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低温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反射太阳光:格陵兰岛保持北极低温气候
pony1984621 2009-10-29 09:50
资料来源: http://earthobservatory.nasa.gov 编译 / 马志飞( Bei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 我们地 球上 大气层 顶部的太阳辐射 (即日照)每月的最大值不是出现在热带纬度地区,而是出现在极地。在北极, 大气层 顶部的太阳辐射峰值出现在 6 月份,可以达到每平方米 520 瓦。相比之下,赤道地区的峰值出现在 3 月份,约每平方米 439 瓦。尽管夏季的入射阳光充裕,但南北极不会达到热带地区那样的高温。这里有一系列的原因:冰盖、积雪、海冰将大量的太阳辐射又反射到太空。 以下是美国美国宇航局 Terra 卫星上的 CERES 传感器获得的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在 2009 年 6 月、 7 月和 8 月地球所反射的太阳辐射总量。 图片是以北冰洋为中心所拍摄,左下方为北美洲,右上方为亚洲。反照率最高的地方是黄绿色,最低的地方是深蓝色。 从图中可以看出,最明显的变化在于:随着夏季的到来,北极的海冰和加拿大及俄罗斯北部的季节性积雪融化,北半球对太阳入射光的反射率开始逐渐降低。由于云层覆盖在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和明亮的陆地表面(如北非的撒哈拉大沙漠),所以能够在夏末继续反射一定量的太阳光。 这些图片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格陵兰岛(图片中心偏下的位置)对保持该地球的低温气候所起到的作用。由于海冰和格陵兰岛周围积雪的融化,颜色较深的陆地和海洋表面吸收了较多太阳辐射,导致气温升高。但冰雪覆盖的格陵兰岛在整个夏季都是个比较明亮的区域,它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能力远远超过了同纬度的其他陆地和海洋。 图1:2009年6月的图像 图2:2009年7月的图像 图3:2009年8月的图像 图4:三个月份的反射能力对比
个人分类: 卫星图像|5325 次阅读|0 个评论
厄尔尼诺信息:澳大利亚新花或将在少雨环境中生长(转载)
杨学祥 2009-10-23 13:10
澳大利亚新花或将在少雨环境中生长 发布时间:2009-10-23 9:20:24 互联网 文字选择:   据外电10月22日发布的消息,受到厄尔尼诺气候的影响,澳大利亚东部的旱情将会加剧。   9月初,澳大利亚棉产区还出现了小雨天气,但棉花下种以后的6周时间,当地天气愈发干燥。目前,澳洲已经进入棉花播种高峰,而干旱的天气导致新棉出苗缓慢,并且气象云图显示,昆士兰州和新南威尔士州在本月的降水量微乎其微。   2009年一直肆虐的厄尔尼诺气候令澳洲南部的降水量低于往年,而新花幼苗可能将在降水不足的环境下生长,由此将导致单产下滑。 来源:中国棉花交易网 http://www.socotton.com http://www.socotton.com/Html/IndustryNews/2009-10/23/_2009102392048952.htm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2884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方强降雪 上海再降温(图)(转载及点评)
杨学祥 2009-10-20 16:22
北方强降雪 上海再降温(图) 2009-10-20 13:50:00 来源: 东方早报 (上海)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近日,中国北方地区出现大范围强降温、降雪天气。10月19日凌晨,齐齐哈尔出现降雪,当地很少在深秋时节降雪。北方冷空气南下导致昨天上海最高气温下降了2℃~3℃,今晨最低气温将跌至15℃左右,较昨天再回落3℃。CFP图   详见A9版 (本文来源: 东方早报 ) http://news.163.com/09/1020/13/5M2SC6OO000120GR.html 潮汐组合 D : 10 月 16 日 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南纬 0.00021 度, 18 日为日月大潮,两者叠加,赤道潮汐变化的达到当月最大值,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 E : 10 月 22 日 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南纬 25.95126 ,潮汐南北振荡幅度较大。 潮汐组合 F : 10 月 26 日 为上弦,即日月小潮,当日为月亮远地潮,潮汐强度当月最小。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54941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2903 次阅读|0 个评论
冷冬预测正在得到证实
杨学祥 2009-10-14 09:13
冷冬预测正在得到证实 地震、海啸、低温和流感:灾害链变化的趋势(科普) 杨学祥,杨冬红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南太平洋大海啸的确实死亡人数前天已增加到 176 人。另有 12 人依然下落不明,他们恐怕也凶多吉少。据了解,当地灾区的重建工作已开始进行,倒在道路和海滩上的建筑瓦砾残骸也已经清除。萨摩亚国家卫生服务的一名主管菲乌表示,当地每天还是有不少受伤的灾民前往医院接受治疗。而且,接下来的几个星期还可能出现许多感染了肠胃炎和腹泻的灾民,尤其是小孩和老人。因此,死亡人数的上升是在所难免的。萨摩亚红十字会秘书长马瓦拉说,由于人们对灾区爆发传染病的顾虑日益增加,卫生官员前天在阿皮亚举行了会议,讨论解决此问题所应采取的策略。她指出:我们已经接获有关肠胃炎和腹泻正迅速蔓延的消息,而其他疾病爆发的可能性也相当高。 根据历史记录,就全球灾害变化的趋势而言,萨摩亚 8 级地震引起的南太平洋大海啸可能导致全球气温的逐渐降低,引发低温冻灾,增大流感爆发的强度。我们必须了解这一变化的历史记录和物理过程。 对宇宙飞船测量数据的分析确定,太阳的辐射输出变化于 0.1~0.3% 的水平上。大量观测数据表明,地质环境记录的气候变化与由地球轨道引起的太阳辐射量的变化有较好的一致性。现代科学研究不仅需要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而且需要相关机制的能量计算。这一问题的争论焦点是,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能量变化是否足以引起地球气候长周期(冰期和间冰期)和短周期(小冰期与小气候最适期)的相互转变。 Eddy 等人估计,太阳常数变化引起的气候响应与正常发生的变化相比是很小的太阳常数的变化至多使地球表面的温度受到零点几度的扰动,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够激发低层大气发生变化的机制。 海底藏冷效应和海洋锅炉效应 赤道热两极冷是太阳能量纬度不均匀分布造成的。由于大气热容量低,大气热对流不能改变这一基本规律。海水则不同,其热容量大,热对流的传热效果十分显著。计算表明,每立方米的水和空气温度降低一度所释放的能量分别为 4180000 焦尔和 1290 焦尔,前者是后者的 3240 倍 。这个巨大差别可从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比较中看到。气象学家张家诚指出,瓦伦西亚岛和赤塔同在北纬 52 度附近,前者位于爱尔兰的大西洋岸,属于海洋性气候,后者位于亚洲大陆内部,属于大陆性气候。虽然纬度相近,但温差在一年内的分布相差悬殊。一年内最冷和最热月份温度的差值,在瓦伦西亚只有 7.9 度,在赤塔则为 46.1 度,大于前者 5.5 倍之多。前者年均温度为摄氏 10.3 度,后者为零下 3 度,差值为 13.3 度。这说明海洋的内能多于大陆,海洋是大气热量的重要供应者。 海水因为含有平均约 3.5% 的盐分,所以它的最大密度约出现在摄氏负 2 度左右,恰好与海水开始结冰的温度很接近。两极临近结冰的海水密度最大,源源不断地沉入两极海底,自转离心力使较重的海水向赤道海底运动,形成全球巨厚的海底冷水层。由于太阳辐射不能进入这个领域,冷被安全地封存在海底,冷水领域还不断扩大。赤道海水表层热水在上、冷水在下,垂直方向只有热传导、没有热对流。随着海洋冷水区的不断扩大和赤道海洋表层热水区的不断缩小,赤道和两极的温差也不断加大,形成中、高纬度地区的冰盖和冰川。我们称这个过程为海底藏冷效应。它是海气相互作用的典型范例,大气中的冷能由此而进入海洋。冰雪反射太阳辐射,随着冰雪面积的不断扩大,地表接受到的太阳能量越来越少,使大气和海洋越来越冷,冰期有一个长期的冷积累过程。 由于内核相对地壳地幔的差异旋转,太阳辐射达到最大值时使核幔角动量交换达到高峰,部分旋转动能转变为热能积累在核幔边界赤道区(此处核幔速度差最大,积累的热能最多)。超级热幔柱(羽)由核幔边界赤道热区升起,在海底赤道区喷发,加热了底层海水,并引发赤道和两极之间的海洋整体热循环,降低了赤道和两极大气的温差,使两极的海温和气温逐渐上升到冰点以上,消除了海洋藏冷效应的冷源,形成全球无冰温暖气候,产生晚白垩纪赤道海洋表层低温之谜(当时温度为摄氏 21 度,比现代低 6.5 度)。我们称这个过程为海洋锅炉效应。有证据表明,随着热幔柱喷发强度的减弱,近一亿年间海洋底层水冷却了摄氏 15 度,大气冷却了 10~15 度。这是典型的地、海、气相互作用。计算表明,一亿二千万年前形成翁通爪哇海台的海底热幔柱喷发,其释放的热量可使全球海水温度增高 33 度。有证据表明 , 在古新世末不到 6000 年的时间内大洋底层水增温 4 0 C 以上。海底火山活动引发的深海热对流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目前海洋底层温度为摄氏 2 度,它为大气提供了充足的冷源。 美国科学家季林的强潮汐降温作用 美国科学家相信,即使没有温室效应 , 地球自己的卫星月球也会使地球的温度上升。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海洋学研究所的查尔斯 . 季林 2000 年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指出,月球通过影响地球上的潮汐使地球的温度上升。 9 年前杰拉尔德 . 邦德通过分析大西洋底的沉积层,发现地球的寒冷期和温暖期出现有规律的波动,波动周期大约为 1500~1800 年。季林认为,地球、月亮和太阳相对位置的变化会引起潮汐强度的逐渐变化,其周期与邦德提出的气候周期是一致的。当日、地、月排成一线且相互距离最小时,日月引潮力相互加强而变为最大,地球海洋潮汐规模也最大,这时就有更多来自海洋深处的冷水被带到海面。这些冷水可以冷却海洋上的空气。当日、地连成的直线与月、地连成的直线相互垂直时,太阳潮汐减弱月球潮汐,使地球海洋潮汐变小,这时海洋深处的冷水很难被带到海面,世界就变得暖和。据季林的计算,大约在 1425 年即小冰期的末期,潮汐达到了最大值,从那以后逐渐减弱,直到 3100 年潮汐又达到最大值。这个周期是过去 1 万年气候变迁的主要动力。这个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 24 世纪,而后随着潮汐的增强,地球的气候将逐渐变冷。 除了 1500-1800 年潮汐长周期外,潮汐中周期为准 60 年、 54-56 年、 22 年、 18.6 年和 11 年。特别是 54-56 年周期(拉马德雷周期),在全球气候变化中起非常明显的作用。 中国科学家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 引人注目暖冬之争终于结束了, 2005 年 3 月中国气象局宣布了刚刚过去的冬天全国的气温状况比上个冬天低了 0.9 度,全国气温接近常年。全国气温较常年冬季偏高的省 ( 市、区 ) 有 10 个,偏低的省份达 18 个。 虽然直到 2 月中旬,关于冷暖的问题,还在不停的争吵,但是 2 月底,上海率先宣布《上海终结持续 16 年暖冬天气 频繁雨雪致气温偏低》,接着江西跟进宣布《暖冬之说打破 气象专家称 这个冬天很正常 》, 江西省整个冬季气温偏低,与历史资料相比,全省偏低 0.5 ℃ 到 1.2 ℃ 左右。到了三月,宣布并非暖冬的省份越来越多,《二月北京天冷,暖冬被拉下马》、《辽宁今冬属冷冬 平均气温偏低 0.7 ℃》、《频繁寒流终结华东暖冬》、山东省《连续 18 年的暖冬终结》、江苏《我省频遭寒流侵袭 终结 18 年暖冬》和武汉的《这个冬天平均气温不足 5 ℃ 18 年暖冬画句号》。 2005 年南半球夏季出现低温, 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 2 月 3 日 凌晨 的最低气温低至 7 . 1℃ ,白天最高气温在 16℃ 以下。墨尔本的最高气温从 1 日的 36℃ 骤降至 2 日的 13℃ 。这在地处南半球、 2 月份正值夏季的澳大利亚是罕见的。阿根廷首都 布宜诺斯艾利斯 2 月 1 日 早上 气温降到 9 . 4 ℃ ,创 25 年来 2 月份最低温度纪录 。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后,全球低温冻害和暴雪灾害频繁发生。 1 月 10 日 美国内华达山脉地区近日下了近九十年来最大的暴风雪。 2 月 2 日 ,莫斯科和日本的降雪竟然超过了 3 米 。 从春节前一周至 2 月 21 日 的大半个月内,暴雪袭击大半中国。南方沿海、新疆、内蒙、东北、华北、华中等地区相继出现罕见低温、暴雪天气。近年最冷的一个冬天造成的恶劣天气、雪崩以及食物短缺,已经夺去了印度、巴基斯坦与阿富汗山区几百人的生命。 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 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 20 年。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各 40 o 范围内的 8.5 级和大于 8.5 级的海震。根据郭增建的理论, 2005 年全球气温将因为印尼地震海啸而降低。 2006 年 11 月 15 日 澳大利亚正值夏季,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部分地区却突降大雪,当地气温也出现大幅下降。造成这次降雪的主要原因是一股来自南极的寒流突然来袭。有专家认为,澳大利亚今年遭遇的反常天气,主要是厄尔尼诺效应造成的。 澳大利亚地处南半球,时值春夏交接,但在 10 月,澳大利亚先是遭遇百年来最严重的干旱,然后又在 27 日开始猛降温,雪雹齐下。其中,塔斯马尼亚州两周内的温度更是从 33.1 ℃ 急降至最低- 6 ℃ 。塔斯马尼亚州首府霍巴特 27 日晚气温突然骤降至 2 ℃ ,并出现大量霜雪及冰雹。霍巴特附近的威灵顿山区,气温更降至- 6 ℃ ,创下 41 年来 10 月夜间最寒冷纪录。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塔斯马尼亚岛因为这场严寒, 30 多年来第一次迎来了降雪。 根据郭增建的 深海巨震降温说 理论, 2005 年全球气温将因为印尼地震海啸而降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 的科学家认为,一个较弱的厄尔尼诺现象和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将使 2005 年成为人类有记载以来最热的一年。孰是孰非,客观实践已经做出了公平的检验。世界都公认 1998 年为人类有记载以来最热的一年,西方科学家也承认了这一客观事实:过去两年里,自然气候的变化抵消了全球气候变暖效应并将继续促使气温在 2008 年保持缓慢变化的趋势, 2008 年是近十年最冷的一年, 2005 年也没有突破 1998 年的高温纪录。 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低温冻害和灾害链 民政部副部长李立国 2008 年 1 月 23 日 说,在这次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中,农作物受灾面积 1 . 78 亿亩;倒塌房屋 48 . 5 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 1516 . 5 亿元。在这次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中,已造成 129 人死亡, 4 人失踪,紧急转移安置 166 万人。 2008 年初中国南方的低温冻灾被称为 50 年一遇的突发灾害,在严重的灾害损失面前,有人可能心存侥幸,以为 50 年后才能再次遇到同样的灾害,丧失了预防灾害再次发生的警惕性。这是非常危险的。根据历史规律,未来 30 年内低温冻害频发。研究表明,中国严重的低温冻灾集中在 20-30 年的拉马德雷(亦称太平洋十年涛动 PDO )冷位相时期,而在 20-30 年的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低温冻害的强度较小。 50 年前的 1954 年 12 月至 1955 年 1 月南湖南严重冻灾发生在 1947-1976 年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08 年初南方的低温冻灾发生在 2000-203 0 年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间间隔 53 年。 1.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中国南方暴雪冻害 1 月 30 日 ,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专家盘点建国来湖南省发生的低温雨雪过程,称今年这个过程的强度已排行第二。除了今年,湖南省还有三次严重的低温雨雪过程,分别出现在 1954 年、 1964 年、 1977 年。 1.1 在 1954 年汉江使用破冰船 1954 年 12 月 15 日 至 1955 年 1 月 4 日 ,雨雪天气持续时间长达 21 天,其中雨凇持续 15 天以上,汉口日平均气温低于 0 ℃ 的时间长达 23 天,最低气温为 -14.6 ℃ ,累积降水量 75.4 毫米,积雪深度 32 厘米。持续的严寒造成全省农作物冻害严重,油菜冻死近半。全省冻死耕牛 11 万余头,约占灾前耕牛总数的 1/4 。阳新、广济、郧县、松滋等地柑橘大部分冻死。 严寒天气使得汉水出现了罕见的结冰现象,天门境内汉江上可行板车,可见冰之厚。政府在汉江汉口至樊城的 540 多公里航线上,使用破冰船,结合爆破和人工作业,日夜不停地进行破冰,汉川县城隍港冰厚的地区,则使用炸药破冰。经过 24 天的努力,汉江全线终于在 1 月 21 日 解除冰冻,恢复了航运。 1.2 在 1964 年出现严重雨凇 这次过程于 1964 年 2 月 8 日 开始,雨雪过程持续达 13 天,灾害主要由雨凇造成。 2 月 8 日 至 12 日,江汉平原出现了一次严重的雨凇天气, 16 日至 20 日又出现了轻度的雨凇。 雨凇对邮电通讯造成很大危害,压倒电线杆 1046 根。 8 日至 12 日的雨凇,造成地面结冰,使得武汉市部分汽车、电车停开。 2 月 5 日 至 26 日,应山县冻死耕牛 2848 头,夏粮减产 16.3% 。经过各方共同努力,终于渡过了难关。 1.3 在 1977 年出现历史极端最低温 这次过程开始于 1977 年 1 月 21 日 ,雨雪日数持续 10 天。强寒潮冷空气入侵我省,其来势凶猛,不仅带来大雪,还使得降温剧烈,各地最低温异常低,降到 -10 ℃ 至 -18 ℃ ,且以武汉的 -18.1 ℃ 为历史最低,纪录一直保持至今。 异常低温农业产生毁灭性的冻害。这次低温严重,使蔬菜、柑橘和油菜等越冬作物受到非常严重的冻害,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仅武汉市就冻坏了几千万公斤蔬菜,造成市场供应紧张。全省齐心协力,最终战胜了低温灾害。 2. 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历年变化 统计表明:中国北方的严重低温冷害都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厄尔尼诺年,如 1957 、 1969 、 1972 、 1976 年;中国南方的严重低温冻害都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太阳黑子低值年和拉尼娜年(或厄尔尼诺年),如 1954 年 12 月 15 日 至 1955 年 1 月 21 日 湖南发生严重低温冷害, 1964 年 2 月 8 日 -26 日湖南发生低温冻害; 1977 年 1 月 21 日 ,湖南雨雪日数持续 10 天,强寒潮冷空气入侵,其来势凶猛,不仅带来大雪,还使得降温剧烈,各地最低温异常低,降到 -10 ℃ 至 -18 ℃ ,且以武汉的 -18.1 ℃ 为历史最低,纪录一直保持至今。 以上灾情 在 1952-2008 年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历年变化统计表中再次得到验证(见 图 1 ):在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 1977 年,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超过 4 天次数为 5 次,即平均 5 年发生一次;而 1985-2007 年期间一次也没有发生。综合考虑中国南方和北方的数据,上次拉马德雷冷位相期间中国平均每 4 年发生一次严重低温冻害。 丁一汇院士指出,因为中国全国范围的可靠气象资料是从 1951 年或 1949 年开始的,所以,科学的说法,说这次雪灾是五十年一遇是可以的,虽然从某些单项指标来看,有些超过了 1951 年来的极端值,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中国东部气象记录约有 120 年左右的历史)的所谓百年一遇。我国的气候历史记录显示,自 1951 年以来,南方最严重的一次冷害发生在 1954 年冬天,这是发生在夏季长江最为严重的大洪水之后的冬天,雪区和冻雨范围和今年的雪灾差不多。根据记载,当年南方许多地区积雪深度为 20 ~ 30 厘米,最深处厚达 1 米 ,除长江干流外,大多数江河湖泊全面封冻,冰层普遍厚 16 ~ 25 厘米,最厚处冰层达到 1 米 。淮河流域温度在 -18 ℃ 到 -21 ℃ ,长江以南在 -5 ℃ 到 -8 ℃ ,普遍降温在 15 ℃ 左右。而今年的冷害尽管灾情严重,却没有关于江河封冻的报告,降温幅度南方平均也只在 4 ℃ 左右。 1976 年至 1977 年也是一个严寒的冬天,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中国几大湖都封冻,达 7 - 10 天。这都是历史上很罕见的。但 2008 年大雪灾的某些指标,说是百年一遇,也不为过,例如湖南,湖北省雨雪冰冻天气的持续时间和影响程度超过了历史极值。 从图 1 中可以看出, 1947-1976 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历时 29 年),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历年变化的高峰值从 1955 年到 1984 年(历时也 29 年),开始时间后延了 8 年,结束时间后延了 8 年; 1977-1999 年为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历时 22 年),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超过 4 天 1985-2007 年期间(历时也 22 年)一次也没有发生。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历年变化的高峰值相对拉马德雷冷位相滞后 8 年,时间间隔的对应性非常准确。 2000-2030 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历年变化的高峰值从 2008 年开始,开始时间后延了 8 年,依照规律,结束时间也应后延 8 年。这对预测今后低温冻灾有借鉴意义:未来 30 年中国低温冻灾可能频发。 图 1 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历年变化(网上资料) 从 图 1 中还可以看到,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超过 4 天次 数共 7 次, 1955 年(拉尼娜年,太阳黑子低值年,日月同纬)、 1957 年(厄尔尼诺年,太阳黑子高值年)、 1964 年(拉尼娜年,太阳黑子低值年,日月同纬)、 1969 年(厄尔尼诺年,太阳黑子高值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 1972 年(厄尔尼诺年)、 1977 年(厄尔尼诺年, 太阳黑子低值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1984 年(拉尼娜年,太阳黑子低值年) 。 拉马德雷冷位相 、拉尼娜、厄尔尼诺、太阳黑子极值、潮汐强度与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有很好的相关性。 3. 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低温期 根据香港天文台制作的《气候变化》教材介绍,西北太平洋十年际气候变化受太平洋十年涛动 (PDO) 支配。与 ENSO 一样, PDO 的特点在于海水表面溫度,海平面气压及风场的变化。 PDO 可分为暖相和凉相。 PDO 位于暖相時,赤道附近及北美洲沿岸的海水表面溫度异常溫暖,北太平洋中部的海水表面溫度則异常清凉。 PDO 的凉相于暖相的海水表面溫度相反。每个 PDO 的位相一般持续 20-30 年。在 PDO 暖相和凉相時,冬天海平面溫度 ( 颜色代表 ) ,海平面气压 ( 等线代表 ) 及海表风力 ( 箭头代表 ) 异常的典型分布(见图 2 )。 太平洋十年涛动亦称 拉马德雷 现象,是美国海洋学家斯蒂文 黑尔于 1996 年发现的,在气象和海洋学上被称为 太平洋十年涛动 ( PDO )。科学研究的初步结果表明, PDO 同南太平洋赤道洋流 厄尔尼诺 和 拉尼娜 现象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被喻为 厄尔尼诺 和 拉尼娜 的 母亲 。 拉马德雷 是一种高空气压流,分别以 暖位相 和 冷位相 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 20 年至 30 年。近 100 多年来, 拉马德雷 已出现了两个完整的周期。第一周期的 冷位相 发生于 1890 年至 1924 年,而 1925 年至 1946 年为 暖位相 ;第二周期的 冷位相 出现于 1947 年至 1976 年, 1977 年至 90 年代后期为 暖位相 。 当拉马德雷现象以暖位相形式出现时,北美大陆附近海面的水温就会异常升高,而北太平洋洋面温度却异常下降。与此同时,太平洋高空气流由美洲和亚洲两大陆向太平洋中央移。当拉马德雷以冷位相形 式出现时,情况正好相反。值得注意的是, 在 20-30 年的冷 / 暖位相中,存在短期的反向信号,如 1959-1961 年(冷位相中的暖指数)和 1989-1991 年(暖位相中的冷指数)(见图 3 )。它们和全球的气温变化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见图 4 )。 图 2 太平洋十年涛动的暖位相(暖相)和冷位相(凉相)温度、气压和风力分布(网上资料) 图 3 1900-2000 年太平洋十年涛动海表温度异常和海平面压力异常(网上资料) 对比图 3 和图 4 ,我们可以看到,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太平洋十年涛动的冷位相( 1890-1924 年和 1947-1976 年)与全球低温气候对应,暖位相( 1925-1946 年和 1977-1999 年)与全球变暖对应。不仅如此, 1959-1961 年冷位相中的暖指数和 1989-1991 年暖位相中的冷指数也准确地对应相应的气候波动。这种准确的对应关系为我们预测全球气温变化提供了可靠的方法。 1959-1960 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年,弱潮汐南北震荡导致海温上升; 1986-1988 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年,强潮汐南北震荡导致海温下降。潮汐强度与海温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年有: 1940-1942 , 1959-1960 , 1977-1979 , 1995-1997 ,它们都对应海温的上升;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年有: 1949-1951 , 1968-1970 , 1986-1988 , 2005-2007 ,它们都对应海温的下降。 图 4 1900-2000 年全球气温变化与太平洋十年涛动的对应关系(网上资料) 2000 年太平洋十年涛动进入冷位相, 1998 年 6 月 -2000 年 8 月持续两年的拉尼娜事件非常强烈。但是, 2004-2006 年出现了强暖指数,变冷的趋势被打断。 全球最热年的排序: 1998 、 2005 、 2002 、 2003 、 2004 , 2006 年,与 2000-2008 年 1 月的太平洋涛动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见图 5 )。冷指数加强的趋势非常明显,防止异常冷事件发生值得关注。 图 5 1900-2008 年 1 月太平洋十年涛动指数月值变化(网上资料) 中太平洋海面反复升降导致地壳跷跷板运动,引发强烈的地震活动。 1889 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 8.5 级的地震共 21 次。在 1889-1924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 6 (国外数据: 2 )次,在 1925-1945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 1 ( 1 )次,在 1946-1977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 11(7) 次,在 1978-2003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 0 次,在 2004-2008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 3 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2000 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00-2035 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后,全球低温冻害和暴雪灾害频繁发生。 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 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强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 20 年。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各 40 o 范围内的 8.5 级和大于 8.5 级的海震。郭增建的 深海巨震降温说 理论给出了强震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打开了地震学与气象学的通道。 图 6 1850-2005 年全球地表温度(网上资料) 在过去 150 年中全球的平均气温已上升。从 1961 年到 1990 年这段时期是图 2 的对照点,在 0 处用水平线条表示。此图显示与这一平均数相比每年气温的异常或起伏程度。用蓝点或红点表示给定年的全球平均气温。例如, 1900 年这一年的气温就比 1961 年到 1990 年的平均气温低 0.2 C 。本记录中最热的一年是 1998 年,几乎比 1961 年到 1990 年的平均气温高 0.6 C 。蓝色和红色的粗线描绘 5 年期的全球平均气温。例如, 1998 年 到 2002 年的平均气温(图中 2000 年位于其中点位置)比 1961 年到 1990 年的平均气温高 0.4 C 。 1958 年到 1962 年的平均气温(图中 1960 年位于其中点位置)正好与 1961 年到 1990 年的平均气温相当。该图表根据 East Anglia 大学气候研究中心的数据绘制。 1940-1980 年的低温谷值时期确实存在,降温幅度为 0.2 ℃ 左右。 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2000 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04-2035 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 根据拉马德雷现象变化规律和郭增建的 深海巨震降温说 理论,全球 气温将逐渐降低,引发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链。 综合 1890-2004 年的数据,我们得到流感大流行的 6 大气候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 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 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 m 或峰年 M , m-1 年, m+1 年或 M+1 年。 1889-1890 年、 1900 年、 1918-1919 年、 1957-1958 年、 1968-1969 年和 1977 年的流感爆发都满足这 6 大条件,同时,在 1890 年以来,满足这 6 大条件的只有以上 6 次爆发。第 7 大特征是当年为冬季或夏季强潮汐南北震荡持续天数异常年,第 8 大特征是湖南冻害发生后 1-4 年世界流感大流行。后三次流感世界爆发都满足这两个特征。湖南冻害是世界流感大流行的前兆。 依照 1952-2008 年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历年变化统计图, 1955 、 1964 、 1977 年的南方低温冻害得到验证。 2009 年的流感世界大流行也满足八大特征:处于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07 年为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和强沙尘暴年; 2008-2009 年为太阳黑子低值年; 2008 年发生中国严重冰冻雪灾; 2009 年发生厄尔尼诺和低温冷夏年; 2008 和 2009 年为 夏季强潮汐南北震荡持续天数异常年。目前厄尔尼诺强度较弱,如果在 11 月后增强,流感强度也会增强。 4. 讨论和结论 通过统计鉴别,我们发现 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低温期,湖南严重冻害发生并非偶然 ,有以下六大特征: 第一大特征: 1954-1955 、 1964 、 1977 年为湖南严重冻害年,都处于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历年变化的高峰值相对拉马德雷冷位相滞后 8 年。拉马德雷现象决定了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环流两种形式:冷位相型和暖位相型。 第二大特征: 1954 年和 1964 年发生了拉尼娜事件, 1963 年、 1976-1977 年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 第三大特征: 1954 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 m ),太阳黑子数为 4.4 ; 1964 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 m ),太阳黑子数为 10.2 ; 1976 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 m ),太阳黑子数为 12.6 , 1977 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的下一年( m+1 ),太阳黑子数为 27.5 。湖南 严重 冻害都处在太阳黑子低值年。 2008 年 1 月中国南方严重冰雪冻灾也发生在太阳黑子低值年。 第四大特征: 1954 、 1964 、 1977 年都是北京强沙尘暴年。 第五大特征: 20 世纪共有 4 次 9 级以上特大地震都发生在一个很短的时期内: 1952 年 11 月 4 日 堪察加发生 9 级地震, 1957 年 3 月 9 日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发生 9.1 级地震, 1960 年 5 月 22 日 智利发生 9.5 级地震, 1964 年 3 月 28 日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海峡发生 9.2 级地震(每次间隔约 4 年,与最强潮汐四年周期相对应)。 1952-1964 年特大地震滞后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 5 年,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 9 级特大地震滞后 2000-2035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约 4 年,按此数字特征, 2010 、 2014 、 2018 年及其前后一年,发生特大地震的可能性就很大,最大潮汐也有准四年周期。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 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历年变化最大值时期滞后特大地震爆发时期约 3-4 年, 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 。 第六大特征: 湖南严重冻害发生 后 1-4 年内爆发世界流感大流行,即 1957-1958 年、 1968-1969 年、 1977 年世界流感大流行。根据湖南暴雪冻害记录, 1954 、 1964 、 1977 年的暴雪冻害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拉尼娜事件或厄尔尼诺事件中的太阳黑子谷值年,其后, 1-4 年内爆发全球流感大流行。 2008 年 1 月中国南方发生严重冰雪冻灾, 2009 年全球流感大流行。灾害链有规律可循。 根据湖南暴雪冻害可以预测的六大特征,在 2000-2035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可能的太阳黑子低值年 2018 年和 2029 年湖南将发生低温冻害, 2016-2017 年预测为拉尼娜年, 2018 年预测为厄尔尼诺年。根据中国北方严重低温冻害都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厄尔尼诺年, 2011 年、 2015 年、 2018-2019 年是预测的厄尔尼诺年,因而是可能的北方严重低温冷害年。 根据统计规律,本次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低温冻害的预测和预防形势严峻,低估或忽视将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丁一汇院士指出,要研究在不断变化的气候条件下,天气、气候异常事件发生的规律和原因,以及重现期变短等问题。要立足于防大灾、重灾甚至巨灾出现的可能性。 我们认为,导致气候变冷的原因有两个:其一,历史记录表明,在拉马德雷的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年易发生低温冷害。 2000 年拉马德雷已经进入冷位相,这意味着一个新的变冷时期正在开始。 1957 、 1969 、 1972 和 1976 年发生的严重低温冷害恰好在 1947 年至 1976 年拉马德雷 的冷位相。其二,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发生了地震海啸。这次地震是 20 世纪以来第二大强震,仅次于 1960 年的智利大地震。智利大地震后,全球进入 60-70 年代的低温期,期间共发生 7 次大于 8.5 级地震。 综上所述,萨摩亚 8 级地震引起的南太平洋大海啸可能导致全球气温的逐渐降低,引发低温冻灾。由于 2009 年 12 月至 2010 年 2 月为强潮汐时期,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拉尼娜年和厄尔尼诺年易发生低温冻害,地震和强潮汐导致的气候变冷将加剧流感的爆发强度。 在温室气体不断增加的条件下, 1940-1980 年间的气温降低原因值得关注(见图 4 和图 6 )。我们应该相信事实,而不是流行的假说。 5. 最新的证据 中信建投: USDA 报告好于预期 油脂走向价值回归之路 2009 年 10 月 13 日 14:54   来源:和讯特约(和讯财经原创)      变异的厄尔尼诺最终没有给美国带来暖冬,这一点在 10 月初开始得到确认,持续寒冷潮湿的天气使美国滞后的大豆作物面临威胁,根据美国美国农业部报告显示,截止 10 月 4 日 ,美国大豆落叶率 79% ,收割进度 15% ,作物优良率 67% ,这表明美国仍有大部分的大豆面临威胁,根据最新的天气预报,美国大豆的生长优良率可能会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作者:中信建投 孙晓飞 来源:和讯网】 ( 责任编辑:张帆 ) http://futures.hexun.com/ 2009-10-13 /121325682.html 广东天文学会研究发现:近两年太阳黑子 百年来最低迷 今年可能又是一个 冷冬    本报讯 (记者吴玲通讯员李建基)今年是国际天文年,广东天文学会近日通过研究发现,去年初我国部分地区发生异常低温冰雪气候,可能与近期太阳黑子稀少及其周期偏长有关,而今年太阳黑子至今仍是低迷状态,广东地区或许又将迎来一个 冷冬 。   近两年太阳黑子稀少    近两年 , 不少地方气候异常,去年初我国南方地区遭遇罕见的冰雪天气,广州等地连续两年出现几天乃至十几天气温低于 10 摄氏度 的少见低温天气。有专家认为,这与地球厄尔尼诺有关。但广东天文学会的专家认为,可能与近期太阳黑子稀少及其周期偏长有关。    据了解,太阳黑子,是指太阳光球层上出现的暗黑斑点,它是太阳活动最明显的标志。黑子多寡通常用太阳黑子相对数表示,相对数越大,表示太阳黑子越多,其规律呈现 11 年左右的周期。近两年,太阳活动及其黑子的异常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太阳黑子特别少;二是太阳黑子周期有逐渐延长的趋势。    而 2007 年太阳黑子相对数为 7.5 ; 2008 年,太阳黑子相对数为 3.7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云南台在 2009 年 8 月,连续 31 天观察不到太阳黑子,太阳黑子的相对数为 0 。    同时,太阳黑子周期,通常为 11 年。但第 23 个太阳黑子周期(注:自 1755 年开始对太阳黑子活动进行标号统计)从 1996 年开始(注:以黑子活动最少年为周期起点),已过去 13 年,却至今仍未经常看到太阳黑子明显地成群出现。当今太阳黑子周期之长,为十八世纪以来之最。    近两年太阳黑子处于百年来最低迷状态。据悉,太阳黑子低谷年,会引起太阳某些辐射强度降低,从而引起地球大气环流的变化,甚至引起地球气候异常。   太阳黑子与冷害有关    太阳黑子与冷害有关吗?广东天文学会通过探源溯流,认为两者的相关性是颇高的。    统计资料显示, 1996 年,是太阳黑子低谷年,全年太阳黑子相对数只有 8.6 。 1996 年初,广州以及广东的天气偏冷。当年广州的 2 月平均气温只有 12 摄氏度 ,比常年平均值低 2.3 摄氏度 ,也是全年最低气温的月份。 1986 年是太阳黑子低谷年,全年太阳黑子相对数只有 13.4 。 1986 年末至 1987 年初,我国不少省、市出现低温天气。此外, 1964 年, 1954 年也曾是太阳黑子低谷年,并出现显著气温偏低现象。 http://search.zhnews.net/zjwb/text.php?ud_key=42036ud_date=2009-10-13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6581 次阅读|1 个评论
地震、海啸、低温和流感:灾害链变化的趋势
杨学祥 2009-10-5 15:45
地震、海啸、低温和流感:灾害链变化的趋势 杨学祥 中新网 10 月 5 日 电 受大海啸袭击的萨摩亚灾民依然心有余悸。尽管家园的重建工作已经展开,他们宁可继续在高处避难也不肯回去。当局担心,他们目前过于拥挤的居住环境将引发大规模的致命传染病。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南太平洋大海啸的确实死亡人数前天已增加到 176 人。另有 12 人依然下落不明,他们恐怕也凶多吉少。据了解,当地灾区的重建工作已开始进行,倒在道路和海滩上的建筑瓦砾残骸也已经清除。萨摩亚国家卫生服务的一名主管菲乌表示,当地每天还是有不少受伤的灾民前往医院接受治疗。而且,接下来的几个星期还可能出现许多感染了肠胃炎和腹泻的灾民,尤其是小孩和老人。因此,死亡人数的上升是在所难免的。萨摩亚红十字会秘书长马瓦拉说,由于人们对灾区爆发传染病的顾虑日益增加,卫生官员前天在阿皮亚举行了会议,讨论解决此问题所应采取的策略。她指出:我们已经接获有关肠胃炎和腹泻正迅速蔓延的消息,而其他疾病爆发的可能性也相当高【 1 】。 就全球灾害变化的趋势而言,萨摩亚 8 级地震引起的南太平洋大海啸可能导致全球气温的逐渐降低,引发低温冻灾。 引人注目暖冬之争终于结束了, 2005 年 3 月中国气象局宣布了刚刚过去的冬天全国的气温状况比上个冬天低了 0.9 度,全国气温接近常年。全国气温较常年冬季偏高的省 ( 市、区 ) 有 10 个,偏低的省份达 18 个 。 虽然直到 2 月中旬,关于冷暖的问题,还在不停的争吵,但是 2 月底,上海率先宣布《上海终结持续 16 年暖冬天气 频繁雨雪致气温偏低》,接着江西跟进宣布《暖冬之说打破 气象专家称 这个冬天很正常 》, 江西省整个冬季气温偏低,与历史资料相比,全省偏低 0.5 ℃ 到 1.2 ℃ 左右。到了三月,宣布并非暖冬的省份越来越多,《二月北京天冷,暖冬被拉下马》、《辽宁今冬属冷冬 平均气温偏低 0.7 ℃》、《频繁寒流终结华东暖冬》、山东省《连续 18 年的暖冬终结》、江苏《我省频遭寒流侵袭 终结 18 年暖冬》和武汉的《这个冬天平均气温不足 5 ℃ 18 年暖冬画句号》。 2005 年南半球夏季出现低温, 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 2 月 3 日 凌晨 的最低气温低至 7 . 1℃ ,白天最高气温在 16℃ 以下。墨尔本的最高气温从 1 日的 36℃ 骤降至 2 日的 13℃ 。这在地处南半球、 2 月份正值夏季的澳大利亚是罕见的。阿根廷首都 布宜诺斯艾利斯 2 月 1 日 早上 气温降到 9 . 4 ℃ ,创 25 年来 2 月份最低温度纪录 。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后,全球低温冻害和暴雪灾害频繁发生。 1 月 10 日 美国内华达山脉地区近日下了近九十年来最大的暴风雪。 2 月 2 日 ,莫斯科和日本的降雪竟然超过了 3 米 。 从春节前一周至 2 月 21 日 的大半个月内,暴雪袭击大半中国。南方沿海、新疆、内蒙、东北、华北、华中等地区相继出现罕见低温、暴雪天气。近年最冷的一个冬天造成的恶劣天气、雪崩以及食物短缺,已经夺去了印度、巴基斯坦与阿富汗山区几百人的生命。 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 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 20 年。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各 40 o 范围内的 8.5 级和大于 8.5 级的海震 。根据郭增建的理论, 2005 年全球气温将因为印尼地震海啸而降低 。 2006 年 11 月 15 日 澳大利亚正值夏季,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部分地区却突降大雪,当地气温也出现大幅下降。造成这次降雪的主要原因是一股来自南极的寒流突然来袭。有专家认为,澳大利亚今年遭遇的反常天气,主要是厄尔尼诺效应造成的 。 澳大利亚地处南半球,时值春夏交接,但在 10 月,澳大利亚先是遭遇百年来最严重的干旱,然后又在 27 日开始猛降温,雪雹齐下。其中,塔斯马尼亚州两周内的温度更是从 33.1 ℃ 急降至最低- 6 ℃ 。塔斯马尼亚州首府霍巴特 27 日晚气温突然骤降至 2 ℃ ,并出现大量霜雪及冰雹。霍巴特附近的威灵顿山区,气温更降至- 6 ℃ ,创下 41 年来 10 月夜间最寒冷纪录。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塔斯马尼亚岛因为这场严寒, 30 多年来第一次迎来了降雪 。 根据郭增建的 深海巨震降温说 理论, 2005 年全球气温将因为印尼地震海啸而降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 的科学家认为,一个较弱的厄尔尼诺现象和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将使 2005 年成为人类有记载以来最热的一年。孰是孰非,我们等待客观实践的检验 。世界都公认 1998 年为人类有记载以来最热的一年,西方科学家也承认了这一客观事实:过去两年里,自然气候的变化抵消了全球气候变暖效应并将继续促使气温在 2008 年保持缓慢变化的趋势。英国气象学家说,全球变暖将在 2009 年真正开始 。 我们认为,导致气候变冷的原因有两个:其一,历史记录表明,在拉马德雷的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年易发生低温冷害。 2000 年拉马德雷已经进入冷位相,这意味着一个新的变冷时期正在开始。 1957 、 1969 、 1972 和 1976 年发生的严重低温冷害恰好在 1947 年至 1976 年拉马德雷 的冷位相。其二,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发生了地震海啸。这次地震是 20 世纪以来第二大强震,仅次于 1960 年的智利大地震。智利大地震后,全球进入 60-70 年代的低温期,期间共发生 7 次大于 8.5 级地震【 8 】。 综上所述,萨摩亚 8 级地震引起的南太平洋大海啸可能导致全球气温的逐渐降低,引发低温冻灾。由于 2009 年 2 月至 2010 年 2 月为强潮汐时期,地震和强潮汐导致的气候变冷将加剧流感的爆发强度。 参考文献 1. 萨摩亚海啸致 176 人死亡 当局担心爆发传染病。 2009 年 10 月 05 日 09:53 中国新闻网。 http://news.sina.com.cn/w/2009-10-05/095318780674.shtml 2. 于晶波 . 今年暖冬不够暖 . 金羊网 2005-03-03 15:22:57. http://www.ycwb.com/gb/content/2005-03/03/content_858645.htm 3. 王小玲 , 王启祎 . 南半球遭遇夏季低温 . 日期 : 2005-02-22 . 国家气候中心 . http://ncc.cma.gov.cn/Website/index.php?ChannelID=2NewsID=518 4. 郭增建 .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的巨震是调节气候的恒温器之一 . 西北地震学报 . 2002, 24(3): 287. 5. 杨冬红 , 杨学祥 .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巨震是调节气候恒温器理论的检验 . 西北地震学报 . 2005, 27(1): 96. 6. 张兰。澳大利亚遭遇寒流 夏季时分突降大雪 。 2006 年 11 月 16 日 08:35 来源 : CCTV.com http://news.cctv.com/world/20061116/100434.shtml 7. 崔笑愚。澳大利亚入夏前反常降雪 气温两周骤降 40 度。东方网 2006 年 10 月 30 日 09:55 http://society.eastday.com/eastday/node81844/node81853/node168954/u1a2408907.html 8. 杨学祥,杨冬红,安刚,沈柏竹。连续 18 年暖冬终结的原因。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5 , 35 (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论文集): 137-140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4418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注低温:5日起山东大幅度降温 连续三天最低温8℃左右(转载)
杨学祥 2009-10-4 13:51
5日起山东大幅度降温 连续三天最低温8℃左右 2009-10-03 10:39:53      来源:新华网山东频道 新华网山东频道10月2日电(记者 潘林青)记者从山东省气象局获悉,3日中秋节当天,山东省主要以晴好天气为主,云量较少,天高云淡有利于人们团圆赏月。 今年中秋节,天气晴好。但之后几天,山东省将有阵雨和大风天气,气温较常年略偏低。其中,中秋节当天,山东省天气晴到少云,北风转南风,预报各海区4~5级,内陆地区2~3级,内陆地区最低温度13℃,沿海地区16℃左右。4日,山东省天气晴转阴,鲁西北和鲁中北部地区局部有阵雨,南风,预报各海区5~6级,内陆地区3级左右,内陆地区最低温度14℃,沿海地区17℃左右。5日,有一股较强冷空气影响山东省,天气阴有阵雨转多云,将带来降温及沿海和海面大风天气,预报各海区6~7级,阵风8级,内陆地区4级左右。5日~7日,山东省气温较低,最低气温8℃左右。(完) http://www.sd.xinhuanet.com/news/2009-10/03/content_17869797.htm 强震海啸如期到来:2009年9月潮汐组合预警 11月18日-1月23日(66天)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并达到高潮。由于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为强潮汐时期和9月末的8级地震和海啸,低温和流感将逐渐发展。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59243 本文关键词: 地震 海啸 潮汐组合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3431 次阅读|0 个评论
29日灾害信息
杨学祥 2009-8-30 11:35
湖北28个县市区遭风雹灾害12人死亡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29日21:30 新华网 骇人的山洪直接导致泥石流 来源:荆楚网   新华网武汉8月29日电(记者黎昌政)湖北省民政厅29日最新通报,8月26日以来,湖北宜昌、襄樊等地出现大风、雷电、暴雨天气。截至29日16时30分统计,全省28个县市区受灾,12人因灾死亡,其中10人雷击死亡。另有1人被洪水冲走失踪。   据湖北省民政厅救灾处有关负责人介绍,这次灾害波及宜昌、襄樊、神农架、荆门、孝感、鄂州、武汉、咸宁、荆州、十堰等地,共造成全省28个县市区39.19万人受灾,转移安置灾民2158人;农作物受灾24862公顷,其中绝收3118公顷;倒塌房屋1178间,损坏房屋5785间。   灾害发生后,灾区党委、政府迅速组织查灾核灾,抗灾救灾,转移安置受灾群众,妥善安排灾民生活。湖北省民政厅先后派出两个工作组赶赴宜昌、神农架、鄂州查看灾情,协助和指导救灾工作,并向神农架林区调拨救灾棉被300床、衣服500件。   目前,灾情还在进一步核查,灾区救灾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http://news.sina.com.cn/c/2009-08-29/213018538878.shtml 四川宜宾泸州等地发生严重洪涝灾害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29日22:23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8月29日电(记者卫敏丽)记者29日晚从中国民政部获悉,针对四川宜宾、泸州等地发生的严重暴雨洪涝灾害,国家减灾委、民政部29日20时紧急启动国家四级救灾应急响应,并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区,指导协助地方开展救灾工作。   8月28日20时至29日10时,四川省宜宾、泸州等地普降暴雨,引发多处泥石流和山体滑坡,造成15个县(区)的97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其中,宜宾市长宁县县城及部分场镇进水被淹,供水、供电、通讯中断,部分乡镇桥梁道路损毁,交通中断。   截至29日19时30分统计,全省受灾人口70余万人,因灾死亡5人,失踪4人,紧急转移11.8万余人;倒塌房屋5900余间。 http://news.sina.com.cn/c/2009-08-29/222318538908.shtml 29日山东全省平均气温骤降15℃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30日03:22 舜网-济南时报   时报8月29日讯(记者赵静)15.3℃,今天我市气温再创今夏以来的新低,冷飕飕的凉风吹过,秋天的味道愈发浓烈。虽然我市今天的降温幅度并不大,但从全省来看,今天我省的气温与昨天相比骤降15℃。   受较强冷空气和降雨的共同影响,今天我市各时段气温描画出了一个反向曲线,日最高气温出现在凌晨,中午时段却出现了日最低气温15.3℃。据市气象台预报员介绍,从一般的气温走势来看,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段出现在中午,夜间或凌晨是出现最低气温的时候,而今天我市的气温走势恰恰相反。她说,如果仅从最低气温来看,今天的最低温在历史同期并不少见,这样的气温出现在中午时段却是比较少见。从白天的气温来看,我市大部分时段的气温都在16-17℃,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重了大家对冷的感受。   根据市气象台的统计,28日 我 市 最 低 气 温22.3℃、最高气温29.4℃,日平均气温为24℃;而29日我市最低气温15.3℃、最高气温21.5℃,日平均气温为17℃。从日平均气温降幅来看,我市今天气温下降的并不多,仅在7℃左右。不过,据市气象台在今晚6点的统计来看,我市今天的气温降幅在地理位置上呈现出南大北小的现象,北边的商河今天的气温降幅仅为3℃左右,南边的平阴气温降幅达到 9℃。预报员解释,今天的气温降幅主要与昨天的基础气温有关,昨天我市的气温也呈现出了南高北低的现象。   从全省范围来看,我省今天平均气温降幅达到了15℃,在全国来看也是气温下降十分明显的地区。从今天的降雨来看,全省降雨量并不大,到今天下午4点,平均降雨量仅为3.4毫米。我市的降雨量为3毫米,其中市区降雨量为3.4毫米、章丘降雨量为2.7毫米、长清为3.3毫米、平阴为8.2毫米,济阳和商河没有出现有效降雨。   从目前气象资料分析,明天凌晨我市最低气温可能仅为14℃,白天气温明显回升,预计最高能达到25℃左右。由于降雨刚刚结束,明天空气湿度较高,早晨我市可能会有轻雾。 http://news.sina.com.cn/c/2009-08-30/032218539600.shtml 青海海西共发生余震1923次最大5.3级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29日22:02 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西宁8月29日消息(记者葛修远 格尔木电视台强建设)据 青海省地震 台网测定,截止29日18时,该地区共发生余震1923次,其中最大余震5.3级。3次较大余震,分别是4.3级、4.7级和5.0级。 http://news.sina.com.cn/c/2009-08-29/220218538898.shtml 潮汐组合E : 2009 年 8 月 27 日 为上弦(潮汐小潮), 31 日为月亮远地潮, 29 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南纬 26.39372 度,潮汐南北振荡幅度较大。 我们在《拉尼娜呈减弱趋势: 3 月 16 日和 26 日海温异常比较》一文中指出, 每年 1 月 25 日 - 4 月 7 日 ( 72 天)及 7 月 30 日 - 11 月 6 日 ( 109 天)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每年 4 月 9 日 - 7 月 28 日 ( 110 天)及 11 月 18 日 - 1 月 23 日 ( 66 天)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 。 目前处于 7 月 30 日 - 11 月 6 日 ( 109 天)地球自转减速阶段,不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 。如果目前发展的厄尔尼诺能持续到 11 月 18 日 - 1 月 23 日 ( 66 天)地球自转加速阶段,厄尔尼诺事件就能够形成。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杨冬红 . 拉尼娜呈减弱趋势: 3 月 16 日 和 26 日海温异常比较 . 发表于 2009-3-27 5:55:57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2731 2. 杨学祥,杨冬红 . 拉尼娜将迅速减弱: 2009 年 3 月 23 日 和 30 日海温异常比较 . 发表于 2009-3-31 6:05:51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3498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6059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3361 次阅读|0 个评论
低温:凉爽天气将持续至8月上旬(转载)
杨学祥 2009-8-1 12:56
凉爽天气将持续至8月上旬 发布时间:2009-08-01 06:27   荆楚网消息 (楚天都市报) (记者李文光 通讯员武中气)凉爽天气在持续中。   今年六七两月,天气系统有些反常。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新一轮厄尔尼诺现象(海水温度升高)初现端倪。厄尔尼诺年易出现极端天气。7月1日至7月6日,江城天气相对较为凉爽。7月7日开始,高温成为主旋律,高温警报屡发,高温长达15天,7月18日更是出现了39.1℃的高温,居7月历史同期第二位。7月22日,天公作美,出现500年一遇的日全食,此后,天气出现转折。7月24日始,高温一去不复返。7月27日,江城出现大到暴雨,气温一蹶不振,当天最低气温为21.9℃,最高气温25.6℃。7月下旬出现如此低温天气,历史罕见。   昨日,江城最高气温30.7℃,凉爽的天气将持续至本月上旬。   未来几天,受中低层切变线影响,我省维持阵性降雨天气。   武汉市未来三天以阵雨天气为主,每天气温都在25℃ -30℃之间变化。 编辑:admin http://news.cnhubei.com/ctdsb/ctdsbsgk/ctdsb05/200908/t762284.shtml 点评: 在拉马德雷冷位相的厄尔尼诺年,中国易发生低温冷夏和严重低温冷害。如1957、1969、1972、1976年。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6663 本文关键词: 厄尔尼诺 低温冷害 拉马德雷 灾害链 相关文章: 我们还将遇到哪些灾害:低温冻害、流感增强、高温干旱 厄尔尼诺信息:低温和干旱 2009年7月23日和30日海温异常比较 香港流感H3N2病毒出现变种 流感高峰或延至十月(转载) 筹划电视教学应对流感停课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方案 近期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多地高温超历史极值(转载) 南京:十年夏天未遇如此低温(转载) 厄尔尼诺现象再作祟 未来几年恶劣天气将频现(转载) 2009年7月27日和20日海温异常比较 甲型流感已致全球800人丧命 预料未来两年20亿人患甲流(转载)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3400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京:十年夏天未遇如此低温(转载)
杨学祥 2009-7-29 08:42
昨晨20.3℃!十年夏天未遇如此低温 来源:现代快报 | 发布日期:2009-07-29 06:19:12 | 进入论坛 我要评论 (已有 _COUNT_ 条评论) 昨天,南京城上空乌云滚滚,天气凉爽如秋 快报记者辛一摄   昨天最低20.3℃,最高26.3℃,还伴有凉飕飕的东北风,这本该是秋天的气温,却出现在一年里最热的中伏,日最低气温也创十年来7月的最低。昨天下午到夜间,全省的降雨天气告一段落,南京等地仍然不会出现高温天气。今年七月天气之古怪,注定要在南京的气象史上留名了。    近来天气有点怪:热夜过后又遇秋凉   7月20日和21日,南京早晨最低气温分别达到了29.4℃、30℃,这是近50年来,南京最强的连续热夜天气。就在人们以为今年苦夏难熬后,疑似倒黄梅的天气,在全省筑起一个庞大的雨区,在雨水和冷空气持续打压下,南京意外掉入了秋凉,昨天更是达到了极致,早晨最低气温只有20.3℃,全天最高气温也不过26.3℃,早晨出门,人还觉得有点凉,有一场雨一场寒的感觉。   省气象台专家告诉记者,进入中伏以来,江苏大部的最高气温都没有超过30℃,昨天全省最高气温仅有2428℃。记者查询资料发现,南京昨天的气温更是创下了十年同期最低,之前是1999年7月14日,出现过20℃的低温。不仅如此,昨天南京的最高气温为26.3℃,也是历史上比较少见的夏天气温,2003年7月6日出现过25.5℃的日最高气温,而7月下旬出现如此之低的最高气温,则是16年未见了。    南京七月雨量已超常年两倍   前天,南京天空阴沉,酝酿了一天的降雨终于在17时左右爆发,给下班的市民增添了些许不便。这样的强降雨对于江苏来说本不足为奇,但是累计雨量之多,则有点让人惊讶了。进入7月以来,江苏频频降雨,7月1日5时-7月28日5时,江苏全省累计雨量109.9(吴江)-470.3(溧水)毫米,雨量中心在沿江苏南西部,全省有6个基本站累计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上。   与常年同期相比,沿江苏南及江淮之间东南部地区降水偏多,其中沿江苏南西部地区偏多1倍以上,溧水偏多2.2倍,南京的雨量则超标两倍多。   气象专家告诉记者,进入21世纪以来,几乎是一年至少一次大暴雨,而今年7月南京遭遇了历史第二大的暴雨,江宁则遭遇了史上最大降雨,今年的雨水在气象史上显得特别有名。    新型厄尔尼诺捣蛋?   我国专家曾表示,6月份赤道中东太平洋出现了明显的厄尔尼诺特征,预计未来3-6个月,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将持续较常年同期异常偏暖0.5℃以上。由此,可以认为今年6月赤道中东太平洋已进入厄尔尼诺状态。据气象历史资料显示,在75%的厄尔尼诺年内,我国夏季雨带位置常在江淮流域。受厄尔尼诺影响,我国长江以南的降雨带会比常年偏多;而随之带来的是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次年,南方易出现洪涝。近百年来发生在我国的严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都发生在厄尔尼诺年的次年。   国外的专家则发现了新型厄尔尼诺现象。普通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在东太平洋,在其形成的年份里,大西洋上形成的飓风一般少于正常年份。而这种新型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在太平洋中部赤道海域,在其形成的年份里,北大西洋上形成的飓风比正常年份多。也许就是这种新的厄尔尼诺现象让天气频频生病?气象专家表示,厄尔尼诺是一个大尺度的气候概念,对于局部地区肯定有影响,但是否就是直接引发南京七月天气之怪异的原因还不能确定。    明后天还有雨   江苏省气象台预计,昨天下午到夜里,全省的降水天气先后停止,但29日夜里~30日淮河以南地区还将有较明显降水,气温也将稳定。不过专家表示,不能因为近期的凉爽天气就判定热天快结束了。此外,现在离8月7日立秋还有十天时间,根据往年的情况,立秋后南京还会热上一段时间。   今天多云,21~30℃;   明天多云转阴有阵雨或雷雨,   22~30℃;   后天多云到阴有阵雨或雷雨,   22~29℃。 责任编辑:陈海飞 http://news.dsqq.cn/people/2009-07-29/974764.html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3851 次阅读|2 个评论
拉尼娜导致2008年平均温度略低(转载及点评)
杨学祥 2009-7-7 09:57
拉尼娜导致2008年平均温度略低 2009年07月07日08:25 来源:《科学时报》   据《世界气象组织通讯》报道,2008年 全球平均温度略低于本世纪前几年,部分原因应归结于拉尼娜事件。这次拉尼娜事件起始于2007年第三季度,2008年第一季度以中度到强度的拉尼娜为 特征,并一直持续到2008年5月。从2008年2月开始,拉尼娜现象从顶峰 状态逐步减弱。然而,2008年12月在太平洋中部和东部赤道 区域发生了海表温度比通常 情况低0.5℃的情况,由此低温与大气风场耦合后导致了类似拉尼娜现象的出现。   研究人员认为,直到2009年5月,其发展趋势尚不明朗,对于本年度其后时间段的预报目前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并且发生厄尔尼诺的可能性看来并不比拉尼娜更大。最近一些全球气候模式反映了热带太平洋区域拉尼娜现象的 影响。这一影响有可能在今后几个月内消退,但气候模式显示,拉尼娜现象也有可能继续在一些地区的同一时期出现。   为了及时掌握动态,世界气象组织将与 国际气候与社会研究所合作,通过与全球各地的气候预测中心共同会商以形成共识。世界气象组织还将在热带太平洋区域继续加强监测,气候预测方面的研究机构也将通过与各国气象和水文服务部门合作,对区域气候变化提供详细的分析和解释。   拉尼娜现象以东太平洋赤道区域海洋温度异常变冷为特征,它能破坏正常的热带降水和大气环流状态。在拉尼娜事件期间,印度尼西亚和澳洲北部通常出现异常低气压,而在热带东太平洋区域通常出现异常高压。厄尔尼诺现象则与其相反,它以中东部赤道太平洋区域海洋温度异常变暖为特征。(郭亚曦) (责任编辑:易珂(实习))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9604268.html 点评: 2009年展望:英国气候专家称今年将是史上最热年份之一 一、 1998 年以来全球气温波动变化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统计数据, 1998 年是最热的年份,地表温度比这 30 年的平均值高 0.54 ℃,名列第一。 2005 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比 1961 年至 1990 年的平均温度 14 ℃高出 0.48 ℃,名列第二位 。 2006 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比 1961 年至 1990 年记录的年平均值高出 0.42 ℃,名列第六位。全球最热年的排序: 1998 、 2005 、 2003 、 2002 、 2004 、 2006 、 2007 年。由此可见,自 1998 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难以恢复到 1998 年的水平。 2008 年为近十年最冷提供了新的证据 。 二、英国气候专家称 2009 年将是史上最热年份之一 路透伦敦 12 月 30 日 电 --- 英国气候专家周二表示, 2009 年气温将达纪录高值前五位。 尽管拉尼娜现象带来的太平洋大片地区气温持续下降,但 2009 年全球平均气温预计将比长期平均气温将高出 0.4 摄氏度。 英国埃克塞特市哈德雷气候预测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称,明年可能是 2005 年来最温暖的一年,明年之後气温出现纪录新高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目前纪录下温度最高的年份是 1998 年,全年平均气温达 14.52 摄氏度,远高於 1961-1990 年间 14 摄氏度的长期平均气温。 研究中心教授 Chris Folland 表示:一旦厄尔尼诺现象略有发展,就有可能引发新的变暖纪录,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对全球地表温度影响巨大。 东英吉利亚大学气候研究所所长 Phil Jones 教授称,虽然 09 年可能和 08 年一样,不会刷新气温纪录,但全球变暖的态势并未退去。重要的是气候变暖的速度, Jones 说【 2 】。 当 2008 年临近尾声时,有关气象部门作出预测,今年将是近 10 年来最冷的一年,全球平均温度约为 14.3 ℃。有报告称,今年是 2000 年以来最凉爽的一年, 14.3 ℃的全球平均温度比 2001 年至 2007 年的平均值低了 0.14 ℃。其实早在今年年初,英国气象局便预测,因受拉尼娜现象的影响,今年要比前几年冷一些,全球平均温度为 14.37 ℃。目前预估的全年平均温度 14.3 ℃,是以 1 月到 10 月的气象资料作为参考的。到本周预测正式公布时,会再纳入 11 月的温度情况。据分析,差别不会很大,数字可能会略微上升,而非下降,因为拉尼娜现象的影响持续到今年上半年。根据资料,有气象记录以来全球最热的一年是 1998 年,当时受到了非常强烈的厄尔尼诺现象影响,紧随其后的火热年份依次是 2005 年、 2003 年和 2002 年。今年 3 月,就有一部分气候专家预测,近几年的全球气温波动不大,到 2015 年将加速飙升 。近十年气温变冷的趋势值得关注。 英国气象专家强调说,这可不是全球变暖放缓的表现。在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中,今年排名第 10 ,只是受到拉尼娜现象的影响,温度比前几年略低 。这一原因分析是不全面的,拉尼娜不是 2008 年气温变低的唯一原因。 三、气候变冷的自然原因 我在 2004 年 3 月 23 日指出,正当全球变暖的证据铺天盖地而来之际,地球变冷的信息悄然而至。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地球气候变化的动力机制已发生重大的变化,预示一场类似 20 世纪 50-70 年代的变冷过程正在到来 。 与太平洋温度的周期变化类似,太平洋上空的气流也有近似的周期变化。拉马德雷是一种高空气压流,亦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 (PDO) 。近 100 多年来,拉马德雷已出现了两个完整的周期。第一周期的冷位相发生于 1890 年至 1924 年,而 1925 年至 1946 年为暖位相;第二周期的冷位相出现于 1947 年至 1976 年, 1977 年至 2000 年为暖位相。如果暖位相的拉马德雷与厄尔尼诺相遇,将使其更强烈,出现的次数更频繁;假如冷位相的拉马德雷与拉尼娜现象相遇,那么拉尼娜将显示强劲的势头,出现频繁。在 20 世纪的气候记录中有两段时期全球气温明显变暖: 1925 年到 1944 年, 1978 年至 2000 年。 20 世纪的两段变暖时期 (1925-1944 年, 1978-2000 年 ) 与拉马德雷的暖位相对应【 3 】。 我们发现, 1889 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 8.5 级的地震共 21 次。在 1889-1924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 6 次,在 1925-1945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 1 次,在 1946-1977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及其边界发生 11 次,在 1978-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 0 次,在 2000-2007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 3 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2000 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00-2035 年应该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 强震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的地球物理解释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如同轮船加载,吃水线加深一样),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全球变冷导致海洋 100-200m 海水层变为两极 2000m 厚的冰盖,将地壳压扁,形成赤道圈最大的径向张裂,喷出岩浆,形成海洋锅炉效应,导致全球变暖。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 根据潮汐调温说和深海巨震降温说理论, 2005-2007 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 1998 年 6 月至 2000 年 8 月的强拉尼娜事件( 1999 年全球强震频发)和 2004 年 12 月 26 日印尼地震海啸事件是 1998 年以来气温波动下降的原因。 2004 年 12 月 26 日印尼地震海啸后,全球低温冻害和暴雪灾害频繁发生。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海洋巨震将深海冷水翻到海洋表面,降低了大气温度。 2004-2008 年多次 8 级强震验证了强潮汐南北震荡激发地震活动并将导致气温降低 。 英国气象学家说,全球变暖将在 2009 年真正开始,并称 2009 年到 2014 年之间有几年将会比迄今为止温度纪年史上最热的 1998 年还要热。我们认为,下一次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2014-2016 年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有利于气温相对升高和中国北方的干旱,而 2008-2018 年特大地震爆发期可能使全球气候变冷 。 四、 2009 年气温变化的不确定性 综合分析表明,短周期全球气温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有以下 4 个: 第一、 厄尔尼诺事件使全球气温上升,拉尼娜事件使全球气温下降。 第二、 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导致的潮汐强烈南北震荡使海温和气温下降,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导致海温和气温上升。 第三、 海洋巨震和海啸导致气温和海温下降。 第四、 火山喷发的火山灰遮蔽阳光,导致气温下降。 1995-1997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20 世纪最强烈的 1997-1998 年厄尔尼诺事件和 1979-2003 年没有 8.5 及以上地震发生,是 1998 年为最热年份的原因。 2005-2007 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 1998 年 6 月至 2000 年 8 月的强拉尼娜事件( 1999 年全球强震频发)和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事件是 1998 年以来气温波动下降的原因。 2007 年 8 月至 2008 年 4 月强拉尼娜事件和 2004-2007 年苏门答腊发生的三次 8.5 级以上地震是 2008 年变冷的原因。 2009 年气温变化的有许多不确定因素: 其一,一些人气候专家预测 2009 年不会发生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另一些专家认为拉尼娜发生的可能性増大。这为 2009 年气温变化增加了新的变数。其二、下一次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2014-2016 年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有利于气温相对升高和中国北方的干旱,而 2008-2018 年特大地震爆发期可能使全球气候变冷, 2009 年 9 级大震有较大的几率 。其三、与强震相伴的火山活动正在加强,增大了气候变冷的可能性。 英国气候学家预测 2007 年为最热年是失败的,预测 2008 年变冷是成功的,预测 2009 年变暖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4 】。让我们综合分析与评价,最终结果只能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近 10 年来属今年最冷:尊重事实还是尊重权威?发表于 2008-12-11 4:00:41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50626 2. 翻译:杨思涵,发稿:金红梅,蔡美珍。研究人员称 2009 年将是史上最热年份之一。 2008 年 12 月 31 日 15:04 腾讯财经。 http://finance.qq.com/a/20081231/002660.htm 3. 韩小妮。近 10 年来属今年最冷。 2008.12.10 A18 版:晨报地球 来源 : 新闻晨报。 http://newspaper.jfdaily.com/xwcb/page_18/200812/t20081210_472627.html 4. 杨学祥 .  全球持续变暖预测的第三次修正: 2008 年气温将微降 . 2008-01-07 光明观察。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8-01/07/content_720001.htm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08008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4775 次阅读|0 个评论
厄尔尼诺将导致低温、夏涝、秋旱、流感蔓延的新发展
杨学祥 2009-7-3 03:47
图 1 2009 年 6 月 25 日 和 7 月 2 日 海温异常 比较( 白色为海冰) 赤道中东太平洋异常偏暖状态继续保持,中国东北出现低温冷夏年趋势,流感大流行进一步发展,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将导致低温、夏涝、秋旱、流感蔓延的新发展 。 关注低温冷夏的发展趋势,做好预防和农田管理,促进农作物生长和尽快早熟。低温也会导致流感的更快发展。 最近,澳洲气象局预测,澳洲今年很可能遭受厄尔尼诺现象威胁,当局将于几个星期内正式宣布此一气候现象的到来。澳洲气象局气象分析员琼斯说:今年非常可能会出现厄尔尼诺( El Nino )现象。他还说:目前阶段还不能说厄尔尼诺已经来了,但是,如果现在的情况再持续几周,就说明厄尔尼诺马上要来了。澳洲气象局在周三发布的最新厄尔尼诺报告里说,这种气候趋势停止发展或是逆转的可能性极小。澳洲是世界第四大小麦出口国,前几年该国遭遇 100 多年来最严重的旱灾,造成 2006/07 年的谷物产量只有 1060 万吨, 2007/08 年为 1300 万吨。目前,澳洲农田还未完全从上次的旱灾中恢复过来,却又要面对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另一轮干旱 。 参考文献 1. 2007 年拉尼娜预测回顾:大兴科学观点的讨论之风 . 2007 年 10 月 27 日 ( 气象港 *20071027*wz154* 杨学祥 * 原创 ) 。 http://qxg.com.cn/n/?cid=4nid=15682fc=nd 2. 杨学祥,杨冬红 . 厄尔尼诺将敲响流感爆发的警钟:全球正处在大流感预警期 . 发表于 2008-7-22 15:51:07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2973 3. 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7 , 1 ( 3 ): 1-8 。 4. 杨学祥 . 2008 年自然状况展望:气候变化持续异常 .2008-01-07 11:43:07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8-01/07/content_719991.htm 5. 杨学祥 .  盘点 2007 年强潮汐预警:干旱、拉尼娜、地震、严寒、流感 . 2008-01-03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8-01/03/content_718587.htm 6. 杨学祥 . 未来全球灾害的根源:不同寻常的下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 发表于 2008-7-19 8:16:41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2668 7. 杨学祥 . 厄尔尼诺事件的警报已经拉响 . 发表于 2009-4-4 7:04 :58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4283 8. 杨学祥 . 拉尼娜天气将不会恢复:厄尔尼诺出现不可逆转 . 发表于 2009-4-17 6:27:01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6565 9. 杨学祥,杨冬红 . 拉尼娜呈减弱趋势: 3 月 16 日 和 26 日海温异常比较 . 2009-3-27 5:55:57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2731 10. 杨学祥,杨冬红 . 拉尼娜将迅速减弱: 2009 年 3 月 23 日 和 30 日海温异常比较 . 2009-3-31 6:05:51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3498 11. 杨学祥 . 拉尼娜结束: 2009 年 3 月 30 日 和 4 月 6 日 海温异常比较 . 发表于 2009-4-7 5:43 :19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4734 12. 杨学祥 . 厄尔尼诺事件的警报已经拉响 . 发表于 2009-4-4 7:04 :58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4283 13. 杨学祥 . 拉尼娜现象持续到 4 月 7 日 的预测得到证实 . 发表于 2009-4-8 5:13 :25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4933 14. 杨学祥,杨冬红 . 加拉帕戈斯群岛火山喷发敲响厄尔尼诺的警钟 . 发表于 2009-4-13 12:06:10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5898 15. 杨学祥 . 猪流感敲响了警钟:下一次厄尔尼诺与世界流感爆发 . 发表于 2009-4-25 7:01:14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8052 16. 杨学祥。厄尔尼诺和流感爆发进入倒计时。发表于 2009-6-3 12:26:13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5830 17. 杨学祥 . 正在被证实的三大预警:低温冻害、强震和流感爆发 . 发表于 2009-5-15 7:20:23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1961 18.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 683 期)。 2008 年 3 月 2 日 第五版。 http://whb.news365.com.cn/kjwz/200803/t20080302_1777631.htm 19. 杨学祥。灾害警报:美国国家气候预测中心称厄尔尼诺可能形成。发表于 2009-6-5 11:09:07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6233 20. 杨学祥 . 厄尔尼诺今年料肆虐澳洲(转载及点评) . 发表于 2009-7-2 9:04 :58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1467 21. 杨学祥 . 2009 年是灾害频发年已成定局 . 发表于 2009-6-21 14:47:46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9474 22. 杨学祥 . 北方低温冷害预测正在得到证实 . 发表于 2009-6-19 9:04:52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9023
个人分类: 灾害预测|5639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方低温冷害预测正在得到证实
杨学祥 2009-6-19 09:04
吉林省持续低温多雨影响水稻分蘖 气象部门积极提供决策服务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时间: 2009年06月17日   中国气象报记者宫卫平报道 当前正值吉林省农作物生长关键期。由于半个多月来持续低温多阴雨天气,全省农作物生长发育受到一定影响,尤其是低温对水稻返青和分蘖的抑制作用较为明显。省气象部门积极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开展近期降水和低温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影响分析评估,强化为农业生产的决策气象服务。   进入6月份以来,受冷涡天气影响,吉林省持续低温多阴雨天气,全省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低2.7摄氏度,居历史同期低温的第4位;全省平均降水量达61.6毫米,较常年同期多34%,居历史同期多雨的第11位。吉林省气象局先后于6月10日、16日将《重要气象信息报告》报送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针对近期降水和低温对西部旱情变化及农作物生长发育影响进行了分析,指出目前水稻处于分蘖期,大豆处于三真叶期,受持续低温影响,农作物生长缓慢。低温对水稻返青分蘖不利,将使返青期拉长,分蘖迟缓,影响最终水稻成穗数和成穗率;部分低洼旱田出现内涝,并结合未来一周低温多雨天气仍将持续的预测结论,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农田管理,抢晴天及时铲趟和追肥,提高水温,促进水稻分蘖,减轻内涝和低温影响;注意防御雷电、冰雹和短时大风及局地强降水等突发性气象灾害;注意天气变化,搞好水库蓄水,为今后发电和抗旱积蓄水资源。   (责任编辑:徐文彬) http://www.cma.gov.cn/qxxw/tqxw/200906/t20090617_36442.html 东北低温多雨天气或将持续 建议农民及时查苗补种 2009年06月18日 14:50:51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6月18日电:中央气象台副台长、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曲晓波,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乔林18日做客新华网,为广大网友分析解读近期强对流天气相关情况。曲晓波称,在未来一段时间,东北低温、多雨的天气可能要持续一段时间,建议农民朋友及时做一些查苗补种,比较早熟性的品种,在保证面积的前提下,争取做到不减产。    曲主任,目前的天气变化对农业影响多大?农民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面应该如何做好相关应对措施? 在我国,天气条件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总体来说是很大的。今年2月份的时候,由于我国冬麦区遭受了比较严寒的天气,党中央、国务院对抗旱工作非常重视,从夏粮收获来讲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我们目前更加关注的是从4月底到5月底这段时间黑龙江地区的干旱影响,以及近期来黑龙江、内蒙古东北部由前期的干旱转成现在的低温天气对于当地农业的影响,目前我们主要关注的还是东北地区。 宁夏现在也是处于相对干旱的天气,这种天气对于农业有影响。从4月底到5月28日,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地区都是降水偏少,气温偏高的旱情。旱情使得当地的春播推迟,缺苗、短种现象也是比较严重的。从5月29日以后,东北地区连续产生了一些比较好的降水,对当地的旱情有了很大的缓解作用。同时带来的问题就是气温明显偏低,据我们现在了解,从5月29日到现在,黑龙江部分地区的气温比常年都要低1到3摄氏度,这种持续性的低温、阴雨现象,使现在东北地区主要的作物生长缓慢,苗情总体比较差。 我们要提醒农民朋友,在未来一段时间,东北这种低温、多雨的天气可能要持续一段时间,我们建议农民朋友还是要及时做一些查苗补种,比较早熟性的品种,在保证面积的前提下,争取做到不减产。对于东北地区的大豆和玉米这些旱地作物,我们要及时的做一些春耕松土,提高土温,促进苗情转换的措施。对水稻产区进行潜水灌溉,促进水稻的生产。 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09-06/18/content_11560918.htm 学者杨学祥 发表于 2009-6-10 7:46:07 厄尔尼诺预测中国无语:不作为笼罩中国预测界 杨学祥 最近,国外多家气象部门相继做出了厄尔尼诺事件将要发生的预测,唯独中国气象部门毫无反应,不作为笼罩中国预测界。不做预测是不会出错的,何必多此一举自找麻烦? 据湖南在线5月25日讯 今年我省防汛抗旱形势不容乐观,发生大水大旱的可能性都很大。记者今天从省防办获悉,今年我省雨水集中期在5月下旬至7月上旬。湖南省水文局对全省主要江河近年的汛情水位分析显示,自从拉尼娜现象在2008年初为湖南带来冰冻雨雪灾害后,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温自2008年11月起开始维持新拉尼娜状态,而这次拉尼娜会持续至2010年春季,对湖南的气候会造成一定影响。综合分析气候背景、天文位相、太阳黑子活动情况等因素,预测今年汛期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匀,降水强度集中,旱涝交替。据省防办分析,今年我省主汛期间将面临四次台风和两次强降雨过程。5月下旬中后期、6月上旬中后期和中旬前中期将是集中降水期。此外,由于南部海面暖湿气流活动频繁,今年我省极有可能遭遇严重暴雨、台风、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 。 这是在网上唯一一家报道拉尼娜预测的新闻: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温自2008年11月起开始维持新拉尼娜状态,而这次拉尼娜会持续至2010年春季。这一观点是不是中国气象界的主流观点,我们无从知晓,但是从沉默至今的态度已略知一二。中国的新闻记者不敢报道国内厄尔尼诺预测的观点,争相报道国外的厄尔尼诺预测,不是崇洋媚外,而是从国内气象权威得不到相关信息,只能让国外的气象权威来填补空白。新闻记者不敢涉足国内气象界的学术争论,对于2007年的拉尼娜预测也是如此 。从善如流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远不如权威的面子工程,基于错误估计做出的灾害预防究竟有多少可信性,也只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很难自圆其说。 我们在2008年7月22日指出,厄尔尼诺将敲响流感爆发的警钟:全球正处在大流感预警期。下一次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就是流感大流行的警报。即将爆发的厄尔尼诺事件将敲响流感大流行的警钟 ! 由于2007-2008年的拉尼娜后延到2009年4月结束,预测中的2008年厄尔尼诺也后延至2009年。我们在2008年初已经估计到后延的可能 。2009年3-4月是拉尼娜减弱并向厄尔尼诺过渡时期,猪流感的发生绝非偶然。关注下一次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 。 计算表明,当日月在赤道,日月大潮在赤道处形成最大潮汐高潮区,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扁率变大,自转变慢,由于速度增量比不同,大气圈最慢,水圈其次,固体地球第三,所以,大气和海洋相对固体地球向西运动,加强赤道信风和赤道暖流,使太平洋海面东低西高,有利于拉尼娜事件形成;反之,月亮在南北纬28.6度和太阳在南北回归线时情况正好相反,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这为日食-厄尔尼诺系数理论提供了新的能源动力,也是厄尔尼诺现象通常在圣诞节(12月25日为圣诞节,太阳在12月21-23日冬至时直射南回归线,1月3日或4日为地球近日点,太阳潮最强)附近发生的原因。日长幅值变化的极小值通常位于1和7月,原因就在于夏至(6月21日或22日)和冬至(12月21-23日)时太阳在南北回归线,太阳潮使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 。 我们在《拉尼娜呈减弱趋势:3月16日和26日海温异常比较》一文中指出,每年1月25日-4月7日(72天)及7月30日-11月6日(109天)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每年4月9日-7月28日(110天)及11月18日-1月23日(66天)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 。 目前处于1月25日-4月7日(72天)地球自转减速阶段的后期,拉尼娜现象开始减弱,并可能在4月7-9日发生逆转,符合拉尼娜现象持续到春季的大多数预测。4月9日-7月28日(110天)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拉尼娜现象消失快于预期,近期美洲中强地震值得关注。伴随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地震可能加剧 。 我们在6月3日指出,如果年末爆发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事件,厄尔尼诺和流感爆发将同时进入倒计时 。 据美国国家气候预测中心(CPC)周四表示,今年六月到八月期间厄尔尼诺天气可能卷土重来。其他预测机构也预计厄尔尼诺天气重新出现。2009年厄尔尼诺预测正在得到证实. 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事件与东北严重低温冷害、流感爆发相对应。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灾害的准备 。 我在2007年3月1日指出,专家学者根据各自的学说和理论对未来作出不同的预测,这是无可厚非的,不可能苛求百分之百的正确。问题是决策机构要倾听不同学说的不同意见,依据形势发展,认定何种预测符合实践,做出正确的决策。现在,科学界和管理界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封建独断横行,一派掌门人以一言堂为荣,以独霸研究项目为利,听不得半点反对意见,缺乏讨论、研究、检验的研究过程和坦诚相见、勇于认错的科学素质。一旦失误,损失惨重。科学的正确态度是尊重事实,接受科学实践的检验:正确的继续发扬,错误的检讨原因。在许多重大科学问题上的争论无果而终,是中国创新科学无法生存的主要原因。有关部门和学术权威有责任认定事实,总结经验教训 。 参考文献 1. 朱玉文,李登宇,丁国荣。主汛期或有4次台风2场暴雨 湖南防汛形势严峻。2009-05-26 09:20:03 湖南在线。 http://cj.voc.com.cn/article/200905/200905260920035052.html 2. 杨学祥. 2007年拉尼娜预测回顾:大兴科学观点的讨论之风. 2007-10-27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7/200711931.htm 3. 2007年拉尼娜预测回顾:大兴科学观点的讨论之风. 2007年10月27日(气象港*20071027*wz154*杨学祥*原创) http://qxg.com.cn/n/?cid=4nid=15682fc=nd 4. 杨学祥,杨冬红. 厄尔尼诺将敲响流感爆发的警钟:全球正处在大流感预警期. 发表于2008-7-22 15:51:07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2973 5. 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3):1-8。 6. 杨学祥. 2008年自然状况展望:气候变化持续异常.刊发时间:2008-01-07 11:43:07 光明网-光明观察.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8-01/07/content_719991.htm 7. 杨学祥. 盘点2007年强潮汐预警:干旱、拉尼娜、地震、严寒、流感. 2008-01-03 光明网-光明观察。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8-01/03/content_718587.htm 8. 杨学祥. 未来全球灾害的根源:不同寻常的下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发表于2008-7-19 8:16:41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2668 9. 杨学祥. 厄尔尼诺事件的警报已经拉响. 发表于 2009-4-4 7:04:58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4283 10. 杨学祥. 拉尼娜天气将不会恢复:厄尔尼诺出现不可逆转. 发表于 2009-4-17 6:27:01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6565 11. 杨学祥,杨冬红. 拉尼娜呈减弱趋势:3月16日和26日海温异常比较. 发表于 2009-3-27 5:55:57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2731 12. 杨学祥,杨冬红.拉尼娜将迅速减弱:2009年3月23日和30日海温异常比较. 发表于 2009-3-31 6:05:51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3498 13. 杨学祥. 拉尼娜结束:2009年3月30日和4月6日海温异常比较. 发表于 2009-4-7 5:43:19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4734 14. 杨学祥. 厄尔尼诺事件的警报已经拉响. 发表于 2009-4-4 7:04:58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4283 15. 杨学祥. 拉尼娜现象持续到4月7日的预测得到证实. 发表于 2009-4-8 5:13:25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4933 16. 杨学祥,杨冬红.加拉帕戈斯群岛火山喷发敲响厄尔尼诺的警钟. 发表于 2009-4-13 12:06:10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5898 17. 杨学祥. 猪流感敲响了警钟:下一次厄尔尼诺与世界流感爆发. 发表于 2009-4-25 7:01:14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8052 18. 杨学祥。厄尔尼诺和流感爆发进入倒计时。发表于 2009-6-3 12:26:13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5830 19. 杨学祥. 正在被证实的三大预警:低温冻害、强震和流感爆发. 发表于 2009-5-15 7:20:23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1961 20.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683期)。2008年3月2日第五版。 http://whb.news365.com.cn/kjwz/200803/t20080302_1777631.htm 21. 杨学祥。灾害警报:美国国家气候预测中心称厄尔尼诺可能形成。发表于 2009-6-5 11:09:07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6233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7339 学者杨学祥 发表于 2009-6-8 12:54:49 强厄尔尼诺敲响了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的警钟 杨学祥,杨冬红   新华网洛杉矶6月7日电 (记者高原) 根据美国气象专家的最新预测,引起厄尔尼诺现象的气候条件正在形成。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下属斯克雷普斯海洋研究所预测,今年的厄尔尼诺现象最晚将于秋季发生,它将对全球产生不同影响:澳大利亚可能遭遇干旱;菲律宾将发生更多台风;美国大西洋海岸的飓风会有所减少;美国西南部将出现更多的降雨。 该机构称,进入6月以来,美国西南部地区气候出现反常,平时干旱的季节却雨水不断,这主要是温暖、潮湿的空气向东移动所造成。这一现象表明,造成厄尔尼诺现象的气候条件正在形成。该机构预计,今年厄尔尼诺现象的严重程度可能与1997年至1998年发生的厄尔尼诺现象类似 。 根据林振山等人的日食-厄尔尼诺系数理论,厄尔尼诺系数大于10就可以引发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1997年的系数为12,所以1997-1998年发生了20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2008年的系数也为12,所以2008年有发生类似1997-1998年最强厄尔尼诺事件的可能性 。 根据潮汐引起的海温准两年波动周期,厄尔尼诺事件一定发生在海温的暖年。由于2007年的拉尼娜事件增强,持续时间超过一年,直到2009年4月才逐渐消失,使本应2008年发生的厄尔尼诺事件也向后推迟。我们在文献 中指出,如果2007-2008年拉尼娜持续增强,将影响下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间:2008-2009年的厄尔尼诺事件尚待证实,后延的可能性在增加。 计算表明,当日月在赤道,日月大潮在赤道处形成最大潮汐高潮区,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扁率变大,自转变慢,由于速度增量比不同,大气圈最慢,水圈其次,固体地球第三,所以,大气和海洋相对固体地球向西运动,加强赤道信风和赤道暖流,使太平洋海面东低西高,有利于拉尼娜事件形成;反之,月亮在南北纬28.6度和太阳在南北回归线时情况正好相反,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这为日食-厄尔尼诺系数理论提供了新的能源动力,也是厄尔尼诺现象通常在圣诞节(12月25日为圣诞节,太阳在12月21-23日冬至时直射南回归线,1月3日或4日为地球近日点,太阳潮最强)附近发生的原因。日长幅值变化的极小值通常位于1和7月,原因就在于夏至(6月21日或22日)和冬至(12月21-23日)时太阳在南北回归线,太阳潮使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 。 我们在《拉尼娜呈减弱趋势:3月16日和26日海温异常比较》一文中指出,每年1月25日-4月7日(72天)及7月30日-11月6日(109天)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每年4月9日-7月28日(110天)及11月18日-1月23日(66天)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 。 目前处于1月25日-4月7日(72天)地球自转减速阶段的后期,拉尼娜现象开始减弱,并可能在4月7-9日发生逆转,符合拉尼娜现象持续到春季的大多数预测。4月9日-7月28日(110天)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拉尼娜现象消失快于预期,近期美洲中强地震值得关注。伴随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地震可能加剧 。 综合1890-2004年的数据,我们总结得到流感大流行的6大气候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m+1年或M+1年。1889-1890年、1900年、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的禽流感爆发都满足这6大条件,同时,在1890年以来,满足这6大条件的只有以上6次爆发。第7大特征是当年为冬季或夏季强潮汐南北震荡持续天数异常年 。 流感大爆发的7大条件日益趋成熟: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2007年至2009年发生了强拉尼娜事件和强沙尘暴;2008年发生了严重低温冻害和太阳黑子低值;2008年为太阳黑子极小值年,直到2009年3月太阳黑子仍处于异常低值状态,2012年是太阳黑子极大值年,2008年和2009年都是夏季强潮汐南北震荡持续天数异常年。太阳黑子极小值年附近流感爆发的强度较小,危害较轻,极大值年附近流感爆发的强度较大,危害较重。流感爆发正当时:关注太阳黑子极值2009年和2012年的流感爆发威胁 ! 目前缺少的条件就是下一个强厄尔尼诺事件。拉尼娜事件到厄尔尼诺事件之间是流感病毒的发展演变阶段,积极预防才能减少其危害。预防流感要关注下一个厄尔尼诺的发生 。 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下属斯克雷普斯海洋研究所预测,今年的厄尔尼诺现象最晚将于秋季发生,该机构预计,今年厄尔尼诺现象的严重程度可能与1997年至1998年发生的厄尔尼诺现象类似 。它和众多的厄尔尼诺预测一样,正在逐步证实我们在2008年初和2009年3月的预测 。 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事件与东北严重低温冷害、流感爆发相对应。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灾害的准备 。 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1957-1958、1968-1969、1972-1973、1976-1977年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与此同时,1957、1969、1972、1976年东北地区也发生了严重的低温冷害;1955、1964发生了拉尼娜事件,与此同时,1955、1957、1964、1972、1977年发生了南方低温冻害;1957-1958年、1968-1969年、1977年世界爆发了流感大流行。 在厄尔尼诺事件当年,中国一般北方干旱,南方多雨;次年,可能有洪水。 2009年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敲响了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的警钟。 参考文献 1. 高原。专家称厄尔尼诺现象将给美国带来更多降雨。2009年06月08日10:07 新华网。 http://news.sina.com.cn/w/2009-06-08/100717973844.shtml 2. 林振山, 赵佩章, 赵文桐. 日食-厄尔尼诺系数及其应用 . 地球物理学报, 1999, 42(6): 732-738. 3. 杨学祥. 厄尔尼诺事件产生的原因与验证 . 自然杂志. 2004, 26(3): 151-155 4. 杨冬红,杨学祥. 厄尔尼诺事件和拉尼娜事件的成因与预测.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8, 2(5): 1-10 5. 杨学祥.2008年自然状况展望:气候变化持续异常。刊发时间:2008-01-07 11:43:07 光明网-光明观察。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8-01/07/content_719991.htm 6. 杨学祥,杨冬红. 拉尼娜呈减弱趋势:3月16日和26日海温异常比较. 发表于 2009-3-27 5:55:57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2731 7. 杨学祥,杨冬红.拉尼娜将迅速减弱:2009年3月23日和30日海温异常比较. 发表于 2009-3-31 6:05:51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3498 8. 杨学祥. 拉尼娜结束:2009年3月30日和4月6日海温异常比较. 发表于 2009-4-7 5:43:19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4734 9. 杨学祥. 厄尔尼诺事件的警报已经拉响. 发表于 2009-4-4 7:04:58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4283 10. 杨学祥. 拉尼娜现象持续到4月7日的预测得到证实. 发表于 2009-4-8 5:13:25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4933 11. 杨学祥,杨冬红.加拉帕戈斯群岛火山喷发敲响厄尔尼诺的警钟. 发表于 2009-4-13 12:06:10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5898 12. 杨冬红, 杨学祥, 刘财. 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13. 杨冬红, 杨学祥. 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2006,28(1):95-96 14. 杨冬红, 杨学祥. 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3):1-8. 15. 杨学祥. 猪流感敲响了警钟:下一次厄尔尼诺与世界流感爆发. 发表于 2009-4-25 7:01:14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8052 16. 杨学祥. 流感爆发正当时:关注太阳黑子极值2009年和2012年. 发表于 2009-4-26 6:34:23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8226 17. 杨学祥. 正在被证实的三大预警:低温冻害、强震和流感爆发. 发表于 2009-5-15 7:20:23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1961 18.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683期)。2008年3月2日第五版。 http://whb.news365.com.cn/kjwz/200803/t20080302_1777631.htm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6921
个人分类: 灾害预测|4698 次阅读|2 个评论
拉马德雷、低温、飓风、全球性流感、太阳黑子、厄尔尼诺、拉尼娜等对比
杨学祥 2009-6-11 14:24
表 4.3 拉马德雷、低温、飓风、全球性流感、太阳黑子、厄尔尼诺、拉尼娜等对比 (杨冬红等, 2006 ) 时 期 1890-1924 1925- 1946 年 1947-1976 1977- 1999 年 2000 -2030 ? 拉马德雷 PDO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全球气温 低温 增暖 低温 增暖 低温? 流感爆发的相关年 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 1886-1887 1898-1899 1916-1917 1954-1956 1967-1968 1975-1976 2007? 2013-2014? 2016-2017? 中国沙尘暴高峰期 1954-1956 1964-1968 1975-1976 2007 2013-2014? 2016-2017? 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和流感年 (1888)-1889 1899-1900 1918-1919 1957-1958 1968-1969 (1976)-1977 2008-2009? 2011? 2015? 2018? 太阳黑子 1889 谷年 1901 谷年 1917 峰年 1957 峰年 1968 峰年 1976 谷年 2008 谷年 ? 2011 峰年 ? 2018 谷年 ? 东北冷夏年 o 和低温冷害年 * 1888 o 1902 o 1918 o 1957 o * 1969 o * 1976 o * 2008? 2011? 2015? 2018? 时 期 1890-1913 1914- 1944 年 1945-1973 年 1974- 1995 年 1996-2020 年 世界经济长波 第三上升期 第三下降期 第四上升期 第四下降期 第五上升期 时 期 1956-1970 年 1985~ 1999 年 2000-2006 中国沙尘暴 频繁年代 稀少年代 增多 时 期 1889-1924 年 1925-1945 年 1946-1977 年 1978-2003 年 2004-2005 年 8.5 级以上地震 6(2) 次 1(1) 次 11(7) 次 0(0) 次 3 次 时 期 1926 年 -1970 年 1970 年 -1994 年 1995 年 - 2020 年? 飓 风 高活动期 低活动期 高活动期 中国 气温 时期 1903-1918 年 1919-1953 年 1954-1986 年 1987-2003 年 (引自李明志等人) 冷暖 低温期 高温期 低温期 高温期 登陆中国台风每年超过 10 次 1893-1898 年内有 3 年 1899-1951 年内没有 1952-1981 年内有 9 年 无资料 (引自张家诚等人) 注: 1888-1889 年、 1899-1900 年和 1976-1977 年为厄尔尼诺年, 1889-1890 年, 1900 年和 1977 年为流感爆发年。?表示预测。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年用魏松林的数据 , 1889-1978 年的地震数据取自文献 , 1900-2000 年的地震资料取自国外金森博雄修订的数据,标在括号内 。流感数据取自文献 。低温冷害数据取自文献 。沙尘暴数据取自文献 。 来源:杨冬红 , 杨学祥 . 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 .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7,1 ( 3 ): 1-8.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3693 次阅读|0 个评论
2009年5月强潮汐预警
杨学祥 2009-4-23 06:04
2009 年 5 月 26 日 为月亮近地潮, 24 日为日月大潮,时差不超过 3 天,为强潮汐月。预计 5 月 -8 月为地震高发时期,重要潮汐组合如下: 潮汐组合 A : 5 月 2 日 为上弦, 5 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00043 度,赤道地区潮汐变化最大。 潮汐组合 B : 2009 年 5 月 9 日 为日月大潮, 12 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南纬 26.48973 度,两者弱叠加,潮汐强度和南北震荡较大,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 C : 2009 年 5 月 17 日 为下弦, 19 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00101 度,赤道地区潮汐变化最大。 潮汐组合 D : 2009 年 5 月 24 日 为日月大潮, 26 日为月亮近地潮和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 26.45285 度,三者叠加,潮汐强度最强,南北震荡最大,为本月潮汐最强时段,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 E : 2009 年 5 月 31 日 为上弦, 6 月 1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00016 度,赤道地区潮汐变化最大。
个人分类: 潮汐预警|5388 次阅读|0 个评论
沙尘暴、暴雨、低温:关注22-28日潮汐组合
杨学祥 2009-4-22 23:29
我国北方地区将再次迎来大范围沙尘天气 波及5个省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9-04-22   发表评论 全国沙尘落区预报图(2009年4月22日20时~23日20时) 中国天气网讯春天是沙尘天气高发的时期,16日开始在新疆、内蒙出现的沙尘还未离去,明天北方部分地区又将迎来大范围的大风沙尘天气,波及5个省(自治区)。 中央气象台预计,受来自蒙古国南下冷空气的影响,今天(22日)夜间开始,新疆东部、西北地区东部、内蒙古大部、华北大部、黄淮东部将先后出现4~6级左右的偏北或偏南风、阵风风力可达7级。新疆东部和南疆盆地、西北地区东部、内蒙古中西部的部分地区将出现扬沙或浮尘天气,局部地区有沙尘暴。 16日至17日新疆局地出现沙尘暴 近一段时间以来,新疆、内蒙古、甘肃等地相继受到沙尘侵扰。4月16日至19日,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苏、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和田以及东疆的哈密、吐鲁番地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大风、大风沙尘天气造成新疆农作物受灾147万亩,其中棉花115万亩,占受灾面积的近八成;阿克苏和喀什地区最为严重,农作物受灾130余万亩,占受灾面积的九成;农业经济损失达2.9亿元。 气象专家提醒,沙尘来临时,人们避免在广告牌和老树下逗留。在强大风力的作用下,安装不牢的广告牌或根基不稳的老树容易倒塌或断裂,危及行人的生命安全。及时关闭门窗,减少外出,特别是老人和儿童。必须到室外活动的人最好带上口罩,也可以用湿毛巾、纱巾等保护眼、口、鼻,以有效减少沙尘吸入体内。在大风天气中应少骑自行车,因为侧风向骑车有可能被大风刮倒,造成身体损伤。 文章来源: 中国天气网 责任编辑: 栀子花 http://www.china.com.cn/news/weather/2009-04/22/content_17654404.htm 今天夜间开始华北西北内蒙等将大风降温4~8℃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9-04-22  发表评论 晚间三天预报 冷空气将影响内蒙古西北华北黄淮等地 我国中东部地区将有一次降水过程 五一天气:4月23-5月1日我国将有2股冷空气3次降雨 中国网4月22日讯 中央气象台消息,受来自蒙古国南下冷空气的影响,今天夜间开始,新疆东部、西北地区东部、内蒙古大部、华北大部、黄淮东部将先后出现4~6级左右的偏北或偏南风、阵风风力可达7级。新疆东部和南疆盆地、西北地区东部、内蒙古中西部的部分地区将出现扬沙或浮尘天气,局部地区有沙尘暴。冷空气前锋过后,西北地区东部、内蒙古中西部、华北大部、黄淮等地气温将下降4~8℃,西北地区东部、内蒙古西部的局部地区气温将下降10~12℃。 受冷暖空气的共同影响,未来三天,我国中东部地区将有一次明显的降水过程,其中,江苏西南部、安徽南部、江西北部、湖北、湖南、贵州东部、重庆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雨,局部地区有暴雨。 具体预报如下: 22日20时至23日20时,新疆西部、西北地区东部、西藏东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小到中雨(雪)或雨夹雪;内蒙古中东部、吉林西部、辽宁西部、华北、黄淮大部、江淮西部、江汉、江南大部、四川北部和东部、重庆、贵州、云南西部和南部、广西北部、广东大部、海南以及台湾等地有小到中雨或阵雨,其中,重庆大部、湖北西部、湖南北部、贵州北部有大雨,降水量一般不超过40毫米;重庆、贵州东北部、湖南北部、江西西北部、安徽西南部、内蒙古中部、河北西北部等地将有雷雨天气,局地有短时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新疆东部、内蒙古中西部、甘肃西部等地有4~6级偏北或偏东风,新疆东部和南疆盆地、甘肃西部、内蒙古中西部的部分地区有扬沙或浮尘天气,局部地区有沙尘暴。渤海、黄海大部、东海北部海域将有4-6级风;东海南部、台湾海峡、台湾以东洋面和以南、南海北部海域将有5-7级东北风。 23日20时至24日20时,新疆北部、内蒙古中东部、青海东部、东北大部有小到中雨(雪)或雨夹雪;华北东部、甘肃南部、西藏东南部、四川北部和南部、重庆南部、贵州、黄淮中东部、江淮、江汉大部、江南、华南、云南东部等地有小到中雨或阵雨,其中,湖北东部、湖南中部、江西北部、安徽南部、江苏西南部、贵州东南部、广西东北部等地有大雨。西北地区东部、内蒙古大部、华北、黄淮等地有4~6级偏北或偏南风;南疆盆地、甘肃西部、宁夏、陕西北部、内蒙古中西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浮尘或扬沙天气,局地有沙尘暴。渤海、黄海、东海北部海域有5-7级风,部分海域有阵风8级的旋转风。 24日20时至25日20时,新疆沿天山地区、西藏东部、青海东南部、川西高原、东北大部等地有小到中雨(雪)或雨夹雪;甘肃南部、湖南南部、四川西部和南部、重庆南部、云南东部、贵州北部、江南东部、华南大部以及台湾等地有小到中雨或阵雨;其中,广西东南部有大雨,上述部分地区有将有雷雨天气,局地有短时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华北东部、黄淮东部、江淮东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4~6级偏北风;渤海、黄海、东海北部海域有5-7级风,部分海域有阵风8级的旋转风。 文章来源: 中国网 责任编辑: 栀子花 1 2 下一页 http://www.china.com.cn/news/weather/2009-04/22/content_17654387.htm 新疆阿图什市发生5.0级地震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2日19:40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乌鲁木齐四月二十二日电(记者 汪金生)据新疆地震台网初步测定,北京时间四月二十二日十七时二十六分,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发生里氏五点零级地震。   据测定,震中位于北纬四十点一度,东经七十七点四度。据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地震局介绍,地震发生时,距离阿图什市约一百多公里哈拉峻乡震感强烈,阿图什市亦有震感。目前尚未收到有人员伤亡的报告。   阿图什市是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州府所在地,位于新疆西南部,距乌鲁木齐一千四百多公里,有无花果之乡的美誉。(完) http://news.sina.com.cn/c/2009-04-22/194017666005.shtml 学者杨学祥 发表于 2009-4-7 15:14:46 分类:灾害预测│ 查看评论 :6 │ 浏览:723 打印 推荐给朋友 您的姓名: * 必填 您的邮件: 朋友邮件: * 必填 推荐理由: 日月同经或日月同纬时可激发强震:关注22至25日潮汐组合 2008 年 5 月 12 日 四川汶川发生了 8 级地震, 13 天后, 25 日发生了 6.4 级最大余震。有规律存在吗? 我在 2008 年 5 月 25 日 指出, 5 月 22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南纬 27.54525 度, 29 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00155 度(月亮在赤道面), 25 日居中间,大约为 16 度。 3 月 20 日 是春分,太阳在赤道面, 6 月 20 日 太阳在北纬 23.5 度。 5 月 25 日 太阳约在北纬 16 度。因此, 5 月 25 日日、地、月近似在同一平面,引潮力可由最强(朔望日)变到最弱(上弦和下弦)。 2008 年 5 月 8 日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 27.62531 度, 2008 年 5 月 15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00054 度, 5 月 12 日 居中间,大于 14 度。 2008 年 5 月 12 日 太阳在北纬 14 度, 5 月 12 日 日、地、月也近似在同一平面,引潮力可由最强(朔望日)变到最弱(上弦和下弦)。月亮赤纬角变化周期为 13.6 天。所以, 5 月 12 日 到 25 日经过 13 天又回到原来的角度 。 日月同纬是日、地、月在同一平面,引潮力变化幅度增强。无论是日月同纬日,还是日月同纬年,都可能激发严重灾害发生 。 以上观点最近得到天文学专家的证实 。广东天文学会专家 2008 年 5 月 29 日 分析,这次汶川大地震发生的日期与时间,可能与天文因素有关。 大地震日期恰好发生在上弦 ( 农历四月初八 ) 。这天,上弦时刻出现在中午 11 时 47 分。上弦时,太阳、地球和月球排列成一个直角三角形;从地球上看,太阳和月球的角度恰好等于 90 度,上弦这天,有来自两个不同方向的引潮力对地球施加影响。历史上有些大地震出现在上弦或下弦的前后 : 如里氏 9.1 级的美国阿拉斯加大地震,发生在 1957 年 3 月 9 日 ( 农历二月初八 ) ,这天恰好是上弦;里氏 8.8 级的南美洲厄瓜多尔大地震,发生在 1906 年 1 月 31 日 ( 农历正月初七 ) ,次日为上弦;里氏 8 级的我国甘肃古浪大地震,出现在 1927 年 5 月 23 日 ( 农历四月廿三 ) ,次日为下弦;里氏 7.3 级的我国辽宁省海城县大地震,出现在 1975 年 2 月 4 日 ( 农历十二月廿四 ) ,下弦为 2 月 3 日 。 太阳月球地球处于同一平面:汶川大地震时刻恰好出现在太阳月球地球 3 个天体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在平时,月球与太阳地球的运行不是处于同一个平面,而是有一个 5 度多的夹角。当 3 个天体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可能对地球地壳的某些板块产生特殊的或共振的影响 。   月球和太阳位于同一条纬线:汶川大地震前夕,月球和太阳位于同一条纬线上。 5 月 11 日 ,太阳位于天空北纬 18 度,而月亮由北往南掠过北纬 18 度。也就是说, 5 月 11 日 有一瞬间,太阳和月球位于同一条纬线 ( 北纬 18 度 ) 上。日月两天体位于天空同一条纬线上,这种合力可能对地球的地震起引发作用 。 地震的地点和强度主要来自地球的内部,而地震的时间可能受地球外天体的引潮力及辐射和磁场等外因影响。当太阳月球和地球在空间的排列状况处于特殊的位置,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合力将会出现一个临界点或转折点时,就有可能触发地震,这就是地震的天文外因 。 从 3 月图 1-3 中可以看出, 3 月 19 日 月亮过远地点,地月距离最大,月亮潮强度比近地点减少 35% , 3 月 20 日 日月黄经差为 0 ,日、月在同一平面, 3 月 19 日 为下弦潮汐强度最小,太阳潮和月亮潮相互抵消,达到最小值,这是 3 月 19 日 汤加 7.9 级强震发生的原因。与 2008 年 5 月 12 日 四川汶川 8 级地震的天文条件(上弦,同一平面)相同。 2009 年 3-4 月月亮近地潮与日月大潮时间间隔超过 3 天,为弱潮汐月。 2009 年 4 月潮汐组合如下: 潮汐组合 A : 2009 年 4 月 1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 26.78146 度; 2 日为月亮近地潮,潮汐强度增大 35% ;月相为上弦,日月小潮。此期间潮汐南北震荡较强烈。 潮汐组合 B : 4 月 7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0.00058 度; 9 日为日月大潮,赤道地区潮汐变化较大,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 C : 4 月 14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 -26.66885 度; 17 日为下弦,日月小潮;潮汐南北震荡较强。 潮汐组合 D : 4 月 22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0.00020 度;赤道潮汐变化较大。 潮汐组合 E : 25 日为日月大潮; 28 日为月亮近地潮和月亮赤纬角最大值 26.57025 度;三者叠加,潮汐南北震荡很强,是本月潮汐强度最强的时期,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 从 4 月图 1-3 中可以看出,日月赤纬差值在 4 月 6 日 为 0 ,日月同纬,即日、地、月在同一平面。 4 月 7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0.00058 度; 9 日为日月大潮,赤道地区潮汐变化较大,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这是 4 月 7 日 千岛群岛发生 7 级地震的天文背景。 4 月 23 日 附近日月同经, 4 月 24 日 附近日月同纬, 4 月 22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0.00020 度;赤道潮汐变化较大; 25 日为日月大潮; 28 日为月亮近地潮和月亮赤纬角最大值 26.57025 度;四者弱叠加,潮汐南北震荡很强,是本月潮汐强度最强的时期,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关注 4 月 23-28 日日月同经和日月同纬的潮汐组合以及日月大潮、月亮近地潮和月亮赤纬角最大值的潮汐组合。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 . 激发地震的强潮汐周期: 7 、 9 、 13.6 天 . 发表于 2008-5-23 13:20:56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6424 2. 杨学祥,杨冬红 . 日月同纬与自然灾害:可能是四川地震和余震的激发因素 . 发表于 2008-5-25 19:32:41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6612 3. 苏稻香,李建基。专家分析汶川地震可能与天文因素有关。 2008 年 05 月 30 日 02:12 南方日报。 http://news.sina.com.cn/c/2008-05-30/021213945010s.shtml 4. 杨学祥。强震发生在日、地、月同一平面的上弦和下弦:三篇文章比较。发表于 2009-3-30 5:01:27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17495 5. 杨学祥,屈信军 . 2009 年 4 月潮汐组合预警 . 发表于 2009-3-19 13:22:20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1288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4815 本文关键词: 地震 日月同纬 日月同经 潮汐组合
个人分类: 灾害预测|3327 次阅读|0 个评论
湖南拉响道路结冰最高预警与暴雪橙色预警:9日至11日潮汐组合
杨学祥 2009-1-7 15:04
  晨报讯 ( 记者 周萍 ) 随着春运启动,不少人踏上了回家的路途。 2008 年年初那场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让很多人心有余悸,记者昨天从中国气象局获悉,近期天气变化相对平稳,今年出现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可能性很小,这对期待与亲人团聚的人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司长翟盘茂说,从中期、短期气候预报看,今年冬天出现 2008 年年初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可能性很小。气象部门将密切关注天气形势,一旦发现有这种可能性会及时提醒公众,同时将与有关部门进行紧密配合,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 。 湖南各地迎来了 2009 年第一场大雪。 5 日 8 时~ 6 日 8 时,张家界、常德、湘西自治州等地 34 县市出现了雨夹雪或纯雪天气,澧县、石门、慈利、桃源等地出现了暴雪,部分路面出现了冻结现象,省气象台因此拉响今年首个暴雪橙色预警和道路结冰红色预警。而在省会长沙,继昨日凌晨下起雨夹雪后,下午 4 时左右又下起了雪粒,不过,雨雪天气对市民生活未造成大的影响。今明两日,雨雪冰冻天气还将持续。省气象台发布暴雪和道路结冰防御指南,提醒政府及相关部门做好防雪灾和防冻害的应急工作;交通、铁路、电力、通信等部门加强巡查维护,做好道路清扫和积雪融化工作;市民减少不必要的户外活动 。 中新网 1 月 7 日 电 据中国气象局网站消息,受冷暖空气的共同影响,未来两天,西南地区东部、江南大部等地将出现一次小到中雨 ( 雪 ) 天气过程,其中,贵州中部的部分地区有冻雨。今天夜间开始,一股中等强度冷空气将自北向南先后影响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冷空气前锋过后,华北、东北、黄淮、江淮、江南东部等地将有 4 ~ 6 级偏北风,气温将下降 4 ~ 8 ℃。东部和南部海域将先后出现 6 ~ 8 级偏北风,阵风可达 9 级 。 刚刚过了小寒节气,三湘大地就进入了冰雪的世界,迎来了 2009 年的第一场雪,这也是湖南省入冬以来强度最大的一场雪。全省 34 个县市出现雨雪冰冻天气,省气象台同时拉响了 2009 年首个暴雪橙色预警和 2009 年首个道路结冰红色预警。专家介绍,今年的第一场雪来得比往年要早,强度也比上次大,相比去年提早了 6 天。此次雨雪冰冻天气将持续至 8 日 。   新华网广州 1 月 3 日 电 ( 记者徐清扬 ) 元旦期间广东出现大范围低温霜冰冻天气,广东省防总日前作出部署,要求各地认真吸取去年初雨雪冰冻灾害教训,切实做好应对突发天气的准备措施。 据广东省气象台报告,元旦期间广东全省出现大范围低温霜冰冻天气,随着新的冷空气陆续补充南下,未来几天广东省的天气仍然寒冷。预计最冷时段大致出现在 1 月中旬末期到下旬末期,这时正值春运和春节期间 。 荆楚网消息 ( 楚天都市报 ) ( 记者张爱虎 实习生李韵 )5 日,省政府办公厅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市州县政府和省政府有关部门认真应对低温冻害,妥善安排群众生活,积极做好农业防冻的各项准备,确保群众生活正常进行 。   荆楚网消息 ( 楚天都市报 ) 5 日晚 10 时左右,武汉开始降雪。因预计未来数日武汉市将持续低温雨雪天气,武汉市政府 6 日启动应急机制,确保交通顺畅和市场供应,并提醒市民注意防冻保暖。    6 日白天,武汉一直是持续的小到中雨夹雪。据武汉中心气象台预报, 10 日受冷空气影响,最低气温将达零下 2 至 零下 4 摄氏度 ,并有冰冻发生。 武汉市启动应急机制,一方面扫雪保畅通,一方面确保市民生活不因降雪受影响。武汉市农业部门已储备 400 万公斤蔬菜,将根据天气变化和市场反应,确保每日蔬菜供应量在 700 万公斤、品种在 40 个以上。物价部门则启动价格监测日报制,对粮油等民生商品和重点零售企业进行价格监督。 ( 金计 )   荆楚网消息 ( 楚天都市报 ) ( 记者苏永华 通讯员孙又欣 ) 昨日,就防范雨雪冰冻灾害工作,省防办向各地发出通知,要求保证工程设施安全,千方百计减轻雨雪冰冻灾害损失。   省防办要求,各地要落实应对工作责任制,务必将防御雨雪冰冻灾害落实到工程设施,对饮水工程、备用水源等直接关系民生的工程设施,要保证不出问题,特别加强中小水电站的管理和维护,一旦发生雨雪冰冻灾害,保证正常运行发电 。 2008 年 10 月 -2009 年 2 月月亮近地潮与日月大潮相距不超过 3 天,为持续 5 个月的强潮汐时期。 2009 年 1 月为其中第四个月,重要组合如下: 潮汐组合 A : 2009 年 1 月 3 日月亮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 -0.00042 度, 4 日为上弦,日月小潮,赤道地区潮汐变化较大。 潮汐组合 B : 2009 年 1 月 10 日月亮近地潮, 11 日为日月大潮, 9 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 27.0616 度,三者迭加,形成本月最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 C : 2009 年 1 月 15 日 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 -0.00151 度, 18 日为下弦,日月小潮,赤道地区潮汐变化较大。 潮汐组合 D : 2009 年 1 月 22 日 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 -27.0815 度,潮汐南北震荡较大。 潮汐组合 E : 2009 年 1 月 26 日 为日月大潮,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 F : 2009 年 1 月 30 日 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小值 -0.00001 度,赤道地区潮汐变化较大 。 1 月 3 日 月亮最小值导致的赤道强潮汐会加强冷空气活动,俄罗斯堪察加半岛活火山喷发敲响了自然灾害的警钟 。关注 9-11 日潮汐组合! 参考文献 1. 周萍。中国气象局官员称今年出现雪灾可能性很小。 2009 年 01 月 07 日 01:09 北京晨报。 http://news.sina.com.cn/c/2009-01-07/010916990034.shtml 2. 李姝阳,等。湖南拉响道路结冰最高预警与暴雪橙色预警。 2009 年 01 月 07 日 02:35 星辰在线 - 长沙晚报。 http://news.sina.com.cn/c/2009-01-07/023516990433.shtml 3. 未来三天南方将有雨雪天气 贵州局部有冻雨。 2009 年 01 月 07 日 09:08 中国新闻网。 http://news.sina.com.cn/c/2009-01-07/090814994536s.shtml 4. 湖南 34 县市出现雨雪冰冻天气 ( 组图 ) 。 2009 年 01 月 07 日 10:56 红网。 http://news.sina.com.cn/c/p/2009-01-07/105616995543.shtml 5. 徐清扬。广东出现大范围低温霜冰冻天气。 2009 年 01 月 03 日 20:07 新华网。 http://news.sina.com.cn/c/2009-01-03/200716970204.shtml 6. 张爱虎,李韵。湖北迎战大范围降雪 政府紧急通知应对冻害。 2009 年 01 月 07 日 05:14 荆楚网 - 楚天都市报。 http://news.sina.com.cn/c/2009-01-07/051416991982.shtml 7. 杨学祥。 2009 年 1 月潮汐预警。发表于 2008-12-15 4:30:30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51143 8. 杨学祥。 1 月 3 日 潮汐组合:四川高原震区气温再降。发表于 2009-1-2 7:32 :01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08137
个人分类: 灾害预测|2472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注潮汐预警:波兰大雪严寒天气造成13人死亡
杨学祥 2009-1-7 14:31
  新华网华沙 1 月 6 日 电 ( 记者张章 ) 波兰警方 6 日说,近几日的大雪和严寒天气已经在波兰造成 13 人死亡,恶劣天气还导致火灾频发,火车晚点,部分地区停电。   据波通社报道,波兰大部分地区日前普降大雪,最低气温骤然下降到接近 零下 30 摄氏度 ,一些老人、无家可归者和酗酒者被严寒夺去生命。   由于天气寒冷,人们取暖供热活动增加,火灾数量大增。在过去两天里,波兰全国发生了 453 起火灾。   严寒还导致火车晚点情况频繁发生。波兰铁路公司说,仅 5 日这一天,就有超过 200 次列车由于低温和大雪晚点。在连接首都华沙和北部港口城市格但斯克的一条铁路线上,恶劣天气日前还造成一列火车出轨,致使该路段停运近 3 个小时。 本月 4 日,波东北部受大雪影响最严重的瓦尔明 - 马祖里省部分地区电力供应中断。之后,供电系统一度被修复,但当天夜间该地区再次停电 。 2008 年 10 月 -2009 年 2 月月亮近地潮与日月大潮相距不超过 3 天,为持续 5 个月的强潮汐时期。 2009 年 1 月为其中第四个月,重要组合如下: 潮汐组合 A : 2009 年 1 月 3 日月亮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 -0.00042 度, 4 日为上弦,日月小潮,赤道地区潮汐变化较大。 潮汐组合 B : 2009 年 1 月 10 日月亮近地潮, 11 日为日月大潮, 9 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 27.0616 度,三者迭加,形成本月最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 C : 2009 年 1 月 15 日 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 -0.00151 度, 18 日为下弦,日月小潮,赤道地区潮汐变化较大。 潮汐组合 D : 2009 年 1 月 22 日 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 -27.0815 度,潮汐南北震荡较大。 潮汐组合 E : 2009 年 1 月 26 日 为日月大潮,两者叠加,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 F : 2009 年 1 月 30 日 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小值 -0.00001 度,赤道地区潮汐变化较大 。 1 月 3 日 月亮最小值导致的赤道强潮汐会加强冷空气活动,俄罗斯堪察加半岛活火山喷发敲响了自然灾害的警钟 。 波兰大雪严寒天气造成 13 人死亡,验证了 1 月 3 日 的潮汐作用。请继续关注 9-11 日最强潮汐组合。 本文关键词: 参考文献 1. 张章。波兰大雪严寒天气造成 13 人死亡。 2009 年 01 月 07 日 11:29 新华网。 http://news.sina.com.cn/w/2009-01-07/112916995805.shtml 2. 杨学祥。 2009 年 1 月潮汐预警。发表于 2008-12-15 4:30:30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51143 3. 杨学祥。 1 月 3 日 潮汐组合:四川高原震区气温再降。发表于 2009-1-2 7:32 :01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08137
个人分类: 灾害预测|2124 次阅读|0 个评论
水稻,要命的7天
tjm9518 2008-9-12 11:33
水稻抽穗扬花期至灌浆初期遇连续低温天气会严重减产,麦茬直播稻需防低温危害 大丰市白驹镇一农民 9 月 10 日来反映,当地有部分田块的麦茬直播稻抽穗迟,目前刚处于破口期。她问,对这些抽穗迟的水稻喷施赤霉素,能不能促进水稻提早抽穗和成熟。据了解,当地在 6 月 20 日前后麦茬直播的徐稻系列品种现在已齐穗,处于盛花期。迟抽穗的水稻,有一部分是麦茬直播的迟熟中粳稻,另有一部分是因第一次直播后遇雨涝出苗不良,后来在 7 月 1 日前后毁耕重种的徐稻系列品种。 9 月 9 日,滨海县八滩镇一农民来电话说,他在 6 月 15 日播种的徐稻 5 号,现在破口约 25% ,感觉水稻抽穗较慢。他问,能不能对水稻喷施赤霉素,促进早齐穗。据了解,这块田前茬为大麦,原本可以在 6 月 10 日前播种的,后因故推迟了播种期。 最近一段时间,有多位农民(主要集中在江苏省沿淮和淮北地区)反映了类似情况,咨询能不能用赤霉素等药剂促进水稻提早抽穗和成熟。 水稻抽穗过迟,最大的问题是容易遇低温而不能正常灌浆结实。这主要是由水稻的灌浆结实习性决定的。在低于 17 ℃的低温条件下,水稻体内的有机养分停止向籽粒输送,籽粒灌浆中止;水稻颖花开放后,一般必须在 7 天时间内灌上浆,如果灌不上浆,将终生不能灌浆,成为空粒。颖花开放后能及时灌浆的籽粒,以后在低于 17 ℃的条件下会中止灌浆,但气温回升后又能灌浆(灌浆期反复受到低温影响,籽粒灌浆时断时续,会严重影响籽料充实,千粒重会下降,出糙率、整精米率、腹白率等米质指标也会受到影响)。 一般来说,水稻抽穗扬花期至灌浆初期,如果遇到连续 3 天以上日平均气温低于 22 ℃的低温天气,水稻的初期灌浆就会受到很大影响,严重的可形成大量空粒,田间出现 大量翘穗,水稻产量大减,甚至绝收。 根据中央气象台 9 月 10 ~ 11 日发布的有关天气信息分析, 9 月 15 日前,江苏省各地日最低气温在 17 ~ 22 ℃ ,日最高气温在 26 ~ 30 ℃ ,适合水稻抽穗扬花和灌浆结实。在 9 月 19 日前,没有冷空气影响江苏省,各地气温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9 月中旬后期,江苏省南部地区还会出现高温天气。在 9 月 19 日前后,有一股冷空气影响新疆北部,而后东移南下影响我国其他大部地区,局时江苏省气温是否会明显下降还有待观察。 综合各方面因素看,今年江苏省麦茬直播稻播种时间普遍早于往年,一般在 6 月 15 日前播种,而且与往年相比各地普遍注意使用了生育期较短的水稻品种,沿淮地区和苏中北部地区大多选用了中熟中粳稻品种 ,苏中地区大多选用了中熟中粳稻和熟期较早的迟熟中粳稻品种 ,麦茬直播稻普遍在 8 月底至 9 月上旬齐穗,这些水稻前期能在良好的气温条件下顺利灌浆结实。部分迟抽穗的直播稻,只要能在 9 月 15 日前齐穗,也不会因为在灌浆初期遇持续低温而出现大量空粒。 上述农民反映的直播水稻,估计都能在 9 月 15 日前齐穗,没有必要采取喷药促进早抽穗的措施。水稻破口前喷施赤霉素(视水稻生长情况,每亩用赤霉素纯药 0.5 ~ 1 克加水 30 ~ 50 公斤细喷雾),虽然可以促进水稻抽穗,使齐穗期提前 2 天左右,但同时会使田间水稻穗层不整齐,水稻穗下节间过度拔长,遇大风易断折。 江苏省麦茬直播稻生长季节紧,品种选用不当或播种不及时会使水稻抽穗期严重推迟,后期易遇低温而导致不能正常灌浆结实,出现大量翘穗或空秕粒增加,千粒重减少,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特别是在江苏省沿淮和淮北地区,麦子收割迟,水稻后期低温来得早,种植直播稻时安全齐穗问题尤其突出。近年来气候偏暖,水稻生长后期低温来得迟,直播稻安全齐穗问题不是十分突出,一旦后期低温来得早,大面积迟抽穗的直播稻可能面临严重减产甚至绝收的风险。安全齐穗问题如果不正确对待,将不仅仅是收多收少的问题,而是有收没收的问题。大面积直播稻因抽穗迟而受低温严重危害,则可能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粳稻一般在日平均气温为 24 ~ 26 ℃的条件下 抽穗最佳,其下限温度更适合优质米的形成。水稻在最佳抽穗期抽穗,结实率高,灌浆充分,千粒重高,有利于高产形成。种植麦茬直播稻,应根据当地最佳抽穗期确定适宜播种期和水稻品种。一般来说,江苏省沿淮和淮北地区,麦茬直播稻齐穗期宜安排在 8 月下旬;苏中安排在 8 月下旬至 9 月初,苏南地区安排在 8 月底至 9 月上旬。各地应选用生育期适宜的品种 ,在麦收后抢早播种,播种越早越有利于高产和安全。苏南及沿江地区一般应在6月15日前播种结束,不得迟于6月20日。苏中和沿淮地区麦茬直播稻应力争在6月10日前播种结束,最迟不得超过6月15日。淮北地区最好不种小麦茬直播稻,利用大麦茬和油菜茬直播种稻,并注意选用生育期早的早熟中粳稻品种或武运粳 21 号等生育期较短的中熟中粳稻品种,相对安全。 另外,麦茬直播稻适播期短,种植失败后补救余地小,生产上要加强播种至出苗期的管理,严防出苗困难和除草剂药害造成毁耕重种。自然和耕作条件不能满足直播稻生产需要的,如茬口过紧、地势低洼易涝、灌排条件差、技术准备不足等,不要盲目进行直播稻种植。(水清) 资料链接: 稻穗自剑叶叶鞘中抽出,叫抽穗。一穗全部抽出约需 3~5天。全田有10%的稻穗抽出叶鞘一半以上时,为始穗期;有50%的植株抽穗时,为抽穗期;有80%抽穗时,为齐穗期。穗顶小穗露出剑叶叶鞘1~2天就开花。开花的顺序和小穗发育的顺序相同。就一穗而言,自上而下;就一枝梗而言,先顶端,然后自基部向顶端。每朵颖花开颖、裂药、散粉、授粉后花药吐出颖外。每朵花自开放到关闭1~2小时。一般每天上午9~10时开花,11~12时最盛,下午2~3时停止。开花最适宜温度为30~35℃,最低温度为15℃。一个穗开花需5~8天左右,授粉后约2~7分钟花粉发芽,伸出花粉管,沿柱头进入子房。一般开花后9~18小时完成受精过程。 受精后第一天子房就开始伸长,在开花后 6~7天,米粒即可达最大长度;8~10天,米粒达最大厚度。米粒鲜重在开花后10天内增长最快,在25~28天达最大值。米粒干重增加高峰期在开花后15~20天,开花后25~45天达最大值。水稻子粒成熟,一般分为乳熟、蜡熟、完熟几个时期。一般开花3~5天进入乳熟期,这时子粒中有淀粉沉积呈乳白色。 安全齐穗期是指当地 80%以上年份不出现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以上低于22℃的日期。在里下河南部地区,籼稻安全齐穗期在9月10日,粳稻安全齐穗期在9月20日;往南,水稻安全剂推迟;往北,水稻安全齐穗期提前。
个人分类: 直播稻专题|1117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上半年全球气温5年来最低:2008年低温预测得到初步证实
杨学祥 2008-8-28 05:46
记者葛志浩报道:尽管今年夏天的高温让人印象深刻,但着眼全球,整个上半年的天气却是近 5 年来最清凉的一次,这是出自日前世界气象组织( WMO )的一项调查中的结论。该组织宣称,今年上半年的清凉主要与拉尼娜有关,但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清凉只是暂时现象,因为在未来,全球变暖仍然是大趋势。在世界气象组织的这项调查中,拉尼娜被指为造成今年清凉世界的主因。因为在拉尼娜现象中,洋流的异常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气温的上升。负责气候数据和监测的官员奥马尔巴杜尔说 : 今年很有可能比之前的 5 年都要冷。其中可以肯定的是拉尼娜现象起了很重要的影响,但这一影响的程度究竟有多深我们无法回答。来自英国气象局哈得利中心的数据表明,截至 7 月底,今年全球平均温度比 1961 年至 1990 年的平均温度高出 0.28 ℃ 。不过,拉尼娜的这种降温影响并不会改变人为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长期全球变暖趋势。截止到 7 月,今年已经比前 5 年都要冷,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年的最终年平均气温会高于历史全球气温平均水平。巴杜尔补充道。据介绍,拉尼娜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海温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异常。而在过去几个月拉尼娜逐渐消退的过程中,人们会发现全球气温又开始缓步攀升。气候专家称,尽管今年上半年的全球温度 5 年来最低,但据世界气象组织的自 1850 年的可靠数据表明,截止至 2007 年的前十年是有史以来平均温度最高的十年,比一个世纪前的全球平均气温提高了 0.74 摄氏度 ,全球变暖还是大趋势 。 2008 年 1 月中国南方遭遇 50 年一遇的冰冻灾害袭击, 5 月 12 日 遭遇四川汶川 8 级地震袭击。上半年全球气温 5 年来最低和俄罗斯 8 级地震,进一步表明低温多震是全球现象。 我在 2008 年自然状况展望中指出, 2007 年是气候变化异常年。根据天文条件和灾害记录, 2008 年可能是气候变化持续异常年,拉尼娜、厄尔尼诺、旱涝、强震、流感等灾害交替发生,人们必须做好防灾准备: 一、 2008 年是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的转换年 二、 2008 年全球旱涝灾害依然非常严重 三、 2008 年温度持续下降 四、 2008 年火山强震依然频繁发生 五、 2008 年流感大流行可能性很大 2000 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低温、强震、沙尘暴、台风、强拉尼娜、流感爆发在 1947-1976 年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频繁发生 。人类可以减缓或加速气候变化的进程,但不能改变气候变化的周期规律。违背自然规律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 参考文献 1. 葛志浩。上半年全球气温 5 年来最低 即时播报:短暂清凉无力阻止升温大趋势。 2008-08-27 解放网。 http://www.jfdaily.com/jsbb/shanghai/200808/t20080827_359774.htm 2. 杨学祥 .   2008 年自然状况展望:气候变化持续异常 . 刊发时间: 2008-01-07 11:43:07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8-01/07/content_719991.htm 3. 杨学祥,杨冬红。拉马德雷冷位相能给世界带来什么? 2008-4-26 9:17:40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024
个人分类: 灾害预测|2661 次阅读|2 个评论
2008年低温多震:南京“凉夏周期”与拉马德雷现象
杨学祥 2008-8-19 07:00
2008 年低温多震:南京凉夏周期与拉马德雷现象 杨学祥,杨冬红 据 2008 年 08 月 18 日 现代快报报道,今年天气还真叫奇怪,今天出伏了,明天的天气反倒热了起来,最高气温直逼 34 ℃ 。不过从预报来看,本周多阵雨,将遏制气温的回升态势,本周六就进入处暑节气了,今年夏天有可能一凉到底。今年三伏从 7 月 19 日 开始,到 8 月 17 日 结束,今天是出伏第一天。今年南京一共只出现了 10 个高温日,其中只有 2 个高温日出现在三伏天,而且都是在头伏,三伏天里的最高气温不到 36 ℃ 。在最热的中伏,台风凤凰给南京带来了大降温。据统计,建国以来,南京在 1999 年和 1997 年出现过两次凉夏,还曾在 1972 、 1980 和 1993 年出现过三次凉三伏的现象,今年毫无疑问,又是一个凉三伏的天气,从气象规律上来说,有十年凉爽一次的规律。在南京气象界,一直流传着南京夏季高温冷热有 20 年一变的特点, 在经历了 1950 年 -1975 年的热夏周期后, 1976 年 -1999 年南京处于凉夏周期中, 自 2000 年以来,南京也还处在热夏的周期,而今年夏季天气的反常,是不是也预示着南京夏季冷热规律发生了变化呢?气象专家称,热夏周期是一个大的气候概念,而今年的夏季反常,并不意味着大环境的改变,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全球变暖的趋势加大,南京夏季确实变凉了,中国的夏季高温中心已经不在南京了,而是转移至浙江东部等地区。那到底是哪只推手在悄然改变南京的夏季气候?南京夏天近几年确实变凉快了,与此同时,另外一个变化也在深入人心,那就是雨水增多。进入 2000 年,特别是 2003 年以后,南京夏季总要下一次特大暴雨。有人说这是台风的作用,台风携的大量水汽确实足以影响江苏气候。也有人说副高主体偏东,造成高温中心位置始终偏南,这似乎也是个答案,因为今年从入梅起至今,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偏东南,出现了苏南高温强度大于南京的现象。不过,在这些推手后面,似乎还隐藏着一只更大的推手,那就是海水的温度。今年年初太平洋东部至中部的海水温度比正常低了 1 ℃ 至 2 ℃ ,出现了拉尼娜现象。有气象专家研究发现,但凡拉尼娜年,副热带高压的势力偏弱,主体位置偏东 。英国气象专家曾经预计,在拉尼娜年出现的时候,全球温度要略偏低一些。巧合的是, 1998 年至 2001 年,也发生了拉尼娜现象,而 1999 年是南京 50 年来罕见的一个凉夏,全年没有一个高温日 。 1947-1976 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1977-1999 年为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 。南京的 热夏周期和凉夏周期与拉马德雷现象冷位相和暖位相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我们在 2006 年 11 月 21 日 指出, 2007 年 2 月到 6 月,近地潮与日月大潮相差不超过三天,为强潮汐时期。 5-6 月潮汐强度和南北震荡幅度最强,可激发冷空气活动、沙尘暴、暴雨、地震火山活动、矿难、空难。发生洪水的可能性较大。 2007 年的潮汐南北震荡状况与 1996 年类似, 1974 、 1985 、 1996 年发生了拉尼娜事件,表现出典型的 11 年周期。 2007 年 2-6 月的强潮汐可能导致厄尔尼诺暖位相向拉尼娜冷位相的转变。由于冷暖气候变化剧烈,要关注严重低温冷害和禽流感的袭击 。 我们在 2007 年 2 月 17 日 指出,旱情可能持续到 9 月中旬。 9 月 27 日 为日月大潮, 28 日为月亮近地潮; 10 月 26 日 和 11 月 24 日 为月亮近地潮与日月大潮叠加; 12 月 22 日 为月亮近地潮, 24 日为日月大潮。月亮近地潮与日月大潮间隔不超过 3 天,为强潮汐时期。 2007 年 11 月 26 日 月亮赤纬角为 28 度, 24 日为日月大潮, 11 月 24-26 日潮汐南北震荡幅度较大,冷空气活动较强烈。 12 月 23 日 月亮赤纬角为 28 度, 22 日为月亮近地潮, 24 日为日月大潮, 12 月 22-24 日潮汐南北震荡幅度较大,冷空气活动较强烈。 9-12 月的强潮汐可能导致拉尼娜现象发生。 11-12 月将有强冷空气活动 。实际上,拉尼娜事件在 2007 年 8 月发生。 我们在 2007 年末 2008 年初指出, 2007 年是气候变化异常年。根据天文条件和灾害记录, 2008 年可能是气候变化持续异常年,拉尼娜、厄尔尼诺、旱涝、强震、流感等灾害交替发生,人们必须做好防灾准备 。 英国气象预报人员称, 2008 年将会比前几年略为凉爽,但仍会是自 1850 年以来最热的十个年份之一。英国气象局和东安格利亚大学的专家们周四表示,今年的全球平均气温将会比 1961-1990 年的平均气温 14 摄氏度 高出 0.37 度,是 2000 年以来最凉快的一年。他们表示,这一预测已经考虑了太平洋拉尼娜现象的影响因素。拉尼娜现象今年料将特别强劲,从而抑制变暖趋势。预测还考虑了温室气体浓度上升、太阳变化和洋流的自然变化等因素。变暖的趋势没有改变。与 1961-1990 年的平均气温相比, 2001-2007 年平均气温高出了 0.44 度,而 1991-2000 年平均气温仅高出 0.21 度。拉尼娜现象和与其相反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温度影响巨大。拉尼娜现象会使海洋表面温度降低约 0.5 度,厄尔尼诺的作用则相反。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会对全球表面温度造成巨大的影响,目前非常强劲的拉尼娜现象会对 2008 年的气温构成限制,英国气象局的 Chris Folland 说。但是, 2008 年的平均气温预计仍将明显高于 2000 年。当时拉尼娜现象同样强劲,将该年的平均气温限制在 1961-1990 平均气温之上 0.24 度。一旦拉尼娜现象减弱,气温恐怕还会快速回升,他说。拉尼娜现象目前达到了 1999-2000 年以来的最大强度。由于全球表面温度对拉尼娜现象的反应有延迟效应, 2008 年该现象对气温的限制作用料将更胜于 2007 年 。 2007 年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 。影响 2008 年气温下降的因素不仅仅是拉尼娜,还有强潮汐和频繁发生的地震火山活动 。 2008 年 1 月中国南方严重冰冻灾害和 2008 年 5 月 12 日 四川汶川大地震验证了我们对 2008 年低温多震的预测 。 图 1 1900 年 -2008 年 1 月太平洋十年涛动( PDO )冷暖位相变化 目前处于拉马德雷现象(亦称太平洋十年涛动 PDO )冷暖位相的剧烈变动时期(参看图 1 )。南京的 1950 年 -1975 年热夏周期和 1976 年 -1999 年凉夏周期与拉马德雷现象 1950 年 -1975 年冷位相峰值和 1976 年 -1999 年暖位相峰值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参考文献 1. 刘峻。凉三伏结束今年夏天一凉到底? 2008 年 08 月 18 日 04:07 现代快报 http://news.sina.com.cn/s/2008-08-18/040714323258s.shtml 2. 杨学祥 . 厄尔尼诺、拉尼娜和流感世界大流行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程序 . 2007-2-18 上海环境热线 . 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7/200711098.htm 3. 杨学祥 . 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链预警:厄尔尼诺结束拉尼娜将发生 . 2007-2-22 上海环境热线 . 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7/200711106.htm 4. 杨学祥 . 厄尔尼诺事件产生的原因与验证 . 自然杂志 . 2004 , 26 ( 3 ) : 151 - 155 5. 杨学祥,杨冬红 . 2007 年 2-6 月强潮汐预警:关注厄尔尼诺年的低温冷害 . 2006-11-21 上海环境热线 . 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69382.htm 6. 杨学祥 . 2007 年 7-8 月弱潮汐预警及 9-12 月强潮汐预警 . 2007-2-17 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12255 7. 杨学祥 . 盘点 2007 年强潮汐预警:干旱、拉尼娜、地震、严寒、流感 . 2008-01-03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8-01/03/content_718587.htm 8. 编辑: candy 。英国预测: 08 年将略为凉爽 但变暖大势未改。 2008 年 01 月 04 日 10:00 来源 : 大洋综合。 http://news.dayoo.com/world/news/2008-01/04/content_3244654.htm 9. 杨冬红 , 杨学祥 . 潮汐和地震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7 , 1 ( 4 ): 5-12 。 10.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 21 ( 3 ): 1023-1027 。 11. 杨学祥 .   2008 年自然状况展望:气候变化持续异常 . 刊发时间: 2008-01-07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8-01/07/content_719991.htm 12. 杨学祥 .  被忽略了的冰雪冻灾警报 . 刊发时间: 2008-02-15 15:07:58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 经济科技。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8-02/15/content_734758.htm 13. 杨学祥 . 四川汶川 8 级地震的成因和强震预警 . 发表于 2008-5-19 9:29:46.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5831 14. 杨学祥 . 四川汶川县 7.8 级地震: 2008 年 5 月地震高潮正在得到证实 . 发表于 2008-5-12 17:11:31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951 15. 杨学祥,杨冬红 . 2004-2018 年: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 发表于 2008-5-10 11:08:23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736
个人分类: 灾害预测|3680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14: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