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摇篮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马普 德国的科学摇篮
cjxiang 2013-10-6 13:47
马普 德国的科学摇篮 自1948年成立以来,马克斯•普朗克科学促进协会(Max Planck Society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以下简称马普)一直是德国科学技术的心脏。马普是由德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资助成立的独立的、非官方、非营利的科研组织,下设80个分支研究机构,拥有包括科研人员在内的上万名员工。 马普以罗马神话的智慧女神弥涅尔瓦(Minerva)头像为徽标,显示了对于知识和自由的崇敬。马普一直坚持独立自由地选择研究目标并进行科研工作。成立63年来,马普共有32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其中有15位获奖者来自于马普的前身德国威廉皇帝学会 1914~1948 。 马普以其研究成绩享誉全球。2006年在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杂志(Times Higher Education)的非大学类研究机构的科学类排名中,马普名列第一位,技术研究专项类,马普排名第三(第一和第二是美国的电话电报公司 (ATT)和阿贡(Argonne)国家实验室)。 成立前夜 马普的前身是成立于1911年的当时德国最高学术机构威廉皇帝学会(Kaiser-Wilhelm-Gesellschaft)。当时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相信科学技术的兴起能够增强国家的实力,因此以自己的名字建立了威廉皇帝学会,以增强德国的科研力量。 威廉皇帝学会走出众多世界著名大科学家,例如:爱因斯坦 (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瓦尔特•博特(Walther Bothe,1954年诺贝尔物理奖),彼得•德拜(Peter Debye,1936年诺贝尔化学奖),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维尔纳•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1932年诺贝尔物理奖)等,每一个都具有极高的声望。 1933年纳粹上台后,极为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因此,威廉皇帝学会获得了“数额巨大的财政援助”。虽然后期有很多犹太裔科学家遭到迫害,但是,学会的研究项目一直持续进行。 1945年5月,枪声寂静下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战败投降,百废待兴。包括威廉皇帝学会在内的一些德国精英科学机构遭到严重破坏,人员流失严重。威廉皇帝学会失去了在柏林的办公地点,总部搬到了位于美英占领区的哥廷根。 当时占领德国的美军军队总司令Lucius Clay认为威廉皇帝学会这样一个与纳粹联系紧密的机构,将会对和平产生威胁,因此认为该学会必须解散。甚至同盟国委员会也同意签署法案解散威廉皇帝学会。 但是,这一决议遭到英国占领当局的反对。他们认为,德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们并没有受到纳粹的政治污染,依然倡导威廉皇帝学会的精神,在世界科学界中扮演着卓越的角色。德国人也希望保留威廉皇帝学会以防止人才流失。 最后,经过多方协调商讨达成协议,决定保留威廉皇帝学会,但是该学会必须摒弃旧的名称,因为旧的名称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德国对战争的狂热和称霸世界的野心。 马普的诞生就此拉开帷幕。 马普之父 谈到马普的诞生就不得不提及“马普之父”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1858~1947年), 1918年因发现能量量子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作为威廉皇帝学会的主席,普朗克在1933年纳粹上台时曾表示学会愿意投入到帝国的“纯净”研究中。但是,后来国家权力被滥用,普朗克目睹了许多犹太人朋友和同事们被驱逐出他们的工作岗位,甚至遭到迫害,他开始渐渐地放弃了自己的立场。但是,普朗克依然坚持“坚持到底,继续工作”,并成功说服了部分正在考虑移民国外的科学家们留在了德国。普朗克还竭尽全力,使得一些犹太人科学家能够在一段时间内在威廉皇帝学会的研究所内继续工作。 后来,政治环境越来越恶劣,1937年,普朗克发表著名演讲“宗教和自然科学”。 1938年底,纳粹宣布将威廉皇帝学会所有人员的社会、政治和私人生活相统一,普朗克辞职以表示抗议。虽然已经80岁,普朗克还是冒着战乱前往各地演讲。 二战时,普朗克在柏林的家毁于空袭,他被迫离开柏林四处漂泊,但是他仍然心怀希望,坚持要“渡过危机,一直活到重新开始的那天”。 二战结束后,普朗克所在区域恰巧由前苏联控制,当时占领当局指派的威廉皇帝学会负责人英国化学家Berky Blount决定将这位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带到西方占领区。 1945年5月16日,87岁高龄的普朗克来到哥廷根。两个月后,威廉皇帝学会在哥廷根得到重建,普朗克担任临时委员会主席。普朗克同意为威廉皇帝学会找一个能体现其真正的科研价值和员工理念的名称,他坚信新成立的研究机构将是德国基础研究的新开始。 1946年,为纪念普朗克的杰出贡献,在德国疗养胜地巴特德里堡(Bad Driburg),威廉皇帝学会正式更名为“马克斯•普朗克科学促进协会”,由从英国获释回国的德国物理学家奥托•哈恩出任主席。 1948年,原威廉皇家学会院部的空气动力学实验装置(AVA)成为现代马普的摇篮。早在1933年,纳粹的大量财政支持使得AVA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研究设施,而在二战的最后一年,威廉皇帝学会的4个研究所以及管理机构迁到哥廷根,AVA为他们提供了避难场所。 当时,在英美占领区的威廉皇帝学院的29个研究所融合成新的马普。到1949年秋天法国占领区的5个研究所也加入了进来。 最初的几年,马普的研究活动遵循两个原则:关注基础研究,远离政治和企业。 马普今天 如今,马普作为德国最为成功的研究机构,培养出众多优秀科学家,并跻身于世界一流研究机构之列。每年,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超过13000篇文章见证了马普卓越的科研成果。 马普现任主席Peter Gruss教授指出,在瞬息万变的世界,科学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如果要响应全球化的号召,解决人类所面对的困难,我们就必须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一些基础问题应当得到解决:如何提高地震及其他环境灾害预报的准确性?如何抵御疾病的袭击?如何保护赖以生存的地球?而这些基础问题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在当今以劳动力分工为基础的社会中,基础研究是新知识的源泉,它不仅为理解世界铺平了道路,促进了文化体系的建立,也为利用合理策略控制日益增长的复杂系统建立了先决条件。因此,无论何时,马普必须重视基础研究的发展。”Gruss说。 事实上,马普也是这么做的。 马普的首要目标便是推动科研的发展。截止2011年1月1日,马普下设了80个研究所和研究实验室,其中,4个研究所和1个研究实验室建立在德国本土之外,其余则主要分布在德国各个城市,涵盖了几乎所有的基础科学研究领域。马普拥有近16873名雇员,其中包括5222位科学家,另外还有4641名学生和访问学者在马普的各个研究所学习和工作。现在马普主要从事三个领域的研究:生物学和医学、物理化学技术、人文科学。 马普的理念认为,虽然没有人能预测未来,但是人们可以塑造未来,而要完成这项使命必须要有新的认识和创新。通过一系列顶尖的国际性研究,让知识和创新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 为了管理马普庞大的研究机构和设施,马普在慕尼黑设有行政管理总部,主要负责马普每天的运营事宜,提供各种决策,并帮助各研究所完成管理等各项任务。 虽然在很大程度上马普的资金来自于德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的财政支持,但是马普并非政府部门,而是一个非营利性的注册团体。马普的最高决策层是参议院,成员来自于重要的学术机构和公共部门。 事实上,马普还拥有自己的内部管理经费预算,并且由第三方工程经费来补充。 马普致力于生命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方面的研究,这就导致不可能一个研究所仅仅从事单一领域的研究,相反,经常会出现多个研究所进行同一个研究项目的情况。 此外,马普不仅整合了德国的高端科研力量,也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科研合作。现在,马普与120多个国家、6000多个合作伙伴共同实施了2500多个国际合作项目。马普提倡建立“遍布全世界的国际科技合作网络”,宣扬“技术无国界”的理念。 马普各研究所不仅与所在地大学联系紧密,还几乎与世界所有的著名大学建立了各种形式的科学研究合作。 另外,马普格外关注那些能带来特殊创新或是对资金和时间有特殊要求的研究领域。并且,随着研究谱系的不断展开,马普也会不断建立新的研究所来解决前瞻性、有创意的课题。当然,有些旧的研究所也难逃被关闭的命运,当研究所的项目被大学广泛设立明显失去了其特殊价值时,马普会招入新研究员调整该机构的方向或将其关闭。20世纪80年代,马普就关闭了2个研究所、4个研究实验室。 这样持续的更新使得马普能保持开阔的视野,更快速地跟上最先进的科学发展脚步。 马普及其前身威廉皇帝学会发展至今恰好走过了100年的风雨。经过历史的洗涤,马普坚信基础研究指引着人类的未来方向,并以宽容、自由、和谐等理念支撑起马普一个又一个领先世界的研究成果,使其一直保持着世界一流研究机构的桂冠。■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1年第12期 学界)
197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马普 德国的科学摇篮
hanlingeorge 2013-9-2 12:50
马普 德国的科学摇篮 自1948年成立以来,马克斯•普朗克科学促进协会(Max Planck Society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以下简称马普)一直是德国科学技术的心脏。马普是由德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资助成立的独立的、非官方、非营利的科研组织,下设80个分支研究机构,拥有包括科研人员在内的上万名员工。 马普以罗马神话的智慧女神弥涅尔瓦(Minerva)头像为徽标,显示了对于知识和自由的崇敬。马普一直坚持独立自由地选择研究目标并进行科研工作。成立63年来,马普共有32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其中有15位获奖者来自于马普的前身德国威廉皇帝学会 1914~1948)。 马普以其研究成绩享誉全球。2006年在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杂志(Times Higher Education)的非大学类研究机构的科学类排名中,马普名列第一位,技术研究专项类,马普排名第三(第一和第二是美国的电话电报公司 (ATT)和阿贡(Argonne)国家实验室)。 成立前夜 马普的前身是成立于1911年的当时德国最高学术机构威廉皇帝学会(Kaiser-Wilhelm-Gesellschaft)。当时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相信科学技术的兴起能够增强国家的实力,因此以自己的名字建立了威廉皇帝学会,以增强德国的科研力量。 威廉皇帝学会走出众多世界著名大科学家,例如:爱因斯坦 (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瓦尔特•博特(Walther Bothe,1954年诺贝尔物理奖),彼得•德拜(Peter Debye,1936年诺贝尔化学奖),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维尔纳•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1932年诺贝尔物理奖)等,每一个都具有极高的声望。 1933年纳粹上台后,极为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因此,威廉皇帝学会获得了“数额巨大的财政援助”。虽然后期有很多犹太裔科学家遭到迫害,但是,学会的研究项目一直持续进行。 1945年5月,枪声寂静下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战败投降,百废待兴。包括威廉皇帝学会在内的一些德国精英科学机构遭到严重破坏,人员流失严重。威廉皇帝学会失去了在柏林的办公地点,总部搬到了位于美英占领区的哥廷根。 当时占领德国的美军军队总司令Lucius Clay认为威廉皇帝学会这样一个与纳粹联系紧密的机构,将会对和平产生威胁,因此认为该学会必须解散。甚至同盟国委员会也同意签署法案解散威廉皇帝学会。 但是,这一决议遭到英国占领当局的反对。他们认为,德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们并没有受到纳粹的政治污染,依然倡导威廉皇帝学会的精神,在世界科学界中扮演着卓越的角色。德国人也希望保留威廉皇帝学会以防止人才流失。 最后,经过多方协调商讨达成协议,决定保留威廉皇帝学会,但是该学会必须摒弃旧的名称,因为旧的名称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德国对战争的狂热和称霸世界的野心。 马普的诞生就此拉开帷幕。 马普之父 谈到马普的诞生就不得不提及“马普之父”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1858~1947年), 1918年因发现能量量子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作为威廉皇帝学会的主席,普朗克在1933年纳粹上台时曾表示学会愿意投入到帝国的“纯净”研究中。但是,后来国家权力被滥用,普朗克目睹了许多犹太人朋友和同事们被驱逐出他们的工作岗位,甚至遭到迫害,他开始渐渐地放弃了自己的立场。但是,普朗克依然坚持“坚持到底,继续工作”,并成功说服了部分正在考虑移民国外的科学家们留在了德国。普朗克还竭尽全力,使得一些犹太人科学家能够在一段时间内在威廉皇帝学会的研究所内继续工作。 后来,政治环境越来越恶劣,1937年,普朗克发表著名演讲“宗教和自然科学”。 1938年底,纳粹宣布将威廉皇帝学会所有人员的社会、政治和私人生活相统一,普朗克辞职以表示抗议。虽然已经80岁,普朗克还是冒着战乱前往各地演讲。 二战时,普朗克在柏林的家毁于空袭,他被迫离开柏林四处漂泊,但是他仍然心怀希望,坚持要“渡过危机,一直活到重新开始的那天”。 二战结束后,普朗克所在区域恰巧由前苏联控制,当时占领当局指派的威廉皇帝学会负责人英国化学家Berky Blount决定将这位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带到西方占领区。 1945年5月16日,87岁高龄的普朗克来到哥廷根。两个月后,威廉皇帝学会在哥廷根得到重建,普朗克担任临时委员会主席。普朗克同意为威廉皇帝学会找一个能体现其真正的科研价值和员工理念的名称,他坚信新成立的研究机构将是德国基础研究的新开始。 1946年,为纪念普朗克的杰出贡献,在德国疗养胜地巴特德里堡(Bad Driburg),威廉皇帝学会正式更名为“马克斯•普朗克科学促进协会”,由从英国获释回国的德国物理学家奥托•哈恩出任主席。 1948年,原威廉皇家学会院部的空气动力学实验装置(AVA)成为现代马普的摇篮。早在1933年,纳粹的大量财政支持使得AVA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研究设施,而在二战的最后一年,威廉皇帝学会的4个研究所以及管理机构迁到哥廷根,AVA为他们提供了避难场所。 当时,在英美占领区的威廉皇帝学院的29个研究所融合成新的马普。到1949年秋天法国占领区的5个研究所也加入了进来。 最初的几年,马普的研究活动遵循两个原则:关注基础研究,远离政治和企业。 马普今天 如今,马普作为德国最为成功的研究机构,培养出众多优秀科学家,并跻身于世界一流研究机构之列。每年,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超过13000篇文章见证了马普卓越的科研成果。 马普现任主席Peter Gruss教授指出,在瞬息万变的世界,科学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如果要响应全球化的号召,解决人类所面对的困难,我们就必须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一些基础问题应当得到解决:如何提高地震及其他环境灾害预报的准确性?如何抵御疾病的袭击?如何保护赖以生存的地球?而这些基础问题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在当今以劳动力分工为基础的社会中,基础研究是新知识的源泉,它不仅为理解世界铺平了道路,促进了文化体系的建立,也为利用合理策略控制日益增长的复杂系统建立了先决条件。因此,无论何时,马普必须重视基础研究的发展。”Gruss说。 事实上,马普也是这么做的。 马普的首要目标便是推动科研的发展。截止2011年1月1日,马普下设了80个研究所和研究实验室,其中,4个研究所和1个研究实验室建立在德国本土之外,其余则主要分布在德国各个城市,涵盖了几乎所有的基础科学研究领域。马普拥有近16873名雇员,其中包括5222位科学家,另外还有4641名学生和访问学者在马普的各个研究所学习和工作。现在马普主要从事三个领域的研究:生物学和医学、物理化学技术、人文科学。 马普的理念认为,虽然没有人能预测未来,但是人们可以塑造未来,而要完成这项使命必须要有新的认识和创新。通过一系列顶尖的国际性研究,让知识和创新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 为了管理马普庞大的研究机构和设施,马普在慕尼黑设有行政管理总部,主要负责马普每天的运营事宜,提供各种决策,并帮助各研究所完成管理等各项任务。 虽然在很大程度上马普的资金来自于德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的财政支持,但是马普并非政府部门,而是一个非营利性的注册团体。马普的最高决策层是参议院,成员来自于重要的学术机构和公共部门。 事实上,马普还拥有自己的内部管理经费预算,并且由第三方工程经费来补充。 马普致力于生命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方面的研究,这就导致不可能一个研究所仅仅从事单一领域的研究,相反,经常会出现多个研究所进行同一个研究项目的情况。 此外,马普不仅整合了德国的高端科研力量,也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科研合作。现在,马普与120多个国家、6000多个合作伙伴共同实施了2500多个国际合作项目。马普提倡建立“遍布全世界的国际科技合作网络”,宣扬“技术无国界”的理念。 马普各研究所不仅与所在地大学联系紧密,还几乎与世界所有的著名大学建立了各种形式的科学研究合作。 另外,马普格外关注那些能带来特殊创新或是对资金和时间有特殊要求的研究领域。并且,随着研究谱系的不断展开,马普也会不断建立新的研究所来解决前瞻性、有创意的课题。当然,有些旧的研究所也难逃被关闭的命运,当研究所的项目被大学广泛设立明显失去了其特殊价值时,马普会招入新研究员调整该机构的方向或将其关闭。20世纪80年代,马普就关闭了2个研究所、4个研究实验室。 这样持续的更新使得马普能保持开阔的视野,更快速地跟上最先进的科学发展脚步。 马普及其前身威廉皇帝学会发展至今恰好走过了100年的风雨。经过历史的洗涤,马普坚信基础研究指引着人类的未来方向,并以宽容、自由、和谐等理念支撑起马普一个又一个领先世界的研究成果,使其一直保持着世界一流研究机构的桂冠。■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1年第12期 学界)
1537 次阅读|0 个评论
随想
热度 1 rbhuang5907 2012-4-21 18:07
人体这部机器比任何人造机器都强大,其复杂程度真的难以想像。所以,神创论有很多人相信也就不奇怪了。人类要完全认识自身,还早着呢。对于这么复杂的体系,中医学可以用一个“五”就把它概括了,这样也行的话,我宁愿相信神创论和智能设计。 科学对人体的认识,沿着器官、组织、细胞、分子这样的路子一直深入认识下去,有物质基础,可验证,与其他科学学科没有任何矛盾,形成唯一正确的知识体系--生命科学。而中医学对生命的认识,建立在元气、阴阳、五行等臆想基础上,与科学格格不入,不是正确的知识体系。 人类还处于襁褓之中,摇篮里,靠着太阳母亲的能源生活,吃喝拉撒全在摇篮里,弄得摇篮脏乎乎的。但是,人类在慢慢成长,一旦能脱离太阳,不需要依靠太阳的能量,人类就可以脱离太阳系。太阳是核聚变反应释放能量,人类已经能够实现不可控的核聚变(氢弹爆炸),如果人类实现可控的核聚变,将一劳永逸地解决能源问题。但是,难度很大,现在研究的主流是走高温高能的的途径,也有一些研究想走捷径,于是,常温核聚变的“科学新闻”也常见报端,见怪就不再怪了。再过一两百年吧,有可能。 化学学科对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没有合成氨工业,就没有化肥,粮食产量不足以养活这么多人;没有化学药,人类疾病不能得到有效救治,人类平均寿命不会像现在这样长。还有众多例子。可以这么说,人类一切都离不开化学。当然,化学工业生产也带来负面影响,这负面影响需要化学改进生产技术,这需要人才。但这负面影响经放大,公众对化学的印象就很坏,化学吸引不了优秀人才,化学就不能发展。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把2011年定为国际化学年,中国也开展了一些活动,可是,靠现在这帮连科学是什么都搞不清楚的人搞科普,效果之差不难相像。
4124 次阅读|7 个评论
思想者的泥沼!
duke01361 2012-3-6 18:14
思想者的泥沼! 不想把思想扼杀的摇篮,只想把你这样的特立独行者驱逐出境!你想相濡以沫?还是相望江湖?独立的思想者在中国灭绝在“焚书坑儒”的大秦!思想的“大一统”和外面的“思想自由”一个是“寂静的春天”一个是“百花争艳”的春天!
个人分类: My Ideas|220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宇航局发现首颗适合居住类地行星
热度 2 techne 2011-12-7 21:10
[转载]美宇航局发现首颗适合居住类地行星
这绝对是件令人激动的事情。前不久欧洲的加速器刚测出中微子的超光速特性,几乎快要推翻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没过多久美国这边立马又有21摄氏度空调温表面的行星发现……太不可思议了,当初是哪位伟大科学家说的来着,似乎是俄罗斯的宇航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里,开始他们将小心翼翼地穿出大气层,然后便去征服整个太阳系。”   看来地球上新大陆的发现绝不是人类开辟地理新边疆的尽头,而只是个开始。移民月球或火星不会是尽头,征服太阳系也不会是尽头,甚至移民到这颗600光年外的行星,也不会永远只是个梦想。这就是那些永无止境乐于探索去重新发现自己和整个世界的人类生物体,所独有的被自由火焰所照亮的命运和梦想。^_^ 美宇航局发现首颗适合居住类地行星 2011-12-06 09:36: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北京)   12月5日,美国宇航局宣布,通过开普勒太空望远镜项目证实了太阳系外第一颗类似地球的、可适合居住的行星。该行星距离地球约600光年之遥,体积是地球的2.4倍。科学家表示,行星的表面温度约为70华氏度(相当于21摄氏度),行星上还可能有液态水,非常适宜生物居住。图为开普勒-22b的想象图。   中新社华盛顿12月5日电 美国宇航局5日发布声明宣布,该局通过开普勒太空望远镜项目证实了太阳系外第一颗类似地球的、可适合居住的行星。   科学家们表示,这颗行星的表面温度约为70华氏度(相当于21摄氏度),非常适宜生物的居住。此外,这颗行星上还可能有液态水,而液态水被科学家视为生命存在的关键指标。   “关于这颗行星有两件令人兴奋的事,”开普勒科学队副队长纳塔利·巴塔尔哈说,这颗行星处在“可居住带”之中,它上面的温度既不是太高也不是太低,有可能存在液态水,而且这颗行星环绕着一颗类似太阳的星球运转。   该行星被命名为开普勒-22b (Kepler-22b),距离地球约600光年之遥,体积是地球的2.4倍,这是目前被证实的从大小和运行轨道来说最接近地球形态的行星,它像地球围绕太阳运转一样每290天环绕着一颗类似于太阳的恒星运转。   美国宇航局华盛顿总部的开普勒项目科学家道格拉斯·赫金斯说,“这是发现地球的‘双胞胎’之旅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不过,科学家们目前还不清楚这颗行星的组成主要为岩石还是气体或液体。   此外,美国宇航局科学家还宣布自今年2月以来共发现了1094颗新的候选行星,使其总数达到2326颗。不过迄今只有包括开普勒-22b在内的29颗行星被证实是真正的行星,科学家们相信绝大多数候选行星最终都将被证实为真正的行星。
个人分类: 欣闻恋播|143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科学梦,梦之摇篮 精选
dongzg101 2011-12-1 03:55
科学梦,梦之摇篮 精选 已有 1058 次阅读 2011-6-20 19:19 | 个人分类: 信笔小文 | 系统分类: 人物纪事 | 关键词:中国科学院 梦想 科学 科学家 科学梦,梦之摇篮 在我国迈入十二五规划的 2011 年,中国科学院也昂首进入她的未来十年发展规划 —— 创新 2020 ,新一届的领导带领着我们大步走进科学的新时代。作为科学院人,尽管是其中非常非常渺小的一份子,也在点点滴滴中感受到了科学院的变化与发展。回首自己的成长历程,回看在科学院的每一天,我愈发觉得,我的求学之路就是一条铺就梦想的坦途,这个梦想叫做科学,而可亲可爱的科学院就是梦想的摇篮。 寻梦 很多人儿时都曾有过理想,小学的作文课 “ 我的理想 ” 也许是每个小朋友都难忘的经历。天真烂漫的孩童们,对课本中的偶像们崇拜的五体投地,绝大部分人都把理想定为什么 “ 家 ” ,而选择 “ 科学家 ” 的人数往往排名第一位。我的小时候也有一个理想,我的理想是做一个乡村人民教师。教师这个职业在孩子们心目中是神圣的、伟大的、美丽的,做一个 “ 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 的蜡烛需要坚定的信念、无畏的勇气和无私的奉献。我选择教师作为理想,原因其实很简单 —— 我的父亲是一位教龄 30 有余的乡村老教师。虽然我从来没有上过父亲的数学课,父亲似乎也没有怎么教授我数学知识,然而父亲正直且勤恳的形象深深感染了我。父亲就是我从小的偶像,我的理想就是做一个像父亲一样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民教师。这个理想自从我上学伊始就愈发坚定,小学时代的我也曾因为代老师上讲台给同班同学讲课而感到无比自豪。 中学时代因自己的刻苦努力学习成绩常常名列前茅,对自己的未来也充满了希冀。初中升学的时候,由于哥哥在前一年决定了去就读师范专科学校,也就是说毕业后做一名小学教师,我就在父亲的建议下就读了重点高中,全家人似乎都以我那骄人的学习成绩而更加看好我。当然,选择高中就意味着我要偏离 “ 理想路线 ” 了,我尽管还有一丝的犹豫掠过脑海,但还是接受了家里的安排,毕竟在那个穷乡僻壤的地方,读书上大学似乎是当时唯一的一条好出路。中学是个彷徨的时代,在一次班会上我写了一篇文章叫做 “ 寻梦 ” 。也许就像徐志摩的心境: “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处放歌。 ” 在对未来一片未知和茫然中,我要追寻的梦就是向知识海洋的更深处航行,在知识的浪花里收获喜悦。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我主动跟父亲建议在提前录取一栏填上全国最好的两所师范大学,父亲欣然同意,我们同时也谨慎地把志愿栏的其他档次也填满了。最终仅仅有志愿栏中第一行发挥了作用——我被北京师范大学录取了。班主任对我说,北师大呀,那是个培养大学老师的地方!顿时,我的梦想港湾再次温暖起来。 筑梦 大学的青春匆匆从指缝中溜走,留下的是岁月的刻痕。大学时代同学们的单纯和真诚是我人生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从小就是一个不爱说话的乡下书呆子,大学校园里的熏陶让我学会思考、学会辨识、学会与人沟通。生活上的贫困没有真正侵蚀我的自信,走进同学们的群体中让我感受到快乐,在学习上的不断进步让我感到满足。渐渐地,我在想,也许北京的高楼大厦里会有属于我的一份职业,每天上下班在地铁来来往往的人流中也会有我的身影。能在一个现代化大都市里工作,在我们村里甚至是乡镇里也将是一种荣耀。我尝试去构筑我的梦想,用自己的努力和勤奋去填补农村子弟的拙笨和无知,用自己的双手一点点垒起我的未来。我曾渴求用自己的方式去传授知识,再掌握越多知识的同时却发现我的知识原来是如此地浅薄。四年的学习生活足以悄然改变一个人,我开始考虑是否需要更加深入地学习,与此同时,对所学的物理专业的兴趣也在逐渐俱增。四年后毕业的那一天,师范生找到一个大学老师的职位早就成为传说,即便是一个中学老师也很难留守在北京。残酷的现实是,读完师范大学的我未必能找到一个梦想中的教师职位。于是,渴望获得更多知识的我做出了继续求学的决定——读研究生。联系如何保送研究生的时候,我甚至提出:如果读物理方面的研究生,那势必最好读到博士。我选择了中国最好的读研场所——中国科学院,科学之梦,从那时起在心中生根发芽。 探梦 科学家在我们心目中是充满智慧的光辉的,科学就像神秘而庄严的圣殿,永远令人向往。在科学院里,我终于走近触摸到了这座圣殿,使尽浑身解数试图跨越那高高的金色门槛。门槛里,就是我的科学梦想。探梦的过程并不是那么令人愉悦。我在研究生院度过了匆忙的集中上课的一年,来到了实验室里却是枯燥而又单调的实验。实验的过程就是不断重复重复再重复某些个简单的过程,面对的是无数次失败失败还是失败的结果。这些实验的操作,确实,任何一个初中生都可以很轻松地做好,而那一次的成功总是离我那么遥远。我也狂想,爱迪生发明电灯的那数千次失败的尝试如今看来也是司空见惯。探梦的历程是苦涩无比的,不在无数次失败中跌倒,又何以能在一次成功中崛起?在放弃原先想尝试生长的材料体系之后,我在重新选择的另一个体系中一次性获得了成功。随后虽仍还是不断重复一些看似简单的体力劳动,但心境已完全不同。科学的魅力就在于,苦熬过失败的沮丧之后,成功的兴奋将更加甜蜜。甜蜜的幸福总是片刻般短暂的,四年的实验室生涯更多的是一片迷惘。科学的研究方向太多太多,对于某些热门的研究领域,肥美的鲜肉早被一扫而光,剩下的就是嚼然无味的硬骨头,要想啃,还得看谁牙口好。对于连牙都没长齐的研究生来说,在骨头上留个牙印都是近乎痴心妄想,没有任何科学天赋的我又能如何呢?我迷失了在自己的科学梦里。 转眼到了快要写毕业论文的时期,每每看到自己惨淡的文章发表记录,我总是想,我的科学梦,它还在那里吗?我战战兢兢迈出了自己的半个脚步想要跨入这个梦想的殿堂,心里却害怕那是一个无底的深渊,因为我不想为人生做出一个错误的抉择。时代的闪电给我指引了方向,在那亮光的一刹那,我突然看到原来殿堂里真是铺满美妙花纹的大理石地板。一个新的材料体系的诞生让我们苦苦挣扎的研究容光焕发,迈入了新一个春天。这个春天里,中国人也是舞台的主角之一,我,是之一的之零点零几。闪电划破了乌云,大片的甘霖浇注到了地面,滋润了科学这颗梦想之芽。从此,我的科学梦,有了一丝绿色,它不断汲取科学院这片沃土提供的养分,茁壮成长。 梦之摇篮 阳光明媚的春天里,我的科学梦之芽在欢快地舞蹈。科学院的土壤靠的是数代人不断努力耕耘,让一颗颗小苗长成了树木,树木连成了森林,森林迎来了欢唱的小鸟。我幸运地成为这些树木的新芽,更加幸福的是加入了大树们的阴翳之下。大树底下好乘凉,为的是树下那片令人羡慕的舒坦和自由。科学院,就是这样一个学术自由、思想开放、思维活跃的大森林。在这里,你可以呼吸不同于世俗的清新空气,你可以享受纯粹的学术阳光,你可以自在奔跑在科学的山峦。无数颗像我这样的小苗,悄然萌生成长。呵,科学院,就是科学梦之摇篮! 愿中国科学院随我们的祖国一起,不断繁荣富强!
1113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大学-大师-大楼
热度 1 huofj 2011-7-4 09:49
走进剑桥大学:充溢人本精神的科学家摇篮 剑桥大学已有800多年历史 校园风光 校园风光 校园风光 如果世界上只有一个地方能被授予“科学家的摇篮”这个头衔,相信会有很多人选择剑桥大学,因为这里培育出了牛顿、达尔文、霍金等一代代的科学巨匠。为了探索剑桥大师辈出的奥秘,记者日前来到这里采访了多位剑桥人,从校长到教职员工,从大科学家到普通学生,得到的回答都与人有关,让人感到这里充溢着以人为本的精神。 众多大师是人才的吸铁石 剑桥自1209年建校以来,各个领域的大师层出不穷,其中不乏诗人拜伦和哲学家罗素这样的人文大师,但更让人惊叹的还是涌现了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巨匠。 十七世纪的牛顿,学于剑桥而后又任教于剑桥,在这里完成了许多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之作;十九世纪的达尔文,从剑桥的校园踏上环球考察的路程,最终提出震动世界的进化论;而仍然活着的传奇科学家霍金,则是从牛津本科毕业后奔赴剑桥这块科学圣地,在这里思考宇宙和黑洞的奥秘,并接过了牛顿传下的卢卡斯教授席位。 在当今科学界的至高荣誉、从1901年开始颁发的诺贝尔奖中,剑桥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剑桥大学校长莱谢克·博里塞维奇(Leszek Borysiewicz)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骄傲地说:“过去一个世纪里剑桥大学赢得了89次诺贝尔奖,这是了不起的成就。”其中,76次是物理、化学、生物或医学领域的科学类奖项。 这样一个大师聚集的环境,对有志从事科研的年轻人非常具有吸引力。博里塞维奇校长说,在剑桥做科研的一个好处就是如果想与世界级的大师交流,“他们不是在千万里之外,而是就在500米外的实验室中。” 霍金由于身体不适而取消了原定的采访,但在通过助手发来的邮件中说,之所以当年本科毕业后来到剑桥,是因为希望读天文学博士,而“剑桥有弗雷德·霍伊尔(Fred Hoyle),这是当时英国最著名的天文学家。”可见,大师本身是人才的吸铁石,剑桥在人才资源上已经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科研和教育环境自由宜人 与产生大科学家最直接相关的是科研环境,博里塞维奇校长在谈到剑桥科研环境的优点时,并没有列举有多少先进实验设备,而是指出重在提供学术自由,让科研人员有根据个人兴趣开展研究的时间和空间。 从中国来到剑桥的华人学者、现在剑桥大学国际制造中心任研究主任的石涌江老师对此深有感触。他说,在剑桥做研究很少受到干扰,想研究什么领域,为什么问题召开学术会议,原则上都是可以的。他认为这与剑桥800多年沉淀下来的价值观有关,剑桥明文列出的核心价值观第一条就是:“思想与表达的自由”(Freedom of thought and expression)。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曾在剑桥念神学的达尔文,后来却可以冲破神学观念和英国基督教环境的束缚,提出与上帝造人说相冲突的进化论。石涌江说:“达尔文怎么能够想到要研究物种的起源,除了自己有很强的好奇心外,他的大学给了他思想的空间,没有这样的一些束缚,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在另一方面,剑桥还有宜于年轻人成长为科学家的教育环境。剑桥中国学联主席常非凡介绍说,在剑桥求学有诸多好处,其中重要的两点都与人有关,一是前面提到过的能方便地与大师交流,可以像牛顿的名言那样“站在巨人的肩上”。 而另一大好处来自同学之间的互动,剑桥吸引了全球各地的优秀学生,“来自世界不同背景的学生,平时互动带来的这种进步,可能远远超过实验室或者是课堂上的学习。” 科技人为本终归回馈社会 在剑桥,“科技人为本”这句话除了可用于科研本身外还有更高层次的解释,那就是用科研成果回馈人类社会。过去几十年来,剑桥大学科研人员用自己的成果在剑桥地区建立了一千多家科技企业,不仅增加了社会财富,还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科技产业在剑桥的繁荣被称为“剑桥现象”(Cambridge Phenomenon),也是剑桥辉煌的一部分。 博里塞维奇校长说,“剑桥现象”的重要根源是学校为自己定有“奉献社会”的使命。他说:“我们向学生和研究人员灌输这样一种精神,如果做出一项发现,就有责任让整个社会从中受益。当然如果最后他们也能得到经济上的回报,那就更好。” “剑桥现象”最典型的体现就是剑桥科技园,它由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在上世纪70年代全球迎接高科技产业浪潮时建立,是英国最早的科技园。它现在占地约60公顷,建有大量的办公、实验和服务设施,有100多家公司的5000多名员工在这里工作,也是英国最负盛名的科技园。 三一学院总务长、主管科技园的罗里•兰德曼(Rory Landman, Senior Bursar of Trinity College)说,有许多人想来学习科技园的成功经验,但他们常把眼光落在园区本身或其基础设施上,而实际上最重要的因素还是人,是学校科研人员与商业界之间的互动。 “所以如果有人想复制‘剑桥现象’或剑桥科技园的成功,他们不应该忽略人的因素。他们常常盖了许多大楼,建设了大量基础设施,却忘了人的作用。而实际上这一切都要从人开始。” 看来,“大学不在大楼而在大师”,这句常被引用的名言,不仅适用于大学内在的科研和教学,还适用于大学衍生出的周边产业环境。而回顾剑桥大学的各个方面,处处都充溢着这种以人为本的精神,也许这正是这个“科学家摇篮”所蕴含的关键营养。
281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走进剑桥大学:充溢人本精神的科学家摇篮
dongzg101 2011-7-2 07:11
走进剑桥大学:充溢人本精神的科学家摇篮 剑桥大学已有800多年历史 校园风光 校园风光 校园风光 如果世界上只有一个地方能被授予“科学家的摇篮”这个头衔,相信会有很多人选择剑桥大学,因为这里培育出了牛顿、达尔文、霍金等一代代的科学巨匠。为了探索剑桥大师辈出的奥秘,记者日前来到这里采访了多位剑桥人,从校长到教职员工,从大科学家到普通学生,得到的回答都与人有关,让人感到这里充溢着以人为本的精神。 众多大师是人才的吸铁石 剑桥自1209年建校以来,各个领域的大师层出不穷,其中不乏诗人拜伦和哲学家罗素这样的人文大师,但更让人惊叹的还是涌现了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巨匠。 十七世纪的牛顿,学于剑桥而后又任教于剑桥,在这里完成了许多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之作;十九世纪的达尔文,从剑桥的校园踏上环球考察的路程,最终提出震动世界的进化论;而仍然活着的传奇科学家霍金,则是从牛津本科毕业后奔赴剑桥这块科学圣地,在这里思考宇宙和黑洞的奥秘,并接过了牛顿传下的卢卡斯教授席位。 在当今科学界的至高荣誉、从1901年开始颁发的诺贝尔奖中,剑桥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剑桥大学校长莱谢克·博里塞维奇(Leszek Borysiewicz)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骄傲地说:“过去一个世纪里剑桥大学赢得了89次诺贝尔奖,这是了不起的成就。”其中,76次是物理、化学、生物或医学领域的科学类奖项。 这样一个大师聚集的环境,对有志从事科研的年轻人非常具有吸引力。博里塞维奇校长说,在剑桥做科研的一个好处就是如果想与世界级的大师交流,“他们不是在千万里之外,而是就在500米外的实验室中。” 霍金由于身体不适而取消了原定的采访,但在通过助手发来的邮件中说,之所以当年本科毕业后来到剑桥,是因为希望读天文学博士,而“剑桥有弗雷德·霍伊尔(Fred Hoyle),这是当时英国最著名的天文学家。”可见,大师本身是人才的吸铁石,剑桥在人才资源上已经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科研和教育环境自由宜人 与产生大科学家最直接相关的是科研环境,博里塞维奇校长在谈到剑桥科研环境的优点时,并没有列举有多少先进实验设备,而是指出重在提供学术自由,让科研人员有根据个人兴趣开展研究的时间和空间。 从中国来到剑桥的华人学者、现在剑桥大学国际制造中心任研究主任的石涌江老师对此深有感触。他说,在剑桥做研究很少受到干扰,想研究什么领域,为什么问题召开学术会议,原则上都是可以的。他认为这与剑桥800多年沉淀下来的价值观有关,剑桥明文列出的核心价值观第一条就是:“思想与表达的自由”(Freedom of thought and expression)。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曾在剑桥念神学的达尔文,后来却可以冲破神学观念和英国基督教环境的束缚,提出与上帝造人说相冲突的进化论。石涌江说:“达尔文怎么能够想到要研究物种的起源,除了自己有很强的好奇心外,他的大学给了他思想的空间,没有这样的一些束缚,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在另一方面,剑桥还有宜于年轻人成长为科学家的教育环境。剑桥中国学联主席常非凡介绍说,在剑桥求学有诸多好处,其中重要的两点都与人有关,一是前面提到过的能方便地与大师交流,可以像牛顿的名言那样“站在巨人的肩上”。 而另一大好处来自同学之间的互动,剑桥吸引了全球各地的优秀学生,“来自世界不同背景的学生,平时互动带来的这种进步,可能远远超过实验室或者是课堂上的学习。” 科技人为本终归回馈社会 在剑桥,“科技人为本”这句话除了可用于科研本身外还有更高层次的解释,那就是用科研成果回馈人类社会。过去几十年来,剑桥大学科研人员用自己的成果在剑桥地区建立了一千多家科技企业,不仅增加了社会财富,还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科技产业在剑桥的繁荣被称为“剑桥现象”(Cambridge Phenomenon),也是剑桥辉煌的一部分。 博里塞维奇校长说,“剑桥现象”的重要根源是学校为自己定有“奉献社会”的使命。他说:“我们向学生和研究人员灌输这样一种精神,如果做出一项发现,就有责任让整个社会从中受益。当然如果最后他们也能得到经济上的回报,那就更好。” “剑桥现象”最典型的体现就是剑桥科技园,它由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在上世纪70年代全球迎接高科技产业浪潮时建立,是英国最早的科技园。它现在占地约60公顷,建有大量的办公、实验和服务设施,有100多家公司的5000多名员工在这里工作,也是英国最负盛名的科技园。 三一学院总务长、主管科技园的罗里•兰德曼(Rory Landman, Senior Bursar of Trinity College)说,有许多人想来学习科技园的成功经验,但他们常把眼光落在园区本身或其基础设施上,而实际上最重要的因素还是人,是学校科研人员与商业界之间的互动。 “所以如果有人想复制‘剑桥现象’或剑桥科技园的成功,他们不应该忽略人的因素。他们常常盖了许多大楼,建设了大量基础设施,却忘了人的作用。而实际上这一切都要从人开始。” 看来,“大学不在大楼而在大师”,这句常被引用的名言,不仅适用于大学内在的科研和教学,还适用于大学衍生出的周边产业环境。而回顾剑桥大学的各个方面,处处都充溢着这种以人为本的精神,也许这正是这个“科学家摇篮”所蕴含的关键营养。 更多阅读 访剑桥大学校长:培养杰出人才重在提供学术自由 剑桥大学提名大卫·塞恩斯伯里为新名誉校长 2012年英国大学排行榜发布 剑桥力压牛津列榜首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144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创业者的摇篮――麻省理工学院
热度 9 Wuyishan 2011-5-24 07:02
创业者的摇篮――麻省理工学院 武夷山 中科院物理所聂玉昕老师和我曾经去中央电视台做过一个访谈节目,题目是“诺贝尔奖的摇篮”,其视频可见 http://202.38.93.24/wsbgt/PublicFolder/Player/VideoPlay.aspx?VideoID=42309 。 一个社会不仅需要有诺贝尔奖得主,而且更需要为民造福的企业家。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MIT )为创业者的摇篮,肯定是当之无愧的。 Research Policy 杂志 2007 年第 5 期发表了 David H. Hsu 的文章, Entrepreneurs from technology-based universities : Evidence from MIT (技术类大学产生的创业者 : 麻省理工学院的实证),该文研究了 MIT 自 20 世纪 30 年代以来的创业情况。 70 年来, MIT 校友创业势头有增无减,首次创业者的中位年龄从 50 年代的 40 岁降低为 90 年代的 30 岁左右。外国留学者毕业生的创业率比美国本土毕业生的创业率还要高。 博主:很多年前我看到的一个说法是,将 MIT 校友创办的所有公司的总产值加到一起,比一些中等规模国家的 GDP 还要高!若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我们国家对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的呼吁特别强烈,对创业(尤其是高学历人士创业)的支持和重视程度就相形见绌了。这其实是舍近求远。
个人分类: 他山之石|7078 次阅读|12 个评论
进化心理学:梦回非洲
热度 1 smallland 2011-1-19 14:01
Savanna: 非洲稀树大草原,人类进化的摇篮。 Savanna Principle: 这个术语大概是一个日本人 Satoshi Kanazawa (看名字是日本人)发明的,从他的文章(有时只看题目)可以判断出他可能是最激进的进化心理学家了。或者说,他是一个“进化狂”。 这个法则指出,人对于进化过程中的常规事物,一般能很好地理解并作出适当的反应,譬如别人的白眼,譬如吃饭和交配,而对于后来出现的新生事物,就要靠人的智慧去适应和解决,这时,人往往会犯错误。并且,越是聪明人,对新奇事物越感兴趣,越容易接受,这就是聪明人常做糊涂事的主要原因(这是我指出的)。 因为人的心智能力大概在走出非洲前就大概定型了,而目前的环境和原始的生存环境比变化太大了,人不可能一下子完全适应自己亲手创造的全新世界。这个思想路子很对,这个术语也很合适,关键看怎么用,用得太泛滥就让许多人无法接受。他的许多观点,本人也不敢苟同。 人回到自己的家乡,会觉得很熟悉,如果把你放入非洲草原,也会感到很自然?非洲人可能没问题(开玩笑)。 人的文化本能当然必须以智慧为基础,猴群和类人猿都有自己的文化,但它们的文化毕竟是有限的,很少有创新。对于一些新奇的文化现象,接受它们需要智慧和勇气,个体的接受能力也和智商有关。从此出发, Kanazawa 先生变得很夸张,认为自由主义思想是聪明人促成的,认为国民的智商决定了国家的制度和意识形态,认为夜猫子大多是聪明人,认为暴力犯罪者大多是蠢货,等等,并有来源不明的图表。 的确,像双手双脚耳朵鼻子的功能,人的大脑没有什么特别的,足以适应非洲草原或更远的周口店地区,但在现代文明驯化下,常会会做出遗憾终生或死不瞑目的事情,也是自然而然的。 ================================= Pioneers of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all recognized that the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s are designed for and adapted to the conditions of the ancestral environment, not necessarily to the conditions of the current environment. I call these observations the Savanna Principle: The human brain has difficulty comprehending and dealing with entities and situations that did not exist in the ancestral environment.
3197 次阅读|1 个评论
深圳行,访广东沿海在建核电站(续二)
热度 1 liweiyin2009 2010-11-5 12:42
核电建设者一茬茬地在有序地接班。 这次在访问广东在建核电站群的过程中见到了不少过去认识和不认识的人,他们的年龄不同,担任的工作岗位不同,从中可以感觉到,广东的核电建设者已经形成了一个大致按年龄形成的阶梯,不同的年龄在不同的岗位阶梯上,有序的接班队伍在形成。 在大亚湾,由高胜玉张罗,就在我们到达大亚湾的当天,中午午宴时见到了我在广东核电合营公司工作时共事的一些老同志,70岁以上的都已经正式退休,有的偶尔参与一些活动,60岁以上的基本退休,有的在公司科技委做些技术工作。意外的是这顿午宴的主人是当年的黄金人,经过多年国内培训然后在法国主控制室实习,回国后在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正式投运前,取得国家操纵员执照的值班长,在我的记忆中,他是那么年青,带领着仅由21人组成的班组在全电站各车间楼上楼下的巡视,而今却是重担在身,担任着广东集团运行公司的总经理,管理着整个中广核所属项目在岗的和将要上岗的运行人员。从他匆匆忙忙晚到的状态,可想他的担子有多重。就是这一代人,包括现任的中国广东核电集团的董事长贺禹,一个曾经寡言少语的值班长,这些人,包括那时管理运行安全的安全工程师们,都站在了集团领导的不同岗位上,他们的年龄都基本在55岁的范畴,对于我这个76岁的老妪来说,他们正是富有经验,统筹全局的时候,是接替而上的大亚湾和岭澳核电站给了他们成长和锤炼的机会,而曾经领导大压湾和岭澳核电建设的老一辈则安心地退隐了。 到达台山后,在办公大楼见到的接待我们的台山核电站的项目总经理脸面非常熟悉,他认出我,我却叫不出他的名字,原来是当年大亚湾核电站维修处年轻的仪控工程师,在我1992年离开大亚湾时到岗没有几年。到了阳江,见到的项目副总又是熟人,又是他们认得我,我认不出他,那位副总原来是大亚湾施工队的工作人员。听着台山郭总熟练地向我们介绍台山项目的特点,听着张总向我们谈到阳江项目中的问题,我真是感到今非昔比,这些45岁上下的工程师们正在胸有成竹地挑起了当年高胜玉挑过的建设商业核电站的重任,而高胜玉刚到大亚湾的时候正好是48岁,斗转星移,新的一代人接上了班。 有意思的是,我在台山见到的法方第一把手已是白发苍苍的老工程师,和我在大亚湾时中方和法方经理级人物的年龄结构倒了过来,当年中方的第一把手都已出了50,或在50岁边上,而法方的人员,包括第一把手的年龄都在40岁或以下。这正说明了我们的发展前程,后力充沛。 我们在台山工地的反应堆厂房转了一圈,午饭时间在我们周围聚拢了高胜玉十分熟悉的年轻人,其中一位年纪仅约30出头的工程师,在我询问有关反应堆厂房的问题是,高胜玉指着那位年轻人说,问他,他正是核岛厂房土建科的的科长,这位小伙子,立即从怀里掏出了反应堆厂房的图纸,上面标明了我想知道的数字,他对我说,我立刻发到你的邮箱,寄给你更多的资料,回到北京,打开邮箱,知道他叫王利业。这样的年龄层的人已经在负责着如此复杂项目的施工工作,随身带着图纸,说明他是在第一线的人。据他说,他是在岭澳成长起来的,岭澳工程成了这一批人成长的摇篮。 这是我想说的人力阶梯下面的第二层,而在第一层次上站立的则是我们的80后的一代人。 这次在门口接应我们,和陪我们在工地转悠的都是参加工作没有几年的年轻人。在台山第二天下午陪同我的一个小伙子,是2008年到公司的,江西农村出身,天大毕业,可想而知他的高考成绩极佳,我想到他的家庭一定不富裕,问他可有奖学金,他回答,报送研究生,有奖学金。在天大学的是采暖通风,目前在跟踪核岛土建施工。就这么两年,他已经可以清晰地回答我提出的有关反应堆厂房中有关设备安放方面的问题。他精力充沛,拿着我的相机,蹦到远处高台上为我拍摄安全壳钢衬的吊架和预制钢圈。经他介绍,上午接待我们的小伙子是2007年到公司的,本专业是土建,所以对厂房内正在进行施工的结构十分熟悉。这些小伙子们正是公司跟踪整个建设过程,天天跟踪建设的进度和质量问题的人员,我深信,这项工程将成为他们成长的摇篮。 可喜的还有,公司十分重视对这些年轻人的培养。听说高胜玉到了现场,公司立即安排一次晚上的讲课,年轻人都愿意听这位老前辈传授工作经验和人生体会。高胜玉也十分认真,事前先邀请几位年轻人,倾听他们心中的困惑和想听的方面。我在听他们谈论时,深深感到我们那一代人和这一代人的不同。在严格计划经济体制下按分配接受工作的我们很少想未来,想生活,可是,他们会问,在每天这样千篇一律的工作状态下他们的前途会是什么?合同商出现问题,他们的责任是什么?怎么起作用?天大毕业的小伙子对我说:不能晚上天天上网,应该还要学习系统。小伙子还说,等有了房子,把农村的父母接过来。我想,他一定是他父母的骄傲,会英语,还学了法语。他们奋斗,想着未来的前程。我觉得,核电今天的发展就是他们光辉的未来。 一代又一代,核电站在中国的土地上越建越多,年青的建设者们就在一茬一茬地接班,每一个在建的和投运的核电站就是他们成长的摇篮。 这次深圳之行让我欣喜,为核电的事业,也为祖国的未来。 备注:FCD 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日
个人分类: 未分类|4651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 高科技公司的摇篮-斯坦福大学
liuxiaod 2010-4-24 22:31
  硅谷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是靠斯坦福大学多方位的支持。很多当今世界上 IT 领域的领头公司都是由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和教授创办的。它们包括惠普公司、思科公司、太阳公司、雅虎公司、Google(谷歌)公司、英特尔公司、制造处理器和工作站的 MIPS 和 SGI 公司、世界最大的显卡公司 Nvidia、世界最大的视频电话会议公司 Webex 等,另外在非科技领域还有著名的耐克(Nike)公司。此外,微软的 CEO 史蒂夫?鲍尔默和前董事会共同主席 Jim Allchin 也毕业于斯坦福。斯坦福在商业界和科技界创下的这种奇迹是世界上任何其它的一流大学都无法比拟的。为什么斯坦福大学能创造这样的奇迹呢?这要从它的发展、它的文化说起。   1. 充满传奇的大学   关于斯坦福大学的各种传奇故事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有些是真的,有些是杜撰出来的。其中最流毒深远的讹传是这样的:   有两个乡巴佬夫妇,找到哈佛大学,提出为哈佛捐一栋大楼。哈佛大学的校长很傲慢地说,捐一栋楼要一百万,然后三句两句地便把这对老夫妇打发走了。这对老夫妇一边走一边唠叨,才一百万,才一百万。他们有一个亿要捐,于是便干脆自己捐了所大学,就是今天的斯坦福大学。   这个讹传被翻译成各种文字,广为流传,以至于斯坦福大学不得不在自己的网站上辟谣。其实,这个故事里面的漏洞很多,首先,了解斯坦福历史的人都知道老斯坦福(Leland Stanford Sr.)是加州的铁路大王,曾经担任过加州州长、美国联邦参议员,属于精英阶层(Elite Class),绝不是什么乡巴佬;我们在后面还会介绍到他的夫人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第二,在十九世纪,一亿是一个天文数字,一百万美元也是一个非常大的财富。美国最大的银行花旗银行到一九三几年,存款才达到几千万美元。直到斯坦福大学创办的二十年前,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捐赠不过七百万美元,它建立起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霍普金斯医学院。在老斯坦福的捐款中现金只有一千多万,这已经是当时美国最大的捐款了。老斯坦福的捐赠中最值钱的是八千多英亩的土地。当年加州属于蛮夷之地,土地值不了什么钱,但是现在斯坦福所处的帕洛阿图市是世界上土地最贵的地方,这些土地的地价涨了不止万倍。第三,哈佛大学和美国所有的大学对捐助者从来都是非常殷勤的。坦率地讲,比中国的大学要殷勤得多,不会怠慢任何慈善家。这是美国大学能得到巨额捐助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于斯坦福大学真实的故事是这样的。老里兰德?斯坦福夫妇把他们唯一的孩子小里兰德?斯坦福(Leland Stanford Jr.)送到欧洲旅行,孩子在欧洲不幸去世。斯坦福夫妇很伤心,后来决定用自己全部的财富(大约几千万美元,相当于今天的十亿美元。)为全加州的孩子(Children of California,而不是传说中的全美国的孩子或者全世界的孩子)建立一所大学,纪念他们自己的孩子。这所大学被命名为小里兰德.斯坦福大学(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简称斯坦福大学。   1885 年斯坦福大学注册成立,两年后举行了奠基仪式,1891 年正式招收学生。共有五百名左右的学生,只有十五名教授,其中一半来自康奈尔大学。在这首批学生中,产生了一位后来美国的总统胡佛。(就是那位被评为最差的、把美国带进 1929-1933 年大萧条的总统。但是斯坦福仍然很为他感到自豪,建立了著名的胡佛研究中心)虽然斯坦福是一所私立大学,但是它在早期的时候不收学费,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学校财政上难以维持为止。   斯坦福大学的创办过程非常不顺利。斯坦福开课的两年后,老斯坦福与世长辞了,整个经营和管理大学的任务就落到了他的遗孀简?斯坦福的身上。当时整个美国经济情况不好,斯坦福夫妇的财产被冻结了。(我估计要么当时美国财产法关于信托财产方面不健全,要么斯坦福夫妇没有把他们的财产转到自己信托 Living Trust 下面。这种情况现在在美国不会发生)校长乔丹(Jordan)和学校其他顾问建议简?斯坦福关掉斯坦福大学,至少等危机过去再说。这时,简?斯坦福才想到她丈夫身前买了一笔人寿保险,她可以从中每年获得一万美元的年金。这一万美元大抵相当于她以前贵族式生活的开销。简?斯坦福立即开始省吃俭用,将她家里原来的十七个管家和仆人减少到三个,每年的开销减少到三百五十美元,相当于一个普通大学教授一家的生活费。她将剩余的近万元全部交给了校长乔丹用于维持学校的运转。从斯坦福夫人身上我们看到一位真正慈善家的美德。慈善不是在富有以后拿出自己的闲钱来沽名钓誉,更不是以此来为自己做软广告,慈善是在自己哪怕也很困难的时候都在帮助社会的一种善行。   靠斯坦福夫人的年金补贴学校毕竟不能使学校长期维持下去。斯坦福夫人亲自动身去了首都华盛顿,向当时美国的总统克里夫兰寻求帮助。最终,美国最高法院解冻了斯坦福夫妇在他们铁路公司的资产。斯坦福妇人当即将这些资产卖掉,将全部的一千一百万美元交给了学校的董事会。斯坦福大学早期最艰难的六年终于熬过去了。乔丹校长赞扬道:这时期,整个学校的命运完全靠一个善良妇女的爱心来维系。今天,不仅是几十万斯坦福校友,我们所有的人都应该感谢斯坦福夫人。她用她的爱心,靠她坚韧不拔的毅力开创出一所改变世界的大学。   关于斯坦福大学的第二个讹传就是说斯坦福原来被称作西部的哈佛,后来办的超过了哈佛,结果现在哈佛被称为东部的斯坦福。且不说斯坦福有没有全面超过哈佛,作为全球第一知名大学的哈佛再不济也不会称自己为东部的斯坦福。同样,心比天高的斯坦福根本不以成为什么西部的哈佛而自豪。事实上,斯坦福公共关系的负责人在接待清华大学代表团时自豪地讲,斯坦福等于哈佛加麻省理工学院(MIT)。虽然斯坦福的这种说法让人觉得有些狂傲,但是确实有它的道理。   首先,斯坦福大学在专业设置上覆盖了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合集。在美国大学里有个普遍的看法(也许是偏见),哈佛的人能写不能算,麻省的人能算不能写,反映出哈佛侧重文科而麻省侧重理工科。(实际上哈佛有世界上最好的数学和物理学专业。)而斯坦福的人文理兼修。在美国一个大学的综合排名其实没有什么意义,关键看专业的好坏。美国最热门的专业首推医学,然后是法律、工程和商业。一个学校的历史专业或者政治学专业再好,在社会上也没有什么影响。斯坦福大学是美国唯一一个在这四大热门领域都名列前茅的学校。它的商学院和哈佛商学院长期以来并列美国第一,它的法学院仅次于耶鲁大学排在第二,它的工学院仅次于麻省理工也是第二名,斯坦福医学院也在美国前十名。和斯坦福相比,美国其它大学都显得有些缺胳膊少腿:哈佛和耶鲁的工科很弱,普林斯顿和麻省理工没有医学院和法学院。   第二在办学理念上,斯坦福集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之长于一身。斯坦福既强调素质教育,又强调专业教育。事实证明,全面发展有助于斯坦福大学培养出全才,而全才是作为业界领袖的必要条件。我们在后面的章节中还要详述这一点。   斯坦福的校园被认为是美国三个最美的校园之一,另外两个是康奈尔和普林斯顿。斯坦福人从不掩饰对自己学校的自豪感,甚至从教授到学生经常拿其它名校开玩笑。下面是斯坦福电机工程系教授出的真实的考试题。某个公司希望设计一种符合 A、B、C 和 D 等条件的数字滤波器,他们找到了麻省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的教师不会,你能帮助他们设计这样的滤波器吗?我想麻省理工学院的人看了这个考题一定不会舒服。斯坦福人骄傲自有他们骄傲的本钱,除了出了这么多的实业家,孵化了很多跨国公司,斯坦福大学的学术水平更是闻名于世。它有十六位在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中一半是经济学奖)和几十位获得诺贝尔奖的毕业生。除此之外,它还有七位数学领域最高的终身成就奖沃尔夫奖得主(注:数学领域的最高奖当属菲尔兹奖,但是它只授予三十五岁以下的学者,而沃尔夫奖一般授予成就卓著的数学家泰斗们。),四位新闻最高奖普利策奖得主,有一百三十多名美国科学院院士,八十多名美国工程院院士。它的毕业生在全世界各行各业中执牛耳。   在美国众多大学中,有一百年历史的斯坦福大学历史谈不上悠久。且不说和有将近四百年历史的哈佛大学比,就是和它的邻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比,斯坦福大学起步也算很晚的。在斯坦福大学诞生后的头五十年里,它根本排不进美国一流大学的行列,更不要说和哈佛大学竞争了。到二战后,斯坦福大学已经入不敷出,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了。美国的私立大学完全靠自己筹款,政府并不提供一分钱,再好的私立大学如果经营不善,都可能面临办不下去的危险。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在历史上就出现过非常严重的财政危机,最后是靠它无数事业有成而又关心母校的校友捐助度过了难关。斯坦福大学当时还没有这么多富有的校友可以依靠,它最大的一笔财富就是斯坦福夫妇留下的八千英亩(三十二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澳门大小的土地,而大学的中心校园占地不到其十分之一。(斯坦福大学至今荒地多于使用的土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电子工业发展很快,由于和亚洲的联系比二战前紧密了很多,加州新兴的电子工业和航空工业成为了加州的经济支柱。很多公司有意从斯坦福大学购买土地,但是斯坦福夫妇的遗嘱规定学校永远不许出售土地。这样,斯坦福大学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地荒着而无法发挥作用帮助学校渡过难关。   帮助斯坦福大学解决这个问题的是它的一位教授弗里德里克?特尔曼,他后来被称为硅谷之父。他仔细研究了斯坦福夫妇的遗嘱,发现里面没有限制大学出租土地,于是他兴奋地声称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秘密武器 建立斯坦福科技园,科技园向外面的公司出租土地 99 年。在这 99 年里租用土地的公司有彻底的使用权,按自己的意愿建筑自己的公司。消息一传出,马上有很多公司表示了兴趣,并很快和学校签属了租约。1953 年,第一批公司,包括大名鼎鼎的柯达公司、通用电气、夏克利晶体管公司(后来诞生出集成电路的先驱仙童公司)、洛克希德公司(美国最大的军火商)和惠普公司进驻了斯坦福科技园。 对斯坦福而言,这件事的影响非常深远,它不仅解决了斯坦福的财政问题,并且成为斯坦福跨入世界一流大学的契机。对外界而言,它促成了硅谷的形成。   2. 硅谷的支柱   美国和世界先后出现过很多的技术公司聚集地。但是一旦某个或者某一批大的公司开始走下坡路,这里的科技发展就开始渐渐落伍。早期的科技公司,比如 ATT 和 IBM 集中在纽约附近,但是在这两个公司之后,不再有这个量级的公司出现。波士顿附近,尤其是 128 号公路两旁曾经有过一些向 DEC 那样的大公司和不少颇具发展潜力的公司,但是随着老的公司衰退,新的公司始终不能形成规模。这个地区很难对世界信息产业产生大的影响。硅谷能够半个世纪长盛不衰,一个原因是得益于亚太经济的发展,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靠斯坦福大学不断向硅谷注入新的技术。   很多人奇怪拥有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波士顿为什么只能诞生一些小公司而出不来大的跨国公司。一个重要原因是斯坦福大学的办学方法和美国东部的名校有很大的不同。斯坦福不是简单地把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专业叠加,从波士顿搬到了加州,而是根据加州的情况办了一所全新的学校。只要同时在斯坦福大学和美国东部哈佛、普林斯顿等名校呆过一段时间就能强烈地体会它们之间的巨大差异。   在众多差异中,最重要的是开放性。我这里讲的开放性不是指校门二十四小时打开任人进出,这个要求太低了。所有美国的大学,包括西点陆军学院和安纳波利斯(Annapolis)海军学院都是没有围墙任所有的参观者开车自由进出。我这里讲的开放性是指一个大学在各方面,从教学到科研到生活融入了当地的社区。不论是生活在田园般的普林斯顿和康奈尔,还是大都市里的哈佛和哥伦比亚,你能明显感觉你置身于象牙塔中。一个学生不需要任何交通工具,因为他们大部分时间和中国大学围墙里的学生一样,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而教授,则是传道、授业、解惑加上做自己的研究。而生活在斯坦福,从教授到学生都很难有置身于象牙塔的感觉。   斯坦福大学的这种开放性首先是生存的需要。斯坦福大学在地域上远离美国的政治中心,导致了它从政府获得的研究经费占整个学校经费的比例远远落后于东部的著名大学。以工学院为例,斯坦福大学和它的老对头麻省理工学院规模相当,但是前者从政府获得的经费只有后者的一半左右。如果读者仔细研究一下美国顶尖大学的地理位置和政府经费的关系就会发现,大学来自联邦政府的研究经费与它到华盛顿特区的距离成反比。政府资助的研究经费对很多教授来讲并不是很容易申请。首先要写很长的申请报告,然后一轮一轮地通过评审。在评审过程中,要花很多精力去和经费的主管人员以及同行评审人做公关。在美国申请经费和在中国拿钱一样,人际关系很重要。一些教授经常请主管经费的自然科学基金会 NSF、DARPA 和国防部(DOD)的主管们参观实验室和参加自己的学术报告。而这些政府官员们要到斯坦福听一次报告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样,这些离政府部门近的大学自然就近水楼台先得月。斯坦福远在加州,当然就很吃亏。因此,斯坦福一些已经提上终身教职并且不缺经费的教授到后来甚至懒得写申请了。   作为一个大学教授,能从政府拿到大笔研究经费当然是可喜可贺的事。和从工业界拿经费相比,拿政府的经费有很多好处。首先,美国政府的资助一般来讲强度较高,在这一点上各国政府都一样,无需格外说明。从美国政府拿科研经费,除非像研制哈伯天文望远镜这类特殊的项目,很少需要做具体的系统,只需要进行方法研究,最后交一份研究报告就可以了。在这一点上美国政府和中国政府有很大的不同,拿美国政府的研究经费容易交帐得多。比如搞语音识别研究,在中国拿了八六三的大额经费要做识别系统,而在美国只需要用计算机实现自己的算法,证明其有效即可。很少有教授会像李开复博士那样真正开发一个语音识别系统。(美国从来没有中国的科研鉴定会。)NSF 和 DARPA 等政府的科研主管机构这样做是很有道理的,它为教授们省去了很多做演示系统的时间和精力,让科学家们能够把精力完全集中于研究本身。这是美国能够在科技上长期领先于世界,并且几乎每年都有人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毫无疑问,很多大学教授,乐于接受这样的项目,他们既可以专注于做学问、多发表论文,又可以有稳定的经济来源。(美国大学教授的暑假三个月的工资要从自己的科研经费中出。)一些成名已久影响力很大的教授,更是可以轻而易举地拿到长期大额的政府合同,比如我已经多次提到的著名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专家贾里尼克教授便是如此,他的经费常常是系里其它教授经费的总和。久而久之,他们和政府互相产生了极大的依赖,自己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   但是,凡事有一利就可能有一弊。美国政府的 NSF 和 DARPA 等科研经费一般资助的都是工业界不愿意支持的基础研究项目,比如基础科学、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的许多项目。这些研究课题在短期内不可能产生任何商业价值,有些可能永远没有商业价值,由政府出钱来资助这些项目对于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是非常必要的。一旦某个项目有了商业价值,并且可以由公司资助时,政府会渐渐减少并且最终停止对这些课题的资助,因为政府(纳税人的代表)认为没有必要和工业界做重复的事,更没有必要和工业界竞争。在这一点上,美国政府和中国政府与日本政府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说美国政府几乎没有对搜索技术研究的资助,因为它是一个已经开始盈利的技术。几周前我接待了一个中国政府代表团参观 Google,在最后的提问时间,一位官员问美国是否对 Google 这样的高科技公司在政策上和资金上给予扶植和照顾,在场的 Google 副总裁回答,她觉得 Google 作为一个非常盈利的公司,既不应该也没有必要从政府得到特殊的关照。需要政府帮助的是那些小而且不容易盈利的公司,比如太阳能公司。   即使是在工程领域,政府资助的研究项目常常是非常尖端而且可能的应用面非常窄,有时发表的论文都没有几个人真正愿意读,更不用说有商业意义了。贾里尼克教授讽刺这种现象是除了论文的评审者,没有人会去读这些论文。美国对政府研究经费管理很严,严格禁止拿一个项目的经费去资助自己其它研究项目,即使经费有结余,教授们也不可能用它来研究有实际应用意义的课题。于是,拿了足够多政府经费的教授通常也就不去研究应用课题了,更不要说自己去开办公司了。久而久之,在美国东部的著名大学里就营造了一种清高的风气,大家比谁获得的政府经费多,谁的研究论文出的多,谁的研究成果理论水平高。教授们的做事方式又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学生。这些学校的博士生们在学校时做实验、写论文,毕业以后接着当教授或者去大公司的实验室做研究员。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有美国最好的电机工程系和计算机系,但是麻省当教授的博士毕业生比例比斯坦福高得多。从做学问的角度讲这完全是对的,但是这种研究对创业帮助不大。   斯坦福大学远离联邦政府,从政府得到的经费相对比东部的名校少,这也不足为奇。但是,斯坦福大学守着硅谷,从工业界拿的钱比任何一个同样规模的东部大学不知多多少倍。从公司拿钱一般来讲强度不会有政府那么大,而且还要做很多具体的事。有些公司支持的研究项目甚至无法发表高质量的论文。所以美国东部名校的很多资金充足的教授不屑于和工业界打交道。   但是,从工业界拿钱的好处也是很多的。最显而易见的好处在于无论是教授还是他们的学生都可以通过接工业界的项目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凡是和导师接过公司项目的读者对这点都会有所体会。这样用工业界的钱,斯坦福就培养和锻炼了很多技术上的全才,他们从设计并实现一种产品到项目管理都得到了锻炼。但是如果仅仅是这一点好处,不过是把原来可能当教授的年轻人培养成了高级工程师和技术主管,而不是工业界领袖和创业者。其实和工业界保持联系并且为工业界做研究对于创业来讲,最大的好处在于能够看清产业发展的方向并且找到新的机会。这个潜在的好处对于年轻的学生甚至比资深的教授们更明显,因为年轻人更愿意尝试。美国虽然在从科学技术向产品转化方面做得比其它国家好一点,但是仍然明显存在着工业界和学术界相脱节的现象,这不仅表现在大学研究的课题脱离实际,也表现在工业界在遇到问题时找不到答案,而能够紧密联系这两头的斯坦福大学的师生常常就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在斯坦福这种例子很多,比如像思科早期路由器的开发,它本身是一个工程性强但学术性弱的题目,MIT 一般是不会碰这个题目的。但是,一般的网络设备制造公司因为局限于现有产品也不会动脑筋去发明一个通用的路由器,这样波萨克和勒纳的机会就来了,他们发明了一种通用的路由器,并且因此而创办了思科公司。再比如 DSL 的发明和应用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用于 DSL 的编码方法早被贝尔实验室发明了,大家不过是发表几篇论文制定一些标准而已。而同时工业界生产调制解调器的厂家还在为将传输率从 14.4K 提高到 28.8K 费脑筋,它们本身没有可能做到质的提高。在贝尔实验室工作过的约翰.查菲,当时还是斯坦福年轻的助理教授,他看到并抓住了这个机会。后来成为美国最年轻的工程院院士的查菲,当时已经是信道编码的世界级专家,他比工业界的任何研究员都有更高的理论水平,同时他一直接受工业界研究经费,比绝大多数教授更会做实际的东西。在理论上查菲完善了 DSL 的编码方法并且把它变成了一种国际标准,同时,查菲教授带着他的学生办起了 Avanta 公司,真正实现了 DSL 取代拨号上网这一跨时代的变革。   在斯坦福大学这类的例子非常多。大学对教授办公司非常理解和支持。只要一个教授能完成教学任务,并且发表足够多像样的论文,斯坦福并不限制它的教授到外面的公司兼职,甚至在一段时间里全时离开学校创办公司或者在公司里担任要职。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 轩尼诗本人就是最好的例子。八十年代他在发明了精简指令集(RISC)的处理器 MIPS 后,便合伙创办了 MIPS 公司。在以后的多年里,他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办公司上,而不是在斯坦福的教课和搞研究。几年后,MIPS 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后来又卖给了它最大的客户 SGI 公司。轩尼诗本人才从工业界抽身出来,回到斯坦福担任了工学院院长。经过在工业界的一番闯荡,轩尼诗成为了难得的管理人才。几年后,他开始担任斯坦福的校长直到今天。现在,轩尼诗仍然是 Google、思科和另一家上市公司 Atheros 的董事。   开放校园的真正含义在于像斯坦福那样,让大学融入社会。开放是斯坦福的本,而厂校结合是它的用。后者保证了大学开放校园的具体实施。   北美的很多工科好的大学,比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加拿大的滑铁卢大学都强调厂校结合。麻省理工学院为了让学生获得工业界的知识,和 ATT 等大公司建立了共同培养学生的计划(program),进入该计划的学生要在 ATT 工作一年(四个暑假),作为回报 ATT 公司支付该学生的学费,美国不少大学有这种类似于奖学金的计划。这对于进入这些培养计划的学生来讲当然是两全其美的好事,既解决了昂贵的学费问题(注释:美国私立大学学费是中等收入家庭无法承受的),又得到了很好的工业界工作经验,将来无论是去工业界还是继续读研究生都大有好处。但是,这种松耦合的结合对大学和公司的直接帮助都不是很大。对于学校来讲主要的好处不过是大公司替它资助了一些学生,同时替它承担了一部分职业教育的义务,但是学生们在公司做的题目和学校通常毫无关系,这种合作对于学校的科研帮助非常有限。对于公司来讲,虽然有了从名牌学校优先选择优秀学生的有利条件,并且这些学生工作后进入角色会比同龄人快一点。但是,这些学生,大部分是本科生,毕业以后并不一定要去赞助他们的公司工作。在实习期间,他们也根本不可能为公司带来什么新的思想和技术。   斯坦福和硅谷的厂校结合要超出麻省理工学院的大学许多。斯坦福不仅在技术上、而且在人才的培养上给予了硅谷公司直接的帮助。在技术上的帮助反映在大量优秀的教授直接到硅谷的公司任职和研究这些公司的科研项目,我们在前面已经介绍过了。在人才上的帮助首先反映在大学一直在为硅谷各个公司的技术和管理人才进行继续教育。硅谷公司多数的工程师并没有硕士学位,不少人在工作中发现自己的专业水平需要提升,斯坦福大学为这些人提供了非常方便的进修计划,他们可以每学期在大学修一两门研究生的课程,这样三到五年就能拿到一个硕士学位,有的人甚至一边在公司全职上班,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在斯坦福读博士。虽然有时候一个博士学位要读十年八年,但毕竟是能在全职工作条件下获得博士学位的好办法。当然,如果有人不想拿学位只想听一两门课也是可以的。硅谷的公司深知职业培训的重要,一般都会在时间上和经济上鼓励员工追求更高的学位。为了方便硅谷员工修课,斯坦福大学有很好的远程教育网络。学生不必到课堂上听课,可以在家里电视机前上课。斯坦福几乎所有的课程都通过有线电视向校园和硅谷实时转播,它自己的学生也没有必要到教室去。很多人一学期没有踏进教室照样学得很好。万一上课的时间和上班的事情有冲突,在职的学生可以在课后到图书馆借出课程的录像补习。我不知道世界上是否有其它大学为周围的公司的员工提供了如此方便的职业教育机会。   在斯坦福读在职博士的硅谷员工通常比刚刚本科毕业的学生更容易找到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因为一方面他们有工业界的经历,知道哪些课题今后对自己帮助大,另一方面,他们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不需要靠教授的助学金生活,他们更看重教授的研究方向和水平而不是他们手上的钱。(对于没钱的刚毕业的学生,常常要为了争取奖学金而牺牲自己的兴趣。)世界各国的博士生都面临同样一个问题,花了四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研究的课题毕业以后可能没有用途,因为博士生不完全有选择课题的自由,有时也太不了解学校以外的社会。这个问题对于那些在硅谷工作过的博士学生一般不存在。这使得斯坦福高级人才培养的效果非常好。   斯坦福大学也为硅谷和工业界培养了很多管理人才。有八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斯坦福商学院在美国和哈佛商学院齐名。硅谷很多优秀的年轻人在公司工作一段时间后到那里去充电。为了方便日理万机的公司负责人也能到商学院进修 MBA 的学位,斯坦福除了有一般的 MBA 课程外还提供了专门给公司执行官们开设的 EMBA 课程。   当然,从斯坦福拿任何一个学位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美国有句话,哈佛难进,麻省难出。而斯坦福大学实际上是既难进又难出,它对学生一贯采用严进严出的做法。有人认为只要给斯坦福捐一大笔钱就能混进学校,这个想法完全错误。因为斯坦福并不缺钱,而且不会为了钱去砸自己的牌子。(哈佛等大学同样杜绝这种达不到要求的学生入学)根据斯坦福大学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它本科生的四年毕业率只有 75% 左右,即使到第六年,毕业率也只有 95%。也就是说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四年内完成不了本科学位,有百分之五的斯坦福本科生最后拿不到学位。这个淘汰率比中国最好的大学不知道要高多少。斯坦福的博士生淘汰率就更高了,很多人读了几年因为无法通过博士资格考试(Qualification Exam)不得不拿个硕士学位走人。以它的电机工程系为例,每年大约有一半的学生要被资格考试刷掉,当然每个人有两次机会。   除了为硅谷提供技术支持和培养人才外,斯坦福在帮助硅谷转型方面贡献很大。八十年代以前,硅谷的支柱产业是半导体。八十年代以来,从斯坦福孕育出的思科公司、太阳公司和 SGI 公司(太阳公司在九十年代的主要竞争者),推动了整个硅谷从半导体到硬件系统的转型。九十年代末,诞生于斯坦福的雅虎和 Google 以及无数小的互联网公司掀起了互联网的热潮,实现了硅谷的又一次转型。今天,斯坦福在能源、材料等方面的一些新技术正在帮助建立太阳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的产业,这个产业可能比互联网更大。   一方面斯坦福大学带动了地区性经济,另一方面它又是硅谷崛起最大的受益者。硅谷的公司为斯坦福提供了巨额的研究经费和捐赠。在历史上,惠普公司、思科公司、太阳公司和 Google 公司都是斯坦福的赞助者。仅惠普的创始人休伊特 2001 年就向斯坦福捐赠了四亿美元的巨资,这是世界上迄今为止给予教育机构最大的一笔捐赠。2005 年,斯坦福收到的捐赠首次超过了它的老对头哈佛大学,完全是托 Google 创始人和员工的福。斯坦福收益于硅谷的地方远不止在财政方面。由于硅谷的发展,斯坦福大学学生的就业率成为美国最高的,很多优秀学生正是冲着找工作方便这一条原因才选择斯坦福大学的。守着硅谷自然有得天独厚的创业和与工业界合作的机会,这又成为一些优秀教授选择斯坦福的原因。正是靠着硅谷的兴起,斯坦福大学才从二战后一个地区性大学一跃成为美国一流大学,继而又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大学之一。   政府资助的研究课题不仅偏向于理论研究,而且研究方向也未必有很大的前景。大学教授看上去自由自在,可以研究自己有兴趣的课题,不像公司里的人被绑在上司交给的任务上。但是因为没有经费是万万不能的,因此大学教授天天围着经费转,政府有什么经费他们不得不申请什么课题。几年前在欧洲举行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上,各国专家就这个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畅所欲言,贾里尼克教授听得不耐烦了,讲道你们在这里吵来吵去白浪费时间,还不是各国政府给你什么钱你就干什么课题。这是一个大家不愿意承认的事实,但它确实是实际情况。在 2000 年后的一段时间里这个计算机科学在美国进入低潮,很多计算机科学家都转行去搞生物统计和生物信息处理了。而现在,大量学习生物统计的博士生毕业了,而学术和工业界对生物统计根本没有增加多少需求,很多博士生将很长时间找不到工作。这是政府计划性很难避免的问题。
个人分类: 教育|1283 次阅读|1 个评论
井冈山:中国革命的摇篮
热度 1 lih65 2009-9-9 22:10
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沈谦芳 2009年09月08日19:44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创建了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成功道路,成为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的光辉起点。于是,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上,井冈山赢得了中国革命摇篮的美誉。    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1.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有利条件。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在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湘赣边界军民,在同国民党反动势力的生死搏击中创建和发展起来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盛时期横跨六县一山,即江西的宁冈、永新、莲花、遂川,湖南的茶陵、酃县以及湘赣边界的井冈山。毛泽东之所以能够在井冈山建立根据地,是因为客观上这里具有较多的有利条件:一是党在这个地区群众基础较好,大革命时期各县曾建立过党的组织和农民协会,并有袁文才、王佐领导的地方农民武装一直在这里坚持斗争,且愿意同工农革命军相结合;二是这里山高林密,沟壑纵横,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三是周围各县有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易于部队筹款筹粮;四是由于地处两省边界,距离国民党统治中心城市比较远,加之湘赣两省军阀之间又存在矛盾,敌人的统治力量比较薄弱。①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在领导创建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针对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红军能不能站得住脚以及红色政权能不能长期存在并得到发展等疑惑,做出了令人信服的理论阐述和回答,并反复教育干部战士要坚定必胜的信念。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1927年10月到1930年2月,总共经历2年零4个月时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时期。②   一是初创时期(1927.10-1928.3)。1927年9月,湘赣边秋收起义失利后,毛泽东审时度势,在文家市果断决策,停止进攻长沙,挥师向萍乡退却,完成了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转移。在江西地方党组织的引导下,经过三湾改编,10月,毛泽东将工农革命军余部带上了井冈山。随即,毛泽东和前委开始恢复和建立边界党的组织,创办红军军官教导队,做好安营扎寨各项工作,发动群众开展积极的军事斗争。茶陵、遂川、宁冈三县红色政权的建立,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新局面,标志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初步形成。这期间,湘南特委代表上井冈山,推行极左政策,导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被敌人占领一个多月,造成三月失败。并误传中央开除了毛泽东的党籍,毛泽东不能担任前委书记等党内职务了,改任师长,平生第一次挎上了驳壳枪。以致后来,毛泽东还风趣地说他在井冈山当过民主人士。③   二是全盛时期(1928.4-1928.7)。1928年4月下旬,朱德、毛泽东两部在宁冈砻市会师,根据地的武装力量大增,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曾有诗云:红军荟萃井冈山,主力形成在此间。史沫特莱曾作过这样的描述:这次会见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从此开创了中国革命史上珠联璧合的朱毛时代。④之后,成立了湘赣边界特委和湘赣边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广泛开展以分田分地为主要内容的土地革命,取得了龙源口战斗的重大胜利,根据地进入全盛时期。全盛时期的根据地面积达7200多平方公里,人口50万。   三是曲折发展时期(1928.8-1928.12)。1928年7月下旬,红四军主力冒进湘南,遭受重大损失;国民党军队发觉红军主力去湘南后,便向井冈山根据地大举进攻,边界各县县城和平原地区均被敌人占领,造成八月失败。为挽救危局,毛泽东率领红军一部到湘南迎接主力,以另一部坚持井冈山斗争。8月30日,井冈山留守红军在群众的支持下,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毛泽东为此写就《西江月井冈山》词章,使得黄洋界上炮声隆成为井冈山斗争的生动写照。9月,毛泽东率红军大队回师井冈山,打了几次胜仗,收复了边界失地,开展了各项建设,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巩固了以宁冈为中心的根据地。1928年12月上旬,彭德怀率红五军上井冈山,进一步壮大了工农武装的力量。   四是后期斗争时期(1929.1-1930.2)。为了打破湘赣敌军对井冈山的会剿,1929年1月上旬,红军主力实施围魏救赵的战略方针,兵分两处,朱、毛率红四军出击赣南,彭德怀率红五军和地方武装留守井冈山。井冈山失守后,彭德怀率部成功突围,但很快又回师井冈山。湘赣军民在边界特委领导下,改变斗争方式,开展游击战争,发展地方武装,恢复割据区域,开创了以永新为中心的湘赣革命根据地。但令人痛心的是,1932年2月,袁文才、王佐被错杀,致使井冈山陷于敌手,直到1949年解放。    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各项建设   1.军队建设。   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军队建设有这样几个突出的亮点:一是支部建在连上。支部建在连上的制度,是从三湾改编开始的,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得到全面实施。它规定在部队建立和健全党的各级组织,班排设小组,连设支部,营团设党委,连以上各级设置党代表,从组织上、体制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奠定了政治建军的基础。所以,三湾改编是把工农革命军建设成为我们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二是实行军事民主。建立各级士兵委员会是三湾改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井冈山斗争时期也得到全面实施。它在连以上建立士兵委员会,实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制度,官兵在政治上平等,官长不准打骂士兵,建立了崭新的官兵关系。士兵委员会的设立奠定了人民军队官兵一致原则的基础,是红军军事民主制度化的具体形式,也是区别红军与白军的重要标志,在井冈山极为艰苦的斗争环境中发挥了重要的凝聚军心作用。三是加强纪律约束。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颁布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对人民群众秋毫无犯。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发展到后来,就演变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确保了人民军队政治任务的完成和革命战争的胜利。四是确定红军的三大任务,即打仗消灭敌人、打土豪筹款子、做群众工作。三大任务的确立,说明工农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不同于其他旧式军队或雇佣军队,为部队的政治工作和军事斗争指明了方向。五是形成了游击战争的战术原则。即著名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以及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等。这是红军开展游击战争、克敌制胜的法宝,是我军一整套成功的作战原则的基石,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2.党的建设。   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组织建党与思想建党同时提出,军队建党与地方建党并重。从上山前三湾改编确定支部建在连上,到上山后立即重建湘赣边界各县党的组织;从全盛时期举办党团训练班,到八月失败后的厉行洗党;从红四军在井冈山前后六次召开党的代表大会,到湘赣边界特委的建立,都可以看出党的建设工作始终贯穿于井冈山斗争的全过程。在井冈山党的建设实践中,毛泽东感觉到,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提出了要在思想上建设党的主张。⑤这是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从思想上建设党的创新观点,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建设无产阶级的政党并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指明了方向。   3.政权建设。   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了政权建设的伟大尝试及其理论总结。1927年11月,工农革命军攻占茶陵县城,成立了茶陵县工农兵政府。这是湘赣边界第一个红色政权,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理论在这里得到了初步运用。不久,遂川、宁冈两县红色政权建立。1928年5月成立的湘赣边界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是边界最高政权机关,下辖6个县政府和一个特别区。工农兵政权的建立,使过去当牛作马的穷苦人在政治上翻了身,有了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了人民的衷心拥护。在政权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适时进行了理论总结,先后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系统论证了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思想,标志着毛泽东红色政权理论的初步形成,并为以后的根据地政权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理论支持。   4.经济建设。   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主要体现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上。这其中,最主要的是深入开展土地革命,解放生产力。具体步骤和主要做法是:边界各级政府均成立土地委员会加强领导,抽调红军干部指导分田,以乡为单位进行分配,按人口平均分配,实行以原耕为基础、好坏搭配的原则。土地革命的实施,动摇了封建统治基础,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激发了广大贫苦农民的革命热情,加速了根据地的建设与发展。1928年12月颁布的《井冈山土地法》,创造性地总结了井冈山土地革命的经验,是我们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土地法。它不仅直接指导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土地斗争,也为党的土地革命路线和政策的形成做出了原创性贡献。此外,边界政府采取了铸造货币、稳定金融市场,保护中小商人、开辟集贸市场,鼓励并指导工农业生产等一系列具体措施,促进了根据地农业、工业、邮政业、商业、财政金融的发展,为根据地的发展和巩固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支撑。   5.文化建设。   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军队革命文化开展得如火如荼,群众革命文化得到普遍发展。红色歌谣应时而生,客家山歌绚丽多彩,曲艺表演登上大雅之堂,地方戏曲重展新姿,标语漫画遍及各县,楹联文告留传后世,各类文化教育开展得灵活多样、卓有成效,形成了彻底的革命性、广泛的群众性、全新的开创性等鲜明特点。⑥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获得解放后,人民群众情不自禁地讴歌新社会、拥护共产党、支持人民军队。比如,过新年,过新年,今年不同往常年;工农革命军来了,又分谷子又分田。过新年,过新年,今年不同往常年,打倒肖家壁,活捉罗普权。⑦的歌谣在老百姓中传唱。井冈山农民还自然而然地发出了这样要共产党真万岁就好的呼声。⑧这实际上可以理解为第一次喊出了共产党万岁的口号。   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   1.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中国是一个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东方大国。在这样一个国度里进行革命,光靠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显然是不能成功的。井冈山斗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经过艰苦探索,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井冈山道路。井冈山道路是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农村根据地为根本依托,最后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这条道路不同于一般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道路,也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用毛泽东同志的话说:在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井冈山道路的伟大起点,是中国共产党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的最早用武之地。   2.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篇。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直接催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则开启并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我们这里说井冈山斗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篇,不是说这之前已经进来了的马列主义就没有被运用于中国,而是从开辟了革命新道路和创立了革命新理论的角度而言的。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初步形成于井冈山斗争时期,其显著标志和独创性贡献就是关于红色政权理论的形成。这一理论奠定了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基础,其主要内涵有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二是关于人民军队的建设与游击战术的思想;三是关于土地革命的思想和政策;四是关于根据地建设的思想;五是关于对敌斗争的政策和策略的思想;六是关于农村环境下党的建设的思想。毛泽东总结井冈山斗争经验,所写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三篇光辉著作,就是概括红色政权理论的经典之作。由此可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的重要发祥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里程碑。   3.培育了具有原创意义的井冈山精神。   江泽民同志把井冈山精神的主要内涵概括为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⑩二十四个字。其中,坚定信念是灵魂,敢闯新路是核心,依靠群众是根本。井冈山精神是后来的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的重要源头和基础。历史已经证明,没有井冈山道路和井冈山精神,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没有新中国的诞生,就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正因为如此,江泽民同志指出: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井冈山精神,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需要发扬井冈山精神。 胡锦涛同志也强调: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离不开井冈山精神,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需要井冈山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始终忠于理想、坚定信念,勇于应对挑战、战胜困难,矢志励精图治、艰苦创业,使井冈山精神始终成为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主要参考文献:   1.李长春:《在纪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8日。   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中央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   3.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著:《中共江西地方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余伯流、陈钢著:《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余伯流、余品华、梅宏著:《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历史》,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材,2005年。   6.李蓉:《试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网》2008年2月28日。   注释:   ①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320页。   ②参见余伯流 陈钢著:《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③赵大义、高永芬、邵永贵编著:《艰难中的毛泽东》,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88页。
个人分类: 历史掌故|2362 次阅读|1 个评论
卷叶象鼻虫编织摇篮的能手
热度 1 zhyk97 2009-5-8 19:57
野外的路旁,常可发现小巧玲珑的叶苞,这些是卷叶象鼻虫为了孵育后代制作的摇篮。在甲虫中,卷叶象鼻虫是与象鼻虫类亲缘关系很近的一群,体长顶多 1 厘米,复眼在头部前方、明显突出,触角第九到十一节略为呈球状,前胸部比头部宽大,足相当发达。由于母虫为幼虫制作摇篮,故有摇篮虫的别名。 在此就以姬黑卷叶象鼻虫( Apoderus erythrogaster )为例,介绍母虫制作摇篮的过程。姬黑卷叶象鼻虫是体长约 5mm 的小甲虫,在新叶萌发的初春,母虫利用青冈树的嫩叶为幼虫制作摇篮。母虫先爬行在嫩叶的叶面上,弯曲下唇须触摸叶面,检查叶片是否适合当幼虫的食物,然后爬到叶缘上,不时将前脚胫节伸到叶片背面,以腿李用力夹着叶片,调查叶片的硬度,之后再用大颚片切断叶片。至于它如何测定叶片的长度并决定咬断的方向,至今还是个谜。 姬黑卷叶象鼻虫的咬工是一流的,它先从叶片近中央的叶缘向叶脉的主脉笔直地咬断叶片,接着咬断相反方向的叶缘,切断面则好呈一直线。先在连续叶片上、下两部分的主脉部咬几口,使下半段的叶片稍微桔萎变软,然后在下半段的主脉、叶肉部制造一些咬伤,使这部分变得更柔软,再把左、右两侧叶片向内折,并咬伤主脉等折叠部位,让它变得更软。接着母虫移位到叶端部,往上方卷起叶片,大约卷两卷后略为休息一下,再在已卷好的部分咬出一个开口,反转身体产下一粒卵,然后重新开始卷叶的工作,卷到下半段叶片呈圆筒形为止,最后修整从圆筒突出来的叶片部,把它折进里面,终于完成摇篮的制作,整个过程历时给一个半小时。虽然母虫用的嫩叶大小不一,完成的圆筒形摇篮的长度不一致,但直径却是一定的。它为何能够做出一定直径的圆筒呢?这又是示得其解的另一奥秘。 有些卷叶象鼻虫母虫制作的摇篮,会以叶片主脉悬未被利用的前半段叶片下面;但姬黑卷叶象鼻虫制作的摇篮,完成不久就掉落在地面,摇篮中的卵约一个星期后孵化,不到一个月,完成幼虫期的发育而化蛹,经过 10 天的肾期羽化为成虫,发育可谓十分迅速。也就是说,在摇篮尚未腐烂前,它们已完成摇篮中的生长阶段了。 由于发育迅速,它们的幼虫通常在寄主植物的新叶期可以完成两个世代,但新叶期过后的夏天、秋天甚至冬天,它们到底如何生活、如何过冬,后而被大家忽略,至今很少看到这方面的调查报告。全世界已知约有 3000 种卷叶象鼻虫,通过这方面的调查,还可以发现许多种。 既然卷叶象鼻虫制作摇篮的目的是产卵、养育后代,那么摇篮对幼虫有怎么样的保护及养育效果呢?打开已有卵粒的摇篮,取出里面的卵,将它放在与摇篮相同树种的叶片上,并收容于塑料盒中,防止卵变干。此时会发现一半以上的卵已发霉,或者卵的表面出现凹陷无法孵化,即使孵化,部分幼虫发育到第二龄就宣告死亡。这是因为卷叶象鼻虫的幼虫没有脚,身体是略呈 C 字的蛆形,在平面的叶片上不仅不能移动,也不能取食。但当幼虫被包在叶片做的摇篮中,不仅能避开知害、微生物的攻击,防止感染,还可维持容易取食的姿势。 另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雄虫既然无须制造摇篮,也没有这种习性,那么形态是否有别于雌虫?扣来同种的卷叶象鼻虫的雌、雄虫做比较,即知雌虫的口器比雄虫大且发达,后头部也比较大;雌虫的前胸部比雄虫大,脚部尤其后脚的腿节及胫节比雄虫发达。其中胫节末端部特别粗大,而且有两支锐刺,便于紧握叶片并将它卷起来。雌虫的腿节呈直棒状且粗大,雄虫的腿节则呈缓弧状。看来雌、雄虫的形态,与它们的习性及行为上的差异息息相关,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观察昆虫,必须更能深入了解昆虫的世界。 此外,摇篮的制作过程,仍有许多观察的角度。例如,将一只正在制作摇篮的母虫移走,换上另一只母虫,让它待在未完工的摇篮前,看看会发生什么情形?新的母虫或许会觉得拴到便宜,把它占为已有,在此产卵,完成摇篮。但从一些试验也发现,有的母虫会嫌弃未完成的,不辞辛劳地去找新叶片,做自己的摇篮。原来有些卷叶象鼻虫固守着自己的一套制作顺序,不屑接手别人的作品。
个人分类: 昆虫世界|7814 次阅读|7 个评论
摇篮里的歌
sugorge 2009-4-30 23:54
【引子】看如今育儿圈已好不热闹,才来见面,汗! 衷心祝贺 ! 代表小朋友的家长 谢谢发发和各位老师。也很喜欢曾经的名字摇篮。 妈妈不会唱歌。 可小时候,你很小的时候,妈妈老给你唱歌。好听的,难听的;冗长的,简短的;崭新的,陈旧的;模仿的,瞎编的妈妈知道,你都爱听。因为歌声中你慢慢不哭了,歌声中你悄悄睡着了。妈妈的并不悦耳的歌声被你带进你的梦中,憨憨的,甜甜的。真的是,真的是映证了儿不嫌母丑,儿不嫌歌陋。 时光流逝,小鸟儿开始在天空翱翔。 你给妈妈开始带作业回来。听字,写词,口算,听读。再后来,就是那让妈妈扑在桌前一个小时一个小时欲罢不能欲做不会的不能列方程的方程题,开始每晚还只是一道,最近这几个星期,每晚是 5 道,不, 10 道, 1 张篇子,甚或 2 张篇子。老师疯了,要在两个月内把所有的小学奥数内容教给你这样的没有学过一点奥数的娃娃。那些艰难的日子,那些深夜 10 点、 11 点, 12 点才勉强对付完作业的日子。。。。。 的某一天,你,带回来一首歌,你英语老师课堂上教的: If the hero never comes to you If you need someone you're feeling blue If you 're away from love and you're alone If you call your friends and nobody's home You can run away but you can't hide Through the storm and through the lonely night ThenI show you there's a destiny The best things in life They are free But if you wanna cry Cry on my shoulder If you need someone who cares for you If you feeling sad your heart gets colder Yes, I show you whatreal love can do If your sky is grey oh let me know There's a place in heaven where we'll go If heaven is a million years away Oh just call me and I make your day When the night are getting cold and blue When the days are getting hard for you I will always stay here by your side I promise you I'll never hide What real love can do What love can do What real love can do What love can do What real love can do What love can do 妈妈真的是很喜欢听啊。 如果曾经是妈妈在摇篮旁那些凌乱的歌声,帮你渡过你幼小时一个个的 难以入眠 的日子, 那么是你带来了这些美好的歌声,帮妈妈消除工作的疲劳。 才发觉,你带回的不仅仅是那无穷无尽的作业,还带回了更新了的,与时俱进的 摇篮的歌。 【后记】第一次传成功flash,特别感谢玲才子 如何在科学网博客文章里添加多媒体2.0 美文的帮助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2930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998 次阅读|3 个评论
摇篮摇篮摇起来—— 育儿圈100员随想
famingkuang 2009-4-22 03:57
育儿圈(摇篮)从批准成立( 2009-4-16 9:57:49 ) 到第 100 位圈友加入( 2009-4-22 1:01:13 ) 用时 5 天又 15 小时。 请让我们做一个小结吧: 1 , 强大的管理阵容 武夷山方向把关 周可真方向把关 编辑部总指导 祖乃甡艺术指导 吴渝 执行委员 王宝山执行委员 陈国文执行委员 杨秀海圈主 2 ,实力雄厚的圈友成员 到目前为止,科学网上前十的超牛博已经有 8 位加入了我们育儿圈了,而更多的牛博就更是不计其数了,他们无疑都是这个时代的成功者,而他们的经验也正是我们想要的,只要他们都献出一点爱心,来我们育儿圈取经的父母孩子们将受益无穷。他们是我们育儿圈最大的财富(我们的目标是:榨干他们的智慧!哈哈哈)。 3 ,不足之处 精彩文章不足,这是我们做得最不够的地方,而我们管理员的经验不足也是原因之一。今后我们一定努力工作,为大家写出更好,更实用的育儿经出来,决不辜负大家对育儿圈的厚爱。 4 ,加入我们 如果您有意加入我们请点击下方的 育儿圈图标。
个人分类: 育儿圈|1099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7: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