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深圳大学城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深圳大学城之其他
热度 1 Mech 2017-12-6 13:42
大学城公共部分的照片。 最后三个建筑分别是体操馆、体育场和游泳馆。
个人分类: 风光过眼|3093 次阅读|2 个评论
深圳大学城之北大
热度 2 Mech 2017-11-21 11:16
走过得比较匆忙,连镜湖都没有看到。因此觉得景色比 哈工大 和 清华 较为逊色。
个人分类: 风光过眼|4125 次阅读|4 个评论
深圳大学城之清华
热度 1 Mech 2017-11-14 08:34
清华校区北临大沙河。南面与野生动物园一路之隔。校园中无山但有水。景色在三个校园中似乎为最佳。
个人分类: 风光过眼|2758 次阅读|2 个评论
深圳大学城夜景
热度 1 Mech 2017-10-31 19:01
晚上在大学城散步。随手拍摄几张照片。第一张能远远看到我们入住的宾馆。 星空下,蛙声中。想到顾城的诗句: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个人分类: 风光过眼|5199 次阅读|4 个评论
深圳大学城鸟瞰
Mech 2017-10-22 09:27
大学城有三所高校的研究生院,清华、北大和哈工大,向全社会开放,包括食堂和图书馆。 大沙河穿过大学城。河南岸,东边是北大 ,西面是 清华 。 河北岸,西部为哈工大 ,东部是共用的体育中心。校园中间,是共用的图书馆,会议中心等,后者似乎还在修建中。图书馆是狭长的建筑,据说也是象征着深圳狭长的地形。 哈工大与体育中心之间,还有两座山。现在都是荒山。以后要改造成景观山。大沙河也要改造成景观河。听说已经将有数亿的投入。 顺便一提,清华北大南面一路之隔,是深圳野生动物园。体育中心北面与塘朗山公园一道之隔,留仙大道。估计公园就是已经改造而成的塘朗山。体育中心东面不远,也在塘朗山北麓,有朗麓家园,为公租房小区。塘朗山公园东面,为梅林公园,有梅林水库。 还有种说法,大学城其实有两个不连通的部分,分别称为东区和西区。前面说的其实只是西区。东区有南方科技大学,似乎不对公众开放。
个人分类: 风光过眼|5326 次阅读|0 个评论
深圳大学城一瞥
Mech 2017-4-8 10:22
深圳大学城依山傍水。其中有清华、北大和哈工大的研究生院三分天下。在校园中走过,随手用手机拍摄些照片。
个人分类: 风光过眼|4024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科大新校区之行
热度 10 ljphit 2014-3-16 15:05
南科大曾经被称为中国高教改革的试验田,现在已经偏离办学初衷了,这所辜负大众所望的学校还能走多远呢? 我无法给出这个答案,但是先来看看这个学校的新校区吧。 (手机拍照,加上阴天,效果有点差) 3月8日下了公交来到南科大新校区正门,远远望去好不气派,走到门口徘徊了半天,保安不能进,只能等朋友出来接我了。 进了门看到南科大这几个响亮的名字: 立体感很强的行政楼: 不知道这个检测中心是做什么的? 图书馆,刚好有剧组在拍校园偶像剧 教学楼一: 看起来非常现代化的食堂。 实验楼内部。 体育馆 学生书院,宿舍楼下面很多自习室,感觉这个很方便也很有特色。 古香古色的院士楼,听说是专门给院士住的别墅。 教师公寓: 足球场,重点是后面那片厂区也给南科大了,听说那里成了养小白鼠的地方。 走在路上无意间还发现了一棵含羞草 整个校区才800多人,所以学校里感觉人烟稀少。 南科大的有着优越的地理环境。 首先, 自然环境优美 。这里空气清晰,东北边有 长岭皮水库 ,西北边有 西丽水库 、 麒麟山庄疗养院 、 深圳野生动物园 ; 整片区域散布一些原始的村落,周边比较多山(塘朗山等),大部分山都成了村民的荔枝园。这一片真可谓是有山有水的好地方,连国家领导人都在附近疗养,自然环境在深圳来说真是无可挑剔。 其次, 交通非常方便 。地铁五号线---- 环中线 上的 塘朗站 走路10分钟内的路程,离 深圳北站 两站地铁的距离。深圳北站是广深港高速铁路(京港客运专线南段)及厦深客运专线(杭福深客运专线南段)的交 汇点及客运枢纽站,同时是深圳地铁龙华线(原4号线)、环中线(原5号线)、6号线和深莞城际线的经停车站(百度百科) 再次, 良好的人文环境 。西南边是 深圳大学城(清华、北大、哈工大) 和 中科院深圳先进院 ,这里是全深圳最牛的学术聚集之地。听说深圳大学也来这里凑热闹,将要在附近建一医学校区;东南边正在建 南山区高新技术创业产业园 。 但愿南科大在深圳这片改革的良田中,不是一个养老的地方,而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地方。让我们来一起见证南科大的成长轨迹吧。
个人分类: 观点|5877 次阅读|2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8: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