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无线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无线

相关日志

共振“超光速”的应用
热度 1 jiazhang55 2016-10-19 19:19
首先,我说一下为什么我知道我的理论是对的,因为新闻已经报道出来了,大型粒子加速器周围会有球星闪电现象,毕竟粒子加速器形成的电磁场的变化率是非常高的,出现“宇宙共振”现象也正常。 那么我想谈一下这个理论的一个应用方向。 就是0电阻无线送电,如果我们将一个二维场的曲率接近 ,我们在第三维加一个电势,那么我们就可以在二维场曲率为 -V 电子 的地方形成一个同一纬度上的全同电势,由于这电势传输不通过经典信道,而是超光速信道,所以经典电阻无法起作用,而且经典的距离也不存在,从而达到了不消耗送电材料,不消耗电能,完成了电能传输。 不过还要说明一点的是,我是一名电力线路工,如果这种送电方式应用了,那我不就下岗了么,我自己抄了我的鱿鱼......
个人分类: 交流感受|405 次阅读|3 个评论
关于量子通讯抗干扰能力的回应
热度 5 caozhengjun 2016-8-26 06:00
关于量子通讯抗干扰能力的回应 日前,潘建伟先生就量子通讯抗干扰问题宣称: “ 量子通讯抗干扰能力跟无线通讯、光纤通讯是一样的 。如果一个人说,我把你的信息拦截了不让你通信了,你的系统就崩溃了。他当然是可以拦截。但是回过头来,如果我们在光纤中通过经典通信传输,那我也是一样可以拦截你的。 这两种拦截的成本、所需的技术和难易程度完全一样 。所以有些人说量子通信卫星的抗干扰能力弱是不对的,我们和经典通信是一样的。” 这种说法显然是错误的, 把“干扰”通讯简单地等同于“拦截”信号 。 常见的干扰通讯的方式有 :对无线通讯、光纤通讯的信号进行测量、复制,屏蔽无线电信号,噪声定向、定源附载,暴力割断线缆等。这些干扰措施的技术成本和社会成本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 干扰量子通讯的技术及成本非常低 ,比如,电磁脉冲就可以改变单个 光子的极化方向。有些读者甚至说, 在空中 传播时, 单个光子 的量子性态是非常脆弱的 ,拿着手电筒照一照就可能改变它的极化方向啦。
个人分类: 量子计算与量子通讯|23995 次阅读|0 个评论
太赫兹波段的频分复用与解复用实现
mikehuihui 2015-9-21 00:59
来自Rice 大学和Tokyo 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漏波天线实现了THz波的频分复用,该技术可以实现THz波的调制、极化、无线传输等功能。
186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95013i话无线、无设备的办公电话
shanji69 2015-8-6 13:53
  i话是一场办公电话的革命,做到商务电话无线、无设备、无烦恼的轻松商务沟通,可用于全国各地不受限打入打出、电话会议、IM消息、自动答录等各种功能。   i话是为固话客户提供的一种结合传统语音通信与IP 通信的融合通信业务。i话通过为固话客户提供一个对外的固话号码,可以直接作为直线使用,也可以作为企业总机使用。允许将企业所有成员的固定电话、手机、小灵通、APP客户端、95云话宝(IAD: Integrated Access Device)等作为企业分机,同时提供电话会议、语音信箱、电话录音总机欢迎词等功能,能使集团所有人员无论在办公室、家里、还是在出差途中,都可以通过总机号码进行内外部沟通交流和信息管理。    同时满足以下两类客户的需求:   商务电话——1线1话机套餐满足微型固话客户的使用问题。   商务总机——多线并发套餐满足中小微企业的总机需求,并配备强大的增值功能。 如内部免费通话、欢迎词、电话会议、通话录音等功能。其他分机数量的用户可以由更多套餐满足,视用户需求灵活开通。
个人分类: 95013|88 次阅读|0 个评论
晨赠陈巍嵬兄
xiangle 2015-4-14 09:46
主语城中彻夜谈 一壶清茶话无线 网优结合大数据 部院奋勇谱新篇 记:自陈巍嵬兄赴任联通网络技术院工作以来,尚未专门拜访并就专业问题进行专题讨论。昨夜趁兴而去,满载而归,感谢陈兄,部院风范,始终让人思慕。
个人分类: 网络规划优化|1928 次阅读|0 个评论
polhemus LIBERTY LATUS无线追踪系统位置追踪器
热度 1 cangdongbo 2014-1-20 12:23
LIBERTY LATUS 是无线追踪技术领域崭新的产品,是最彻底的无线六自由度解决方案。通过直观的图形用户界面以及可以覆盖大场地的12个独立的无线传感器,系统使用起来快速而容易。通过提高信/噪比,获得更加稳定的高质量数据 无线 每个无线发射器本身包括一个可充电的锂电池,可以持续工作2.5小时。每个系统可以同时允许多达12个移动的发射器独立地同时工作。 减少数据变形 与其它技术比较,尽管存在着电磁干扰,由于采用了分布式的,类似手机基站的固定位置的接收点结构,以及增强的信噪比技术,系统可以大范围降低空间采集数据的扭曲效应。 可升级 最基本的系统提供4个接收点,通过增加电路板,可以选择扩展到8,12,16个。每个接收点可以覆盖4.7平米。 通讯接口 RS-232串口或USB。 定义多用户的设置 通过图形界面可以定义多达三个独立的设置,如滤波、坐标系旋转、数据输出格式等。 多种格式输出 用户可以选择笛卡儿坐标(英制或公制);方位角可以采用方向余弦,欧拉角或四元数。 唯一的无线追踪选择 追踪领域唯一的技术方案 LIBERTY LATUS 提供真正的无线追踪技术。绝对没有连线——每一个发射器都是独立工作的。系统在一个大的范围内,追踪多达12个完全六自由度运动的点,每一个点被4-16个固定的接收点(每个接收点工作范围达到8英尺或2.44米半径)所追踪。每套系统最多可以有16个接收点,这样,其覆盖范围就达数百平方英尺。这样的系统之间可以连接起来,达到更大的覆盖面积。每一个电磁通讯都是通过特定的电磁数据链接。. 方便、直观的图形用户界面 LIBERTY LATUS 的使用界面是基于Windows? 2000/XP的一个容易使用的软件开发工具。这个软件通过图形界面可以定义多达三个独立的设置,如滤波、坐标系旋转、数据输出格式等。这个特性对于多用户和多应用来说都很有价值。例如一个正在移动的盒子,可以提供导航的视点并包括文本数据。另外还有数据的记录和重放的功能以及允许把数据快 速发送给Microsoft? 的Named Pipe. 交流电磁技术:增强稳定性、分辨率、速度和工作范围 优越的DSP数字电子技术加上交流电磁处理技术,本系统为客户提供了更高的信噪比,这样就增加了测量范围、采集数据的稳定性、分辨率、以及采集的速度。这使得本系统基本不受一般电器或电动工具的影响,并在保证数据质量和稳定性的前提下,提供所有通道高达每秒94或188次的采样率。 应用 城市地形中的军事训练 (MOUT) 由于可以同时追踪12个发射器,并且不存在视线遮挡,LIBERTY LATUS 是MOUT应用类型最为理想的选择。可以对整个房子包括楼梯安装接收点,然后把无线发射器安放在武器(枪托)中,另外一个发射器放在头部,这样教导人员就可以记录和重放武器和人的位置(X,Y,Z) 和方位(Az., El., Rl.) 。 生物机械和运动分析 由于每个发射器具有188 Hz的采样率,并且没有电线的缠绕,LIBERTY LATUS 能够对运动中的棒球、挥舞中棒球杆、甚至成人运动员或孩童快速移动的步伐、步态或腰肢、手腕的转动进行实时的记录和分析。 增强的虚拟现实 从虚拟现实诞生之初,Polhemus 系统就一直作为人体头部等部位运动追踪的理想产品。一个完全无线的追踪系统,更是CAVE, Power Wall, VR, AR等用合乎逻辑的选择。 无线移动发射器—— Marker 它包括电磁线圈、控制电路、可充电的锂电池。系统在一个接收点的探测范围内不断报告自己的位置和方位。重量为2盎司,可方便地安装在身体上。 固定接收点——Receptor 它不断地探测电磁信号,工作范围达到半径为2.44米或8英尺的球体。与SEU的连线可以到达60英尺或18.3米。这个重量很轻的小方块可以随意安装在任何地方 电池充电器 最多可以同时充四块电池,充电时间接近2小时。 技术指标 采样率 188 Hz (1到8个 marker) 94 Hz (9 到12 个marker) 延迟 5毫秒 移动发射器的数量 1 - 12 固定接收点的数量 1 - 16 静态精度 使用1个marker 和1个receptor,在30英寸(76.2cm)范围内,是 0.5 度 和 0.1 英寸 (0.254cm) 。精度与安装有关。 通常的精度是1-3度,1-3 英寸(2.54cm到7.62cm). 分辨率 0.00015英尺(0.038mm)当距离在 12 英寸 (30cm)范围时,0.0012 度方位角。 I/O接口 USB; RS-232(达到115.2K波特率) 工作范围 每个接收点的探测范围在以8英尺或2.44米为半径的球面内。 多系统 更多的系统可以连接在一起,来探测更大的范围。 角度测量范围 全角度 数据格式 操作人员可选ASCII 或IEEE 754二进制;英制或公制单位。 输出同步脉冲 TTL帧同步输出,支持外部事件触发。 尺寸(长、宽、高)和重量 SEU: 31cm x 17.8cm x 27.94cm,4.8kg 无线发射器:7.4cm x 3.96cm x 2.16cm,56.7gm 接收点:6.35cm x 3.56cm x 3.56cm,90.7gm,连线长度:60 英尺(18.3m) 电源要求 85-264 VAC, 47-440 Hz,单相, 50 W 符合安全标准 FCC part 15, class A CE: En50081-1, class A, emissions EN50082-1, class 2, immunity EN61010, safety 精度: 1-3度,1-3 英寸(2.54cm到7.62cm). 分辨率:0.00015英尺(0.038mm)当距离在 12 英寸 (30cm)范围时,0.0012 度方位角。 范围:8英尺或2.44米为半径的球面内 数据传输速度:94 Hz -188 HZ 角度测量范围:全角度 电源要求 :85-264 V 用途:城市地形中的军事训练 (MOUT)、生物机械和运动分析
266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射电望远镜获取旅行者1号无线电信号图像 2013年09月18日
yshimp 2013-10-8 16:11
转自 http://tech.sina.com.cn/d/2013-09-18/09238751136.shtml 超长基线阵列(VLBA)捕捉到了115亿英里之外旅行者1号的图像信息。 美国航空航天局宣称旅行者1号已经成为进入星际空间的第一个人造物体,它仍将在宇宙中继续前行 旅行者1号目前的任务,是与旅行者2号一道,去探索太阳影响范围的最远边界。    这张艺术想象图显示了旅行者1号和2号在日鞘(heliosheath)区域进行探索的情形。日鞘是太阳圈的终端激波外面的区域,太阳风在此处与星际物质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减速、压缩或产生湍流。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9月18日消息,近日,美国航空航天局发布了一张由超长基线阵列(VLBA)获取的一张旅行者1号无线电信号图像。超长基线阵列是美国国家射电天文台遥控的射电望远镜网络。科学家目前还不能实际看到旅行者1号,但是可以探测到其无线电信号。从获得的信息图像上看,旅行者1号呈蓝色的斑点状。据称,这张图片拍摄于今年的2月21日。   “这张图片由世界上最灵敏的地面望远镜获得,显示了旅行者1号的无线电信号,”美国航空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旅行者号项目主管苏珊娜·多德(Suzanne Dodd)说,“它看起来就像是黑暗海洋中的一块蓝色斑点。”   在此之前,旅行者1号还向地球传来了一段录音,这是它在进入星际空间时所录制的。美国航空航天局对录音进行了分析,认为这段声音是等离子体或离子化气体振动产生的,由探测器上的等离子体波设备捕捉得到。旅行者号等离子体波调查项目的主要研究者唐·格尼特(Don Gurnett)说:“当你听到这段录音的时候,请意识到这是一个历史事件。这是有史以来,我们第一次在星际空间进行的录音。”   “旅行者1号上面的设备有两次探测到了这些振动,一次是在2012年10月到11月,一次是在2013年4月到5月,”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官员补充道,“科学家注意到,每次相遇都会出现一个升调。这意味着(等离子体)密度的持续增加。”目前,有一个团队依旧每天与两艘旅行者号保持着联系。由于旅行者1号距离地球已经有大约120亿英里,因此信息传递的时间需要17个小时。   旅行者1号在36年前发射升空,是一艘钚动力的探测器。事实上,旅行者1号早在一年多以前就进入了星际空间。直到最近,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才确定,旅行者1号已经穿过太阳圈的等离子体,进入到星际空间。旅行者号任务的首席科学家,来自美国航空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爱德华·斯通(Ed Stone)说:“这是一个里程碑,同时也是新旅程的开始。”   接下来,旅行者1号将面临一个全新的环境,并对其中从未接触过的粒子,以及其他现象进行探索。作为人类的“星际大使”,旅行者1号还携带着一张铜制磁盘唱片,上面的内容包括用55种人类语言录制的问候语和各种音乐、图片等,其目的是向偶然遇到的“外星人”传达人类的问候。   旅行者1号的大小与一辆次紧凑型车相当,上面携带有研究磁场、宇宙射线和太阳风的设备。去年,监控旅行者1号的科学家注意到一些奇怪的现象:太阳发射的带电粒子突然间消失了。这预示着旅行者1号可能接近突破太阳圈边界。与此同时,科学家还探测到来自太阳系外的银河系宇宙射线出现峰值。   由于磁场线的方向没有出现可探测的改变,研究团队推测这艘已经离我们十分遥远的探测器还在太阳圈的范围内。太阳圈是太阳风吹入星际物质的空间中所形成的气泡。旅行者号科学团队耐心地等待着磁场方向的变化,认为这将是旅行者1号穿越太阳圈边界的关键标志。然而在去年春季,一场突如其来的太阳风暴使旅行者1号周围的空间产生了“回响”,促使科学家确定旅行者1号在去年8月份已经穿过了太阳圈的边界。   旅行者号团队的科学家,来自爱荷华大学的唐·格尼特说:“用了十秒钟的时间,我们终于意识到已经进入了星际空间。”格尼特主持了这项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这些新发现很激动人心,但“现在对其进行判定还为时过早,”密歇根大学的空间科学教授,前美国航空航天局官员莱纳德·菲斯克(Lennard Fisk)说,“我们能否再等一段时间?也许这样才能更清楚我们走了多远。”莱纳德·菲斯克并未参与到这项研究中,困扰他的正是磁场方向变化数据的缺失。   相比之下,哈佛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乔纳森·麦克道尔(Jonathan McDowell)则更加坦率,他说:“除非有确凿无疑的证据显示它已经飞出了太阳圈,否则我并不打算在这一两年内就相信这一结果。”尽管大部分人认为旅行者1号已经飞出了太阳系,但事实上它还需要数千年甚至上万年的时间,才能向太阳系中最边缘的彗星告别。   旅行者2号距离太阳约95亿英里。它还需要3年时间才能在另一个方向上到达太阳圈的边界。最终,这两艘探测器都将耗尽核能源,并大约在2025年的时候关闭所有的设备。 --------------------------------------------------------------------------------------------------------------------------------- 旅行者号的星际使命   旅行者1号(Voyager 1)是一艘无人外太阳系太空探测器,重815千克,于1977年9月5日发射,原计划是造访并考察太阳系的外行星,如木星及土星。第一次提供了它们卫星的高解析度清晰照片。它是离地球最远和飞行速度最快的人造飞行器,真正意义上飞出了太阳系,首次进入星系空间。   时至今日,旅行者号飞船距离地球已经大约190亿公里,信号以光速传播也需要走17个小时才能抵达。当年的旅行者项目首席科学家爱德华·斯通(Ed Stone)教授表示:“这是一项重要的里程碑。当40年前我们启动这一项目时,今天正是我们一直以来所盼望的——那就是我们能拥有一艘恒星际飞船。”他说:“就科学角度而言,这是一项重要的里程碑式事件,但这同时也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就像当年我们首次完成环球航行,或是人类首次踏上月球表面那样。这一次是我们首次得以直接探索恒星际空间。”   在此之前分析人员早已察觉旅行者1号飞船搭载仪器显示飞船所处环境正发生改变。此次让研究人员最终确信飞船已经离开太阳系的数据来自等离子体波科学设备(PWS),这台设备设计用于测量旅行者飞船周围环境中带电粒子的浓度。今年4~5月,以及去年10~11月这台仪器的读数显示其周遭空间中质子的浓度上升了100倍。   科学家们在此之前很早就已经预计到,如果旅行者号飞船能够抵达太阳磁场作用范围的外缘就会出现这种粒子的峰值。当科学家们将这台仪器的数据以及来自其它设备的读数综合在一起进行考察之后,他们最终确认旅行者号飞船正式离开太阳系的大致发生时间是在2012年8月25日。在2012年8月25日,旅行者1号当时距离地球约121个天文单位。一个天文单位是指地球到太阳之间的距离。   美国艾奥瓦大学教授唐·加奈特(Don Gurnett)是PWS设备首席科学家,他表示:“这的确是一项非同寻常的事件,令人影响深刻——这是人类首颗飞出太阳系的物体。”   英国皇家天文学家马丁·里斯爵士(Sir Martin Ree)表示:“实在让人感到不可思议,这个人类利用70年代的技术制造的脆弱物体,竟然能够抵达如此遥远的空间。”   尽管旅行者1号现在已经冲出太阳系,遨游于满天繁星之间,但它仍然要受到太阳引力场的影响,就像很多彗星受到太阳引力场影响一样,即便它们距离太阳极其遥远。但从严格定义上来说,这艘飞船的确已经离开了我们大部分人所定义的太阳系,它现在正处于一个完全新鲜的区域。   1977年9月5日,旅行者1号离开地球,仅比它的姊妹飞船旅行者2号晚了几天。截止1989年,这两艘姊妹飞船已经先后完成了对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勘察。随后它们各自朝着太阳系之外继续飞行,按照估算,它们所携带的钚电池(核动力电池)将持续10年左右,到2025年前后将最终耗竭,届时它们大约20W的电力供应也将最终停止。   宇宙辽阔无边,尽管正以高达每秒45公里的超高速度飞行,在未来4万年内,旅行者1号都将不会抵达任何其他恒星爱德华·斯通教授表示:“未来数十亿年内,旅行者1号将和其它数千亿颗恒星一起围绕银河系的中心旋转。”   然而旅行者飞船的使命并未就此完成。只要它们的电池还能供电,它们的仪器还能工作,它们就会继续沿途对空间环境进行考察。目前旅行者1号飞船所处的环境是亿万年前巨大恒星爆炸之后物质稀释塑造的。科学界已经有间接的证据和理论模型来描述目前旅行者1号飞船所处的环境,不过现在,旅行者1号飞船将有机会首次对这些理论和证据进行直接的验证测量。   著名英国行星科学家弗莱德·泰勒(Fred Taylor)教授对此评价道:“当我还是一名年轻的博士后研究员时,我曾经在美国加州喷气推进实验室和当年的研究组一同工作,制定对外太阳系行星的考察计划,这个项目就是后来的旅行者飞船项目。”他说:“当时我们觉得,能真正对木星,土星进行考察简直就是不可思议,更不要说是天王星和海王星了!而说到让这艘飞船飞出太阳系,当时我们完全就没有考虑过,因为那太遥远了,我们甚至根本没有对此进行讨论,尽管我们其实都知道终有一天这将会发生。而在时隔43年之后,这一天终于到来了,我们的旅行者探测器仍在飞往新的疆界。”(晨风)   链接   旅行者“姐妹花”   两艘旅行者号飞船分别为旅行者1号和2号均于1977年发射升空,两者前后间隔仅16天。它们先后对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开展了近距离考察。旅行者1号目前已经成为迄今距离最远的人造物体,发出的信号传递到地球需要大约17小时。而作为它的姊妹飞船,旅行者2号则是迄今连续工作时间最长的人类探测器,旅行者2号探测器所在的区域同样观测到了和旅行者1号相类似的环境改变,然而这种改变发生的速度要缓慢的多。全部两艘旅行者探测器都是由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研制并负责控制的。该项目目前隶属于美国宇航局的太阳物理系统观测台计划,由美国宇航局华盛顿总部的科学任务董事会太阳物理分部提供资助。   宇宙使者携带地球名片   “旅行者1号”上携带了一张铜质磁盘唱片,它有12英寸厚、表面镀金、内藏金刚石留声机针。值得一提的是,唱片中录制了用55种人类语言讲述的问候语“来自行星地球的孩子(向你们)问好”,其中包括四种中国方言(普通话、闽南语、广东话、吴语),另外还有英语、西班牙语、法语,以及古代美索不达米亚阿卡得语等古老语言。   此外,唱片中还存有115张影像资料,包括太阳系各行星的图片、人类的性器官图像及说明等,这些数据旨在向“外星人”表达人类的问候。   正如已故美国天文学家、科普作家卡尔·爱德华·萨根所说,只有在星际空间中存在有能力进行太空旅行的高级生命时,探测器上的唱片才可能遇到目标并被播放。(只是,这些生命到底能听懂哪一种语言呢?)卡尔高度评价这一做法,他说:“向浩瀚宇宙中发射这个东西,表明这个行星的人类对自己生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出色完成任务   “旅行者”号的最初目标是巡视木星和土星,然后传回木星大红斑和土星环的照片。然而它们除了完成这些任务,还传回地球它们获得的很多其他发现:木星的卫星木卫一上正在喷发的火山;木卫二冰封的地表下存在海洋的线索;另一颗木星的卫星;土星的卫星土卫六上存在甲烷雨的迹象。“旅行者2”号随后飞往天王星和海王星。它是迄今为止唯一一艘飞越这两颗带外行星的飞船。旅行者1号把土星作为重力弹弓,借助它飞向太阳系边缘。“旅行者”号任务首席科学家、加州理工学院的物理学教授斯通说:“一次又一次,‘旅行者’号不断呈现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这意味着我们还有很多东西需要了解。”
187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众专利掰腕无线充电
liumeao 2013-7-20 14:48
“就像WiFi的出现让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网线一样,无线充电技术使人们无需借助电线和插座就可以为手机等电子产品充电,这将带给人们更多的方便并大幅提高工作效率。”无线充电设备生产商美国科宏晶公司的员工朱莲妮·阿拉玛基日前向本报记者介绍无线充电技术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然而,目前的无线充电技术还不够成熟,标准也尚未统一。 群雄角逐技术标准 人们普遍看好无线充电市场的未来。有业界人士预测,到2017年,全世界无线充电市场的规模将达到93亿美元。 众多知名的电子生产商已经开始进军无线充电市场,并谋求制定相关标准。无线充电联盟主席曼诺·特里夫斯向本报记者介绍说,目前主要有Qi、A4WP和PMA三大标准。此外,苹果公司等还单独设立了标准。 Qi标准是无线充电联盟2010年推出的5瓦以下小功率无线充电标准。“Qi”是汉字“气”的汉语拼音,在东方哲学中代表无形的能量,被用来借指功率发射器和功率接收器之间的兼容性。目前,Qi标准在业内的影响力最大。诺基亚、宏达、LG、谷歌Nexus 4都采用这一规格。 目前,无线充电联盟的成员企业有138家,巧合的是,当下采用Qi标准的产品也刚好是138种,其中包括30多款手机。只要是带有“Qi”标识的产品,即使分属不同的品牌也可以用Qi无线充电器充电。 韩国三星公司研发的安卓(Android)手机Galaxy S4将于3月14日在美国纽约亮相。这一新款手机将采用Qi无线充电标准。特里夫斯说,Qi也是唯一一个向所有厂商都开放的标准,“任何人都可从我们的网站免费下载,无需支付任何专利费”。无线充电联盟还计划今后推出中功率、高功率无线充电标准。 Qi标准正面临众多公司的挑战。苹果公司年内将推出具备无线充电功能的智能手机,并为新款iPhone手机量身定制一套无线充电标准。早在2012年3月,美国宝洁公司与美国金霸王电池旗下的Powermat公司发起了电力联盟并推出PMA标准。同年5月,美国高通、韩国三星和Powermat公司创建了无线电源联盟,并于10月推出A4WP标准。 充电标准需要统一 阿拉玛基对现存的诸多无线充电标准都不看好。她指出,Qi标准的某些关键问题尚未解决,因此市场上才出现了其他标准。Qi标准采用感应电磁勘探法,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必须对齐才能开始充电,能量传输率只有70%多一点。一旦两个线圈出现偏离,传输率会迅速下降。 此外,这种充电方式引起的辐射也值得高度关注。现有的这些标准都会释放电磁辐射,也都存在能量传输率过低的问题,她所在公司开发的标准可使能量传输率超过90%,电磁辐射却为0。 “统一标准是否会促进无线充电行业发展呢?”特里夫斯给出了肯定的答复。他对本报记者说,用户希望不同品牌的充电器和手机之间存在兼容性,而这最终将靠市场来完成。市场会自动地整合出一种全球通行的无线充电解决方案。如果采用Qi规格的手机越来越多,消费者自然就会购买Qi规格的充电器。 特里夫斯认为,严格意义上来说,无线充电联盟推出的标准并非真正的标准,而只是无线充电的“Qi”规格,属于一种“自发的行业规格”。真正的标准是指对产品特征的强制性规定,比如安全标准、电磁干扰条例等,行业标准应当由政府来制定和推行,而不是由我们这样的非政府性质的行业联盟越俎代庖。 业内人士表示,无线充电技术目前只能支持5瓦以下的小功率充电,只适用于智能手机、数码相机、游戏机等电子产品。随着今后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充电的中功率无线充电器走向市场以及大功率无线充电技术日趋成熟,无线充电标准的市场竞争将逐渐凸显,业界将不得不出台统一的标准。(人民网驻美国记者 陈一鸣) 业界专利申请如火如荼: Displaybank:无线充电技术专利申请激增 国际电子商情网站 不使用电线,将电流输送至移动装置的无线充电技术的核心专利申请正在急增中。据并入IHS Inc. 的市场研究机构 Displaybank 近期发行的一份分析报告中指出,移动无线充电技术的核心专利件数从2005年的36件增加至2010年的206件。 Displaybank指出,随着移动装置的发展,为了提供最大限度上的用户便利性,对无线充电相关技术与产品化正在快速进行。无线充电技术从智能手机逐渐扩大到 TV 及汽车等领域,企业为提前抢占市场,皆积极进行相关研发活动,使得相关专利申请件数在近期几年出现大幅度成长。 从韩国、美国、日本、欧洲等主要四国的移动无线充电技术的专利申请分布来看,美国以占据40%比例的申请件数占有率居冠,韩国为29%紧随其后。同时,以专利申请人来看,芯片大厂高通(Qualcomm)的申请件数最多,此外精工爱普生(Seiko Epson)、三星电子(Samsung)以及 Hanrim Postech等公司的专利申请也较活跃。 从无线充电方式类别的专利申请比重来看,将装置放置于pad上的电磁感应式为47%,在数十公尺外也可实现充电的共振方式专利申请比重则为37%。但Displaybank指出,随着2008年三星电子与Qualcomm开始积极投入共振方式的无线充电技术研发,近期共振方式技术呈现较高的申请频率。 Displaybank认为,最近随着三星电子Galaxy S3与LG电子的Optimus LTE2等次世代智能手机的核心技术导入无线充电技术,无线充电市场开始正式开启,而未来无线充电将可望成为智能手机的主流充电技术。尤其,三星电子与LG电子分别采用共振与感应方式等不同的技术,使得这两种无线充电技术更加备受瞩目。 而就目前以标准化、充电效率及安全性等项目的完成度方面来看,自行引导感应方式较共振方式处于优势地位,但由于受限于传送距离短的限制,只要未来共振方式若能弥补目前的缺点提高技术成熟度,很有可能在智能手机领域共振方式将取代电磁感应方式,成为主流的无线充电技术。 中企在行动: 无线充电联盟亮相通信展 Qi标准已被126家企业采用 通信产业网 今天,无线充电联盟 (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简称:WPC) 携其全球成员中的15家企业亮相北京通信展。这十五家企业是海尔、松下、德州仪器、飞思卡尔、桑菲通信、ConvenientPower、IDT、Powerkiss、飞利浦建兴、LeggettPratt、佑骅科技、联云科技、MCM 和硕贝德。据了解,这是WPC自2010年在北京推出全球首个无线充电标准以来,首次在国内展出支持Qi标准的全系列产品,展出产品超过70款。 近年来,无线充电技术一直被业界寄予厚望,希望用其代替传统的充电方式。为了推动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2008年12月17日,无线充电联盟成立。仅仅18月之后,联盟就制定了Qi标准,并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成功推出了第一批Qi认证的产品。 WPC联盟副主席邓蕴美在接受《通信产业报》(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智能手机极大地方便了用户的工作和生活,但同时智能手机待机时间太短却给用户带来了一些麻烦。用户经常需要一天充一次手机,甚至半天,有时又身在外,充电极其不方面。而如今无线充电技术恰好可以把用户从智能手机待机短的弊病中解放出来。就像随时随地访问互联网一样,现在也可以随时随地充电。” Qi标准推出后,受到国外厂商的青睐,纷纷加入WPC。为了让Qi标准在全球开花,2010年8月,WPC将Qi标准引入中国,之后,Qi标准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发展开来。 邓蕴美表示:“无线充电标准Qi的制定,极大地推动了无线充电技术逇发展。自Qi标准发布之后,仅仅过了 24 个月的时间,采用这一标准的创新产品激增了350%。” 据她介绍,作为一个开放、灵活且完全可互操作的无线充电国际标准,Qi目前已被WPC的126家行业领先成员公司支持并采用,这其中有30%是中国公司,包括海尔、华为和桑菲通信等。 为了满足成员企业产品最优化和差别化需求,为了对更大范围的设备和行业提供充电兼容性,WPC特推出磁感应和磁共振技术。无论设备处于何种位置、方向,都可以灵活地进行充电,最大充电距离可达 40 毫米。 邓蕴美介绍,目前已有30 款手机将 Qi 无线充电功能完全集成到了手机中,其中包括诺基亚Lumia 920、LG Optimus LTE2和松下 Eluga。而Qi认证产品注册数已增加至115 款,支持Qi 标准的开通设备数量累计已达850万部。 邓蕴美非常看好无线充电的前景。根据IMS研究公司的预期,支持无线充电功能的设备将由 2012 年的 500 万部增至 2015 年的1 亿部以上。而根据研究公司Pike的《无线充电》报告现实,到2020 年,整个无线充电行业的产值将比 2012 年翻三番,达 150 亿美元。(记者 逄丹) 专利进攻: 920躺枪!现行无线充电技术或侵苹果专利 太平洋电脑网 前几天我们曾经报道过苹果获得了一项无线充电的新专利。而有专家表示,这项专利到手,此项专利到手,就连欧洲无线充电标准Qi也侵犯了苹果的专利。也就是说,目前我们市面上看到的诺基亚Lumia 920、三星Galaxy S3、谷歌Nexus 4等支持Qi标准的无线充电终端都侵犯了苹果的专利。 可为多个设备同时充电 苹果在新专利中描述到,此项新技术可以同时为多个设备充电。当然,这种新的无线充电技术依然有距离限制,范围为1米以内。另外,相对于以往的无线充电技术,苹果的这个更有有实用性,不会仅仅在几款应用上得到推广。不过其具体实用例子,苹果并没有在专利上说明,相信要等到其正式发布才知道苹果的这个新专利还有那些实际应用。 专利 从这次无线新专利可以看出,苹果仍旧是偏向将技术做到成熟之后再进行发布。这次的无线充电我们还没看到苹果的实际应用,但希望届时苹果将会为我们带来惊喜。至于可能即将到来的专利战,我们似乎也已经习以为常,库克上任之后专利战似乎越打越欢,就看到时法院如何裁决了。 知资堂: 无线充电技术:隔空也可为手机充电 解放日报 有一种技术叫做无线充电,它利用磁共振在充电器与设备之间的空气中传输电荷,线圈和电容器则在充电器与设备之间形成共振,实现电能的高效传输。 随着手机和其他移动终端对电源能量需求的增长,无线充电技术,逐渐成为热门应用。对于智能手机一族,无论是苹果、三星还是其他品牌用户,手机电量的考验,总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烦恼,时常打着游戏,刷着微博,或是听着音乐、看着视频,突然间就电量预警了。接下来的事就是充电,最初的习惯就是到处找电源或电脑,渐渐地充电宝成了必备物品,但无论是电源还是充电宝,凌乱的充电线对用户来说始终都是个羁绊。无线充电技术则有望帮助人们摆脱这一束缚。 目前市面上已有不少品牌的无线充电器热销,而绝大多数品牌的智能手机也都支持无线充电功能。只是有一点遗憾,现有的无线充电,均是接触式充电,尚需要手机设备置于无线充电底板之上,并非真正的“隔空”充电。好在遗憾不会很久,苹果公司已经获得更为先进的无线充电专利。苹果的无线充电将通过“近场磁共振”技术建立起一个有效范围1米的充电区域,凡支持这一技术的苹果设备只要放置在该区域内,就可进行无线充电,这是真正的隔空充电。不出意外的话,这项新技术将会用于苹果未来的新产品中。看来,2013年苹果无线充电技术在新品上的应用,又将引起其他巨头的PK战。 (丫子) 新闻来源: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1539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无线充电器吗??
热度 6 httzsn 2013-5-10 15:31
一直有个想法。 能不能发明一种无线充电器,插上发射器和接收器就可以充电?这样充电的时候就不受线的长短限制,并且可以随时充电。 才学疏浅,不知这样的产品已经存在抑或根本就不现实?? 如果有关专家看到请答疑释惑。 在此谢过!
2709 次阅读|6 个评论
无线信道测量
treblestar 2013-5-1 23:53
无线信道测量 无线信道建模 无线信道仿真
5016 次阅读|0 个评论
【2008】【UMTS系统无线协议与信令流程】电子书
lcj2212916 2013-3-21 18:04
内容简介 UMTS系统作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涉及众多的接口、协议种类及信令流程。本书首先从UMTS系统中的接口入手进行分析,描述了各接口所涉及的信令类型的基础知识,并对各接口协议栈进行分析和讲解。此外,对R99版本中的主要UTRAN相关的信令流程(如呼叫建立、切换等内容)进行分析,包括理解特定信令流程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及信令消息之间的关联、信令消息的具体内容等。最后针对R5版本的HSDAP、R6版本的HSUPA中主要的信令流程进行了说明,包括它们对各接口的影响、与R99版本信令消息的区别,以及UTRAN相关的信令流程的详细分析等。 本书适合需要进一步了解UMTS信令知识的工程技术人员阅读,还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广大读者了解和学习第三代移动通信信令知识。 目录 第1章UMTS网络结构和功能 第2章UMTS信令基础知识 第3章UMTS网络接口协议栈分析 第4章R99系统NodeB和小区建立过程 第5章用户IMSI和GPRS附着过程 第6章R99系统语音/视频,数据业务建立过程 第7章R99系统切换信令流程 第8章HSDPA信令 第9章HSUPA信令 下载地址: http://www.ctdisk.com/file/18323975
2252 次阅读|0 个评论
笔记本当作无线接入点
xuyingxiao 2013-3-21 09:35
早年在家中上网时只有一个有线接入点、只能让一台电脑上网,那时我没有无线路由器、甚至连集线器也没有,那时我会找根反接线把两台电脑的网卡直接连起来,能上网的设置成代理服务器或者做NAT地址转换,不能上网的通过这根反接线连接这个代理服务器上网。 其实那根反接线也可以省了,通过无线连接到能上网的电脑即可。Windows直接就支持,但设置了半天没成功,查了一下,我的无线网卡不支持这个功能。继续查,发现大家都在推荐Connectify软件,非常好用,一切都傻瓜式地做好了,装好后设置最简单的信息就马上能用。 周围不少人有这个需求,尤其有的人只有有线上网,为了手机、iPad也能上网还得买个无线路由器,有了这个软件,笔记本有线上网,同时充当无线路由器的功能,让身边的无线设备都能蹭笔记本所用的网络了。 当年有了免费的无线网络时,信号很弱,一台笔记本灵敏度高,能上网,还有一台则上不了。于是在灵敏度高的电脑上安装Connectify,结果各个机器都能上网了。 当年买了个信号比较差的无线路由器,隔个房间信号就很弱,用装了Connectify的电脑也可以充当接力的作用。 前一阵试验iPad充当笔记本的无线显示器时,担心屏幕图像无线传输到iPad会不会占用无线上网的带宽影响下载速度,于是在笔记本上装了个Connectify提供无线接入点专门供笔记本和iPad之间通信使用,这样估计就不会影响笔记本下载东西了。
个人分类: 技术文章|3747 次阅读|0 个评论
寻求中国技术投资:Dualis的无线充电及数据传输技术
热度 1 Helmholtz 2013-1-24 16:51
由德国航空航天中心技术孵化出来的Dualis无线技术公司寻求中方投资者: 该公司力图通过射频感应技术实现电子器件的无线充电以及电子数据的直接传递。该公司现在高科技员工30人左右,正在物色中国的投资者。该项目距离市场成熟仍然有600万欧元的资金缺口。按市场分析,第一年投入市场后将拥有1亿欧元的市场,三年后以4%的份额将拥有4.4亿欧元的销售额。 Die Marktchancen für das tragbare Dialyse System werden wir folgt eingeschtzt: Umsatz im ersten Jahr nach Zulassung bei 1% Marktanteil: ca. 100 Mio EUR Umsatz nach drei Jahren bei 4% Marktanteil: ca. 440 Mio EUR Wireless Technology – Energy and Data Transfer Technology DUALIS Wireless Technology uses the principle of inductive coupling, thereby enabling the wireless transfer of energy with a variety of electronic devices. The technology provides highly efficient and reliable energy transfer, without the load having to be perfectly aligned to the power source. Furthermore, different system layouts can cover a broad energy spectrum. For example, DUALIS currently adapts the technology to the requirements of a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 In addition to the wireless operation of active implants, numerous other applications such as the charging of electric cars at stop lights and in garages or the wireless supply of power to a laptop on a desk. Additionally, modular construction enables efficient adjustment and integration of the technology in even the most diverse applications. In addition to energy transfer, DUALIS offers the possibility of simultaneous data transfer. For this purpose, various RF-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re implemented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ed purpose. Service As a development partner, DUALIS supports you throughout the entir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your product. As part of a development contract, the technology is adjusted to all required specifications and individually integrated in your system. Our development work is performed strictly in accordance with current standards and guidelines. Notably, in the area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ircuits can be developed and verified in suitable test conditions. The coils are manufactured through a production process developed by DUALIS. Through strict quality control in the procurement of component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leading software applications, we guarantee reliable quality during the entire development process.
个人分类: 亥姆霍兹技术转移|3750 次阅读|2 个评论
新型无线存储器需求
creator 2012-12-26 21:20
新型无线存储器需求
网上现在售卖的无线存储器一般内置硬盘和电池,带无线功能。体积相对较大,耗电量高。 我们现在存储数据,一般都存在电脑中,手机内存中,网上,那么电脑如果被盗数据可能也就跟着丢失了。虽然截至目前为了盗窃数据专门偷盗他人电脑和硬盘的事情主要还是出现在电影里面,但随着网络信息的安全意识的提高,大家会更加重视敏感数据的保存。 我们为了保密电子数据,第一层一般是数据加密,第二层才是物理防护。软件加密,硬件加密能保证不被破解,但是如果存储数据的硬盘被偷,那么黑客总可以想办法不断的破解。所以要更好的保护数据,当然最好是将硬盘也保护起来。就像保存钱一样,放在家里是一层防护,如果放在保险柜里则是另一层防护。所以如果我们的存储载体可以保存到保险柜中,存储自然做了一层防护。 最简单的方式,现有的 U 盘 + 无线( wifi 、蓝牙等) + 电源,目前的 U 盘存储已经做到了白菜价,但是我们加上一块电池和无线芯片,就能把这个 U 盘当做一个无线的存储盘,又可以卖个好价钱。对于数据量不是特别大、保密要求比较高的信息,就采用这种办法来存储。 将这个移动的无线存储器放在家里或公司的保险柜里,采用无线访问,当然无线接入方式可以采用近距离连接或者多种加密方式结合的方式,防止无线信号的截获。 如果要更复杂一点,也可以给这个移动存储提供多套电池供电,同时提供一个防破拆外壳,一旦强行移动或者强行取出外壳,或者供电密码不正确就清除存储上的数据,像达芬奇密码筒一样,又或者断电就数据丢失。 更进一步,可以采用无线充电方式,将存储器隐藏在钢筋混凝土里面,特定的磁力密码器才能启动或者特定频率及位置的脉冲才能启动,通过穿透混凝土的磁力脉冲去充电,通过钢筋来干扰金属探测器的探测,这样一旦这个设备被放置到钢筋混凝土中,就能难被偷走。没有密码也就不能打开或找到数据存储在什么地方。如果将这种设备嵌入地下掩体等物体中, X 射线都不方便透视,很难找到确切的位置。用这种方式来存储敏感信息,即使地方攻破掩体也未必能够获得数据的存储体。 浇筑混凝土时,甚至可以在其外嵌套两层石墨网,一旦破拆短路或者断路即摧毁数据。 相对于分散的云存储加密方案,这个走的是另一个极端。 新型无线存储器需求.pdf
个人分类: 未来科技|101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无线供电
WanghuataoHIT 2012-10-31 16:55
无线供电笔记本 无线供电LED 以色列无线充电技术 自己改装手机为无线充电 无线充电模块 模块 购买 和 说明 说明2 无线供电.pdf 无线供电的未来.pdf
个人分类: 科普|122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无线通讯
WanghuataoHIT 2012-10-29 21:36
2_4GHz无线鼠标键盘接收器的设计 无线鼠标电路图 罗技M905无线鼠标超详尽拆解视频 自发电环保无线鼠标 NRF24L01实现无线视频通讯实例
个人分类: 科普|1192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无线电力传输科技的展望与猜想
热度 13 gy5134 2012-10-29 13:33
一直都想写写关于电力传输科技的展望与猜想,可是都没有勇气,主要原因是自己不能很好地看清楚未来能源的真正走向和新能源的出路。现在终于鼓足了勇气,尝试着对电力传输科技的期望,去完成自己的思考与判断。 中国电力能源的现状还处在初级阶段,很多都是发了即用,没有很好的电力能源的充分配置。打个很简单的比方,你烧一壶水的同时可以洗衣服或去看书充实一下自己,可是电力传输的现状是,烧水时还在旁边等着水开。这在某些方面上是很谨慎的做法,防止水开了,烧坏壶底,可是你想过没有,我们用的是电热水壶,当水开了,它会自己停下来,其他设备被影响的概率很低。电力能源的方面也是如此,发出的电很多,可是有很大的一部分被损失率。正是由于现在的电能使用效率不太高,才引发了人们去开发大功率的电力传输设备。 这种设备起源于尼古拉 · 特斯拉( NikolaTesla )的梦想 —— 使用电磁波来远距离供电 —— 也许很快就会变成现实。早在 1890 年,这位现代交流电系统的奠基者就开始构想无线供电方法,最后提出了一个非常宏大的方案 —— 把地球作为内导体、距离地面约 60 千米的电离层作为外导体,在地球与电离层之间建立起大约 8Hz 的低频共振,再利用环绕地球的表面电磁波来远距离传输电力。他想像广播一样,将电能传遍全球。为此,在 J.P. 摩根的资助下,他在纽约长岛建立了 57 米高的瓦登克里夫塔( WardenclyffeTower )来实现这一构想,但最终被迫放弃。虽然我们现在可以从理论上证明特斯拉的方案的确可行,但是出于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区隔,这种 “ 天下大同 ” 在短时间内恐怕不会成为现实。 不过另一种远程无线供电方案可能会更容易实现一点。加拿大科学家正计划制造一架无人飞机,飞行高度 33 千米,可以在空中连续飞行几个月。这可能是世界上第一架可以真正投入使用的远程供电飞机,本身不携带燃料,而是从地面的微波站中获取能量。 微波是指那些频率在 300MHz 到 300KMHz 之间的电磁波,它的波长在 1 米到 1 毫米之间。因为电磁波的频率越高,能量就越集中,方向性也越强,所以人们认为,使用微波来无线传递能量可能是最好的选择。更何况,微波可以通过硅整流二极管天线转换成电能,转化效率可以高达 95% 以上 —— 这样高的转化率已经可以让人满意了。 在这架无人机起飞之后,地面的高功率发射机通过天线将发射机所产生的微波能量汇聚成能量集中的窄波束,然后将其射向高空飞行的微波飞机。微波飞机通过微波接收天线接收能量,转换成直流电,再由直流电动机带动飞机的螺旋桨旋转。因为无需携带燃料和发动机,这种飞机的有效载荷将会大大提升。 其实早在 1968 年,美国航天工程师彼得 · 格拉泽 (PeterGlaser) 就已经更进一步,提出了空间太阳能发电 (SSP , SpaceSolarPower) 的概念。他设想在大气层外通过卫星收集太阳能发电,然后通过微波将能量无线传输回地面,并且重新转化成电能供人使用。这一设想,不是在仅数十千米的距离上用微波传递能量,而是要把能量在三万多千米之外,从太空精确地射向地面接收站。 想象一个地球同步卫星。它停留在赤道上空 36 , 000 千米的高度,太阳能电池阵列始终对太阳定向,微波发射天线则瞄准地面的接收天线。这儿,不存在在地面接收太阳能所必然面临的照射时间、气候、重力等问题,每年有 277 天可以全天接受日照,而被地球遮挡时,最长停电时间也不过 75 分钟。它每年有 99% 以上的时间把源源不断的太阳光能转化为电能,效率将比地面上同样规模的太阳能电站高出十倍左右。 1977~1980 年,美国宇航局和能源部共同出资,对空间太阳能发电的问题进行了概念研究,得出结论:这种方式不存在不可克服的技术困难。但是后来这个计划一度被锁进保险柜,原因在于耗资惊人。目前把物品送上太空还是很花钱的,要在太空中组装一颗收集太阳能来发电的卫星,成本令人难以接受。 不过,随着地球上不可再生资源的逐渐消耗,这个计划又被摆上了桌面。现在有几个能源消耗大国和能源匮乏的国家正在论证这种方案的可行性,并且开始了小规模实验,来验证在大气内进行微波能量传递以及从太空向地面发射微波束的实际效果,而目前比较乐观的估计是, 2010 ~ 2020 年太阳能发电卫星就可以进入实用阶段了。  这些都是在大的方面的进展,在小的方面我们也取得较好的成绩,可是都非国人,希望我们的电力研究人员不要错过这种机会去发展我们的大功率无线传输技术 。 17世纪人类发现如何发电后就用金属电线来四处传输电力,一直到今天供电网、高压线已遍布全球的角角落落。生活中,大人们总少不了教导孩童“不要碰电源插口和裸露的电线”,想来那些高压电线更是给不少人留下过“恐惧”感的记忆。而如今,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越来越多的电器给我们带来极大的便捷,不知不觉中各种 “ 理不清 ” 的电源线、数据线带来的困扰也与日俱增 —— 这样下去难道人间要 “ 作茧自缚 ” ? 不过,这些年的科技发展表明,在无线数据传输技术日益普及之时,科学家对无线电力传输 (WirelessPowerTransmission,WPT) 的研究也有了很大突破 ——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无线电力传输也不是幻想 —— 在未来的生活中摆脱那些纷乱的电源线也已成为可能。 最近有报道称, 2008 年 8 月的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 (IDF : IntelDeveloperForum) 上演示了无线供电方式点亮一枚 60W 电灯泡 ( 图 1) 。该研究是由英特尔西雅图实验室 JoshuaR.Smith 等基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MIT : MassachusettsInstituteofTechnology) 马林 • 索尔贾希克 (MarinSoljacic) 的研究理论进行的,可以在 1m 距离内隔空给 60W 灯泡提供电力,效率高达 75% 。 在 2006 年末有报道称 MIT 在无线电力传输技术上获得突破:物理学助教授马林 • 索尔贾希克为首的研究团队试制出的无线供电装置 ( 图 2) ,可以点亮相隔 7 英尺 ( 约 2.1m) 远的 60W 电灯泡,能量效率可达到 40 % —— 有关内容刊登在 2007 年 6 月 7 日的《 Science 》在线版《 ScienceExpress 》上。这个 “ 隔空点灯泡 ” 实验引起了欧美及全球各大媒体的极大关注并进行了 “GoodbyeWires” 之类的广泛报道。 在 2001 年 5 月,国际无线电力传输技术会议在印度洋上的法属留尼汪岛 (ReunionIsland,France) 召开期间,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皮格努莱特 (G.Pignolet) ,利用微波无线传输电能点亮 40m 外一个 200W 的灯泡。其后,据研究者有关文章介绍 2003 年在岛上建造的 10kW 试验型微波输电装置 ( 注:有些国内报道误作 10 万 kW) ,已开始以 2.45GHz 频率向接近 1km 的格朗巴桑村 (Grand-Bassin) 进行点对点无线供电。 无线电力传输这种特殊的供电方式,是人类的梦想之一。世界上第一台交流电发电机的发明者尼古拉 • 特斯拉 (NikolaTesla) 在 19 世纪末就进行过无线电力传输的实验,但最终未能成功。一百年后的今天,随着无源式 RFID 电子标签和各种非接触式无线充电 ( 用于电动牙刷、剃须刀等低功率家电 ) 技术的实用化,以及无线网络技术的大发展,无线电力传输已经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本世纪以来,能点亮灯泡的无线供电技术,毫无疑问也点亮和刷新了人们对 “ 无线 ” 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 对于在空间实现无线电力传输 / 供电的形式,总起来看大致有三类:第一类是通过电磁感应 “ 磁耦合 ” 进行短程传输;第二类是将电能以电磁波 “ 射频 ” 或非辐射性谐振 “ 磁耦合 ” 等形式中程传输;第三类是将电能以微波或激光形式远程传输 —— 发射到远端的接收天线,然后通过整流、调制等处理后使用。下面将举例简要介绍这些方面研究开发情况或相关信息,供读者参考。 短程无线供电技 术。 现在已经广泛应用的变压器是基于电磁感应原理来工作的:由一个磁芯和二个线圈 ( 初级线圈、次级线圈 ) 组成;当初级线圈两端加上一个交变电压时,磁芯中就会产生一个交变磁场,从而在次级线圈上感应一个相同频率的交流电压,电能就从输入电路传输至输出电路。现在已经商品化的非接触式充电系统,其电能发射端的线圈 ( 连接电源 ) 与接收端的线圈 ( 在电子产品中 ) ,处于两个分离的装置中,电能通过感应线圈传送,这类似一个线圈间耦合不紧密的变压器。最早使用变压器原理进行无线供电的产品是一些电动牙刷、电胡刀和无绳电话等,下面介绍一些相关产品及其构造或原理。 无接点充电插座 。 因电动牙刷难免经常接触到水,采用无接点充电方式,可使得充电接触点不暴露在外,增强了产品的防水性,利于整体水洗、清洁方便。在充电插座和牙刷中各有一个线圈,当牙刷放在充电座上时就有磁耦合作用,利用电磁感应的原理来传送电力,感应电压整流后就可对牙刷内部的充电电池充电。 苹果公司、摩托罗拉公司、 LG 以及 Panasonic 联手 NTTDoCoMo 都在开发各自的无线充电器。而对用于手机的无接点充电器而言,只要在充电座和手机中安装发射和接收电能的线圈,便可实现无接点充电 —— 这不仅将摆脱线缆的束缚而且还将消除接口差异的限制,因此无线充电器设计更加人性化并且减少资源浪费。 “ 免电池 ” 无线鼠标 。 鼠标的工作需要电力支持,有线鼠标通过与电脑的连接线来获得电力,而无线鼠标一般采用电池供电。电脑鼠标从易招致污垢的机械鼠标到无线光电鼠标,使用的舒适度已有很大提高。而老牌鼠标厂家双飞燕公司从 2004 年开始推出的 “ 免电池 ” 无线鼠标 ( 需要在专门配备的鼠标垫上操作 )—— 这里的鼠标和配垫都有 “ 奥秘 ”—— 两者内部都安装了电磁感应线圈,鼠标垫通过连接电脑的 USB 接口即可获得电能,并由其感应线圈向鼠标内的感应线圈输送电能,可以给鼠标进行无线供电并进行信号感应,这里也涉及到了人们常讲的 “RFID( 无线射频识别 )” 技术。 通用型无线供电 “ 垫 ” 。 2003 年英国剑桥 SplashPower 公司发明了无线充电 (wirelessrechargingsystem) 技术,也是根据电磁感应进行电力传输的,电能接收器 “SplashModule”( 厚不足 1mm) 可配置于充电终端 —— 手机、笔记本电脑,电能发送器则配置成充电器, 2005 年初这种商业化的无线充电器 “SplashPads”( 厚约 6mm 、大小如鼠标垫 ) 上市,只要便携终端安装有电能接收器即可放到上面充电。 类似的产品还有美国 WildCharge 公司开发的无线充电系统,充电板的外观像一个鼠标垫,能够放置在桌椅等任何平坦表面,可提供高达 90W 的功率,足以同时为多数笔记本电脑以及各种小型设备充电。香港城市大学的许树源教授也曾成功研制出一种 “ 无线电池充电平台 ” ,可将数个电子产品放在一个充电平台上充电,充电时间与传统充电器无异。 2007 年微软亚洲研究院披露新成果 —— 设计和实现了一种通用型 “ 无线供电桌面 (UniversalWirelessPowerSurface)” ,如果随意将笔记本、手机等移动设备放置在桌面上,即可自动开始充电或供电。 多功能家用电器无线供电 “ 膜片 ” 。 2006 年日本东京大学产学研国际中心的樱井贵康教授主持开发出一种家用电器无线供电方式,用一片图书大小的柔软塑料膜片就可对家电进行无线供电 —— 该特制塑料膜上面印刷有半导体感应线圈,厚度约 1mm 、面积约 20cm2 、重约 50g ,可以贴在桌子、地板、墙壁上,可为圣诞树上的 LED 、装饰灯、鱼缸水中的灯泡或小型电机供电。使用前家用电器需要装上可接收电能的感应线圈,然后放到相应位置即可得到无线供电。 据报道这种薄膜电源由四层塑料薄膜组成,从下到上依次是电导可控的有机晶体管,感测兼容电子设备接近的铜线圈、接通或断开电源的 MEMS 开关、传送电能的铜线圈。当电器进入薄膜 2.5cm 范围内,最靠近的 MEMS 开关接通电源,电感线圈就利用电磁感应向设备供电。试验验证,扣除发热损耗的情况下能量转换率可达 62.3 %,可转送 30W 电力 ( 如果加大膜片尺寸可达 100W) 。据称该无线供电膜片将自行判断电器所在位置,在居室空间的较大范围内可随意放置。在无电源线的吸尘器、笔记本电脑以及家用机器人等的应用方面有广阔前景。 植入式医学器件的充电技术 。 目前,心脏调节器、心脏除颤器等单植入式医疗装置市场已达数十亿美元,这些植入装置需要电池供电,当电池将耗尽时,如果能通过无线供电方式充电则将避免动手术等大麻烦。 日本东北大学小柳光教授,在 2007 年 SSDM 国际会议上,发表过使用电磁感应型无线供电技术成果,他主持试制出可从外部向植入眼球的人工视网膜用 LSI(Large-ScaleIntegration 大规模集成电路 ) 进行无线供电的系统。另外,据 2007 年 7 月多家媒体报道,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的研究者成功地研发出一款能将振动转化为电能的 “ 迷你发电机 ” ,可望将来能凭借心脏病人的心跳为自己的心脏起搏器供电 —— 避免更换电池时动手术。据说这项技术也可能应用于手机、 MP3 等移动装置 —— 仅靠人类的心跳就能无线充电。 中程无线供电技术 。 我们了解频率介于 75kHz 和约 10GHz 之间的电磁波俗称 “ 无线电波 ” ,可以用来传送广播和电视节目、进行通信和传真,但是对其传输电能的本领比较陌生。通常电磁波在自由空间传输能量的过程中会向四面八方散发、不易集中、定向性差,因而供电效率是个问题;另外,还有对空间造成电磁 “ 污染 ” 的担忧。有人认为电磁波可以无线传输较长的距离,但输送能量有限,存在传输功率比较低 ( 甚至只有几微瓦到几毫瓦 ) 的问题。 Powercast 公司的相关研究是利用电磁波损失小的天线技术,借助二极管、非接触 IC 卡和无线电子标签等,实现效率较高的无线电力传输。 JenniferChu 在《科技评论》中提到, MIT 的索尔贾希克曾考虑使用电磁波,但难以避免有大部分能量在传输过程中损耗,而激光等传输方法也存在难题,最终提出了 “ 电磁共振耦合 ” 概念 , 与电磁感应方法相比,虽然采用的磁场弱,但可以实现更长距离的传输;与电磁波传播方式相比,电磁共振方式的能量流失少。 Powercast 无线充电器 2007 年 3 月 “Business2.0” 等媒体报道,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 Powercast 公司开发无线充电技术,可为各种耗电量相对较低的电子产品充电或供电,诸如手机、 MP3 、随身听、温度传感器、助听器、汽车零部件,甚至体内植入式医疗装置等。 Powercaster 公司表示开发工作早在 2003 年就开始了,该技术已获得 FCC 的批准,其中整个系统主要包含两个模块:一个模块是 “PowerCaster” 发射器,可插在电源插座上;一个模块是 “Powerharvester” 接收器 ( 硬币大小 ) ,可嵌入电子产品里。发送器这边利用安全的超高频 915MHz 频段把能量发送出去,而接收器在距离发送器将近一米范围内都可以接收到发射的电磁波而实现充电 —— 据称约有 70% 的电磁信号能量转换为直流电能。 Powercast 已经开始商业化运作,与荷兰菲利浦公司等百家以上的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计划到 2008 年年底将交付数百万个无线充电器。基于此,飞利浦公司还曾准备推出具有无线充电功能的无线键盘和鼠标。报道称该项技术之所以会得到多家厂商的青睐,原因在于它独特的电磁波接收装置,能够根据不同的负载、电场强度来做调整,同时还能维持稳定的直流电压。 MIT 隔空无线点灯实验 。 在文章开始提到的 MIT 的索尔贾希克研究团队认为,他们发现的是一种全新的无线供电技术 —— 非辐射电磁能谐振隧道效应,称作 “Witricity” 无线供电技术。采用 “ 不发出电磁波的天线 (WirelessNon-radiativePowerTransfer)” 实现非幅射共振能量传输。 MIT 的研究者用两个直径 60cm 的特殊铜线圈做实验,作为送电方的一个线圈接在电源上,作为受电方的另一个线圈置于 2m 外并连接一个灯泡。当送电方的接通电源后,两个线圈都以 10 兆赫兹的频率振动,从而产生强大的电磁场,通过 “ 电振 ” 电能被传递了,隔空供电使灯泡发光。在电源与灯泡中间放置木料、金属或其他电器等,灯泡仍会发亮。研究人员表示,没有发现这一系统会影响人体健康,现在的电磁辐射水平大概和核磁共振仪类似,应该是在安全范围之内。 该无线供电技术也称为共振感应耦合技术,关键在于利用了非辐射性磁耦合 —— 两个相同频率的谐振物体产生很强的相互耦合,采用单层线圈,两端各放置一个平板电容器,共同组成谐振回路,减少能量浪费。基于普通电磁感应耦合的非接触电力传输,则是利用数百圈紧密缠绕的线圈,但只能在数毫米的范围才得到 60 %以上的传输效率。而该系统只是缠绕了 5 圈粗铜线作为天线的线圈,在进行 2m 传输时效率约为 40 %,距离为 1m 时效率竟高达约 90 %。可见这种融合了电磁共振的无线供电技术别具一格。 关于这项技术离实用化还有多少距离的问题,该研究团队承认技术还需改进才能走进家庭。一方面是输电效率必须提高一倍才有望取代化学电池;再是铜线圈需要最小化才可实用 —— 目前铜线圈直径为 0.6m ,要给整个房间的电器无线充电,预计直径需达 2.1m ;此外,电磁能发射器工作的有效距离最远仅为 2.74m ,要想提高这一有效距离,电脑等设备还必须同样配置一个带有铜丝线圈的接收器。目前该团队正设法改进,希望电器离电源的有效供电距离能达到 4m ~ 5m ,铜线圈可缩小到安装在笔记本电脑里的程度,输电效率也要大幅提高。如果这样,手机、笔记本电脑就可以在配置有发射器的屋子里自动充电,甚至无需电池或无需通过相连电源就可以直接使用。 远程无线供电技术 。 从科学技术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角度来讲,无线供电和有线供电将会各有千秋。如果作为地面长距离输电或者所有家用电器的长期供电,无线供电可能未必实用。除铺设输电线路困难的地区之外,但有一个特殊科技领域的发展非常倚重无线电力传输技术,那就是太空领域了,比如人造卫星、航天器之间的能量传输等,而首当其冲的是未来太空太阳能发电站 “ 隔空 ” 给地球无线供电的研究摆在人们面前。 在太空的太阳光线没有地球大气层的影响,辐射能量十分稳定,是 “ 取之不尽 ” 的洁净能源。如果在静止轨道上建设太阳能电站,一年有 99% 的时间是白天,其利用效率比在地面上要高出 6 倍~ 15 倍。随着全球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问题日趋紧张,向太空要能源的需求愈发迫切。美国五角大楼国家安全太空办公室 (NSSO) 在 2007 年 10 月的报告中则明确指出,要立即着手 “ 向上钻取能源 ” 的工作,建议美国政府在未来 10 年投入 100 亿美元建造一颗能 10GW 太阳能传回地球的试验卫星。 太空太阳能电站是利用卫星技术,在太空把太阳能转化成电能,然后以微波和激光等方式传回地球供人类使用的系统。该系统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太空部分 —— 太阳能发电卫星 —— 由火箭将太阳能发电卫星发射到空间轨道上形成,在太空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地面部分 ―― 接收电站 —— 接收太空发电卫星通过微波或激光等方式传输到地面的电能。 在外 太空进行试验发电的国家有美、日、法、德、俄等。来自美国国防部的一份报告称,建立空间太阳能电站的构想无论在技术方面还是在经济方面都是可行的。太阳光是永恒不变的,太阳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当前全球所消耗能量的 10 万亿倍,美国国家航天学会副主席马克 • 霍普金斯 (MarkHopkins) 说 :“ 我们只需要开发其中一少部分,就足以应付我们 当前和未来的许多年的能源需求。 根据美国科学家预测,到 2025 年,美国有可能在太空建造 100 座太阳能电站,将会满足美国全国 30% 的电力。而日本从 20 世纪 80 年代也已展开太空太阳能相关研究,目标是在 2030 年前向太空发射一颗对地静止卫星,这颗卫星将为地球上 50 万户家庭提供 10 亿 W 电能。目前,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的研究人员将微波和激光看作是传输太阳能的可能选择。对于两种无线传输的情况以下进行简单介绍。 关于微波传输电能微波是波长介于无线电波和红外线辐射之间的电磁波,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微波炉、气象雷达、导航和移动通信。微波送电是全世界的研究热点,据报道 1967 年美国空军同雷神公司合作进行了世界上首次电力微波传输试验,成功地通过微波向模拟直升机提供电力。 1994 年,科学家利用微波将 5kW 的电力送达 42m 远也取得成功。前面提到的法国皮格努莱特利用微波进行的无线输电试验 —— 是把一部发电机发出的电能,先通过磁控管转变为微波,再由发射器将微波束送出, 40m 外的接收器接收后,由变流机将微波转换为电流,然后将一个 200W 的灯泡点亮。在留尼汪岛上的格朗巴桑村位于千米深的峡谷底,过去居民利用安装在房顶上的太阳能电池,但因日照时间短等原因电力不够用 ——2003 年无线供电技术使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利用微波技术供电的乡村 —— 至于该技术的实用化商业推广不知何时实现 —— 尚未见到最新的进展报道。 目前微波频率采用的 2.45GHz 是分配给工业、科学和医疗使用的频率,不会对通讯造成影响,所到之处的能量密度也不会对生物造成伤害。家用微波炉的普及,表明了微波技术实用化的成熟。研究者已确认类似家用微波炉的工作频率 2.45GHz 的磁控管用于能量的微波传输,可轻易穿过大气层,由地面接收设备 ( 由盘式天线、低压电流二极管和电子束回旋加速器共同组成 ) 获取能量后转成高压直流电源。 关于激光传输 。 电能激光方向性强、能量集中,利用激光可以携带大量的能量,可以用较小的发射功率实现较远距离的输电。有关研究选择激光的优势在于,所需的传输和接收设备是微波所需的 1/10 ,不存在干扰通信卫星的风险 —— 使用微波却存在这种问题。不足点之一是障碍物会影响激光与接收装置之间的能量交换,使用激光不能像微波那样可以闯过云层,射束能量可能会在中途丧失约一半。 这些先进的技术很大的推动力现代社会的进步,可是作为中国,我们只是科技产品的加工厂,而非科技输出国。在下个世纪,推动我们前进的不再是代加工,而是转型后的科技含量,即坐在家里吃专利。而大功率无线电力传输又是所有科技公关的基础,把握好方向,才能迎头赶上。愿我国的科技能更进一步,走好转型的道路。
个人分类: 大功率无线电力传输|14104 次阅读|14 个评论
台北到處都是WIFI!
热度 2 jiangjinsong 2012-9-29 21:21
台北到處都是WIFI!
个人分类: 尚未分类|2492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无线能量传输:简洁的未来
crossludo 2012-5-21 12:53
无线能量传输:简洁的未来 http://it.sohu.com/s2011/wirelesspower/index.shtml
个人分类: 科研考古|16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宽带无线光传输系统
热度 1 kinglandom 2012-4-22 18:02
原文地址: http://www.chinabaike.com/2011/0116/165605.html 概述   宽带无线光传输系统是近年来逐渐应用于移动、电信和数据领域的新产品。该产品主要解决传统传输(光纤和微波)所无法解决的传输题目。是传统传输系统的必要补充和发展方向。   在以下情况之一,运营商可选择采用无线光传输系统   (1) 光纤不能到达,或难于到达   (2) 微波干扰严重,而且需要申请频率许可证   (3) 高速率时微波本钱太高   (4) 用户需要在几天内快速接进   (5) 临时或应急通讯   埃德公司根据自由空间光传输(FSO)技术推出了SkyPath系列宽带无线光传输产品. 该产品能为通讯运营商提供比传统传输更快速和更高性能价格比的传输通讯解决方案。   SkyPath宽带无线光传输系统支持移动,电信和数据业务。由于它的传输协议为全透明,使之能适合所有现成的标准协议,包括G.703 PDH(E1/E2/E3)、Ethernet(10MBaseT / 100MBaseT)和SDH、ATM(155Mb/s 622Mb/s)。   主要为点对点应用,应用领域: 移动基站连接   SkyPath无线光传输系同一个重要应用领域是移动通讯系统。在某些地区的基站或微蜂窝接进,有时也不能不考虑光纤和微波以外的传输解决方案。 除了用于基站MSC、BSC和BTS之间连接,SkyPath无线光传输系统还可用于直放站或微蜂窝的接进。 宽带小区接进   在很多大城市里,90%的电信业务不能接进目前现有的城域光纤网络系统。尽管这些业务中的四分之三离光纤只有1公里以内的间隔。很多接进业务只有等待数月或数年才能将光纤接到用户所在的小区内。 SkyPath无线光传输系统能使运营商的设备接进时间仅为数天,而不是数月或数年,其综合投资本钱仅为敷设光缆的几分之一。而且可以重复使用,节省投资。 宽带数据接进   目前长途网络建设已比较完善。但在城域网,需要有大的突破,特别是在大城市,具有很大的宽带接进潜力。公司和家庭都需要高速Internet接进。但城域网比长途干线网面临更加复杂的题目。 SkyPath无线光传输系统能帮助运营商快速、灵活地在大城市里部署光网络。提供给运营商一个“最后一公里”的制胜新战术。 临时/应急通讯   SkyPath无线光传输系统的无频率限制和快速接进的特点为通讯系统的临时和应急通讯提供了优良的解决方案。在移动控制中心和便携式设备之间建立临时通讯时,需要架设有效的传输系统。无线光传输产品能在几小时内完成安装,无挖沟穿路和频率申请之麻烦,同时又能提供足够的带宽。 SkyPath宽带无线光传输的特点   (1) 提供快速接进,从规划到实施只需要几天。   (2) 传输容量大,最高可达622Mb/s。   (3) 不需要频率许可证   (4) 本钱低,特别是在155Mb/s速率以上, 比微波传输节省三分之一本钱。   (5) 抗干扰,保密性好   (6) 可重复使用。移机方便,节省投资。   (7) 全天候工作   (8) 提供多种标准接口,应用广泛。 标准设备接口   本产品具有丰富的标准接口,可将现有的各种标准设备灵活接进。 可接进的标准设备有:   G.703标准设备(E1/E2/E3)   Ethernet设备(10MBaseT/100MbaseT)   ATM设备(155Mb/s 622Mb/s)
个人分类: 工程实践|3313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网——无线光通信 群组正式开通‖
热度 1 kinglandom 2012-4-22 16:37
欢迎广大科学网用户加入群组并参与讨论,以促进国内该学科方向的发展和繁荣做点贡献。 链接地址: http://bbs.sciencenet.cn/forum.php?mod=groupfid=535 主要交流话题: 自由空间光通信 水下无线光通信 光信息处理 自适应光学 无线光传输建模 光电子学 与器件 光学数值仿真等。
个人分类: 理论探索|3931 次阅读|2 个评论
无线充电技术已经从“听说”真正走进了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了
热度 1 gyp7047121 2012-4-20 15:12
随着无线充电技术的风声四起,最近,日本最大的移动运营商DOCOMO已经在贵宾室里提供免费试用。 据了解,日本贵宾室里展示的无线充电方案 备用电池 提供一个转换器,用户只需要将转换器插在自己手机的充电口上,就可以对手机充电。充电板上标注了醒目的国际标准化组织Qi,功率限制在5W以内。目前无线充电技术已经完成了低功率设备的无线充电标准化,未来将启动更高功率设备的无线充电标准化工作,而且有望将转换器直接集成到手机中。 无线充电技术主要采用电磁感应原理,通过线圈进行能量耦合实现能量 aa充电电池 的传递,以对充电电池及其他设备充电。然而使用过程中能量泄漏造成的安全问题是无线充电技术目前的最大障碍。在Qi标准化组织的网站上我们了解到,无线充电器的转换效率只有70%左右,其余能量被泄漏到外界环境中。为了控制总泄漏量,控制总功率是最佳途径,因此目前的无线充电技术只能用于低功率终端中。 为了解决泄漏功率这一问题,Qi巧妙的将两个简单 碱性干电池 的技术引入到无线充电系统中。一是简单的信令系统,即在非工作状态下,自动关闭电源,在工作状态下,识别被充电设备,保证最佳适配。二是采用机械装置移动发射线圈,也可以安装多个线圈,保证两个线圈处于正对状态,将能量集中在线圈内,这个可以根据手机的位置选择合适的线圈发射能量。 无线充电技术已经从“听说”真正走进了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厂家如果能解决好安全及效率问题,那么无线适配器充电技术就能最大化的造福于人类了。 锂电池 文章出自于 http://www.juda.cn/news/2686.html
个人分类: 电池知识|153 次阅读|1 个评论
沈阳建成首个无线智能电表示范应用小区
四面山 2012-4-15 23:23
本报讯 近日,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与辽宁省电力公司、沈阳供电公司、辽宁电能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电能智能抄表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项目取得阶段性进展:沈阳市铁西区金三角小区508户居民的常规电表升级为无线智能电表,今后这些居民的电力消耗情况将实时远程传输到沈阳供电公司。 无线抄表通信协议是整个无线远程抄表系统的核心关键技术,其作用是实现集中器到电能表终端的双向可靠、实时数据通信。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建立电能表无线远程抄表系统,构建电网与用户的信息互动体系,实现对电网和用户互动的新型信息系统,是智能电网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此前,在沈阳和杭州两地搭建的无线远程抄表系统测试实验网,已稳定运行了近1年时间,该项技术还将在沈阳开展更大规模的应用示范。(周峰 王忠锋) 《科学时报》 (2010-12-20 B4 市场)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0/12/239844.html?id=239844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报-科学时报|159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联想昭阳笔记本无线指示灯不亮的解决方法
热度 1 swx0789 2011-12-10 10:34
联想 昭阳笔记本 无线指示灯不亮 的解决方法 联想 昭阳笔记本 无线指示灯不亮 的解决方法 ­ 不知什么原因,这几天无线网络就是连不上,笔记本 无线指示灯不亮 ,笔记本的无线就不能用了,难道是网卡坏了? ­ 掰了几次无线开关灯还是不亮,用Fn+F5也不管用,在设备管理器里看了看无线网卡的状态是正常的,在BIOS里面也没发现无线网卡设置有什么问题。 ­ 在设备管理器里把无线网卡卸载掉重新安装还是不管用。 ­ 此处略去尝试修复无线网卡的N次尝试,包括去 联想 官方网站去跟那个智能机器人做问答、用 联想 自动更新驱动程序的控件更新驱动程序等等。 ­ 哎,直接说结果吧,要解决 联想 邵阳笔记本无线灯不亮的问题,去 联想 官方网站手工下载电源管理器的驱动程序就好了。然后Fn+F5就能调出无线网络管理界面,就能把无线指示灯点亮了,无线网络也就能用了,哈哈! ­ 官网电源管理驱动下载地址: ­ http://support1.lenovo.com.cn/lenovo/wsi/Modules/DriverDetail.aspx?ID=11906­ 联想 笔记本毛病多多,又出现闪屏了
个人分类: 计算机|894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美首次研制出全双工无线网络技术
zlhua 2011-9-15 19:24
不新建发射塔就可使无线网络吞吐量加倍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美国科学家最新研制出的“全双工”技术使手机等无线设备能用同一个频率与无线基站“交谈”并“倾听”其发射出的信号,改变了需要两个频率才能完成这一任务的现状,最新突破将使无线网络运营商在不新建基站的情况下,让网络吞吐量加倍。 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全双工无法实现。领导该研究的莱斯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教授阿素托史·萨布哈瓦尔和同事去年首次证实了全双工的可行性。自此,全球科学家们开始竞相证明,这种技术能被用于实际网络中。 全双工技术能让网络的吞吐量更高、连接的可靠性更好;设备制造商也可将其作为额外模式添加到现有的硬件设备中,不必再新添只支持全双工的硬件。萨布哈瓦尔称,这就好比在一个空旷的场地上,两个人相距很远站着,如果他们同时朝对方喊话,每个人都无法听清对方在说什么。一个比较简单的解决办法是,在给定的时间内,一次只让一个人说话。手机通过使用两个不同的频率分别接收和发送信息,从而实现了双向通讯。 萨布哈瓦尔表示:“我们发送两束信号,在接收天线处,这两束信号会互相抵消。不过,这种抵消效应只发生在本地,因此,网络上的其他节点仍能接收我们发出的信号。”抵消效应从理论上讲比较简单,且已被提出很长时间,但迄今没有人找到方法,能以较低的成本且不使用复杂的新硬件做到这一点。 现在,萨布哈瓦尔团队通过使用一个额外的天线和一些计算技巧实现了全双工无线通讯。萨布哈瓦尔说:“我们对多输入输出天线系统(MIMO)略做改变实现了全双工。MIMO在现有的设备中很常见,其使用几个天线来改进整个系统的性能,而我们利用多天线作为全双工框架,整个改装过程不需要新的硬件设备,因此受到无线网络运营商的青睐。” 萨布哈瓦尔团队也首次获得了非同步的全双工,这种技术使信号能在传送途中被接收,无线运营商可借此最大程度地利用网络通道。 萨布哈瓦尔表示,最新方法需要的硬件最少,深受无线网络公司青睐。莱斯大学正在计划将全双工创新添入其“无线开架网络研究平台”,供其他科学家使用。
个人分类: 快乐学习|1383 次阅读|0 个评论
锋众无线专利:是技术创新还是打狗捧法?
sz1961sy 2010-6-14 15:13
---锋众无线专利巨额讼诈真相探秘 中国网友报特约记者 沈阳  刊发时间:2010-06-13 15:41:14  光明网  有人异想天开找到了一种比开金矿还要赚钱的方法,拍脑门发明了一个名叫《人体双腿交替前行专利》,他惊奇地发现所有直立行走的人都采取这种姿态,隧打算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所有使用此种方法走路的人收取巨额专利费,否则将诉诸公堂--您可能会对这样的人和事付之一笑,然而类似的闹剧竟然真 在现实生活中发生。日前,随着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有关锋众无线专利无效的判决,对一项堪称史上最牛的反侵权案、涉及到中国有6.5亿个手机用户--相当于20倍中国GDP的专利索赔额的专利反侵权案的剥皮拷问也渐臻高潮   是技术创新还是打狗捧法? 锋众无线专利巨额讼诈真相探秘   中国网友报特约记者 沈阳    一份闪烁其词的声明   本报在5月31日刊发独家新闻:《6.5亿中国手机用户的知识产权危情解脱!--中国第一个无线寻址专利被宣告无效》,第一时间向公众披露了一项关乎6.5亿手机用户,可能涉及赔额高达650万亿的专利纠纷案的最新进展。从6月2日起,多家媒体收到上海锋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锋众)的声明,称该公司一直致力于移动互联网和移动商务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从2003年研发成功移动终端自然语言寻址技术开始了第一个专利申请,随后已经提交了一系列多项国内和国际发明专利申请。这些中国和国际专利申请都在正常程序中。锋众公司自称是中国推动自主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国策的践行者。在涉及到该专利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叫停敏感问题上,该声明闪烁其词地表示,专利复审委员会的审查决定意见认为该专利在申请过程中的修改超范围从而违反规定,但并未对专利的新颖性和创造性提出评述。专利复审委员会关于修改超范围的审查决定意见还需要经过相关法院的判定和上诉法院的复核。专利的复审是一个复杂多环节最终才有结果的过程。任何有市场价值的授权专利被提出无效请求并在无效程序中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锋众拥有的该发明专利在无效程序中并无结果,现在是有效专利是一个基本事实。 声明最后呼吁:行业与媒体应自觉抵制别有用心的人歪曲事实,恶意炒作,破坏中国正在努力建设的良好自主创新环境。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的低成本竞争优势正在逐步减弱,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掌握知识产权才能在国际竞争中打造新的优势。锋众公司将继续致力创新,为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这篇声明直指本报前述报道,我们被诬指别有用心、歪曲事实、恶意炒作事小,但是被上纲上线到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下,破坏中国正在努力建设的良好自主创新环境这顶大帽子我们担不起。作为一份负责任的媒体,我们有责任用新闻事实说话,向公众还原事实真相。    中国AQA专利引发的讼案   手机用户短信发出问题附近哪家餐馆最实惠?,系统很快反馈出参考答案,这就是大家习以为常的AQA(你问我答)的手机搜索服务。它实际上不过是手机既有的短信功能的延伸,是短信与数据库相结合而催生的业务应用,全球移动运营商公认,AQA基于开放性技术,国外也没有人去申请相关专利保护。2004年5月,全球著名的移动服务商沃达丰最早将该技术应用于业务。随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运营商和服务商都推出了形形色色、名称各异的AQA业务。   2009年6月,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上发布公告称,一项名称为电信数据传输内容中字词符联接电信号码的方法及其系统(发明专利号:ZL200480009850.2)专利权生效,专利权主体是晟展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上海锋众是该公司独家授权市场运营主体。此后,锋众公司高调宣传经过包装的短信服务寻址业务,命名为名联技术。作为该技术的发明人,美籍华人、公司总裁桑钧晟博士直言不讳地表示,由于该系列技术所应用的领域广泛而众多,产业化市场化前景十分乐观。2个月后,该公司就急不可待地启动专利大杀器,目标瞄准染指这一领域的用户。2009年8月,锋众以上海力乙工贸有限公司购买了一个名为信息名址的产品,侵犯了其专利为由,正式向上海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成为我国无线寻址领域的首例客户侵权案件。此次主诉的焦点是被告方在通信共用码12114上注册登记的内容实名和提供的手机服务的事实侵犯了原告的移动寻址核心专利。值得注意的是,它选择的诉讼对象,不是SP提供商、也不是平台商,而是所有申请使用类似服务的用户,每家用户将面临着至少50万元、10月1日之后将达到100万元的专利侵权索赔。照此计算,该公司的终极目标是想从中国拿走650万亿元以上专利索赔额,赔额相当于近22倍中国2008年GDP的价值。这无疑是史上最牛的反侵权案。   一项涉及到中国有6.5亿个手机用户,涉案金额近乎天文数字的专利反侵权案已经拉开序幕。这场诉讼经过了法庭调查、第一次庭审之后,在被告强烈要求下,两家原告向法院提交了增加6个被告的申请,令这场官司进入了到令业界迷惘的阶段。原告公关宣传表示:根据我国《专利法》相关规定,侵权企业将不得不支付因侵权行为而造成的巨额赔偿费用,很多投资也或成打水漂。   盛邦联合(北京)法律咨询有限公司于国富律师认为:此案耐人寻味的一点是,案件虽然发生在原被告之间,但是本案影响最大的却是案件之外的12114的AQA服务提供商,后者却未成为被告,自然也无权在这个诉讼中进行抗辩。然而,一旦这个被告被判定为侵权,那么,相当于法院认定了12114的AQA服务侵权,或者起码对于类似案件具有敲山震虎、杀鸡骇猴的意义。醉翁之意不在酒,原告用心可谓良苦。    专利叫停搅乱原告阵脚   业界周知的无线寻址技术(AQA)是欧洲早就开放了的成熟应用代码,忽然有一天被一家叫做晟展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的人拿去作为独家发明创造而申请专利,一开始大家都以为只是一个愚人节笑话,但是当笑话忽然变成现实,权利人开始高举专利大捧向同业头上猛砸的时候,不能不引起广泛的公众心理恐慌,作为首批被告的7家苦主被示众以后,该案引起了业界、学界、法律界、政府有关主管部门高度重视。   今年1月28日,被告之一的上海世能信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就原告专利权人的相关发明专利,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提出了上述专利的无效宣告请求,并在当天进行的案件审理中,向专利权人提交了一系列来自国内外的技术文档,质疑专利申请人在初次申请和最后审批获得通过并公告过程中涉嫌弄虚作假,并提出了相关证据,双方代理律师为此进行了一整天的激烈答辩。参加专利复审的一位当事人向《中国网友报》记者介绍,这场涉及到中国6.5亿个手机用户专利侵权真假案审理中,专利方代表桑钧晟先生己经承认专利申请过程的文件表述存在缺欠,并表示愿意修改。   今年5月26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了第14870号《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书》,宣告桑钧晟此前申请的无线寻址技术专利权全部无效。该《决定书》称:根据专利法第46条第2款的规定,对本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本通知之日起3个月内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起诉,对方当事人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    被无限放大的专利权   众所周知,美国高通公司拥有超过3000项CDMA及其相关技术的专利和专利申请,全球超过125家的授权厂商,其每年约10亿美元收入来自专利授权。有业内人士甚至惊呼:高通以后什么都不做,就用专利收钱就行了。   在名为晟展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这一外资公司的身上,我们似乎又看到了第高通的魅影。跟高通不同的是,后者野心更大,试图通过无限膨胀和扩大自身疆域的方法,把自己提升到无线通信领域的上帝的高度,将上自政府部门、通信运营商,下到普通平民百姓,统统纳入它法眼关照的范围。   电信数据传输内容中字词符联接电信号码的方法及其系统专利保护,剥掉其故弄玄虚的绕口的技术术语外衣,通俗直白地讲,就是手机用户发送短到一个通信共用号码,就涉嫌侵权。按照这个专利所要保护的范围,上自国家机关,下至平民百姓,只要使用手机短信进行沟通的方式,都对锋众构成侵权。比如,工信部委托互联网协会开通的12321垃圾短信举报号码、中国移动开通的10086999垃圾短信举报、工商部门开始的12315短信举报平台,甚至有些地方开通的110短信报警、所有SP所提供的服务接入号码,都在锋众专利大棒打击的有效范围。更为严重的是,我们不知道锋众将会在什么时候、以什么形式、向谁提出专利权的诉讼,这正如我们知道有一颗高悬头顶、随时都有可能引爆的炸弹存在,却不知道这颗炸弹何时以何种方式引爆。此次讼案,只不过是锋众牛刀小试,下一只开刀的大肥羊又是谁?   从这个意义上说,锋众的专利被无限放大,该专利的审核通过,已经严重威胁到所有无线运营商和增值服务商的生存空间,影响到政府、企业和大众的正常通信需求,甚至危及国家的信息安全。大棒已经举起,这并非危言耸听。   是技术创新还是打狗捧法?   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上有一种叫打狗棒法武功,讲的是江湖上丐帮祖师爷用打狗棒法以巧取胜。由于该功法创始人深知竹棒打人不如刀剑锐利,无非是虚张声势,乱中取胜,毕竟威力有限,所以当年洪七公在决战关键时刻还得靠降龙十八掌方能拿住对手。 可惜,锋 众公司徒然学会了花哨唬人的打狗棒法,没有真功夫,针对本报在内的相关报道发表声明诬称别有用心的人歪曲事实,恶意炒作,但是对于问题的关键和实质--专利的有效性却含糊其辞。   首先,锋众声明不曾附有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了第14870号《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书》内容,刻意掩盖专利号为200480009850.2 已被宣告专利权全部无效的基本事实,明显与事实不符;   其次,根据我国《专利法》定义,宣告专利权全部无效中的全部无效根本就不再存在模棱两可的歧义空间,锋众声明中称专利判决并未对专利的新颖性和创造性提出评述的意义,暗示专利局还在继续肯定其专利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明显属于误导读者,也是对《专利法》的刻意曲解和误读;   再者,锋众公司及原申请专利人试图借助专利去扼杀市场竞争者,而现在又声称国际专利申请覆盖美国、巴西、印度、越南等多个国家,这更是一个自欺欺人的谎言。那个宣称划时代革命技术的所谓IPv9专利也图谋用中国和国际专利申请去控制和垄断市场,结果如何大家早已有目共睹。   评论人士认为,锋众公司应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依据法律流程,在专利号为200480009850.2《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书》到手之后3个月内,依我国《专利法》的规定,尽快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起诉,别再玩掩耳盗铃的战术,用不实信息误导公众视野,攻击媒体客观报道。名联技术到底是技术创新还是丐帮打狗捧法,揭开谜底的时间只有不足90天时间了!   【延伸阅读】 AQA服务源起及其在国内的应用   2004年5月,全球著名移动服务商英国沃达丰首推一种叫AQA的搜索业务,这是一种新的面向手机用户的搜索服务,它将对大的互联网搜索引擎提出挑战。   这种搜索服务可以提供一些问题的准确答案,包括帝国大厦有多少级台阶、1928年英国切尔西足球俱乐部的经理是谁,以及上午应该戴什么颜色的帽子等。AQA服务可以把计算机自动化的搜索和人工搜索很好地整合起来,从而为用户的各种问题提供精准答案。AQA作为一项收费服务,在英国,每回答一个问题,用户需要支付1.76英镑的费用。   AQA服务刻意涉及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爱尔兰Kinsale最好的酒吧是哪个、Selfridges周日的开放时间、彩票号码、午餐建议,甚至是哪个人应该为下一轮饮料买单等稀奇古怪的问题。这种搜索服务最初是由三名手机软件方面的专家共同创建的,他们曾经管理英国智能手机软件开发商Symbian公司。   AQA与Google的互联网搜索引擎有很大的不同,它可以提供一种非常精确的答案,而不是提供一系列有关的网页链接。另外,互联网搜索服务一般都是免费的,但是AQA通过手机短信向用户反馈问题的答案则是一种付费的服务。   由于手机短信一次最多只能输入160个英文(70个汉字)字符,最初的AQA服务提供商不得不雇佣几十名研究人员尽量为用户提供简短的答案。另外,研究人员一开始也要通过计算机进行搜索,以便能在几分钟之内就可以回答一个问题。   在国内,无线运营商和服务商开发出大量基于AQA的服务,它们都是这项开放技术的应用模式。 (《中国网友报》6月14日头版文章) http://www.gmw.cn/content/2010-06/13/content_1151025_2.htm
个人分类: 12114|691 次阅读|0 个评论
无线能量传输
liuxiaod 2009-7-4 21:34
把接收天线放在距离发射天线1/4波长的地方,它们之间的互感存在pi/2的时间延迟,在接收端有负载时,发射端收到的感应电动势与初始电流相位相反,结果是向发射端反馈能量。 这个时间延迟效应从来没有被讨论过,常用的变压器线圈是绕在一起的,他们之间不存在时间延迟,在这种情况下,发射端收到的感应电动势与初始电流相位相同,结果发射端输出能量。 电磁波是周期函数,满足时间周期对称性,但是不满足时间连续对称性,于是尼泽定理就这样被打破了,负载不仅不消耗能量,还反馈能量。问题是传输效率低。 特斯拉在20世纪初在美国做过无线电源的实验,在用户距离均匀分布的情况下,吸收能量和反馈能量的用户大致相同,那么向一万用户输电与一百万没有区别。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89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CPS/SEG会议看勘探地球物理的一些发展趋势
chrujun 2009-4-27 21:45
每四年举行一次的我国勘探地球物理学界盛会-CPS/SEG 北京2009国际地球物理会议暨展览 -于2009年4月24日~4月27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作为从事勘探地球物理研究的我,通过参观展览和听报告,体会到勘探地球物理有如下一些发展趋势。 1. 无线通信技术将在勘探地球物理仪器中有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应用。无线通信技术是目前正在飞速发展的通信技术,各种无线通信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ZIGBEE、蓝牙、WI-FI、、WLAN、3G、3.5G、4G等各种无线通信技术为解决勘探地球物理仪器的需求提供了可能。会上有公司在推广无线地震勘探仪器,并有若干应用实例。有不少地球物理仪器生产商也在秘密开展无线地球物理仪器研制。5~10年后,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的勘探地球物理仪器必将大量涌现。 2. 大规模并行计算技术将在勘探地球物理中取得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应用。很长一段时间,并行计算只在勘探地球物理中的地震勘探中采用。自从海洋电磁法在油气勘探中的显示良好效果后,并行计算在电磁法中的应用逐步开始。与地震勘探相比,三维电磁法更加无情地消耗计算资源。即使是当今最强大的超级计算机,也无法满足精密三维电磁法反演需求。2008年3月,美国最大的石油公司在IBM超级计算机-蓝色基因-上反演三维海洋电磁法数据。最近两年,欧洲的EMGS公司购置了大量刀片服务器,建立了欧洲最大的电磁数据处理中心。随着大量学者涌入海洋电磁法勘探领域,以及石油资源的逐步短缺, 电磁法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规模会更大,并行计算在解决三维电磁法数据中将发挥重大作用。 3. 三维或四维数据可视化技术将在勘探地球物理的各个领域普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三维或4维可视化技术得以低成本实现。由于地球物理勘探目标的复杂性,三维勘探和勘探目标的三维动态监测将成为标准技术,这就对数据可视化技术提出了必然要求。这几年数据可视化在勘探地球物理的应用发展很快,其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将进一步扩大。 4. 勘探地球物理仪器向低功耗、小型化、高精度和智能化发展。一方面是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对地球物理勘探仪器不断提出要求,另一方面,MEMS、无线通信、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不断向前飞速发展,为新一代勘探地球物理仪器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最后一点是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新的矿产资源必须依赖更强大的仪器才能探测到。这就为勘探地球物理仪器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综上所述,由于勘探地球物理的极端重要性,以及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线通信技术、并行计算、数据可视化、和仪器智能化将在勘探地球物理中取得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应用。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及仪器|700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3: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