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针灸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针灸

相关日志

《朝华点滴:千年的铁树开了花》
liwei999 2011-10-12 19:08
Date: October 12, 2006 02:44AM 在我们中小学时代,正是提倡革命“新生”事物的时代,于是有解放军医务人员,运用中医针灸技术,治疗聋哑病人,使铁树开花,哑巴说话的奇迹。据报道,多数哑巴开口说的第一句就是“毛主席万岁”。当时的专题纪录片,也能看到哑巴说话以后,热泪盈眶,感谢亲人解放军的动人场面。紧接着,又传来喜讯,针灸麻醉试验成功,比较传统麻醉,具有无副作用等优点。电台开始播送歌颂小小银针的革命歌曲,一时间银针被吹得神乎其神。我们高中阶段,每个人都要学一门革命的本事(我的选学项目是开手扶拖拉机),不少同学选的是针灸,整天拿一跟针,在自己手腕上扎下去。学的快的很快就敢把银针插满自己的手腕和脑部,看上去很吓人。 在这样的热潮下,我的一个同学赶上阑尾炎需要手术,完全采用针灸麻醉。我永远不能忘记他事后对我描述其痛苦的惨状。他还是相信针麻可能有效,解释说可能因人而异,对于他是无效的。他说,刚开始时候,耳朵上插上银针,分散了对手术的注意力,但很快腹部的疼痛变得不可忍受。他象被宰割的猪羊般吼叫了整个过程,撕心裂肺也无济于事(可能是中途换成传统麻醉等于宣告针灸麻醉失败,当时的医生可能担当不起这个罪名)。说得我毛骨悚然。 引用: 赤脚医生向阳花, 广阔天地把根扎... “千年铁树要开花......聋哑女儿要说话” “东风送暖红旗映彩霞,毛主席派来亲人解放军到了我的家。小小银针手中拿,(过门:3-6-1-2-)无声世界春雷炸... (啊哈啊哈阿哈……) 感谢毛主席的恩情大。 《朝华午拾》总目录
个人分类: 朝华午拾|577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针灸可有效预防偏头痛复发和加重
xuxiaxx 2011-10-12 07:47
相关论文获 “ 千名科学家 ” 机构推荐点评 在京召开的 2011 年针灸国际研讨会上获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针灸中心经临床研究证实,传统的中医针灸疗法可有效预防偏头痛的复发和加重。相关研究论文近日发表在国际著名医学期刊《疼痛》上,成为中国大陆首篇发表于该杂志的临床研究论文。该文还被国际知名医学生物学机构 Facultyof1000medicine (千名医学家)收录。   据了解,作为临床常见病之一,偏头痛发病率高,且危害严重。目前,我国 18 岁 ~65 岁人群的偏头痛患病率高达 9.3% ,且有逐年升高趋势。针灸治疗头痛在中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北京中医医院针灸中心自 2004 年设立头痛专家门诊,开展了基于 “ 金针王乐亭 ” 、国医大师贺普仁等多位著名针灸学家治痛经验的头痛研究。   据该中心主任王麟鹏介绍,该项目采取单盲、双模拟、随机对照的形式,在国内 5 家医院的针灸科共招募 140 名无先兆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治疗组(针灸加安慰剂)和对照组(假针加氟桂利嗪)。两组患者每周针灸治疗 3 次,每晚口服药物。结果显示, 4 周后,治疗组偏头痛的有效缓解率为 59% ,对照组为 40% ;治疗组疼痛天数平均下降 4.1 天,对照组平均下降 1.9 天。 16 周后,治疗组有效缓解率为 56% ,对照组为 37% ;治疗组疼痛天数平均下降 4.1 天,对照组平均下降 2 天。   研究人员据此认为,针灸可以作为偏头痛的预防复发和加重的方法,其治疗效果也优于此前国外的相关研究。由于其研究方法的新颖和重要性,该论文还被国际知名医学生物学机构 “ 千名科学家 ” 收录。该机构专家每年仅对全球 SCI 文章总数不足 2 %。的优秀精品论文进行推荐和点评。 来源: http://www.jkb.com.cn/document.jsp?docid=247731cat=09C
142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断的“颠覆”
热度 4 pingcn 2011-10-8 22:21
最初,人们认为,生物体内的ATP(三磷酸腺苷)是一种提供能量的物质。 后来,经过研究发现,ATP还是一种信号分子。细胞受刺激或死亡时,释放ATP,传递信息。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说,中医的针灸和ATP、信号传递有密切关系。 ( 点击此处进入相关博文 ) 联想到,生物体内的Lipids(脂类),人们最初也认为它是一种储藏物质, 后来研究发现,某些脂类的是信号分子,它们和生物生长发育中、抗逆性等都有密切关系。 比如,茉莉酸、茉莉酸甲酯、OPDA(氧代植物二烯酸),都在逆境信号传导中起着重要作用。 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 目前人们认为淀粉、碳水化合物是储藏物质, 也许再过多少年以后,人们发现,它们也是信号物质、信号分子? 写完上面这句,我专门去google了一下,发现已经有这种苗头了—— “糖信号”已经有人研究过了。2004、2005年就有相关论文发表。 ( 点击进入相关链接 )( 糖信号相关博文 ) 如此看来,科学的发展,就是不断颠覆的过程。 科学家们用新工具去代替旧工具,用新观念去颠覆旧观念, 就像最初人们认为天圆地方,后来人们认为太阳绕着地球转, 再后来,日心说取代地心说;再再后来,人们又发现,连太阳也并非宇宙的中心…… 也许到了下个世纪(或者也许用不了那么久),现在被我们认为是常识的某些东西,会被完全颠覆。 到时候,人们以一种和现在完全不同的视角来看世界;人们用全新的方式来理解、解释世界…… 嗯,做科研最吸引人的一点就是,随便我们怎么异想天开、胡思乱想,都是ok的。 另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我们随时可以“改变主意”,不断颠覆,甚至颠覆自己的想法!
95 次阅读|4 个评论
王澄说中国新增肝炎病例90%是针灸传播,这是否可能?
热度 5 Amsel 2011-7-19 11:13
《新语丝》为王澄这个话题纠缠了几个回合了,但至今仍然没有看到有人拿数字说话。看来只好亲自动手了。 王澄原文: 2007 年 1 月中国卫生部肝炎防治委员会委员,著名肝病专家徐道振教授表示,乙肝是世界性的常见病、多发病。据有关资料显示,全世界约有 3 亿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仅中国就有 1 亿人,且每年新增 3000 万乙肝患者,而这一数字目前正呈上升趋势。 ...... 大陆中国人的肝炎 90% 是针灸传播的,这叫做“医源性传播”,也就是病人到医生那里,为了去除自己已经得的病,当他从医生那儿回来,得了一个新病。 这里有一个数字严重错误。王澄所引“ 3000 万患者”应该是指总病例数(中国每年新生人口约1500万,死亡人口约1000万,新增人口约500万,如果每年“新增”乙肝病例3000万,岂不是乙肝发病率每年要提高两个百分点,简直骇人听闻)。实际上,中国每年“新增”的乙肝病例数不到 100 万( http://www.ksldbz.gov.cn/020103/132.htm )。 这篇文章是全国针灸情况的调查(http://xxzz.cintcm.com/OA/pdfdow.aspx?Type=pdfFileName=c84bdb60-adb1-42e8-91cc-9883ab79d264.pdf),包括了针灸就诊人数的调查。根据其中表2中2007年的数字,取206个针灸科年诊1.5万次,136个针灸科年诊1.25万次,189个针灸科年诊0.75万次,147个针灸科年诊0.25万次,这样这678个被调查的针灸科一共年诊657.5万次。 根据常见的针灸疗程,假定每位患者可能去针灸科就诊1-10次,由于无法知道不同针灸次数的疗程的概率分布,这里假设为均匀分布,于是这678个针灸科每年就诊患者的人数为119.5万人。 考虑到该论文发出了2000份问卷,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全国这样的针灸科有2000家(不考虑回答问卷和不回答问卷的针灸科的情况的差异),于是推测全国每年总的针灸人数是119.5×2000/678 = 352.6万人。 下面需要了解针灸导致乙肝的发病率。去年香港大学的研究组发表过有关针灸传播疾病风险的文章。中文网上有这样的文字( http://zhongyi.fx120.net/zj/zjcs/23323.html ): 如美国佛罗里达州卫生局和健康处对该州奥伦治县一个按摩诊所 103 例 1980 年 2 月至 5 月接受针灸治疗的病人进行调查。其中,有 6 例发展成肝炎,没有接受针灸的病人无一例发生乙型肝炎( P0.0001= 。查其原因,因针具是以氯化苯酮液(一种低效力的清毒剂)浸泡 24h ,未能消毒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 日本近年来, 针刺事故致丙型肝炎感染率也趋向上升,各家报告不一,统计字数约为 3% ~ 5% 。但是推测针刺事故实际数字要高于报告数字几倍,实际感染率接近 10%。 这段文字说明,在确定出现针刺事故的情况下,感染肝炎的比例为10%。遗憾的是不知道针刺事故的比例,也不知道非针刺事故情况下感染肝炎的比例。作为上限,推测针刺事故的比例是5%。如果非事故与事故情况下感染肝炎的比例相同,那么患者感染肝炎的比例是10%;如果非事故情况下感染肝炎的比例远小于事故情况(比如1%),那么针灸患者感染肝炎的比例是1.45%。 按照这两个比例、和每年针灸就诊的人数,每年因针灸感染肝炎的人数是5.1万到35.3万人,占新增患者的5%到35%。 从这个结果看,针灸很可能是导致肝炎的重要因素,但不大可能是直接传播肝炎的压倒性重要的因素。当然王澄文章留了后门,他说间接传播的也算,这就更扯不清了。
个人分类: 中医|5725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中国人的肝炎90%是针灸传播的,是医源性疾病
DNAgene 2011-7-10 09:46
删掉了作者个别过激语句,需读完整版全文的网友请自己用题目google一下。 本人只想在科学网博客中将此文存档,不想参与其中的争论。对此文有意见的网友,请自己写博客批评此文,我这里暂时就不开放评论了。 --------------------------------------------------------------------------------   中国人的肝炎90%是针灸传播的,是医源性疾病   作者:王澄   皮肤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把人体内环境和外部环境隔绝开来,避免外部环境 的有害因素侵入到人体内部来,比如,细菌和病毒。中国人发明的针灸是人类社 会最荒唐的事,“主动地”给自己身上打十几个(针灸)洞,放细菌和病毒进入 人的身体内部。   果然,老天不负有“洞”人,中国卫生部门报告中国有一亿多病毒性肝炎患 者,也就是每十个人中有一个肝炎病人。前不久美国的加州报告,(多数为大陆 移民的)华人肝炎患病率是十个人有一个,而对照比较,白人是一千人中有一个。 华人肝炎患病率是白人的100倍。   请再看一些事实细节:   2007年1月中国卫生部肝炎防治委员会委员,著名肝病专家徐道振教授表示, 乙肝是世界性的常见病、多发病。据有关资料显示,全世界约有3亿乙型肝炎病 毒感染者,仅中国就有1亿人,且每年新增3000万乙肝患者,而这一数字目前正 呈上升趋势。   美国的文献报道,世界上大约有3亿5千万人,占世界人口的5%感染了乙肝, 他们中的20%会发展成为肝硬化和肝癌。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有50万到1百 20万人死于乙肝感染的后果,成为人类第十位死亡原因。   Approximately 5%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ie, 350 million people) is chronically infected with HBV. Approximately 20% of these individuals will eventually develop HBV-related cirrhosis 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According to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hese HBV-related complications lead to 0.5 to 1.2 million deaths each year, making HBV the 10th leading cause of death worldwide.   美国每年有约20万乙肝新病人,总共约有1百25万乙肝病人,其中每年有4千 人死于肝硬化,1千人死于肝癌。   Approximately 200,000 new cases of HBV infection occur each year in the US. About 250-350 patients die from HBV-associated fulminant hepatic failure each year. A pool of approximately 1.25 million chronic HBV carriers exists in the US. Of these patients, 4000 die from HBV-induced cirrhosis each year and 1000 die from HBV-induced HCC each year.   (注:美国白人的乙肝可能比其他族裔的发病率低。美国乙肝病人比率3亿 比1百25万,等于2千多比1人,这只是乙肝,并不是全部病毒性肝炎的人数和比 列)。   当我们提出中国人的肝炎是针灸传播的意见之后,有人小心翼翼地说假话, 说中国人的肝炎是“垂直”传播的,即母婴传播。那么我们要问,假如孩子5岁, 妈妈30-35岁,姥姥55-60岁,那么妈妈和姥姥的肝炎从哪儿来的?   把“病毒性肝炎” viral hepatitis emedicine 打入google,看到流行病 学报告传播方式如下:   注:HAV, 就是 Hepatitis A Virus 的缩写,甲肝病毒。HBV,乙肝病毒。 HCV,丙肝病毒。   Epidemiology of viral hepatitis   Typical patterns of virus transmission are as follows, with + symbols indicating the frequency of transmission (more + symbols indicated increased frequency):   病毒性肝炎传播方式如下:加号越多,这种传播的方式越强。   1.Fecal-oral transmission (粪口传播)   HAV (+++) 甲肝病毒三个加号   HEV (+++)   2.Parenteral transmission (注射针/破皮传播)我指出的针灸针传播   HBV (+++) 乙肝病毒三个加号   HCV (+++) 丙肝病毒三个加号   HDV (++)   HGV (++)   HAV (+) 甲肝病毒一个加号   3.Sexual transmission (不带避孕套的性交行为传播)   HBV (+++) 乙肝病毒三个加号   HDV (++)   HCV (+) 丙肝病毒一个加号   4.Perinatal transmission (母婴生产时传播)   HBV (+++) 乙肝病毒三个加号   HCV (+) 丙肝病毒一个加号   HDV (+)   5.Sporadic (unknown) transmission (散在,不明原因的传播)   HBV (+) 乙肝病毒一个加号   HCV (+) 丙肝病毒一个加号   从上述这个传播方式来看,乙肝和丙肝在第二种(注射针/破皮传播)中是 最强的;乙肝在第三种(不带避孕套的性交行为传播)中最强,而丙肝较弱;乙 肝在第四种(母婴生产时传播)中最强,而丙肝较弱。   所以,如果拿美国白人和中国人比,就说第三种方式(不带避孕套的性交行 为传播)和第四种方式(母婴生产时传播),还没有任何证据说明两国人有明显 社会行为不同,可能有医疗水平的不同。唯一明显不同的是第二种方式(注射针 /破皮传播),也是我指出的针灸针传播,针灸只有中国人在大量使用,美国人 基本不用。   中国报道丙肝爆发,又一次有力地证明了针灸是传播肝炎的主要途径。 请看上面的传播方式,丙肝主要是经过第二种方式(注射针/破皮传播),也是 我指出的针灸针传播。丙肝并不主要经母婴传播,谎言又一次被揭穿。   中国政府直到2000年才开始在大城市的大医院里提倡一次性使用的针灸针, 就别提小地方和农村了。就是在大医院,很多特殊的针灸针都被使用了上千次了, 中国政府鼓励的小刀针也不是一次就扔的。   又有人撒谎说,以前医院注射的针头不是用一次就弃用的,所以传播了肝炎。 可是,医院的针头是严格消毒的。病人在医院里屁股上打了一针,和中医不(严 格)消毒的针灸针给病人扎上30根,哪种方式能够成为中国传播乙肝和丙肝的主 要途径?   回到1960年代到1990年代的中国,你认为当时的医院不知道注射针头消毒不 彻底会传染疾病,还是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中医不知道针灸针消毒不彻底会传染 疾病?   大陆中国人的肝炎90%是针灸传播的,这叫做“医源性传播”,也就是病人 到医生那里,为了去除自己已经得的病,当他从医生那儿回来,得了一个新病。 病毒性肝炎不是一个小病,可以发展到肝硬化,肝癌。孙中山就是肝炎转肝癌死 的。   今天的中国,针灸又有了一个新的任务,除了传播病毒性肝炎之外,还要传 播艾滋病,因为艾滋病的传播方式和肝炎一样,也是血液和体液传播。在美国, 当怀疑病人有艾滋病时,要同时检查病毒性肝炎,因为它俩会同时出现。   一亿“肝民”们应当找政府讨要“政府伤害人民赔偿金”,并且要求全部免 费治疗肝炎,肝硬化,肝癌。   参考阅读    张功耀:从皮肤的功能说到针灸的危害。新语丝2010年4月30日    王澄:中国政府鼓励中医针灸又闯下大祸:丙肝爆发。新语丝2009年5 月16日   摘要:2009年5月15日健康报报道“我国丙肝报告病例数大幅增加,漏报率 高达52%”。“仅2008年1月~7月就报告了12万例,约是2003年的6倍。我国丙肝 死亡率排在疾病死亡率第五位,而目前人们还普遍缺乏对丙肝的正确认识。”   据eMedicine介绍,世界上约有一亿七千万丙肝 病人。丙肝是由血液传播的,在富有国家,丙肝主要是由共用静脉用毒品针头传 播的。1990年以前,不少人是因为输血传播的。2000年,Frank等报告在埃及出 现了由于(共用了)治疗血吸虫病的针头而造成大规模爆发,丙肝感染率达到 22%。   2008年中国大规模的丙肝爆发,(突然多增加的病例)原因到底哪里?    王澄:针灸曾是肝炎传播的重要方式。医学评论(网)yxpl.net 2009 年4月21日   摘要:自1949年半文盲的中国政府接管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以来,因为有限 的医疗资源只能用在大城市“老爷们”身上,所以对广大的农民采取了几乎是零 服务的“一根针一棵草”的欺骗方式。但是,政府领导人谁也没有想到这根针扎 了张三扎李四,成为中国传播肝炎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就像1995年河南推广血浆 经济的时候,就是因为政府无知造成了艾滋病的传播。针灸大规模传播肝炎和卖 血浆传播艾滋病都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先例,“医疗行为”会给一个民族带 来不可挽回的传染病流行灾难,就是因为这个民族太落后了。    王献章:针灸妖术在民间。新语丝2009年9月23日    王澄:为什么不考虑针灸也能传播艾滋病?新语丝2009年8月12日    王澄:高度警惕针刀也能传播肝炎和艾滋病。新语丝2009年7月7日    王澄:号召全民拒绝医疗方提供的(拆封后的)针灸针。新语丝2009年 7月2日    王澄:呼吁中国全面禁止非医疗单位的随意针灸行为,减少肝炎和艾滋 病的传播。新语丝2009年4月24日    饶慧瑛:丙肝更易转成慢性肝炎。健康报2009年9月15日   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副主任医师饶慧瑛第一次承认 “针刺”传播肝炎。   摘要:哪些人要警惕染上丙肝?   丙肝有以下十大高危人群。有偿献血者,尤其是有献血浆史者;1993年前接 受输血和接受器官移植者;共用注射器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感染丙肝母亲所 生的婴儿;针刺、刀伤或黏膜暴露丙肝病毒阳性血液者;与丙肝感染者有性行为 者;曾接受介入性诊疗(胃镜、内窥镜、牙科器械)的患者;有过文身、文眉、 穿耳环孔的人;维持血液透析者。 (XYS20110708) ◇◇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 本人只想在科学网博客中将此文存档,不想参与其中的争论。对此文有意见的网友,请自己写博客批评此文,我这里暂时就不开放评论了。
4540 次阅读|0 个评论
针灸和中医药在美国的真实现状
热度 9 xiaoxiongshen 2011-6-5 15:31
针灸和中医药在美国的真实现状 这篇文章作者真实地记载了针灸和中医药在美国的背景,立法,从业,教育,科研等现状。 USA Acupuncture.pdf
个人分类: 中医,生物医学|2679 次阅读|19 个评论
中医药在欧洲(视频)
热度 4 sheep021 2011-5-19 21:10
首播时间:2011年5月18日22:00 首播频道: 所属栏目: 中华医药 所属分类:健康 荷兰阿姆斯特丹神州中医大学的中医教学课堂非常火爆,许多欧洲学生在那里学习,而同在阿姆斯特丹的中华医药堂诊所,候诊的病人排起了长队。那里的主治医师江杨清接诊的患者大多是西医无法治愈的病患,他们却在中医汤剂的治疗下痊愈了,江杨清的诊所从此备受推崇。而在不方便运用中药的法国,朱勉生独创的时空针灸展现了独特的疗效。中医药在欧洲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认可中医药的功效,出台了中医药的相关规则标准,让中医药的魅力得以发扬光大。 2011年第20期中 医药在欧洲 _健康台_中国网络电视台 见: http://cctv.cntv.cn/lm/zhonghuayiyao/index.shtml 看完之后,深感无奈: 在欧洲的中医才像中医。国内的中医大多都像西医。 在欧洲,很多西医在学中医,在中国,很多中医学西医。 难道这也是阴阳互生之理? 善补阴者,阳中求阴;善补阳者,阴中求阳 。中医的希望也许在西方哦
个人分类: 感悟中医|260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针刺“麻醉”的切身体会: 如杀猪一样! 欺骗世界!
热度 1 wliming 2011-3-11 23:55
针刺“麻醉”的切身体会 作者:一名医生 方博士: 你好。关于“针刺麻醉”的话题,我想发表一点自己的亲身体会,供大家参考。 1976年,我在著名的301医院(解放军总医院)五官科(当时的科主任是大名鼎鼎的 国内耳鼻喉科权威姜泗长教授)住院,接受鼻中隔矫正手术。 管床的医师告诉我,手术将采用针刺麻醉。我原本相信媒体宣传的针刺麻醉疗效。 但那次手术的切身经历,使我感觉是上当受骗了。我在手术台上痛得大汗淋漓,不停 地呼叫,要求使用止痛剂,但手术医生并不响应,只是安慰性地反复说一句话:忍一下, 马上就好了。当医生用凿子凿除偏曲的鼻中隔骨质时,我额头上的汗水和泪水不停地 往下流淌,难受之极,难以言表。手术室内,其他的手术病人也在不停地大声喊叫、 呼号。如同小时候我所目睹过的杀猪场景,令人恐怖惧怕。下了手术台,我头上戴的 手术布帽和身上穿的病号服已全部被汗水湿透。 我是学医的,知道医生的天职是为病人解除痛苦。第二天,我曾责问过我的床位 医生:你们为何不顾病人的痛苦、呼叫,推行这种所谓的针刺“麻醉”?得到的答复 是:“我们也没有办法,这里有任务指标”。我当即无语。 (XYS20110310) 这是中医制造的一场欺骗世界的闹剧!
个人分类: 伪科学|1649 次阅读|1 个评论
1982年创刊的《医学针灸》被SCI收录
热度 2 wanyuehua 2011-2-11 08:20
1982年创刊的《医学针灸》被SCI收录
1982 年创刊的 Acupuncture in Medicine 《医学针灸》, ISSN: 0964-5284 ,季刊,英国( B M J PUBLISHING GROUP, BRITISH MED ASSOC HOUSE, TAVISTOCK SQUARE, LONDON, ENGLAND, WC1H 9JR )出版, 2010 年入选 Web of Science 的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目前在 SCI 数据库可以检索到该期刊 2008 年的第 26 卷第 1 期到 2010 年第 28 卷第 3 期共 118 篇论文。 118 篇文章包括学术论文 80 篇、通讯 16 篇、社论 14 篇、评论 5 篇、传记 3 篇、更正 1 篇。 118 篇文章的作者涉及 27 个国家与地区,主要国家与地区分布:英国 42 篇,日本 16 篇,美国、瑞典各 11 篇,巴西 8 篇,中国 6 篇,加拿大 4 篇,澳大利亚、意大利、泰国、土耳其各 3 篇,丹麦、德国、挪威、新加坡、韩国各 2 篇等。 118 篇文章的作者单位涉及 140 个研究机构,在该刊发表论文最多的研究机构为 瑞典 卡罗林斯卡医学院 ( KAROLINSKA INST ) 8 篇、瑞典 萨巴茨贝里医院 ( SABBATSBERGS HOSP ) 7 篇、 日本 明治针灸大学 ( MEIJI UNIV INTEGRAT MED ) 6 篇、英国 半岛医学院 ( PENINSULA MED SCH ) 5 篇。 118 篇文章共被引用 115 次(其中 2008 年被引用 7 次、 2009 年被引用 21 次、 2010 年被引用 82 次、 2011 年被引用 5 次),平均引用 0.97 次, H 指数为 5 (有 5 篇文章每篇最少被引用 5 次)。 Acupuncture in Medicine 《医学针灸》投稿指南: 该刊是英国医学针灸学会( British Medical Acupuncture Society )编辑出版,主要刊登针灸(包括临床和理论)循证文章,编辑委员会欢迎科学报告、评论、社论、病例报告、通讯和教育论文和其他文章。 网址: http://aim.bmj.com/ 编委会: http://aim.bmj.com/site/about/edboard.xhtml 作者指南: http://aim.bmj.com/site/about/guidelines.xhtml 在线投稿: http://submit-aim.bmj.com/ 《医学针灸》( Acupuncture in Medicine )热点论文: 1. 标题 : A blinded randomised trial of acupuncture (manual and electroacupuncture) compared with a non-penetrating sham for the symptoms of osteoarthritis of the knee 作者 : Jubb RW, Tukmachi ES, Jones PW, et al. 来源出版物 : ACUPUNCTURE IN MEDICINE 卷 : 26 期 : 2 页 : 69-78 出版年 : JUN 2008 被引频次 : 12 2. 标题 : Western medical acupuncture: a definition 作者 : White A 来源出版物 : ACUPUNCTURE IN MEDICINE 卷 : 27 期 : 1 页 : 33-35 出版年 : MAR 2009 被引频次 : 7 3. 标题 : Defining an adequate dose of acupuncture using a neurophysiological approach - a narrative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作者 : White A, Cummings M, Barlas P, et al. 来源出版物 : ACUPUNCTURE IN MEDICINE 卷 : 26 期 : 2 页 : 111-120 出版年 : JUN 2008 被引频次 : 7 4. 标题 : Trigger point acupuncture for treatment of knee osteoarthritis - a preliminary RCT for a pragmatic trial 作者 : Itoh K, Hirota S, Katsumi Y, et al. 来源出版物 : ACUPUNCTURE IN MEDICINE 卷 : 26 期 : 1 页 : 17-26 出版年 : MAR 2008 被引频次 : 7 5. 标题 : Modellvorhaben Akupunktur - a summary of the ART, ARC and GERAC trials 作者 : Cummings M 来源出版物 : ACUPUNCTURE IN MEDICINE 卷 : 27 期 : 1 页 : 26-30 出版年 : MAR 2009 被引频次 : 5 6. 标题 : Acupuncture for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 an exploratory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作者 : Reynolds JA, Bland JM, MacPherson H 来源出版物 : ACUPUNCTURE IN MEDICINE 卷 : 26 期 : 1 页 : 8-16 出版年 : MAR 2008 被引频次 : 5 7. 标题 : The Emperor's sham - wrong assumption that sham needling is sham 作者 : Lundeberg T, Lund I, Naslund J, et al. 来源出版物 : ACUPUNCTURE IN MEDICINE 卷 : 26 期 : 4 页 : 239-242 出版年 : DEC 2008 被引频次 : 5 8. 标题 : High volume acupuncture clinic (HVAC) for chronic knee pain - audit of a possible model for delivery of acupuncture in the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作者 : Berkovitz S, Cummings M, Perrin C, et al. 来源出版物 : ACUPUNCTURE IN MEDICINE 卷 : 26 期 : 1 页 : 46-50 出版年 : MAR 2008 被引频次 : 5
个人分类: SCI投稿|5043 次阅读|2 个评论
真爱常久,健康长寿
sheep021 2010-12-8 11:20
针灸是两 种不同的中医治疗方法针刺和艾灸的合称。针刺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艾灸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或艾条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古代有一针二灸三用药的说法,说明了针和灸的重要性。当然,针和灸临床上也常常结合应用,故称为针灸。如古代医术《针方六集》中说:不针不神,不灸不良。意思是说单用针法虽可取得神效,但针、灸并用效果更佳。但是目前很多人说的针灸其实是单指针刺疗法。 虽然两者都是基于中医的精气神、经络腧穴理论,通过刺激经络腧穴,达到调和阴阳的目的,但治疗的范围并不一样,所谓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一般来说,针刺以开导、疏通、凉泻为特长,主要治疗实热证;而艾灸以收摄、封固、温补为特长,主要治疗虚寒证。 一、针:鸳鸯绣了从教看,且把金针度与人 针刺疗法相传是伏羲发明,《史记三皇本纪》:太暤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他继承了经络腧穴、艾灸的理论和方法,并有发展,这就是所谓的伏羲制九针。九针是古代九种针形的统称。语出《黄帝内经 按材质分,针具也经历了骨针、石针、金属针等不同的阶段。就金属针而言,金、银、铜、铁都能做针,但金针最佳。如,近代名医王乐亭医生所用的金针,是用九成黄金一成黄铜的合金所特制的针具,与银针、铁针、不锈钢针均不同。黄石屏认为金针之善有三:性纯而入肉无毒,一善也;质软而中窍无苦,二善也;体韧而经年无折,三善也。黄公言金针三善,确是名言。然其运针之术却难以传承,不下苦功,难用其针。旧时行针,隔衣而入,非内功深厚者,无人可用。所以石屏公在南通医学院之前身,授针灸课,学子皆畏马步站桩,黄公亦无可奈何。现在一般市售之钢针,便于操作,易於灭菌,适宜针灸之普及推广。这正是:鸳鸯绣了从教看,且把金针度与人。 针灸几乎对所有病症都有一定效果,因为针灸是直接作用于人的经络的,而经络是沟通内外、连接五脏六腑和身体各组织的。因此几乎所有疾病,都源于相应经络的阻塞、气血亏虚或过旺等,针灸正是通过疏通经络、调理阴阳、虚补实泻的方法,使人体恢复健康,所以,几乎没有不能用针灸治疗的病,当然,这与施术者的水平高低有很大关系。 清末金针大师黄石屏治病,不用药石,只以针炙治疗内外科,疑难病症,而且能够针到病除。举凡风劳、臌膈、耳聋、霍乱、痹症、癫症、调经、定胎、无嗣或绝育等等,无不应手奏效。 黄石屏 自幼跟随祖父习武,先是练习投掷鸡毛,到十岁时竟能投至一丈开外。接着祖父又教他练习指功,时间一长,以手击墙,墙砖成洞。祖父方才教他黄家祖传绝技:针灸。黄石屏天生秉性独厚,在三十岁时,医技炉火纯青,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他所用的金针长一尺有余,平日,那根金针总是圈套在左手的中指上,给病人治病时,才取下拉直。据黄岁松《黄氏家传针灸》一书介绍,石屏针法特点有:其一,必须精少林拳术和内外气功,才能将全身精、气、神三宝运于二指之上,施于患者患处,而有不可思议之妙。其二,纯用金针,因金光滑而不生锈;其性软,不伤筋骨;其味甜,能祛风败毒,补羸填虚,调和气血,疏通经络,较之铁石,截然不同。黄氏用针,软细而长,最长的达一尺三寸,最短的也有四寸,非用阴劲不能入穴。其三,取穴配穴,略有不同。深浅、补泻、随迎、缓急、主客、上下、左右、腹背、脏腑、经络、辨脉等等,凡下针前必慎重。可针不可针,可灸不可灸,反复审察。黄岁松回忆石屏治病时的情景说:必先临证切脉,沉吟良久,立眉目,生杀气,将左右两手握拳运力,只闻手指骨喇喇作响。然后操针在手,擦磨数次,将针缠于手指上,复将伸直者数次,衔于口内,手如握虎,势如擒龙,聚精会神,先以左手大指在患者身上按穴,右手持针在按定穴位处于点数处,将针慢慢以阴劲送入肌肉内,病者有觉痛苦,直达病所,而疾霍然。 可见石屏先生医疗态度是何等严肃认真。 二、艾:简单易行,爱满天下 相比较而言,艾灸的发现和应用的历史要比针刺长,可以追溯到燧人氏钻木取火的时代,那时人们使用艾绒做为媒介引火,因为艾绒本身具有易燃、持久的特点,灰中有火,死灰复燃就是形容艾绒的这一特点。加之艾草本身就是很好的中药,端午节屋外悬挂鲜艾草利用其芳香温热的性味来辟邪解毒。生艾叶煎煮内服,可以温暖下焦,治疗妇人经痛带下、宫寒不孕。焦艾叶或者艾叶炭可以止血。 艾灸就是使用燃烧的艾绒,炙烤相应的穴位。百草之中选择艾草的原因在于艾绒燃烧时温和持久,更重要的原因是艾绒燃烧辐射出的热能,其频率、波幅与冬日的阳光最接近,易于引起人体的共振,因而渗透性、穿透力特别强。艾灸有如阳光普照,驱除阴霾。人体体表或体内生长出的肿瘤、赘疣都是阴寒凝结而成,艾灸一到,立即枯朽瓦解。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艾叶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老人丹田气弱,脐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脐腹,妙不可言。寒湿脚气人亦宜以此夹入袜内。意思是说:点燃艾绒的火如同阳光一样,可以振奋唤醒人的元气,挽回人的生命。服用艾叶的话,药效主要作用在足三阴经-肝脾肾,帮助人体排出寒湿气,把象秋天一样肃杀的寒气变成春天一样温暖的祥和之气。如果用艾叶做灸疗,热力可以穿透经络,治疗多种疾病,让久病的人恢复健康。老年人小肚子元气不足,怕冷疼痛的,也可以用熟艾放在肚兜里面,效果很好。脚冷而且老出汗的人,也可以把艾叶放在袜子里面。 温补之法,莫过于灸法。灸者,乃艾之火攻,能壮人阳气,益人真阴。张景岳说:凡通体之温者,阳气也。一生之活者,阳气也。五官五脏之神明不测者,阳气也。阳气者为人身之根本,阳气旺,犹若日照当空,万物有生发之机。倘若阳气衰败,犹若阴霾满布,万物枯亡。然,艾灸之法,何以能壮阳气呢?艾火连续燃烧,能使温热之气由孔穴传达经络,又因经络和脏腑相互联系,致使直达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循环全身,能壮元阳固虚脱、有培补元气,固阳益阴,调和营卫,延年益寿,抗衰防病之功,乃为历代养生大家所尊崇。宋代窦材《扁鹊心书》云: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绝则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其在书中亦云:人之晚年阳气衰,故不能温,下元虚备,动作艰难,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主也,故阳气尽则心死。人于无病时,长灸关元、命门、气海、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命矣。故艾灸之法可治未病、治未乱。四穴者,乃温补脾肾,扶养正气,保命之要穴也。 这里介绍一个养生灸法:立秋之日灸关元,立春之日灸气海,均需隔一分厚的姜片。一般女14岁-28岁之间,男16-32岁之间,63壮,如女28岁、男32岁以上,则每七岁加18壮;如果女14岁、男16岁以下,则每七岁减12壮。无论男女,3岁以下,禁用此灸法。这叫做升阳 养生灸,一年只灸这两次,但是每次壮数要灸够,效果非凡。 三、针艾常灸,健康长寿 针灸是中国先祖源于自然的发明,传统针道的本质就是简约和朴实,摒弃了经验、功利和主观人为而返璞归真、重归自然,自然而不加修饰,简约而不简单,朴实而不朴素。与回归自然的世界潮流相适应,针灸的副作用小或无比其疗效更能引起西方人的关注,许多西方人比国人更相信针灸的神奇。作为一些疾病的替换疗法或补充疗法,西方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寻求针灸治疗,从戒烟、减肥、镇痛、康复、到治疗各种疑难杂症,使得到验证的针灸适应症越来越广。纵观中国医学史,针灸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与繁衍作出了巨大贡献,横览当今世界,针灸以她特有的魅力在全球性回归自然的大潮中独领风骚。 中国的文字也很有意思:针与真谐音,艾与爱谐音,针、艾与真爱谐音,灸与久谐音,针灸二字之中,蕴含着针艾常灸,真爱常有,健康长寿之意。特别是艾灸, 在古代就用于延寿健身, 被称为长寿灸、长生灸 ,《灵枢经》记载: 灸则强食生肉。 指有增进食欲,促进人体正常发育之功。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幼时多病,及至中年开始用灸法健身,常令 艾火遍身烧 , 93 岁时仍 视听不衰,神采甚茂 ,甚至年过百岁还能精力充沛地著书立说。 总之, 针灸之法,历史悠久,效果卓著, 操作简便,切实可行、绿色环保 ,在普通百姓面临看病难、看病贵的今天, 用于祛病养生 、益寿延年将有重要意义。 附:周楣声《灸绳》节选: 五、灸法是行将湮没的医疗瑰宝 灸法虽然以它特有的作用方式与特有的理论件系在东方医学中有其特有的地位,为东方入民的健康与繁衍作山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自身所存在的许多缺点,与招来许多不良影响与不少的副作用,因而经历了一个漫忙时期以后,首先是为针刺所代替,固而使针居灸上,被称为针灸疗法,降至近代更是江河日下,使人只知有针而不知什么叫做灸,不仅人民大众不知道什么叫做灸以及在医疗体系中也不知道其居于何种地位,就连在医学院校中,不仅是广大学生,甚至不少针灸老师,也不能说出灸的功效及其适应范围.甚至连灸字都不认识了,认灸为炙,这不是什么稀罕事.在许多正规医院中针灸科已是屡见不鲜,可见传统特有与特殊的灸法,已经到了名存实亡湮没的边缘. 六、灸法的湮没是炎黄子孙的耻辱与东方文明的大倒退 人类文明,总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粗到精,由无知到有知,由浅入深.由近知远,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过程.总不能把捡到的金子,随便扔掉,而再到土堆里去找宝,那岂不是天大的蠢牛.灸法流传至今已为东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只是由于对其巨大潜能所知甚少与所知不多,以及它的作用方式与其本身功效未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同步前进.因而使炎黄子孙不知珍惜,而目睹其濒临湮没的边缘,甘心跪倒在洋人脚下乞取剩饭残粪而沾阽自喜,这不仅是炎黄子孙的败类,而且也是东方人民的?贼,是东方医学的大倒退,与对东方文明的大践踏,作为一个有良知与良心的炎黄子孙,决不能容忍与坐视! 七、拯救与振兴灸法乃是全民族义不容辞的共同天职 神圣的灸法是我们神圣的祖先在漫长的岁月中所创造和遣留下来的,是无可估计的千古的财富,作为先目的后裔,均应爱护有加,珍如拱壁,是至今日,目睹灸法江河日下,使之濒临湮没的边缘而不用振兴与拯救,是真禽兽之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28 次阅读|0 个评论
精选博文和诺贝尔奖——得失之道
sheep021 2010-10-27 09:27
曾庆平: 从此少写或不写精选博文 ,其中有几点原因很有意思: 写精选博文必须投其所好! 写精选博文总是板着面孔一本正经道貌岸然! 写精选博文容易失去自我被人牵着鼻子走! 万物一理,获得诺贝尔奖与写精选博文一样,也需要: 投其所好, 从而 容易失去自我,被人牵着鼻子走 ! 所以,国人没有必要跟着诺贝尔奖的指挥棒走。 按自己的实际情况,走自己的路,走出自己的路,不是挺好吗? 每个民族、每种文化,每种文明,都有自己的优势,也会有自己的不足。扬长避短才是智者之选。 李约瑟博士有一句名言说:解开中医针灸之谜将超过得几个诺贝尔奖!(参见:周立华等. 重视中医多重价值 抢占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制高点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7,25(1):50-51) 此话可供诺贝尔奖迷们参考。 古人云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看来舍不得自我,得不到奖啊。如水冷暖,饮者自知。精选博文大户曾庆平老师已经觉悟了。诺奖迷们也要等到失去自我之后才觉悟吗? 得失,得失,有得必有失。得到的是评委们的肯定,失去的是自我。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37 次阅读|1 个评论
针灸作用之生物学原理
热度 18 luxiangyue 2010-10-11 11:04
针灸作用之生物学原理 卢湘岳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 200062) 【关键词】 医学,生物液晶,针灸,生命科学,应激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众多文献形成的证据链表明:在动物体内存在着古应激信号通道。该通道由细胞内的液晶态物质以及细胞之间的缝隙连接所形成。古应激信号通道沿细胞的增殖生长路径分布。古应激通道在受激时,不但传导应激信息,还促使与通道同源的组织细胞呈现趋胚胎化,起到促进再生、修复的作用。古应激通道跟神经--体液系统产生交会,共同参与身体机能的调整。针灸是通过古应激信号通道起作用的。 0 引言 针灸治疗方法在中国被广泛使用,并且也在多个国家中被使用,但其作用原理至今仍不明确。针灸使用者通常按照经络、穴位 施治,可是,两千五百年之前中国古籍所载的经络、穴位,只是古时的经验与推想的记录。如今,尽管采用了诸如放射性同位素示踪、红外线摄影、核磁共振成像(MRI)、生物化学分析等等多种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探查,并提出了各种假说,然而,还是没有系统地阐明针灸作用的原理。笔者的研究指出,近30多年来涌现的众多相关文献所形成的证据链表明:人体中存在着原始应激通道,针灸治疗正是通过这种原始应激通道起作用。现报告如下。 1 应激信息的传导 1.1 细胞内应激信息的传导 应激性是指生物体对环境变化的刺激作出相应反应的能力,是生物体共有的基本特征之一 。也就是说,任何生物都有应激性。我们把同应激性相伴生的信息,称为应激信息 。这些信息具体表现为生物体内的电位变化、离子浓度变化、蛋白质物质形态变化等等。 现代研究表明,在单个细胞中,生命信息的传导,可以借助于细胞膜局部电活动,或借助于细胞骨架、借助于受体、胞内信号转导分子、及转录因子的机制进行,但是,这些传导都是短途的。单细胞原生动物身体中没有神经、没有血管,应激信息又是怎么样在整个细胞体内进行长距离传送的呢? 我们以草履虫为例 来进行观察。 在所有的细胞中,都有液晶态物质,并且,细胞中的水,不是自由水 ,而是呈现结构化的液晶态水 。液晶态物质既有液体的流动性,又有晶体的有序结构,同时具有各向异性的特点。这就使得液晶态物质对外界的影响较灵敏。环境的变化,诸如热、磁、光、电、声、辐射、应力以及化学物质等变化,都会分别引起不同的液晶的性状发生改变。 各向异性的液晶态水,充盈于细胞中,形成了较宽泛的信息通路。由于液晶态物质有液体特性,使得像钙离子之类的微小物质,甚至一些微粒,可以被有序地输运。在草履虫体内以及其它一些细胞的体内,可以观察到食物泡循着一定的路线流动。生物信号在这种有序的长距离通道中被传送。对于没有神经、没有血管的单细胞生物来说,这种长距离的连续通路,起到了联络各细胞器的作用。 对草履虫进行的有关光、电、磁的实验以及对食物泡循流的观察提示:由于在细胞内存在着基于液晶态物质的原始应激通道,使得没有神经的单细胞生物,能像有神经那样地生活、活动;这种原始应激通道具有感受、联系、支持、防御、营养和维护等原始功能。 因此,虽然细胞膜局部电位、受体、胞内信号转导分子及转录因子等等都参与了细胞中的生命信息传导活动, 然而,在整个细胞中进行长距离有序的信息传导,是借助生物体内的连续的、各向异性的液晶物质进行的。这样的液晶物质通道就是细胞内的原始应激通道。 1.2 细胞间应激信息的传导 有一种多细胞生物叫团藻。每个团藻,由1千个至5万个衣藻型细胞构成,这些细胞呈单层排列在球体表面。每个衣藻型细胞有2根鞭毛,鞭毛伸向球体外面。细胞之间有原生质丝连接,团藻的中央为充满黏液的腔。虽然团藻是由群体细胞构成的,但在盐度较高,溶解氧较少的不良水质中,群体细胞会离解成游离的单细胞。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这些游离的单细胞又会聚集成一个团藻。当团藻接触到有害物时,在接触部位马上引发了应激信息。这个信息不单单会在一个细胞之内传导,还会跨越细胞膜,传导到周围的细胞个体上,于是,许多细胞纷纷划动鞭毛,快速避开有害刺激。可见,应激信息能够跨越细胞膜,从一个细胞传导到相邻的另一个细胞。用微细吸管轻轻吸住团藻之后进行精细刺激,观察球体表面鞭毛的摆动。观察表明,应激信息传递路径不是绝对固定的,传递路径的宽窄也会有变化,并且,传递路径还可以被外加到途中的干扰阻断。 海绵动物(多孔动物Porifera)是最原始的一类后生动物。海绵动物的身体是多细胞组成的。由两层细胞构成体壁,体壁内是空腔, 叫作中央腔。中央腔有一个出水口与外界相通。体壁上有许多小孔和管道,同外界相通,或同中央腔相通。所以海绵动物也被称为多孔动物。海绵动物不能进行移位的运动,是固着生活在海洋中的,仅能通过体表细胞和孔细胞的收缩而略微改变身体的体积。当遇到污水的刺激,或暴露于空气中时,海绵动物会关闭小孔或关闭出水口,等到刺激消除后,小孔或出水口又缓慢地重新开放,这种应激反应是缓慢的。我们可以观察到,当海绵动物接触到有害物时,在接触部位引发了应激信息,这个信息会传导到其他的细胞个体上,从而引发小孔关闭或出水口关闭。我们再次看到,应激信息能够跨越细胞膜,从一个细胞传导到另一个细胞。 应激信息到底是怎样跨越细胞膜,从一个细胞传导到相邻的另一个细胞的呢? 连接团藻细胞之间的原生质丝,称为胞间连丝(Plasmodesmata),是由穿过细胞壁的质膜,围成的细胞质通道,直径约20~40 nm。它允许分子量小于800的小分子通过,在相邻细胞间起通讯作用。很明显,在团藻身上,应激信息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传导。 将海绵动物磨碎、过筛,其中分离了的细胞仍能存活。如果把这些分离了的海绵细胞再放在一起,经过大约10~40 分钟,就又聚集成为一个新的海绵动物体,细胞之间就可建立连接。现在人们知道,多细胞生命体的整体协同行为,依赖于细胞之间的连接和通讯。 1967年,Revel等人将相邻细胞间形成的特殊结构,定名为缝隙连接或间隙连接(Gap Junction,GJ)。GJ是一种特殊膜蛋白结构,是相邻细胞电学和化学耦联的基础。深入的研究证明,缝隙连接处有一个亲水的通道。分子量小于1200的小分子和离子,能通过缝隙连接,而大分子(如核酸、蛋白质和多糖等)则不能通过。缝隙连接几乎存在于所有的动物组织中 。当缝隙连接处的亲水通道壁上吸附了一层水分子时,这层水分子就失去了自由水的性质,以结构水的形态存在于缝隙连接中,也就是说,间隙连接的通道中有液晶态物质。液晶态物质使得缝隙连接不但能传导化学信号,还能传导物理信号。有实验表明, 缝隙连接的通透性可以非常明显地受到细胞内外钙离子浓度变化的影响。 由上可知,刺激引发的应激信息(如电变化,离子变化),可以沿生物体内的液晶通道进行传导,然后,又通过细胞之间的功能接触区域(缝隙连接、胞间连丝),在邻近的细胞内继续传导。这就意味着,液晶态物质连同细胞之间的功能接触区域一起,构成了多细胞生物体中的信息传导系统,使得没有神经的低等多细胞生物,能像有神经那样地生活、活动。 1.3 胚胎表皮细胞之间应激信息的传导 庄孝僡等将东方蝾螈(Cynops Orientalis)在神经胚期割除神经板,制造出几个无神经的胚胎。将几个无神经的胚胎首尾相接,连成一串,再在其一端接上一个有神经板的正常胚胎。这样就形成了小火车式的连体,车头是一个正常胚胎,车厢是几个无神经的胚胎。让这样的连体继续生长一个时期,然后机械刺激任何一个无神经幼体,可以看到,受刺激的无神经幼体没有反应,而在远端的那个正常幼体,却表现出强烈的收缩动作 ,这说明,刺激所引发的应激信息,在去除神经的情况下,仍能在胚胎表皮细胞之间传导。我们认为,产生这种传导现象的原因是由于细胞内存在液晶态水、细胞之间有缝隙连接存在。 1.4 原始应激信息传导方式在高等生物体中的存在 李端午等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物质高锝酸钠,在猴身上进行实验。在新鲜的猴尸体上,取太渊穴【即拇长展肌腱的尺侧,旋前方肌下缘的桡侧】,注射放射性核素,使用灌流同放血相结合的方法,人为地控制血液流动的速度。数分钟后,放射性核素形成的线状迁移轨迹出现。利用猴的活体,在左侧上肢切断尺神经干,然后在神门穴【即尺骨下端关节盘与豌豆骨之间】, 注射放射性核素后,可见到清晰的线状迁移轨迹。在猴的活体上,灌流后,于踝关节上1.2~2.0 cm处,环形切除一段皮肤,宽度约3 cm, 然后在太溪穴【即小腿十字韧带上方,内踝与跟腱之间】,注射放射性核素,发现迁移轨迹在皮肤切除处中断。缝合断裂的伤口,存活一星期,伤口大部分结痂愈合后,再在太溪穴 注射放射性核素, 发现迁移轨迹穿过皮肤愈合处,完整呈现。 上述实验表明,核素迁移轨迹同神经无关,也证明了核素迁移轨迹不是淋巴流动形成的。因为淋巴液主要依赖活体肌肉间歇地收缩,挤压淋巴管而流动,但是尸体中的肌肉细胞是不可能间歇地收缩的。 实验中,放射性核素形成的长条轨迹,不是按血管、淋巴管的分叉以网状呈现,而是集中在一条延伸的长线上。尽管在灌流情况下,染核素的部位经由血管排出了多余的核素,以至于在放出的残血里及灌流段的血管里都检测到了核素,但在肢体上,却没有出现血管和淋巴管的网状核素轨迹。而且,据文献报道,在结扎血管而不灌流的情况下,在肢体上注射放射性核素后,当有迁移线出现时,必然是首先看到延伸的轨迹出现,数分钟内,才可见到全身扩散的影像, 10多分钟后,放射性同位素的分布才使全身的放射线本底明显升高。我们认为,这种后期出现的全身扩散的现象,是由于放射性核素不能被排出,逐渐在全身因浓度扩散所造成的,在灌流的情况下,不会出现全身扩散现象。 不灌流实验的结果说明,在猴的新鲜尸体上,沿生长发育途径分布的核素轨迹,即使在没有血液流动的情况下,也会首先出现。这再次提示,这种核素迁移轨迹不是由血流和淋巴流动决定的。 我们注意到,文献中反复提到核素轨迹是沿着被称为经线的地方延伸,我们在胚胎学和生理学知识的背景下,看到核素轨迹是沿细胞生长发育途径分布的。 陈道亮等 用细胞内注射羧基荧光素示踪法,对5~8月龄流产人胚胎的皮肤标本所作的细胞连接通讯的测定表明,沿胸腹段对应任脉线的部位,以及沿股内侧段对应肝经线的部位,其细胞连接通讯连续性出现在胚胎表皮深层,而侧向旁开部位不能测到这种通讯的空间连续性。 这些都提示,在灵长类动物(包括人类)身上,依然可以观测到应激信息原始通道的存在。 由于现代阐述的应激产生机理涉及神经-体液系统,为了便于区分,我们把神经出现后,由细胞内的液晶及相邻细胞之间的功能接触区域所形成的应激信息通道称为原始应激通道 或古应激系统。 2 原始应激信息通道 2.1 原始应激通道的生成 德国病理学家菲尔肖(Virchow)说:一切细胞来自细胞。 就人体的形成而言,受精卵由一个细胞,生长增殖成两个,再由两个生长增殖成四个,四个增殖为八个。现已知道,在最初的几次卵裂中,即出现了细胞缝隙连接,这已成为所有脊椎动物和大多数无脊椎动物胚胎的一般特征。缝隙连接普遍存在于胚胎发育过程中,并随发育和分化的进程而发生变化。它的出现、数量的消长、通道的开闭以及消失,常常与特定的胚胎发育和分化事件相对应。缝隙连接不仅在保持相邻细胞间代谢耦合和电耦合中起重要作用,而且可能参与调控细胞的发育和分化 。所有有细胞分裂能力的组织,细胞之间都有缝隙连接。由此可知,缝隙连接铺就了细胞生长发育的路径。由于细胞内生命信息的传递借助于胞内的液晶物质,而细胞之间的生命信息传递借助于缝隙连接,因此,生命信息就是沿着这种由生物液晶物质同缝隙连接铺就的生长发育路径进行传输的。 换而言之,身体的任何部位,都有生长发育来源,其生长发育的轨迹,就是原始应激信号通道。 由于针灸施治的部位都要通过体表,并触及皮下的结缔组织。我们就以针灸涉及到的真皮组织和结缔组织为例,追寻其胚胎发育来源。 高等动物胚胎的中胚层最终发育成为体表的真皮;发育成为心脏、血管、骨髓、淋巴结、淋巴管;发育成各内脏的浆膜和系膜;发育成为肾脏、输尿道、生殖腺(不包括生殖细胞)、生殖管和肾上腺的皮质部,体腔末,以及躯体的肌肉、骨骼和其他结缔组织。这种发育,是以细胞分裂的形式进行的,而所有由细胞分裂形成的组织,细胞之间都有缝隙连接 。缝隙连接,铺成了胚层的发育路径。也就是说,在中胚层发育过程中,细胞的分裂、增殖路径,是以胞内外液晶物质的取向及缝隙连接存在的形式,构成了生命信息的原始传递通道。 可见,人体体表的真皮组织,同身体内部的各脏器都是有联系的;体表同内脏之间,借助于液晶物质同缝隙连接,存在着实质性的关联,这就是体表内脏相关的基础。也是针灸刺激信号可作用到内脏产生效应的原始通道。但是,这种原始通道并不是唯一的关联通道,我们将会在后面再论及原始通道同神经-体液的关系。 除了体表的真皮组织之外,针灸施治所触及的皮下结缔组织,也有其胚胎来源。皮下结缔组织细胞分裂增生过程所产生的缝隙连接,同样构成了应激信息原始传递通道。 要强调指出的是:这些通道的信号通行方向不是杂乱的,而是有序的,是沿着胚胎组织的生长发育路径循行的。 2.2 原始应激通道中的组织细胞及其作用 中胚层的间充质细胞(Mesenchymal Cells)呈星形或纺锤形,其细胞之突起以缝隙连接同邻近的间充质细胞相连结。间充质细胞在完全分化成各种组织之前,细胞间的缝隙连接数量是相当大的。当间充质细胞完全分化成各种组织之后,只在结缔组织(包括细胞外间质)中存留了一部分胚胎时期的间充质细胞。这样,细胞间的缝隙连接数量大为减少。这就是当发育到一定阶段之后,被观察的胚胎细胞之间的传导现象就消失的原因。 源于中胚层的有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及各种结缔组织(包括细胞间质)。而结缔组织中,有较多的纤维细胞和肥大细胞。在受到原地刺激的情况下,以及受到传导来的应激信息激惹下,纤维细胞能转变为成纤维细胞,并进行分裂增生;与此同时,肥大细胞能启动原始的免疫、防卫功能。这些已知组织细胞的功能,在此不作赘述。 涉及原始应激通道的这些组织细胞的特点表明, 原始应激通道中的组织细胞具有感受、联系、防御、产生局部免疫、营养、伤害修复和协同支持机能复健等原始功能。 2.3 原始应激通道的激活与切断 当身体内的组织细胞受到病菌刺激、伤害,或者大量组织细胞濒临死亡时,细胞中产生的应激信号,如钙、钠、钾离子浓度变化、小分子物质变化等,会沿相应的原始应激通道双向传送,这就促使通道中的纤维细胞以及紧邻的肥大细胞进入激惹状态,从而启动局部的发育生长功能,产生局部免疫功能,促使受伤部位募集生长所需的各种物质,并帮助受损蛋白质修复或移除;或者帮助增殖出新的细胞来弥补缺损了的细胞,实现机能复健。即使在缺失神经纤维的情况下,这些原始的过程仍然在进行。而针灸的作用,是加强对通道的刺激,激发更强烈的原始反应。 由于原始应激通道的构成物质中有生物液晶,而热、磁、光、电、声、辐射、应力以及化学分子等变化,都会分别引起不同的液晶的性状发生改变,也就是说,施加热、磁、光、电、应力、化学物质到原始应激通道上,可以产生影响,可以帮助激活原始应激通道。这就启发我们从另外一个视角深入理解某些热疗、冷敷、磁疗、电疗、按压、推拿、拔火罐、刮痧、体表施药等等治疗,产生可检验疗效的部分原因。 原始应激通道被切断,会自行生长接通。不过,接通过程如果受到干扰,或者生长通路被阻碍,那么,新的组织细胞的生成就会不正常。例如,不对创伤病人伤口进行监控,让伤口失去有序的微环境,任其在空间里自由愈合生长,就会出现瘢痕增生,或出现继发性溃疡,经久不癒成为慢性溃疡 。Hwang等使用液晶基质进行离体细胞培养,可以比对照组更好地促进细胞的黏附及分化。这旁证了,原始应激通道中的液晶物质支持着组织细胞按序修复。 2.4 原始应激通道的特性 根据以上的叙述,我们可以归纳出原始应激通道的基本特性: 2.4.1 低等输运特性 原始应激通道只能输送离子、小分子之类的物质,而且输送的速度缓慢。输送的速度及路径会受到生物体内环境变化的影响。刺激,或体内环境的变化,可以影响输运的速度和输运的路径。 2.4.2 低效的传导特性 原始应激通道虽然可以传导应激信息(如电变化、离子变化),但传导是低效率的。响应较慢,并且整个通道传导速度也较慢;多为双向传导;刺激撤除后通路状态回复缓慢;传导的信号易衰减,传导易受干扰;不同性质的刺激都可引发类同的应激效应;通道不能选择特定的刺激。 2.4.3 动态贯通特性 原始应激信息路径贯通时,贯通的状态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因体内环境改变而产生传导路径的偏移,路径的宽窄也会有变化。路径既可以受体内代谢因素的激发而贯通,也可以被困扰而中断传导,从而呈现动态贯通的性质。这也反映了通道的原始性。 2.4.4 邻亲特性 原始应激通道邻近组织的存在,保护并支持着通道中细胞的兴奋性。也就是说,在活体上,如果将传导通道上的组织细胞剥离出来,其兴奋性会大受影响。 2.4.5 应激与供能的量效相关性 充足的能量供应物质,可以使原始应激通道兴奋性显著提高,而且,能量物质的这种作用随浓度增加而加强。反之,如果减少能量供应物质,可降低传导通道的兴奋性。 2.4.6 未特化性 原始应激通道中的细胞并不一定是同一种细胞;传导的信号形式可以是电变化,或离子变化,或小分子物质变化;这种远程传导通道,没有形成专门传递信息的单一功能,在形态上也没有分化为专一的结构。 2.4.7 缝隙连接特性 在这种原始应激通道上,细胞之间的信息传导是通过接二连三的功能接触区进行的。跟没有形成应激信息通道关系的那些组织细胞相比,在传导通道上的细胞之间的缝隙连接出现得多、功能接触区域面积大。凡是能影响细胞之间功能接触区的因素,都能影响原始应激信息传导。 2.4.8 液晶特性 缝隙连接参与了原始应激信息的传导,由于缝隙连接之中也存在液晶态水,因此,我们说生物液晶出现在整个的原始应激通道中。有些液晶态物质对电、热、声、光、压力、磁场、电磁波的作用较敏感,而且传导耗损很小。有些液晶物质可以同生化物质产生耦联的效应。这种由生物液晶组成的传导通道,既能传导快速的物理信息,如应力、电、声、热等;又能传递化学变化信息,如离子浓度变化、小分子量蛋白质变化等。 2.4.9 发育痕迹特性 原始应激通道,是顺着组织细胞发生、分化、发育的路径有序地分布的;传输方向和轨迹也是同分化发育路径相关的。发育完成之后,身体上大部分的原始应激通道是静息的。只有当相关的组织受到病害刺激或受到体内代谢因素激惹后,静息的应激通道才被激活,发挥防御、局部免疫、联系、修复和复健机能的功用。 简而言之,上述的这些特性,反映了原始应激信息通道是低级的和原始的,并且,这些特性同神经、血管、淋巴管、筋膜的特性完全不同。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性来识别原始应激信息通道。 3 针灸现象同原始应激通道特性的关系 有学者将放射性同位素示踪物质高锝酸钠在20位受试者身上进行实验。在受试者右下肢悬钟穴 【即小腿外侧,腓骨短肌与趾长伸肌之间】,皮下注入同位素示踪物质高锝酸钠。结果显示示踪轨迹呈线状延伸,在清晰的主线周边,有示踪剂的弥散;在20例受试者中,有5例出现示踪轨迹分叉,针刺可使之改变;示踪轨迹的迁移速度平均约9 cm/min,针刺后的迁移速度提高为15 cm/min左右(对比主动脉内血流速度约为25 cm/s, 显然示踪轨迹的迁移速度要慢得多) 。这说明示踪轨迹通道有输运高锝酸钠这种小分子物质的能力,输运的速度缓慢,刺激可改变输运路径,刺激可以加快输运的速度。这项实验显现的示踪轨迹特点,同原始应激通道的低等输运特性是一致的。 用红外热像仪,观察家兔在不同刺激下,引发长条红外辐射轨迹出现的规律。结果显示,在用点燃的的艾条作为刺激时,引发的长条红外辐射轨迹长度为6~10 cm,轨迹上的皮肤升温为0.7~1.0℃;在用通电的针进行皮下刺激时,引发的长条红外辐射轨迹长度为5~8 cm,轨迹上的皮肤升温为0.5~0.8℃;在使用针刺时,引发的长条红外辐射轨迹则较短 。用红外热像仪系统,对40名健康成年志愿者进行观察的结果显示,在人体皮肤上加热,在有些地方热图像仅限于局部,没有明显的扩散,更没有确定的方向。而在另一些地方进行加热,热图像呈线状双向扩展,扩展的速度明显较快。这表明,皮肤加热引发的长条红外辐射轨迹,在身体的有些地方并不出现 。 我们可以从上述的所有实验得出以下结论。刺激引发的长条红外辐射轨迹,都是沿生长发育途径呈长条线状延伸的;热像轨迹通道不能区别刺激的性质,并且双向传导;响应较神经慢很多;传导速度较神经、血流流速慢很多;刺激撤除后,状态恢复缓慢;传导易受干扰。因此,这些实验所显现的施针、施灸后的特点,同原始应激信息通道的发育痕迹特性以及低效的传导特性是一致的。 用形态计量学方法和硝酸镧浸染法在光镜与电镜下对大白鼠皮肤高电阻区和低电阻区的细胞结构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低阻点皮肤细胞缝隙连接的数目明显多于高阻点,其直径也较高阻点者为大。皮肤细胞的其它结构在两类皮肤点间未见区别 。用电镜与光镜的形态计量学方法,研究大鼠胸腹段和背部段皮肤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无论是表皮的厚度、角质层的厚度、皮肤细胞的层数、细胞间隙体的密度和桥粒体的密度等参数,在观察区域内均未见明显差异。但是在被称为经线的皮肤中,细胞缝隙连接的面数密度、平均外径和平均面积均明显大于邻近皮肤。经线上每个皮肤细胞膜上的缝隙连接面积,为其邻近对照皮肤细胞的12倍以上 。上述这些现象,同原始应激通道的发育痕迹特性以及缝隙连接特性是一致的。 4 原始应激通道同神经-体液的关系 在神经-体液系统出现之前,生命体依靠原始应激系统的功能维持着生命整体活动。当神经-体液系统出现之后,生命体就依赖神经-体液系统维持生命整体活动了。不过,我们在上面的论述中证明了:即使神经-体液系统出现后,原始应激通道并未消失,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些通道被激活,发挥原始的作用。当原始应激通道被激活时,通道中的电位分布、离子浓度、小分子量蛋白质出现变化,会在紧邻神经-体液系统的地方对其产生影响。原始应激通道中的有些部位是紧邻神经-体液系统的。例如,针灸直接作用到的真皮中,在真皮上部称为乳头层(Papillary Layer)的里面,就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还有游离神经末梢和触觉小体(Meissner)。 神经细胞主要通过神经末梢表达或者接收信息。神经末梢分为运动神经末梢(Motor Nerve Ending)和感觉神经末梢(Sensory Nerve Ending)。运动神经末梢主要支配肌纤维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感觉神经末梢主要检测肌体内外的变化。但是,在原始应激通道上出现的变化信息,不能直接进入神经细胞,通常是经过游离神经末梢,或神经末梢上的小体、终球等装置,选择性换能后才能引发神经冲动。即使在蝾螈神经胚期,也没有看到原始应激通道同神经细胞有直接关系。它们之间是通过B-R细胞(Rohon-Beard Cell)来感受应激信息的。 在原始应激通道所处的一些组织中存在着肥大细胞,神经末梢同肥大细胞可发生密切接触。例如,赵长青等报道,在大鼠耳廓皮肤及鼻黏膜中,肥大细胞与神经末梢存在较密切的形态学构筑关系,这提示该二者之间可能发生功能上的联系 。可是,我们要强调指出:即使出现胞膜对胞膜的接触,也并不形成类似突触的关系,而是通过肥大细胞释放化学介质,间接影响神经末梢和感受器的兴奋阈值。因此,这完全不同于直接刺激神经所产生的效应。 也就是说,针灸刺激激活了原始应激通道,通道中的生物信号,例如钙离子浓度变化,使通道周边的肥大细胞进入应激状态,若紧邻有神经末梢,受激的肥大细胞所释放的化学介质就可间接影响神经的兴奋性。 体液主要通过血管和淋巴管输运。体液同组织细胞的物质交换或传送,发生在毛细血管管壁和淋巴毛细管管壁上。这些管壁的通透性受到相邻组织细胞所荷载物质的影响。例如,当毛细血管邻近的组织处于静息状态时,大部分毛细血管是闭锁的,管壁的通透性也变差。当邻近组织的机能活跃时,毛细血管重新开通,管壁的通透性增强。也就是说,当原始应激通道受刺激后,通道中的组织,会产生像钙离子浓度变化之类的生物信号,在紧靠毛细血管的地方,钙离子浓度变化可令毛细血管周边的肥大细胞释放多种介质。其中组胺(Histamine)和血清素(Serotonin)可改变血管通透性。于是原始应激通道沿途的毛细血管就舒张开来,管壁的通透性增加。据此,我们也能够觉察受刺激的原始应激通道,在身体浅表部位的路径走向和应激状况。 当针灸作用到原始应激通道上时,虽然没有直接作用在神经上,也没有直接作用在血管上,但是可以通过原始应激通道上的组织细胞及细胞外基质,间接引起神经-体液系统的反应。 原始应激通道同神经-体液系统密切交织的部位,形成了交会结构,在这样的部位上,小淋巴管、毛细血管、游离神经末梢的分布较周围丰富;由于毛细血管、淋巴管及神经末梢的周边分布有肥大细胞,因而该部位肥大细胞的数量也较多;并且在这样的部位上,没有密集的小动脉。此外,由于源于中胚层的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较密集,尤其是当原始应激通道被内、外刺激激活后,保留在结缔组织内的一些间充质细胞开始增殖分化为成纤维细胞;同时,纤维细胞也开始转变为成纤维细胞,并进行分裂增生。于是,该部位的细胞之间及细胞外基质的缝隙连接数量会明显多于对照部位。有些交会结构部位同穴位可以对应。 特别要强调的是,只有在被激活的情况下,交会结构部位的诸特点才能完全表现出来;也只有在被激活的情况下,才能表现出沿原始应激通道的电特性、热传导特性、微血管舒张特性、局部过敏反应特性等等现象。而且,由于刺激信号沿原始应激通道传送,所以沿途影响的神经节段是不同的,于是呈现跨神经节段的生理效应。 显然,针灸刺激的作用,不仅仅是激发原始应激通道的反应,同时也通过跟神经-体液系统关系密切的部位,间接激发神经-体液系统的原始反应。因此,虽然原始应激通道是体表内脏相关的基础,但是,这并不是唯一的关联通道。 由于人类依赖神经-体液系统维持生命活动,所以,针灸激发身体整体的原始应激反应是同神经-体液系统密切相关的。不过,应当指出:这跟直接刺激神经或直接刺激血管,效果很不相同。 5 讨论 5.1 关于胚胎发育路径 虽然在上面的论述中,仅仅以针灸所作用到的真皮及结缔组织为例,追寻到中胚层及其组织分化的路径,探讨了相关原始应激通道中所包含的组织细胞及这些组织细胞的特点。但是,原始应激系统不仅仅局限在中胚层的发育路径上。外胚层的发育路径和内胚层的发育路径同样是原始应激系统的构成部分。例如,内胚层形成了消化管的主要部分,在脊椎动物身上还分化出消化管附属腺的肝脏、胰脏,以及胸腺、甲状腺等的衍生体。这些发育分化的路径,同样形成了原始应激信息通道。所以,对针灸的效应部位的研究,不应限于某一深度上,还应顾及各深度上的不同组织层次。另外,细胞外基质在原始应激信息传递过程中,起怎样的作用,也值得关注。 因此我们说,当人们拥有了一本《人体组织细胞发育生长路径》时,相当于拥有了施行治疗的导航图。 5.2 细胞间的连接与皮肤电阻 本文强调原始应激通道是由生物液晶物质同缝隙连接铺就的。应当指出,细胞与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联结结构方式(Cell Junction)有多种,它们把相互紧靠的组织细胞固着在一起。其中,只有通讯连接可以在相邻细胞之间建立直接通讯联系。通讯连接中的缝隙连接存在于动物组织中。在神经细胞上、平滑肌上、心肌上的间隙连接是电紧张突触(Electrotonic Synapses)的结构基础。 间隙连接处的电阻远比细胞膜的低,低到同细胞内的细胞质的电阻值相近。因此,整条被激活的原始应激通道可以呈现出低电阻。然而,这并不是皮肤上显现低电阻的唯一原因。影响我们获得皮肤表面电阻测量值的活跃因素,是皮下微血管舒张的程度。 5.3 双向传导与交会结构部位 原始应激通道可以双向传导,这种双向不单单指由刺激观察点开始,朝上下两端传导,还应当注意到,来自上端或下端的应激信号也可以传导到刺激观测点。这就意味着交会结构部位不只有输入功能,它也可以是输出的。在远处的器官组织出现病变时,激活了相连的原始应激信息通道,该通道上的生物信号,例如钙离子浓度变化,会沿途传递。如果途径上有紧邻的肥大细胞,钙离子浓度的变化就能启动肥大细胞释放介质。在交会结构部位,由于小淋巴管、毛细血管、游离神经末梢密集,于是,肥大细胞释放的介质引发毛细血管跟淋巴管扩张,造成器官组织和体表皮肤出现早期的局部炎症反应阳性反应点;或者大大降低了神经末梢的兴奋阈值,造成器官组织和体表皮肤上出现痛敏点、压敏点。这些都是交会结构部位的输出现象。要指出的是,交会结构并不一定位于穴位上;而穴位却一定在交会结构部位。 5.4 原始应激通道的开、闭状态 人体中的原始应激系统,不像神经系统和血管系统那样状态恒定、时刻工作,机能活跃。事实上,整个原始应激系统通常是静息的。然而,不时地会有个别的原始应激通道,在某个时段会出现激活状态。这是因为,除了病菌刺激外,人体组织器官的细胞寿命是不相同的。细胞死亡后,必然要有新的细胞来替代。凡需要不断产生新的分化细胞,以及细胞本身不能再分裂的细胞,都要通过干细胞所产生的具有分化能力的细胞来维持肌体细胞的数量,此时就激活了原始应激系统参与局部的发育分化过程。原始应激通道中的间充质细胞能够分泌许多因子,维持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存活。所以,由于细胞寿命不相同,导致人体上的各原始应激通道的开、闭状态不同。这种状态看上去变化无常,不过,由于同组织细胞寿命有关,这又是有规律可循的。研究清楚这方面的规律,可以在施行治疗时,因人、因时采用不同的方式,以提高疗效。 5.5 细胞中的水 细胞中的水是液晶态的, 液晶态水具有独特的性能,尤其是吸附在大分子(如核酸、蛋白质和多糖等)表面上的水,必然形成三维的量子薄膜,这类薄膜蕴藏着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高效热电效应、激子凝聚等量子现象的可能性。而这类薄膜上的电子自转方向与电流方向之间存在着确定的关系。不同方向运动的电子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从而使能量耗散很低。 由于液晶态的水对压力、应力、重力敏感,当原始应激通路中的液晶水因外力改变而受到作用时,其传导生物信息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影响,浸浴在液晶态水中的细胞骨架,会不同程度地因影响而发生功能变化,也就会影响生物体中一些组织、器官的新陈代谢活动。 例如,在宇宙航行中,进行生理变化研究时,发现了一些与地面实验不一致,甚至与经典的生理学理论相悖的现象,如:在宇宙空间环境中,淋巴细胞生长衰减;细胞的代谢、细胞骨架结构以及基因表达都发生了变化;研究发现细胞骨架结构微管自组装过程中分枝时,重力是的必要因素;而且还发现,单细胞浮游生物对重力的敏感性,主要取决于由代谢水平所决定的细胞的运动性 ;等等。那么,细胞是通过什么机理产生对重力的敏感性呢?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明确答案。而从原始应激系统的视角来看,细胞的所有构成物质中,占重量比例最大的是水,并且,细胞中的水是液晶态的,而液晶态的水对重力是敏感的。因此,在宇宙航行中研究细胞内液晶态水的有序流动性和溶解性变化及其对代谢水平的影响、研究液晶态水对浸浴在其中的细胞骨架的影响,都是值得重视的。 再如,针刺治疗的提、插、捻、转等手法,为何有不同的效应?从原始应激系统的视角来看,作用到原始应激通路及交会结构上时,不同手法产生不同的应力变化,导致原始应激通路中的液晶态水承受不同的刺激,从而以不同的影响方式激发不同的效应。 对细胞内液晶态水的深入研究,必然会促进生命科学的发展。 6 研究原始应激通道的意义 我们的分析研究指出:在高等动物体内存在着原始应激信息通道。 尽管原始应激通道是低级的,其功能也不强劲,然而,原始应激通道不但是生物体内组织器官的贴身护卫线,也是组织器官最终所依赖的供应线。对原始应激通道进行的刺激(自然的或人为的),可以使通道所涉及的组织器官出现趋胚胎化的修复效应。而组织器官受到伤害,其受激信息也会沿同源的原始通道传导,从而在体表引发反应。 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 (Hippocrates,460377BC.) 指出:病人的本能,就是病人自己的大夫,医生们是帮助本能的。 我们认为,古应激系统的这种反应,就是一种本能。充分探知和利用病人的这种本能,可以及早发现机体的异常,可以及早进行治疗,可以少用药甚至不用药。 当前,医学正在朝着个体化医疗的方向发展。由于原始应激通道的兴奋性随着生物体的体内环境在变化着,从而呈现出明显的个体特性。揭示原始应激通道在人体中的存在,为个体化的诊断,为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为发展出新技术、新方法,提供了广阔的视野。 原始应激通道对神经体--液系统有影响,这种影响不同于直接作用于神经--体液系统,而神经--体液系统是如何响应原始应激通道提供的信息,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课题。这将有助于开拓神经生理学和体液系统的新的研究领域。 原始应激通道的核心物质是生物液晶。广泛开展对活体中生物液晶性质的研究,有助于阐明细胞内生物调控信号是如何产生广泛效应的;有助于了解生命体感受到电、磁、粒子、超低音振动以及引力场变化的机制;有助于阐释人类在太空条件下,机体出现某些异常现象的原因。也为再生医学和组织器官的体外培育提供了参考思路。生物液晶的易变特性,必然会为生物多样性的产生、为新物种的出现提供了条件,这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开辟了一扇新窗口。 参考文献 辞海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1028. 卢湘岳.草履虫应激反应及食物泡循流机理的研究 .生物学教学,2009,34(1):64-66. Carlton F. Hazlewood, Donald C. Chang, Buford L. Nichols et al. 1974 .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transverse relaxation times of water protons in skeletal muscle. Biophysical Journal 14(8): 583-606。 Yamada T. 1998. H-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evidence for acto-myosin-dependent structural changes of the intracellular water of frog skeletal muscle fiber. Bioch Bioph Acta ,1379 (2 ):224232 王绳琦.间隙连接与发育 .细胞生物学杂志,1988,10(1):20-24. 曾弥白.两栖类胚胎表皮细胞的传导能力 .生命科学,1997,9(5):193-196,199. 陈道亮,万隆,谢建珍,等.人胚胎发育中表皮细胞连接通讯沿经连续性的建立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0,10(1):33-35. 梁自乾,黎洪棉.创伤修复失控原因分析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4,21(6):883-884. 周章玲,刘心莲,黄国峰,等.针刺对慢性胆囊炎患者足三阳胆经的显像研究 .中国针灸,2000,20(11):669. 张栋,付卫星,王淑友,等.不同针灸方法诱发循经高温线现象的比较 .中国针灸,2000,20(6):349-353. 许金森,胡翔龙,汪培清,等.经脉线与非经脉线相关组织导热性的比较 .中国针灸,2005,25(7):477-482. 李自双,欧阳克清,张显全,等.大白鼠皮肤低电阻点的成因初探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1(3):101-106. 徐宇瑾,樊景禹.大鼠经脉体表循行线表皮结构特征的形态计量学研究 .中国针灸,1995,15(1):29-30. 赵长青,王建亭,陶正德,等.大鼠鼻黏膜及耳廓皮肤肥大细胞与肽能神经末梢关系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解剖学杂志,1998,21 (2):123-124. 王宪章. 细胞重力生物力学. 载人航天信息 ,2001年,第6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卢湘岳(男),理学硕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神经生理学方面的研究工作。E-mail :luxy3@yahoo.cn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8827 次阅读|80 个评论
[转载]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效应与机制研究
crter 2010-8-17 10:34
本方向主要从临床研究入手,总结针灸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方面行之有效的临床经验和规律,并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及实验手段来研究、探索针灸对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及其作用途径、作用规律和作用原理,提高针灸临床疗效,为丰富和发展针灸神经病学的理论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在针灸治疗周围神经疾病研究方面,我们在已故著名针灸专家刘冠军教授学术思想的指导下,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格林-巴利综合征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有关著作10余部,我学科高玲教授作为21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创新教材《神经定位诊断》主编,显示出我学科在此领域研究的学术地位和水平。近年来主持研究的有关省部级科研项目如多针浅刺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研究课题于2003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资助,现已鉴定;电针膀胱经五脏俞对格林巴利综合征家兔周围神经的影响课题于2004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资助,其研究成果获得2008年度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此两项课题一个是应用循证医学方法进行临床研究,另一个是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针刺治疗GBS的效应机制,为针灸治疗周围神经疾病的深入研究提供新的可靠的科学依据。 在针灸治疗脊髓疾病研究方面主要对外伤性截瘫,小儿麻痹后遗症等进行了研究,特别在对外伤性截瘫研究方面采用通经接髓针法治疗本病,取得了良好效果,按照传统神经科学理论,中枢神经损伤后是不能再生的,但通过我们临床观察,病人的运动功能及感觉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故此认为,针灸通过对人体全身的整体调整,改善病损神经的血液循环,促进了神经组织的再生以及功能的恢复,该项成果于1999年通过省级成果鉴定,现已在多家医院采用。 在针灸治疗脑病研究方面主要针对脑血管疾病,癫痫、抑郁症、失眠、头痛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完成科研成果和立项课题10余项。其中针刺联合现代康复训练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规范化研究课题,2003年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资助;应用电针健脑安神法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规范化研究2004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资助;电针膀胱经五脏俞治疗失眠症睡眠结构紊乱的实验研究、电针健脑安神法对PSD大鼠神经递质及PDNF影响的研究、舒肝解郁纳干法针刺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等课题于2004年被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立项资助;镇静安神针法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按摩催眠仪的研制等课题于2004年9月通过省级成果鉴定,并已申报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以上研究表明,我学科在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方面具有较扎实的工作基础和较高的学术水平,为众多患者解除了病痛。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针灸神经病学的创建指日可待,传统针灸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的硕果将层出不穷。 专家介绍: 王富春,男,1961年生,现任长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优秀教师,中国针灸学会理事、吉林省针灸学会常务副会长,吉林省重点学科带头人,吉林省管高级专家,吉林省名中医,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长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针灸》《针刺研究》杂志编委、《中华推拿疗法杂志》专家编委、《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专家编委、《世界华人消化杂志》专家编委、《亚太传统医药》编委、美国《TCM》杂志编委。 工作领域:针灸学教学、实验与临床研究。 研究方向:特定穴针灸效应研究。 科研情况:曾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曾多次应邀参加国际中医针灸会议,在罗马和汉城的世界针联大会上做主题演讲,主编出版学术著作100余部,完成省部级科研成果20余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课题及省部级课题6项。 获奖情况: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吉林省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吉林省自然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吉林省教学研究成果三等奖2项,获发明专利2项。
个人分类: 中医药及针灸疗法与神经再生|1986 次阅读|0 个评论
针灸的洋迷信
热度 3 fs007 2010-8-5 07:51
寻正 中国远古医家在医学上做出过很多的贡献,这勿庸置疑,但盲目崇拜中医者,就未免很多时候显得饥不择食了,把并非中医的东西囊括到中医中去,尤其是把一些反复发明的伪科学非得要说成是中医,那就不但不能为中医正名,反而有抹黑中医的倾向了。 针灸之法,或许并非中国人的发明。有外国学者论针灸的起源,恰好可能是西医,源于希波克拉底,后来传到中国,落地生根。属于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经典例子。 虽然后人可以附会地注解以往典籍,把古人提及针的地方注为针灸,但古人更多地是用针刀工具放血或者切开脓肿。中国的确有很多专门的针灸典籍,但其可靠程度却是不高的,随意性很大,比如有名的《针灸甲乙经》,其作者居然是一个根本没有医学经验的人。皇甫谧被尊为针灸之祖,实在是一个笑话,因为这位针灸之祖是闭门造车的主。 皇甫谧的贡献其实在于他遍读此前典籍,认识到关于医学与针灸的理论与实践自相矛盾,稀里糊涂,随后他自以为是地修正与撰写了《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跟《黄帝内经》一样,实践不够,理论来凑,如果相互矛盾,就会削足适履。《黄帝内经》的作者可能懂医,而皇甫谧就不然了,纯粹抄书瞎编的主儿。皇甫谧实际上是一个书虫,我注六经的典范,写了很多的书,但都是抄来抄去,价值不大。 中医在13世纪传入欧洲,如果针灸真如迷信它的人所宣称的那样,是中医的精华,那么那些描述中没有理由不包含针灸,可惜别人连提都不提针灸这份神奇的技能。针灸之无能,还体现在道光禁针这件事情上。中国自秦汉就开始设置太医这样的专门医官掌皇家医疗服务,到宋代之后,太医发展成为太医院,形成一个特殊的为上层统治集团服务的医疗体系,这个体系也起作现在科学院的作用,代表着中国医学的最高境界与标准。针灸进入皇家医院数百年后,在1822年,道光皇帝下诏废除了针灸,在太医院永久停止针灸一科。很难想像,如果针灸真有实际效果,清王朝会弃之不用,那时,可没有来自现代医学的指责针灸为伪科学的压力。 针灸的经络学说可能源自印度的查克拉(Chakra)概念,查克拉可译为脉轮,是身体的一些能量(气)中心。这样的概念跟阴阳五行这些玄学概念一结合,就很容易产生整套的系统理论。有用无用是次要的,这些玄而又玄的理论对皇甫谧这样的书呆子的吸引力是无穷的,因为他们可以进一步发挥,闭门造出最灿烂的华车。 针灸是中医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中医的其它理论起码还有实质器官奠基,皇甫谧一出手,就把针灸彻底定在伪科学的台柱上:经络是不存在的,穴位,是臆造的。 毛泽东虽然不是什么圣人,他对中医是有洞见的,那就是,他家附近的观音庙是有效的,跟中医不相上下。针灸迄今为止,所有的效果都建立在一个观察上,那就是针灸可以镇痛,而其镇痛效果,来源于观音庙效应,信则灵,不信则不灵,心理安慰越大,效果越显著。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讲针灸无效,是因为它不能对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起到任何作用,它不能缩短病程,不能阻止疾病的发生,它唯一能改变的,就是受者的感觉,没有任何客观指标证明针灸的作用。 判断伪科学的标志之一就是缺乏内在协调性,针灸缺乏统一的认识标准,因地因人而异,针灸传入日本、越南、朝鲜、泰国、印度,又会发生不可协调的变化,各执一词,而如果你把所有的针灸体系包括在一起,全身上下,已经找不到一块皮肤没有穴位的了。 另一个证明针灸是伪科学的依据就是反复创新。同样的理论或者“发现”,会不停地被针灸“学者”重新发现或者发明,比如法国神经医生Paul Nogier在1957年受颅相学(Phrenology)的启发,创造了耳针术这门伪科学,其理论基础是人体会在耳廓上进行映射,通过按摩或者针刺对应耳廓部位,可以治疗对应身体部位的疾病。Nogier的理论很快被科学界判为伪科学,在本国不受欢迎,却在中国找到“家”,落地生根,针灸爱好者毫不犹豫地将耳针又置于针灸经典,让人们相信这是传了数千年的古老技术。与此同时,中国也有人比如张颖清,将Nogier的古怪观念进一步扩大,“发明”了“全息生物学”。“全息生物学”无非是“耳映射”的全身版,反过来,又为耳针术提供理论基础。 最近美国空军上校军医(肿瘤放疗科) Niemtzow医生在美国空军中成功推广了耳针止痛术,引起广泛的争议。当然,Niemtzow医生是在2001年再次“发明”“耳针”术的。其原理是耳朵是痛觉传导到大脑的一个监视器,而耳针刺耳可以阻断痛觉的传导。看了这样的原理不笑,要么是缺乏医学常识,要么反应太迟钝了。 为什么伪科学那么受欢迎呢?因为容易。进行科学的研究活动,有着长久持续的努力,入门门坎极高,现代科研人员往往要长达数年数十年的功夫,博士毕业还只算初步入门。即使是博士毕业,进行正规的研究机构做研究,出成果也极为不易,竞争激烈。现代社会的终南捷径就是搞伪科学,不需要长期的教育投资,不需要场地,不需要先进的昂贵的研究设备,不需要向研究投资机构证明自己的研究的意义,也不需要合作者,最不需要的,还是诚信。 科学在现实世界中显得冷酷无情,事实往往与人们普遍的心愿相冲突,人们针对世界总有过度的期望。人们不愿面对长达10多年的教育投资,更愿相信数日而成的自封专家,况且,很多受过此种教育的人,也会攀附伪科学的大树,一日成名,一日跃升为收金获银的专家;人们更不愿面对自己疾病无药可依无法可治的现实,他们跟伪科学一拍而合,倡导伪科学的人实现了终南捷径,而身处困境中的人宁愿被骗,也不愿失去那即使是很渺茫的希望。 针灸是一个洋迷信,从发源到现实,国内针灸师职业早就衰弱不堪,信者众,但实践者少,远不如国外的针灸师行业发达,机构众多,有严格的行为规范,实践操作更为安全,最重要的是,针灸师收入可观。 相对于国外的针灸行业,中国大陆的针灸更易于宣传包治百病,而形成患者更大的失望——因为针灸除了观音庙效应之外一无所有。对读者来说,国内针灸是有巨大风险的,因为国内针灸师收费便宜,他们不可能使用成本高昂的一次性使用的针灸针,相应地,针灸传播疾病(包括爱滋病、肝炎、及其它感染性疾病)的风险无法忽略。在国外,针灸师有基本的医学训练,可以使他们避开用针高风险区,也使他们不易忽略需要医生处理的健康状况,而且大多都在医生的监督下进行针灸,其风险最小化了。针灸师都有医疗事故保险,患者在承担了不必要的风险时,有寻求培偿的机制。而国内针灸师大多自学成材,个个是自学成才的天才,但受正规教育十分有限,面对这样的针灸师,大家只能自求多福。 当你忽然听说美国人也热衷于中医或者某个跟中医挂名在一起的伪科学技术时,一定不要惊奇,因为大多数伪科学技术的来源都是从西飘向东的,而且即使是伪科学,西方也有更严格的执业环境,并非你想像的那么回事。 事关生命与健康,一定要慎重有识别能力。许多人满腔热情地关怀你的健康,但他们未必在乎你的生命,很多更在乎的是你的钱包。
个人分类: 医学普及|4799 次阅读|8 个评论
《立委随笔:过敏》
liwei999 2010-7-27 05:22
春天到了,过敏得不行,怎么办? (138917) Posted by: liwei999 Date: March 02, 2008 08:25PM 自从来到南方,每年春天都闹这个毛病,感觉鼻子里面老有个小虫在爬,鼻子都擤红肿了,喷嚏连天,终日痰涕泪水不断,这种状况会持续两个月,讨厌尴尬极了。好在这是常见病多发病,办公室的喷嚏是此起彼伏,大家见怪不怪,不断相互安慰:bless u / salute. 喷嚏声太大,总让我想起《白雪公主》里面那个特逗的小矮人喷嚏大王。 前两天,我们的产品副总,一个瑞典人,跟我说,他当年也是过敏反应太重,就去做针灸治疗,从此就好了,如今每年春天到来,基本没有反应了。还说,他太太也是针灸治好了过敏。给我留下了那位老中医的电话地址,建议我去试试。我是将信将疑。 我问他,在治疗之前,你是怎么相信这个针灸的?他说,他不是相信针灸,而是不相信西医。说西医是机械类的擅长,手术啊什么的,对于这种由于免疫系统对环境的不适应,基本束手无策,他试过多种,无一奏效。于是去试针灸,灵光得很。
个人分类: 立委随笔|1896 次阅读|0 个评论
针刺治疗顽固呃逆的效果
Sonny 2010-7-1 14:06
这是我最近在呼吸科轮训管的一个病人资料,为方便大家阅读,不严格按照病历格式叙述。 患者周**,已婚男性,56岁,因咳嗽2月,加重伴胸闷10天在我科呼吸科门诊求治。肺部增强CT示右下肺占位性病变伴阻塞性肺炎,经支气管镜下取活检病理诊断为右下肺低分化鳞癌,为求进一步治疗于2010年6月18日收住院。 入院后查体除右下肺呼吸音低外,无其他明显异常。针对肺癌分期完善了相关检查,包括基本的抽血、体液常规和生化检查。重要的物理检查包括:骨SPECT、腹部B超及浅表淋巴结B超、肾上腺CT、头部增强MRI。 从患者的肺部CT上看,癌肿位置在右下叶外后基底段,约6*8cm大小,与横膈关系密切,非常类似于坐在膈肌上。癌肿同侧肺门淋巴结有肿大,但短径10mm。因肺部和纵隔癌肿为局限性,未侵犯大血管和胸膜,我们刚开始考虑该患者可能有手术机会。但2010年6月23日头部增强MRI回报顶叶有转移灶,说明已有远处转移,从而放弃了手术方案,最终确定分期T3N1M1(IV期,不考虑手术)。2010年6月24日开始GP方案化疗(吉西他滨+顺铂)。 6月24日首日化疗后的下午5点左右,患者出现恶心、呕吐,予胃复安针10mg肌注后稍有缓解,当日患者至第二天上午9点因食欲差未进食。25号上午10点突然出现呃逆,呈持续性,约每4~6s一次,同时伴恶心感。当即予海俄辛针(山莨菪碱)0.3g肌注,并嘱服用胃复安20mg,约15分钟后患者呃逆停止。 上午11点30左右(1个半小时后),患者再发呃逆,仍为每4~6s一次,查看患者见表情痛苦,诉难以耐受,不能进食,甚至饮水易吐。查体见上腹部腹壁紧张度高。当即予氟哌啶醇针5mg肌注,约10分钟后呃逆再次缓解。 下午1点左右(距上次发作约1个半小时),患者呃逆再发,患者自诉比前2次更甚。予非那根针25mg肌注,约10分钟后症状再次缓解,但不到2个小时,呃逆再次发作。 我们讨论认为患者的顽固性呃逆与癌肿与膈肌关系过于密切有关,考虑是由于化疗后肿块反复刺激膈神经所致。予氯丙嗪针25mg肌注,患者呃逆再次缓解,但仍在约1小时后复发(此处为夜班医师记录)。 之后患者呃逆反复发作,我们反复给药,患者由于服用胃复安及使用解痉药过于频繁出现了嗜睡,但呃逆仍不能停止。 26日下午3点左右(已确定超过之前肌注非那根消除期),我决定给患者行针灸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嘱其放松,取针刺穴位:中脘、内关、膻中、合谷、足三里以及横膈面体表投影的中点(阿是穴)。膻中用泻法,其余穴位用平补平泻法。令我感到惊讶的是各穴刺入后行针约1分钟左右,患者呃逆即停止,继续捻针2分钟。后每10分钟捻针一次,留针30分钟。 拔针后嘱咐患者好好休息,放松心情。患者无呃逆发作持续至当日20点左右(无发作时间约4个小时),但晚上呃逆还是复发了,夜班医师继续予解痉针处理。 直到今早9点查房时,患者仍有呃逆发作,好在频率有了明显减少,约每30s一次。 讨论: 患者确诊为晚期肺癌,癌肿坐在横膈上,化疗诱发呃逆,可以说这种呃逆是有器质性基础的,因此比一般的化疗后呃逆更为顽固。我给患者使用针刺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不发作时间4h左右),长于解痉药(不发作时间约1~2h)。 当然,不排除患者后来的呃逆症状有自发逐渐好转的趋势,这可能给针刺治疗本身实际获得的缓解时间带来了夸大作用。 虽然是个案,但从症状的反复规律及整个干预过程看,这次的针灸干预是有效的。嘿嘿,小小成就感~~~
个人分类: 未分类|5688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实验揭开针灸神秘面纱了吗?
sheep021 2010-6-18 13:42
《 科学实验揭开针灸神秘面纱 》 本报记者 周凯莉 中国青年报 2010-06-16 摘要如下: 最近发表在《自然-神经科学》杂志网络版上的一项研究成果,揭开了这种东方医术的神秘面纱。美国纽约州罗彻斯特大学医学中心的神经科学家麦肯内德戈德率领的研究团队发现,针灸疗法能够刺激机体释放出一种名叫腺苷的化学物质,从而起到减缓疼痛的作用。 我们已经找出了为何针灸能够止痛的主要机理。腺苷酸是一种强有力的消炎化合物,而大部分慢性疼痛都是由炎症引起的。 内德戈德说。 这项研究也试图破解长久以来围绕着针灸疗法的另一个迷团,那就是为什么这项医术似乎只要把针刺入穴位即可减轻疼痛。对此, 内德戈德推测大部分这种特殊位置都沿着主要的神经节点分布 ,这也正是人体包含丰富腺苷酸受体的部分。 事实上,西方科学家一直试图解开针灸之谜。有人用高科技手段记录下其中的过程,发现针灸确实能对人体产生作用。神经影像学研究表明,针灸似乎能安抚脑部掌管痛觉的区域,并激活那些涉及休息和康复功能的脑部区域。多普勒超声技术显示,针灸能增强治疗部位的血液循环。红外热成像技术显示,针灸能促使炎症消退。 科学家还发现,古代中医理论与现代解剖学之间存在相似之处。365个穴位对应着人体的神经束和肌肉束,几条经脉与人体主要的大动脉和神经分布相仿。 不过, 针对内德戈德的研究,也有科学家警示,在啮齿动物上实施的疼痛实验,大都与人类没有太大联系。并且,这项最新的研究并未将针灸穴位与其他部位进行比较,因此不具有足够的说服力。 本博评论: 虽然,研究有进展,但如果认为本文涉及的实验已经解开了针灸神秘面纱的话,也太可笑了。也可以说是吹牛! 简单批驳几条: 1。针灸疗法能够刺激机体释放出一种名叫腺苷的化学物质,从而起到减缓疼痛的作用。我们已经找出了为何针灸能够止痛的主要机理。腺苷酸是一种强有力的消炎化合物,而大部分慢性疼痛都是由炎症引起的。 针灸疗法不仅可以缓解疼痛,也可以产生疼痛。疼痛都是炎症引起的吗? 外科手术时的疼痛也是炎症引起的吗? 外科手术也可以采用针灸麻醉没这个如何解释? 人体注射腺苷是否可以止疼呢?是否有副作用呢? 众所周知,麻醉剂都是有副作用的,而针灸止疼则没有副作用,这个如何解释? 刺激某些穴位可以止疼,刺激某些穴位则会产生疼痛,如何解释? 刺激脚部穴位可以缓解头疼,或者反之,这个如何解释? 针灸只有止疼作用吗? 不是吧! 2 内德戈德推测大部分这种特殊位置都沿着主要的神经节点分布 实验者似乎没有弄清经络与神经的区别,而且还是推测,这就能证明揭开了针灸的神秘面纱? 科学是靠推测的吗? 并且,这项最新的研究并未将针灸穴位与其他部位进行比较,因此不具有足够的说服力。 想揭开针灸神秘面纱也不是不可以,请使用中医的办法。 总之,这个报道犯了一个新闻记者的通病:以偏概全,夸大其词 如果有人以此报到作为科学论据,只能说明自身科学素质低下,辨别能力差。
个人分类: 感悟中医|971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1 17: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