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教学计划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宾夕法尼亚印第安纳大学2016年安全科学本科教学计划
Greg66 2017-3-26 15:42
宾夕法尼亚印第安纳大学2016年安全科学本科教学计划,点击下面附件。 宾夕法尼亚印第安纳大学2016年安全科学教学计划.pdf
个人分类: 1|2524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学计划,千秋伟业?
热度 1 donghy 2015-12-12 13:07
某校,新的计算机平台课教学计划,研讨,交流,很热烈。 院领导主持,欢迎专家、有关部门、兄弟学院、本院教师。 起草人先行介绍,起草主旨,起草过程,调研分析,初步草案。 讨论,交流,
个人分类: 学科前沿|2753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于修订力学专业教学计划的建议
eksergiya 2014-5-29 12:34
博主按:很多内容早在N年前就说过,现在继续呼吁。北京大学力学系作为老牌专业,在工学院的招牌下显得束手束脚,无所适从。 博主再按: 科学网以政治敏感为由屏蔽了我在2014年5月上旬之前的全部博文,连这种纯学术性质的博文也不能幸免,当真是皇帝不急XX急。最初发布于2014-5-6。 1. 修订教学计划的必要性 力学专业本科生的教学计划已经多年 没有本质性修订。与最初的版本相比,除了每门课的课时有所缩减以顺应课时缩减的大环境,以及数学课的难度有所下降以顺应工学院的需要,现行教学计划(尤其是力学专业课)几乎与几十年前的版本没有区别。这是否意味着力学专业本身这些年来没有发展呢?显然并非如此。这二十年来,尤其是这十几年来,计算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网络、通信方式的革命带来全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研究和设计的方式和工具也早就与我们教师群体上学时的局面大为不同。这些在现行教学计划中没有任何体现,所以有必要调整教学计划的内容本身,而不仅仅是在具体课程的时间安排上进行一些小修小补。 2. 修订思路 教学计划要为培养目标服务,力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先摘录现行教学计划中的话: “ 本专业培养掌握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数理基础和科学素养,受到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应用的训练,能运用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等手段解决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能在力学以及相关学科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能继续攻读力学及相关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学位,也可以到工程技术或管理部门从事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或管理工作。 ” 这个写法对毕业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的毕业生应当是理论、实验和数值方面的高级人才,我们做到了吗?别的不说,光是数值模拟一点,恐怕就离要求相去甚远,所以我认为,教学计划的修订,就要从加强数值模拟入手。假如没有那些毫无必要的政治课和所谓 素质教育通选课 ,我们的任务要轻得多,只要把缺少的东西补上就行。但 为了在有限的总学分中挤出这部分空间,也就不得不对其余部分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另外,在大专业范围内,我们的调整也应当反映出北京大学对修订教学计划提出的 “加强基础、尊重选择、卓越教学、鼓励交叉”的改革思路 。 因此,如果不降低对毕业生的要求的话,我对修订教学计划的整体思路是: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为从三年级开始的数值模拟教学服务,并照顾到与力学专业相近的专业(部分课程可以与航空航天专业和材料专业合上)。 3. 具体设想 一年级:以高等数学为主(含微积分、代数、常微分方程),兼顾计算机基础知识、工程制图等对数学要求不高的课程。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应当满足理论力学的需要。 二年级第一学期:高等数学(三)(是否可以包含复变函数论的最基础内容?),理论力学(一),工程热力学,普通物理(一)。 二年级第二学期:高等数学(四)(介绍偏微分方程为主),理论力学(二),材料力学,连续介质力学基础(系统介绍张量和建立数学模型),普通物理(二)(这部分内容对偏微分方程求解是否有要求?)。 三年级第一学期:计算方法(尽量提前上,为数值模拟相关课程打基础),流体力学,固体力学实验,普通物理实验。 三年级第二学期:概率与数理统计,弹性力学,流体力学实验,数值模拟(介绍流体和固体常规计算软件的应用等)。专业选修课方面可开设气体力学、控制理论、计算流体力学、计算固体力学等。 四年级第一学期:可以考虑再开设一门数学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为主,见以上清单,轮流开设供学生选择。 四年级第二学期:毕业论文为主,专业选修课为辅。 4. 一些说明 上述课程内容的选取要为课程目的服务,一些课程的内容面临大幅度调整,例如高等数学、数学物理方法和流体力学。我认为数学物理方法中对偏微分方程求解的介绍要适当精炼,要求不宜过高,只要能够让学生顺利学习流体力学、弹性力学和普通物理课程就足够了。关于复变函数的介绍甚至可以调整到高等数学课程中。流体力学的内容有必要调整,不要花过多时间在理想流体和积分形式的守恒方程上(前者距离应用较远,后者过于简单,尽管题目的式样繁多,但对理论发展来说意义不大)。 关于连续介质力学基础,我认为安排在流体力学与弹性力学之前更好一些,因为教学内容基本不涉及方程求解,不要求学生掌握偏微分方程求解的知识。这样可以为后续课程节省一些时间。这并不意味着后续课程不再介绍张量,适当以不同方式重复张量是有益的,但系统介绍应当先讲。这门纯理论的课与更注重实际应用的材料力学被安排在一个学期,有助于学生对比学习两种截然不同的科学方法。 关于物理课,现在这种选修的模式很不好,还是综合为普通物理一门课最好。 最重要的调整,当然是对数学课进行的。我认为数学课的难度不宜下降,但具体内容有很大调整余地。数学是工具,要为力学课负责,因为我们是力学专业。 尽量整合与力学相近的专业的教学资源,相近的课程应当由不同系的学生共同分享,而不是一分为二一分为三,为了课程多而拆分。 总之,我的核心想法是:建立一套在有限教学时间内能够完成的、可供学生在此基础上自由成长的数学和力学课程体系,兼顾基础性与成长性。
1998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修订力学专业教学计划的建议
eksergiya 2014-5-6 13:38
博主按:很多内容早在N年前就说过,现在继续呼吁。北京大学力学系作为老牌专业,在工学院的招牌下更显得束手束脚,无所适从。 1. 修订教学计划的必要性 力学专业本科生的教学计划已经多年 没有本质性修订。与最初的版本相比,除了每门课的课时有所缩减以顺应课时缩减的大环境,以及数学课的难度有所下降以顺应工学院的需要,现行教学计划(尤其是力学专业课)几乎与几十年前的版本没有区别。这是否意味着力学专业本身这些年来没有发展呢?显然并非如此。这二十年来,尤其是这十几年来,计算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网络、通信方式的革命带来全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研究和设计的方式和工具也早就与我们教师群体上学时的局面大为不同。这些在现行教学计划中没有任何体现,所以有必要调整教学计划的内容本身,而不仅仅是在具体课程的时间安排上进行一些小修小补。 2. 修订思路 教学计划要为培养目标服务,力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先摘录现行教学计划中的话: “ 本专业培养掌握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数理基础和科学素养,受到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应用的训练,能运用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等手段解决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能在力学以及相关学科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能继续攻读力学及相关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学位,也可以到工程技术或管理部门从事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或管理工作。 ” 这个写法对毕业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的毕业生应当是理论、实验和数值方面的高级人才,我们做到了吗?别的不说,光是数值模拟一点,恐怕就离要求相去甚远,所以我认为,教学计划的修订,就要从加强数值模拟入手。假如没有那些毫无必要的政治课和所谓 素质教育通选课 ,我们的任务要轻得多,只要把缺少的东西补上就行。但 为了在有限的总学分中挤出这部分空间,也就不得不对其余部分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另外,在大专业范围内,我们的调整也应当反映出北京大学对修订教学计划提出的 “加强基础、尊重选择、卓越教学、鼓励交叉”的改革思路 。 因此,如果不降低对毕业生的要求的话,我对修订教学计划的整体思路是: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为从三年级开始的数值模拟教学服务,并照顾到与力学专业相近的专业(部分课程可以与航空航天专业和材料专业合上)。 3. 具体设想 一年级:以高等数学为主(含微积分、代数、常微分方程),兼顾计算机基础知识、工程制图等对数学要求不高的课程。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应当满足理论力学的需要。 二年级第一学期:高等数学(三)(是否可以包含复变函数论的最基础内容?),理论力学(一),工程热力学,普通物理(一)。 二年级第二学期:高等数学(四)(介绍偏微分方程为主),理论力学(二),材料力学,连续介质力学基础(系统介绍张量和建立数学模型),普通物理(二)(这部分内容对偏微分方程求解是否有要求?)。 三年级第一学期:计算方法(尽量提前上,为数值模拟相关课程打基础),流体力学,固体力学实验,普通物理实验。 三年级第二学期:概率与数理统计,弹性力学,流体力学实验,数值模拟(介绍流体和固体常规计算软件的应用等)。专业选修课方面可开设气体力学、控制理论、计算流体力学、计算固体力学等。 四年级第一学期:可以考虑再开设一门数学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为主,见以上清单,轮流开设供学生选择。 四年级第二学期:毕业论文为主,专业选修课为辅。 4. 一些说明 上述课程内容的选取要为课程目的服务,一些课程的内容面临大幅度调整,例如高等数学、数学物理方法和流体力学。我认为数学物理方法中对偏微分方程求解的介绍要适当精炼,要求不宜过高,只要能够让学生顺利学习流体力学、弹性力学和普通物理课程就足够了。关于复变函数的介绍甚至可以调整到高等数学课程中。流体力学的内容有必要调整,不要花过多时间在理想流体和积分形式的守恒方程上(前者距离应用较远,后者过于简单,尽管题目的式样繁多,但对理论发展来说意义不大)。 关于连续介质力学基础,我认为安排在流体力学与弹性力学之前更好一些,因为教学内容基本不涉及方程求解,不要求学生掌握偏微分方程求解的知识。这样可以为后续课程节省一些时间。这并不意味着后续课程不再介绍张量,适当以不同方式重复张量是有益的,但系统介绍应当先讲。这门纯理论的课与更注重实际应用的材料力学被安排在一个学期,有助于学生对比学习两种截然不同的科学方法。 关于物理课,现在这种选修的模式很不好,还是综合为普通物理一门课最好。 最重要的调整,当然是对数学课进行的。我认为数学课的难度不宜下降,但具体内容有很大调整余地。数学是工具,要为力学课负责,因为我们是力学专业。 尽量整合与力学相近的专业的教学资源,相近的课程应当由不同系的学生共同分享,而不是一分为二一分为三,为了课程多而拆分。 总之,我的核心想法是:建立一套在有限教学时间内能够完成的、可供学生在此基础上自由成长的数学和力学课程体系,兼顾基础性与成长性。
89 次阅读|0 个评论
修订本科教学计划---能否给点建议
热度 2 lin602 2014-1-26 08:10
学校今年要各专业修订本科教学计划,因为这事是系主任负责,我们只是参加讨论与提建议。 我们专业是:化学工程与工艺。 专业特色:精细化工。 我系教师的研究特色:胶粘剂、涂料、有机溶剂、香料香精化妆品、表现活性剂、有机助剂等精细化工产品的化学与工艺。 目前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基础课大家差不多,化学类(无机分析有机物化等),化工原理,工科制图及相关的课也还可以。精细有机合成,基本化工工艺学,精细化工工艺学,精细有机产品分析(主要谱图),文献查阅,专业实验。专业选修课:香精香料化妆品,表面活性剂,胶粘剂与涂料,化工中间体,化学反应工程,分离工程,等。因为是坐床头临时写的,没有看教学计划抄写。只是大概。 网上从事化工教学与科研的专家比较多,能否给点建议与启发。 因为专业课比重较少,所以专业课开设比较少。好象这次要减少点政治与英语课。 专业实习还是不少的,最后一学期是毕业论文。 谢谢!
2959 次阅读|2 个评论
下学期教学计划
胡业生 2012-8-17 19:20
对学生进行刻苦训练 打造就一支无比强大的队伍。
2425 次阅读|0 个评论
发达国家科学传播教学计划的大致情况
热度 7 Wuyishan 2012-6-22 07:33
发达国家科学传播教学计划的大致情况 武夷山 Science Communication 杂志 2008 年第 3 期发表 Henk A. J. Mulder 等人的文章, The State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 at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 2008 年 6 月在瑞典召开第 10 届“科学技术公众传播国际会议”之前的几个月,本文作者对注册“科学技术公众传播”群组的邮件列表对象发函,最终了解到了 10 个国家 19 所大学开设的科学传播计划的基本情况。 有些科学传播计划设在人文学院或人文系科,有的设在媒体研究或新闻学院,有的设在理学院。其中,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创意写作计划和威斯康星大学的新闻学计划是办得很有特色的。 科学传播主要有四个相邻学科: 1. 科学(博主注:原文如此,没说是哪些科学学科); 2. 教育研究(非正式学习),尤其是其中的心理学研究和侧重于社会学的教学法研究。 3. 科学之社会研究,关注点:为什么需要科学传播;对话;科学传播对科学之影响。涉及社会学、政策科学、法学、哲学、伦理学等课程。 4. 传播学,关注点:怎样进行传播,怎样进行传播设计。涉及新闻学、写作、广播、传播设计、媒体、博物馆学、公众研究、信息通信技术等课程。 这些科学传播计划普遍对学生有这样的要求: ――进行一次采访; ――制作一个科学传播墙报; ――写作一篇科学新闻发布稿。 大约有一半的科学传播计划还要求学生:写一个新闻故事;写一个面向少儿受众的故事;为博物馆制作科普展览。 博主:第 12 届“科学技术公众传播国际会议” 2012 年 4 月在意大利召开,从以下链接可以读到这次会议征集的论文的摘要: http://www.pcst2012.org/images/BookofAbstracts.pdf 。
个人分类: 科普小兵|3839 次阅读|12 个评论
开会
热度 3 yhliu971225 2012-3-22 16:31
开了一下午的会。 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调整。 也是以改革创新的名义。 上面的想法真多,计划来计划去的。 还好,把课程理顺了。 可能要新承担一门课。是自己主动要求的。 就是有些累,平时自由惯了,开个小会都受不了。 年龄就是资本。 天有些阴,风有些凉。 桌子上的花艳艳的开着。 为什么要一跃而下呢,这样庸常的一天,不也有些许的美好吗?
2136 次阅读|12 个评论
生物统计学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
gbbio 2012-3-5 17:09
生物统计学教学大纲(2012 09级).doc 生物统计学授课计划.doc
个人分类: 生物统计学课程|387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俄罗斯之声:中国所有高校将把军训列为必修课
tangminqian 2012-2-11 10:21
“俄罗斯之声”广播电台网页 新闻 社会 亚洲 http://chinese.ruvr.ru/2012/02/06/65408092.html 中国所有高校将把军训列为必修课 中国教育部网站今天公布的一份文件中称,各高校要把军事训练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军事技能训练时间为2—3周,实际训练时间不得少于2周。公告称,应特别注意对大学毕业后将被分配到军队的学生的军事和政治培训。 《参考消息》2012.02.11第8版“中国大地”: 俄报报道 军训成中国高校必修课 【俄罗斯《消息报》2月10日报道】
个人分类: 大学政策与管理|168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国优秀教师行为守则25条(转帖)
xianlaoguo 2012-1-21 00:54
1、记住学生的姓名    2、注意参考以往学校对学生的评语,但不持偏见,且与辅导员联系。    3、锻炼处理问题的能力,充满信心,热爱学生,真诚相待,富于幽默感,办事公道。    4、认真备课,别让教学计划束缚你的手脚。    5、合理安排课程教学,讲课力求思路清晰、明了,突出教学重点。强调学生理解教学意图,布置作业切勿想当然,且应抄在黑板上。    6、熟悉讲课内容,切勿要求学生掌握你所传授的全部内容。善于研究如何根据学生需要和水平进行课堂教学。    7、教室内应有良好的教学气氛,教师应衣着整洁,上课前应在门口迎候学生,制止他们喧哗嬉闹。    8、课前应充分准备,以防不测。    9、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把学校规章张贴在教室内,并解释说明,让学生知道学校规章。    10、步调一致。对同一错误行为,采取今天从严、明天应付的态度会导致学生无所适从、反感。    11、勿使用不能实施的威胁语言,否则将会言而无效。    12、不能因少数学生不轨而责怪全班。    13、不要发火,在忍耐不住时可让学生离开教室,待到心平气和时再让他们进来上课。教师应掌握一些基本原则,不能在家长面前说的话也决不能在学生面前讲。    14、在大庭广众下让学生丢脸,并不是成功的教育形式。    15、有规律地为班上做些好事。协助布置教室,充分利用公告栏来传达信息。注意听取学生不同反映,但应有主见,不随大流。    16、要求学生尊敬教师,教师也需以礼相待。    17、不要与学生过分亲热,但态度要友好,记住自己的目的是尊重,而不是过分随便。    18、切勿使学习成为学生的精神负担。    19、大胆使用电话,这是对付调皮学生和奖励优秀学生的有效手段。欢迎学生家长与教师保持联系。    20、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如有偏差,应敢于承认错误。你将得到的是尊敬,而不是其他。    21、与学生广泛接触,互相交谈。    22、避免过问或了解学生的每一细节。    23、应保持精神抖擞,教师的任何举止都会影响学生的行为。    24、多动脑筋,少用武力。    25、处理学生问题时,应与行政部门保持联系,当你智穷力竭时,会得到他们的帮助。
1317 次阅读|0 个评论
机器人竞赛实践是否合适作为通选课?
热度 3 xiegming 2011-11-23 09:58
给本科生开《机器人竞赛实践》公选课已经三年了。这个学期申请成为通选课,结果教务部没有批,详细信息如下: 工学院: 专家委员会对你院新申报的通选课《机器人竞赛实践》进行了认真审核,建议该课程 2011-2012 学年第二学期继续作为 全校公选课 开设。 专家委员会提出:竞赛类项目的目标受众较少,不适合作为全校通选课开设。 公选课是级别最低的课程,有本科学生告诉我很多同学甚至从来都不关注这种课程,在这种局面下,我的课程目前只有二十几个人选。 而通选课,作为本科生培养计划的一个必要环节,每个人都要选定一定的学分。按照学校的说法:本科生通选课是学校为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实现在低年级进行通识教育、高年级进行宽口径专业教育的本科教育理念而开设的。通选课面向全校本科学生开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选修。 现在学校开设了不少通选课,但是由于受到学校自身学科布局的限制,真正工科类、动手实践类的课程很少,大部分是科普性介绍性的课程。课上老师讲一讲,课下学生写个报告就过了。这种科普功课当然有必要,可是毕竟只是单向的了解和被动的接受,效果有限。 如果能有一些课程,让学生不是只是感受,而是必须动手干活,才能获得体验,是否也有必要呢?而通过竞赛的形式,比赛成绩的好坏可以直接和学生的课程成绩挂钩,可以真正检验学生是否真的投入了,真的干了些实事。 机器人本身就是一个综合交叉学科,通过机器人竞赛实践,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综合训练机会,学生做的事情都是看得见,摸得着,这是否也是一种通识教育呢?北大没有工程训练中心,受到的工科训练很少。能否以机器人竞赛为突破口呢? 据我了解的情况,很多学校都非常重视机器人教育与竞赛。有的学校为了参赛,每年的投入至少50万。相比其他学校,北大可以拿得出手的东西是很多,但是难道就有理由固步自封,不谋发展了吗? 北大本来工科就弱,尽管工学院成立6年了,有了6个系,但是整个学校还是缺乏工科氛围。我不期望北大工科能够成为主导,但是是否也应该给工科一席之地呢,能否让北大的学生从本科起就有一定的工科意识呢? 附录:学校关于通选课的介绍 通 选 课 问 答 1、 我校为什么开设通选课? 现代社会要求本科教育培养知识广博、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便为高层次的专业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个人今后的多向发展提供全面的准备,这与终身学习和职业流动的现代化潮流是相适应的。而我国现行本科教育的主要弊端是专业分割过细,知识结构单一,素质教育薄弱,基础学养狭窄,这已严重影响到硕士、博士等高水平人才的培养,也不符合现代社会对知识面广、适应力强、具有思辨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需求。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已不再满足于让学生仅仅具备某种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主要是培养他们具备可以不断学习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和素质。因此,我校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经验,深化教学改革,贯彻“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教改方针,打破专业和学科壁垒,力求把单科化的专才教育转变为整体化的通识教育,在本科教育中建立以素质教育为取向的跨学科通选课体系,在最基本的知识领域为学生提供多学科交叉综合的精品课程,让学生广泛涉猎不同的学科领域,拓宽知识基础。 2 、 什么是通选课?它有什么特点? 通选课是一套旨在拓宽基础、强化素质、培养通识的跨学科基础教学新体系,力图引导学生从本科教育的最基本的领域中获得广泛的知识,让学生了解不同学术领域的研究方法及主要思路,从而为能力和经验各异的大学生提供日后长远学习和发展所必需的方法和眼界。 通选课有以下四个主要特点: ( 1 )它打通了原有的专业和学科分界,把现代学术与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划分为几个最基本的领域,在这些领域以多学科交叉综合的方式开设的一系列课程。相对而言,通选课有更明确更全面的素质教育目标,内容要精,方法求新,将来要承担真正学分制下的通识基础课角色,形成本科教学的“通选—专业基础—专业相关选修”三段制。 ( 2 )通选课只对学生提出在每个基本领域选修的学分要求,至于选什么课,由学生在学分制约和教师指导下自主选修,以此在指导学生建构知识和让学生自由选课之间寻求平衡,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全面发展,养成自我建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本领,培养探索和创新精神。 ( 3 )通选课遵循严格的遴选原则,经过教师申报、院系推荐、专家评审三个程序而设立,再根据教学需要和检查评估,不断增设和淘汰,目的是在公平竞争的机制下逐渐推出一批具有北大特色的名师名课。 ( 4 )通选课的教学内容重在启发思想、掌握方法,而非灌输知识的细节。教学方法提倡“少而精”,鼓励运用先进手段,完善各项教学环节。 3 、通选课是根据什么标准遴选的? 由于通选课重在启发思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它有非常严格的遴选标准: ( 1 )有利于学生在最基本的知识领域掌握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各种思路和方法。 ( 2 )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创新能力和基础知识。 ( 3 )有利于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 ( 4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力,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思想性。 ( 5 )有利于引导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和新成果、新趋势、新信息。 ( 6 )有利于从综合角度掌握经典著作的基本精神,启迪思路。 ( 7 )有利于学生选修著名学者的特色课。 ( 8 )有利于学生了解现有的一级学科。 4 、通选课划分为几个领域? 根据通选课设置的原则、目的和现有学科的特点,经专家组研究,目前分为 6 个最基本的领域: A、 数学与自然科学 B、 社会科学 C、 哲学与心理学 D、 历史学 E、 语言学、文学、艺术与美育 F、 社会可持续发展 对于领域的划分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目前的首要任务是把真正能体现科学与人文精神、并有北大特色的课程开出来,再根据实践的检验加以调整。 5、 我校对通选课学分有何要求? 要求本科生毕业时应修满至少 12 学分。理工科学生在数学与自然科学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两个领域至少要修满 2 学分;在语言学、文学、艺术与美育类至少要修满 4 学分,其中至少一门是艺术与美育类课程;在其它三个领域分别至少要修满 2 学分。文科学生在数学与自然科学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两个领域至少要修满 4 学分;在语言学、文学、艺术与美育类至少要修满 2 学分,其中至少一门是艺术与美育类课程;在其它三个领域分别至少要修满 2 学分。 6. 选修本院系开设的通选课能否记为通选课学分? 选修本院系开设的通选课所得的学分,不得计入学生毕业所需的通选课学分。 7. 选修跨领域的通选课如何记分? 选修兼跨两个领域以上的通选课可由学生选择计入其中任一领域。 8. 通选课不及格如何处理? 学生通选课考试不及格的,可以交费重新学习该课程;也可选修相同领域的其他课程,原修不及格课程如实记载。 如课程停开或被取消通选课资格,使得学生无法交费重新学习该课程,则只能选修相同领域的其他课程,原修不及格课程如实记载。 教务部 2010 年 12 月
个人分类: 记忆·感触·工作|4475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招收本科生读MBA不是方向 期待北大亮出教学计划
dongzg101 2011-9-11 10:54
招收本科生读MBA不是方向 期待北大亮出教学计划 2011年09月09日 09:44 来源: MBA中国网 作者: beibei 字号: T | T 0 人参与 0 条评论 打印 转发 “让刚刚毕业、没有实际工作经历和经验的本科生读MBA( 工商管理 硕士)?借用一个 经济学 术语,这样做,无论对学生还是商学院,都是性价比很低的投入。”北大MBA今年将首次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的消息一传出,很快成了诸多商学院教授议论的话题,记者采访时听到的几乎都是反对的声音。  读MBA,“学生就是老师” 专家们认为MBA招本科生“不合适”的主要理由,是MBA课程专为有工作经历的人设计,这些学生已有数年管理实践,有了不少经验,更有许多困惑,或者走进了管理误区而不自知,他们带着各自的问题回炉读书,寻找解决之道,同时发现之前未曾意识到的存在于自己身上的问题;在展开分析问题和探寻解决之道的过程中,实践经验是用以认识、思考的非常重要的“原材料”;而众多的案例讨论课上,学生们分享从不同经历、经验中产生的不同思考角度、重点和结论,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学生就是老师”。 如果同一个课堂里坐进了应届本科毕业生,案例讨论会变成怎样的情景?质量会不会降低?“弟弟”、“妹妹”们光坐着听“哥哥”、“姐姐”高谈阔论?会不会一插嘴就因为“幼稚”、“肤浅”被打断,不打断又会浪费大家的时间?有人或许会想,本科生在“倾听”中能学到东西,其实,因为缺乏实际经验,“听到了”也往往不能“听进去”。更要命的是,你讲不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对讨论小组或课题小组就没有贡献,就会让其他组员的收获减少,对人家不公平;小组若是自由组合,就不会有谁愿意“带你玩”。 难怪多位专家表示,很难在一个课堂里兼顾应届生和有管理经历的学生的需求,硬要兼顾,结果恐怕是两边都照顾不好。“MBA以案例教学为主,哈佛商学院甚至是全案例教学,所以许多上课时间是在讨论。不仅教学,MBA课程和普通管理学研究生课程的师资要求,也截然不同。” 复旦大学 金融期货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工商管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李若山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 长期负责MBA招生的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殷志文教授告诉记者,据统计,MBA学生的平均年龄在32岁左右,大多数入学前已在企业做到中层管理职位,而回炉读书的主要目的,是突破个人发展瓶颈,争取踏上高层管理岗位。在MBA教学中,50%是老师讲课,包括与学生一起分析案例,还有50%是同学间的“相互教育”。 另一所著名商学院的院长告诉记者,给普通的管理学研究生讲课,他更多地讲解理论和文献,因为这些在管理实践方面“白纸一张”的学生很难理解案例分析,“效果基本等同于听故事”;但给有三五年管理经验的MBA学生讲案例,就很容易引起共鸣和思考,而且很多时候,老师能从学生的讲述、提问中得到收获,学生也会在相互学习中有所收获。 “招收本科生读MBA不是方向” 既然如此,北大为什么要招收本科生?记者多次联系 北京大学 光华管理学院,有关负责人都说,还有一些政策在等待教育部审批,现在不方便接受采访。记者转而采访其他几所高校的商学院,得知一个情况:“让本科毕业生直接读MBA的想法,以往曾在几所商学院的联合会议上讨论过,由于设想不出同时适合本科生和一般MBA学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最终没了下文;当时大家比较一致的想法是,招收本科生不是MBA的方向。” 一所名牌大学商学院分管MBA的副院长告诉记者,今年5月,光华管理学院提出了两项改革措施:开放招收本科生和不参加全国MBA联考,但是教育部没有批准,所以北大此次宣布的“首次招收”,改成了从本校毕业的优秀本科生中选拔20人,以推荐免试研究生的资格入读MBA,当然他们也不用参加全国MBA联考。另外,其他不少学校如今在招收MBA学生时开始采取折中政策:工作经验不达标的可以先考,考试成绩在一定时间内申请MBA有效。” 这位副院长坦言,光华决定招收本科生,“显然太激进了”。据他所知,在MBA的发源地美国,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入读MBA的商学院数量是个位数,每年录取的本科生也只是个位数;而且那些被破例录取者,多有创业经历或已对实际管理问题颇有钻研,并不只是一般概念上的学业成绩好。 “也许太激烈的MBA招生竞争,促成了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此次的举动。至于北大MBA改革究竟会怎么做,要等它亮出教学计划我们才能知道。” 相关新闻: 两岸MBA学子竞技黄河漂流赛 中国MBA黄河漂流赛兰州举行 殷勤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标签: 本科生 招收 推荐免试
1339 次阅读|1 个评论
理工结合 夯实基础——评述钱学森亲自制订的教学计划
热度 1 sqdai 2010-10-26 07:32
钱学森院士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首任系主任,为这个系的创办和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本文专门叙述他为该系的头两届学生( 1958 级、 1959 级)亲手制订的教学计划,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不少启发 。 培养目标 早在 1940 年代, 钱学森 先生就明确地提出了关于技术科学(即工程科学)的思想 。因此,近代力学系从成立之日起,他就旗帜鲜明地提出,应以培养技术科学工作者为目标,也就是培养介于科学家与工程师之间的人才,从而使理工结合很自然地成为近代力学系培养人才的原则。事实已经证明, 钱学森 先生这一真知灼见的确非同凡响。 指导思想 按照这一培养目标,该系从 1958 年起,就一直坚持贯彻钱学森的技术科学思想。简略地说,要求学生掌握下列三个方面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 1) 工程设计的原理和相应的实践; 2) 扎实的物理和化学基础知识和相关的技术科学知识及运用能力; 3) 深厚的数学基础知识及运算、分析能力。 钱学森 先生非常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他指出:一个技术科学工作者的知识面必然是很广阔的 不仅知识广,而且他还必须要能够灵活地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创造出有科学根据的工程理论。 要把自然科学的理论应用到工程技术上去 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需要有高度创造性的工作。 正因为有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引,近代力学系从创办伊始就走上了理工结合的健全发展快车道。 教学计划 作为系主任,钱学森院士亲自为近代力学系的 58 级学生制订了教学计划。他说:培养技术科学工作者的课程设置,远比培养一个工程师的要求得更加宽而深。从自然科学到生产实践,都要懂得。 他与系里的教师经反复讨论,打出初稿后,经过教学实践,反复修改,这一教学计划曾五易其稿。纵观此计划,有如下特点: 1) 有完整的公共基础课。计划要求学生(当时实行五年制)用两年半时间修完中科大的甲型公共基础课高等数学( 420 学时)、普通物理( 495 学时)、普通化学( 180 学时)和外语( 390 学时); 2) 有足够的技术基础课机械制图、机械零件、机械设计、电工电子学、非电测量法、计算机原理和应用等(共约 450 学时); 3) 有多样化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全系必修的有工程力学(含材料力学)、理论力学、火箭技术概论,再加上各个专业的特殊专业课程(总计约 800 学时); 4) 有不少大 师级的 教授授课。吴文俊院士讲高等数学、严济慈和钱临照院士讲普通物理,蒋丽金院士讲普通化学、郭永怀院士讲粘性流体力学等等,钱学森院士亲授火箭技术概论。 5) 发现问题及时补课。钱学森技术在授课时发现 58 级学生的数学、力学基础没有达到应有标准,立即向学校建议延长半年学业,决定集中补习数学和经典力学两门课,学习工程和力学问题的数学建模。 成效卓著 在系主 任钱学森 先生的领导下, 58 、 59 级的教学计划得到充分执行,并收到奇效。历史已经证明,这两届学生的确非常优秀,毕业后很快成了各个用人单位的顶梁柱,为我国的力学事业和航空航天事业等做出了突出贡献,据我所掌握的不完整的数据,从他们中至少走出了四位两院院士。 深刻启示 从钱学森 先生所制订的中科大近代力学系的教学计划至少有如下启示: l 理工科应以培养技术科学人才为己任; l 所有学生应在大学里打下扎实宽广基础,在授课门类和时间上应有切实的保证,目前那种大幅度削减基础课学时的做法决不可取; l 制订教学计划必须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不断修订,以求实效; l 必须选派名师讲授基础课。 参考资料 侯建国(主编),钱学森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8 : 106-119 Tsien H.S.( 钱学森 ) ,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science, CIE Journal, 1948 : 550-563 钱学森,论技术科学,科学通报, 1957 , 2 : 97-104 写于 2009 年 6 月 9 日晨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86481.html 高速空气动力学专业教学计划 高温固体力学专业教学计划
个人分类: 教育随感|7069 次阅读|13 个评论
关于孩子, 我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计划
jiyipeng 2009-4-26 09:14
应对未来变化的世界 , 我有两个孩子 , 一个四岁半 , 一个四个月半 , 当他们成年的时候应该是 20 年后 , 也就是 2030 年左右 ; 那时候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 她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 最近看了一个美国教育未来挑战的视频 , 很受震惊 , 对于孩子的教育 , 作父母的没有任何理由放任和推脱责任。由于量子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未来是一个混乱和多元的世界,因为变化的速度已经超出我们的想象,原有的学习的范式已经失效。知识变得瞬时枯萎,就像一朵幻灭的花朵。知识的记忆将变得毫无意义。知识消费者的模型,要变成知识生产者和体验者的模型。 对于未来最重要的是思维方法和能力,情感的表达和操控能力,处理冲突的能力(和自己的冲突,和他人,社会的冲突,和自然的冲突) , 生存能力。 培养顺序先经后纬, 培养健全的人格,多维的思维能力, 情感体验和控制能力,批判和创造精神。 对于幼儿园和小学阶段,主要方法是养成教育和体验教育。核心课程是 艺术,伦理和体育 艺术教育的意义在于体验美和真,通过美和真把握自然 的韵律和秩序,有助于理解伦理,发展抽象和形象思维。 音乐,通过音乐放飞其性灵,通过音乐的欣赏,乐器的练习,作曲。将它们能够体验到的世界变成可以记录和传唱的情感;音乐的力量直指心灵。会打开和自然,社会,他人交会的一个窗户。使其情感变得充沛而有活力,潜在的含义是变得更有情感的影响力。 诗与歌是同源的,歌以咏志,诗词名篇和音乐欣赏是同步的。 绘画是形象地复述和再造自然,表达情感的手段。它可以培养观察力,组织力,对于诗歌和音乐的东西可以用绘画记录下来。有出入形象和抽象的能力。多维多角度表达的能力。 伦理是用来处理和外部社会冲突的,在这一方面采用中国传统的伦理脚本,辅以一定的修正。注重挑战精神和批判精神的培养。培养其道德践行的能力,合理处理冲突的能力,和别人合作,和谐相处的能力。 体育:培养体魄,挑战精神。
个人分类: 教育与未来|3164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5: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