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丰收节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醉太平:秋思丰收节
zhan6666 2020-9-25 08:24
春光浪漫, 秋光灿烂。 几分收获几分汗, 几分空自叹。 - 人生不止回归线。 登高处, 看飞雁。 欲待张弓射天箭, 矢志犹未断。
个人分类: 文字戏|2368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中国文化,一定离不开理工背景!
热度 16 fpe 2015-10-17 22:12
研究中国文化,一定离不开理工 背景 ! 看了冯老师的《 理工科的学人一定要懂得一点中国文化吗? 》,我立刻想说一说研究中国文化的误区。从事人文研究的人,总是重视史料。可是史料是有背景的,有地理、气候和文化背景,这时候有理工背景的人就容易看出来,人文研究忙活半天的东西,究竟是个啥玩意。比如,研究中国节日的文章和专著很多,很少有人能够把中国的火历、阴历和阳历说清楚,这是缺乏理工背景的结果。 拥有 理工背景 的人 总是在寻找奥卡姆剃刀,不符合科学原理的文化 就是迷信 ,理工背景有助于鉴别 剔除 。 有 理工背景的人总是寻求让这个世界更简单明了,而人文背景的人或多或少都是把问题搞复杂。我看过上百篇对中国节日文化的研究,就感到很多前人以史料对史料,陷于缺乏理论基础的空谈状态,根本说不清中华文化的来源,就是吃了不懂历法、不懂气候的亏。这里我来举一个例子,过两天就是重阳节,中国古代有“重阳不动火”的传说,我立刻看出这是火历节日的残余。作为阴历节, 重阳节(九月九)对应上巳节(三月三);作为阳历节,重阳节(敬老节)对应寒食节(祀祖节,冬至后百五日);作为火历节,清明节(出火)与重阳节(入火,内火)。这里我来说一说理工 背景 对重阳节的认识,因为重阳节也是古代的消防节。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 “ 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 ” 。这里的 “ 重阳 ” 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 “ 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 “ 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 。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 ,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一个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南郡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会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折磨,包括青年人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费长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 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登山的人傍晚回来,发现家里的鸡、狗和牛羊突然死了。费长房听到这消息说:“这下好了,可以代你受灾了”。现在人们九月初九日登山或在高台上的亭子里,佩带茱萸袋,吃糕饼,喝菊花酒(后来改成雄黄酒 ,注意,端午节也是雄黄酒,两者都是针对蚊虫带来的瘟疫 ),大概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 这一则传说,是根据 南北朝时期的 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改编,大致说明了汉代对瘟疫的恐惧和克制的愿望。 为什么要登高?瘴气总是在低洼处汇集,中国建筑总是讲究山水,山是防瘴气,水是防火灾。 健康和财产,总是古人的两大关注点,和现代人没啥区别。 不过,根据西汉 《西京杂记 》中记西汉时汉高祖刘邦戚夫人 的 宫女 贾佩兰 (也就是说公元前200年前后) 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 也就是说,重阳的庆祝 起码 比东汉末年的瘟疫要早了近400年,所以传说总是要附会 到 现成的东西上。 重阳源头之一: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 ,为避瘟疫 。 重阳源头之二:在远古的火历时代,只有春秋,没有冬夏。春天的节点是百五节(大致相当于阴历的上巳节),而秋天的节点在火历上没有记录(入火,大火星隐没),但大致相当于阴历的九月九。因此,重阳节在生产活动中就成为秋天的节点,夏冬交接的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上巳“临水”,重阳“登山”的说法。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重阳源头之三,来源于先秦之前的火耕时代的祭祀庆丰活动。 《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 。 《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杜公瞻认为:九月初九设宴集会,不知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然而从汉朝到南朝宋相沿没有变更。今天看来,设宴集会是为了庆祝丰收,这是远古时代的“入火”习俗的一部分,有着火耕文化的悠久传统。 重阳的吃喝,完全是因为处于收获丰收的季节,因此和古代的“入火”或“内火”仪式有关,这是火历时代庆 祝丰收的仪式。有入火,就有出火,出火就是清明节,是农历发明之后,对火历寒食节次日 在 阳历 上(清明算阳历黄道24节气之一,是阳历在阴历上的节点,共同指导农历的生产) 的一种表达方式。 所以,重阳节最早是 远古 火历时代的“入火”或“内火”节,或丰收节。当农历在汉代出现之后,其丰收的特征被安排到阴历九月九。在东汉末年发生的瘟疫之后,重阳登高避瘟疫的特征得到附会。由于其“登高”的特征与三月三“临水”相匹配。所以,上巳节被固定在三月三(本来是三月第一个巳日,古代浮动的洗澡节)。随着寒食节禁火特征被隋唐利用,清明节的改火仪式成为古代的“出火”仪式的复活,而重阳节作为清明节的对照物得到重视。因为清明节前一天的寒食节是上坟祭祖,祭奠死人,所以重阳节只好登高团聚,孝敬老(活)人。由于中国是拥有很长时间的刀耕火种传统的国家(据庞朴考证,采纳 天蝎座 ·阿尔法 星 作 “ 大火 ” 星作火历的最佳时段是公元前2800年,距今大约5000年,所以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说法),而刀耕火种需要老人的经验和智慧,所以清明节(替代寒食节)和重阳节都是中国敬老尊老文化的一部分,而祖先崇拜就是基督教进入中国的最大阻拦 ,利玛窦一生的努力,抵不过罗马教皇对祖先崇拜的不认可,欧洲人根本不了解中国的火耕文化 。中国古代最发达的两门“科学”,一门是天文(用来制定历法,指导农业生产),一门是中医(用来对付瘟疫,比如最近的诺奖,就是中国老家伙们对付中国最古老瘟疫疟疾的长期经验结晶) ,都是中国气候条件的必然结果 。 谁能 会 想到,重阳节 居然 有5000年的历史,是仅次于寒食节的中国 节日 文化, 是古代的秋节(对应火历下的寒食春节)、辞青节(对应上巳踏青)、丰收节(对应清明播种)、入火节(对应清明出火)、健康节(对应端午辟邪)、美酒节(对应菊花雄黄酒)、登山节(对应上巳临水)、旅游节(对应上巳踏青)、敬老节(对应寒食祀祖)、感恩节(对应寒食感恩)、消防/禁火节(对应寒食禁火), 是中国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和 火耕 文化的积累和结晶,比 唐代才出现的 八月中秋节 古老、 重要多了。所以,认识古代文化,还是需要理工背景的帮助, 儒释道研究中国文化数千年,最后还是要到西方去取经,解释古代文化需要的科学理论背景不可缺啊。理工学生还是要多看多研究中国古籍,没准也能到斯德哥尔摩跑一趟,就像屠先生,靠老祖宗的经验取胜,谁不眼红啊? 书中自有颜如玉,或许也有炸药奖 啊。
个人分类: 消防时评|2130 次阅读|19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7: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