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寄生花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国唯一一种大花草重现西双版纳
热度 11 ecoliugy 2015-12-30 11:47
盛开的寄生花,大王花一种,东南亚热带雨林的标志物种之一 近日,常活跃于山林间的西双版纳户外驴友太阳鸟在朋友圈晒出了两张寄生花照片,立刻引起了版纳植物园同行的注意。经过一天的科考,及野外经验丰富的植物分类学家鉴定,可基本以肯定地说,“时隔几十年后,中国唯一的大花草科植物寄生花又重现西双版纳了”。 寄生花( Sapria himalayana )是大花草科寄生花属植物,一种非常奇特的寄生植物。寄生花通常寄生于葡萄科崖爬藤属植物的根上,以吸取寄主的营养为生。寄生花虽说是植物,但它除了花之外,无叶无根无枝条,甚至连植物最基本的光合作用特征都没有,只有在其需要繁殖的时候,才开出惊艳硕大的花朵,并不具备植物的很多基本特征。寄生花花朵如荷花一般大小,血红色,具有一股淡淡的腐臭味,为典型的“尸花”,可能是依靠颜色和腐臭味吸引苍蝇一类的虫子帮助其传粉。版纳的寄生花寄生在葡萄科爬藤属的扁担藤( Tetrastigma planicaule )根上,花期大概在 10-12 月份,传粉特征还有待研究。 寄生花生长情况-花骨朵、裂片打开、正在盛开的雌花和开败的花朵 寄生花最早于 1844 年发现于印度东北部,据调查在印度阿萨姆、曼尼普尔、梅加拉亚邦,以及泰国和越南均有分布。印度东北部的那德哈国家公园内的寄生花则寄生在小苞崖爬藤( Tetrastigma bracteolatum ) 和狭叶崖爬藤( Tetrastigma serrulatum ) 之上。版纳的寄生花和印度东北部的寄生花寄主植物不同,其原因值得探究。据《中国植物志》记载,西双版纳的基诺山也曾经发现过寄生花,花期为 8-9 月(后来李庆军老师回忆1987年曾在基诺山见过)。在此之后的几十年内,中国境内就几乎没有看到寄生花的踪影,一度认为已在版纳境内灭绝。大花草科植物被认为是东南亚热带雨林的典型特征植物之一。 此次在西双版纳境内再次发现寄生花,不仅为西双版纳州和中国再次找到一种奇异的明星植物,而且再次为“西双版纳具有热带雨林”这一论断提供了另一有力证据 。 此外,在西双版纳发现的寄生花还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与寄生花血缘较近的大王花,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花,花冠长度可达 1 米。大王花的花为什么如此巨大?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科学家。英国著名的博物学家大卫·爱登伯格在纪录片《植物的私生活》中曾意味深长地解说道,其实大王花吸引苍蝇本不需要那大的花朵,那为何它会进化出那么大的花朵呢?或许大王花与其它一样,当资源可以随意得到可以不劳而获时候,它就会尽力的去挥霍。也有科学家通过遗传分析的手段,发现大王花的花竟然和花朵很小的大戟科最为亲近。大约 4600 万年前,大花草科从大戟科中分化出来,花冠增至 20 多厘米,而直到近一两百万年,其花冠才突然快速进化,增至 1 米多长,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花。西双版纳的寄生花花冠约 250px ,它发现或可为这类研究提供一个全新材料。 大花草科植物起源于大戟科,花朵增大了近百倍 大花草科植物与寄生间的关系也非常具有科研价值。对马来西亚的一种大王花( Rafflesia cantleyi )的基因组分析发现,大王花的基因组与亲缘关系较近的植物大不相同,而与寄主植物则有很大的相似性,说明 大王花从它的寄主植物身上不仅吸取了营养,还盗取了寄主的基因 。这种横向的基因转移大概占整个基因组的 2% 左右,但表达的蛋白则达到了恐怖的 49% ,这些蛋白控制了大花草的呼吸、代谢、蛋白转运等生理功能,甚至成功排除了寄主植物的免疫排斥反应,使得大王花可以完全依靠寄生植物生活。 最后要强调的是寄生花的保护问题。寄生花在印度已经被列入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但只有几个点发现有分布,干扰异常严重,灭绝风险很高,在中国则几乎无人关注。寄生花或整个大花草科植物由于其神秘的寄生生活,现阶段尚不能迁地保护,只能采取就地保护措施。对于很多珍稀濒危的植物来说,发现就意味着灭亡。鉴于版纳森林人为干扰较为严重,公众保护意识还不够强,且网络上已发现有人不经意间采集寄生花的情况,所以我们在此暂不公布其分布地点,以免寄生花惨遭毒手。在此,我们呼吁大家千万不要采摘破坏这种珍奇的植物,一定要保护好西双版纳的独特自然遗产。( 视频 ) 寄生花的花骨朵 裂片正在打开的花朵 寄生花为雌雄异花,此花为雌花 衰败变黑的寄生花 寄生花野外生境 寄生花的寄主植物扁担藤的叶子
11278 次阅读|1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8: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