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诗经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缪斯的星空
热度 1 pingguo 2013-6-30 11:49
一 泼墨于我,一双音乐的眼 盛夏的超级月光,无形的河流 侧转身影,变幻成诗的眼 无声的闪电,将瞬间刻画为永远 二 伊有大美,可惜我知之太少 且模仿一只鸟 在诗经的首页上鸣叫 三 星空啊星空,请缓缓关闭 允许我进入虚无的梦境 梦里开口,好直达真理 四 什么样的声音叫种子破土 什么样的沉默让果实脱落 五 唯一的诗献给你。也献给自己 它在我心底,露珠一样汇聚 我能够说出的痛仅限于此 月光传递的荡漾依旧在荡漾 闪电创造的飞翔仍然在飞翔 六 请直接投影在心底 星空的色彩无人提取 幽蓝,黑暗与光亮 渗透神的暗示 大师们的瞳孔 镶嵌着它定制的标识 七 痛苦与痛苦相互辨认 快乐与快乐共同举杯 八 镜头里的事物看起来更美 想象中的事物想起来更美 这样的句子,不属于真 不配雕刻于墓碑 九 你的星空我的星空,归于 神的星空。第二女神不再有位置 缪斯的化身也已消失 宇宙中检测到的信息唯有爱 我的爱与神的爱合二为一
个人分类: 诗歌|2043 次阅读|2 个评论
非子不契
wufee 2013-6-8 09:11
情止一心,离成千结 ,姑酌金罍 ,非子不知。 林者双木,丛聚相生,枝干连理,非子不悦。 川为三水,江汉广永 ,逝者如斯 ,非子不念。 星划四象 ,生克制化,调阴和阳,非子不谐。 山名五岳,峻极于天,五方咸定,非子不乐。 卦者六爻 ,相叠而成,浩极乾坤,非子不佳。 北有七星,璇玑玉衡 ,富贵爵禄,非子不享。 乐分八音 ,相和而鸣,彤管清徽 ,非子不候。 言称九鼎,不为虐兮 ,淇奥之会,非子不契。 凤象十形 ,四海求凰 ,东门缟衣 ,非子不依。 注: 唯有离别时,方知情至深,心纵有千万结,独为一人此之谓也。 引《诗 周南 卷耳》:“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引《诗 周南 汉广》:“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引夫子“不舍昼夜”之谓情思。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为 四象 , 古人把东、南、西、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 四象,四象又推生出阴阳五行。 六爻,即天、地、人爻,上下卦合成六爻。 《史记 · 天官书》:“ 北斗七星 ,所谓璇玑玉衡 ”。 北斗七星由斗口至斗杓连线顺序为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和瑶光。前四颗称 “ 璇玑 ”, 后三颗称 “ 斗杓 ” 。 传统谶纬中 人间世事吉凶 否泰 皆由北斗七星所定 ,“ 斗七星,富贵之官也;其旁二星,主爵禄 ”。 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不同质材所制乐器 之音 。 佛教亦有八音之说: 即极好音,柔软音, 和适 音,尊慧音,不女音,不误音,深远音,不歇音。 引 《诗 风 静女》 :“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 。 引《诗 卫风 淇奥》:“有匪君子,如金如锡, 如圭如璧,宽兮绰兮,倚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引《说文》:“ 凤之象也,鸿前麐後,蛇颈鱼尾,鹳颡鸳思,龙文虎背, 燕颔 鸡喙,五色备举 ” 。 引《 凤求凰 琴歌 》:“ 有美人兮, 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 。 引《诗 郑 风 东门 》 :“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 。 癸巳蛇年孟夏吴飞草于武昌沙湖畔。
2977 次阅读|0 个评论
【古训今读】岂其取妻,必齐之姜(《诗经》)
xiao 2013-4-26 12:29
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诗经·陈风·衡门》) 【伟光按】对我们一般人来说,“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孟子·万章上》),但不必强求美味美人,有缘分的话也不必矫情拒绝,只是不必在这些上面多着心思,提升自己是第一位的,自古美人爱英雄,如果自己是一个英雄,何愁无有家室,这就叫做“先立乎其大”(《孟子@告子上》),就怕自己无有让人爱怜之处。对女孩来讲,更要牢记一句话:“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史记@吕不韦列传》),常看到bbs及各种电视节目上的婚恋标准,不禁为很多女性感到悲哀——《氓》是《诗经》中有名的弃妇诗,此诗有如下的告诫:“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沉溺)。士之耽兮,犹可说(通“脱”,解脱,脱身)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有心者不妨思之。
个人分类: 金声·玉振|73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古训今读】硕鼠,硕鼠(《诗经》)
xiao 2013-4-26 08:38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诗经@魏风@硕鼠》) 【伟光按】这首诗我们很多人都在教材里学过,据说是咒骂腐朽的统治阶级的,今日有钱有权的人都向往“万恶的美帝”,不知道他们心里是怎么想的。《论语》有载: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朱子注云:“被其泽则悦,闻其风则来,然必近者悦,而后远者来也。”为政者不务抚慰子民、使之安居乐业而劳心于远交、免除异邦之巨债,皆为舍本逐末、缘木求鱼之举也,不知何日能有此觉醒,哎。
个人分类: 金声·玉振|55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复性读书会《诗经》晨读】一个月二十遍
xiao 2013-4-7 19:03
【复性读书会晨读】 上周我们已经通读完《诗经》。明晨六点半至八点,未名湖石舫,我们开始读《诗经》之《国风》,读二十遍以上。我们的计划是:每天十篇左右,三十天至少将《诗经》读二十遍。欢迎参加! 当时解诗时,且读本文四五十遍,已得六七分;却看诸人说与我意如何,大纲都得之,又读三四十遍,则道理流通自得矣。——《朱子语类》 发在未名bbs上的纳贤打油诗,立此存照: 信区:AcademicInfo 标题:【复性读书会】《诗经》晨读 发信站:北大未名站(2013年04月07日22:03:58星期天),站内信件 每晨六时半, 未名湖石舫。 鸟语花香,湖光塔影; 天清地宁,志气如神。 每日十篇二十遍,一月读毕诗三百。 燕园春色美如斯,刚健清新怡性情。 有志君子随我来,明日就从关雎始。
个人分类: 八面·来风|2841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昆编剧王焱:未名湖晨读《诗经》有感(三首)
热度 1 xiao 2013-4-3 20:19
【博主按】此文为授权代发。 2013年春,受肖伟光博士之邀,与北大国学院诸博士生清晨共读《诗经》于未名湖石船,心中感动,作晨读三绝: 之一 晓色未开尚朦胧, 轻茵半柳待花红。 谁人隔岸传风雅? 唤得湖上日初升! 之二 荡漾辉光耀良朋, 乐只君子诵国风。 休言大雅难寻迹, 尽在石船满载中。 之三 小舟安伫桥自横, 流水汤汤浩气腾。 静好德音归四海, 天涯遍是木铎声。
个人分类: 诗情·画意|4539 次阅读|1 个评论
【北京大学复性读书会晨读】
xiao 2013-4-1 20:58
【复性读书会晨读】 明晨六点半,未名湖石船,我们开始读《诗经》,每次读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一天或两天读一遍《诗经》。 以北大国学院博士生为主,也欢迎感兴趣的朋友加入。 伟光敬上
个人分类: 八面·来风|2590 次阅读|0 个评论
所谓瑞雪
pingguo 2013-2-22 16:40
从远山到窗前 从树梢到枯草 从昔我往矣到今我来思 苍茫中纷纷扬扬的雪 嗅不出爱恨的雪 执意于残留的雪 多像一面无常的镜子 映照这个渺茫的世界 更加渺茫
个人分类: 诗歌|1922 次阅读|0 个评论
癸巳新年闲说蛇
热度 9 fdc1947 2013-2-10 07:18
中国人十二个生肖,每到过年,总有人要搬出一些关于这一年生肖的词句、话题或典故,说一些吉利话,讨一个吉祥如意。在这十二个生肖之中,关于龙和虎的好话大概最好说,好词最多;牛、兔、马、羊、鸡次之,吉祥之词也好找;猴、猪又次之;狗的情况特殊,汉语词句中虽然没有好话,但是沾了洋人的光,如今的地位往往在人之上;鼠虽然几无好话,但是也沾洋人的光,在小朋友中地位大好;只有蛇最为悲惨,极少有人说关于蛇的吉祥话,甚至有人提出要开除它的生肖籍,实在可怜!不过据说蛇连被可怜的资格也不够,真是悲惨到了极点。 蛇,古人就写一个“它”, 《说文解字》说:“ 它,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 。”篆字“它”的上半截与“虫”一样,只是垂着一条长尾巴。(此虫(音 hui 卉)字并非蟲( chong )字的简化,而是虺的古字,系一种小蛇。为分得清楚, 本文对昆蟲的蟲字一律用繁体字,而虫 = 虺 )《说文解字》又说:“ 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 ” 上古时人们居住条件恶劣,常被蛇伤,所以见面就相互问道:没“它”吧?时间一长,它就成了第三人称的代词,而为了强调它的本意,就另外在“它”的边上加一个“虫”旁,成了现在的“蛇”字。 蛇在中国古文化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就是这种虺,即“虫”,《说文解字》说是“ 物之微细, 或行、或毛、或蠃、或介、或鳞 ,以虫为象 。”所以说,古人以虫为一切动物的“象”,因其“或行、或毛、或蠃、或介、或鳞”而把动物分为蟲、鱼、鸟、兽、畜五类,写作于战国时期的中国最早的百科词典《尔雅》就是这样分类的,您看与现代的科学分类是否也有几分相似? 在中国现存最早的诗集《诗经》中,有一首过去家喻户晓的诗《斯干》。这是一首祝颂周王建成宫室的诗歌,在前五章歌颂了宫室之后,第六章起,说住此宫室中可以安睡做梦,而梦到的“ 维熊维罴 , 维虺维蛇 ” 。罴是大熊,虺是小蛇。而根据“大人占之”(占卜)得到的结论,“ 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 ”梦到熊罴则要生育男子,梦到蛇虺则生女子。于是将来分别 “弄璋”和“弄瓦”。“弄璋”表示治民,“弄瓦”表示纺织。看来做梦梦到蛇也是很吉祥的事情呢。 传说中的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就是人面蛇身,另一位始祖女娲也是如此(《史记 · 三皇本纪》:“ 伏羲氏,蛇身人首;女娲氏,亦蛇身人首 ”)。据说我们都是他们的子孙,在古籍中,我们是炎黄子孙的说法倒极少,远不像现代这样流行。伏羲、女娲二人的汉代画像也多为蛇尾交绕在一起,这些都存有实物。 晋 • 王嘉的《 拾遗记 》中更是叙述了蛇身的伏羲帮助大禹治水的故事。南方人特别是福建人更是被认定是蛇的子孙( 《说文解字》:“ 蠻,南蠻,蛇种 ”,“ 闽,东南越,蛇种 ” )。 同样,马王堆帛画最上方正中间最高贵的位置,就是一条盘旋着的人身大蛇,他的左右下方分别是日月和承载着日月的两条龙。这个考古发现,无可争辩地反映了在汉代人们心中,蛇的无比尊贵的地位。连他们的“高祖”杀了一条白蛇也被认为是“赤帝子”斩杀了“白帝子”。 古人相信实力,凡厉害的便尊之曰“神”。人们害怕蛇,于是尊蛇为神,各地便产生了许多“蛇王庙”。 清·顾禄《清嘉录》载:在苏州,四月“十二日为蛇王生日。进香者骈集于娄门内之庙,焚香乞符。归黏户牖,能远毒蛇。”而打渔者和捉蛙者的祭祀更加虔诚,纷纷给蛇王献上青蛙以供享用。据说,那里的蛇王是明初死保建文帝不肯给明成祖朱棣写诏书而被灭族的文人方孝孺。 清·施鸿保《闽杂记·蛇王庙》中记载:漳州府城南门外有南台庙,俗称蛇王庙。而那里的蛇王像“乃一僧像”。“相传,城中人有被蛇噬者,诣庙诉之,其痛自止,随有一蛇或腰断路旁,或首断在庙中阶庑间,俗谓蛇王治其罪也。”有意思的是,在荒郊野外被蛇伤害者不在此例。这倒很有些“现代意识”:城里是人的领地,蛇不能伤人;荒郊野地却是蛇们自由往来之处,人去随便侵占,那被咬也是活该。 随着人类力量的日益强大,对蛇类的畏惧日益减少。恐惧减少了,厌恶却还在。于是,我们看到,宋元明清时期与汉代相比,人们对蛇类的尊崇逐渐丧失殆尽。相反,是人在控制蛇、利用蛇了。据说,蛇胆能够“清肝明目”, 蛇蜕、蛇肝、蛇膏、蛇毒等均可入“药”。蛇肉也具有“强壮神经、延年益寿”之“功效”。既然蛇“一身都是宝”,在已经强大起来的人类面前,它的日子还能够好过吗? 随着西洋人的进入,中国人对蛇的态度进一步恶劣。 在西方的传统文化中,蛇完全是十恶不赦的。它不但是凶残的,而且是狡猾的、罪恶的。它是恶的化身,没有比蛇更加恶毒的了。而且,决不能可怜它,谁要是可怜它,谁就要像那个农夫那样被蛇反噬。这样的传说和童话已经在中国深入人心,做到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特别是小朋友,都知道农夫与蛇的故事。在这样的教育下,现实生活中的蛇真是倒霉透顶了。除了饲养场之外,无论哪里出现一条蛇,除了几声大哭小喊的惊叫之外,最后留下的只能是一条“烂死蛇”。 在现实中,我们应当很好的保护蛇,再也不要去捕捉野生蛇类。很多地方鼠类猖獗,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没有了它的天敌蛇。 西方的洋人一定难以理解,中国人竟然在“代表年岁的吉祥物”中,给“完全十恶不赦”的蛇留下重要的位置。 其实,中国古人是讲究阴阳平衡的,十二生肖之中,既有龙、虎、马这样的极雄健者,那就一定要有鼠、蛇、兔这样的极阴柔者。阴象征着大地、象征着女性,她们要厚德载物,要资生万物,当然包括繁衍后代。她们顺应天道,虽至柔而动刚。在老子的哲学里,更是柔能克刚,牙齿老掉了,舌头却还在。作为阴的典型代表,蛇怎么能够在十二生肖中会没有它的位置呢? 在蛇年到来之际,我祝各位朋友蛇年吉祥,健康、快乐!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5360 次阅读|19 个评论
这句话的意思
twsliu 2013-1-16 05:46
读到戴德昌博文中的一段话,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9360-603026.html "屠呦呦早年专注于布置的任务,认真查阅典籍,终于发现,青蒿一握以水 渍 之 绞取汁尽服之, 这么简单的古代汉语,初中生都明白,为什么安排了屠呦呦来才能正确解读?反正,最后事情成了,疟疾被轻 易掐死了,论功行赏,屠老太拿个院士称号总可以吧?三番两次不行,郁闷中退休,之后一直坚持郁闷,性情 脾气大变。好像给了拉斯克奖也没有治好这病。土壤不行,背后也没有大牛支持。反正外国受益了,人家可是只讲利益,不看交情的。" 初中生背过诗经!现在人连博文都不想读的。 是屠呦呦解读的吗? 请读饶毅博文" 青蒿作用发现的先后:余亚纲、顾国明和屠呦呦"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37-514557.html 应该郁闷的是谁呢?脸红的又是谁呢?
2915 次阅读|0 个评论
此地草木,彼岸《诗经》
热度 20 dawnshower 2013-1-7 21:58
此地草木,彼岸《诗经》
本来打算新的一年戒博客,专心写论文,我甚至把网线都拔了!可是,晒照风潮实在是太吸引人了,拔掉了端口的网线也拔不掉心里的网线…… 打算等博友们把这一轮福利发放完之后再戒网。 翻出2010年刚到版纳园时写的一篇文章,配上几张照片,算是交作业吧。(好久没有接触植物学了,文章里大概会有硬伤吧。欢迎指正!) 此地草木,彼岸《诗经》 初到西双版纳,不多的行李中有一本《诗经》。起先以为,这本书是不适合在热带看的。因为从地理上而言,《诗经》是一本“北方书” —— 东至渤海、西达六盘山,北起滹沱河,南到江汉流域,是“诗三百”涵盖的地区,主要为黄河流域;从名物方面而言,以植物为例,《诗经》三百零五篇中有一百三十五篇提及植物,而这些植物大部分生活于温带(《诗经植物图鉴》一书里的图片,主要来自北京、西安、河北、山东等地),属于热带的物种屈指可数。因此,在热带,尤其是在一片长满热带植物的园子里,我几乎忘了自己还带了这么一本书。 但是,很奇怪,很多个黄昏,走到植物园某一片树林、或是某一片果园时,忽然就觉得这里是《诗经》中的某个场景……于是,在窗外是一整片热带绿野山林的宿舍里再次翻开那本来自北方的书。渐渐觉得,在现代社会,西双版纳这个地方似乎比北方、比中原更贴近《诗经》里的意境。 草木有本心 古人特别喜欢托物言志,喜欢借景抒情,因此常常会为寻常物事抹上一层道德色彩。大部分植物都被贴上标签:杏花是轻浮不贞的, “一枝红杏出墙来”;梅花是坚韧上进的, “梅花香自苦寒来”;而桃花是放荡妖艳的, “轻浮桃花逐水流”(自明代戏剧《桃花扇》后,此花彻底沦为妓女的代言花)……常见植物几乎一概未能幸免。 但是,《诗经》里的植物不是这样的。《诗经》关注的是植物本身的功用,凡涉及草木的诗句,都是“民之质矣,日用饮食”。葫芦是“七月食瓜,八月断壶”(《豳风 七月》)、“酌之用瓠,食之饮之”(《大雅 公刘》);梅是“摽有梅,其实七兮”(《召南 摽有梅》);即便有写花木之姿的,也通篇散发着一种尊美而安稳的灿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周南 桃夭》),后世文人附会于桃花身上的种种贬义,这里全然不见。 在《诗经》产生的时代, 食用品不丰富,菜蔬更多半为野生 —— 蘋蘩薀藻之菜均可羞王宫、荐鬼神。于是,先民们在采集祭品和食物的过程中,不能不对花开花落有一种自发的喜悦与敬意。反映在语言文字上,就是老老实实的记载下植物的名称、用途、物候;情不自禁地歌咏植物的美好。 巧合的是,在西双版纳这个地方,人们对于植物的态度也类似与此。穿行于植物园内,导游对沿途植物的介绍不外乎“药用”、“食用”、“薪材”或者是“佛教文化里的神树”。总之,对于当地人而言,植物既是日用饮食,又是精神偶像。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我猜测有三个原因。其一是地理因素。云南地处边疆,天然地理屏障的阻隔重重,中原文化很难渗入;再者,云南省内地理异质性程度高,因此即便某些地方传入汉族文化,也不容易同化掉所有地区。因此,在西南这一片自然条件优越,且较为封闭的地域,人们得以最大限度地保留远古时代人们那种质朴与安详。于坚在《玉溪记》里说,“横断云南,犹如一个天然的储藏室,总是把那些已经过时的世界保存着。”举个例子,梅是先秦烹饪中最常用的调味品,《左传 - 昭公二十年》记载,“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盬梅以烹鱼肉。”即,把醋、酱、盐和梅子一起作为烹制鱼肉的作料。而现在,似乎只有在云南还时兴这样的搭配 —— 大理的雕梅扣肉,即是以青梅为烹肉佐料。虽是一道家常菜,但其间荡漾的古风,呼之欲出。而西双版纳,身处边疆的边疆,自然是更大程度地隔离了汉族文化。没有中原地区的人们所热衷的隐喻、象征、托物言志,它所关注的,就是生活本身。因此,这里的植物和《诗经》里一样清澈明朗:没有什么香草恶草的标签,也不寓意人之美丑贤愚;人们只会传诵其名字、用途、物候。 其二是宗教原因。傣族居民古时候是信仰原始多神教的 —— 他们认为万物有灵,砍树,树会流血;捕鱼,鱼会说话;后来佛教传入西双版纳,傣族人开始信奉小乘佛教。两种宗教虽然差别很大,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对万物众生的爱和尊敬。而植物对于小乘佛教,又有着尤为特别的意义。 相传 2500 多年前,在古印度西北部的迦毗罗卫王国,摩诃摩耶王后临产前夕,乘坐大象载的轿子回娘家分娩。途径兰毗尼花园时,王后感到疲乏,下轿到花园中休息,当她走到一株葱茏茂盛开满金黄色花的无忧花树下,伸手扶在树干上时,惊动了胎气,于是就树下生下了孩子,那孩子就是释迦牟尼。因为这个传说,无忧花被视为神树,西双版纳几乎每个寺庙周围都种有它,另外,有些没有生育但想得子女的人家,也常常在房前屋后种植一株无忧花。 释迦摩尼 在菩提树下禅定四十九日,战胜了各种邪恶诱惑,在天将拂晓,启明星升起的时候,获得大彻大悟,终成佛陀。在西双版纳,人们对待菩提树犹如神灵:为它摆放供品、向它祷告、不小心触碰了它要虔诚地道歉…… 还有一种神树是娑罗双。 据传说,在古印度有的希拉尼耶底河岸边,长着一片十分高大茂盛的娑罗双树。释迦牟尼 80 岁时的一天,他走进那条河里洗了个澡,然后上岸走到娑罗双树林中。他在两株较大的娑罗双树中间铺了草和树叶,再将僧伽铺在上面,然后头向北,面向西,头枕右手,右侧卧在僧伽上,最后涅盘升天了。 以上是佛教中很著名的 3 种神树。除此以外,曼陀罗、莲花、贝叶棕等植物,也与佛教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它们生长出枝枝蔓蔓的传说,寄托着人间沉甸甸的祈祷与哀思,又给人们指引了一个光明的彼岸,因此,这一方水土上的人,对于植物不能不抱有深深的爱和敬畏。 其三,则是有科普的功劳。人们喜欢将动植物附会在君子小人身上,褒贬人事,有时候是由于对自然科学常识的缺乏。 以蝉为例, 蝉在古代就被视为高洁的象征,因为 人们以为它只是隐身于高树,餐风饮露。晋代陆云《寒蝉赋》谓蝉有“五德”,乃至蝉的纹案常常用作礼官上的装饰。然而,实际上,蝉为害植物的方式极为隐蔽。它们多生活在木本植物上,以刺吸口器吮吸植物汁液,雌虫常产卵在嫩枝组织内,并在产卵部位以下将枝条的表皮切断,使枝条枯死,易被风吹断落地。这样一看,古人对蝉的褒奖,实在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而在《诗经》的时代,人们还不太习惯托物言志,因此反而规避了这样的错误。“如蜩如螗,如沸如羹”是以蝉声聒耳为喻;而“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则不离“日用饮食”:苦菜为常蔬;蚱蝉亦为常膳。 在植物园,科学常识常常会打破了某些植物的“固定形象”。比如,兰自古以来就是花中君子。 唐朝以前,“兰”指的多是泽兰。泽兰自古即为著名的香草。圣人多赞美“兰”之情操,忠臣以“兰”自托(屈原的最爱),文人为文赋之咏之,比之以君子,配之以美人。宋朝以后则称兰科( Orchidaceae )植物为兰。兰花与梅、兰、竹同属“花中四君子”, 大概是取其叶形清奇俊秀,花不显而香浓。总之,无论是古时的泽兰还是现在人们所指的兰花,两者都有高雅之意。不过,对于专门研究兰花的人而言,兰花属于花中“伪君子”。有的花会假扮成雌昆虫的样子,骗雄昆虫来为她传粉;有一些兰花会伪装成能够产蜜的花朵来吸引蜜蜂;有一种兰花通过散发出臭蘑菇、腐肉等味道来吸引蠓虫传粉;有一些兰花模仿飞行中的雄蜂,希望能吸引雌蜂来授粉。 经过长时间的进化,很多兰花练就了一身骗术, 欺骗 昆虫为其传粉,而昆虫又得不到任何 报酬 。大约有 1/3 的兰花种类是靠欺骗为生的,完全颠覆了传统正面形象。大概正是因为科学的求真,因此植物们也获得了她们的本心,重新回到天地之初、诗三百中的清新形象。 “东门之杨,其叶 牂牂 ” 有一天晚上,在版纳植物园的龙脑香林散步时,我忽然想起《诗经》里的东门之杨。“ 东门之杨,其叶牂牂。昏以为期,明星煌煌。东门之杨,其叶肺肺。昏以为期,明星晢晢。 ”东门之外的一棵白杨树下,一个人在等候着恋人,满树的叶子 牂牂作响,黄昏时就能见到那人了!可是,一直等到繁星满天,恋人还是没有来。 杨树本是北方树,然而我在北方却没怎么体会到这首诗里的意境,反倒是在龙脑香林里,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三千年前,伫立在树下等候的那个人。这种感觉上的误差,大概是因为树木地位的改变。 杨树是一种身形高大的树种,而在房屋低矮简陋的古代,它就显得更为高伟了。因此,诗人把它作为爱情开始的地方,把它和天上的星星相提并论。一树的“牂牂”与“肺肺”,也如信徒摇动转经筒时发出的响声,熨帖着脆弱柔软的人心。 但是,当楼房建得越来越高,杨树便显得越来越低矮,等待恋人的地点渐渐移到水泥森林;当车马的喧嚣越来越大,杨树叶子发出的声音也被淹埋,伤心的人,再也听不到一树的叶子传来的抚慰。 而在龙脑香林子里,天地间似乎只有高高的望天树、青梅等树,黄昏的阳光静静穿过树叶的缝隙,然后是熠熠的星光轻洒叶面……这样的轮回,仿佛已经在林子里存在了几千年。依然可以在树下等人,在树下忧伤。想来,只有在一个没有高楼、没有繁密车流的地方,才能有此景。 在很多城市,树已经比房子矮很多了,高楼大厦广场前补上几棵小树苗,就可称为“珍稀庭院景观”。但是在西双版纳,却是例外。一方面是因为热带树种本身就身形高大,另一方面,在崇敬植物的地方,大概人们不习惯住在比树还高的地方,因此房屋的高度一般都略低于建筑周围的树木。 在 一个树比房子高的城市,才能够安放 “ 东门之杨,其叶牂牂”这样的诗句。 轻抚手边的草木,你是否也感受到了山遥水远、千年以前传来的吟咏? (图片来自网络,无商业目的)
个人分类: 寻常事|8369 次阅读|48 个评论
【净莲花会所•复性读书会第三次活动】诗、乐之关系如何?
xiao 2012-11-25 21:25
【 昨天与七八位同道读了一整天的《诗经》,大家都颇觉兴发、振拔。人数刚刚好,都能顾及到。这次由北师大中国哲学专业的博士生徐冰兄接着上次主讲《周南召南谱》和《诗大序》,北大国学院楼宇烈先生门下的三位博士生及净莲花主人萧娟女士共读。明白了诗和乐的关系是某此次读书会最大的收获,与诸君分享之 】 《孝经》有云:“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诗大序》有云:“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诗、乐皆用来移风俗,二者之关系如何? 一言以蔽之,曰,同功而异教。 孔颖达疏云:“诗是乐之心,乐为诗之声,故诗、乐同其功也”,又云:“歌其声谓之乐,诵其言谓之诗,声言不同,故异时别教”。 《礼记•王制》:“春教乐,夏教诗”;《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论语•泰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附记】 此短信发给了飞信群上五六百位好友分享,有些回应,随喜赞叹的话就不录了。与中国社科院张宏斌博士对此问题有一些辩难,附记于后: 【张博士】礼统同、乐辨异在于成教天下,是一种文化整合机制。一可以形成公同的文化认同,二又可以保持小传统的独特性。即和而不同。 【某之回应】:礼乐合论,中国人文传统之本,兄所论是也。当周之时,诗书礼乐,一体相连。《礼记•王制》:“乐正崇四术,立四教, 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
个人分类: 论道·国学|3094 次阅读|0 个评论
《长歌当空》------行迈靡靡 中心如醉
freefloating 2012-10-16 21:41
《诗经 • 王风 • 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让泪化作相思雨 词曲: 南合文斗 之 崔文斗 专辑: 混了31 年 演唱:南合文斗 发行公司:鸟人音乐 发行日期: 2005.11.26 这是一片很寂寞的天 下着有些伤心的雨 这是一个很在乎的我 和一个无所谓的结局 曾经为了爱而努力 曾经为了爱而逃避 逃避那熟悉的往事 逃避那陌生的你 这是一片很寂寞的天 下着有些伤心的雨 这是一个很在乎的我 和一个无所谓的结局 再也不知道你的消息 再也不知道你的秘密 只有那熟悉的往事 只有那陌生的你 在那些黑色和白色的梦里 不再有蓝色和紫色的记忆 在这个相遇又分手的年纪 总有些雨打风吹的痕迹 为了那苍白的爱情的继续 为了那得到又失去的美丽 就让这擦干又流出的泪水 化作漫天相思的雨 为了那苍白的爱情的继续 为了那得到又失去的美丽 就让这擦干又流出的泪水 化作漫天相思的雨 这是一片很寂寞的天 下着有些伤心的雨 这是一个很在乎的我 和一个无所谓的结局 再也不知道你的消息 再也不知道你的秘密 只有那熟悉的往事 只有那陌生的你 在那些黑色和白色的梦里 不再有蓝色和紫色的记忆 在这个相遇又分手的年纪 总有些雨打风吹的痕迹 为了那苍白的爱情的继续 为了那得到又失去的美丽 就让这擦干又流出的泪水 化作漫天相思的雨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个人分类: 长歌当空|5740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古诗词中的鸟类学——写在鸟类学开讲之后
热度 12 woodenson 2012-3-31 16:09
昨天,鸟类学正式开讲。出于本身研究工作的性质,我并不很愿意开设这门课程。不过既然有不少学生选修,我也乐得再自我修炼提升一下。在准备第一次课中国鸟类学简史的过程中,我发现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尽管没有系统的鸟类学研究,但关于鸟类的文化却是绵延不绝,除了诸多久远的传说、著名的画作之外,诗词也蕴含了大量的鸟类学知识,这里,我也就着第一堂课的余温,摘其一二例举于此。 诗经 春秋时代的《诗经》(距今约 3000 年),不仅广泛地反映西周前、后期和春秋前期的社会面貌,而且确认鸟类有 35 种,其中有水禽、猛禽、攀禽和鸣禽。我列举其二,并加以解析。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句话或许是《诗经》中最著名的诗句,歌颂了周文王与洽川美女太姒之间的纯真爱情。‘关关’鸣叫的雎鸠, 栖居在河中沙洲,善良美丽的姑娘,是好男儿的好配偶。什么是‘雎鸠’,‘雎’据说古代的一种鱼鹰,而‘鸠’按照现代鸟类学的解释,应该是鸽形目的典型代表。而两个字结合起来,查过相关古代的解释,应该还是鱼鹰。从现代鸟类学的理解而言,鱼鹰应该就是鹗,某些地方也可能是指鸬鹚,这两类虽然靠近水岸生活,但总觉得不合意境。毕竟,歌颂的是爱情,用不甚靓丽的鸬鹚不合适;而鹗作为猛禽,更多是盘旋于水面之上或者停歇于水边树上,用‘在河之洲’来形容,感觉也不甚合理。 那么会是哪种水鸟呢?我们都知道水鸟包括游禽和涉禽,而涉禽中的鸻形目鸟类很多都是一雌多雄,况且鸻形目鸟类相貌平平,必然不是歌咏的对象;涉禽中的大型种类,如鹭类,又多在树上营巢,也很少一夫一妻的聚集在在河边一起活动,因此,应该也不会是鹭。那么据此推断应该就是雁鸭类,雁鸭类多一夫一妻,喜欢在开阔的平静水面活动。 ‘ 关关 ’ 是指鸟类出的声音,那么什么鸟发出的声音是 ‘ 关关 ’ 呢?关关,单音节的重复,而且似乎也缺乏足够的高昂,所以我推测,这里的 ‘ 关关 ’ 可能是 ‘ 呱呱 ’ 的发音,也就是鸭类而不是雁类。 那么会是哪种鸭类呢?潜鸭类以及小型的绿翅鸭类通常都无声或声音尖细,明显不是 ‘ 呱呱 ’ 的声音,而且古人识鸟的水平应该有限,能够分辨的估计只是常见的几种,那么应该就集中在绿头鸭、斑嘴鸭,以及古人常常崇羡的鸳鸯上。先说鸳鸯,鸳鸯一般都比较安静,即便出声,也是短脆的哨音,因此应该可以排除。至此,我的推论就是,雉鸠应该就是绿头鸭或者斑嘴鸭之一。这两种都是常见种,也是我们家鸭的祖先,雌性的叫声也颇有 ‘ 呱呱 ’ 的意味。当然,具体是哪种,估计还得结合此诗的背景如地点、时间等来分析了。 黄鸟黄鸟,无集于 穀 ,无啄我粟 这句话出自《小雅 * 黄鸟》, ‘ 黄鸟呀黄鸟,不要聚集在楮树上,不要啄我的小米 ’ ,反映的是流落异乡的人,备受欺凌,渴望早日回家的情境。这里的黄鸟是哪种鸟呢?既然都说了是 ‘ 黄鸟 ’ ,自然是黄色的鸟,因此,有人认为,应该是黄鹂,在我国分布最广最常见的就是黑枕黄鹂了。 然而,我觉得并非黄鹂。因为黄鹂为食虫鸟,主要食物为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等昆虫,而并非谷物,如诗中的小米。诗中还有另外两句, ‘ 无啄我粱 ’ 、 ‘ 无啄我黍 ’ ,说的皆是谷物,因此,这里的黄鸟必然不是黄鹂。 那么体色是黄色,停歇在树上,又以谷物为主要食物的鸟是哪种呢?这个基本就没有悬念,非黄雀莫属了。黄雀, 生活于山林、丘陵和平原地带,以多种植物的果实和种子为食,兼主食赤杨、桦木、榆树、松树、及裸子植物的果实、种子及嫩芽,也吃作物和蓟草、中葵、茵草等杂草种子以及少量昆虫。 说到古诗,自然少不得唐诗。而唐诗数量甚巨,据不完全统计,有接近 50000 首,其中涉及鸟类的也相当多。北京南海子麋鹿苑的郭耕老师曾经翻阅一万多首唐诗,其中有 500 多首均涉及鸟类,他精选其中 300 首,出版了《鸟语唐诗三百首》,由此可见,鸟类也是唐朝诗人歌咏的重要对象。下面,我就按照各大类群,分别择一讲讲。 游禽:鸳鸯 长安古意 卢照邻 …… 借问吹萧向紫烟, 曾经学舞度芳年。 得成比目何辞死, 愿作鸳鸯不羡仙。 …… 卢照邻的这首诗,描绘了古长安的种种繁华景象,其中 “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 更是成为歌颂忠贞爱情的名句。如果能够像比目一样永不分离,即使死又如何;如果能够像鸳鸯一样厮守一生,即使让我做神仙也不愿意。诗人的比喻是好的,但其实鸳鸯并不忠贞。现代的研究显示,单配制鸟类中的 85% 以上都存在婚外交配,也就是多数都存在 ‘ 二奶 ’‘ 二爷 ’ 或者 ‘ 三奶 ’‘ 三爷 ’ 的情况。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鸳鸯的喜爱,即便只是作为一个符号,鸳鸯也给我们的文化增添了诸多色彩。 涉禽:丹顶鹤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宵。 丹顶鹤,应该是我们中华文化中最知名的一个物种。诗中有,词中有,传说有,神话也有,清朝的九品官服中,丹顶鹤也高居一品。刘禹锡在《秋词》中,抒发了自己对秋日的喜爱,丹顶鹤直飞云上,诗人的情怀也跟着丹顶鹤飞入云霄。从这里,我们甚至还能推测出诗人当时的一些背景。既然是秋日,自然是丹顶鹤从东北迁往南方越冬的途中,也就是 10 月到 11 月。按照目前已知丹顶鹤的迁徙路线,我国丹顶鹤主要是沿扎龙、盘锦、黄河三角洲再到盐城。当然,古代应该还包括长江中下游的鄱阳湖、石臼湖等地。因此,诗人的写这首诗的地点应该是在长江中下游,时间应该在 11 月左右。 猛禽:鹰 放鹰 白居易 十月鹰出笼,草枯雉兔肥。下鞲随指顾,百掷无一遗。 鹰翅疾如风,鹰爪利如锥。本为鸟所设,今为人所资。 孰能使之然,有术甚易知。取其向背性,制在饥饱时。 不可使长饱,不可使长饥。饥则力不足,饱则背人飞。 乘饥纵搏击,未饱须絷维。所以爪翅功,而人坐收之。 圣明驭英雄,其术亦如斯。鄙语不可弃,吾闻诸猎师。 白居易的这首诗,应该是借训鹰来隐喻君王治国之道。训鹰的关键在于控制它的饥饱,不能让它长期饱食,那样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也不能让它长期饥饿,那样就没有任何搏击的力量了。圣贤的君主,对于文臣武将的管理,也应该如此。我对猛禽不甚熟悉,不过按照诗中第一句 ‘ 草枯雉兔肥 ’ 来看,这里的鹰应该不会是小型的隼类,估计至少应该是猎隼、苍鹰之类的了。 陆禽:白鹇 黄山白鹇 李白 请以双白璧, 买君双白鹇。 白鹇白如锦, 白雪耻容颜。 照影玉潭里, 刷毛琪树间。 …… 我国是世界雉类分布的中心,红腹锦鸡、白鹇等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诗中李白对白鹇的描述,颇为贴切。白鹇的白,白雪看了都自惭形秽。以水为镜,以树为梳,多美妙的神仙生活。只记得 2003 年在武夷山九曲溪顺流而下进行鸟类调查,看到岸边闲庭信步的白鹇,颇让人艳羡不已,得如此鸟,夫复何求,这其实就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生活。可惜,浮躁的社会,浅薄的追求,让我们过着越加窒息的生活。 攀禽:戴胜 题戴胜 贾岛 星点花冠道士衣, 紫阳宫女化身飞。 能传上界春消息, 若到蓬山莫叙归。 戴胜,也是诗词中常见的鸟。贾岛诗中赋予了戴胜春之使者的称号。是啊,春天一到,就看到戴胜在草地上左啄啄,右挖挖,快快乐乐的找食吃。只可惜,戴胜的窝实在太臭,实在对不住他这身修行道士的行头。 鸣禽:乌鸦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是一首名诗,月亮、乌鸦、枫树、渔火,诗歌从很细小的景色入手,绘制了一幅朦胧静谧、清冷幽美的江南水乡秋夜图。在此诗中,乌鸦只是作为一个中性描绘的对象,而更多的情况下,乌鸦常被看做不祥之鸟。虽然也有人给他平反,而且现代生物学已经证明乌鸦聪明到可以学人语、用工具,但它为人厌烦的形象仍旧深入人心。这也不奇怪,他们聪明到白天出城觅食,夜晚归来停宿中南海,并随地排泄,是以国家领导的地盘,你都敢放肆,‘领导不喜欢,百姓自然也不喜欢’。
个人分类: 动物研究|5816 次阅读|32 个评论
端午说艾——采艾美女太销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图)
热度 7 sheep021 2011-6-6 18:40
(网络图片) --- 今日端午,一年中阳气最重的一天。然而,上海连日降雨,阳气被郁,实在有点天不作美。北京倒是天气晴好,到处阳气四溢,美不胜收。 说到端午,自然想到了艾,端午是一年之中采艾的最佳日子。 说到采艾,不禁想起了 《诗经 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呵呵,这哪是采葛啊,明明是采艾嘛,可见古人之含蓄,连个标题都“王顾左右而言他”。诗中所采之三种植物,想必也不是写实,而是有所隐喻。 葛者,隔也。和心爱的人隔开的时间有点久了,也许只是不能天天厮守而已,爱到深处,时间为之疯狂,空间为之动容,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萧者,消也。心上人一日不见,魂飞魄散,神不守舍,恨不得阳神出窍,随她左右。 艾者,爱也。艾草、爱心、大 爱也。 一年之中,采艾也就几天时间,诗人借此无非是隐喻对心爱的人无限的思念之情。 热恋中情人无不希望朝夕厮守,耳鬓相磨,分离对他们是极大的痛苦,所谓“乐哉新相知,忧哉生别离”,即使是短暂的分别,在他或她的感觉中也似乎时光很漫长,以至于难以忍耐。 端午初夏,百虫滋生、疾病流行、易发瘟疫,所以才有用艾叶等草药烧水淋浴,防病去毒,一直从春秋时代开始延续至今,大约有2500年的历史了。在不少地方,一到端午,市场里的艾叶、菖蒲、柚子叶等“花花草草”就热销了起来,这些“拈花惹草”看似简单的端午习俗,实际上包含了很多有益身体健康的医理。 端午处于小满和夏至之间,是自然界阴阳交替、各种传染病抬头的时节,人体生理气血运行不顺,容易出现烦躁忧郁、心悸胸闷的现象。为了防病于未然,古人确定了端午为“预防疾病日”,而门前挂艾叶和洒雄黄酒正是其中的两条措施。 另外,艾在养生保健上有着举足轻重、无可替代的地位。俗话说:“家有三年艾,不用医生来”。“要想安,三里常不干”,“七年之疾,当求三年之 艾 ”。呵呵,此诗可以理解为对恋人的狂热思念,也可理解为对“艾草”养生的狂热追求——一日不灸如隔三秋。 艾草是我国人民认识和使用最早的植物,自古便被称为圣草,尊为百草之王,用艾治病养生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灸法,是用艾火熏烤只发,是最古老的养生调理方法,比针、药按摩还要古老得多,自古以来就受到医家的重视,更受到养生家的青睐。 阳气是生命之本,而艾草是纯阳之物。若阳气不足、正气虚弱,必然百病缠身,最好的方法是用艾草熏灼,会有火到病除的神效。    医药学家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曾写书赞美艾草,称它长于山阳,采于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 清 · 吴亦鼎《神灸经论》记载, “ 夫灸取于火,以性热而至远,体柔而用刚,能清阴翳走而不守 ; 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做炷,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 ” 相关链接: 艾草——因为爱,所以艾 - sheep021的博文 - 科学网 爱盲——忙忙忙,没空说爱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17 次阅读|7 个评论
我眼中的中西文化共通性(三)——读《爱的艺术》有感
热度 1 hjf306 2010-6-15 21:29
三、性爱 弗洛姆认为,性爱不同于博爱和母爱,性爱不是普遍分享的爱,而是一种排他性的爱,性爱也因此成为最具迷惑性的爱。性欲望的目的绝不仅仅只是生理上的需求,也不是仅仅为了释放精神的压力和紧张,而是为了寻求与人的结合。性爱的排他性只表现在我只同一个人完全地结合,即在灵魂和肉体上完全融为一体。只有在性结合这方面,在自己的全部生活献给一个人这方面,性爱才是排他的,而不是在更深层次的博爱的意义上排斥其他人。 关于性爱,或者说情欲、爱情,恐怕是中国文化里谈得最少的主题了,先贤们总是有意无意避开,大有“谈性色变”之感。其实早期的人们并没有刻意回避。上古时期就有生殖崇拜。《黄帝内经》对男女情欲也有所描述,不过更多的是出于医学角度。《诗经》里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如《秦风·兼葭》表现了男女之间如梦的追求;《郑风·溱洧》、《邶风·静女》表现了男女之间戏谑的欢会;《王风·采葛》表现了男女之间痛苦的相思;《卫风·木瓜》、《召南·摽有梅》表现了男女之间的相互馈赠。此外,告子曾云过“食色性也。”。孔子也在《礼记》里曰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可见,早期的传统文化对男女之爱还是有比较客观冷静的认识。 可惜随着汉朝的“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礼教渐渐地束缚了整个民族,男女之性之爱似乎越来越不可触及,后世鲜有此方面的著作。偶有房中术有所涉及,但也为正统思想所不齿。到了宋代二程理学,竟然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实在难以理解。所谓人法地地法天,人欲不也是天理,如何灭得?到了明朝,朱熹更是继承了二程学说,将其发扬光大,使其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社会更加压抑了,终于有位文人挺身而出写了部千古奇书《金瓶梅》,控诉这社会的种种不满。其中有不少情节描写的是男女之情赤裸裸的情欲,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作者对人性压抑的反抗。同时代的还有一位文豪——汤显祖,写了那部著名的《牡丹亭》,大胆歌颂青年男女大胆追求自由爱情。到了清朝,终于有了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里面写到了情窦初开的宝玉和黛玉偷看《西厢记》,那是何等真实的情感流露啊。可惜《红楼梦》在清朝时也列为禁书。所幸,没过多久封建王朝的时代也结束了。现代人终于可以正儿八经地看《牡丹亭》、《金瓶梅》和《红楼梦》这些当时的禁书了。 四、自爱 弗洛伊德认为,爱是力比多的表现,力比多要么指向他人——爱人,要么指向自己——自爱。因此爱人和自爱是互相排斥的,自爱越多,爱人就越少。而弗洛姆则认为这一观点是错误的,爱他人和爱自己并不是互相对立的,不是非此即彼,或此消彼长;恰恰相反,每一个有能力爱他人的人,也必定是一个自爱的人。如果一个人有创造性的爱的能力,那么他也一定会爱自己,但如果他只爱别人,那他根本没有能力去爱别人。所以,弗洛姆也认为自爱是爱人的前提之一。人若不自爱何以爱人呢?对此,中国的儒家思想里也有类似的观点。 儒家思想的核心为仁,仁者爱人也。儒家的爱是一种从内向外扩散的爱,正如孟子所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按此推理,那么一个人首先要懂得自爱,才能够以此为圆心向外辐射,继而爱父母兄弟,整个家族,乃至天下之人。对于自爱《论语》里也有所体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可见孔夫子也是个懂得自爱的人。我一直觉得孔子是一位很有趣、很可爱的性情中人,绝不是一位呆板迂腐的腐儒。这一点从他与弟子的对话间便可隐约感觉到。况且,孔门弟子有很多都比孔子小二三十岁。如果一个老头没有非凡的人格魅力,会有一大群血气方刚的青年人跟着他混吗?可惜后人把孔子神化了,将其捧到了一个高高在上不可企及的高度,使得夫子离我们越来越远。 关于自私与自爱,弗洛姆也有一段解释:自私的人并不是太爱自己,而是根本不爱自己。他对自己利益的过分关注正是他缺乏对自身的爱和关心的表现。缺乏自爱表明他缺少内在的创造性,使他感到沮丧、空虚和孤独。所以他会通过其他的满足来弥补自己失去的幸福。看上去他好像对自己非常关心,但实际上只是在掩饰自己在爱的能力方面的欠缺。 对比一看,中西文化还真有不少共通性,可能在人性方面,全人类都有大致的认识吧。 以上是自己的一点读书心得,欢迎各位博友批评指正,不甚感激。两篇读书心得,断断续续的竟也码了三千六百多字,呵呵……
个人分类: 我思我在|5155 次阅读|7 个评论
从《关雎》看人生求索
吴渝 2010-1-30 00:41
这两日得了些许闲,才打开了三本书的塑料封套。它们是半年前研究生们送我的生日礼物。 这是第二次在生日礼物中发现书,深得我心。一般人 不送书,因为谐音是送输吗?可在我这里完全没有禁忌。 还记得当日把书送来的学生代表(CAR)说:老师不是喜欢诗歌吗?那么看看我们80后写的书,看看是怎样评说诗歌的。 大意如此。我怎么却在话音中感到了一丝有趣的挑战或炫耀呢,是来自80后对70后,呵呵。 一忙就放下到近日。 三本书的作者叫安意如。文字很美。 不过,看了第一本第一篇,我就大摇其头,一度准备把书放到女儿书柜中,也用80后的作品刺激她这个00后看看。 事实上,我也拿给女儿了。但她用来当了每日练习打字的素材,在向我汇报的过程中又把证据留了一本在我桌上。 晚上收拾书桌,索性翻开来看了看第一篇。但这一本不是我此前翻阅的评说唐诗一书,而是评说诗经, 书名为《思无邪》。所以我也打算让此前的印象清零,从头评说作者的评说。 不妙的是,看完第一篇评说《关雎》的文,印象更坏了。好好的一首千古名篇,被作者和黄蓉在《射雕英雄传》里面做的好逑汤联想到一起,马上就倒了我这个70初的胃口。看完,倒更茫然,不知道作者干嘛如此浪费她美丽的文笔。 再想到我的研究生们正在一侧虎视眈眈,就想看看我这个古董老师是不是能理解80后的心声吧? 呵呵。 《射雕英雄传》我看了不止一遍,还不至于过于古董。想当年也是一集一集追着看完翁美玲版本的。但,黄蓉在故事里面做的任何一道去讨好洪七公的菜名我都毫无印象。在我看来,那些铺垫性情节是可以直接过滤掉的,不值得费心琢磨。 80后的视角新,敢创新。但创新得不太对我的喜好,颠覆得诗歌的本意也改变。 于是,从头静静地再读《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很经典,经典到谁都可以来上一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且在这样说的时候再陪上意味深长的表情,尤其在熟人之间有点刻意拉郎配或开玩笑的时候使用效果最佳。 这诗歌就这样定位了,爱情诗,永恒的主题。 仔细看,从来没有如此仔细过,或许因要面对80后学生的问题,或许只是得了闲。 结果,惊了,惊艳的惊。 这诗歌在我这个非专业人士看来,韵律之美都不必说了,还在于虚实意境之美。 可以这样理解,一副河洲的美景中,雎鸠在关关鸣叫,窈窕淑女们在采摘荇菜,得见此景的君子们起了思春之心,于是幻想着如何琴瑟、钟鼓示好并取悦心仪的女子。 但诗中一直将景和思分述,造成了结构上的虚实相间,虚中有实,实中藏虚,景深和想象空间因而更加开阔。 在用词上也一直递进着。但看荇菜,先是顺水流去流之,顺手而为的意思,然后是温和的采,最后是芼之,拔的意思。可见这个求菜的动作经过三级跳,程度逐渐加重到连根拔取,势在必得。 而君子的求也从一个人默默的被动单相思递进到主动讨好和取悦,连乐器也从柔和的琴瑟发展到轰鸣作响的钟鼓,这下不是热闹得人尽皆知了吗?可见这个求最终也是势在必得的了。 短短一首诗,却藏了以上呼应和承上启下,高明啊。 大家都知道用古诗来说明治学三境界。即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那么,在我看来,《关雎》何尝不是一种适合形容治学的语境呢? 求索科学和真理的旅途,不也是从犹如听到关关的鸣声、看到淑女的身形而好奇开始起吗? 以听到和看到的作为输入,启动了人的思念之情,于是日思夜想,辗转反侧,总想得到最终的问题求解。 光是这样还不行,还得积极行动起来,从顺手做点试验起,到主动进攻,从小范围接触到大范围正面突破,持续努力,直到得到所求的结果。 呵呵,80后的学生们,没晕了吧,会不会想:怎么70初的老师连看篇诗歌都要想到做学问去呢? 人生多少如意事,并不一定求得来,比如爱情。所以年轻时可千万别中毒过深,别到老才知道一味强求不可取。 但科研之求,即便失败也是成功,因为过程也是结果。 我们干嘛不从容易的开始?
个人分类: 阅读笔记|7341 次阅读|10 个评论
长衫人
pingguo 2009-5-18 13:58
一位穿旧长衫的人, 手提布袋,神情飘逸, 轻捷地走来。 这是远在童年日落时的一幕。 我刚听完一件小事, 仍只留心着许许多多 爬的、跑的、飞的, 亮的、香的、叫的, 任其惊心动魄, 大人们不过一笑。 不晓得人之长大是为何事? 长衫人低首朝我笑笑, 我问: 您是过路的人, 还是访亲的人? 你是好奇的人, 还是好客的人? 他伸手摸摸我的头, 声音洪亮, 我从山的那一方来, 往水的那一方去。 我又问: 您要去做很重要的事吗? 不,没有很重要的事; 你有很重要的事吗? 他反问。 我?我还没有吃饭呢, 大人们才有很重要的事。 哈哈, 他伸手拍拍我的脸, 一望远方, 一收笑容,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他忽然用另一种语气说, 也不看我, 大步而去。 我不明他的话, 只觉到, 长衫人至今走不出我的眼睛。
个人分类: 诗歌|2679 次阅读|0 个评论
【渔樵闲话】:七月流火
等离子体科学 2009-4-26 14:00
这几天有不少望星空的,再贴一篇旧作助兴。 ===================================== 前几天和朋友说起长江之水,有人叹息人心不古,国学不彰。就想起七月流火来。这一句诗好像大家都喜欢。很多人用。于是就有人用这一句来欢迎台湾来的客人,说是:在七月流火的天气里来到炎热的北京,云云。有学中文的学生就笑了,说:《诗经》里的七月是农历,已经天凉;流火的火也不是赤日炎炎似火烧的火,而是天上的星星。 《诗经国风》是民歌,所以两千年多后读起来,仍然很口语化,很亲切。这首著名的《七月流火》就是一幅田园风情画:六月食郁及 薁 ,七月烹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写农事;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写万物;而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写天候。 虽说是通俗的民歌,但是毕竟隔了两千五百年以上。 七月流火这几个字,还是值得细细推敲的。 先说七月。多认为是农历七月。可是从上下文看,有十月获稻一句。一般来说,收割季节在农历八月。九月就已经很晚了。至于 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却又很符合秋凉之后秋虫躲到室内的习性。 《诗经国风》多是周代的民歌。我们现在使用的阴历(即所谓农历)是夏代制定的。所以又称夏历。但商有商历、周有周历。每个新朝代的建立,都会制定自己的历法,以示天子的正统。周历与夏历差了两个月:周历的正月在夏历的冬月。孔子编的《春秋》就是用的周历。《春秋成公元年》有 这样的记载:二月辛酉,葬我君宣公。无冰。所谓七九河开。交七九时是阳历二月中旬。阴历二月已经是阳历三月了,无冰有什么奇怪呢?就是因为《春秋》里的二月应该相当于夏历的腊月,正是三九严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春秋》是孔子写的编年史。他要复周公之礼,所以用周历。同时代的《左传》用的就是夏历。说明当时确实是礼崩乐坏。《诗经》远早于春秋时代,那时百姓是否仍普遍用周历?不得而知。因为从后来夏历的复辟,可以推想民间还是习惯使用夏历的。但是也不排除周历在一定范围内的施行。这样七月所指的时间就有些模糊了。 七月流火说的是天象。一般的解释是:七月的时候,大火星偏离中天,流西方。那么是否可以从天象来确定七月的具体时间呢? 大火,即天蝎座的阿尔法星,中国古代天文学称其为心宿二。它是一颗恒星。而我们现在通常说的火星则是行星,自己不发光的,古文中一般称荧惑的便是。至于阿尔法,并非星名,而是星序。就像心宿二的二是序号,即心宿诸星中排列第二的星。而阿尔法是希腊字母的第一个,西方用来表示一个星座里排列第一的星,然后依次是贝塔星、伽玛星、等等。。。 所谓七月流火,大意是天蝎座的阿尔法星即心宿的大火星从五、六月间中天偏南的位置流到西方的天空。即所谓大火流金 。 夜观天象,可以知道:农历六月的仲夏之夜,天蝎座在南方。等到秋天农历八月中秋,天蝎座已经沉到西方地平线下面了。所以七月流火应该是指农历(即夏历而非周历)七月,大约就是现在这个时候,大火星从中天偏南 流向西天。而且只是在黄昏时才看得见,很快就沉到地平线下面了。 所以大致可以说,《诗经》里的七月流火,说的是夏历七月(阳历八月)时,大火(心宿二,或天蝎座阿尔法星)星坠中天,流于西方的天文景观。 古人观天象而事田猎,对自然的观测,远比今天的我们这些普通人要认真细致得多。笔者亦曾在农历七月向晚时分,遥望西天看七月流火,可是在晚霞余晖中,每次都很难确定到底哪一颗亮星是著名的心宿大火。 来到北京,因为楼群的遮盖和空气及城市灯光的污染,连中天的亮星也分辨不出来几颗了。。。 注: 传说明末牛金星作《扇子铭》:大火流金,天地为炉,汝于斯时,伊周大儒。北风其凉,雨雪载途,汝于斯时,夷齐俄夫。噫!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于尔有斯夫。这里的大火流金,就是化用七月流火(金,指西方)。但是他显然也把七月流火当成了夏日炎炎。
个人分类: 燕园夜话|7094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2: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