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淡水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淡水一瞥
sqzhang 2014-10-20 13:21
刚刚结束15天的台湾自由行。 此行第一站是淡水,也就先把在淡水拍到的照片发给大家看。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166 次阅读|0 个评论
海冰与淡水(2)
热度 5 lix 2013-1-20 03:51
在 海冰与淡水 评论中,镜子大师说,“盐分不是大问题。问题是冰的存放空间和生产季节与水的消费需求不同步。只要规定城市里的建筑物存雨水,成本会比用冰更低。” 这是很有见地的。老邪小的时候,传统的瓦房的屋顶,拐角处的承雨面积是很大的。所以天井四角都各摆着一个水缸,收集雨水。只有大富大贵人家,才有冰窖,用于冬天储冰,都是低碳经济。不过现代建筑,高楼屋顶的承雨面积相对较小,更严重的可能是不透水的路面和广场。所以镜子大师的建议,也许更适合于小区尺度:规定小区的雨水不许出境,自行灌入地下或其它储水设施。这样也会减少城市立交桥下排雨水径流的压力。 往地下灌水经土层自滤,有利于机井抽水。总之,赞成张学文老师的呼吁( 海冰 = 送给北京的淡水来了?! 评论 4 ):欢迎大家提供智慧、主意。淡水危机是迫在眉睫了。建议张学文老师牵头收集大家的智慧、主意,也算科学网的一点贡献。
个人分类: 课件科普|4265 次阅读|5 个评论
海冰=送给北京的淡水来了?!
热度 5 zhangxw 2013-1-19 12:19
海冰 = 送给北京的淡水来了?! 张学文, 2013/1/19 看到杨学祥教授关于渤海海冰增加的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654599 ,我在想我们试图搞海水淡化工程,据说每立方米大约是 4 元的成本(周少祥?)。而就我所知,海冰的含盐量是很低或者说是无盐的。那么海水结冰岂不是免费为我们提炼了淡水? 冬天把这些碎冰涝上来放入海边的沙滩上(类似海盐田),待其慢慢融化,就是淡水了! 这可以工程化,实用化吗?华北、尤其是北京,不是缺水吗? 与其讨论海水入新疆的大计划,不如现在把海冰就地变成淡水给缺水的北京利用! 本博客欢迎引用,但是需要注明作者与首先公布的地址
个人分类: 水资源|3275 次阅读|10 个评论
自我科普:我国缺水吗?
huailu49 2012-9-9 10:49
自我科普:我国缺水吗?
目前地球上的淡水,绝大部分源于降雨和降雪。据笔者掌握的资料,我国大陆年降水61889亿吨,按我国2010年总人口13.40亿计,平摊到每个人头上的年降水量为4618吨。而在淡水消耗方面,2010年我国城市人均综合用水量为133吨,极而言之,位列全国之冠的广州市,这个数字为726吨。从理论上说,即便按广州的用水量计算,4618吨的降水平摊量也足够国人使用了。 然而问题并非如此简单,国人真正用得上的淡水会少很多。 这首先是因为,人类目前尚无能力影响和控制大气环流,只好听任老天爷随意降水,导致全国各地旱涝不均、苦乐不均。 如果有朝一日,谁发明和掌握了切实可行的牧云技术,定时定点,按需降水,那肯定是首功一件!获颁诺奖更不在话下。 尽管目前有了三条南水北调线路,尽管某些城市的某些小区建了一些雨水收集设施,然而从总体来看,全国各地的水务设施缺口很大,尤其是缺乏普遍的、大面积的、高效实用的雨水收集、净化、储存、转运系统。 大气降水的利用工程,潜力巨大,任重道远!
个人分类: 自我科普|3561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材有问题,后果很严重
热度 2 huailu49 2012-9-7 09:39
上个月,笔者发了“ 海水淡化最大的功臣 ” 一文,意在强调地球上的淡水,绝大部分源于降雨和降雪,而降雨和降雪又绝对离不开太阳能的参与。 昨天读到张学文老师的“ 新地理教科书对水资源的概括有问题 ” 一文,方才得知目前的地理教科书“把广大陆地上的草场、森林、农田主要依赖的自然降水,完全给忽略了。” 为此,笔者又专门到“百度百科”上去求证,发现问题同样存在。比如在“淡水”词条里是这么说的:“目前,人类可以直接利用的只有地下水、湖泊淡水和河床水,三者总和约占地球总水量的0.77%。目前,人类对淡水资源的用量愈来愈大,除去不能开采的深层地下水,人类实际能够利用的水只地球上总水量的0.26%左右。到目前为止人类淡水消费量已占全世界可用淡水量的54%。” 看来,在新版地理教科书和百度百科“淡水”词条里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只看重地球淡水的“存量”而忽视了“循环量”,只看重“静态的淡水”而忽略了“动态的淡水”。 其实,即便是“静态的淡水”,比如极地的冰川,还有地下水,其形成也主要源于大气降水,并不断得到大气降水的补充。 中小学,是人生知识体系形成的关键时期。教材有问题,后果很严重。
个人分类: 自我科普|6832 次阅读|4 个评论
中国的致命灾害:低温、地震、石油和淡水危机
杨学祥 2012-9-1 12:34
中国的致命灾害:低温、地震、石油和淡水危机 杨学祥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低温和地震都给中国带来致命的伤害,甚至数次亡国。在不久的未来,石油和淡水危机,会给中国带来无妄之灾,早作准备是上策。 一、 低温带来的灾害   据 www.yubanet.com 网站 2007 年 11 月 21 日报道,气候变化可能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一项新的研究表明,长期的气候变化可能最终引发战争和人口下降。发表在 11 月 9 日出版的美国科学院院刊上的该项研究揭示,几个世纪以前,在被称为“小冰河期”的那段时间里,随着气温的下降,战争的次数反而增加了,与此同时也发生了饥荒,人口也出现了下降。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山姆·纳恩国际事务分校的副教授兼研究文章的合著者彼得·布雷克称:“即使现在气温仍在不断升高,由于我们仍然很大程度上依赖土地作为我们的食物来源,所以由此引发的冲突可能就会发生”。这项新的研究对研究文章的主要作者香港大学大卫·张(章大卫)此前所从事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扩展。张教授称:“我此前进行的研究只是将范围集中于华东地区。而目前所进行的研究则涵盖了一个更多的空间区域,其研究结论可能被作为一种普遍性原理。”布雷克和中国香港的张教授及其英国同僚均认为,气温变化与战争间存在着一种可能的联系,因为气候变化会对水供应、植物生长季节以及土地的生产力造成不良的影响,从而导致食物缺乏。食物缺乏可能会引发冲突,如地区暴动、政府的不安定以及来自邻国的入侵,而战争和饥荒期间发生的流血事件将导致人口下降 。   气候变冷导致饥荒和民族大迁移的观点早在 1998 年由外籍华人学者许靖华提出,发表在《中国科学》( D 辑)上。学者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他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有 1200 年的周期循环,与人类历史兴衰一一对应。古气候研究表明,近 4000 年以来于 4 个全球气候变冷时期,即在公元前 2000 年、公元前 800 年、公元 400 年及公元 1600 年左右的几个世纪——这种准周期性与太阳活动周期性变化有关。全球温度变化影响了地区降水形式:在气候变冷期,欧洲北部变得更潮湿,而中低纬度地区变得更干旱。这两种变化形式都不利于农业生产。历史记载表明,历史上民族大迁移是由于庄稼歉收和大面积饥荒,而不是逃离战争,公元 2 和 3 世纪的日耳曼部落的大迁移就是一个例子。也许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不是用计算机拉模拟温室效应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而是进行水利和农业研究以确保不断增长的人口的粮食供应 。 学者许靖华以海外华人的赤子之心投书《中国科学》,是希望中国决策者关注气候变化导致战争、饥荒和民族大迁移的历史事实,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据施普林格科学商业媒体网站 2007 年 7 月 9 日 报告,一项新的研究表明,气候气候变化可能是战争冲突的根源。据香港大学学者章大卫及其同事称,未来的战争冲突可能将归咎于气候变化以及因气候变化而发生的生态资源短缺。他们的研究已经发表在施普林格的《人类生态学》杂志网络版上,其重点在于,温度的波动和农业产量的降低可以在多大程度上解释古代中国东部地区的战争频率 。 章大卫和他的研究小组主要着眼于气候变化在过去 1000 年里对中国东部地区战争频率的影响。中国东部地区的农业生产养活了绝大多数的中国人。作者调查了公元 1000 年到 1911 年间发生的 899 次战争的相关数据,这些数据均记录在《古代中国战争记事表》中。他们把对这些数据与同时期北半球气候的一系列温度数据进行了相互对照。他们发现中国东部地区的战争频率,尤其是部分南方地区的战争频率与温度变化有着极为重要的关联。几乎所有战争的最高潮和王朝变更都发生在严寒时期。温度的波动对农业和园艺业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技术水平有限的社会里,比如前工业化时期的中国,温度的降低会极大地影响农作物和畜牧业的产量。据章大卫和他的研究小组称,在这样的生态压力下,战争将成为重新分配资源的最终手段。作者们总结称:“正是长期气候变化所引起的农业产量变化推动了中国历史上战争与和平的循环转换”。他们建议研究人员在思考人类历史上战争的成因时应把气候变化这一因素考虑进去 。 德国研究古环境与古气候的科学家对中国东北的湖泊沉积物系统研究后认为,唐朝和明朝灭亡与气候变迁有关。北方变干变冷,影响农牧业生产,导致饥荒,进而引发战争。他们研究古环境与古气候得出的结果要与中国历史记载的大事件对比。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171-223716.html 由于中国北方生活着强悍的游牧部落,低温导致草场消失,游牧生活难以维持,南下入侵汉族的农业区是一种必然的选择。中国历代王朝的更换时间证实了这一结论,元灭宋,清灭明,都与气候严重变冷有关。 表 3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潮汐极大值年、坏天时代和中国历史朝代的更迭 极小期  时间  中国朝代  时间   气候变化 坏天时代 潮汐极大值年 奥特  1040-1080   西夏  1038-1227    变冷 1010-1110 1062           金   1115-1234    变暖 沃尔夫 1280-1350   元   1279-1368   变冷 1165-1360 1264 明   1368-      变暖 史玻勒 1450-1550          -1644   变冷 1420-1525 1425 蒙德  1645-1715   清  1644-      变冷 1600-1725 1629 道尔顿 1790-1820          -1911   变冷 1790-1915 1770 21 世纪 2007- ? 变冷? 1996- ? 1974 二、 地震带来的灾害 隆隆撰文指出, 2011 年 3 月 11 日 , 日本发生 9 级大地震 , 引起世界关注。日本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 其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的几次地震 , 加重了日本生存的危机感。    1923 年 9 月 1 日 11 点 58 分 , 一向宁静的大地开始躁动不安 , 很快就演变成疯狂的左右摇摆和上下抖动。一栋栋高楼大厦经不住大地的剧烈抖动 , 纷纷摇晃、倒塌。许多人试图逃出摇摇欲坠的房屋 , 可是摇晃的大地使得双脚不听使唤 , 最终被倒塌的房屋砸死、砸伤 , 或者困在瓦砾之下 , 被随后的火灾吞噬。有些人侥幸逃出了即将倒塌的房屋 , 却又掉到大地的裂缝中 , 被冒出的地下水活活淹死。   这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关东大地震 , 震级达到了里氏 8.3 级。其袭击范围之广、受灾面积之大、死亡人数之多 , 为日本历史上所罕见。日本全国约 1/20 的财富在这次地震中化为乌有。   关东大地震促使日本人对自身生存国土的安全感大大降低 , 生存的危机感大大增强 , 他们时刻担心自己所在的岛屿有一天会整个沉入海底。于是 , 开拓安全的生存空间成为震后日本各阶层的共识 , 他们将目光投向了中国。   地震刚刚结束 , 日本就发生了巨大的政治变动 , 军人出身的强硬派开始取代明治维新以来的开明派掌握政权。为了转移民众视线 , 平息灾后人心浮动的动荡局面 , 新上台的日本政府开始准备以朝鲜 ( 当时日本已经吞并朝鲜 ) 为跳板入侵中国东北。    1931 年 , 日本经过 8 年重建已初步恢复元气 , 恰逢此时 , 日本本州和九州等地连续发生了 7.5 级以上地震 , 损失惨重。这再次激发了日本举国上下的危机感 , 蠢蠢欲动的日本军部借机向政府施压 , 并于 1931 年 9 月 18 日制造了“九·一八”事变 , 侵占了中国的东三省。    1933 年 , 日本本州再次发生大地震 , 并伴随着巨大的海啸 , 造成 3000 人死亡 , 这又迫使日本加快了对东北的殖民和掠夺。而且日本还把罪恶的黑手伸向了华北。    1937 年 , 日本境内地震恢复活跃 , 再度陷入恐慌的日本军方于是又将侵华提上了日程 , 终于在 1937 年 7 月 7 日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 http://news.nfmedia.com/epaper/nfnc/content/20110421/Articel19002FM.htm 对牛弹琴,其本意是讥笑对手愚蠢,引伸则讽刺弹琴者的无知。中国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大多数人奉行和为贵的孔孟之道,由于西方列强讲的是弱肉强食,和为贵的结果大半是以亡国或投降的结果告终。 1923 年 9 月 1 日 中国得知日本关东地震第一反应是“救助”,以德报怨;而日本却屠杀旅日华侨,发动侵华战争,以怨报德。 2011 年 3 月 11 日 日本发生 9 级地震,一年后日本国有化钓鱼岛事件也紧锣密鼓地登场。 历史会重演吗? 中国人有“善良的羊性”,不适于在狼群中生存。 翻翻历史,中国人的真正敌人是自己的无知:帮助敌人,消灭自己。元灭宋,清灭明,如出一辙。 三、 石油危机带来的灾害 8 年前我在光明网指出,中国不仅是陆地大国,而且是海洋大国。现在世界陆地基本瓜分完毕,海洋已成为资源瓜分的新目标。一个小岛的价值有限,一片领海的资源无限。亚洲群雄在大国的支持下对西太平洋虎视眈眈,北从钓鱼岛,南到南沙群岛,我国领海面临被瓜分的危险。一旦发生领海纠纷,沿海地区必然成为被打击的目标。经济实力集中在沿海城市,会使我国的战略防御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目前我国省市一级领导人是和平时期成长起来的经济新秀,缺乏军人的战略眼光。政绩和业绩使短期行为受到青睐,战略布局尚未在其计划和职权范围之内。这将危及中国的国防安全。狡兔尚有三窟,何况人乎?沿海经济是中国柔软的腹部,有头脑的商人和政治家在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之后,会有自己明智的选择。这一预言不幸将成为事实。   从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中国南海岛礁逐步被越菲马等国侵占。与东海钓鱼岛、黄海苏岩礁问题类似,南海岛礁控制权的丧失无一例外地经历了“渐进式”的过程。从舆论造势、外交试探再到驱逐中国渔船、实际控制周边海域,中国南海岛礁主权逐步被侵蚀。目前,中沙黄岩岛以及南沙大部分岛礁均为他国实际控制。更为严峻的是,近年来周边国家对南海主权的侵占已经由“单一行为”向“集体协作”,由“实际控制”向“永久占有”方向发展。此次菲律宾政府的立法行动,既是对中方的示威,也是在为 2009 年向联合国提交领海基线声明做准备。如果中方无实质性的相应措施,长此以往,被侵占的南海数十座岛礁将会离中国越来越远。    2008 年,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曾悄悄掀起了一个侵占南沙的“小高潮”。 2008 年 4 月,菲律宾海军副司令安伯勒·托伦蒂诺少将发表声明,宣称菲律宾海军和海军陆战队会为保卫南沙群岛“战至最后一人”。越南、马来西亚也相继强化了对南沙岛礁的主权。在军事部署方面,依靠南海数百口油气井带来的滚滚财富,越菲马等国投入巨资扩充海空军力量,南海战场建设逐步实现“驻军常态化、工事永久化、阵地纵深化”。中国方面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转变为“中方搁置、他国开发”。   小国向大国挑战,背后必然有另一个大国的支持。果然,这个大国也紧锣密鼓地粉墨登场了。小国的切身利益和大国的长期阴谋,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40761.html 南海的石油资源不仅没有给中国带来了利益,反而给中国带来灾难。群狼众口夺食,大国虎视眈眈,我们面临一场最严峻的考验。 四、 淡水危机带来的灾害 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指出,现在的战争是为了石油,未来的战争是为了淡水。面对全球前变暖,青藏高原冰盖的融化,将带来洪水和干旱。 青藏高原冰盖不仅是中国黄河和长江的源头,也是南亚众多河流的源头,若发生淡水危机,将引发地区的紧张和争端。 五、 结论   俄罗斯多家媒体日前发表消息称,美国两位未来学家在一份报告中向美国国防部发出警告,称气候变化可能在近年引起全球范围的政治动荡,而日本为了要生存下去,很可能对邻国发动侵略战争。   两位学者在报告中强调,大灾难很可能在下个冬季到来。 2012 年,可怕的严寒将袭击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迫使当地居民向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其他欧洲国家移民 ; 而日本为了生存下去,可能决定侵略邻国,以便占领大陆领土。此外,来自加勒比岛国的难民潮将涌向美国、墨西哥和其他美洲国家。 2015 年,欧洲可能因水资源、食品以及能源问题爆发冲突,而东京与莫斯科将就西伯利亚和萨哈林能源利用达成战略协议,美国则再次面临来自欧洲的移民潮,不过其主要组成部分是富人。   报告还预测称, 2020 年,石油价格将急剧上扬,海湾及里海地区将发生严重武装冲突 ;2022 年,法国与德国之间将因莱茵河产生冲突 ; 而在 2025 年,中美两国海军可能在海湾地区发生冲突。   报道指出,彼得 ? 施瓦茨和道格拉斯 ? 兰德尔认为,上述灾难主要应归咎于包括墨西哥湾流在内的大洋流的激烈变化,这将使北冰洋内因冰盖融化产生的淡水资源遭到破坏。此外,北欧的天气也将急剧变冷。 http://news.cqwb.com.cn/NewsFiles/201104/13/447243.shtml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面对众多的灾害因素,你做好准备了吗? 参考文献 1 .雅龙。气候变化可能引发战争和人口减少。发布时间 :2007-11-23 来源 :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http://www.chinainfo.gov.cn/data/200711/1_20071123_162743.html 2 .许靖华。太阳、气候、饥荒与民族大迁移。中国科学( D 辑), 1998 , 28 ( 4 ): 366-384 3 .雅龙。研究暗示气候变化将成为未来战争的根源。发布时间 :20070710 来源 :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http://www.chinainfo.gov.cn/data/200707/1_20070710_157896.html 4 .杨学祥 . 气候变化将成为未来战争的根源 . 2007-7-12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 随笔杂谈。 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5112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548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我科普:海水淡化最大的功臣
热度 4 huailu49 2012-8-29 06:47
自我科普:海水淡化最大的功臣
记得前不久奥运期间,科网上曾有网友议论过一氧化二氢的问题。今天接着再多说几句。 淡水,是地球上的生命之源。那么如果要问对地球淡水资源贡献最大的是谁,“太阳能”恐怕当仁不让。 地球上的淡水,绝大部分源于降雨和降雪,然后才会有江河、湖泊。而降雨和降雪又绝对离不开太阳能的参与。 据笔者所知,地球陆地上的年降水量为119万亿吨,而每年陆地上的水蒸发量只有72万亿吨,即便能够保证陆地的蒸发量不会飘移(就地降水),收支相抵,也会出现47万亿吨的亏空。这么大的缺口如何弥补?主要靠海洋上水蒸发的输送和调剂。地球上每年海洋的水蒸发量为505万亿吨,相当于陆地上的水蒸发量的7倍多,调剂一部分洒向陆地,当然不在话下。 以我国为例,每年承接的海洋暖湿气流主要来自三个方向,其中来自印度洋的一个:孟加拉湾方向,来自太平洋的有两个:东海方向和南海方向。尤其是每一次台风过境都会带来一场大面积的豪雨。 当然,陆地上蒸发以后多出来的淡水,无论是否经过人类的利用,大多又经由江河奔腾入海,完成了淡水在地球上的大循环。 总之,太阳能是地球上海水淡化最大的功臣,这也是笔者一直对其怀有敬畏之心的原因之一。 (附图取自网络)
个人分类: 自我科普|6780 次阅读|18 个评论
Wiley-Blackwell 5种SCI收录鱼类期刊投稿指南
热度 2 wanyuehua 2012-6-24 09:00
Wiley-Blackwell 5种SCI收录鱼类期刊投稿指南
读者留言希望了解 SCI 收录的鱼类研究期刊,为了帮助读者了解高水平鱼类研究期刊,向 SCI 收录的鱼类研究期刊投稿,本博客特向各位读者推荐 Wiley-Blackwell 出版社的 5 种 SCI 收录鱼类研究期刊。 5 种 Wiley-Blackwell 鱼类研究期刊已经为读者做了链接,您可以直接点击期刊名称进入期刊主页,阅读下载全文,了解该期刊的作者指南并在线投稿。 1 、 Ecology of Freshwater Fish 《淡水鱼类生态学》丹麦 ISSN: 0906-6691 , 1992 年创刊,全年 4 期, Wiley-Blackwell 出版社 , SCI 收录期刊, SCI 2006 年影响因子 1.479 、 2007 年影响因子 1.206 、 2008 年影响因子 1.803 、 2009 年影响因子 1.512 、 2010 年影响因子 1.432 、 2010 年 5 年期影响因子 1.788 。 2010 年 JCR 渔业学科排名第 17 位( 46 种), Q2 (二区)。 研究河、湖、港湾鱼类生态学与渔业科学,包括从生态学角度研究鱼类的行为、遗传学、生理学、保护以及娱乐渔业与商业渔业的开发和管理等。刊载研究论文、评论及快报 . 该刊 1997 年入选 SCI ,目前在 SCI 数据库可以检索到该期刊 的 1997 年第 6 卷到 2012 年的第 21 卷共 702 篇文章,包括论文 659 篇、会议论文 61 篇、通讯 21 篇、社论 10 篇、综述 7 篇等。主要国家与地区分布:美国 220 篇、加拿大 79 篇、法国 59 篇、挪威 53 篇。该刊年发表论文 70 篇。在该刊发表论文最多的机构为挪威特罗姆瑟大学( UNIV TROMSO ) 17 篇、美国地质调查局( US GEOL SURVEY ) 16 篇,中国学者在该刊上发表 1 篇论文。 Ecology of Freshwater Fish 《淡水鱼类生态学》年发文量 网址: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10.1111/(ISSN)1600-0633 编委会: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10.1111/(ISSN)1600-0633/homepage/EditorialBoard.html 作者指南: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10.1111/(ISSN)1600-0633/homepage/ForAuthors.html 在线投稿: http://mc.manuscriptcentral.com/eff 2 、 Fish and Fisheries 《鱼类与渔业》英国 ISSN: 1467-2960 , 2000 年创刊,全年 4 期, Wiley-Blackwell 出版社, SCI 收录期刊 , SCI 2006 年影响因子 4.257 、 2007 年影响因子 3.788 、 2008 年影响因子 3.158 、 2009 年影响因子 4.489 、 2010 年影响因子 6.434 、 2010 年 5 年期影响因子 6.888 。 2010 年 JCR 渔业学科排名第 1 位( 46 种), Q1 (一区)。 涵盖了鱼和水产业的广泛的多学科的内容。包括主要的概要评论性文章,综合性的提出新方法和理论的文章,讨论性和评论性的文章。 该刊 2001 年入选 SCI ,目前在 SCI 数据库可以检索到该期刊 的 2001 年第 2 卷到 2012 年的第 13 卷共 247 篇文章,包括综述 131 篇、论文 95 篇、社论 9 篇等。主要国家与地区分布:美国 74 篇、加拿大 57 篇、英国 43 篇、澳大利亚 35 篇。该刊年发表论文 70 篇。在该刊发表论文最多的机构为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 UNIV BRITISH COLUMBIA ) 23 篇、美国华盛顿大学( UNIV WASHINGTON ) 18 篇,中国学者在该刊上发表 10 篇论文。 Fish and Fisheries 《鱼类与渔业》年发文量 网址: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10.1111/(ISSN)1467-2979 编委会: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10.1111/(ISSN)1467-2979/homepage/EditorialBoard.html 作者指南: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10.1111/(ISSN)1467-2979/homepage/ForAuthors.html 在线投稿: http://mc.manuscriptcentral.com/faf 3 、 Journal of Applied Ichthyology 《应用鱼类学杂志》德国 ISSN: 0175-8659 , 1985 年创刊,全年 6 期, Wiley-Blackwell 出版社, SCI 收录期刊 , SCI 2006 年影响因子 0.812 、 2007 年影响因子 0.663 、 2008 年影响因子 0.638 、 2009 年影响因子 1.121 、 2010 年影响因子 0.945 、 2010 年 5 年期影响因子 1.117 。 2010 年 JCR 渔业学科排名第 26 位( 46 种), Q3 (三区)。 发表应用鱼类学(包括水产养殖、海洋渔业、鱼类生理与病理、鱼类免疫学、鱼类作为测试有机体的环境毒理学、鱼类资源管理)方面的基础研究论文以及简报和书评。 该刊 1995 年入选 SCI ,目前在 SCI 数据库可以检索到该期刊 的 1995 年第 11 卷到 2012 年的第 28 卷共 1688 篇文章,包括论文 1620 篇、会议论文 339 篇、社论 29 篇、综述 29 篇、更正 6 篇等。主要国家与地区分布:美国 229 篇、中国 123 篇、土耳其 122 篇、德国 121 篇、西班牙 111 篇。该刊年发表论文 70 篇。在该刊发表论文最多的机构为中国科学院( CHINESE ACAD SCI ) 50 篇、克罗地亚海洋和渔业研究所( Inst Oceanog Fisheries ) 49 篇。 Journal of Applied Ichthyology 《应用鱼类学杂志》年发文量 网址: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10.1111/(ISSN)1439-0426 编委会: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10.1111/(ISSN)1439-0426/homepage/EditorialBoard.html 作者指南: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10.1111/(ISSN)1439-0426/homepage/ForAuthors.html 投稿 : Professor Dr. rer. nat. habil. Harald Rosenthal Schifferstr. 48 21629 Neu Wulmstorf, Germany haro.train@t-online.de 4 、 Journal of Fish Biology 《鱼类生物学杂志》英国 ISSN: 0022-1112 , 1969 年创刊 , 全年 20 期 , Wiley-Blackwell 出版社 , SCI 收录期刊 , SCI 2006 年影响因子 1.393 、 2007 年影响因子 1.404 、 2008 年影响因子 1.246 、 2009 年影响因子 1.226 、 2010 年影响因子 1.330 、 2010 年 5 年期影响因子 1.515 。 2010 年 JCR 渔业学科排名第 19 位( 46 种), Q2 (二区)。 刊载鱼类生物学和淡水及海洋渔业方面的研究论文、简讯和书评,涉及养殖、分布、行为、生态、遗传、生化、疾病、污染等。兼载英国不列颠群岛渔业学会年会论文。 该刊 1990 年第 37 卷到 2012 年的第 80 卷共 6550 篇文章,包括论文 5899 篇、会议论文 278 篇、会议摘要 250 篇、综述 107 篇等。主要国家与地区分布:美国 1158 篇、加拿大 733 篇、英格兰 656 篇、苏格兰 486 篇、挪威 452 篇。该刊年发表论文 250 篇。在该刊发表论文最多的机构为 加拿大海洋渔业管理局 ( FISHERIES OCEANS CANADA ) 125 篇、 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 ( UNIV BRITISH COLUMBIA ) 111 篇。中国学者在该刊上发表 134 篇论文。 Journal of Fish Biology 《鱼类生物学杂志》年发文量 网址: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10.1111/(ISSN)1095-8649 编委会: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10.1111/(ISSN)1095-8649/homepage/EditorialBoard.html 作者指南: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10.1111/(ISSN)1095-8649/homepage/ForAuthors.html 在线投稿: http://www.editorialmanager.com/jfb/ 5 、 Journal of Fish Diseases 《鱼病杂志》英国 ISSN: 0140-7775 , 1978 年创刊,全年 12 期, Wiley-Blackwell 出版社, SCI 收录期刊 , SCI 2006 年影响因子 1.715 、 2007 年影响因子 1.712 、 2008 年影响因子 1.540 、 2009 年影响因子 1.697 、 2010 年影响因子 1.603 、 2010 年 5 年期影响因子 1.985 。 2010 年 JCR 渔业学科排名第 13 位( 46 种), Q2 (二区)。 刊载野生鱼和饲养鱼疾病的研究论文、评论、简讯和书评,涉及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疾病诊断方法与治疗、流行病学等方面的研究。 该刊 1990 年第 13 卷到 2012 年的第 35 卷共 1816 篇文章,包括论文 1618 篇、综述 45 篇、会议论文 20 篇等。主要国家与地区分布:美国 303 篇、苏格兰 269 篇、挪威 196 篇、加拿大 156 篇、澳大利亚 154 篇、。该刊年发表论文 250 篇。在该刊发表论文最多的机构为英国斯特林大学( UNIV STIRLING ) 142 篇、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 UNIV TASMANIA ) 65 篇。中国学者在该刊上发表 76 篇论文。 Journal of Fish Diseases 《鱼病杂志》年发文量 网址: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10.1111/(ISSN)1365-2761 编委会: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10.1111/(ISSN)1365-2761/homepage/EditorialBoard.html 作者指南: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10.1111/(ISSN)1365-2761/homepage/ForAuthors.html 在线投稿: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10.1111/(ISSN)1365-2761/homepage/ForAuthors.html
个人分类: SCI投稿|14598 次阅读|3 个评论
水电项目环评或许应该考虑其对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热度 2 gamefungi 2011-12-3 14:51
我国目前还有很多水电项目在上马,环评是水电项目获批的必须环节。然而,在环评中,目前主要关注的是水电项目对大型动植物的影响,很少涉及微生物。无论是水生生态系统还是陆生生态系统,微生物都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生真菌在淡水生境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多样性和物种构成对淡水生态系统有着重要影响。 我们对泰国的一条小溪和一个人工湖中的淡水真菌多样性做了比较系统的调查研究,发现人工筑坝会降低水生真菌多样性,并对水生真菌的物种构成造成显著影响。该研究调查的范围比较小,而且没有做水质和季节性演替等分析,并且对水生真菌变化后造成的水生生态系统的变化也没有后续的研究。所以,这只是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人们对水体中真菌多样性保护及其对生态的影响的关注。 另外,多数真菌学者往往对生态学的研究并不是很专业,我们也存在这个问题。在实验设计、数据处理等方面比专业的生态学者还有很大的差距。如果有可能,希望能和生态学研究人员合作,探讨真菌在水生环境中的生态作用及其在水资源保护、生态修复、净化等方面的应用。 参考文献: Hu DianMing , Cai Lei, Chen Hang, Bahkali Ali Hassan, Hyde K. D. (2010). Fungal diversity on submerged wood in a tropical stream and an artificial lake . 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19:3799–3808.
个人分类: 研究简报Mycological Study|4333 次阅读|5 个评论
中国古代科技对气候变暖的解析
热度 2 wya 2011-2-12 11:49
根据《 中医·五运六气·大气变暖 》进行删减整理而得, 原文参见: http://www.pingxintang.com/Show.asp?sID=2nID=2ID=171 一、气候为何变暖  我们现在正处在风火之第79甲子。现在40岁以上的人都还记得,小时候一到冬天天气很冷,都需要穿棉裤、棉鞋,戴棉帽,有不少人手、脚、耳朵屡犯冻疮。而从1984年之后,据气象观测记载,至2008年之前,已经出现了16个暖冬,这又恰与我们推列的气运的变化规律相符(请看表六:1984-2013年30年气运表)。 陆懋修依60年一个“甲子”的准周期,“扩而大之”,以6个60年,即360年为一大运;以6个600年即3600年为一大周。并“从厥阴风木运始”进行推算。 依此推算,从1984年起进入第14大运,至2343年前,这360年就是少阴君火和阳明燥金当令,属火燥大运。从公元904年至4503年,这3600年为第2大周,亦属火燥大周。可见,我们今天正是在火燥叠加的气运之中,气候变暖大势所趋。 只不过周期越长、越大,与某一年的相关性越小,影响力越弱。但这类叠加的推算却可以作为长期趋势的参考,或许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进程中有意义,或许能给我们一个探索大自然规律的新的启示。 在世界各地,几乎年年都有森林大火发生,20多年前的兴安岭大火、前年的希腊大火、这两年的美国加州大火,哪一场大火不是在增温?哪一场大火不是在排放二氧化碳?我们却没有见到周边地区气温升高的报道,如果说它们烤化了北冰洋的冰川,恐怕更不会有人相信。这些大火与几千个发电厂或数万辆汽车的排放相比,该得出什么结论呢? 二、气候变暖到何时结束   从1984年到2013年,30年中将出现20个暖冬(至2007年已经出现了16个,之后的暖冬还会出现在2008年、2010年、2011年和2013年。)。而且根据表五所推,这30年属于第79甲子的前30年,当以厥阴风木为主,气候虽会变热,但由于风具有“善行而数变”之性,其间还会出现偏冷的现象。   而其后30年,即从2014年到2043年,即第79甲子的后30年,则属于少阳相火当令,应该比前30年更热,现在人们所说的大气变暖将会更加突出。就是说现在还没热到头呢,至少要到2044年以后才有可能开始降温。在以温热为主的年运中,必然多发流感。未来的第80甲子是火上加燥,直到2104年才会回到与1984年相同的坐标横轴,重新开始变冷。 三、关于大气变暖的思考   按照运气学说,大气变暖是一个周期性的必然,就象大气变冷一样,都是不可避免的,都不是人为可以操控的。 即便按照能量守恒定律,也应该认识到有变暖的地方就会有变冷的地方,不然暖从何来,寒归何处?现在面对大气变暖,我们说是人类过度地开发了能源。如果将来变冷了,又该怎么说?是不是又要说是人类过度地消耗了能源?   每一天都有白天和黑夜,每一年都有春夏秋冬,却没有人大惊小怪,也没有人试图让地球停止转动。为什么面对长期的冷暖湿燥的规律性变化,人们却如此恐慌?人不仅生活在地球上,更要知道人还生活在宇宙中,其他星球的运动变化不可能不对地球产生影响,只是它们的运转轨道太远,运行周期太长而已。地球打个喷嚏,就已经是人类难以抗拒的地震、海啸、台风、洪水等灾难。宇宙如果打个呵欠呢? 四、大气变暖与淡水危机   值得引起人们高度重视的是,在第79甲子大气变暖之后的第80甲子,进入火燥当令,在热之上又加干燥少雨,恐怕将出现比较严重的淡水危机,我们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危机。   与其现在花大力气去防止大气变暖,不如赶快为解决淡水而未雨绸缪。改变大气变暖不是人力可为,而解决淡水缺少却是人必当为,舍当为不为而取不可为强为,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3169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分布的淡水浮游鱼腥藻彩色图2
morrison 2010-3-2 21:41
9-11. 乌克兰鱼腥藻 Anabaena ucrainica (Schkorb.) Watanabe 1996 。 12-13. 大湖鱼腥藻 Anabaena oumiana Watanabe 1996 。 14-16. 真紧密鱼腥藻 Anabaena eucompacta Li et Watanabe 1999 。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843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0: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