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清华学报百年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国高校期刊暨清华学报百年1
kexuechuanbo 2016-1-30 21:22
“中国高校期刊百年辉煌暨清华学报百年刊庆”周报之一 2015-11-10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 《清华学报》的诞生 1915 年5月,时任校长周诒春以“清华学会”的名义创办《清华月刊》(中英文各半)。 1915 年12月改为由清华学校名义主办、含中英文两种版本、隔期出版的《清华学报》(Tsing Hua Journal)。 内容包罗万象,开创西学传播新途径 1915 —1919年的中英文版《清华学报》,发表了百余篇介绍欧美最新科学、技术、教育理论的文章;也连载了到访清华的美国政治学家克罗博士等人宣扬西方民主制度的演讲或撰文;还发表了清华科学社有关中国农业、工业技术与教育发展现状的社会调查报告;所发表的叶企孙等人的数学史论文,标志着我国数学史学科的奠基。这些著译营造了“五四运动”前夕浓郁的科学、民主气氛。 《清华学报》不像清末民初的其他期刊那样借助留日师资经由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传播西学,而是借助留美师资使用中英文两种语言直接从欧美传入最新西学,从而开创了高校学报传播西学的新途径。 大师云集,星光熠熠 创刊于1915年的《清华学报》,相继由朱自清、叶企孙、梁思成、陈达、顾毓琇、刘仙洲等任编辑,发表了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胡适、梅贻琦、王力、马寅初、冯友兰、钱穆、金岳霖、潘光旦、朱自清、闻一多、顾颉刚、翁文灏、叶企孙、钱伟长等人文大师、科学巨擘的千余篇大作,构筑了顶级的编辑阵容和学术高地,培养了几代学人、促生了一批学科、传承了优良学风,是我国高校学术期刊的一座丰碑。 (本期《周报》编辑:姚远、刘俊) 阅读 242 4 举报
个人分类: 期刊传播史论1|135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高校期刊暨清华学报百年2
kexuechuanbo 2016-1-30 21:18
“中国高校期刊百年辉煌暨清华学报百年刊庆”周报之二 2015-11-12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 2015年11月5日下午2:00-4:00,清华大学校史馆,西北大学编辑出版与传播科学研究所所长姚远教授应邀作了题为《中国高校期刊的发源与清华学术期刊百年史的特殊意义》的学术报告。这也是清华学报百年刊庆的系列活动之一。 姚远教授多年来对高校学术期刊进行了深入研究,在讲座中梳理了中国高校期刊的发展脉络,介绍了《清华学报》(《清华大学学报》的前身,初名《清华月刊》)于1915年创刊的背景和历史沿革,总结了清华期刊特别是《清华大学学报》百年发展的历史意义和特殊贡献,并与听众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互动。 清华大学校史馆馆长、校史研究室主任、档案馆馆长范宝龙主持了讲座。清华大学出版社副总编兼期刊中心主任颜帅介绍了姚远教授的简历和学术成就。《清华大学学报》原负责人金德年和《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原主编郑福裕、杜文涛等三位前辈,回顾了《清华大学学报》的发展历程,并为学报今后的发展建言献策。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仲伟民,清华大学校史馆副馆长、校史研究室副主任金富军等,畅谈了听取讲座的感受,并与姚远教授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交流。出版社期刊中心的编辑和校史馆、档案馆的研究人员参加了讲座。 讲座结束后,范宝龙向姚远教授赠送了《清华大学志》《清华大学一百年》等书籍。全体与会人员合影留念。姚远教授还在金富军等陪同下参观了清华大学百年校史展览。 (消息来源:清华大学校史馆 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xsg/8500/2015/20151106141329491655885/20151106141329491655885_.html ) (本期《周报》编辑:刘俊、刘森) 阅读 183 6 举报
个人分类: 期刊传播史论1|218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高校期刊百年辉煌暨清华学报百年3
kexuechuanbo 2016-1-30 21:13
“中国高校期刊百年辉煌暨清华学报百年刊庆”周报之三 2015-11-18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 王国维结缘清华,献作《清华学报》 王国维于 1925 年起任 教于清华国学院,并分别在 1925 年第 1 期、 1926 年第 1 期、 1927 年第 1 期《清华学报》发文 3 篇——《水经注跋尾》《鞑靼考》《南宋人所传蒙古史料考》。 1927 年 6 月,王国维留下一纸遗书:“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一代国学大师投湖自尽。清华大学二校门西侧有碑为证。 (摄影:姚远) 叶企孙《清华学报》发文,开创我国建筑声学之先河 叶企孙是我国卓越的物理学家、教育家,是中国物理学界的一代宗师。 叶企孙于清华物理系任教期间,在 1927 年第 2 期的《清华学报》上发表《清华学校大礼堂之听音困难及其改正》一文,定量说明了清华大礼堂听音困难之原因,并提出了改进方法,开我国建筑声学之先河。 时隔 88 年,如今清华大礼堂仍完好矗立于清华园内,并发挥着丰富师生文化生活的功能。 (本期周报编辑:姚远、刘俊) 阅读 146 4 举报
个人分类: 期刊传播史论1|209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高校期刊百年辉煌暨清华学报百年4
kexuechuanbo 2016-1-30 21:07
“中国高校期刊百年辉煌暨清华学报百年刊庆”周报之四 2015-11-24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 在《清华学报》的早期发展历程中,一批国学大师和学界名流为其繁荣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其中有一些人身兼双重身份:他们既是作者,苦心孤诣、辛勤笔耕,以学科奠基作或代表作引领了当时的学术潮流,构筑了高校罕见的学术高地;他们也是编辑,淡泊名利、甘为人梯,心怀“愿为他人做嫁衣裳”的赤子之心,默默浸润着这方学术沃土,以深厚学养成就了《清华学报》的卓越品质。本期周报撷取两例,以飨同仁。 陈达 陈达与清华 陈达(1892—1975), 社会学家 ,现代中国 人口学 的开拓者。 7 岁开始读私塾,19岁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毕业后赴美,1923年8月回国到清华任教。1926年清华社会学系成立,被聘为社会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陈达与《清华学报》 1915 年,《清华学报》中文创刊号刊登陈达的《美国有操纵世界银行业之希望》。从1924年至1934年,《清华学报》陆续刊登了陈达的《社会调查的尝试》(1924)、《近八年来国内罢工的分析》 (1926)、《 生活费研究法的讨论 》(1926)、《关於生育节制几种刊物的介绍》 (1933)、《 人口变迁的原素 》(1934)等文。 1923 年11月10日,清华学校校长委派以教员陈达为主组成《清华学报》办事机构,并派陈达与清华学生会主席王造时商谈学报复刊事宜。11月17日,王造时按两人的意见(多为陈达的意见)拟就《学报简章》,并以《清华学报组织之具体计划》为题,附录《学报简章》,发表于当年年底出版的《清华周刊》。 1926 年,陈达任《清华学报》总编辑。 闻一多 闻一多与清华 闻一多(1899—1946),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 新月派 代表诗人和学者。1912年考入 清华大学 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 七子之歌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闻一多与《清华学报》 1919 年,闻一多始任《清华学报》中文编辑。 1920 年,闻一多续任《清华学报》中文编辑。 1933 —1948年,《清华学报》发表的重要论著包括闻一多的《 岑嘉州系年考证 》(1933)、《天问释天》(1934)、《诗新臺‘鸿’字说》(1935)、《诗经新义》(1937)、《九章解诂》(1948)等文。 (本期周报编辑:姚远、刘俊) 阅读 193 6 举报
个人分类: 期刊传播史论1|179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高校期刊百年辉煌暨清华学报百年5
kexuechuanbo 2016-1-30 21:04
“中国高校期刊百年辉煌暨清华学报百年刊庆”周报之五 2015-12-02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 《达德杂志》《益智杂志》:清华最早期刊新证 清华创校之初,尤为重视发展学生的社团,而且这些社团大都出版有刊物,如清华中等科学生之进德会和智育励进会等。达德学会(The Culture of TsingHua College)于清华创校次年(1912)成立,由合并进德会和智育励进会两会而成,是一个对成员的德智勇三者要求都很高的组织,并于同年创办了《达德杂志》和《益智杂志》两份杂志。《清华周刊》载文称《达德杂志》和《益智杂志》为 “清华最早的出版物” 和 “开清华出版物的先声” 。 《达德杂志》为综合性杂志,油印本(一说为手抄本)。其栏目有论说、文苑、小说、时评和杂俎等。论说栏内载有学术论文,吴宓即在此发表有《今世青年之心理》《论科学小说》等。1913年第2期后停刊。 《益智杂志》(TheUseful Knowledge)为侧重于科技的文理综合性杂志。1912年第一卷为油印本,1913年12月改为铅印本,至1914年6月止,共出4期。梁启超题字。其栏目有文篇、诗词、小说等。文篇栏载有政论文以及较多的科技论文,见有汤用彤的《道德为立国之本议》、傅葆琛的《游大钟寺记》、洪深的《养花新法》《化学新思》《外科创举》《水制显微镜》等。 《清华周刊》:缩影清华历史 《清华周刊》原名《清华周报》,创刊于1914年3月,除在抗日战争前后停刊10年以外,一直持续出版46卷,1947年3月复刊出版17期,前后约计647期,如再计入增刊、特刊、专号、纪念号、副刊等,大约为770余期。它为我们所见早期高校期刊中 历时最久(前后33年)、出版期数最多 的一种期刊,几乎是清华历史的一个缩影。 从《清华周报》到《清华周刊》的嬗变构成报刊同源说的一个典型范例。该刊创始之初的1914年3月至6月名曰“周报”,其篇幅止于一小张,式如通常之小报。至1915年9月,完成了由“报”到“刊”的全部过程,改为单行册页装订,并增加新栏目,已与现代意义上的期刊无异。 《清华周刊》性质与内容的演变,构成高校期刊立足学术、与学校发展共命运的典型特征。创刊之初,周报的内容仅限于言论、纪录、新闻等数项。而出版至第13期时,周刊对高校学生办刊、立足学术、谋求同学间自励、扩大学校荣誉等性质已表现得非常明朗,其中“立足学术”被置于更显著的位置,周刊宣言指出:“本校之星期印刷品以交换知识,磨砺学术为宗旨。” (本期周报编辑:姚远、刘俊) 阅读 90 1 举报
个人分类: 期刊传播史论1|189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高校期刊百年辉煌暨清华学报百年6
kexuechuanbo 2016-1-30 20:59
“中国高校期刊百年辉煌暨清华学报百年刊庆”周报之六 2015-12-11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 《清华大学两院院士在本校期刊发文的初步分析》一文,作为“《清华大学学报》百年刊庆特稿”之一,发表于《科技与出版》杂志 2015 年第 11 期。据该文统计, 截至2014年,76名清华大学两院院士中的62名院士在《清华大学学报》等11种本校期刊发文883篇,其中当选院士前发文366篇,当选院士后发文517篇;在《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发文629篇,在《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版)》发文129篇,两刊合计758篇,占11种期刊的院士总发文数的85%以上。这表明,清华大学期刊既面向国际,又立足本校,形成了对教学科研全方位的立体支撑,并在展示与引领学术研究潮流、记载和传承科学文化、培养学术顶尖人才、扶持学术新秀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这也表明了《清华大学学报》与学校高水平学术成就的高关联性和高依存度,从而构筑了我国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学术平台。该统计分析也在如何正确认识高校学报百年发展史和进一步发掘学报作为本校科学编年史册的功能方面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 (本期周报编辑:刘森、刘俊) 阅读 209 3 举报
个人分类: 期刊传播史论1|182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高校期刊百年辉煌暨清华学报百年7
kexuechuanbo 2016-1-30 20:55
“中国高校期刊百年辉煌暨清华学报百年刊庆”周报之七 2015-12-19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 百年刊庆之际,《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选取中国知网(CNKI)2005—2013年数据,通过定量统计得出学报网络传播趋势、网络读者地域分布、载文被访和被引的学科分布等数据,希望对打造良好的科研成果发表平台、更好地做好知识和信息传播服务工作提供有益的帮助。 1 网络传播趋势 2005 —2009年,《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传播呈现出快速上升趋势,下载量由103 502次上升至272 428次,增长1.63倍;2010年略有下降之后基本保持平稳,且均在250 000次以上,形成了网络传播稳中略升的“平台期”。总体而言,学报网络传播发展迅速,呈现出逐步递增的态势。 2 网络读者地域分布 2005 —2013年,《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网络用户绝大多数来自中国大陆及邻近国家或地区,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网络传播也具有地缘性特点。 序号 地域 下载量 / 次 浏览量 / 次 1 中国大陆 1 810 732 2 001 871 2 中国香 港 4 251 4 043 3 中国台湾 2 675 3 085 4 日本 276 767 5 韩国 199 501 6 新加坡 189 307 7 中国澳门 74 79 8 马来西亚 65 82 3 载文被访的学科分布情况 载文的下载量和浏览量能够直观说明网络传播的优势学科。电力工业、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自动化技术、电信技术、建筑科学与工程5个学科的下载量与浏览量均在10万次以上,远远高于其他学科,这也是与主办单位的优势学科及专业设置紧密联系的。 学科 下载量 / 次 浏览量 / 次 电力工业 199 101 210 275 计算机软件及 计算机应用 188 548 208 320 自动化技术 160 593 179 835 电信技术 144 021 161 747 建筑科学与工程 104 676 111 370 4 载文被引的学科分布情况 2007 —2013年,《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发文被引频次超过1 000的学科有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电信技术、自动化技术、电力工业、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建筑科学与工程,这6个学科可称为被引量的第一梯队,累计被引频次为8 449,占全部发文总被引频次的49.42%,在101个发文学科中脱颖而出,具绝对优势。 学科 发文量 / 篇 发文占比 /% 总被引频次 计算机软件及 计算机应用 353 11.58 1 826 电信技术 479 15.71 1 576 自动化技术 223 7.31 1 561 电力工业 205 6.72 1 390 环境科学与 资源利用 163 5.35 1 050 建筑科学与工程 154 5.05 1 046 (本期周报编辑:刘俊、姚远) 阅读 144 4 举报
个人分类: 期刊传播史论1|166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高校期刊百年辉煌暨清华学报百年8
kexuechuanbo 2016-1-30 20:29
“中国高校期刊百年辉煌暨清华学报百年刊庆”周报之八 2016-01-08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 新中国成立后复刊 1949 年,《清华学报》停刊。新中国成立后,《清华大学学报》于 1955 年 12 月出刊,为理工类的综合性期刊。《清华大学学报》以年刊出版,但未编卷号,由清华大学科学研究工作委员会编辑,主任委员为刘仙洲。外文目录使用俄文。下面左右图分别为《清华大学学报》 1955 年第 1 期封面和目录。 对外交流 作为学术交流的平台,《清华大学学报》在复刊后不久即开始筹办对外交流事宜。下面左图为 1956 年学报拟向国外重点学校交流致高教部的请示报告,右图为学校向各院系征求交流院校名单意见的函及电机系回复。 下图为 1956 年国外高校感谢清华寄送学报及资料的函。 刊期频变至“文革”停刊 1957 年 3 月,《清华大学学报》改为半年刊出版,并开始编写卷号,当年为第 3 卷;由清华大学学报编辑委员会编辑,清华大学出版科印刷。下图为 1957 年第 3 卷第 1 期封面,刊名首次使用毛泽东集字手迹。 1958 年,《清华大学学报》出版了第 4 卷的 3 期和第 5 卷的 3 期。从第 4 卷开始外文目录同时使用俄文和英文,第 5 卷的 3 期均为毕业生专号。下图为《清华大学学报》 1958 年第 4 卷第 1 期中、俄、英文目录和第 5 卷的 3 期封面。 1959 年,《清华大学学报》改为双月刊出版,当年出版 5 期; 1960 年,改为半年刊出版,全年出版 2 期; 1962 年,又改为双月刊出版; 1964 年,改为季刊出版。 1955 年至 1965 年底,《清华大学学报》共出版 12 卷 39 期。 1966 年,“文革”开始,《清华大学学报》停刊。下图为“文革”停刊前出版的最后一期( 1965 年第 12 卷第 4 期)封面。 (本期周报编辑:刘森、刘俊) 阅读 90 5 举报
个人分类: 期刊传播史论1|120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高校期刊百年辉煌暨清华学报百年9
kexuechuanbo 2016-1-30 20:24
“中国高校期刊百年辉煌暨清华学报百年刊庆”周报之九 2016-01-15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 “文革”期间复刊 1966 年“文革”开始,《清华大学学报》停刊。 1973 年,《清华大学学报》以季刊恢复出版,但未编卷号,由《清华大学学报》编辑组编辑。 1973 年第 1 期无外文目录,第 2 期开始有英文目录。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管学报,主任为张维。下面左右图分别为《清华大学学报》 1973 年第 1 期封面和 1973 年第 1 期上的毛主席语录。 两校合刊 1974 年,《清华大学学报》与《北京大学学报》自第 3 期开始合刊,合办《清华北大理工学报》季刊,由《清华北大理工学报》编辑组编辑,清华大学印刷厂印刷和发行。外文目录采用英文。下图为《清华北大理工学报》 1974 年第 1 卷第 1 期封面。 “文革”结束后渐入正轨 1977 年,《清华大学学报》季刊复刊,由《清华大学学报》编辑组编辑,外文目录采用英文,当年出版两期。《清华北大理工学报》随之停刊。下图为《清华大学学报》 1977 年第 1 期封面。 1978 年,《清华大学学报》从第 2 期开始由《清华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并成立学报编辑委员会。主编为赵访熊,副主编为高景德、汪家鼎、吴佑寿。下图为赵访熊主编。 1979 年,学报恢复连续卷号,当年为第 19 卷。下图为《清华大学学报》 1979 年第 19 卷第 1 期封面。 1984 年,学报编辑委员会主编为赵访熊,副主编为汪家鼎、吴佑寿。 文理分刊,组织机制日趋完善 1986 年,《清华大学学报》分为《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双月刊和《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半年刊两种版本出版。下图为《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6 年第 26 卷第 1 期封面。 1986 年后,吴佑寿、陆大䋮、柳百成先后任《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委员会主任,卢谦、袁乃驹、谢志成、朱永 (贝睿) 、朱家麟、徐湛、郑福裕、关志成、杜文涛曾任副主任。 1993 年后,郑福裕、杜文涛、梁恩忠、颜帅先后任《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 1996 年,《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为月刊。 2010 年,《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 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成立执行委员会,顾秉林、陈吉宁、薛其坤先后任主席,康克军、薛其坤曾任常务副主席,宗俊峰任执行主任。 改革运行体制 2009 年,清华大学决定改革《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运行体制,改由清华大学出版社进行管理。下图为清华大学出版社外景。 、 (本期周报编辑:刘森、刘俊) 阅读 46 1 举报
个人分类: 期刊传播史论1|246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高校期刊百年辉煌暨清华学报百年10
kexuechuanbo 2016-1-30 19:54
“中国高校期刊百年辉煌暨清华学报百年刊庆”周报之十 2016-01-22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 哲社版的创刊和发展 1986 年,《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为半年刊。1993年,改为季刊。2000年,改为双月刊。《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有效地促进了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创新。下面左、中、右图分别为《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号的封面、中文目录和英文目录。 张岱年、张岂之、胡显章、谢维和先后任《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委员会主任,刘桂生、刘述礼、钱逊、瞿振元、胡显章、李润海、黄国营、曹德本、刘石、罗钢、仲伟民曾任副主任。钱逊、曹德本、罗钢先后任《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 英文版的创刊和发展 1996 年,《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版)》)季刊创刊,使用大16开本。当时国内高校创办的英文期刊极少,且多为半年刊。2001年,《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由季刊改为双月刊。2011年,《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改版为信息类专业期刊。《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在促进清华大学国际化办学、增进学术交流、提高学术影响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下面左、中、右图分别为《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创刊号的封面、王大中校长祝辞和目录(首篇论文作者为王大中等)。 《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得到国内外专家的好评。下图为美国Purdue大学核工程学院院长Ransom教授1996年来信,称赞“这是中西方科学研究人员进行信息交流的很好的刊物”。 1997 年,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成立,《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8年第3卷第1期刊发了成立大会上杨振宁、沈元壤、林家翘、黄昆、朱邦芬、朱经武、Leo Esaki、丘成桐等世界著名科学家的学术报告,下图为杨振宁为该期作序。 陆大紟、柳百成先后任《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编委会主任,卢谦、袁乃驹、谢志成、朱永( 贝睿 )、关志成、朱家麟、杜文涛曾任副主任。郑福裕、杜文涛、梁恩忠、孙家广先后任《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主编。 2003 年和2015年,《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先后被EI、SCI收录。下图为SCI收录的查询结果。 (本期周报编辑:刘森、刘俊) 阅读 79 3 举报
个人分类: 期刊传播史论1|226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高校期刊百年辉煌暨清华学报百年11
kexuechuanbo 2016-1-30 19:34
“中国高校期刊百年辉煌暨清华学报百年刊庆”周报之十一 2016-01-30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 学报自科版与名人名作 《清华大学学报》继承了《清华学报》的优良传统,与清华大学共命运、同发展,汇集、展示了清华师生的大量科研成果。 刘仙洲发表《中国古代在简单机械和弹力、惯力、重力的利用以及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等方面的发明》(《清华大学学报》1960年第7卷第2期)和《我国古代在计时器方面的发明》(《清华北大理工学报》1975年第2卷第2期)等6篇论文,如下图所示。 钱伟长在《清华大学学报》上发表《关于一些三角级数的和》(1978年第18卷第4期)和《在奇异项上叠加有限元法计算应力强度因子》(1980年第20卷第2期)等4篇论文,如下图所示。 温诗铸发表《静压空气轴承性能的试验与分析》(《清华大学学报》1963年第10卷第1期)、《对于接触疲劳各种强度准则的评价》(《清华大学学报》1982年第22卷第4期)和《前交叉韧带移植物种类及拉力影响的有限元模拟》(《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第54卷第10期)等37篇论文,时间跨度已达52年,如下图所示。 倪维斗发表《燃气轮机装置动态特性的研究》(《清华大学学报》1963年第10卷第6期)和《用积分平均法求解沸腾炉空气埋管的动态特性》(《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第28卷第2期)等35篇论文,如下图所示。 柳百成发表《大断面球墨铸铁曲轴的热分析试验》(《清华大学学报》1978年第4期)和《ZG0Cr13Ni5Mo不锈钢马氏体相变塑性的实验研究及应用》(《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第50卷第8期)等21篇论文,如下图所示。 目前在清华大学工作的77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有54人在《清华大学学报》和《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发表了700余篇论文,其中担任第一作者的有王大中、王光谦、王补宣、卢强、吴良镛、张钹、张楚汉、李衍达、邱勇、赵玉芬、黄克智、温诗铸、雒建斌、潘际銮、尤政、龙驭球、孙家广、安继刚、江亿、李三立、李恒德、陈丙珍、陈肇元、金涌、柳百成、郝吉明、倪维斗、聂建国、韩英铎、吴建平、贺克斌等31人,不乏作者的首篇论文或学科奠基性论文。 学报哲社版与名人名作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校内外著名学者张岱年、季羡林、李学勤、傅璇琮、倪维斗、启功、张维、周汝昌、吴良镛、孙家广、于光远、何祚庥等均发表过论文。 季羡林在《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发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九十周年专文《清华梦忆》(2001年第16卷第2期),如下图所示。 李学勤在《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发表《清华与中国考古学》(2001年第16卷第2期)和《〈程寤〉、〈保训〉“日不足”等语的读释》(2011年第26卷第2期)等9篇论文,如下图所示。 学报英文版与名人名作 《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1年改版为信息类学术期刊之后,已有10多位国内外院士和IEEE会士发表了20多篇优秀论文,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钹、陆建华,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家广、张尧学、吴澄、沈昌祥,加拿大工程院院士Xuemin (Sherman) Shen等。 孙家广在《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上发表《Progressive failure simulation for damaged composite laminates using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method》(1999年第4卷第4期)和《Safety verification of semi - algebraic dynamical systems via inductive invariant 》(2014年第19卷第2期)等3篇论文,如下图所示。 历任校长学报发文 《清华大学学报》的成长也得到历任校长等校领导的关注,多位校长在学报上发表文章:蒋南翔发表《清华大学第二次科学讨论会闭幕词》等2篇;高景德发表《交流电机的多回路理论》等12篇;张孝文发表《掺钙-钛酸钡陶瓷缺陷化学的研究》等4篇;王大中发表《5MW低温核供热堆的研制和运行特性》《再创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辉煌》和《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nuclear heating reactors in China》等8篇;顾秉林发表《插层化合物M x TiS 2 中M离子的三维有序结构》《人文教育与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和《Tunneling of electrons in multibarrier heterostructures under crossed electric and magnetic fields》等8篇;陈吉宁发表《基于CGE模型的CO 2 减排对中国经济的影响》《Parameter Uncertainty in CGE Modeling of the Macroeconomic Impact of Carbon Reduction in China》等22篇;邱勇发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研制及其性能测试》等4篇。 (本期周报编辑:刘森、刘俊)
个人分类: 期刊传播史论1|235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2015昆明会议纪要
热度 3 kexuechuanbo 2015-12-28 13:49
七届四次常务理事会议、七届二次理事会议暨第19次年会纪要 1 七届四次 常务理事会议、 七届二次 理事会议纪要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七届四次常务理事会议、七届二次理事会议于2015年12月11日在云南昆明举行。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佟建国作的2015年工作总结、理事长颜帅作的2016年工作计划,以及研究会个别会员单位、常务理事、理事的微调;讨论并决定了第19次年会及优秀期刊、论著等颁奖大会的具体程序。42位常务理事、130余位理事出席了会议。 2015年研究会共召开3次常务理事会议、1次理事会议;承担并完成了教育部科技司委托项目(2014ZC25)“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发展战略研究”;围绕第19次年会主题“媒体融合与高校科技期刊的转型发展”,研究会学术委员会组织了科技期刊学研究的论文评奖活动,评出优秀论著金笔奖5名、银笔奖20名、优秀奖42名;协办第十一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9月,西宁),参与主办中国学术期刊未来论坛(12月,北京);组织举办了2期出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班;完成了研究会换届后的变更和备案等工作;各工作委员会和专业委员会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2016年研究会计划召开两次常务理事会议和一次理事会议;举办2期出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班;筹备研究会建会30周年纪念活动;协调组织参加国际管理与技术编辑学会在新加坡举行的亚洲会议和学术出版学会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的第38届年会;组织第六届“中国高校精品·优秀·特色科技期刊”和2016年度“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团队及优秀个人”的评选活动;组织召开研究会第20次年会等。 常务理事会议、理事会议讨论了有关组织工作。副理事长兼组织工作委员会主任曾桂芳通报了研究会的组织工作调整事项:《装备学院学报》《空军预警学院学报》《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兵学院学报》《第二炮兵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学报》等6家单位申请退会,《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姚树峰辞去常务理事及理事职务,《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的李泽良、解放军理工大学杂志社的徐金龙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学报》的李宗等3人辞去理事职务;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冉强辉辞去常务理事职务,增补首都体育学院学报王子朴为理事、常务理事;中国实用医学杂志社马凤毛因工作调动辞去理事职务,增补中国医科大学学报王又东为理事;《广西医科大学学报》尹瑞兴因工作调动辞去理事职务,增补《广西医科大学学报》罗小玲为理事。组织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高钰通报了2015年高级会员的申请事项,分别是:西安石油大学期刊中心吴文桢、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陆珊年、河北大学期刊社乔艳华、广西师范大学学报马殷华、桂林理工大学学报王蓉嵘。另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英文版)申请加入研究会。根据研究会《章程》和有关规定,常务理事会议、理事会议通过了以上事项。 2 学术年会纪要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第19次年会于12月11日—12日隆重举行。出席年会的有来自全国高校科技期刊等编辑出版单位的600余位代表。教育部科技司综合处李人杰作了《加快提升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支撑高等学校成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力量》的主旨报告。 年会围绕“媒体融合与科技期刊的转型发展”的主题邀请了相关专家进行了多场学术报告,具体报告题目为:丁佐奇的《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资助期刊的影响因子贡献因素分析及启示》;黄崇亚的《新媒体时代期刊编辑角色转型研究》;郭伟的《媒体融合下高校科技期刊的区域协同发展模式研究》;刘晓涵的《高校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职业发展调查报告》;张品纯的《科技期刊的三大作用》;颜帅的《形势与趋势展望与创新》;魏晓宇的《基于动态重组的知识服务模式探索》;李寅的《学术数字出版新形态扫描》;姚远的《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百年回顾——兼及抗战时期昆明高校期刊》;佟建国的《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十三五”规划研究》; Charlsworth 集团的 Caitlin Meadows 女士及颜帅的《 Trends in STM Publishing: Maximizing Impact 》(科技出版新趋势);刘明寿的《科技期刊编辑的角色定位》;王晴的《编辑部在期刊发展中的作用》等。 其中,颜帅理事长的《形势与趋势 展望与创新》回顾了“十二五”时期中国科技期刊的成就,展望了“十三五”时期中国科技期刊的战略举措。他提出的“十三五”的举措主要包括:推动科技期刊出版单位的综合改革;将网络出版真正置于优先地位;建设以“我”为主、开放合作的科技信息国际发布平台;编辑技能多样化,编辑工作很有可能分成学术组织、生产管理和宣传推广3个主要环节;科技期刊(服务)好不好,用户说了算。他提出了学术出版的范式创新,主要包括:首先,编辑、出版、营销网络平台的建设,研究数据过程的采集、加工、发布,学术服务的个性化、即时化、多样化,也许是以后学术出版的主要任务和主要范式;其次,就学术期刊而言,纯网络期刊会大量出现,网络优先出版将会真正被置于“优先地位”,“升级版”的按需印刷将会逐步推广;再次,第三方的发行服务也将孕育着创新;第四,国际学术出版交流的范式将发生变化;第五,学术出版体制将发生变革。 他认为,20年来,我们的世界进入到了一个容易发表的时代,人人都可以随时随地把自己的思想、理论、技术公之于众、公之于世!在这个时代,我们哪些传统的做法还必须固守、还能够固守?哪些范式是能够创新、必须创新的?作为期刊编辑出版者,我们要尽可能地主动建立并驾驭好新的范式,而不能一味被动地接受别人(包括外国人)的范式或在别人建好的范式里行走。 佟建国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的《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十三五”规划研究》,提出了“十三五”时期高校科技期刊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其指导思想是:根据国内外科技期刊发展趋势,我国高校科技期刊现状以及我国社会发展对高校科技期刊的需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校科技期刊工作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不断优化高校科技期刊改革和发展的环境,提高期刊内容质量和出版服务水平,扩大期刊社会影响,使高校科技期刊出版事业进入一个新阶段。其基本思路是:以提高高校科技期刊内容质量为目标,以优化期刊学科结构为重点,以改革期刊出版体制为动力,按照分类别和分层次管理的原则,促进期刊健康发展;其总体目标是:培育一批精品期刊,提升高校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实施高校科技期刊平台建设和质量工程,全面提高期刊的办刊水平,增强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强基础性工作,通过互联互通,构建区域合作新平台,提高科技信息交流的效率和服务水平,建立高校科技期刊的科学评价体系和有效激励机制,引导期刊健康发展,造就一支熟悉学科前沿、遵守国家有关出版法规、编辑出版业务精良的高素质科技期刊工作者队伍,为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姚远的《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百年回顾——兼及抗战时期昆明高校期刊》,将上海圣约翰书院(1879年创建,16年后的1905年在美国注册为圣约翰大学)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创刊的《约翰声》( The St.John’s University Echo )双月刊确认为我国最早的文理综合性大学学报,将《清华学报》确认为我国校名+“学报”、中英文隔期出版的最早学报和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一份大学学报。截止2014年的统计数据表明,76名在岗清华大学两院院士中的63人在学报等11种本校期刊发文915篇,其中383篇是晋升院士前发表的,532篇是晋升院士后发表的,仅在自然科学版学报发文661篇,在自然科学英文版学报发文129篇,合计790篇。这些作品引领了当时的学术潮流,不少为所在学科的奠基之作或代表作,说明《清华学报》在养成严谨学风、促进学科生长和培养高精尖人才,以及扶持学术新秀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摇篮或孵化器的作用。 Charlsworth 集团的 Caitlin Meadows 女士及颜帅的《 Trends in STM Publishing: Maximizing Impact 》(科技出版新趋势:如何扩大影响力)涉及: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实现由同行评议到最终出版的高效运行,为参与各方省时省力;出版的核心过程和同行评议仍然是成功的决定因素;作者可以使用新工具来扩大影响力;全球化、高质量的英语文章不仅仅来自英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为国际科研带来的机会和挑战并存;某些领域文章数量太多,优选高质文章成为挑战;中国学者在国外期刊发稿数量增长迅速,部分学科稿件数量超过了美国,出版社重视中国市场,要为作者、编辑的全球性合作提供资源,促进了解,以便出版社得到符合要求的优秀稿件;今天科研出版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互操作性。 在会议间隙,研究会举办了“清华大学学报创刊百年”简要展览,交流了《科技与出版》“《清华大学学报》百年刊庆特稿”(《清华大学学术期刊简史》(1912—2015)《清华大学两院院士在本校期刊发文的初步分析》和《基于中国知网的〈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传播分析》),并以新颖的“中国高校期刊百年辉煌暨清华学报百年刊庆”周报的微信形式,连续报道了《清华大学学报》百年刊庆的系列活动。在报告人的提议下,与会代表对高校科技期刊的百年辉煌和《清华大学学报》百年华诞表示热烈祝贺。本次学术年会聚焦于过去、现在、未来,既有对百年辉煌的知往鉴来,又有对“十三五”的运筹帷幄,既有对高校学报的个性张扬,又有世界视野中的媒体融合全景,可谓立体、全方位的精神盛宴。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亢小玉 撰稿)
个人分类: 学报研究会纪事|3273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6: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