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科学网博文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当今时代写书不如写博文写长篇大论不如写实际解决问题的短文
冯向军 2017-6-25 19:27
当今时代写书不如写博文写长篇大论不如写实际解决问题的短文 美国归侨冯向军博士,2017年6月25日写于美丽家乡 赵克勤先生搞联系数学多年,写了很多书。我一本都没来得及看,但却在极短的时间内,从他短小的N篇博文中得到了巨大的科学创新动力和“言下大悟”。创新思想层出不穷,有如泉涌。我是“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的桃源中人”。远离名利和名利场,只求不辜天恩,不负己灵,当仁不让,见义勇为。力图在《关于决定性事件的概率论》理论框架下,脚踏实地融合百家而不泛泛,承先起后,继往开来,实实在在对百家都有所继承和发展。 有鉴于此。我不急于长篇大论 《关于决定性事件的概率论》,但是我的每一篇具体而信息量大的相关博文实际上都是 《关于决定性事件的概率论》。 对 《关于决定性事件的概率论》有兴趣的读者,不必等我完成此论以后再集中研究我的学问和理论,抽空读读我的相关博文即可。 【附录】 感叹:《关于决定性事件的概率论》真正做到了百花齐放百家和鸣! 美国归侨冯向军博士,2017年6月21日 《关于决定性事件的概率论》真正做到了百花齐放百家和鸣! (一)她吸收了本人多年前草创的“泛有序对论”(A,非A)的精华,而后者又是在吸收吴学谋先生的泛系(A,B)的精华基础上创立的。 (二)她 吸收了本人多年前草创的“平等遍历论”的精华。 (三)她在努力继承和发展张学文先生的组成论。 (四)她深度融合并实实在在发展了邓聚龙先生的灰色系统建模。 (五)她深度 融合了于宏义先生的观控测度。 (六)她以殊途同归的迥异形式吸收了蔡文先生的《可拓学》的思想精华:以矛盾为研究对象,通过道法自然的变换解决从前不可能解决的问题---广义的“曹冲称象”。 (七)她在赵克勤连续型联系数的基础上,开创性地严格依据数学定理提出了n元生克离散联系数组以及基于 n元生克离散联系数组的信息熵最大原理:关于公平而不是平等的科学原理。 (八)她把以上诸论和关于确定性事件的理论以及 关于不确定性事件的理论全部统一为柯尔莫哥洛夫公理化概率定义下的概率论。 (九)她完全遵守一切成熟的传统数学运算法则。 成熟的传统数学对她具有保守性。 成功不必在我。唯愿本人继往开来的学术大业 《关于决定性事件的概率论》兴旺发达,后继有人!
个人分类: 决定性概率论|1252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看科学网博文置顶和精选
热度 4 黄安年 2014-2-24 08:16
我看科学网博文 置顶和精选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4 年 2 月 24 日 发布 林中祥博主的博文《科学网精选博文的原则》 ( 已有 311 次阅读 2014-2-2311:05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9177 ) 再次提出了什么样的博文可以 置顶和精选。对此,我忍不住写了以下评论 : 黄安年 2014-2-2317:44 现在离大科学的宗旨越来越远 ! 精选是编辑部的事 , 现在的精选内容更多偏好于点击量和原则几乎没有关系 , 不要苛求编辑部 , 连凤凰网都有这类量化指标问题 ! 即使有了原则还有值班编辑问题 , 他们承载着过多的压力 ! 不要太看重精选和置顶推荐文章 ! 把看目录的时间放在最新博文栏目上 , 什么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 看自己想看的 , 也包括精选自己想看的。 博主回复 (2014-2-23 22:44) :精选是一种导向与鼓励。 其实 , 这样的问题 , 在科学网从来没有认真组织讨论过,这样的问题在每位值班编辑心目中都有自己的秤,随机性个人决策力很强 , 不可能要求编辑部讨论决定,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值班编辑的水平,与其说评论某篇博文该不该 置顶和精选,不与说评论值班编辑确定该文发布在置顶和精选栏目中的洞察力和综合水平。科学网编辑部肯定有数发布的精选和置顶的责任人,只是没有必要让大家知道发布时段的责任编辑是谁。不过为了信息公开起见 , 现在所有纸媒报刊,甚至绝大多数网媒刊物都是注明责任编辑名字的,也许这样会多一分责任感,也多一些监督,这与为难编辑毫无关系。 下面是我 2010-2012 年间的相关博文目录, 2013 年少了 , 没有列出。原因是说了也白说 , 那就不说了 , 我很少看精选及置顶博文 , 我的第一眼看最新博文目录,其中当然也包括推荐精选的和没有被推荐的很好的博文 , 不信您试试? *************************8 FO1I-04-03 科学网置顶和精选博文 * 编辑部推荐一定是精选博文吗 ? 黄安年的博客 , 2010 年 2 月 17 日 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5563 * 看科学网页面博文和看最新博文并举 , 黄安年的博客 , 2010 年 3 月 18 日 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4153 * 署名科学网的博文选入科学网博客精选博文由谁把关 ? 图 1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0 年 8 月 22 日 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5189 * 小议科学网博客署名“科学网 ”精选博文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0 年 10 月 3 日 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69467 * 再次建议博文精选提倡原创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0 年 10 月 11 日 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2000 * 三言两语话精选博文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1 年 12 月 30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23808 * 我看科学网的置顶文章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7 月 12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591319.html * 再谈涉及重大争议话题应列出不同见解博文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7 月 12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592225.html * 同一篇 “ 论烦恼 ” 置顶又精选, 烦恼不烦恼?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7 月 15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592216.html * 建议科学网精选博文署学人的真名实姓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7 月 20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593915.html * 对科学网博客一条精选博文标题提个小建议 , 图 2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8 月 27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06386.html * 建议科学网博客精选篇目宁缺勿烂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9 月 2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08324.html * 望科学网置顶文章同时反映不同观点或回应文章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文 /2012 年 10 月 21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24659.html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评论(07-11)|2973 次阅读|6 个评论
读肖传国博文感言-请教科学网编辑一个问题
热度 6 陈龙珠 2013-6-5 08:04
肖传国: 南方都市报 【肖传国:我不可能任人侮辱】 ------------- 陈龙珠 2013-6-5 07:59 看到博主这些年的经历和直到近日仍在科学网博客上不断出现的现象,不禁想问科学网编辑一个问题:当你将一些 不就科学问题就事论事展开讨论而指名道姓地对其他科技人员进行人身攻击 的博文 精选 或置于首页 分类栏目 的时候,扪心自问过没有:若攻击的对象是你的 长辈、 父母、兄弟姐妹或其他亲友,你自己还会这样予以大力推荐吗?
个人分类: 社会思考|2244 次阅读|7 个评论
我在科学网上已经发表的博文(截止2013.03.15)
热度 2 Hongbolu 2013-3-15 10:19
我在科学网上的博文目录(截止 2013.03.15 ) 写博文的目的是与大家交流,而我利用科学网写博文有两个目的:第一是利用这个平台宣传地学科普,第二是有什么特殊的事情需要与学术界同仁分享(包括:困难与困惑;喜好与喜讯;观望与观点等,当然多是围绕老本行:教育与教学谈一些想法等)。 最近有人问我某些科普问题,我让他查阅我的科学网博文,但他从百度搜索不到,从我的博文主页寻找又太费劲,可能因为太久而淹没于浩瀚的博文之海了。因此,特借鉴黄安年老师的方法,将过去的博文整理出来排列在此并放上链接,以便感兴趣的人士浏览。 截止目前,我在科学网发表博文如下(可能少量丢失了): 赞成周新生委员发言:让“不求人”者也能生存 2013-3-8 16:02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040do=blogid=668390 解读加拿大退休待遇(回国工作的普通华人谁来保护?) 2013-2-20 00:04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040do=blogid=663336 春节作业:灵山岛是中国第几高岛? 2013-2-9 10:24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040do=blogid=660713 本次签证较为顺利!祝大家春节快乐! 2013-2-8 08:07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040do=blogid=660457 蓝天白云下那多彩的岩层(西北荒漠地学科普图片集之二) 精选 2013-2-3 00:38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040do=blogid=658965 博客上发表原创性论文:《地球科学概论》双语教学开卷考试分析 精选 2013-1-18 22:45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040do=blogid=654498 岩石漆与风棱石(西北荒漠地学科普图片集之一) 精选 2012-12-22 23:38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040do=blogid=645417 灵山岛地质公园建设建议 2012-12-7 21:42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040do=blogid=640319 这样的《地质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成吗? 2012-11-2 00:26 http://bbs.sciencenet.cn/blog-39040-628417.html 噩梦醒来鸣谢多(附:回国十年华人的签证遭遇, 10 月 14 日更新) 2012-10-11 15:21 http://bbs.sciencenet.cn/blog-39040-621450.html 不能顶天立地,姑且顶地立天! 2012-10-2 23:26 收拾一下荒芜的花园 -- 开始更新博客! 12-9-18 22:59 故乡?他乡? 2012-7-15 00:16 分享 鲁人社发【 2010 】 9 号文件 2012-7-14 08:31 人社部发〔 2009 〕 113 号文件 2012-7-14 08:27 国人部发 26 号文件(十六部位联合文件) 2012-7-14 08:21 孟建柱强调出入境管理部门提升服 务水平 2012-7-9 20:54 签证受阻 20 余天,身心俱疲! 2012-6-30 20:30 四月下旬莱阳野外随拍 2012-6-9 19:10 给第一届 “ 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 ” 研讨会组委会的回信 2012-6-8 20:52 新疆野外施救黄羊伤崽未果 2012-5-22 01:02 毕业三十年庆典前寄语南大老同学 2012-5-4 06:47 乱象研招:你抢招,他乱招,我没招 -- 只好不招 2012-4-16 10:05 看第四纪冰川在山东鲁山南坡刮过的颤痕(科普图片) 2012-3-14 15:02 一个普通农民的发现与革新改变了上千年的耕作传统 12-2-3 12:44 大众的愚昧是大师成长的土壤 2012-1-15 21:01 《地球科学概论》(双语)期末开卷考试结果通告 2012-1-12 23:14 灵山岛晚中生代浊积岩中发现巨大滑积岩块 2012-1-10 08:12 身边石材识多少?( 40 多幅照片展示) 2011-12-8 19:04 “ 剽窃 ” 是外国人发明的 2011-12-2 12:00 小珠山摄影:红叶花草话深秋(续) 2011-11-2 12:53 小珠山摄影:红叶花草话深秋 2011-11-2 12:14 大学生创新计划到底 “ 创新 ” 了啥? 2011-10-29 08:18 请行家指点花朵 2011-10-21 20:50 中国石油大学黄岛校区掠影 2011-10-19 09:01 学习《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中关于剽窃等文件 2011-10-14 17:58 学术界的浮躁之风已经开始毒害中学生-对某中学生论文的批注 2011-10-13 23:07 想出国的同学:我不认识你,无权为你写推荐信 2011-10-11 09:05 国庆节邀卢华复教授考察灵山岛 2011-10-6 16:28 邀请导师夏邦栋教授来黄岛过双节并游览灵山岛 2011-9-17 19:22 有人对南大地质系 78 级校友进行电话诈骗,如何应对 ? 2011-8-30 15:40 山东莱芜红石公园地质照片 2011-8-25 15:59 暑假我将新录取的研究生留在办公室学习《构造地质学》原版教材 2011-8-25 11:02 报道一篇灵山岛地质发现的中文论文 -- 应该有价值 2011-7-17 08:54 五大连池火山弹与喷气锥定名商榷 -- 详细图解 2011-5-7 08:30 吕洪波地球科学概论(双语)第四章 -- 岩浆作用与岩浆岩 2011-5-7 08:17 在沂源鲁山考察第四纪冰川地貌 2011-4-8 08:36 我所拍摄的地质照片( 1 ) 2011-4-2 09:44 《地球科学概论》(双语)第三章 -- 矿物 PPT 2011-3-29 09:42 为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景点配诗 -- 鲲鹏落草原 2011-2-28 11:52 91 岁的施雅风院士再次引发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问题的激烈争鸣 2010-10-14 23:22 《地球科学概论》(双语)第二章 PPT : Universe and Planetary G eology 2010-10-12 20:40 《地球科学概论》(双语) PPT 文件供同行共享 2010-3-12 10:41 建议提高地质公园的科学内涵 ---- 以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的 “ 火山弹 ” 与 “ 喷气锥 ” 为例 2009-11-30 09:56 壶穴、锅穴、冰臼、岩臼等术语的辨析与使用建议 2008-7-26 13:56 沐浴在索布查温泉(藏北羌塘无人区考察纪事之一) 2008-3-16 09:08
个人分类: 杂谈|2414 次阅读|4 个评论
2012年回顾(2)最温情的科学网博文
热度 3 sz1961sy 2012-12-11 14:15
回顾2012年科学网博文很难一下子归纳,其中,具有展现科技、科学界华人最温情的一面博文,这里俺把它分成下面这么几大类: 一是展示自己下一代的 ,例如:本人写的《 秀一秀我沈家小帅哥 》 陆雅莉 老师的 《 清纯可人的小美女(禁止拍砖 ) 》 张玉秀 老师的《 孩子,你很棒,但要悠着点儿! 》 蒋继平 老师的 《 接到女儿的电话我流泪了 》 刘玉仙 老师的《 儿子的歌声 》等等(太多了......) 这些文章的共同点是:亲情,温馨,朴实,读了有点让人激动甚至共鸣很久。 二是展示自己的婚恋及家庭生活的 ,例如: 嵇少丞 老师的《 回家了! 》, 迟菲 老师的人生感悟系列 , 刘玉仙 老师的《 乳腺癌病人的性生活 》等等(太多了......) 这些文章的共同点是:人生是充实的,只要珍惜每一天,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活得不累。 三是展示大爱无疆胸怀的 , 嵇少丞 老师的《 请给回这些无辜孩子上学的权利 ! 》, 赵美娣 老师的《 清洁工的梦想与其他 》《 猝死为何如此刺痛人的神经 ? 》《 人人都能尽一份力! 》 胡春松 老师的《 关于成立“中组部健康局”的建议 》等等(太多了......) 这些文章的共同点是:人间大爱慈悲为怀,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大爱无疆胸怀特色。 四是对辞世者的敬仰之情 , 丁裕国 老师是2012年科学网去世博主, 张学文 老师的《 悼丁裕国教授 ! 》《 建议科学网妥善处理“善后问题 ” 》是代表作,本人写的《 说说科学网博客(34)纪念博主杨磊生前绝笔之作 》是对2012年科学网另一位不幸辞世博主问题的情况回顾。这里就不一一引用。 这些文章都会让科学网的博主精神永存! 也许还有很多,但是这是我自己花了三天、找到的第一个回顾,请大家在讨论处留言,我再一一补充进正文。 沈阳 2012年12月11日 14时10分 写于北京家中( 本周终于让自己在家休2012年第一次年假,不过这15天是不可能全休完了 !)
个人分类: 2012年回顾|280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学网博文点击数据统计疑似有故障
热度 2 黄安年 2012-2-16 16:56
科学网博文点击数据统计疑似有故障
科学网博文点击数据统计疑似有故障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2 月 16 日 ( 北京时间 ) 发布 笔者今天在观察我的博文点击数据统计时 , 疑似出现故障。理由如下: 06 : 59AM 博文点击数为 8652130 10 : 30AM 8654340 11 : 24AM 8654547 12 : 36AM 8654805 14 : 28PM 8655335 16 : 32PM 8655910 再看笔者“ 请看《美国参考》对习近平访美的报道”黄安年转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2 月 16 日 (北京时间)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37944 发布时间是 2012-02-16 10 : 30 , 但是 16 : 41PM 的统计数据该博文竟有 6535 人次登陆,这个数据和笔者的总登陆人次 10 : 30AM 8654340 ; 16 : 32PM 8655910 两者相差 1570 人次,与 6535 人次(仅仅一篇 , 笔者共有 5 篇 , 还不排除网友看其他博文)是极其矛盾的。 按照科学网人群关注点和政治生态对于这篇博文的关注程度不会一下子高达 6500 以上,能够有几百人看就很不容易了。科学网对于人文社科之类的内容本来就关注不多 , 对于国际时事关注就更少了 , 怎么会几个小时登陆人次超 6500 ? 笔者希望科学网有关部门查清原因。 在一般情况下科学网上的一篇博文点击量短期内高达 10 来万人次的现象原因在哪里恐怕需要搞清楚。
个人分类: 三言两语简评(07-11)|1598 次阅读|6 个评论
三谈建议编制科学网博文目录索引
热度 1 黄安年 2011-2-14 11:04
三谈建议编制科学网博文目录索引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2 月 14 日发布 近两年前 , 笔者撰写了《科学网博文的博与约 ---- 兼谈建议编制科学网博文目录索引》和《方便检索 , 资源共享 -- 再谈建议编制科学网博文目录索引》两文 ( 均见附文 ) ,说的是:“对于博主来说 , 有一可供随时检索的科学网博文目录索引是很重要的 , 博主可以全面了解已经发布的博文 , 其中那些是自己关注的或者和自己的专业密切相关的 , 可以避免低水平重复 , 事实上我发现有些话题早已说过 , 如果说些有新意或者新情况的话也许效果更好。”“我强烈主张科学网编辑部考虑在适当时候组织力量编制一份可滚动使用的适合科学网博文特点的博文目录索引,有了这份博约兼备覆盖面宽的目录索引将嘉惠于学界、博主和编辑部。”“博文多了 , 特别是累积了数以近 10 万计的科学网博文 , 自然有个检索问题 , 目前的科学网的检索可以从博主名字、两种推荐博文、最新博文、博文 10 项分类、博文搜索,还有新近创办的十来个圈子等角度来寻找,然而要就相近细目来检索几乎难以做到,这就难以满足同行博主、同类兴趣和关注的文章的快速检索,也难以和通常的全国图书索引之类的分类检索途径相衔接。”“一个提供全方位的资源共享的检索功能其益处是不言而喻的。”“现在我们能够借助网络,编著目录索引比起当年的手抄方式要方便快速得多 , 但是要真正做好这项基础性的建设工作并非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地踏踏实实地做起来,做总比不做好 , 早做总比晚做好 , 目前还很少有网站下苯功夫做这样的事的 , 只要我们看准了 , 带头做起来,相信将嘉惠于学人和网友的。” 对我自己来说 , 由于经常注意积累美国问题领域的目录检索,所以查找起来相对方便些,而其中对于科学网上涉及美国问题的目录是自己一篇一篇阅读后按月集中起来的 , 如果分类还要费一番功夫,所以仅仅建立一个涉及科学网博客中美国问题目录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一份辛劳收获一份成果 , 做到资源共享何乐不为。笔者进一步联想到如果有博主将个人专业领域里的目录检索做好 , 各个专业领域里的目录索引综合起来,加上涉及时政的、公共的、社会的、学术的、教育的话题,整合起来就比较全面了 , 这样集思广益,众人齐努力有可能逐步完善起来,岂非一件乐事善举。但是最后还是要落到实处,落实到人头上。 笔者刚刚发布的博文《科学网博文还是一体多元好》提到 : “笔者以为为了使现有数以十万计的博文发挥作用,做好专题性博文的资料分类目录索引工作很有必要,笔者提出过这方面建议不知有何实际进展,这一步如果真正做好了并且是滚动式运行 , 那就功德无量,造福于各种各样的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其中就包含专业化的资料库,这项工作要做好首先需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博文资料目录细目的分类索引。这项工作需要广大博主共同努力来做 , 目前的粗线条分类解决不了这样的问题。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什么事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做起来才是。”(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12727 ) 现在的这篇博文是篇补充说明。 **********************8 科学网博文的博与约 ---- 兼谈建议编制科学网博文目录索引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4 月 28 日发布 科学网迄今发布的博文究竟有多少篇 , 恐怕难以精确计算 , 因为科学网博客目前显示的数字是包括大量评论和留言、回复在内的 , 并没有博文总数的显示,也没有这方面的排行。按照头一年日均发布 50 篇 , 第二年日均发布 150 篇估算,则自科学网博客创办以来,也就是 80000 多篇 , 对这 8 万多篇内容的检索就是一个很大而且很重要的统计分类研究工作 , 从这里可以看出科学网博文内容的概况,看出一个大体的轮廓,博主关注的是些什么内容 , 博文涉及博与约的方方面面,也可以看出博文的薄弱环节和编辑部需要引导的环节。 博文内容是和博主的学术背景分不开的 , 要真正逐步建立大科学网家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对于现有博文有一个科学的分类和分析 , 这就需要建立和完善随时滚动的科学网博文目录索引。 对于博主来说 , 有一可供随时检索的科学网博文目录索引是很重要的 , 博主可以全面了解已经发布的博文 , 其中那些是自己关注的或者和自己的专业密切相关的 , 可以避免低水平重复 , 事实上我发现有些话题早已说过 , 如果说些有新意或者新情况的话也许效果更好。 目前这项功能科学网提供的联结功能无法满足 , 有的重要文章没有联结,有的则是无效联结,这恐怕和联结的关键词缺乏依照科学索引分类联结有关 , 这其实图书馆学专业人员的工作 , 交给博主自由进行选择,造成杂乱无章的效果难以避免 , 基本上现在的联结根本起不到检索的作用,即使 Google 也一样。 现在科学网兴起圈子热 , 圈子热是科学网内容向博的方向充分拓展后简约的需要 , 人们发现内容太多太广 , 需要同行内的小范围交流 , 所以圈子的出现不是偶然的。然而恕我直言 , 这圈子也解决不了真正约的需求 , 因为圈子是按照自愿原则建立的 , 有些没有参加圈子的博文恰恰和圈子有关,你收不收 ? 圈子如果要把科学网上发布过的和圈子内容相关的都放进去,这本身就是目录学的事,而且费时费工 , 圈子版主有无时间和兴趣做就是个问题 , 是否做得好更是个问题 , 因为这涉及科学分类。 我强烈主张科学网编辑部考虑在适当时候组织力量编制一份可滚动使用的适合科学网博文特点的博文目录索引,有了这份博约兼备覆盖面宽的目录索引将嘉惠于学界、博主和编辑部。我本人曾编制了一份中国美国问题的目录索引条目 , 编制一份博文目录索引条目比编制一份中国美国问题的目录索引条目要复杂 , 但是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是 , 只是历来我们的目录学是滞后的 , 作为第一步 , 首先有个目录提要 , 提出初稿来大家集思广益逐步完善 , 只有用心 , 目标会一步一步地向我们靠近的。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8647 ) ******************* 方便检索 , 资源共享 -- 再谈建议编制科学网博文目录索引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4 月 30 日发布 两天前 , 我写了一篇《科学网博文的博与约 ---- 兼谈建议编制科学网博文目录索引》的短文(见附),现在从方便检索 , 资源共享的角度再来谈谈这个建议。 博文多了 , 特别是累积了数以近 10 万计的科学网博文 , 自然有个检索问题 , 目前的科学网的检索可以从博主名字、两种推荐博文、最新博文、博文 10 项分类、博文搜索,还有新近创办的十来个圈子等角度来寻找,然而要就相近细目来检索几乎难以做到,这就难以满足同行博主、同类兴趣和关注的文章的快速检索,也难以和通常的全国图书索引之类的分类检索途径相衔接。 科学网的博文兼有随意性和个性,随笔评论与学术性 , 博主写博文时很少会去检索和博文相关话题的文章,不过如果事前了解相关已经发布的文章不无坏处 , 往往可以锦上添花或者雪中送炭,至少可以避免低水平重复和雷同。一个提供全方位的资源共享的检索功能其益处是不言而喻的。 笔者 20 年前在编著《百年来美国问题中文书目( 1840-1990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北京师大历史系, 1990 年 3 月出版)的《后记》中曾写道 : “编者在多年的美国史教学和研究工作中,深感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国史必须对国人的美国史译介和研究成果有系统深入的研究,同时也深知建设富有时代气息的美国史必须对与历史学相关的经济学、政治学、哲学、社会学、文学、教育学等领域以及科学技术成果有相当系统的研究。在史学研究跨入 90 年代并呈现综合、整体史学发展趋势的今天,美国史研究已和美国问题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本书的出版期望推进从事美国问题教学、研究工作者间的跨学科联系。五年前,美国史研究前辈杨生茂先生在为《南开大学图书馆馆藏美国美国史(英文)目录》所写的前言中有一段很精辟的话:‘书目是为科研服务的基本工具之一。书海浩瀚,探索费难。读者若手执书目,库中宝藏尽收眼底,确为一大快事。编辑也因能臻进阅读便利而感到无限欣慰,数月按首劳粹虽称繁琐,实为裨益于莘莘学子的业绩。’对此,笔者深有同感。这部《百年来美国问题中文书目》分上、中、下三册,共 1150 多页, 78 万字,开始奔走抄录,到整理编辑,校录付印,不避风霜雨雪,终日埋头于北图等地,可谓案首辛劳逾载,只求省却读者的检阅之劳和求索之苦,便也心安理得了。” 现在我们能够借助网络,编著目录索引比起当年的手抄方式要方便快速得多 , 但是要真正做好这项基础性的建设工作并非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地踏踏实实地做起来,做总比不做好 , 早做总比晚做好 , 目前还很少有网站下苯功夫做这样的事的 , 只要我们看准了 , 带头做起来,相信将嘉惠于学人和网友的。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9029 )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评论(07-11)|2986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网博文还是一体多元好
热度 3 黄安年 2011-2-14 09:31
科学网博文还是一体多元好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1年02月14日发布 科学网昨天在精选博文中推出《科学网博客走向专业化和国际化的建议(罗汉江)》(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51666do=blogid=412525from=space)引发了科学网向何处去的讨论。联想道我有关科学网导向的博有11篇,如果没有记错的话,没有一篇是被编辑部推荐为精选博文的,其中《谈科学网博客的一体多元----献给科学网创办四周年》,黄安年的博客,2011年1月18日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05414)博文连页面上也没有出现。不过我还是要说,献给科学网创办四周年至少是我花了很长时间功夫琢磨博文,至少是个人一种见解,迄今笔者依然坚持文章中的观点。 对于罗先生博文我写了如下看法,罗先生即时作了回复: 黄安年 2011-2-13 18:02 科学网博客多元化才有更大的发展前景,专业化的内涵很不清楚,什么专业,专业里面还有分工,目前的科学发展趋势是综合化和专业化,并非仅仅专业化,多元化恰恰有利于不同专业之间的相互促进,此外科学网里还有一些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博主呢。 博主回复(2011-2-13 20:10):黄老师,您说的很有道理。我说的这个意思是:既有普遍性的东西,这些可能关心和关注的面广,更有哲学指导性、通用性;也有专业性的深度互动平台,毕竟科学网是科研人员占多数,大家也应该有这个渴望,许多科研交流可能需要在更细的专业上产生。 另外,您说的多元化、综合化和专业化我觉得并不矛盾:以深入的专业为基础,综合化和多元化会更加深入和丰富。专业化也不排除综合与多元,无非可能并不是同时产生。 我的意思是科学网是不是采用一种运作模式多元化:即不仅仅是通过类似新闻网页的运作方式,因为毕竟那样面太窄了,7000多个人如果互动起来,相信您一定能找到许多相同专业的博主,创造一种可以深入互动、相互受惠的运作模式。 我不想再多说什么,因为我有关这个问题的11篇博文,已经说得比较清楚了。 我想补充说的是科学网究竟有那些具体的专业领域,恐怕连编辑部自己也没有搞清。按照自然科学基金会系统来分类成八大块太笼统,解决不了博主的专业实际取向问题;好友及圈子不一定是同一专业领域里的;专业太专了的问题,博主的关注度并不高;不同专业的博主有专业外的许多共同语言;现在科学网谈论的话题许多是不同博主共同关注的热点,而过于专业的问题是难以成为热点的,而没有热点就等于丧失点击率,人们注意到谁的博文上了精选和头条,点击量就大幅上升,原因不一定文章质量很高,而是有可能导向成热点,博主打开页面进入视野,一般谁也不会翻开全部的新博文,这就出现即便很有质量的博文点击量可能很少的情况。当然话说回来这些并不妨碍有专业特别趋向的博主间密切联系,其实科学网的大科学概念已经确定了大专业导向,还要专业化无疑要求细化专业化内容。 笔者以为为了使现有数以十万计的博文发挥作用,做好专题性博文的资料分类目录索引工作很有必要,笔者提出过这方面建议不知有何实际进展,这一步如果真正做好了并且是滚动式运行,那就功德无量,造福于各种各样的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其中就包含专业化的资料库,这项工作要做好首先需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博文资料目录细目的分类索引。这项工作需要广大博主共同努力来做,目前的粗线条分类解决不了这样的问题。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什么事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做起来才是。 至于国际化还是慎提为好,国际化不等于英语化。我们的科学网走向世界是个需要持续努力的过程,不能一步登天,例如博文的双语以至多种语言谈何容易,作为第一步要有中文博文的同步翻译成外文,这个谁来做?博主来做,即使娴熟运用双语的博主也有时间上的难处,至于更大多数的博主,有这个必要吗?充其量编辑部组织力量先将精选博文翻译成英语,编辑部有这个精力吗?这需要他们来回答。 以下是笔者11篇文章的目录和主要内容: (一)愿科学网成为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艺术科学的精神家园 ,黄安年的博客,2008年12月2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9332 (二)倡导科学网博客的百花多元,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1月27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0565 (三)科学网博文宜一体多元,不要一元单线,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6月5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2427 (四)科学网博文宜兼容并包、趋同存异,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6月6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2596 (五)倡导博文多元化,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12月22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96074 (六)谈科学网博客的一体多元----献给科学网创办四周年,黄安年的博客,2011年1月18日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05414 (七)科学网博客既要讲科学,也要讲人文,黄安年的博客,2011年1月23日发布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07241 (八)再谈人文社科科学应当单,黄安年的博客,2011年1月24日发布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07299 (九)旧文重发: 科学网博客一体多元还是一元单线?黄安年的博客,2011年1月24日发布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07309 (十)再谈科学网博文的“兼容并包、趋同存异”,黄安年的博客,2011年1月24日发布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07341 (十一)关于提倡科学网博客多元并举、文理互补的四篇文章,黄安年的博客,2011年1月25日发布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07627 (一)愿科学网成为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艺术科学的精神家园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08年12月2日发布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文理分科实在是教育改革的一大败笔,相比之下文理分科前的学生在整体上比起文理分科后的学生综合基础知识水准要高。尽管新世纪后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大拓宽了基础课程、选修课程的范围,但是高考专业偏科选项的应试教育,未能改变文理分科和文理偏科状况,从而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知识结构带来先天不足的弱点。 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现代化,政治民主化、国际关系多极化,思想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为了适应这个时代的人才培养,在基础教育阶段需要有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艺术科学的综合基础知识准备,仅仅具有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艺术科学方面的偏科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是通才教育的平均发展论者,我们是主张全面扎实的基础教育论者。 科学网虽然主办单位是自然科学界的,然而科学网却在向着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艺术科学的精神家园目标前进,从这个角度讲,科学网是自然科学领域的,也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还是艺术科学领域的,科学网对于由于文理分科带来的知识缺失的网友是一个扬长补短的好课堂,对于还在基础阶段学习的青少年也是第二课堂, 愿科学网真正成为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艺术科学的精神家园。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9332 *************************** (二)倡导科学网博客的百花多元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1月27日发布 科学网博客的宗旨和科学网众博主的兴趣爱好不可能是一致的。博主的情况千差万别,惟有充分展示博主的兴趣爱好与特长,才会出现万紫千红、百花齐放的喜人景象,惟有多元主题、多元文风和多元写作才能使得科学网的博客满足更多人群的需求,符合博主本人的意愿。笔者不主张刻意将科学网的博客变成科学界的娱乐场,突出所谓娱乐性,科学网博文里有不在少数的学术性文章或信息,这些显然不是娱乐和消遣,科学网里还有许多沉重的社会话题和世界性难题,这些也不能抱有娱乐心态来看待,即使涉及大量的教学研究和读研等问题,不不能用娱乐性来概括。科学网开博来自不易,主管部门投资大量资金和聘用一些专门人员,想必不是由于娱乐性功能的缘由。科学网的博文理应注重科学性,如果变成搞笑和背离科学性的娱乐,那种娱乐和调侃固然可以满足一时快感或在网友中露一手,但终究是个笑料而已。笔者不反对用娱乐手法写博文,但是如果这样定位和以此来评估博文质量与好恶恐怕就不合适了,正好像博文的价值和博文被推荐与登陆的点击率不是一回事。 倡导百花多元,尊重个性化是很重要的,在科学网博客大家庭里需要百花齐放、多元共存。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0565 ************************* (三)科学网博文宜一体多元,不要一元单线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6月5日发布 科学网博客是全球华人科学界的学术和精神文化家园,她的主体是包括自然科学界、工程技术科学界、人文社会科学界、艺术科学界的学者、学人。加盟科学网博客群体的博主主要来自这个大科学界,博文是最具个性化色彩的网文表达方式,因而决定了科学网博文应该是一体多元,而非一元单线的。 自科学网最早一批博主开博以来,大概就存在着科学网博文一体多元,还是一元单线的争议,现在据说科学网已有博主五千,这个争议依然没有停止。 有人主张科学网博文主要是反映科技界的文章和信息。在我看来,尽管目前科技界博主占有多数,但这种说法既不符合科学网诚邀其他学科学者加盟的初衷,也不符合一体多元的正确发展方向,更不用说它很不利于各类学科尤其是文理学科间的相互交叉,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目前我们大多数人的学术背景和学科知识偏于狭窄,尤其在某些青年学者学人中,对于非本专业学科的知识结构和内容不甚了了,甚至处于无知、少知、窄知和偏知、盲知状态,不以为自己学而不足,还自以为是,目空一切,视他人为“弱智”。一体多元博客对于增长知识,尤其是自己所陌生和不熟悉的领域有益无害。那种轻视甚至排斥人文社会科学界、艺术科学界的学者学人的博文,对于科学网博客群的发展来说,不是好的发展趋势。 开博不分年龄大小老幼,事实上,时下博主队伍以在职为主,近年来众多在学研究生加盟使得科学网博文生气勃勃,但是科博毕竟不是研究生或者青年学人论坛。有的年轻人对于老者博文颇有微词。其实老有老的视野和观察点,对于人文社科学者来说,老有老的优势。何况人总是要走向老的,如今老龄化日趋严重,开发老龄资源是个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也是文化问题,民生问题,还是社区及家庭问题。有人对老年人“讨论自己的故友朋党”感到“无趣”,对于自己不熟悉的人和事感到无趣很自然,但是我们需要的是尊重被人的选择,反过来说,老年人对于年轻人圈子里的人和事也不见到有兴趣,既然如此一体多元不是很好吗?尊重别人的选择也是对自己的尊重,何况依我看来这里所涉及的某些年轻人不熟悉的,恰恰是一定历史时期的风云人物,不熟悉未必不是遗憾。 有人主张科学网的博文要有益于学术,这是理所当然的,如果把博文仅仅看成是茶余饭后的咖啡馆休闲谈笑资料,恐怕是不合适的,中国科学院和自然科学基金会也没有必要花这么大精力、财力和人力的投入来管理运行科学网博客,想来这也非趙彦主编的本意。但是,科学网可以也应该谈论非纯学术内容,包括社区生活琐事,国民生计等等凡人所思、所想、所议、所论、所见、所闻、所记、所叙、所评、所问。我们的学者学人或自命“精英”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之辈,柴米油盐、生老病死,医疗教育住房三座新山,不能不遇,谈论这些话题无可非议。鱼和熊掌应该而且可以得兼,那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显然是过时的。这里要特别提到有关社区的博文,作为一个新起的发展中国家,在由城市中心转向城郊中心的过程中,社区建设和社区配套建设极其重要,这是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不可缺少的必由之路,以为谈论社区等问题是什么分析太过“弱智”之文, “无趣”的晚年生活,恐怕和与时俱进相差甚远。社区问题尤其像天通苑这样的社区几乎存在着大都会城市带有普遍性的所有重大问题,我们谈以民为本能够无视这样的问题么?科学网博文谈论这样的问题也值得大惊小怪,甚至挖苦嘲笑? 至于学术性博文,如果我们把学术性内容的概念仅仅理解为自然科学技术范围内甚至只是自己所从事的领域内,那就偏离了我们的初衷。我们的博客不是专题学术论坛,当然这并不妨碍博主有兴趣写这方面的专题学术博文。 对于博主的博文多少和长短或者精选还是广博,我们大可不必统一划一,来个一元单线,还是一体多元为好。笔者欢迎日均写一篇的迄今已累计写千篇博文以上的多产博主,也欢迎十天来一篇,五个月写了15篇的少而精博主,写多、写少之间并没有谁好、谁差的区别。目前5000博主全部博文估计不会超过10万,平均起来也就每人20篇,如果真的每人10天写一篇,三年就是108篇了,则目前的总数该是54万篇了,是现在的5倍。实际上现在相当多的博主有其名无其实,是个挂名博主。关键在于实实在在地写好每一篇博文。要知道写十几篇博文和一百多篇、一千多篇博文、四千多篇博文的平均点击量是不同的,例如我现在总共发布了4680多篇博文,目前总点击为461万,平均每篇博文不到1000,如果我一年不写一篇博文,那么我的平均博文点击量肯定在1000多篇了,这中平均点击量有何实际意义?我迄今写的博文,不以为有哪一片是滥竽充数的,也没有必要以此划线要求别人向我看齐,每人情况不同。对于一个已经快74岁的学人来说,现在有时间和精力多写些,往后难说还能写多少,这有什么好说的,没有必要拿十天来一篇的约束我。多少和长短与是否受欢迎不是一会事,无需和是否受欢迎来挂钩。 有人强调文章的趣味性和点击率,趣味性固然必要,但是趣味性往往和趋向性相连,由于各位的趋向性、选择性不同,加上读者群体的兴趣向不同,自然产生不同的热点和趣味性。举个最近的例子,我的一篇叙述天津站出租车拒载的博文,在科学网博客上首发后,科学网留言评论很少,但在天津网、北方网转载后引发热议,说明博文是通过科学网平台发布的,但是关注的不仅仅是科学网上的常客。我的博文总点击量目前暂居科学网榜首,登陆的人不仅通过科学网而且还通过GOOGLE 和百度等搜索器受到关注,可见所谓有趣没趣不能依照个人的兴趣和偏爱,你不喜爱看不等于他人没有兴趣。点击率和文章的价值和质量不是同一概念,过分看重点击率和电视媒体的收视率至上及学术评价机制中的唯量化论没有什么区别。科学网上挥之不去的转发社会新闻的博文赢得众多点击率,但是这种转载仅仅是转载,不是首创、原创,所以也无从评价其质量和学术价值,但毕竟这类转载有其相当部分受众,既然如此,你反对它干什么。三年前我一个人主办的学术交流网上转载的学术性时评性涉及美国问题的文章有一万篇以上,现在科学网上还没有一个人的文章数量超过5000篇的,在那时我感到再继续转载下去意思不大了,可以通过搞个目录索引来解决大家关心的问题,无需转来转去。从那时起学术交流网加大了原创性文章,和评论性文章,现在登陆学术交流网的人次不减反增。 说来说去,归结为一句话:科学网的博文还是要一体多元,不要一元单线。 (四)科学网博文宜兼容并包、趋同存异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6月6日发布 在昨天的《科学网博文宜一体多元,不要一元单线》博文中谈到“科学网博客是全球华人科学界的学术和精神文化家园,她的主体是包括自然科学界、工程技术科学界、人文社会科学界、艺术科学界的学者、学人。加盟科学网博客群体的博主主要来自这个大科学界,博文是最具个性化色彩的网文表达方式,因而决定了科学网博文应该是一体多元,而非一元单线的。” 现在这篇短文想谈谈科学网博客的健康快速发展得益于兼容并包,学科交叉,优势互补,趋同存异。只要弘扬这种精神,相信科学网博客群会愈来愈壮大的。 科学网博客的优势主要不是体现在她突出强调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学术性内容上,说得明白一点是对于科学内涵的界定采取宽泛的多元的解释,采取大科学的观点,即各位学者自己心目中的科学观念,是鼓励学科之间的交叉了解和沟通,跨学科之间的探索,自然科学和技术、人文社会科学、艺术科学之间的相互了解、沟通,优势互补。 现在我们在这方面的情况不是沟通、交叉、互补多了,而是太少,即使在例如社会学、人类学、环境学、心理学、地理学、自然史学、科技史学等众多原本密集交叉的中间学科中也还是较少。多年来前高中文理分科和大学越办越专的结果带来了知识面狭窄的普遍性缺失,许多教育管理者和年轻学人在处理知识的博与约关系上,有所偏废,功利性量化体制和人文精神的欠缺,使得这一情况短期内难以改观,就网络而言提供学科交叉与沟通的平台可谓凤毛麟角。本来一些知名综合性大学例如清华、北大、复旦、南京大学等可以而且应该提供这样的平台,他门具有这方面的雄厚学术力量和资金和技术条件,但是迄今没有看到清华、北大、复旦、南京大学博客团队的大量涌现,现在科学网博客应运而生承受了这样的载体开辟了这样的平台,不仅云集了科学技术各路学者学人开博,而且开始吸引了一批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学者加盟,这是值得庆贺和珍惜的。最近温总理还专门提到文理交叉的必要。 坦率地说,正是由于科学网赵彦主编强调科学网的大科学概念,“起步从自然科学界做起,但最终是服务于全体知识界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互通的,都是需要的”。笔者才应邀加盟科学网,并且在后来建议我国文艺学首席专家、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童庆炳先生加盟科学网博客,如果科学网博客过分突出自然科学技术而忽视人文社会科学,或者将人文社会科学当作茶余饭后的消遣品,那么我的建议等于帮了倒忙。三年来,科学网客群中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博主还是太少,人文社会科学界的精英加盟尤其很少。科学网开博已经三年半了,迄今在科学网博客用户分类中并没有人文社会科学的位置,我被不伦不类地分到政策管理栏目中了,这难道算作科学分类?21世纪科学的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跨学科发展,不仅在自然科学技术之间,而且在自然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大大拓展了我们的思维空间。而科学网创办起始的大科学博客理念对于推动跨科学发展起到正面作用,理应坚持和发扬。 下面公布2007年3月初笔者和赵彦主编的通讯摘要说明,正是主编解除了我对科学网博客突出强调自然科学技术的担心,才加盟科学网博客的。(按:这次公布时通讯信件略,全文见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2596) *********************************8 (五)倡导博文多元化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12月22日发布 我在科学网落户写博已经三年又九个多月了,发文5500余篇,内容涉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记所论。文长不拘,长则一篇二三万字,短则几百言,有文有图,视需要而定。其中两个主题(美国崛起问题、沉默道钉问题)已经集结公开出版。在我看来博文的包容性最强,也最具有个性化色彩。个人如此,上万博主的博文更是五彩缤纷,各有所好,各取所需,无需规划统一,所以一体(科学技术、人文社科、文化艺术学者共同精神家园)多元化(内容、形式、博主取向)是博文发展的主要趋势。 我们无需突出刻意突现博文的自然科学、技术工程还是人文社会、艺术文化内涵,我们的博客是大科学概念下的自然科学技术、人文社会科学、文化艺术科学共同的精神家园;无需刻意区分博文、论文的异同,博文可以散论、泛论,也可以专论;无需刻意强调博文的休闲性或者学术性、社会性,三者可以兼容并包;无需刻意看重点击率、排名榜、推荐量,无需市场化而要个性化,“热”点和“冷”点可以兼收并蓄,博文毕竟不是专题论坛。 重要的是认真写好每一篇,坚持博文不断线,尊重每位博主的撰文选择,倡导博文多元化。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96074 (六)谈科学网博客的一体多元----献给科学网创办四周年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1年1月18日 科学网博客开办已经整整四年了,从开始的百十博主到如今上万博主落户,发表的全部博文数估算已有20万多篇(粗略统计原创博文18.4万多,转载博文2.5万多)。如此众多的博主和巨量博文靠什么来凝聚?我以为靠的是“一体多元”推动科学网博客不断发展的理念。坚持这个理念,我们这个全球华人科学社区的精神家园就会越办越好,越来越兴旺发达。四年来科学网所走的就是这样一条宽广大道,在这个全球华人科学社区的精神家园里,每位博主用笔、用心、用勤,用自己喜爱的表达方式来谱写科学网博客的美丽篇章,使得科学网千姿百态,色彩斑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科学网的“一体”特色集中表现在科学网大量博文中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与人文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科学网不仅仅是自然科学技术工作者和爱好者的家园,也是人文社会科学乃至艺术科学工作者和爱好者的家园。 我们在科学网里看到了科学精神的大普及,看到了对科学政策管理的思考、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和深化、科学前沿领域的探索、科学思想的传播和评论、优秀科学家事迹的报道、科学专业领域的论述、科学教育培养的研讨、科学研究心得的交流、科学观念与实践的辩论,科学规范和诚信的倡导、对科学不端行为的揭露,还看到了各类不同经历的科学工作者的所思、所想,这样集中的内容是其他网站所少见的,即使在国内任何一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也不具备这样的全方位开放优势和人才聚集场所。我们在科学网里也看到了人文精神的大弘扬,参与其中的不仅有占科学网博主群绝对多数的科学技术领域的学人,还有部分日益增多的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和爱好者,我们看到博主们对世界大事、国家大事、全球环境大事、社会民生大事、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艺术各个领域现象的评点和思考,各抒己见、见仁见智,视角各异,发人深思。我们也看到对于世界各国和全国各地的所见、所闻、所记、所录, 看到了对从各个侧面的城乡事、社区事、家事、亲友事、亲人事的感人叙述。 科学网同时还具有“多元”特色,这种特色既表现在博主来源的广泛性,这种广泛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博文内容的多样性。一般说来,博主个人的学术领域是专业的,但是这些专业分布在众多博主身上体现了明显的广泛,真实三百六十行,行行有博主。多元特色也表现在博文内容与形式多样性。博文写什么,每个博主的回答都不相同,博主依据自身情况和条件来撰写,无须统一。博主撰写博文内容既可以有学术内涵,也可以用于茶余饭后聊天、交往、喝咖啡知己,既可以和他人理论点评,也可以当成个人小小的资料库,各取所需,博文形式论述、散文、诗词、评论各异,长可数万言,短则三两句,科学网编辑部尽力满足不同博主撰写博文的合理需求。没有这种多样性,就不可能云集越来越多的博主和网友。“我的博客我做主”是科学网编辑部提出过的口号,这给了博主们在可能和原则范围内的最大自由,也最大限度地有助于博主定位的个性化,每位博主可以来自主个性化定位。 在我看来,一个既“一体”、又“多元”的科学网博客,或者既“统一”、又“多样”的科学网博客,是四年来越办越好的基本经验。 在科学网客迎来四周年之际,科学网编辑部、技术部为适应快速发展和安全保障、为博主提供更完善服务的需求,系统升级改版势在必行,自1月16日17时起已经正式开始新系统的调试运行,一天多来赞扬声、批评声此起彼伏,改进建议的博文和留言不断云集编辑部和技术部。搞好系统升级使博主们使用更安全、更简便、更加体现一体多元特色,是我们的共同愿望。笔者年事已高,虽感不能一下适应新潮流、新思路、新方法、新功能,但是依然一步一个脚印的慢慢来适应这一更新的潮流。 笔者和许多博主一样,希望新的升级版系统能保持和发扬一体多元的办网特色,弘扬科学网博客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更好地张扬博主的个性化。既统一又多样,科学网的主页面(界面)保持统一性,科学网博主个人的页面可以多样性选择,以适应以学术内涵为主、以交往聊天论坛为主、以多功能为主等博主的不同诉求,提供博主对于个人页面定位的多样化选择。鉴于博文的上传、修改、增删、评论留言互动功能等都需要自己来操作,各位博主对于网络技术操作和熟悉水平很不相同,因此越是简便易行,简单明了的,往往越为绝大多数人所欢迎,低起点、高功能,各取所需是我们需要认真考虑的。衷心笔者心期望在科学网编辑部和技术部及广大博主、网友共同努力下,使科学网系统成功升级,登上一个新台阶! 写于2011年1月18日九时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05414 ********************** (七)科学网博客既要讲科学,也要讲人文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1年1月23日发布 科学网的定位是构建全球华人科学社区。这个科学社区不能仅仅突出和强调科学,还需要关注人文,仅仅有科学精神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人文精神,在这方面我们似乎注意得不够。我在《谈科学网博客的一体多元----献给科学网创办四周年》(黄安年的博客2011年1月18日)中提到:“科学网博客开办已经整整四年了,从开始的百十博主到如今上万博主落户,发表的全部博文数估算已有20万多篇(粗略统计原创博文18.4万多,转载博文2.5万多)。如此众多的博主和巨量博文靠什么来凝聚?我以为靠的是“一体多元”推动科学网博客不断发展的理念。坚持这个理念,我们这个全球华人科学社区的精神家园就会越办越好,越来越兴旺发达。四年来科学网所走的就是这样一条宽广大道,在这个全球华人科学社区的精神家园里,每位博主用笔、用心、用勤,用自己喜爱的表达方式来谱写科学网博客的美丽篇章,使得科学网千姿百态,色彩斑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科学网的“一体”特色集中表现在科学网大量博文中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与人文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科学网不仅仅是自然科学技术工作者和爱好者的家园,也是人文社会科学乃至艺术科学工作者和爱好者的家园。”(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05414) 人文精神的培育依赖于编辑部的倡导,依赖于作为科学网主力的广大科学技术战线的博主和网友的重视,同时还要努力吸引越来越多的专门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的专家学者落户科学网。如果人文作为科学的陪衬,恐怕难以达到我们的建设目标。我一直主张科学网博主分类将人文社科单列,但是新版依然保持不变,还是放入管理科学,令人哭笑不得。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07241 *************************** (八)再谈人文社科科学应当单列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1年1月24日发布 半年前笔者撰文《人文社科科学应当单列》(见附文),当时科学网编辑部答复如下:(科学网编辑部 黄老师您好。我们会在改版时增加人文社科领域的学科选项。) 遗憾的是,这次改版我们没有看到。是否准备“增加人文社科领域的学科选项”也没有说明。尽管目前专门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的博主加盟不是很多,但是并不能构成无需分类单列的理由,人文单列有利于逐步扩大人文在科学网上的影响,而且也符合科学网的宗旨。我在答复一位网友人文是否科学的评论时提到“中国社科院的全称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说的是科学,多年来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中医学等学科被当作伪科学,有过惨痛的历史教训,在科学界定上,我们需要采取慎重态度,自然科学工作者、人文社会科学者、文化艺术研究工作者要相互了解了解和尊重。”(黄安年 ) 我曾推荐过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北师大仅八人)、我国首席文艺学专家童庆炳先生,著名哲学先生、华南师范大学余少波教授,书法家、古医文专家攀枝花大学李祖龙先生加盟科学网,希望科学网也能够为人文学者提供优质服务。遗憾的是,随着科学网博客群的发展,人文领域学者的加盟远低于科学技术领域的学人,与此同时,我们看到科学网对于人文为主的博文重视度有所降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大人文学者对科学网的关注,我不清楚现在的发展趋势离大科学理想越来越近了,还是越来越远了?或者原本大科学就是虚晃一招,我自己被忽悠了,于是我向人文社科界学人宣扬加盟的劲头也没了。 人文社科科学应当单列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7月15日发布 科学网如果要真正成为我国广大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乃至艺术科学的学术大家园,推动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叉交流,需要在用户所属第一学术领域的分类上清晰地体现出来。 目前“新的八大学术领域是参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的项目申请八大学部分类确定”(详细分类请见:http://www.nsfc.gov.cn/nsfc/cen/xmzn/2010xmzn/14/index.html)这并不能准确反映人文社科领域的分类,将人文社科领域的学者全部纳入管理综合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事实上并不科学;从国家学位委员会的角度是不会这样来划分的;从教育管理系统的角度来看也决不会这样将人文社科隶属于科学领域的,本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是并行的而不是从属的;从倡导大科学的概念以利于推动社会人文学科学者加盟网的角度看,也需要将人文社会科学单独出来。笔者建议学术领域分类也应参照国家社会科学的分类法。按照国家社会科学的分类法,历史是一级学科,而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的项目申请学部分类,历史恐怕成了三级学科了,这个学科级别化划分并无实质意义。 笔者以为,科学网没有必要将博主的学术分类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的项目申请八大学部分类对号入座,我们应该根据博主的学术实践的实际来分类,单独划出人文社科有利于读者清晰明了,这不妨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讲它纳入管理综合,笔者希望不要将人文社科人为地综合掉。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4035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07299 ********************** (九)旧文重发: 科学网博客一体多元还是一元单线?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1年1月24日发布 七个多月前,我撰文《科学网博文宜一体多元,不要一元单线》(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6月5日发布),鉴于还有意义,于是将题目改为现在的《旧文重发: 科学网博客一体多元还是一元单线?》再次发布。 在科学网博客创办四周年哪天,我专门撰文《谈科学网博客的一体多元----献给科学网创办四周年》(黄安年的博客/2011年1月18日)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05414当时阅读量和推荐均不达标,结果这篇庆贺科学网并且提出自己见解的博文,连在科学网博客的页面上都一点显示出来,迄今也只有75次阅读量。尽管如此,在我看来一体多元还是一元单线?要不要一体多元,如何体现一体多元是个关系科学网博客发展的重要问题,但愿笔者杞人忧天! (按:重发文略,全文见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07309) (十)再谈科学网博文的“兼容并包、趋同存异”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1年1月24日发布 笔者主张科学网博客的生命线在于弘扬“一体多元”而非一元单线,科学网发展需要倡导“兼容并包、趋同存异”精神,需要逐步走向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和分化,渗透和交叉,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七个多月前,笔者撰写了《科学网博文宜兼容并包、趋同存异》一文(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6月6日发布,见附文),其中着重谈到“对于科学内涵的界定采取宽泛的多元的解释,采取大科学的观点,即各位学者自己心目中的科学观念,是鼓励学科之间的交叉了解和沟通,跨学科之间的探索,自然科学和技术、人文社会科学、艺术科学之间的相互了解、沟通,优势互补。”“现在我们在这方面的情况不是沟通、交叉、互补多了,而是太少,即使在例如社会学、人类学、环境学、心理学、地理学、自然史学、科技史学等众多原本密集交叉的中间学科中也还是较少。多年来前高中文理分科和大学越办越专的结果带来了知识面狭窄的普遍性缺失,许多教育管理者和年轻学人在处理知识的博与约关系上,有所偏废,功利性量化体制和人文精神的欠缺,使得这一情况短期内难以改观,就网络而言提供学科交叉与沟通的平台可谓凤毛麟角。”“最近温总理还专门提到文理交叉的必要。 ”“坦率地说,正是由于科学网赵彦主编强调科学网的大科学概念,“起步从自然科学界做起,但最终是服务于全体知识界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互通的,都是需要的”。笔者才应邀加盟科学网,并且在后来建议我国文艺学首席专家、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童庆炳先生加盟科学网博客,如果科学网博客过分突出自然科学技术而忽视人文社会科学,或者将人文社会科学当作茶余饭后的消遣品,那么我的建议等于帮了倒忙。” 值此科学网博客创办四周年和改版升级之际,笔者以为强调这些不是无的放矢。 附: 科学网博文宜兼容并包、趋同存异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6月6日发布(略)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07341 (十一)关于提倡科学网博客多元并举、文理互补的四篇文章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1年1月25日发布 这里发布的去年笔者有关提倡科学网博客多元并举、文理互补的四篇博文,发表在1-12月间的博客上。《倡导科学网博客的百花多元》、《科学网博客需推动“学文科的要懂一些理工知识,学理工的要学一点文史知识”》、《科学网博客下的大家谈》 、《倡导博文多元化》,汇集在一起便于查阅,资源共享。 倡导科学网博客的百花多元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1月27日发布(略) 科学网博客需推动“学文科的要懂一些理工知识,学理工的要学一点文史知识”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5月4日发布 今天上午温家宝总理与北大学子共度“五四”青年节,讲了许多语重心长的话,其中谈到:“学文科的要懂一些理工知识,学理工的要学一点文史知识。”笔者以为,这是非常重要的。 多年来文科和理工科脱节、过分强调专业分工忽视互补的现象相当严重,尤其是高中文理分科的导向加重了大学生接受知识的偏科。面对全球现代化的发展,要求我们所掌握的知识不仅需要专深精通,而且需要综合和普及,需要重视专业之间的交叉和互补,做到扬长补短。 我们的科学网博客正可以在这个领域起引导作用,鼓励和推动“学文科的要懂一些理工知识,学理工的要学一点文史知识”,倡导大科学概念。有些网友过分强调科学网是自然科学工作者的家园,是不够全面的,我们的科学网应当成为自然科学技术、人文和社会科学、艺术科学工作者的家园。在目前情况下,科学网要更多吸引人文和社会科学、艺术科学工作者加盟科学网博客。 附:温家宝总理与北大学子共度“五四”青年节纪实 (摘要)(略) 科学网博客下的大家谈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5月17日发布 我想科学网和科学网博客不是一个含义。科学网博客的博文写什么从2007年开场以来就有对于科学的理解和科学网博客写什么的问题,三年多来,科学网博客渐渐形成气候,造成影响,因而办好科学网博客成为越来越多的学者和读者关心的事情。 依我的理解,科学网的科学是大科学概念,不限于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也包含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科学,这样的学科交叉有百利而无一害,科学网为博客提供了平台,并非所有人是通过科学网看到科学网上的博文的,从Google 和百度同样可以看到科学网上许多文章,我的博文看的读者,如果仅仅限于科学网圈子里的人,每天登陆的人是不会那么多的,这说明科学网提供的是一个交流平台。 再说,科学离不开社会和生活,自然也离不开历史、政治、地球,很难要求博主言必称科学,何况这里有个博与约、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在里面。编辑部需要有导向,但是博客不是杂志、报纸和专题论坛,不能要求写命题博文,还是写自己所思、所想、所见、所闻、所感、所评为好。总之,科学网博客是大科学旗帜下的大家谈家园。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25591 倡导博文多元化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12月22日发布(略)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07627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评论(07-11)|2259 次阅读|2 个评论
再谈科学网博文的“兼容并包、趋同存异”
热度 3 黄安年 2011-1-24 10:02
再谈科学网博文的“兼容并包、趋同存异”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1 月 24 日发布 笔者主张科学网博客的生命线在于弘扬“一体多元”而非一元单线 , 科学网发展需要倡导“兼容并包、趋同存异”精神 , 需要逐步走向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和分化,渗透和交叉 , 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七个多月前 , 笔者撰写了《科学网博文宜兼容并包、趋同存异》一文(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6 月 6 日发布,见附文),其中着重谈到 “对于科学内涵的界定采取宽泛的多元的解释 , 采取大科学的观点 , 即各位学者自己心目中的科学观念 , 是鼓励学科之间的交叉了解和沟通,跨学科之间的探索,自然科学和技术、人文社会科学、艺术科学之间的相互了解、沟通,优势互补。”“现在我们在这方面的情况不是沟通、交叉、互补多了 , 而是太少 , 即使在例如社会学、人类学、环境学、心理学、地理学、自然史学、科技史学等众多原本密集交叉的中间学科中也还是较少。多年来前高中文理分科和大学越办越专的结果带来了知识面狭窄的普遍性缺失,许多教育管理者和年轻学人在处理知识的博与约关系上 , 有所偏废,功利性量化体制和人文精神的欠缺,使得这一情况短期内难以改观,就网络而言提供学科交叉与沟通的平台可谓凤毛麟角。”“最近温总理还专门提到文理交叉的必要。 ”“坦率地说 , 正是由于科学网赵彦主编强调科学网的大科学概念,“起步从自然科学界做起,但最终是服务于全体知识界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互通的,都是需要的”。笔者才应邀加盟科学网,并且在后来建议我国文艺学首席专家、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童庆炳先生加盟科学网博客,如果科学网博客过分突出自然科学技术而忽视人文社会科学 , 或者将人文社会科学当作茶余饭后的消遣品 , 那么我的建议等于帮了倒忙。” 值此科学网博客创办四周年和改版升级之际,笔者以为强调这些不是无的放矢。 ********************** 科学网博文宜兼容并包、趋同存异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6 月 6 日发布 在昨天的《科学网博文宜一体多元 , 不要一元单线》博文中谈到“科学网博客是全球华人科学界的学术和精神文化家园 , 她的主体是包括自然科学界、工程技术科学界、人文社会科学界、艺术科学界的学者、学人。加盟科学网博客群体的博主主要来自这个大科学界 , 博文是最具个性化色彩的网文表达方式,因而决定了科学网博文应该是一体多元,而非一元单线的。” 现在这篇短文想谈谈科学网博客的健康快速发展得益于兼容并包,学科交叉,优势互补,趋同存异。只要弘扬这种精神 , 相信科学网博客群会愈来愈壮大的。 科学网博客的优势主要不是体现在她突出强调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学术性内容上 , 说得明白一点是对于科学内涵的界定采取宽泛的多元的解释 , 采取大科学的观点 , 即各位学者自己心目中的科学观念 , 是鼓励学科之间的交叉了解和沟通,跨学科之间的探索,自然科学和技术、人文社会科学、艺术科学之间的相互了解、沟通,优势互补。 现在我们在这方面的情况不是沟通、交叉、互补多了 , 而是太少 , 即使在例如社会学、人类学、环境学、心理学、地理学、自然史学、科技史学等众多原本密集交叉的中间学科中也还是较少。多年来前高中文理分科和大学越办越专的结果带来了知识面狭窄的普遍性缺失,许多教育管理者和年轻学人在处理知识的博与约关系上 , 有所偏废,功利性量化体制和人文精神的欠缺,使得这一情况短期内难以改观,就网络而言提供学科交叉与沟通的平台可谓凤毛麟角。本来一些知名综合性大学例如清华、北大、复旦、南京大学等可以而且应该提供这样的平台,他门具有这方面的雄厚学术力量和资金和技术条件 , 但是迄今没有看到清华、北大、复旦、南京大学博客团队的大量涌现,现在科学网博客应运而生承受了这样的载体开辟了这样的平台,不仅云集了科学技术各路学者学人开博,而且开始吸引了一批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学者加盟,这是值得庆贺和珍惜的。最近温总理还专门提到文理交叉的必要。 坦率地说 , 正是由于科学网赵彦主编强调科学网的大科学概念,“起步从自然科学界做起,但最终是服务于全体知识界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互通的,都是需要的”。笔者才应邀加盟科学网,并且在后来建议我国文艺学首席专家、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童庆炳先生加盟科学网博客,如果科学网博客过分突出自然科学技术而忽视人文社会科学 , 或者将人文社会科学当作茶余饭后的消遣品 , 那么我的建议等于帮了倒忙。三年来 , 科学网客群中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博主还是太少,人文社会科学界的精英加盟尤其很少。科学网开博已经三年半了 , 迄今在科学网博客用户分类中并没有人文社会科学的位置,我被不伦不类地分到政策管理栏目中了 , 这难道算作科学分类 ?21 世纪科学的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跨学科发展 , 不仅在自然科学技术之间,而且在自然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大大拓展了我们的思维空间。而科学网创办起始的大科学博客理念对于推动跨科学发展起到正面作用,理应坚持和发扬。 下面公布 2007 年 3 月初笔者和赵彦主编的通讯摘要说明 , 正是主编解除了我对科学网博客突出强调自然科学技术的担心,才加盟科学网博客的。这一公布没有事前与赵主编沟通,请予谅解,如觉不当 , 即可删除。 06 Mar 2007 18:09:21 赵彦总编 : 既然这样 , 不妨一试 , 慢慢磨合 , 请您抽时间看看我自己的学术交流网 (www.annian.net), 其中有我的 32 个栏目 , 已经有 21000 份文章在上面 , 其中我自己的有二千多 , 现在登陆累计人次在 321 万 , 这些内容不涉及太敏感的问题但却是大家有兴趣的。在博客上,我将集中在前面说的两个方面的问题。 请您和孙宁友帮助启动博客程序。 黄安年 6 日 18 : 30 分 在您的来信中曾经提到 : 赵彦 科学网欢迎你开博客 6 Mar 2007 18:15:25 黄老师:你担心的问题,我们都可以解决。 我们网站的起步从自然科学界做起,但最终是服务于全体知识界的;我们拒绝那些纯粹涉及 意识形态的东西,主要是我们把握不住,担心政治风险。你说的两个内容我都很感兴趣,请相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互通的,都是需要的;再说,博客这种新形式,特别适合知识界独立表达自己的观点,不会被误解,至于你在上面写什么东西,完全是你自己选择的需要,我们没有任何更改的权利。你可以看看王鸿飞的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index.aspx?userid=176 ,他是做化学研究的,但音乐社会都写。要知道,博客是您自己拥有的,我们是提供服务和网络空间支撑的。 至于技术方面,我看也不成问题,你完全可以将博客内容单独提取出来和复制下来。我们的博客管理员很快替你申请一个,至于如何用,你摸索一下很快就熟悉了,如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告诉孙宁,他帮助你解决。 赵彦 赵彦总编 : 谢谢您的热心指导。在启动前我还是有点担忧:我是个纯粹的人文学者尤其是搞美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退休教师,在自然科学精英的网站上建博客有必要吗?有人看吗?能维持下去吗? 我如果开自己的博客起主要内容是两个方面的,一是关于学术批评和评论的,涉及教育和 学术、中外世界历史与社会等。二是关于美国历史社会的见闻与纪要。这个博客是否和其他博客捆绑在一起管理的,即日后我是否可以将博客内容单独提取出来和复制下来。 如何具体启动?启动后需要自己特别做写什么?又您发来的邮件我今天才看到,原因是被当作垃圾邮件拦截了,幸好我将它收下了,以后在主题拦里说明要不会拦截了。 再次谢谢您 黄安年 6 日 16 : 40 分 在您的来信中曾经提到 : 赵彦 科学网欢迎你开博客 5 Mar 2007 11:08:07 黄安年老师: 我是张其瑶的同事,科学时报社科学网总编赵彦。非常欢迎您来科学网开设属于您自己的博客,我们愿意为你提供尽可能好的服务与技术支持。我个人认为,博客是专家学者表达观点的好形式,已经逐步得到了知识界的认可。比如,吴中祥先生已经 80 多岁了,他每天写博客,目前反响很好。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index.aspx?userid=226 我正式的邀请信见附件,那里有我的具体阐述。 如果你在使用过程中碰到任何问题,欢迎和我们的博客管理员联系,也可直接打我的手机: 赵彦 附 2007 年 3 月 6 日赵彦主编写给我的正式邀请加盟科学网的信: 尊敬的×××博士 / 教授:   我是科学网总编辑赵彦。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管,科学时报社主办的综合性科学网站——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 ),已于近日开通,新网站开设有科学家博客专区。鉴于您在科学教育界的巨大影响以及您对公共事务的关心,在这里我诚挚地邀请您,加入到我们专为科教界高端专家学者量身定做的实名科学家博客。   对于我唐突的邀请,你也许要问如下问题:科学类网站已有很多,为何再办一个科学网?说话的地方已有很多,为何要赶这个时髦写什么博客呢?博客服务提供商也有很多,为何要安家在你们新办的博客专区呢?下面,我通过回答这三个问题,希望您能接受我们的邀请,在我们网站上开设属于您自己的博客。   今天,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存方式,这对于科教界人士尤甚。如今,国家官方机构主办的大型科技信息类网站已经不少,专注于某一专业学术领域进行个人小圈子交流的微型网站更是多如牛毛,因此,办一个科学类网站的必要性就无法回避。我们认为,国内并不存在着一个专门针对整个科学教育界高端人群的综合性、服务类科学网站,因为仅凭个人财力一般无法支撑如此规模的网站,而商业公司由于要考虑商业回报而不愿意为此投资。幸运的是,在有关资金的支持下,我们才有机会创办这一公益性网站。   新推出的科学网包含新闻资讯类和交流互动类两大板块。新闻资讯类内容,主要是针对科教界专家的需求,对海量内容经过筛选,为他们担当起学术信息秘书的角色。以网络论坛和博客为主体的交流互动类板块,就是要针对目前的科教界专家在整体层面上缺少有效的交流,为大家提供一个交流观点和信息分享的网络平台。   中国有位政治家这样阐述表达的必要性:“人长有一张嘴,就是要说话的”。在西方学术界,人们一方面把学术超然于社会、政治、团体和个人之外,追求独立与自治;另一方面,因为很少有人能在自己的学术中真正做到价值中立,学术责任很久以来就被提到了突出的位置。几年前, Science 杂志总编辑、斯坦福大学前任校长 Donald Kennedy 博士在其《学术责任》一书中,就明确指出科学家的学术责任之一就是向公众说明他们的工作。   毋庸讳言,自上而下的单一拨款体制,是造成中国科学家不愿意或者不善于公开表达的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中国媒体,特别是科学媒体的发育水平低下,科学报道往往会断章取义、张冠李戴,因而伤害了不少科学家的热情,使得他们对媒体敬而远之。另外,传统媒体出于自身属性需要,也难免会不恰当地删减、改写甚至曲解受访者的原意,但对于科学传播来说,一字之差则是失之毫厘,谬之千里。无疑,这种尴尬局面严重阻塞了科学家之间以及科学家与公众之间的正常沟通渠道。可喜的是,博客从技术层面上可以规避上述尴尬。因为,博客向人们提供的是原汁原味的自我表达,更适合于科学家群体。   目前,人们普遍看好博客这种自我表达形式,称之为“公民新闻学”。然而,在如今人人都可以成为主角的网络时代,中国的个人博客带来的更多是无序、喧嚣和恶搞。与之相反的是,你们科教界专家写博客则不同,因为这是人类高智商群体大智慧的指数式传播。由于你们对名声备加珍视,因此也就会惜墨如金。   为何要把自己的博客安家在我们的科学家博客专区呢?古有“智者择群而聚”的说法,同样,科教界专家写博客也希望在网络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态位,期待符合自己心仪的点击与反馈。否则,一个严肃的专家学者,在网上和以制造绯闻为乐的娱乐明星比邻而居,会显得不合时宜。   最后,我想澄清可能的误解:科学家实名博客并不只是写有关学术的问题。从本质上讲,博客就是一种个人可以公开的网络日记,这里,你尽可以即兴创作,随意泼洒笔墨。之所以强调实名,主要是考虑文章的可信度和讨论的针对性。这里借用 Donald Kennedy 博士一下的话:“从根本上说,公众对学术的信任依赖于学者对学术的令人的信服的追求。”一个忠诚于名声的人,才可能码出真实的文字。   我们相信,如果你坚持写,一定有很多同行者和追随者,也一定会收到很多积极反馈!如果你还犹豫的话 ,不妨来看看我们的美国同行写的博客: http://www.scienceblog.com/cms/ 。如果你时间不允许的话,我们的工作人员或者你的学术助手 , 可以帮助你维护博客。   希望您能接受我们诚挚的邀请,提供任何形式的建议与反馈!    科学网总编辑 赵彦 2007 年 1 月 22 日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2596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2596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评论(07-11)|3098 次阅读|7 个评论
缘何科学网博文顺序有点乱?
黄安年 2010-8-13 21:13
缘何科学网博文顺序有点乱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8 月 13 日发布 笔者为系统查阅 2010 年 6 月以来的博文中涉及美国问题的文章 , 科学网博客编辑部破例为笔者提供了检索这一时期全部文章的通道 , 编辑部称 因查询全部博文相当耗费系统资源,所以最新博文目前仅能提供最新 2000 条查询。这里单独为您的需求,提供一个博文查询地址 , 所以 , 我要特别感谢编辑部的破例。 在查阅过程中 , 笔者发现 6 月间博文顺序有点乱 , 什么原因我无法解释,所以用图示意 ( 见图 ) 说明 , 请网络高手给以明示。
3637 次阅读|4 个评论
科学网博文宜兼容并包、趋同存异
黄安年 2010-6-6 06:56
科学网博文宜兼容并包、趋同存异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6 月 6 日发布 在昨天的《科学网博文宜一体多元 , 不要一元单线》博文中谈到科学网博客是全球华人科学界的学术和精神文化家园 , 她的主体是包括自然科学界、工程技术科学界、人文社会科学界、艺术科学界的学者、学人。加盟科学网博客群体的博主主要来自这个大科学界 , 博文是最具个性化色彩的网文表达方式,因而决定了科学网博文应该是一体多元,而非一元单线的。 现在这篇短文想谈谈科学网博客的健康快速发展得益于兼容并包,学科交叉,优势互补,趋同存异。只要弘扬这种精神 , 相信科学网博客群会愈来愈壮大的。 科学网博客的优势主要不是体现在她突出强调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学术性内容上 , 说得明白一点是对于科学内涵的界定采取宽泛的多元的解释 , 采取大科学的观点 , 即各位学者自己心目中的科学观念 , 是鼓励学科之间的交叉了解和沟通,跨学科之间的探索,自然科学和技术、人文社会科学、艺术科学之间的相互了解、沟通,优势互补。 现在我们在这方面的情况不是沟通、交叉、互补多了 , 而是太少 , 即使在例如社会学、人类学、环境学、心理学、地理学、自然史学、科技史学等众多原本密集交叉的中间学科中也还是较少。多年来前高中文理分科和大学越办越专的结果带来了知识面狭窄的普遍性缺失,许多教育管理者和年轻学人在处理知识的博与约关系上 , 有所偏废,功利性量化体制和人文精神的欠缺,使得这一情况短期内难以改观,就网络而言提供学科交叉与沟通的平台可谓凤毛麟角。本来一些知名综合性大学例如清华、北大、复旦、南京大学等可以而且应该提供这样的平台,他门具有这方面的雄厚学术力量和资金和技术条件 , 但是迄今没有看到清华、北大、复旦、南京大学博客团队的大量涌现,现在科学网博客应运而生承受了这样的载体开辟了这样的平台,不仅云集了科学技术各路学者学人开博,而且开始吸引了一批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学者加盟,这是值得庆贺和珍惜的。最近温总理还专门提到文理交叉的必要。 坦率地说 , 正是由于科学网赵彦主编强调科学网的大科学概念,起步从自然科学界做起,但最终是服务于全体知识界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互通的,都是需要的。笔者才应邀加盟科学网,并且在后来建议我国文艺学首席专家、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童庆炳先生加盟科学网博客,如果科学网博客过分突出自然科学技术而忽视人文社会科学 , 或者将人文社会科学当作茶余饭后的消遣品 , 那么我的建议等于帮了倒忙。三年来 , 科学网客群中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博主还是太少,人文社会科学界的精英加盟尤其很少。科学网开博已经三年半了 , 迄今在科学网博客用户分类中并没有人文社会科学的位置,我被不伦不类地分到政策管理栏目中了 , 这难道算作科学分类 ?21 世纪科学的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跨学科发展 , 不仅在自然科学技术之间,而且在自然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大大拓展了我们的思维空间。而科学网创办起始的大科学博客理念对于推动跨科学发展起到正面作用,理应坚持和发扬。 下面公布 2007 年 3 月初笔者和赵彦主编的通讯摘要说明 , 正是主编解除了我对科学网博客突出强调自然科学技术的担心,才加盟科学网博客的。这一公布没有事前与赵主编沟通,请予谅解,如觉不当 , 即可删除。 06 Mar 2007 18:09:21 赵彦总编 : 既然这样 , 不妨一试 , 慢慢磨合 , 请您抽时间看看我自己的学术交流网 (www.annian.net), 其中有我的 32 个栏目 , 已经有 21000 份文章在上面 , 其中我自己的有二千多 , 现在登陆累计人次在 321 万 , 这些内容不涉及太敏感的问题但却是大家有兴趣的。在博客上,我将集中在前面说的两个方面的问题。 请您和孙宁友帮助启动博客程序。 黄安年 6 日 18 : 30 分 在您的来信中曾经提到 : 赵彦 科学网欢迎你开博客 6 Mar 2007 18:15:25 黄老师:你担心的问题,我们都可以解决。 我们网站的起步从自然科学界做起,但最终是服务于全体知识界的;我们拒绝那些纯粹涉及 意识形态的东西,主要是我们把握不住,担心政治风险。你说的两个内容我都很感兴趣,请相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互通的,都是需要的;再说,博客这种新形式,特别适合知识界独立表达自己的观点,不会被误解,至于你在上面写什么东西,完全是你自己选择的需要,我们没有任何更改的权利。你可以看看王鸿飞的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index.aspx?userid=176 ,他是做化学研究的,但音乐社会都写。要知道,博客是您自己拥有的,我们是提供服务和网络空间支撑的。 至于技术方面,我看也不成问题,你完全可以将博客内容单独提取出来和复制下来。我们的博客管理员很快替你申请一个,至于如何用,你摸索一下很快就熟悉了,如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告诉孙宁,他帮助你解决。 赵彦 赵彦总编 : 谢谢您的热心指导。在启动前我还是有点担忧:我是个纯粹的人文学者尤其是搞美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退休教师,在自然科学精英的网站上建博客有必要吗?有人看吗?能维持下去吗? 我如果开自己的博客起主要内容是两个方面的,一是关于学术批评和评论的,涉及教育和 学术、中外世界历史与社会等。二是关于美国历史社会的见闻与纪要。这个博客是否和其他博客捆绑在一起管理的,即日后我是否可以将博客内容单独提取出来和复制下来。 如何具体启动?启动后需要自己特别做写什么?又您发来的邮件我今天才看到,原因是被当作垃圾邮件拦截了,幸好我将它收下了,以后在主题拦里说明要不会拦截了。 再次谢谢您 黄安年 6 日 16 : 40 分 在您的来信中曾经提到 : 赵彦 科学网欢迎你开博客 5 Mar 2007 11:08:07 黄安年老师: 我是张其瑶的同事,科学时报社科学网总编赵彦。非常欢迎您来科学网开设属于您自己的博客,我们愿意为你提供尽可能好的服务与技术支持。我个人认为,博客是专家学者表达观点的好形式,已经逐步得到了知识界的认可。比如,吴中祥先生已经 80 多岁了,他每天写博客,目前反响很好。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index.aspx?userid=226 我正式的邀请信见附件,那里有我的具体阐述。 如果你在使用过程中碰到任何问题,欢迎和我们的博客管理员联系,也可直接打我的手机: 赵彦 附 2007 年 3 月 6 日赵彦主编写给我的正式邀请加盟科学网的信: 尊敬的博士 / 教授:   我是科学网总编辑赵彦。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管,科学时报社主办的综合性科学网站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 ),已于近日开通,新网站开设有科学家博客专区。鉴于您在科学教育界的巨大影响以及您对公共事务的关心,在这里我诚挚地邀请您,加入到我们专为科教界高端专家学者量身定做的实名科学家博客。   对于我唐突的邀请,你也许要问如下问题:科学类网站已有很多,为何再办一个科学网?说话的地方已有很多,为何要赶这个时髦写什么博客呢?博客服务提供商也有很多,为何要安家在你们新办的博客专区呢?下面,我通过回答这三个问题,希望您能接受我们的邀请,在我们网站上开设属于您自己的博客。   今天,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存方式,这对于科教界人士尤甚。如今,国家官方机构主办的大型科技信息类网站已经不少,专注于某一专业学术领域进行个人小圈子交流的微型网站更是多如牛毛,因此,办一个科学类网站的必要性就无法回避。我们认为,国内并不存在着一个专门针对整个科学教育界高端人群的综合性、服务类科学网站,因为仅凭个人财力一般无法支撑如此规模的网站,而商业公司由于要考虑商业回报而不愿意为此投资。幸运的是,在有关资金的支持下,我们才有机会创办这一公益性网站。   新推出的科学网包含新闻资讯类和交流互动类两大板块。新闻资讯类内容,主要是针对科教界专家的需求,对海量内容经过筛选,为他们担当起学术信息秘书的角色。以网络论坛和博客为主体的交流互动类板块,就是要针对目前的科教界专家在整体层面上缺少有效的交流,为大家提供一个交流观点和信息分享的网络平台。   中国有位政治家这样阐述表达的必要性:人长有一张嘴,就是要说话的。在西方学术界,人们一方面把学术超然于社会、政治、团体和个人之外,追求独立与自治;另一方面,因为很少有人能在自己的学术中真正做到价值中立,学术责任很久以来就被提到了突出的位置。几年前, Science 杂志总编辑、斯坦福大学前任校长 Donald Kennedy 博士在其《学术责任》一书中,就明确指出科学家的学术责任之一就是向公众说明他们的工作。   毋庸讳言,自上而下的单一拨款体制,是造成中国科学家不愿意或者不善于公开表达的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中国媒体,特别是科学媒体的发育水平低下,科学报道往往会断章取义、张冠李戴,因而伤害了不少科学家的热情,使得他们对媒体敬而远之。另外,传统媒体出于自身属性需要,也难免会不恰当地删减、改写甚至曲解受访者的原意,但对于科学传播来说,一字之差则是失之毫厘,谬之千里。无疑,这种尴尬局面严重阻塞了科学家之间以及科学家与公众之间的正常沟通渠道。可喜的是,博客从技术层面上可以规避上述尴尬。因为,博客向人们提供的是原汁原味的自我表达,更适合于科学家群体。   目前,人们普遍看好博客这种自我表达形式,称之为公民新闻学。然而,在如今人人都可以成为主角的网络时代,中国的个人博客带来的更多是无序、喧嚣和恶搞。与之相反的是,你们科教界专家写博客则不同,因为这是人类高智商群体大智慧的指数式传播。由于你们对名声备加珍视,因此也就会惜墨如金。   为何要把自己的博客安家在我们的科学家博客专区呢?古有智者择群而聚的说法,同样,科教界专家写博客也希望在网络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态位,期待符合自己心仪的点击与反馈。否则,一个严肃的专家学者,在网上和以制造绯闻为乐的娱乐明星比邻而居,会显得不合时宜。   最后,我想澄清可能的误解:科学家实名博客并不只是写有关学术的问题。从本质上讲,博客就是一种个人可以公开的网络日记,这里,你尽可以即兴创作,随意泼洒笔墨。之所以强调实名,主要是考虑文章的可信度和讨论的针对性。这里借用 Donald Kennedy 博士一下的话:从根本上说,公众对学术的信任依赖于学者对学术的令人的信服的追求。一个忠诚于名声的人,才可能码出真实的文字。   我们相信,如果你坚持写,一定有很多同行者和追随者,也一定会收到很多积极反馈!如果你还犹豫的话 ,不妨来看看我们的美国同行写的博客: http://www.scienceblog.com/cms/ 。如果你时间不允许的话,我们的工作人员或者你的学术助手 , 可以帮助你维护博客。   希望您能接受我们诚挚的邀请,提供任何形式的建议与反馈!    科学网总编辑 赵彦 2007 年 1 月 22 日
4363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博文宜一体多元,不要一元单线
黄安年 2010-6-5 16:51
科学网博文宜一体多元 , 不要一元单线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6 月 5 日发布 科学网博客是全球华人科学界的学术和精神文化家园 , 她的主体是包括自然科学界、工程技术科学界、人文社会科学界、艺术科学界的学者、学人。加盟科学网博客群体的博主主要来自这个大科学界 , 博文是最具个性化色彩的网文表达方式,因而决定了科学网博文应该是一体多元,而非一元单线的。 自科学网最早一批博主开博以来,大概就存在着科学网博文一体多元 , 还是一元单线的争议 , 现在据说科学网已有博主五千 , 这个争议依然没有停止。 有人主张科学网博文主要是反映科技界的文章和信息。在我看来 , 尽管目前科技界博主占有多数,但这种说法既不符合科学网诚邀其他学科学者加盟的初衷,也不符合一体多元的正确发展方向 , 更不用说它很不利于各类学科尤其是文理学科间的相互交叉 , 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目前我们大多数人的学术背景和学科知识偏于狭窄,尤其在某些青年学者学人中 , 对于非本专业学科的知识结构和内容不甚了了 , 甚至处于无知、少知、窄知和偏知、盲知状态,不以为自己学而不足 , 还自以为是,目空一切,视他人为弱智。一体多元博客对于增长知识 , 尤其是自己所陌生和不熟悉的领域有益无害。那种轻视甚至排斥人文社会科学界、艺术科学界的学者学人的博文 , 对于科学网博客群的发展来说 , 不是好的发展趋势。 开博不分年龄大小老幼,事实上,时下博主队伍以在职为主,近年来众多在学研究生加盟使得科学网博文生气勃勃,但是科博毕竟不是研究生或者青年学人论坛。有的年轻人对于老者博文颇有微词。其实老有老的视野和观察点 , 对于人文社科学者来说 , 老有老的优势。何况人总是要走向老的 , 如今老龄化日趋严重 , 开发老龄资源是个经济问题、社会问题 , 也是文化问题 , 民生问题 , 还是社区及家庭问题。有人对老年人讨论自己的故友朋党感到无趣,对于自己不熟悉的人和事感到无趣很自然 , 但是我们需要的是尊重被人的选择,反过来说 , 老年人对于年轻人圈子里的人和事也不见到有兴趣,既然如此一体多元不是很好吗?尊重别人的选择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 何况依我看来这里所涉及的某些年轻人不熟悉的 , 恰恰是一定历史时期的风云人物,不熟悉未必不是遗憾。 有人主张科学网的博文要有益于学术 , 这是理所当然的 , 如果把博文仅仅看成是茶余饭后的咖啡馆休闲谈笑资料 , 恐怕是不合适的 , 中国科学院和自然科学基金会也没有必要花这么大精力、财力和人力的投入来管理运行科学网博客 , 想来这也非趙彦主编的本意。但是,科学网可以也应该谈论非纯学术内容 , 包括社区生活琐事,国民生计等等凡人所思、所想、所议、所论、所见、所闻、所记、所叙、所评、所问。我们的学者学人或自命精英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之辈,柴米油盐、生老病死 , 医疗教育住房三座新山 , 不能不遇,谈论这些话题无可非议。鱼和熊掌应该而且可以得兼,那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显然是过时的。这里要特别提到有关社区的博文 , 作为一个新起的发展中国家 , 在由城市中心转向城郊中心的过程中 , 社区建设和社区配套建设极其重要 , 这是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不可缺少的必由之路,以为谈论社区等问题是什么分析太过弱智之文 , 无趣的晚年生活,恐怕和与时俱进相差甚远。社区问题尤其像天通苑这样的社区几乎存在着大都会城市带有普遍性的所有重大问题 , 我们谈以民为本能够无视这样的问题么?科学网博文谈论这样的问题也值得大惊小怪 , 甚至挖苦嘲笑? 至于学术性博文 , 如果我们把学术性内容的概念仅仅理解为自然科学技术范围内甚至只是自己所从事的领域内 , 那就偏离了我们的初衷。我们的博客不是专题学术论坛,当然这并不妨碍博主有兴趣写这方面的专题学术博文。 对于博主的博文多少和长短或者精选还是广博,我们大可不必统一划一 , 来个一元单线,还是一体多元为好。笔者欢迎日均写一篇的迄今已累计写千篇博文以上的多产博主 , 也欢迎十天来一篇 , 五个月写了 15 篇的少而精博主 , 写多、写少之间并没有谁好、谁差的区别。目前 5000 博主全部博文估计不会超过 10 万 , 平均起来也就每人 20 篇 , 如果真的每人 10 天写一篇,三年就是 108 篇了 , 则目前的总数该是 54 万篇了 , 是现在的 5 倍。实际上现在相当多的博主有其名无其实,是个挂名博主。关键在于实实在在地写好每一篇博文。要知道写十几篇博文和一百多篇、一千多篇博文、四千多篇博文的平均点击量是不同的 , 例如我现在总共发布了 4680 多篇博文 , 目前总点击为 461 万 , 平均每篇博文不到 1000 ,如果我一年不写一篇博文 , 那么我的平均博文点击量肯定在 1000 多篇了 , 这中平均点击量有何实际意义?我迄今写的博文 , 不以为有哪一片是滥竽充数的 , 也没有必要以此划线要求别人向我看齐 , 每人情况不同。对于一个已经快 74 岁的学人来说 , 现在有时间和精力多写些 , 往后难说还能写多少,这有什么好说的 , 没有必要拿十天来一篇的约束我。多少和长短与是否受欢迎不是一会事,无需和是否受欢迎来挂钩。 有人强调文章的趣味性和点击率 , 趣味性固然必要 , 但是趣味性往往和趋向性相连,由于各位的趋向性、选择性不同 , 加上读者群体的兴趣向不同 , 自然产生不同的热点和趣味性。举个最近的例子,我的一篇叙述天津站出租车拒载的博文 , 在科学网博客上首发后 , 科学网留言评论很少 , 但在天津网、北方网转载后引发热议,说明博文是通过科学网平台发布的 , 但是关注的不仅仅是科学网上的常客。我的博文总点击量目前暂居科学网榜首,登陆的人不仅通过科学网而且还通过 GOOGLE 和百度等搜索器受到关注 , 可见所谓有趣没趣不能依照个人的兴趣和偏爱 , 你不喜爱看不等于他人没有兴趣。点击率和文章的价值和质量不是同一概念 , 过分看重点击率和电视媒体的收视率至上及学术评价机制中的唯量化论没有什么区别。科学网上挥之不去的转发社会新闻的博文赢得众多点击率 , 但是这种转载仅仅是转载,不是首创、原创,所以也无从评价其质量和学术价值 , 但毕竟这类转载有其相当部分受众 , 既然如此,你反对它干什么。三年前我一个人主办的学术交流网上转载的学术性时评性涉及美国问题的文章有一万篇以上 , 现在科学网上还没有一个人的文章数量超过 5000 篇的 , 在那时我感到再继续转载下去意思不大了 , 可以通过搞个目录索引来解决大家关心的问题 , 无需转来转去。从那时起学术交流网加大了原创性文章,和评论性文章,现在登陆学术交流网的人次不减反增。 说来说去 , 归结为一句话:科学网的博文还是要一体多元 , 不要一元单线。
3944 次阅读|2 个评论
浏览2010年3月科学网博文全部标题有感
黄安年 2010-4-1 15:46
浏览 2010 年 3 月科学网博文全部标题有感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4 月 1 日发布 由于对科学网博文中美国问题的兴趣,这两天足足花了五六个小时来浏览 2010 年 3 月科学网博文全部标题,有的还看了全文。粗略估算 3 月发布在科学网上的博文有 8940 篇 , 平均每天 288 篇之多 , 其中涉及和美国有关的 230 篇 ( 不包括我本人有关美国的博文 ) ,这 230 篇博文中属于转载的约 2/5 多。 笔者注意到颇有一些博文以标题取胜者 , 遗憾的是内容较为贫乏,个别则文不对题的。还有一种情况是在原创分类博文中有一定数量的内容实际上仅仅是转载,甚至连按语或者必要的短评也没有 , 看来博主在分类时没有注意 , 这和编辑部监管力度不够恐怕也有关,这种事情要做仅仅自律还不够的。如果原创和转载没有区别 , 那么这种分类有何必要呢?再说某些转载标题,感到有没有必要转载是个问题 , 因为博客(文)毕竟不是参考新闻资料库,如果自己以为重要的新闻全都转载在博客上 , 不如开辟个新闻参考资料专栏好了。 另一个问题内容是雷同难免,不过如果全部是原创这种雷同是可以避免的 , 因为个人见解和视角是不同的。这和我多次建议的编辑部需要花些时间编制博文的详尽分类目录也有关 , 如果有一份详细目录也许有助于避免太多不必要的重复。 最后一个感觉是在笔者看来不在一些的博文质量并不亚于页面推荐的文章,这自然和推荐者的偏爱和点击量有关了 , 所以我主张看自己想看的 , 就得经常甚至天天光顾最新博文栏目为好 , 免得漏了自己想看的博文。
3170 次阅读|1 个评论
从科学网博文在科学网博客上转载说起
黄安年 2010-4-1 10:57
从科学网博文在科学网博客上转载说起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4 月 1 日发布 这两天浏览 2010 年 3 月科学网博客上博文是偶尔发现一个有趣现象 , 我的 2007 年 3 月 20 日博文 《从中国的美国历史学硕士到美国的美国药学博士》(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739 )又出现在今年 3 月的博客上 , 原来是博友 学者赵振营 在 2010-3-2 22:05:17 发布的。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9084 ) 首先,我要感谢博友 赵振营的转载。其次,我要再次呼吁科学网博客编辑部做出计划编制一份较为详尽的科学网博文分类目录,这样可以避免文章的重复了。
3294 次阅读|1 个评论
再谈笔者在科学网上的博文
黄安年 2009-7-28 10:05
再谈笔者在科学网上的博文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7 月 28 日发布 我在《科学网博客上的有趣的统计数字》一文中谈到:本人已经退休 , 时间相对充裕,一些文章是写给自己看的 , 带有记事性质(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7 月 24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5382 , 在另外几篇关于笔者写博文感受中也谈到 , 博文是很个性化的。对我来说 , 是随想、随感、随议、随记、随喜、随忧、随虑的内容。在我看来科学网博文需要最大限度地呈现多样、多元、多角度、多侧面。科学网博文不是论坛,更无需营造共识。各抒己见,百家各说 , 就很好。笔者确实很少参与科学网上的问题讨论 , 也很少积极参与评论或争论,部分原因是笔者过去已经说过 , 不愿意非得和什么不同观点争个是非 , 那样就没有多大意思了。有些观点不同留待时间来检验 ,10 年前因笔者的批评文章引发全国中学历史教材内容改革的大讨论 , 现在再来看就很清楚了 , 何必非得要不同观点向自己靠拢?大可不必。笔者的不少博文恰恰是自己学术研究的心得以至于成果的一部分 , 但是我多次发现 , 在科学网博客这个阵地上,这样的内容往往点击量是很低的 , 但是其中也不乏很感兴趣的朋友。科学网突出多数人感兴趣的话题,有这个必要吗?我并不在意点击量的高低,也无意为增加点击率来改变初衷,刻意写那些很容易增加点击率的话题。我无权评论别人怎么想 , 但是增加点击量确实并非笔者的宗旨。举个很简单的例如,如果我现在一个月不发一篇博文 , 那么我的平均博文登陆量反而会大大提升 , 这个数学题目不难解答。我的学术交流网迄今登陆已经有 620 多万人次 , 而科学网博主登陆目前最多的人次也没有超过 300 万 , 凤凰网上的博客有的博主的点击量已经高达 2000 多万。追踪这样的人气据我看必要性实在不大。 我们的科学网如果充分展示大科学领域中各种人材的方方面面的看法和感受不就是能够很好地显示我们的特色吗?再说得明白一点 , 某些教育或者科研热议话题,并非原创,往往是社会上已经提出并讨论的问题在科学网上的回应 , 这样的讨论再多 , 恐怕难以扩大科学网博客的影响 , 这确实涉及我们倡导科学网的博文写什么 ? 点击量博文、命题博文、导向博文恐怕不见得是个好主意。每位博主用心来写自己喜爱写的深有感触的内容 , 那么我们的多样、多元综合性科学内容特色也就慢慢显示出来了 , 如果主要考虑怎样提高人气、增加点击量,那么科学网博客要办得生气勃勃,恐怕难度不小。我记得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和出版单位联合精心打造了好几位人气极高的媒体明星,但是他们中有的人已经远离学者而成为学术娱乐化的受益人了。 附记: 我 25-27 日随老伴参加在辽阳举行的一次学术活动 , 日程十分紧凑 , 没有带电脑 , 带了也没有时间来写博文 , 今天上午才有时间伏案写博文。
个人分类: 世界各国见闻(09-11)|3798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网博文的博与约----兼谈建议编制科学网博文目录索引
黄安年 2009-4-28 08:55
科学网博文的博与约 ---- 兼谈建议编制科学网博文目录索引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4 月 28 日发布 科学网迄今发布的博文究竟有多少篇 , 恐怕难以精确计算 , 因为科学网博客目前显示的数字是包括大量评论和留言、回复在内的 , 并没有博文总数的显示,也没有这方面的排行。按照头一年日均发布 50 篇 , 第二年日均发布 150 篇估算,则自科学网博客创办以来,也就是 80000 多篇 , 对这 8 万多篇内容的检索就是一个很大而且很重要的统计分类研究工作 , 从这里可以看出科学网博文内容的概况,看出一个大体的轮廓,博主关注的是些什么内容 , 博文涉及博与约的方方面面,也可以看出博文的薄弱环节和编辑部需要引导的环节。 博文内容是和博主的学术背景分不开的 , 要真正逐步建立大科学网家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对于现有博文有一个科学的分类和分析 , 这就需要建立和完善随时滚动的科学网博文目录索引。 对于博主来说 , 有一可供随时检索的科学网博文目录索引是很重要的 , 博主可以全面了解已经发布的博文 , 其中那些是自己关注的或者和自己的专业密切相关的 , 可以避免低水平重复 , 事实上我发现有些话题早已说过 , 如果说些有新意或者新情况的话也许效果更好。 目前这项功能科学网提供的联结功能无法满足 , 有的重要文章没有联结,有的则是无效联结,这恐怕和联结的关键词缺乏依照科学索引分类联结有关 , 这其实图书馆学专业人员的工作 , 交给博主自由进行选择,造成杂乱无章的效果难以避免 , 基本上现在的联结根本起不到检索的作用,即使 Google 也一样。 现在科学网兴起圈子热 , 圈子热是科学网内容向博的方向充分拓展后简约的需要 , 人们发现内容太多太广 , 需要同行内的小范围交流 , 所以圈子的出现不是偶然的。然而恕我直言 , 这圈子也解决不了真正约的需求 , 因为圈子是按照自愿原则建立的 , 有些没有参加圈子的博文恰恰和圈子有关,你收不收 ? 圈子如果要把科学网上发布过的和圈子内容相关的都放进去,这本身就是目录学的事,而且费时费工 , 圈子版主有无时间和兴趣做就是个问题 , 是否做得好更是个问题 , 因为这涉及科学分类。 我强烈主张科学网编辑部考虑在适当时候组织力量编制一份可滚动使用的适合科学网博文特点的博文目录索引,有了这份博约兼备覆盖面宽的目录索引将嘉惠于学界、博主和编辑部。我本人曾编制了一份中国美国问题的目录索引条目 , 编制一份博文目录索引条目比编制一份中国美国问题的目录索引条目要复杂 , 但是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是 , 只是历来我们的目录学是滞后的 , 作为第一步 , 首先有个目录提要 , 提出初稿来大家集思广益逐步完善 , 只有用心 , 目标会一步一步地向我们靠近的。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研究(09)|424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2: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