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量子论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量子论

相关日志

[转载]检验博文“量子论之谜难道不能解开吗?”所提出的假设的实验方案
xulaizi 2016-4-25 14:34
我们在4月19日的博文《 量子论之谜难道不能解开吗? 》中曾提到:“ 处于纠缠态的双粒子(或多粒子)通过各自的波函数相互纠缠所形成的不可分割的物理实体称为复合微观实体(The composite micro-entity)。对此整体中的一部分的任何扰动必然影响此整体中的另一部分的状态,这样就不存在所谓的超距作用。 ”以此假设试探性解决了量子论内固有的“非定域性”难题。这个假设能否成立须要用实验来检验。于是,我们的博文中也提出了检验这个假设的实验方案:“ 检验 复合微观实体的实验是: 测量纠缠态粒子与相应的非纠缠态粒子对测量装置的作用的差异。可设想 用自发参量下转换产生的纠缠光子作为 EPR 光源 ,用光电效应实验仪的光电子作为测量仪器。 ”由于现成的 EPR 光源装置和 光电效应实验仪不匹配,需要调整,使之能够相互匹配。但是,我们不知道有关厂家是否具有调整的技术,所以在2月5日,曾向 EPR 光源的生产厂家“ 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发电子邮件求教,但至今没有回复。我们把 向 EPR 光源的生产厂家“ 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发的求教电子邮件贴 在这里,并特向网友们求教了!谢谢! 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先生:您好! 由于科研工作的需要,特向您请教,请谅解。 双光子纠缠态反映空间上分离的两体存在着不依赖于任何媒介的关联。我们假设这种“幽灵般的超距作用”表明,处于纠缠态的双光子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且它 像能量一样,是一种物理资源,可应用于量子通信、量子计算机等量子信息处理技术领域。可见,这种整体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理实体。如果这个假设成立,曾长期困扰爱因斯坦、玻尔以及许多物理学家的量子论非定域性难题就可能得到解决。我们想用实验来检验这个假设是否成立。我们设想的这个实验是这样: 测量纠缠态粒子与非纠缠态粒子对测量装置的作用的差异。设想 用自发参量下转换产生的纠缠光子作为 EPR 光源 ,用光电效应试验仪作为测量仪器。首先用光电效应试验仪自带的光源,得到截止电压与光频率的关系曲线 AB ,如图 1 所示。 图 1 光电效应试验仪测得的截止电压与光频率的关系曲线 其次用自发参量下转换产生的纠缠光束之一作为 光源(其频率 必须满足: ),如图2所示。 图 2 用自发参量下转换产生的纠缠光束之一作为 光源 测量光电效应示意图 如果得到的截止电压不落在图1的AB线上,表明 处于纠缠态的双光子确实构成不可分割的物理实体。我们拟采用四川世纪中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制造的光电效应试验仪。 波长范围是:365-578nm 电流测量灵敏度是: 我们拟采用贵公司的 BBO 小型纠缠源系统作为 EPR 光源 。不知在波长范围与纠缠光的亮度能否与 光电效应试验仪相匹配。若不能,是否可以这样调节: 并使下式得到满足: 是否还有其它办法? 谢谢! 祝新年快乐安康! 内蒙科技大学教授 徐来自 2016/2/5 邮箱: xulaizi@163.com 电话:13847234680 相关的参考资料:徐来自、徐丽琴、张雪峰与李永峰《波动统计力学及其隐参数理论》,科学出版社,2015年
个人分类: 量子论|646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新认识波函数非常重要,因此我们贴出此文:“神奇的波函数”。
xulaizi 2016-4-22 15:01
重新认识波函数非常重要,因此我们贴出此文:“神奇的波函数”。恳望各位网友指点! 我门这个博文是投给 “ 物理 ” 杂志,没有说明理由就被退稿的文章: “ 神奇的波函数 ” 。量子论是物理学史上成就最大的理论,它不但改变了自然科学的面貌,而且也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但是它的理论含义却非常怪异,曾引起爱因斯坦和玻尔的长期争论。 虽然大多数物理学家现在根本就不愿意去深究这类事情,而关注于量子论的教学与应用研究;但仍有一些物理学家为一个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理论竟然不能被理解而深感不安,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强烈兴趣去试图揭示量子论的神秘性,我们研究团队就是这样的一小群人。 我们同意爱因斯坦的观点:量子论是统计性理论,深藏着固有的“非定域性”特性,因此它虽然在逻辑上是完备的,但在物理意义上它是不完备的理论。据于这个理由,我们认为要寻找物理学意义上完备的理论,同时要解决“非定域性”难题。 我们知道,“非定域性”难题主要反映在双粒子纠缠现象,而双粒子是通过波函数发生纠缠的。可见,重新认识波函数的意义是解决“非定域性”难题的关键点。我们在博文中以许多事实证明波函数并不是大家所公认的数学量,而是实实在在的物理量。微观粒子具有类似一种场的波函数围绕着自己,也就是说,粒子不但具有位置、动量等等物理量,还具有波函数这种物理量,它满足薛定谔方程。粒子从来不与自身的波函数分离,也就是说,粒子与自身的波函数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处于纠缠态的双粒子通过纠缠在一起的波函数也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且它像能量一样,是一种物理资源,可应用于量子通信、量子计算机等量子信息处理技术领域。可见,这种整体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理实体。如果这个假设成立,曾长期困扰爱因斯坦、玻尔以及许多物理学家的量子论非定域性难题就可能得到解决。我们认为,这个假设有可能用、也应当用实验来检验。 神奇的波函数 徐丽琴 1 ,徐来自 2 ,牛金艳 2 ,李永峰 2 (1. 广州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2. 内蒙古科技大学,数理与生物工程学院,内蒙古,包头, 014030 ) 摘要 现在物理学界普遍认为波函数只是表示发现粒子的几率幅,而不是具有物理实在性的物理量。这样就引出表现在粒子双缝实验与双粒子纠缠态的怪异现象,即量子论固有的“非定域性”。对波函数的这种认识,难以理解为何在各种各样可以观测到的量子效应中薛定谔方程的波函数解总是起着决定性作用。阿哈罗诺夫——玻姆效应解开了波函数的真面目,原来波函数 不仅仅与几率密度相关,而且也是一种具有物理实在性的物理量。现在可以断定,微观粒子具有类似一种场的波函数这种物理量围绕着自己,粒子从来不与波函数这种场分离,也就是说,粒子与自身的波函数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且波函数之间发生纠缠能够使双粒子(或多粒子)连同它们的波函数也形成不可分割的客观整体。 因此,对此整体中的任何一个粒子的观测必然扰动此整体中的另一个粒子的状态,这样就不存在所谓的超距作用。可见,如果还波函数以其本来面目,认为它是具有物理实在性的物理量,量子论的“非定域性”难题就自然消除了。 关键词:波函数,非定域性,纠缠态, 阿哈罗诺夫——玻姆效应 Abstract Theconsensus of physicists now said that, the wave function just represents the probability amplitude of finding aparticle; it is not physical quantity withphysical reality. This leads to the strange phenomenon of double slitexperiment and entangled state of double particle that, isnon-locality inherent in the quantum theory. This consensus of thewave function is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why the wave function solution of theSchrodinger equation is always playing a decisive role in various kinds ofquantum effects which can be observed. Aharonov- Bohm effect let us know thetrue face of wave functions, the wave function is originally not only relatedto the probability density, but also is a kind of physical quantity withphysical reality. Now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 themicroscopic particles have a wave function which similar to a field surroundsitself, and the particle has never been separated from its own wave function.That is to say, the particle and its own wave function constitute anindivisible whole; and the entanglement between the wave function can cause thedouble particles (or multi -particles) and their wave functions to form anindivisible objective whole. Therefore, the observation of any one of theparticles in the whole is bound to disturb the status of the other particles inthe whole, so there is no action at a distance. Obviously, if we return to the true face of thewave function, believe that it is a physical quantity with physical reality,non-locality inherent in quantum theory is naturally eliminated. Keyword: Wavefunction, Non-locality, Entanglement status, Aharonov-Bohm effect 1 引言 1926 年,薛定谔创立量子论的基本动力学方程(即薛定谔方程)时,虽然他不清楚其中的 函数意味着什么,竟然导出了氢原子结构。起初谁也不知道 函数意味着什么,为此,在物理学界曾经历过一场争论。只是因为薛定谔方程是波动方程,所以把 函数称为波函数。后来,玻恩对波函数提出统计解释:波函数只是表示发现粒子的几率幅 ,也就是说,波函数只是量子理论用于统计性表达方式的一种数学量,它本身没有物理实在性,因此,它不是物理量。现在波函数的这种诠释已经成为物理学界的普遍认识。不过,这种认识值得被质疑与讨论。 2 神秘的波函数 1926 年,埃尔温·薛定谔利用量子论的基本动力学方程导出了氢原子结构,此后有一段时间,物理学界(包括薛定谔本人)不清楚波动方程中的波函数 代表的是什么,为此,在物理学界曾经历过一场争论。当时甚至有人写了一首风趣的小诗 : 埃尔温用他的 计算起来真灵通。 但 真正代表什么, 没人能够说得清。 如果认为波函数代表空间分布的“粒子云”,这和粒子的双缝实验结果矛盾。当粒子近似一个一个射入开启的双缝时,只要时间足够长,底片上仍会出现干涉图纹,这说明单个粒子也具有波动性。如果认为粒子是由平面波组成,则自由粒子将占据整个空间,这不合理。如果认为粒子是由波包组成,则由于波包在运动中要扩散而使粒子“变胖”,这与实际情况不符。应该注意到,通常的波动性总是指某种物理量在空间分布所表现的周期性变化,而且由于相干叠加而出现干涉现象。1926年,玻恩在研究波函数时,保留了相干叠加的特性,但把“某种物理量”改为“粒子出现的几率幅”,利用“几率幅”将粒子性与波动性结合起来而提出波函数的统计解释:波函数在某一时刻在空间某一点的强度与在该点找到粒子的几率成正比;也就是说,波函数只是表示发现粒子的几率幅,是一种没有物理实在性的非物理量。这正如海森堡所说 :波函数的波动“它不是像弹性波或无线电波那样的三维波,而是在多维位形空间中的波,因而是颇为抽象的数学量。”波函数的这种解释后来成为“哥本哈根解释”的基础,而且成为物理学界的共识。确实,这种解释此后使量子论得到非常成功的应用。可是,值得注意的是,在量子论非常有效的应用中,我们可以发现,被人们当作非物理量的波函数却担当了主角的作用,甚至成为量子世界的主宰。这样一来,波函数不是变得更加神秘吗? 3 神奇的波函数 被人们当作非物理量的波函数,不仅很神秘,而且表现得非常神奇,它使量子论变得非常怪异。波函数的神奇特性,首先表现在粒子双缝实验。 当两个缝都开启时,电子一个一个射入屏障的狭缝(双缝中任一个),并使它们相隔的时间长到不可能有相互影响的程度,累积起来得到的图案,不是相继只开启一个缝所得到的图案的叠加,而是更复杂的干涉条纹图案,它与许多电子同时射入屏障的双缝所得到的干涉条纹图案完全一样。要注意的是,电子被发射时作为一个粒子,到达显示屏时也作为一个粒子,但是,在射入屏障的狭缝时却显示出波函数的波动行为,它似乎同时穿过两个缝,并与自己发生干涉,而且算出自己在显示屏的什么位置出现。这就产生这样的问题:单个电子如何同时穿过两个缝?它又如何“知道”在显示屏中自己应该有的位置?这 曾使玻尔感到困惑 :“如果我们只设想下述可能性,即不干扰现象就可以决定电子通过哪个孔,那么,我们会真的发现自己处于非理性的境地,因为这将使我们认为,通过这个孔的电子将受到另一个孔开启或关闭情况的(即时)影响;但是…这是完全不可理解的。”在这里被玻尔认为不可理解的、非理性的正是粒子双缝实验中所体现的使量子论呈现固有的“非定域性”的波函数神奇特性。 波函数的神奇特性,其次表现在粒子之间通过波函数发生的纠缠现象。假设有相距遥远的一对粒子(A与B)通过波函数发生纠缠而处于纠缠态。根据量子论原理,在对粒子B不作任何干扰的情况下,粒子B的状态却决定于对粒子A所进行的测量,这现象称为EPR悖论,它表明存在着穿越时空的超距作用。这就是量子论内在固有的“非定域性” 。贝尔根据定域性隐参数理论导出贝尔不等式,由于它可以被实验所检验,从而使关于量子论“非定域性”问题的讨论从思辨性领域回归到物理学领域。检验贝尔不等式的实验结果表明,量子论确实存在固有的“ 非定域性 ”特性。因此,不管对量子论提出何种“解释”,只要承认量子世界即使不被测量也是客观存在的,都回避不了“非定域性”难题。量子论这种怪异性使量子论的创始人感到很困惑。 爱因斯坦 :“五十多年的潜心思考没有让我更好地理解量子论。” 玻尔 :“谁不惊异于量子论,谁就没有真正理解它。” 费曼 也说过:“我确信没有一个人理解了量子论。” 造成这种情况的罪魁祸首正是那神奇的波函数。 4 神通广大的波函数 波函数不但很神奇,而且在量子世界神通广大。大家知道,经典物理学中已知的各种力不能解释原子与分子的显著稳定性,而没有这种稳定性,物质材料就不可能具有稳定的结构和确定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量子效应挽救了这种情况,而主角正是波函数。在微观领域,粒子的状态用波函数表示,粒子的基本动力学方程也是用波函数所满足的薛定谔方程来表示,甚至可以说,量子论丛根本上说所描述的就是关于波函数的行为,在各种情况下可以被观测到的各种各样量子效应无一例外由薛定谔方程的波函数解所决定。可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波函数是量子世界的主宰。 这样神通广大的波函数竟然被认为是 没有物理实在性的数学量,这难道不令人费解吗? 5 波函数到底是什么? 阿哈罗诺夫—玻姆效应(简称AB效应) 能够揭开遮住波函数真面目的面纱。AB效应有两种:磁AB效应与电AB效应,由于只有前者已被实验证实 ,所以这里只涉及磁AB效应。 无穷长螺旋管通电之前,通过螺旋管外侧的两束相干电子到达显示屏幕并形成干涉图纹。 无穷长螺旋管通电时,管内磁场与磁通不等于零( ),管外磁场等于零但矢量势不等于零( ): (1) 这时,屏幕上的干涉图纹发生移动,这就是磁AB效应。如何理解这效应呢? 令波函数表示成指数函数形式: (2) 其中 与 都是实函数。将上式代入薛定谔方程得到: (3) 当 时, (3) 式过渡到下式: (4) ( 4 )式正是经典统计力学的系综运动方程(刘维尔定理),其中第二式是 哈密顿—雅可比方程。 由此可见,当波函数表示成指数形式时, 就是 作用量函数。 在经典力学中,作用量函数可表示为: (5) 应该注意到,磁场与电子发生作用的哈密顿量为: (6) 可见,( ) 可以当作磁场和电子发生作用时的动量,仿造(5)式,得到磁场和电子发生作用时的作用 量函数为: (7) 由(7)式与(2)式得到磁场和电子发生作用时的波函数为: (8) 在这里,(2)式中的 应为常数(可设为1),因为,螺旋管处在何处的几率都相等。设自由 电子的波函数为 ,所遵循的薛定谔方程的解为: (9) 当电子通过螺旋管外侧时,电子的波函数 与磁场波函数 发生耦合而构成总系统波函数 : (10) 无穷长螺旋管通电之前,通过螺旋管外侧的两束相干电子波到达显示屏幕形成的干涉图纹 决定于相位差: (11) 当螺旋管通电之后,由(12)式得到多出来的相位差为: (12) 正是这个多出来的相位差使屏幕上的干涉图纹发生移动,从而产生磁AB效应。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无穷长螺旋管通电时管外的磁场等于零,通过螺旋管外侧的两束相干电子不可能受洛伦茨力的作用,因此,使屏幕上的干涉图纹发生移动的当然不是洛伦茨力,而是相互耦合的波函数。可见, AB效应表明,波函数 不仅仅与几率密度相关,而且也是一种具有物理实在性的物理量。 这样一来,可以说电子是粒子,但它具有类似一种场的物理量(波函数)围绕着自己,粒子从来不与自身的波函数分离。也就是说,粒子与自身的波函数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可见,电子不但具有位置、动量、电荷、自旋等等物理量,还具有波函数这种物理量,它满足薛定谔方程。首先,波函数以特定方式影响粒子的运动。 在 粒子双缝试验中, 通过这个孔的电子由于自身波函数的作用而受到另一个孔开启或关闭情况的影响,这现象曾使玻尔困惑;若考虑到起作用的波函数是物理量,这困惑就可消除。在氢原子中,波函数“引导”电子的运动而形成稳定的壳层结构。在一维势垒场中,波函数“引导”粒子的运动而形成势垒隧穿效应。在晶体的周期性势场中,波函数“引导”共有化电子的运动而形成能带结构,从而形成具有各种电性的晶体(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等等。其次, 波函数之间能够发生耦合,就像 AB 效应所显示的那样,它能产生可以观测到的物理效应。再其次,波函数之间能够发生纠缠, 在分子中波函数相互纠缠而形成的交换能可构成共价键,在固体中波函数相互纠缠而形成的交换能还能构成各种磁性(铁磁性、反铁磁性、顺磁性等); 波函数之间发生纠缠可形成双粒子纠缠态,它 像能量一样,是一种物理资源,可应用于量子通信、量子计算机等量子信息处理技术领域 。 如果认为波函数不仅仅代表几率幅,而且也是具有物理客观实在性的物理量,那么,粒子与自身波函数构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一种物理实体,而且波函数纠缠现象构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也是一种物理实体。 因此,对此整体中的任何一个部分的观测必然扰动此整体中的另一个部分的状态;这样就不存在所谓的超距作用。这样一来,量子论所谓的“非定域性”难题就可以消除。总之,量子论之所以存在固有的“非定域性”难题,是由于物理学家把波函数当作只是代表几率幅的非物理量,如果还波函数的本来面目,认为它不仅代表几率幅,而且也是具有物理实在性的物理量,那么,量子论的“非定域性”难题就自然消除了。这有点类似于电学中的情况,带电粒子与围绕自身的电场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如果考虑不到电场的存在,带电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超距作用,就像法拉第与麦克斯韦以前的物理学家的共识那样,但是,如果考虑到带电粒子周围存在电场,那么,就不存在所谓的超距作用了。 可能产生疑问:难道量子论的“非定域性”不是源自薛定谔方程的非相对论性吗?可以肯定地回答:不是! 我们注意到,光子的波动方程是相对论性的,可是,光子和电子等等微观粒子一样也呈现“非定域性”。可见, “非定域性”源自“波粒二象性”,更确切地说,源自被误解为非物理量的波函数。因此, “非定域性”难题不是通过修正运动方程所能消除的,唯一的消除办法就是 还波函数以其本来面目 —— 它是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的物理量,它和对应的粒子形成不可分割并 具有物理实体性 的整体。 参考文献 关洪 . 量子力学基本概念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25-26 苏汝铿 . 量子力学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19-20 曾谨言 . 量子力学(卷I)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2007 .14 曼吉特·库马尔 . 量子理论——爱因斯坦与玻尔关于世界本质的伟大论战 . 重庆: 重庆出版社,2015 .177 页 曼吉特·库马尔 . 量子理论——爱因斯坦与玻尔关于世界本质的伟大论战 . 重庆: 重庆出版社,2015 .173 页 海森堡 . 物理学和哲学(第二章)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1 郭光灿,高山 . 爱因斯坦的幽灵——量子纠缠 .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 49 郭光灿,高山 . 爱因斯坦的幽灵——量子纠缠 .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 24 爱因斯坦 . 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1976. 328 - 335 约翰·格里宾 . 寻找薛定谔的猫——量子物理和真实性 . 海口: 海南出版社,2009 . 173 - 175 曼吉特·库马尔 . 量子理论——爱因斯坦与玻尔关于世界本质的伟大论战 . 重庆: 重庆出版社,2015 .283 页 P.A.M. 狄拉克 . 量子力学原理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1965. 5 Aharonov Y., Bohm D. Physical Review,1959,115 ( 3 ): 485-490 Aharonov Y., Bohm D.Physical Review, 1961, 123 ( 4 ): 1511-1524 周世勋原著,陈灏修订 . 量子力学教程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 215 -217 页 Osakabe N., Matsuda T., Kawasaki T. et al. Physical Review, 1986, 34 ( 2 ): 815-821
个人分类: 量子论|1150 次阅读|0 个评论
也谈相对论效应和GPS
热度 2 zhouxinli68 2016-4-11 19:31
对于光速问题, 不论是牛顿的经典力学还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这两个理论都共同预设了这样一个前提,即 假设有一光脉冲从空间的一处发射到另一处,在这一过程中光所走过的空间距离对不同观测者来说是不一致的。在此基础上,两者分歧的产生是源自于牛顿理论认为,这一过程不同观测者对光所花的时间不会有异议,因此光的传播速度对不同观测者来说将会是不一致的;而相对论则根据迈克尔逊的干涉实验,在肯定光速不变的前提下认为,不同观测者在光所花的时间上会有不一致的看法。但是,笔者发现,迈克尔逊的干涉实验问题和相对论建立后的时间悖论问题,以及以相对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量子论和之后的弦理论等相互间的分歧和不相容问题,所有这一切,归根到底其实都源自于这个 预设前提上的常识性错觉,即人们没有意识到,光的传播 与粒子运动的根本不同在于,光在传播过程中所走过的并不是一段 3 维空间距离,而是一段 高阶高维空间距离 ! 该段距离即使随时间变化也与坐标系的选取无关,因此就 不能用常规理解的 3 维坐标来计算 。这其实也意味着,光在 这一过程中所走的空间距离和所花的时间实际上对不同观测者或参照系来说都应该是一致的。 以 GPS 卫星定位为例,即便是按相对论效应所得到的测量结果是没有问题的,但通过对比分析,至少可以肯定考虑相对论效应这一影响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即假设以地球为静止参照系建立一个 3 维直角坐标系,并以地面为时间标准。当卫星发射信号时,卫星在 A 处;当位于 C 处的地面观测站接收到卫星信号时,卫星在 B 处。那么,目前国际上一致的做法是以接收到卫星星历所发布的在 A 点的 3 维坐标值作为 信号在这段时间里所传播的空间距离的起算点,来考虑对观测点 C 进行定位时所产生的相对论效应。但是,实际卫星 信号在这段时间里所传播的空间距离,无论对 地面观测站还是对卫星本身,或者对其他任何参照系来说,都应该是卫星在 B 处这一点到地面观测站所在的 C 点之间的距离!而这一段距离其实是一段实时变化着的高阶高维空间距离,它实际上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 卫星发射信号时正在经过的那个属于静止系空间里的点 A 至 观测点 C 点之间的 3 维空间距离。另一部分是 卫星经过 A 点发射信号时 A 点所在的那个静止系 3 维 空间与卫星所在的那个运动系 3 维 空间之间的超空间距离;换句话说,卫星经过 A 点时,卫星实际并不在 3 维空间的 A 点位置上,而是在一个 高阶高维空间内的某一个轨道点上,该点在 A 点位置上在 3 个坐标轴方向上有确定的轨道坐标,该轨道坐标取决于 卫星 所在轨道点的空间阶数,与 卫星的质量、大小等性质是无关的;具体来说,假设卫星 所在轨道点的空间阶数为 50 ,那么, 卫星在 3 个坐标轴方向上对时间的 50 阶偏导数则各是一个常数,即 50 x/ t 50 =C x 、 50 y/ t 50 =C y 、 50 z/ t 50 =C z 。这也意味着,假如在地面上选取 153 ( 3 × 50+3 )个固定站点在 t i ( i=1 、 2 、 3 、 …… 、 153 )时刻能够接收到某一卫星在 t 0 时刻发出的信号,那么,在不考虑卫星自身的空间阶数(即所谓的卫星自身对空间外物的引力)的情况下,根据地面这些站点的 3 维空间位置坐标值和 50 阶空间位置变化均为 0 的轨道坐标值,以及所测得的卫星信号在 t i 时刻传播到各测站点的空间距离 s i =ct i ,我们就可以运用空间距离交会法(只是这种空间距离的交会显然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 3 维空间的距离交会,而是 4 维或 4 维以上高阶高维空间的距离交会)来测算出该卫星在 t 0 时刻初始条件下的 3 维空间位置坐标值和 3 个坐标轴方向的 50 阶轨道坐标值;并根据所测算出的 卫星 的初始条件 ,不必再考虑相对论效应,也无需考虑地球自转和多体问题等因素,直接根据所经历的时间即可计算出这个卫星在以后的任意时刻的空间位置坐标和轨道坐标。同时还可以根据地面接收机在某一时刻所接收到的该卫星星历所发布的 3 维空间位置坐标值,反算出卫星由初始空间坐标位置运动到星历发布的坐标位置所经历的时间;然后,再根据计算出的时间又可以计算出卫星在 星历所发布 的坐标位置上的各阶轨道坐标值;这样,根据星历发布的坐标值和对应的各阶轨道坐标值,以及接收到卫星信号的时间,即可计算出卫星信号所传播的那段距离的实际起算点(例如 B 点 )的坐标值,在此之前,该值是用星历发布的坐标值(例如 A 点 )来代替的。 当然,我们还可以通过这一原理来验证光速的问题究竟是国际普遍认可的相对论效应的因素,还是起算点坐标值衡量的因素?即假设这 153 个观测点是在地面上环形分布的,并且这些站点的 3 维空间位置坐标值是分别用精密的全站仪和水准仪精确地测出的,那么,当分别在每一个观测点上用测地型双频 GPS 接收机( L 1 /L 2 型)按相对论理论的方式对 3 颗以上相同星历的卫星进行高精度同步静态观测之后,于是就获得了这些点在地面网中经过平差计算处理之后的坐标与在卫星网中经过平差计算处理之后的坐标这两套坐标值。由于 GPS 卫星距离地面大约 2 万多公里,与地球的相对速度是 7.9 ㎞/ s ,并且按照爱因斯坦的时间相对效应可以计算卫星钟与地面钟大约相差每秒 0.45ms ,因此,在确保测量精度和排除了其他干扰的前提下,如果卫星星历发布的 3 维坐标是没有问题的,并假设实验是在美国进行的,不存在两个不同椭球例如 WGS-84 坐标与 54 北京坐标之间的坐标转换的精度损失,那么,正常情况的理解是 按照相对论效应 ,上述所有 153 个观测点在相同椭球下分别由常规测量系统和 GPS 定位系统所精确测量到 的这两套坐标,它们之间的坐标差如果是因为 相对论效应因素的影响,那么, 在 3 个坐标轴上的分布基本上会呈现正态的没有方向性的分布 ,即∑⊿ x → 0 、 ∑⊿ y → 0 、 ∑⊿ z → 0 ; 但是,如果是因为对信号所传播的空间距离的起算点实际为 B 点而却采用的是 A 点 的衡量错误,那么,测量的误差应该明显与 3 个坐标轴方向相关, 即 ∑⊿ x → C x 、 ∑⊿ y → C y 、 ∑⊿ z → C z 。 这就意味着 ,除非平差的基本原理有问题,否则 ,所谓 “ 光速不变性 ” 的本质 其实不是“时间的相对性”,而是 “ 空间距离的绝对性 ” !
个人分类: 物理,相对论|1155 次阅读|22 个评论
量子论发展的预言:幼稚永远成不了智慧
热度 6 jmluo0922 2016-1-30 16:44
量子论的核心思想:微观粒子运动的波粒二像性,即物质波。 我认为是科学家在乌云迷惑下,对自然认识产生的错觉,是完全幼稚的看法。 不抛弃这个幼稚的看法,量子论无论怎么发展, 都不会克服其内在的矛盾,得出正确的结果。 如果你不信,你可以试试,对幼稚进行数学运算, 看看结果是不是只能得到幼稚。 周末娱乐一下哈!
个人分类: 杂谈|1776 次阅读|14 个评论
《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 书摘
热度 3 lasemedicine 2015-12-6 10:43
“如果谁不为量子论而感到困惑,那他就是没有理解量子论。” ——尼尔斯·玻尔 故事从物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争吵程度最 激烈的论题开始——光的本质是什么?“微粒说”把光看成是非常细小的粒子流。“波动说”认为光是因介质振动而产生的一种波。17世纪,波动说因波义耳和胡克的支持,在与“微粒说”的争论中占了上风。1704年,牛顿出版了巨著《光学》,详尽的阐述了光的色散,从粒子的角度解释了薄膜透光、牛顿环以及衍射实验中的种种现象,并驳斥了波动理论,给波动论以沉重的打击。 1807 年,托马斯 · 杨出版了《自然哲学讲义》,描述了光的双缝干涉实验。1819年和1821年,菲涅尔采用光是一种波动的观点,严密地推理和解释了光的衍射问题;并用横波理论成功解释了光的偏振现象。随后麦克斯韦于1861年发表的论文《论物理力线》预言并由赫兹于1887年用实验证实:光是电磁波的一种。自此,波动说完成了对“微粒说”的大反攻。 1900 年的一次报告会上,开尔文男爵提出了物理学大厦中的两朵“乌云”。其中一朵,最终导致了量子论的爆发,即黑体研究中的问题。黑体辐射能量和温度有怎样的函数关系呢?1900年,普朗克提出的黑体公式弥补了之前维恩公式在长波部分有偏差的问题,与实验结果完全符合。1900年12月14日,普朗克在德国物理学会宣读了论文《黑体光谱中的能量分布》,正式提出“能量子”假说, E=h ν , E 是单个量子的能量, ν 是频率, h 是普朗克常量。 1905 年,爱因斯坦提出,组成光的能量有个最小的基本单位——“光量子”,光以量子的形式吸收和放出能量,没有连续性。从而解释了光电效应:对于特定的金属,光的频率决定能不能打出光子,光的强度决定打出多少光子。光电效应和随后的康普顿效应,使得关于光的本质的争论烽火再起。 1913 年,玻尔通过分析巴尔末关于原子谱线的量子化表述,提出电子只能按照某些“确定的”轨道运行,这些轨道必须符合一定的势能条件,从而使得电子在这些轨道间跃迁时,只能释放出符合巴尔末公式的能量。玻尔的“定态跃迁”理论,是“半经典半量子”的,当电子围绕着单一轨道运转时,它表现出经典力学的面孔:一旦发生轨道变化,立即转为量子化的容貌。这从根本上导致了玻尔理论的局限性——限于只有一个电子的原子模型的谱线规律。 1924 年,德布罗意提出“相波”(物质波)的概念,认为电子是一个波。后于 1927 年被戴维孙的实验证实。这也启发了薛定谔创立波动力学。 1925 年,矩阵力学矗立起来,海森堡从粒子的运动方程出发,为它奠基,波恩和约尔当用矩阵的实心砖块为它建造了坚固的主体,狄拉克用优美的 q 数为它做了最好的装饰。 1926 年,薛定谔从哈密顿 - 雅克比方程出发,利用变分法和德布罗意公式,求出了一个非相对论的波动方程。从而创立了波动力学。 矩阵力学强调粒子性和不连续性,波动力学始终在谈论波动性和连续性。两者在数学上完全等价,在意识形态上各自傲娇。两种力学互相争锋,互相渗透。 1927 年,海森堡受矩阵奇特的乘法法则(交换乘数和被乘数结果不同)启发提出共轭量的不确定性原理。玻尔意识到,不确定性是建立在波和粒子的双重基础之上的。物质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玻尔的互补原理,波恩的概率解释和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三者共同构成了量子论的“哥本哈根解释”的核心,它摧毁了经典世界的(严格)的因果性和(绝对)的客观性。不存在一个客观绝对的世界,唯一存在的,就是我们能够观测到的世界。观测行为导致波函数的“坍缩”,解释了单个电子的双缝干涉中的“随机选择性通过”。 1927 年的第五届索尔维会议,物理学大师们汇聚一堂。会议上,爱因斯坦和玻尔为推翻和捍卫新生量子论展开了论战。后来,爱因斯坦和他的两个同事共同提出“ EPR 详谬”。爱因斯坦的“责难”并没有难倒玻尔。玻尔对爱因斯坦提出的种种“思维实验”进行一一的反驳,并使量子论的哥本哈根解释得以在物理学界广泛传播。而反对派里还有薛定谔,他放出了一只可怕的怪兽——薛定谔猫。,从而把量子效应放大到日常生活里。这使得关于量子物理的争论更加激烈,直到若干年后“退相干”的概念建立起来,才最终解决了这个难题。
4660 次阅读|6 个评论
答王国强老师:有关黑体辐射的问题
jmluo0922 2015-10-8 15:15
王国强 2015-10-4 20:51 但,一个真空的低温空腔,其腔壁开一小孔的话,难道其辐射不是应该满足 普朗克公式吗? 基尔霍夫对空腔辐射这一性质的证明仅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而跟空腔的材料结构物性没有任何关系,当年正是这一点吸引了普朗克的注意。莫非我们讨论的并不是同一情况? 请罗老师进一步说明指教。。。 博主回复(2015-10-5 19:33) : @一个真空的低温空腔,其腔壁开一小孔的话,难道其辐射不是应该满足普朗克公式吗? 只是理论上的假想,对于实际的低温物体的辐射,完全依赖于具体结构,包括晶格振动(声子)是千差万别的。腔壁开一小孔,入射光不会从小孔出射是一光学问题,与物体对光的完全吸收是两回事。 (注:因为腔材料决定其辐射特征,不同温度有不同的辐射分布(颜色),辐射光子在腔体中反复反射不会改变这种分布,更不会成为符合黑体分布的光子系统。将开有小孔的腔体理解为具有黑体辐射本领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 王国强 2015-10-3 09:21 黑体辐射定律对低温也成立吧? 为何罗老师问 “高温物体连续光谱出自何由”? 低温的不需要解释吗? 博主回复(2015-10-4 16:36) : “黑体辐射定律对低温也成立吧?不成立 物体的热辐射性质,在一般情况下,与结构有密切的关系,室温情况下,表现是千差万别的,物体表现出丰富多彩的颜色。此时辐射系数与吸收系数相同,数值较低,并与波长密切相关。 随着温度的增高,物体的热辐射系数增大,与物体的组成和结体的关系逐渐降低,在500-1000°C范围内,近似为辐射系数为0.5左右的灰体,达到2000°C时,高温物体热辐射已经是近似程度很高,辐射系数在0.8以上,与物体结构与组成关系不大的灰体。3000°C以上时,可以看成辐射系数接近1的黑体。 王国强 2015-10-3 07:45 很敬佩罗老师对物理学基本问题和基本观念如此孜孜以求的严密分析与追问。 黑体辐射公式自115年前被发现以来,已经被很多人用很多种方法反复推导过 --- 经典的或量子的,并且,更重要的是,对问题本身,公式本身,以及证明过程的分析,导致了好几项物理学中最重要的发现 -- 例如 (光)量子概念,零点能,玻色统计、,但现在仍然可以认为,这座宝库的物理内容尚未被发掘完毕。。。。。。。。。
个人分类: 杂谈|429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沈老先生改编的一篇趣文
热度 1 jmluo0922 2015-9-15 11:50
2013年沈惠川教授在科学网发表了,经改编的 “华飞:哥本哈根三人组在商量什么?” 觉得十分有趣,并且具有深刻启发和教育作用。沈老是我十分敬重的学者,对于学术是非常严谨,有自己的见解,通过阅读受益匪浅。这篇文章凤凰网也转载了,我转载的目的是希望大家通过这篇文章,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审视量子论,同时也表达我对沈老的敬意!!! 华飞:哥本哈根三人组在商量什么? (沈惠川改编) 上面照片中自左至右分别是玻尔( N.Bohr , 1885 - 1962 )、海森伯( W.Heisenberg , 1901 - 1976 )和泡利( W.Pauli , 1900 - 1958 )。他们是著名的“哥本哈根三人组”。 看他们聚精会神的样子,一定在商量着什么。他们在商量什么呢? 事情大概是这样的: 泡利:“狄拉克说他在剑桥讲量子力学时,有学生问:若 X 与 Px 不能同时都准确地知道,则怎样可以定义动量矩 Mz=XPy - YPx ?狄拉克说他竟答不上来。这个问题我也答不上来。这还不算最严重的,因为 X 与 Py 不在一个方向;如果它们在同一方向,例如 S=ET - XPx - YPy - ZPz ,则怎样可以定义作用量?又怎样可以定义波函数?问题就相当严重了。两位老大,你们怎么看?(元芳,你怎么看?)” 海森伯:“我讨厌薛定谔的波函数。看样子,我的矩阵绘景真有先见之明了。” 玻尔:“不能让那些人问这样的问题!要把问题关在哥本哈根诠释的囚笼里。可以这么对他们说:我们缺乏语言,以至于我们不能说什么是上,什么是下。用量子语言的不同来封住他们的口。” 海森伯:“这个主意不错!可以这么对他们说:暂时我们还不清楚关于原子内部过程要用什么语言。我们的语言不能够描写原子内部发生的过程,这一点并不奇怪;因为语言本来就是为描写日常生活经验而发明出来的,而这些经验只是由涉及非常多的原子的过程组成;修改我们的语言使其能描写这些原子过程是很困难的,因为词句只能描写我们能形成思维图景的东西,而这个本能也是日常经验的结果。就这么说!” 泡利:“这么说是不是有点强词夺理?爱因斯坦会找我们麻烦的。” 玻尔:“爱因斯坦他爱说不说!我与他已没有什么可说的了!我们对外就宣传哥本哈根精神已经取得胜利,不是事实的东西重复几十遍也就成为事实了。要想让量子力学站住脚,就必须这么干。” 泡利:“我那奥地利老乡泽林格预言说‘也许一千年后真的能够隔空传送一只咖啡杯’他的中国学生潘建伟也说‘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大胆一些,不可以想象:由各种各样分子组成的人,也可以在瞬间,带着他所有的记忆,带着他的品质,带着他的痛苦和欢乐,甚至包括感冒,传输到遥远的地方?’这些人说的话,我都要为他们冒汗。这样的量子力学,谁还敢相信?” 玻尔:“这就用不着我们操心了。我们两脚一蹬,功成名就!我画一个太极图,就够他们琢磨一辈子了。天下理论物理学家,尽入我彀内。凡是说量子力学闲话的,只要给他们套一个‘经典的’紧箍咒,料他们就不敢多言语了。学生嘛,凡是说听不懂的,都不让及格!这样若干年以后,就都是我们的人了。” 海森伯:“听闻中国有‘民科’一说。哪个敢来找麻烦,就给他戴一顶‘民科’的帽子!虽然中国的‘民科’是反对相对论的,但是我们可以抓住相对论当作挡箭牌,气死老爱因斯坦。” 泡利:“够损!” (欢迎改编、加长。)
个人分类: 杂谈|3051 次阅读|2 个评论
关于氢原子结构新理论的特别说明
热度 3 jmluo0922 2015-9-1 16:34
经典理论、相对论和量子论,虽然相互对立,但是目前物理学三大主流思想。 个人提出的氢原子结构的新理论,不属于颠覆性创新! 而只是经典物理思想的传承和发展! 因为氢原子基态的力学和电磁证明,以及基态共振求解,进而解释其线光谱,完全是在经典物理学理论范畴内,应用已知的知识、科学的推导和演绎得出的。 要说有什么 颠覆 性的话,就是颠覆了,人们对经典理论解释原子结构出现“原子湮灭”的错误印象,以及物质波假设对微观结构的错误理解和描述。
个人分类: 杂谈|2947 次阅读|8 个评论
请教:什么是粒子的微观运动?
热度 3 jmluo0922 2015-5-25 17:35
物质结构在尺度上有宏观与微观之分,一个粒子的经典运动是没有什么宏观与微观概念的。 量子论发明后,粒子的运动就有了微观与宏观运动的区别了。如果粒子如电子,在一个电磁场中运动,作微观运动应该由量子力学中薛定谔方程来求解,运动服从波函数的描述;如果是宏观运动就服从洛伦兹的控制,运动的轨迹性质的。 一个严肃的问题:什么是粒子微观运动,这个概念如果来理解?凭什么来判断? 在我看来,粒子在空间中的运动性质是没有宏观与微观区别的,只有微观结构中粒子被约束在微观尺度中的运动,与自由空间中的粒子宏观尺度运动。在两种不同的条件,粒子运动的空间范围有所不同,运动的轨迹性质不会发生任何改变。 所谓量子化现象,是微观结构中的约束运动粒子,对外界影响产生的共振效应,薛定谔方程是求解这种效应的有效数学工具,波函数是轨道共振的模态函数。
个人分类: 杂谈|5700 次阅读|23 个评论
一个理由就可以彻底否定量子论
热度 9 jmluo0922 2015-5-15 13:32
最近,我在SFN上发布的帖子被锁了,或者叫“河蟹”了。原因很简单,我认为对于氢原子结构,量子力学理论参照系不明确,并且与实验室参照系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清楚。因此,实验数据是不能证明量子力学理论的正确性的。 事实上,一个理论的正确性是需要实验观察来证实的。因此,一切理论必须以实验室参照系为基础,才能通过实验测量结果进行验证和确认,这是不言而喻的常识。 我坚持要求SFN上辩论的对手,明确说明量子力学处理氢原子时,采用的参照系是什么(原子核相对什么在运动,为什么用电子的有效质量修正,就可以精确表达)?相对于实验仪器是什么关系时,总是含糊其辞。 但我认为,这个问题关系到量子力学物质波基本概念是否具有科学性,并且具有决定性意义的。 因此,我一直坚持要求SFN讨论对手回答,也得到网友的支持,随后跟帖评论。 SFN高级管理人员Phi for All于2014年10月15日,对我的帖子加锁关闭讨论。之后,我发信询问原因,他只是说,讨论了那么久,并且由于篇幅原因,因此关闭讨论。 我认为量子理论不能说明其分析结果与实验观察测量之间的关系,才是关闭讨论的真实原因。关闭讨论是他们理屈词穷,掩盖矛盾,不敢正视错误的表现!!! 并且这个问题是完全可以否定物质波这个错误概念的。
个人分类: 杂谈|3482 次阅读|3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1: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