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匡调元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殷为中:匡调元为中医药学奋斗了60年
fqng1008 2019-11-23 18:10
2016年5月3日上午,笔者驱车去无锡寻访蛰居太湖之滨的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匡调元。除了吃饭,交谈持续进行了7个小时。 1997年,匡老66岁退休。匡老成名较早,迄今共有学术著作300万字。最近两年,他在无锡郊区隐居不出,潜心重读《黄帝内经》,从中悟到了“神本论”才是《内经》的核心思想。 从古到今,公认中医学史上已有伤寒派等七大学派,匡老几十年之用心创造的 “人体体质学”实为第八个学派。如今,他根据对《黄帝内经》最新的研究成果,即将推出一本《太易心神学》,这是从本来就存在的一个理论的角度,诠释了中医学,并提出了崭新的观点。 一根针,一把草,很神奇 1951年,匡调元考上了上海医学院。匡老毕业后选择的专业是西医病理解剖学,就是按人身上组织结构的形态变化诊断疾病的专业。1959年,毛主席提出了西医要学中医,1960年,他在重庆医学院图书馆看到了南京中医学院编著的《中医学概论》,里面有中医病因病机学。他看了很高兴,原来中医也有病理学!自此,他从头到尾自学了《中医学概论》及中医学院通用的第二版教材。 当时,匡调元经常下乡巡回医疗,亲眼看到,一根针,一把草,作用神奇,威力无穷。 1967年,他被派去搞“523”战备科研他率领了一个四川小分队,一直在农村走,寻找中草药制作“驱避剂”,如何要让解放军站岗4小时一班,不让蚊子叮咬! 1972年,匡调元回到了医学院,虽有满腹中医药学经纶,但不会看病,这可怎么办?于是正式提出要求到中医学院去进修。幸运的他走上了拜师学艺之路,跟重庆市六位名老中医学了一年。他一周六天住在医院,只有星期日才回到家中松口气。一年后,他回到西医学院,坚持每周五上午半天中医门诊,把学到的中医全都用上了。   几本书,一体系,创学派 对匡调元来说, 1980年前后是他学术生涯和从医经历的关键之时。当年,匡调元出版了《中医病理研究》一书,成为名噪一时的中西医结合的代表作。其间,《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基础理论分卷》中的中医病因病机部分也由匡老协助任应秋教授编辑,不少内容还是由匡老执笔的。 1977年,匡老正式提出了“人体新系设想”,这是中西医如何结合的理论根据。1981年钱学森来信支持他:“你的人体新系设想,我很赞成。”对“人体体质学”,全国名老中医邓铁涛评论:“是派生的新学说,积十多年之探索已初具规模。”对由匡主编的十卷《中医病理研究丛书》,沪上中医名家裘沛然则赞誉道:“自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后,又一中医病理学巨著。” 此前, 1977年毛主席的保健医生岳美中派一助手过来,听了匡调元主讲的八节讲座,其中有“体质病理学研究”一章。中医体质病理研究,先后在301医院、协和医院开讲,结果下面轰动起来了。后来,天津市卫生局也请他去,安排了1000余人听讲。因此,在1979年召开的全国中医工作会议上岳美中说道:“据我所知,在全国西医学中医的人中,有五个人学得比较好的。其中有陆广莘匡调元。”这是事后全国中医名家陆广莘告诉他的。 四川省委在 1980年把匡老调到成都中医学院。可是,在为“人体体质学”申请自然科学基金时,第一关在基础部就没有获得通过,中医专家认为:中医只有体质,没有体质病理学;而西医专家则说:西方体质学说早已过时了,现在讲的是基因。受挫后,年过半百的匡调元准备出国。 在美国 WakeForest大学BowmanGray医学院,匡调元和两位美国博士协作,研究了白种人和黑种人的体质类型。其中一位是儿科医生,一位是美国研究舌头的组织学专家。经过三人协作组的验证:无论黑人、白人、黄种人等,都是六种体质类型:一种是正常质,五种是病理体质,这些都符合匡老提出的辨质标准。 幸调动, 建平台,向世界 匡老的治学之路,曲折而幸运。 他曾两次有机会调往北京中医研究院,直到 1986年卫生部副部长胡熙明亲自对四川省副省长做了工作,又经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两位领导同意,1988年8月1日,57岁的匡老终于来到上海,埋头和全院18位专家协作进行了动物实验,证明了各型病理体质在机能、结构、代谢上的特异性。 2001年,匡老出版了《体质病理学和体质食疗学实验研究》一书。这就将历来只有“一个老头、三个指头”创新学派的传统,建立在现代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由此,人类六种体质类型的动物实验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做了出来。于是,荷兰、韩国、美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纷纷请他去讲学,日本把他的第一版《中医病理研究》也翻译了过去。自1993年起,匡老又开始在龙华医院看专家门诊。他的理论多来自亲身的临床实践和实验观察。
个人分类: 谈情说爱|433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匡调元《中医体质病理学》目录
fqng1008 2015-10-31 16:00
第一章 绪论 一、中国体质学说研究史述要 二、西方体质学说研究概况 三、值得进一步商讨的问题 四、体质学说研究的前景 第二章 《周易》与体质病理学原理 一、“大哉乾元”、“至哉坤元” 二、“一阴一阳之谓道” 三、“与天地合其德” 四、“生生之谓易” 五、“易者,象也” 六、“保合大和,乃利贞” 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八、小结 第三章 体质生理学 一、年龄体质学 二、性别体质学 三、优质学、优生学与优境学 第四章 体质病理学 一、体质病因学 二、体质病机学 三、病理体质诊断学 (一)体质辨证 (二)病理体质分型学说 (三)病理体质之诊断 四、病理体质形成原理略探 (一)元阴元阳与体质形成 (二)后天脾胃与体质形成 (三)其他因素与体质形成 (四)五种病理体质形成机理述要 第五章 体质治疗学 一、关于调理体质的几个认识问题 (一)治病必求其本,本于体质 (二)急则治其症,缓则治其质、 (三)辨质论治与随质加减 二、调质六法 (一)正常质——平补阴阳强质法 (二)迟冷质——壮阳祛寒温质法 (三)燥红质——滋阴清热润质法 (四)倦怠质——益气生血健质法 (五)腻滞质——除湿化滞利质法 (六)晦涩质——行血消瘀活质法 三、八法之体质宜忌 (一)补法 (二)温法 (三)清法 (四)消法 (五)汗法 (六)吐法 (七)下法 (八)和法 四、方药之体质宜忌 五、体质与治疗反应 六、辨质论方 (一)解表剂 (二)泻下剂 (三)清热剂 (四)祛暑剂 (五)温里剂 (六)补益剂 (七)固涩剂 (八)安神剂 (九)理气剂 (十)理血剂 (十一)祛湿剂 (十二)祛痰剂 (十三)治燥剂 (十四)其他方剂 七、体质食疗学 (一)概述 (二)体质食疗学简史 (三)体质食疗学原理 (四)辨“质”论“食”及食谱举要 (五)食疗与年龄、性别、地域及气象之关系 (六)食物的烹调方法与成品形式 (七)推广体质食疗学应及时解决的几个问题 第六章 体质养生学 一、体质养生学之理论 (一)“阴平阳秘”为中医养生学之根本 (二)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三)固护肾精为养生防老之关键 (四)辨体质,调饮食 (五)勤锻炼持之以恒 二、养生难,难在认识不足 第七章 论历代主要医家的体质理论 一、《黄帝内经》的体质理论 (一)对体质差异的认识 (二)论体质形成的机理 (三)对人类体质之分型 (四)关于体质人类学的测量记录 (五)关于体质与病因、发病的理论 (六)论体质诊断之重要性 (七)关于辨质论治的论述 (八)关于治未病与调体质的论述 (九)关于“治病求本”的论述 二、张仲景的体质理论 (一)六经病与体质 (二)坏病、变证与体质 (三)六经传变与体质 (四)“家”、“人”、宿疾与体质 (五)辨质论治 (六)《伤寒论》的治未病思想 三、钱乙的体质理论 四、陈直的体质理论 (一)老年人的体质特征及其机理 (二)老人“虚阳”之说 (三)老年人的心理特征 (四)强调食养与食疗 五、刘完素的体质理论 (一)脏腑六气病机理论 (二)“六气皆从火化” (三)“五志过极皆为热甚” (四)胃中润泽论 (五)老年阴虚阳实论 六、李杲的体质理论 (一)“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二)“元气与火不二立”及“内伤热中证” (三)脾胃内伤之治疗大法 七、王好古的体质理论 (一)内伤三阴 (二)伤寒内感 (三)内有伏阴 (四)元阳中脱 (五)阴证的治疗 八、朱震亨的体质理论 (一)“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 (二)相火论 (三)六郁论 (四)《局方发挥》 九、张介宾的体质理论 (一)“阳常不足,阴本无余”论 (二)脏象别论 (三)中兴论 (四)小儿补肾论 (五)基址论 (六)先天、后天与寿夭 十、绮石的体质理论 (一)虚证有六因 (二)治虚有三本 (三)治虚二统 (四)虚劳当治其未成 十一、张璐的体质理论 十二、何炫的体质理论 (一)引火归元之误 (二)理中温补之误 (三)参芪助火之误 (四)苦寒泻火之误 (五)二陈消痰之误 (六)辛剂发散之误 (七)治疗过时之误 十三、叶桂的体质理论 (一)体质分型及其临床脉症 (二)辨质与论治 (三)叶氏《临证指南医案》的历史性贡献 十四、徐大椿的体质理论 (一)元气论 (二)病同人异论 (三)五方异治论 (四)小儿与老人 十五、王清任的体质理论 (一)气血理论 (二)活血与补气 (三)“记未病前之形状” 十六、章楠的体质理论 (一)“六气阴阳论” (二)“人身阴阳体用论” (三)评丹溪、景岳之有余不足 (四)论易、医之阴阳有别 十七、石芾南的体质理论 (一)燥湿赅六气 (二)燥湿之诊断 (三)“金水之质”与“木火之质” (四)用药须辨药物体质之刚柔 十八、周学海的体质理论 (一)阴虚疰夏和阳虚疰秋 (二)疰冬 (三)“与友条论读《伤寒论》法” 附录:韩国医学 附一、四象医学 附二、韩医四象医学研究动态 第八章 体质病理学学派的历史意义 一、伤寒学派 二、河间学派 三、攻邪学派 四、易水学派 五、丹溪学派 六、温补学派 七、温病学派 八、体质病理学学派 第九章 体质病理学研究的新起点 一、体质要素理论(ConstitutionalElementTheory) (一)体质要素的分类及其相互关系 (二)体质要素的特性 (三)体质要素的维度(Dimensionofconstitutionalelement) (四)体质要素的测定与评价 (五)体质要素理论的实践意义 二、结语 第十章 结语与展望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258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02: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