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寄生蜂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树种系统发育多样性对寄主-寄生蜂互作的影响较大
zhuchaodong 2016-7-6 18:21
Tree phylogenetic diversity promotes host– parasitoid interactions Michael - 2016- Tree phylogenetic diversity promotes host–parasitoid interactions.pdf Abstract Evidence from grassland experiments suggests that a plant community's phylogenetic diversity (PD) is a strong predictor of ecosystem processes, even stronger than species richness per se. This has, however, never been extended to species-rich forests and host–parasitoid interactions. We used cavity-nesting Hymenoptera and their parasitoids collected in a subtropical forest as a model system to test whether hosts, parasitoids, and their interactions are influenced by tree PD and a comprehensive set of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including tree species richness. Parasitism rate and parasitoid abundance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ree PD. All variables describing parasitoids decreased with elevation, and were, except parasitism rate, dependent on host abundance. Quantitative descriptors of host–parasitoid networks were independent of the environment. Our study indicates that host–parasitoid interactions in species-rich forests are related to the PD of the tree community, which influences parasitism rates through parasitoid abundance. We show that effects of tree community PD are much stronger than effects of tree species richness, can cascade to high trophic levels, and promote trophic interactions. As during habitat modification phylogenetic information is usually lost non-randomly, even species-rich habitats may not be able to continuously provide the ecosystem process parasitism if the evolutionarily most distinct plant lineages vanish. 摘要: 草原试验的证据表明:和物种丰富度相比,植物群落系统发育多样性可以较好揭示生态系统功能。但是,这个推论从未推广到物种丰富的森林和寄主-拟寄生蜂物种互作关系中。我们用亚热带森林中的穴居膜翅目昆虫作为模式系统,研究寄主、拟寄生蜂和它们之间的互作关系是否受到树种系统发育多样性、物种丰富度等一组环境因子的影响。寄生率和寄生蜂多度和树种系统发育多样性正相关。所有拟寄生蜂相关的参数,除了寄生率,均随海拔升高下降,并依赖于寄主多度。寄主-拟寄生蜂网络的量化指标和环境无关。我们的研究表明:物种丰富的森林中,寄主-拟寄生蜂物种互作和群落中树种系统发育多样性有关,通过拟寄生蜂多度影响寄生率。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树种的系统发育多样性比树种丰富度具有更强的影响,并会对高级营养水平产生连带影响,从而促进营养级的互作。在生境变化的过程中,系统发育信息通常发生非随机性丢失。如果进化中最明确的植物支系丢失,物种丰富的生境也难以提供寄生的生态系统功能。
3085 次阅读|0 个评论
93号小院里的芋叶战争
热度 11 ecoliugy 2015-8-28 15:36
野生大野芋 在版纳植物园藤本园 93 号房,我家的小院之中,长着一株大野芋。这株大野芋也不知是谁种植的,自我搬入之时,便已经生长在里面。这一株大野芋大约一两米高,只有三五个叶子。青翠硕大的叶片, 粗壮高大的叶柄、 洁白芳香的佛焰苞花序 ,给人予清幽迷人之感。 由于我向来喜欢芋头类植物清静的感觉,便一直将留在后院之中。哪怕有时叶片会挡住去路,也只是偶尔砍掉一个叶片,并未把它去除。 约莫在 93 号小院中住了一年多,由于日夜长陪伴,随时可以观察其生长状况,因此在这株大野芋上,我发现了很多非常有趣的故事。其中一些生存策略,堪称史诗级大片。 大野芋能不能吃? 首先,大野芋自己是非常聪明的植物,具有强大的化学武器,抵抗叶甲一类的虫子啃噬。生长在林下的植物,大多被叶甲在夜间啃噬的千疮百孔,满目疮痍,如同样是天南星科的大海芋,大野芋的亲兄弟,便被叶甲啃得满是孔洞,惨不忍睹。滴水芋则不同,很少见有虫子能够吃它,因此在林下显得完整而美丽。为何虫子不敢吃它呢?原因老百姓都很懂。有一次,我和一博士后师兄将其中一个叶柄砍来红烧,煮了半天之,他尝了尝,嗓子立马“麻”得很,又疼又痒,那种痛苦难以诉说,只有吃过的人才知道它的厉害。原来,大野芋叶子中含有一种草酸钙的物质。据说便是这种化学物质,让人有麻的感觉。 被砍后大野芋分泌的化学防御物质 然而栽培种的大野芋则是可以吃的,药食两用。估计之前住在这个屋子里的人,正是想吃大野芋的茎干,所以才移栽进小院之中。可惜他并不能区分栽培种和野生种,误引了野生种类。在东南亚地区,大野芋已经被驯化,据说驯化之后的大野芋只能用手拉断采集,千万不可用刀砍,刀砍之后的栽培种也会变“麻 ” 。化学分析发现,野生的大野芋化学组成上与老百姓栽培的大野芋确实有一些差异,在驯化过程中,一些复杂的化学成分消失了。 生活在西双版纳傣族和哈尼族喜食大野芋,常炒吃,其中剁碎后与肉末拌在一起,风味更为独特。哈尼族、基诺族等还用大野芋来喂猪,据称少量喂猪可杀虫,喂多了则会引发厌食。在越南北部,大海芋茎干去皮切条后与鲶鱼(或虾)一起煮,制作成一到著名的越南名菜 --- 酸辣汤( canh chua )。曾几何时,我们也曾经想制作美味,无奈知识尚浅,反而被野生种毒到了。每每想到此,难免有些苦涩,总提醒自己要多向老百姓学习。 以大野芋为食的毛毛虫,具有一双假眼睛,看起来很像一条蛇 毛毛虫的假眼 第二个故事则要讲生活在大野芋上的一种毛毛虫。虽然大野芋具有强大的化学毒素防御,但天下没有绝对的盾牌。有一种毛毛虫竟然专门以大野芋的叶子为食。说是毛毛虫,但其实这种虫子并没有毛,全身透绿,白天常躲在叶子背面,藏匿期间。老百姓俗称这种又大又粗,全身光滑的幼虫为 “ 猪儿虫 ” ,本身无毛,并无常见毛毛虫的那种“吊炸天 ” 防御方式。但猪儿虫也有高招。它一是躲藏,尽量保持低调;二是用头砸,碰到小巧的寄生蜂一类,则猛回头驱赶敌人;三要是碰上了体型较大的鸟类,则使出惊世骇俗的 “ 装蛇恐吓 ” 大招。 猪儿虫在脖子下方,大多长有一对“眼睛”式样的斑点,当遇到鸟类的时候,赶紧把头缩起来,看起来很像一条蛇。大多鸟类对于蛇天生恐惧,乍一看到是条蛇,被吓个半死,赶紧逃之夭夭。小院中大野芋上的这种猪儿虫生长极快,六七天即可成长为中指那么长,然后花纹变红,夜间便消失了。现在还不知它到底是跑地下,还是跑那化蛹,晚上 1 点还在枝头,第二天便消失,神秘得直叫人想去探个究竟。 平日里看猪儿虫大口大口地吃大野芋,心想这哥们到底是如何应对大野芋的毒素的呢?如此大快朵颐,其必有惊人的解毒能力。或许是毒素积累转移,以大野芋之毒来防御某些敌手。 (延伸阅读: 毛毛虫的假眼 ) 寄生蜂正在盘算毛毛虫的瞬间 某被寄生蜂寄生的毛虫在保护寄生蜂的茧(Wiki图) 奇妙的寄生小蜂 恰逢在昨天,偶然在大野芋上看到,猪儿虫正摇头晃脑,驱赶一小虫子。我定睛一看,原来是寄生小蜂正准备攻击它呢。赶紧跑去去取来相机,匆匆拍下一张照片。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看到这种神奇的 寄生蜂,虽然早有耳闻,但第一次看到它正盘旋于一条毛毛虫之上,准备寄生毛虫,仍然兴奋不已。毛毛虫与寄生蜂之间的寄生关系, 这就是我想讲的第三个故事。 这是一种寄生的小茧蜂,专门寄生毛毛虫,小茧蜂会把卵产在一些天蚕蛾幼虫,即无毛的毛毛虫的体内。产卵之后,卵会孵化成为蛆虫,在毛毛虫体内发育,直到最终小茧蜂在其体表生茧 “ 化蛹成蝶。毛毛虫活脱脱被小茧蜂蛆虫变成了活死人墓,变成了哈尔移动的城堡,成了活体肉案。一些种类的毛毛虫,甚至还会表现出保护小蜂虫茧的行为,当小蜂孵化之后,会主动趴在茧上,当起了保护神。似乎完全失去了自我,被小蜂给控制住了。 小蜂产卵于毛毛虫体内,为何毛毛虫不启动免疫系统,将体外异物排斥杀死呢?多数人想必既不知道这个现象,更问不出这样的问题。 然而法国科学家早在 2009 年便在 Science 上发表 一篇文章 ,发现原来小蜂在毛毛虫产卵于毛毛虫体内的时候,会同时注入一种多氧核糖核酸病毒( polydnaviruses (PDVs), ),抑制毛毛虫的免疫系统。产卵之后,毛毛虫身体跟没事似的,机体免疫反应不会对虫卵攻击。因此小茧蜂卵如入无人之境,孵化后得以啃噬毛虫血肉。 多氧核糖核酸病毒其实并非常规意义上的病毒,这是一种非常神奇的病毒。 1995 年,科学家发现它只有一段遗传物质,并无常规 “ 病毒 ” 的蛋白质外壳,而且本身自带的遗传物质也不会编码形成外壳蛋白。通过蛋白和基因组分析发现,原来这种病毒的外壳蛋白编码基因在小茧蜂身上。这种神奇的病毒与小茧蜂达成默契,小茧蜂帮助病毒合成蛋白外套,病毒则帮助小茧蜂抑制毛毛虫的免疫反应。更为惊人的是,这种进化关系竟然有大约 1 亿年的历史,令人称奇。如此精巧的病毒,如此精妙的病毒、小蜂和毛毛虫寄生关系,古老而神秘,已经存在了一亿年,我们人类竟然浑然不知浑然不晓。 三则故事,都是围绕着小院中的大海芋而联想延伸而来的。一则是讲植物进化与吃的关系,第二则讲大野芋与毛毛虫的防御;第三则讲生活在大野芋上的毛毛虫与寄生小蜂间的疯狂进化秘密。小院算不上漂亮,但种植了一些奇特植物,背后还有很多很多科普故事可以讲,以后有机会再慢慢道来。 值此搬离之际,写下一文,以示纪念版纳植物园藤本园 93 号小屋的清净幽居岁月。
9736 次阅读|19 个评论
雕虫小记 - 寄主诱饵法
zhuchaodong 2014-6-18 22:06
一直以来有个想法,可以通过投放寄主昆虫,诱集特定物种的寄生蜂,并进而设计可控实验研究寄主昆虫、寄生蜂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这样的想法实施的前提就是得有足够的寄主昆虫可以作为诱饵。 寄主昆虫有植食性、腐食性等不同类型。寻找寄主植物,通过饲养的方法,可以获得寄生蜂。但这种方法只适用于植食性昆虫。国内外同行,特别在腐食性昆虫的诱集并继而作为诱饵方面,有一些相关的工作报道。 寄主昆虫的卵期、幼虫期、蛹期甚至成虫阶段都可能被寄生。因此,只要有足够数量,寄主昆虫的不同阶段均可以用作诱饵,开展试验。如果有寄主昆虫,就可以配合100目的网兜,制作诱饵陷阱(bait traps)。 从生物防控的角度,卵期如果诱捕到寄生蜂,则意义较大。从温湿度等角度,幼虫比较容易腐烂。而蛹比较适应各类环境,也比较方便各种处理。因此我们可以先从蛹期开始,将特定寄主昆虫用于诱饵陷阱法,逐步摸索实验方法。 诱饵陷阱可能还有下列优点: 诱饵陷阱可以按照设计的方案放置,便于定时、定点收集; 获得并摸清特定寄主昆虫的寄生蜂物种组成; 获得足够的寄生蜂幼虫,开展比较形态学、解剖学研究; 获得足够的活体寄生蜂,开展行为生态学等工作; 通过调整寄主昆虫的数量,以研究寄生蜂的发生动态和寄生率; 增加不同的因子组合,如具有不用挥发物的植物部位,其它昆虫等,设计实验研究寄生蜂的动态变化; 通过不同寄主昆虫物种的组合,研究寄生蜂的变化情况。 老同学秦启联是养虫专家,已经实现了一些昆虫的规模化饲养。曹焕喜从本科就开始在昌平饲养卷叶蛾、潜叶蛾等植食性昆虫的寄生蜂。今天和他们又再次讨论了一下,感觉有些有趣的想法,很兴奋。记录下来,并希望得到有经验的前辈、同行的批评、指正。
6259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丽的长距小蜂族寄生蜂(Euplectrini)
热度 1 zhuchaodong 2014-3-10 21:55
每一个类群,都有它的美妙之处。分类学描述比较专业,大众很难领略其中的妙处和艰辛之处。专业工作者在发表专业论文的同时,也可以选择一些代表,细数它们的历史渊源、栖息地、采集经历及其在自然界中功能。 从开始做寄生蜂分类研究开始,我就喜欢上了长距小蜂:个大、好认,物种多而研究基础较为薄弱。但是,真正要对这个类群,根据形态特征鉴定到物种,需要投入的时间则远远超过其它姬小蜂。 长距姬小蜂族( Tribe Euplectrini )隶属于膜翅目( Hymenoptera ),小蜂总科( Chalcidoidea ),姬小蜂科( Eulophidae )。本族的形态学界定一直比较明确,并且在外部比较形态学( Peck et al. 1964 ; Bouček 1988 )和分子系统学( Gauthieret al. 2000 )两个层面上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验证。 这类昆虫的形态鉴别特征包括: 1 )头部的唇基侧角上各有一个片壮盖板( Zhu Huang 2001a , 2004 ); 2 )口器的上颚内缘没有齿( Zhu Huang 2001a , 2004 ); 3 )后足胫节距至少有一个比第一跗节长( Ferrière1941 ; Bouček 1988 ; Wijesekara Schauff 1994 、 1997 )。该族包括了 Aroplectrus 属、 Aveoplectrus 属、 Euplectromorpha 属、 Euplectrus 属、 Eurycephaloplectrus 属、 Metaplectrus 属和 Platyplectrus 属等 7 个属。这些属的鉴别特征可以参见 Wijesekara Schauff ( 1997 ) 的检索表。目前该族被认为和狭面姬小蜂族( Tribe Elachertini )比较相近( Bouček 1988 ; Zhu Huang 2001a ),共同组成一个单系类群。本族的部分属,如 Euplectrus 和 Platyplectrus 属为广布类型,尤其以亚洲、澳洲为多( Noyes 2002 ; Zhu Huang 2001 )。 1904 年, Ashmead 建立长距姬小蜂族,并把它们放在‘狭面姬小蜂亚科’( Subfamily Elachertini )。 Ferrière ( 1941 )在他对欧洲、非洲和亚洲的本族昆虫研究中、 Askew ( 1968 ) 在英国昆虫鉴别手册中都依从 Ashmead ( 1904 )的观点。 Peck et al. ( 1964 )、 Bouček ( 1988 )、 Wijesekara Schauff ( 1994, 1997 )则将原来“ 狭面姬小蜂亚科 ”的大多数属种放在了姬小蜂亚科( Subfamily Eulophinae )中。在上述学者的工作中均提供了本族到属的检索表。但是, Ashmead 的工作历史太久远,而且所涉及种类较少。 Askew 的工作中只包括了 Euplectrus 和 Euplectromorpha 两个属。 Ferriere 的论文,特别是其中的物种检索表至今仍然有非常大的参考价值。但是我经过研究认为,他对 Euplectromorpha 和 Platyplectrus 两个属的理解有错误,种类描述过于简单( Zhu Huang2004 )。 Bouček 的工作对澳大利亚的本族昆虫,特别是 Girault定的 大量名称进行了重新研究,但是没有提供物种检索表。目前, Wijesekara Schauff 的研究一方面克服了上述问题,另一方面大量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许多以前形态学性状和种类作了清楚的界定。 根据 Noyes ( 2002 )的数据库和我目前掌握的数据( Zhu Huang 2002 、 2004 ),目前 全世界有该族种类约 168 种: Alveoplectrus – 3 ; Aroplectrus – 3 ; Eurycephaloplectrus - 1; Euplectrus - 88 ; Euplectromorpha – 24 ; Metaplectrus – 5 ; Platyplectrus - 44 。 分布数据表明:亚洲和澳大利亚,特别是东南亚是姬小蜂科分类学研究最薄弱的地区。但是该地区目前所报导的该族物种占到全世界的近 2/3 ,是世界上该族昆虫种类丰富的地区之一,却还没有长距姬小蜂族昆虫的全面订正研究工作和到种的检索表。另外,该地区还有大量该族标本需要鉴定、仍然存在许多采集空白的地方。以中国为例:林珪瑞先生( 1963 )在他对台湾长距姬小蜂族的论文中研究了除 Euplectrus 属之外的其它 4 个属,并新建立 Aroplectrus 属;朱朝东、黄大卫 ( 2001a )订正研究了中国 Euplectromorpha 属的 9 个种,并提供了一个物种检索表; 2003 年,朱朝东、黄大卫又对中国 Euplectrus 属进行了修订,包括了 30 个物种。廖定熹等先生( 1987 )纪录了 E. chapadae 在中国的分布 。 但是,目前我和大卫先生经过对国内外大量本属标本的研究,确认目前中国并没有真正的 E. chapadae ,而有其它多个物种( Zhu Huang 2003 )。而其它属,如 Platyplectrus 则更少研究( Zhu Huang 2004 )。 本族昆虫,特别是 Euplectrus 和 Platyplectrus 两属,种类丰富,外部形态非常相似,缺乏示差特征,是姬小蜂科中分类的一个难点。目前还 没有实 用的物种检索表。 与外部形态非常相似有关,本族昆虫有许多种类有非常广泛的地理分布,或具有非常广谱的寄主范围,使得物种概念在这些昆虫的分类学实践中非常模糊。 除了物种鉴别非常困难外,该类昆虫雌雄两性的对应一直是研究中的一个难题。 Wijesekara Schauff ( 1997 )提供了一个检索表,但是该检索表主要检视标本为北美类群。 朱朝东、黄大卫( 2001a )提供了一个属级的检索表。但是,该工作没有能够检视 Metaplectrus 的标本,而且所研究的标本主要集中在中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而越南、泰国、老挝、柬埔寨、新加坡、中亚的一些国家却由于当时没有借到或采集到标本而没有得到研究。 虽然 Bouček ( 1988 )列出了澳大利亚的大量种类。但是,由于这些种类大多数描述于近一百年前,许多模式标本或被毁坏,或难以找到。这些种类的界定成为该属研究的主要难点。 本族和狭面姬小蜂族关系较近,但是承认本族的单系性则会使狭面姬小蜂族处于并系。它们的共近裔性状却不是非常清楚:两者唯一的共同点是中胸盾片上有完整的盾纵沟直达中胸小盾片的前缘。但是该性状在瑟姬小蜂族中的大多数属种和姬小蜂族中的部分属种中也存在。 这些昆虫多数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生物学特点:它们在寄主的幼虫体外结茧( Noyes 2002 )。 饲养鳞翅目昆虫幼虫是常见的研究手段,但是,专门为获得寄生蜂进行实验和观察在寄生蜂研究领域还不常见。目前较为大规模的鳞翅目幼虫饲养的范例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 DAN JANZEN 教授。他在巴布新几内亚和哥斯达黎加等地的大量饲养的同时,也获得了大量的长距姬小蜂标本。但是这些标本的分类学鉴定工作才刚刚开始。 它们的寄生包括昆虫纲中许多目, 特别是鳞翅目 中大约 25 个科 230 种的幼虫或者蛹阶段。该族寄生蜂,特别是 Euplectrus ,是研究寄生蜂和寄主相互关系和生物学的常用模型。近年来,特别是一些鳞翅目昆虫学家在长期饲养幼虫或蛹的过程中获得了大量该族寄生蜂。目前,由于其它属物种缺乏研究( Zhu Huang 2004 ),物种鉴定非常困难,该族昆虫的生物学研究集中在 Euplectrus 属的种类。这些研究中也包括寄生蜂和寄主的种群密度对寄生蜂的发育、形态和大小的影响、寄生对寄主的反应、寄生蜂的寄主选择、寄生比例等。另外,与长距姬小蜂族昆虫有关的植物涉及 22 科。由于本族昆虫大部分个体较大,在寄主体外群体寄生,在野外容易发现和采集,在室内比较容易繁殖和饲养,使研究寄生蜂、寄主昆虫和植物三者之间关系的较好模式体系。 在中国科学 院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馆 、浙江大学农学院、福建农林科技大学、江西农业大学、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 SmithonianInstitution 、加拿大安大略省皇家博物馆、澳大利亚昆士兰博物馆等地,该族昆虫大约有 8000 号需要深入研究。其它部分地区,如中亚几乎没有研究纪录;而有些地区,如古北区和东洋区交界的地方的研究散布在欧洲或北美学者的研究论文中。 目前,我已经发表了几篇分类学论文,整理了约130个物种的检索表(未发表)。但是还有大量的物种需要检视、验证。总有各种困难、变化,十年难以专心磨一剑。但只要兴趣不减,看来这剑还要慢慢磨下去。 图片摄于加拿大ROM,2003年 参考文献 1. 廖定熹,李学骝,庞雄飞和陈泰鲁, 1987 ,《中国经济昆虫志 膜翅目小蜂总科》,科学出版社,北京。 2. Ashmead WH. 1904. Classification of the chalcid fliesof the superfamily Chalcidoidea, with descriptions of new species in theCarnegie Museum, collected in South America by Herbert H. Smith. Memoirs ofthe Carnegie Museum 1(4): I-xi, 225-551, 39 pls. 3. Bouček, Z.(1988) Australasian Chalcidoidea (Hymenoptera). A biosystematic revision ofgenera of fourteen families, with a reclassification of species . 832pp. CABInternational, Wallingford, Oxon, U. K., Cambrian News Ltd.; Aberystwyth,Wales. 4. Ferrière, C. (1941) New species of Euplectrini (Hym.Chalcidoidea) from Europe, Africa and Asia. Bulletin of EntomologicalResearch 32 : 17-48. 5. Lin, KS. 1963, Revision of the tribe Euplectrinifrom Taiwan. Part 1. (Hymenoptera: Eulophidae.) Quarterly Journal of Taiwan Museum 16 : 113 6. Noyes J.S. 2002. Interactive Catalogue of WorldChalcidoidea (2001 - 2nd edition). CD-ROM. Taxapad, Vancourver and the NaturalHistory Museum, London. 7. Peck, O, Z Boucek, and A. Hoffer. 1964. Keys to theChalcidoidea of Czechoslovakia (Insecta: Hymenoptera). Memoirs of the 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Canada 34 . 125 pp. 8. WijesekaraGAW Schauff ME. (1994) Revision of the tribe Euplectrini of Sri Lanka(Hymenoptera: Eulophidae). Oriental Insects 28 : 1-48. 9. Wijesekara GAW Schauff ME 1997. Two new generaand three new species of Euplectrini (Hymenoptera: Eulophidae) from the NewWorld. Proceedings of 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Washington 99 (1):101-109. 10. Zhu, CD DW Huang 2001a. Revision of Chinese Euplectromorpha Girault (Hymenoptera: Eulophidae) and two new species from outside of China. Insect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31: 401-410. 11. Zhu, CD DW Huang 2001b. A Study of Chinese Elachertus Spinola (Hymenoptera: Eulophidae). Zoological Studies. 40(4): 317-354 . 12. Zhu, CD DW Huang 2002a. Platyplectrusmedius , new species, and new records of Euplectrus from South Korea (Insecta: Hymenoptera: Eulophidae). The Raffles Bulletin of Zoology. 50(1): 129-136. 13. Zhu, CD DW Huang 2002b . A study of Chinese Cirrospilus Westwood (Hymenoptera:Eulophidae). Zoological Studies. 41 (1):23-46. 14. Zhu, CD DW Huang. 2003. A Study of the Genus Euplectrus Westwood(Hymenoptera: Eulophidae) in China. Zoological Studies. 42(1): 140-164 . 15. Zhu, CD DW Huang.2004. A study of Platyplectrus Ferrière (Hymenoptera: Eulophidae) in Mainland China . Journalof Natural History. 38(17): 2183-2209. 附:最近湖南农业大学黄国华教授等发表了一篇 E. laphygmae 生物学论文。链接如下,供大家参考。 斜纹夜蛾长距姬小蜂的生物学特性 该种国内主要分布在南方;而北方则主要是 E. bicolor 。吉林农业大学臧连生教授寄来标本,形态鉴定为 E. laphygmae 。寄生蜂还有很多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有待发现、积累。 昨天从虞国跃教授从国槐尺蛾上养出的标本,又鉴定为 E. medanensis 。曹焕喜感觉小盾片上的刻纹纵长,似 E. bicolor 。但是,这些刻纹终究还是网纹,而不是多条小纵沟。 有了这些新鲜标本,我们就可以辅以分子分类学的手段,界定一下这些物种。
4837 次阅读|2 个评论
吃住别人身体的寄生蜂幼虫
zhyk97 2009-4-22 15:29
图片来源: http://www.huaxia-ng.com/bbs/redirect.php?tid=9246goto=lastpost 在侏罗纪初期就出现的蜂类(膜翅目昆虫),是种类最繁多的一群昆虫,已知种类超过30万种,生活形态多姿多样,不过它们的产卵方式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一、产卵在寄主植物上;二,产卵在其他动物的身体上;三,产卵在自己的巢里。并且照着这个顺序进化。 所谓寄生蜂,就是从植食性蜂类进化到筑巢性期间的一群肉食性蜂类。属于寄生蜂类的种类很多,例如姬蜂、小茧蜂、钩腹蜂、小蜂等,它们将卵产在可当寄主的昆虫或蜘蛛的身上,分成外寄生和内寄生两大类。前者是指把卵产在寄主体表,让孵化的幼虫从体表取食寄主身体;后者是把卵产在寄主体内,让孵化的幼虫取食害术体内的组织。内寄生形式者,被认为较为进化。 外寄生者在产卵前,必须克服一件事,就是得让寄主无法动弹,否则卵会被寄主压坏,甚至被寄主咬死。因此,外寄生蜂会先用产卵管蜇刺寄主,注射有毒物质麻痹寄主。也就是说,产卵管除了产卵功能外,兼具注入麻醉液的功能。此外,还有一个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寄主必须有造茧性等隐蔽身体的习性,因为寄主若遭麻醉,行动变得迟钝,容易爱到敌害攻击或其他外在环境的伤害,如果没有隐蔽自己的绝活,体表的寄生蜂幼虫也将会与它同归于尽。而采用内寄生方式的寄生蜂,问题就没有那么严重。 此外,也有像蜘蛛姬蜂这类具有产卵特技寄生蜂,它们以蜘蛛网上的蜘蛛为寄主。当它突袭蜘蛛时,会先刺蜇蜘蛛脚的基部,利用其暂时失去感觉之际,在它的头胸部或腹部腹面产下一粒卵,蜘蛛后来虽然恢复知觉,但由于脚抠不到卵,只好任由孵化的姬蜂幼虫吸血,而终至死亡。 体外产卵型的寄生蜂,卵的形状变化较少,大致呈香肠状,但也偶有例外。例如长尾姬蜂的卵,在卵的前端或后端具有长长的柄状物,但它有如何的功能,不得而知。又如圆姬蜂用卵后端的长柄将卵固定在植物上,让孵化幼虫能自己爬行寻找寄主。 由于外寄生蜂的幼虫得靠自己的力量寻找寄主,或者必须捉住寄主的身体,需要较多的力气,因此母蜂产的卵一般都比内寄生蜂大。内寄生蜂通常在一个寄主身上产下许多粒小型卵,孵化的幼虫们共同分享该寄主的身体,并同时发育。例如以甘蓝纹白蝶幼虫为主要寄主的纹白蝶绒毛小茧蜂,母蜂在第二龄寄主幼虫体内产下几十粒卵,随着寄主的发育,体内的寄生蜂幼虫也发育,当寄主的幼虫期结束时,寄生蜂也完成幼虫期的发育,最多时有20-30只的寄生蜂幼虫。幼虫咬破寄主体表,在寄主尸体附件造茧而化蛹。然而有些种类的小茧蜂,孵化幼虫具有巨型大颚,会先在寄主体内展开激烈的种内竞争,胜利者才能发育到第二龄期,二龄幼虫已失去巨型大颚,靠取食寄主体内的组织长大。 内寄生蜂卵的形状较有变化,如棍腹姬蜂、拟饴蜂等,卵的后端或腹面具有吸盘或倒钩,可以将卵紧紧固定在寄主体内的特定位置。如此看来,内寄生蜂的产卵方式比外寄生蜂更为特别。 母蜂如何找到产卵用的寄主呢?对体形娇小的寄生蜂来说,要在一片蔬菜田或一棵树上找到适合产卵的寄主,的确是件难事,以纹白蝶绒毛小茧蜂为例,交尾后的母蜂,先以十字花科植物特有的气味找出寄主赖以生活的植物,然后在离该植物2-3 cm处徘徊,时而飞上飞下,寻找寄主昆虫。不久停在叶片上,用触角末端触摸叶面,慢慢爬行,遇到纹白蝶幼虫的食痕时,就将触角末端朝向食痕,并把触角竖起来,做出竖起翅膀,或向前伸出腹端仿佛要产卵的动作。若附件正好有寄主幼虫,母蜂立刻跳上去插进产卵管;若是没找到寄主幼虫,母蜂会以触角仔细调查食痕附件,调查时间有时长达5分钟。 若在没有纹白蝶幼虫的叶片上,母蜂先以触角末端慢慢地探察叶面,经过大约十秒钟的探察,没找到幼虫,就摇摆着触角快步徘徊。母蜂在叶片上的动作,为何有如此的差别?原来母蜂的策略是,以食痕溢出的汁液气味为第一线索,接着寻找食痕附件纹白蝶幼虫的唾液及粪便。历为有食痕,至少表示寄主幼虫来过这里,若是还能闻到唾液或新鲜的粪便气味,就表示附近很可能有寄主,母蜂才会更仔细的寻找寄主。 纹白蝶绒毛小茧蜂之所以一发现寄主幼虫,立刻跳上去产卵,原因之一,应是适合它产卵的寄主龄期只限二三龄幼虫期;为了争取时间,它必须立刻产卵,速战速决。然而有一种以苍蝇等的蛹为寄主的蛹寄生蜂--蝇蛆寄生小蜂,在产卵前,仍会慎重其事地做好搜身工作。发现寄主的蛹后,它先以触角触摸蛹的表面,检查5-10秒钟后再爬到蛹体上,以触角末端像打鼓般的连续拍打各个部位,经过约1-2分钟的打鼓行为,才将产卵管插入体内,进入产卵阶段。蝇蛆寄生小蜂的打鼓行为,不是打着好玩的,而是要确认该蛹是否适合当寄主,并依据蛹体的大小决定该产多少卵。 看来不起眼的小小寄生蜂,除了产卵时下了不少工夫,在后代性比的控制上也有让人惊叹的表现。 ---------------------------------引自朱耀沂老师的《情色昆虫记》
个人分类: 昆虫世界|807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8: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