TW486012中极值点的位置与数量,来估计一下各分量的(算术)平均周期(频率)。 %以下是根据峰值点位置与数量估计平均周期 P=cell(size(imf_TW486012,1)-1,2); for i=1:size(imf_TW486012,1)-1 = findpeaks(imf_TW486012(i,:)); if length(P{i,2})1 T_peak(i)=(P{i,2}(end)-P{i,2}(1))/(length(P{i,2}-1)); end subplot(5,3,i) stem(P{i,2},P{i,1}) end 运行,得: 图19-1 峰值点 %以下是根据谷值点位置与数量估计平均周期 B=cell(size(imf_TW486012,1)-1,2); for i=1:size(imf_TW486012,1)-1 = findpeaks(-imf_TW486012(i,:)); B{i,1}=-B{i,1}; if length(B{i,2})1 T_bottom(i)=(B{i,2}(end)-B{i,2}(1))/(length(B{i,2}-1)); end subplot(5,3,i) stem(B{i,2},B{i,1}) end 运行,得: 图19-2 谷值点 %以下将前述两种方法得到的平均周期再取平均,作为最终结果 for i=1:min(length(T_peak),length(T_bottom)) T_m_TW(i)=(T_peak(i)+T_bottom(i))/2; end if length(T_peak)length(T_bottom) T_m_TW(length(T_peak))=T_peak(end); else T_m_TW(length(T_bottom))=T_bottom(end); end %平均周期取倒数得平均频率 subplot(1,2,1) bar(T_m_TW) f_m_TW=1./T_m_TWsubplot(1,2,2); bar(f_m_TW) 运行,得: 图19-3 平均周期与平均频率 图左边是平均周期,右边是平均频率。它与上一篇文章中的图18-1中红线表示的(算术)平均频率应该是一致的,只是排除了跳变频率的影响。由于上面求平均周期的过程中不考虑能量分布的情况,下面求出各分量的方差,作为各分量的平均能量(功率)。 %各分量方差 for i=1:size(imf_TW486012,1)-1 Var_TW(i)=var(imf_TW486012(i,:)); end bar(Var_TW) 运行,得: 图19-4 各分量方差 将各imf分量之平均周期T_m_TW、平均频率f_m_TW、方差Var_TW数值截图如下: 图19-5 平均周期T_m_TW、平均频率f_m_TW、方差Var_TW数值截图 将上面第一列平均周期换算成更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分别约为: 9.4小时; 20.0小时; 1天8.7小时; 2天2.6小时; 3天7.7小时; 5天14.4小时; 10天8.6小时; 21天12.1小时; 43天21.9小时; 86天16.8小时; 178天15.7小时; 1年56天15.3小时 1年364天9.3小时 4年262天18.7小时 (1年按365.2422天、8765.8小时计算); 首先说明,这是一道生理信号用一种处理方式得到的结果,目前它只具有参考价值。最终的确认,还需要用多种方式对多道信号进行处理,并结合实际情况中多种信息来源,才能完成的。 但是上面的数据,还是有一些地方,很值得玩味。最显著的地方,是第二个分量。它的能量是各分量中最大的,它的周期,几乎严格等于20个小时。20个小时是个什么数呢?稍具天干地支、命理八字常识的人,马上就会想到“时干”。因为“时干”的周期正是20个小时(10个时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各占一个时辰)。这是偶然的巧合吗?我很难相信是巧合。 没有出现“1天”(24小时)的周期,很奇怪。也许在高阶信号处理或别种生理信号处理中会出现吧。 命理八字中每个字对应一个周期。就上述数据来看,目前只有“20小时”这一个分量周期与八字中的8个周期之一相吻合。但是另外还有一个分量周期“1年364天9.3小时”很有深意。它极其接近“2年”整数。从统计学上来讲,这一点点误差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在天干地支、命理八字中,“2年”是个什么数呢?稍具天干地支、命理八字常识的人,马上又会想到“阴年阳年”的概念。这在八字理论中是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无论“天干”还是“地支”都有“阴、阳”的区别。排大运的时候必须考虑命主的出生年份是“阴年”还是“阳年”,以确定“大运”是正转还是反转。一阴一阳完成一次振荡,周期正好是2年。这个还是巧合吗?我仍旧很难相信是巧合。 另外还有两分量周期“86天16.8小时”、“178天15.7小时”,分别很接近3个“塑望月”平均周期88天14.2小时、6个“塑望月”平均周期177天零44分。它们之间有没有必然关系呢? 没有出现1个塑望月平均周期29天12.7小时及恒星月平均周期27天7.7小时。其实女人的月经周期也并不完全等于上述两个周期的。“天人感应”可能也跟发电机、电动机定子、转子“电磁感应”一样,存在一个“超前、滞后”关系吧。 也没有出现PSI周期学说中的“23天、28天、33天”周期。 其它分量周期以后慢慢考查其意义吧。应该指出一点,前述越大的分量周期,其统计误差越大。而且受EMD分解方法中端点发散效应影响,误差更大。最后的(第14个)分量的方差出现大幅反弹,极可能是由端点发散效应引起的,而非实际方差。 (本文首发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d0d3de010125f5.html 首发时间:2012-01-06 13:46:51)
个人分类: 斤斤计较|4784 次阅读|0 个评论
18、关于IMF分量瞬时频率跳变问题的研究
baishp 2012-11-29 00:23
18、关于IMF分量瞬时频率跳变问题的研究
问题是这样被发现和引起的:我打算求出各信号各IMF分量的瞬时频率的一些特征参数(尤其是平均频率),以便比较这些分量是不是同一物理量引起的。先求TW486012各IMF分量瞬时频率f_imf_TW486012的平均频率。根据时频分析理论,信号谱的平均频率等于信号瞬时频率的时间平均mtf_imf_TW486012。 mtf_imf_TW486012=sum(f_imf_TW486012.*A_imf_TW486012.^2)'./sum(A_imf_TW486012.^2)'; plot(mtf_imf_TW486012) 见图18-1蓝线部分。横轴是IMF分量序号。 图18-1 imf_TW486012瞬时频率的平均频率 (附带说一下:对于这种平均频率的计算方式,为什么一定要按照信号能量的分布密度来进行加权计算,我不是太明白。因为瞬时频率与瞬时幅值是两个独立的变量,求一个变量的时间平均却一定要与另一个变量扯上关系,逻辑上好象说不通。虽然理论上可以证明,此时间平均频率等于信号总谱的平均频率。当只能得到信号总谱时,平均频率用信号能量的分布密度来表征是可以理解的。但已经得到了瞬时频率,就没有必要考虑与能量分布的关系了。) 另外再计算一组纯粹由瞬时频率函数本身确定的平均频率。为了以示区别,就把它叫做瞬时频率的算术平均吧。程序如下: mf_imf_TW486012=mean(f_imf_TW486012)'; hold on plot(mf_imf_TW486012,'r-') 曲线见图18-1红线部分。 它们不是单调下降的。这很奇怪哦。什么原因使得低频分量的平均频率反而上升了呢?回过头去再稍微看一下 图14-2 f_imf_TW486012,很容易注意到图中象“谱线”一样的跳变的“高频”成分。放大曲线,可以看到并不全是“谱线”,有些高频成分还存在着一个区间。对,就是这些跳变的“高频”成分拉高了它们的平均频率!它们是不符合工程实际情况的。实际的瞬时频率,变化应该是比较连续、缓慢的。 必须得找出原因,解决这个问题。网上搜索,没看到相关的文献、帖子;把它发到论坛里去讨论、请教,一直都没有人回复。不知道他们是不屑于我这个问题呢,还是看不懂我这个问题。没办法,只好自己慢慢研究、琢磨。 IMF分量瞬时频率的计算,主要用到了两个工具箱里的两个函数:EMD工具箱里的hhspectrum函数、时频工具箱里的instfreq函数。hhspectrum函数的主要作用就是求出IMF分量的解析信号,然后根据此解析信号调用instfreq函数,求出其瞬时频率。 先用sptool放大看一看f_imf_TW486012频率跳变点附近的情况。第5个分量的一个频率跳变点: 图18-2 f_imf_TW486012第5个分量频率跳变点位置 再看看解析信号对应于频率跳变点附近的情况: hil_imf_TW486012=hilbert(imf_TW486012'); 复信号装入sptool之后,可以直接查看它的实部、虚部、幅值与相位函数。 图18-3 imf_TW486012第5个分量(亦即解析信号的实部)对应于其频率跳变点位置 图18-4 imf_TW486012第5个分量的解析信号的虚部对应于其频率跳变点位置 咋一看,这虚部信号上下包络线对称,局部均值似等于0,好象是一基本模式函数IMF。但再看看图中标尺所示的两个局部极大值点,其值都小于0,说明虚部信号并不是真正的基本模式函数IMF。 图18-5 hil_imf_TW486012第5个分量第45100_45143点包括频率跳变点的一段数据 通过数据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出解析信号在频率跳变点处的变化情况。那么,虚部信号局部极大值小于0是否必定会发生频率跳变呢? 图18-6 imf_TW486012第4个分量解析信号虚部某小于0的局部极大值 图18-7 上述小于0的局部极大值对应的瞬时频率位置没有发生频率跳变 图18-8 imf_TW486012第5个分量的解析信号的相位函数对应于其频率跳变点位置 再看imf_TW486012第5个分量解析信号的相位函数。可以看出,在频率跳变点处,相位函数发生了递减的情况。由于瞬时频率等于相位函数的导数,这说明此处出现了负频率。如果瞬时频率确定是正频率的话,那么除了在+pi变为-pi处之外,相位函数应该是单增函数才对。 图18-9 f_imf_TW486012第4个分量频率跳变点位置 虚部局部极大(小)值小(大)于0处,瞬时频率不一定会发生跳变,那么瞬时频率发生跳变的地方,是不是一定会发生虚部局部极大(小)值小(大)于0的情况呢?图图18-9为第4个分量一个频率跳变点。 图18-10 imf_TW486012第4个分量(亦即解析信号的实部)对应于其频率跳变点位置 图18-11 imf_TW486012第4个分量的解析信号的虚部对应于其频率跳变点位置 可以看出,并没有发生虚部信号局部极大(小)值小(大)于0的情况。 图18-12 hil_imf_TW486012第4个分量的解析信号第26476_26500点包括频率跳变点的一段数据 从具体的数据可以更清楚地了解瞬时频率跳变点处的情况。 图18-13 imf_TW486012第4个分量的解析信号的相位对应于其频率跳变点位置 相位函数仍然存在递减区间。 图18-14 f_imf_TW486012第14个分量频率跳变点位置 再看f_imf_TW486012第14个分量频率跳变点位置。 图18-15 imf_TW486012第14个分量的解析信号实部对应于其频率跳变点位置 实部。 图18-16 imf_TW486012第14个分量的解析信号虚部对应于其频率跳变点位置 虚部。 图18-17 imf_TW486012第14个分量的解析信号的相位对应于其频率跳变点位置 相位。 通过上面的分析,除了相位递减与频率跳变存在必然关系外,似乎很难再找出其它的必然关系。 上面几个频率跳变点,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其实部、虚部数据都极度接近0。那么是不是幅值靠近0的地方就必定会发生频率跳变呢?将信号幅值按升序排列,同时让瞬时频率跟着幅值重新排列,就可以看出上面问题的答案。 Af= ; srAf=sortrows(Af); subplot(1,2,1) plot(srAf(:,1)) subplot(1,2,2) plot(srAf(:,2)) 运行,得: 图18-18 imf_TW486012第4个分量解析信号幅值按升序排列 咋一看,频率跳变点好象的确集中在幅值靠近0的地方。但将上面右图的左侧部分横轴放大,就可以看出,幅值靠近0的地方并不一定就是频率跳变点。见图18-19。 图18-19 imf_TW486012第4个分量瞬时频率跟随升序幅值重新排列 招数都用尽了,还是找不出一个扼要的方法解决问题。最后一招,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笨办法,根据频率跳变处的波形特点,编长程序消除此频率跳变。 程序如下: g=0.071893186; d=0.33; h=0.35; nf_imf_TW486012=f_imf_TW486012; M=cell(size(nf_imf_TW486012,1)-1,2); df_imf_TW486012=diff(f_imf_TW486012)'; for i=1:size(nf_imf_TW486012,1)-1 a=1;b=1; for j=2:size(nf_imf_TW486012,2)-1 if df_imf_TW486012(i,j-1)*df_imf_TW486012(i,j)0, if nf_imf_TW486012(i,j)g, if df_imf_TW486012(i,j)d, M{i,1}(a)=j; a=a+1; elseif df_imf_TW486012(i,j-1)-d, M{i,2}(b)=j; b=b+1; end end end end for k=1:length(M{i,1}) for l=1:length(M{i,2}) mnf=mean(nf_imf_TW486012(i,M{i,1}(k)+1:M{i,2}(l)-1)); if mnfh nf_imf_TW486012(i,M{i,1}(k)+1:M{i,2}(l)-1)=nf_imf_TW486012(i,M{i,1}(k)+1:M{i,2}(l)-1)-0.5; end end end end %上面只解决了数据中段(从第3个(含)至倒数第3个(含)数据之间的 %频率跳变问题。对于从第1、第2个数据就已经处于高频位,以及在倒数 %第2、倒数第1个数据都未回归低频位的跳频问题,需下面程序部分解决。 h1_end=0.48; d1_end=0.45; nf_imf_TW486012=nf_imf_TW486012';%行变列 dnf_imf_TW486012=diff(nf_imf_TW486012); =min(dnf_imf_TW486012); =max(dnf_imf_TW486012); for i=1:size(nf_imf_TW486012,2)-1 if Cmin(i)-d1_end if mean(nf_imf_TW486012(1:Imin(i),i))h1_end nf_imf_TW486012(1:Imin(i),i)=nf_imf_TW486012(1:Imin(i),i)-0.5; end end if Cmax(i)d1_end if mean(nf_imf_TW486012(Imax(i)+1:end,i))h1_end nf_imf_TW486012(Imax(i)+1:end,i)=nf_imf_TW486012(Imax(i)+1:end,i)-0.5; end end end for k=1:14 subplot(5,3,k) plot(nf_imf_TW486012(:,k)) end 运行,得: 图18-20 f_imf_TW486012消除频率跳变现象之后的瞬时频率nf_imf_TW486012 可以看到都没有频率跳变了。再看看图18-2与图18-9两处频率跳变点局部情况: 图18-21 图18-2消除跳变之后的局部波形 图18-22 图18-9消除跳变之后的局部波形 曲线变得连续、光滑了。 问题虽然解决了,但是用这种笨办法解决,心中总觉不甘。再研究研究。 先把消除频率跳变现象之后的瞬时频率nf_imf_TW486012的频率跳变点数据序号都找出来。将nf_imf_TW486012的局部极小值都找出来,其中最小的那几个就是频率跳变点。 nf4_imf_TW486012=nf_imf_TW486012(:,4); nf4=-nf4_imf_TW486012; =findpeaks(nf4,'sortstr','ascend'); nf4c=fliplr(nf4c);%跳频点放到序列最前面 nf4cn=fliplr(nf4cn); %找出解析信号虚部负极大值与正极小值序号 ihil_imf_TW486012=imag(hil_imf_TW486012); ihtw4=ihil_imf_TW486012(:,4); =findpeaks(ihtw4,'sortstr','ascend'); ihtw4=-ihtw4; =findpeaks(ihtw4,'sortstr','ascend'); ihtw4c=-ihtw4c; nf4c=nf4c';nf4cn=nf4cn';ihtw4p=ihtw4p';ihtw4pn=ihtw4pn';ihtw4c=ihtw4c';ihtw4cn=ihtw4cn';%行变列 将上面6列数据放在一起观察,见图18-23。 图18-23 图中第1、2列前5个点是频率跳变点;第3、4列前11个点是虚部负极大值点;第5、6列前10个点是虚部正极小值点。可以看出,在5个频率跳变点中,有3个是信号虚部负极大值点,且最靠近0处;有1个是信号虚部正极小值点,且与0值只隔了一个数据。 初步结论:虚部存在负极大值点与正极小值点,且它们极度靠近0,是发生频率跳变的主要原因。 但上面的数据,有两处例外。先看看最右边一列粉色方框标示的、序号为48568的数据点是怎么回事。它是虚部正极小值点,且极度靠近0。但它没有被列入频率跳变点。用sptool放大观察原信号局部,见图18-24。 图18-24 原来这也是一个堪称频率跳变的点。因为它的波形,不符合我程序中的搜索条件 if df_imf_TW486012(i,j-1)*df_imf_TW486012(i,j)0,所以没有被我的程序列为频率跳变点。但它的高度也超过了0.5的一半0.25。从图18-23数据的“同类相聚”性来说,它无疑也是一个频率跳变点。需要修改的是我的搜索条件。 再看看图18-23中的第1个频率跳变点,nf_imf_TW486012中序号为26493的点。它在虚部极大值点中紧挨着0,但是是正的,不符合我的“初步结论”的条件。可以看出,这个数据点是个罕有的例子(紧挨着0的正极大值),碰巧被我在图18-11中引用到。所以不能援引它来说明“在负(正)极大(小)值点之外也有很多地方发生频率跳变”。 现在把瞬时频率计算过程中,包含这个数据点的一段数据,调出来看一看。可以分步了解跳变频率是怎样产生的。instfreq函数计算瞬时频率的主要语句是fnormhat=0.5*(angle(-x(t+1).*conj(x(t-1)))+pi)/(2*pi)。所以要看这项计算中具体数据的变化情况。 hiltw4=hil_imf_TW486012(:,4); tt=2:size(hil_imf_TW486012,1)-1; x=-hiltw4(tt+1).*conj(hiltw4(tt-1)); angx=angle(x); f_angx=0.5*angx/(2*pi); %f_imf_TW486012=0.25+f_angx 运行,打开hiltw4、x、f_angx变量,将包含序号26493数据点的一段数据截图。见下。 图18-25 x、f_angx的长度比hiltw4要短2个点,所以x、f_angx的26494、就是hiltw4的26495。注意这是原解析信号hiltw4实部负极小值点,而它的虚部正极大值点是26492。 还可以将这一小段数据作图,可以更直观。 plot(hiltw4(26490:26496),'-bo') grid hold on plot(x(26489:26495),'-g*') plot(10.*x(26489:26495),'-r*')%x(26489:26495)变化范围太小,看不清楚。扩大10倍看。 图18-26 上图横轴是实部,纵轴是虚部。可以看出,这一小段数据,解析信号(右边蓝线)首先在第4象限(26490点),然后跳到第1象限,再回到第4象限,再跳到第3象限,最后再回到第4象限。将此轨迹看成一个闭合曲线的话,原点正好被排除在此闭合曲线之外。这就是发生频率跳变的根本原因。至于x=-hiltw4(tt+1).*conj(hiltw4(tt-1)),它只是解析信号的一个映射。当解析信号上面的特征具备后,x产生跳变就是必然的了。图中左边红(绿)线首先在第3象限(26489点),然后跳入第1象限(26492、26493点),再跳入第2象限(26494点),并在此形成最大相位角(注意此曲线各点相位角就相当于各点瞬时频率),最后回到第3象限。整个轨迹避开了第4象限。 通过上面的分析,现在基本上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当利用信号IMF分量的解析信号对分量进行瞬时频率估计时,需要对解析信号的虚部进行“IMF化”处理,使其也成为一个IMF基本模式函数,并与原分量构成一新的复信号。它们的过0点需要按下面的顺序排列:实部降0点-虚部降0点-实部升0点-虚部升0点-实部降0点……。当复信号模值较大时,此条件基本上可自然满足;但当模值极靠近0时,需要对信号特别处理才可以满足。此处“降0点”“升0点”表示信号从局部极大值降到局部极小值、局部极小值升到局部极大值时所经过的0点。 对信号作这样的处理,是基于信号处理的结果,要尽量符合现实情况的要求。瞬时频率应该是连续的,光滑的。这种思想与最初建立EMD分解、HHT变换的思想是一致的。经典的Hilbert变换,是从信号的全局处理角度提出的,因此其构建的目标函数是复信号的频谱没有负频率成分。现在进入到时频分析时代,这一目标函数也应该改变了。 上面的结论主要来自于对信号数据中段(从第3个(含)至倒数第3个(含)数据之间)的 频率跳变点的分析。至于数据两端的频率跳变,我相信信号虚部经过“IMF化”处理之后,也会得到相应的改变。具体情况如何,以后再研究。 (本文首发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d0d3de0100zxfq.html 首发时间:2011-11-03 13:57:00)
个人分类: 斤斤计较|5343 次阅读|0 个评论
14、求各IMF振幅与瞬时频率_生理信号的HHT变换(二)
baishp 2012-11-28 23:36
14、求各IMF振幅与瞬时频率_生理信号的HHT变换(二)
下面求各信号序列之各基本模式分量IMF之瞬时振幅与瞬时频率。 (1)对TW486012各IMF分量求取瞬时振幅与瞬时频率。 =hhspectrum(imf_TW486012); %A_imf_TW486012是TW486012各个IMF分量的瞬时振幅组成的矩阵,f_imf_TW486012是TW486012各个IMF分量对应的瞬时频率向组成的矩阵。 运行,A_imf_TW486012、f_imf_TW486012分别得到一个15*58318的矩阵。 前14行分别是IMF分量瞬时振幅与瞬时频率,最后一行分别是对应残余项的瞬时振幅与瞬时频率。58318是时间长度,比原始信号序列少两个采样点。 %A_imf_TW486012各IMF分量瞬时振幅图 for k=1:14 subplot(5,3,k) plot(A_imf_TW486012(k,:)) end 运行,得: 图14-1 A_imf_TW486012 %f_imf_TW486012各IMF分量瞬时频率图 for k=1:14 subplot(5,3,k) plot(f_imf_TW486012(k,:)) end 运行,得: 图14-2 f_imf_TW486012 (2)对GY291712各IMF分量求取瞬时振幅与瞬时频率。 =hhspectrum(imf_GY291712); %A_imf_GY291712是GY291712各个IMF分量的瞬时振幅组成的矩阵,f_imf_GY291712是GY291712各个IMF分量对应的瞬时频率组成的矩阵。 运行,A_imf_GY291712、f_imf_GY291712分别得到一个12*35002的矩阵。 前11行分别是IMF分量瞬时振幅与瞬时频率,最后一行分别是对应残余项的瞬时振幅与瞬时频率。35002是时间长度,比原始信号序列少两个采样点。 %A_imf_GY291712各IMF分量瞬时振幅图 for k=1:11 subplot(4,3,k) plot(A_imf_GY291712(k,:)) end 运行,得: 图14-3 A_imf_GY291712 %f_imf_GY291712各IMF分量瞬时频率图 for k=1:11 subplot(4,3,k) plot(f_imf_GY291712(k,:)) end 运行,得: 图14-4 f_imf_GY291712 (3)对DY291712各IMF分量求取瞬时振幅与瞬时频率。 =hhspectrum(imf_DY291712); %A_imf_DY291712是DY291712各个IMF分量的瞬时振幅组成的矩阵,f_imf_DY291712是DY291712各个IMF分量对应的瞬时频率组成的矩阵。 运行,A_imf_DY291712、f_imf_DY291712分别得到一个13*35002的矩阵。 前12行分别是IMF分量瞬时振幅与瞬时频率,最后一行分别是对应残余项的瞬时振幅与瞬时频率。35002是时间长度,比原始信号序列少两个采样点。 %%A_imf_DY291712各IMF分量瞬时振幅图 for k=1:12 subplot(4,3,k) plot(A_imf_DY291712(k,:)) end 运行,得: 图14-5 A_imf_DY291712 %%f_imf_DY291712各IMF分量瞬时频率图 for k=1:12 subplot(4,3,k) plot(f_imf_DY291712(k,:)) end 运行,得: 图14-6 f_imf_DY291712 (4)对JY291712各IMF分量求取瞬时振幅与瞬时频率。 =hhspectrum(imf_JY291712); %A_imf_JY291712是JY291712各个IMF分量的瞬时振幅组成的矩阵,f_imf_JY291712是JY291712各个IMF分量对应的瞬时频率组成的矩阵。 运行,A_imf_JY291712、f_imf_JY291712分别得到一个14*35002的矩阵。 前13行分别是IMF分量瞬时振幅与瞬时频率,最后一行分别是对应残余项的瞬时振幅与瞬时频率。35002是时间长度,比原始信号序列少两个采样点。 %%A_imf_JY291712各IMF分量瞬时振幅图 for k=1:13 subplot(5,3,k) plot(A_imf_JY291712(k,:)) end 运行,得: 图14-7 A_imf_JY291712 %%f_imf_JY291712各IMF分量瞬时频率图 for k=1:13 subplot(5,3,k) plot(f_imf_JY291712(k,:)) end 运行,得: 图14-8 f_imf_JY291712 (5)对CY291712各IMF分量求取瞬时振幅与瞬时频率。 =hhspectrum(imf_CY291712); %A_imf_CY291712是CY291712各个IMF分量的瞬时振幅组成的矩阵,f_imf_CY291712是CY291712各个IMF分量对应的瞬时频率组成的矩阵。 运行,A_imf_CY291712、f_imf_CY291712分别得到一个14*35002的矩阵。 前13行分别是IMF分量瞬时振幅与瞬时频率,最后一行分别是对应残余项的瞬时振幅与瞬时频率。35002是时间长度,比原始信号序列少两个采样点。 %%A_imf_CY291712各IMF分量瞬时振幅图 for k=1:13 subplot(5,3,k) plot(A_imf_CY291712(k,:)) end 运行,得: 图14-9 A_imf_CY291712 %%f_imf_CY291712各IMF分量瞬时频率图 for k=1:13 subplot(5,3,k) plot(f_imf_CY291712(k,:)) end 运行,得: 图14-10 f_imf_CY291712 (6)对MB291712各IMF分量求取瞬时振幅与瞬时频率。 =hhspectrum(imf_MB291712); %A_imf_MB291712是MB291712各个IMF分量的瞬时振幅组成的矩阵,f_imf_MB291712是MB291712各个IMF分量对应的瞬时频率组成的矩阵。 运行,A_imf_MB291712、f_imf_MB291712分别得到一个14*35002的矩阵。 前13行分别是IMF分量瞬时振幅与瞬时频率,最后一行分别是对应残余项的瞬时振幅与瞬时频率。35002是时间长度,比原始信号序列少两个采样点。 %%A_imf_MB291712各IMF分量瞬时振幅图 for k=1:13 subplot(5,3,k) plot(A_imf_MB291712(k,:)) end 运行,得: 图14-11 A_imf_MB291712 %%f_imf_MB291712各IMF分量瞬时频率图 for k=1:13 subplot(5,3,k) plot(f_imf_MB291712(k,:)) end 运行,得: 图14-12 f_imf_MB291712 以上各信号序列各IMF分量都有瞬时振幅与瞬时频率两列向量,可以用多种方法画出它们的时间-瞬时频率-振幅三维图,即所谓的时频图来。但数据太多,画在一张图上将会是乱糟糟、黑乎乎的一团,什么东西也看不出来。下面随意选取MB291712的第5个IMF分量的一小段数据,画一张三维时频图。 t30001_30500= ; stem3(t30001_30500,f_imf_MB291712(5,30001:30500),A_imf_MB291712(5,30001:30500)) 运行,得: 图14-13 MB291712的第5个IMF分量的第30001~30500组数据时频图 将上图旋转一下,得: 图14-14 图14-13之旋转图 图14-15 图14-13之旋转图 (本文首发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d0d3de0100zggw.html 首发时间:2011-09-14 16:07:03)
个人分类: 斤斤计较|5540 次阅读|0 个评论
围观:外国人要求中国提升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干部交通肇事找领导
wya 2012-3-19 09:13
张维迎称国企是中国成长障碍 建议股份赠送民众 http://news.qq.com/a/20120319/000097.htm?pgv_ref=aio 提高收入让民众敢于消费 在欧债危机的外部环境下,刺激中国内需实现内生性增长已经成为目前政府以及学界共识。昨日,张平表示,今年政府将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让老百姓有钱消费、敢于消费 。此外,政府还将推行鼓励消费的财税、金融等政策和措施,让老百姓乐于消费;改善消费的环境和条件,让老百姓方便消费。 (博主注:与虎谋皮,如何可能?权势阶层如何管你死活?领导让你干就得干,还提什么提高收入?官僚体制不改,提高百姓收入如何可能!!!全都是空话、套话和废话!!!) 拉加德建议从三方面加速转型 本报讯(记者苏曼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在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2”年会时指出了三条加速经济转型的路径。 一是要继续支持增长,目前在这方面中国还处于令人羡慕的地方,因为有能力为本国提供适度的财政支持。二是要把经济增长的动力从投资和出口拉动转变为 内需拉动。 三是中国需要提升老百姓的生活水平 , 使全国人民都可以分享持续高速增长带来的好处。 河南罗山建设局干部驾公车碾死路人逃逸被刑拘 http://news.qq.com/a/20120319/000163.htm?pgv_ref=aio 经过查询车牌号得知,该车为罗山县建设局质监站的公车,当晚县建设局质监站负责人余某驾驶该车外出未归。民警立即拨打余某手机,无人接听,再次拨打时,却被告知已关机。 民警根据现场目击群众对肇事者的描述,初步锁定余某很有可能为肇事者,遂立即驱车赶往余某家中。为防止肇事者再次逃跑,民警在余某家附近沿路布控。 赶到余某家后,该县建设局领导进入余某家中与其谈话,敦促其投案。警灯在余家门口闪烁18分钟后,余走出家门,上了警车,承认了自己当晚驾驶单位公车与一辆摩托车相撞的事实。 昨日,记者从信阳市罗山县公安局获悉,余某已经被刑事拘留。但对其血液的酒精测试结果,尚需一日后才能揭晓。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315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看来所有预测都不靠谱
热度 2 wya 2011-5-12 16:51
http://focus.news.163.com/11/0511/10/73P1H0CG00011SM9.html IMF预测中国经济5年后超美 IMF不靠谱的预测 英国“持续衰退”预言 2009年,IMF发布报告指出,英国2009年经济增长为-3.8%,2010年为-0.2%,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持续衰退的国家。而最终,英国两年实际的经济增长为-4.9%和1.3%。 伊朗“0增长”预言 IMF在今年4月发布的报告称,由于伊朗遭到国际制裁并遭受高通胀压力,其2011年的经济增长率将降至“0”。伊朗经济财政部长侯赛尼随即表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公布的数据主要建立在西方对伊朗的敌对措施会对伊朗经济产生影响的假设之上”,认为IMF的报告“不准确”,而且藏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南非“世界杯利好”预言 2010年,IMF曾预测世界杯将给南非带来很大经济回报。但据南非国内媒体统计,由于国际足联分走大部分盈利,南非最终将亏损约37.5亿美元。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680 次阅读|8 个评论
IMF增加新兴经济体国家份额和投票权,美国一票否决权岿然不动
黄安年 2010-11-8 17:34
IMF 增加新兴经济体国家份额和投票权 , 美国一票否决权岿然不动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1 月 8 日发布 被称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65 年历史上一次最根本性的治理改革,也是一次最大规模的有利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权力调整,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权力提升,但是另一方面却没有改变美国一票否决权的极其不公平的国际金融秩序的基本格局,不能客观准确反映国际金融多极化趋势。人们注意到美国在 IMF 中占有 17 %左右的投票权,根据 IMF 重大议题都需要 85 %才能的通过的规定,这就是说美国一国就享有否决权,说明美国的金融霸主地位并非这次最根本性的治理改革而发生变化。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最重要的是要逐步改变一两个经济强国事实上垄断理事会否决权的情况 , 加强新兴经济体国家的话语权 , 强化通过平等协商、合作共赢、互惠互让、同舟共济,建立稳定发展的国际金融关系。 ****************** 基金组织执董会批准对份额和治理进行全面改革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外关系部 新闻发布稿第 10/418 号 立即发布 2010 年 11 月 5 日 基金组织执董会批准对份额和治理进行全面改革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基金组织)执董会今天批准了对基金组织份额和治理进行全面改革的建议,以增强基金组织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在执董会做出决定之后,基金组织总裁施特劳斯 - 卡恩表示:这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协议是基金组织 65 年历史上一次最根本性的治理改革,也是一次最大规模的有利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权力调整,调整是为了认可它们在全球经济中越来越大的作用。作为具有深远影响的改革的一部分,执董会建议结束第 14 次份额总检查,将总份额规模增加一倍,达到约 4768 亿特别提款权(按目前汇率约合 7557 亿美元),并对成员国的份额比重进行重大调整。根据这项建议,超过 6% 的份额将转移到有活力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超过 6% 的份额将从代表性过高的国家转移到代表性不足的国家,同时,最贫穷成员国的份额比重和投票权将受到保护。执董会还同意了关于加强执董会代表性以及执董全部由选举产生的建议。 负责监督基金组织日常运作的执董会将这项改革方案提交至理事会;理事会代表了所有 187 个成员国,份额增加的建议以及为了撤销指定执董这一概念而对《协定》进行修订的建议都必须得到理事会的批准。在理事会作出批准之后,份额增加和修订《协定》的建议还必须经由全体成员国同意,这将需要很多国家的立法机构批准,成员国将尽最大努力在 2012 年年会之前完成这个过程。 多米尼克施特劳斯 - 卡恩表示:份额增加一倍维持了基金组织以份额为基础的本质特征,并确保了基金组织在危机时期为成员国提供服务的能力。更准确地体现成员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重要性的、更为公平的份额比重分配,以及更具代表性的执董会,将会提高基金组织旨在实现更大的全球金融稳定性的努力的可信性和有效性。 从 2008 年开始启动、并逐步推进的一系列改革,加上更早的一些行动,将使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整体份额比重增加 5 个百分点以上,施特劳斯 - 卡恩表示。我们所达成的方案是一个均衡的方案。谈判并不轻松,但是,为了更大福祉,我们的成员国都表现出了让步的意愿和达成协议所需的灵活性。为此,我感谢每一个成员国,感谢为推进这些讨论付出巨大努力的所有各国当局,其中包括两周前在召集 20 国集团会议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韩国。我期待着理事会批准这项改革。 此次份额调整将超出 2009 年 10 月国际货币与金融委员会基金组织政策咨询机构会议上各国财长和央行行长们设定的目标,即:将至少 5% 的份额比重转移到有活力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从代表性过高的国家转移到代表性不足的国家,同时保护最贫穷成员国的投票权比重。基金组织的十个最大成员国将是美国、日本、金砖四国(巴西、中国、印度和俄罗斯联邦)以及四个最大的欧洲国家(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英国)。按照执董会批准的时间表,份额增加和调整的生效时间将为 2012 年 10 月年会之前,执董会改革的执行时间不迟于下一次执董会选举,即 2012 年晚些时候。 改革内容的概括要点: 1) 份额与投票权比重 份额增加在第 14 次份额总检查的框架下,作为基金组织的主要资金来源,成员国份额将从 2008 年份额与发言权改革期间商定的 2384 亿特别提款权增加一倍至 4768 亿特别提款权。份额增加生效后,作为部分基金组织成员国向基金组织提供额外贷款资源的后备安排,新借款安排( NAB )将会相应缩小,同时保持该安排下的相对比例。 份额调整从代表性过高的成员国向代表性不足的成员国转移大于 6% 的份额,向有活力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转移大于 6% 的份额,这将会超出 2009 年 10 月国际货币与金融委员会公报确定的最低目标。此外,如果将 2008 年份额与发言权改革一并计入,那么向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整体投票权比重转移将为 5.3% 。 保护最贫穷国家的投票权最贫穷国家的投票权比重将会予以维持,这些国家是符合低收入减贫与增长信托借款资格的成员国,且它们的人均收入低于国际开发协会的门槛值(在份额改革计算所依据的 2008 年,为 1135 美元;对于小国而言,低于该门槛值的两倍)。 份额公式与下次检查对第 14 次份额检查所依据的现行份额公式的全面检查将于 2013 年 1 月前完成。完成第 15 次份额总检查的时间将提前两年到 2014 年 1 月。目标是继续动态地调整份额比重,以反映全球经济的变化。调整的目的是增加有活力的经济体的份额比重,使之与其在全球经济中的相对地位相符,从而有可能从整体上提高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比重。还将采取措施保护最贫穷成员国的发言权和代表性。 2) 治理执董会规模与构成 全体成员国承诺维持 24 个成员的执董会规模,自份额改革生效后,每八年对执董会构成进行一次检查。 欧洲先进国家将减少两个席位,降低其在执董会的集体代表性。席位缩减不迟于份额改革生效后的第一次选举。 在对《基金组织协定》的修订生效后,执董会将完全由经选举产生的执董构成,从而结束指定董事的做法(目前,份额居前五名的成员国可各自指定一名执董)。 放宽任命第二副执董的条件,以增强多国 . 区的代表性。 附录 理事会是基金组织的最高决策机构,由每个成员国任命的一名理事组成。理事通常是成员国的财政部长或央行行长。基金组织的大多数权力属于理事会。理事会除某些保留权力外,所有权力委托执董会行使。理事会通常一年举行一次会议。 执董会以连续方式运作,负责执行基金组织的日常业务。执董会由 24 位执董和总裁组成。其中 5 位执董是指定产生的, 19 位执董是由成员国或一组成员国选举产生的,总裁担任执董会主席。执董会通常每星期举行几次会议。执董会工作基本上以基金组织管理层和工作人员准备的文件为基础。 基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其他一些变量,基金组织的每个成员国都被分配一定的份额。基金组织的资金大多来自成员国认缴的份额。成员国的份额决定了其向基金组织出资的最高限额和投票权,并关系到其可从基金组织获得贷款的限额。 建议的份额与投票权比重说明 1/( 百分比 ) 计算的份额比重 按 GDP 混合成分计算的比重 2/ 份额比重 投票权比重 新加坡会议之前 第二轮之后 3/ 建议新加坡会议之前 第二轮之后 3/ 4/ 建议 3/ 4/ 先进经济体 58.2 60.0 61.6 60.5 57.7 60.6 57.9 55.3 主要先进经济体 (G7) 42.9 48.0 46.0 45.3 43.4 45.1 43.0 41.2 美国 17.0 21.6 17.4 17.7 17.4 17.0 16.7 16.5 其他主要先进经济体 25.9 26.4 28.6 27.7 26.0 28.1 26.3 24.7 其他先进经济体 15.3 11.9 15.6 15.1 14.3 15.4 14.9 14.1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 41.8 40.0 38.4 39.5 42.3 39.4 42.1 44.7 发展中国家 34.1 33.2 30.9 32.4 35.1 31.7 34.5 37.0 非洲 3.1 2.9 5.5 4.9 4.4 6.0 6.2 5.6 亚洲 5/ 17.7 17.3 10.3 12.6 16.1 10.4 12.8 16.1 中东、马耳他和土耳其 6.2 5.2 7.6 7.2 6.7 7.6 7.3 6.8 西半球 7.0 8.0 7.5 7.7 7.9 7.7 8.2 8.4 转轨经济体 7.7 6.8 7.6 7.1 7.2 7.7 7.6 7.7 总计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备忘项: 欧盟 27 国 31.3 27.8 32.9 31.9 30.2 32.5 30.9 29.4 低收入国家 ( 国际开发协会门槛 ) 6/ 1.8 1.7 3.5 3.2 3.2 4.0 4.5 4.5 第二轮之后的调整 代表性不足国家 ( 调整的百分比 ) 6.2 5.8 代表性不足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 ( 调整的百分 比 ) 5.7 5.4 有活力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 ( 调整的百分比 ) 7/ 6.0 5.7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 ( 调整的百分比 ) 2.8 2.6 统一折减系数 8/ 53.9 来源:财务部。 1/ 参见附录 I 的分配机制描述。 2/ 使用 60% 市场和 40% 购买力平价计算 GDP 混合成分,利用 0.95 压缩因子。 3/ 包括尚未生效的符合资格的 54 国特别增资;也包括分别于 2009 年 6 月 29 日和 2010 年 6 月 24 日成为成员国的科索 沃和图瓦卢。对于两个尚未同意并认缴份额增加部分的国家,使用的是第 11 次检查的建议。 4/ 根据尚未生效的关于发言权和参与的拟议修正案,使用商定的总投票百分比,即总投票的 5.502% ,计算基本票 (条件是不存在非整数票)。 5/ 包括韩国与新加坡。 6/ 资格限于符合减贫与增长信托资格的国家,其人均年收入低于国际开发协会 2008 年的现行运作截止点( 1135 美元),或 根据减贫与增长信托资格标准,符合小国定义,且人均年收入低于国际开发协会截止点的两倍的国家。包括津巴布韦。 7/ 包括所有代表性不足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以及其他有活力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购买力平价 GDP 比重与 第二轮调整后份额比重之比大于 1 ,代表性过高的程度低于 25% )。 8/ 对 GDP 混合成分(脚注 2 )与选择性增资之后份额比重之间的差距按比例进行折减。 投票权与份额比重调整的总结 与 2008 年改革前相比与第二轮调整后相比 投票权比重调整 ( 百分点 ) 至代表性不足国家 8.2 5.8 至有活力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 8.8 5.7 至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 5.3 2.6 至非石油出口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 1/ 7.7 3.9 份额比重调整 ( 百分点 ) 至代表性不足国家 8.5 6.2 至有活力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 9.0 6.0 至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 3.9 2.8 至非石油出口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 1/ 6.4 4.2 增加了份额比重的国家数量 54 61 先进国家 10 8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 44 53 增加或保持了份额比重的国家数量 54 110 先进国家 10 8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 44 102 名义份额增加超过 150% 的国家数量 40 16 先进国家 6 3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 34 13 调整系数 2/ 65.8 55.7 1/ 石油出口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是那些在《世界经济展望》中分类为燃料出口国功能组的 国家,由 27 个国家组成。 2/ 调整系数衡量的是份额调整下,实际份额与计算份额比重之间的偏差所减少的程度。新加坡会 议之前的计算排除了科索沃和图瓦卢。 __ http://www.imf.org/external/chinese/np/sec/pr/2010/pr10418c.pdf *********************8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百科名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英语: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简称: IMF )于 1945 年 12 月 27 日成立,与世界银行并列为世界两大金融机构之一,其职责是监察货币汇率和各国贸易情况、提供技术和资金协助,确保全球金融制度运作正常;其总部设在华盛顿。我们常听到的特别提款权就是该组织于 1969 年创设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 IMF)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标志 是世界银行巨头们私有的欧美中央银行以及其它一些掌控了世界经济命脉的银行家们所掌握的(欧美中央银行一般是私有的,这些国际银行家们掌握了货币发行权,也就是这些政府真正的幕后之手)国际金融组织。 1946 年 3 月正式成立。 1947 年 3 月 1 日开始工作, 1947 年 11 月 15 日成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在经营上有其独立性。总部设在华盛顿。该组织宗旨是通过一个常设机构来促进国际货币合作,为国际货币问题的磋商和协作提供方法;通过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平衡发展,把促进和保持成员国的就业、生产资源的发展、实际收入的高水平,作为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稳定国际汇率,在成员国之间保持有秩序的汇价安排,避免竞争性的汇价贬值;协助成员国建立经常性交易的多边支付制度,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在有适当保证的条件下,基金组织向成员国临时提供普通资金,使其有信心利用此机会纠正国际收支的失调,而不采取危害本国或国际繁荣的措施;按照以上目的,缩短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时间,减轻不平衡的程度等。 组织资金   该组织的资金来源于各成员认缴的份额。成员享有提款权,即按所缴份额的一定比例借用外汇。 1969 年又创设特别提款权的货币(记账)单位,作为国际流通手段的一个补充,以缓解某些成员的国际收入逆差。成员有义务提供经济资料,并在外汇政策和管理方面接受该组织的监督。 机构简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基金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为理事会,由各成员派正、副理事各一名组成,一般由各国的财政部长或中央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组织结构 银行行长担任。每年 9 月举行一次会议,各理事会单独行使本国的投票权(各国投票权的大小由其所缴基金份额的多少决定);执行董事会负责日常工作,行使理事会委托的一切权力,由 24 名执行董事组成,其中 8 名由美、英、法、德、日、俄、中、沙特阿拉伯指派,其余 16 名执行董事由其他成员分别组成 16 个选区选举产生;中国为单独选区,亦有一席。执行董事每两年选举一次;总裁由执行董事会推选,负责基金组织的业务工作,任期 5 年,可连任,另外还有三名副总裁。   该组织临时委员会被看作是世界两大金融机构之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决策和指导机构。该委员会将在政策合作与协调,特别是在制订中期战略方面的充分发挥作用。委员会由 24 名执行董事组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每年与世界银行共同举行年会。 主要刊物   有:《世界经济展望》、《国际金融统计》 ( 月刊 ) 、《国际货币基金概览》 ( 周刊 ) 、《国际收支统计》 ( 月刊 ) 、《政府财政统计年鉴》。 中国相关   中国是该组织创始国之一。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980 年 4 月 17 日,该组织正式恢复中国的代表权。中国在该组织中的份额为 80.901 亿特别提款权,占总份额的 3.72% 。中国共拥有 81151 张选票,占总投票权的 3.66% 。中国自 1980 年恢复在货币基金组织的席位后单独组成一个选区并派一名执行董事。 1991 年,该组织在北京设立常驻代表处。 2010 年中国的份额将由目前的 3.65% 升至 6.19% ,超越德、法、英,位列美国和日本之后。不过,改革后拥有 17.67% 份额的美国依旧拥有否决权 机构宗旨   该组织宗旨是通过一个常设机构来促进国际货币合作,为国际货币问题的磋商和协作提供方法;通过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平衡发展,把促进和保持成员国的就业、生产资源的发展、实际收入的高水平,作为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稳定国际汇率,在成员国之间保持有秩序的汇价安排,避免竞争性的汇价贬值;协助成员国建立经常性交易的多边支付制度,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在有适当保证的条件下,基金组织向成员国临时提供普通资金,使其有信心利用此机会纠正国际收支的失调,而不采取危害本国或国际繁荣的措施;按照以上目的,缩短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时间,减轻不平衡的程度等。 主要职能   其主要职能:制定成员国间的汇率政策和经常项目的支付以及货币兑换性方面的规则,并进行监督;对发生国际收支困难的成员国在必要时提供紧急资金融通,避免其他国家受其影响;为成员国提供有关国际货币合作与协商等会议场所。   促进国际间的金融与货币领域的合作;促进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步伐;维护国际间的汇率秩序;协助成员国之间建立经常性多边支付体系等。 组织历史    1944 年,联合国赞助的财金会议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 7 月 22 日,各国在会议上签订了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的协议。国际货币基金的主要设计者是费边社成员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John Maynard Keynes ),以及美国副财政部长亨利迪克特怀特( Harry Dexter White )。 协议的条款于 1945 年 12 月 27 日付诸实行, 1946 年 5 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成立,是为二战完结后之重建计划的一部份, 1947 年 3 月 1 日正式运作。 有时国际货币基金、国际清算银行( BIS )及世界银行,被称为布雷顿森林机构。差不多所有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其金融政策均受这三家机构影响。 组织机构    IMF 的组织结构由理事会、执行董事会、总裁和常设职能部门等组成。    1. 理事会 (board of governors)   理事会是 IMF 的最高决策机构,由各成员国各派一名理事、一名副理事组成,任期 5 年。理事通常由该成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部外观员国的财政部长或中央银行行长担任,有投票表决权。副理事在理事缺席时才有投票权。理事会的主要职权是:批准接纳新的成员国;批准 IMF 的份额规模与特别提款权的分配,批准成员国货币平价的普遍调查;决定成员国退出 IMF ;讨论有关国际货币制度的重大问题。理事会通常每年开一次年会,一般同世界银行理事会年会联合举行。    2. 执行董事会 (executive board)   执行董事会是 IMF 负责处理日常业务工作的常设机构,由 22 名执行董事组成,任期 2 年。执行董事包括指定与选派两种。指定董事由持有基金份额最多的 5 个成员国即美、英、德、法、日各派一名,中国与沙特阿拉伯各派一名。选派董事由其他成员国按选区轮流选派。执行董事会的职权主要有:接受理事会委托定期处理各种政策和行政事务,向理事会提交年度报告,并随时对成员国经济方面的重大问题,特别是有关国际金融方面的问题进行全面研究。执行董事会每星期至少召开三次正式会议,履行基金协定指定的和理事会赋予它的职权。当董事会需要就有关问题进行投票表决时,执行董事按其所代表的国家或选区的投票权进行投票。   在执行董事会与理事会之间还有两个机构:一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关于国际货币制度的临时委员会,简称临时委员会 (interim committee) ;二是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关于实际资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联合部长级委员会,简称发展委员会 (development committee) 。两个委员会每年开会 2 ~ 4 次,讨论国际货币体系与开发援助等重大问题,其通过的决议最后往往就是理事会的决议。   基金组织除理事会、执行董事会、临时委员会和发展委员会外,其内部还有两大利益集团,即七国集团 ( 代表发达国家利益 ) 和廿四国集团 ( 代表发展中国家利益 ) ,以及其他常设职能部门。    3. 总裁 (managing director)   总裁是 IMF 的最高行政长官,其下设副总裁协助工作。总裁负责管理 IMF 的日常事务,由执行董事会推选,并兼任执行董事会主席,任期 5 年。总裁可以出席理事会和执行董事会,但平时没有投票权,只有在执行董事会表决双方票数相等时,才可以投决定性的一票。    4. 常设职能部门    IMF 设有 16 个职能部门,负责经营业务活动。此外, IMF 还有 2 个永久性的海外业务机构,即欧洲办事处 ( 设在巴黎 ) 和日内瓦办事处。 会员资格   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的申请,首先会由基金的董事局审议。之后,董事局会向管治委员会提交会员资格决议的报告,报告中会建议该申请国可以在基金中分到多少配额,以及条款。管治委员会接纳申请后,该国需要修改法律,确认签署的入会文件,并承诺遵守基金的规则。而且会员国的货币不能与黄金挂钩(不能兑换该国储备黄金)   成员国的配额决定了一国的应付会费、投票力量、接受资金援助的份额,以及特别提款权 SDR 的数量。   中国是该组织创始国之一。 1980 年 4 月 17 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恢复中国的代表权。中国在该组织中的份额为 33.853 亿特别提款权,占总份额的 2.34% 。中国共拥有 34102 张选票,占总投票权的 2.28% 。 2010 年 11 月 6 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改革方案,中国投票权份额占比升至 6.39 %。中国自 1980 年恢复在货币基金组织的席位后单独组成一个选区并派一名执行董事。 1991 年,该组织在北京设立常驻代表处。   基金组织是由 185 个国家参与的组织,致力促进全球金融合作、加强金融稳定、推动国际贸易、协助国家达致高就业率和可持续发展,除了朝鲜、列支敦士登、古巴、安道尔、摩纳哥、图瓦卢和瑙鲁,所有联合国成员国而且只能是联合国成员国才有权直接或间接成为基金的成员。 议事规则    IMF 的议事规则很有特点,执行加权投票表决制。投票权由两部分组成,每个成员国都有 250 票基本投票权,以及根据各国所缴份额所得到的加权投票权。由于基本票数各国一样,因此在实际决策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加权投票权。加权投票权与各国所缴份额成正比,而份额又是根据一国的国民收入总值、经济发展程度、战前国际贸易幅度等多种因素确定的。目前 IMF 的投票权主要掌握在美国、欧盟和日本手中,中国的份额甚至不如比利时与荷兰的总和。美国是 IMF 的最大股东,具有 17.4% 的份额,中国仅占 2.98% ,显然不能准确反映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日益增加的重要性。 IMF 这种以经济实力划分成员国发言权和表决权的做法与传统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显然是背离的,引起了不少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不满。据统计,基本投票权曾经超过 IMF 所有投票权的 15% ,但由于 IMF 的扩大,现在只占总数的 2% 。   最新:美国在 IMF 中占有 16.77 %的投票权,中国现在增加后只占 3.807 %。 IMF 重大议题都需要 85 %的通过率,因此美国享有实际否决权。即便中国向 IMF 注资,对在 IMF 地位的改变也不大。 特别权力   特别提款权( special drawing right,SDR) 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创设的一种储备资产和记账单位,亦称纸黄金 (Paper Gold) 。它是基金组织分配给会员国的一种使用资金的权利。会员国在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可用它向基金组织指定的其他会员国换取外汇,以偿付国际收支逆差或偿还基金组织的贷款,还可与黄金、自由兑换货币一样充当国际储备。但由于其只是一种记帐单位,不是真正货币,使用时必须先换成其他货币,不能直接用于贸易或非贸易的支付。因为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有的普通提款权以外的一种补充,所以称为特别提款权( SDR )。   特别提款权不是一种有形的货币,它看不见摸不着,而只是一种帐面资产。   特别提款权创立初期,它的价值由含金量决定,当时规定 35 特别提款权单位等于 1 盎司黄金,即与美元等值。 1971 年 12 月 18 日,美元第一次贬值,而特别提款权的含金量未动,因此 1 个特别提款权就上升为 1.08571 美元。    1973 年 2 月 12 日美元第二次贬值,特别提款权含金量仍未变化, 1 个特别提款权再上升为 1.20635 美元。 1973 年西方主要国家的货币纷纷与美元脱钩,实行浮动汇率以后,汇价不断发生变化,而特别提款权同美元的比价仍固定在每单位等于 1.20635 美元的水平上,特别提款权对其他货币的比价,都是按美元对其他货币的汇率来套算的,特别提款权完全失去了独立性,引起许多国家不满。 20 国委员会主张用一篮子货币作为特别提款权的定值标准, 1974 年 7 月,基金组织正式宣布特别提款权与黄金脱钩,改用一篮子 16 种货币作为定值标准。这 16 种货币包括截至 1972 年的前 5 年中在世界商品和劳务出口总额中占 1 %以上的成员国的货币。除美元外,还有联邦德国马克、日元、英镑、法国法郎、加拿大元、意大利里拉、荷兰盾、比利时法郎、瑞典克朗、澳大利亚元、挪威克郎、丹麦克郎、西班牙比塞塔、南非兰特以及奥地利先令。每天依照外汇行市变化,公布特别提款权的牌价。 1976 年 7 月基金组织对一篮子中的货币作了调整,去掉丹麦克郎和南非兰特,代之以沙特阿拉伯里亚尔和伊朗里亚尔,对一篮子中的货币所占比重也作了适当调整。为了简化特别提款权的定值方法,增强特别提款权的吸引力, 1980 年 9 月 18 日,基金组织又宣布将组成一篮子的货币,简化为 5 种西方国家货币,即美元、联邦德国马克、日元、法国法郎和英镑,它们在特别提款权中所占比重分别为 42 %、 19 %、 13 %、 13 %、 13 %。 1987 年,货币篮子中 5 种货币权数依次调整为 42 %、 19 %、 15 %、 12 %、 12 %。   因此其实现在一单位的特别提款权里包含的已经不止是美元了!    2005 年 12 月 31 日, IMF 一篮子货币在特别提款权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美元 (44%) 、欧元 (34%) 、日元 (11%) 、英镑 (11%), 一个特别提款权为 1.42927 美元。 援助改革   国际货币基金的使命,是为陷入严重经济困境的国家,提供协助。对于严重财政赤字的国家,基金可能提出资金援助,甚至协助管理国家财政。受援助国需要进行改革,参阅华盛顿共识。 外界批评   冷战后期以来,布雷顿森林机构的角色一直引起争议。有批评指出,基金偏袒与欧美公司有良好关系的资本主义军事独裁者。另有批评称,国际货币基金不重视民主、人权和劳工权益。这些批评引起社会的讨论,促进了反全球化运动。相反意见认为,国际货币基金促使国家民主化的能力有限,而它的宗旨也没有写明要这样做。有支持者指出,经济稳定是民主的先决条件。   有经济学家批评,国际货币基金的经济援助都是有条件地批出:受援助国需要实行基金建议的经济改革。经济学家认为,这样做会影响国家的社会稳定,实际上适得其反。   一般来说,国际货币基金和它的支持者推崇凯恩斯主义。于是,供应学派的支持者通常与国际货币基金唱反调。国际货币基金提倡把货币贬值,被供应学派批评会造成通货膨胀。   大部分反对经济全球化的组织,例如 ATTAC ,认为 IMF 加深了贫穷问题,也增加了第三世界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负担。   反对 IMF 的组织各有不同的立场。例如,供应学派认为, ATTAC 提出的政策,理念上与 IMF 的相差无几。   阿根廷因采用布雷顿森林机构提出的经济政策,而被 IMF 推崇为模范国家。然而, 2001 年,该国出现灾难性的金融危机,不少人相信是由 IMF 倡议的紧缩财政预算和私有化重要资源开发项目所致。紧缩的预算削弱了政府维持基础建设、福利、教育服务的能力。阿根廷的金融危机加深了南美洲国家对 IMF 的怨恨,他们指责基金要为南美地区的经济问题负责 。受到阿根廷经济危机影响,现时南美地区的政府渐走中间偏左的路线,并致力摆脱商业企业对经济政策的压力。   另一个引起争议的国家是肯尼亚。原本肯尼亚的中央银行控制了该国货币的流动, IMF 提出协助后,要求放宽货币政策。调整后不但外商投资大减,在贪污官员的腐蚀下, Kamlesh Manusuklal Damji Pattni 亏空了数以十亿计的肯尼亚先令(是为 Goldenberg scandal ),肯尼亚的财政状况比之前更差。   国际货币基金亡羊补牢的行动影响了它的声誉:往往当国家已深受经济打击, IMF 才伸手援助。其实,这些国家出现经济问题,通常是数十年管理不善的结果,而不为外界所知。管理不善导致国家陷入多年的经济困境, IMF 通常于这时提供协助,人们于是把经济崩溃与 IMF 的介入连系起来。犯政客善于转移视线,利用民族主义和人们对 IMF 的坏印象,以 IMF 作自己的代罪羔羊。   虽然 IMF 成立目的是协助稳定环球经济,但自 1980 年代以来,超过 100 个国家曾经历银行体系崩溃,并令 GDP 下降 4% 以上,这是史无前例的。 IMF 对危机的迟缓反应,以及亡羊补牢的做法,令不少经济学家提出要改革 IMF 。   尽管西方社会对国际货币基金毁誉参半,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超过 60% 的亚洲人和 70% 的非洲人认为, IMF 和世界银行对他们的国家有正面的影响 。   记录片 Life and Debt 以批判的角度描述国际货币基金的政策对牙买加的影响。 基金功能 外汇资金融通   会员国家在国际收支困难时,可以向基金申请贷给外汇资金。但其用途限于短期性经常收支的不均衡,各会员国可利用基金的资金,其最高限额为该国摊额的 2 倍,而在此限额内 1 年仅能利用摊额的 25 %。后来,基金已慢慢放宽会员国对于资金利用的限制,以配合实际的需要。 相关措施   规定各会员国汇率、资金移动和其他外汇管制措施:会员国的国际收支,除非发生基本不均衡,否则不得任意调整其本国货币的平价。所谓基本不均衡,乃指除了因季节性、投机性、经济循环等短期因素外的原因,所产生的国际收支不均衡。对于资金移动,基金则规定:各会员国不得以基金的资金,用于巨额或持续的资本流出的支付。对于此种资本流出,会员国得加以管制,但不得因此而妨碍经济交易的对外支付。 组织作用   对会员国有提供资料和建议的作用 : 我国在基金的历史较早, 1944 年的布雷敦森林会议我国便是与会 44 国之一,并作为大国而摊额十分庞大,仅次于美国的 275 亿美元及英国的 130 亿美元,而为 55 亿美元,与美、英、法、印度并列入摊额最大的国家。 1959 年基金增资时,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摊额并未增加,因此不能列入摊额最大的 5 国之内, 1961 年单独任命执行董事的资格为西德取代。过去,我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的资格由国民党政府当局代表,自从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于 1980 年 4 月国际货币基金通过取消台湾当局资格,恢复我国为会员国资格。 基金评价   国际货币基金对于外汇汇率采取平价制度,规定各会员国均须设定本国货币的平价。基金第 4 条规定:会员国的货币的平价,概用黄金 1 盎司(英两)等于 35 美元表示。各国外汇买卖价格上下变动,不得超过平价的 1 %。 1971 年史密松宁协定成立后,此一现货汇率的波动幅度,已扩大为平价上下 2.25 %的范围,而决定 平价 的标准,也由黄金改为特别提款权。至于经基金公布的平价,非经基金同意不得变更。但如果会员国的国际收支发生基本不均衡时,即可向基金提出调整平价的要求。若整幅度在平价的 10 %以内时,会员国得自行调整后,由基金予以追认。若超过 10 %以上时,则须先经基金同意才能调整。此种平价制度就是可调整的盯住汇率。虽然与金汇兑本位制颇接近,但基金的平价,是基金与会员国所决定,而金汇兑本位制则由黄金含量比率所决定。 与世界银行区别   国际货币基金主要的角色是核数师,工作是记录各国之间的贸易数字,和各国间的债务,并主持制定国际货币经济政策。至于世界银行,则主要提供长期贷款。世银的工作类似投资银行,向公司、个人或政府发行债券,将所得款项借予受助国。    IMF 的成立目的是要稳定各国的货币,以及监察外汇市场。由于 IMF 不是银行,它不会放款。然而,国际货币基金有储备金,供国家借用,以在短时间内稳定货币;做法类似在往来户口中透支。所借款项必须于 5 年内清还。 历任总裁   根据不明文规定, IMF 的总裁来自欧洲,而世银的主席则来自美国。   任期 姓名 国籍    1946 年 5 月 -1951 年 5 月 6 日 Camille Gutt 比利时    1951 年 8 月 -1956 年 10 月 Ivar Rooth 瑞典    1956 年 12 月 -1963 年 5 月 5 日 Per Jacobsson 瑞典    1963 年 9 月 1 日 -1973 年 9 月 1 日 Pierre-Paul Schweitzer 法国    1973 年 9 月 1 日 -1978 年 6 月 17 日 Johannes Witteveen 荷兰    1978 年 6 月 17 日 -1987 年 1 月 16 日 雅克德拉罗西埃 Jacques de Larosi re 法国    1987 年 1 月 16 日 -2000 年 2 月 14 日 米歇尔康德苏 Michel Camdessus 法国    2000 年 5 月 1 日 -2004 年 3 月 4 日 霍斯特克勒 德国    2004 年 3 月 4 日 -2004 年 5 月 4 日 安妮克鲁格 Anne Krueger 美国(署任,非正式)    2004 年 5 月 4 日 -2007 年 11 月 1 日 罗德里戈拉托 西班牙    2007 年 11 月 1 日 - 多米尼克斯特劳斯-卡恩 法国 IMF 改革   在 2009 年 9 月美国匹兹堡召开的二十国集团( G20 )第三次金融峰会上,与会领导人承诺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 IMF 的份额提高到至少 5 %以上, 5% 的变化意味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双方的投票权比例由 57 : 43 调整到 52 : 48 ,接近对等。目前,中国的投票权为 3.66% ,英法均为 4.85% 。西方媒体分析认为,调整结束后中国很有可能成为投票权转移的最大赢家,超过英国和法国成为 IMF 投票权的第四大国,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但由于未能兑现,中国的 IMF 份额增加到 3.977% ,投票权增加到 3.807% ,依然低于美国 16.77, 日本 6.01% ,德国 5.87% ,英国 4.85% ,法国 4.85% 。 改革方案   路透社 2010 年 9 月 29 日报道说,该通讯社提前获得的一份内部文件显示,国际基金组织的新改革方案将使中国在该组织的地位大幅度提升,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话语权将超过德国、法国和英国,甚至也可能会超过日本成为在该组织影响力排名第二的国家,仅次于美国。   这份改革方案的宗旨是改变目前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意见得不到重视的现状,新方案将大幅提升新兴经济体如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韩国和土耳其的投票权。   路透社的报道中说,在国际金融危机使全球主要工业国家陷入经济停滞的时候,以中国、巴西、印度和俄罗斯为代表的金砖四国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报道中说,考虑到中国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大量资金,中国在该组织的话语权理应得到提高。报道中说,根据新方案,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些重大贷款事项和国际经济问题上的投票权将会大大增加。   新方案的另外一个重要目的是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筹集更多资金。由于国际货币资金的投票权与一国在组织投入的资金挂钩,因此大幅提升发展中新兴经济体话语权的同时也意味着这些国家将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更多资金。路透社的报道中说,这次改革有望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获得 1 万亿美元新增资金投入。   据了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上周公开了三份改革方案,在其中一个方案里中国在该组织中的地位将超过德国、法国和英国,位居第三,排在美国和日本之后。在另外一个方案里,中国的地位将超过日本排在第二,仅次于美国。   二十四国集团 2010 年 10 月7日在华盛顿举行第84次部长级会议,会议发表公报呼吁加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份额改革,进一步体现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 公报要求提高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以增强该组织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公报说,对份额进行重大调整应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治理改革的核心部分,通过这一调整,发达经济体应向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转移至少5%的份额。   但公报同时强调,在增加一些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份额的同时,也必须确保其他发展中国家权益不受到损害,其中特别要保护低收入国家的投票权。   公报认为,全球经济复苏步伐放缓,不确定性增加,经济增长面临的下行风险上升。多数发展中国家凭借良好的基本面状况和有力的宏观经济政策支持,保持了较快的经济增长势头。而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则相对疲软,很多国家面临高失业、高公共债务、消费者信心不足以及金融系统脆弱等问题。   公报同时表示,新兴市场应对大量外资流入予以警惕。发达国家实施的低利率政策使大量资本流入新兴市场,导致新兴市场面临更大的货币升值和经济过热压力。公报呼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监测并采取措施降低相关风险。   公报说,全球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及各国政策措施的多样化凸显了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与合作的重要性与复杂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继续在政策协调与合作方面发挥核心作用。   公报同时对国际粮食价格波动表示担忧,呼吁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在内的国际组织和机构对此予以关注,并随时准备向受影响的国家,特别是低收入国家提供援助。   公报强调应避免在贸易、金融、投资和劳务等领域采取保护主义和其他限制性措施,以免对全球经济增长和稳定造成损害,同时应尽早结束多哈回合多边贸易谈判。   二十四国集团是发展中国家为在国际金融与货币领域内协调立场和政策、制定发展中国家关于国际货币制度改革、债务与资金转移等重大问题的共同政策和方针而成立的政府间组织。    2009 年9月的二十国集团匹兹堡金融峰会上,与会领导人同意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至少增加5%,将发展中国家和转轨经济体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至少增加3%。 2010 年4月,世行投票权改革先行一步,其决策机构发展委员会表决同意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3.13个百分点的投票权,使发展中国家整体投票权提高到47.19%。 参考资料 * 1 英媒 :IMF 新改革方案将使中国话语权仅次于美国 ?? http://news.sina.com.cn/c/2010-09-29/131921195057.shtml * 2 ,二十四国集团呼吁加快 IMF 份额改革 ??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0-10/08/c_12636340_2.htm 扩展阅读: * 1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官方网站 : http://www.imf.org/ * 2 http://www.serendipity.li/hr/imf_and_dollar_system.htm * 3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7/content_709580.htm * 4 Axel Dreher (2002).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IMF and World Bank Conditionality. HWWA. ISSN 16164814. http://www.sh-aiguo.gov.cn/epublish/gb/paper110/20010521/class011000007/image/img1025317_1.jpg * 5 Dreher, Axel (2004), A Public Choice Perspective of IMF and World Bank Lending and Conditionality, Public Choice 119, 3-4: 445-464. * 6 Dreher, Axel (2004), The Influence of IMF Programs on the Re-election of Debtor Governments, Economics Politics 16, 1: 53-75 * 7 Dreher, Axel (2003), The Influence of Elections on IMF Programme Interruptions, 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39,6: 101-120. * 8 The Best Democracy Money Can Buy by Greg Palast (2002 年 ) * 9 国际货币基金与世界银行的分别 作者: David D. Driscoll http://baike.baidu.com/view/19979.htm ************************ IMF 通过份额改革方案 中国投票权升将至第三 ( 方案 ) 时间: 2010 年 11 月 06 日 13:28:51? 中财网    IMF 通过份额改革方案 中国投票权将升至第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总裁卡恩 5 日宣布, IMF 执行董事会当天通过了份额改革方案。份额改革完成后,中国的份额将从目前的 3.72% 升至 6.39% ,投票权也将从目前的 3.65% 升至 6.07% ,超越德国、法国和英国,位列美国和日本之后,得到在这一国际组织中的更大话语权。   卡恩在当天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说, IMF 此轮份额改革完成后,将向新兴经济体转移超过 6% 的份额,从而更好地体现该组织的合法性和有效性,美国、日本、 金砖四国 ( 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 ) 和 4 个欧洲国家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将成为进入 IMF 份额前十位之列的经济体。   卡恩说,这是 IMF 成立 65 年来最重要的治理改革方案,也是针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最大的份额转移方案。欧洲国家将在 IMF 执行董事会让出两个席位,以提高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执行董事会的代表性。   卡恩在回答新华社记者提问时表示, IMF 份额和投票权改革是一个 动态的 过程,鉴于中国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目前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其有可能在 IMF 下一轮份额和投票权改革中得到更多话语权。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崔天凯 5 日表示, IMF 的份额理应反映国际经济格局的现实情况,为中国增加份额是一种合情合理的要求。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早就作出承诺,要在首尔峰会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配额改革方面取得进展。 这种份额改革实际上是要如实反映国际经济格局,因为份额分配情况早已落后于世界经济变化的现实。   上月在韩国庆州召开的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改革达成 历史性协议 。 IMF 将在 2012 年之前向包括新兴国家在内代表性不足的国家转移超过 6% 的份额。   二十国集团首尔峰会将于本月 11 日至 12 日举行,这次峰会是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各成员领导人第五次聚首。(新华网)    IMF 执行董事会批准份额和治理全面改革方案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网站公布的新闻稿称,该组织执董会当地时间 5 日批准了对基金组织份额和治理进行全面改革的建议,以增强基金组织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根据这项建议,超过 6% 的份额将转移到有活力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超过 6% 的份额将从代表性过高的国家转移到代表性不足的国家,同时,最贫穷成员国的份额比重和投票权将受到保护。   在执董会做出决定之后,基金组织总裁施特劳斯 - 卡恩表示: 这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协议是基金组织 65 年历史上一次最根本性的治理改革,也是一次最大规模的有利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权力调整,调整是为了认可它们在全球经济中越来越大的作用。   作为具有深远影响的改革的一部分,执董会建议结束第 14 次份额总检查,将总份额规模增加一倍,达到约 4768 亿特别提款权 ( 按目前汇率约合 7557 亿美元 ) ,并对成员国的份额比重进行重大调整。执董会还同意了关于加强执董会代表性以及执董全部由选举产生的建议。   负责监督基金组织日常运作的执董会将这项改革方案提交至理事会;理事会代表了所有 187 个成员国,份额增加的建议以及为了撤销 指定执董 这一概念而对《协定》进行修订的建议都必须得到理事会的批准。在理事会作出批准之后,份额增加和修订《协定》的建议还必须经由全体成员国同意,这将需要很多国家的立法机构批准,成员国将尽最大努力在 2012 年年会之前完成这个过程。   多米尼克施特劳斯 - 卡恩表示: 份额增加一倍维持了基金组织以份额为基础的本质特征,并确保了基金组织在危机时期为成员国提供服务的能力。更准确地体现成员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重要性的、更为公平的份额比重分配,以及更具代表性的执董会,将会提高基金组织旨在实现更大的全球金融稳定性的努力的可信性和有效性。    从 2008 年开始启动、并逐步推进的一系列改革,加上更早的一些行动,将使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整体份额比重增加 5 个百分点以上, 施特劳斯 - 卡恩表示。 我们所达成的方案是一个均衡的方案。谈判并不轻松,但是,为了更大福祉,我们的成员国都表现出了让步的意愿和达成协议所需的灵活性。为此,我感谢每一个成员国,感谢为推进这些讨论付出巨大努力的所有各国当局,其中包括两周前在召集 20 国集团会议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韩国。我期待着理事会批准这项改革。   此次份额调整将超出 2009 年 10 月国际货币与金融委员会 -- 基金组织政策咨询机构 -- 会议上各国财长和央行行长们设定的目标,即:将至少 5% 的份额比重转移到有活力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从代表性过高的国家转移到代表性不足的国家,同时保护最贫穷成员国的投票权比重。   基金组织的十个最大成员国将是美国、日本、 金砖四国 ( 巴西、中国、印度和俄罗斯联邦 ) 以及四个最大的欧洲国家 ( 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英国 ) 。按照执董会批准的时间表,份额增加和调整的生效时间将为 2012 年 10 月年会之前,执董会改革的执行时间不迟于下一次执董会选举,即 2012 年晚些时候。   改革内容的概括要点:    1) 份额与投票权比重   份额增加 -- 在第 14 次份额总检查的框架下,作为基金组织的主要资金来源,成员国份额将从 2008 年份额与发言权改革期间商定的 2384 亿特别提款权增加一倍至 4768 亿特别提款权。份额增加生效后,作为部分基金组织成员国向基金组织提供额外贷款资源的后备安排,新借款安排 (NAB) 将会相应缩小,同时保持该安排下的相对比例。   份额调整 -- 从代表性过高的成员国向代表性不足的成员国转移大于 6% 的份额,向有活力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转移大于 6% 的份额,这将会超出 2009 年 10 月国际货币与金融委员会公报确定的最低目标。此外,如果将 2008 年份额与发言权改革一并计入,那么向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整体投票权比重转移将为 5.3% 。   保护最贫穷国家的投票权 -- 最贫穷国家的投票权比重将会予以维持,这些国家是符合低收入减贫与增长信托借款资格的成员国,且它们的人均收入低于国际开发协会的门槛值 ( 在份额改革计算所依据的 2008 年,为 1135 美元;对于小国而言,低于该门槛值的两倍 ).   份额公式与下次检查 -- 对第 14 次份额检查所依据的现行份额公式的全面检查将于 2013 年 1 月前完成。完成第 15 次份额总检查的时间将提前两年到 2014 年 1 月。目标是继续动态地调整份额比重,以反映全球经济的变化。调整的目的是增加有活力的经济体的份额比重,使之与其在全球经济中的相对地位相符,从而有可能从整体上提高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比重。还将采取措施保护最贫穷成员国的发言权和代表性。    2) 治理 -- 执董会规模与构成   全体成员国承诺维持 24 个成员的执董会规模,自份额改革生效后,每八年对执董会构成进行一次检查。欧洲先进国家将减少两个席位,降低其在执董会的集体代表性。席位缩减不迟于份额改革生效后的第一次选举。   在对《基金组织协定》的修订生效后,执董会将完全由经选举产生的执董构成,从而结束 指定董事 的做法 ( 目前,份额居前五名的成员国可各自指定一名执董 ).   放宽任命第二副执董的条件,以增强多国选区的代表性。   链接   理事会是基金组织的最高决策机构,由每个成员国任命的一名理事组成。理事通常是成员国的财政部长或央行行长。基金组织的大多数权力属于理事会。理事会除某些保留权力外,所有权力委托执董会行使。理事会通常一年举行一次会议。   执董会以连续方式运作,负责执行基金组织的日常业务。执董会由 24 位执董和总裁组成。其中 5 位执董是指定产生的, 19 位执董是由成员国或一组成员国选举产生的,总裁担任执董会主席。执董会通常每星期举行几次会议。执董会工作基本上以基金组织管理层和工作人员准备的文件为基础。   基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其他一些变量,基金组织的每个成员国都被分配一定的份额。基金组织的资金大多来自成员国认缴的份额。成员国的份额决定了其向基金组织出资的最高限额和投票权,并关系到其可从基金组织获得贷款的限额。 ( 中国新闻网 ) http://www.cfi.cn/p20101106000753.html
个人分类: 世界历史研究(07-11)|468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IMF通过份额改革方案 中国话语权跃居第三
xupeiyang 2010-11-8 07:14
2010-11-06 13:20:47 来源: 新华网 (广州)  跟贴 208 条 手机看股票 图表:IMF将向代表性不足国家转移6%以上份额 新华社发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卡恩5日宣布,IMF执行董事会当天通过了份额改革方案。份额改革完成后,中国的份额将从目前的3.72%升至6.39%,投票权也将从目前的3.65%升至6.07%,超越德国、法国和英国,位列美国和日本之后,得到在这一国际组织中的更大话语权。 卡恩在当天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说,IMF此轮份额改革完成后,将向新兴经济体转移超过6%的份额,从而更好地体现该组织的合法性和有效性,美国、日本、金砖四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和4个欧洲国家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将成为进入IMF份额前十位之列的经济体。 卡恩说,这是IMF成立65年来最重要的治理改革方案,也是针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最大的份额转移方案。欧洲国家将在IMF执行董事会让出两个席位,以提高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执行董事会的代表性。 卡恩在回答新华社记者提问时表示,IMF份额和投票权改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鉴于中国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目前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其有可能在IMF下一轮份额和投票权改革中得到更多话语权。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崔天凯5日表示,IMF的份额理应反映国际经济格局的现实情况,为中国增加份额是一种合情合理的要求。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早就作出承诺,要在首尔峰会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配额改革方面取得进展。这种份额改革实际上是要如实反映国际经济格局,因为份额分配情况早已落后于世界经济变化的现实。 上月在韩国庆州召开的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改革达成历史性协议。IMF将在2012年之前向包括新兴国家在内代表性不足的国家转移超过6%的份额。 二十国集团首尔峰会将于本月11日至12日举行,这次峰会是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各成员领导人第五次聚首。 相关阅读: 改革内容的概括要点: 1) 份额与投票权比重 份额增加在第14 次份额总检查的框架下,作为基金组织的主要资金来源,成员国份额将从2008 年份额与发言权改革期间商定的2384 亿特别提款权增加一倍至4768 亿特别提款权。份额增加生效后,作为部分基金组织成员国向基金组织提供额外贷款资源的后备安排,新借款安排(NAB)将会相应缩小,同时保持该安排下的相对比例。 份额调整从代表性过高的成员国向代表性不足的成员国转移大于6%的份额,向有活力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转移大于6%的份额,这将会超出 2009 年10 月国际货币与金融委员会公报确定的最低目标。此外,如果将2008 年份额与发言权改革一并计入,那么向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整体投票权比重转移将为5.3%。 保护最贫穷国家的投票权最贫穷国家的投票权比重将会予以维持,这些国家是符合低收入减贫与增长信托借款资格的成员国,且它们的人均收入低于国际开发协会的门槛值(在份额改革计算所依据的2008 年,为1135 美元;对于小国而言,低于该门槛值的两倍)。 份额公式与下次检查对第14 次份额检查所依据的现行份额公式的全面检查将于2013 年1月前完成。完成第15 次份额总检查的时间将提前两年到2014年1月。目标是继续动态地调整份额比重,以反映全球经济的变化。调整的目的是增加有活力的经济体的份额比重,使之与其在全球经济中的相对地位相符,从而有可能从整体上提高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比重。还将采取措施保护最贫穷成员国的发言权和代表性。 2) 治理执董会规模与构成 全体成员国承诺维持24 个成员的执董会规模,自份额改革生效后,每八年对执董会构成进行一次检查。欧洲先进国家将减少两个席位,降低其在执董会的集体代表性。席位缩减不迟于份额改革生效后的第一次选举。 在对《基金组织协定》的修订生效后,执董会将完全由经选举产生的执董构成,从而结束指定董事的做法(目前,份额居前五名的成员国可各自指定一名执董)。 放宽任命第二副执董的条件,以增强多国选区的代表性。 (本文来源: 新华网 作者:蒋旭峰 刘丽娜) 相关新闻 外交部副部长:IMF份额理应反映国际经济格局 2010/11/05 韩媒称IMF欲将G20成员国分成5个小组 中美领衔 2010/11/03 中国在IMF的股权争夺战 2010/10/26 周子勋:IMF历史性改革 既有金融体系依然坚固 2010/10/25 G20财长承诺不打货币战 IMF份额中国将排第三 2010/10/24 中方敦促G20兑现承诺 完成IMF份额改革 2010/10/24 IMF将在2012年前向新兴国家转移6%以上份额 2010/10/23 中国有望成IMF大股东 欧美不愿让渡既得利益 2010/10/13
个人分类: 经济问题|166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3: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