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校史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推荐网易关于校名校史的两篇文章
热度 1 pinjianlu 2018-9-22 21:06
没有百年校史,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中国的大学: http://news.163.com/17/0608/00/CMCAJ9FQ00018M4D.html 不改个校名,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中国一流大学: http://data.163.com/18/0922/00/DS94CE0Q000181IU.html
个人分类: 精华|4614 次阅读|4 个评论
西北农林校史的源头其实也可以追溯到120年前的京师大学堂
热度 1 jiangming800403 2018-5-14 22:49
前不久是北京大学成立120周年的纪念。北大前身是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仅存的硕果。但是经过义和团、戊戌、庚子之变的冲击,1902年才开始进入办学正轨,先设速成、预备两科。速成科分仕学(主要针对在职官吏)、师范两馆,预备科分政科及艺科,1903年增设进士馆、 译学馆及医学实业馆(医学实业馆辗转为北京医大、北大医学部继承)。毕业生分别授给贡生、举人、进士头衔。 1904年师范馆改为优级师范科。1905年清政府废科举,兴学校。1908年5月,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科改名为京师优级师范学堂,独立设校。1923年更名为 北京师范大学,即今天北京师大、西北师大的前身 。1910年京师大学堂开办分科大学,共开办经科、法政科、文科、格致科、农科、工科、商科共七科。其中农科大学后发展为北平农科大学、北平大学农学院,即今天的中国农大。 北洋政府时期,以京师大学堂为基础,分化形成了北大、师大、工科、农科、医科、法政、女子大学、女师大等国立八校,后来又加上艺专,统称“国立九校“,北洋军阀后期,奉系军阀强迫九校合并为”京师大学校“。待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北伐战争结束,民国教育界学习法国的大学区制”京师大学校“改名”中华大学“,旋又重组为北平大学(平大,除了北京九校外还包括天津的北洋大学和保定的河北大学)。但,大学区制并没有执行下去。北大也一直抵制被并入平大。后来北洋工学院、北平师大(包括女师大)、北平艺专等先后脱离平大恢复了独立建制。到1934年北平大学才逐渐稳定下来,设立有法商、医、农、工、女子文理5个学院18个系和2个专修科,但这五个学院的校址分散在城里各处,名义上虽然统一,实则仍然各行其是,各院均有相当独立性,俨然一个松散的联盟。 当然,位于陕西杨陵的西北农林其校史也可以追溯到京师大学堂农科。著名的西北五校有两个前身一是陕西本土的高等教育,二是抗战初期的西北联大。 抗战初兴,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北洋大学)三校迁陕组建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西北联大先在西安后翻越秦岭赴汉中办学;旋又与陕西本土的西北大学、西北农林高专,内迁的东北大学工学院、焦作工学院(后来的焦作矿院,今河南理工,一部分参与组建中国矿大)、河南农大畜牧系组建新的西北大学与西北工学院(今西北工大)、农学院(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杨陵)、医学院(今西交大医学院)、师范学院(在兰州)。光复后,三校迁回平津,东北大学工学院、焦作工学院复校,但西北联大一系的相当一部分师资与学生留在了西北,扎根西北、建设西北,西北五校堪称西北地区现代高等教育的先驱。 因此,西北农林(西北农大、西北农学院)的校史其实有两个源头,一是开始于1934年,民国元老于右任等创办的西北农林高等专科学校(农专),另一个是始于1910年还可以上溯到1898年的西北联大农学院(农院)。当然,陕西人比较实在,一向把农专作为西农的源,没有让西农成为百年名校。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建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781821.html 上一篇: 中国的历史版图是什么? 下一篇: 高校播种机(续):在陕高校的京津血统 西北联大校歌 并序连黄,卅载燕都迥。联辉合耀,文化开秦陇。汉江千里源蟠冢, 天山 万仞自卑隆。 文理导愚蒙;政法倡忠勇;师资树人表;实业拯民穷;健体名医弱者雄。 勤朴公诚校训崇。华夏声威,神州文物,原从 西北 ,化被南东。努力发扬我四千年国族之雄风。
个人分类: 读史方舆|3830 次阅读|1 个评论
话说青岛大学1909
热度 5 tangxn 2014-2-17 12:50
在祖国漫长的海岸线上,昂然挺立着五座副省级计划单列市——深圳,厦门,宁波,青岛和大连。吾家有女初长成,每个城市都有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深圳大学,厦门大学,宁波大学,青岛大学,大连大学。鉴于厦门大学实力出类拔萃,大连大学姿色略逊一筹,且说这深圳大学,宁波大学和青岛大学。这三姐妹,号称不是211,胜似211实力型高校! 1983年,深圳经济特区创办深圳大学;1986年,世界船王包玉刚等爱国华侨捐资创立宁波大学。1985年,原青岛大学奠基典礼隆重举行,号称全市六百万人民每人拿出一块钱帮助学校搞建设。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这三个“80后”的少年茁壮成长,似三颗闪亮的珍珠点缀着太平洋西海岸的浪花汪洋。只是,这年少轻狂的青岛大学突然之间变成了一个两鬓斑白的百岁老人,不禁感慨,时间真是一把杀猪刀啊!青岛大学1909,看着校园里现代化的建筑,回味着学校曾经辉煌的历史,这感觉好似一个过惯了清贫日子的穷苦人家突然发现自己的祖上是达官贵人,然后激励自己:努力吧,小伙,你有发家致富,飞黄腾达的遗传基因。这感觉又似一个无人问津,寂寞潦倒的小屌丝突然发现自己上辈子和一个天仙女神有过一段缠绵悱恻的浪漫往事,然后激励自己:奋进吧,骚年,你有风流倜傥,风度翩翩的泡妞细胞。 青岛大学老校徽 青岛大学新校徽 “青大1909”的口号划破天际,直冲云霄,乘着西伯利亚的寒流,掀起太平洋上的滚滚波涛。曾经的秋水伊人变成了现在的李秋水,这儿时玩伴的突然成长是否刺痛了宁波大学和深圳大学那脆弱的神经?只是,深圳大学根红苗正,不曾合校兼并,校徽上赫然写着“深圳大学1983”,注定不会有这李秋水的神话。话说这高校兼并好似摊煎饼,越摊越大,越摊越薄,只是面还是那些面,葱还是那根葱。如今的宁波大学和曾经的青岛大学一样,校徽上只有颠三倒四,横七竖八的图腾符号,没有子丑寅卯,猴年马月的生辰日期,真是天空飘着七个字,这算怎么回事儿!放眼全国,依然有着许多身世之谜未解的“黑孩儿大学”,这李秋水的神话已经名花有主,这天山童姥的传奇还要花落谁家? 有时候,所谓的“象牙塔”,更像是一件家传的宝贝,从爸爸这一辈传下来的总比不上从爷爷这一辈传下来的,从爷爷这一辈传下来的总比不上从太爷爷这一辈传下来的。当然,最好是从秦皇汉武,从盘古开天劈地之时就传下来的,这样,即便是一个夜壶仿佛也能成为价值连城的宝贝。改革开放之后建立的大学似乎总比不过与新中国一同成长的大学,与新中国一同成长的大学好像总不胜那生长在万恶旧社会的大学,当然,最好的莫过于和满清遗老遗少一起遗留下来的大学。也许,曾经是什么样的档次没有关系,重要的是现在可以有什么样的旗号,可以让生活在现时今天的我们号称从亘古走来,号称源远流长,号称我们的办学理念是祖传秘方。 君不见那江湖郎中的“祖传秘方”为何会这样张狂?因为我们现代科技的“最新力作”总是那么不给力!如果现代新药治疗腰酸腿疼,疑难杂症真的是一粒就见效,又有谁会去迷恋那所谓世代单传的神医?如果现代大学蓬勃发展,我们所引以为傲的不是曾经的历史,而是现实的成就,又有谁会煞费苦心地和那躺在历史深处的办学遗址攀亲戚?黄金地段最牛钉子户——青岛大学崛起!
4071 次阅读|4 个评论
不管是100年还是120年
chemicalbond 2012-12-24 11:00
网上时常看到有媒体动不动拿武大校庆来说事。 【1-2】 要说武汉大学与自强学堂【3】一点渊源都没有那明显是胡扯,说有渊源而且依据很强悍也不靠谱,毕竟在那个年代的大学规模都非常有限,各种档案工作也不是很好。就是在一向严谨的美国大学,校史也不一定是经得起严格推敲的:比如美国的西北大学是1851年成立,可是那时候只有少数的几个员工,而真正的教学到1855年才开始。【4】这种不损害任何人员或者机构利益的事情本来不是啥大不了的事,任何有智慧的人,都不会因为中科大的校史简短而否认它是名校,而武汉大学在民国期间的知名度却基本上不为人们知道了。因此,历史就是历史,某些琐事没有必要老去扯它,只是现今的媒体为了抓获眼球,就得找点这种鸡毛蒜皮之事动不动炒作一番。 几乎20年前,我正好赶上了那个有争议的百年校庆,不过,那时信息流通不发达,都不知道是否有争议。难道一定要学校再次修改历史,再搞一次百年校庆吗? 那种滑稽的事情不可能是学校愿意做的。不过,这倒可能给了那些本应该在其它地方有更多作为的媒体每隔10年就有了跟风炒作的机会 :-) 5年前匆匆地回去一趟,很多新建的好地方都没有来得及参观。明年的校庆,不管是100年,还是120年,都应该是可以回去好好看看,见见老同学的好机会。 Reference 【1】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12/272654.shtm 【2】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12/272570.shtm 【3】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7%AA%E5%BC%BA%E5%AD%A6%E5%A0%82 (下面内容摘自网页【3】及其中链接) “自强学堂 ,是 1893年 , 张之洞 为培养“精晓洋文”的外交人员,奏请 清政府 创办的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真正由 中国人 自行创办和管理的新式高等专门学堂。它揭开了近代湖北教育的序幕。 1902年 改名为 方言学堂 。 1913年 初,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成立后,规划在全国设立六所高等师范学校,经教育部派员实地考察后,于 7月7日 决定在 东厂口 原方言学堂旧址,延用原方言学堂师资及图书设备,筹办 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 1923年 6月,武昌高师评议会及主任会议决定: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改名为 国立武昌师范大学 1926年 12月28日,北伐军攻下武昌后,武汉国民政府对教育进行重大改革,将原 国立武昌大学 、 国立武昌商科大学 、 湖北省立医科大学 、 湖北省立法科大学 、 湖北省立文科大学 、 私立武昌中华大学 等合并而建立国立武昌中山大学 1928年 5月18日 , 南京国民政府 大学院(后改为 教育部 )决定以 国立武昌中山大学 为基础建立国立武汉大学。 7月24日 ,原武昌中大改建为国立武大。 【4】 http://en.wikipedia.org/wiki/Northwestern_University-2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729 次阅读|0 个评论
百年校史还不够大胆:大学们咱不装嫩了!齐步向千年进军!
热度 13 陈安博士 2012-12-16 21:01
  中国一次历史的转换就使很多地方成为白地,然后一切归零,重新开始。   所以,所谓的文化继承性只能靠文字延续,其他有形的东西不靠谱得多。   但是文字也不十分可靠,仅著名的伪书就有几百种,都是汉假托夏周,宋假托汉唐,让学问家们纷纷兼做书籍元勘家。   不说古代,即使是近代大学的校史也是一笔又一笔糊涂账,华中W大学某年过了70周年校庆,10年之后,突然过100周年校庆,说根据校史家们的再次研究和专家再次论证,校史还可以提前20年到某某总督在同一地点成立某学校开始,有中央重要女领导人的批示呢。   而实际上,某某总督成立那学校完全消亡十几年后才有的W大学前身的成立,除了都cover了某一块地皮外,其他共同点基本没有,interaction=0。   不过,这种自己打自己耳光这样的事情还是会发生。   这都属于谦虚和胆小的,人家胆大的一开始过校庆的时候就使劲向前追溯,本来三、五十年校史的就可以说成百年,百年的则往120年挺进,端的是十分厉害。   其实大学们还是过度谦虚了。俺觉得,如果再进行更大范围的文献挖掘,肯定还能找得到某某书院千年前的影子,没有书院也总有私塾吧?今天的大学动则几千亩地的见方,里面某块地皮指定有过私塾的影子在历史上存在,所以,我说现在的校史专家还是太保守,创新能力明显不足,校长该责骂他们,并责令立刻重新开始论证,经费再多拨一些。   如今的校庆除了创校年份外,在其他方面也很有创新,蹄大百年,一直不敢提创校校长,而原因呢,则很政治,与大学本身无干。   还有两个大学同用一个校史的,达成协议,都说某年的某学校是自己的祖宗,不过一个祖宗生出多个后裔的事情也是常有,所以,共同认祖归宗也是可以理解。   以前有离休退休一说,离休者的工资按照100%继续发放,因为属于老革命,格外优待。于是,那些在1949年左近参加工作的人,就得拼命往10月1日前整,也可谓费尽心机。   这属于有实际利益的,整和争都还目标明确,而大学非多弄几十年的意思又是怎样的,俺想了想,又想了想,觉得校长可能还是想借自己在位的时候多点响动,一方面让那些身处高位的校友知道自己,另外说不定动静整大了显得有能力,还有望再升一步官呢。而谦虚,少弄几年校史有啥好处?想想,再想想,还真没啥好处。   美帝国主义建国时间不长,两百多年?我们的建国时间当然更短,刚过了63周年,当然,如果不算朝代,算最开始的建国史,美帝国主义脱了裤子也追不上我们的2000多年的建国(多朝代)史。   但是,我们的大学却显得太嫩,其实也不算太嫩,是我们的大学喜欢装嫩,本来曲阜师范大学往孔老二那里追溯追溯,怎么也能整个2400多年吧,而这所大学仅仅是个二本罢了,在师范类学校里都不算强的,其他的大学俺想使劲追溯,也可以不装嫩。  
个人分类: 物论|3448 次阅读|23 个评论
[转载]高校随意编造校史成笑史
热度 7 Majorite 2012-12-6 08:18
高校随意编造校史成笑史 组建1年即办百年校庆 2012年12月5日06:05  中国青年网 原标题:随意编造让校史成“笑史” 武汉大学近日宣布,正式启动为期一年的120周年校庆年活动,并将明年11月29日定为该校120周年庆典日。此举招致老校长刘道玉在内的众多校友质疑,他们认为武汉大学的历史,只能追溯至1913年创建的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而与张之洞1893年创办的自强学堂并无传承关系,他们主张在2013年重新举办名副其实的“百年校庆”。 中国教育史界的主流看法,其实也与刘道玉先生相同,即武汉大学与1893年创办的自强学堂不存在传承关系,唯一的联系是武汉大学前身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在1913年创办时,曾使用自强学堂(1902年改名为方言学堂,1911年停办)的校舍。事实上,武大1992年之前,也一直以1913年为校史起点的正源,并以此为前提举办过多次校庆活动。1993年,原本正筹办80周年校庆的武大“跨越式”地举办了百年校庆,之后立马开始标榜自己是“全国著名大学中第一所举办百年校庆的高校”。 不忠实于真实的校史的,并非只有武大一家。深圳大学教授李均曾举过一个例子:2001年,刚刚合并组建的江南大学,在第二年就高调举办了“百年校庆”,理由竟是其前身之一无锡轻工业学院的前身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有一小部分师生是从南京大学食品工业系分过来的,这种“历史渊源”,让新组建的江南大学拥有了自称“百年老校”的资本。将校史牵强攀缘到一些老学校身上的做法,在安徽、湖南等地的高校中也曾出现过。 只要抓住一点线索就七弯八拐地把校史向前推,或者在介绍校史时用模棱两可的表达来突出自己的“悠久历史”,结果却让校史成为“笑史”,这恐怕是中国教育界的一大奇观。出现这种乱象,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动荡、教育变革、社会转型,让很多高校在历史上都经历过多次改名、分拆或合并,这让校史追溯工作具备了一定的复杂性。加之教育主管部门缺乏校史认定的权威标准,导致不少高校各自为政,有的像武大这样用校址因素来确定校史,有的则像江南大学这样以某一科系的历史来追根溯源,这种混乱必然导致争议。 更关键的原因在于,在高校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一些高校将随意编造校史当作提高声望和竞争力的捷径。在普遍功利化的大学价值观指导之下,有些学校的管理者可能觉得,用提高科研、教学水平的方式来提升竞争力,见效太慢,如果能找一段悠久的历史给学校贴金,就能以“老字号”的姿态来吸引生源——某些“千年学府”甚至将校史上延到了宋朝。可是,这种自娱自乐式的忽悠和宣传,真能提升一所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吗? 由此想到,有些一夜暴富的“土大款”和“财富新贵”,在有点钱之后,常常都会不惜重金“美化”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家族背景,仿佛这样就能掩饰自己骨子里的自卑。说起来,那些大学热衷于在校史上动手脚,何尝不是对自身实力不够自信的一种表现?与其将学校的未来寄望于虚妄的历史,不如用教学和管理改革来提升自己的实力。 对待历史的态度,决定了我们如何走向未来。那些既不愿忠于历史又不敢革除现实弊病的大学,或许注定无缘“世界一流名校”这个未来。
个人分类: 中华民族|1925 次阅读|11 个评论
欢迎光临2009年首届清华大学校史知识竞赛决赛!
luoc 2009-12-17 13:46
请关注2009年首届清华大学校史知识竞赛决赛。届时六支比赛队伍,闯过预赛复赛,将和你一起走近清华园的前世今生,重温清华故事与清华精神!展示一幅幅关于这个学校、这个国家的波澜壮阔的画面!一起了解和学习清华历史,做真正清华人! 时间:2009年12月18日(周五)18:50 地点:清华大学第三教学楼2102 现场观众答题环节,有精美礼品等待你! 主办单位:清华大学团委 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 协办单位:清华大学学生紫苑学会 承办单位: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团委 分7班 分8班 赞助:12580 一按我帮您 赛事网站:紫苑网 www.ziyuanv.cn 致谢:清华大学校友润物基金 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组织委员会办公室
个人分类: 政经观察|3770 次阅读|0 个评论
那些老“海龟”们
liudongyang 2009-4-28 20:24
(原文刊载《新西部》2003年8期.作者:王文元) 中国教育史上惟一一所独立的兽医学院,就在西北的兰州。 盛彤笙一手创办的这所兽医学院,在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云集了数十位留洋博士和国内兽医学界的权威。 从国立兽医学院到西北兽医学院,盛彤笙 (1911 ~ 1987) 福泽西北,弟子遍布全国。 2002年 7 月 9 日,小西湖兽医研究所院内的伏羲堂要拆除了,人们才发现它有许多令人难忘的东西。这座看上去毫不起眼的二层楼,在今天高楼林立的兰州算不了什么,但在五十多前,它却是同中山堂、致公堂、三爱堂并称的兰州四大堂之一。 五十多年前,盛彤笙一手创办起了我国第一所兽医学院国立兽医学院。这所囊括了国内兽医学权威专家的学校,不仅是当时亚洲一流学府,而且还是新中国兽医人才的摇篮。 多日的寻访让我终于揭开了国立兽医学院的面纱,打开尘封的历史,一个个鲜活的身影扑面而来。 伏羲堂的传说 1945 年抗战胜利后,美国科学考察团来西北地区考察。 1946 年考察结束后,他们向南京国民政府提议应在西部创办一所畜牧兽医教学机构,以适应开发草原资源,发展畜牧业的需要。当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的朱家骅委派盛彤笙筹办学校。鉴于兰州的地理位置,初步决定在兰州办学。经过反复考虑,盛彤笙选准了西郊七里河硷沟沿地区,将此地作为国立兽医学校校址。 此时,盛彤笙已 35 岁,仍未成家。 我们刚来的时候,荒冢累累,满目苍凉,狼群不时在学校周围出没。原国立兽医学院的一位学生回忆说。 盛先生和其他员工,经过初期的筹划和不断的努力,先后购置了 200 亩地,奠定了办校基础。后来陆续修建了教学大楼伏羲堂、家畜病院、图书楼、教授宿舍楼、学生员工宿舍、食堂、水塔、马厩、牛舍、牧草试验场,至此学院初成规模。 作为当时兰州市三大建筑的伏羲堂,是国立兽医学院的核心部分,不论是过去还是在今天,它都有值得骄傲的地方。修建伏羲堂时,盛彤笙投入了全部的心血。 据一些老人说,伏羲堂的修建可谓费尽周折。由于是战争年代,经费短缺,交通闭塞,不仅钢筋水泥从南方拉运,就连工地用水也是人挑车拉。一袋水泥的成本相当于一袋面粉。到了后来由于经费问题,不得不修改设计,将原来的钢筋水泥结构改为土坯灰条板内墙结构。 1947 年冬天,占地近 2000 平方米的伏羲堂建成了,整个建筑东西长 80 米,呈横写的亚字型,门楼有四个直径一米的水刷石圆柱衬托,体态大方,气势雄伟。门楼上方的伏羲堂三个字,笔力遒劲,颇有气势。门厅还镶嵌了两块碑文。取名伏羲堂的含义是纪念我国传说中的畜牧兽医始祖伏羲氏。 建国后,根据国家经济形势变化,国立兽医学院也在逐步演变,最后成了甘肃农业大学的一部分。盛先生精心创办的兽医学院也烟消云散了,至今全国仍没有独立的兽医学院。 1987 年盛先生临终前,还给时任甘农大校长的陈北亨写信,要他一定把兽医学院办起来。 留洋博士汇聚一堂 国立兽医学院一起步,盛彤笙就把目标定为世界最好。他一边主持修建工作,一边四处物色教师,通过各种关系和渠道,请来十几位留洋博士,几乎囊括了当时国内兽医学界权威专家。 曾任过甘肃省副省长的朱宣人,在国立兽医学院担任教务长,他说这些人才有些是抗战时期迁居甘肃的,有些是盛彤笙从国外请来的,还有些是预定的。 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的杨诗兴就是被盛彤笙从国外请回来的。在小西湖兽医研究所内,我们拜访了年逾九旬的杨诗兴老人,他精神依然矍铄,银发飘飘,时断时续的谈话透露着老人活跃的思维。 1948 年毕业后,杨诗兴就一直在英国汉纳乳牛研究所工作, 1949 年新中国成立时,他收到盛彤笙的来信,邀请他担任畜牧系主任。虽然英国政府给他们设置了种种障碍,甚至禁止中国留学生到香港,但杨诗兴还是四处选购图书,制作幻灯片 , 为回国准备。 1951 年 8 月的一天,他终于费尽周折回到祖国。 从 1946 年开始,一大批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来到国立兽医院任教。病理学家朱宣人、营养学家杨诗兴、畜牧学家粟显倬、饲养学家卢德仁、中兽医学家蒋次升、养羊学家张松荫、兽医微生物学家廖延雄、草原学家任继周再加上当时在西北兽医防治处的罗清生、邝荣禄、谢丕帕等一大批专家,国立兽医学院可谓是人才济济。 甘肃农业大学的王锡祯教授说,国立兽医学院是全国的惟一一所兽医学院,亚洲学术水准最高的兽医学校。当时国内兽医学的权威专家均在国立兽医学院任过兼职、专职教授。 全英文讲课,学生留洋 2003年 7 月 10 日,记者采访了王锡祯教授,他是 1948 年考入国立兽医学院的。 我们那时候,从课本到厕所的标志,全是英文。当时我们学校招生时说,毕业后全部出国留洋,报名的人特别多。 按照盛先生的设想,国立兽医学院将建成世界最好的兽医学院,自然要将学生送出国门深造,学校对学生要求极为严格。按理说,这样一个专家荟萃的学院该是学生众多了,但是恰恰相反,国立兽医学院的规模一直都不大, 1946 年第一期面向全国招人的时候,全院师生只有 80 多人。 一方面是校舍不足,另一方面与盛先生的从严治校的观念分不开。兵贵精而不贵多,第一批招生,全国有 500 多人报名,仅仅录取了 48 名,学院施行了两门课不及格自动淘汰,一门课不及格,给一次补考机会,补考仍不及格者即淘汰。在这样严格的教学制度下,第一期学生到毕业时仅剩下 8 个人。当时人们都把他们称为八大金刚。到 1951 年改为西北兽医学院时,共有 34 人毕业。 留学德国的盛彤笙作风非常严谨,尤其是在细节上,更是容不得丝毫马虎。陈北亨说:盛校长要求非常严格,不仅实验室里的东西不能随意放置,而且特别讲究整洁,如果谁穿着背心,趿拉者拖鞋出现在伏羲堂,被他看见非要挨骂不可。 学术上他更是孜孜以求。 1951 年,当时校内刊物上发表了一教授的学术论文,这位兽医内科学教授是湖南人,在文章中将动物耳朵耷拉下来,写成垂起,盛先生在这篇文章的旁边写道垂者下也,起者上也,请问垂起是什么意思? 1948 年 8 月,学院举行一次学术报告会。轮到一位助教给学生作学术报告时,盛先生也在下面听,听了一会儿,盛先生有些不高兴了,转身出去,回来时他抱了一摞书,然后丢在这位助教的面前,您看看您在胡说些啥! 福泽西北五省 1946 年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设立国立兽医学院, 1950 年 12 月,国立兽医学院易名为西北兽医学院 1951 年,盛彤笙被调到西北军政委员会担任畜牧部副部长,虽然还在担任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的院长,但已不再负责具体事务。 经他一手创办的国立兽医学院却没有停步,汇集在兰州的大批知名兽医专家,使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的学术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伴随着国家经济建设高潮的来临,这些专家们面向西北五省办起了一班又一班的短训班:新疆班、西藏班、青海班、甘肃班、宁夏班等等,培养了一大批少数民族兽医人才,抽调出一批人成立了青海畜牧兽医学院。 从 1951 年开始,一些在国立兽医学院任职的留洋博士,被抽调到全国各地负责筹建当地的农学院。 此时,国立兽医学院已经成为新中国兽医人才的摇篮。 2003年7 月 12 日,当记者采访结束返回时,已经是暮色沉沉,小西湖立交桥建筑工地上,灯火通明,建筑工人正在乘着太阳落山的凉爽加紧施工,从这里到兽医研究所直线距离只有一百多米。 五十多年前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已经没有几个人知道了。( 以上作者王文元 ) 这些老先生中, 盛彤笙谢世有22年。朱宣人先生(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1166 )已风烛残年,甘农大六十周年校庆,朱先生身体不爽,未能成行。爱丁堡大学博士,动物解剖学家谢铮铭先生06年也已经仙逝。中兽医学家蒋次升几年前于浙江驾鹤归西。兽医微生物学家廖延雄先生文革后调回江西科学院,也入耄耋之年 。 草原学家任继周院士也已八旬。关于西北兽医学院的故事口耳相传,怀念60年前的那些海龟们,怀念那个时代的兽医教育。 甘农大60周年校庆向盛彤笙先生铜像献花 图片来源:http://news.gsau.edu.cn/2006/200610/538.html 廖延雄教授给甘农大校长王蒂的来信 图片来源 http://news.gsau.edu.cn/2006/200610/552.html
个人分类: 教育八卦|995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5: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