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何祚庥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何祚庥

相关日志

“杨振宁当年回国已经做好回不去的准备”与何祚庥的经济学
热度 29 qhliu 2017-6-19 23:27
十年前,我带女儿回科学院理论物理所,拜见了许多科学家。见到 何祚庥先生 时,叫她叫喊爷爷,何先生说,“只能叫伯伯!”。这位老伯伯,今年开始步入“ 90 ”后。据我所知,他和科学网的 陈方培先生 一起,可能是科学网的庞大队伍中仅有的两位 奔百者 。今年,我在湖南大学担任“岳麓论坛”的坛主,希望请何祚庥先生过来开个讲座。他回了一句,大意是,你敢请“ 90 ”后 ? 但是,话音未落,5月20日-28日,他和庆先生就在 国防科大 讲了一周的课,主题是经济学!6月13日,他又在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开坛设讲。 他说:“ 我现在感兴趣的问题是。能否建立一个经济热力学的新体系?已做的事情是: 1) 已弄清楚何谓市场经济的均衡态。 2) 已找到一个守恆律,劳动价值守恒定律。 3) 接下来,当然是能否建立一熵增加的定律,以便解答经济系统的发展方向问题了。 … ” 何先生现在每天刷微信,有时一天会超过 10 条。相比较而言,我一个月也未必会写一条。 在他和庆先生离开长沙前一晚,我和黄明球教授 ( 戴元本先生的高足 ) 过去看他,相谈甚欢。纵然青春不老的杨振宁先生,不仅斑斑点点,而且步履蹒跚。我仔细端详了他们二老的手和脸,不但没有老年斑、连普通的斑纹也少,从心态到身态,就是两位伯伯 ( 南方人有尊称伯母为伯伯的习惯 ) 。孙昌璞老师的评价是:“他们是特殊材料做成的!”我个人的总结是:物理研究是最好的春药。当然,我口袋里有很多佐证材料, … 。 都是杨振宁的铁粉。我于是乘机自我吹嘘为“杨学”的创立者。何先生立即戏称我为“杨学大师”。他对杨先生的评价如下, 在物理学上,“杨振宁是爱因斯坦之后,贡献最大的物理学家”;对中国社会的贡献,“他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 “杨振宁当年回国,已经做好回不去的准备 ! ” 在 1970 年代起,杨先生不但自己回国,还起劲地推动中美之间的科学、文化的交流等。杨先生破冰之后,海外华裔回国的人流开始喷涌, 1972 年林家翘带领了 20 多人的代表团访问中, 1972 年,尼克松访华。 1978 年,改革开放。 杨先生在 1971 年的破冰之旅时,和何祚庥先生等中国内地理论物理研究队伍的代表有过座谈。回美国后,杨先生迫不及待地会见了 Physics Today 的编辑, 11 月份就发表了长篇谈话《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物理的印象》。特别提到“ 杨会晤了该小组 ( 层子模型小组 ) 的李炳安和何祚庥。 ”我问何先生是否知道此事,他说不知道。我觉得两方面的奇怪,杨先生返回美国后,难道我们没有收集杨先生回美国后的谈话 ? 第二,何先生不会去在意杨先生对“层子模型”的评价 ? 我立即把有关文章的照片发给了何先生。何先生的回复如下:“ 我从未读过杨先生的回美后的讲话。只记得那时,第一次见杨时,大家决定由李炳安讲层子模型,由我讲这一模型的场论基础,即复合场量子场论。当然,我会用到推广了的杨 - 费尔德曼方程。所以,杨就记住了我。 …… 。何 ”。 顺便提到,杨先生肯定不会欣赏“层子模型”,因为他对“层子模型”的兄长“夸克模型”都不是很感冒。这一点在他 2014 年的文章中,有清晰的表达:“ Despite its impressive success, the standard model is not the final story. To start with, dozens of constants need to enter the model. More important, one of its chief ingredients, the symmetry- breaking mechanism, is a phenomenological construct that in many respects is similar to Fermi's proposed “four- ψ interaction” to explain beta decay. That 1934 theory was also successful for almost 40 years. But it was finally replaced by the deeper U(1) × SU(2) electroweak theory . ” Chen NingYang,The conceptual origins of Maxwell's equations and gauge theory Physics Today, 67(11), 45 (2014); doi: 10.1063/PT.3.2585 . 除了杨先生对标准模型中的唯象部分不太满意外, 我猜测,杨先生可能是物理世界之本源是场而非粒子论者 。 和何先生的交往,可以追溯到 28 年前。 1986 年我进入郑州大学物理系,跟随赵祖森先生学习粒子物理。赵先生算得上一位隐士,除了读文献上课培养学生,澹泊寡欲,几乎不和外人交往,也从不出门参加学术会议。很久以后,我才知道他和周光召先生、何祚庥先生都是清华的同班同学。当时,张立仕教授是《广义相对论》课程的老师,不过我们经常在课后一起讨论量子力学,好几次师母过来找他回家吃饭。在 1989 年 6 月以前,我已经炮制出了一两篇文章。有一次,张立仕老师带我出去参加学术会议,似乎是承德师范学院主持的一次讨论量子力学基础问题的会议,会议上,第一次碰到了何祚庥先生。记得,我在会议上有个简短发言,然后和何先生有过短叙,他用铅笔给我导师赵祖森先生写了一封信,大意说,刘全慧手上的东西拿个硕士学位足够了,不必要另外再做硕士论文了。但是,导师赵先生觉得,还是应该再做一篇论文,而当我的论文完成的时候,《高能物理与核物理》发表了一篇题目完全一样的文章。感谢答辩委员会宽宏大量,还是让我毕业了。我毕业的时候,拿的是同济大学的学位,答辩委员会主席是华东师范大学的 徐在新教授 ,主要成员有上海物理学界的前辈,当时在同济大学物理系的 殷鹏程教授 。答辩通过后,赵老师特别说,听说你有点酒量,今天聚餐就上点白酒吧。我大概灌了一瓶左右。当时,这点酒,还不在话下,现在已经畏酒如虎。上海答辩之后,我就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做客座研究,当时,北京的气氛还是有点紧张。那个时候,理论物理所,还在两层楼的小房子里。当时,也见过何先生,但是聊得不多。很可惜,导师赵祖森先生在长期病疼的折磨之后,两周前 (6 月 12 日 ) 驾鹤西归了。他去世前一月,我去郑州看老人,他躺在病床上,已经脱了人形,浑身僵硬,对外界没有反应。 —————— 我们能基于当代物理学方法构建中国经济学的综合框架吗? 何祚庥 2017年6月13日下午,由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智库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资本论》研究室主办的“智库名家论坛”第四讲“我们能基于当代物理学方法构建中国经济学的综合框架吗?”在经济研究所二楼会议室成功举行。 讲座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主讲,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培勇主持,朱绍文的三位高足左大培、樊纲和杨春学受邀出席了论坛。 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朱恒鹏,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刘霞辉、胡家勇、赵志君、陈昌兵和编审李仁贵,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庆承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王亦楠,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副教授李帮喜等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学术活动。 何祚庥首先回顾了物理学历史上那场旷日持久的关于光的本质争论。在物理学史上有一个长期争议的重大理论问题:光是粒子,还是波?这两种理论,整整争吵了200多年。最后是在1905年,在爱因斯坦讨论光电效应的一篇论文里,引入普朗克常数h,统一为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理论。而更重要的是,正是由于人们对光的本质有了更深的理解,由波和微粒的分歧,走向“波粒二象性”的统一。这就导致20世纪物理学的大革命,出现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何祚庥进而指出,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里的纷争,至今已有150年。那么,人们能否借鉴物理学“从争论到统一”的历史经验,构建一个新的理论,解决已持续150年之久的争论。他指出,这并不是人们第一次提出这一问题。在中国,樊纲教授著有《现代三大经济理论体系的比较与综合》一书;在西方,萨缪尔森在《经济学》(第19版)中写了一篇《一个折衷主义者的宣言》。 对于如何折衷或统一,何祚庥指出,以劳动价值论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仍然停留在只讨论“三要素”的水平,人们能否建立一个包括知识或科技进步和市场进步在内的马克思主义“四要素”的“新”政治经济学?这种“新”政治经济学建立在一个劳动和效用相统一的新劳动价值论框架下:效用≡使用价值WS=社会平均必要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WJ×广义科技效率因子N。为了使大家理解这一新的框架,何祚庥结合物理学的“无量纲”概念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对丁堡骏等学者的批判进行了回应。 何祚庥在对马克思、瓦尔拉斯、凯恩斯三大理论体系比较和综合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颖又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经济学的左派和右派不能统一在一个旗帜下,共同为中国经济发展服务?在何祚庥激情澎湃的演讲之后,樊纲、杨春学和李帮喜作为嘉宾进行了发言。 著名经济学家樊纲首先对何老九十高龄仍坚持在科研一线表示钦佩。随后,樊纲回顾了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习期间写作《现代三大经济理论体系的比较与综合》的情景,指出2017正好是这本书写作完成30周年,在这30年中,他虽然一直希望对于这个主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但是,由于对中国经济现实问题的研究投入了太多精力,以致这个愿望一直没有实现。何老的研究重新引起了他的兴趣,并借此机会对何老等给予他支持和帮助的学者表示感谢。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智库副理事长、首都经贸大学教授杨春学对何祚庥的演讲进行了评述。杨春学指出,何老将物理学中的无量纲系数引入经济学,这一方法探讨了效用理论的两个著名问题。一是效用计量问题。按照基数效用论的基本观点,效用的大小可以用Util这一类似无量纲的计数单位进行测度。二是人际效用比较问题。如果个人效用可以用一种绝对尺度在基数上进行测量,就可以确信人际间效用的可比较性。杨春学在发言中还对何祚庥夫人庆承瑞借助于“功率”“能量”等概念深入浅出地讲解物理学方法在经济学上应用的补充发言给予了高度评价。 青年学者李帮喜指出,何老今天讲的关于使用价值(或效用)的度量问题,其实日本著名数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越村信三郎早年也作过相关研究,但其对于效用的度量研究最终并未取得成功。众所周知,日本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数理研究有着很好的传统,三位数理政经学者森岛通夫、置盐信雄、越村信三郎因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数理研究的卓越贡献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提名。这三位日本学者至今仍对数理政经学者产生影响。国内一些学者也在从事关于数理政经方面的研究,何老提出的这个问题其实也应属于数理政经的研究范畴。李帮喜在发言时还讲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华罗庚晚年对数理政经有深入的研究,八十年代华老在《科学通报》发表过关于大规模经济规划与矩阵理论的系列文章,通过Perron-Frobenius定理证明了华氏命题(对偶不稳定性定理)。 在三位嘉宾发言后,经济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刘霞辉和赵志君作了精彩点评。 刘霞辉指出,对于何老所讲的科技进步项A,西方经济增长模型发展是以解释A展开的。其中,以罗默和卢卡斯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利用人力资本解释经济增长中的A。新经济增长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把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劳动力”的定义扩大为“人力资本投资”,即人力不仅包括绝对的劳动力数量和该国所处的平均技术水平,而且还包括劳动力的教育水平、生产技能训练和相互协作能力的培养等等,这些统称为“人力资本”。正是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西方经济增长理论得以完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劳动创造剩余价值。而现代社会,劳动形式和复杂程度与马克思时代完全不同,这就需要对劳动的内涵加以拓展,如具有人力资本的劳动应获取人力资本的补偿,而剩余价值中也包含人力资本创造的价值。在现代社会中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进行创新。 赵志君在点评中分享了其利用量子力学和热力学方法研究经济学的心得体会。对于何院士提出的问题,他指出,何老提出了很有意义的研究方向,但劳动价值论不仅从计算方法上是社会平均的统计概念,实际上价值论是一个宏观概念,从方法论上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论属于整体主义的,目前没有公认的最优化方法问题,对应的数理方法是概率统计。劳动价值论还存在一个问题是其涉及的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概念都是相对的、时变的,很难给出一个客观基准,所以劳动价值的计算不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效用价值论是个人主义的概念,有公认的个人主义的最优化方法,对应的数量方法是微积分。效用的评判在市场条件下有客观标准,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发现效用或使用价值。 就何院士提出的效用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相统一的计算公式,我认为首先存在量纲和价值尺度的统一问题,效用的单位是什么?如何转化成劳动价值的单位?在何老那里似乎没有得到解决。其次,西方经济学的效用函数是消费品的非线性函数,如何通过效率因子转换成劳动的线性函数,本身是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再次,何老没有在市场经济的框架下探讨效用价值和劳动价值的统一问题。我认为要实现两个概念两种理论的统一,必须将两者换算成统一的尺度,这个尺度只能是货币。即只有将效用和劳动都换算成货币之后才能比较,否则两派无对话的语言基础。最后,效用论的可比性建立在边际的基础上,而劳动价值论的万比性建在社会平均的基础上,不能做简单乘法,只有在方法论上实现突破,才可能找到效用论和劳动价值论统一的办法。如果能将效用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统一起来,也就实现了宏微观的统一。从方法论上,统计热力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方法论值得经济学家借鉴。 随后,经济研究所《资本论》研究室研究员陈昌兵和副研究员王瑶也进行了点评。 陈昌兵指出,何老分析探索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劳动价值论和西方经济学中的效用论相统一的问题,这对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很有启发。西方经济学运用效用、成本等概念构建了微观经济分析框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尤其《资本论》是以劳动、价值等概念为基础构建了分析资本主义社会运行的理论框架,具有内在一致的逻辑性、抽象性,能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对于解决我国社会现实的经济问题,西方经济学具有工具方面的优势,而对于解释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本质问题,西方经济学却无能为力,而这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有优势的地方。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应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核心,吸收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王瑶指出,何老用现代物理学方法建立劳动和效用相统一的价值论,试图从逻辑起点上探索构建新的经济理论体系的可行性。在经济思想史上,马歇尔在构建新古典主义理论体系时,曾将牛顿力学的经典术语引入到经济学概念之中,“价格弹性”“货币流通速度” “通货膨胀” “均衡”等用语深入人心。马歇尔晚年提出“经济学家的圣地在于经济生物学而非经济动力学”,他赞赏的“经济发展有机观”与生物学中的“达尔文主义”类似。鉴于此,王瑶提出在构建新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时生物学方法可以作为物理学方法有益补充的设想。 最后,经济研究所《资本论》研究室主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智库办公室主任郭冠清代表论坛主办方作了总结发言。郭冠清指出,经济研究所非常重视物理学方法在经济学上的应用,曾邀请两位经济学家就量子力学、热力学在经济学应用进行过讲解,这次更有幸邀请到何院士作专题讲座。我们希望借助物理学方法,像萨缪尔森利用比较静态均衡方法奠定现代经济学大厦基础一样,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有益的探索。会议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本文根据陈昌兵、王瑶、姜松提供的记录进行了整理,程蛟对文字进行了校对,照片由张佶烨提供) ( 2017-06-19 中国政治经济学智库 )
个人分类: 拾穗记|10346 次阅读|100 个评论
不同视角读戴晴
fqng1008 2014-4-19 06:57
近来,接连在网上读到一些戴晴的文字,不时为她平实的记叙、犀利的观点、超人的见识、固执的精神所感动。也读到一些看她文字、听她讲演后的评论文章,绝大多数是钦佩之情涌于笔端。不过,在搜索之中忽然发现了 何祚庥的文章“ 戴晴的“洗冤录”让我蒙冤 —— 评《张东荪和他的时代 》”,似乎是一派赞扬声中的不和谐语言。然而有了这样一篇东西,也许可以让我们更加清醒地独立思考和判断,不被潮流所裹挟。 基于此,将其与另一篇评论文章转载如下,可以慢慢读,细细比较,深入思考 。 戴晴(1941.1.8-),原名傅小庆、傅凝,生于四川重庆,中国作家和一名持不同政见者。曾任《光明日报》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短篇小说集《不》、《最后一个椭圆》,杂文集《魂》、《追逐魔鬼挝住上帝》,历史纪实《走出现代迷信》(合作)、《我的四个父亲》,采访集《学者答问录》,主编《!与·——大兴安岭火灾目击报道》、《长江长江》等,译著《阿伦特与海德格尔》、《战争》(合译)、《罪孽的报应》 。 附 何祚庥: 戴晴的“洗冤录”让我蒙冤 ——评《张东荪和他的时代》 一、一本让我蒙冤的“洗冤录” 我的友人转给我一本书《在如来佛掌中——张东荪和他的时代》,戴晴女士撰写,2009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自该书出版的第一天起,先后有不少学者呈上不少“桂冠”。例如,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退休讲座教授余英时先生称:“《在如来佛掌中……》是一部最有历史价值的‘洗冤录’”。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中国传媒研究计划主任钱钢先生评为:“读者有幸,……见到中国大陆最杰出的新闻记者之一戴晴这部令人荡气回肠的历史报告。”澳洲国立大学亚太学院,中国历史教授白杰明先生认为:“戴晴讲述了张东荪的悲凉史。……是一本对良知在专权时代遭际的挽歌。”当然,也有谨慎的评论。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杨奎松先生仅认为,“张东荪叛国罪……迄今尚无人能够……解开谜团,戴晴对此做出了自己的解读。”(引自《在如来佛掌中……》一书的封底,以下凡不注明出处的引文,均引自该书,仅注上页码 ) 我不是历史学家,对于戴晴女士这一“历史”著作,本来是“不必”发表什么“低见”的。问题是:戴女士这一著作,前后竟有“五次”点了何祚庥的名,说何某人说过什么什么话,又说,“我只好寄希望何祚庥和别的一些为党所信赖的好同志站出来作证”(第6页)。而不幸的是:戴晴女士的这一“希望”,并不是由她本人“直接”表达,或“托人”转达,而是直接在这一“洗冤录”里,发出呼吁,希望“何祚庥”等一些“好同志”,为她提出的“属于不可尽信的‘孤证’(第6页)”作证。其实,何某人曾有两次和戴女士见过面,也对过话,——印象深刻的一次是1988年,我们两人共同参加由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关于时事问题的演讲会,戴女士演讲的第一句话,“我好久没见到你们了”,这一冯巩式“我想死你们了”的语言令人难忘!——也就是戴女士完全可能直接找到何某本人来确认她的‘孤证’是否成立。但是戴女士却不此之图,而放弃了这一机会 ! 于是何祚庥就不得不站出来说:书中有关本人的记述纯属编造 。 二、该书让何某人蒙冤的五个段落 该书在一开头提到,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576位政协委员,以“无记名”的方式,选举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结果:毛泽东以相差一票的票数当选。这究竟是“谁” 没投毛泽东一票,成为一个弄不清楚的历史的悬案!但是,戴睛女士却说‘何祚庥’做了“明确”的“回答”。她记述何祚庥对张宗烨(张东荪的女儿)的谈话如下 : “大约1993、1994年,在一次会议或者工作间隙,张宗烨碰到了五十年代后期从中宣部调到该所,除物理外,一直从事党的工作——当时是近代物理所的党支部书记、如今也已是按时交纳党费、一切以党的利益为上的何祚庥同志 。 在和她聊天的时候,忠于科学忠于党、性情却是天真又直率的何祚庥,突然很感慨地对他的老部下提起当年‘老话儿’ : ‘这么些年都没告诉你,当时我们可是大大地保了你。你到所里一直是内控使用。……我们给你说了好多好话。其实对你一直就是一种……。刚刚解放,中央人民政府选毛泽东当主席……结果这里边居然有一张反对票。当时他们就猜,唯一可能就是你爸爸干的。虽然不能肯定,但他们猜除了他不会有别人。 ’ 张宗烨没敢追问何同志这内部信息的来源。她估计是反右期间传达下来的。当然她也没敢去想,‘他们猜’里边的‘他们’究竟是谁,以及到底为了什么、依据哪条规矩,去研究那张反对票 。 ‘ 何祚庥跟我说,当时他印象非常非常深:那时刚解放啊,无论如何没有想到会有人投反对票——敌人这么快就钻到这么小的圈子里边来了。’(戴晴注:摘自1996年12月15日著者对张家亲属的采访 ) 如果读者(特别是历史学界)依旧认为这也属于不可尽信的‘孤证’,我们只好寄希望何祚庥和别的一些为党所信赖的好同志站出来作证。”(第 5~6 页 ) 该书涉及何祚庥的,还有以下一些文字 : “不知道读者还记不记得,我们在本书开头,曾经引用过的一名前中宣部干部、后来在科学院尖端科学研究所负责党的工作的何祚庥的那句话:‘无论如何没有想到——敌人这么快就钻到这么小的圈子里边来了。’……用何同志的话说,那就是,居然在1949年,就‘会有人’投(毛主席)反对票”(第432页 )。 “我们知道的是,到1999年,在何祚庥与其部下(张宗烨)私下谈话之外,.....”(第436页 ) “我们知道,何祚庥对张宗烨谈起,已经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改革开放时代;他作为党的基层干部得到传达,估计是在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报告)、匈牙利事件和八届二中全会那段时间。(戴晴注:1956年11月,在八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认定,‘东欧一些国家的……阶级斗争没有搞好,那么多反革命没有搞掉,没有……分清敌我’,参见毛选,第5卷,323页)想来正是在那样的‘大气候’下,高瞻远瞩作出决策,将反对毛主席这一‘现行’(‘那么早,在那么小的范围内’)提供给同志们,以证明阶级敌人就在身边 。 ” “老共产党员、中宣部优秀干员、中国科学院和工程学院双院士、反‘伪科学’与‘伪环保’的坚强斗士何祚庥,就是这一毛式‘大说’真心诚意的接受者和拥戴者。虽然对他颇能干活的下属(张宗烨)心存爱护,但对‘这么快就钻到这么小的圈子里边来’的敌人,绝不能有丝毫怜悯。”(第440页 ) 三、何祚庥的澄清 我从未向张宗烨说过“刚刚解放,中央人民政府选毛泽东当主席……结果这里边居然有一张反对票。当时他们就猜,唯一可能就是你爸爸干的。虽然不能肯定,但他们猜除了他不会有别人。”我也没有向张宗烨说过,“那时刚解放啊,无论如何没有想到会有人投反对票——敌人这么快就钻到这么小的圈子里边来了 。” 是不是何某人已经“老糊涂”,曾经说过又忘了?!不然。因为我从来就没有认为毛泽东当选主席少一票是一个重要问题,也不会去研究这是“谁”没有投毛泽东的票,更不会想到这位投反对票的人是张东荪 。 时间还要回溯到1949年9月30日。据记忆,在1949年9月30日上午7点半,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宣布成立中央人民政府,由毛泽东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当天下午,清华大学的校委会召开全校师生员工大会,由清华大学里参加政治协商会议的几位教授,传达第一次政协会议的种种决定。我还记得是张奚若教授向我们说,在中国历史上,这是一场伟大的历史事件,其重要性要比辛亥革命,还要重要得多……。但是我们这些年青学生,谁也没有去关心毛泽东得了多少票。后来听说是少了一票,我们这些缺乏政治经验的学生,都认为这是毛泽东的谦虚。但我们这些年青学生却对傅作义当选水利部长,有强烈的不满的意见,因为傅作义曾经开枪杀死过学生。意见反映到市委,市委副书记刘仁同志感到需要向北京市的依靠力量,(注:北京市委进城后,曾发了一篇社论,特别指出工人和学生是北京市的依靠力量),进行解释。于是来到清华大学,召集了清华大学里参加过学生运动的一些地下党员,向我们解释为什么要由傅作义将军任水利部长。不记得哪位同学问刘仁同志,是不是因为“谦虚”,毛主席没有投自己一票?刘仁同志回答,“不会的,这是严肃的政治活动,毛主席不会做这种幼稚的行为,但也说明不是所有的人,都拥护毛主席。但是,刘仁同志就没有讲过,“无论如何没有想到会有人投反对票——敌人这么快就钻到这么小的圈子里边来了 ”! 1949年,何祚庥还是清华大学物理系里的一名学生。那时我们开始公开建立党支部,学习如何进行民主选举,学习如何进行等额提名或差额提名的无记名投票选举,而无记名投票就是必须保证投票的无记名的性质,是不能追查,追查就是破坏了这种民主的准则的。——所以,在我的头脑里,绝对不会出现这样的理念,“当时他们就猜,唯一可能就是张东荪干的,……但他们猜除了他不会有旁人”。当然,也不会去对张宗烨说上这些没有根据的话 。 其实,在戴女士书中的第436页,还引用了郝在今所撰写的《协商建国……》一文的记载,“毛泽东特意提醒党内:我们要有精神准备,即使有几十票不选我们,也一点不要难过,不要表示不满,而要看作是全体代表中真实情况的反映”。“周恩来、林伯渠还……要求全体党员代表负责保证选举获得成功,特别要保证投党外人士的票 。” 我能够作证的是:戴女士所引述的这些话是事实。因为在今后历届涉及有党外人士参加的无记名选举中,特别是历届的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人民代表大学的选举中,党内往往做类似的部署,以免经协商通过的某位党外候选人落选 。 既然多位中央领导都没有在意是谁少投了一票,那时还是年青学生的何某人,怎么会关心起是谁少投了一票,更无从猜想,是“你爸爸干的”,也不会猜“除了他(指张东荪)不会有旁人”。——老实说,1949年的何祚庥只知道清华大学里的张奚若、吴晗、钱伟长是进步教授,钱三强、费孝通是倾向于进步的教授,根本不知道张东荪其人 ! 四、我什么时候知道张东荪叛国 戴晴说,“何祚庥作为基层干部得到传达(注:指张东荪叛国案)。‘估计’在在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报告)、匈牙利事件和八届二中全会那段时间”(第440页 ) 。 这段描述完全失实 ! 事情其实是发生在1950 ~ 1951年。1950年11月4日,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发表联合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支援抗美援朝战争。从1950年11月,到1951年上半年,全国迅速掀起了大规模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宣传教育运动。在知识分子群众里面,着重肃清‘亲美、崇美、恐美’思想。我们这些基层干部反映,在学生里面,崇美、恐美的思想是有的,但没有亲美的思想。部署运动的领导同志(已不记得那一位了),就举出张东荪叛国案。说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上,中国共产党向各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通报了当时的国力、军力和可能支撑打多大规模的战争,并就如何应对抗美援朝战争,征询各位委员的意见。据说,到了第三天,有关中国的国力、军力以及可能打多大规模战争的数字,就捅到美国人那里去了。一追查,原来是张东荪向美方透露了这些情报。于是毛主席即决定撤消张东荪中央政府委员、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等职务。但由于张东荪是对民主运动有过贡献,又是有一定政治影响的人物,所以不予逮逋法办,仅撤消在政府工作中各项职务,仍任燕京大学教授,养起来 。 这就是我知道的有关张东荪叛国案的历史。时间大约是1951年上半年的某次干部会议上 。 “养起来”,——这是十分关键的一句话,——用后来的语言说,也就是敌我矛盾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而且,既然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张东荪叛国一案也就不在群众中扩散,包括在以后的知识份子思想改造等运动中,也不予扩散。这也是“保护”和“养起来”政策的一部分 。 1979 年1月4日,在中共中央统战部对张宗颖长子张佑慈的申述的答复中说,“我部关于从宽处理张东荪问题的请示报告中,对张东荪问题的结论部分如下:张东荪是特务分子,叛国罪证确凿,罪行严重。但对他的问题,1951年中央已经作了处理,即‘不予法律处分养起来’,此后并未发现其有特务活动。他的两本反动作品,没有公开散布,属于思想反动。现张本人已死,为使其子孙后代免背政治包袱,建议仍照中央1951年原对他的处理,按人民内部矛盾,不给戴特务反革命帽子。以上意见,已经邓副主席批示同意。”(431页)1985年12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在给张东荪的长子张宗炳的复信中,再一次重申同样的意见。 “关于你父亲张东荪的问题,我们查问了历史档案,作了认真地研究,认为公安部一九七八年十月进行复查后,决定仍维持一九五一年结论,即‘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不戴特务、反革命帽子’,是正确的。既尊重了历史事实,又体现了党的宽大政策,希望你能够正确对待。”(第432-433页 ) 需要强调的是,既然张东荪问题,已经定性为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就一定会对张东荪先生的子女,均按相应政策处理。再说得具体一些,对于张宗烨和他的先生余友文研究员,就不会按反革命亲属的政策处理,而一定是按“其子孙后代免背政治包袱”的政策处理 。 而不幸的是,就在440 页上,戴晴除了‘估计’何祚庥是“苏共20大……那段时间”得到传达,‘估计’由于毛泽东认定中国也“有那么多反革命没有搞掉”,‘想来’“正是在那样的大气候下”,竟进一步又‘设想出’,“老共产党员、中宣部优秀干员,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双院士,坚强斗士何祚庥,……“虽然对他颇能干活的下属(张宗烨)心存爱护,但对‘这么快就钻到这么小的圈子里边来’的敌人(注:请注意这一用词,这是谁),绝不能有丝毫怜悯(第440页 ) 。” 这真是在戴晴女士“神来”之笔 ! 然而从这段文字的上、下文来看,——我反复读了若干遍,——这一‘敌人’一词,只能解释为‘张宗烨’,无法和其它人挂钩 ! 多年来,何祚庥和张宗烨还有他的先生余友文,一直是科学上合作的朋友。何某人既不是张宗烨的、余友文“师长”,也不是张宗烨、余友文的“上级”。他们两位也从来没有认为何祚庥是她们的老师,而且在多年朋友的来往中,多次明白直说你不是老师。1956 年下半年,张宗烨和余有文分配到邓稼先、于敏领导的原子核理论组工作。1956年11月,何祚庥调到先是彭桓武、后来是朱洪元领导的粒子理论组工作。这是工作内容大不相同的两个理论组。张宗烨、余友文也从来没有成为,——戴晴女士笔下描述得那样,——何祚庥的什么“老部下”,什么“下属 ”。 1957-1958 年,我确有一段时间任研究室的党支部书记,在反右运动期间,的确是何某人坚决贯彻执行了“争取、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政策,坚决贯彻执行“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不牵涉其子女后代”的政策,坚决抵制了来自党内外的某些‘过分’的意见,所以“那时我们是大大地保了你”。但研究室党支部对研究室只起保证、监督作用。研究室内所有成员,包括张宗烨,也从来不是‘支部书记’的“属下 ”。 粒子理论组、原子核理论组,都属于基础研究;虽然同属近代物理所,也即1958 年后的原子能研究所,但和高度机密的工作,一点也不搭界。当然也不会有戴女士所设想的,“居然皮肉无损地从事高度机密的工作凡五十年”。张宗烨、余友文确实先后在这一核理论组工作凡五十年,从实习研究员,……到研究员,直到张宗烨当选为院士。但张宗烨所做全部工作,都是毫无机密可言的可以公开发表的工作,当然也就牵涉不上“居然皮肉无损”,也不会出现什么“你到所里一直是内控使用”。因为张宗烨所从事的这些工作根本就不是什么机密工作 ! 所有这些毫无根据的说法,只能说这位戴晴女士以一种不可告人的阴暗的心理,挑拨张宗烨和何祚庥间的关系,挑拨知识分子和共产党间的关系 。 五、戴晴女士为什么给何祚庥戴上那么多“桂冠 ”? 本书有一个‘奇特’现象,明显对共产党抱有‘敌意’的戴晴,却十分热衷于给共产党员何祚庥送上许多“桂冠 ”。 “当时是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党支部书记,如今也已是按时交纳党费,一切以党的利益为上的何祚庥同志”(第6页 ) “在和她聊天时候,忠于科学忠于党,性情却是天真又直率的何祚庥……”(第6页 ) “前中宣部干部、后来在科学院尖端科学研究所负责党的工作的何祚庥……”(第432页 ) 在戴晴女士给何祚庥戴上许多桂冠中,还特别包括“中国科学院和工程学院双院士”,(这是戴女士工作极其粗疏的又一证据,因为何某人从来就没有当过什么双院士,这是上网一查就能弄清楚的极其简单的问题。)反‘伪科学’与‘伪环保’的坚强斗士何祚庥……,毛式‘大说’真心诚意的接受者和拥挤者”(第440页 )。 明眼人一望而知,目的就是“寄希望何祚庥和别的一些为党所信赖的好同志站出来作证”(第6页)。希望何祚庥能‘证实’,是毛泽东在“猜,唯一的可能就是你爸爸干的,虽然不能肯定,但他们猜除了他不会有别人”(第6页),是毛泽东在猜“敌人这么快就钻到这么小的圈子里边来了”(第6页),是毛泽东十分计较于这张“反对票”,接下去也是毛泽东策划了张东荪叛国案 。 遗憾的是,戴晴女士寄以厚望的“忠于科学、忠于党的”的“好同志“何祚庥,——只能站出来作证:这完全是戴女士编造出来的谎言、谣言 。 “一叶而知秋”。既然戴晴女士这部‘大作’,在涉及‘何祚庥’的,短短的才几百字的文字中,就发生如此众多的错误和扭曲,其全书的水准,就可想而知 ! 五柳村2010年9月17日收到 附 茉莉 : 戴晴歷史敘事的魅力——讀《張東蓀和他的時代》 戴晴年幼時,她那後被日本憲兵秘密處決的生父,常抱著她去北海看水,說小孩子要看水眼楮才亮。一個人眼楮明亮,意味著什麼呢?原是理工科出身的戴晴,在改行成了作家、記者之後,就琢磨起她父親所獻身的組織——中國共產黨的的歷史來,結果如她自己所說:“不少藏著、掖著的苟且之事總讓我瞧破。” 應了義父葉劍英的一句評語:“養不馴。”三十年來,戴晴背叛了她的父輩所屬的政黨,轉而堅守一個自由派知識分子的立場。從被殺的王實味、失蹤的儲安平到被監禁至死的張東蓀,擅長講故事的戴晴,充滿感情地訴說一個又一個“專制者剿殺思想者獨立精神”的故事。她的近作《在如來佛掌中:張東蓀和他的時代》,如澳洲教授白杰明所說:“是一部對良知在專權時代遭際的挽歌。” 戴晴的歷史敘事之所以具有特殊的魅力,在于她面對歷史的求真精神和反思能力,她的社會視野和人文關懷,也在于她鮮明的個性與激情。《張東蓀和他的時代》一書的寫作,具有問題意識、洞察力、比較研究、復雜性和戲劇性等特點。通過翔實史料考證張東蓀的生平遭際,戴晴梳理錯綜復雜的時代脈絡,重譜了一曲令人回腸蕩氣的當代史。 一、問題意識 有問題意識的史家大都是一些不肯人雲亦雲的人。他們拒絕任何一方給出的簡單結論,而寧願像用身體丈量大地的藏傳佛教徒一樣,千辛萬苦地鑽進歷史的灰燼之中,尋找那些“飄蕩在舊籍陳檔中的杳渺魂靈”,並向他們發問:為什麼? 該書一開頭,戴晴就疑惑地問:“燕京哲學系主任、年屆六十四歲的張東蓀,怎麼卷進這赳赳武夫的游戲中?”問題帶出問題,戴晴的問題越來越多:北平和平易手背後的政治交易究竟是什麼?為什麼毛澤東說“北平和平解放,張先生第一功”?1949年9月30日首屆中央人民政府主席選舉中,576名投票人,毛澤東得票575張。那唯一的一張反對票是誰投的?誰敢投?後果又是什麼?1972年秦城監獄醫院中,87歲的張東蓀臨終前說“還是我對”,他指什麼?…… 過去對張東蓀毫無所知的我們,被戴晴的問題震撼得傻了眼,只能跟著她生動而具體的描述,一步步走進疑竇叢生的當代史之中。這種敘事讓我們進入政治歷史事件的內部,身臨其境地發現長期被人 干一件像樣的活兒就被主管參謀給賣了。雖然間諜沒當好,但她的敏銳嗅覺還在。2007年,原公安部常務副部長徐子榮之秘書邢俊生的回憶錄在網上發表,其中一個小小的細節引起戴晴的警覺:徐子榮曾上報周恩來的一份絕密材料,涉及某“社會名人”的政治案件,毛澤東親自批示:“在如來佛手掌中。” 光有敏銳的嗅覺是不夠的,歷史線索需要經過撥絲抽繭的過程,用理性來分析,才能求得真相。好在戴晴是從共產黨營壘內部走出來的人,她洞悉該黨領袖詭秘的行事方式,因此能從這份 灑自如,以廣闊的背景來襯托人物的活動,通過比較研究,深入挖掘事件的來龍去脈。 中國傳統史家會運用比較方法,以求得史籍史事的真確。現代西方史家則運用比較研究來檢視歷史事件,解釋各種因素造成的社會變遷,以及個人及其團體的命運。在戴晴的敘事中,處處不忘運用比較分析方法,讓讀者“于同中觀異,異中觀同,則往往得新理解”(梁啟超語)。 從重大事件的比較來看,戴晴談及1927年的“4·12反革命政變”,國民黨突然和共產黨翻臉並開殺戒,評論說:與五十年代之後文化人集體自辱的凶險相比,國民黨對中國文化傳承與傳承者的傷害而言,只能算是“小兒科”。再如1936年,張東蓀在《自由評論》上批評共產黨人的思維方式,其時尚弱小的共產黨代表劉少奇報以“大度的響應”,而在中共執政後,這種態度“幾可告闕如”。 1940年,燕京大學物理系助教馮樹功被日本軍車軋死。燕京大學當即向佔領當局提出書面抗議,這令戴晴聯想到半個世紀後,“人民子弟兵”的坦克在北京六部口,有意碾壓正在撤退的學生,北大校長的反應卻是,主動將“涉嫌動亂”的助教,押送公安局。 民盟諸君的一些生活花絮,放在一起比較看也饒有趣味。例如,向來在意儀表的著名女律師史良,在被邀進中南海時穿上了時髦的列寧裝。和史良一樣同屬民盟“左派”(即親共派)的章伯鈞官場得意,住上了有七十九間房的大四合院。而立場偏右的民盟領導人張瀾,即使當上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也謝絕中共為他安排的“太好”、“太大”的住宅,只是自己出錢趕制了一件布長衫,罩在舊棉袍之上。 最令人震驚的比較,則是毛澤東對張東蓀前後態度的變化。1949年初,為借助學術泰斗張東蓀的社會信譽,毛澤東點將張東蓀作為傅作義的談判代表。談判獲得成功,毛澤東贊揚說:“北平和平解放,張先生第一功。”兩年之後,這個湖南人翻臉如翻書:“壞分子張東蓀,我們不能坐在一起開會了。” 四、復雜性 本書的主人公只是在國共兩黨相持階段,作為制衡雙方的第三勢力,短暫地活躍在政治舞台上,然後命中注定地消失于沉寂與黑暗之中。張東蓀和專制權力相踫撞終于粉身碎骨的故事,帶有淒美和恐怖的強烈色彩。 歷史研究者的任務,就是在敘述故事時容納復雜的關系,展示完整的過程。所謂歷史的復雜性,不僅是指場面的浩大和人物的眾多,而是指作者筆觸深入到人物的心靈深處。余英時先生評價戴晴此書:“是一部最有歷史價值的‘洗冤錄’。……寫出來的是一部翔實的歷史──二十世紀中期的中國政治史。” 但戴晴不僅僅是在寫歷史,不僅僅是要洗清他人的冤屈,她更試圖在紛繁的歷史中探索那一代學人的靈魂。以人文互證的方式和知人論世的眼光,作者展現了民國一代精英的人文素質和人格狀況。張東蓀是中共建政之後第一個被整肅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他的昔日盟友在他落難時紛紛落井下石,互相撕咬。各色人等的品質和靈魂成色,在戴晴筆下暴露無遺。 書寫張東蓀及其一代民國學人的情感、道德、理想、困惑、抗爭、希望、無奈與悲憤,戴晴窺見那些歷史人物的生命軌跡,她的感慨很深:“東蓀先生以及他的同儕,曾經多麼生動、有骨氣地生活過——。” 五、戲劇性 毛澤東曾說:“我是不看話劇的,因為我天天都在演話劇。”他那虛偽、陰險而又毒辣的話劇,類似莎士比亞創作的《理查三世》。而張東蓀在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處境下,仍然吟誦道:“已慣看劇場打諢,豈謂梟鸞從古判,只掉頭一嘯余何恨。” 既然歷史本身比戲劇還戲劇,戴晴就只需辛苦積累素材,運用聯想開拓思路,運用背景、旁證、對比映照等手法來豐富內容,展開驚心動魄的矛盾沖突。該書的故事情節安排得跌宕起伏,強化了歷史敘事的戲劇性。 這是一種下大功夫、見真精神的歷史寫作。在一個輕浮淺薄的消費時代,戴晴堅守人文主義價值觀,在孤寂中歷時八年,勘探歷史的廢墟,凌厲地追問往昔的恩怨是非,給我們認識理解當下現實提供了視角與參照。閱讀此書,我們可以听到作者內心的波濤與長嘯,聞到她濃郁的自由主義氣息。 ------------ 原載《開放》雜志2010年3月號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701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丁肇中的“无知”与何祚庥的“无所不知”
热度 8 fs007 2013-10-18 11:04
《 世界商业评论 》 ICXO.COM ( 日期:2005-08-13 09:50) 来源:燕南社区 作者:蒲鹤年 【ICXO.com编者按】世界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40岁便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了解他的人都知道:在接受采访或提问时,无论是本学科问题还是外学科问题,也无论提问者是业内人士还是业外人士,丁肇中最常给出的回答竟是三个字——“不知道”。国人初识者,无不谓之“怪”。   例如,2004年11月7日,丁肇中给南航师生作报告,有学生问:“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他回答:“不知道。”又有学生问:“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他又回答:“不知道。”有学生又问:“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他仍然回答:“不知道。”    据当事者观察,丁肇中教授回答“不知道”时,态度诚恳,绝非故弄玄虚或“卖关子”。这位科学家曾解释说:“不知道的事情绝对不要去主观推断,而最尖端的科学很难靠判断来确定是怎么回事” 。    此前,2002年9月 和 2004年2月,丁肇中教授分别在上海交大和山东大学回答对口学科师生们更为专业的提问时,情况也是如此。尽管师生们的问题基本局限在丁肇中教授获诺贝尔奖的粒子物理专业,丁肇中教授竟然说:“拿诺贝尔奖,只是对很小的特殊领域有贡献,一个人不可能因为拿了诺贝尔奖,就把自己当成了什么都懂的‘万能专家 ’,对任何事情都可以评价,我可没这么大的能耐”。    无独有偶。2005年6月1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翰•纳什在北京工商大学发表演讲后,一位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提问:“从博弈的角度,如何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这些对社会制度转型和演化的影响?”约翰•纳什听完后思考片刻,坦诚地说:“我没有能力回答这个问题。”     以其“博弈论”蜚声世界的约翰•纳什,竟被一名大学生的博弈问题“问倒了”。令人大惑不解。因为上述问题显然具有自由发挥的余地,似乎一般人也能敷衍过去,而大师级权威竟然自称没有能力回答,这岂不是自损形象?但纳什却坦然平静,毫无愧色,更令人感到奇怪。    按我们的观念,世界知名的科学家理应是“万事皆通”的,然而大师们即使面对“本专业”问题,竟然不是“不知道”,就是“没有能力回答”,表现得如此“无知”,简直不可思议。    其实,这是我们少见多怪了。凡潜心于科学研究并颇有建树的科学家,无不如此。    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一个人(即使是超天才)穷其毕生精力,能在一个学科的一个分支上有所建树并能提出部分真知灼见已属不易,在同一学科的不同分支仍属外行实为正常现象,更不用说其他学科了。科学态度与科学成就往往互为因果:只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才能使得科学家取得成功,而取得成功的艰难历程又进一步锤炼了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由此可见,大师们的“无知”不仅不是什么怪异和丢脸之举,而且恰恰是某种“必然性”的正常体现。也是任何具有真才实学的科技工作者最为明智的选择。    对此,有人评论道:一个学者不管多么伟大,也不可能无所不知。即使在自己有所建树的本学科,也不可能做到无所不知,而且迟早会完全落伍。这应该成为我们的常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但无损于一位大师的光辉,还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大师”所以成为“大师”的奥秘。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敢于对自己不懂的问题说“不知道”,不仅是一种气量,一种品格,也是一种境界。一个人特别是像丁肇中这样在世界上具有很大影响的科学家,如果在学术上没有严肃的科学态度,对一些问题凭“想当然”表态,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是可想而知的。那样,失去的就不仅仅是面子,还有更可贵的品质和人格,还会给人类科学事业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    “大智若愚,大实若虚”。认可了上述道理,我们不仅会对科学大师们的“怪”肃然起敬,而且今后会自觉地将这种“怪”作为鉴别真、伪科学大师的试金石。如果现实当中有人成了无所不知的“万能大师”,人们就该当心了。    说到此,我们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我国的“万能科学大师”——中科院物理院士何祚庥。    “以常为怪”必然起因于“以怪为常”。我们之所以不习惯丁肇中等科学大师的“怪”,部分原因是我们早已先入为主地习惯了何祚庥这位无所不能的奇人之“常”。    尽管在国际科学界不为人知,但在国内,何祚庥院士的“全能性”可谓家喻户晓,无人不知。你看他老人家,几乎是天天上镜,日日露脸。一会儿电视台畅谈社会主义经济政策,一会儿因特网宏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昨天侃克隆人技术展望,今日嗙《易经》文化反思。这边厢呼吁对股民征所得税,那边厢力主发行国家福利彩票;上能为城市提出“交通、建筑最佳模式”,下可为山区规划“农具、灌溉最优方案”;“环境商机与氢能经济”研讨会指点江山,“纳米光纤与沙漠产业”演讲厅激扬文字;文艺理论学术报告座无虚席,月球开发科技讲座引人入胜……    总之,何祚庥院士所到之处,都能从容不迫,侃侃而谈;应答如流,头头是道。“只有问不到,没有不知道”。涉及问题包罗万象,解决方案随手拈来。给国人树立了“无所不通、无所不精”的形象。哪里有问题难以决断,那里的决策者就会想起何院士。例如:正当南水北调工程拿不出理想的西线方案时,何院士很快就以 “惊天地泣鬼神”的魄力提出了“用原子弹炸开喜马拉雅山引水北上”的“最佳方案”;当怒江建坝之争正反双方专家相持不下时,何祚庥、司马南、方舟子等应邀前去考察定夺。何院士一行怒江两岸“访贫问苦”兼观光不到一周,就得出了“怒江建坝是当地脱贫的唯一选择,不仅可行且刻不容缓”的“科学定论”,还顺手给反对建坝的生态环保专家们扣上了“伪环保”、“伪反坝”的大帽子。    如此全能之“通才”,真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因此,何祚庥不仅受到各级政府领导人的青睐,还受到年青一代追星般的崇拜。对于这些浮躁年代成长起来的新人类,何祚庥的话就是“最高指示”,句句是真理。例如,何祚庥关于“中国传统文化90%是糟粕,看看中医就知道了”的英明论断一出口,一批年轻“学子”便立即行动,很快,论证“中医是最大的伪科学”的文章就像文革大字报一样,铺天盖地上了因特网。    那么,自称主业是理论物理学家的何祚庥院士在学术上有什么造诣呢?    请看“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网站”“何祚庥主页”上的介绍:    何祚庥, 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该同志任全国政协委员,曾任理论物理所副所长。现任理论物理所研究员、理论物理专业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哲学博士生导师。过去的主要工作及成果:    何祚庥长期以来从事粒子物理及各种应用性问题的研究。其重要工作有层子模型的研究,复合粒子量子场论的研究,弱相互作用理论的研究等,先后发表约250 篇科学论文。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及多种奖励。他还曾从事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研究,是氢弹理论的开拓者之一。    何祚庥还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自然辩证法专家,在哲学、政治、经济等方面也先后发表约300 多篇科学论文。在反对伪科学的斗争中,他旗帜鲜明,积极参加了捍卫科学尊严,揭露和反对伪科学等活动,社会影响很大。目前从事的研究领域:近年来,何祚庥从事中微子质量问题、中微子震荡问题及双β衰变理论的研究等。    主要著作有:《量子复合场论的哲学思考》(1997年)、《从元气说到粒子物理》(1999年)、《何祚庥与——1999年夏天的报告》(1999年)、《我不信邪——何祚庥反伪科学论战集》(1999年)。    ※ ※ ※ ※    真了不得,何祚庥院士竟然写了“科学论文”250+300=550多篇。多么惊人的数字啊!足以让有史以来任何一位诺贝尔奖得主惭愧,更让中外文坛所有多产作家汗颜。    不过,作为一个有550多篇科学论文的中科院院士,其精选出来装点主页“门面”的主要著作——当然是最能反应其学术水平的代表作——竟然是几篇“政治挂帅”大作,真让人哭笑不得。须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沙子再多也变不成米。何祚庥同志的个人主页做成如此惨状既合情理也在意料之中。一生“以天下事为己任”的何祚庥同志,常年因“心潮澎湃、心系万事、心向八方”而“分心、忧心、烦心”,哪里还会有精力和时间去做那些需要“净心、静心、精心”才能完成的科研工作呢?国人历来宽厚,自然不会去与何院士较真,但这毕竟给“坏人”留下了攻击的口实,那些求全责备者和“一小撮阶级敌人”沆瀣一气,一直诬蔑何祚庥同志“不务正业”、“滥竽充数”、“除物理不懂,什么都懂”;甚至诽谤何祚庥同志的网页是“光屁股推磨——转着圈儿丢人”、“光屁股打灯笼——亮臊”、“光屁股上联合国——满世界献丑”;并戏称其名字应改为“何知羞”。这完全是“恶毒攻击”。    再看一下“氢弹理论的开拓者之一”的何祚庥同志在“两弹一星”事业中处于什么地位:    将关键词“两弹一星元勋”输入任意搜索引擎,立即可查到:    “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钱骥,姚桐斌,赵九章,邓稼先,王淦昌,彭桓武,程开甲,黄纬禄,屠守锷,钱学森,周光召,杨嘉墀,陈能宽,陈芳允,吴自良,任新民,孙家栋,朱光亚,王希季,王大珩,于敏,郭永怀。    十分不幸,名单上没有何祚庥同志的大名。一项重大科技事业充其量能有几个人可称得上“理论开拓者”呢?“两弹一星”元勋数量已多达23名,竟还没有囊括 “理论开拓者”何祚庥同志。可见“理论开拓者”这个模糊概念的外延之大,足以使人们想起那个把行政领导、宣传干事、描图员甚至厨师都算作科技成果功勋的年代。    不过,何祚庥同志凭借在中宣部工作了五年和在中科院抓党政工作多年的丰富经验,经“后续努力”,其知名度远远超过了那些不重视宣传和“包装”的“两弹一星”元勋们。更为惊人的是,作为“两弹一星”元勋之一的钱学森先生,现在已成了《何祚庥同志反伪科学英雄事迹》中的反面人物,在多种场合被用来反衬何作庥同志的英明伟大。何祚庥同志频频在大、中院校作题为《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报告,每当他眉飞色舞地大讲特讲自己是如何同那个“坚决支持伪气功的大科学家”作斗争的动人事迹时,人们已搞不清在《何氏词典》中的“人、事、学问”是如何定义的了。“一小撮阶级敌人”也趁机“诽谤”何祚庥同志,说他的报告一贯文不对题,应当把题目改为《作孽,做秀,做学贼》才合适,又戏称其名字应改为“何作秀”。这当然是赤裸裸的阶级报复。    其实,像何祚庥同志这种类型的人,在社会的各个阶层都存在。在低层社会,此类人物表现为信口开河,学一当十,连猜带蒙,夸夸其谈,不懂装懂,好为人师。一般总能获得一个滑稽的绰号,无非是“赵大忽悠、钱大吹,孙大侃子、李大掰”之类。但由于活动范围有限,时间一长,这些人就难免暴露出“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的本质,以至成为当地人的笑料。    但何祚庥同志却能身经数朝,长盛不衰。虽一生未在自己所学专业有所建树,却能在几乎所有其他领域充当权威和裁判,大有包打天下之势。这本是古今天下奇闻怪事,但我们的各级政府和网络一代却习以为常。我们不得不将此现象称为“何祚庥现象”。    在一个没有伟人、没有英雄的平庸时代,“何祚庥现象”或许既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产物,又是这个时代的象征。“适者生存”,乃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永恒真理。在我们这个早已形成“逆向淘汰”机制的政治生态大系统中,依附于政治的科学生态系统,必然也在演绎着同样的自然选择法则。在政界,何祚庥同志科学知识纵横百科,口若悬河。因而被误认为“著名科学家”;在学界,何祚庥同志政治理论涉猎诸家,妙语连珠。因而被误认为“著名政治家”。随机应变,左右逢源,上能见风使舵,媚君邀宠;下能逢场作戏,哗众取宠,是何祚庥同志能够立于不衰不败之地的处世秘诀。    谨以下列问题,结束本文:    1、“假作真时真亦假”。丁肇中,何祚庥,同被尊为“科学大师”,表现却有天壤之别,一个“无知”,一个“无所不知”。用现代中国“学术打假”专业行话问:谁真?谁伪?    2、何祚庥层出不穷的惊人科学高见(诸如人类不需敬畏自然,炸喜马拉雅山,中医是伪科学、大力提倡克隆人等)以及一贯“人到点子到”的拍脑袋作派是出于“艺高人胆大”,还是出于“无知者无畏”?    3、祖国大陆至今未有诺贝尔奖获得者,但却有了世界绝无仅有的“万能科学大师”,我们应该感到自豪,还是应该感到耻辱?    4、孤掌难鸣。在当前普遍重视“包装”的年代,何祚庥成功地将自己包装成了“万能科学大师”,煞有介事地到处高谈阔论,指手划脚。这固然是可鄙可笑,但我们的一大批唯物主义理论培训出来的各级政府官员竟然言听计从,奉为圭臬;更有一堆稀里糊涂的媒体记者诚惶诚恐,如蝇逐臭。显现了一种群体盲目与无知,这是可笑还是可悲?    5、荒唐而又愈演愈烈的“何祚庥现象”与当前我国学术界的学术浮躁之风同根同源,还是互为因果?    6、《中国反伪字典》里是否应增补 、 、 、 、 、 、 等词条呢?    7、“大奸似忠,大伪似真”。在“伪万能科学大师”何祚庥面前,张宏堡、张宝胜、严新、李洪志等伪气功大师”只不过是小巫见大巫而已。鹤立鸡群的 “伪中之最”何祚庥大师,老谋深算,“高瞻远瞩”,贼喊捉贼,假戏真做,通过出卖上述鼠辈同类,金蝉脱壳,欺世盗名,摇身一变竟成了“反伪先锋”。可谓对当今浮躁社会之辛辣嘲讽。中国各级学术打假战斗队的科学红卫兵小将们,我们到底应该将何祚庥立即列入重点打假对象,剥去其画皮,还是继续由他天南海北忽悠下去,直等到喜马拉雅山被原子弹炸毁并导致震惊世界的大灾难后再翻然醒悟呢?
个人分类: 人物评论|8261 次阅读|8 个评论
如何善待科学疯子
热度 34 fs007 2013-10-17 11:04
寻正 读我的文章,不少人心中会有异样的感觉,欣赏者或许清晰一些原本模糊的思路,反对者或许刺激到原本清晰的认知,因此,我的《科学疯子》一文得到截然不同的两种反应原在意料之中。 有的人生气反对是因为觉得自己可能会被我判为科学疯子,如果真是那样,就有些遗憾了,科学疯子虽然本身是贬义的,但这帽子也不是想戴就戴得上的。那种依附于科普疯子的只会呐喊的,算是疯子帮闲;那种否认科学基本原理与概念,而自己并无建树,没有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的,只会依靠诡辩提倡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的人,算是科学痞子,换个词,叫科闹——他们跟科学不搭边,只是觉得科学在文化中很闹热,没事找事挣眼球来了。这两种人都只是正常社会生活中的噪音。 我们应当如何对待科学疯子呢?最关键的是,我提出要善待科学疯子,如何善待法? 我在为屠呦呦鸣不平时,论及创新,然后就不定期收到一个名叫蒋春暄的人的来信,他宣称自己证明了费马大定理,但他的成果受到了数学界的抵制。我在小学数学很历害,但上大学就不行了,完全没有资格评议他的东西,而蒋春暄则会因为我的某篇文章对了他的胃口,持续地把相关材料寄给我,以期望我给予正面的评价,不难想象,如果我给予了某种程度的正面暗示,都会让他误以为我有大妈潜质,更加兴奋地向我推销他的成就。蒋春暄就是一个标准的科学疯子。 我有多种选择对待蒋春暄,比如象科普疯子那样,为科学的纯洁性而针对他口诛笔伐,又或者把他当作误入迷途的学者,劝他改进自己的工作,或者借用他的事例来反对学霸,这些选择都不适当。我们应当科学地对待科学疯子:一竿子打死,同时又留有余地。对于我来说,蒋春暄的理论没有价值,在我没有判断能力的领域,我相信科学界主流,在我的判断上,要一竿子打死,不留余地,不科学就不科学,没必要留一个可能正确的尾巴,蒋春暄正确的几率无限小,可以忽略不计。 那么为什么我又宣称要留余地呢?一竿子打死是在认知上,对于我不熟悉的领域,我不在其上浪费时间。而留余地则是社会交往与应对的必要,在这里,我承认那无限小的可能性的存在,我没有必要针对他本人做什么。换句话说,咱们要跟科学疯子和平相处,在我没有资格批驳他时,认可他的存在。我给历史留余地,假如蒋春暄真的在某一天被证明正确时,我不是历史上那阻挡他的傻冒。 由于我不懂蒋春喧的所在的领域,所以我可以针对他的理论沉默,这很容易做到。那如果是发明全息生物学的张颖清呢?张颖清也是一个科学疯子,他的全息生物学是缺乏生物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的臆想,对于他的理论我就有了判断力,我就不能沉默了。由于全息生物学并非只是理论的创造,还有诸多的似是而非诊断与治疗设备与手段,可能造成误信者的伤害,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学者,我对这种伪科学的揭露就义不容辞,就象许多人鼓吹麻疹疫苗需要打三次,我就当奋起批驳一样。这样的批驳要一竿子打死,不留余地,让缺乏判断能力的人以为张颖清可能是对的。 那么,我宣称要善待科学疯子又表现在什么地方呢?我对张颖清的批驳当立足于道义,局限于责任,起于张颖清的观点,止于张颖清的学识。我没有必要追踪张颖清的祖宗三代,证明从他父辈开始就有行骗的嫌疑,或者公布他的隐私,号招更多的人来嘲笑谩骂他。假如无限小的可能性成真,历史证明张颖清是对的,我即使是其中一个阻挡他的傻冒,那我也不是一个仗势欺人的恶棍。换句话说,我愿意维护科学,但并不认为冒犯了科学,就冒犯了我自己,然后把别人当着自己的私敌进行毫无保留的攻击。当自己的私敌贴上公敌的标签批斗,那就更是等而下之的了,诚实的人不当为之。 科学的基础是诚信,科学疯子往往是诚实的,尽管不承认科学事实与常识,科学疯子对他们主张的执着往往是基于他们自己相信自己的理论,并愿意为之付出代价。参加美国物理学会疯子分会成本不菲,但科学疯子往往破财前往,证实他们的信实。这是科学疯子跟科普疯子不同的地方,后者往往是虚伪的,趋利的,以及势利的,科普疯子周游列国要雇主埋单,考察水利也是利益者出资的。善待科学疯子也是对他们人格的认可,能在压力下勇于坚持自己的主张,算是人类的宝贵品质之一,不少正牌的科学家都缺乏这一品质。 区分科学疯子与科普疯子极为容易,这二者泾渭分明。科学疯子忙于证明自己的主张,很少花时间探讨科学哲学问题,而科学哲学就象市场叫卖的草标,那是科普疯子的招牌;科学疯子从不证明自己很科学,而科普疯子则要极力证明他们很科学,说他们不科学,他们就认为那是人身攻击;科学疯子只证明自己是对的,而科普疯子大多数时间是在证明别人是错的。科普疯子证明别人是错的同时,往往并不系统地指明什么是对的,许多时候,科普疯子把自己批判的对象当作私敌,攻击远多于纠错,只抓一点,不计其余,科普疯子的诡辩,超过他们对科学的热情。 科学疯子愿意为自己的理想献身,并且确实在为自己的理想献身,承担着社会压力。而科普疯子则相反,他们几乎无时不在嚎叫为科学献身,但如果真正面临考验时,他们的身子与嘴,都是当权有势者的,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发明毛(主席)子、无(产阶级)子、与前(进)子的“层子模型”的某院士,虽然是物理学院士,据说除了物理不懂,其它都懂,习惯性地做科学卫道士,这就是科普疯子——科学只是他们便利的工具,科学爱好者是他们欺骗的对象,因为以科学的名义,什么私心杂念,都易于销售,即使没有压力。科普疯子能整出“三个代表的量子理论”出来,这是为什么科普疯子令人讨厌的根本原因。 中国的不少政治院士——因为政治投机而获得科学界荣誉与待遇的院士——就是科普疯子,在学术上本身是二百五无法改变,于是乎立足科学,专攻哲学,不务科学正业,专找容易下手的人进行攻击,彰显自己的科学含量。还有一些的确学有所成者,在晚年因为待遇上诱惑或者身心皆疲,已经不能继续从事高尖的科学研究了,但又不愿退出科学舞台,也变得华而不实,嘴上还讲科学词汇,实际上全是辩证法之类的哲学探讨,沦落为科学疯子,不谈具体的专业工作,专门泛泛而谈其它领域的科学。这类学者霸占着社会资源,做力不从心的科普工作而又缺乏相关训练与专业素养,所以他们算是社会的毒瘤。 与立足科学界的科普疯子相结合的是全职的科普疯子,这类人跟政治院士本质一样,某种程度上算是科学的弃儿,科学做不下去了,下海经商又因为缺乏诚信而不得成功,最终靠科普来混饭吃,但他们善于包装,比如科学做不走而失意退出科学界,他们会振振有词,做教授太单调,自己最有潜质做出色的研究员,但觉得没有挑战性,于是乎,失业了。科学界的弃儿往往觉得科学的招牌很好用,扛了起来,也算能养家糊口了。对于专业的科普疯子而言,他们好吃懒做的本性导致了他们必寻找终南捷径,以便快速地成名成家,于是乎全职的科普疯子占据了中国的科普市场,跟学界的科普疯子相互唱和,狼狈为奸,把民众的科学意识搅得一团混乱。 科普写作需要专业素养,这种专业素养可以是专门培养的,比如科班出身的科学记者,还有就是在科学上本身就做得不错,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的人,绝不是做不了科学就可以写科普的,而是相反,做不了科学,也就写不了科普。专职的科普疯子跟政治院士一样,必走终南捷径。 科普疯子的终南捷径在哪里?在武侠书中,要表明一个人多牛,绝不是让他从基础做起,象现实世界中的拳击手一样,从俱乐部到地区,最后到全国乃至国际性的大赛中崭露头角。作者省事,就让他挑战成名已久,确证很牛的人,打倒牛人,你就是新的高手。科普疯子最热爱的题目是品评科学名人,做科学裁判,能品评他人科学成就,就让人误以为他们很高明。科普疯子需要牛人垫脚,所以特别具有攻击性。同样是玩文字游戏,自己可以瞎扯“皇马”为“王马”,但申泮文院士变“普通化学”为“化学概论”就“老糊涂”了。即使是没有牛人垫脚,科普疯子也会造上一个,比如自己误解了公务员考试的科学题目,抄来牛头不对马嘴的外文材料科普,却先要正儿八经地嘲笑不知名的专家,感叹一番公众的科学素质——如果读者为之迷惑,就必然相信科普疯子的科学味十足,认为他们超过了权威。 如果你相信那在法庭文件上伪造身份信息的科普疯子,你无疑就在犯傻,犯傻者就成为科普疯子的帮闲,成为欺诈者的便利工具。科普疯子在中国特有市场,因为中国的新时代文化给予了科学不相称的地位,科学成了正确与真理的代名词。这种对科学的迷信创造了一代又一代听到“科学”两个字就很兴奋的人,这些人成了科普疯子土壤,他们都习惯性地把自己当作科学的卫道士,崇拜的是布鲁诺与塞尔维特。一旦我揭露布鲁诺与塞尔维特的人格障碍与吹捧科学者刻意的误导,就让他们生气,在不允许我人身攻击的前提下,对我进行人身攻击。他们在乎的不是事实与科学本身,而是科学的名义。 科普疯子的帮闲都刻意忽略科普疯子缺乏科学的事实,他们热爱科学,但你纠查疯言疯语,正本清源时,他们指责你不该人身攻击——如前述,表明科普疯子不懂科学就是人身攻击;而习惯于受英雄情结指使的他们则可以毫无顾忌地进行人身攻击。帮闲之所以沦落到这种低级的水平,那是因为科普疯子本人或者家人化名混入其中,通过极力维护科普疯子的行为模式塑造了中国不爱科学专爱科普疯子的奇葩一族。 针对科普疯子,当然任何稍有专业知识的人,或者读得懂外文的人,都有义务纠正科学错误,指出科普疯子的本质来,以免更多人上当受骗。由于科普疯子本身从来都不是诚实的,他们就不应当被宽容,对科普疯子的宽容,就是对受害者的不宽容,要一棍子打死,不留余地。 我跟多个科普疯子有过争议,比如以剽窃闻名的方舟子,以吹捧起家的土摩托袁越,还有窜改名人的松鼠会的李清晨,我的揭露向来不留情面,其根本原因,就是科普疯子的应有待遇。当然,跟科普疯子们批驳就成仇,千方百计挖掘批评者的隐私并加以爆光的下流行径相比,我还是有底线的,对科学疯子我批驳科学,对科普疯子我不超出个人,并不刻意挖掘其人隐私。方舟子老婆论文全抄被我爆光,也是他人把相关发现揭示于我之后的事情,主动挖刘菊花在跟方舟子婚后的剽窃,也是在判断她超越了学术道德底线之后。 曾经有人向我揭发某大学教授伪造论文,我老老实实地查询,但被指责者不配合,我所咨询的专家也不回应,来来去去就耗时良久。揭发者不耐烦了,去了科普疯子方舟子的网站,第二天就发出来了。科普疯子利用公众,又何尚不被人利用,这中文的网络世界就乱相丛生,离科学渐行渐远了。 维护科学,要宽容科学疯子,打击科普疯子。
个人分类: 生活拾遗|11553 次阅读|52 个评论
何祚庥:“大师”愿打谁愿挨
ScienceNews 2013-10-10 15:09
作者:赵广立/整理 如何识破伪科学?你不要被“大师”牵着鼻子走,不要按他的套路“出牌”。你王林不是空手抓蛇吗?不要这个脸盆可不可以?如果一定要用脸盆,换成透明的行不行?这样就揭穿了他。 这其实就是科学实验中常用的“改变实验条件”。 当年严新说他“发功”可以改变导弹航向,了不得啊!那时候我们国家正在研制反导武器,惊动了钱学森,引发了“气功热”。 怎么验证发功后导弹有没有“拐弯”呢?导弹在天上飞,我们很难看到。我们当时找到伍绍祖(时兼任“中央人体科学小组”组长)说:“我们足球老打败仗,临门一脚功夫欠佳,你把‘严新大师’请到场上去,到最后一脚射门的时候,让严新发个功,我们不就多进球了吗?”一下就把严新将住了。 其实“王林大师”们的“特异功能”不过是些江湖杂耍,“气功治病”也是子虚乌有。为什么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头百姓,总是有人愿打有人愿挨?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妃。”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封建社会的中国,帝王将相大都热衷于神乎其神的“特异功能”。秦始皇、汉武帝,直到清朝从未间断,皇帝、大官带头信了,草民百姓能不追风吗?我看现在好一点了,追慕“大师”最大的官也就刘志军了。 这里有个数字,中国科协近年对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结果:平均达标率3.5%,什么意思呢?就是96.5%的绝大多数,科学素质是不过关的(美国2010年此数字为26%)。 有些人说“何老师你说中国80%的表演艺术家是科盲,太偏激了吧”,我说这就不错了。你看平均水平才多少?科学实验的三原则——双盲(实验者与被实验者互不相识,防止串通作弊演“双簧”)、大量实例证实与对照比对,缺一不可,又有多少人了解? “科盲”比例高,说明我们的科普工作很不到位。中国对科普投入很少,没有相关激励措施。科普工作都靠谁在做?靠那些有科学良知、有热心的人。相对于传统封建文化在民间的根基,这些力量远远不够。 中国的文化土壤很深。影视作品中经常出现“发功”救人的镜头,这也会潜移默化地误导人。没受过科学思维训练的人,就会觉得“有可能吧”。 人们总是愿意对那些不能理解的神奇抱有幻想。数百年来,中国的鬼神文化很“发达”,这与国人的思维方式更注重直觉体验、不讲逻辑密切相关。 方舟子小时候也上过当受过骗。人不是生来就是聪明的、讲科学的,经过科学训练,科学素养才会提高。而且当前我们的启蒙教育,非常需要注入一些独立思考、独立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 (何祚庥,中国科学院院士,粒子物理、理论物理学家。曾参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开发。)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3年第09期 封面)
2918 次阅读|0 个评论
何祚庥的三大论战
xcfcn 2013-5-2 16:08
  《3大论战:现代物理学研究中的哲学问题》文集,主要纪录了《3大论战:现代物理学研究中的哲学问题》作者在1987~1991年间所参与的有关现代物理学哲学问题的一场论战。其核心的问题是:(1)宇宙的演化是否“无中生有”;(2)粒子是否可分,物质是否无限可分;(3)量子力学是否证实了主客观不可分的统一。此外还涉及一些“两点论是否普适”,“灵魂不死是否科学”等一些未充分展开其论证的零星问题。以上这些问题本来是典型的“学术”问题。参与这一争论的双方中的很多人本来是由于学术上持有不同意见。然而,实际上这些问题的提出,一开始就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论战的发展不得不涉及诸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正确”,“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否指导自然科学”等等具有广泛性质的问题。论战的发动人之一,方励之教授,更是自掌地以物理学哲学问题的争论,做为他向马克思主义进攻的突破口。 ·查看全部 目录 一场论战的纪录 一、关于现代物理学研究中的哲学问题的三场论战--代序 二、一场论战的纪录--读查汝强教授的《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 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 一、谈谈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自然科学研究的一些问题 二、是指导,还是启发?--哲学功能小议 三、向坂田昌一教授学习科学方法和研究方法 四、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和有关的哲学问题 宇宙有无始端?宇宙演化是否无中生有? 一、有关宇宙论的哲学问题 二、物质、运动、时间、空间 三、论所谓物理的第一推动 四、有限而无边是否就不可超越? 何谓可分?粒子或场是否无限可分? 一、艾思奇三进清华园纪实之一 二、层子、轻子也是不可穷尽的 三、对物质无限可分论的再探讨 四、毛泽东和粒子物理学研究--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 五、《新论》乎?旧论乎? 月亮在无人看它时,确实不存在吗? 一、金观涛为什么要否定客观实在的客观性? 二、评金观涛两个古老的幻梦 三、一个捏造现代科学的代表作 四、驳所谓唯物主义今天已被科学实验所证伪 金观涛《人的哲学》 五、关于金观涛是否宣扬过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月亮在 无人看它时确实不存在的几点考察 量子力学是否证实了主客体不可分割的统一? 一、现代物理学能为认识的主体论提供科学基础吗? 二、评《量子力学》的性质观和实在观 三、评所谓对主客体不可分割性的再认识 四、分歧在哪里?--就认识的主体论答文兴吾,古祖雪,柳树滋三同志 五、主客体统一论是一种什么样的哲学思潮?——同志《微观测量问题与主客体关系》一文读后 六、对于《现代物理学与认识论的主体性讨论的述评》的一个 评述 七、读《尼尔斯·玻尔与实在论》 …… 论战及其它 结语 80年代自然辩证法界争论备忘录 (2008-06-25 17:21:03) 转载 ▼ 标签: 中国社会科学 自然辩证法 杂谈 分类: 散文·书评·短论 为参加1991年10月杭州全国青年自然辩证法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而作,未发表。 80年代,自然辩证法界发生了一场持久的引人注目的学术争论,它涉及了如下四个主题:科学与哲学的关系问题,宇宙的有限无限问题,物质的可分性问题,现代物理学中的认识主体性问题。这场争论至今仍未结束,其深远的意义尚无法评估,这里且作一个文献备忘录。 争论是由查汝强的两篇论文直接引起的: 1,“二十世纪自然科学四大成就丰富了辩证自然观”,《中国社会科学》1982.6 ? 2,“自然界辩证法范畴体系设想”,《中国社会科学》1985.5 文革结束后,哲学界普遍意识到哲学要面向现代自然科学,论证“现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时流行的研究纲领,查的前一篇概括得系统而又全面,是该纲领中较优秀的工作,颇有影响。 后来,自然辩证法界又开始进行学科建设,当时的理解是,完成一套范畴体系是学科建设成熟的标志,查的后一篇论文同样是范畴体系中构思得较好的,影响也较大。? 总的说来,这两篇长论文代表了传统研究纲领中的出色成就,因而对传统中某些有争议的特征也表露得比较充分,诸如,哲学对自然科学的指导态度,以及主张传统的宇宙无限观,物质无限可分观,因而引起争论。 仲维光首先提出: “是自然辩证法,还是黑格尔的自然哲学”,《自然辩证法通讯》1986.3对查的两篇论文表示不同看法,措词比较尖锐。同一期《自然辩证法通讯》发表的许良英的“历史理性论的科学史观刍议”一文亦不点名的批评了构造“宇宙总规律”的作法。 此外还有刘兵、王作跃、熊伟、陈恒六、仲维光的文章: “对查汝强同志两篇文章中一些自然科学问题的商榷”,《中国社会科学》1986.3 查汝强当即给了答复: 1,“是发展还是取消自然辩证法?——答仲维光同志”,《哲学研究》1986.8 2,“扣帽子,费厄泼赖——兼答许良英、仲维光同志”,《自然辩证法通讯》1986.5 3,“对刘兵等五同志《商榷》的答辩”,《中国社会科学》1986.5   发表在《哲学研究》上的文章还加了编者按,表示支持查文。对此文的回答是董光壁、韩增禄、金吾伦的文章: “哲学要为科学辩护”,《光明日报》1986.10.20   查汝强再答: “唯物主义的运用演绎法和唯心主义的从原则出发”,《光明日报》1986.12.8? 与此同时,梁志学、董光壁编成了一本名为《自然辩证法研究探索》的文集(原拟定名《自然辩证法向何处去?》),计划86年12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但由于86年底87年初的政治形势突变,此书最终未能出版,留下了一份校样,现将该文集目录列出: 1,许良英:“自然辩证法在中国三十年的风风雨雨” 2,李醒民:“自然辩证法研究的主要方向” 3,王维:“谈谈我国自然辩证法研究工作者的素质问题” 4,刘兵等:“谈谈自然辩证法研究的科学基础和治学态度” 5,董光壁:“究竟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6,韩增禄:“怎样理解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辩证法?” 7,吴国盛:“关于现代宇宙学的哲学争论” 8,李伯聪:“对于‘无’的沉思” 9,陈恒六:“这样的‘宇宙总规律’能成立吗?” 10,黄耀枢:“系统的构造要满足什么逻辑条件?” 11,范岱年:“对我国科学哲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12,梁志学:“谈谈两种科学哲学的关系” 这些文章有的后来在刊物上发表了。 86-87年之交的政治动荡暂时平息了这些争论,但掀起了另一场关于宇宙有限无限的争论。 方*励*之基于他自己对宇宙减速因子的测定,一贯主张物理宇宙是有限的,但他比较谨慎,从未正面在哲学上坚持宇宙是有限的,只是反对哲学上逻辑的推定宇宙必定是无限的。吴国盛在 “方*励*之:共和国需要这样的学者”,《自然辩证法通讯》1986.6 中提到了方的这个思想,此外,方还表述过时间有起源及宇宙始于无的思想: 1,“第一推动今昔谈”,《自然辩证法通讯》1984.4 2,“道生一的物理解”,《科学》1985.1 1987年春,这些观点受到批评: 1,何祚庥:“有关宇宙论的哲学问题”,《中国社会科学》1987.2 2,何祚庥:“论所谓物理的第一推动”,《科学》1987.2 3,何祚庥:“质疑《一分为二质疑》”,《自然辩证法通讯》1987.2 4,查汝强:“评‘宇宙始于无’”,《中国社会科学》1987.3 此外,还有对方的 “哲学与物理”,《自然辩证法研究》1986.5 的批评: 查汝强:“评《哲学与物理》及其他”,《自然辩证法研究》1987.3 吴国盛对传统宇宙无限论提出的质疑: 1,“把握宇宙的两种规范之争”,《哲学研究》1986.12 2,“宇宙是无限的吗?”,《自然辩证法研究》1987.1 也受到批评: 1,何祚庥:“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哲学研究》1987.11-12 2,艾理:“天文学哲学研究近况”,《中国哲学年鉴》(1987) 随着宇宙学问题的讨论的进行,原先的科学与哲学之争又在继续: 1,许良英:“争论从何而来?分歧何在--答查汝强同志,并对《历史理性论》作一点补充说明和两处文字更正”,《自然辩证法通讯》1987.5 2,韩增禄:“评查汝强同志的答辩--兼论有机细胞和细胞学说的科学发现”,《自然辩证法通讯》1987.6 3,何祚庥:“有限而无边是否就不可超越?”《自然辩证法通讯》1988.2 4,查汝强:“科学精神为何物?--再答许良英同志”,《自然辩证法通讯》1988.3 5,刘兵:“对‘有限而无边是否就不可超越’一文的质疑”,《自然辩证法通讯》 1988.6 6,查汝强:“对细胞发现过程作一点辩证分析--答韩增禄同志(摘要)”《自然辩证法通讯》1990.4 7,查汝强:“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自然哲学的对象--兼答韩增禄同志并和董光壁同志商榷”,《自然辩证法研究》1988.6 也是在1986年,金吾伦在物质可分性问题上的反传统见解引起重视,他的文章: “对物质无限可分论的再认识”,《光明日报》1986.10.6 当即引起反响: 1,王干才:“轻易否定物质无限可分难以服人”,《光明日报》1986.12.8 2,吴国盛:“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吗?”,《自然辩证法通讯》1987.4 3,何祚庥:“对物质无限可分论的再探讨”,《自然辩证法研究》1987.6 4,查汝强:“物质结构层次无限论的再证实--与金吾伦同志商榷”,《自然辩证法研究》1987.5? 金吾伦的答复是: “物质无限可分论是形而上学信念,不是辩证法--答何祚庥同志”,《自然辩证法研究》1988.3 后来,金吾伦的专著《物质可分性新论》1988年11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1990年9月,查汝强因病突然去世,所发表的答辩文章结集《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由北京出版社1991年出版。 1990年,《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发表了何祚庥的文章: “现代物理学能为认识的主体论提供科学基础吗?” 对80年代哲学界广为流行的“量子力学支持认识的主体性”观点提出全面批驳,文中提到了如下文章: 1,王*若*水:“现实主义和反映论问题”,《文汇报》1988.7.12 ? 2,汪信砚:“认识的主体性与非经典认识论论纲”,《哲学研究》1987.1 ? 3,古祖雪:“玻恩的不变量与现代科学认识论”,《中国社会科学》1987.2 ?4,王*鹏*令:“面向主体和科学”,《中国社会科学》1987.3 ?5,罗嘉昌:“客观实在论”,《中国社会科学》1987.2 ?6,文兴吾:“波粒二象性是自然界的一个基本矛盾吗?”,《中国社会科学》1987.3 ?7,陈新权:“认识是反映和建构的统一”,《哲学研究》1988.1 ?8,王振武:“选择论的方法论意义”,《哲学研究》1988.11 ?9,金*观*涛,《人的哲学》,四川人民出版社 ?10,王玉北:“量子力学的性质观和实在观”,《哲学研究》1989.11 ?此外,何还就认识主体性问题发表了一系列文章: ?1,评所谓‘对主客体不可分性的再认识’,《高校社会科学》1990.5 ?2,评对所谓认识论的‘主体性原则’的一种理解,《党校论坛》1990.7 ?3,金*观*涛为什么要否定客观实在的客观性?--评《人的哲学》 ?4,评金*观*涛两个‘古老的幻梦’,《光明日报》1990.4.16 ?5,评《量子力学的性质观和实在观》,《哲学研究》1990.2 ?对何的这些文章的反应是: ?1,文兴吾:“相对论时空理论的再认识”,《中国社会科学》1990.5 ?2,古祖雪:“试论认识主体性的三个层次”,《中国社会科学》1990.6 ?3,柳树滋:“现代物理学与认识的主体性”,《中国社会科学》1991.1 ?何祚庥对他们三人的答辩登在《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上。 ?胡新和的综述文章: ?“现代物理学与认识的主体性讨论述评”,《哲学动态》1991.6 述评了这些争论,而且在文尾提出了几项争论应尊守的规则。该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将之印发给许多作者。 ?关于现代物理学是否支持认识主体论的讨论仍在继续。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fdc0620100a59v.html
个人分类: 杂论|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能没有对立面!
热度 4 xcfcn 2013-2-22 17:48
印象深刻的几句话: 1、 于敏院士曾说,何祚庥“不能没有对立面”。 2、王安忆说陈丹青“生怕年轻人忘了他”(通过陈村转述) 3、吴亮:我为什么要接着你说? 4、师妹:你不说真话会死啊?(不是对我说的)
个人分类: 杂论|1799 次阅读|5 个评论
何祚庥,这个狭隘的物理学家
热度 4 xie44025 2013-1-5 13:48
何祚庥,这个狭隘的物理学家 近日《中国科学报》记者对何祚庥进行了采访,并在该报 2013 年 l 月 4 日的 “人物周刊版” 以“我为什么要做个狭隘的物理学家”为题作了报道。对话很精采,主要是科学报记者问题非常实质而又直接,何老的回答也直舒心意,沒有什么忌讳。比如,在说到建核电站问题时,他很反潮流地说:“ 我也是在福岛出事之后才彻底开始反思 。 2011 年院士座谈会,大家开始讨论中国的核能出路,他们多数赞成继续大力发展,只有我跳出来反对,在场的所有院士中只有师昌绪先生支持我。”。他担心的主要是核电的安全, 反对在内陆建核电站。因为“在内陆一旦出大事故那可不得了啊! ”。“ 我主张把核电站建到海边去,一旦出大事故,还可以向海里排放,中国民众受损害可以小一点。我更主张把核技术用到船上去,核潜艇、核航母,甚至驱逐舰、远洋商船都改成核动力。 ” 因为万一“ 在海里出了事,核废水至少可以往海里排嘛!”这里,何老可不太国际人道主义哦。 何祚庥还很正义地说:“科学家不可以胡说八道,(搞核电算不算?)不然给国家造多大损害啊!我看我国也应该整治整治这股歪风邪气。一定要防止科技界玩大忽悠,防止中央盲目决策。”。这是何老的经验之谈。何老 1955 年 10 月曾在《学习》杂志上写过一篇名为“论梁思成对建筑问题的若干错误见解”文章,文中说:“北京市的城墙就相当地阻碍了北京市城郊和城内的交通,以致我们不得不在城墙上打通许许多多的缺口;又如北京市当中放上一个大故宫,以致行人都要绕道而行,交通十分不便。可是,粱思成却都看不到这些缺点。”。在北京故宫改造的争论中,何老是忽悠了一下的。可是中央并沒有“盲目决策”,据说“故宫改造方案”交上去后,中共北京市委第二书记刘仁看罢,哈哈一笑就扔到一边。(王军著:城记 P264 )。 中国科学报在报道采访内容的同时,还附了一篇短文“争论何祚庥”。此文边上配了一幅“ 何祚庥故居,被称为“晚清第一园”的何园,那真是好啊!这个大宅子虽比故宫有云泥之别,但没有被什么不入流的人物忽悠了拆去,也真是幸运!
个人分类: 人物|3058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方舟子追思科普作家郭正谊
wliming 2012-12-4 10:55
追思郭正谊先生   ·方舟子·   (根据2012年11月30日在甄朔南、郭正谊先生追思会上的发言整理)   我不认识甄先生。刚刚看了他的简介,发现他的科普著作的书名有几本我有 印象,应该是我小时候读过的,不由感到亲切。我和郭先生就很熟了。郭先生追 悼会那天,我已定下要做电台直播节目,没法去给他送行,现在有这个机会和大 家一起缅怀他,算是弥补。   郭先生的科普著作,像《打开原子的大门》,也是我小时候读过的,当时也 没有记住作者的名字。我和郭先生开始有联系,是1999年反法/轮/功的时候。当 时何祚庥先生在国内批判法/轮/功,中国政府对此还没有表态,有人怪他多事, 我在国外知道后,发起一个签名运动支持他,并陆续写了十篇解剖法/轮/功的文 章。郭先生把这些文章收集起来,整理成一本小册子叫《法/轮/功解剖》,收在 他编辑的“赛先生茶馆”丛书里。这是我在中国大陆出的第一本书,当时为了抢 时间,没签出版合同,已出版了才通知我的,我也不介意。   2000年,我第一次回北京,当时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社长苏青请我在北理工 做一场报告,所以我计划直飞北京,抵达当天下午就去做报告,然后再回老家。 不料因为天气原因没赶上飞机,改飞广州转机,报告的时间赶不上了,由司马南 去救场,我抵达后再直接赶过去接着讲。我后来知道,是苏青找了郭先生,郭先 生又找了司马南。那是我第一次和郭先生以及司马南见面,司马南向我介绍郭先 生是他的老师。报告会后我和郭先生谈到处理法/轮/功的问题,很多看法我们都 一致。例如,我认为由政府来处理法/轮/功问题,会被当成是一场政治运动,在 公众和国外的形象都不好。应该是由民间力量来主导对法/轮/功的批判。郭先生 对此很表赞同。我很欣慰地看到后来成立了一个民间反邪教协会,由郭先生担任 副理事长。   郭先生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个热心而谦和的老人。之后我在国内的时间越 来越多,由于家庭的原因主要在北京,与郭先生的交往就多了。郭先生人脉很广。 如果说国内存在一个科普圈的话,是郭先生带我进了这个圈子。他就像一个介绍 人。比如我第一次和于光远先生见面,是郭先生带我上门拜访的。以后我几次和 于老见面也都是郭先生陪着去的。在座有几位,也都是通过郭先生和我认识的。   郭先生不仅是一个科普作家,更是一个科普活动家。十三年来,我们不仅一 起反对邪教,也一起反对迷信,反对伪科学,反对反科学。在这一过程中,我遭 到了一些报复,诉讼就有十几起,还遭遇了雇凶袭击。郭先生总是用各种方式支 持我。在我寻求帮助的时候,郭先生是我首先想到的人士之一。2006年,武汉法 院判决我损害肖传国名誉权,舆论大哗,很多人要捐款替我支付诉讼费用,我个 人不愿接受捐款,由朋友们发起资金募集,郭先生是发起人之一。此后郭先生通 过多种渠道批评、反映肖传国案和其他几起针对我的类似案件的不公,起到了相 当的作用。他给予我的支持和帮助,比我今天所能说的,要多得多。我感激他, 怀念他。   郭先生是化学科班出身,上个世纪50年代本科和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 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和从事科研。70年代末80年代初,郭先生有感于中国社会迷 信、伪科学泛滥,觉得搞科普会比在大学每年培养几个大学生对中国社会的贡献 更大,改行专职从事科普工作。他不仅从事化学方面的科普,留下了《太阳元素 的发现》、《打开原子的大门》这样的经典科普著作,而且对迷信、巫术和江湖 骗术有深入的研究,例如能用化学知识破解巫术骗人的招数,创作并监制拍摄曾 在农村广泛放映的科教电影《巫师的骗术》。有人觉得这属于低级的科普,但是 在一个绝大多数国民都不具有基本科学素养的国家,这类科普尤其显得重要。在 中国从事科普有时是要冒着风险的,尤其是在揭露伪科学、江湖骗术、商业骗局 和邪教的时候。但郭先生不怕惹事,不怕得罪人,虽然因此饱受攻击,被江湖骗 子们称为“恶人”,也乐此不疲。在很多科研人员、科普人士明哲保身的时候, 他挺身而出。   正是由于他富有正义感、科学素养和勇气,使得郭先生不仅是一个卓有成就 的科普作家,更是一个反邪教、反迷信、反伪科学的斗士,一直战斗在最前线。 他的去世,使我失去了一个关心、支持我的前辈,更失去了一个并肩作战的战友。 他的科学精神和战斗精神,在今天尤其可贵,激励着我们继续去普及,去战斗。 2012.11.30. (XYS20121201)
个人分类: 社会|821 次阅读|0 个评论
貌似敬畏自然的理念在科學家中比過去更受支持了!
热度 3 jiangjinsong 2012-11-3 21:30
前幾年何祚庥院士還想用批“敬畏自然”的辦法來滅掉所謂“反科學文化人” 他那時給我們和環保人士的標籤是“反科學” 不過 但是出乎何祚庥之流意外的是 他挑起的論戰結果對他並不有利 科學主義者們並沒有占到什麽便宜 今天許多科學家們已經在呼籲敬畏自然了 科學主義者企圖一統天下的妄想更加渺茫了 中國科學家們的認識越發深入了! 延伸閱讀(敬畏自然爭論中發表的文章,是不是還有我已經記不清了): 鬥爭何日休? 不可操作的究竟是什麼? 需要什麼樣的常識? 超越人文主義:“敬畏自然”論戰的啟示與挑戰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2574 次阅读|6 个评论
饒毅教授不幸言中,科學網果然淪陷於反智主義!
热度 8 jiangjinsong 2012-10-31 19:28
饒毅教授在批評質疑主糧轉基因安全性的人士時, 曾把對方稱之為反智主義者。 這是繼何祚庥院士當年用反科學批評對手效果不佳之後的升級產品! 今天饒毅教授不幸言中, 科學網上反智主義者們居然明火執仗地高舉反智主義的大旗( 重组傻帮,快乐科网 ), 中國科學果然是沒有希望鳥~
个人分类: 遊戲筆墨|3570 次阅读|21 个评论
明天上午何祚庥院士王亦楠女士清华报告:中国要不要重启核电
热度 5 liuli66 2012-10-12 15:57
明天上午何祚庥院士王亦楠女士清华报告:中国要不要重启核电
个人分类: 杂感|379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于光远何祚庥科普报告:科学与邪教誓不两立
wliming 2012-6-14 00:23
博主注: 转载这两篇文章是为了提醒中医粉仔,任何科学都要以证据为前提,盲目的相信是愚蠢的行为。 金黔在线 讯【 贵州商报 】昨天上午,全国科技活动周“贵阳科技论坛”报告会在省电台多功能厅举行,许多市民冒雨赶来听讲。9点10分,两位年愈古稀的老人神采奕奕地坐到了讲台上,他们就是著名科学家于光远(87岁)和何祚庥(75岁),场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因为对很多在场的贵阳市民来讲,难得有如此近距离与我国著名科学家交流的机会。 于光远老人首先发言时这样说:“我的发言控制在50分钟以内,要留下一些时间给听众提问。”于老讲的题目是《科学与伪科学》。他告诉大家,自己从15岁起就开始接触这个问题,经过多年实践证明,伪科学都是假东西,比如说许多所谓的特异功能,包括“伪生命科学、伪人体科学、伪气功和所谓特异功能。” 他在介绍这些伪科学的种种表现后,风趣地对听众说:“由于长期与伪科学作斗争,他们的支持者很怕我,比如说那些所谓特异功能的支持者就怕我说话,他们说只要我在,那些所谓特异功能就不灵。”场下听众顿时发出了会心的笑声。 何祚庥的发言也不时让听众们捧腹大笑。他发言的题目是《科学与邪教誓不两立》。他介绍,一些人认为有神功异能存在,并认为这种“神功”可以学习得到。他说:“ 伪科学这样宣称,外气可以改变导弹的航线,这完全是吹牛,只要认真研究,他就原形毕露。如果他这么厉害,能不能请他到马上要开始的世界杯足球赛场上,给中国队助助阵,加强一下中国队临门一脚的威力?” 停顿了一下,他说:“他们肯定不敢来。”场下响起大笑。他接着说:“ 一些所谓气功大师称自己能先知先觉,那干脆请他参加王小丫主持的央视开心辞典节目,我看那12个题目没几个人能答完,不知‘大师’们敢不敢来?” 场下又是一阵大笑。 至于究竟有没有特异功能?他说:“美国的FBI和CIA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后,于1995年11月30日发表《白皮书》,宣布利用特异功能从事情报工作,既无价值,也无实用性,而且从未得到可靠的实例。而我国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对特异功能进行研究, 但到1997年,有关部门也宣布,对人体特异功能的试验做了很多,但没有找到它存在的实证 。” 何祚庥风趣地说:“由于坚持与伪科学作斗争,于光远、司马南、郭正谊等三位科学家和我被他们称为‘四大恶人’。不过没关系,这恰恰证明了他们对科学的害怕。” 不知不觉中,时间到了11时30分,两位老人把剩下的时间留给了听众。一位小朋友问何老:“我和姥姥去听过一个气功师讲课,为什么前三排的人都睡着了,而其中5个人还因为这样治好了病?”何老笑着说:“小朋友,不要相信这些,因为前三排的人是气功师请的‘托’,他们根本没有治好病。”场下又是一阵笑声。 主持人宣布报告会结束时,场下响起的掌声持续了很久。
个人分类: 伪科学|130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何祚庥称所有特异功能表演都是假的
热度 1 wliming 2012-6-14 00:21
博主评:相信特异功能的是什么人?不相信的是什么人? 很明显,受过科学教育 的人不容易信,而科学外行则容易相信。目前对待中医的态度也是如此。 【多维新闻社5日电】中央社记者张珑台北--北京五日电/多年来以科学态度研 究大陆特异功能表演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今天明确指出,所有的特异功 能根本不存在,各种特异功能表演都是假的。   这位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在中国大陆以最初揭发法轮功是邪教而著 名,而事实上专研理论物理的何祚庥,原本一生与理论科学为伍,直至一九九 四年大陆特异功能在被称为「大师」的张宝胜、严新,以及「预测大师」陈林 峰等炒热,甚至国际间都为之瞩目的情况下,少开始以学术研究的方式,审视 这种在民间社会造成真假迷惑的表演。   何祚庥指出,截至目前,世界各国以科学方式研究特异功能的不乏其数, 综合结论是,所有的特异功能表演不出两类,一种是利用魔术手法粉饰,引开 观众的视觉焦点,快速的动手脚;另一种就利用简单的物理原理加上表演,蒙 骗观众,宣称是具有特异功能可以发功。   何祚庥说,他所有研究过的特异功能案例,除了有国际声名的张宝胜、严 新外,还有无数在大陆有名气的特异功能表演者,但是在科学家、魔术师的共 同认真检验下,没有一个成功过,都「露馅了」。    以曾经受到中共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副主委张震寰 背书,并推荐到 中 共高层领导人 面前表演的张宝胜为例,他以能隔空从瓶口旋紧的瓶子中取出瓶 中物。何祚庥回忆他们测试张宝胜那次,事先由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的同事亲自 吹成一个密闭玻璃瓶子,内中放置若干物品,结果张宝胜「发功」试了几次, 都无法如原先所说,能取出瓶中物。   「凡是发功不灵时,他们一贯的说词就是旁边有发功干扰」,何祚庥说。   这名理论物理学家说,美国中央情报局和国防情报局从一九七0年开始研 究特异功能的现象,经过二十五年的研究,在九五年十一月三十日联合发表了 白皮书,明白表示 利用特异功能从事谋取的情报没有根据,也毫无价值 。   据何祚庥所知,张宝胜在最红时, 中共副总理邹家华还曾推荐给诺贝尔奖 物理得主丁肇中看他的表演, 丁肇中事后表示,他虽然不相信 但没有看出其中 破绽。而台湾中央研究院的先后两位院长 吴大猷与李远哲,也曾在美国看过特 异功能表演,他们都表示不相信 。   北京中科院揭露张宝胜特异功能的真貌后,这名曾盛名一时的特异功能表 演,失去了市场,现在大陆已如归隐山林,不再公开表演;但是旅居美国的严 新则还在表演,演出门票索价不菲,最高一场可达数百美金。   累积多年对特异功能案例的研究,何祚庥的心得是,「戏法人人会变,只 是巧妙各有不同」。   何祚庥希望有一天到台湾,与同是研究特异功能的同行交换研究心得,他 轻松的说,这不仅可以告诉社会大众特异功能表演的真相,而且会是一种很好 的两岸交流。
个人分类: 伪科学|2077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蓟门决策论坛第33期:百年中医争议、问题与对策(4)
wliming 2012-6-3 00:50
李光熙:中医在美国受欢迎 针灸门诊六个月内预约已满   主持人:谢谢何老师,下面有请李光熙教授做点评,大家欢迎!   李光熙:首先从我的从医历史简单说说,1995年从学校毕业,一开始做中医研究,2007年去了美国第二大研究中心做研究工作,最近刚刚回国。我在国外做的研究一方面是数据挖掘工作,另一方面是中医研究工作。在美国我给大家做了针灸治疗麻醉的演讲。   何祚庥:我稍微打断一下,我知道这种针法有争议。关键是当初给尼克松看的是大疗效,在那儿开刀,用针灸是不可能的。   李光熙:我讲讲在国外的中医现状,国外为什么对针灸麻醉非常感兴趣?现在的西医面对困难,若给更多的麻醉药很难苏醒,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否需要减轻麻醉的深度,用什么方法?正好用针灸,并且起到很大的作用,他们非常愿意采用这种方法,我们现在也开始推广。术后的疼痛都是用针灸的方法。国外的西医还是很接受中医的,一个项目有25000美元的资助,我们用证据跟他们说这些问题。   另外,医学院对针灸没有争议,他们已经有针灸科,美国的很多总统、名人都在那个医院看病,在那里中医得到了很大传播,这说明中医文化深受美国当地人喜爱,针灸门诊已经约到6个月,已经约满了。   最近说“打通任督二脉”,我没有练到这么高的境界,我在大学曾练过气功,感觉很好。国外也叫气功,也叫静坐,有节律的呼吸。对乳腺癌术后的病人,就是用静坐治疗,起到很好的效果,而这最重要的是调吸,跟中医调吸的观念相似,使人的呼吸变慢而且有节律。有节律的话,血压会下降,心率也会变得规整,这在实验中已经验证。如果大家都做这种运动,对自己的健康绝对有好处,不会有害处。这些是证据问题,我们有很多证据证实是有效果的。但能治疗哪一个病并且治愈了,我们还没有找到治疗的证据,但预防病症绝对有好处,推动你的健康状态,让你的健康状态更好。   如果在座各位精神状态更加好,把心理状态调整得更加舒适,健康状态会更好,每个人应该往这方面仔细想想,怎么样提高自己的养生状态。   主持人:非常感谢,他讲的基本事实是门诊针灸的排队已经排了6个月,如果针灸排了6个月,那肯定是以经络为前提,如果没有经络怎么针灸?还是以经络为前提。   李光熙:在美国若想当针灸师,必须要记住所有经络,记住每个穴位的地方,而且要受正规的中医训练。    饶向荣:中医在治疗某些疾病上有潜在优势 不能全盘否定   主持人:感谢,下面有请饶向荣教授做点评,大家欢迎!   饶向荣:在20年的临床和科研生涯中,我对中医的疗效深信不疑,如果这个城市的大夫追求个案太容易,治好了几个病都能,现在最缺少的是RCT,但有一点并不像付教授所说的那样,很多研究一定要使大量样本随机对照研究。但问题是有些病种发生率不是那么高,有些病疗效评价起来比较困难。在治疗某些病上,中医至少有潜在的优势,需要我们进一步证明,但千万不能全盘否定中医。从我所涉及的领域而言,国外对我们的研究工作也比较感兴趣,那怎么设计合理的工作并把问题很好的解释出来是很重要的,我个人对中医疗效深信不疑。   对“打通任督二脉”我不是太懂,非常惭愧,但我的感觉是,在相对浮躁的社会,每个人通过一些手段使自己变得更安静一点未尝不可。我就说这么多,谢谢!    卢建新:西医主导医疗事故鉴定阻碍中医发展   主持人:饶教授讲的第一点是他对中医疗效有自己的亲身经验,并深信不疑。第二,对于“打通任督二脉”,他没打过,但在一个浮躁的社会里让自己静下来,对身体肯定是有好处的,这是核心思想,感谢。下面有请卢建新教授,大家欢迎!   卢建新:我来说一下我在从业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和一些想法,我只是一个中医的从业者,现在还在继续学习过程中。但要把结论说出来,在我从业过程中越来越认识到这个学科的有效性,我们所面临的是解决具体问题,这是我们特别现实的问题,病人在我们面前,他有病痛,我们就尽能力解决问题。   为什么说我们不是站在何祚庥院士的对立面?因为这根本没有意义,他不是这个行业的从业者。   国内现状,处方70%是西医大夫开出来的,而非中医,西药的应用靠它的理论指导,中药的应用也是由中医理论做支撑,比如我们强调“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是所谓的八纲,把“阴阳”去掉,总有一个道理,即是外在的疾病还是内在的疾病,相对来说是一个壮实的疾病还是虚弱性的疾病,是一个热性疾病还是一个含热性疾病,纲领性问题一定要掌握。中医有一些治疗原则,比如你是一个寒性的病人,我们可能会给你一些热性的药物,要有这些原则指导。但现在有些需要用这些药,习惯用于什么病,中医讲“辨证”,西医讲“病”,你说这个药治什么病,有时候我们特别无奈,因为它所讲的是一个阶段,治430种病一点不夸张,但这些病都在6月底治完,可能哪个也治不好,为什么?主要是因为是否为这个症,无论你是什么病,只要有这个症都是有效的。这是中医和西医的差别,所以用的时候动不动就说病,而“症”讲的是某一阶段的情况。   西药也讲,同样一个药物给大人吃的剂量和给小孩吃的剂量,要讲比例。细致性的操作上大家有共识,所以不需要再说。   为什么说现在有制约中医的发展?现在所有的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全是西医,我们在中医院,但必须精通西医,若不精通,到真正发生医疗事故的话,而你没有感觉到,那问题就出现了。现在不光是搞宏观的中医,还分不同的专业,比如心血管、呼吸、肾脏等。当我们增加了信息知识后,发现对中医的具体治疗上有促进作用,包括在做手术过程中有些东西对中医理念有影响,比如前列腺癌在美国发生率最高,晚期治疗都要进行化学阉割或者手术阉割,在西医不了解的情况下用中药,用一些补肾的中药,病人吃了这些药后病情急剧加重。这是因为有些人不懂,在中药的运用上有问题。但这样的问题不会在我们身上发生,因为我们努力把我们发现的向中医做一个推广。也就是说中医和西医互相帮助。   另外在我们的专业领域,我们的团队有人进行研究,一些西医朋友在给病人手术后说恢复期有一些治疗,西医治疗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解决,解决了他能做的,但有些需要调理。当然病人也不傻,知道自己的身体确确实实得到改善,这是在实际操作中中医和西医的合作,而不是打架。一些极端的例子我也碰到过,有些病人来后说我去西医院做手术。我看了他的病,说目前的中医治您的病不存在根治的可能,但目前的西医手段,通过手术把你的病完全治愈,您要问我,我推荐您去做手术。对于有些病,病人不是医生,更多的是讲个人感受,所以作为医生要有一个基本的判断。   至于中医发展,在中国一定要有政策扶持,因为中医收费相对低一些。我们的门诊也碰到类似的问题,病人找我们看病,门诊部说不需要吃药,病人说那我是不是要退号?因为他觉得他来了就是来拿药,我们的某些价值观特别可笑,他不觉得你的劳动是价值,不觉得他获得了知识,不觉得解决了他的问题,觉得只是拿药,这很可怕。另外,对中医的问题,现代网络上有很多医学知识的普及,但还远远不够。对于中医师,付教授也讲了不是所有的都是中医,中医中有江湖人士,怎么培养更高层次的中医师是关键,国家对此也采取了政策,比如教育,除了传统的上几年大学培养后,经过临床资力后,国家筛选出一些学生给老中医,让老中医手把手的教学生,不是纯粹的院校方式来培养,国家在探讨这方面的思路。也就是说不是都从书上学,而是把过往的经验传授给学生,这是我碰到的一些问题和看法。谢谢。
个人分类: 伪科学|1535 次阅读|0 个评论
评严新的“外气”实验
热度 13 Helmholtz 2012-5-8 07:54
2 严新的“外气”实验 (本文摘自2001年完稿但未发表的文章 《 人体“特异现象”研究评析》 六节中的第二节,因为网友希望知道本人对严新实验的观点,故在科学网博客登出。 ) 具有中医大专学历的严新对国内气功热的形成起了关键的推动作用。严新率先推出风靡全国的所谓“带功报告”,台下成千上万的听众捶胸拍腿、狂哭狂笑、如痴如醉,乱作一团,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其实“带功报告”并不新奇,它借助了心理学上“群体暗示”效应。在西方以及日本、韩国都有人(比如天主教牧师)借此搞“驱魔”仪式,湖南衡阳杂技团的团长模仿“带功”也取得一模一样的效果。严新能在众多气功师之中独占鳌头,主要因为他宣称要用“科学救气功”,他与清华大学的一些人员合作,做出了一系列被称为“重大科学成果、有必要尽快向世界宣布”的外气实验。在气功界广为传播的这些实验的科学性及可靠性到底如何呢?据了解,收录这些实验的书籍已经印行了好几十万套,而且严新气功的爱好者们甚至把内容翻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究竟是科学确认了古老的气功及外气,亦或只是留给内行讽刺挖苦的靶子呢? 严新参与过许多实验,他的一位主要合作者是 1992 年去世的原高能物理所陆祖荫,另一位是原清华大学化学系的李升平,据说陆祖荫是清华大学生物物理系的创建人之一。在由胡海昌院士与吴祈耀 1989 年共同主编的《气功科学文集》的第 1 辑和第 2 辑之中,经过仔细挑选的“受到好评的论文,以及几篇兴城会议后在气功研究方面有代表性的文章”,包含严新参与的文章计 11 篇(其中以他为第一作者的有 7 篇),包括:“气功外气超距作用下对具有生理效应溶液影响的激光拉曼观测”、“气功外气对于激光偏振面的影响”、“气功外气对于脂质体相行为的影响”、“气功外气对核酸溶液紫外吸收影响的观察”、“气功外气超距对合成气体系影响的观测”、“气功外气超距对溴 - 正己烷体系发生取代反应的观测”;“气功外气 2000 公里超距对鱼精 DNA 溶液作用的紫外光谱观测”、“红外热像仪对实验样品温度响应的监测”、“萤光黄素染料在接受外气作用后的长期追踪观测”、“电子顺磁共振谱仪( EPR )对气功外气作用后 AgBr 菁染料混合样品的观测”。 对于严新实验早有争论,相信者说: 在这方面,严新大夫和中国科学院陆祖荫、清华大学李升平等合作所做的一系列实验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各个不同层次上成功地进行了远距离( 7 - 2000 km )发功实验,把我们对“气”的认识大大推进了一步。无论从实验的结果、实验的难度、实验的可靠性还是实验的方法学水平以及气功师和科技工作人员的合作来说,他们的实验都标志着我国气功外气效应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3 而批评者却持完全相反的观点。在何祚庥的眼里: 首先, 1500-2000 公里 是相当远的距离,乘中国民航至少也要飞2 - 3 个小时。在 1500-2000 公里 外爆炸一颗原子弹,在北京的大气层里也测不到它所产生的冲击波的 信号,严新的发功竟能有超过原子弹爆炸的能量? ……在物理学里,最能体现出能量发射的定向性能的目前莫过于激光了。你试试看,从广州或昆明发射一股激光,你怎么能保证这一激光束是指向高能物理所或清华大学。在 2000 公里外的严新怎么能知道其发功指向不会偏离到八宝山或北京大学? ……这些都是严肃的科学问题,作为严谨的科学工作者的科学工作,怎么可以在论文中不讨论这些极重要的问题? 4 何祚庥经常扮演鲁莽直率的批评者角色,此处的几点怀疑意见却是可圈可点。“非常宣称需要非常证据”,对于具有极大争议的能够超距作用的气功外气,除非有经得起挑剔的实验证据,科学界人士殊难置信。而实验证据到底是否充分,关键要看实验方案设计是否合理,实验程序是否严密,实验操作是否准确,实验数据是否可靠。为了保证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实验应当具有可重复性,需要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观察显著性,在必要时需要执行“双盲”操作。双盲操作的目的就是避免实验人员由于个人的主观倾向性,把其它因素造成的数据的随机波动有意无意地看成预想的结果。比如仪器本身受温度、湿度、电压、电磁感应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够稳定而产生的漂移、波动,除非采取包括多种对照检查以及双盲操作,除非进行很多次的重复,确实很容易误会为“发功”的结果。事实上唯有能够排除所有来自环境的自然解释,最后才剩下“特异解释”。所以想要得出科学上充分的“外气”证据,必须进行精心设计实验,进行大量的重复,对数据进行可靠的统计分析,以排除各种实验误差和人为因素。 对比之下,这批严新的实验文章(也包括绝大多数的外气论文)存在大量问题。首先,严新作为第一作者令人莫明其妙。科学论文的作者应该对文章的科学性负责,保证实验方案是可行的,程序是严密的,结果是可靠的,不知道中医出身的严新如何能够担当如此重任。只有两种可能,或者这些作者确实是以严新为主,实验活动中的令行禁止全凭他的意见;或者作者们中间缺乏真正资深的专业人员,没有主动承担学术风险的负责人(虽然有人有教授头衔,但做实验并非他的长项,甚至并非他的专业领域,因此无法得到学术共同体的认同;这就象营养学教授比不上等级厨师的手艺一样道理)。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实验的客观性与准确性令人担忧。其次,虽然严新的实验很多,然而每一项都是浅尝即止。在外行眼里似乎大量事实说明气功“外气”无所不能,而在专业人士那里,只要在这种缺乏重复的实验中发现重大疏漏,就将全面怀疑这批研究者的基本科研能力。因为每项实验都准备不充分,缺乏实验前的充分论证,缺乏实验后的详尽讨论,缺乏对新发现问题的核实与澄清,实际上问题多多。被气功界及相信者奉为经典之作的这些实验,几乎没有受到任何的实验科学家的赞许。第三,倘若气功“外气”效应为真,对于科学、哲学及宗教等许多领域,其冲击力不下于原子弹爆炸。但要想确认这是科学事实,必须历经一番艰苦卓著的辛勤劳作,舆论界把敷衍了草的实验誉为“科学的新发现,科学革命的先声”,“确实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人体可以不接触物质而影响物质”,结果恰得其反。“外气”未必存在,当然也未必不存在,但这批实验结果绝非“无可辩驳”。夸大其辞必定招致科学界的反感,因为它违反求真、求实、准确、理性的科学精神。 下面,我们解剖麻雀,具体分析其中的两项实验。 实验( 1 ):“气功外气超距作用下对具有生理效应溶液影响的激光拉曼观测” 5 作者 严新,李升平,郁鉴源,李百舸,陆祖荫。 在论文的摘要部分有如下文字, 气功科学实验,特别是高难气功师所进行的气功科学实验具有与其它科学实验不同的特点,文中对如何设计此类实验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 谈及实验设计的时候,文中说, 近十年来,我国的气功科学实验研究发展较快,从实验的方法上看,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 1 )直接将气功外气作用于分析仪器的探头或传感器,从而来探测气功外气的成份和气功外气的作用机制。( 2 )在气功外气发放和内气运行过程中,运用各种分析手段来检测人体内及其它生物体内的各种生理参数及组织的变化情况。( 3 )直接运用气功外气对离体生物组织(如癌细胞等)以及各种细菌等作用,然后运用现代分析手段进行剖析研究其作用机制。现在已经明了,气功作用现象是多种多样的。而气功功力的层次也是相当复杂的。在高级气功家的外气作用下,既可以对现代分析仪器的探头(传感器)也可对仪器的其它部分(转换、放大、、显示等)产生作用,从而导致实验结果中出现假象。 ……而在以往的实验中,通常采用“人 - 人”或“人 - 生物”的作用系统,即气功师对人或生物体以及生物组织等发放气功外气,并使用仪器进行检测的方法。这样的实验不易排除接受外气作用的人的心理作用因素影响。对生物来说则存在着个体差异、环境条件等影响因素。 因此我们有必要设计这样一类实验,在这类实验中彻底排除生物背景影响因素。这种实验系统就是由人 - 物质组成。即气功师发放外气作用于无生命的物质上。 在这类实验中,我们选择实验样品的标准是,其结构尽可能简单,通常的条件下稳定性好,具有一定的生理效应。 由于一般的成人体内的各种组织及体液中 65% 以上均为水,所以选择具有生理效应的自来水、医用 0.9% 生理盐水、医用 50% 葡萄糖溶液、 1.5mg/ml 麦迪霉素溶液等作为实验样品是适宜的。正因为自来水、生理盐水等样品在通常条件下是很稳定的,所以我们必须求助于高级气功家的帮助才可能对其产生影响。因而在这样一类的气功科学实验研究中,气功师必须参与实验的方案设计和确定。同时因为气功师的功力发挥要受到体力、情绪、时间、环境等一系列复杂条件的影响,所以实验能否进行,如何发功,何时发功均须由气功师来确定。与一般的科学研究不同,在这类实验中气功师是主要参与者,这正是人体科学研究的最重要的特点为之一。 ……气功师的功力发挥要受体力、情绪、环境等诸条件影响,所以每次实验中,发功的情况和效力都不尽相同,在这种情况下,也不应要求实验进行无限制的重复。但是,只要我们的实验背景清楚,分析手段无误,即可在有限的实验次数下判别实验现象的真伪。 ……对照实验。本实验中,所有的实验样品制备均取自各自大容器所备溶液,这样可以保证实验中样品(包括本底对照和实验样品)的一致性。每次实验前,均需对其各自样品的本底进行检测。 ……气功实验方法。每次实验前,样品的制备方法是:从盛装样品的下班容器中用毛细玻璃管吸出溶液,然后封装好。每种样品均分为二组,每组 2-3 只。一组样品管作用为功的实验组,另一组则不接受发功而存放起来作为对照样品。封装好的样品均需检测,作为本底。 ……实验采用双盲方法,即样品的封装和测试均由仪器操作者进行,其他人不参与。测试中除仪器操作者外,其它人也不在激光拉曼仪现场。 从这大段描述中,我们看出什么?首先作者们已经相信有大量实验说明“气功作用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其实这只是气功界而非科学界的看法,作者毫无怀疑的肯定首先使研究的客观性打上了问号。其次作者相信气功师“既可以对现代分析仪器的探头也可对仪器的其它部分产生作用,从而导致实验结果中出现假象”,显然本实验的目的已不是检验外气是否客观存在,而是试图进一步寻找证据佐证自己的信念。此外,凭什么先入为主认定严新就是高级气功师,并且“实验能否进行,如何发功,何时发功均须由气功师来确定”。在这种条件下,因为不能充分地准备实验仪器与实验样品,条件很难控制,尤其因为实验者相信“每次实验中,发功的情况和效力都不尽相同”,于是在任何样品上产生的所有变化都将被看成气功师发功的效果。这种作法显然既不科学也不合理,因为我们无法判断如果气功师没有发功,会是什么结果;如果有人假冒气功师发功,又是什么结果。这种无法证伪的“试验”根本无法被学术界接受为正式“实验”。而且文中所述“双盲法”过分狭碍,至多只能避免测量者人为造假,却不能杜绝主试者把巧合、误差、波动看成所期望的变化并作出主观随意的解释。何祚庥指出: 这类实验属于心理现象一类的实验。在这类实验中,要确定测试者和被测试者有无“不依赖于人们主观意志”的因素联系,就必须遵循“双盲”的准则。 举例来说,严新是否发“功”,是否发计数率增加或减少的“功”,这既不由测试者决定,也不由被测试者决定,而是由某个“骰子”的投掷来决定。如取一个由 6 面体组成的“骰子”,约定投掷的结果为 1 或 2 时,发计数率增加的“功”, 3 或 4 时发计数率降低的“功”, 5 或 6 时不发“功”,至于测试者却在 2000 公里外,独立地进行测试,双方不得交换信息。 如果测试者的实验结果,竟然和严新发“功”的纪录在概率上有高度的符合,这才能证明在严新的发“功”和观察到的“反常”之间,存在着“不依存人们主观意志”的客观的因果联系。遗憾的是,论文曾这样写道:“我们向严新提出,希望这次发功不要使计数率下降,而是要升高,他同意了”,可见计数率改变的实验,并没有满足“双盲原则”! 6 从实验样品来说,作者自以为选取了稳定性好的溶液,“所有的实验样品制备均取自各自大容器所备溶液”,“必须求助于高级气功家的帮助才可能对其产生影响”。然而,在样品制作过程中,在用毛细管吸附溶液及封装的过程中,可能出现不同来源的各种污染,有必要分析样品与样品之间的个体差异及实际测量差异。文章对此语焉不详,“每种样品均分为两组,每组 2 - 3 支。一组样品管作为发功的实验组,另一组则不接受发功而存放起来作为对照样品。”到底每一次只测试其中一支或者每组全测?每次发功是对一组样品或者仅其中一支发功?发功组与对照组的组间以及组内差异有多大? 从实验仪器来看,激光喇曼仪是精密光学设备,但精密设备的弱点是对某些环境因素很敏感,激光强度、焦斑位置可能随时间发生漂移,必须作精心调整。而文章作者似乎充分相信设备的可靠性,只用“为确证仪器工作正常,要随时对标准样品(本底)进行检测”,一语带过。实际上当激光聚焦在毛细管中不同位置的时候,喇曼光谱的强度及波形往往有很大改变。应用激光喇曼的专家一致公认除非出现新的波峰或波峰出现漂移,谱图上的强度变化不能反映物质结构上的变化。 我们于是听到传言,说实验做得草率:甚至连实验所用的“自来水”,都是临时直接取自水龙头,缺少相互之间的可比性。在激光喇曼专家的眼里,被作者们看成“发功”效应的喇曼谱的强度变化,其实是激光焦斑位置漂移导致的散射能量变化,被看作“发功”形成的“一个巨大的未知峰包”,其实是激光焦点偏移落到毛细管壁上,由管壁玻璃所产生的荧光。 虽说专家意见也只是个人经验,未必否定事实,但是,因为实验程序不严密,实验描述不详细,例如仪器操作者的经验如何,本底检验在发功之前多长时间完成,在每次发功后是否依次对全部发功组及对照组样品都作检验,在检验发功样品的时间效应的时候,样品是否从台架上取下,是否每次都与对照样品作比较?即令气功“外气”确有某种异常效应,单凭如此实验毫无可能说服从事实验研究的行家。把此类实验一厢情愿地赞颂为“高水平”的“外气”研究,只会引起反感。 图 6 气功外气作用后自来水拉曼谱图 图中视作外气效应的“巨大峰包”在专家眼里是聚焦不准由毛细管壁所发荧光。 图 7 气功外气作用后自来水追踪拉曼谱图 图中气功“作用”后时间越长,峰包越高,暗示这是激光焦斑漂移形成的假象。 实验( 2 ) 气功外气对于 241 Am 放射性衰变计数率率的影响 7 作者 严新,陆祖荫,张天保,王海东,朱润生。 在文章的摘要部分: 气功家严新医生从 1986 年 12 月至 1987 年 3 月与清华大学气功科研协作组进行的一系列外气实验,……第一次证明了外气可以作用于分子,影响它们的结构和性质。在分子水平上外气实验的成功,鼓励我们向物质更深的层次──原子及核的层次迈进。我们首先选择放射性元素作为实验对象,观察外气对放射性计数率的影响。……每一种放射性无素有它特定的半衰期,它们不受外界任何一般物理或化学作用的影响。因此观察气功外气能否对核衰变的计数率发生影响,是一个极有兴趣的课题。 文章称一共进行了 6 轮 40 次的发功实验,全都观察到 241 Am 放射源的衰变计数率发生了显著性的变化。 这项研究涉及多次重复实验,这在气功科研中是比较少见的,尤其值得细致分析。我们先来看测量设备的情况: 我们使用的平面型高纯锗伽玛谱仪。型号为 GLP44510/15 的锗探测器……谱仪电子学部分包括一个前置放大器, 572 型谱放大器和一个计算机在线控制的 8000 道多道缓冲器,谱仪为美国 ORTEC 公司产品。 Am 源放置在高纯锗探测器的中心轴线上,距离探测器表面为 45mm ,放射源架用有机玻璃制成,与源盒滑配,源盒可以自由取出和放入,保持位置精度 0.05mm 。 ……放射源沿轴向前后移动 1 mm ,计数率变化为 3.1% ,实验中源的重放位置精度为 0.05mm ,引入的误差应为 0.16% ,这是一个重要的误 差莱源,假定这个误差服从统计分布,加上计数统计误差 0.1% ,实验总误差为 0.19% 。因此我们是在保持实验误差《 0.2% 的条件下进行气功实验的。在我们对源进行发功后的跟踪测量时,放射源是不动的,重放误差项不出现。实验误差为 0.1% 。 ……我们将距测量间 10 m 处的一个实验室作为发功间,发功前用托盘将镅源放到发功间内桌上,严新对放射源发功。发功时间一般为 20 分钟,严新发功时,发功间不进人。 放射源的运送,取回,插入测量架均由一位不练气功的实验者担任。 我们再看实验的结果: 1987 年 9 月 16 日,我们进行了第一轮实验,……图上零时间为实验起始时间, 即上午 9 时 30 分。 实验的结果,令人十分惊讶,锗探测器测到的镅源 59.6kev 伽玛射线的计数率明显下降,下降最大幅度为 1.35% 。为实验误差 0.19% 的 7 倍,亦即是其显著水平为 a 2.0 10 -9 ,实验结果是高度可信的。 第一轮实验后,我们希望严新发功将计数率提高而不是下降。 10 月 6 日的第二次实验结果表明,发功后源的计数率均高于原来水平,最大增加为 0.86% 为实验误 差的 4.5 倍,显著水平 a 7 10 -6 ,显然,这个测量结果也是高度可信的。 图 8 放射源计数率影响的第一轮实验 图 9 放射源计数率影响的第二轮实验 为了确定测量结果的可靠性,作者想到对可能影响测量结果的两个因素进行分析:( 1 )伽玛谱仪在实验过程中会不会受到外气的干扰而不稳定,导致测量结果的偏离;( 2 )是否会因重放位置不精确,甚至严新发功摄动放射源而造成信号的改变。对于前者,他们采用了原子能研究院生产的另一个放射源以作对照,因为认为对照源的计数稳定在统计误差的范围之内不变,确信谱仪是稳定的,并相信是外气引起了 241 Am 衰变计数率的变化(令人不理解的是,既然是做对照实验,为什么不直接使用实验的放射源进行一两天的对照追踪观察,以断定仪器及源的稳定性)。对于后一种可能性,采取了双探测器的办法,在放射源的前向及后向各放一个伽玛探测器。作者认为假使放射源的位置发生改变,则探测器信号必然一个增强,一个转弱,而且增加与减少之比应当是个恒定值,与两个探测器相距源的距离之比的倒数。 双探头实验一共进行了三轮。第一轮的附加探头是氟化钡晶体及 xp2010 光电倍增组成的闪烁计数器,谱放大器为 CAMBERRA2021 型。严新在深圳发功 8 次,在北京做实验,作者说:“两个探头计数在各次发功以后同步增长,比例为正值。这就有力地说明了实验中并未发生源位置的多动,排除了重放源误差造成测量偏离的可能性,也消除了在测量中外气可能摄动放射源的怀疑”。为了确认该事实,又进行了第二轮及第三轮的双探头实验,这时采用了另一个高纯度的锗探头作为第二路的探测。第三轮的实验 给出了奇异的结果。 11 次的发功实验中(在实际图中只看到到前四次及最后一次测量是在发功过程之中──笔者注),只有两次两个探头计数同步减少,其它 9 次,探头分别作一增一减的变化,而且两个探头计数各自独立变化,看不出有简单的关联。 这个现象表示,存在着不能用衰变率改变来解释的现象,还需要考虑其它的可能解释。例如源被极化,因而发射的伽玛射线带有角分布的可能性。 图 10 双探头的第一轮实验结果 图 11 双探头的第三次实验结果 我们现在分析实验的可信性。同在高能物理所工作,对这台设备具有使用经验的王蕴玉教授,曾作为怀疑者提出过质疑: 该文作者给出的实验结论是证实验了外气可以影响镅 -241 原子核,测到了衰变率发生改变。从列举的两轮实验结果看,最大改变幅度为 1.35% 和 0.86% ,比实验误差 0.19% 分别高倍和 4.5 倍。作者在作出“外气引起衰变率变化这个结论之前认为需要澄清两个问题。第一外气没有干扰仪器电子学系统,没使伽玛光子记录受阻塞;第二,放射源在测量架上没有受到外气功的摄动。其实这两个问题并不需要特别澄清,何况第二个问题的澄清还与该文的结论相忤──外气连放射源都摄不动,又何能摄动作用力范围只有 10 -13 厘米 的原子核。 根据我们多年使用同一台谱仪的工作经历,认为该项工作的关键问题是 0.19% 的实验误差是如何得出的,实验者对此重要问题未予讨论,我想就此提出以下看法供读者分析。 1. 镅 -241 衰变率测量的实验结果示于《严新气功现象》一书第 218 面的图 4 和 219 页的图 5 。实验测量总计数为 90 余万。仅此一项能确切评估的统计误差为 0.1% 。文中并未提及发功前后放射源被取出再放回、位置移动而引入的实验误差。由于放射源与探测器之间的距离对计数率的影响是平方关系(位置移动对计数率有大的影响),放射源重放位置的精度是一极严肃,应细致验证的问题。在该文实验条件下,即使放射源有 1/20 毫米的位移,大约会引入 0.2% 的实验误差,没有特制源架和机械设施,对反复移动放射源的实验,不论证重放精度而讨论 1% 左右的计数率变化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2. 用此类仪器测量,引起实验误差的因素除上述两项之外,还必须考虑仪器(不)稳定性引起的实验误差。高压的稳定性、放大器的稳定性、分析器的稳定性对计数测量均有影响。为了降低这些影响,实验中尽量保持实验室的温度、湿度稳定,减震动。但实际上实验室的恒温是很一般的,也没有防震设施。镅 -241 衰变率测量,一轮实验周期长达一昼夜,不考虑仪器稳定性引入的实验误差而讨论 1% 或千分之几的计数率改变,难以为信。 3. 在显示衰变率变化的图 4 和图 5 中,实验人只标出计数率的统计误差,如果将放射源移位引入的实验误差一并标出,则该图的变化就很含糊了。若把评估仪器(不)稳定性引起的实验差也标示在图中,则镅 -241 衰变率的改变就没有什么讨论的意义了。 4. 在多次发功后的测量应视为检验外气作用的重复实验,如果作用是确实的,实验应能重复。但实际上除了作用排出来讨论的最低(图 4 )和最高(图 5 )两上实验点外,其余大部实验点变化不足 0.5% 。按一般实验原则,对多次重复实验中的“突跳点”应该重点验证其可信度而不是挑出来作为“无可辩驳的实验证据”来证明。 8 王蕴玉的意见在原则上肯定没有问题,然而实验者是否心悦诚服呢? 我们先来看放射源的重新放置到底将带来多大的误差。该误差可以根据测量值与探头至放射源距离平方成反比的规律简单推出: d = 2 d/r , d 为计数率的变化量, d 为位置的移动量, r 是实际距离 45 mm 。 假如有 d = 1/20 毫米的位移,这将引入 d = 0.22% 的变化量。 1/20 毫米差不多是一根头发丝的粗细,如果位移更大,该变化量将相应地线性增加。实际操作中计数精度到底达到多少,并非理论问题而是实践的问题,只要多做几次放上、取下的对照重复测试便能估算出来。直到在试图证明谱仪稳定的时候,实验者才采用对照源进行了一点观察,认为重复计数稳定在统计误差范围内( 0.12% )不变。但是对照源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呢?尤其对于第三轮双探头实验,作者的描述,“ 11 次的发功实验中,只有两次两个探头计数同步减少,其它 9 次,探头计数分别作一增一减的变化”,作者们认为“两个探头各自独立变化,看不出有简单的关联”,我的印象恰恰相反,怎么看这一增一减的变化趋势非常显著,明显是由样品位置变化造成的,而此处的这项变化已经达到 1.5 - 2.0% 。但文章作者仅以两个探头的信号变化的比例不够恒定为由,毫无道理地猜测“源被极化”,“发射的射线带有角分布”。这就出现了逻辑上的思维跳跃,因为信号变化的比例不恒定更可能是因为存在其他的误差源,比如两探头之间敏感性差异等等因素。 王蕴玉提的第二条意见,即环境因素的波动到底对电子线路产生了多大的影响也很重要。从事实验工作的人都知道,电源电压的波动以及热漂移总是难于避免,接收元件的敏感性和放大倍率在长时间里也未必恒定。至少事前或事后在没有发功的情况下应该对此进行几次长时间观察,很遗憾本文的实验者缺乏这种意识。由此可见实验操作者不够专业,谈不上精细,象是临时拉来的爱好者。 对气功爱好者来说,虽然存在以上两个问题,但毕竟只是推测,只是考虑得不够充分,以此否定实验他们未必信服。然而,在文章里的确还存在更为确凿的否定性证据,致命的要害就在于作者的主观随意性,完全凭想当然解释所得数据,缺乏基本的逻辑一致性。譬如在第一轮的发功实验中(见图 8 ),严新一共发功四次,即便如实验者认为第一次发功后信号有下降,那么在第二次发功时信号是保持不变,经第三次发功,信号再次下降,达到所谓的 1.35% ,第四次发功之后,信号开始上升并逐步恢复正常。可见,如果不把这些变化看作测试操作中的正常波动,那么只能说每次发功的结果不同,甚至方向都不一样(若是给人治病,恐怕偶有“灵验”,却害死多一半的人,纯属巫医,谈何“高级气功师”?)。但如此混乱的结果在作者那里却被看成发功引起计数率的“下降”,因为进行第二轮实验时,实验者明确提出“希望严新发功将计数率提高而不是下降。”在这一轮又有四次发功(见图 9 ),第一次信号有所上升,第二次信号虽仍高于实验之前的值,却在前一次基础上下降了,而第四次发功相比第三次同样又是下降了。两上两下说明严新根本就达不到实验者的要求,怎么得出结论“这个测量结果也是高度可信的”呢? 再比如第一轮的双探头实验(参见图 10 ),据说严新一共有发功八次,如果说在 11 小时附近,由于不明原因出现一两个异常点(实验者显然没做连续测量,而是选取几个时间做的点测量),然而此后长达 15 小时的发功测试显然应当说明严新没有改变信号的能力。 再有,对第三轮的双探头实验(图 11 ),明明 11 次测量信号基本上呈明显的一增一减相反变化,显然暗示着放射源的位置出现了变化,作者没有道理地联想到放射源出现了“极化”;然而对于两路信号之间的变化同样不成确定比例的第一轮双探头实验(图 10 ),作者却用“两个探头的计数在各次发功以后同步增长,比例为正值”,轻描淡写一笔带过,目的只想得出结论,“有力地说明了实验中并未发生源位置的移动,排除了重放源的位置误差引起测量偏离的可能性”。而实际情况是在 9-20 小时的时间段,尤其是在 12-15 小时的时间段,两路信号变化根本达不到文中所称“两者的比例接近 1:1 ” 。把结果极为相似的两轮实验作完全不同的解释,充分说明作者是牵强附会地随意解释数据,在这种情 况下其可信性又从何谈起呢? 或许有人辩解,你挑出几项实验说存在问题,可陆祖荫毕竟是有名教授,何况严新实验那么多,总有几项是严密的吧?然而实际情况是,举这两篇文章为例完全只是因为它们比其它文章的影响力更大,而此间曝露的问题在其它气功实验中可以说比比皆是。这类至多算是由爱好者完成的即兴实验,虽然打着清华大学的牌子,虽然一些人有专家教授的头衔,但他们完成的实验并非他们熟悉的标准实验。对于仪器的误差、样品的误差、操作的差异以及分析结果时主观倾向性所带来的影响缺乏起码认识,同时实验的重复次数又非常有限,如何能令学术界相信其中有真的呢?科学的事实一定要经受学术界同行的评议,而绝大多数的气功实验却只是因为有科技人员参与,只是因为使用了科学仪器,于是就被夸耀成为“科学”的结果。至于是不是观察失误,是不是假象,往往缺乏严密论证。 指出实验存在问题,有严重漏洞,可以说明该结果不可信,但否定某人的某项实验,并不等于证伪全部外气工作。假如严新真有功能,如果实验者仍然对实验抱有希望,完全可以在论证和完善实验方案之后,在杜绝各种漏洞的条件下重头再做。 据可靠消息,前不久严新曾带领数位国外弟子与何祚庥联系,表示愿意与他配合共同用实验验证外气。何祚庥的反应是:我愿意与你合作,也可以找中国科学界最好的人操作实验,但前题是你严新先作一番公开声明,承认过去的实验存在问题;至于你到底有没有超人本领,让我们用严密的实验进行判定。在何先生咄咄逼人的气势下,自然就没了下文。 3 张震寰,陶祖莱,《气功科学文集》第 1 辑, p. 6 ,胡海昌,吴祈耀主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89 年出版。 4 何祚庥,《伪科学爆光》, p. 191 ,何祚庥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 年。 5 严新、李升平等,《气功科学文集》第 1 辑, p. 136 ,胡海昌,吴祈耀主编。 6 何祚庥,同 4 , p.193-4 。 7 严新、陆祖荫等,《气功科学文集》第 2 辑, p. 1 ,胡海昌,吴祈耀主编。 8 王蕴玉,《伪科学曝光》, p. 197-198 。
个人分类: 特异功能与气功研究|12934 次阅读|41 个评论
国家核能发展的紧迫性2:雅鲁藏布江上的大坝
laserdai 2012-3-3 03:02
以前看到 何祚庥老先生疯狂的“反何”声音 ,在科学网上得到了很多支持,这是由于普通民众对核电的很多技术细节根本不可能了解所导致的无端的担心和顾虑,这种情况在世界哪个国家都几乎一样,其实没有必要杞人忧天。此外,这位被普通民众当作院士而尊崇的“反何”先生,自称懂得很多高深的高能物理和理论物理竟然也是这样,令很多专业人士贻笑大方。因此,我写了三篇博文,说明国家核电建设的必要性: 现阶段必需核能工业稳步快速发展 , 其中简单提到了 雅鲁藏布江 上的水电站问题。 国家核能发展的紧迫性:伊朗停止向英法出口石油油价促升 , 谈到国家经济发展的石油供应太容易受到国际的影响而不稳定。 请给何祚庥一点鼓励:世界最老核电站关闭 (这篇博文说明英国也在加强核电的建设) 现在关注到了雅鲁藏布江上的水电站问题,于是作为新的一篇博,继续论述。 外交部周五( 2012年3月2日 )否认有关在雅鲁藏布江上游修建水电站会导致印度境内水资源缺乏的说法。 雅鲁藏布江发源于中国青藏高原,流入印度境内后,称为布拉马普特拉河。 印度的一位议员达比周四对法新社表示,他们猜测中国在上游分流部分河水或进行人工截流蓄水。造成帕希加特地区目前的流量比正常情况减少了40%。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在回答记者提问的时说,“ 我们的建设项目还没有影响到下游地区,其中包括印度 。” 他还说,中国对中印跨境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总体很低。兼顾上下游的利益,未对包括印度在内的周边邻国造成影响。 洪磊还说, 2010年在雅鲁藏布江中段开建藏木水电站 。该水电站容量不大,没有调蓄能力。水电站建成后,不会使干流下游流量产生大的变化,不会影响下游防洪减灾和生态环境。 另外洪磊指出,中国已经通知了印度官员有关在雅鲁藏布江建水坝的做法。 而达比早些时候则指出,当地人震惊地发现,在靠近帕希加特(Pasighat)的很长一段河段,河水陡然减少,已经可以看到原本是河床的部分沙石。 除了印度方面表达不满之外,中国也曾因发源于青藏高原的 湄公河和怒江上游建设水电站 引起几个东南亚国家的不满。 其他相关的报导和评论: 印度极度不安:证据显示中国终于开始在雅鲁藏布江建坝 印度媒体称中国正在雅鲁藏布江修建大坝 印媒:中国否认引水工程 印度终于松了口气 增补: 2012年3月3日, 印度水资源部官员否认中国在雅鲁藏布江上游修建水电站使印度境内下游河流水资源缺乏的说法。 法新社引述印度 水资源部高级官员 说,位于雅鲁藏布江下游的布拉马普特拉河的水流“正常”,“水流并无减少”。 这位不具名的印度高级官员说,据印度中央水资源委员会的监测,布拉马普特拉河的水流没有出现突然变化,印度因此没有必要担忧或恐慌。 早些时候,中国外交部星期五已否认西藏建设水电站影响到下游地区,其中包括印度。
个人分类: 高技术与经济|3331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2-03读者来信
kejidaobao 2012-2-28 11:36
好文章应给予支持 《科技导报》2011年第29期的“科技纵横捭阖”栏目刊登了“正确评价青篙素发现的科学价值”一文,作者是中国科协发展研究中心的助理研究员张楠同志。该文以如何正确对待青篙素的发现及其科学价值为例,指出“科学成就既不能让其默默无闻,以至于被人遗忘;也不能让其被夸大宣传,失去本来的面目。只有公正合理地对待和宣传,才能发挥其最大的科学价值”。我阅读后认为此文写得甚好,有助于如何正确评价中国人所做的科学工作,而不是通过“是否获奖”、媒体宣传等因素来人为地对其“拔高”。请栏目主持人关增建教授转达我对这篇文章的支持。 ——中国科学院院士 何祚庥 科普应该普什么? 《科技导报》2011年第34期刊登了尹传红的书评“观星、赏星与追星”,其中提到“科普作品应该是以传播科学知识为主旨”。我认为这是个很传统的说法。在信息爆炸和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的当下,科普应该普什么?科普应该如何普?这是个问题,尤其在中国。 科普难做,有众多原因。现在的科学早已不是伽利略观星那样以直观的观察为主了,种类繁多的实验仪器和方法,大大拓展了人类的观察范围,使科学研究变得日益复杂和专业化,以至于科学内容很难用简洁易懂的方式向公众叙述,此其一。知识产权保护成为公众意识,很多科学技术从构思之初就带有利益的符号,利益团体倾向于选择性地公布知识,一般只宣传其有益的方面,忽视其危害的方面,专业从事科普的人很难全面掌握一种特定技术的各个方面,此其二。科普职业人士的意识形态决定了他会在作品中掺入个人观点,从而有可能误导读者,比如支持转基因技术的人做科普一定会“很不小心”地弱化转基因的可能性危害,此其三。在中国做科普,缺乏教育系统的大力支持,因为给最需要科普的中小学生上科普课,对升学率没有直接的帮助,此其四。科学家不愿意做科普,对自己的绩效没有用处,即使想做,也没有渠道,此其五。 然而,尽管发展科普有这么多阻碍,科普却已经到了不得不大力加强的地步。在此过程中,不应由利益集团给公众倾向性的引导,而要由具有社会责任的科普活动传授给公众可进行选择的基本知识。例如,纳米颗粒可以透过皮肤,那么那些带有纳米颗粒涂层的衣物是不是应该慎重选择呢?要把这些基本知识作为科普的内容,这就是“科普应该普什么”的答案。 此外,我认为,现代科技带给人类的益处顶多占其影响的一半,因为直到现在,科技发展仍以破坏自然平衡为代价。我们有责任向公众传达正确的科学观念:科学是认识世界的一种系统方法,并不具备任何高尚的含义,所以人们不应该带着感情色彩看待科学。例如我曾经对天文很感兴趣,买过一些科普读物,如《从哈勃看宇宙》,我们可以通过哈勃望远镜看到更加奇妙的宇宙,这是现代科技带给我们的视觉享受,但古人眼里的宇宙之美绝不亚于我们所看到的,他们对宇宙的想象力远在我们现代人之上,比如李白的诗“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就成为现代人无法复制的诗篇。因此,认识世界和理解世界是科普的功能,但不要让科普传达科学至上主义,除去科学的神秘面纱,让公众在新技术面前有能力做出自己的选择——用,还是不用。这就是“科普应该如何普”的答案。 明确以上几点,就会发现,科普可以让人们在"观星-观察世界之妙,赏星-欣赏世界之美,追星-维护世界之衡"这个正确的方向上做出选择。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徐耀 如何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兴趣 学生对课题什么都不知道,至少在进入研究生学期的前一年阶段,是一无所知,脑袋空空的。现在所有的研究生大都是按照导师所设计的课题内容,填空做题;参考别人做的内容,相互模仿。一个研究生如果在学习期间对自己所进行课题研究的思路毫无兴趣,是可悲的;为了毕业文凭,为了发表文章所进行的研究生学习是庸俗而毫无趣味的。研究生应该有的放矢地去做科研,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凭借导师提供的科研条件,与交叉学科的同学交流,充满兴趣和乐趣地去做科研。 但是,毫无边际的空想、不假思索的假设、缺乏论证和基础的思路都是不可取的。导师这个时候就需要为这些研究生们提供一条能够快速进入研究状态的道路。关于此,我想是不是可以这么做: 1) 研究生应该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每一个专业都有3—5门最基础的专业课,如果连这些最基本的专业课知识都不熟练,那么今后的研究和实验是无法开展的,甚至容易出现错误,导致论文的质量低下。 2) 在坚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之上,应该广泛地阅读与本专业研究前沿和趋势关系密切的相关文献。对于硕士,500篇优质论文的阅读量是基础,只有通过广泛了解前人所进行的工作,才能把握整个专业发展的脉络,这样才能在未来实验的过程中获得足够多的ideas。 3) 能力塑造人才,质量高于学位——每个导师都应该本着这样的标准进行研究生的培养。当下国内徒有其名、名不符实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大有人在,那些本身不具备硕导条件的导师是中国近年来研究生扩张、研究生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让那些本应从事科学研究的导师去实验室,本应上课的导师去教室吧。 4) 科研允许失败,但是不允许失误。细致而详实的实验是一篇高质量研究论文的基础,只有科学的科研设计和严谨的实验结论才能支撑一篇优秀的论文,才能培养一个优质的研究生。在此过程中,需要导师的大量参与。只有导师与学生能够深入地交流,才能够了解和控制整个实验过程的方向。可惜的是,现在几乎没有导师能够做到这一点。 5) 让学生尽量多参与、少委托,这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一个根本原则。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的外包公司?基因测序外包、化学合成外包、基因克隆外包……这么多的外包公司,是不是可以用来进行实验过程的参与?不行的,教育研究生的目的是培养人,人才是关键,人才是整个培养过程的最终目的。 6) 培养学术的、独立的、团结的实验室氛围是以上这一切成功的基础。导师应当以身作则,学生应该当相互帮助,应当秉持着一种直接的科研作风,对任何实验中的不规范问题进行直接批评,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培养。 ——安徽农业大学茶叶生物化学与 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张梁 (责任编辑 秦政,张杰青)
个人分类: 栏目:读者来信|2496 次阅读|0 个评论
何祚庥的话谁能听?
热度 8 hcrm 2012-2-24 14:24
何祚庥 最近连续发文,呼吁停止核电站之“大跃进”,停止在内陆建核电站。这两个观点都很正确,起码是一种负责任的声音,体现了科学家的良知。 然而, 何祚庥 所担忧的现在没有发生,难有绝对的说服力,特别是对日益自信起来的中国人。当然,这个“中国人”不包括你和我,因为这种“自信”不是心理的,是以经济实力作后盾的。 何祚庥 说:“ 《我国必须立即停止核能发展的 ‘ 大跃进 ’ 》的博文,本来是在2011年8月,送贵阳召开的核科学大型研计会上宣读的论文,直到开会前一星期还迟迟不让宣读。原因是:这是核总公司 ‘ 出钱 ’ 支持的大会,这一论文属于另类声音,不符合他们的口径。后经多次交涉,才勉强放在高能物理学会组织的分会上宣读。 ”其实,这篇文章宣读了又如何?他的观点都见诸报端了,也未见有其他反应。 还是那句名言说得好:信不信由你,反正我信。 想一想,一个新闻发言人,在事故还没调查清楚前,对技术问题能全包全揽,这是什么原因? 何祚庥 的话既然说出来了,有关方面是否应该慎重考虑,核电站的建立可关乎人民性命啊! 我们可以置学术争议于不顾,能小觑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安全吗?事故的确还没发生,可一旦如福岛核事故一样,我们又如何应对呢?万一不是一座核电站出了问题,我们又拿什么去对付? 当然,我们有应急方案,这些都已经布置好了。可再好的方案,能让核辐射没有吗? 相信哪家核电企业都不敢打此包票,哪位核电工作者也不敢妄言无事。别忘了当年我们搞原子弹、氢弹,那都是慎之又慎,为什么? 何祚庥 一再这么唱反调,不觉惊动了部分人的利益,这个他是很清楚的。不过,相对于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来说,那点利益能算什么呢?! 何祚庥 的话其实也很简单,是不要“因噎废食”,可也不要因小失大啊!假如核事故接二连三的爆发了,怎么办?这个责任谁又能承担得起呢? 不要说西欧国家的核电站很安全,这个话恐怕他们自己都不敢说,我们又如何能说得出口呢? 想一想,当年大亚湾核电站为什么要建在海边,问题不是很清楚了吗?仅我所知的,湖北通山大畈核电站已开工在建,紧紧依靠富水河。因为这项工程建设,目前确实带活了周边的经济和基础建设,可老百姓有谁真正知晓,这相当于将一堆核弹头放在身边,一旦爆炸后果不堪设想! 何祚庥 的话有没有人听,我还不知道。只是我想,如果有人听了,他也不会跑到科学网发文。在这儿发文章,最多只会引发学术争论,除此之外,似乎别无他用。 2012年2月24日
个人分类: 科学论剑|3770 次阅读|18 个评论
何大科学家如何教我们做学问:关于核发展的论断与点评
热度 2 yourjoe 2012-2-20 22:51
何大科学家的“我国必须立即停止核能发展的‘大跃进’”(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3021do=blogid=539341 )的思想深获我心,但文中的立论和论证让我觉得难以释怀。谨在此提出商榷。 论断 a) : 福岛事件给予我们的重大启示之一,必须立即停止推进仅由少数人关门制定的核电站“大跃进”式的规划 点评:福岛事件也好,中国的大跃进也好,文中没看到任何细节支持“由少数人关门制定”这一核心的限定。 论断 b): 所以,福岛事故给我们的教训是:必须大幅度提高核电站的设计和运转的安全标准,也就是需要把那种“千年一遇”的偶然事故,也考虑在内,否则就不能“确保”福岛事故,不再发生。而且这种“确保”,必须“绝对”确保,而不是“相对”确保。 点评:从工程建设与工程安全的角度看,“千年一遇”绝对不是确保。水利工程上甚至有“万年一遇”洪水的标准,但那也不是“确保”,即便设计了抵御诺亚洪水,那也不是确保。确保的事情从来没有过。 论断 c): 那么其最佳选择,还是以放置在海边、海中小岛为好!“湖广熟、天下足”!这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所在,切不可掉以轻心! 点评:“‘湖广熟、天下足’!这是中华民族的 ’ 核心利益 ’ 所在”的论断真是让人无语。但我保留继续点评的权力,同时反对海边、海中小岛不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所在的论断。最让人疑惑的是,此论点与后文的向海洋进军格格不入。 论断 d): 福岛事件给予中国的另一重大教训是:必须重新审定核安全标准,制定新的、符合中国国情、适应中国需要的核安全标准 点评:同意该论断。根据大文,新的、符合中国国情、适应中国需要的核安全标准应该是:能抗拒恐怖分子使用飞行的小型爆炸物直接命中核电站的主体部分,核电站的断电、断水事故,恐怖分子对核电站袭击再度发生 7 级以上的重大核事故。 论断 e): 在中国应如何发展核电站的问题上,还有一个尚未引起广泛关注的问题,“必须对核电站的成本和效益进行重新评估、重新分析”。 点评:此节很好。 论断 f) :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将铀棒燃烧后,其剩余有极强放射性的核废料,如何妥善地“处理、嬗变和储存,——以保证其在长达几十万年内的储存期间,不致严重破坏人类居住环境的问题,——也列入成本。 点评:击中要害,且无人能解决该问题。但进军海洋就不需要考虑此问题了吗? 论断 g) :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这一从“核资源、核燃料循环、核电站、后处理、核嬗变和核废物处置”,以及“发电成本”,这一系列的产业键要花多少钱? 点评:此节与上节一脉相承。但问题同上,进军海洋就不需要考虑此问题了吗? 。 论断 h) :处置“处理后”剩余的核废料存放问题新思维:存放到绕太阳而旋转的轨道上;将剩余核废料加速成为“大于第一宇宙速度,又小于第二宇宙速度”的飞行物,对准太阳发射,形成壮丽景观,不污染地球。 点评:甚好。 论断 i) :中国高速发展核电站还有一个致命的困难,中国将面临天然铀资源的严重短缺,尤其是可采储量的严重短缺。 点评:此一条应是最致命的,但何以放在这里以规劝的口吻提出?莫非如果天然铀资源不短缺,就可以了?其他几条都不算了? 论断 j) :困惑中。似乎是说,根据“核能卷”和“综合卷”,到 2050 年,核能达到 4 亿千瓦以上,而经努力,我国的“快堆”技术仅有 3000 万千瓦能力。 点评:似乎还是说核原料不足或技术不过关。 论断 k) :为了节约利用我国现在可能真正掌握的有限的天然铀资源,我们更赞成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也就是中国的核电工作者,应大力转向面对海洋经济,用核动力解决未来海洋经济发展所不可避免地“面临石油短缺”。 点评:此段论证明细简介,简要之,进军海洋,进军海洋需要核,应把核用于进军海洋而不是核电站。 总评: 1. 大可不必如此转弯抹角。此文两大立论,反对核电,倡导利用核技术向海洋进军。问题是每论都可以做大文章,但二者搅在一起则引起混乱。到底是要反对核电还是要倡导利用核技术向海洋进军?是发展核电妨碍了向海洋进军吗?向海洋进军需要从核电口中夺食吗?或者,真的涉及了国家机密,欲言又止? 2. 大科学家要教我们如何做学问,如何搞论证。如果我们都这么论证科学问题或有关国计民生的问题,我只能说这是反科学或伪科学工作法。
3647 次阅读|4 个评论
坚决支持何祚庥【坚决反对在内陆建核电站】!
热度 2 seawan 2012-2-20 19:13
刚刚看到在科学网上曾老师转载的: 中科院院士何祚庥:坚决反对在内陆建设核电站 老何自己原来也有博客~~~刚刚知道: 我国必须立即停止核能发展的“大跃进” 然后又看到看到德高望重的科学家李老师的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80104do=blogid=539516 里面对老何的看法有所异议。 我在后面的评论是: 作为一个说话有一定分量和影响力的科学家, 不应该只从“应该如何如何”方面思考问题, 而是应该考虑整个的社会现状和方方面面的影响。 参与我家乡核电选址的一位校友,曾亲口说: 【我们拿钱,就是一定要出一个“可行”的报告! 至于可能有的问题,我们只给出建议,不能否决“可行性”。】 这就是现实! 做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科学家? 你可知道有些地方父母官们,正等着拍你的马屁呢? 他们4年一任,哪管任后“洪水滔天”? 而您这些专家们走后,也还有精力再来管一管吗? 这不仅仅是【科学和技术】的事! 这是一个社会,是一个有许许多多人组成的社会, 不是只由几个当官的和一群专家组成。 什么时候能够问问当地居民, 问问老百姓?什么时候能够将方方面面的东西说清楚, 而不是在地方官报上造谣说“10厘米的钢筋混凝土足以防止泄漏”这样糊弄小学生的话?(10厘米是我在官报上读到的!) 然后让老百姓来决定? ======= 以前我也写过一篇小文: 论“现时代”“中国”的核电站应该缓行 当离你不到30公里的水库边, 将要建一个核电站的时候, 可能你也会像我一样有些过分的关心了。 老何的许多说法,小民我都不太感冒, 但这次坚决支持老何的几篇核电文章的观点!
个人分类: 周围|3111 次阅读|7 个评论
从技术层面论何祚庥院士的雷人观点
热度 4 qsqhopeiggcas 2012-2-20 16:53
看了何祚庥院士的博文 《 我国必须立即停止核能发展的“大跃进” 》,深为何院士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心感动。但若静心思考,从技术层面考虑,何院士的担心有些过虑,甚至有点杞人忧天的思维方式。 毋庸置疑,世界上的煤炭、石油等资源总有枯竭的时候,水力发电资源开发也是有限度的,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时间,已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了。若这些资源开发殆尽,国家不做未雨绸缪准备的话,地球人怎么生活,喝西北风去? 风能、太阳能解决不了大规模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开发能保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势在必行。 从目前能源利用的技术层面考虑,核电应是国际上亟待开拓的最重要能源,在人类未发现其它值得大规模开发的新能源之前,核能的开发别无选择。 当然,“大跃进”的说法属于危言耸听,不值得一驳。在当今社会,有院士、专家把关与舆论监督,大跃进模式已成过去式,不可能死灰复燃。可持续发展模式已成为人类的共识。 何院士可能有所不知,在核电站选址的地质安全方面,国家已有了相应规范,在活断层避让、区域构造稳定性、地基稳定、建筑抗震等方面有比民用建筑、水电建筑更为严格的要求。 日本福岛事件( 9 级巨震及引发的海啸)是千年一遇的极小概率事件,不能无条件的推而广之。从我国沿海地区活动构造、强震纪录看,在核电站使用周期(按 200 年考虑)范围内,我国沿海地区(除台湾地区外)不具有发生巨震的条件。虽然,台湾地区东部海中可能会有巨震发生,但距福建、广东、海南地区有一定距离。考虑到科学的发展,先不谈强震、巨震能否预测的问题,在未来 30 年左右的时间,预计强震与海啸预警技术可以达到实用化的程度,再考虑到核电安全技术的发展,做到高可靠性的安全防护与应急处置措施,不会有太大问题。 当然,世界上任何事都难以做到 100% 的高可靠性,零分险的事儿在世界上不存在。不能因为有一点风险,就缩手缩脚,不图发展,邓主席说过“发展是硬道理”。 在三峡大坝建设前,有关各种弊端、风险的观点甚嚣尘上,甚至有人担心恐怖袭击、担心核战争。其实,只要做好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在核威慑平衡的条件下,这种担心既没有太大必要,也可以预防。 在核废料储存方面,我国与其它核大国一样,一直在做这方面的研究,相信这些问题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得到妥善解决。 我们要相信科技的发展,可以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不能因噎废食、固步自封。如果科技发展不能解决核电建设、运行、维护、核废料处置、应急保护等问题,再讨论是否应大力发展核电也不迟。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 对核电发展,急于肯定或否定的结论没必要现在就下,这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对待任何问题,没必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参考 何祚庥 , 我国必须立即停止核能发展的“大跃进”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3021do=blogid=539341 扩展阅读 李维 , 何老师 “ 拆北京城墙 ” 类的思考,未能 “ 与时俱进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62400do=blogid=539415
个人分类: 热点关注|4095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气功“外气”存在性检验研讨会达到预期目的
热度 2 Helmholtz 2011-9-16 10:16
气功“外气”存在性检验研讨会达到预期目的 (本文是1998年2月在外气存在性检验研讨会的会后总结,本人参与撰写与完稿) 2月18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了气功“外气”存在性检验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继往开来、深入研讨、多方听取意见,共同促进气功‘外气’存在性检验的开展”。会议是在人体科学工作小组的领导下,由小组办公室给予行政支持,在人体“特异现象”存在性检验工作组(筹)(下称存检筹)的协助下召开的。伍绍祖同志在日本参加冬奥会期间发来了贺信。 应邀与会的有80多位科学工作者,大部分来自国内,也有几位来自国外;既有从事“外气”研究的人体科学工作者,如宋孔智、刘易成和沈今川等教授,又有关注气功“外气”、但持不同观点,包括反对观点的科学工作者,如郭正谊、张洪林教授和其他在何祚庥院士主编的《伪科学曝光》一书中发表过文章的高崇寿等三位教授;还有几位管理工作者。 这次研讨会是去年9月份由存检筹“外气”检验小组建议召开的。为了使研讨会开好,组委会进行了大量准备工作,向与会者印发了由存检筹起草的《关于气功“外气”存在性检验的几点意见(初稿),以及组委会《关于开好气功“外气”存在性检验研讨会的几点建议》。会议没有邀请传媒界人士,也谢绝采访。由于有国外华人和日本科学工作者参加,研讨会对外称由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 18日晨,召开了国内与会者的预备会,由人科办副主任王国琪同志介绍了国务委员李铁映同志和宋健同志于今年元月25日听取人体科学工作小组汇报,特别是有关存在性检验和管理工作汇报的情况。通过介绍,与会者了解到汇报会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大家表示,这些精神不仅对开好研讨会非常及时,而且对于做好今后的工作,特别是存在性检验的筹备工作和有关科研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郭汉英教授也在预备会上介绍了近一年半来存在性检验筹备工作的情况。 18日上午九时研讨会开幕。组委会秘书长刘亚宁教授宣读了伍绍祖同志的贺信。伍绍祖同志“希望各位能够以这次研讨会为契机,高举科学、法制、团结、文明的大旗,继往开来,扎扎实实地开展存在性检验和有关的科学研究工作”。他预祝研讨会圆满成功。会议主席沈恂教授致开幕词后,王国琪同志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处长郑耀先同志先后致辞。 开幕式后,正式开始论文报告会及讨论。上午进行了4个大会报告。 北大褚德莹教授首先介绍了利用圆二色谱仪在气功“外气”对生物分子构象方面所进行的实验研究及结果。武汉同济医大曾尔亢教授作为该校跨学科综合研究气功课题组的负责人,介绍了十多年来所进行的部分与“外气”效应有关的实验。中医研究院的张洪林教授表示,他首先提出宣扬气功“外气”的神奇是“伪气功”的标志。但他认为,对气功“外气”进行存在性检验是一大进步,假如事实摆在面前,他将改变观点。最后,航医工程所何宏博士介绍了国际上“特异现象”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他强调存在性问题在国际上也并未解决;国内特异现象的存在性研究应该放在国际背景下进行审视。 18日下午起,物理和化学组、生物和医学组分别报告论文14篇和19篇。 绝大多数学术报告都引起了与会者的兴趣并进行了较充分的讨论。总的说来,不论观点如何,大多数与会者着眼于如何通过研讨发现问题,改进工作,保证实验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提高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达到较高的水平;为存在性检验工作提供有意义的学术背景。 19日晚,组委会组织了一次气功“外气”存在性检验和有关人体科学工作的座谈会。二十几位专家、教授等与会者各述己见,热烈讨论。大家反映了一些问题,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和建议。20日上午进行大会发言。分组会的两位主持人介绍了分组报告和讨论的情况。刘天君教授对近十年来国内“外气”研究的基本情况作了评述。不同学术背景和不同观点的9位专家和科学工作者发了言。尽管有许多分歧,但发言者大都称赞研讨会的学术风气,气氛热烈、冷静、客观,开得很好,希望能对于进行存在性检验这一共识形成文件。 研讨会闭幕前,郭汉英教授宣读了《关于进行气功“外气”存在性检验的建议》的初稿。经过简短讨论,与会者以热烈掌声通过了这份文件。文件呼吁全国从事气功“外气”研究的科学工作者,以及关注“外气”存在性问题但持不同观点的科学工作者,能够以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协商合作、求同存异为工作原则,共同搞好气功“外气”的存在性检验工作。大会主席沈恂教授最后讲话。他说,在不同观点与会者的共同努力下,研讨会圆满成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大会在宽松、和谐,学术性很浓的气氛中闭幕。 研讨会后,组委会和存检筹对会议进行了总结。大家认为: 1.会议贯彻了中央关于加强气功科研与气功管理的方针和伍绍祖同志贺信的精神,主题突出、特点鲜明、气氛活跃、水平较高。 2.研讨会在通过严谨的科学实验的实践,对气功“外气”进行存在性检验这一点上达到共识,最后形成了《建议》,并肯定了《关于气功“外气”存在性检验的几点意见(初稿)》。对今后开展存在性检验工作具有一定的意义。 3. 多数学术报告水平较高,具有启发性,而且会议学术气氛浓厚,讨论热烈深入,使大多数与会者或多或少都有所收获。 研讨会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 1.虽然通过了《建议》,但是一些与会者仍对存在性检验的必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 2.学术报告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报告内容陈旧,过于粗疏,据一些人体科学工作者反映,并不是该项目国内最出色的工作。 3.个别从事“外气”研究的与会者在报告之余,没有保持严肃的科学态度,散布玄秘气氛,表现出偏离研讨会的主题和宗旨的倾向。何祚庥院士和郭正谊教授推荐的袁钟博士,把传媒界的司马南同志以司机的名义带到分组会上,后经组委会劝阻,使他们理解了会议的主题以及没有请传媒界介入的原因,问题才得以解决。 绝大多数与会者希望把元月25日两位国务委员听取人体科学工作汇报的情况,通过适当渠道通报或传达到有关科技和教育部门、高等院校和研究单位,以求对进行存在性检验和有关科学研究工作,提高认识,加强管理,逐渐形成一个较为宽容的环境,并给予一定的支持;期望通过科学实验的实践,在世纪交替的期间,能够在深化对这个未知领域的认识上有所作为。
个人分类: 特异功能与气功研究|2821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第三只眼看中医》击退了何祚庥方舟子
热度 3 sqzhang 2011-8-28 08:36
欢迎中医及东方科学的支持者 与毛嘉陵联系 : mjlmjl999@sina.com 引言:歪曲的影子 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中医药在中国人心中还是那个中医药,只有那反中医的狗,叫了几十年还那样可恶、那样疯狂,哦……哦……哦……哦…… 星星咋不象那颗星星,月亮也不象那个月亮,中医药已不像那个中医药,只有那戴在中医药头上的伪科学帽子,才那样怪异、那样狰狞,哦……哦……哦……哦…… ——本博客主篡改自《篱笆墙的影子》(文责自负) 2007年7月底我写的长篇中医新闻评论集《第三只眼看中医》,由北京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在全国各地书店上市。2007年8月8日在北京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举行了新书首发式。 由于该书封面上写了要与何祚庥、方舟子、张功耀等当今反对中医人士“过招”,而在8月初我又公开邀请何祚庥、方舟子、张功耀三位反中医人士参加该书的首发式。他们虽然因种种原因和理由,一个都没来参加首发式,但这并不防碍我们之间的“过招”。面对面的舌战是“过招”,未见面而通过其它的信息传递方式进行的“交流”,未必就不是“过招”。从向他们发出邀请函后,与他们进行通电话、发电子邮件以及送书,实际上已经完成了一次“过招”,并已达到了让他们“闭嘴”的预期目的。 一个多月过去了,也该有一个结论性的说法了…… 一、对反中医谬论应当“上纲上线”了 最近几年何祚庥、方舟子、张功耀等反中医人士不断发表片面的错误观点,扰乱视听,给国家主张、宪法保障要发展的中医药事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一是国家要发展中医药事业, 而反中医人士却假冒权威,用他们自己编造的所谓“科学”标准,来否定中医药,公开指骂中医药是伪科学、反科学。 好象这世界上只有他们几个懂“科学”,似乎全体中国人民都是愚昧的,连伪科学都要相信;似乎中国政府也是荒唐的,居然要大力发展伪科学,还为伪科学成立了在全世界都属惟一的政府机构——各级中医药管理局。这不是在公然侮辱中国人,公开对抗我国政府吗? 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要发展传统医药, 而反中医人士则公开说传统医药中90%是糟粕,甚至提出要取消中医药。 这不是在明目张胆地嘲笑和蔑视我国神圣的宪法吗? 何祚庥之流借着我国这些年来宽松的政治环境,肆无忌惮地多次公开指责中国传统文化中大部分都是糟粕,给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全给抹黑了、诬蔑了。如果不站在维护民族尊严的高度来制止这种学术界的邪气,以后谁还敢再说“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按照何祚庥的这种逻辑,我们是否应将“优秀的”改为“糟糕的”、“差劲的”、“劣质的”,而成为“中华民族有着糟糕的文化传统”? 可见,他们的所作所为已超越了学术范畴,已到了应该给反中医人士“上纲上线”的时候了。 附一: 毛嘉陵对何祚庥、方舟子、张功耀主要观点的批驳,请看《第三只眼看中医》: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280831010009yb.html 附二: 毛嘉陵对反中医人士所作所为总结的“5宗罪”的详情,请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280831010009ya.html 二、“过招”是为了清醒反中医人士的头脑 为何要提出与反中医人士“过招”呢?那是因为何祚庥、方舟子、张功耀的所作所为,实在是太过份了、太猖狂了,干的不是一个心理正常、品行端正、与人为善的院士、博士、教授应当干的事。他们打着“科学”的旗帜,发表了不少没有科学精神甚至与国家和法律相对立的谬论。 而且,何祚庥在 2007 年 6 月在接受一家杂志采访时,还非常狂妄地说:“没有哪个现在骂我的、反对我的人能把我这些道理批驳掉,无非希望何祚庥闭嘴”。 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我提出了与他们“过招”,这并不是以此来泄泄“私愤”,因为我个人与何祚庥、方舟子、张功耀无冤无仇,没有私愤可泄,更何况他们这几位“科学斗士”也并非全说的是谬论、全干的是坏事。我只是希望用文明的学术辩论的方式提醒提醒他们,让他们知道一点“天高地厚”、“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从而端正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身上存在的无耻之心和丧德的品行,希望他们能够恢复作为一个正直的中国人应当具有的诚实、谦虚、和善的基本人性,仅此而已。 既然要“过招”,我在《第三只眼看中医》书中就特别注重用清晰的语言、严密的逻辑和不可争辩的事实,从学术上对他们的谬论进行了彻底批驳。如果这也起不到效果,还不足以唤醒他们理智的话,只能说明他们的“罪孽”太深了。 明人不做暗事。尽管何祚庥、方舟子等人自称“反伪恶人”,我们也没有采取“以恶制恶”、“以毒攻毒”的过激方式,在《第三只眼看中医》中完全是讲事实、摆道理,我们的一切都是在合理合法的情况下进行的,并未对他们进行人身攻击。在2007年8月初我亲自签名向何祚庥、方舟子、张功耀发出了《第三只眼看中医》首发式的邀请函,而且声明邀请他们来参加首发式,不是要进行一场“相互残杀的决斗”,而是一次“和谐社会中的百家争鸣”,其目的是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附一: 媒体对《第三只眼看中医》首发式报道的详情,请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280831010009sm.html 附二: 毛嘉陵在新作《第三只眼看中医》中与反中医人士“过招”,请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280831010009yb.html 毛嘉陵在首发式上激动地说:“就是这本书镇住了何祚庥” 三、我挑战的“过招”对手 1.何祚庥成了“哑巴” 何祚庥在“全世界”理论物理界还是很有“成就”的,据说已写了500多篇科学和哲学论文,真正实现了在论文数量上的两个250,比不少诺贝尔奖得主还牛,但这些论文有多少是有用的,或是真有科学道理的,可能只有他自己才知道。作为一个退休多年的“科学”老人,还是够辛苦的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嘛,否则,国家就不会册封他为院士。而且全中国的大事小事,只要他愿意,可以说是“十处打锣,九处有他”,因而被广大网友誉为“除了理论物理不懂,什么都懂的‘全能院士’”,不知这是否成为了中国在全世界科学界的“骄傲”和“华夏一绝”? 可耻的是,何祚庥一面在享受代表国家最高学术地位的院士待遇,一面又在谩骂国家支持的健康事业。而更搞笑的是,何祚庥身为堂堂的中国院士,以中国国家级科学家的身份,居然将自己丑化成“反伪5恶人”之一,掉价地去帮“同伙”的新书上市吆喝,这虽够江湖哥们义气,但却严重地损害了中国院士的形象,不知中国科学院对此有何感想?难怪网上有不少人呼吁取消院士终身制,取消何祚庥的院士资格。 自从今年8月初邀请何祚庥院士参加《第三只眼看中医》的首发式后,他与我通过两次电话、我给他用快递赠送了一本《第三只眼看中医》,从而进行了第一次“过招”。 详细情况请见“我让何祚庥闭嘴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280831010009j6.html 8月8日,我在《第三只眼看中医》首发式上,激动地向大家宣告:“至少在此时此刻,我让何祚庥闭嘴了!”。此后至今已有一个多月了,何祚庥却十分反常地保持了“沉默”,而不像往常那样没有点他的名,他都会很冲动地主动跳将起来与人大吵一番。因此,我可以大声地说:“《第三只眼看中医》镇住了何祚庥”。 尔后不久,何祚庥的一位老粉丝在网上将我指为阿Q,说何祚庥没有来,就自己宣布胜利了。诚然,何祚庥是没有到首发式现场,但他第一次给我打电话时并没有一口咬定不来,而是说要先看书才能确定,我当时还挑衅地说了一句:“我们也考虑过,如果您先看了书,您可能就不来了。”何祚庥说:“看了书就不来了,那是另外一回事。我不先看书怎么可能来呢?”当天下午,何祚庥第二次给我打电话说:“要‘过招’我就不去了”。这可是在看了这本书之后才说的“不去了”。 请看官注意了,这有两个必须先区分清楚的过程: ①我对何祚庥的信息接收和处理: 何祚庥的观点我早已知道,并在《第三只眼看中医》书中对他的观点进行了“不客气”的点评。此第一阶段的过程,是在该书出版后即已完成; ②何祚庥对我的信息接收和处理: 何祚庥是在看了《第三只眼看中医》对他的点评之后,才说不来参加首发式的。此第二阶段的过程,是在何祚庥“看了”该书后即已完成。 这一来一往,显然就是非常完整的一个信息传递和相互交流的回合,怎么不算已过了一次招呢?既然已经“过了一次招”,很显然他是在知道了我的实力后才不敢来的,怎么不可以说我与何祚庥的第一次交峰就“初战告捷”了呢? 这次何祚庥被《第三只眼看中医》镇住后,知趣地闭了嘴也就罢了,因为《第三只眼看中医》对他驳斥得非常彻底,他还能说什么呢?如果要说,至多也只能像阿Q一样,在挨了打以后说一声:“我总算被儿子打了”。如果何祚庥还敢吹牛:“我没去参加他们的首发式,没让他们获胜。” 他这才真变成阿Q了。但我相信他现在应该有点自知之明了,已没脸再这样吹牛了。 可见,连何祚庥本人都“闭嘴”了,何况那位指骂我为阿Q的博客写手,仅仅是何祚庥门前的一条“老狗”,再帮着主子汪汪地衰叫几声能吓着谁呢?又能挖苦着谁呢? 这些年来,何祚庥已经在多个场合“信口开河”地发布过多种没有依据的“何氏奇谈怪论”,但愿在其有生之年,能够重塑自我形象,改过自新,让大家看见一个说话“成熟”、“严谨”、有科学精神和绅士风度的何祚庥,而不是经常在媒体上亮相的“老顽童”。趁着还有几年好时光,过好余生的日子,千万不要再给国家和社会添乱了,别再干那些给中国院士丢脸的事了。 何祚庥终于遇到了彻底揭露他胡说八道的“克星”——《第三只眼看中医》。从我发出“过招”邀请后,一个月过去了,他只得乖乖地“闭嘴”了,成为了“哑巴”,但愿从此学术界能够安静下来了,大家在和谐的学术氛围中,为国家和人民创造更多的知识财富。 附: 欢迎阅读毛嘉陵新作《第三只眼看中医》中对何祚庥的精彩点评,请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280831010009yb.html 2.方舟子“装聋作哑” 方舟子在读书方面还是很用功的,否则,美国人就不会给他一顶博士帽子。从他的学习背景来看,有几个光环让人特别景仰:到过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美国留学、在美国获得了博士学位、然后做博士后研究、研究的方向又是当今最时髦最前沿的分子遗传学、接着定居美国、最后以海归身份荣归故里。但让人费解的是,他一说到美国就五体投地,美国又这么厚爱他,在美国有这么好的人生前途,为什么不留在美国挣美元呢?海归们回国后一般都是以所学到的专业知识报效祖国,但人们并不清楚方舟子在国内是否仍在继续从事生物学领域的研究?以他的学历来看,应当在生物学方面是大有发展前途的,却似乎放弃了,至少近年来他在自己专业领域的发展,并没有展现给大家多少“光彩”。因此,有人怀疑他的那顶生物学博士帽“有水分”,否则怎会改行呢? 我更愿意相信,他是有真才实学的,之所以放弃所学专业而投身到中国人民的“学术打假”事业中,是决意“医治”国民的陋习,揭露学术界的虚假和腐败,净化国内的学术风气,干一些纪检部门、政府科技部门、公检法都没有干或没有干好的大事,而且是在不拿国家的工资,仅仅是在只捞去某些报刊出版社的一点点稿费的情况下,就表现得如此鞠躬尽瘁,似乎还有点像是一种伟大的“献身”精神啊!如果真是这样,我们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应无条件地支持他的行动、钦佩他的勇气和胆识。 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看到方舟子在干了一些“好事”后,也干了不少“损人不利己”或“损人微利己”的事,只是除了令被他忽悠了的每一个粉丝激动不已而外,至少在目前还没有感动国务院和联合国,否则他就被授予“中国科学斗士”、或“国际科学斗士”的称号了。 最近,网上有人提议方舟子出任中国的科技部长,以取代万钢部长。同样是海归,万钢可以当部长,方舟子为何不能当,何况方舟子比万钢名气大多了。当然了,实在挤不掉万部长的话,有人又建议国家可以考虑专门为他新成立一个科技监察部或科技部监察大队,让他当部长或大队长。这样中国就可从根本上杜绝伪科学的产生,中国的科技就可以赶英超美了。但愿这不是一句玩笑话,也许真会有这一天的,方先生可以耐心地期待这一天早日到来。 如果说方舟子在打击学术论文剽窃造假方面还有些成绩的话,但在真正检验他学术水平的对“科学”的认识、如何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问题上,却显得十分的弱智,甚至是无知。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界对科学划界问题已有过4次大的思潮,每一次都是对之前的观点进行了颠覆,而方舟子紧抱不放的却是第一次思潮中个别西方哲学家早已过时的陈旧观念,并以此来忽悠不了解真相的国人,极具欺骗性。这种以扰乱社会视听而达到个人出风头目的的做法,才是对社会最大的危害。 从方舟子最近出版的几本小册子就可以看出他的学术水平到底有多高,他的大作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既缺乏有说服力的证据,也没有严密的逻辑论证,除了打着“科学”的招牌,说些国人不清楚的事儿来蒙骗读者以外,还有什么呢?而且还靠加大字号和堆放文献资料来“发水”,以增加图书的厚度,如此就可以定一个好的书价,去多赚一些他的粉丝读者的钱,这就是具有美国博士头衔的方舟子所具有的真实水平,不是吗?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有疗效就是硬道理,任何理论都必须“服务”于伟大的实践。理论与实践发生了冲突,要修改的只应是理论,而不是实践。理论解释不了实践了,只能认为是理论太陈旧了、太死板了,而不能指责不符合旧理论的实践,因此,要修改的只能是理论。靠捡国外过了时的理论和靠做文字游戏而混稿费过日子的方舟子之流,头脑已到了该清醒的时候了! 由于不清楚方舟子的详细通讯地址,这次《第三只眼看中医》首发式对他的邀请函我是根据“新语丝”网站上留的电子邮箱,向他发出的邀请。同时,还在给何祚庥院士的快递信中,放了一份给方舟子的邀请函,请何祚庥代为转交。 按照方舟子以往的一贯做法,只要是不顺他眼的,即使谁都没有招惹他,他也会跳出来“显摆显摆”他的“科学正义”和写作文采。比如,2007年8月2日《南方周末》发表了青岛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曾宪的“第三只眼睛看中西医之争”,该文也没有招惹方舟子,但仅过两天,他就在8月4日迫不及待都发了一篇“评‘杨曾宪:第三只眼睛看中西医之争’”。而且还用了一句对杨曾宪和《南方周末》极具侮辱性的话:“这种妄人妄语、烂报烂文,却有好几个人向我推荐,觉得很有道理,建议我好好读读,简直是在侮辱我的智力。”哈哈……如果要我说句公道话,试问,方舟子的文章就不烂吗?发表方舟子烂文的报刊真的就比《南方周末》好吗? 我这次是在《第三只眼看中医》书中和该书的首发式上,指名道姓地批驳他的谬论,而且还给他发电子邮件,并请何祚庥代转告他。首发式以后,新浪、搜狐等上百家大小网站都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千龙网的标题是:“毛嘉陵痛陈反中医人士的‘5宗罪’”。在8月13日,何祚庥参加了方舟子的新书发布会,虽然不能断定这次见面何祚庥就一定向方舟子转达了我的邀请和相关信息,但至少我们向方舟子发的几次电子邮件,难道他就一次都没有收到吗?一个月过去了,在资讯如此发达的今天,对信息灵通的方舟子来说,不可能一点都不知道。如果方舟子要说一点都不知道毛嘉陵点评了他的谬论这件事,有谁能相信呢? 即使方舟子装聋作哑,保持了沉默,其实这也是一种“态度”,因为他终于遇到了彻底揭露他胡说八道的“克星”——《第三只眼看中医》。在此情况下,谁能否认我没与方舟子“过招”呢?输了就输了,方舟子说话是输,不说话还是输,这是谁也否定不了的铁的事实! 但愿从此学术界能够安静下来了,大家在和谐的学术氛围中,为国家和人民创造更多的知识财富。 附:欢迎阅读毛嘉陵新作《第三只眼看中医》中对方舟子的精彩点评,请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280831010009yb.html 3.张功耀“一知半解” 从张功耀弄虚作假的所谓“万人签名”显示出的人品,以及极不严谨的治学方法和并不高的学术水平来看,如此人品、学品的人是怎样当上教授的,可能只有中南大学职称评审委员会才清楚。不过,偏居中南大学一隅的这个教授,影响力并非有些人想象的那么大,不是卫生部发言人毛群安点了一下他的名儿,他可能连现在这个臭名儿也没有。而且,他所在的所谓“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是在中南大学官方网站上的内部机构表中都查不出来的“机构”,是否为皮包机构,可能也只有中南大学的校长最清楚了。 张功耀收到我的邀请信后,给我回了电子邮件,他说不同意东方科学的提法,也没有看到书,所以不参加。但在8月23日张功耀却用他惯有的弱智逻辑方式写了一篇博客:“‘东方科学’究竟能干些什么?”,文章开头就对我调侃了一下:“最近,我国一位自认为了不起的‘学者’长出了‘第三只眼’,为我们这个古老的中华民族创造了一种空前绝后的‘东方科学’”。 其实,《第三只眼看中医》是出版社取的书名,这本来没什么可奇怪的,而且“第三只眼”的含义也是众所周知的,如果张功耀不知其意,只能说“张教授”的知识面太窄了。如果你知其意,还在学术辩论时以此来攻击对方,则说明“张教授”的人品太差了。 张功耀的博客文章最后说:“我深信,集中‘东方科学’的全部成就,宇宙飞船、通讯卫星、洲际导弹、计算机、DVD、VCD、MP3、MP4都是绝对做不出来的。说得更简单一些,‘东方科学家’甚至连手电筒都未必能做得出来。我估计,要我们的‘东方科学家’依据阴阳八卦的原理把杂交水稻、无籽西瓜、工程鲤鱼培育出来,也是绝对做不到的。我实在想像不出,‘东方科学家’除了教导那些愚昧无知的人嚼草根、啃树皮、吞黑屎、吃蚂蚁之外,究竟还能干些什么?” 其实,张功耀的这一套小把戏,是他惯用的混淆概念的做法。将两类没有可比性的东西混淆在一起进行所谓的“科学比较”,最后得出一个貌似科学的答案,以扰乱视听。明眼人一下就可以分辨出来,这就是中南大学的教授水平。 我在任何场所都没有否定西方科学,只是反复强调东方科学是与西方科学不同的知识体系。为了更好地叙述和理解,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东方科学?我们所认定的东方科学,是与西方科学相对应的一种科学知识体系,它注重对世界进行整体的、宏观的、关联的、功能性的、个性化的、定性的概括和描述,以形象、直觉等思维方式来认识和研究世界。这些特色和以人学为中心的世界观,与西方科学以物质为核心的还原论思想,正好可以完美地形成优势互补的关系,共同造福人类。 为了揭穿张功耀的“学术”把戏,我们必须界定清楚东西方科学之间的关系,即它们有以下两种可能,即:是一样的或相似的同类?还是完全不同的异类?据此,我们做出如下分析: 可能一: 东西方科学属于同类 如果我们说东西方的认知方式、知识体系和科学理论都是一样的,我也认为根本就没有必要进行东西方的区分了。如果非要区分的话,你可以对东方科学提出高标准、严要求,西方科学能做出来的,东方科学也必须能做出来,而且还要做得更好才有优势,否则就要被淘汰。在此情况下,都属同类,当然就没有类型的区分,只有优劣的区分。很显然,这种可能性不存在,因为东西方科学是两类不同的知识体系,如果是一样的,像中医药这样的东方科学,最就被西医同化了、淘汰了。 可能二: 东西方科学不属于同类 既然我们认为东西方的认知方式、知识体系和科学理论不一样,东西方科学各有特点、各有所长,它们之间各有优势和劣势,是一个优势互补的关系。那么,东方科学能做的事,西方科学未必就能做;东方科学不能做的事,当然就需要西方科学去做。反之,亦然。 如果在此情况下,以某方的优势特色去与对方的劣势或根本就不具备的能力进行比较,这本身就没有可比性。如果觉得这都还不够,甚至进而通过这种所谓的“科学比较”,以此去否定对方存在的合理性,这就更加荒唐了。 比如,男人和女人都是人,女人能怀孕、生小孩,而男人则不能,但女人要做到这些,是离不开男人的,这是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如果按张功耀的逻辑来看问题的话,请问,张功耀能生小孩吗?如果你生不出小孩来,我就要说:你张功耀还是个教授,连小孩都生不出来,有什么用?连女人都不如。甚至我还可以说,你连妓女都不如,妓女还可以去卖春,你能吗?哈哈……这样来讨论问题,张功耀不觉得可笑吗?这可是完全按照你的逻辑引出的话题啊,所以,请你千万别介意,也千万别误认为这是在侮辱你的人格。 也许,你还没有看到《第三只眼看中医》这本书,里面对你的谬论有深入的批驳,最好你看了该书以后再发言。如果发言还想发得有些水平的话,最好还是先打好逻辑学的基础、具备一点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后再说。 虽然这次没能与张功耀面对面的“交流”,但通过以上情况介绍,谁能否认我没与张功耀“过招”呢?“过招”的结果就是他又炮制了一篇拙劣博客文章出来。 具有如此逻辑水平的教授,具有如此民族虚无主义思想的教授,具有如此人品的教授,是给中南大学增光呢?还是丢丑呢?如何评价一个教授的学识和人品的问题,是否值得中南大学的校长思考呢? 附一: 欢迎阅读毛嘉陵新作《第三只眼看中医》中对张功耀的精彩点评,请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280831010009yb.html 附二 :“东方科学”的详细介绍,请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280831010009so.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280831010009pv.html 毛嘉陵与刘长林、宋正海、张其成、姜岩、曹东义、黎鸣等著名专家 签名共同发表《东方科学迎奥运宣言》 尾声:终结中医药百年是非之争 我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写《第三只眼看中医》,并不仅仅是为了与何祚庥、方舟子、张功耀这仨斗士过过招,其实,在这本书中“过招”的内容只占了不大的篇幅。只是这帮人太无耻了,太猖狂了,我才下定决心,削发明志,坚决为我们祖先的智慧“打抱不平”。 我写这本书的兴趣点是在探讨中医药在21世纪怎样才能实现腾飞。通过对中医药发展的历史和百年来所经历的风风雨雨的研究思考,我认定中医药要发展,或者说国家真要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话,首先必须更新对“科学”的认识观念,彻底澄清百年来中医药的是是非非,尽快确立“东方科学”的学术地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开“中医药问题的‘死结’”,点燃“指引中医药前进的‘火炬’”,为中医药发展创造一个更加适宜的软硬环境。 在《第三只眼看中医》的后记中,我已经声明:“这是我最后一次就此类沉重话题的写作……不管最后读者朋友如何评价,赞同也好,批评也罢,我都将‘洗耳恭听’,不再作出任何‘回应’”。鉴于该书在封面设计上提出了要与何祚庥、方舟子、张功耀“过招”,而且首发式我又邀请了他们仨参加,所以我就得奉陪他们一下。按照他们的习惯做法,即使没有点他们名的事,只要他们看着不顺眼,几天就会跳出来。所以,我等了他们一周又一周,希望能与他们有多几个回合的“过招”较量。 这次可好,一个月过去了,何祚庥、方舟子却出奇地“安静”,没吱一点声儿,真像我在8月8日说的:“让他们闭嘴了”。是他们准备反驳我的时间不够吗?还是另有“难言之隐”呢?一个月对他们这几位才华出众、才思敏捷、出口成章、落笔成文的“科学斗士”来说,时间已经足够了。 有人分析到,《第三只眼看中医》有理有据地从学术角度对他们批得体无完肤,对他们的谬论进行了全面的打击,打击点很多,打击面也很宽,他们要想反击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还有的人说,这次已将他们打到了进退两难的泥泞之中,他们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说呢,似乎会帮着《第三只眼看中医》宣传炒作;不说呢,“科学斗士”还有脸面吗?真是窝了一肚子的气,这次真是遇到克星了。 其实,《第三只眼看中医》根本用不着靠这几个反中医人士来炒作,何祚庥、方舟子等反中医人士虽然在社会上有点名,但并不是被多数人认可的好名声,人们称他们为“科学斗士”,但却是打了引号的,而且是在一种挖苦的语气中称呼他们为“科学斗士”的。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靠他们的臭名儿,不可能对《第三只眼看中医》带来什么好运,弄不好还给自己惹一身臊臭,就更不值了。 如果个人要出名,也没有必要去攀他们几个反中医人士,在科学上要攀至少得攀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等诺贝尔奖得主;在文化上要攀至少得攀李傲、金庸、易中天、于丹、郭德刚等大师、名人;在娱乐上要攀至少得攀张艺谋、巩俐、章子怡、周杰伦、李宇春、汤加丽、范冰冰、徐若、刘亦菲等明星、帅哥、美女。即使攀芙蓉姐姐也不会去攀这些“兽面兽心”之辈。 我们批驳他们是因为他们的谬论损害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企图剥夺大众的医疗选择权。 何况,北京科技出版社在研究这本书的发行时,压根儿就没有打他们的主意,也决不可能立足在要等到这几个反中医人士说话了,才能卖掉这本书。其实,《第三只眼看中医》的主体还是在讨论中医药的自身问题。更何况在百度的贴吧等版块中已对何祚庥之流的大名进行了“屏蔽”,他们的名字粘都粘贴不上去,所以根本就不可能靠他们的“大名”来提升网上的影响和推动这本书的销售。 一个多月过去了,“科学斗士”们还在养精蓄锐?我已没时间、更没兴趣再与他们周旋下去了,所以,在《第三只眼看中医》首发式举行一个月后的今天,即2007年9月8日,我作为被反中医粉丝指为的“阿Q”,郑重地宣布:毛嘉陵与何祚庥、方舟子等反中医人士的“过招”已获全胜! 尽管这是我单方面宣布的,尽管我可能再次被挖苦为“阿Q”或“阿Q的爷爷”,但这已并不重要了,重要的事实是:不管是“倚老卖老”的何祚庥,还是“不可一世”的方舟子,全都“闭嘴”了!要么成了“哑巴”,要么“装聋作哑”…… “不打不相识”。我期待着何祚庥方舟子们头脑清醒那天,我们能够共同携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我用在《第三只眼看中医》首发式上,我发出的呼吁来结束本文:“人民大众的健康利益高于一切反对中医的文字游戏。希望从2007年8月8日开始,从《第三只眼看中医》开始,从此终结‘百年中医药的科学是非之争’,给中医药创造一个和谐的发展环境”。 但愿一切到此为止! 附: 毛嘉陵在新作《第三只眼看中医》中是如何“破解中医药生死密码”的?请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280831010009yb.html 《东方科学迎奥运宣言》在北京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发表。图为发起人和御生堂馆长合影。“东方科学七君子”,左起:毛嘉陵 (中国中医药报社总编辑助理兼总编室主任) 、刘长林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宋正海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 、张其成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姜岩 (著名国际科学新闻记者、新华社国际部科技室主任) 、 柏杨 ( 北京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馆长) 、 曹东义 (河北中医研究院研究员) 、黎鸣 (著名哲学家) 。 中国中医药报记者 巨锋摄影
个人分类: 新观念|3612 次阅读|6 个评论
继续攻打司马南和他的特异功能“擂台”
热度 3 Helmholtz 2011-8-28 07:17
司马南和特异功能“擂台” 何 宏 (本文写于1998年6-7月间,未有发表,早于前文一年) 5月11日司马南在中国科技会堂宣布百万人民币悬赏,“自1998年5月11日至2010年,凡经过科学验证得到科学界公认具有特异功能的中国公民,将一次性得到100万人民币的奖励”。此举据传得到科协及于光远、何祚庥等学者的支持。经舆论媒体广而告之,百万“擂台”引起公众的普遍兴趣,并引起国内气功界再度纷争。 据司马南说,与他联系力图证明特异功能的人士已有700多位。比如京城《音乐生活报》1998年8月6号的头版头条就登载了胡笳采写的“司马悬赏百万、孔太遣徒挑战”。可是司马南说:“您不用跟我演示,我承认你也没有用,把司马南打倒在地与特异功能更没有关系”。得奖的前题是“取得科学界的公认,科学界的代表应当是中国科学院“。 既然如此,应当给谁演示?谁能够并愿意代表“中科院”站出来主持测试?到底需要多少位中科院院士的认同才算取得了科学界的公认?再者说,司马南拿不拿得出一百万?肯定不是贪污受贿、偷税漏税?面对质疑,司马南最后坦白,“待到某人某项特异功能到了呼之欲出离成功还差一步之遥的时候,我及支持者们,会按照严格的法律程序实施此项‘馈赠行动’,歪打正着的是,捐企业可能会因为此事而大红大紫”。明摆着“望梅止渴”、“画饼充饥”,敢情是他刚刚学会的“适应时代,顺应潮流”的商家谋略?以假反假、以伪反伪,尽管厉害,却充满令人讨厌的江湖气息。 希望能有天下高手“出山”,灭司马之傲气,饱众人之眼福,但既然司马南挑战却不准备应战,何况设特异功能擂台,时间上他不是第一,金额更不是第一,不过瞎嚷嚷炒新闻而已,既是虚的,暂且不要理他,所以最好还是选择与科学家进行合作,争取拿出可靠过硬的“铁证“,用事实证据说话。如果仍有高手想打擂台,我下面提供美国魔术师兰迪所设擂台的有关信息,赏金高达一百二十万美元,而且由双方共同商定测试办法,无需“科学界公认”。谁要能够踢翻这位洋人,也算为国争光,更有价值。 附件1: 挑战“特异功能” __兰迪教育基金会特别通告 1998年4月1日,值本基金会设立两周年之际,我们特地对所有“特异功能人”宣布一项好消息。任何人只要能拿出特异功能、超自然力或神秘力存在的可信证据,便可赢得“俱乐部2000”大奖。现在领取这笔一百万美元赏金的手续更加简单。 近些年,好几位特异功能人声称不来是怕奖金难于兑现。针对这种意见,我们专门购买了价值100万美金、可以即刻转让的美国国债,专门开设了银行户头。全世界数以千计的特异功能人、超能力者都可以毫无障碍地申请这项奖金。除非他们没有声称的超能力。 数位高姿态的特异功能人表示,有充分自信能赢取这项挑战,但是不屑于奖金,说为金钱而战有失尊严。我们建议,先赢下这场挑战,然后把钱捐到合适的地方,比如抚养饥饿中的孩子,或者用于艾滋病研究,总之任何指定的慈善机构。 目前奖金总额实际达到120万美元,由世界上十三个国家的300多人共同投保。“詹姆斯·兰迪教育基金会”的奖金帐户由纽约高登曼·萨克森公司管理,兰迪基金会用自身资产担保,一旦有人赢得这笔奖金,立即一次性付清首笔一百万美元,再由兰迪基金会向投保人收受保证金,补足奖金总数。 基金会收藏有各位保证人签字的花名册,保证人共同组成了“俱乐部2000”,俱乐部图标是毕加索名画“会飞的猪”。这当然有明显的象征性。 有关特异功能挑战细节,可查阅国际因特网: http://www.randi. org,或者直接来函基金会,或者向randi@randi.org发电子邮件索取资料。 附件2: 怎样申请特异功能鉴定 本条例概括了过去提出的申报特异功能、超自然力或神秘力量鉴定的一般规定。由于这类宣称在内容、形式都有很大不同,必须对每位申请者有特殊约定。首先在签署其它正式协议之前,所有申请人必须首先同意以下几条。申请者要在下面表格中签字,确认自己同意有关规定,然后寄还给我们。任何实验之前,需要双方共同确认操作程序。我们不扮演法官,也不会脱离申请者单方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展开任何讨论之前,申请者必须讲明自己的姓名、住址、身份及功能情况。由于信函众多,来函请附上贴足邮票、并写明收信地址的空白信封;假使是国外信件,只需信封注上收信地址。 这笔赏金还在增加,欢迎随时与兰迪基金会联系了解最新行情。 本人,詹姆斯·兰迪,将通过詹姆斯·兰迪教育基金会,付给任何一个人或几个人100万美金,只要他们能够在令人满意的观测条件下演示诸般特异功能、超自然力或神秘力量。但这种演示必须符合以下规则和限制。 1、 申请人必须事先申明自己所具有的特异功能,然后申请人和兰迪共同确认检验何种功能,以什么方式进行检验(诸如时间、地点及其它事项),明确怎样才算是阳性的肯定或阴性的否定。这是规定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 2、 只有在双方公认条件下,所得测试结果才算有效,对神乎其神的过去发生的传闻,基金会不予接受亦不考虑。我们对所谓特异功能理论及假说丝毫不感兴趣,不必向我们提供这些东西。 3、 申请者应同意兰迪自由使用在测试过程所搜集的全部数据资料(诸如照片、录音录像、文字资料)。 4、测试设计将保证只要按公认的操作程序,所得结果便对所有观察者不言自明,勿需他人判定裁决。未经有关各方同意,测试程序的任何部分不能变动。 5、出于时间和距离的问题,申请人有可能会被要求先面对对方委托代表进行一轮非正式测试,以观察当事人是否可能表现所称功能。 6、为领取奖金所花费的交通费、住宿费以及其他所有费用由申请人本人负责。 7、挑战一旦开始,只要没有超出双方约定范围,申请人应主动放弃所有起诉兰迪先生或兰迪教育基金会的权力。其中包括受伤、事故或其它各种身心的乃至于经济或职业损失等,但这项规定决不影响奖金发放。 8、正式测试开始之前,兰迪将把奖金中他的那份支票(1万美元)交由申请人接受的某位中立者保管。如果申请者在双方约定的规则及条件下取得成功,詹姆斯·兰迪立即交付这张1万美元支票,并在30天内由詹姆斯·兰迪教育基金会支付申请人其余的奖金(在1997年9月1日价值1100,0000)。然后詹姆斯·兰迪教育基金会发出通知,请所有投保人支付所许诺的奖金以补偿基金会亏空。这笔悬赏,除兰迪个人的那笔钱,将在2001年之前一直有效。 9、此份文件的复印件可以免费给提供任何一位来函者,只要他来信并随信附有贴足邮票、写好地址的一只信封。 10、这笔悬赏是由兰迪通过詹姆斯·兰迪教育基金会独立筹集的,不代表其它任何个人或组织机构,其它的机构或个人可以参与检测并添加各自承诺的奖金。挑战测试最后由兰迪通过詹姆斯·兰迪教育基金会落实和操作。本基金会拒绝考虑诸如把奖金交第三者保存、以现金支付,或测试之前提前资金先到位等等要求。 11、这笔奖赏面向世界各地区的任何人,不分性别、种族、文化背景,在2001年或兰迪去世之前持续生效,直至有人赢取奖金。兰迪愿意立下遗嘱,在去世后,他个人的1万美元将交第三者保存,并由兰迪教育基金会管理,继续悬赏十年,之后基金会可以把这笔钱用于任何目的。 12、每位申请人必须确认实验过程中,怎样算是演示了他(她)主诉的能力或力量,如何算是成功,如何算是失败。 如同意表格内容,请签字予以确认,再寄给我们,另外请附上两段文字描述你所想演示的内容项目。 注:除非双方事先约定,测试中不接受诸如前题条件、检验标准或者优惠待遇等任何特殊要求。拒绝以上要求者不构成申请人,申请人必须完全接受上述规定。申请人请在签字、公证后,寄还本表格,以表明完全接受以上条款。 通讯地址:詹姆斯·兰迪教育基金会 201 S. E. Davie Boulevard Fort Lauderdale, FL 33316-1815 USA (前段时间一些自视有功能的人在挑战失败后,面子过不去,非常难堪。所以我建议不管自以为有什么功能,在试图领取奖金之前,请先作点双盲测试。这样将能节省我和诸位受试者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相当一些人的所谓超能力是幻想出来的。请一定重视此项告诫。 詹姆士·兰迪 randi@randi.org )
个人分类: 特异功能与气功研究|3387 次阅读|11 个评论
何祚庥院士怎能曲解院士评选标准和条件?
热度 48 hongfei 2011-8-27 11:51
何祚庥院士怎能曲解院士评选标准和条件?
何祚庥院士怎能曲解院士评选标准和条件? 2011.08.27 前几天在新闻上看到何祚庥院士在媒体上对中国科学院院士选择标准的解读,实在搞不懂为什么他当了几十年的院士还会曲解院士评选的基本标准和条件。 新京报的新闻是这样报道何院士的解读的: 昨日,84岁的中科院院士、理论物理学家何祚庥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说,院士的评选要求首先是科学水平,但最重要的一条是对提高中国的科学是否起重要作用。 何祚庥说,自己与饶毅私交不错,他落选后,自己已打了电话表示安慰。但至于饶毅为何出局,他更愿意从院士的选择标准上讲一讲。“刚从国外回来不久,能对中国科学做多大贡献呢?关键在这一点。”具体看谁对科学贡献大,这个评判的标准本身就很复杂,每个人的尺度不一样。 《何祚庥:院士评选看对国贡献 施一公未必能当选》新闻链接: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8/251262.shtm 为什么说何院士是曲解呢?这需要大家去大家去仔细看看 《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第四条上面明确规定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标准和条件”。 第四条 院士的标准和条件 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具有中国国籍的研究员、教授或同等职称的学者、专家(含居住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侨居他国的中国籍学者、专家),可被推荐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事实上,何院士所说的“刚从国外回来不久,能对中国科学做多大贡献呢?关键在这一点。”在整个《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中都找不到任何根据。 《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的第二条对院士的义务与权利是这样规定的: 第二条 院士的义务与权利 积极促进科学技术的研究、发展和应用,努力创新,做出成绩;提倡科学道德,维护科学精神,发扬优良学风,普及科学知识,起表率作用;积极培养人才,推动科学技术队伍建设;参加院士会议,承担中国科学院学部组织的咨询、评议任务;积极推动科学技术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对国家科学技术重大问题的决策有建议权;对院士候选人和外籍院士候选人有推荐权;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科学院院士工作局《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全文链接: http://www.casad.cas.cn/zcfg/yxzc/ 对 《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正常理解是,任何一个具有中国籍的学者专家,只要“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都可以被推荐并且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并不需要已经直接在国内工作,以及对所谓的“中国科学”已经直接做出了多大贡献;在这样的人当选院士之后,当然需要尽到院士的义务并享有院士的权利,更好地为中国科学做贡献。 我相信, 《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之所以这样规定,而不是像何祚庥院士曲解的那样,本来就非常有道理。只有这样,才能把优秀地中国籍学者专家拉进来做贡献,而不是排斥在外,使他们无法更有效地参与和促进中国科学的发展。 试想,如果一个中国籍的科学家在海外工作多年,逐步成为了该领域中国际上公认的顶尖科学家,甚至获得了Nobel或者Wolf之类的科学大奖,他然后被推荐并且选为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不是可以通过“参加院士会议,承担中国科学院学部组织的咨询、评议任务;积极推动科学技术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对国家科学技术重大问题的决策有建议权”,从而更好地为中国科学作出直接的贡献吗? 反过来,如果按照何祚庥院士声称的所谓“刚从国外回来不久,能对中国科学做多大贡献呢?关键在这一点。”的标准,这样的的人只会因为一直在海外专心工作,少在国内走动,而被排斥在中国科学院院士的门槛之外。我们都知道,真正在国际科学前沿工作的科学院和学者,会更好地行使咨询、评议的责任,以及对重大科学问题的决策作出更好的建议。把这些人排斥在外,难道不正会使中国科学蒙受损失吗? 事实上,何院士的所谓标准,不仅仅是画蛇添足的曲解,而且一直是一些人(我个人不认为包含何院士)用来排斥享誉世界的中国籍科学家为中国科学和教育发展做贡献的借口。 我在两年前的博文《海外中国籍学者的中科院院士被选举权》中,就讨论过 《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的第四条中对“院士的标准和条件”的定义,指出违背《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把海外高水平的中国籍学者事实上排斥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之外是非常糟糕的事情。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我个人认为一方面是与何祚庥院士这类对《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规定的曲解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学部与院士们没有按照《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进行作为有关。 《海外中国籍学者的中科院院士被选举权》博文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76do=blogquickforward=1id=246940 《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第六条规定了院士推选的具体方式。其中明文规定“对居住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侨居他国的中国籍学者、专家的推荐”只能通过“院士直接推荐候选人”的方式。 第六条 院士候选人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推荐,不受理本人申请。 (一)院士直接推荐候选人。每次增选,每位院士推荐候选人限额不超过两名;获得3名或3名以上院士推荐为有效。对居住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侨居他国的中国籍学者、专家的推荐,仅适用此款。 (二)国内各有关科学技术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中国科协所属一级学会,按组织系统推荐候选人。此类候选人,必须经过其主管部门、中国科协或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初选。 照理,既然有这样的规定,推选“居住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侨居他国的中国籍学者、专家”就应该成为学部和院士们在每届院士选举前都应该组织进行的一项工作。每次院士增选的时候,科学院各学部都应该专门知会有推荐和选举权的院士们要及时对广大“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的“台湾省以及侨居他国的中国籍学者、专家”们进行提名。并且,按照国际惯例,还可以提出建议推选的名单。可是迄今为止,我还没有听说有哪一个“台湾省以及侨居他国的中国籍学者、专家”得到过这样的推荐。难道不可以怀疑这是学部和院士们有意或者无意的不作为吗? 推选院士,学部和院士的作为非常重要。据我所知,宾法尼亚大学化学系的Alan MacDiarmid教授在2000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时候还不是美国科学院的院士。在他获奖之后,美国国家科学院的有关方面就建议该系既有的科学院院士要提名他成为下一年度的院士候选人。Alan MacDiarmid于2002年当选美国科学院的院士。 2004年太太在醒客咖啡采访戴着北京大学校徽的Alan MacDiarmid教授 今年被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的哈佛大学教授谢晓亮,过去十年来一直在推动国内相关学科的发展,他既不是学术水平不够,也不是对中国科学贡献少。人们应该还记得多年前就在崔永元主持的《实话实说》节目上见到过他作为中科院聘请的咨询专家的身影。据我所知,尽管谢晓亮在两三年前才选择加入美国国籍,有水平,有贡献也有资格,但他在此之前却从来没有获得过国内院士的提名。 如果国内的院士对于在国际上获得如此成就和有影响的的中国籍的科学家的存在都置若罔闻,而且不按《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尽自己的责任,且按下如何让未入外国籍的谢晓亮之类的中国籍专家学者能够对中国科学作出更多的贡献的问题不表,难道他们只能选择加入外国籍才能当上肯定自己科学贡献的外国科学院院士吗? 有何祚庥院士这样的对《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曲解,还有科学院学部和院士们对《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的规定不作为,难怪世界上尽管有那么多优秀的中国籍学者,但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候选人和入选者的质量还会大成问题。 事实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并不仅仅是终身荣誉,也不仅仅意味着所谓的副部级医疗待遇,他们更应该承担推动中国科学和教育发展的责任。关起门来做科学,以及封闭中国科学的咨询、评议职责和对国家科学技术重大问题的决策的建议权,都是不应该的。 为此,民间科学家希望建议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们好好学习一下《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既不要任意曲解《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也不要对《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采取选择性的不作为。
个人分类: 大学之道|26911 次阅读|61 个评论
何祚庥:当院士,要看对中国科学做多大贡献?
热度 13 xupeiyang 2011-8-23 06:27
 何院士的看法,很有道理。 何祚庥:关键看对中国贡献   院士的评选要求首先是科学水平,但最重要的一条是对提高中国的科学是否起重要作用。——中科院院士、理论物理学家何祚庥   昨日,84岁的中科院院士、理论物理学家何祚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院士的评选要求首先是科学水平,但最重要的一条是对提高中国的科学是否起重要作用。   何祚庥说,自己与饶毅私交不错,他落选后,自己已打了电话表示安慰。但至于饶毅为何出局,他更愿意从院士的选择标准上讲一讲。“刚从国外回来不久,能对中国科学做多大贡献呢?关键在这一点。”具体看谁对科学贡献大,这个评判的标准本身就很复杂,每个人的尺度不一样。   他说,虽然这次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施一公入围初选候选院士,“但我相信,施一公最后一轮时,也不一定能当上(院士),与饶毅一样的问题,回国多久?为中国做了多大贡献?”   何祚庥院士介绍,以前有过太多这样的先例,本来在国内工作,出去后做出很大的贡献,但是他们也不容易选上院士。”不能拿国际上的科学制度来评价来看中国院士选举,对于科学水准的高低,世界是统一的;对中国科学贡献的大小,则是另一个尺度。”
个人分类: 科技人才|3165 次阅读|14 个评论
俺也有院士眼光:评院士“关键看对中国贡献”
热度 8 SoSoliton 2011-8-22 13:07
前几天,就 饶毅老师候选中科院院士事件,俺也七嘴八舌凑了个热闹,发表两篇博文《 我也是院士,就饶毅老师不再参选院士谈点体会 》和《 诺奖得主能将中国的卫星弄上天吗? 》,主要观点是评中国的院士,除了学术水平外,还要看对国家的贡献,同时兼顾政治因素。很多网友对俺的观点不认同,个别博友在俺博文后的质疑评论字数与俺的博文字数有得一比,甚至还专门发表博文呼吁俺正面回答。俺的博文只是俺的一管之见,并无叫他人接受之意。面对咄咄逼人的问题,是回答还是不回答呢?出于礼貌,应该回答,但考虑到有些问题,隔着时空,就像阴阳对话,其实是讲不清的,退一步讲,讲清了又怎样呢? 尽管真理越辨越明,但我的确不愿意把时间和精力花在业余爱好或咸扯萝卜淡操心的“真理”上。写了一年多博客,怎么突然感觉有一种后怕,又想起了那句诤言:“话说出去之前你是话的主人,说出去之后你成了话的奴隶”,前天一气之下索性将几乎所有博客文章都设置成了“仅好友可见”,以图落得个清闲自在。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时刻牢记小平同志的教导 : “ 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 今天看到了我非常敬重的中科院院士 何祚庥先生的观点,见《 何祚庥:院士评选看对国贡献,施一公未必能当选 》,在获得了底气的同时,又暗暗得意于自己的眼光,居然与院士的眼光一致,哈哈!其实我还有一些观点跟何院士一致,如,我说“ 不赞成一些网友说的中国的院士评选应请美国科学院来评或按美国的方式来评”, 何院士说:“不能拿国际上的科学制度来评价来看中国院士选举,对于科学水准的高低,世界是统一的;对中国科学贡献的大小,则是另一个尺度。” 看来,我说 “ 我也是院士 ”, 还是名符其实的嘛!哈哈!感谢 何院士给我力量, 我又把一些博文设置成“全站用户可见”了,同志们想拍就拍吧!
个人分类: 管点闲事|966 次阅读|12 个评论
建議暫時不必八卦何祚庥了,換個話題聊聊百度吧!
热度 6 jiangjinsong 2011-8-17 06:50
百度當然很垃圾 但是又不是今天才有這些問題 爲什麽比百度壟斷、無恥一百倍的CCAV突然開始主持正義了? 背後有什麽陰謀?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2810 次阅读|12 个评论
和諧年代
热度 5 jiangjinsong 2011-8-16 16:28
炒作是無恥者的殺手鐧 謙卑是正直者的緊箍咒 怯懦是怯懦者的保护伞 勇敢是勇敢者的催命符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2138 次阅读|10 个评论
就“科学主义”跟何祚庥、龚育之和方舟子十一年前的一次正面碰撞
热度 4 Helmholtz 2011-8-13 10:17
本人从八十年代初即开始练气功,而且颇有气感,颇有心得。因此,有意无意就这样一路上大学、出国读博士、做博士后坚持了下来。 90年代初在英国的时候,甚至还跟了一位禅师学习“密法”,更有神奇的通灵体验。于是感觉科学与宗教不仅在科学诞生之初有相互渊源,甚至走到一定程度也可能出现新的回归,至少在各自的边界是可以直觉地感到是可能存在一定交错的,而其中涉及宇宙之秘、意识之谜。 本人当年认为,或可以从气功、特异功能之中可以挖掘新的物理学现象,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事实依据和技术支撑。甚至于可能依据新的现象界定和理论突破而发展出“泛量子力学”和“心理物理学”。于是雄心万丈,毅然决然地放弃正统的实验物理学的科研工作,回国谋职。如此奇怪的举止,当时一度被牛津大学的朋友认为是“走火入魔”了。 而在当年,钱学森先生自七十年代末因为相信《自然杂志》的编辑以及自己军内下属向他汇报的这些神奇现象的真实性,而且又一直希望能找到一个可以采用自己的“系统论”而做出突破的领域。因此他很早就做出断定,中医、气功和特异功能,三者是密切相关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人体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确实,如果后两者都不可靠地存在,托词于阴阳和经络、气血而上千年没有进化发展的原始中医,无论其理论依据以及实践基础都是显然存在严重问题的。 即有足够政治背景也有充分学术成就的钱学森先生成了大旗和保护伞,他不惜自己的身份、地位在各种场合表态,支持对“耳朵认字”、“人体透视”、“经络现象”、“外气治病”等等现象进行研究,肯定现象的事实存在。甚至毫不掩饰自己的青睐,大力提倡,急迫心情,溢于言表。他当之无愧地被公认为这门“新科学”、“潜科学”的创始人和掌门人。 尽管当 我94年回国的时候,社会上已经因为近二十年的“气功热”、十多年的“特异功能”热,导致社会上乌烟瘴气,各路江湖人士、大师、骗子尘渣泛起,已经受到上至中央下至公安系统的警惕和严重关注。在这种大环境下,于光远、何祚庥、司马南等人对气功的挞伐受到鼓励,他们的伪气功、伪特异功能曝光也也已经使“人体科学”落入了相对的低潮。而我仍然能因为自身优越的实验物理学背景和气功经验及见识而毫无悬念地被特招入伍,召至钱老麾下,在某军方科研所主持“人体科学”研究。 这确实是当年国内唯一有专门编制、专用经费甚至有“人体科学”硕士生专业的正规研究部门,所以,我打趣自称是中国官方“伪科学”“首席科学家”,确实没有篡越之嫌。对这个“首席”,欢迎包括方舟子在内的、各位仁兄的打假。 我前后数年时间利用这个难得的科研平台和机会,仔细调阅全部可以接触到的内部档案、研究报告、核查国内各地“功能人”,破解了许多谜底,许多获得科技成果奖的成果变成虚浮无力的材料。包括在实际检验之中,不论是如张香玉等各路大师、或者如成批的耳朵识字、蒙眼识字的小孩纷纷败下阵来。包括钱学森本人对于我所汇报的如此科研乱象都感到吃惊。由此,而被一些人私底下指责为“人体科学”的“叛徒”。 对这些指责我毫不为过:假的就是假的。骗人的东西不可能永远不被拆穿,这是每个人、尤其是搞科学研究的人一开始就应该想到的,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但是我仍然认为在这些神秘现象里面并非全是没有价值的东西,包括科研人员似乎也并非全是自欺或者被骗,而是其中另有文章。 所以当2000年《中华读书报》的小编邀请我就何祚庥院士论“科学主义”的话题写点什么的时候,我是初生牛犊不怕死,欣然为笔。针锋相对的两篇文章被同时发在《中华读书报》6月28日的第四版上,只似针尖对麦芒。正因为碰撞得如此正面,之后,竟然还引出了中共理论家、党校副校长、正部级干部龚育之先生的连续文章,当时便与他们交好、有“反伪科学斗士”之名的方舟子以及另一些毫无水平、但可能需要文章评职称而陆续跟进的闲人。 我则就此隐去,因为在我的短文中已经清楚地写出语言的有限性以及不可证伪的“主义”的虚假性。还有什么是需要继续论证的? 如今十一年过去,我仍然认为自己当年的文字是经得起考验的,是比这些大人物站在特定立场所写的更有深度的。因为 在科学网开了博客,而且回忆自己当年在这个领域的一些所闻、所见,所以也特别把当时的这篇文章翻出来,算是作一留念。 何 宏 《中华读书报》对何祚庥院士的采访报导原文: http://www.kxwsl.com/ReadNews.asp?NewsID=395 “科学主义”我选择回避 何 宏 http://www.gmw.cn/01ds/2000-06/28/GB/2000%5E306%5E0%5EDS2404.htm   作为人类文明的基石,语言的重要性自不待言。虽然每天24小时 谁也离不开它,真正洞悉其奥妙的人数目并不多。语言就好象生命体, 具有新陈代谢功能,始终处在不停的变化之中。新词汇新表述在不断 地诞生,另一些概念则在悄悄地死去,经过许多年才重新成为考古对 象。语言好比女性时装,确实能够映衬出时代的气息。   但语言的微妙之处更在于词句背后潜藏的无形之物,比如游移不 定的内涵外延。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的人来说,同样的字句 却往往拥有不同的含义,甚至可能相差甚远。有位西方现代哲人指出, 绝大多数争论源自对词义的不同理解。而在千年之前,佛学人士就有 了深刻认识,既然世间万物都是变幻不实的,文字自然更不例外,他 们叱斥沉浸在个人知见的那些人“着相”。   意识形态之对于语言文字有着十分奇特的影响。曾几何时,“宁 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以其慷慨激昂而被众人默认, 如今看来简直是语言垃圾。曾几何时,“商品经济”是姓“社”或者 姓“资”,私营企业最多允许雇工几人,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争论, 而今这类“神圣”问题已变得不成问题,只透着当年的幼稚可笑。国 外也是一样。在80年代末,我被派到民主德国留学,身边不少德国朋 友竟以怜悯的眼光看着我,他们认为,商品经济正把中国拖向罪恶的 资本主义。未几,东欧发生巨变,民德亦被兼并。自命纯正的这些德 国人面对这般变化说:这不是资本主义的胜利,因为过去几十年,搞 的就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至此,我终于领悟到语言的含混与难以把 握。   近两年,有好事者从国外引入“科学主义”一词,并在学术界制 造了一个争论热点。请恕我无知,未必准确地把握了该词的意义,也 不知道国外、国内都是由什么人率先提出。既然连手边的英文百科也 没有录入,绝对属于“后现代”词汇。从字面来看,应该是批判科学、 反对“唯科学论”的人给对手加戴的一顶“高帽子”。在正常情况下, 理应看到有力反击,至少通过澄清某些模糊认识,指明不论大小和形 状这顶帽子都极不合适。然而令人惊愕的是,国内一些人包括了几位 名人乐滋滋地拿来戴在头上,并且公开说“正合适,要的就是这个”。 这不禁使人怀疑两边理解的是否是一回事。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世纪里,科学获得了极大程度的发展,诸多重 大科技成果从衣食住行多方面大大改善了我们的生存条件,彻底改变 了循环往复、按步就班、靠天吃饭的社会观念,带给了人类对未来更 多也更大的期望。科学也因此赢得了炫目的光环,成为众人心目中崇 高的、令人敬仰的知识体系。许多人坚信,科学必将彻底解开一切自 然之谜,必将彻底解决生老病死对人生的困挠。对于他们,科学差不 多成了顶替神学的新的信仰。而另有不少人在感受科技成果的同时, 也强烈感受到科学的负面影响,他们忧虑地看到科技的发展使得自然 资源快速耗尽,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更让人担心的是人类可能正在加 速自身的灭亡,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日益强大,而人类的道德水平却 未见增长。一方面核武库、生化武器的危胁着人类的生存,另一方面, 对自然界大规模、深层次改造活动,完全可能无意间带给人类致命报 复。客观地说,科学技术带来的舒适便利使谁也不能诋毁科学的伟大, 谁都承认现代社会的进步脱离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争论的焦点只在 于如何正确看待科学以及科学技术带来的负面后果。许多批判者认为, 科学的确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最有效工具,但究竟不是社会 人生的终极目的;科学自有自己的局限性,并不是万能的,在社会人 生的很多方面,例如情感、艺术、道德、人生意义等等,都是科学触 及不到,无从发挥作用的。批判者还认为科学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是在不断的试错与自我否定的过程中发展前进的,尤其是一些新认识 新见解是需要被苛刻挑剔的,只有能够经受大量质疑,并经受时间的 检验,才能作为相对真理接受下来。如果把科学供上神圣的祭坛,反 而会抑制科学的健康发展。他们指责不加怀疑地信仰科学、夸大科学 的作用,反而带来很大的危害,容易造成“伪科学”的泛滥。因为在 这种情况下,鲜活的科学褪变成了一个标签、一个符号,只要宣称这 是“科学实验”的结果、或得到“大科学家”首肯,或通过了某级科 学鉴定,就被无庸置疑地视作当然正确,就可以用作遮挡一切批评、 刀枪不入的“铁布衫”。已经有人指出,只谈崇尚科学,却不向公众 正确介绍怀疑、怀疑、再怀疑,批判、批判、再批判的科学精神,这 是我们过去科学政策的重要失误。   从这些方面来看,“科学主义”明摆着不可能是个褒义词。现实 当中有人愿意对号入座,急切地想戴上帽子,原因只能是“科学”与 “主义”这两个词太漂亮、太具吸引力,他们以为要靠这几个字体现 自己是在倡导与捍卫科学。对于这种信念我无话可说,也不好多说。 我个人以为,只要“科学”不容被怀疑,“主义”不容被讨论,说话 者总是情绪盖过理性,那么最好的办法便是回避,因为人们所争吵的 肯定不是同一个东西,试问又如何指望争出结果,达成共识? 当期《中华读书报》采访何祚庥先生的原文 http://www.kxwsl.com/ReadNews.asp?NewsID=395 “我为什么提倡科学主义”—访何祚庥院士 中华读书报 作者:冯聿峰 在很多人眼里,“科学主义”是一个贬义词,虽然至今尚无一个准确的定义,但是透过众多的指责声,它无疑是与科学万能或者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当作通向真理的唯一道路等主张联系在一起的。即使是提倡科学知识的普及、科学精神的传播,不少人也都小心翼翼的避开这个词。近年来与各种伪科学针锋相对中寸步不让的何祚庥院士,在如何看待科学主义上却有着独到的见解。不管是私下还是公开场合,何先生都不讳言对这个词的褒扬态度,在反科学思潮颇具声势、伪科普书泛滥成灾的今天,可谓保持着一贯的旗帜鲜明的立场。在一个炎热的夏日上午,何院士就这个问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话题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的关系开始。精神矍铄的何先生开门见山,“科学追求的是客观真理,而客观真理只有一个。在一定的时期,对同一个问题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甚至相互对立的假说,但是通过对这些假说的修正和检验最终总会形成一个统一的科学理论。”科学的精神正是表现在对客观真理的不断追求中。“因此科学精神最根本的就是求实和求真。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具体的历史阶段有着局限性,但是随着历史的进步,科学永远不会停止向前的步伐,这正是科学精神求实和求真的具体体现。在求实和求真的基础之上,又有怀疑精神、创新精神等等。这都是为了更好的求实求真。” “相应来说,文化问题显得要复杂一些。因为社会存在不同的利益团体,反应到文化上就有不同的主张,就有不同甚至十分对立的价值观。文化之间的分歧显然是无法应用类似于科学的方式来实现统一的,所以文化问题上将不可避免的奉行多元主义。但是这不是说在文化问题上就没有正确和错误,就没有是非可言。”何先生强调:“文化总是和一定的人群相对应的,所以也就存在‘大圈子’和‘小圈子’文化之间的区分。归根结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方向,是按照最大多数人的最根本的利益决定的。因而,虽然文化的发展虽然不可避免的表现出多样性,但是也要看到其中存在的一元性。谈到人文精神、人文关怀,也决能不是‘是非不分、香臭不辨’的包容。” “近来,在中国,对科学主义的批判似有一浪高过一浪之势,而且这种批判被很多人与对人文精神的呼唤联系起来。这是非常令人费解的。健康的向上的先进的人文精神不仅不与科学精神相违背,而且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为什么必须批判科学主义才算是宏扬人文精神呢?”何先生侃侃而谈。他指出,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了原子弹这样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诞生,人类文明从此处在灭绝的威胁之中,是鼓吹“呼唤人文精神”者通常用来反对或者批判科学主义的理由之一。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产生战争的根源不在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恰恰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对人及人文精神的伤害和扭曲。”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的生态问题是批判或者反对科学主义的第二个理由。但“人类在地球上生存和发展必须要消耗物质资源和能量,这才是导致环境破坏的根本原因。发展科学技术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缓减因为人口的剧增给地球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对此,何先生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马车是19世纪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但由于无法控制马粪,导致城市臭气熏天。20世纪的小汽车取代了马车,一时被认为是清洁文明的交通工具。但是在今天,小汽车的尾气却越来越成为成为城市污染的公害。如何发展无公害、无污染的交通工具是一个科学技术的问题,“在这个问题得到解决之前,我们是否应该回到‘马车时代’去呢?!” “今天的中国,决不是什么科学过多过滥,而是科学才扎下一点根底,有待茁壮成长。何来科学主义可以批判?”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呼唤德先生和赛先生,是追求科学和民主,何先生引用龚育之先生的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追求民主,可以叫做民主主义;那么,要求重视科学、发扬科学精神,为什么不可以叫做科学主义呢?” 何先生的语气保持着一贯的干脆利落:“所以,我赞成这样的观点‘我们应该提倡科学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需要赶上时代,需要在现代科学发展和现代人类发展的基础上赶上时代;否则,就可能成为神秘主义和蒙昧主义渊薮的危险。” (原载《中华读书报》2000年06月28日) 中央党校副校长、中共理论家龚育之先生的长文 http://www.csc.pku.edu.cn/art.php?type=4sid=1587 以下是相关内容的摘引。 2000年夏天,《中国文化报》上发表了何祚庥院士的长文《呼唤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不久,《中华读书报》又发表了对何祚庥院士的访谈,题为《我为什么提倡科学主义》。两处都引用了我那句“也无妨”的话。《中华读书报》同一天还发表了何宏的文章《“科学主义”:我选择回避》,接着又发表了朱有志和方舟子的两篇文章,算是在一个偏远的圈子里有了一点讨论。何宏对于“几位名人乐滋滋地(把科学主义的帽子)拿来戴在头上”表示惊讶。其实,我哪里是什么乐滋滋,不过是对那种把“科学主义”当作一顶贬斥的帽子,戴到从胡适到马克思主义,到毛泽东思想,到各种主张发展科学来解决人类困境、主张借鉴自然科学方法论去研究社会科学问题的人们的头上的做法,作了一个极而言之的反驳而已。我不赞成这样反对“科学主义”,并无意于举起科学主义的旗帜。要讲举旗帜,我们的旗帜,还是马克思主义。 在反对伪科学和迷信的斗争中,也遇到了所谓“科学主义”的问题。搞伪科学和迷信的人,或者对反对伪科学和迷信表示不赞成的一些人,有一个论点,叫做“用科学来反对迷信,是科学主义”。其理论基础是文化相对主义,说科学也好、迷信也好、医学也好、巫术也好,各自都是一种文化,不同文化,没有真假、对错、优劣之分。此种高见实在难以苟同。当然,对各种社会文化或者反文化现象,都要作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而不能简单视之。这正是历史唯物主义优越于过去的唯物主义的地方。但是,总要比较、鉴别,那就要凭是否符合客观实际、能否经受实践检验来做判断。而这,在相对主义者看来,就是反对的“科学主义”!这样来反对“科学主义”,不过是为伪科学和迷信提供庇护所。 ———————————————————————————————————— 方舟子:也说“科学主义” http://www.aizhi.org/jkwz/scientism.txt (其实实话说,方舟子要比前面两位大人物说的有水平。虽然几乎从来不在同一战壕,但我同意和欣赏他的一些观点。只是他说的和我说的仍然不是一回事,当任何事情绝对化的时候,悖论自然就出来了。这是不以个人的立场和意志为转移的。语言是说服不了人的,个人的经历经验经常更重要。 ------本博评论)
个人分类: 综合性资料|2738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天津日报》展示一个真实的何祚庥
热度 1 zbt92 2011-8-8 14:44
何祚庥:做我能做的事   记者 肖秋生   2011年08月05日天津日报   何祚庥简介   1927年生于上海。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兼职教授、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理论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两弹研制参与者之一。早期从事粒子理论等研究,目前从事微子质量问题、中微子震荡问题及双β衰变理论的研究等。他对伪科学、环保、核电等发表独到见解,成为“曝光率”颇高的新闻人物。主要成就: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及多种奖励。代表作:《量子复合场论的哲学思考》。   印象:一不做,二不休   早就知道大名鼎鼎的何祚庥。他因为敢于向“特异功能”之类伪科学开战,成为备受关注的新闻人物。也曾试图联系采访何祚庥。电话打到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接电话的人说,何先生很忙,谢绝采访。便以为他是个傲气十足的院士。   2011年6月18日,南开大学为杨振宁贺“望九之寿”。主持人介绍了贵宾之一的何祚庥。我见到了个头不高、声音很亮,逗得诸位专家、教授哈哈大笑,颇有风趣的何祚庥。这与我此前的“以为”大相径庭,便越发激起了要采访他的欲望。我递上名片做自我介绍,说很早就想采访您,如果方便我到北京拜访您。他说,好啊!就在我的采访本上写下了他的手机号,还有家庭电话。笑着递给我说,好了,这样你就肯定能找到何某人啦!   爽快!爽快得让我大感意外!宅电属于“绝对隐私”,休说名人,一般人也是秘不示人的。这个何教授,果然很特别!   写完杨振宁的稿子,我打电话约定采访。他说,这周就明天上午有时间,你来所里聊吧!7月6日,我如约来到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他坐下就说,你提吧,我来答记者问!一副拉开架势应战的样子。不到20天的时间,我先后采访了两位物理学家,杨振宁与何祚庥还是好朋友,这二位的差别也忒大啦!杨振宁平静而内敛;何祚庥则汪洋恣肆,雄辩滔滔。   在中国的科学家当中,就有些问题能够站出来说话的人,还比较少。何祚庥却不然,从较早的反对“特异功能”、反对伪科学,到最近的反对核能“大跃进”……由于敢说话,他也备受争议。我说,是什么原因,让您能够这样做,成为一个敢于发表见解的科学家?   他听了我的问题哈哈大笑,说回答这个问题,既简单又复杂!先说简单的。1955年,中央决定搞原子弹。钱三强教授亲自点名调我进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为推导出两弹方程式,我和同事们一天十几小时地猜想、讨论、计算,常常争论得面红耳赤,甚至互骂“狗屁不通”。那是多么令人难忘的针锋相对的场面!学术批评,就是不讲面子、不论对错,互骂“狗屁”也没关系。为了科学嘛,谁也不计较!我不过是把学术争论、学术批评的方法运用到社会批评当中,有人不习惯,有人受不了。其实呢,它就这么简单!   我说,您提的问题,别人未必没想过,但是人家不说。您为什么非说不可?   他说,这与我的个人经历有很大关系,跟我年轻时为什么参加革命以及革命以后受到的锻炼有很大关系。   没想到,何祚庥还是一个老革命,1945年考入上海交大,1947年转入清华大学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说,为什么?就是因为美国在广岛、长崎扔了两颗原子弹!你要知道,1945年这两颗原子弹,在我们这些热爱科学的青年学生当中,那是震动极大呀!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厉害的东西!觉得原子弹比化学更重要,就想改行学物理。有一个机会,清华大学可以招收转学生。要考试,题目非常难,录取标准非常高,没考上几个人,我是幸运者之一。一方面是关注原子弹,一方面是关心国家的前途……   我们当时入党,说老实话,的确没有想到将来会做官,一点儿也没有!而且,很可能面对的是牺牲。完全是出于爱国爱民。   为什么要参加革命?在我们的队伍里有两类人群,一类是受压迫受剥削的,凭着阶级感情参加了。一类是为了实现理想。我家不是穷人,经济条件比较好。我们这些人参加革命,就冲着一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救国救民的真理。不是信仰,是认为马克思主义有道理。主要是念了一本书,苏联的教科书《政治经济学》,从商品分析说起,揭示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社会是按照一定规律发展的,这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现在有些年轻人想不明白,当初,为什么有那么多知识分子要跟着共产党走?就是因为他走的是科学道路!那时的思潮呀、主义呀,很多,但是走不通呀!科学社会主义是可行的啊!   我们是为科学而奋斗。你听明白了没有?尤其是我们搞自然科学的人,不是轻易就信仰什么,就随便走什么路的,是要经过冷静分析的。请你注意这句话呀,革命要依靠科学!中国革命之所以取得胜利,就是靠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的实际,走了一条科学发展的路。毛泽东在革命上是讲科学的,不搞教条主义,他指挥就打胜仗呀,他的战略战术是科学的……   一位84岁的长者,讲起曾经的岁月和追求,热情洋溢、滔滔不绝,说到动情处还舞动着拳头,或开怀大笑。他讲了很多很多,其中包括“文革”后的反思……   我说,听明白了,您选择的是一条追求科学、信仰科学、捍卫科学、坚持科学的道路。   他哈哈大笑着说,你的理解力还不错!我这是回答你的为什么呀。我这个人,一不做,二不休。一直高度关注我们的发展道路怎么走,包括现在也在关注!有些事做得不对,我看到了,就要说出来。做我能做的事。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是,有些问题,我是有能力研究的。比如核电问题,环保局没人懂核呀,我就要站出来讲。我觉得,做这样的事情,我还可以!   批评靠科学不能凭感情   记者:您说当初入党不为做官,是为了推动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以您的资历,如果做官,可能到相当级别了?   何祚庥:曾经让我做官,级别不低。但是我说,我的性格不适合做官。就放弃了。因为,做官还要有点儿另外的本事,我直率的性格,不适合做官。   记者:您是觉得自己更适合做科学研究?   何祚庥:搞科学就要研究嘛。面对“特异功能”之类伪科学,你要研究呀。它到底错在什么地方?需要研究啊!我每次提出问题,都要有根据,要做调查研究的。批评要依靠科学,不能凭感情或热情。给你举个最典型的例子好不好?   解放以后,我在中宣部工作过5年,对我的成长帮助很大。当时中央部署要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我看到一个材料,陈寅恪,知道吧?清华大学的著名教授,著名历史学家。他研究杨贵妃是不是处女。杨贵妃本来是跟寿王结婚的,唐明皇看儿媳妇挺漂亮,非要拉去做他老婆。中间耍了很多鬼,我们不讲那个。反正也不是个好事情。有些人就写文章,说虽然杨贵妃嫁给寿王,但是她没入洞房,她还是处女。陈寅恪就考证杨贵妃是不是处女。结论:不是处女。   我看了这篇文章大笑,无聊考证!无聊嘛!我拿了材料找领导,说陈寅恪写了这么个东西,不是很好的批判材料吗?   当时理论宣传处的处长是许立群,年纪比我大。他说,小何你不对。陈寅恪做的这个工作,在科学上是重要贡献!陈寅恪当时定位是资产阶级历史学家,但是陈反封建。他说,唐明皇把儿媳妇抢去做他的老婆,这在封建社会也是不道德的事情。封建社会是帝王专制,这是丑事!一堆封建史学家为了掩盖这件丑事,非要把杨贵妃说成还是处女。陈寅恪把她考证出来,说她不是处女,这件事情一箭双雕:既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丑陋的一面,同时,又揭露了封建史学家丑陋的一面,他们拍马屁。   我听了以后恍然大悟,比我高明!我年轻仅凭热情,觉得无聊。但是,许立群站得比我高,从有利于团结多数,打击封建主义的角度出发。陈寅恪不是批判的对象。另外,这本身也是科学研究呀,让你证明杨贵妃不是处女,这也很不容易做啊!不能靠猜呀,要考证,这个考证很难啊!   你理解了吧?我们干一些事情,批判一些东西,是要讲科学的。我年轻时就是受到这样的教育和训练。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呀,一比,就从心里认同,他比我高明。光靠热情不行!   我是“谨慎派”不是“反核派”   记者:您反对核电“大跃进”,让很多人感到震惊,这样的话何教授也敢说?   何祚庥:质疑核电“大跃进”,因为我有事实根据。三篇文章都很长,不长不行呀,这是个复杂问题。它那个规划,2050年核电要做到4亿千瓦至5亿千瓦,2020年要到7千万千瓦或者8千万千瓦。日本核事故出来以后,我们要对过去的观念进行反思啊!   核电站不安全啊!日本搞核电站不可能不考虑安全问题。是他没想到会发生9级地震,还引发海啸,这两件事情凑在一起。他有防护的。防海啸是有堤的,不过不够高啊!超出了原来预定的安全范围。我们国家也有安全标准,你有没有想到,中国也可能出9级地震呀?日本都出了,中国就一定不出吗?这里面有许多要反思的地方。   记者:安全防护的等级提高,会不会造价成本提高很多?   何祚庥:这个我知道,提高非常多!所以,反对的人也有理由呀。说我们国家土地面积大,有些地方地震厉害,也有些地方历史上没有发生过地震。我们可以把核电站放在没地震的地方。比如放在历史上没有发生过4级以上地震的地方。人家说得也有一定道理呀。   记者:您认为反对您意见的人也有道理?   何祚庥:是呀。在科学面前,人人平等。我反对核电“大跃进”,也要允许别人反对我的意见。理不辩不明嘛!反对的意见有助于完善你的思维。我所以反对核电“大跃进”,也是希望能促使我们的核电决策及发展更科学。这里没有任何私利,我一无所求。你刚才问我,做出大胆批评的时候有没有顾虑?我是有顾虑的,就是我提的东西是不是科学的?根据是不是可靠?这是我最大的顾虑。理直就气壮。理不直,气就不壮!还有就是,无私才能无畏。   我仅从安全角度提出问题,是有漏洞的。所以,要深入研究,回答这个问题。我说,这样的地方,在咱们国家的确可以找到。但是,这通常都是我们的核心地区。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所在。比如湖南,历史上没发生过地震,它是跟长江水系联系在一起的。“湖广熟,天下足”啊!这是我们的大粮仓呀。这个地方如果发生核事故,长江水系被污染,那可不得了啊!核事故一旦发生,不是死多少人的问题,而是影响多少代人的问题。当年的切尔诺贝利事故造成了广阔的无人区……核物质活动期长达上千年,将成为人类的一个大包袱!即使没有地震,也不能保证绝对不发生事故。比如,恐怖分子袭击,你怎么办?   还有一个问题,我现在把大家说服了。核电站大量耗水,今年湖南不是旱灾嘛,老百姓、牲畜喝水都困难,还能用大量的水冷却核电站吗?核电站是绝对不能停水的啊!核电站建在海边,就是为了冷却。淡水水系有洪涝也有干旱,只能建在海边。用海水冷却,不是直接用海水,海水比较脏,水通过管子到海里转一圈就冷却了,做冷循环。   记者:这样,就把您的观点补充完整了?   何祚庥:对,人的思维不是一下子就完整的。中国要发展,能源短缺,搞一点核电也可以啊,但是,搞“大跃进”不行!太危险了!关键是有些技术难题到现在并没有完全解决。科学,关键是要把握一个度!不是一概否定,有人给我一顶帽子,我要说,我不是“反核派”,我是“谨慎派”!不谨慎不行啊!   节约核能支援强大海军   记者:核能是把双刃剑,既能造福也能贻害,还是谨慎为妙。我从一个资料看到,咱们的铀矿资源不丰富,是这样吗?   何祚庥:我们的铀资源严重短缺。这是我不赞成核电“大跃进”的又一个理由。我主张把核能节约下来,支援我们的远洋经济,支援我们建设强大的海军。中国现在的海洋航运世界第一,造船的吨位世界第一。海洋运输的生命线需要保护,在南海、在钓鱼岛的主权需要维护,日本、越南、菲律宾,为什么总想跟我们“奓刺儿”?一是美国在后面捣鬼,要遏制中国。二是我们的海军还不够强大。我们要造航母,还要造核动力航母,摆在东海和南海,你再看看?建设强大海军,动力的最佳配备是核能。太阳能是不行的、风能是不行的。要靠核能!   有人说我们铀矿很多,实际不是这么回事。铀矿需要进口,有些国家限制你,美国不让卖。质疑资源要有根据呀。为什么敢于讲这个话?就是我有研究。有人说我们的铀资源总量有170万吨,可能超过200万吨。其实,这类预测模型,精度很差,是一厢情愿。到2007年,天然铀资源居世界第一、国土面积约为中国77%的澳大利亚,找了50多年,才找到可采储量124.3万吨。你注意,是可采储量呀!人家是富矿国家,才找出那么多。我们是贫铀国家,你说加大探矿力度就能找出200万吨。它没有呀,再加大,也不行。世界保有可采天然铀储量为550万吨,潜在的远期可采储量,大约还有1000万吨。所以,连“近期”加“远期”一共是约1500万吨的储量。中国的国土面积只占世界的6.5%呀,远期是多少?1500万吨×6.5%,最多不会超过100万吨。如果仍坚持核电“大跃进”,到2050年需求的天然铀储量,至少是407万吨!这么大的缺口,往哪里弄去?   被反对是好事挨骂无所谓   记者:您是一个有争议的人,您怎样对待反对您的人?您是什么态度?   何祚庥:我说过,被人反对是好事。我提出的一些批评,是社会发展问题,也是学术问题,大家秉承对科学负责的精神,什么话都可以说。我是非常尊重反对意见的,能使我的思维和观点更完善。我敬重对科学负责的朋友。   有的意见是骂娘,骂娘不必理他。从来一个人都是有人骂的,不过是你听不见就是了。有些人是无知,发泄某种情绪。让他发泄好了。骂我无所谓。还有一些,是我的话影响了某些人的利益,比如,我揭露“特异功能”,那些搞伪科学的人,恨我恨得要死。   记者:您触及到某些人的利益,砸了某些人的“饭碗”,原来到处表演,捞钱啊!您断了他们的财路。您受到过威胁吗?   何祚庥:威胁是有的。现在毕竟是法治社会。何祚庥的位置可能比方舟子高一点儿吧。有人敢打方舟子,打何祚庥,还不至于吧?不过有人曾经威胁过,跑到我家里,隔着防盗门,跟他们辩论,照辩不误!恐吓信收到的太多了。有一个时期,公安部门对我特殊保卫,我开玩笑说,何祚庥享受了一回高干待遇。后来,我说,实在没有必要,你们也太费事了,算了吧。   健康养生也要讲科学   记者:敢于直言,谈吐风趣,单纯从性格上讲,这是天生的吗?   何祚庥:不是的。我原来性格很内向的,小时候只埋头念书,不交小朋友呀。到高中时才交了几个朋友。三人小组,在一起有个小圈子。后来参加学生运动就是大圈子了……过去不爱说,也不知怎么说,不像现在,滔滔不绝。这完全是后天锻炼的。   记者:您84岁了,精力还这么充沛,聊了一个上午,谈笑风生,为什么能这样?   何祚庥:哈哈!你不知道吧?我跑到天津去,是刚开完刀啊!3月4日做的腰椎手术,夹了两块钢板,钉了9枚钉子,把腰椎固定。6月就跑到南开来了。   我去找大夫,十个有八个说,何老师,您别做了。保守治疗吧。我是采取进取精神,要求做的。为什么?我有科学分析,第一,我年纪是大了,但身体其他指标还不错,现在还能做。将来,连做的可能性都没有了。现在不做,腰椎的问题肯定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坏呀。与其晚做,不如早做。第二,风险究竟有多大?找了一些有经验的大夫进行风险评估。风险还是有的,主要是年纪太大了。敢做手术也反映了我的科学精神,还有积极进取精神,向前看啊!人生要有追求嘛,身体好,就可以多做一些事嘛!   我认为,讲究科学就是养生之道,有病是要治疗的,还要科学地治疗。还有,适当的体育锻炼对健康是有利的。我打太极拳,很标准的杨氏太极拳。从12岁就打太极拳。太极可以健身。
1508 次阅读|1 个评论
關於科學與哲學關係答衛軍英老師
热度 6 jiangjinsong 2011-6-13 23:36
卫军英 2011-6-13 23:09 俺想起一个好多年前的故事,那年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好像有6个诺贝尔获奖者和中国科学家对话,路甬祥带着中科院一大堆中青年科学家,其中有一个科学家(好像是研究什么基础理论的),提问时候问:“物理学和哲学的关系是什么?”这个问题还没有等台上回答,俺在电视前面就脸红了,真TMD丢人啊,提问也要稍给中国人留点脸面啊。多年来我多次把这件事讲给我的学生,知耻近乎勇啊。。。。知道那个诺奖获得者怎么回答的吗? 博主回复(2011-6-13 23:30) : 哈哈哈,您的臉紅沒准會引起本網許多科學家的臉紅,他們會覺得科學和哲學毫無關係,您作為教授居然有這種想法,他會替您感到臉紅的,哈哈哈。 不過呢,說老實話,責任其實是在哲學這邊,從中學到大學課堂上,盡教授一些偽哲學。 哲學本來是解放思想的,中國的哲學課堂卻盡教授一些束縛人心的胡說八道,把最適合年輕人心態、最激動人心、最性感、最有魅力的學問變成最沒勁、最討厭、最乏味、最冷感的說教。 本網科學家,說不客氣的話,大多數從來沒有接觸過真正的哲學,他們對哲學有偏見太正常了。就好像一個人從來就是喝三聚氰胺奶,吃瘦肉精豬肉,從來沒吃過美食的人,自然不會對美食有正確的觀念。我現在課堂上做的主要工作就是要儘量消除他們以前在別的課堂上接受的偽哲學觀念,但是,往往已經根深蒂固難以消除了。本網許多科學家的科學主義都是與這些偽哲學觀念密切相關的。 當然,這主要也不是哲學家的責任,還是ZHXB的功勞。像何XX、龔XX之流長期控制我們科學哲學界,干擾是巨大的。我們克服了重重困難才有一點點自由的喘息空間。 博主回复(2011-6-13 23:39) : 諾獎得主怎麼回答的? 願聞其詳。 卫军英 2011-6-13 23:42 那个诺奖科学家的回答太好了,就像当年爱因斯坦在美国演讲,台下递纸条问“光速是多少”,老爱直接回答说“不知道”——诺奖的回答是“没关系”。真该bs一下这位被称作科学家的太小儿科的提问者。 博主回复(2011-6-13 23:45) : 哈哈哈,本網科學家完全可以按照字面意思解讀哦,哈哈哈。 ======================================================== 我之所以不願意與本網科學家討論哲學與科學關係, 很簡單, 因為提出毫無關係的那些科學家一般都沒有接觸過真正的哲學。 他們嘴裡的“哲學”和我說的“哲學”不是一回事。 大家雞同鴨講, 毫無意義。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3420 次阅读|41 个评论
“鬼王”李亚辉看过来
热度 11 pukin 2011-6-12 15:36
刚才看到鬼王的博文【 何祚庥:通过量子力学的发展,论证了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 ” 】。但鬼王说只看到了论文的首页,其余要收费。 大家都等着看鬼王的精彩评论,可惜鬼王只是吊起了我们的胃口而没有了下文,关键是鬼王看不到何院士这篇文章的全文。我就做回好人,把何院士这篇文章放在博文里供鬼王下载 量子力学的建立与科技创新的评价体系_纪念普朗克创立量子论100周年 .pdf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3079 次阅读|12 个评论
何祚庥:通过量子力学的发展,论证了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
热度 13 iwesun 2011-6-12 14:27
何祚庥:通过量子力学的发展,论证了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 http://www.cqvip.com/qk/87618x/200101/1001077028.html 点击在线阅读,可以看到首页论文。其余是要收费。 赵明同学这里有全文,我这儿只是断章取义。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0615do=blogid=454431 鲍大仙这辈子都写不出。 完了,赶不上了。
563 次阅读|17 个评论
科学与哲学(3):李醒民篇
热度 6 xcfcn 2011-6-10 15:37
博主按:这是中国搞科学哲学对科学与哲学的典型看法,强调哲学对科学的影响甚至是指导作用,可谓受马克思主义的毒害深也。何祚庥曾经说过他的“层子论”受毛泽东的“物质无限可分”的哲学影响,现在又强调“三个代表”对科学的根本指导作用。此论何时休?!( 2008.6.30 ) 科学与哲学( 3 ):李醒民篇 李醒民:关于科学和哲学关系的对话 主持人:黄 橙(《科技日报》记者) 嘉 宾:李醒民(中国科学院人文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与哲学数千年的悠久历史相比,“科学”一词获得我们今天所认同的内涵不过是近几百年的事。然而就在这“相形见绌”的数百年中,科学迸发出了难以预见的惊人力量,甚至直接动摇了古典哲学的根基。我们无法忽视的是,科学有其形而上学基础,科学的根本预设其实是哲学问题。牛顿、爱因斯坦这样伟大的科学家之所以能建立起崭新的科学体系,无不涉及哲学思维,并引起科学和哲学观念的深刻变革。今天,科学与哲学是怎样一种关系?它们还在互相吸引吗? 记者:可以简单举例谈一谈一些著名科学家是怎样看待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吗?有没有代表性的观点? 李醒民:在以牛顿、伽利略为代表的近代科学兴起之前,科学与哲学其实是不分家的。那时人们往往把研究科学的人称为自然哲学家,牛顿时代的人以及 18 世纪启蒙运动中的百科全书派都都这样自称。“科学家”( scientist )这个词是惠威尔创造的,直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才开始被普遍采用。 爱因斯坦是二十世纪科学革命的主将,也是现代科学哲学和科学方法的集大成者。他在《物理学和实在》中写道:“常听人说,科学家是蹩足的哲学家,这句话肯定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是像现在这样,当物理学的这些基础本身成为问题的时候,那就不可能是对的了。像目前这个时候,经验迫使我们去寻求更新、更可靠的基础,物理学家就不可以简单地放弃对理论基础作批判性的思考,而听任哲学家去做;因为他们自己最晓得,也最确切地感觉到鞋子究竟是在哪里夹脚的。” 此外,批判学派的代表人物马赫、彭加勒、迪昂、奥斯特瓦尔德、皮尔逊等活跃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的科学和哲学舞台上,他们是二十世纪科学革命(物理学革命)和哲学革命(逻辑经验论)的先驱。我把这样的既是伟大科学家、也是伟大哲学家的人称作“哲人科学家”。 记者:您自己怎样看科学和哲学二者的关系?怎样看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李醒民:科学与哲学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虽然近代以来学科分化加剧、教育上文理分家,这虽然促进了科学拓展和深化,但是也直接导致科学家的哲学素养欠缺、导致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分裂。乍看起来,科学似乎远离哲学,实际上随着科学深入到宇宙的深层秘密,很多根本性的问题都涉及到哲学。科学和哲学的关系在前科学、近代科学、现代科学时代的关系呈现出“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态势,有点儿否定之否定的味道。 科学方法论其实就属于哲学范畴,它形而上学的基础也牵涉到哲学。即使在常规科学时期从事一般的科学研究,哲学因素也渗透到它所采用的“范式”和概念框架中。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哲学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特别是在科学革命时期,当科学家为科学谋求一个立足的新基础时,哲学的启迪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过程中,那些拥有必要的科学知识储备,又善于博采哲学百家之长的富有哲学素养的科学家,往往能事半功倍,捷足先登。因此伟大的科学家往往也是伟大的哲学家。 记者:在诸多自然科学中,有没有哪一门学科与哲学的关系要更进一层? 李醒民:我认为不能简单地说哪一门学科距离哲学近或距离哲学远,一个学科一旦成熟,一项研究一旦深入,当涉及到宇宙的根本问题时,它离哲学是最近的。 记 者:自然科学探讨的问题,在多大程度上是哲学问题? 李醒民:科学家进行自然科学研究,必须有一些预设,比如,宇宙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通过理性把握的,是可以用数学公式描述的。这些预设都不是通过实验或科学本身可以证明的,它们本身就是一种哲学设定。另外,为了加深对科学问题的理解,还存在对基本的科学理论进行哲学解释的问题,如对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哲学解释。 记者:目前哪些重大问题是科学家和哲学家都在关注的?有科学家与哲学家成功合作的例子吗?或者有没有科学家与哲学家由于相互助益而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 李醒民:相较自然科学家与哲学家的结盟,我认为科学与哲学在个人身上的结合更可行一些。哲学家应该有相应的科学基础,科学家最好也有一些哲学背景,因为哲学思维能够促进科学上的突破,尤其是在科学面临大变革时期。 记者:您认为哲学与社会科学素养的缺失会妨碍科学家成长吗?杰出的和一般的科学家在思维方式上有何区别? 李醒民:缺乏哲学启迪是中国的科学难以出现重大突破的原因之一。有哲学头脑的、视野开阔的科学家才可能成长为科学大家。二战以后“大科学”的兴起,使得一项科学研究汇聚起大量的科研人员,他们在研究中就像在流水线上工作一样,往往只熟悉自己负责的一个环节。这样恐怕很难称其为“科学家”,只谈得上是“专门家”甚至工匠。过分强调实用性其实是对科学的一种危害。 记者:年轻的科学家是不是应该补一补哲学课程?应该从何入手? 李醒民:到二、三十岁再来补课已经来不及了,应该从小就引导学生对哲学的兴趣,“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那种。爱因斯坦从小就对哲学兴味十足,他从 13 岁起就开始攻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在“奥林匹亚科学院”三年活动期间,他更是广泛地研读了许多自然科学哲学著作 ( 例如马赫的《感觉的分析》、《力学史评》,休谟的《人性论》,亥姆霍兹的一些论文和讲演稿,斯宾诺莎的《伦理学》,彭加勒的《科学与假设》,皮尔逊的《科学的规范》等 ) ,从而造就了他的哲学头脑和哲学眼光,使他比当时其他物理学家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使他认识到必须“对理论基础作批判性的思考”,以便弄清“鞋子究竟是在哪里夹脚的”。积极的哲学思维,引导他闯入前人所设置的思想禁区,开拓出新的奇妙的世界。这个时期是他一生中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这一哲学自学活动结束的那一年,正是他创造出科学奇迹的 1905 年!两者的因果联系是显而易见的。 反过来,由于科学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文化维度,学习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人也应当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比如在大学里,应该把科学概论、科学史、科学社会学、科学哲学作为文科生的必修课。后三门也应该作为理工科学生的必修课。 (原载北京:《科技日报》 2008 年 2 月 29 日 ,第 7 版“专家论坛”) 附上何祚庥大作的摘要 【论文题名】纪念普朗克发现量子论 100 周年 【英文题名】 LECTURE DEDICATED TO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MAX PLANCK'SFOUNDING OF QUANTUM THEORY 【作  者】 何祚庥 【刊  名】 物理 【英文刊名】 PHYSICS 【年卷期】 2001 Vol.30 No.05 【关键词】 量子论,量子力学 【摘  要】简要地回顾了普朗克发现量子论和由量子论发展为量子力学的简明历程,以及量子力学对科学和人类社会的贡献 . 讨论了科学创新的评价标准问题,指出量子力学应得到最高的评价,亦即是美学评价标准、学术评价标准和实践评价标准的统一 . 还讨论了江泽民主席所提出的“三个代表”的理论,指出这一理论应成为评价一切科学工作的根本标准,也是评价我国各方面工作的根本标准 . 指出我国科学工作除了要集中力量于解决足以影响国民经济或国防建设的全局的 8 — 10 个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外,还要集中一定的力量于看起来是“无用”的基础研究 . 当前正在发展中的物理学的第四次大突破,就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
个人分类: 科学与哲学|2014 次阅读|4 个评论
李小文院士取代邹承鲁,和何祚庥共同判定方舟子抄袭
热度 13 XiaoCG 2011-5-15 00:34
【肖传国导读:2006年6月,我费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将起诉书送达方舟子手中,然后写了这公开信。请注意文内标红的两段,从当年至今,邹承鲁和何祚庥两位院士一直没能让我痛痛快快的道歉下台,现在邹承鲁院士已故去,我不敢让何祚庥院士一人来当判官,所以特邀请特别关注我,特别关注中国民主法治的李小文院士代替邹承鲁,和何祚庥联手判定: 方舟子是不是抄袭??? 我相信:这么大个中国,这么多的“文人”“学者”,总会有几个脊梁骨还是直的!】 你要咬牙抵赖不是抄袭,我PK你把SCIENCE杂志2001年9月Greene的论文 (SCIENCE:2001年9月293卷,2105-2108页),和刊有方舟子的文章的2001年10月4号南方周末也一起交给( 邹承鲁 ) 李小文 院士和“总是支持方舟子”的何祚庥院士,让他们二位鉴定你是否抄袭,你不至于连他们都信不过吧?如果他们二位敢签字画押认定你不是抄袭,我立即给SCIENCE杂志写信道歉,登报公开所有相关文章文件,同时从此退出学术界,如何? 肖传国致全国媒体,学术界同仁和方舟子的公开信 贴于2006/06/12 16:39 (华中科技大学校友论坛) 诸位: 丑媳妇总得见公婆。方舟子躲了初一躲十五,但终究逃脱不了法律的审判:肖传国起诉方舟子名誉侵权两案现已定于2006年6月21日开庭。我特此通告所有关心此案的媒体和学术界同仁,并诚挚地邀请、欢迎大家来武汉出庭。 方舟子在2005中科院院士最后一轮选举前利用其新语丝网站和国内部分不负责任的媒体组织了对我的大规模全方位的诬陷诽谤和人身攻击。我尽力约束了我的家人,朋友和学生们不上网反击,也谢绝了单位要组织正面报道以正视听的好意。这一者是我必须遵从科学院关于候选人不得利用媒体炒作的规定,但主要是我要亲自报仇雪恨。院士当不当事小,名誉人格事大。方舟子不仅无中生有造谣诽谤,毁我30年清白于一旦,还恶毒侮辱我和我的妻子, 污蔑我的老师,此仇不报,誓不为人。建议你方舟子老老实实接受法律的审判和制裁。 作贼者心虚。方舟子已在不同场合供认了对武汉官司的“不乐观”,并已做好败诉的“心理准备”,但在法院尚未作出判决,甚至尚未开庭审理以前就开始嚷嚷“司法不公”,肆意贬损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庄严。方舟子你以为在国徽俯视下的中国法庭里可以像你在新语丝网站上那样信口雌黄,藏污纳垢,为所欲为?以为届时出庭的全国记者们的摄像机录音机特别是他们的眼和耳不会明辨是非?还扯什么地方保护主义,人脉关系。本教授回国10年,4年来在工程院和科学院各候选一回,迄今为止总共认识的院士才上十人,还主要是与我任首席科学家的国家973项目相关的神经科学家。报选院士这么重要的事我都不搞“人脉关系”,对付你方舟子区区一无业人员我还要“人脉关系”?笑话。事实和法律足已。 武汉法警根据民事诉讼法到北京现场送达传票是起诉方舟子的关键一步:抓到你方是民立案不容易啊!你起诉上海争鸣杂志时让新华社居委会证明: “方是民与其妻刘菊花从2002年一直居住在北京西城区佟麟阁路62号新华社大院11#楼810室”,但同时却对别人用那地址起诉你的法院传票一概退回不收,害得北京西城法院也不得不到搜狐访谈室向你现场送达传票,这算地方保护主义还是中央保护主义?你还说西安市法院也是地方保护主义,是不是一定要让贵府福建省云霄县公安局张局长办案才不是地方保护主义?你一向喜欢来两句“虽千万人吾往矣”,还标榜“有人说我象天龙八部里的乔峰”。象乔峰就象乔峰吧,反正他不知他亲爹是谁。你可千万别让人说你象只躲藏在老婆房间和裙子里不敢应战不敢亮剑不敢接法院传票的缩头乌龟。方舟子,为了避免更多的“地方保护主义”到处堵你送传票,为了象个男人,建议你公开确认你的法定地址。你敢吗? 自知栽了就认栽。什么“学术的真假,新闻的真伪,不是法院能够判定的” –这种弱智垂死挣扎找场面的话也就你方舟子敢写, 也就和你关系特殊,狼狈为奸的北京科技报赵剑花之流敢登。你自己也知道你栽在哪里:(1)、本教授行医30年,做学问30年,虽非完人,基本无暇。(2)、本教授有恩必报,有仇必报,绝不会象其他院士教授,被你侮辱后端着身架不理你。我要治好一个病,最好的治疗只需一种,方案越多则效果越差;你要毁掉一个教授,攻击一点就够了,太多就假了。你对我的全方位诽谤,除表明你气急败坏和阴险歹毒,也说明你实在找不到真正的攻击点,但在法庭可都是真正的罪证。马上,你这伪法官会碰到真法官了,“证据”准备好了么? 如果心慌发抖了,我给你一个机会,让你不上法庭就能取得“完满”结果:你可以从你发表的数十篇攻击我的文章中,随你选多少篇,附上你的“证据”,一式二份,分送给邹承鲁院士和“总是支持方舟子”的何祚庥院士,如果他们二位一致同意任何一项指控属实,肖传国的确“造假”,我将毫无保留地同意他们的结论,将立即辞去中美所有教职,并在你赖以生存的北京科技报头版登整板广告向全国人民道歉,从此退出学术界,如何?( 注意:不要用伪证去欺骗这两位老人,我已抓住过你一次了)顺便声明一下:我从不认识这两位院士。我对邹院士十分尊重,我对何院士的一些言行十分反感。但我相信他们不会说假话。 身正不怕影子斜,打铁先得本身硬。方舟子对我的攻击污蔑铺天盖地,也的确蒙骗了非常多涉世不深的年轻人。可就这么PK一下,不就立即灰飞烟灭?哪里需要逐条解释辩护?我忙啊。又不是自由职业者。同时,我也邀请、欢迎科技界同仁和全国媒体,特别是湖北媒体,逐条核查方舟子在其新语丝网站发表的对我的所有指控,查到一条属实,奖金五万。我自信你们会发现:方舟子纯属无中生有造谣诬陷,肖传国30年从没有任何有违学术道德的事,从没做任何有违医德的事。现在敢这样实实在在吹牛的人不多吧?这点把握还是有的。我自1997年遵原卫生部陈敏章部长和老师裘法祖教授安排回国工作至今,一直尽量回避媒体。除厌烦个别记者低俗外,主要是人贵有自知之明,我知道我为医学科学,为病人贡献了什么,我知道我贡献的份量。做人做学问做到我这份上若还要靠媒体炒作加分,那不做也罢。这次诚邀媒体参与,绝非希望你们为我洗冤,而是期望大家以我这个案例为出发点,揭露方舟子是如何用文革手腕侮辱攻击勤勤恳恳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而努力工作的科学工作者并还有一定市场的;深入探讨方舟子之类对构建和谐社会,法制社会的极大危害,以及如何从道德上,法制上防止方舟子之类对中国科技和学术发展造成更大的破坏;同时告诫一下极个别学术行为的确不端的人,不要让他们的愚蠢成为方舟子之类的资本并让它可挟此而任意践踏整个中国学术界的清誉。 既然PK,那我顺带把你方舟子抄袭科学杂志一事也PK一下?省得人人问你,你处处狡辩,累。不错,我是众多向美国著名杂志SCIENCE科学举报你抄袭者之一,而且由于我美国一流大学教授的身份,SCIENCE杂志主编和具体负责调查的J编辑主要和我联系、商量。由于我与主编和J编辑有约在先:不对第3方透露任何具体的经过和最后的结论,我一直信守承诺。我仍然必须信守承诺。当然,从那以后,SCIENCE杂志和你不再有来往是有目共睹的。这次韩国出了黄禹锡这样天大的假,科学杂志新闻加评论不断,却压根儿不提他们曾经专门报道过的你这从2000年就职业“打假”的“生化学家”,你还不明白吗?你当然是明白的,否则你哪里会近乎疯狂地的来报复,来打我这几乎无懈可击者的“假”? 你要咬牙抵赖不是抄袭,我PK你把SCIENCE杂志2001年9月Greene的论文 (SCIENCE:2001年9月293卷,2105-2108页),和刊有方舟子的文章的2001年10月4号南方周末也一起交给邹承鲁院士和“总是支持方舟子”的何祚庥院士,让他们二位鉴定你是否抄袭,你不至于连他们都信不过吧?如果他们二位敢签字画押认定你不是抄袭,我立即给SCIENCE杂志写信道歉,登报公开所有相关文章文件,同时从此退出学术界,如何? 我每天面朝血肉背朝天的开刀救人,每晚在实验室夜以继日搞科研,的确是既高尚又积德的事,但是真TMD累呀。还是“用自己语言”写点科普文章,做些缺德的事轻松。但是,但是,但是。“万一”两位院士也认定你抄袭,怎么办?我相信至少“总是支持方舟子”的何祚庥院士不会对此沉默不语的。 本次诉讼仅涉及方舟子在北京科技报和搜狐网站对我的攻击。方舟子在其新语丝网站“立此存照”以其他笔名发表的对我更为恶毒的数十篇诬陷诽谤和人身攻击,我将逐条清算。害怕了?想躲到美国去?等着我。我在纽约大学保留部分教授职位过去主要为学术,现在主要为你方舟子。院士暂时不当,诺贝尔奖暂时不想,此仇不可不报。方舟子用宪法禁止的大鸣大放大字报大批判等文化大革命的手段,对中国科学家尤其是以院士为代表的功勋卓著者打棍子,扣帽子,捕风捉影,匿名诬陷,无限上纲,蓄意摸黑,恶意人身攻击,把自己的名气和饭碗建立在毁人清誉上,令人发指!方舟子对我的诬陷诽谤只是其中一个典型例子。献身科学者不想当官,更难发财,最珍贵的就是自己的名誉。中国学者一向秉承“清者自清”的陋习,许多著名科学家更是不愿放下架子和无名鼠辈类较真,所以许多被方舟子恶意诽谤者要么不予理睬;要么由于方舟子游走在中美法律死角,连诉状都没地方投送而雪冤无门,于是才有了气愤之极而痛骂方舟子是“狗杂种”的于建嵘教授。可是,方舟子的好日子到头了:我有决心,有财力,有能力彻底揭露和严惩方舟子,不管他藏在中国,还是躲到美国。 方舟子, 在人格上我极度地鄙视你,在学术上我更是根本看不起你,在职业道德上...,Sorry,你没职业;但是在法律面前我会平等待你。法庭见?如果你敢出庭的话。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泌尿外科 肖传国
8055 次阅读|24 个评论
中科院院士何祚庥建议电动车限速为35公里
热度 4 hezuoxiu 2011-4-20 09:45
本报讯 中科院院士何祚庥昨天在无锡建议,电动车的新国标考虑到“发展”的要求。时速应以限制在35公里之内为宜,车重应在人体重量基础上“打点折”。   何祚庥认为,在电动自行车的“标准”问题上,有一个特有的混乱的理念,往往把可在市场销售的合格产品应具备的“质量”标准,和道路许可通行“标准”混为一谈。奔驰汽车行驶速度可高达250公里/小时,我国高速公路规定最高时速是110公里;但不能因此而限制奔驰汽车的进口和销售,购买者也不能因为是奔驰汽车,就可以在中国的高速公路上以250公里/小时的速度超速行驶!但是,在电动自行车的“标准”问题上,却把“质量”标准和“行驶”标准混为一谈。   他的建议是,中国近期以及不远的未来城市地面交通,需要划分为快速交通和慢速交通(也许应称为较快交通)两种交通模式。以35公里/小时行驶速度为慢速交通通道的上限;以45公里/小时行驶速度为快速交通通道的下限。(沈 原) 来源:扬子晚报
4427 次阅读|4 个评论
中科院院士何祚庥称电动车新国标应重制
hezuoxiu 2011-4-20 09:42
昨日上午,四川省自行车协会联合成都市电动车行业协会率先把30份《申请书》寄往北京,上书国家相关部门申请撤销或暂缓执行“电摩新国标”。继前晚接受央视《新闻1+1》采访后,昨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接受了本报记者独家电话采访。   何院士称,他赞成四川和成都相关协会的做法,并认为“电摩新国标”很难贯彻推行,短期内会暂缓,然后重新制定标准。    “我只是为电动车车主说公道话”   成都晚报:何院士,您好!最近关于即将实施的“电摩新国标”的争论沸沸扬扬。您也加入了这场争论,为中国广大的电动自行车一族呼吁。请问,您骑过电动车吗?现在还骑吗?您站出来呼吁这件事的初衷是什么?您希望通过这样一场争论达到什么目的?   何祚庥院士:我是骑电动自行车的,用它上班,只需要5分钟,而如果乘坐小轿车,则需要30分钟,因为我所在的北京中关村交通很拥堵。   我为什么要给电动自行车说话,首先声明,我在电动车生产商那里没有任何投资,也不是任何一家电动自行车厂商的股东,我只是为中国的电动自行车车主说几句公道话。因为电动车从2004年开始发展到现在,全国的保有量已经达到了1.2亿辆,说明它很受百姓欢迎,它能保证老百姓准时上班。    “城市缓堵,就应大力发展电动车”   成都晚报:现在不少城市为了给机动车让路,都或多或少地对电动自行车有一些打压措施。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何祚庥院士:这实际上是一个认识上的问题。现在城市为了解决交通拥堵,都提出了优先发展公交的思路。但是,权威调查显示,公交已成为城市拥堵的重要因素之一。以我所在的北京中关村为例,很多时候是40辆公交排成长龙,进不了站。公交车体积大,而有时上面只坐五六个人、七八个人,人均占用道路的面积大,而由于车速较慢,通过道路的时间也比较长。电动自行车人均占用道路的面积小,通过的时间少,所以应该大力发展电动自行车。现在一些大中城市认为交通拥堵的原因之一是电动自行车多了,这有点儿“倒果为因”了。   成都晚报:解决大中城市交通拥堵,您认为关键在哪里?   何祚庥院士:我赞成将城市道路分为快车道和慢车道。我认为,中国近期以及不远的未来城市地面交通,需要划分为快速交通和慢速交通(也许应称为较快交通)两种模式。以35公里/小时行驶速度为慢速交通通道的上限,以45公里/小时行驶速度为快速交通通道的下限。我不赞成“无间界通道”的说法,这极易造成快车和慢车的混行,在运转速度上会彼此妨碍,而且危及安全。   在慢车道上行驶的车辆,包括各种形式的电动两轮车,应规定车辆重量的上限,大体上以人体的平均重量60~80公斤为参考标准,也可以打一个折扣,设为最高上限。行驶车辆的尺寸大小也应有所规定,以免因车体过大妨碍其它车辆在慢车道路上行驶。   提出这一“行驶”标准的理由是:1、这一分道运行方案,将大幅度减少人们对所购买的小轿车的使用(请注意是“使用”而不是“购买 ”,所以不妨碍驾车远行),大幅度缓解交通拥堵,同时又极方便地满足了广大居民准时上下班、接送孩子上学、老人看病等需求。2、由我国所开拓的电动自行车这一新型交通工具,不仅在行驶性能上已能充分满足上述要求,而且在保证行驶安全性能上也有大幅度提高。    “骑电动自行车出行既安全又环保”   成都晚报:您刚才谈到了电动自行车的安全性。   何祚庥院士:我先给你看一组数字,公安部公布的数字:2004年,中国“电动车+自行车”的死亡人数为14244人,到2007年就下降为10020 人,年死亡人数比2004年下降了4224人。这比近年来煤矿工人死亡人数的减少,还大了一倍,而且这个数字的下降没花太大力气,你说是好还是坏?我认为,死亡人数的下降,是电动车界对我国交通安全作出的一个巨大贡献!   电动自行车的安全性还在于一般做得比较矮,可以两只脚踩地,不会摔跤,这就极大地减少了事故;电动自行车的轮胎也比自行车宽,所以,电动自行车比自行车还安全。   成都晚报:在全球都在倡导低碳经济、绿色出行的今天,您认为电动自行车是不是一种环保的出行工具?   何祚庥院士:这个是毫无疑问的。拿四种交通出行方式的能耗和碳排放来对比,同样以每人每10公里计坐家庭汽车要耗0.544公斤标准煤,排放1.15公斤二氧化碳;坐摩托车耗标准煤0.272公斤,排放0.575公斤二氧化碳;坐城市公交耗标准煤0.11公斤,排放0.23公斤二氧化碳;骑电动自行车则耗标准煤0.043公斤,排放0.082公斤二氧化碳。可以看出,能耗方面电动自行车约为公交的1/3,排放也很低。这些数据证明,电动自行车是绿色的。   成都晚报:您在接受央视采访时称,出台国标是摩托界想抢占市场的结果。您为何得出这样的结论?您不担心得罪一些人吗?您发表相关看法后,是否感受到一些压力?   何祚庥院士:摩托车界已经跟我对话了。他们说,摩托车被纳入机动车管理,而电动自行车是非机动车,这是不公平竞争。我现在没感到什么压力。    “制定标准之前很有必要举行听证会”   成都晚报:四川省和成都市相关协会最近对国标出台反应很大,而且已经递交了撤销或暂缓执行的申请书。您赞成这样的举动吗?   何祚庥院士:我赞成这种做法。但我对中国自行车协会只要求暂缓执行新国标有意见,因为这个要求没击中要害。新国标很明显是侵害了电动自行车车主的权益。   成都晚报:四川方面还提出了举行听证会的建议要求,您是否赞成?如果举行,听证代表应该包括哪些方面人士?您是否愿意参加听证会?   何祚庥院士:现在都讲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这些同样适用于制定电动自行车国标这件事。关系很多人利益的事,决策时一定要民主,要多数人同意。如果举行听证会,我认为很有必要,听证会应该有各方面人士参加。如果方便的话,我也愿意参加听证会。   成都晚报:何院士,还有最后一个问题。请问,您预计这件事会有一个怎样的结果?   何祚庥院士:由于这样一个国标很难贯彻、推行,所以电动自行车的国标需要重新改。我个人认为,这个国标短期内会暂缓,然后会重新制定标准。   成都晚报记者 赵家学 杨富 来源:成都晚报
5602 次阅读|0 个评论
何祚庥:走出寄啸山庄的何氏后代
热度 7 hezuoxiu 2011-4-20 09:39
“我们这个家族过去讲忠君爱国,到了这个时代就是为国为民。” 《鹿鼎记》第三十九回写道,韦小宝做了钦差大臣,衣锦还乡,当地官员建议他在扬州一定要及时行乐,以洗当年“胯下之辱”。韦小宝心想倒也有理,笑道 : “依你说,那行辕设在何处才是?”那道台道 : “扬州盐商有个姓何的,他家的何园,称为扬州名园第一……”据书中所言,那园子栋宇连云,泉石幽曲,亭舍雅致,建构精美,一看便知每一尺土地上都花了不少黄金白银。韦小宝幼时常在他家高墙外走过,听到墙里传出丝竹之声,十分羡慕,只是从无机缘进去望上一眼。 何家第四代孙、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的何祚庥院士 何家第四代孙、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的何祚庥院士,后来和金庸笑谈此事,说这并不符合历史真实 : “韦小宝是康熙时代的人,而我的曾祖父汝持公是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时代的人。他也不是盐商,而是管盐务的道台。” 寄傲舒啸 当时的何氏家族,与北洋大臣李鸿章、光绪帝师孙家鼐为进退与共的三大姻亲和同乡。 “我的高祖父何俊是前清翰林,最盛时做到李鸿章淮军的‘后勤部长’。因平定太平天国有军功,等到论功行赏时便提出希望能给孩子安排一个官职。借助父辈的庇佑,曾祖父何芷舠才 20 岁就步入了仕途,先后任过盐法道、按察使、道台,同时兼任江汉关监督,都是当时所谓的肥缺。后来朝廷还赏给他正一品封典,诰授资政大夫、光禄大夫。” 做官做到这个地步,正可谓春风得意。没想到光绪九年 (1883 年 ) ,官运正旺的何芷舠却激流勇退,辞官归隐,在扬州做起了闲淡散人。他购得石涛叠石造园的“片石山房”旧址进行扩建,历时 13 年建成了一座中西合璧的园林“寄啸山庄”,取义自陶渊明的《归去来辞》 : 倚南窗以寄傲,登东皋以舒啸。 何园胜景,一时之秀 何芷舠为什么要在壮年辞官?他有什么不能明说的“别样怀抱”,需要日日寄傲舒啸? “曾祖父在江海关的任上处理洋务的过程中,力主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对外国人采取强硬严厉的态度,而他的上司则不敢得罪洋人。他空怀一腔报国之心,眼见清廷腐败无能,愤而归隐。” 记者在何园也听到这样的说法。何芷舠纵是挂冠归去,到底意难平。所以要造一座极自然人文之胜的“寄啸山庄”,在这里游山玩水、放逐自我。 实业救国 “曾祖父在何园度过了 18 个春秋。本可以安享富贵,终老此乡,逸民适志,诗酒养疏慵。但没想到 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华,清廷大败,签订了《辛丑条约》,赔款 4.5 亿两,全中国每人一两。他感到中国要亡了,不能置国家民族安危于不顾。深受洋务派影响的曾祖父于是在古稀之年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 不养老了!弃池馆亭林于不顾,带着巨资于 1901 年率子孙浩浩荡荡南下上海搞工业,立志振兴民族经济,要以实业拯救中国。” 当时的何家究竟有多富? 《红楼梦》第十六回,贾琏、凤姐谈到准备迎接元春省亲,乳母赵嬷嬷曾回忆 : “‘东海少了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这说的就是奶奶府上。”何祚庥五六岁的时候也听家中积古的老高妈说过 : “从上海陕西南路一直延伸到外滩的地皮都是何家的。家里请客喝啤酒,要用几辆卡车来运。” 然而何祚庥的大伯父因为不懂得现代科技以及西洋典章制度,上了犹太商界巨子哈同的当,盲目投资把全部家产赔了个净光,整个何氏家族由此开始败落。 大伯父的女儿叫何祚娴,一直内疚于自己的父亲对不起何家。今年她过 100 岁生日,何祚庥特意给大姐姐的父亲“恢复名誉” : “我不同意把大伯伯叫做败家子。他吃喝嫖赌这些坏习惯一个没有的。鸦片烟也不抽,并非不求上进把家败了,只能说他是走工业化道路的失败者,这也是历史的必然。”祚娴听后大为高兴。 家业毁于一旦,给了何家非常大的震动。痛定思痛,何祚庥的曾祖父决定从哪里摔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即使变卖家产也要送子孙自费出国,攻读现代科技和法律,何家子孙开始大批地赴西方留学。“这些子孙中,出过几位人物。六伯父何世桢、八伯父何世枚都是美国密歇根大学法律系博士,被称为中国海洋法系的奠基人。东京审判中中国检察官首席顾问倪征日奥大法官,就是他们的学生。” 这对博士兄弟共同完成的一件大事,就是实现了祖父办学兴教的遗愿,于 1924 年在上海创办了持志大学,校董事会成员有国民党元老张继、黄兴夫人黄宗汉、南社创始人之一陈去病等。这所大学就是今日举世闻名的复旦大学一部分。 “我的父亲何世杰也是被看中的一个,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祖父母变卖金银首饰送他去美国康奈尔大学读学位,学成回国却不幸患重症伤寒去世。” 何世杰去世后,何祚庥的祖父大哭 : “家门不幸,我最好的儿子死了。”当时他才两岁,弟弟只有三个月大,何世杰临终嘱托 : “不管多困难,一定要让两个孩子念大学。” “母亲那年 23 岁,为了实现父亲遗命,四处挣钱供孩子读书。所以我会学科技,中学考入上海南洋模范中学,毕业后又考入上海交通大学,这都是重走父亲的求学之路,要完成父亲未完成的事业。” 走出书斋闹革命 一百多年来,何园走出了不少仁人志士。 “除了高祖父外,家族里另外一位前清翰林就是我的大伯祖父何声灏。抗战时期他是扬州重要的士绅,坚决不愿给日本人当自治会会长,带领全家大小放弃何园避往外地,就像我曾祖父在做重大决定后也是带领全家走,这就是我们的家族精神。” 抗战呼声日益高涨之际,何家子弟也积极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 “那时候不仅是亡国,已经到了亡头、亡种的境地。国民党号召 :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我的家族便发生了一件大事,年仅 17 岁的堂兄何祚熙突然提出要离家参军。我的伯祖父何声灏心疼孙子年龄太小,不同意他去,我的堂兄便掷地有声地说出了顾炎武的名言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伯祖父最终拗不过这些大道理,放他走了。他后来成为我的家族中第一位共产党人。” 何祚庥的六伯父何世桢是国民党中央委员,年轻时也是五四运动的急先锋,曾任上海学生会评议长,全国学联副会长,孙中山是他参加国民党的介绍人。在何园有一张珍贵的历史图片,是 1924 年 5 月 5 日国民党中央执委上海执行部全体人员为纪念革命导师马克思在上海莫利哀路中山寓所的合影。照片集中了国共合作史上的一批重量级人物,如邓中夏、张继、胡汉民、汪精卫、向警予、毛泽东、恽代英、邵力子、戴季陶,左七便为何世桢。 何祚庥认为自己是“彻底的马克思主义者”,而胡汉民据说是第一个介绍唯物史观到中国来的人,六伯父又是胡汉民手下第一员大将。时至今日,不能不说是一个无比微妙的历史巧合。也是何家第一次与“马克思”的亲密接触。 “何家是由科举及第而走向发达的家族,家训中尤其重视对子弟的教育。除了学校的课程之外,每个何氏子弟都要学习儒家思想,但不是念论语,而是念孟子。我小时候,便有一位老先生教我和祚榕、祚康念了两年的孟子。”何祚庥回忆道。 在何家看来,孟夫子之所以比孔夫子重要,是因为“亚圣”高度认同“武王伐纣”式的革命主张,以及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理念。 “所以革命这两个字在我们家族是不忌讳的。我的六伯父参加国民党,堂哥投笔从戎,我们家族并不觉得是洪水猛兽。只是我们那个时候不懂得什么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什么叫做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比我大一些的哥哥姐姐跟着国民党走,等到我们这些人,觉得国民党此路不通,就纷纷加入了共产党。当时我们家族也不觉得这是大逆不道的事情,因为共产党的主张也是救国救民。解放以前,我们何家有 6 个国民党员去了美国,有 6 个地下党员留下,还有一大堆中间派。像我们这样的家庭很多,比如宋家三姐妹、周氏三弟兄。 何氏家族内部显然也因“不同政见”发生过国共之争。解放后何祚庥专程去看望六伯父。这位昔日的国民党中央委员,开始愿意与他讨论共产党的理论。 何祚庥选择学物理,也是出于自己的政治抱负。 抗战胜利后,他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主修化学。“我其实很喜欢物理,而且物理成绩要比化学好。为什么会选择念化学呢?因为老师跟我们说,二次大战的焦点就是争夺制空权,而制空权取决于飞机的速度,速度又主要看汽油好不好。因此我认为化学可以救国救民。还有一个原因,坦率说就是因为学化学容易找工作。我两岁就失去了父亲,我的一家,全靠我母亲艰难奋斗。上海化工厂很多,我念化学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毕业后谋个小差事早些挣钱养家。而那时候学物理是找不到工作的,出来只能教中学。就连杨振宁,西南联大的高材生,毕业后一时不能出国,也只能在中学里教教书。如果是我就更困难了。” 后来为什么又改行念物理,据他说还是报国。 1945 年 8 月,美国在日本扔了两颗原子弹,这给何祚庥带来了极大的思想震动 : “一看名单,都是全世界鼎鼎有名的物理学家。物理太重要了!我一定要干这个!” 而在抗战胜利后,这些青年学子曾激烈地争论过,中国将向何处去。可在 1947 年,谁知道共产党会取胜呢?他们当时估计最大的可能是南北朝,北平、天津总是在共产党的区域内,何祚庥喜欢共产党,一看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北平招生,就急急忙忙从交通大学转学到清华大学物理系。 “学化学,关注的是报国和出路的问题。等到我考清华、学物理,就多了一重政治的选择。这就是人生决策。” 我不是一个纯粹念书的人 到清华的第二天,就有中学时代的老同学问他愿不愿意参加一个地下的进步秘密组织——民主青年同盟。因为这是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何祚庥回答说 : “我参加!”他和一批新同学组织起来办了一份壁报《新报》,到处采访、写新闻,办得有声有色,惊动了地下党,专门来调查这个组织有没有受共产党的影响。经查,参与《新报》工作的同学中只有何祚庥一人是“民青”成员。因而在两个月后,直接和他发生民青关系的上级,突然找他谈话,问愿不愿意加入共产党。“当时我真是大吃一惊。真没想到我的上级竟然是共产党,我参加的组织就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地下青年团。经过了一番思想斗争以后,我终于决定,申请参加地下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前夕,何祚庥已是清华大学理学院地下党的支部书记,后任中宣部副部长的龚育之为副书记。 他兴致勃勃地跟记者说 : “我们那时候也是潜伏,做假身份证明,送学生出封锁线……余则成是用萝卜刻印章,会留下水渍,我们都用肥皂刻,你听我一说就很内行吧……” 1950 年 11 月,中宣部理论宣传处副处长于光远回母校清华大学召开青年理论学习座谈会。那时的热血青年醉心于阶级斗争学说,何祚庥便在会上提出 : “自然科学有没有阶级性?”也许这个与众不同的问题给于光远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于何祚庥从清华大学一毕业,便接到通知到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教育处报道。 “我在中央宣传部是走红的干部,可以直接见部长。陆定一喜欢我,胡乔木也喜欢我。” 在宣传部,何祚庥还给当时的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做过“家庭教师”。“共产党进城以后要搞建设,很多领导干部都开始学自然科学。陆定一本来基础就比较好,他是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毕业的高材生,生病期间便想再学点物理。” 何祚庥当时很直率地问 : “定一同志,学物理是要用到微积分的,你还记得不记得?”陆定一说 : “我还记得。没关系,你尽管用。”每隔一天讲一课,每次讲一个小时,这堂物理课持续了近一年时间。 1951 年底,中宣部单独成立科学卫生处,主管全国的科学战线工作。何祚庥的工作便是搞调研、参与制定政策、做科学家们的思想工作等。 “到宣传部工作,物理专业当然是丢掉了。但我绝对不是一个纯粹念书的人。我在科技界不是简单地做了一点科学工作,而是在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上起了很多作用,争取了大批科学家站在共产党这一边。” 何祚庥的表姐王承书,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物理学家,我国核同位素分离科学的学术奠基人,也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总设计师,被毛泽东誉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女功臣”。她同丈夫的回国便有何祚庥的“一信之功”。 “王承书在密歇根州立大学做研究员。我们这些搞政治的,总觉得她和丈夫张文裕一味读书,真是一对书呆子。新中国成立以后,王承书很想回国服务,但国外有很多事情一下子摆脱不了,她对共产党掌握了政权之后究竟怎样也不了解。我有一天去探望她的母亲,听到姑母总在念叨承书不回来。我在中央宣传部工作,要把人才争取回国,当场就说 : ‘我替你写封信。’我就用姑母的口气,写了新中国的种种变化,包括大表姐王承诗被评为模范教师,受到高度尊敬;姑母在北京城里怎么安居乐业。最重要的就是说物价不飞涨了。共产党来了以后,原来米多少钱一斤,现在还是多少钱。姑母抄了一遍寄过去,她一看大为感动,立即动身回国。” 何祚庥写完这封信也没多想,他觉得自己在做一个好事情,心里还很得意,事先没请示,事后也没有特意报告。没想到正好那个时候在整风审干,和外国私自通信没有报告就被当作了一个大问题。“我怎么解释都不相信,我的党小组长就负责审查我的事情。突然之间,我接到一个通知,科学院和中央宣传部商量,希望我和科学院另外一位同志去深圳欢迎王承书教授、张文裕教授、郭永怀教授、李佩教授回国。审干小组长听说后哈哈一笑 : ‘人家都回国了,我还审查干嘛,可见你没有做了不得的事情。’” 何祚庥说 : “我们当时确实是在诚心诚意地为共产党办事,忠实执行党的政策。我在科技界,不完全是科学上的威望,还有政治上的威望。我以前就是地下党。物理学界党员很少,一些重要的科学家都是我发展他们入党的,包括钱三强都是我做的工作。钱三强自己都说 : ‘小何是我的领导,我的启蒙人。’” 当时中国科学家太少,中央宣传部胡乔木、陆定一的思维就是要团结科学家,争取科学家拥护中国共产党,反映科学家的要求、意见。而下情上达、上情下达的工作,便是具有“两栖身份”的何祚庥去做。“我当时虽然还年轻,但是代表中宣部去找他们谈话,科学家们也知道我上通领导,都很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给我们党的领导机关。我前后同一百多位科学家谈过话。” 何祚庥和科学家之间知无不谈。有一次华罗庚便问他 : “小何,你马列主义学得怎么样?”何祚庥回答道 : “还知道一点。” 华老说 : “那你知不知道马列主义有一条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你要改造我的思想,首先要改造我的经济基础。” 何祚庥马上回去汇报 : 华老嫌工资少了!部里立刻给华老增加了工资和特殊津贴。 2008 年1 月8 日 ,胡锦涛总书记亲手向坐在轮椅上的92 岁高龄的扬州籍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征镒颁发了“国家最高科技奖”证书。 那么昆明植物研究所是怎么成立的?何祚庥回忆说 : “秦仁昌院士找到我,跟我谈了一个小时,力陈云南气候复杂、品种丰富,占了世界物种的 60 %- 70 %,应该办一个植物研究所,这是植物界的愿望。我觉得很有道理,回去便写了一个大汇报给陆定一,陆定一批给科学院,马上成立了昆明植物研究所。” 1954 年,何祚庥还曾与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龚育之、中央政策研究室研究员罗劲柏三人做了一个多月的调查研究,写报告建议中国搞原子弹。 我是马尾巴上的“苍蝇” 1955 年,中央决定搞原子弹,钱三强教授奉命组建原子能研究所。 这一高度保密的尖端国防工程,科学家既要技术过关,也要政治过关。钱三强想到了他的弟子何祚庥,找到胡乔木希望能把何祚庥调给他。 此时何祚庥已经在中宣部科学处做了五年半的党务工作。对他而言,回去重新做科研,简直是“要命”。“幸亏我过去的科技基础不错。最重要的是在宣传部工作过,跟顶尖级的科学家关系非常好。所以我有什么问题要求教,彭桓武、于敏、邓稼先这些前辈都肯倾囊相授,我也不是太笨学不会。” 但当时中国的政策比较“左”,像原子弹、氢弹这样的国际绝密,只能由苏联专家,培育广大的工农兵子弟来掌握,而不能掌握在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手里。何祚庥虽然早就加入了共产党,但因为出身成分不好,虽然被调到了原子能部门工作,只是做一些“外围”的工作,如基本粒子研究。 但他毕竟还是受到信任的。 1959 年,核工业部把他送到苏联,参加联合核子研究所的工作。 “中苏关系破裂后,我们认为苏方大量撤退专家,国内必将大量缺乏技术人员。于是这些在苏联联合研究所工作的人打了个报告,这个报告是我起草的,所以我还记得大概的内容,说随时听从祖国的召唤,回国参加实际工作。当时还很担心别人质疑我们这些出身成分不好的人竟然要钻到这一国际绝密的项目中,是何居心?没想到这份报告送上去后,几位领导马上表示支持。” 何祚庥毕竟还有一段革命的经历。而周光召院士虽然也加入了共产党,但一查社会关系极其复杂,这样的出身能够调来搞原子弹吗? 连知人善任的钱三强教授一听到周光召的出身,也都犹豫起来。当晚他和核工业部刘杰部长通了长途电话,一旁的何祚庥极力担保周光召政治表现极好,尤其是业务能力极强。部里终于打破唯成分论。 何祚庥对记者说 : “如果说我有点什么好处,就是我从不妒忌人。原子弹、氢弹几大关键人物都是我推荐的。” 他非常怀念那段全心全意投入的岁月。“我们那时候高度集中工作,不是八小时工作制,而是一天十二个小时,或者更多是十四个小时。攻关氢弹的时候,我们大家就整天在一起讨论,辩论来辩论去。这个过程中少不得会冒犯对方,说些什么狗屁之类的昏话,但是争论完了,彼此仍是密切合作的伙伴。因为谁也不知道氢弹是怎样的,彼此在辩论中提高了自己的水准,最后就找到了氢弹的秘密。” 史无前例的“文革”浪潮涌来,钱三强就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身为钱三强的第一员大将,自然在劫难逃,变成了“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而在“文革”期间,坚持留在大陆的何世桢也受到了不公正的监禁审查,于 1972 年含冤去世。 “刚开始肯定是不理解,我身边确实有不少人都因为想不开而自杀了。但我还是比较理性,坚信这样的混乱长不了,最后就变成了‘看戏’。” 看戏的时候,何祚庥不愿意白白浪费时光,每天无所事事的他干脆和一个挨整的“造反派”合作搞起了“束缚态场论”研究。 一位“极右”的“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和一位“极左” 5 · 16 分子之间的合作是如此奇特,有篇传记描述道 : “在局外人看来,他们两个人每天一上班,就老老实实地坐在办公桌前,面前放着一大堆满是革命口号的报纸,不时在稿纸上记些什么,似乎是在写检查交待或学习体会,其实他们在稿纸上龙飞凤舞写的全是公式……” 1978 年,科学院贯彻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提拔了一批科学技术人员。在何祚庥作报告的时候,吴有训、周培源、严济慈、张文裕等院长、副院长一齐出席,帮他说好话 : “小何这次要当教授了,我们都要支持一下。”何祚庥被越级提升为一级研究员。 “在原子弹、氢弹的理论物理学家中,有些是贡献较大的人士,如周光召院士、于敏院士等。至于何祚庥却只做了小小的工作,但是,由于我是追随着骏马向前飞跑的一只马尾巴上的‘苍蝇’,也就跟上了时代。” 1980 年,何祚庥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 院士 ) 时如此自嘲。 近十几年来,何祚庥以异常旺盛的精力,广泛关注各种社会现实问题的研究,视野遍布科技政策、教育政策、经济政策、文艺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理论问题。从 1995 年年起,又响应党中央和国务院号召,参与揭露各种伪科学、伪气功,揭露**功。热情主张发展高清晰度电视、城市新型有轨电车、快速磁悬浮、开发西南地区水电、调雅鲁藏布江水于大西北,发展干净的热核发电技术,和平利用核爆炸技术等,呼吁大力发展风力发电、第三代光伏发电技术等等。 为什么一个科学技术人士,却每每“不务正业”?其他院士的格言都是 : “掌握科学真理,弘扬科学精神”、“科学探索永无止境”之类,偏偏他大笔一挥 :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引来无数板砖。 记者曾与何祚庥探讨何氏家族与陈寅恪家族的不同之路。同样为封建士大夫家庭,然陈寅恪的学术造诣及其纯粹学者的风骨,在学术泛政治化的今天受到世人的敬仰。“你不要以为陈寅恪不救国,他是学术救国。”何祚庥谈到 : “但他年纪比我大,思想更为保守,当然不如我进步。” 他认为经历了国家兴亡的知识分子,当然不能只是埋头学术。“有些人把我当作纯粹在书斋里做研究。其实我除了喜欢自然科学之外,我还参加了革命。我连地下党都加入了,最重要的政治都参与了,我还不关心政治?我们这个家族过去讲忠君爱国,到了这个时代就是为国为民。” 在何祚庥的《做人、做事、做学问》一书中,他特意写道 : “怎样做人,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认清时代,认清社会发展的动向,做时代的积极推进者。”他清晰地记得,自己在 1948 年 1 月奉命到解放区学习,学习的最主要的文件是 1947 年 12 月 25 日毛泽东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会议上的报告——《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从而认清了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时值建国 60 周年,他逐字逐句为记者读完了这段文字 : “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在中国这一块土地上扭转了美国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匪帮的反革命车轮,使之走向覆灭的道路,推进了自己的革命车轮,使之走向胜利的道路。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 前段时间热播的《潜伏》一剧让何祚庥深受触动。在回家的路上,他还一再跟记者感慨 : “我确实有一点幸运。先是阴错阳差念了物理。即使念了物理,也不等于就会去做原子弹、氢弹。做原子弹、氢弹的政治审查很严格的。所幸我年轻时,一些先进分子给我做工作,争取我参加了革命,此后又在宣传部工作,与顶尖级的科学家打交道。最重要的是我一开始就加入了共产党。如果像余则成一样,一开始是碰上了中统,而在当时自己肯定会认为这也是干革命,我的人生将会重新改写。”(张静) 来源:新民周刊
3957 次阅读|8 个评论
何祚庥院士:锂离子蓄电池是电动车发展方向
热度 3 hezuoxiu 2011-4-20 09:33
日前,我国两弹一星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何祚庥院士做客腾讯网,与网友就新能源问题进行了交流。 访谈中,何祚庥院士就未来新能源发展和利用进行了深入解读,并倡导中国大力发展以锂离子电池为能源的电动汽车,通过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的新能源路线,向大家阐述了新能源的美好前景,何祚庥院士说,中国有一个庞大的电动车市场,中国的电动车技术已经展有一席之地。 访谈精彩语录: 现 在北京的电价是不到5毛钱一度电,而国外给新能源发电电价的补贴是北京电价的10倍,我们现在还不能做到拿出那么多资金来鼓励太阳能。欧洲比我们富裕,同 时他们对于温室气体排放又特别关注。新能源发展的初期,肯定是竞争不过传统的火力发电,成本很高。所以现在中国也正在研究应该给新能源发电多大的鼓励。 奥 巴马想使美国的经济走出困境,就是要大力发展太阳能,主导的思想就是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奥巴马的智能电网需要有一个超级大的蓄电池体系,这个蓄电池体系从 何而来?奥巴马的思维就是大力发展锂离子电池,而且大力发展以锂离子蓄电池为基础的电动车,用其将可以实现“智能电网”这一宏伟目标。 电 动汽车的发展方向是锂离子蓄电池。这个思想之重要还不完全是因为车子可以节能减排,车子的节能减排还能对智能电网做重大贡献,为什么?一般老百姓买了一块 锂离子蓄电池以后车可以开,每天开2、3个小时就很多了,大多数不会24个小时都开车,不开的时间那块电池就不用,放在那,还会折旧。奥巴马的智能电网说 提出应该把不用的锂离子电池的作用也调动出来,让每一块车用锂离子电池跟智能电网发生联系。也就是说,我这个电池要开车的时候作为动力电池用,不开车的时 候就作为储能电池用。 电动自行车非常重要。发展电动出车一定是从小做到大,一口吃一 个胖子是不行的。所以应该从电动自行车开始,进一步发展到电动小轿车,再进一步发展到电动大客车、电动大货车。总之功率越做越大,水平越来越高,这个发展 路线是跳不过去的。不要以为发展电动车的时候,可以一口吃一个胖子。中国有一个庞大的电动车市场。 以下为此次访谈实录: 主持人:各位腾讯的网友大家好。前段时间通过媒体报道了解到,中国和日本在南美展开一场锂矿争夺战,目的是为确保领军未来电动车市场。南美的玻利维亚盛产锂矿,就像沙特阿拉伯富有的石油。有人也预测,玻利维亚即将成为21世纪的能源战场。 通过这一事件,我们似乎已经看到了能源所带给我们的危机,今天,我们非常荣幸邀请到了我国两弹一星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何祚庥院士,以来来和大家探讨一下新能源发展问题。 何祚庥:网友好。 主持人:前段时间报道中日锂矿之争,是否预示着地球可让人利用的能源越来越少,并且由此也带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危机。 何 祚庥:首先要搞清楚为什么会争夺锂矿,锂矿本身不是能源,不像石油、煤、天然气等,大家争夺是因为它是重要的储能电池,是和能源有关的材料。储能电池大家 为什么非常关注?有两个方面,比如太阳能、风力发电有一大问题,有太阳有能,无太阳无能,有风有能,无风无能,所以能量贡献是不均匀的。解决这一问题最好 的办法,就是找蓄电池把能量储存起来。 另一个就开车也有问题,开车不能拉电线,即使 火电发电网非常发达,但没有把它上面的电送到车上面去,除非是有轨电车。在这个意义上讲就要用蓄电池,也就是把电能存储到蓄电池里面去,这个蓄电池既可以 做储能电池,我们叫专门为了调解能量的供求用的电池,同时也可以称为动力电池,这个动力电池就是车用动力电池。按照现代的科技发展动向,能够制造最有效的 蓄电池主要是锂离子电池,这也是大家争夺锂矿的主要原因。 主持人:有人说世界第三次大战有可能是围绕新能源之争开展的。 何祚庥:我觉得不见得,为什么?新能源的大头是太阳能和风能,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没有资源的争夺问题,或者资源的争夺比较缓和。当然太阳能也有资源好的地方,但是没有太多争议的地方,中国人也不会到撒哈拉沙漠去这么进行太阳能发电。太阳能和风能基本上是就地取材。 主持人:您刚才说风力、太阳能发电这块都要因地制宜的去取材,对于中国来说这两项资源怎么样? 何 祚庥:无比丰富,不能说世界上最丰富的,反正足够中国人用了。比如说风能资源,风能资源我们看到正式的统计,也就是在10米高空,中国的陆地资源有2.5 亿千瓦,海上的资源有7.5亿千瓦。但是现在风机都往更高的高空发展,所以高空风能的资源已经不能用10米来衡量了,一般国际上都用80米高空来衡量。这 比起10米高空的资源丰富得多。 直到现在为止,按照我了解,中央气象局还没有完全把 80米高空的资源数据测试出来。但是如果你简单的做一些估算,其实也可以知道中国大概有多少了。怎么估算?我们对全球的风能资源有个大概调查,全世界风能 资源大概是700亿千瓦,中国陆地面积占世界陆地面积6.5%,也就是说在领土附近是有风的,风能资源多少?你把700亿千瓦乘上6.5,一算算出来是 45亿千瓦,这够大了。 2008年年底全国电力装机是8亿千瓦,但是中国的风能资源 假定我估算的对的话有45亿千瓦。8亿千瓦的5倍应该很够了,不过不能说很够,因为不是所有风能资源都能开发,我相信珠穆朗玛峰风力很强,但你要在那上面 放上风力发电,这个难度就太大了,所以并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开发,预计开发出来也就是10几亿千瓦,但是也不少了。 还要注意一点,有时候是无风电,一般来讲,刮风的时间跟不刮风的时间有一个比例,所以你还要打个折扣,打个对折,或者打个1/3折。一打折扣之后,等效的风能发电大概就是5、6亿,7、8亿千瓦,这就要看以后技术能里怎么做。 中 国很大,会不会其他地方很小呢?不会太小。因为全世界的风都是差不多的,不可能美国的风能资源比中国好多了,大体的面积是差不多的,只能讲风能有好有坏。 如果讲到未来的需求,我觉得还不够,我有个估算,怎么估算?如果现在我们以发达国家为目标,美国人现在的人均用电差不多4个千瓦,稍微大了一点。 你 如果去算一算中国未来的人口是15亿人,国家发达起来人民生活是要富裕的,生活富裕是跟用电量成正比的。按照这样的意思讲,如果美国的人均是4个千瓦(未 来肯定要超过),中国人均GDP也超过美国的话,中国的用电量如果也是人均4个千瓦,15亿人口是60亿千瓦,这个需求量是很大的。 这 对于风能来讲就远远不够,但要紧的是太阳能,太阳能的资源大到什么程度,我给大家一个概念。中国的国土面积大家都知道960万平方公里。在960万平方公 里上所接受的太阳能是多少?相当于17000亿吨标准煤。中国2008年一年消耗的全部能源,包括发电、烧煤、锅炉都在内是28亿吨标准煤。太阳能太大 了,即使将来人均的电力到了4个千瓦,太阳能的供应也足够用了。所以未来的发展必定是太阳能,而且不会有争夺资源的问题。 主持人:我们现在太阳能发电这一块实施的怎么样呢? 何祚庥:我们国家光伏发电产业是世界上最大的产业,它的份额占了世界份额的40%。全世界的光伏发电产业占的比重最大的就是中国,但是在中国没有自己的市场,我们的市场份额很小,都是行销到国外。 主持人:您指的产业是我们生产这个产业,而中国人自己用它发电的不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何 祚庥:因为我们鼓励不起,现在北京的电价是不到5毛钱一度电,而国外给新能源发电电价的补贴是北京电价的10倍,我们现在还不能做到拿出那么多资金来鼓励 太阳能。欧洲比我们富裕,同时他们对于温室气体排放又特别关注。新能源发展的初期,肯定是竞争不过传统的火力发电,成本很高。所以现在中国也正在研究应该 给新能源发电多大的鼓励。 主持人:我看新能源的问题不仅中国政府在关注,全球的其他国家也都在关注,包括新上任的奥巴马。 何 祚庥:奥巴马想使美国的经济走出困境,就是要大力发展太阳能。现在奥巴马主导的思想 就是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再讲的具体一点就是大力发展风能、大力发展太阳能。但奥巴马还多说了一句话,就是不仅要鼓励新能源,还要建立智能电网。因为电网是 调配供给和需求的,调配不当就会损失很大,如果你不用计算机自动控制的话,人为去调配,电网就没有智能功能,太慢了。 我 们国家现在也开始关注智能电网,什么叫做智能电网?指导思想是这样的,要把供给和需求都管理起来。我们国家的电网发展方针叫做需求管理,侧重在需求管理 上,需求超过了供应,很简单就是拉闸限电。这是非常简单化的办法,如果需求不足它就会鼓励需求。思维模式总是看到需求,而不是解决供给的问题。 奥 巴马现在讲的智能电网是既要控制需求,还要控制供给,要把供给和需求都协调起来。怎么样大量增加供给呢?就是风能和太阳能。但是我们刚刚讲了风能有个重大 的缺点,有风有能,无风无能,太阳能也有这个重大的缺点。所以奥巴马的思维是要有一个大大的蓄电池体系,这个蓄电池体系从何而来?奥巴马的思维就是大力发 展锂离子电池,而且大力发展以锂离子蓄电池为基础的电动车。 我稍微解释一下,电动车 大家公认为最重要的发展方向是锂离子蓄电池。这个思想之重要还不完全是因为车子可以节能减排,车子的节能减排还能对智能电网做重大贡献,为什么?一般老百 姓买了一块锂离子蓄电池以后车可以开,每天开2、3个小时就很多了,大多数不会24个小时都开车,不开的时间那块电池就不用,放在那,还会折旧。奥巴马的 智能电网说提出应该把不用的锂离子电池的作用也调动出来,让每一块车用锂离子电池跟智能电网发生联系。也就是说,我这个电池要开车的时候作为动力电池用, 不开车的时候就作为储能电池用。 人们就会问这能解决多大的问题,算一个数字大家就知 道了。一般来说一个锂离子电动车功率是20千瓦,大一点可能50千瓦,再大一点还有100千瓦,美国大约有2亿辆小轿车,如果都按20千瓦的锂离子蓄电池 来算,乘以2亿辆小轿车,约为40亿千瓦的调节能力。美国现在有的电力装机大概92亿千瓦,如果将现有的锂离子蓄电池普及起来,就是美国现有电网发电能力 的3倍、4倍,如果是每一块电池用到50千瓦,将大大超过美国现在的装机。所以你可以看,这样一来有了锂离子蓄电池的电动车,有了智能电网、有了风能、有 了太阳能,它就可以组合成一个既能管满足需求,也能有足够的力量保证供给的大大的电网。这就是奥巴马的设想。 主持人:这个设想看起来很宏伟。 何祚庥:是很宏伟,这就是他们想做的事情,并不是用嘴说,而是真在干,奥巴马已经出台了一些政策,鼓励锂离子电动车。 主持人:中国也渐渐的成为第一大汽车生产国,而锂又是电动车发展的重要能源。就像刚开始提到的中日的锂矿之争,是不是说明我们也在重视电动车的发展。 何 祚庥:我们这几年在开始重视,前几年是重视不够,只是说这种电动车好,但是投入不够。以前我们有一个错觉,认为未来电动车的发展是所谓氢燃料电池,这个理 念是小布什提倡的。我们国家一些搞汽车的人就紧跟,认为这个不得了,但是这里面有很多问题,我们先后有不少专家表示反对提出意见。在国内曾有一场争议。 主持人:能不能说一下氢燃料电池和锂电池的区别? 何 祚庥:氢燃料电池就是用氢气开汽车,问题是氢气怎么开法?是把氢做成电池来开,改个名称叫做氢燃料电池。锂电池是蓄电池, 燃料电池是直接利用氢能来发电。蓄电池消耗的是电能,氢燃料消耗的则是氢气,氢气的运输、易燃、一系列的问题都没有解决,并且还面临在全国各地解决氢的供 应,氢的传输等问题,需要一套新的体系,这个新体系显然是不经济的。 我们的汽车界对 于美国人有一点盲目崇拜,于是就跟着做,国家投钱,电动车是好的,首先推动氢燃料电池,但它是锂离子电池投入的8倍。小布什总统在下台以前宣布称,看来氢 燃料电池没什么希望,至少他这辈子可能看不见,也许我的孙子辈能看见,那可能是50年以后了。但是奥巴马上台非常明确的是停止氢燃料电池的研究,不是说这 个理论不成立,而是它是不经济的。 主持人:其实氢燃料电池也不是说不好,而是说在这两者之间应该优先发展锂电池。 何 祚庥:对,是这个意思,问题是一个好一个坏,它的价值判断是很悬殊的。可能我们两个年龄差不多,工作能力也差不多,可能你比我强一点,我比你差一点。问题 在于氢燃料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的争吵当中是非是很明确的,糟糕就是我们搞车子的能源界领导缺乏眼界,早就应该看清楚的事情。甚至有些人在奥巴马已经宣布停止 以后还说氢能好。这就是问题实质性的所在。 为什么我这几年要介入能源问题?为什么要为这种能源问题发生很多争吵,要紧的是国家利益的问题。 主持人:何院士可能有一个不太礼貌的问题问您,在社会的舆论当中,大家也看到有人在说何院士最早是学物理出身,后来做两弹一星工作,后来又兼作哲学。你社会上的工作除了打击伪科学,对各种政策出台的呼吁,好多人评论何院士怎么成为万能院士了? 何祚庥:不是万能院士,我呼吁的内容多半是跟物理学有关的。 主持人:您正在研究的新能源跟物理有多大? 何 祚庥:太大了,物理学从来都是为能源服务的,当代物理学的发展更应该为新能源服务。我举一个代表人,朱棣文,他是美国现任能源部长,美国的能源部长不仅关 注太阳能、关注风能,他还关注跟能源有关的一些政策问题、社会问题,比如他提出“碳关税”等等问题。所以物理学家介入能源这是天经地义。 我还能举出一大堆名字,很多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很多重要的物理学家现在都在关注能源。所以我认为有一些网友说何祚庥不务正业,我觉得他对什么叫做正业,什么叫做副业都搞不清楚,我觉得物理学家不关注能源才叫不务正业。 因为能源问题牵扯到每一个人,首先从节能减排来讲,至少出了门随手关灯总是好的。有很多生活上该注意的问题都应该注意。 主持人:何院士今年82岁了,听说您还在天天骑自行车上下班。 何 祚庥:我骑电动自行车,我认为电动自行车非常重要。发展电动车一定是从小做到大,一口吃一个胖子是不行的。所以应该从电动自行车开始,进一步发展到电动小 轿车,再进一步发展到电动大客车、电动大货车。总之功率越做越大,水平越来越高,这个发展路线是跳不过去的。不要以为发展电动车的时候,可以一口吃一个胖 子。中国有一个庞大的电动车市场。 主持人:中国本来就是一个自行车的王国。 何 祚庥:自行车的王国进一步发展肯定就是电动自行车。中国大概两个人有一辆自行车,大概约5、6亿,电动车的保有量已经是一亿,而且电动自行车每年以 2000万辆的速度在上升。还应该看到正是由于我们的电动自行车比较发达,所以中国电动车的技术也相应的这几年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也完全有可能在这个领域 中我们也占有一席之地,只要国家大力支持。 主持人:我们再来一个轻松的话题。曾经我在几年前一个报纸上看到,有一篇报道以“何院士违法骑电动自行车上路”为题,这是怎么回事? 何祚庥:北京有一段时间是禁止电动自行车上路的,说是电动自行车不环保,理由是北京市用的电动自行车当中有30%都是用的镍电池,它是会污染水源的,这是伪科学,根本没有这回事,我们当然就反对,提了好多意见以后就改过来了。 不过当时北京市禁止的时候它也往开一面,已经骑的人可以继续骑,骑到车子坏了为止。所以给已有电动自行车的人发了一个牌照,但坏了以后就不可以骑了。其实我是不违法的,我当时获得了这个拍照。 骑电动自行车违法不违法的问题在北京市是解决了,但在我们国家相当一些城市还没有解决,比如广州仍然禁止电动自行车,比如珠海也仍然禁电动自行车,他们有个理由说电动自行车不够安全,我个人认为道理不大。 我 手上有一个很好的统计数字,是一位热身于提倡电动自行车的人做的,他搜集了公安部事故记录资料。除了小轿车会出事故之外,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也会出事故, 不仅会出事故,而且还有死亡事故。因为我们国家公安部的统计是很全的,自行车每年死多少人,后来有了电动自行车,它也有统计,电动自行车每年死多少人。过 去只有自行车的数据,这几年由于电动自行车发展很快,公安部也开始统计了。 由于这几 年电动自行车大发展,它的后果就是骑电动自行车死亡的人数就在大幅度增加,因为完全不出事故是不可能的。同样的自行车的死亡人数在下降,因为原来大部分本 来骑自行车的人改骑电动自行车了,所以它的死亡人数在大幅度的减少,很合理。但是有个重要的数字,如果把自行车的死亡人数加上电动自行车的死亡人数,二者 相加呈逐年下降趋势。自有电动自行车以来,一直下降到2008年自行车+电动自行车的死亡人数每年少死了4000人。这是个很大的成就,煤矿一年死四、五 千人,但中国大力推广电动自行车以后,到现在为止,非机动车死亡的人数减少了4000人。为什么?原因是电动自行车比自行车安全。 主持人: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访谈马上就要结束了,感谢何院士跟网友谈了这么多新能源的问题,下次再见,谢谢大家收看。 何祚庥:谢谢各位网友。 来源:腾讯科技
2960 次阅读|3 个评论
何院士de“三个代表”论
liwei999 2011-4-6 08:41
提上来。 (106592) Posted by: mirror Date: September 03, 2007 11:32PM 何院士为人的问题,应该不在讨论的范围之内。何院士是否有用“三个代表”的思想指导量子力学研究的原话的问题,应该是否定性的。 但是,以反对中医著称的院士有这样的结束语。 引用: 江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的理论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需要我们认真钻研和领会其精神实质,学好用好这一“三个代表”的理论,用以衡量和指导我国的各种工作。 。这句话当然可以认为是个客套话。就如同问候“吃了吗?”并不是意味着要提供饮食一样。 要叫真的话,“衡量和指导我国的各种工作”的“各种”当中有没有量子力学的研究属于不确定。 国人学者说话与中医大夫也没有两样。比如 引用: 遗憾的是,现在在各报刊上刊出的学习“三个代表”的理论的文章中,往往只看见“(GCD)人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但却忽略了先进的形容词 这大约也是何院士鼓吹磁悬浮的理论依据了。这句话的荒谬之处就好比讲要集中力量买股票,尤其是买那些要升值的股票一样。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这个倒是不必担心。有“前科”呢。 (106608) Posted by: mirror Date: September 04, 2007 12:36AM 用毛思想指导基本粒子的研究的确是有的。因为那时的提法叫做“指导一切工作”。而何老先生此处的提法是“各种工作”。 如果讲“贡献”的话,能讲独立的两个事儿扯在一起是何的看家本领了。何的存在价值也许就在于此。能说是何的特长。当年村里人形容一个人能说(白呼)为比何柞庥还能讲。 “唯上”是何一类人的特点。请毛写北大的牌子,也是一个唯上的实例了。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1685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习:我国已成快堆技术世界第八说法属“大吹大擂”
热度 3 liuli66 2011-2-18 11:56
那个报道“中国铀利用率提升60倍,50年资源变成可用3000年”, 让俺觉得TIANC核电技术是神马了。 读何老师的文章,才知道:原来如此。 该文的一个摘录: 在上世纪60年代,我曾有机会参加原子弹、氢弹的研究和开发,有幸听到下列一则故事。1964年10月16日,我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后,主持研发工作的领导同志向毛主席、周总理汇报试验成功,并询问要不要发公报。毛主席问:“你们会不会只爆炸了一堆化学爆炸物,哄我说,原子弹已爆炸成功?”这一提问太尖锐了。在座参与汇报的领导同志都不敢贸然回答,当即打电话向我们的老师们核实有关情况。当然,前辈核科学家均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对于是否发公报,毛主席仍主张慎重,看一看国外的反应再说。由于外电纷纷大量报道了中国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毛主席才最后拍板决定发布原子弹已爆炸成功的公报。我还能举出毛主席、周总理在听到我国科技工作已取得重大成就的汇报,总是采取慎重态度的其他例子。可是,现在出现的新动向,喜欢的是“大忽悠”,而且是“上下交相忽悠”! 请参见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中关于这个情节: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079do=blogid=412358 —————————— 何祚庥:我国已成快堆技术世界第八说法属“大吹大擂”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2/244000.shtm 何祚庥:我国已成快堆技术世界第八说法属“大吹大擂” 我国科技界正迅速蔓延着一股“浮夸不实”的学风。他们热衷于“上报”夸大的成绩,也热衷于向社会公众“宣扬”夸大的成绩;以此来换取“领导”和“社会公众”的“支持”。 如果说热中子堆的运转,要求做到毫秒级的精确控制,快中子堆就要做到微秒级的控制。据我们所知,世界上至今还没有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已实现快中子堆核电站持续安全运转供电。 当代核电站发展的动向是,对运转安全的要求将越来越高,而且不惜加大投入确保运转的安全。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何祚庥 2011年1月4日,国内各大报刊、各大网站纷纷突出报道了《中国铀利用率提升60倍,50年资源变成可用3000年》。报道认为,“我国科学家在核电技术方面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实现了核动力堆中燃烧后的核燃料的铀、钚材料回收。这项技术的专业名称叫‘动力堆乏燃料后处理技术’,由此……我国现已探明铀储量够用上3000年”。报道还引用了中核集团有关负责人的讲话:“这是我国核电领域的重大自主创新成果,意味着我国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由此,我国成为继美、英、法等国之后,世界上第八个拥有快堆技术的国家。” 有不少朋友,包括我的院士朋友,打电话向“我们”祝贺,认为这是核科学的一大成就,为中国的能源,为中国的节能减排解决了大问题。还有一些用化石为能源从事火力发电的院士打电话问我,“我国火力发电面临非常紧迫的形势,石油可能在20~30年内枯竭,中国未来的电力可能年需求达10亿~15亿千瓦之多,而煤最多也只够支撑100年!现在看到各大报刊、网站的报道,由于‘动力堆乏燃料后处理技术’的出现……‘我国现已探明铀储量够用上3000年’,这比我们的石油、煤的资源大多了!是不是我们这些搞火力发电的人可以松一口气了?” 但是,国外的反映却和我国媒体的报道大不相同。2011年1月5日,美国《华尔街日报》的评论说,“那是相当地大吹大擂!” 这是怎么一回事?是美国《华尔街日报》习惯性地继承了他的“贬低”中国的“传统”,还是确实是国内媒体或中核集团在那里“相当地大吹大擂”? 问题太尖锐了!虽然有少数媒体也报道了《华尔街日报》1月5日的报道,但总的来说,大多持谨慎态度。——有不少朋友希望我这位已是过时的核物理学家作一个“负责任”的回答。 下面将分四个问题,对上述问题作一些分析和讨论。 中核四○四乏燃料中试工程究竟取得了哪些实质性成就 2010年12月21日,中核集团宣布“我国首座动力堆乏燃料后处理中间试验工程——中核四○四中试工程热调试取得圆满成功。这意味着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掌握乏燃料后处理技术的国家之一,将有力地推动我国核燃料和核电事业安全、高效发展”。 很遗憾,这里未说明这是什么样规模的“中试”。但是,据一些后续报道说,“中试厂在完成浓度为100%的乏燃料热试工作后,将进行一系列整改,以保证系统稳定运行”。“按照计划,未来中试厂将完成50吨乏燃料的处理任务”。“如果一切正常,该中试厂将进行扩建,年处理能力将提高到80吨。”负责人王俊峰表示,“‘十二五’末,中试厂将实现80~100吨的生产能力。”中核集团总经理孙勤表示:“中试厂热试成功之后,中核集团将立即筹划年处理能力200吨的项目,800吨的项目也要加快推进。”他同时表示:“对于200吨/年的后处理厂项目,中核集团已经牵头成立了大厂筹备处,积极推进项目建设。” 虽然孙勤表示,掌握技术要靠我国自己的力量,但据媒体报道说:“中核集团仍在与法国商谈引进乏燃料后处理大厂的相关事宜。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业界尚未在这一问题上达成共识。始终有不同的观点。”该人士称:“有的认为不全盘进口也可以,有的人急着进口。” 从这一系列报道可以看出,1.这只是规模很小的中试,比50吨小很多,而且还需“进行一系列整改”。2.要到“十二五”末,也就是5年后,“将能实现80~100吨的生产能力”。3.正在筹划年处理200吨能力的项目,但没有说明希望什么时候能实现年处理200吨。一个合理的猜测,至少是5年以后。4.中核集团仍在与法国商谈引进乏燃料后处理大厂的相关事宜,也就是对自己发展的技术,能否廉价地大规模生产(注:关键是廉价),并没有足够的把握。 但更重要的是“需求”。究竟我国需要“多大”的年处理乏燃料的能力。一般来说,建造一座100万千瓦的核电站,其初期投料约是70吨含4.5%的铀235的浓缩铀,年卸出的乏燃料量约是25吨。也就是说,一座标准核电站需要年处理的乏燃料,大约是25吨。中国发展的未来,正在讨论中的规划,希望在2020~2025年前,核电增长到7000万~8000万千瓦。如以80吨×25吨来计算,需要年处理的乏燃料,高达2000吨之多!这一数字较之2015年可以有年处理100吨能力的数字,约为20倍!我国能否在未来的10~15年间,将处理能力由目前仅做了5吨的试验,扩大400倍?实在是任重道远! 无怪乎国外媒体说,“事实上,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在其网站上发布的一份所署日期为12月22日的简短中文声明中表明,核废料后处理之说只是基于一项试验、一个非常小的试点项目之上”。 我国是否属已掌握快中子增殖核电站技术的国家? 有不少媒体说,由于“动力堆乏燃料后处理技术”取得重大技术突破,“由此,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八个拥有快堆技术的国家”。 很遗憾,这一报道大错特错,离事实真相太远、太远!!! 一个完整的快中子堆核电站的持续运转,通常需要有如下支撑技术和先决条件。 1.比较强大的核燃料工业。快中子堆所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是必须有充足的核燃料,主要是钚239,240……的持续供应。其一次投入的所需核燃料总量达几十吨之多,其中包括浓度为20%浓缩铀,或钚239~242,主要是钚239,此外还有大量在快堆里可燃烧的铀238,而在压水堆中,可燃烧的核燃料,约是70×4.5%=3.2吨。所以其核燃料的投入,一般约是压水堆的10~20倍,而且最好做成标准的MOX燃料,因为这是当前可在压水堆,也可在快中子堆中燃烧的已知技术成熟的核燃料。据报道,中核集团后处理中试工程负责人王俊峰说:“我们最后一次(试验),制备出了合格的铀产品和钚产品,所以说我们成功了。” 这当然是一项重大成就。我们完全应向工程负责人和参与此工作的科研工作者表示祝贺。但据我们所知,“制备出合格的铀新产品和钚产品”,并不等同于已能制备出MOX燃料。快中子堆的重大技术关键之一,是必须制出合格而廉价的MOX燃料,尤其是廉价。 2.必须建立一整套从建造到连续可靠安全运转,并能持续而廉价的供电技术。目前,我国原子能研究院正在研发一个小型实验型快中子堆,已投入26亿元人民币,其预期的发电功率是25兆瓦。2010年7月23日有报道说:“中国核工业集团宣布,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发的中国第一座快中子反应堆——中国实验快堆(CEFR)达到首次临界。”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但接下来却又说:“这意味着我国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快堆技术的‘国家之一’。” 但是,从我们来看,“首次”达到临界,只是达到持续供电的第一个开端。快中子堆必须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是安全问题——必须百分之百地确保它的可靠,尤其是可控的安全持续运转。而一旦发生临界事故,那就是不得了的大事故,是一次小型的核爆炸!快中子堆中的快中子飞行速度极快,是通常压水堆热中子速度的1500倍。如果说热中子堆的运转,要求做到毫秒级的精确控制,快中子堆就要做到微秒级的控制。据我们所知,世界上至今还没有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已实现快中子堆核电站持续安全运转供电。有些国家曾研发了一段时期,大多已停止研发。只有俄罗斯仍在坚持不懈地努力,也有个别试验性电站在那里运行。俄罗斯在快中子堆应用方面的主导的研发方向,是用快中子堆发电,作为核潜艇的动力。 至于电价,目前的中国实验快堆,每千瓦投资约是10万元人民币,比火力发电8000元/千瓦造价约高了10倍。其冷却、传热系统用的是液体金属钠循环,其投资比高压水冷却的投资要大一些。为达到高效发电,当然也少不了能支撑高压水蒸汽的大容器。当前,第三代压水堆型核电站的投资约是18000元/千瓦。加上移民,至少上升到20000元/千瓦。当代核电站发展的动向是,对运转安全的要求将越来越高,而且不惜加大投入确保运转的安全。一个严峻的问题是,中国的快中子堆核电站技术,何年何月,其电价才能降到和第三代核电站相接近的水平? 3.必须有快中子堆乏燃料快速的后处理技术,还要有相应强大的能处理快中子堆乏燃料,不断提取钚239、240……的工业。快中子核电站的重要特点,是在消耗核燃料发电的同时,不断新产生的核燃料,其增殖系数通常是1.6,即烧掉1个钚原子,会增加1.6个钚原子。但是,这一新增加的0.6个钚原子,必须不断地从快中子堆中取出来,才能做到快中子堆核电站的持续、高速发展。所以,一个完整的快中子堆核电站核发电技术,必须包括快中子堆乏燃料后处理技术,而且要有适用于快中子堆的MOX燃料的工业化生产的技术。现在部署的乏燃料后处理的生产线,仅能适用于压水堆,并不能直接搬到快中子堆乏燃料的后处理。问题是,压水堆乏燃料后处理技术,并不等同于快中子堆乏燃料后处理技术。两者衰变产物并不等同,其放射性强度以及相对比例也不相同。 4.从第三代核电站技术到第四代核电站,无疑是技术上的大跨越。但也要指出,这一“第四代核电站”技术,离真正可持续、可迅速增殖、发展的快中子堆发电技术,尚有一大段距离。现在试验运行中的钠冷却的快中子堆的钚239、240……的增殖系数仅有1.2。也就是每烧掉1个钚原子,仅增加0.2个钚原子。所以,如果以这一“钠冷却的快中子堆首次达到临界”和“压水堆的乏燃料后处理试验获得成功”,这两项技术成就,和今后将要走的很长的路程相比较,就只能说,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掌握了乏燃料后处理和快中子增殖堆发电技术,是否使我国天然铀资源从50年延伸到3000年? 首先需要解释,为什么我国天然铀只能“支持”正在建设中的“第二代”、“第三代”核电站50年?这一结论,当然源自能源专家的估算:“目前已探明世界上(经济上)有开采价值的铀为500万吨,而一座1000兆瓦(100万千瓦)的核电站,要消耗的铀为:初装量365吨+年补充量174吨(运行30年约需天然铀5500吨)。能源专家按年增长率2.5%(1989~1990的低潮增长率)估算,现有储量只能维持到2035年左右。”2035年-1990年=45年。当然,这只是1990年的估算。现在发展的形势,包括储量和增长速度都超过了1990年的预计。已去世的核动力专家赵仁凯院士曾在生前给出一个估算,说我国天然铀资源最多仅能维持60座标准核电站(包括可能进口的天然铀),持续运行40年。赵仁凯甚而建议这60座标准核电站,是我国核电站发展的上限。现在,由于人们公认核电站已可能从40年的全寿期,延长到50~60年。而且天然铀可能扩大进口,也可能由于开采、提炼技术的改进,再加上我国还有某些可开发的属于贫矿的天然铀资源,有可能支持60座标准核电站,持续运转50年。既然天然铀资源利用率可扩大60倍,所以,可支持的年限也就延长到50×60=3000年。这里要请人们高度注意:核科学家说的是,如果只建造装机为0.5亿千瓦的核电站,我国天然铀资源可支撑到3000年。但如果我国电力工业需要10亿~15亿千瓦的装机,那就只能支撑100~150年了。可以期望这一支撑,可大幅度减少煤的污染和CO2的排放,可以和中国的“煤”并驾齐驱,但绝不是“搞火力发电的人们可以松一口气”,因为这仅是“半壁江山”。 更重要的是,上述资源利用率可提高60倍的估算,只是1990年的估算,现在已不再准确。原因是,由于核发电技术的不断改进,设计的不断更新,已大幅度提高了压水堆或热中子堆类型核电站的资源利用率。 下面首先介绍一下,所谓快中子增殖堆可将资源利用率扩大60倍的说法,是怎样算出来的。我国核燃料专家王方定院士曾在一篇介绍乏燃料处理的长文中,给出如下估算: “目前核能主要是利用铀235,但它只占天然铀中的0.7%,即使考虑到压水堆的转化比为0.6,天然铀利用率也只有0.7%+0.7%×0.6=1.1%。” 我国学者连培生在《原子能工业》(2002年版,连培生著)书中(第70页,表2-17)有如下表述:对于目前的压水堆,铀资源的利用率分别为:如果是一次通过(即乏燃料不后处理,直接处理)则铀资源利用率只有0.58%;如果进行后处理,只复用铀,则铀资源利用率为0.75%;如果后处理后铀和钚复用,则铀资源利用率为0.98%,近似为1%。 由于快中子增殖堆,一般可能进一步再烧掉慢中子堆燃烧后剩余的铀238的60%,所以有60倍的增益。 但是,新型压水堆的设计和改进,除不断提高其安全运转性能外,当然也要不断提高热中子反应堆的资源利用率。如果说,老式的压水堆加上后处理……只能烧掉1.0%的天然铀,新型压水堆已能烧掉3%~4%天然铀。原因是,新型压水堆的设计已大大加大了装料中铀的浓缩度。在老式的压水堆设计中,真正能烧掉的核燃料也就是仅约0.5%左右的铀235,加上少量的钚239,这就是连培生教授指出的“铀资源利用率只有0.58%”。但由于新型压水堆中铀235浓缩度的提高,在新型压水堆中燃烧掉的核燃料,将不仅是铀235,还有新产生的和再循环中的钚239,也有可能调节热中子堆里中子的谱形,适当增大钚的再生的转化比。而可期望不使用后处理技术,即能在慢中子堆中再烧掉1~2代的新生的钚239——也就等价于在慢中子的压水堆中,还能多烧掉部分的铀238。如果再加上后处理的铀和所提取的钚的再利用,就完全可能在压水堆中将铀的资源利用率提高到3%~4%。所以在国内的新闻报道中,纷纷说,“在当今世界的核电技术下,核燃料燃烧了3%~4%左右”。也就是从过去仅燃烧的1%,上升了3~4倍。过去我们一直认为“已探明”的铀资源仅能支撑25座标准核电站,运行30年。现在由于所掌握的资源量的增大,有望扩展到支撑80座标准核电站持续运转60年。其实这里正需加上另一重要因素,即在慢中子堆中的核燃料的燃烧,已由于过去的仅烧1%,上升到可燃烧3%~4%。 但是,过去人们之所以认为快中子增殖堆能提高60倍的资源利用率,其前提是已认定压水堆的资源利用率仅有1%;而如果压水堆可提升到3%~4%,那么快中子堆的资源利用率就仅能再提高60÷(3~4)=15~20倍。或者仅能支撑功率为7.5亿~10亿千瓦的核电站持续运转50年!这比煤贡献小多了,只能作为煤发电的重要补充,不可能取代煤,更赶不上水电。中国有5.4亿千瓦技术可开发的水电资源,如能开发出来,完全能持续利用几千年! 我国“快中子堆已首次达到临界”的突破和已实现“核动力乏燃料后处理技术”的报道,是否涉嫌“相当地大吹大擂”? 回答是:不仅仅是“相当地大吹大擂”,而且连世界上快中子增殖堆发电技术的现状,都没有说清楚。我国不仅不是“世界上第八个拥有快堆技术的国家”,而且世界上至今只有俄罗斯才是接近拥有完整的快堆技术的国家。据报道,俄罗斯现在仅能年生产5吨的MOX燃料,显然不足以大量供应快中子堆的迅速发展。 为什么我国有关快中堆发电技术的报道,竟出现了如此巨大的偏差?这就不得不归之于我国科技界,包括中核集团在内的科技界,正迅速蔓延着一股“浮夸不实”的学风。他们热衷于“上报”夸大的成绩,也热衷于向社会公众“宣扬”夸大的成绩;以此来换取“领导”和“社会公众”的“支持”,以此来“骗取”科研经费、表扬、奖励,包括升职等等的“好处”。这是我国科技发展的一大“公害”。如果说科技界及其领导机关有什么“学术腐败”的话,这将是影响我国科学技术迅速蓬勃发展的最大、最突出的“公害”。 在上世纪60年代,我曾有机会参加原子弹、氢弹的研究和开发,有幸听到下列一则故事。1964年10月16日,我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后,主持研发工作的领导同志向毛主席、周总理汇报试验成功,并询问要不要发公报。毛主席问:“你们会不会只爆炸了一堆化学爆炸物,哄我说,原子弹已爆炸成功?”这一提问太尖锐了。在座参与汇报的领导同志都不敢贸然回答,当即打电话向我们的老师们核实有关情况。当然,前辈核科学家均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对于是否发公报,毛主席仍主张慎重,看一看国外的反应再说。由于外电纷纷大量报道了中国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毛主席才最后拍板决定发布原子弹已爆炸成功的公报。我还能举出毛主席、周总理在听到我国科技工作已取得重大成就的汇报,总是采取慎重态度的其他例子。可是,现在出现的新动向,喜欢的是“大忽悠”,而且是“上下交相忽悠”! 然而,我们也要为中核总公司孙勤总经理说几句公道话。我看到一个内部材料,在2010年12月21日中核集团的现场发布会上,孙勤再三强调,“中试工程热试验成功,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可见,中核集团领导层中也不乏头脑清醒人士。虽然已是迈出了十分重要的“第一步”,但不能说成已走完了“万里长征”中的80%!不知道为什么,未见中核集团的领导层,正面出面澄清上述“大吹大擂”!而重要的是,这一“大吹大擂”,已“忽悠”到决策层。 《科学时报》 (2011-2-18 A2 综合)
271 次阅读|3 个评论
何祚庥老师身体倍棒
热度 1 antiscience 2011-1-4 16:08
2010.12.28,刘华杰拍摄。何老师身体很好,十分健谈。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825 次阅读|7 个评论
老帖:另类的“科教”,也谈“矿难”
liwei999 2010-12-1 16:22
老帖:另类的科教,也谈矿难 (3867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May 26, 2008 04:44AM 虹桥科教论坛 回答: 生产模式要不要和贫穷度匹配呀? 由 元江 于 2006-02-02 12:45:13 送交者: mirror 于 2006-02-02 13:03:21 生产模式与资本家的贫穷度匹配呢?还是生产模式与工人的贫穷度匹配?还是两者兼顾? 在一个社会里,与某种小煤窑匹配的生产模式大约是一定的。如果认同开小煤窑,也就意味着认同这个死亡率。没有又让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道理。 这于腐败、贫困并没有关系。认同开小煤窑,也有道理。问题是这个道理与人命放到天平上的时候,人们如何判断。 虹桥科教论坛 回答: 这个问题上,我同意元江的观点。 由 海宁 于 2006-02-02 14:54:48 送交者: mirror 于 2006-02-02 15:26:49 就事儿论事儿而言,何的见解还是浅薄了。包括对风险的认识,至少应该指出数字的大小与感觉的高低是有乖戾的。比如:原子能的风险数值比交通事故的要低得多。但是,人们的感觉就是倒过来的了。 如何能够让大众认识现实,是个比较困难的事儿。记者们不能办到可以认为是水平有限。但是,何先生应该比记者搞得好些。问题出在立场:言行如何才能对解决矿难、理解矿难有利。显然何没有能立足于这一点。 虹桥科教论坛 回答: 政治体制,贫穷与落后,生产模式和矿难 由 eespring 于 2006-01-31 10:06:47 送交者: mirror 于 2006-01-31 11:00:20 不是只看到生产模式导致矿难,而是能这样看问题就已经是难能可贵了。至少某院士没能有这个见识。 不必标榜什么理科的思维,贫穷落后与生产模式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直接的可以等价于鸡和蛋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直接的。但是,这丝毫没有新意。 理科思维的根本,是所谓的因果--因果关系。这也是有科学发展史可以佐证的。没有学术思想的数据罗列,不过是个乱数表。 讲得不客气些就是:傻并没有错,也不是您的不是。但是如此的依傻卖傻,就很成问题了。 虹桥科教论坛 回答: 呵呵,我倒是理解 由 元江 于 2006-02-02 11:46:14 送交者: mirror 于 2006-02-02 12:30:09 理虽是如此,但不能这样讲。讲贫穷是这些矿难得真正根源也可以理解,但是这样说就不妥了。尤其是有头脑的人不能这样说。因为这属于讲吃饱了不锇的真理了。 贫穷是这些矿难得真正根源里,是谁的贫穷呢?矿工?还是老板? 应该讲生产模式决定的矿难的发生率。这是所谓的学问。如何规定生产模式可以另行讨论。但是事情一旦讲到贫穷,就是到了尽头了,也就无法再议论下去了。 就这一点,镜某的观点是个少数意见。但是个经得住时间检验的,具有操作性的意见。 很不错。只是最后边的议论不着调。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回答: 我上班溜号看了下老何的计算,发现他的算法没问题,就是解释不对 由 xj 于 2006-2-02, 12:40:35: 送交者: mirror 于 2006-2-02, 18:33:51: 如果承认了生产模式与事故率(死亡率)的关系,可操作的就是1)改革生产模式,2)明确事故赔偿制度。 第一个难办,第二个,虽然有个多少的问题,还是可以实现的。死人赔钱虽然不道德,但是很实际。摆平了就是了。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1301 次阅读|0 个评论
矿难
liwei999 2010-12-1 16:16
谈矿难 (3867 bytes) 虹桥科教论坛 送交者: mirror 于 2006-02-03 19:19:07 矿难的报道多,也挺让人不落忍的。有某院士出面解释这个现象。结果是网上的口评不很好。不够顶风臭十里,也有个7、8里了。几个坛子讨论了若干天,也没有个建设性的玩意儿。令人不得不怀疑上网人的智力发育状况。 谈矿难,第一,讲原因不能讲大白话,诸如原因是贫困等等的话,没有意义。所谓的学问,就是要给出些个不自明的解释来。 第二,要数字,但是也要考虑数字的内涵。一样的事儿,高40%就不觉得什么,是1.4倍就觉得大了。人感觉的事儿,没个准谱。死人的事儿不能讲才高40%。这是个常识的问题。 第三,矿难固然是不好。但是更大的问题是如何摆平。不是通过黑道而能够摆平,才是硬道理。通过立法的形式、行政的方式等摆平矿难,达到宏观上控制矿难的发生率,就好比通过利息调节市场货币的流通量一样,这才是所谓的理性思维。 网是个舆论的窗口,也是个舆论的缩影。对根本不着调的主流意见,黎叔很失望、很生气。镜某十分担心被传染上这种傻气。还是归山吧。眼不见,心不烦。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1997 次阅读|0 个评论
何祚庥,被人卖了还帮人数起钱
sheep021 2010-9-16 15:48
记者:有人说中医和西医的思维方法不同,所以用西医的标准来衡量中医是不公平的,您怎么看? 何祚庥:中医最为得意的就是整体思维,这个整体思维好像很符合辩证法。辩证法主张全面地看问题,然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中医的整体思维是很笼统的,不具体分析,他们批评西医没有整体思维,这是说不通的。我在美国看西医,人家会从头到脚的用现代科技手段给你仔细检查一遍。怎么能说西医没有整体思维!可以说,西医的长处就在于既有整体思维又有具体思维。 见: 院士何祚庥:中医阴阳五行是伪科学 短评: 众所周知,西医的缺点就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但是何祚庥院士可真厉害,竟然整体思维就是从头到脚的用现代科技手段给你仔细检查一遍。而且还特别说明这是在美国看西医,不是在中国看西医。其实,何祚庥院士大可不必搬出美国西医来吓唬人。按照何祚庥院士的逻辑,中国西医更有整体论,因为,他不仅会从头到脚的用现代科技手段给你仔细检查一遍。而且会从外到内的用现代科技手段给你仔细检查一遍。更整体吧。 看来何祚庥院士,真是有钱啊,可能没在国内看过西医,不了解行情。可悲啊。 西医可以从头到脚的用现代科技手段给你仔细检查一遍,但在制定治疗方案时,他还是只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只不过多赚你一些检查费而已。何祚庥院士不仅不投诉,反而大加赞扬,真是一个被人卖了还帮人数起钱的主儿。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54 次阅读|4 个评论
乱搞关系的何祚庥
sheep021 2010-9-16 15:32
记者:您多次说到伪科学这个词,到底什么是伪科学? 何祚庥:英国哲学家玻普有一个关于伪科学的定义,认为凡是不具有可证伪性的科学理论,即是伪科学。 人们在认识客观真理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少错误,有错改错,这不是什么不光彩的事情。但是一些人 如果把错误的东西 说成是正确的科学的,向 社会公众推荐的话,就是宣传伪科学。 记者:您是说中医是伪科学,还是中医理论是伪科学? 何祚庥: 我批评的是他们的理论,就是阴阳五行。 但是现在有一些人却认为这是中医的核心。这就会使人们认为,从整体上看,中医是伪科学。其实,在中医里积累起来的医疗经验,往往和阴阳五行没有什么关系。 见: 院士何祚庥:中医阴阳五行是伪科学 短评: 看看何祚庥是如何通过乱搞关系而诬陷阴阳五行为伪科学的。 首先,根据一个伪科学的定义: 伪科学=不具有可证伪性的科学理论 所以,一个理论能成为伪科学需要有两层含义:1 他是科学理论,2 不可证伪 那么,既然何祚庥说阴阳五行理论是伪科学理论,那么首先就要承认阴阳五行理论是科学理论,其次,在其证明其是否可证伪。 所以, 何祚庥首先乱搞出这样一个关系: 阴阳五行理论是科学理论 , 然后反戈一击说:阴阳五行理论是伪科学理论,连是否可以证伪这个过程都省略了。 问题是: 阴阳五行理论是科学理论 这句说出自谁口呢? 何祚庥在 《从元气学说到粒子物理》 中总结道: 总之,中国的元气学说不仅在理论上与现代物理学的场论相通,而且在历史的延续上也是现代物理学场论的滥觞.即他承认中国的元气学说是科学的,而元气学说与阴阳五行是一脉相承、息息相通的。 所以,可以推论出,何祚庥自己认为阴阳五行不仅在理论上与现代物理学的场论相通,而且在历史的延续上也是现代物理学场论的滥觞。 其次,何祚庥说 :如果把错误的东西说成是正确的科学的,向社会公众推荐的话,就是宣传伪科学。 根据这句话,可以推论出,何祚庥认为 阴阳五行理论是错误的 。他如何证明这句话呢。他没有证明,只说:不知所云,也就是自己看不懂。自己看不懂就能证明是错误的? 你何祚庥不是也没看过牛顿的原著吗,说是太复杂,也就是看不懂了阿,那牛顿的原著也是错误的?我还看不懂相对论呢, 他也是错误的? 亏得何祚庥还是一个科学家、一个院士,竟然以看懂看不懂作为评判正确与错误的标准 。 更令我怀疑的是,看不懂阴阳五行的何祚庥,竟然可以看懂元气学说,而且还在自己的著作中用40页的篇幅加以论述。 搞笑吧。 ------------------------------------------------------ 更搞笑的是,何祚庥把量子理论、三个代表和 科技创新评价体系的根本性标准 之间拉上了三角关系: 量子力学证明三个代表何祚庥的创新性科研成果 Post By:2009/12/9 14:25:20 http://www.dyonline.org/dybbs/dispbbs.asp?BoardID=69ID=8320 量子力学的建立与科技创新的评价体系 纪念普朗克创立量子论100周年 【作者 】何祚庥 ; 【机构】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刊名】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 01期 ; 【中文关键词】量子力学; 科技创新; 评价标准; 【中文摘要】通过量子力学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原子能、计算机、光纤通讯、激光技术的理论基础,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述的科学性。 通过量子力学的发展,论证了***同志关于 三个代表 的理论是科技创新评价体系的根本性标准 。 【英文摘要】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quantum mechanics lay down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tomic energy, uter, fiber-optical communication and laser technology. It also attests to the alness of the theory tha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the first productive force. The f quantum mechanics argues that Jiang Zeming's theory on Three Representatives is the fundamental criterion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94 次阅读|6 个评论
打假打红眼的何祚庥院士
sheep021 2010-9-15 17:34
1999年何院士出版的著作:   《从元气说到粒子物理》(1999年)   《我不信邪何祚庥反伪科学论战集》(1999年) 何院士1999年出版的这两本著作的内容自相矛盾 。前者肯定了中国传统的元气学说,并认为 :中国的元气学说不仅在理论上与现代物理学的场论相通,而且在历史的延续上也是现代物理学场论的滥觞. 更有意思的是,在《我不信邪何祚庥反伪科学论战集》一书的作者简介中,有在70~80年代,何祚麻对中国古代元气学说进行了整理和研究,指出 元气说是一种以连续形态的物质来解释物质始原的学说,是近代科学中场的学说的滥觞,而且影响到现代科学的发展 。 元气学说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元气学说与阴阳五行一脉相承。按理说,既然肯定了元气学说,等于肯定了 阴阳五行 。但是,他却公开反对中医,说 中医阴阳五行理论是伪科学 ,难道何院士认为他自己的专业现代物理学也是伪科学? 2006年10月30日的新浪网刊登了《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路琰对何祚庥院士的一篇访谈,何院士在访谈中说中医是伪科学、 中医理论的核心是伪科学。 何院士是理论物理学家,早期对伪气功、伪特异功能的打假是正确的,但他对中医的批判却是错误的。 而且这些言论是在2006年,即非典之后。非典之后,钟南山都承认了中医的作用和价值。偏偏这个何院士还死不认账。 只能说他打假打红了眼,已经分不清青红皂白了 。 院士老矣,尚能饭否? 附1: 物理学史的哲学表述读何祚庥的《从元气学说到粒子物理》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一般存在三种态度:一种是全盘否定;一种是以现代科学来说明中国文化之高深,如鲁迅所说的,风水,是合于地理学的,门阀,是合于优生学的,炼丹是合于化学的;还有一种则是希图对其进行改造而使之取代西方主流文化,如新儒学之类.初读何祚庥院士的《从元气学说到粒子物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是很容易将其归入第二类的. 作者在用了四分之一的篇幅介绍中国古老的元气学说,用了仅十来面纸简短地考察了元气学说与现代物理的关系之后就总结道: 总之,中国的元气学说不仅在理论上与现代物理学的场论相通,而且在历史的延续上也是现代物理学场论的滥觞 .(p62)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961 次阅读|7 个评论
我比院士还牛B!
sheep021 2010-9-15 17:08
不是我吹牛,至少我发现我 比何祚庥院士 更牛一些! 为啥我比这个何祚庥院士还牛逼? 因为我比他更有眼光。更善于发现精华,而他只善于发现糟粕。 2006年10月30日的新浪网刊登了《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路琰对何祚庥院士的一篇访谈,何院士在访谈中说中医是伪科学、 中医理论的核心是伪科学。何院士是知名的物理学家,但是,他对中医的批判却是错误的。 我不是物理专业,但喜欢看现代物理学的科普著作,从中发现很多与中医理论有联系的知识点。如: 天下一理,科学与传统息息相通评《深奥的简洁》 。 东西老祖共话人天之奥 等。 我敢断言,如果有人真能证明中医是伪科学,那么,我完全可以用他的证明过程推论出现代物理学也是伪科学! 而何祚庥院士作为一个物理学家,竟然未能洞察到中医学中的奥秘。实在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何院士如何解释这件事情: 灵魂纠缠:人兽之变,相差几何? 再说了,何祚庥院士难道比钱学森、翁文波院士还牛逼?为何在此之前我从未听过这个名字?而钱学森、翁文波院士都对中医、及中国传统推崇有加,并身体力行。院士这么多,为何独独何院士认为中医是伪科学呢? 更要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言论是在2006年,即非典之后。非典之后,钟南山都承认了中医的作用和价值。偏偏这个何院士还死不认账。 所以,我觉得我比何院士还牛逼些! 更多: 真理和科学 蜜蜂与苍蝇的价值观 如何看出一个人的科学素养? 国医大师王静安及弟子冯韧驳何祚庥院士中医是伪科学论 万用辟邪咒遇克失灵,何祚庥主页仓惶改版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12 次阅读|8 个评论
媒体早就说过何祚庥也是两弹一星,打假者都躲哪去了?
chemicalbond 2010-8-4 09:26
逝者很可能是无辜的,媒体多半是无知的,而选择性的打“假”行为却是无耻的! 难道量子力学的运动规律真的符合三个代表的精神?否则说它是“伪科学”一点都不过分,这么大的假不打那打个球啊? 参考 1. http://www.cnddcw.com/Html/news/20097/2009727185128.html 【附件:上面网页的全文, 两弹一星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何祚庥院士做客腾讯网 】 2. 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blog/qianweichang2.txt 钱伟长不是“两弹一星”元勋 ?·方舟子·   新华社7月30日的报道《“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追记与世长辞 的钱伟长教授》称“作为‘两弹一星’元勋,他与钱学森、钱三强并称‘三 钱’”,国内多家媒体,也纷纷称钱伟长是“两弹一星”元勋,包括《光明日 报》、《新京报》、《新闻晨报》(上海)、《三晋都市报》、《楚天金报》、 《海峡都市报》、《山西晚报》、《三湘都市报》、《现代金报》、《钱江晚报》 以及台湾《联合报》。   实际上钱伟长从未参与“两弹一星”工作,更不是“两弹一星”元勋。1999 年表彰的“两弹一星”元勋共23人,其中“三钱”为钱三强、钱学森、钱骥。钱 三强负责原子弹、氢弹;钱学森负责火箭、导弹;钱骥负责中国第一颗卫星的设 计,1983年就去世了,知道的人不多,可能因此以讹传讹传成了钱伟长。钱伟长 如果1957年没被划成右派倒也有可能参与“两弹一星”。1957年成了右派以后钱 伟长也干不了什么事儿,就相当于技术员,当然就是“万能科学家”了。这本是 时代悲剧,却自诩“我自己没有专业,中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就成了个人 悲剧。不过,从与胡海昌院士争夺广义变分原理首创权不惜进行人身攻击的恩怨 看,钱伟长其实还是很看重自己的专业地位的。   有媒体评论员称:“钱伟长老先生仙逝了。以‘三钱’为代表的老一代科学 家,包括‘两弹一星’功勋专家,全部驾鹤西去了。”实际上“两弹一星”元勋 至少还有10人健在,公众较熟悉的包括周光召、朱光亚和去年获得科技最高奖的 孙家栋。   国内报道还称,爱因斯坦看了钱伟长的博士论文后感叹:“这位中国青年解 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问题。”钱伟长的论文研究的是“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无 资料表明爱因斯坦对应用力学特别感兴趣。困扰爱因斯坦多年的是统一场这个物 理学最大的问题,不太可能被一个供研究生研究的三级学科问题困扰多年。 (XYS20100802)
个人分类: 学术与争鸣|2109 次阅读|2 个评论
认为中医是伪科学的人急需提高自身素质:(2)逻辑
华明 2010-2-2 10:26
上一篇费了半天劲拷贝了李铭老师关于一个英文表达的问答。这里提及另一个问题,而且是致命的问题,那就是李铭老师在辩论的时候没有逻辑,胡搅蛮缠。简要说明如下。 请参考李老师的一些评论和我的回复: 【开始部分与上一篇一样,为了说明问题,重复一遍】 发表评论人: wliming 有些传统中医的内容是不科学的, 那些内容是因为认识的局限和思想的传承, 是需要抛弃的。 -------------------------- 真的吗? 能否举例说明? 博主回复:比如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那些内容虽然有一定的辩证法思想,有些部分甚至还可能有点道理。但是阴与阳,金木水火土,那些概念是古人在没有任何现代科技知识的情况下试图用来解释一些生理现象,今天就不必信为教条。不过,可以考虑在现代知识的指导下去理解那些理论框架下的一些具体经验是否有合理成分。 发表评论人: wliming 据说阴阳五行是中医的灵魂,没有这个东西,中医就不存在了。 博主回复:那确实是一些人的看法,你也没有必要奉为圣旨了。而是鼓励人们去修正它,发展它。 发表评论人: wliming 是你们的科学思想太超前了,还是美国FDA都在鼓励伪科学?【这句是我博客中的话】 ------------------ 一种药物是一个客观的存在,有效没效也是完全客观的,不可能是伪科学。我们讲中医伪科学,讲的是中医的诊断和治病原理是伪科学。 博主回复:你跟何院士是相似的,也就是对医学一窍不通,却对中医抡起大棒。【下面会再提及何院士】 如果觉得那些是伪科学,你就一一分析不就行吗。 前面说了,去查一下PNAS的那篇陈竺的文章,再给PNAS发稿。如果这点都做不到,你关了博客回家歇歇去。 发表评论人: wliming 5楼,我的回复针对的是你的话美国FDA都在鼓励伪科学。你怎么乱扯一通呢? 博主回复:You just said: 我们讲中医伪科学,讲的是 中医的诊断和治病原理是伪科学 。 回复: (1)http://big5.cas.cn/ys/gzdt/200903/t20090303_2302389.shtml (2)如果觉得那些是伪科学,你就一一分析不就行吗。 前面说了,去查一下PNAS的那篇陈竺的文章,再给PNAS发稿。(3)如果这点都做不到,你关了博客回家歇歇去。你跟何院士是相似的,也就是对医学一窍不通,却对中医抡起大棒。Feel better now? 发表评论人: wliming 你不认可阴阳五行,是因为阴阳五行是错的,还是因为阴阳五行没意义?或者什么别的原因? 博主回复:I was very clear in my original article. 我的意思是说,我在原文中已经讲得非常的清楚。,所以,没有必要再浪费口舌。原文里面就提过 有些传统中医的内容是不科学的, 那些内容是因为认识的局限和思想的传承, 是需要抛弃的。 上面回答中间也再次重复了相似的意思。 发表评论人: wliming 6楼,你还没听明白,我告诉你的是,我们说中医伪科学到底说的是中医伪在哪里,我根本不是在论证中医是伪科学! 【我反复地提及陈竺的那篇文章,意思很明显,因为那篇文章就提及了中医里面的一个治病原理,那就是 君臣佐使 ,推广了说就是 复方 。为了让他有机会读一下再胡说八道,就把一些相关内容拷贝下来了。因为他反复讲中医的治病原理是伪科学,这算是对他的直接反驳。】 博主回复: http://big5.cas.cn/ys/gzdt/200903/t20090303_2302389.shtml 陳竺等在2008年3月25日發表的中藥復方黃黛片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研究也引起較大影響,該論文也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該研究關注了雄黃、青黛、丹參、太子參組成的復方黃黛片在治療中所提示的君臣佐使的中醫藥思想。 ... 君臣佐使 中藥復方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則也體現著這種協同作用的思想,陳竺表示,白血病治療的多年實踐及研究已經證明,硫化砷和伊馬替尼單獨使用對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研究都有較好療效,後者更是針對其病因設計的靶向藥物,但它們單獨使用也都有明顯的缺點,如易引起耐藥。 另一方面,已有研究證明全反式維甲酸和砷劑兩種藥物聯合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有明顯協同效果,這些實踐探索都讓人考慮兩種藥物合用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可行性。 目前我們在細胞和小鼠模型上的研究都表明這一設想是可行的。更深層次上講,我們也希望通過砷劑和其他藥物聯合應用的這一係列研究,探索如何用現代科學的語言來描述、解釋傳統中醫藥君臣佐使這一重要組方原理。陳竺告訴《科學新聞》。 由雄黃、青黛、丹參、太子參組成的復方黃黛片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有很好的療效,但此前其分子機理一直未被揭示。陳竺等利用雄黃、青黛、丹參的有效成分四硫化四砷、靛玉紅和丹參酮IIA,用生物化學的方法,從分子水平闡明三藥聯合可顯著增強由硫化砷引起的PML/RAR癌蛋白的降解,具有祛邪的作用。硫化砷呈君藥作用;丹參酮促進細胞分化,符合臣藥特徵;靛玉紅抑制細胞周期,其作用強度略弱,較符合佐藥性狀。而丹參酮與靛玉紅都能增加負責運輸硫化砷的蛋白的基因表達,促使硫化砷更多進入細胞,都起到使藥的作用。 談到進一步的研究前景,陳竺說:希望能夠以砷劑這一成分簡單清楚的中藥作為研究範例,探索利用現代分子生物學的語言來描述復方協同治療、以毒攻毒、祛邪扶正、辯證與辨病等中醫藥傳統理論的內涵。 仍待推廣 上海交通大學趙立平教授向記者仔細解讀了陳竺中藥復方的研究論文,他說:這項研究工作用係統和分子的方法表明,與單味藥相比,這個中藥復方的確具有明顯的協同增效作用。中醫復方配伍的理念應該是有其科學基礎的,需要我們認真對待和深入研究。 【上面一段为引用,网站见前面】 发表评论人: wliming 9楼,你还要自说自话啊? 我告诉你的事情,你听明白了吧? 你整这长篇大论要论证什么啊? 这个陈竺,八角炖猪肉预防猪流感,被世人耻笑,他放个屁有谁信啊? 博主回复:You just made a terrible mistake about my English, so what should I say about you? Please, this is a serious website, and behave yourself. You just have too much to learn to talk about medicine. ----- 到这里,李老师的彻底没有逻辑了。新闻里面确实报道了陈竺关于八角炖猪肉预防猪流感的事,后来很多地方都指出那是个错误的论述。但是作为大学物理老师的李铭,他后面那句话最代表了他的水平,他放个屁有谁信啊?。显然,他在说陈竺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的学术论文是在放屁。 陈竺的那句话确实说错了。可是那就能说明他的学术文章也全是放屁?进一步说,PNAS 的审稿人都是在审批(屁)? 做为一个搞科研的人,还为人师表。就这等科学思想还评论中医? 很显然,李老师对医学基本是一窍不通。这也不怪他,怪就怪在他不懂还装懂,胡搅蛮缠。在这方面,他与何院士是相似的。何院士曾经对中医做过无数的批评,但是何院士对医学懂得多少? 他最有名的学术贡献,大概就是把三个代表和量子力学能够关联起来,写出论文。套用李老师的逻辑,是否何院士在那篇文章以后的所有言论和文章都是在放屁?
个人分类: 学术与争鸣|907 次阅读|25 个评论
认为中医是伪科学的人急需提高自身素质:(1)英文
华明 2010-2-2 09:54
这两天因为一篇文章(中医不是伪科学,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91746 ),惹来李铭老师对本人博客的厚爱。在后面留下了一堆的评论。可是一般理解能力的读者都可以看出李老师基本上是在胡搅蛮缠,无论是对我的一句英文,还是在他对中医的态度上。这里简要地评点一下。目的是呼吁那些认为中医是伪科学的人,千万不要忘记自身素质的提高,否则,不仅反不了中医,还有遭笑话。 请参考李老师的一些评论和我的回复: 发表评论人: wliming 有些传统中医的内容是不科学的, 那些内容是因为认识的局限和思想的传承, 是需要抛弃的。 -------------------------- 真的吗? 能否举例说明? 博主回复:比如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那些内容虽然有一定的辩证法思想,有些部分甚至还可能有点道理。但是阴与阳,金木水火土,那些概念是古人在没有任何现代科技知识的情况下试图用来解释一些生理现象,今天就不必信为教条。不过,可以考虑在现代知识的指导下去理解那些理论框架下的一些具体经验是否有合理成分。 发表评论人: wliming 据说阴阳五行是中医的灵魂,没有这个东西,中医就不存在了。 博主回复:那确实是一些人的看法,你也没有必要奉为圣旨了。而是鼓励人们去修正它,发展它。 发表评论人: wliming 你不认可阴阳五行,是因为阴阳五行是错的,还是因为阴阳五行没意义?或者什么别的原因? 博主回复:I was very clear in my original article. 发表评论人: wliming You were clear? 这是错误的英文表达。 It is clear... 博主回复:You are unbelivable, and its hard to imagine you are a professor. What did I write? check it out. I was very clear in my original article. 发表评论人: wliming What did I write? check it out. I was very clear in my original article. ------------------------- I was very clear in my original article. 是错误的英文表达! 什么叫I was clear 啊? 博主回复:Dear professor wliming,Please, please understand what you have said and make sure they are correct before you criticize other people, no matter it is about science or about English. Otherwise, you are making fun of yourself. Thank you! 【为了帮助李老师理解,并试图说服他,我GOOGLE了一些实例】 发表评论人: 华明 English examples with the expression I was clear http://www.google.com/search?hl=ensource=hpq=%22I+was+clear%22aq=faqi=oq = ... ... one example from where English is the official language: Blair: I was clear over joining US against Iraq | BreakingNews.ieJan 15, 2010 ... Tony Blair said today that he had always been clear that he would join the Americans if it came to military action to overthrow Saddam ... www.breakingnews.ie/.../blair-i-was-clear-over-joining-us-against-iraq-444027.html 发表评论人: wliming 行,你不承认英文表达错误,是你的损失。 博主回复:你的表现和一个跳梁小丑没有区别。我对你的回复算是够尊重你了。请不要再继续献丑了。这个网页懂英文的人太多了,懂医学的人也不少。你的水平连边都摸不到,就你去反中医,连中医里的庸医都要笑掉大牙。 发表评论人: wliming I was very clear in my original article. 你能否把这话翻译一下,让我看看你到底说的是什么意思。 博主回复:You need to pay me to learn it. Otherwise, ask your teacher or anyone else. I do not want to waste more time with you. and you need to get more O2 and have some rest before you talk anything here. 发表评论人: wliming 如果你这英文说的是,在你的原始文章里你很清楚,那么,1. 你很清楚什么啊?2. 我7楼不是问你清楚不清楚,你答非所问? 博主回复:One more time, I do not want to waste more time with you. 发表评论人: wliming 哈哈,恬不知耻啊。你有本事不要删这些帖子,让别人评说!看看你的表达有没有错误! 博主回复:which post by you has been deleted by me? feel free to make fun of yourself 【第二天早上】 发表评论人: wliming 说实话,我在英语方面过的桥可能比你走的路还长,虽然你在这里卖弄,但我一眼就能看出你的水准。 孩子,我再语重心长的对你说,I was very clear in my original article. 错了。我前面已经指出了它的两个错误,另一个错误是,这话的意思是,你当时很清楚,言外之意是现在不清楚,而且当时是什么时候呢?也可见,你这话很不地道。明白了? 博主回复:你年龄比我长,你学英文比我早,但是这不等于说你的英文水平就高到可以目空一切地胡乱指责,更不用说那是一句非常简单的英文。对英文稍有一定基础的人,都可以看出你对上面那句英文的理解是非常的浅薄。那句话再简单不过,意思是说,我在原文中已经讲得非常的清楚。,所以,没有必要再浪费口舌。文章已经写完了,用过去时态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哪里能得出现在就不清楚的结论?懂英文的一看就是很常见的写法,不会得出你的那种误解。 在对中医的判断上你也犯了非常类似的错误,自以为做科学研究的时间长,就可以对与科技有关的事胡说八道。 一开始根本没有想羞辱你的意思,但是没有想到你自己不尊重自己,在别人的博客里胡搅蛮缠,实在忍不住。 希望你认识到个人的知识都是有限的。尊重他人才能受到尊重。
个人分类: 学术与争鸣|1912 次阅读|3 个评论
何祚庥院士对中医的批判是对的吗?
chrujun 2009-8-31 00:17
何祚庥院士:中医的基础理论是伪科学 很多人觉得 何祚庥 院士讲的就是对的。盲目崇拜 何祚庥 院士,不知是不是伪科学,没有脑子的行为。不要以为 何祚庥 院士讲的就是对的。 何祚庥 院士讲中医的基础理论是伪科学,他证明了吗? 我们没有发现 何祚庥 院士对中医的基础理论是伪科学这一论断作任何证明 。而是直接宣判中医的基础理论是伪科学!在这一点上他就是一个信口雌黄的人,没有体现出一个院士应有的科学素养。 中医的基础理论是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是中国人在世界哲学上真正能够拿得出手的贡献。从《孙子兵法》到《道德经》,哪一本书不是基于阴阳学说进行展开和演绎? 毛泽东的《矛盾论》也是对阴阳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否定了阴阳学说,就基本上否定了中国人的智慧,否定了中国人对世界哲学的贡献。 何祚庥院士能够证明阴阳学说是伪科学吗? 能够证明阴阳五行学说是伪科学吗? 他证明了吗? 等待 何祚庥院士证明之后,我们再相信他好不好?
个人分类: 我的思考|7676 次阅读|23 个评论
胡大年:文革中对爱因斯坦的批判运动
jiangjinsong 2009-4-30 13:59
胡大年:文革中对爱因斯坦的批判运动 标签: 文革 爱因斯坦 ● 胡大年 (本文摘自胡大年著《爱因斯坦在中国》(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一书中的第五章:爱因斯坦:从批判中重生的偶像的原定稿。在中国出版时有所删改编者) ( http://www.tecn.cn ) 文化 大革命(1966-1976)对中国来说完全是一场悲剧和灾难。这场主要由毛泽东个人发动的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可能是最具毁灭性的影响。〔1〕由于文 化大革命是以摧毁文化机构开始的,中国的科学和科学家都属于最严重的受害者。文革期间,爱因斯坦和相对论遭到了有组织的批判。该批判运动于1968年首先 发难于北京,1970年代又在上海得以扩张和加强。陈伯达和姚文元支持了这种批判,并利用它为自己谋取政治利益。在陈、姚这些激进的领导人倒台之后,大多 数政治和哲学上的批判都于1976年停止了。但由这些批判所引发的一场关于相对论的大争论,却又持续了6个月。直到1979年,中国政府才正式给爱因斯坦 平反。本章研究了这场批判运动的起源、内容、参与者和后果。该调查有助于阐明,在那动乱年代里,中国的科学发展是如何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指导的影响 的。 ( http://www.tecn.cn ) ◇  北京的批判运动 文化大革命的最初鼓噪发生于1965年末,当时媒体上也重新出现了针对爱因斯坦的批判。此后三年半是文革的 躁狂期,在这段时间里,由毛泽东引发的政治危机最深、混乱最严重〔2〕。在这种政治极端主义的恶毒气氛中,一些人看到了通过攻击知名的权威及其成就 来成名的机会〔3〕。这种个人自发的攻击,在中国引发了对爱因斯坦及其相对论有组织的批判。1967年末,湖南醴陵的一名中年数学教师周友华,〔4〕来到 北京宣讲其题为《从物质的矛盾运动研究场的本质及其转化》的论文。该文根据毛泽东关于辩证唯物主义的教导,批判了物理学中的场论,尤其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 对论〔5〕。 ( http://www.tecn.cn ) 1968年2月,周友华 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宣读了他的新理论,该所的物理学家们当场对这个革命的场论进行了有力的批驳。尽管物理学家们对周友华在讨论该科学问题时的 不科学和不负责任的态度表示了谴责,但当时掌握中科院权力的革委会却认为周友华的文章在政治上是正确的,是应当支持的新生事物〔6〕。倚仗这一支持, 周友华得以继续在北京寻找同志,并推销其新理论。终于,一个名叫批判自然科学理论中资产阶级反动观点毛泽东思想学习班的小组,于1968年3 月在中科院正式成立。学习班的成员,包括周友华和来自中科院几个研究所及北京一些高校的十几位年轻的科技工作者〔7〕。学习班的成员中,没有一个人的学术 职称在助理研究员以上〔8〕。不过,当时身为副研究员的数学家秦元勋也积极参与了批判运动,虽然他可能并非学习班的正式成员〔9〕。秦自称,他之所以参与 批判相对论,是因为该学习班的组织者和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的女婿孔令华(1935-1999)〔10〕。显然,孔令华与毛泽东的特殊关系增加了学习班的权 威性,并吸引了其他人加入进来。 ( http://www.tecn.cn ) 孔令华是孔从洲 (1906-1991)中将之子,1950年代早期在北京八一学校与毛泽东的女儿李敏结识,两人于1959年8月结婚。李敏的母亲是毛泽东的第三任妻子贺 子珍。1956至1962年间,孔令华在北京航空学院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理工科毕业的孔令华,对相对论、自然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都非常感兴趣,并在 1960年代经常与毛泽东讨论相关的问题。1963年,孔令华曾把刚刚复刊的《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转送毛泽东,其中刊载的日本物理学家坂田昌一之《关于 新基本粒子的对话》一文,使毛泽东深感兴趣,并由此引发了毛对现代物理学之哲学问题的一系列评论。关于相对论,毛泽东曾对孔令华说,从牛顿的绝对论到爱 因斯坦的相对论,再到相对与绝对统一论,这就是科学认识的辩证法,应当从这个高度来看待爱因斯坦及其相对论。遵照毛泽东的教导,孔令华与其好友柳树滋在 北京航空学院组织了一些高校青年教师,试图在承认爱因斯坦相对论是相对真理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进行突破。为了此事,孔曾废寝忘食地忙碌 了两三年的时间。〔11〕 ( http://www.tecn.cn ) 从一开始,学习班就将相 对论作为主要批判目标,并因此简称自己为批判相对论学习班〔12〕。他们选择相对论作为攻击目标,原因是多重的。首先,相对论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具影 响力的科学理论之一,对一群想出风头的人来说,相对论是理所当然的批判对象。其次,为了达到创造一种新的所谓无产阶级科学的目的,批判者们不得不推翻所有 现存的资产阶级理论,而相对论似乎正是这些资产阶级理论的一个典型代表。第三,众所周知,在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的过程中,马赫的思想对他有过重要的影响。 由于马赫曾在1908年出版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受到列宁的猛烈抨击,爱因斯坦及其相对论也常因此受牵连,而遭到辩证唯物主义者的批 判。这样的例子,我们在上一章中已经见过许多。 ( http://www.tecn.cn ) 《五一六通知》和《十六 条》是当时开展文化大革命的指导性文件,依照这两份文件的精神,批判相对论学习班认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的严重错误就是目前阻碍自然科学前进的最 大绊脚石之一,因此(要)以毛泽东思想为武器,批判相对论,革相对论的命,自然科学才能前进,新的自然科学理论才能建立。舍此,就不能把自然科学理论 推上一个新阶段〔13〕。 ( http://www.tecn.cn ) 1968年6月,批判 相对论学习班写出了第一篇文章,并自称之为批判相对论的开端。文章的标题很长:彻底批判自然科学理论中的资产阶级反动观点:评相对论的基础光 速不变原理。作者将批判相对论同反对自然科学理论中的资产阶级观点相联系,认为只有把自然科学理论中的资产阶级反动观点批深批透,才能从政治上、思想 上、理论上彻底摧毁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统治,从而巩固无产阶级在自然科学领域对资产阶级的专政。〔14〕。批判者宣称: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自然科学革 命都无法与之比拟的无产阶级科学革命,即将出现在世界东方辽阔的地平线上。这将是历史上第一次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在彻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形势下开展 起来的科学大革命。〔15〕 ( http://www.tecn.cn ) 为了打倒相对论,他们使 用了各种各样的政治标签和借口。例如,他们称相对论是地地道道的主观主义和诡辩论,也就是唯心主义的相对主义。〔16〕批判的焦点之一是光速不变原 理,这是狭义相对论的两项基本假设之一。批判者声称,光速不变原理是西方资产阶级反动的政治观点的深刻反映。因为恒定的光速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终 极社会,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力不可超越,西方科学是人类科学的极限。他们认为光速不变原理根本违反了唯物辩证法。除了意识形态方面的荒谬论点,批判者 还以光速不变原理没有得到实验的直接验证为由反对相对论,〔17〕但这个说法也是没有根据的。1905年,爱因斯坦在已知的所有实验事实的基础上提出 了光速不变原理。虽然该原理在当时确实只是一项假设,但到1965年时已经有许多实验证据直接证明了光速不变原理的正确性。〔18〕 ( http://www.tecn.cn ) 批判相对论学习班的 文章,蓄意将相对论与哲学上的相对主义相混淆。例如,该文引用了毛泽东1937年的一次未发表过的讲话,在讲话中毛批判了相对主义 (relativism)。由于讲话中所批的相对主义在当时也译作相对论,和物理学上的相对论(theory of relativity)写法 完全一样,读者如果不仔细参照原文的上下文,就很容易将两个不同的概念弄混,以为毛所批的是物理学上的相对论。但是,任何对哲学有基本了解的人都能看出毛 泽东的讲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因此,事情很清楚:批判相对论学习班是故意要混淆两个概念,以便利用当时在中国已经被神化的毛泽东的权威。在该文的结 尾,批判相对论学习班宣布了这场相对论批判将要导致的结果:无产阶级就一定能够牢牢地占领自然科学的全部阵地,资产阶级学者连做梦都想不到的一个个 崭新的科学理论,必将迅速地发展起来,自然科学发展真正的新纪元一定会首先在我国到来!〔19〕 ( http://www.tecn.cn ) 1968年7月初,中国 科学院革委会将此文呈送毛泽东主席、林彪副主席、中共中央和中央文革。同时附上的还有两份报告,分别为批判相对论学习班和中科院革委会所作。学习班在 报告中称他们批判的目的,是为了开展无产阶级科学革命,创立我国自己崭新的理论体系。中科院革委会则请求中央批准和支持将批判相对论学习班 (当)作典型试验,取得经验,以便今后在生物学、地质学和其它自然科学领域也开展类似的批判运动。〔20〕 ( http://www.tecn.cn ) 1968年中至1969 年中,批判相对论学习班继续搜集新材料,以撰写更多批判相对论的文章。〔21〕这期间,学习班的成员也不断增加。〔22〕不过,直到1969年下半 年,对爱因斯坦和相对论的批判才受到了党内高层的有力推动和支持。1969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九大使文革头3年中的错 误理论和实践得到了合法化。1969年8月27日,中国共产党的3个主要喉舌,《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和《解放军报》联合发表了题为《抓紧革命大批 判》的社论,提出要开展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斗、批、改。〔23〕 ( http://www.tecn.cn ) 8月,批判相对论学习 班完成了一篇新文章,《相对论批判》讨论稿。其基调与第一篇文章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只是其哲学批判的调门更高、内容更广泛。例如,该文断言:相对论的 大前提是哲学的相对主义;相对论的时空论是资产阶级的唯我论;相对论的基本原理根本没有得到实验的证实;围绕相对论的争论,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学术讨 论的范围,始终充满了两种宇宙观的搏斗,同政治斗争的联系极为密切。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以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为武器,彻底批判相对论的哲学谬误,重 新审查它的物理内容,把这场斗争进行到底!〔24〕 ( http://www.tecn.cn ) 为了驳倒相对论中同时性 的相对性,学习班里的一位年轻物理学家甚至捏造了耸人听闻的论据。1969年3月初,中苏两国在中国东北边界乌苏里江的珍宝岛,发生了一系列曾被广泛宣传 的武装冲突。中方在这些冲突中伤亡数百人,并在全国各地的举行抗议示威,反对苏联修正主义者的大国沙文主义〔25〕。这位年轻的物理学家将中苏边界冲突与 批判相对论联系起来,声称如果像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所说的那样,同时性是相对的,那么就不能客观地判断在珍宝岛事件中到底是谁开了第一枪〔26〕。这种蛊 惑人心的论点隐含了一种政治威胁,即任何企图为相对论辩护的人都可能被冠以卖国贼和苏修分子的罪名。但这种蛊惑并不能愚弄任何严肃的中国科学家,连非专业 人士也哄骗不了。例如,当时的中科院副院长、1918年哈佛大学气象学博士竺可桢(1890-1974),在自学了一个多月的物理学相关经典著作之后,即 能从这位批判者的论点中发现概念错误。竺可桢指出,由于苏联和中国同在一个行星即地球上,故处于同一参照系,人们并不能从相对论得出上述结论〔27〕。因 为相对论中同时性的相对性,是一种只与处于不同的惯性参照系中的观察者有关的现象,所以它并不能应用于中苏边界冲突。然而,像竺可桢这样的科学家是不可能 阻止当时的批判浪潮的。10月,批判相对论学习班完成了《相对论批判》的修改稿并印发全国,企图在全国掀起针对爱因斯坦和相对论的大批判〔28〕。 ( http://www.tecn.cn ) 1969年秋,这场批判 运动由于陈伯达(1904-1989)的亲自支持而得到了重大的推动。陈伯达长期担任毛泽东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顾问,并曾任毛的政治秘书,是文革早期最有权 势的人物之一〔29〕。1966年5月,毛泽东亲自任命陈伯达为新成立的中央文革小组组长,该小组是文化大革命运动的总指挥部〔30〕。到1969年 初,陈伯达在党内排名已升至第四,仅次于毛泽东、林彪和周恩来〔31〕。 ( http://www.tecn.cn ) 自1969年秋天起,陈 伯达就密切关注着对相对论的批判。他对批判运动作过多次批示,派他的联络员常驻学习班,并指派《红旗》杂志社的编辑到学习班帮助修改文章。批判爱因斯坦和 相对论,是陈伯达的理论批判计划中的两个中心议题之一。按照他的计划,科学家应该批判爱因斯坦,艺术家必须批判斯坦尼斯拉夫斯基〔32〕。不过,为什么陈 伯达如此热衷于支持对爱因斯坦和相对论的批判运动呢?这其中有两个可能的动机。在政治上,陈伯达大概以为,这场批判运动可以在他与张春桥和姚文元的权力竞 争中助其一臂之力〔33〕。有证据表明,在1969年10月以前,陈伯达就已经失去了毛泽东的信任。早在1967年2月,毛泽东就曾愤怒地责备陈伯达,未 经其批准就打倒了政治局常委陶铸〔34〕。1969年初,陈伯达在起草九大政治报告的竞争中输给了张春桥和姚文元。毛泽东批准了张、姚二人起草的报 告,却将陈伯达的报告连看都没看就原样退回了〔35〕。作为曾为毛泽东和党中央起草过许多重要文件的党内著名理论家和笔杆子,这次意外的失败对于 陈伯达来说是一大羞辱〔36〕。像陈伯达这样野心勃勃的人,必定会寻找一切机会卷土重来〔37〕。中科院开展的对爱因斯坦和相对论的批判运动,似乎给了陈 伯达这样一个机会,其中有两个原因。第一,陈伯达可能事先已得知上述毛泽东与其女婿孔令华关于相对论的谈话,〔38〕因而认为支持对相对论的批判是一条取 悦于毛泽东的捷径。其次,陈伯达是前中科院第一副院长,在文革期间仍对中科院有着很大的影响力。由于批判相对论学习班隶属于中科院,故易于为陈所控 制;而它发起的相对论批判,似乎也开辟了一条新战线,如有斩获,陈伯达当可独享其功,并重建他的权力基础,以便与来自上海的竞争者相抗衡。 ( http://www.tecn.cn ) 陈伯达积极支持和推行对 相对论的批判,还与其文化民族主义的思想有关。〔39〕自1966年以来,他曾多次公开宣称:人类的文化是从东方开始的,后来转到了西方;经过一次往 返,现在又在更高的水平上回到了东方〔40〕。1970年4月,陈伯达亲自来到北京大学召集会议,鼓动批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并再次提出,过去科学是 从西向东,从欧美到中国,将来中国要领导科学,为此要彻底批倒相对论。〔41〕显然,陈伯达是希望恢复中国科学技术在古代世界中所占有的显赫地位。在本 质上,他是企图复兴中国文化中心论的偏见,这一偏见过去曾经长期被保守的思想家用来抵制西方思想。只是这一次,陈伯达是在马克思主义旗号下推行他 的文化民族主义的。〔42〕因为批判相对论学习班也提出要推翻西方资产阶级在自然科学领域的统治,以创立我国自己崭新的理论体系,〔43〕陈伯达 一定觉得这场批判正合其心意。 ( http://www.tecn.cn ) 在陈伯达的指示下,批 判相对论学习班的文章《相对论批判》已预定于1970年1月在《红旗》杂志和《中国科学》上发表,《红旗》和《中国科学》是当时中国最重要的期刊中的两 种。但当时中科院的负责人刘西尧〔44〕似乎对此决定较为谨慎。他决定邀请一些著名科学家来审查这篇文章,中科院遂于1969年10月23日召开了一个特 别会议。〔45〕 ( http://www.tecn.cn ) 参加会议的有批判相对 论学习班的成员,以及周友华等人。〔46〕一批著名的中国资深科学家如竺可桢(1890-1974)、吴有训(1897-1977)、周培源 (1902-1993)和钱学森(1911-)等也奉命出席〔47〕。由于周培源早年是相对论研究的专家,而且在1930年代又曾与爱因斯坦有过个人交 往,因此陈伯达特意亲自将周培源从陕西汉中召回北京。〔48〕另一位著名的核物理学家王淦昌(1907-1998)也接到通知,但拒绝出席,这是不同寻常 的。它可能既反映了王淦昌作为中国核武器专家所拥有的特殊地位,也显示出他超凡的勇气〔49〕。出席此次会议并踊跃发言的,还有理论物理学家何祚庥 (1927-)。 ( http://www.tecn.cn ) 会议由当时领导中科院工 作的军代表之一郝梦策主持〔50〕。在郝代表和院革委会常委戴銮谟的开场白之后,第一个发言的就是量子场论专家何祚庥。何赞成批判爱因斯坦,并声称,批 判爱因斯坦不(应)限于相对论,实际上有四大问题须要批判。他认为,批判爱因斯坦不仅要批判相对论中的相对主义时空观,还须批判统一场论、 宇宙有限论,以及爱因斯坦否定量子力学的某些观点。他认为,这四方面问题中,以统一场论的问题最为突出。何指出,爱因斯坦未能完成统一场论与其不正确 的世界观有关,称其早年是受马赫主义的影响,晚年(则相信)斯宾诺莎的唯理论。关于爱因斯坦的政治表现,何祚庥特别强调,爱氏曾写信给罗斯福建议制 (造)原子弹,为美帝效劳,这是肯定的。何还提到,听周培源同志说,爱(因斯坦)逝世时周总理打了电报去。在具体谈到《相对论批判》一文时,何祚庥 不同意文章中所谓相对论的两个大前提并没有得到实验的证实的说法。他指出,目前为止没有发现一个实验与相对论预言有矛盾。在宣读了一段毛泽东主席 关于用实践检验理论的正确性的语录之后,何祚庥认为,说相对论的两个大前提并没有得到实验的证实是不对的,只能说没有直接的证实,但有间接的证实。 所谓证实是指在一定精确度范围内(的证实)。以后,在他的第二次发言中,何祚庥还针对批判文章中许多具体的提法提出了批评。显然,他对批判爱因斯坦的大 方向是肯定的,但不同意《相对论批判》一文中的许多具体内容。〔51〕 ( http://www.tecn.cn ) 由于何祚庥在发言中提到 了他的名字,周培源紧接着也作了发言。周培源先介绍了爱因斯坦的生平和工作,在介绍过程中,他在许多方面含蓄地为爱因斯坦辩护。例如,周培源说爱因斯坦 生活比较朴素;爱因斯坦是犹太人,而犹太人在欧洲和黑人在美国一样(受歧视),因此他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支持犹太复国主义。周培源提到爱因 斯坦爱拉小提琴,(并)觉得比自己的物理高明得多。〔52〕这句看似漫不经心的短语,对于有心之人则可谓意味深长。这则富有爱因斯坦式幽默的逸闻,既 是对那些狂妄而又无知的批判者的一种嘲讽,又可博得那些同情爱因斯坦却又不能明说的中国科学家们会心的微笑。 ( http://www.tecn.cn ) 周培源特别介绍了爱因斯 坦与美国原子弹的关系,指出对于这件事要作阶级分析。爱因斯坦主张做原子弹是因为当时纳粹要搞原子弹,而且他并没有直接参加制造原子弹的具体 工作。周还提到爱因斯坦在1955年曾与罗素联署宣言,反对制造氢弹,并称该宣言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但同时也指出,宣言是从人道主义出发,而不是 从反(对)帝(国主义的思想)出发的。周培源证实,1955年爱因斯坦逝世后,周总理发了唁电,并对爱氏有一定评价。周总理还叫周培源写了文章,在 《人民日报》上发表;周培源写了一半,记者写了一半。〔53〕 ( http://www.tecn.cn ) 对于《相对论批判》一 文,周培源虽没有作直接的批评,但他上来一句很抱歉,文章也没好好看,便清楚地表明了他对该文的反感。由于该文在科学上主要是对狭义相对论的两条 原理(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提出批判,周培源将其发言的大部分时间用于介绍这两条原理的发展历史,并强调,(这)两条原理是很重要的。关于同时 性的问题,周培源指出,在同一惯性系中,同时性是很明确的;对于两个作相对运动的惯性系来说,同时性没有意义,但这不是说同时没有意义。针对何祚庥号 召批判爱因斯坦的宇宙有限论,周培源指出,宇宙有限的模型主要与爱丁顿(A.S.Eddington)的吹捧有关,早已放弃了。〔54〕 ( http://www.tecn.cn ) 无庸讳言,迫于当时的政 治形势,周培源也不得不在发言中对爱因斯坦作了一些明显是敷衍了事的批评。他曾说统一场论是完全错误的,但同时又强调了爱因斯坦在1930年代对运 动理论的研究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他在发言中还客观地谈到,广义相对论里有争议的问题很多,比如坐标应如何定义的问题。这是周培源自1930年代起,就开 始思考但未能解决的一个问题。显然他在此问题上与爱因斯坦意见不同,但并没有在此审查会上利用这些科学上的不同意见,来谋取政治上的好处。〔55〕 ( http://www.tecn.cn ) 在发言中,周培源还借机建议中科院做一些像穆斯堡尔效应一类的实验,以帮助检验狭义和广义相对论。〔56〕这实际上是建议科学院恢复基础科学的科研工作。在当时科研业务工作受到全面冲击、基础科学的研究几乎被完全取消的情况下,周培源的建议有重要的意义。 ( http://www.tecn.cn ) 钱学森在周培源之后接着发 言。他的发言以当年流行的套话开头。钱说他读了《相对论批判》的讨论稿和修改稿,使他受到很大鼓舞、启发和教育,他是(怀着)满腔热忱 来参加这次会(议的)。以下他谈了四点意见。第一点,他认为,该文是(科学院)好多青年同志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取得全面胜利后,活学活用主席思想, 遵循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教导,取得的初步成果,这个意义是重大的。为此,他向有关的人员表示祝贺。第二点,对爱因斯坦的评价要全面和客观。钱强调, 这个事要慎重,因为爱因斯坦是在全世界都有影响的。钱学森还指出,对于爱因斯坦建议做原子弹也要具体分析,因(为)海森堡在德国也在搞,当时要抢在纳 粹的前头。这里,钱明显是在附和周培源的说法,并改变了他自己于1965年在《人民日报》上就此事所发表的观点。第三点,应该将相对论本身与围绕在相对 论周围的乌烟瘴气的东西区别开来。钱学森举例说,罗马教皇也用过相对论,想借相对论为他们张目,但这和相对论本身要有区别。钱认为文章对这方 面的区别工作,做得还不够。第四点,哲学和自然科学理论的关系。钱学森宣称,辩证唯物论是人类的最高智慧,全面经验汇总到毛泽东思想。他告诫说, 在证明相对论这个理论时,千万不能忘记了毛泽东思想,一定要依靠这个。最后,钱学森希望该批判文章能写得更深入,希望批判相对论学习班的成员 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下苦功夫,扩大已得的成果,(以)取得伟大的胜利。〔57〕 ( http://www.tecn.cn ) 《相对论批判》审查会开 了一整天。在下午的会议上,科学院副院长吴有训也作了发言。他首先表示,(他)是学实验物理的,相对论是用过,但对相对论的基础没有考虑过。吴谈到 1922年,他曾亲耳聆听洛伦兹的演讲。(洛伦兹)非常推崇爱因斯坦,说爱因斯坦的理论比他高明,所以搞理论物理的人更推崇爱因斯坦了。吴说,爱因 斯坦是唯心主义者,恐怕他自己都承认。吴有训声称,很支持几位青年同志用毛泽东思想进行批判,他完全同意钱学森上午的发言,建议中科院支持并扩 大该批判运动,因为相对论涉及面太广。吴的建议似乎也有借机使科学院恢复科研工作之意,而且要扩大范围,不仅仅限于物理所。至于《相对论批判》一文本 身,吴有训显然认为文章的表述和概念都不够清楚,当然也就没有足够的说服力。他还对文章的一些关键论点,如单程光速不可测量等,提出了质疑,并尖锐地 批评指出:从文章(的观点)看来,实际上存在以太,而相对于以太的运动是可以测出来的。因此,不但光学、电磁学领域中存在优越坐标,而且在一切物理学领域 都存在一个绝对坐标,即存在绝对的以太。这样,相对于以太的运动,就成了绝对运动。显然,这不是什么革命和进步,而是倒退。〔58〕 ( http://www.tecn.cn ) 周友华也在下午发了言, 并再次鼓吹,对相对论的批评是很重要的,这关系到在自然科学领域中向资产阶级夺权、对资产阶级实行专政的(大)问题,大方向是对的。(它要)让毛泽东思 想占领自然科学(领域的)一切阵地。他还叫嚣,一定要把这一工作坚持到底。〔59〕 ( http://www.tecn.cn ) 主持会议的郝代表所作的 总结发言,可能最能说明这场相对论批判运动的荒唐性质。他说,我是外行,是个用枪杆子的,本来没什么可说。但(我)有点朴素的(阶级)感情,我感觉爱因 斯坦这个人要批判一下。听说他是一个权威,束缚(了)很多人的头脑,就想造他的反。为什么不能批判一下?我们不能由他束缚我们的头脑。另外,他最后三十年 无所作为,就否认了他以前的(工作),(因为)这世界观是一贯延续下去的。因此要批判。我同意大家的意见,批判要走群众路线,关心的人很多,应该发动群 众。物理所能否自己展开批判?可以试一试嘛,发现最后还有个绝对真理也好嘛!批判的角度大家不同,凑起来不就全面了?大家都来搞,就可以把爱因斯坦的问题 搞清了。争取再过几个月,能拿出两、三篇文章出来。〔60〕 ( http://www.tecn.cn ) 郝代表的最后一句话,已 经暗示《相对论批判》未能通过审查。的确,与会的大多数物理学家都反对批判相对论学习班的这篇文章,虽然很多人说得很含蓄,而且批评意见也主要集中于 具体的科学证据和论点。许多与会者表示,他们总的来说支持这场批判运动。有些人是真心这么想,但其他更多的人只是虚与委蛇,以免惹来政治上的麻烦。不过, 资深的科学家中几乎没有人赞同《相对论批判》一文,更不用说支持它的发表。该文章最终没能在《红旗》或《科学通报》上发表,这至少部分地是由于周培源和其 他资深科学家的反对。〔61 〕在得知陈伯达计划将这篇《相对论批判》发表的消息之后,周培源在会后私下对刘西尧说,批判相对论的文章不宜刊登在《红 旗》上,否则,将来我们会很被动,相对论可以讨论,但不能打倒。〔62〕周培源显然非常担心,这场批判可能会使中国在国际科学界的声望受到严重损害。 ( http://www.tecn.cn ) 尽管陈伯达在发表《相对 论批判》一文的问题上受挫,他仍继续推动该批判运动。1970年4月3日,陈伯达到北京大学召集会议,亲自鼓动对爱因斯坦和相对论进行批判。他强调,有必 要开展全面的大批判,以重新审查和估计过去的一切科学理论,超越牛顿和爱因斯坦。陈伯达要求专业科学工作者向中小学的革命小将学习,坚持让中小学生也 参与批判相对论,因为他们思想活跃,眼光敏锐,兴趣广泛,很有生气。陈伯达进而提出,要召开万人大会,批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不过,由于陈伯达出人意 料地倒台,批判大会并未举行。〔63〕 ( http://www.tecn.cn ) 在这次北大之行中,陈伯 达再次召见了周培源。在陈伯达鼓吹了为何应彻底批判相对论后,周培源坚定地回答说,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已被事实证明,批不到。广义相对论在学术上有争 议,可以讨论。〔64〕陈伯达并不懂相对论,但执意要批判它。4月8日,陈伯达再次指示刘西尧抓紧对爱因斯坦和相对论的批判。他还下令创办一份特别刊 物,来发表有关的批判文章。〔65〕按照陈伯达的指示,中科院成立了相对论批判办公室以及刊物编辑部。〔66〕这份刊物后来被命名为《相对论问题讨 论》。值得注意的是,该刊物的名称用的是讨论而不是批判或批评,这可能与周培源一再的警告有关。〔67〕 ( http://www.tecn.cn ) 《相对论问题讨论》第一 期于1970年6月出版,共发表了6篇文章,其中来自北京的有4篇,来自上海的有2篇,北京和上海是当时批判运动的两个中心。《相对论问题讨论》的第一篇 文章,就是批判相对论学习班所写的《相对论批判》。文章的内容与学习班以前的三份草稿大致相同,但也有一些次要的更改。例如,文章不得不承认,相对论 并不是哲学上的相对主义。〔68〕 ( http://www.tecn.cn ) 来自北京的另一篇文章显 得很特别,因为它与整个批判运动的基调明显不合。文章作者是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的基本粒子理论革命大批判小组。此文肯定了狭义相对论的正确性,列 出了23项实验结果,以证明狭义相对论坚实的实验基础〔69〕。这篇文章的发表,清楚地显示了科学家中间对这场批判运动的抵制。或许该刊物的名称《相对论 问题讨论》可以解释为什么一篇反对批判运动的文章会被选中发表:为了显示这是一场讨论而非单纯的批判,编辑必须发表双方的观点。不过,由于其它5篇文章均 持严厉批判的态度,选择发表这篇文章可能只是为了装装样子。在这一期《相对论问题讨论》中,来自上海的2篇文章也很引人注目,因为它们的批判调门是6篇文 章中最高的,我们将在后面讨论这一点。〔70〕 ( http://www.tecn.cn ) 《相对论问题讨论》的出 版,标志着北京的批判运动达到高潮〔71〕,这主要依赖陈伯达的支持。陈伯达于1970年8月垮台。不久,北京的有组织的相对论批判运动也就草草收场 了。据称批判相对论学习班的大多数成员都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由批判转为研究甚至捍卫相对论。学习班里的中科院成员后来在物理研究所单独组成了一 个研究室,研究引力、基本粒子理论、天体物理学等与相对论密切相关的问题。结果,这些物理学家能够做大多数其他中国科学家当时所不能做的事:专注于科研并 探索前沿科学问题〔72〕。事实上,有些物理学家决定加入批判相对论学习班,就是因为在那里有可能重新开展研究工作,并享受查阅科研文献的特权 〔73〕。此外,一些前学习班成员甚至在文革后期公开捍卫相对论,批驳荒谬的批判言论。这些批判相对论学习班成员的态度转变,标志着中国批判运动的分 化,使顽固的批判者们,特别是上海理科批判组的成员,深为不满。他们将这些转变了态度的学习班成员视为叛徒〔74〕。不过,正如我们后面将在 《物理》杂志上的相对论讨论中所要看到的那样,一些叛徒仍继续对爱因斯坦的哲学观点持批判态度。 ( http://www.tecn.cn ) ◇  上海的批判运动 上海的相对论批判运动开始得比北京晚。1969年,为了与陈伯达竞争,张春桥和姚文元指使其上海的亲信,对爱因斯 坦和相对论也积极开展批判。北京的批判于1970年末收场之后,上海的批判却愈演愈烈〔75〕。从1972年起,上海的激进分子批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的政 治动机是影射攻击周恩来总理,因为这时的周总理已是他们获取更高政治权力的主要障碍,而且周总理不久前还曾公开赞扬爱因斯坦〔76〕。上海方面的批判运动 一直持续到文革结束。 ( http://www.tecn.cn ) 1969年7月,张春桥 和姚文元的亲信王知常在上海复旦大学召开会议,动员物理系的教师批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王知常指使复旦的物理学家们成立一个专门的批判写作组。为了引诱科 学家们加入这个批判组,王知常承诺,其成员可以享有不参加体力劳动和政治学习的特权。但是事实证明,想引诱复旦的物理学家参与批判并没有那么容易。例如, 物理学家戴显熹就曾在会上质问王知常:批判相对论的科学根据何在?〔77〕。虽然王知常未能、也不可能给出什么像样的回答,但这并没有妨碍他和上海的其他 激进分子在复旦大学成立了一个写作班子,名为上海市理科革命大批判写作组(以下简称上海理科批判组),主要由复旦大学的物理系、哲学系与历史系的 教师以及《文汇报》的记者所组成〔78〕。上海理科批判组听命于上海市革命委员会,而后者在1967年以后为上海市的党政领导机关,由张春桥、姚文元 及其亲信所把持。 ( http://www.tecn.cn ) 从一开始,复旦大学的一 些老物理学家就对这场别有用心的批判运动十分不满,并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抵制〔79〕。当然,这些抵制行动是十分危险的。例如,周同庆教授 (1907-1989)虽然受到上海激进分子的压力,仍然拒绝支持对爱因斯坦的批判〔80〕。上海理科批判组的头头们指令他和其他资深的物理学家们翻 译供批判用的材料,并得意地称其是让这些物理学家挖自己的祖坟〔81〕。周同庆有意地翻译了些与批判不相关的东西,结果被指控抵制对爱因斯坦的批判运 动,被公开批斗,身心受到严重摧残〔82〕。 ( http://www.tecn.cn ) 在陈伯达对北京的批判运 动亲自表示支持后,姚文元也于1969年10月初把朱永嘉召到北京,策划对爱因斯坦和相对论的进一步批判〔83〕。朱永嘉是上海市革委会写作组组长,直接 领导上海理科批判组的工作。在姚文元的亲自指示下,上海理科批判组于1970年1月起草了一篇题为《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文章,宣称相对论的 要害是相对主义。相对论的组成部分是:相对主义的真理观,形而上学的宇宙论(和)神秘主义的方法论。该文还恶毒攻击爱因斯坦和相对论:爱因斯坦就是本 世纪以来自然科学领域中最大的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是当代自然科学领域中资产阶级反动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的典型 ,不把相对论之类的反动理论打倒,什么新科学,新技术都是建立不起来的。《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于1970年6月发表在第一期《相对论问题讨论》 上,在同一期发表的文章中,这一篇的批判调门最高。〔84〕 ( http://www.tecn.cn ) 北京的批判相对论学习 班解散后,上海理科批判组也在1971-1972年间偃旗息鼓了一段时间〔85〕。1971年9月,党的唯一一位副主席、毛泽东钦定的接班人林彪在 反毛政变失败后乘飞机突然出逃,最后机毁人亡。林彪事件事实上已经宣告了文革的破产,党内外许多人由此对毛及其激进政策产生了怀疑。因此,该事件对给毛泽 东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其健康状况也因此迅速恶化,党的日常工作则由周恩来主持〔86〕。从1971年底开始,周恩来发动了一场批判极左思潮的斗争。在科学 和教育领域,这场斗争推动了基础科学理论研究和教育的恢复工作。〔87〕在此前动乱的5年中所执行的极左政策,已摧毁了中国的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学科的 理论研究。对此深感忧虑的周恩来,早在1970年就提出,要搞点基础研究,把实践提高到应有的理论高度。〔88〕1972年夏,旅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 得者杨振宁博士访华,于7月1日在北京与周总理会面,敦促他考虑采取重视基础科学的政策〔89〕。两星期后,周恩来在会见一个由12名美籍华裔教授组 成的代表团(大多数是科学家和工程师)时〔90〕,宣布了杨振宁的建议。他指示北大副校长周培源要把北大的理科办好,把基础理论水平提高〔91〕。9 月5日,周恩来会见了来访的巴基斯坦理论物理学家萨拉姆(Abdus Salam)。会后,周恩来又指示中国科学院和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的领导人要特别重 视基础科学和理论研究,特别是高能物理研究和高能加速器的设计与制造。〔92〕 ( http://www.tecn.cn ) 周恩来还亲口赞扬了爱因 斯坦,这可能是为了消除陈伯达批判爱因斯坦所遗留的影响,并提高理论科学家的地位。1971年11月,周恩来在与一些意大利客人会面时说,犹太民族出了 一些杰出的人才。马克思是犹太人,爱因斯坦也是犹太人〔93〕。1972年夏,作为周恩来最主要支持者之一的周培源,也在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上公开表示反 对批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94〕。 ( http://www.tecn.cn ) 不幸的是,周恩来的批判 极左思潮的斗争并未能肃清极左的思想和作法。它反而更进一步地激怒了极左派的领袖江青、张春桥、姚文元和王洪文,即所谓的四人帮。周恩来受挫的一个关 键原因在于他没有得到毛泽东的支持。到1972年底,这些激进派已使毛泽东确信,周恩来的批判极左思潮的斗争已经走得过远。毛泽东有效地制止了周恩来的反 对极左思潮的运动,并转而整肃极右,这使得激进派得以恢复他们的攻势。〔95〕 ( http://www.tecn.cn ) 从1972年底开始,这 些激进领导人便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攻击周恩来。对姚文元和他的同伙来说,批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是反击周恩来对恢复中国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所作努力的一个有 效途径。1971-1972年间,尽管上海理科批判组并没有发表任何文章,但其成员仍继续为姚文元和其它激进领导人准备一份批判文件〔96〕。在姚文 元的亲自指点下,该批判组在此期间对这一文件又作了许多修改。1972年9月,姚文元终于批准了这份题为《爱因斯坦和相对论》的文件。在毛泽东阻止了周恩 来的批判极左思潮的斗争后,上海理科批判组开始准备发表一系列的批判文章〔97〕。从1973年10月至1974年9月,上海理科批判组将《爱因 斯坦和相对论》改编成分别讨论时空观、运动观、物质观和世界观的四篇长文,。按照姚文元的指示,所有4篇文章都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用学术的外衣来掩盖 其政治意图〔98〕。这可能是为什么姚文元及其亲信没有像陈伯达那样,试图在其所控制的《红旗》杂志上发表他们的批判文章。 ( http://www.tecn.cn ) 到1973年8月底, 四人帮已在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进一步加强了他们在党内的权力,特别是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99〕。1973年10月,4篇批判文章中的第 一篇《评爱因斯坦的时空观》在《复旦学报》上发表。上海理科批判组一方面不得不承认爱因斯坦在推翻牛顿绝对时空观、发现时空相对性所扮演的革命角色, 另一方面又指责爱因斯坦走得太远。结果,爱因斯坦的时空相对性变成了相对主义,而根据列宁的教导,相对主义又必将堕落为唯心论的时空观〔100〕。具 有讽刺意味的是,该文的作者几乎马上又自相矛盾地断言,由于空时间隔的不变性,相对论其实是绝对论〔101〕。上海理科批判组还攻击爱因斯坦 广义相对论中的弯曲时空。因为弯来弯去,最后总要弯成有限而闭合的圈圈,因而是明目张胆的宇宙有限论。在第4章,我们曾提到苏联的日丹诺夫对相对 论宇宙学中有限宇宙的批判。遵循类似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观点,上海理科批判组同样不能容忍有限宇宙,因为他们认为,有限的物质世界以外总要有非物质 的、超自然的东西(存在),这只能是上帝。〔102〕 ( http://www.tecn.cn ) 上海理科批判组的另 外3篇文章,基本上沿袭类似于第一篇批判文章中的逻辑和观点,批判了所谓的爱因斯坦的运动观、物质观和世界观。总的来说,上海理科批判组以轻描淡写的 方式承认,爱因斯坦在某些个别(物理)问题上也有所前进,并推进了人们对时间、空间和物质的认识〔103〕。但该批判组在其文章中所要强调的是:由于 爱因斯坦不懂得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104〕,他的相对论仅仅将他引向了相对主义,并最终滚进了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泥坑〔105〕。所有4篇文章中都 充满了从爱因斯坦、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及其他哲学家和科学家的著作中断章取义摘引的词句〔106〕。没有任何一篇文章具有前后一致的观点或者清 晰的逻辑结构,也没有一篇文章给出真正科学的、历史的、或者是哲学的分析。除了对相对论及其历史演变的一些肤浅的介绍,上海理科批判组最常做的,只是 滥用各式各样的哲学标签来攻击爱因斯坦的理论及其哲学解释。例如,上海理科批判组的成员认为,质能等价和四维能量-动量张量是唯能论的样本 〔107〕;他们断言爱因斯坦是马赫主义者〔108〕,指责爱因斯坦的统一场论的思想完全是陷入唯心论的先验论,并讥笑爱因斯坦未能建立其统一场论, 称之为科学上一个巨大的流产〔109〕。 ( http://www.tecn.cn ) ◇  对相对论宇宙学的批判 1973年6月,上海理科批判组在新创刊的《自然辩证法》杂志上发表了两篇文章,攻击反动资产阶级的大爆 炸宇宙学〔110〕。这一争端起源于新创刊的《物理》杂志上刊登的一篇文章,《关于标量-张量理论中含物质及黑体辐射的宇宙解》〔111〕。该论文标志着 中国对相对论宇宙学的研究的开始。其作者方励之(1936-)于1956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当时周培源教授和胡宁教授都在该系任教 〔112〕。大学毕业后,方励之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即现在的原子能所的前身),领导一个12人的理论小组,研究设计生产钚的核反应 堆,这应该是当时机密的核武器工程的一部分〔113〕。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方励之被打成严重右倾,以后又被开除出党,调离机密的研究工作,并 于1958年重新分配到在北京新成立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科大)任教。1960年代初,方励之在粒子、凝聚态和激光物理学研究方面都非常活 跃。1969年,他和科大物理系的同事们被下放到安徽淮南的煤矿劳动〔114〕。在淮南,方励之偶然发现了一本苏联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朗道(Lev  Landau,1908-1968)的《经典场论》。他背着监管人反复阅读了朗道的著作,并从此迷上了广义相对论和宇宙学研究:在淮南的几个月中,朗道 这本书成了我在劳动之后最心爱的读物,也是唯一的寄托。每当暗夜降临,一身疲惫躺在(蚊)帐子里的我,其灵魂往往就已经随着膨胀的宇宙去寻找那优美动人的 原初奇点了。〔115〕 ( http://www.tecn.cn ) 到1971年底,方励之 已转而研究天体物理,但苦于缺乏对该领域当前文献信息的了解〔116〕。1972年春,临时到北京工作的方励之,在中科院找到了当时的天体物理学文献,并 有机会与其他兴趣相同的物理学家讨论。在听说《物理》杂志即将创刊后,方励之便迅速地完成了上述论文,利用标量-张量理论(一种引力度规理论)和黑 体辐射数据来计算宇宙演化的基本空间和时间性质。文章发表后还不到6个月,就成为上海理科批判组的攻击目标,因为该文所支持的大爆炸宇宙论直接与辩 证唯物主义有关宇宙无限的教条相抵触,因而被认为是反动学说〔117〕。马克思主义者关于宇宙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无限性的争辩,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恩格斯的 《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和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相对论宇宙学于1930年代在苏联受到谴责,最引人注目的是日丹诺夫在1940年代 末的抨击。日丹诺夫的讲话早在1948年就被介绍到中国,并很快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所接受〔118〕。这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相对论宇宙学研究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虽然并没有明文禁止,但在方励之以前,没有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表过相对论大爆炸宇宙学方面的科学论文。〔119〕这种情况当然 也与大爆炸宇宙学自身的发展历史有关。大爆炸宇宙学虽诞生于1940年代,但直到1965年发现宇宙的3。5微波背景辐射之后,才开始在国际物理学界热 起来。〔120〕而此时的中国已经陷入文革初期的狂热与极度的混乱之中,根本不可能从事有关的研究。对于大多数中国的科学家来说,当时甚至很难充分了解 到国际上科学研究发展的前沿动态。在极左思潮和实用主义盛行的文革期间,方励之得以突破多年来意识形态上的禁忌,发表支持大爆炸宇宙学的论文,这看似不可 思议,〔121〕但仔细分析起来却是可以理解的。首先,到1972年,文革的高潮即最动荡的时期已过,主持中央工作的周恩来正领导着一场反对极左思潮的斗 争,并强调要恢复基础科学理论的研究。其次,当时国际上关于大爆炸宇宙学的研究正蓬勃发展,并已发表了许多论文,方励之在准备其论文时就参考利用了其中一 些西方文献。〔122〕第三,当时北京的相对论批判的闹剧已经收场,上海的批判尚处于半休眠状态,而方励之所在的科大又地处远离上述两个政治中心的安徽 省,这使方励之有相对来说较高的自由度,来决定自己的研究课题。〔123〕第四,当时在中国,研究天体物理和引力理论的队伍有所壮大,使他们逐渐形成了一 个可以相互交流、共同讨论的研究群体。〔124〕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天体物理研究得以加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批优秀数学家的加盟,而这却是激进派片面地强 调理论联系实际的结果。〔125〕 ( http://www.tecn.cn ) 方励之公开支持所谓违反 马克思主义的大爆炸宇宙学,激怒了上海理科批判组和其他正统马克思主义批判者。为此,他们很快组织了一场批判方励之及其支持者的运动。从1973年初 至1976年秋,在全国性的报刊和学术杂志上,至少有30篇文章针对大爆炸理论或方励之的论文做了批判,其中许多批判文章出自上海理科批判组。具有讽 刺意味的是,这场对大爆炸宇宙学的批判却也带来了批判者们始料未及的后果。例如,中国天文学家们就得以借开展大批判的名义,在1974年恢复召开了各 种全国性的天文学会议〔126〕。1975年,由于邓小平开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激进分子再次退居守势〔127〕。是年秋,方励之及其同事们得以发表一篇 回应批判的文章。在这篇题为《河外天体红移是可以认识的》的文章中,方励之认为,无论大爆炸理论正确与否,射电天文学等最新进展已使得宇宙学成为一门实 验科学,可以通过通常的科学方法而不是哲学讨论来研究〔128〕。1973年,方励之和他在科大的4位同事成立了一个非正式的天体物理学研究小组,在 1970年代发表了大量文章。这个小组后来发展成了科大的天体物理中心,霍金在1985年称赞该中心达到了当时天文学和宇宙学研究的最新水平 〔129〕。同年,方励之与其日本合作者佐藤文隆分享了美国引力研究基金会颁发的年度最佳论文奖,这被认为是国际相对论天体物理学领域的最高奖。 〔130〕 ( http://www.tecn.cn ) ◇ 《爱因斯坦文集》的出版 除了促成天文学全国会议的恢复,上海的批判运动还带来了另一个意外结果:《爱因斯坦文集》的出版。与北京及其它地 方产出的批判文章相比,上海理科批判组的文章对爱因斯坦的论著有更多的引述,而这些爱因斯坦论著又是大多数中国读者前所未知的。上海理科批判组的 优势来自于没收的两份许良英的手稿:一部专著《爱因斯坦的世界观》和一部译著《爱因斯坦哲学著作选集》〔131〕。商务印书馆在1964年底搁置了出版爱 因斯坦哲学论著的计划之后(见第四章),于1965年初将译稿退还给许良英。此后,许良英继续润饰译文,并与合译者李宝恒于1965年合作发表了一篇文章 〔132〕。可能正是由于这篇合作的文章,李宝恒在1966年文革一开始时便遭到了批判。红卫兵从李宝恒在上海的家中查抄了他与许良英合译的《爱因斯坦哲 学著作选集》,以及许良英所著的《爱因斯坦的世界观》手稿。由于自1966年就与李宝恒失去了联系,许良英一直到1969年底才听说这两部手稿的下落 〔133〕。 ( http://www.tecn.cn ) 1969年11月底,一 位来自北京的物理学家来到浙江临海许良英所在的小村庄,代表批判相对论学习班向许良英借阅他所翻译的《爱因斯坦哲学著作选集》(以下简称《爱 选》)的草稿及有关资料,以便与把持着《爱选》成稿的上海理科批判组竞争。许良英从这位北京来的代表那里得知,上海理科批判组正在使用他的译稿 〔134〕。于是许良英便于1970年1月30日写信给上海的批判组,表示希望加入批判工作,并请他们先将他的《爱因斯坦的世界观》手稿还给他,准备彻 底加以改写〔135〕。但许良英始终未收到该信的回音。又过了一年多以后,1971年10月,许良英得知商务印书馆已恢复出版业务,便写信给商务,看看 他们是否能恢复从前的《爱选》出版计划〔136〕。10月27日,商务印书馆给许良英回信,要他立刻将《爱选》的成稿寄去,以便决定是否出版〔137〕。 许良英于是开始努力向上海理科批判组索回他的译稿成稿。 ( http://www.tecn.cn ) 许良英先给身在上海的李 宝恒写信,要他负责交涉取回《爱选》稿。但李宝恒后来回信告诉许良英,说他做不到,因为译稿已被上海当局正式借用,还打了借条。当局告诉许良 英和李宝恒,这些稿子,现在要用,用毕,一定把原稿全部还给你(们)〔138〕。但是,许、李二人并未被告知归还这些译稿的具体日期。许良英立刻写信 给留下借条的沈铭贤,要求在一个月内寄还全部原稿。在信中,许良英还希望借用者对他的这些未发表过的劳动果实给以最起码的尊重。但两个月后,许良 英仍未收到其手稿,进一步的询问也石沉大海〔139〕。一位在上海的朋友建议许良英与当时的上海市革委会写作组组长朱永嘉联系,因为上海理科批判组隶 属于该写作组〔140〕。许良英于1972年2月28日给朱永嘉发了一封挂号信,告诉他自己将于3月底去北京,要求他们在此以前归还他的两部手稿。3月 27日,许良英终于收到了《爱选》的成稿原稿。但另一部手稿,长达17万字的《爱因斯坦的世界观》,却被告知已经下落不明。〔141〕 ( http://www.tecn.cn ) 当许良英拿回《爱选》的 译稿时,李宝恒告诉他,上海理科批判组已经让他和复旦大学的几位物理学教授对译稿进行了校对,准备作为内部资料少量印一些。既然只是作为内部资 料,而且是非正式地少量印一些,许良英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直到5个月后他才意识到,这些内部资料几乎毁掉了他与商务印书馆的出版计划 〔142〕。许良英于3月29日将译稿交给商务印书馆,并在一星期后即得到正式答复。商务印书馆认为此稿重要,决定尽速出版〔143〕。在接下来的两 个月里,许良英留在北京校订、润饰译稿。他还从国外最近的出版物中发现了许多新发表的爱因斯坦著作。从这些新材料中,许又挑选了18篇文章,添入译稿。6 月,许良英回到浙江,继续校订译稿。7月,李宝恒也加入了对译稿进行修订和增补的工作,准备加译9篇从俄语文献中新发现的相关文章。许、李二人计划于10 月上旬正式向商务印书馆交稿。〔144〕 ( http://www.tecn.cn ) 就在许良英和李宝恒快要 完成增补和修订工作之时,一则新书预告却使他们大吃一惊。9月份,一位北京的朋友告诉许良英,上海理科批判组(以复旦大学编译组的名义)将于10 月份出版一本名为《爱因斯坦言论集》的新书。许良英将该书的预告内容与自己的译稿进行比较,发现它实质上就是自己于1965年完成的译稿的翻版 〔145〕。决心捍卫自己呕心沥血多年的劳动成果,许良英于10月3日给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徐景贤写了一封详细的申诉信〔146〕。10月12日,许 良英又来到上海,亲自与上海当局的有关人员据理力争,以讨回公道。许良英的很多朋友都警告他说,这样做是很危险的,因为徐景贤和朱永嘉都是张春桥和姚文元 的亲信〔147〕。尽管如此,许良英还是继续申诉。当时,他的处境十分艰险,但却从未放弃。朱永嘉对许良英的执著和勇气感到吃惊,不得不派人与他谈判 〔148〕。为了诱使许良英放弃他的要求,朱永嘉提出给他安排工作,在书上加署他的名字,并付予其文革期间罕见的稿酬。对任何处于许良英当时的境地的人 (一个摘了帽的反动右派,被开除公职,并已被迫在乡下劳动了14年多)来说,朱永嘉所开的条件都是非常诱人的。但许良英却不为所动,坚持自己及其合作 者对译稿所应有的权利。朱永嘉被许良英的固执要求所激怒,据说他曾暴怒地咆哮道:我们出我们的书,与许良英无关〔149〕。在上海遭受的挫折,并未阻 止许良英的继续努力,他决定向中央领导申诉。在从上海回家的途中,他在杭州给周恩来总理写了一封信,托中科院副院长竺可桢转交。竺可桢是许良英的母校浙 江大学的老校长。在听说竺可桢将此信转交给国务院后,朱永嘉大为惊慌,连忙答应放弃原来的出版计划。1973年3月,朱永嘉从上海人民出版社派了两个人到 北京,与商务印书馆商谈。双方达成协议:商务将按原计划出书,而上海人民出版社则只可印刷少量的《爱因斯坦言论集》内部发行。〔150〕 ( http://www.tecn.cn ) 1973年夏,译者和商 务印书馆决定将一卷本的《爱因斯坦哲学论著选》扩充成三卷本的爱因斯坦文集,不仅要收录爱因斯坦的哲学论著,还将包括他关于科学、社会和政治问题的文章与 言论〔151〕。这样,原定的书名爱因斯坦哲学论著选显然已不适用于扩充后的三卷本文集。而在确定新书名的过程中,又发生了一场虽不大但却令人深思的 争论。许良英提出用《爱因斯坦选集》作为新书名。有关各方都同意他的提议,唯独国家科委的一位干部不同意。此人的意见是,选集一词只专用于革命导师, 如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等,爱因斯坦是一位资产阶级科学家,当然不配用这个词。最终,根据于光远的建议,书名改成了《爱因斯坦文集》〔152〕。基于类似 的理由,爱因斯坦文集的封面不能用红色,书名不可烫金〔153〕。1974年,四人帮又发起一场名为批林批孔的政治运动,其间已列入商务印书馆出 版计划的许多西方著作都被取消了。但是这一次,《爱因斯坦文集》的出版没有受到影响,因为此前商务已经与上海当局达成协议,并上报给国家出版局备案 〔154〕。 ( http://www.tecn.cn ) 1976年10月,四 人帮被捕,文革正式结束。同年12月,《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首次付印就印了25000本,但仅限于内部发行。7个月之后,商务印书馆决定重印文集第一 卷,并改为公开发行〔155〕。周培源受邀为该卷作序,他让许良英帮他起草该序言〔156〕。在草稿中,许良英赞颂爱因斯坦为人类科学史和思想史上一颗 明亮的巨星。这一说法导致许良英和商务印书馆负责学术著作出版的编辑发生争执。该编辑反对称爱因斯坦为人类思想史上一颗明亮的巨星,因为,他辩 称,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资产阶级已经没有思想家。许良英则反诘道:(难道)马克思之后,资产阶级都不思想了?!〔157〕最终双方都告到周培源 那里。在听了双方的意见后,周培源沉着而又不无幽默地说:既然思想史上的巨星,有人不同意,干脆把思想史和科学史几个字都删了,改成他(爱因斯 坦)是人类历史上一颗明亮的巨星吧!〔158〕 ( http://www.tecn.cn ) 这样,周培源不仅机智地 化解了反对意见,而且还给予了爱因斯坦更高的历史地位。重印的第一卷于1978年3月问世,其序言于3月14日全文刊载于《人民日报》,以纪念爱因斯坦诞 辰99周年〔159〕。爱因斯坦文集的出版不仅在学术界大受欢迎,而且引起了政治领袖们的注意。例如,胡耀邦(1915-1989)在第一卷出版后不久就 通读了该书。1977年,胡耀邦积极组织思想解放运动,反对从文革中继承下来的极左政策。其间他曾向共青团的干部推荐《爱因斯坦文集》,说书中的内容 给了他很大的启发。翌年,胡又在中组部干部会上,要求大家学习《爱因斯坦文集》。〔160〕。1979年10月,《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出版,其内容 为爱因斯坦的社会政治言论〔161〕。这一卷在中国的大学生和年轻知识分子中特别受欢迎。根据1980年代中期进行的一项报纸调查,第三卷是大学生最 喜爱的图书之一〔162〕。 ( http://www.tecn.cn ) ◇  《物理》杂志上的相对论讨论 《物理》杂志创办于1972年6月。当时,周恩来总理正将批判极左思潮的斗争扩展到文化教育领域,并采取特定的措 施,挽救正陷于危险的倒退之中的中国科学。周恩来特别关心基础科学的研究,因为在文革初期,这些研究几乎被全部取消〔163〕。在1972年,《物理》是 中国唯一的物理专业杂志,也是当时国内仅存的两种自然科学杂志之一〔164〕。《物理》杂志是以毛泽东思想为指针,反映我国物理学研究和应用的综合性科 技刊物。其内容,首先要包括在物理学研究工作中,学习毛主席的哲学著作,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指导科学实验的收获和体会;其次才是具有创造性的物理 研究论文(包括实验技术、研究简报)及评述性文章,以及其他与物理学有关的专栏文章、讨论和简讯等〔165〕。该杂志的编辑们强调,他们将坚决贯彻执 行毛主席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而这也是经常用来走私非正统观点的一个借口。1972年底,方励之所发表的关于大爆炸宇宙学的论文,就是一个 例子。为了响应毛主席依靠群众办报的指示,编辑们呼吁广大工农兵群众、革命科技工作者来支持和帮助办好《物理》〔166〕。《物理》杂志的这些办 刊指导方针,预示了它在此后数年内的发展。 ( http://www.tecn.cn ) 虽然在计划的刊登内容 中,有关学习和运用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文章被排在第一位,但在1972至1973年期间,《物理》杂志并没有发表这方面的文章,所有刊登的文章都与科学或技 术问题有关。不过,从1974年第1期开始,越来越多的政治社论和所谓的有关物理问题的哲学讨论也掺加于《物理》杂志中。这一变化与当时全国整个的政治气 氛的改变是一致的:周恩来的反对极左思潮的斗争已被毛泽东制止了,激进派于1973年后期借批林批孔运动发动了反击。在《物理》新增的哲学和物理学 栏目里,曾于1965年批判爱因斯坦为美帝国主义服务的哲学家柳树滋发表了一篇文章,谈他学习列宁的著作《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感想。他将该书吹 嘘成指导现代物理学和各门自然科学发展的灿烂明灯,并敦促中国物理学家认真学习,以便在推进现代物理学的过程中更好地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 思想为指导。〔167〕 ( http://www.tecn.cn ) 列宁于1908年发表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为辩证唯物主义辩护,反驳一群所谓的马赫主义者根据新的科学发现尤其是二十世纪之交的物理学发现对辩证唯物主义所作的批 判〔168〕。列宁的一个主要批判对象,就是所谓的物理学唯心主义,这是当时物理学家的一个特定学派的唯心主义,列宁认为它与马赫主义有着无可怀疑 的联系。马赫主义得名于奥地利物理学家和哲学家马赫(Ernst Mach,1838-1916)。列宁称彭加勒(庞加莱)、杜恒和毕尔生是这一学派其 他的物理学家代表〔169〕。列宁的结论是,这少数新物理学家,在新物理学危机的影响下,由于不懂得辩证法,就经过相对主义而陷入了唯心主义 〔170〕。 ( http://www.tecn.cn ) 在他的感想中,柳树滋强 调,尽管自然科学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但是列宁在那一时期所作出的所有分析和论断并没有过时。〔171〕他还进一步宣称,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科学家 从相对论中导出所谓宇宙有限的结论,妄图在茫茫宇宙的外面为上帝寻找新的栖身之所;而且他们努力从相对论质能关系式复活奥斯特瓦尔德的唯 能论。他告诫中国的物理学家说: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作为一个革命的科学工作者,决不应当忽视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对于这一切反动谬论都不能漠 然视之,不论它们在什么地方出现,假借什么名义,披上什么伪装,都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加以揭露和批判。柳树滋最后得出结论说,现代物理学的 发展必须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172〕。 ( http://www.tecn.cn ) 柳树滋的文章引发了《物 理》杂志上一系列对现代物理理论的批判,这些批判经常是以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的教导为基础的。例如,在接下来的一期《物理》中刊登的一篇 书评,就称海森堡的《物理学和哲学》一书是当代物理学的唯心论的一个标本〔173〕。不过,在此后的5年里,《物理》上的批判和争论还是集中于爱 因斯坦的相对论,而引发这些争论的,则是一本广为流传的小册子《空间与时间》〔174〕。 ( http://www.tecn.cn ) 这本小册子的作者秦元勋 (1923-),于1947年从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是应用数学领域的专家,并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设计做出了贡献。但他也是积极参与 1968-1970年间北京相对论批判运动的唯一一位资深的中国科学家〔175〕。尽管北京的批判运动在1970年底就结束了,但秦元勋显然仍在继续完善 其批判思想,即使在他被下放到河南上蔡县的农村之后也是如此〔176〕。 ( http://www.tecn.cn ) 秦元勋的小册子的核心内 容,是介绍他自己的新理论。他自称,这一理论将使一般读者能够更容易地理解狭义相对论的时空本质,并且抛弃了有争议的光速不变的爱因斯坦假设。 〔177〕。虽然秦元勋认为他的理论是在批判爱因斯坦时空理论方面的一个突破,但他的小册子很快就遭到了严厉的批评,并在《物理》上引发了争论 〔178〕。 ( http://www.tecn.cn ) 大多数物理学家在评论秦 元勋的理论时都持批评态度。1974年8月,一位署名甄敏的作者批评了秦元勋的小册子在基本物理概念和逻辑结构方面存在的严重错误〔179〕。12月,一 些天体物理学家指出,秦元勋只是重复了某些西方物理学家自1910年以来做过的工作,他不仅没有击中爱因斯坦的哲学思想中的唯心论及实证论,反而把一些 好的东西也丢掉了,宣扬了错误的东西〔180〕。但这些批评并没有阻止秦元勋继续宣扬他的理论。 ( http://www.tecn.cn ) 从1975年开始,《物 理》开设了一个新栏目物理学争鸣,以广泛深入地开展一些物理学问题的讨论,批判修正主义和资产阶级世界观〔181〕。在该栏目中争论的第一个 重要问题,就是相对论。为此,编辑发表了秦元勋的一篇论文,并附3篇评论。秦元勋的文章对他先前发表的理论做了进一步的阐述。〔182〕除了他以前的一些 论断,秦元勋还断言他的理论可以将爱因斯坦理论作为一种近似包含在内,而且能够处理可能的超光速现象、光子的静止质量及光速可变等问题〔183〕。在随后 的三位评论中,没有一篇完全赞同秦元勋的观点。第一位评论者是北京航空学院的物理学家谢继深,他同意秦元勋关于相对论需要加以修正的意见,并称,秦元勋 同志不满足于相对论已取得的成果,敢于动它,力图突破它,这种精神应予肯定。但是,谢认为秦元勋过于强调逻辑而忽视了实验,秦文的物理思想不够清楚, 前提假设不明确。〔184〕。北京师范大学的喀兴林和杨展如合作撰写了第二篇评述,该文质疑秦元勋根本不涉及光的传播,不再和光学、电磁学直接联 系去探讨时空性质的作法。喀和杨指出,秦的理论不仅物理意义是很不明确的,令人费解的,数学上也是很牵强的〔185〕。第三篇评论文章的作者是中国 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理论物理学家朱重远。〔186〕朱文一方面指出应对渗进爱因斯坦相对论体系的反动哲学思想进行批判,另一方面又针锋相对地对秦 元勋的主张进行了尖锐的反驳〔187〕。 ( http://www.tecn.cn ) 秦元勋1975年的文章 开启了《物理》杂志上的相对论问题讨论系列。在8个系列中,该杂志一共发表了25篇相关的文章。其中专业科学工作者包括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工程师撰写 了15篇(占60%),其余则由业余科学爱好者们,如中学教师、工人和下乡知青(通常是插队到农村的中学毕业生)等所作。秦元勋写了2篇文章,其它文章中 有18篇(占78%)评论了秦元勋的理论,但支持他的只有2篇(占11%)。两位支持者都是中学教师〔188〕。评论者中没有一位专业科学工作者同意秦元 勋的理论。不过,反对秦元勋并不一定意味着支持爱因斯坦。事实上,在16篇批判秦的文章中有7篇(占44%)也攻击了相对论。在所有25篇文章中,只有9 篇(占36%)试图捍卫相对论的主要内容和结论,然而即使是这些文章的作者,通常也只是有条件地阐述了他们的支持性论点,并且仍然批判了所谓的爱因斯坦的 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诠释。 ( http://www.tecn.cn ) 相对论问题讨论系列 始于1975年初,直到1977年夏才结束。最后一组争论文章发表于1977年6月,此时距四人帮被捕都已经8个月了。这显示,这场争论并非为激进派 的领导人所直接控制,辩论的参与者们似乎也主要不是出于政治动机。推动这一系列讨论的真正驱动力是辩证唯物论即所谓现代物理学的发展的指导 。该争论的发展反映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思想在中国科学界的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 http://www.tecn.cn ) 从1977年下半年起, 事情就开始向相反的方向转变和发展了。在中国主流专业科学杂志上发表任何挑战相对论的文章变得越来越困难了,如果不是全然不可能的话〔189〕。1977 年12月,《物理》发表了范岱年的文章,谴责陈伯达和姚文元领导的反相对论运动。尽管范文谴责批判运动是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反毛泽东思想、反科学的罪 行,它仍然认同1969-1970年间青年物理学家们批判爱因斯坦的主动行动,并且也未提及《物理》上的争论。实际上,范文坚持了对相对论进行哲学批判的 合法性:爱因斯坦的哲学观点确实包含有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成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流派确实也歪曲利用爱因斯坦的学说,作出了荒谬的哲学结论。这些都是应该 加以批判的。〔190〕该文清楚地反映了,所谓正统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教条当时对于中国物理学家思想的束缚之深,其彻底之转变还需假以时日。不过重要的 是,范文代表了一个转折点,它清楚地显示,从政治、科学甚至哲学上对爱因斯坦及其理论的又一次全面反思已经开始了。 ( http://www.tecn.cn ) -------------------------------------------------------------------------------- 注释: 1. Roderick MacFarquhar and John K. Fairbank, eds., The People's Republic, Part II: Revolutions within the Chinese Revolution 1966-1982, vol. 15,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CHO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107-110. 该卷有中译本,麦克法夸尔和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 http://www.tecn.cn ) 2.同上,111。 3.1920 年魏兰德恶毒攻击爱因斯坦和相对论时,魏玛德国国内的气氛也与此相似。见 Albert Folsing, Albert Einstein: A Biography, trans. Ewald Osers (New York; Viking, 1997), 460. 4.笔者感谢屈儆诚博士提供了这位中学教师的姓名(屈儆诚的电子邮件,2000年9月8日)。该信息此前未曾公开发表过。 ( http://www.tecn.cn ) 5.屈儆诚,许良英.关 于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批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运动的初步考查。见许良英,方励之编.爱因斯坦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212-251。屈、许 二人的文章是第一篇详细考察这场批判运动的文章。此文原为屈儆诚在许良英的指导下,于1983年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完成的硕士论文。该文的删节 版曾发表于《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6(6),1984和7(1),1985,论文的全文则收录于以上所引的《爱因斯坦研究》中。两种版本都略去了所引用的 材料来源及批判运动参与者的姓名,正如屈、许二人所注明的那样,这是因为,大多数资料都属于内部材料,根据中国官方规定,不可公开。因此,许多相关的 原始史料现在还不得而知。此外,批判运动的大多数参与者都在文革结束前认识到了他们的错误,甚至转而为相对论辩护;其中有许多人现在仍活跃在他们的工 作岗位上,甚至身居要职。为此,有些人的姓名不便披露。在这种情况下,笔者也不得不将屈儆诚的论文,作为本项研究所依赖的原始史料之一。请注意:虽然《爱 因斯坦研究》一书已于1989年印出,但并未发行,故一般读者至今无法得到该书。 ( http://www.tecn.cn ) 6.屈儆诚,许良英.关于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批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运动的初步考查,215。 7.同上。 8.笔者于2000年9月7日对许良英教授的采访。 9.同上,以及笔者对张操教授的采访。张操当时是一位年轻的大学物理学教师,曾参与了批判运动,但未能成为该学习班的正式成员。在当时,能成为该学习班的一员是一种荣誉,因而也很难得。 ( http://www.tecn.cn ) 10.笔者于2000年9 月7日对许良英教授的采访。根据笔者对张操教授的采访,当时实际上在北京成立了两个小组,彼此相互竞争:其中一个主要由中国科学院的年轻物理学家组成,另 一个则由在京高校的青年教师及其他人物如周友华等组成。前一组在中科院物理所聚会,后一组则在北京航空学院集中活动。孔令华是后一组的负责人。根据这一描 述,北京的批判运动的组织结构与屈、许二人的论文所述有所冲突,但对笔者在本章中的主要论点似乎并无影响。关于北京批判运动的详细组织结构及其演变,还需 做进一步地调查研究。 ( http://www.tecn.cn ) 11.孔淑静、唯实:我的哥哥孔令华。海南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序一:3-4;35-41,56,74-75,244。 ( http://www.tecn.cn ) 12.屈儆诚,许良英.关于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批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运动的初步考查.215. 13.同上。 14.同上,216。 15.同上。 16.同上。 17.同上,216-217。 18.有关光速不变原理实验证据的讨论,见 W. Pauli, Theory of Relativity, trans. G. Field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1958), 5-9; and J. G. Fox, Evidence Against Emission Theories,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 33, no.1 (1965):1-17. 感谢 M.J. Klein 教授向笔者指出这些资料。 ( http://www.tecn.cn ) 19.屈儆诚,许良英.关于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批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运动的初步考查,217。 20.同上。 21.由于急需更多与爱因斯坦及其研究有关的中文材料,中科院批判小组曾于1969年末派人到浙江去找许良英。 ( http://www.tecn.cn ) 22.屈儆诚,许良英.关于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批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运动的初步考查,217。 23.同上,217-218。 24.同上,218。 25.有关珍宝岛事件的详细讨论分析,见 MacFarquhar and Fairbank, eds., CHOC, 15: 254-265. 26.屈儆诚,许良英.关于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批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运动的初步考查,218。 27.同上。竺 可桢.竺可桢日记,1966-1974.5.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303。竺可桢至迟于1969年9月7日即开始学习和思考有关相对论的问题,以 准备中科院后来于10月23日召开的相对论讨论会。他在此期间的学习相对论的详细情况,见《竺可桢日记》,5:297-303。 ( http://www.tecn.cn ) 28.屈儆诚,许良英.关于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批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运动的初步考查,218-219. ( http://www.tecn.cn ) 29.毛泽东过去曾受益于 陈伯达的协助,并因此对陈相当赏识。详细讨论,参见 Raymond F. Wylie, The emergence of Maoism: Mao Tsetung, Ch'en Po-ta and the search for Chinese theory, 1935-1945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Quoted in MacFarquhar and Fairbank, eds., CHOC, 15:316 n38.) ( http://www.tecn.cn ) 30.叶永烈.陈伯达传.北京:作家出版社,1993,282。 31. MacFarquhar and Fairbank, eds., CHOC, 15: 316.  根据陈伯达传记作者叶永烈的说法,陈伯达早在1967年1月就已成了中共党内的第4号人物(见叶永烈.陈伯达传.377)。 ( http://www.tecn.cn ) 32.屈儆诚,许良英.关 于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批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运动的初步考查.219-220。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Konstantin S. Stanislavski ,1863-1938)是俄国演员、导演和制片人,还是始于1898年的莫斯科艺术剧院的创建人。他最为知名的成就,是创建了一 个表演体系或理论,称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或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方法。 ( http://www.tecn.cn ) 33.张春桥和姚文元是来自上海的更年轻的党内宣传家,于文革早期迅速得势。二人都是四人帮的成员。四人帮的另外2人是:毛泽东的妻子江青和上海工人革命造反总司令部司令王洪文。 ( http://www.tecn.cn ) 34.陈伯达与江青密谋,于1967年初,搞垮了陶铸。见叶永烈.陈伯达传.376-377。 35.关于起草九大政治报告之争的详情,见叶永烈.陈伯达传.492-499。叶永烈的描述与其它资料中的记载是一致的(见 MacFarquhar and Fairbank, eds., CHOC, 15: 196 n.136, 316.) ( http://www.tecn.cn ) 36.叶永烈.陈伯达传.498-499。 37.陈伯达无视毛泽东的一再警告,不顾一切地支持林彪,即是出色的例证。 38.孔淑静.唯实:我的哥哥孔令华. 海南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序一:3。柳树滋在该序言中称,毛泽东和孔令华的谈话发生在1972年前后,并说,当陈伯达知道主席这次谈话后,曾以 此作为在科技领域中开展革命大批判的理由。这一说法在时间上显然是错误的,因为陈伯达在1970年8月就已下台。不过,柳所回忆的发生在毛、孔和他 本人之间的谈话,应该确有其事,内容大概也是准确的,只是事情发生的时间,须要再提前2-3年。 ( http://www.tecn.cn ) 39.感谢董光璧教授告知笔者他对此问题的灼见。 40.屈儆诚,许良英.关于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批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运动的初步考查.222。 41.国际流体力学和理论物理科学讨论会组织委员会编.科学巨匠 师表流芳.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31。董光璧.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论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156。 ( http://www.tecn.cn ) 42.董光璧.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论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157。 43.屈儆诚,许良英.关于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批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运动的初步考查.217。 44.刘西尧 (1916-),湖南长沙人,武汉大学肄业,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3年授少将军衔。1966年8月起担任周恩来总理的联络员。1970年,刘 西尧担任中国科学院领导小组副组长。(见徐友春.民国人物大词典.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1415。中国人名大辞典当代人物卷.上海:上 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528。) ( http://www.tecn.cn ) 45.科学巨匠 师表流芳.30-31。屈儆诚,许良英.关于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批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运动的初步考查. 220。林家治.吴有训传.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161-162。会议日期引自屈、许的论文。 ( http://www.tecn.cn ) 46.屈儆诚,许良英.关 于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批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运动的初步考查.220。相对论批判北京讨论会,记录本之一和之二(由两位不同的记录员同时记 录).1969年10月23日.未发表(以下称为北京讨论会记录)。该记录现存于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 http://www.tecn.cn ) 47.屈儆诚,许良英. 关于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批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运动的初步考查.220。林家治.吴有训传.162。吴有训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他于1926年在康普 顿(A. H. Compton)指导下获得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康普顿曾对杨振宁说,吴有训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学生之一。王淦昌.深切怀念吴有训老师.见:郭 奕玲,唐孝威,吴惕生编.吴有训论文选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xxvi。周培源是物理学教授,北京大学教务长,见本书第3章对他的背景介绍。钱 学森于1936年从加州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所有这些科学家生平资料都见于《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 ( http://www.tecn.cn ) 48.科学巨匠 师表流芳.31。 49.胡济民等编.王淦昌和他的科学贡献.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220。王淦昌于1933年在迈特纳(Lise Meitner)指导下获得柏林大学博士学位。 ( http://www.tecn.cn ) 50.与人们普遍认为的(例如林家治.吴有训传.162页所描述的)相反,刘西尧似乎并未参加1969年10月23日举行的这次会议。 ( http://www.tecn.cn ) 51.北京讨论会记录。近 期有关何祚庥的一项研究,见 H. Lyman Miller, Xu Liangying and He Zuoxiu: Divergent responses to physics and politics in the post Mao period,   Historical Studies on the Physical and Biological Sciences   (HSPS) 30, no. Part   1 (1999): 89-144. ( http://www.tecn.cn ) 52.北京讨论会记录。 53.同上。 54.同上。根据当时可以得到的实验观测数据,爱因斯坦于1917年提出了一个静态有限的宇宙模型, 但后来放弃了。到1930年,爱丁顿已意识到研究动态或膨胀宇宙模型的必要性。 (Helge Kragh, Cosmology and Controversy: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wo Theories of the Universe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6), 7,21.) ( http://www.tecn.cn ) 55.北京讨论会记录。 56.同上。 57.北京讨论会记录。 58.北京讨论会记录。 59.同上。 60.同上。两本记录中关于郝梦策发言的内容并不完全一致,笔者在保持原义的前提条件下,根据两本记录的内容做了综合与少量编辑工作。 ( http://www.tecn.cn ) 61.北京讨论会记录;科 学巨匠 师表流芳,146。正如《讨论会记录》中所反映的那样,许多受人尊敬的著名科学家当时并未挺身而出,公开地站出来反对相对论批判运动,有的甚至还 随声附和,这可能使我们当中的一些人感到失望。但是,应当指出,由于我们从未亲历他们所处的险境,因而也就很难想象他们当时承受了多么大的压力。因此,我 们应当理解,在当时那种人人自危的恶劣政治气氛中,他们多数只能尽力而为,以各种婉转的方式,进行间接或消极的抵制。这些科学家们,甚至包括大多数爱因斯 坦的批判者们,都是那个时代的受害者。应当受到主要谴责的,是当时的政治体制和思想。 ( http://www.tecn.cn ) 62.科学巨匠 师表流芳,31。屈儆诚,许良英.关于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批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运动的初步考查,220。 ( http://www.tecn.cn ) 63.屈儆诚,许良英.关于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批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运动的初步考查,221。 64.科学巨匠 师表流芳,31。 65.屈儆诚,许良英.关于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批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运动的初步考查,221。 66. Report on Criticizing the Bourgeoisie Reactionary View in National Scientific Theory from the CAS, CAS Archives, Party Committee, no.18, 1968. Cited in Shuping Yao,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Science: A History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AS), Science in Context 3, no.2 (1989): 465 n58. 另见屈儆诚,许良英.关于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批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运动的初步考查,221。 ( http://www.tecn.cn ) 67.科学巨匠 师表流芳,31。 68.屈儆诚,许良英.关于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批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运动的初步考查,222。 69.同上。 70.同上,222-223。 71.同上,222。 72.同上,223-224。 73.笔者对批判相对论学习班一位前成员的采访。 74.屈儆诚,许良英.关于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批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运动的初步考查,224。 75.同上,227-228。 76.同上,230-231。 77.同上,225。 78.同上。关于上海理科批判组的组成人员,见 James W. Williams, Fang Lizhi's Big Bang: A Physicist and the State in China; HSPS 30, part 1  (1999): 73. ( http://www.tecn.cn ) 79.屈儆诚,许良英. 关于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批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运动的初步考查.225。80.同上。周同庆是光学专家,师从K.T.康普顿,于1932年获得普林斯顿 大学博士学位。周同庆于1933年回国后,在一些著名大学任教。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戴念祖等编.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物理学论文集粹.长 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589) ( http://www.tecn.cn ) 81.屈儆诚,许良英.关于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批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运动的初步考查.225。 82.同上。 83.同上。 84.同上,225-226。 85.同上,227-228。在这期间,上海理科批判组继续修改他们的批判文章《爱因斯坦和相对论》。 ( http://www.tecn.cn ) 8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1949-1976 (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605,1610。 ( http://www.tecn.cn ) 8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传,1949-1976 (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061-1065。MacFarquhar and Fairbank, eds., CHOC, 15: 340. ( http://www.tecn.cn ) 88.董光璧.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1633。 89. Chen Ning Yang, Selected Papers 1945-1980 With Commentary (San Francisco: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1983), 77. ( http://www.tecn.cn ) 90. C. K Jen, Recollections of a Chinese Physicist (Los   Alamos, New Mexico, USA: Signition, Inc., 1990), 170-174. ( http://www.tecn.cn ) 91.Yang, Selected Papers, 77.另见周培源传略,科学巨匠 师表流芳,32。周恩来的指示,见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73。 ( http://www.tecn.cn ) 92.周恩来.周恩来选集.473,534,n.367。萨拉姆作为巴基斯坦总统的科学顾问访华,他于197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 http://www.tecn.cn ) 93.屈儆诚,许良英.关于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批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运动的初步考查,229。 94.同上,228。此时,周培源的反对意见应当是针对陈伯达,而非四人帮。 95.有关后林彪时代中国共产党 中央领导人之间的斗争,以及周恩来的批判极左思潮的斗争的讨论,参见 MacFarquhar and Fairbank, eds., CHOC, 15: Chapter 4, 特别是336-342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1949-1976 (下).1645-164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 传,1949-1976 (下).1065-1069。 ( http://www.tecn.cn ) 96.屈儆诚,许良英.关于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批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运动的初步考查,227-228。 ( http://www.tecn.cn ) 97.同上,229-230。 98. 同上,230。这4篇文章用上海理科批判组的笔名李柯(理科的谐音)发表:评爱因斯坦的时空观.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期,1973年 10月.1-14;评爱因斯坦的运动观.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期,1974年3月.1-20;评爱因斯坦的物质观.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 期,1974年9月.1-15;评爱因斯坦的世界观.自然辩证法杂志.第3期,1974年.55-74。 ( http://www.tecn.cn ) 99. MacFarquhar and Fairbank, eds., CHOC, 15: 34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传,1949-1976 (下),1074-1076。 ( http://www.tecn.cn ) 100.李柯.评爱因斯坦的时空观,9-12。 101.同上,14。 102.同上。 103.李柯.评爱因斯坦的物质观,1。李柯.评爱因斯坦的世界观,55。 104.李柯.评爱因斯坦的世界观,55。 105.李柯.评爱因斯坦的运动观,2。 106.除了爱因斯坦的著作,这4篇文章中引用得最多的是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及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 ( http://www.tecn.cn ) 107.李柯.评爱因斯坦 的物质观,6。李柯.评爱因斯坦的运动观,17。一个典型的唯能论的支持者是奥斯瓦尔德(Wilhelm Ostwald, 1852-1922),他主张应以唯能论替代动力学和原子论,成为一切物理学的基础。他声称,自然界唯一真正的本质是能量,而不是物质。( W. F. Bynum, E. J. Browne, and Roy Porter, eds., Dictionary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1984 reprint ed.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1), 123.)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对唯能论者奥斯瓦尔德进行了批判。 ( http://www.tecn.cn ) 108.李柯.评爱因斯坦的世界观,58-60。 109.李柯.评爱因斯坦的物质观,2。 110.屈儆诚,许良英.关于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批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运动的初步考查,232。 111.方励之.关于标量-张量理论中含物质及黑体辐射的宇宙解。物理,1(3),1972年12月,163。 ( http://www.tecn.cn ) 112. Williams, Fang Lizhi's Big Bang, 66, n.83. 113.同上,66-67。方励之在上大学时入党,四年级时又被选送到一个新成立的高度机密的核物理部门接受特别训练。 ( http://www.tecn.cn ) 114. Williams, Fang Lizhi's Big Bang,   68-69, 70. 115.方励之.方励之回忆录(未发表)。 Fang, Lizhi, Memoirs of Fang Lizhi (unpub., 1991), 163. 引自 Williams, Fang Lizhi's Big Bang,  71. ( http://www.tecn.cn ) 116. Williams, Fang Lizhi's Big Bang,   71. 117.同上,72,73。 118.有关苏联的抨击,同上,73-74。有关日丹诺夫1948年讲话的介绍,见许 良英.争论从何而来?分歧何在?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5,1987,62。有关中国的宇宙学论文,见Williams, Fang Lizhi's Big Bang, 74, n.123. ( http://www.tecn.cn ) 119. Williams, Fang Lizhi's Big Bang,  75. 方励之教授给笔者的电子邮件,2006年4月21日。 120. Helge Kragh, Cosmology and Controversy: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wo Theories of the Universe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6), 376. ( http://www.tecn.cn ) 121.屈儆诚,许良英.关于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批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运动的初步考查,232。 122.方文中共引用了11种参考文献,全部为英文资料,其中8种(73%)是1970年以后发表的。见:方励之.关于标量-张量理论中含物质及黑体辐射的宇宙解.物理,1(3),1972年12月,166。 ( http://www.tecn.cn ) 123.笔者曾询问方励之教授,在撰写1972年的那篇论文时,是否曾顾虑或意识到它可能会带来的不利后果?方教授告知,没有什么(顾虑),因为科大的(政治)气氛,要比北京和上海好得多。(2006年4月21日方教授给笔者的电子邮件) ( http://www.tecn.cn ) 124.方励之在撰写其论文时就曾与邹振隆,陆启铿,刘煜奋和郭汉英进行过讨论。见:方励之.关于标量-张量理论中含物质及黑体辐射的宇宙解.物理,1(3),1972年12月,166。 ( http://www.tecn.cn ) 125.郝柏林.20世纪我国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艰辛历程。《北京观察》2002年第9期.亦见网址:http://www.casad.ac.cn/2005-3/2005323240410.htm. ( http://www.tecn.cn ) 126. Williams, Fang Lizhi's Big Bang,   73,75. 127.有关邓小平于1973年重新上台、以及他在1976年第二次失势的情况,参见MacFarquhar and Fairbank, eds., CHOC, 15: 347-358. ( http://www.tecn.cn ) 128.方励之等.河外天体红移是可以认识的。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No.4 (1975):53-69。引自 Williams, Fang Lizhi's Big Bang,   75. ( http://www.tecn.cn ) 129 .James H. Williams, ed., Chinese Studies in Philosophy 19, no.4 (Summer 1988), 95. 130.同上,10,n.3 。关于美国引力研究基金会的情况以及历年来获奖人的名单,见网页http://www.theinternetfoundation.org/grf /default.htm ( http://www.tecn.cn ) 131.许良英.出版界和学术界的一件怪事。未发表的手稿,1972。 132.同上。有关许良英1965年的哲学文章的详情和真正作者,见本书第4章。 133.许良英.出版界和学术界的一件怪事。 134.同上。 135.同上。许良英当时希望加入批判队伍是基于以下三方面的考虑:第一,他想拿回他的手稿;第 二,他想知道上海理科批判组到底想干什么,并且想对批判的方向有所影响;第三,他当时仍对爱因斯坦的政治和哲学思想持批评态度,这一点在他1965年 的文章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笔者于2000年7月29日对许良英的电话采访。) ( http://www.tecn.cn ) 136.许良英.出版界 和学术界的一件怪事。1970年9月6日,中共中央在庐山会议的闭幕式上正式宣布对陈伯达进行审查。仅仅11天之后,周恩来总理就指示商务印书馆及其他出 版机构恢复出版工作,为年轻人多出一些书。见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卷,467。有关陈伯达在庐山会议受批判的情况,见叶永烈.陈伯达传,543。 ( http://www.tecn.cn ) 137.许良英.出版界和学术界的一件怪事。 138.同上。 139.同上。 140.胡国华.绿色的文集,瞭望周刊,37,1984,45。 141.许良英.出版界和学术界的一件怪事。 142.同上。 143.同上。 144.同上。 145.同上。胡国华.绿色的文集,45。 146.许良英.出版界和学术界的一件怪事。根据许良英在这份文件中的记录,他于10月3日写了这封信,并于10月12日前往上海。 ( http://www.tecn.cn ) 147.许良英.出版界和学术界的一件怪事。胡国华.绿色的文集,45-46。 148.胡国华.绿色的文集,46。 149.同上。 150.许良英教授于2000年3月18日给笔者的信。另见胡国华.绿色的文集,46。 151.胡国华.绿色的文集,46。另见科学巨匠 师表流芳,144。 152.科学巨匠 师表流芳,144。 153.胡国华.绿色的文集,46。 154.许良英教授2000年3月18日给笔者的信。屈儆诚,许良英.关于我 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批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运动的初步考查.235。见 MacFarquhar and Fairbank, eds., CHOC, 15 (ref. 135): 343-347. ( http://www.tecn.cn ) 155.科学巨匠 师表流芳,146。 156.同上,147。 157.同上,147-148。 158.同上,148。 159.同上,148。 160.许良英.耀邦与知识分子心连心。刊载于张黎群等编.怀念耀邦。香港:亚太国际出版 有限公司.第三集,279-280。 Xu Liangying, Einstein's Ideas on Democracy and Human Rights: their influence on China (1995年2月在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上提交的论文)。胡耀邦是一位改革派领导人,于1980年代初担任党的总书记,但1987年1月被免职,并于 1989年4月15日因病意外地去世。 ( http://www.tecn.cn ) 161.许良英,赵中立,张宣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共三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第三卷。 Xu, Einstein's Ideas, 4. ( http://www.tecn.cn ) 162.Xu, Einstein's Ideas,  4. 163.有关周恩来对中国科学的担忧,见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1633。他在1972年为恢复科研工作所作的努力,见 MacFarquhar and Fairbank, eds., CHOC, 15: Chap 4, 特别是第336-342页。 ( http://www.tecn.cn ) 164.1966年夏天之后,除了《中国科学》之外,中国所有的科学期刊都停刊了。这一情形直到《物理》杂志创刊后才有所好转。关于中国科学期刊的出版情况,可参见于鸣镝主编.全中国中文期刊标准著录手册。大连: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1993。 ( http://www.tecn.cn ) 165.前言.物理,1(1),1972。 166.同上。 167.柳树滋.学习《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物理,3(1),1974,3。柳树滋是毛泽东之婿孔令华的高中同学兼密友。见孔淑静.唯实:我的哥哥孔令华.前言。 ( http://www.tecn.cn ) 168. V. I. Lenin, Materialism and Empirio-Criticism: Critical Comments on a Reactionary Philosophy (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1970), 13. ( http://www.tecn.cn ) 169.同上,313-314,370。 170.同上,370-371。 171.柳树滋.学习《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4。 172.同上,5。 173.代山.当代物理学的唯心论的一个标本试评海森堡的《物理学和哲学》。物理,3(2),1974,87-90,99。 ( http://www.tecn.cn ) 174.秦元勋.空间与时间。北京:科学出版社,1973。此书第一次印刷的印数为4.9万本。175.据与许良英的访谈:秦元勋是当时的批判者中唯一的一位副研究员(副教授),其他参加者的职称均在副教授以下。 ( http://www.tecn.cn ) 176.秦元勋在河南上蔡完成这本书的写作。秦元勋.空间与时间,vi。 177.秦元勋.空间与时间.v-vi和封底的内容简介。秦元勋这本书是写给只学过一些牛顿力学、初等数学的读者看的。 ( http://www.tecn.cn ) 178.甄敏.简评《空间与时间》一书。物理,3(4),1974.249。 179.甄敏.简评《空间与时间》一书,252。甄敏似乎是一位或一组物理学家的笔名,甄敏可能取自争鸣之谐音。在文革期间,以笔名发表文章是很流行的做法。 ( http://www.tecn.cn ) 180.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相对论天体物理组.评时空对称原理及其它。物理,3(6),1974,373-374。 ( http://www.tecn.cn ) 181.秦元勋.等速条件下的空时对称理论。物理,4(1),1975.57(编者按)。 182.秦元勋的文章被认为是中国第一篇挑战爱因斯坦理论的论文。见宋正海等编.相对论再思考。北京:地震出版社,2002,前言,1。 ( http://www.tecn.cn ) 183.秦元勋.等速条件下的空时对称理论,62。 184.谢继深.相对论要不要动?怎样动?物理,4(1),1975,63。 185.喀兴林,杨展如.不能离开物质去讨论时空性质。物理,4(1),1975,63。 186.2003年8月 24日对张操教授的采访。作为一个非正式成员,张参与了北京和上海两地的批判运动,并一直对相对论持批评态度。朱重远于1963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物理 系,1967年中国科学院数学所理论物理室研究生毕业。 http://www.itp.ac.cn/en/JiGouSheZhi /show_user.php?login=ZhuZhongYuan ,2003年12月24日查阅。 ( http://www.tecn.cn ) 187.朱重远.这样的体系好吗?与秦元勋同志商榷。物理,4(1),1975,64 188.黄政新.评爱因斯坦的光速极限论。物理,4(5),1975,314-317。舒昌清.不能把相对论绝对化。物理,5(2),1976,127-128。黄政新是下放到福建省的知青。 ( http://www.tecn.cn ) 189.这就是为什么这些 年来中国的一些相对论异见者一直在抱怨中国理论物理学界:有关相对论的学术讨论环境还不宽松,学术上的不同观点常被忽视,论文难以发表。因此,他 们从1990年代开始自行举办讨论会和会议,并于2002年出版了第一本自己的论文集。见宋正海等编.相对论再思考.前言。 ( http://www.tecn.cn ) 190.范岱年.四人帮反马克思主义反科学的一个罪证批判他们对爱因斯坦的所谓批判。物理,6(6),11977.322。 ( http://www.tecn.cn )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641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學網推薦】唯科学主义在中国
jiangjinsong 2009-4-26 09:37
载2005年10月21日~11月18日《科学时报》 唯科学主义在中国 历史的回顾与批判 范岱年   近年来,关于唯科学主义(Scientism)或科 学主义的讨论又一次在我国学术界兴起。唯科学主义在国外是一个贬义词,是对那种把自然科学看做文化中价值最高部分的主张的一种贬称。( )而有意思的 是,我国有一些科学主义者却把这当做一个美称来加以提倡。( )   关于唯科学主义的定义,国内的学者已作过许多详细的介绍。强唯科学主义是指对科学知识和技术万能的一种信念 (见《牛津英语词典》)。弱唯科学主义是指自然科学的方法应该被应用于包括哲学、人文和社会科学在内的一切研究领域的一种主张 (《韦伯斯特大词典》)。( )在前苏联和我国,唯科学主义有一种变形,即马克思主义的唯科学主义,这是一种把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看作是一 种万能的科学,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的主张。   本文拟对唯科学主义在中国的流行及其危害作一历史的回顾,并稍作批判。 一、 1923 年的科学与人生观(科学与玄学)大论战    正如胡适所指出,自清末变法维新以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对它表示轻蔑或戏侮 的态度。那个名词就是科学。( ,胡序)可是,在1919到1920年间,梁启超与张君劢等人到一次大战后的欧洲考察。在考察中,他们深感到, 欧洲科学虽然发达,但仍不能避免世界大战的浩劫。由此可见科学并不万能。1923年2月14日,张君劢应邀到清华学校作题为人生观的讲演,认为科学 无论如何发达,而人生观问题之解决,决非科学所能为力。( ,张君劢,人生观)   张文发表后,马上遭到地质学家丁文江的尖锐反击。丁称张君劢为玄学鬼,并指出:科学的万能,科学的普遍,科学的贯通,不在它的材料,在它的方法。 人类今日最大的责任与需要是把科学方法应用到人生问题上去。( ,丁文江,玄学与科学)唯物主义者吴稚晖提出了漆黑一团的宇宙观和人慾横 流、两手动物演戏的人生观( ,吴稚暉,一个新信仰的宇宙观及人生观),得到了胡适的赞扬。胡适本人还提出了自然主义的人生观,共10条,前 9条谈的都是科学的结论,最后一条提出人要为全种万世而生活的最高宗教。( ,胡序)这些唯科学主义者都忽视了人生观是有关人生的目的、意义与价 值的;忽视了科学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有根本的区别。爱因斯坦说得好:科学不能创造目的,更不用说把目的灌输给人们;科学至多只能为达到目的提供手段。 但目的本身却是由那些具有崇高伦理理想的人构想出来的。...由于这些理由,在涉及人类的问题时,我们就应当注意不要过高地估计科学和科学方法;我们也不 应当认为只有专家才有权利对影响社会组织的问题发表意见。( ,第268页)   马克思主义者陈独秀在总结这场争论时说:我们相信只有客观的物质原因可以变动社会,可以解释历史,可以支配人生观,这便是唯物的历史观。他还 相信唯物的历史观为完全的真理。( ,陈序)马克思主义者瞿秋白则认为这场争论所论的问题在于承认社会现象有因果律与否,承认意志自由与 否,别的都是枝节。他的回答是:社会现象同自然现象完全一样,有其因果的必然;社会发展的最后原因是生产力,最后结果是社会主义,这就是历史发 展中的天道。一切英雄豪杰、理想家或天才,只有成为社会变革的历史工具,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陈独秀和瞿秋白在这里把唯物史观等同于科 学,等同于完全的真理,等同于社会现象中必然的因果律。其实,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看待社会、历史的重要观点。但马克思从 来没有用过历史唯物主义这个词,而是由恩格斯创造的。( ,第111-112页)马克思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曾说大体说 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但他并没有把这看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的因果律。马克思在 1844年,既强调自然主义,也强调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 )而瞿秋白要人做历史工具,完全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方面,成了单纯的自然 主义和唯科学主义者。龚育之曾批评郭颖颐,不应该把陈独秀说成是唯科学主义者,因为陈独秀既提倡科学,又提倡民主,欢迎德先生和賽先生。( )确 实,陈独秀在1919年提倡过科学和民主,但在一年后,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把阶级斗争学说作为至高无上的原则,而认为德谟克拉西必然永远是资产阶级底 专有物,是资产阶级永远把持政权抵制劳动阶级底利器,( )根本予以否定。所以,郭颖颐说科玄论战中的陈独秀是唯科学主义者,应该说是恰当 的。( ,第65页)   正如李泽厚所指出的那样,这场大论战,如果纯从学术角度看。玄学派所提出的问题和所作的某些基本论断,例如认为科学并不能解决人生问题,价值判断与 事实判断有根本的区别,心理、生物特别是历史、社会领域与无机世界的因果领域有性质的不同,以及对非理性因素的重视和强调等等,比起科学派虽乐观却简单的 决定论的论点论证要远为深刻,它更符合于20世纪的思潮。( ,第59页)可是,在科学在中国有无上尊严的形势下,这场论战却明显地是以玄学 鬼被人唾骂,广大知识青年支持或同情科学派而告终。(同上) 二、 从1927到1949,中国左倾的知识分子日益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唯科学主义    1927年,国共分裂。国民党取得政权。从1927到1937年,国民党政府对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可是戴上科学桂冠的马克思主义 却继续得到广泛传播。突出的例子是艾思奇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哲学》,在1934年开始发表,以后合编成书出版。在12年内竟再版32 次。( ,第164-165页)有意思的是,国民党的理论家陈立夫,为了与马克思主义相抗衡,写了一本《唯生论》。他对科学的滥用表现了一种粗劣 的唯科学主义变态,( ,第161页) 其影响显然无法与马克思主义相比。   我本人的经历也可以表明马克思主义唯科学主义在青年知识分子中的影响。1940年,当时我14岁,住在重庆赖家桥,我和住在附近的孩子剧团的小朋友们 一起学了《社会发展史》,我也常到政治部第三厅的图书馆去借阅苏联和进步小说,初步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启蒙。1948年,在共产党领导的学生运动的影响下, 我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在浙江杭州参加了革命,也参加了科学时代社,( )这是一个中共地下党领导的进步青年科学工作者组成的科学团体,有许多大 学的理工科青年教师参加。我在这里第一次学习了自然辩证法。当时我因为缺乏哲学、科学哲学和人文学科的素养,幼稚地以为:学习了历史唯物论和社会发展 史就掌握了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学了自然辩证法就掌握了自然界发展的普遍规律,对马克思主义作了唯科学主义的理解。 三、 从1949到1976年,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唯科学主义在中国大陆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1950年,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中,给马克思主义下了一 个经典的定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关于被压迫和被剥削群众的革命的科学,是关于社会主义在一切国家中胜利的科学,是关于共 产主义社会建设的科学。( )这一定义长期为我国许多书籍和教材所引用。这是一个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典型的唯科学主义的定义。按照列宁的说法,马克 思主义有三个组成部分: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学说。( )按照我今天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观察世界的观 点和方法,具有重大和深远的影响。但它不是经验科学,它的许多命题是不能用经验证实或否证的。政治经济学是科学,但需要与时俱进,需要发展。社会主义学 说,在今天看来,还很不成熟,否则邓小平怎么会说我们还要摸着石头过河呢。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是一个伟大的理想,是十分重要的价值观。斯大林把哲学、 价值观与具体科学相混同,其后果是不好的。   按照当时苏联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哲学社会科学是有阶级性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哲学社会科学是为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服务的,是伪科学,应予取 缔,这方面的教师、专家,不能再讲课,需要改造思想和学习马克思主义。自然科学是没有阶级性的,所以仍可以讲授和学习。但因为西方世界的科学家大都出身于 资产阶级,世界观是唯心主义的,这种观点会渗透到科学著作和教材中去,因此要学习苏联的先进科学,批判西方自然科学家的唯心主义观点。   这方面的例子很多。例如,1952年4至6月间,政务院文教委计划局科学卫生处和中国科学院计划局先后召开了三次会议,不少原科学时代社社员如孟庆 哲、吴征镒、汪志华、何成钧等和科学卫生处的何祚庥都参加了。会议上大家基本同意的结论整理成一篇题为为坚持生物科学的米丘林方向而斗争的长文,在 《人民日报》和《科学通报》上发表。文章中写道:米丘林生物科学是自觉而彻底地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于生物科学的伟大成就,是生物科学的根本革命 ,它用辩证唯物主义作为它的哲学基础,证明了生物发展的辩证过程。文章把摩尔根染色体遗传理论打成伪科学,而把真正的伪科学(即勒柏辛斯卡娅的 细胞形成学说和波什扬的病毒和微生物相互转化学说)当成苏联的先进科学而加以表扬。( )又如1952年《科学通报》刊载了6篇苏联科学家批判鲍林 的共振论的文章,认为共振论是唯心的、反动的伪科学。(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鲍林却因为这项工作获得了1954年诺贝尔化学奖。老实说,在当 时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苏联先进科学的号召下,许多人(包括我自己)还看不出这类批判的问题的。但在今天反思时,难道还看不出这种马克思主义的唯科学主义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同于万能的科学、用哲学来代替科学、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评判科学的标准)的错误吗?!历史证明,这些批判对苏联和我国的生物科 学和化学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例如,1954年冬,四川农业科学研究所的遗传学家鲍文奎经营多年的培育高品位多倍体品种的试验田被铲除。我国著名植物 学家胡先驌在1955出版了一部《植物分类学简编》教材,就因为书中批评了李森科主义的错误,竟被批判为反苏、反共、反对共产党领导科学的罪行,该书 被全部销毁。( ,第182-192页)这些粗暴的行为,对我国生物科学的摧残,是可想而知的。   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了双百方针。8月,在青岛召开了遗传学座谈会,肯定了摩尔根遗传学是科学,是不同于米丘林生物学的另一个学派。 1957年初,中共中央鼓励广大知识分子鸣放。许多社会学家提出了恢复社会学的建议。6月9日,《光明日报》发表了曾昭抡、千家驹、华罗庚、童第周、钱伟 长的对于有关我国科学体制问题的几点意见,其中关于社会科学的问题一节提出了:首先要改变对待旧社会科学的态度。不要以为资产阶级社会里没 有社会科学可言。某些学科解放后竟被废除。过去研究社会学、政治学和法律学的人很多转业了。过去许多课程因为苏联没有就被取消了。他们建 议,对待旧社会科学应当是改造而不是取消。因此应当恢复的应即采取适当步骤予以恢复。( )不久开展的反右派斗争把这个建议批判为反社会主义 的科学纲领,批判者认为右派分子企图用恢复资产阶级社会科学的办法来反对马克思主义,所谓资产阶级社会科学,实际上是不科学的。人类历史和社 会现象的研究,真正成为科学,是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手里才开始。( )。这样,曾昭抡、钱伟长和费孝通等许多社会学家都被打成右派分子,成 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对象,他们的善意建议,被看成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毒草,看成是向党进攻。   在1966年开展的文化大革命中,不仅要批判封建的、资本主义的思想,不仅要批判苏联的修正主义,而且要在上层建筑其中包括各个文化领域实行无产 阶级专政。( )毛泽东被说成中国几千年才出现一个的天才,毛泽东思想被说成是当代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顶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 ;毛主席的话,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 )在这种绝端个人迷信、个人崇拜的气氛中,文化革命成了反人道、反科学、反文化的浩劫。 四、 从1978-1989年,唯科学主义与人道主义之争    在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解放思想的号召下,中国学术界开始有了生机,又一次出现了唯科学主义与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的争论。海外有位华裔学者 华世平,写了一部题为《唯科学主义与人道主义毛以后的中国的两种文化》,( ) 论述了这一时期的争论。他举出了唯科学主义的三个代表人物:马克思主义的唯科学主义者胡乔木,技术决定论者苏绍智,经验的唯科学主义者金观涛。他也举出了 人道主义的三个代表人物: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者王若水,儒家人道主义者李泽厚,批判人道主义者甘阳。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胡乔木与王若水的争论。胡乔木坚持列宁、斯大林式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学说都是科学;认为强调人道主 义和异化的马克思是早期、还不成熟的马克思;作为世界观的人道主义是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意识形态。( )王若水则认为,人是哲学的出发点,从青年马 克思到老年马克思都坚持人道主义的价值观,社会主义社会中有异化,社会主义需要人道主义。({25})在争论过程中,胡乔木利用手中的权力,给王若水以严 厉的党纪和行政处分,但并没有把王若水压服,对王的答辩也没能作进一步的反驳。胡乔木在1982年9月24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关于共产主义思想的 实践一文,他说,共产主义运动已取得进展这一事实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是正确的,共产主义是必然会成功的。( ,第58页)这 样的论证是缺乏说服力的。   苏绍智自称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强调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历史的发展有客观规律,它决定于生产力,而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第66页)作 为科学,马克思主义也具有不完备、可超越、可证伪的特征。( ,第69页)苏说马克思主义可以证伪,本意是要给马克思主义带上科学的桂冠,结果却被 某些人以为是在攻击马克思主义,险些受到处分,幸好有朋友替他解释,才免了此一劫。不过,实事求是地讲,马克思主义中的哲学、社会主义价值观是无法证伪 的。而且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表示,他们并不赞成简单的经济决定论。( ,第67页)   金观涛倒真是想用科学方法去研究哲学与人文学科的唯科学主义者。他想用量子力学证伪唯物论,想用控制论、系统论取代辩证法,( )用它们来研 究、解释中国的历史和科学史。( )但他的哲学、科学哲学、历史的基础不够深厚,他的理论还有许多可商榷之处。( ,第83-87页; )   在当时的中国学术界,华世平遗漏了一个唯科学主义者。他就是查汝强,他是马克思主义的(或自然辩证法的)唯科学主义者。他认为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 界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自然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第15页)他还提出了自然辩证法的范畴体系和三条宇宙总规律,并据此否定认为宇宙是有 限无界的现代宇宙学,( )发表了二十世纪自然科学四大成就与辩证自然观一文。( )他的这些文章受到了许多学者的批评,从1986年到 1988年展开了热烈的争论。( )但他得到了何祚庥的坚决支持。( )   华世平把李泽厚作为儒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其实并不恰当。( ,第109-124页)因为他主张回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不赞同把马克思 主义解说为人道主义,( ,第199-204页)提出以西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为体,中学为用。( ,第311-341页)我认为中 国文化书院的汤一介更适合于做这方面的代表人物。( )   批判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甘阳是所有代表人物中最年轻的,但他对西方哲学(从康德到现象学、诠释学、存在主义,到新马克思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却是了解 最多的。他作为文化:中国与世界系列丛书的编委,编辑了《现代西方学术文库》、《新知文库》、《人文研究丛书》以及《当代中国文化意识》一书。他着重 学术的批判和建设,但不直接参与现实政治。他批判中国的传统文化,反对新儒家,也批判唯科学主义和西方的现代化。( ,第125-133页)甘阳赞 同哈贝马斯的观点,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与政治压迫相联系的。对自然的支配总是与对人的支配相联系的。在科学技术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的时代,个人的生 活就日益支离破碎了,科学和技术只能帮助我们评价我们的一些目的的一致性,但不能帮助我们决定哪些目的是真正有价值的,或有道德义务的。( ,第 135页)   在这些代表人物之间,除了胡乔木和王若水有正面的交锋外,一般都是各有自己的阵地、团体、读者,互不交锋。李泽厚还支持金观涛用控制论解释中国历史的尝试。这表明毛以后的中国,学术思想已比较多元化了。 五、 21 世纪初开展的有关唯科学主义之争    2000年6月8日,《中华读书报》发表了对何祚庥院士的访谈,题为我为什么提倡科学主义。( )2001年9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召开第五 次全国代表大会。何祚庥在上午开幕式上又一次提倡科学主义。龚育之在发言中,把提倡科学精神混同于科学主义,说把重视科学,提倡科学精神叫做科学主 义也无妨。( )我在下午的发言中表达了不同意见,( )可是他们二位都已离席,没有听到。2002年11月21日至22日,京沪两地的若 干从事科学文化研究的学者举行了首届科学文化研讨会,发表了题为对科学文化的若干认识的学术宣言。对科学主义进行了分析批判和反 思。( )2003年10月14日,在邓小平批准成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二十五周年纪念会上,龚育之作了题为科学与人文:从分隔走向交融 的长篇发言,反对对科学主义的批判。( )那天下午我作了即席发言,发表了不同意见。2003年12月12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国科协科学与社会论坛 第一次研讨会。龚育之没有到会,但提交了一篇论文。主讲人何祚庥作了题为我为什么要批评反科学主义的发言。( )接着有八、九位到会者对科学 文化人的反科学主义的宣言进行了批评,遗憾的是被批评者都未被邀请与会。只有一位到会者肖显静发表了一些不同的意见。( )2004年4月30日, 何祚庥又在《科学时报》上发表了我们和反科学主义者的根本分歧何在?一文。( )此后,直到今年,全国报刊上仍不时出现一些有关科学主义与 反科学主义的文章。这些文章中有不少好的意见,限于篇幅,我不再重复。因为何祚庥是反对反唯科学主义的领军人物,所以我要对他的几篇文章中的论点表示一些 不同意见。   1.何祚庥说:反科学主义的后果就是反科学。( )我在前面说过,反对唯科学主义,就是反对科学万能论或科学方法万能论,我们不反 对科学和科学精神。但是,甘地说过,没有人文关怀的科学是七大社会罪恶之一。所以,像为细菌战服务的那种科学,我们是可以反对,也应该反对的。   2.何祚庥说:争议在于科学的方法,...能不能应用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 )我的意见是,社会科学作为科学,当然应该用科学方 法进行研究。但是,因为研究对象不同,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不完全等同于研究社会科学的方法。我们认为,主要的争议是自然科学方法能不能解决人文学科的问 题。唯科学主义者认为能,我们认为不能。因为哲学、道德哲学要解决的是人生的意义与价值问题,是有关善的问题,是价值判断问题;艺术是解决美的问 题,是审美判断问题。而科学主要是求真。二者不能混同,也不能取代。   3.何祚庥说:人们对于自然或社会的认识,能达到真理的或科学的认识,并且这种真理的认识或科学的认识,必定是一元化的认识,亦即客观真理只有一 个。( )何进一步依据神舟五号的火箭的设计中,人们用的是牛顿力学,而且取得了成功,因此牛顿力学是力学领域中唯一正确的力学,是唯一的客 观真理。   我们认为,牛顿力学是一个理论体系,其中包括绝对时空观,牛顿力学三定律,伽利略变换,万有引力定律等。设计神州五号火箭成功,并不能证明绝对时空观 就是客观真理,绝对时空概念具有很大的主观约定的成分。何向反科学主义人士挑战,认为对方举不出一个实例,证明力学领域中还有另一套观点和理论 不一样的而又不能说一定是错误的力学。( )其实,我们很快就可以举出一个实例,这就是相对论力学。它的时空观、洛伦兹变换等与牛 顿力学是不一样的,但不是错误的。而且它还有比牛顿力学优越的地方,它不仅可用来设计神州五号火箭,还可以用来设计牛顿力学所不能胜任的粒子回旋加速器 哩。   真理问题,是哲学、科学哲学中长期争论的问题。唯物论者、实在论者主张真理符合论,即真理要符合客观实在,经验论者主张真理融贯论,即真理要融贯地说 明一切经验。实用主义者认为应用有效即是真理。现象论者认为真理乃是存在者之解蔽。如此等等。何祚庥断言牛顿力学是力学领域中唯一的客观真理,但没有给出 令人信服的论证。我们知道,牛顿在创建和应用牛顿力学的过程中,充分运用了还原论(或简化论的方法。他把天体简化为质点,在说明开普勒定律和计算行星轨道 时,把行星之间的相互吸引力略去不计。所以,按照牛顿力学算出来的行星轨道,并不完全符合客观实际,而只是一种近似、有效的描述。按照唯物论的真理符合 论,它并不是唯一的客观真理。   4.何祚庥说,反对唯科学主义,是反对科学社会主义思潮,是...反对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是在那里挑战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   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乃至斯大林、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学说,是否已达到科学的、规律性的认识?前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解 体,说明列宁、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学说没有成功。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社会不断革命的学说把中国经济带到了崩溃的边缘。所以邓小平说,要摸着石头过河,我们 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搞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放弃计划经济,开始实行市场经济,我们不再强调阶级斗争,而提出要建设和谐 社会。这些都表明,我们要对社会主义达到科学的认识,还需要一个实践、尝试的过程。   第二,是关于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研究的问题。这里关系到用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以及如何指导的问题。前面已经说过,在上世纪 50年代初,在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名义下,有许多社会科学(如社会学)被取缔了。社会学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恢复。1952年,何祚庥以政务院文教委计划 局干部的名义,参加了三次生物科学座谈会。这三次座谈会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名义,主张坚持生物科学的米丘林方向,把摩尔根遗传学打成伪科学,而把真正 的伪科学(勒帕辛斯卡娅的新细胞形成学说和波什扬的微生物和病毒相互转变的学说)当成苏联先进科学来大加表扬。( )时隔半个世纪了,我们恳切地希 望,何先生在再次强调要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时,不要重犯半个世纪前的错误。   5.何祚庥说,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价值问题...可以...也必须用科学方法来研究。这表明,何祚庥确实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唯 科学主义者。但在我们看来,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不仅仅是,也不全是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重 要的、影响深远的观点、方法,但不等于科学,也并不是唯一正确的方法,它也不能取代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方法。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对研究早期资本主义作出了 划时代的贡献,但在今天世界日益全球化的时代,需要与时俱进。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一种伟大的理想和价值观,但社会主义学说还没有成熟到科学的程度。价值 问题当然可以用科学方法来研究,但人生意义、伦理道德、审美情趣、艺术创造不是仅用科学方法、理性的、逻辑的方法所能解决,这些还涉及感情、意志、灵感、 顿悟等等方面。   总之,关于唯科学主义与反唯科学主义的讨论,是涉及到哲学、科学的一场历史悠久的学术讨论。需要平心静气的、深入细致的、充分自由的讨论。何祚庥喜欢 给对方反唯科学主义者扣上反科学、反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的帽子,责问对方是代表哪些人群的利益,站在什么立场,( )是否不利于营造我国学术 界内的和谐气氛呢?   写到这里,觉得也有必要对科学文化人的学术宣言提一点意见。这个宣言概述了现代国际上哲学、科学哲学、科学史、科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等的 研究成果,也吸取了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环境生态主义等等的观点,剖析了唯科学主义的历史功过,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论述过于简单,没有划清反唯科学主义 与反科学的界线,没有充分考虑到我国科学还比较落后,还正在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的情境(Context),因此引起了何祚庥、龚育之先生等的误解、忧虑和 反对。举个例子说,还原论对现代科学(从牛顿力学到原子物理、基本粒子物理、到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今天看到了还原论的不足之 处,但在今后很长的历史时期内,还原论(简化论)方法可能还取消不了。因为现实世界是太复杂了。科学如不作些简化,几乎就无法前进。牛顿当时如不把行星之 间的引力简化掉(把多体问题简化为二体问题),他是很难说明开普勒定律的。又如江晓原2003年1月24日发表在《科学时报》上的文章科学本身不可以被 研究?( )对科学哲学发展的历史过程、科学哲学家与科学家的关系的叙述,也太简单化了,有的地方可能也不太符合实际。据我所知,有许多杰出的科 学家,对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还是很赞赏的。而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论,有悠久的历史根源,至少要追溯到康德,决不是科学哲学家因爱生恨而开始 采取的临时策略,也不能通俗化为少数人在房间里商量出来的,这样的通俗化,把社会建构论也太简单化了。这样,只能引起不了解科学哲学新近进展的人 的误解和反感。   回顾我国80多年来有关唯科学主义的讨论,可以看出,作为学术讨论,这种讨论对哲学、科学哲学以及科学的发展是有益的。但如果像上世纪50年代到70 年代的中国和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科学主义作为官方的意识形态,据此来取缔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教条来 批判、取代具体的自然科学,则会产生巨大的危害。 六、 唯科学主义的渊源和当代的自然主义    自从近代科学建立并发展以来,哲学中的认识论的基础主义(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和本体论的自然主义(唯物主义)都有所发展。这种哲学把科学看做文化中价 值最高的部分。反对这种观点的人把这种观点贬称为唯科学主义。( )但实证主义者、经验主义者和唯物主义者都乐意把自己称为自然主义者。实证主义后来 发成为逻辑经验主义,他们有很强的自然主义倾向,要取消形而上学,强调实证方法,要建立统一的科学和科学世界观。唯物主义后来发展成辩证唯物主义,他们也 有很强的自然主义倾向,反对机械论的形而上学,强调实践,也要建立统一的科学。但由于西方世界有很强的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传统,所以他们也重视人本主 义。逻辑经验主义者费格尔说,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应该是我们的箴言。( ,第1页)而马克思也说,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 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 ,第1页; ,第77页)(可是前苏联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片面强调科学主义,而忽视了人 道主义或人本主义。   可是,自然主义哲学今天在世界上仍很有影响。例如,澳大利亚的C. A. 胡克,他致力于自然主义实在论的研究。他们把自然界、人类社会都看成是非线性的、不可逆的和功能上不可还原的复杂动力学系统。他们已尝试对真理和理性作了 自然主义的(或科学的)说明,虽然其中的困难是令人生畏的,对善和美尚未作任何说明,但他们仍希望对善与美作出自然主义(或科学的)说明。其中的困难将 更加难以克服。( )所以,今天仍有人认为科学是可以对伦理道德和审美判断作出自然主义的、科学的说明的。当然,要完成这一任务,是十分困难的。由 此可见,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的争论,将是长期的。 七、 中国的崛起和中华文明的复兴   新中国在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和国防现代化方面已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中国正在和平崛起。但在政治体制改革、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建设方面还有十分艰巨的任务。现在提出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社会,关心弱势群体,是一巨大进步,是对唯科学主义的有力批判。   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必须加强中国的文化建设,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中国的文化建设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国自身的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继承五四传统,吸 取世界的优秀文化(既要人文,也要科学),也需要继承发扬马克思主义中的优良传统,融合创新,才能成功。光靠科学是不够的。   甘阳提出,中华文明的复兴,需要三种传统的融会。一种是中国儒道互补的传统,仁爱是这种传统的精髓,第二个传统是毛泽东时代形成的平等与参与的传统, 第三个传统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对于市场经济的信念和对于自由的追求。甘阳认为,中华文明未来的形态,很可能是三种传统在相互冲突之间的融合与交融。 ( )我基本赞同甘阳的意见,但觉得也要继承发扬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传统,努力吸收外来文化,包括科学,民主,自由,人权,个性解放等等启蒙思想。 参考文献 江天骥,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关系问题,《哲学研究》,1996年第11期。 我为什么提倡科学主义访何柞庥院士,《光明日报》2000年6月28日。 陈广仁、王恒礼,科学主义的科学发展观及其弊端,载《地球科学认识论方法论》,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年。 《科学与人生观》,上海亚东图书馆,1923年。 《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 瞿秋白,自由世界与必然世界,《新青年》季刊2期,1923年12月 30日。 贝尔,《当代西方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77页。 龚育之,科学与人文:从分隔走向交融,《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第1期。 陈独秀,论政治,1920年,《新青年》8卷1号。 郭颖颐,《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9页。 黄宗甄,科学时代社和《科学时代》,《中国科技史料》,1996年第4期。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人民出版社,1950年。 《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41-446页。 为坚持生物科学的米丘林方向而斗争,《科学通报》1952年第7期。 见《科学通报》,1952年第3期。 李佩珊,《科学战胜反科学》,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 《光明日报》1957年6月9日。 郭沫若,驳斥一个反社会主义的科学纲领,《人民日报》1957年7月6日。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1966年5月16日。 《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中的林彪语录,1969年。 Shiping Hua, Scientism and Humanism: Two Cultures in Post-Mao China (1978-1989), State of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lbany, 1995. 胡乔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人民出版社,1984年。 王若水,《为人道主义辩护》,三联书店,1986年。 金观涛,《我的哲学探索》,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金观涛,《在历史的表象后面》,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 傅大为,评金观涛、刘青锋〈问题与方法集〉及刘青锋〈让科技的光芒照亮自己近代科技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第1卷第2、3期(1988)。 查汝强,《科学与哲学论丛》,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 查汝强,自然辩证法范畴体系设想,《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第5期。 查汝强,二十世纪自然科学四大成就与辩证自然观,《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4期。 参见1986至1988年的《自然辩证法通讯》、《中国社会科学》和《光明日报》刘兵、王作跃、熊伟、陈恒六、仲维光、许良英、董光璧、金吾伦、韩增禄等人的文章。 何祚庥,有界无边是否就不可超越?,《自然辩证法通讯》,1988年第2期。 参见汤一介访谈:中国文化能为文明的共存作出贡献,《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12月30日第6页。 龚育之,对新世纪科技发展的人文思考兼论所谓反对科学主义,《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文献汇编》,2001年。 范岱年,尼采和科学哲学,《场与有中外哲学的比较与融通》(六),2002年。 对科学文化的若干认识首届科学文化研讨会学术宣言, 见《中华读书报》2002年12月25日。 何祚庥,我为什么要批评反科学主义,《科学时报》2004年2月13日。 肖显静,科学主义、反科学主义、反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科学时报》2004年2月13日。 何祚庥,我们和反科学主义者的根本分歧何在?《科学时报》2004年4月30日。 江晓原,科学本身不可以被研究?,《科学时报》2003年1月24日。 R. S. 科恩,《当代哲学思潮的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1页。 C. A. 胡克,自然主义实在论:纲要和研究纲领,《自然辩证法通讯》,1994年第2期,特别是第5页注1。 甘阳访谈:三种传统的融会与中华文明复兴,《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12月30日,第3页。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3872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0: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